结合综合实践教学阐释教学策略

2024-07-31

结合综合实践教学阐释教学策略(精选11篇)

1.结合综合实践教学阐释教学策略 篇一

综合实践活动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结合论文

在最近几年当中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深,综合实践活动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将综合实践活动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同时也能有效提升高中语文的课堂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综合实践活动与高中语文教学结合已经成为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内容。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高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分析

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综合实践活动与高中语文教学相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综合实践活动与高中语文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现阶段高中教育依然笼罩在高考的阴云之下,教师教学的最根本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必然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为基本教学模式,即在课堂当中为学生灌输大量的与考试内容有关的知识,并要求学生通过强行记忆等方式进行学习。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受到严重影响。综合实践教学与高中语文的相结合允许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课堂氛围更加轻松自由,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最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第二,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思考能力。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现阶段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对于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思考能力培养并不是十分重视,这就必然导致现阶段许多高中生在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积累存在着较大的欠缺,同时思考能力也并不强。综合实践活动与高中语文的相结合,要求学生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学习大量的人文历史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通过逻辑思维对相关内容进行判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积累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结合策略研究

(一)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

现阶段大部分高中生的生活都相对较为封闭,同时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大多数学生往往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视野方面相对较为狭隘。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当中不仅有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也包含了多种社会热点,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种情况,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视野的进一步拓展。在综合实践活动当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现阶段的一些社会热点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当中,实现学生视野进一步拓展。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当前阶段社会上的一些热点话题,要求学生完成针对特定问题的问卷调查活动。学生在接受任务之后首先需要完成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以及数据处理,通过这种调查活动,学生不仅会了解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热点,同时从调查问卷当中也可以认识到人们处理问题的具体方法。其次,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还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接触,认识到不同人之间的差异,其视野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最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还可以积累大量的素材,从而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提供了必要的途径。

(二)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从现阶段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安排来看,大部分课文内容都是古典名著或者文学大家的作品,这有效保障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但是文学著作往往具备非常深刻的思想性,这就对高中生的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更高的认知能力才能充分认识到课文的真实含义,并理解作者希望通过作品想表达的思想与内涵。而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实践去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这就必然会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实现进一步的提升。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教学任务,设计出合理的教学内容,并通过适当的策略展示出来并设计出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例如,在进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去了解朱自清的生活环境、阅历等基本资料,在学生对朱自清具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进行课文的解读,学生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必然可以进一步提升对朱自清的认识,从而更容易感知到课文的内容与思想。随着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其应用范围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并积极主动地将综合实践活动与高中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2.结合综合实践教学阐释教学策略 篇二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我们发现课堂提问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

1. 提问只顾数量, 不求质量.

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 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 表面上很热闹, 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 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

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教师好教, 不是为教学服务, 有时候,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 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 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 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 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 候答时间过短.

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 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 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 粗放提问实效不高, 拓展性、探究性问题, 发现型、创造型问题等开放性问题比例太少.

如果把提问视为简单的一问一答, 所提的问题低思维度, 过于简单, 所提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学生就没有了自己, 没有了自己的方向.

5. 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 不会有效倾听.

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预定答案不太符合甚至相左时, 教师应学会有效倾听, 千万不要打断学生的回答, 叫另外一位学生回答或教师代为说出正确的答案, 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会意识到自己的答案是如此的错误, 以至于根本不值得听完.导致学生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还有的老师忽视学生的提问, 或者总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 甚至把“提问”当作惩罚的手段.

上述问题的存在, 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 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提问要明确、清晰.

教师要把问题交代清楚, 必要时将一些问题口语化, 让学生听清楚教师在问什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 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优化课堂提问首先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 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 使学生喜闻乐答.

2. 提问要适时.

提问该作铺垫时就铺垫, 该作归纳时归纳, 要把握最佳时机提问, 使之能化解难点、深化认识, 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提出相应的问题.

3. 提问不宜太多.

一堂课如果有太多的问题, 让学生长时间地处在思考中, 学生就会厌倦、懈怠、生成的质量就会明显下降.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问题精要恰当, 避免繁杂琐碎, 做到精益求精, 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 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最优化, 就是问题与问题之间有联系、有层次, 力争使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时, 既理解和掌握知识, 又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

4. 提问涉及面要广.

教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 很多学生没有被教师提问意味着教师资源没有被充分地利用到.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往往面向优等学生, 很少叫中等生, 后进的学生更加受到冷落.这样做教师比较省力, 提问也一帆风顺, 但是这与因材施教相违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 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 对中等生可逐步“升级”, 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 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 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

5. 要学会倾听.

喜欢打断学生回答的教师, 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 提问学生, 但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 没有领会是因为没有很好倾听.教师往往并不愿意追究: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回答?是否应该从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回答出发, 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应该学会有效倾听, 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 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 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 引发更复杂的回答.这样既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可以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回应转化为教学的资源, 学生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而不是简单的接受者.

6. 要学会有效评价.

有效提问总是和有效评价紧密相连的.有效提问离不开有效评价, 不要使用“好极了”或者“你真棒”等等这种程序化的、毫无意义的评价, 真正有效的评价应该是真实而真诚的, 老师应该尽力澄清、综合处理、扩展、修改、提升或评价学生的回答.

三、培养学生自身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提问的能力, 让他们敢于、乐于、善于提出问题呢?

1. 训练提问的胆识.

学生天生好奇, 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兴趣和许多问题, 数学也不例外.可是我们学生为什么提不出问题呢?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学生不敢提问.因此,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致力于创设一种和谐的问题环境, 使学生有提问的胆识和勇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自信心的形成特点, 打破学生自卑心理和疑问状态, 激发“我能行, 我提的问题真棒”自信意识, 从而树立学生提问的自信心.

2. 养成提问的习惯.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抓住数学思维问题的特殊性进行有效教学, 促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习惯养成的开始.在数学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对教材灵活应用, 使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促使下, 激发问题兴趣, 从而养成提问的习惯;增强质疑意识, 促习惯提问.良好的提问习惯是在日积月累的不断质疑中形成的.在数学教学时要抓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 鼓励学生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增强学生质疑意识, 从而形成提问习惯.

3. 培养提问的技巧.

数学教学过程中, 渗透提问的方法与技巧的培养尤为必要, 这样才能“领悟之源广开, 纯熟之功弥漫”. (1) 观察提问.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和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 借助观察学生能从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 (2) 联想提问.学生善于想象与联想, 却不会运用去发现、提出问题.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情景, 让学生在思考中就某一事物而联想到与其有关的其他事物. (3) 猜测提问.猜测提问, 顾名思义就是凭借自己的想象、估计、推测出来的问题.这种猜测并不是漫无边际的瞎猜, 而是要根据数学的特点和规律来猜测.在数学教学中,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和认知发展规律, 针对性地设计具有知识过渡性的铺垫, 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上创造性地猜测出问题. (4) 归纳提问.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规律, 让学生在归纳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总之, 在实践中, 教师要联系实际, 优化提问内容, 把握提问时机, 讲究提问技巧, 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也一定能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3.结合综合实践教学阐释教学策略 篇三

关键词:综合实践教学;生活;结合

综合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其价值取向是实现学生主动发展,其基本内容是贴近学生实际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其核心是学生的经验与生活。综合实践不仅是学生课堂的活动,更是他们主动融入生活的活动,因此,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一、将技能操作与综合实践教学相结合

技能操作教学模式需要师生之间的积极配合,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充分动脑和动手,用实际操作来代替书本内容,从而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质量也得到优化。实践操作比对着课本讲内容更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积极性。技能操作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为:确定主题→调查研究→实践操作。比如,可以这样设计学生“包水饺”的实践教学:第一步,确定主题。让学生基于主题,确定自己将要了解和水饺有关的一个问题。第二步,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询问大人、网络搜索等方式收集信息,在合作学习小组中进行交流探究。第三步,实践操作。在学生对水饺各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开始学习如何做水饺。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制作水饺中的亮点,并指出不足,对学生的提问,也应及时予以讲解,鼓励有创意的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意,从而提升全体学生的制作水平。在制作完成后,可让学生进行自我点评、相互点评,设置最佳创意奖、最佳设计奖等奖项,以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将优秀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共同欣赏、相互学习。

二、将社会实践与综合实践教学相结合

社会综合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与社会实际脱节,是很难很好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的。应积极引导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让学生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实际,而不是仅局限于课本和学校。在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主要是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在一定区域内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参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以帮助他人为乐。此类活动一般有以下三个环节:第一步,选择内容;第二步,联系准备;第三步,实地服务。比如,可在周末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服务,让这些孤寡老人能体会到社会的关爱,培养学生的爱心,让学生知道要尊重老人、关爱老人,也可带领学生为军、烈属、孤寡老人义务劳动,还可带领学生去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开展不规范汉字调查活动、去除不文明广告等。又如,在一年一度的植物节,可组织学生集体参与植树活动,让学生学会热爱大自然,让他们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

三、将专题研究与综合实践教学相结合

专题研究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老师的科学指导下,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主动去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选择学生感兴趣且可以操作的切口较小的研究专题。小课题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如下:第一步,确立方向;第二部,进行任务分工;第三步,合作探究;第四步,交流提升;第五步,成果展示。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4~6人组成,一个小课题的选题到结题的周期以一个半月为宜。比如,在让学生进行《家乡巨变》专题研究时,可开展“家乡巨变”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三十年给家乡带来的沧桑巨变,见证家乡的成长历程。确定这一主题后,让学习小组去开展实践调查,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各小组都制订一个课题实施方案。然后按照实施方案,小组成员分别通过向老一辈人请教、采访有关单位负责人,或者通过搜寻老报纸,或者通过在互联网上搜索家乡老照片等手段,逐步了解家乡人民近三十年来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的变化,通过民间采风等形式拍摄家乡风貌的变化,最后把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整理汇编,然后在班里进行成果展示。

四、将学科整合与综合实践教学相结合

学科整合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科为出发点,将所学的学科知识运用于实践、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加大整个课程体系综合的力度,加深研究性学习的深度,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等。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所学知识的程度不断提高,学科的知识体系越来越严密,知识难度越来越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就会越来越侧重于某个学科,学科延伸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就越来越多地被使用。

通过以上几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学生逐步跳出了课本内容的局限,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为基础的新型综合实践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探索创新、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熊小燕.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表述[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2).

4.结合综合实践教学阐释教学策略 篇四

0 | 评论

2011-11-16 13:08 千猎献言 一,学习培训定基础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会研究,既要善于从教学实践中发

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以教学促进研究的不断深入,又要善于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化的提升,以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认为如果能不断提高教师对日常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改进的水平,那教学质量就不难得到提高,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强化科研方法的培训

我们发现不少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缺乏科学的方法,研究什么?怎样研究?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这是导致教师的研究成果常常局限于教学事例的例举或教学经验总结这一层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让教师能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提高研究的规范程度和理性水平,我们多次聘请市教科室的领导和有关的科研专家来校指导工作,为教师作科研讲座,如“如何开展有效的教育科研”、“如何撰写教学案例”等等。这一系列培训为教师深入地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增强科研理论积淀

一个学校的发展,教师是关键,科研工作需“静思”,科研文化需“学习”。读书活动能有效推进校园科研文化的构建,让读书成为全校教师的一种文化自觉,增强教师人文底蕴,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育生活,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让校园成为养育教师精神文化的家园。教科室在教师中开展读书活动,根据

| 二级 开展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主要理念和相关理论,学校教科室精心选择了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书籍以及上网查找相关理论书籍打印成册发给老师学习,鼓励教师采用重点内容精读和其它内容浏览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写读书笔记、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促使教师学习和内化,我们要求课题组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二本教育著作,写一篇读后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每一位教师在活动中畅谈自己的感受。每月写一篇教育随笔,并每月组织评奖,在语文教师中开展下水文比赛,以促进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提升每一位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这样既让老师们对新课程理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又对课题理论的理解日渐深刻和丰富。同时,我们还采取了分组学习制度,我们把课题组按低、中、高年级段分成三组,各组成员围绕课题研究主题搜集相关的有益的学习资料,利用每周的固定时间进行学习。这样既使资料更加丰富,也使学习资料更贴近教师的接受水平和教学实际。多层面的读书和交流活动,使教师更新了观念,纠正了认识的偏差。

二,狠抓课堂促深入

1、落实课堂调研,发现问题

课题启动后,如何构建研究平台让我校数学教师都能参与进来,在行动中提

高科研水平,成了我们首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以往开展教育科研的大量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对教师研究的的课题有充分的了解,只有构建适合教师实际,能让教师接受的研究方式,才能让教师在研究中全身心地投入,并获得舒心、愉快、充实的体验。带着这样的思考,2002年9月-10月,我们对我校学生进行作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研。调研分为随堂听课、师生谈话、问卷调查……

调研表明,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的变化是明显而可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习作兴趣的提高,习作方法的传授,读书习惯的养成。但是,在调研中也发现,不少教师作文教学模式化、习作批改随意化,对于如何提高学生读书习作的兴趣缺乏方法。通过调研我们看到了教师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进一步开展亲近教师、贴近实践的课题研究找到了切入点。

2、关注有价值的问题,以教促研。

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往往是研究的起点。我们每学期都在广泛听课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发现在小学生习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及遭遇的困难。在对这些问题、困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属于共性的或关键性的问题作为下学期重点研究的内容,发动教师集中精力进行重点突破。

“螺旋滚动研究”是我校把科研和教研结合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研究方式之一。它是以“共同研讨→方案设计→课堂实践→反思提高”为基本流程,在优点共享中发扬个性创造,在他人智慧中融入自我见解,扎实有效地进行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上“螺旋滚动”研究课的过程,既是围绕课堂教学的优化而进行的深入研讨的过程,也是对围绕研究中重点问题突破而进行的行动研究的过程。我们每学期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螺旋滚动研究,备课组内教师人人参与教学设计的讨论,依次进行上课。后一位老师要在前一位老师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改进教学,更好的突破难点,提高教学实效。整个螺旋滚动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日渐深入,对教学中难点突破的处理逐步细腻,对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处理日益恰当的过程。

为了增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研究、让研究扎根于日常教学的常识,我们强化了对平时课堂教学的管理和研究。重点抓备课质量的提高,采用教师个体独立备课和备课组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的质量,实现优秀教案、作业设计和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研究的深度。

三、加强交流求提高

1、走出去,请进来,搭建多元学习的平台。我们教科室协同教导处组织教师观摩于永正、孙双金、刘德武、吴正宪等特级教师的录像课,听课后组织讨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引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课堂学习。学校邀请市教研室原主任姚兴耕指导我校的数学教学工作,安排课题组的年轻教师和邀请市教研室的领导、专家结对,使专家能面对面的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更有高度,同时也激发了老师积极参与实践研究的热情。另外,我校还多次组织骨干教师去南京、无锡、盐城等地参加教学观摩和培训活动,掌握课堂教学改革的最新发展动向,搜集丰富的课改信息。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通过讲座、上课等形式对其他教师进行辐射性培训,为教师后续的教学研究注入活力。另外,我校通过专家讲座、书目推荐和下发各种教科研杂志,引导教师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学习资料,帮助教师提高“从阅读中吸收营养,以学习促进研究”的能力。多层面的读书和交流活动,使教师更新了观念,纠正了认识的偏差。

2、开展学术沙龙活动,激起思维碰撞的火花。苹果的交换只能得到同等的苹果,但思想的交换却可得到多种思想。我们学校通过科研沙龙,评课等活动,搭建起教师间思想碰撞的平台。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策略因结合着教师真实的教学故事而显得具体而鲜活,一点点教学感悟因缘自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而显得亲切而生动。这一个个教学故事和教学案例把教师带进了感性的教学情境之中,这点点滴滴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感悟又把教师带进了理性的教学思考之中。学校成立了以子课题组为单位的教育沙龙活动小组,每月进行一次组内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教学沙龙活动。学术沙龙活动的常规内容主要是:①汇报每周的课题研究进展和提出课题研究中的困惑。②学习教育理论,尤其是作文教学理论,讨论怎样把这些理论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③自我导向学习教学策略的交流和总结,课题组确定下一周的课题研究重点。有时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就针对一个主题开展研讨交流活动。

从课题开题以来,我们已经组织了多次学术沙龙,这样的活动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理论的学习不能空对空,如果离开了实践,光从书本上学习理论,理论和实践就会形成两张皮;只有结合实践学习理论,才能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四、完善管理促长效

(1)、注重实践和积累的结合。为有效确保课题研究正常有序进行,教科室坚持在课题主研人员中开展“五个一”活动:①期初制订一份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②每月填写一份“课题研究情况表”,及时记录好实验中的成败得失;③每月参加一次教科研例会,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④主研人员每学期围绕承担的课题上好一堂研究课(和学校一人一堂好课结合起来,同课题研究的老师要参与听课、评课,教科室将根据研究课上课情况进行评分,实现了教研与科研的有机结合);⑤课题组成员每人每月写好一篇教育教学随笔,教科室每月组织评奖。

(2)、实现考核与奖励的结合。教育科研制度化是教育科研走向科学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形成教育科研运行机制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校建立校本教科研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期末,教科室对每位教师的教科研工作进行认真考核、正确评价,根据学校教科研奖励条例进行评估,如对教科研手册记载情况和上研究课等情况进行打分,对奖励进行上浮或下调,做到加分有理,扣分有据,做多做少不一样,做好做坏不一样。每学期,教科室要求各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研究展示活动,并根据子课题组的民主推荐和校长室和教科室的审核评选教科研先进个人,教科研先进小组。

(3)、抓好点、线、面的结合

由于课题组教师自身科研素养和教学经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开展科研

工作不能搞一刀切。

抓点。我们选择一些业务水平好,上进心强,有一定教科研经验的教师做子课题组组长,请他们率先尝试,带头前进。抓好实验班,课题组先以实验班为试点,进行尝试。连线。在子课题组组长的带动下,其他课题组成员紧紧跟上,大家互相听课,看资料,案例分析,互动交流形成了浓浓的科研氛围。在实验班的基础上,一些成功的经验向年级组辐射,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形成一个整体,拥有一股合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5.结合综合实践教学阐释教学策略 篇五

摘要:读写结合教学对小学语文课堂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特点,在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教学中也出现一定的问题,如对读写结合教学的重视度不够等,对于这些问题要积极进行解决。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便提高读写结合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208-01

读写结合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小学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对读写结合教学进行重视,不断探索积极有效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实现语文课堂读写教学的目的。

一、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课程标准的读写要求贯彻不到位

小学语文教师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没有将课程标准的读写要求进行全面贯彻,制定的教学目标较模糊,如在较低年级,在写作句式上有“一边„„一边„„”这个句式,这种句式在多篇课文中出现,《称象》中有“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种句式表示动作发出的一方同时做两件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发现这种句式的规律与特点,并教会学生通过多篇课文进行比较,对句式进行深入体会,以便对其进行熟练掌握。一些教师常常对写作方法不够重视,如在较高年级中,总分构段方式在多篇课文中出现,可见这种写作方法是教学的重难点,但多数学生并没有对这种写法进行熟练掌握,说明教师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正确解读,也就难以达到读写结合教学的相应效果。

2、读写结合教学没有全面落实

对于读写结合教学,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课后练习、单元习作等环节,多数语文教师没有充分对这些环节进行利用,对于语文教师应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目标没有全面落实,读写结合的教学范围没有得到有效拓展,使得一些教学资源出现浪费现象,对小学生读写能力的锻炼也产生不利影响。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利用效率较低,一些教师没有对读写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在对学生进行习作教学时,常让学生对习作内容及要求进行了解,再进行简单沟通,就开始进入习作阶段,这种习作教学方法在多个单元习作教学中被重复使用,如对于要求学生写“人”这一习作课,一些教师仅向学生介绍写作要求,并没有带学生对学过的相关课文进行回顾,对于板书也没有进行精心设?,学生难以掌握写“人”的要点,习作课效果较差。

3、读写结合作业设计较差

教师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文本,对文本进行全面赏析,但因为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全面理解,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性,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读写方面没有得到充分训练,教师在教学时也没有与实际生活建立相关联系,学生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1】,学生也就难以写出水平较高的文章。如对一篇课文进行读写教学时,读完一段就进行体味练笔,一篇课文读完后以练笔多次,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却没有得到改善。教师在进行读写教学时要对读写作业进行科学设计,让学生充分体味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练笔,抓住课文教学重点,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1、做好词语练习工作

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对日常生活进行积累,为学生设置较多的练习机会,如对于一些方位词、量词等内容,可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训练。教师可通过情景设置方法让学生学习词组的用法,如用操场中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对“一边„„一边„„”进行理解使用。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安排练习,逐步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将教材中的抽象内容具体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建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

2、做好批注工作

教师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对课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进行重点体会,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默读并随时进行批注,如在学习《颐和园》一文时【2】,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作者的行程顺序进行批注,体会“进、登、从”等动词的用法,并在批注过程中了解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学生使用随文批注的方法可以深入了解文章写法,对语言进行深入理解,并提高表达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概括,使学生能够清晰表达。同时要让学生记录自己阅读文章的感受,培养学生对课文的赏析与评价能力。如可使学生对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评价,从中得出有价值的内容。

3、对各种文体的多种写法进行教学

教师要让小学生对记叙文、说明文、散文、想象作文、应用文等文体进行了解,理解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掌握其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如对于说明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探讨文中的写作内容及写作方法,要对写作方法进行重视,让学生明白作者所使用写作方法的原因,做出详细说明,并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练习。要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对不同写法进行熟练掌握并运用。

结语:要对读写教学进行重视,充分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对语文资源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和运用能力,促使学生能够清晰简洁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效开展读写教学活动,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6.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研究 篇六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读和写是两个重要的部分。在多数情况下,这二者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并通过二者的结合,发挥教学的最大化作用。从学生自身的情况来看,无论是自身的学习还是今后的教学方式,读和写都对学生的今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在不同的时期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本文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具体分析如何在课堂中做好读写结合工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动手和动口能力的联系。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找出一些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内容,从中制定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其次,教师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读写能力对学习的重要性,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还应该合理地使用方法,促进读写二者之间的结合过程,从而满足教学的需求。

一、在教学活动中满足小学生的读写需求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读写两个过程符合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不同的时期内都满足学生的需求。课文的背诵和记忆是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一个教学活动,也是每个学生都会遇到的情况。在这项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应该满足学生的读写需求。在学习某一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两个方面制定教学计划。首先,学生应该熟悉文章的整体结构和脉络,并能够熟练地朗诵文章。而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之后,教师则可以让学生抄写文章,巩固对文章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中,教师利用一篇文章,将读和写两个过程连接在一起,而学生也在这种情况中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学习《苏武的故事》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读写能力。这篇课文是著名的典故“苏武牧羊”改编而来。对小学生来说,这个故事并不陌生,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省去了许多的麻烦。从学生自身的情况来看,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对读和写的过程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进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熟悉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脉络,尽可能地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片面理解程度。读和写是两个基本的技能,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学习的过程中端正态度,从而发挥教学的最大化效果。

二、明确读写结合的目的,让学生明确其重要性

读写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过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明确这个过程的目的,这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目标。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就语文学习而言,读写结合可以将两个教学活动转化为―个整体,简化了课堂的结构,教学目的也变得更加清晰。而这种方式也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明确的教学目的,是推动学生前进的动力。对教师来说,读写的目的应该符合学生的需求,且能够反映教学的要求,最好带有一定的指向性。

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声音》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制定特定的教学目的。从篇文章的结构来看,它是描写大自然自然现象的一篇文章。要想做到读写结合,教师应该首先抓住文章的主旨,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文章的主旨是读写结合的出发点,也是整个文章的关键部分。在这篇文章中,文章的主旨便是大自然的这些声音,学生应该对这些声音的形式、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所谓的“读”,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所谓的“写”则是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二者结合,是检验学生学习标准的情况。从学生的情况来看,无论是自身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学习方法,教师都应该制定一些带有针对性的教学改变。在适当的时机中,教师还可以听取学生的建议。

三、增加读写结合的方式

在多数情况下,读写过程是以读为开始,写则是结束阶段。对教师来说,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丰富课堂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改变思维,丰富自己的教学形式。对教师来说,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到读写结合的最佳形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听取学生的建议,在学生出现教学问题的时候,及时地做出―些调整,保证教学的成果。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夏天》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制定一些带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传统的教学形式,是让学生先读后写,即先阅读文章,然后描写自己对夏天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另辟蹊径,让学生先写出自己对夏天的理解,然后进行阅读。这两者虽然只是颠倒了顺序,但是学生所获得的感受却是有所不同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合理地安排读写结合的形式。在新课学习的阶段,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可以重视读的作用,在教学中合理地利用。而在备考阶段,教师则应该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合理地运用知识,这时候便要突出写的作用。

7.“体教结合”模式的理性阐释 篇七

“体教结合”自诞生之时就被刻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竞技体育从“三从一大”到“科学训练”的转变是其在训练领域的反思, 竞技体育从“业余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的三级训练体制到“体教结合”模式的探索是其在运动员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努力。体育工作者在投身于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 并取得巨大成功之时, 更意识到因竞技体育而淘汰下来的运动员的学习及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 靠一已之力难以解决, 必寻求外力, 在寻求合作共赢的前提下, 体育系统必定要与教育系统合作, 教育系统除拥有公共教育资源外, 更拥有供体育后备人才生长的丰厚土壤。如何实现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有效合作, 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2“体教结合”产生的背景——时代的产物, 具有阶段性的特征

自20世纪60年代起, 我国依靠强有力的政策导向, 在竞技体育方面建立了“业余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这样一种独立运作、教体分离、自成体系的运动员培养体系。这种体制相对封闭、独立, 具有专业化程度高、力量集中的优势, 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长期封闭和独立的训练, 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

20世纪80年代末, 体育系统开始与教育系统合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就解决运动员由于长期封闭和独立训练带来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包括:体工队学院化、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体校与中学合作、在中学试办青年队、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等。在这种背景下, “体教结合”伴随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应运而生, 并切实进入到实践层面。

“体教结合”拓宽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渠道, 实现了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空气, 推进了社会资源的深度融合。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在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这是可供我们有效利用的重要资源, “体教结合”搞得好, 可以有效缓解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如人才的培养和后备人才储备等问题, 教育部门也可以实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多重目标[1]。

3 现阶段我国“体教结合”面临的困境

3.1“先体后教”的弊端

从“体教结合”产生的背景得知, 我国的“体教结合”是竞技体育部门为了解决运动员由于文化教育缺失所暴露出一系列社会问题时而采取得一种补救措施, 这种“先体后教”的“体教结合”模式为部分运动员的继续教育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但对于体教长期处于分离状态的成年运动员产生的作用有待考量, 竞技体育部门与传统教育部门的利益共通点有待开发。

20多年的实践使“体教结合”形成了这样的局面:体育系统希望教育系统作为其淘汰运动员接受再教育的“退出机制”, 或者成为其高水平运动员接受再教育的渠道, 体育系统原有的训练体系没有被打破, 教育系统成为了运动员保障体系的“退出机制”之一;而教育系统则希望通过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有关招生政策, 通过招收退役运动员和现役运动员, 组建高水平运动队, 参加教育系统的比赛, 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凝聚力, 活跃校园文化生活[2]。

“体教结合”以体育系统为主体, 沿习了原有的训练和竞赛体制, 体育主管部门围绕着奥运会、全运会、城运会等一系列运动会而运转。现实表明, “体教结合”只是披着教育的外衣, 打着教育的旗号, 并没有迈出改革的实质性步伐[2]。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对于“体教结合”只是各取所需, 导致体教结合沦为“专业化的竞技运动和教育机构的结合”, 教育系统并没有奢望完全依靠自身的资源能培养奥运选手, 体育系统更不想通过这一培养机制来取代原有的培养模式。

3.2 后备人才培养和储备受到挑战

依靠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及行政支撑, 我国竞技体育部门建立了从业余体校到省市专业队再到国家队的竞技体育人才三级培养体系, 这种选拔体系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 优秀的背后意味着淘汰, 淘汰运动员的退出机制却没有有效建立起来, 鲜花掌声的背后伴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传媒的跟进、民生的呼唤必然引起公众的关注, 在关注成功的同时我们更愿深究社会问题的根源, 由此而来的声讨伴随现代传媒的跟进形成了恶性循环, 潜在的运动员在家长的担心中另有选择,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储备受到挑战。

“体教结合”应立足于原有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然而由于受“夺标主义”的影响, 它仍然把竞技体育体制下的金牌战略放在了首要的位置, 而把教育放在次要的位置, 弱化了对人才培养的重任。学校在录取高水平运动员时采用的标准仍然指向运动员的竞赛成绩, 降分录取、免试录取的政策导向便充分说明这一问题, “体教结合”并没有实现体育和教育的真正融合。在这种政策引导下, “体教结合”便无法从根本上突破原有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束缚, 只能作为原有培养模式的一种补偿机制。退训者是青少年, 绝大多数未退役的优秀运动员也是青少年, 但他们都不能充分受益于国家理应为他们提供义务教育的公共产品, 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并获得就业保障, 这是最大的弊端。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学校化, 将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放归教育系统,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由教育系统来培养必将是中国竞技体育未来发展的道路3.3教育系统的教练员队伍建设问题

在竞技体育部门, 无论是业余体校还是省市专业队, 均具有完善的教练员队伍, 在国家队乃至部分省市专业队, 已采用团队化运作方式, 涵盖总教练、主教练、助理教练、体能教练、医疗保障组、后勤保障组等。而现阶段教育系统的教练员队伍建设远远达不到这种水平, 教育系统教练员整体水平不高, 且基本兼职, 学生运动员学业、升学压力大, 训练不够系统, 其实竞技体育最终靠的是实力, 学校一方面靠招生来选择高水平运动员, 另一方面就是来自训练。各学校对运动员管理参差不齐、政策也千差万别, 不利于优秀运动员竞技水平的保持与提高。教练员普遍缺乏从事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没有形成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教育系统在寻求政策支撑的同时, 如何有效建立自身的教练员队伍问题值得深思。教育部门是否可以会同体育部门共同制定一些政策, 鼓励体育系统的部分优秀教练员到高校工作, 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实现共通, 并通过大体协各单项协会成立教练委员会, 定期进行培训, 提高教练员水平。

4“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转变的根本出路

4.1 政策导向——建立完备的竞技体育人才评价体系

现阶段, 我国竞技体育的评价体系难以适应新时期竞技体育发展的需求。其一, 评价考核标准单一。举国体制下的“奥运争光”计划使竞技体育全面贯彻“金牌至上”的原则, 金牌成为衡量竞技体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其二, 竞技体育的价值导向偏离。计划经济下的竞技体育衡量标准偏离了竞技体育的价值内涵, 体育异化现象严重, 使用兴奋剂、贿赂裁判、打假球、过度训练的现象屡禁不绝, 铤而走险的背后是巨大的利益诱惑, 更是竞技体育衡量标准过度单一导致的价值偏离。同时, 各项目运动管理中心的权力过于集中, 是我们在全运会及国内其它赛事看到丑闻现象不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竞技体育本应是通过它的观赏性, 吸引更多的人喜爱和参加体育活动, 使肌体更加健美, 内心更加愉悦, 通过它的竞争性展示人类生命的崇高和可贵。其三, 未形成第三方评价主体。我国竞技体育的评价主体是体育行政管理部门 (省市体育局、体委) 及上级政府管理部门 (省、市政府) , 评价的客体包括各级各类项目运动管理中心和各类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及开发。在这种无第三方评价主体的管理体制下, 容易导致权力过度集中, 使评价主客体混为一体, 压缩竞技体育发展空间, 更为职业体育的发展设下重重阻碍;管办难以分离的竞技体育评价结果失去了客观公正的基础。

竞技体育的评价标准是一个全面的、独立的、科学的指标体系。竞技体育评价标准终极目标是实现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经济资源、场地设备、科技信息等资源合理配置, 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 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3]。建立完善的竞技体育评价指标体系, 并输之以政策制度保障, 使其有效落实下去, 而不是停留在文件报告之中, 事关竞技体育的健康有序发展;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学校化, 将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放归教育系统,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由教育系统来培养必将是中国竞技体育未来发展的道路, 更是“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转变的根本保障。

4.2 价值追求——实现竞技体育价值取向多元化

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本应呈现出多个方面, 首先他强调个人的主体性, 突出体育对于发展人的潜能、个性等方面的价值, 力图追求人的身心统一;另一方面, 竞技体育也要服务于社会, 为特殊的政治、经济利益服务, 这种以社会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构成了竞技体育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工具价值。在古代, 由于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以及为了满足统治者的利益, 我国体育演化为道德教育、民心教化的过程, 从而压制了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到了近现代, 我国体育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体育不仅仅停留在休身养性的层面, 更突显体育的个性特点、拼搏进取的意志。在此种体育价值观的影响下, 我国竞技体育走上了一条政府主导下的快速发展之路, 竞技体育上升到了国家意志, 具体体现为“举国体制”下的“金牌战略”。

在中国, 我国竞技体育担负着特殊的政治功能, 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 形成了“业余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的训练选拔体系, 建立了从国家体育总局到地方省市体育局和各级各类行业协会的管理体系。在管理部门和训练系统的努力下, 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也凸显出各种问题, 我国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学训矛盾突出、功利主义蔓延、政治介入频发、商业威胁屡禁不止、管理体制饱受争议和投入产出比例失衡等问题。现阶段, 要使竞技体育向以人为本、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公正竞争的价值取向转变, 真正实现竞技体育的本质功能 (健身、健心) , 弱化体育的衍生功能 (政治、经济) ;扭转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严重失衡的局面, 带动群众体育发展, 激发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实现竞技体育价值取向多元化, 是能否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 也是能否实现“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转变的关键。

5 总结

“体教结合”是在我国竞技体育系统针对运动员文化教育出现一定问题时而产生的, 它的产生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 “体教结合”作为运动员的一种退出机制, 缓解了一定的社会矛盾, 解决了部分退训运动员的教育和就业问题;“体教结合”作为为高水平运动员提供再教育的一种途径, 让竞技体育成绩突出的运动员走进校园成为了现实;“体教结合”作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储备的功能正在逐渐形成, 也是我国未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随着“分享运动”理念对民生体育的关注, 普惠大众的推动, 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必定要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随着政府购买力的增强, 竞技基本教育均等化的模式将逐渐形成, 参训运动员规模会更广, 参训时间将涵盖课校内、校外、课外和假期等时空, 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业余训练的运行机制, 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注入活力, “体教结合”的制度创新必然取代难以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传统业余训练模式, “体教结合”这个提法也将作为一段特殊的历史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参考文献

[1]赵一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0.

[2]阳艺武, 刘同员.“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的内涵解读[J].体育学刊, 2009, 16 (5) :45-48.

8.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10-01

阅读和写作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其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因此,阅读与写作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读写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理解,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当前喜欢阅读的孩子越来越少,这使得学生的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不断下降,而教师方面也缺乏对学生读写兴趣和方法的培养。

一、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原则

1、积累运用原则 读书对人所造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多读书会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情感和文学,积累是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学生们要做好长期的准备。不断的积累,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阅读中产生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

2、全面发展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有效开展读写结合,就要找准读与写的切入点,通过读写结合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读写结合教学中,并非是语文教学的全部,而要找准侧重点。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在学生掌握了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要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3、因材施教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读写结合教学应当是面向班级的全体学生的,根据学生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写作兴趣 小学生十分的活泼好动,爱玩是他们的天性,同时孩子的探索欲望也非常的强烈,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对语文写作有新的认识,积极主动的探索和研究。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必对学生有过多的限制,尽量的使学生可以最大的限度的自我发挥,对身边的所见所闻不拘于形式的描写,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时,可以适当的在作文中配上插画和插图,展现出不同的作文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积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而少使用打击性的语言来批评学生,哪怕是学生的一件小事也要给予肯定,使学生对学习有自信心。通过教师鼓励式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受到了鼓舞,自身的写作兴趣也更积极,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写作信心。

对于班级中阅读和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展示优秀作文,或开家长会时给家长展示,通过这样的方式鼓励学生,同时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学生的自豪感由心而生,因此对语文写作和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引导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如果缺少丰富的词语积累,其在写作时就很难写出有内容、有文采的文章,所以,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积累丰富的词语尤为重要,只有灵活、丰富的语言才能写出有感情的文章。学生在阅读中,将精美的语句和段落进行摘抄,这样在写作时才能更好的运用,写作也更加的流畅,写作出生动的文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为了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教师应多为学生们介绍一些对学生阅读有所帮助的书籍和文章,引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课前,使学生进行阅读交流、阅读演讲、阅读赏析等,通过慢慢的引导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的阅读,积累更多的生活素材,并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我们不要求学生的积累材料有多么的出彩,但是一定要够贴近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小事,通过用心的观察,就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重要素材。

另外,在学习优秀诗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其背诵,并引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背诵是小学生更好的运用语句写作的基础,是运用资料写作的最直接方法,更是学生知识积淀的重要前提。引导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更好的引用到写作中,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3、培養学生遣词造句能力 多读书、读好书是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最直接方法。小学语文教材的语言不是很丰富,较为单一、枯燥,对于学生的教导是十分有限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看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这些读物不仅语言运用的丰富,而且叙述的方式也很新颖,学生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语句、词语记下来,便于在以后写作中引用,进而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学生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的剖析语境的含义,并分析作者这样写作的意图,领悟作者的遣词造句和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创新,这样不仅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遣词造句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为学生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培养小学的遣词造句能力,教师不可过急,这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使学生积极的思考,鼓励学生动笔写作,学生的文化底蕴不断的积淀,这样发展下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遣词造句才能够不断的提高。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的学习是一向持续、渐进、长期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起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语文阅读与写作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所以应将读写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积累,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进而提高学生的读写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宁宁.关于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的研究[J].课外语文,2014,20:8.

9.结合综合实践教学阐释教学策略 篇九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农村性质的学校,辖四个自然村和一个社区居民子女,生源多来自于农村。目前,农村小学生阅读条件相对落后,教师教学方式相对落后,读和写的教学基本上仍属于分离式的,而且有偏重阅读而轻写作的倾向,虽然已进入课改阶段,但观念行为仍有大部分停留于应试教学上。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分离”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

如何开辟一条省时、易行、学生愿意学的训练渠道,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呢?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的技巧”的论述,给了我启发。阅读和习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会读书、读得多,能促进写;会写文章,写得多,同样也能促进读。只有加强阅读积累,在阅读中吸取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华,才能在习作中恰当而流畅地表达出来。读写结合,既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习作能力的基本途径。

二、课题的价值:

本课题借鉴丁有宽老师“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法”以及叶圣陶老先生的有关精辟阐述,从读到写,以读促写,实现读

写的结合,力求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从思维的另一个角度看到一片新的天地,获得一种新的感受,追求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收到举一反三,旧中求新,同中求异的教学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从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3年6月——2013年7月)深入课堂,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阅读和写作的渗透情况,广泛收集国内外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尤其是读写结合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制定方案。

(二)课题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1月)深入课堂教学实践,组织好教学观摩和经验交流活动,取得以点带面的效果,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推进课题工作的开展。

(三)课题巩固推广阶段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分析课题研究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归纳总结成功做法和经验,撰写案例、反思、小结,并将经验推广。

(四)课题总结阶段

将经验进行梳理,撰写研究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乐于习作

学生怕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跟我们教师对作文的重视程度和引导方法有关。语文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阅读教学上的,这样从客观上无意识地造成了语文教学重“读”轻“写”的局面,学生的作文兴趣自然得不到激发和培养。本次研究课题将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地一起,做到立足于“读”,着眼于“写”。为了将“写”的训练目标落实好,教师必须熟读课文,以独特的视角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阅读,在学生读通、读透,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的迁移。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养成了。

2、拓宽了学生的作文思路,让学生善于组材

以往写起作文,学生常常总会搜肠刮肚,总是“无话可写”。本次研究课题注重以课文为凭借,以某一读写结合点为契机,先对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模仿训练,再进行“举一反三”的拓展训练,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3、夯实了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精于表达

读写结合更重要的在于立足教材,倚重阅读,充分发挥每篇课文的作用,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语段让学生品读、理解、揣摩、赏析,体验和感悟祖国文字之精妙,景物之丰美,人情之伟大。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续写、扩写等训练,夯实学生的文字功底,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形象、生动,从而解决了学生“有话不懂得写”的缺憾。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10.结合综合实践教学阐释教学策略 篇十

【摘要】读写结合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着阅读量小、缺乏必要的知识素材累积以及生活经历少等突出的问题,本文主要在对这些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为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读写结合 策略

0、引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名句,这句话也充分说明,书读的多其相应地大脑中积累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同样,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其意是告诉我们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性。而当前在小学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小学生普遍存在着阅读量小、缺乏必要的知识素材累积以及生活经历少等突出的问题,使得他们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无法写出较高水平的作文。基于此,本文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1、当前小学生读写结合教学的现状分析

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位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因此,读写结合的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是尤为重要的。当前,随着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出现,消耗了小学生的大量时间,使得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大打折扣,缺乏必要的阅读兴趣,从而也不利于他们阅读能力的培养。当小学生进行写作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相比于命题作文,他们更加喜欢那种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自命题,这和他们的阅读经历是分不开的。总之,在当前小学语文读写教学中,小学生们普遍存在着阅读量小、缺乏必要的知识素材累积以及生活经历少等突出的问题,由于这些因素的问题,使得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无法写出充满感情的作文。

2、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分析

2.1扎实小学生的基础知识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基础是最为重要的,是小学生进行后续有效学习的前提。对小学生的基础来说,理解、表达、观察以及逻辑是四个最为基本的东西,在实现这四项基础方面时,需要对听、说、读、写进行综合练习,而有效联系它们的方式便是读写结合。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到高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打好基础。

2.2激发小学生读写兴趣

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过来来说,兴趣无疑是最好的引导方式,小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真正愿意真心付出时间。小学生正是出于活泼好动的年龄,如果在这个阶段使得其进行根深蒂固的东西,往往在以后也不会轻易改变。因此,教师需要采取措施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尽可能地进行自我发挥,通过对周围事物的描述,使他们的写作兴趣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积极发挥自身的激励作用,比如,对小学生的某个评语,可能就会对其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尽量避免在作文评语中打击小学生的自信心,只有在让小学生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才能为后续提升学习兴趣,增强信心打造良好的基础。

2.3锻炼仿写和续写水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如果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受益也是非常大的。但是,存在这样一种状况,即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有效教学,学生也获得了理解,但是真正将方法运用到作文中时,由于作文和教材本来就是两个隔离的内容,使得他们又显得困难重重。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使小学生对课文进行仿写的方式达到能力的提升。当然,现代化的教育,让学生读“死书”,显然不利于学生灵活性和实践性的提升。教师在对课文进行充分讲解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文章的结尾进行续写,而且续写完成之后,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们在课堂上阅读自己的作用,同时评选出最好的文章,以增强小学生的写作自信心。

2.4培养读书和写读后感的习惯

对于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来说,最好的方法无疑于让学生形成爱读书和写读后感的习惯,小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阅读的意义,才能更好地认识到写的精华。在小学阶段,小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往往不高,对于写作的概念不强,更不用说进行有效的写作。对于教师来说,一方面可以转变教学方式,在讲课时直接让小学生进行课文的阅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再者,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教师可以以“顾问”的身份,帮助小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和容易理解的书来读,慢慢对他们的读书习惯进行培养,只有先在读书上面下足了功夫,才能更好地写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形成写读后感的习惯,写读后感可以让老师更全面地看到学生对于阅读和写作更深层次的认识,能够了解学生的掌握水平和他们之间的差距,写读后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让他们感悟到文本要讲解的真正的内涵。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小学生有效提升写作水平的前提所在,为了能够有效地将读写结合策略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运用,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打牢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效培养他们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可以让他们从内心中爱上语文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1.结合综合实践教学阐释教学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学;综合实践种植园基地;实践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除了依靠教材之外,还需要分析本地区的特色,抓住特色资源来开展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课本固有的知识系统中走出来、走出教室,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因此,教师要将学校的综合实践种植园基地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教材中的“死”知识与生活中的“活”资源有效结合。而且综合实践课是近几年来新崛起的一门科目,设置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学习欲望。但是在现阶段的小学综合实践课开展过程中,教师的教没有教材作为依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种情况下的综合实践课成了英语、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替身,综合实践课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为了改变综合实践课空有实践名义,无真正实践的状况,我们需要总结教学经验,寻求地区教学资源,将学校的综合种植园基地引入课堂,在综合种植园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劳动实践机会。

一、利用学校综合种植基地,培养学生的种植技能

学校综合种植园的利用一般以学生参观为主,这就使其失去了原有的实践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将这一学校的种植园充分地利用起来,将所学到的知识在种植园中进行实践。比如,在蔬菜种植园区,教师可以先交给学生最基本的种植知识,并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相关的书籍或者网络查询自己感兴趣的种植内容。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前往种植园,让学生根据自己学到或者搜集到的信息,对本地的土壤成分、气温变化等进行观察、分析,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植物进行种植操作活动。我在课堂讲授大白菜种植内容的时候,一般会先向学生介绍大白菜的基本信息。如,大白菜在古时候被称作菘,我国著名的大画家齐白石老先生认为白菜是“菜中之王”,慈禧太后随葬品之一的翡翠白菜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通过基础知识的讲解,可以使学生重新认识大白菜,转变以前对大白菜的偏见,从而产生对白菜种植的欲望。然后,我会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大白菜的了解来自由讨论白菜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这样可以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我会向学生介绍大白菜的两种种植方法:直播和育苗移栽。由于教学时间和种植时间有限,我会就育苗移栽进行重点讲述。白菜的最佳移植时间为苗龄15~20天,幼苗有5~6片真叶的时候,我们一般会选取下午温度适宜的时候进行移植。由于白菜的品种不同,在移植的时候选择的种植密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我们会选取一两种常见的白菜品种进行种植。在移植之后,需要立即对其浇水,早晚各一次,3~5天之后,即可延缓浇水时间。在基本的种植信息讲解完之后,我会带领学生到自己学校的种植园按课堂讲解的内容进行实际操练。将学生按5~6人分为一组,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各司其职,移植、運送、种植、浇水、记录,不同的学生负责不同的任务,这样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实践。通过这种课堂知识教学与实际操练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知识层面上有一定的提高,更可以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使学生享受到劳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利用学校种植园基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空间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校的种植园基地引入教学活动,可以在开展种植活动之际,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种植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与这些问题有关的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在种植信息搜集、归纳、讨论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如何种植,并将这一学习方式延伸到其他科目中,实现学科的整合。我在对学生进行种植培训的时候,由于我自身的种植知识、能力有限,对学生感性的某些种植内容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此时,我会鼓励学生向当地农民或自己的父母进行咨询,或者带领学生到一些蔬菜种植大棚进行参观,从专业人士那里学到有效的信息。比如,根据我们学校的种植园的地理位置、温度、土壤等条件来分析,我们适合在这里种植哪些蔬菜,并和学生一起探究这些蔬菜为什么会有季节性,不同的蔬菜有什么种植特点?等等。师生在种植中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信息搜集、种植实践活动的开展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通过将学校的知识教学与种植园活动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使其获得一技之长,更可以通过活动的开展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都江堰》第二课时,讲学稿(教师版)下一篇:简单温馨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