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论文

2024-09-20

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论文(共9篇)

1.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论文 篇一

0.引言

国际关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国际关系的出现是国与国之间的强化联系基础下而来的,并且伴随着社会生产力优化而不断发展、进步。经济全球化是国际关系的基础,其最终决定了国际关系结构与组成形式的变化。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与技术表现形式

1.1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的全新发展趋势

受到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影响,世界经济当中的贸易、生产与金融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慢慢形成了多边贸易体制,贸易的自由化趋势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各个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延伸,加速了生产一体化的进程,国际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流通,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变化速度明显加快。从贸易领域分析观察,贸易自由化属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同样也是经济全球化变化的首要标志。贸易自由化的全球多边谈判获得了切实效果,例如全球多边贸易框架初步确立,各国的贸易政策受到了多边贸易规则的约束而不断的向WTO的规则靠拢。从生产领域角度分析,跨国公司发展历经了世界经济运行方式变化、国际分工调配与国际资源调整的发展战略过程,而其产生的结果是生产一体化的程度获得进一步的推动[1]。现如今世界范围内的跨国公司数量在4万家以上,在全世界各个地区有超过28万家的分支机构,控制着整个世界将近30%的生产贸易。从金融领域的层面分析,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活跃性十足,每天的流动速度以万亿美元的数额计算。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全世界有超过90%的国家金融市场被开放,金融全球化直接造成了社会财富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调配,也促使国际货币体系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前进。

1.2经济全球化的技术霸权

从后工业社会朝着信息社会迈进的美国是整个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牵头者,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支持力量是科技信息技术。要是说传统美国霸权是从军事手段中获取,那么现如今的美国新霸权则是通过经济手段获得。但是经济发展又是在科技优势的基础上建立的,经济霸权其本质属于通过技术优势的方式在国际关系当中获得政治强权目的.实现的作用,其不但表现出了关键技术占有的特征,而且也表现出了全球技术市场上的技术发展流向的控制,直接对技术的发展方向与运行标准进行了限制[2]。美国新经济指的是以知识信息为主导的经济模式,也是在这种模式下,直接形成了世界各地不平衡发展的美国技术霸权。激烈的技术领域争夺属于国际关系领域竞争的前期表现,在技术领域竞争中占有先机的国家总是在国际事务中有优先发言权。过去率先掌握了航海技术的荷兰与率先进入工业革命的英国是这样,现今率先进入信息社会的美国也一样。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谁先从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转变,谁就会从国际事务中脱颖而出。

2.当代国际关系的全新发展趋势

2.1经济全球化促使当代国际关系行为主体更为多元

国际关系行为主体指的是能够以独立身份参与国际事务,同时能够独立行使国际权力、承担国际责任和国家义务的事务主体。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际关系舞台上的主角都是国家,所以在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当中,国际关系单纯指的是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主权国家属于国际关系当中的唯一行为主体。可是在二战之后,联合国出现并且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作用的影响,一些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目标组成了政府国际联盟组织,例如欧蒙、阿拉伯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等等,联盟组织内部的各个成员国间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其在彼此的交往过程中形成了某种共有意识,彼此更为关心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在整个国际关系中联盟以一个整体的身份加入国际事务,成为了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主体。全球经济化的发展让各个国家在经济领域等领域内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彼此构建起多样化的国际建设组织,各个国际组织相继成立,各种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之中的影响与作用得到持续强化,充分证明国际组织已被许可加入国际关系当中以行为主体的身份存在。而对外投资的跨国公司也因为资本国际化的趋势而在某种程度上直接超越了所属国家的直接管理,而是以自身角度出发参与国际事务,国际关系的规模日益壮大,行为主体也趋于多元。

2.2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世界格局指的是世界上的各个主要国家、国家集团间在某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因为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核心战略形式,其成立的基础与利益与力量间的对比。受到全球经济时代的格局的影响,经济因素越来越成为了决定世界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的加快,为世界格局多极化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量[3]。经济全球化的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变换流动,但是在冷战时期,因为美苏两极化世界格局直接对世界造成了分裂,阻碍了国际资源间的流通与国际交流,最终以苏联解体为终结。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市场经济的格局中来,世界大多数国家在这个背景下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努力投身世界格局而加速了多极化的发展。

3.结语

上个世纪末的经济全球化大浪潮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重要作用得到了明显体现。可是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理想结果是各个国家之间加强彼此的沟通与交流,打破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表现秩序,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共赢目的。

 

2.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论文 篇二

1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的现状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0年我国对外进出口总值为29727.6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34.7%, 再创历史新高, 贸易顺差与进出口总值的比例2008年为11.6%, 2009年为8.9%, 2010年进一步将至6.2%。说明我国对外贸易总体向基本平衡的方向发展, 并且进出口水平正在恢复至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这离不开我国外贸企业做出的努力。但是目前从总体趋势上来看, 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1.1 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的自身缺陷

虽然我国外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自身发展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首先, 我国外贸企业出口的商品层次较低,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商品所占出口总比重较低;其次, 外贸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不衡, 服务流通类外贸企业发展滞后, 导致我国服务贸易持续逆差, 仅占出口贸易总额的10%左右;最后, 外贸企业的新技术研发能力和再创新能力不足。由于我国外贸企业长期依赖于引进和模仿, 导致科研投入严重不足。比如我国虽然已成为电子类产品的第一生产大国, 但是却很少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一直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为依托, 成了单纯的“加工工厂”, 无法获取更多的利润。这种现状将不利于外贸企业的持续发展, 为了眼前的利益必将付出高昂的国家资源和环境代价。

1.2 我国外贸企业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

1.2.1 贸易保护主义的干扰有增无减

经历了全球化的金融危机, 各国都在从衰退走向复苏阶段, 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 或多或少地增加了贸易保护主义干扰。仅在2009年, 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了共116起反倾销、反补贴等案件调查, 直接涉及我国外贸企业出口金额高达126亿美元。同时, 我国自身在经济结构体制和国家政策保护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相续出台了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 也致使了中外贸易之间的摩擦日益增多, 给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1.2.2 人民币升值影响外贸企业利润

由于国内外材料及劳动力的成本上升, 导致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成本上升, 再加上人民币的持续升值, 使原本就以商品价格低廉为竞争手段的外贸企业, 面临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 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另一方面,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出口贸易的需求量下降, 使得外贸企业的产品积压, 不得不以大幅降价来加快资金周转。在面对成本上升和价格下降的双层积压下, 使许多企业处于停产、破产及倒闭的边缘, 经营压力陡然剧增。

1.2.3 国际市场竞争环境更加激烈

在复苏世界经济的过程中, 各国都提出了不同的经济发展策略。发达国家倾向于大力发展制造业, 并且许多国家选择利用扩大出口来带动国内的经济恢复。同时, 随着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货币贬值等手段, 来提高对外贸易的总体竞争力, 使得我国的外贸企业不仅要在中高端产品的市场竞争中面对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 还要在原本具有优势的产品竞争领域面对发展中国家的重重挑战。

2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 面对着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逐渐复苏带来的国际市场上的多元化走向, 我国政府也在对外贸易方面给予大力的扶持, 企业应该把握住其中的发展机遇, 扭转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促进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

2.1 我国政府积极的政策调控

现阶段, 各国都在努力恢复金融危机前的经济水平。我国政府为了刺激对外贸易的增长, 实现经济增长的战略目标, 不断出台了一系列对于外贸企业有利的扶持性政策。例如, 国务院会议常务会议于2009年5月部署了完善出口税收、进一步减轻外贸企业负担、大力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难问题等几项政策。随后, 我国财政部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 上调了2600多个10位税号的商品出口退税, 这已经是自金融危机以来第七次上调退税。政府通过不断的政策调控, 目的在于增强外贸企业的对外贸易信心, 做好企业政策扶持工作, 降低企业营运成本, 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所以, 外贸企业一定要抓住政策扶持这一机遇, 充分利用好对自身发展有利的政策, 谋求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2.2 全球经济和贸易出现复苏态势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 2010年全球的经济增长为4.8%, 呈现了普遍复苏的局面。其中, 我国三大贸易伙伴的美国增长3.3%, 日本增长为2.4%, 欧元区增长1.0%, 新兴的经济体印度增长9.4%, 巴西增长7.1%, 俄罗斯增长4.3%。虽然世界经济进入了不稳定且不平衡的复苏期, 但是全球经济整体仍向好的方向发展, 这给我国外贸企业进行出口贸易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赐予了企业发展的新契机。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 中欧、中美、中日的双边贸易总值分别增长了31.8%、29.2%、30.2%, 我国与印度、巴西、俄罗斯及东盟的双边贸易分别增长了42.4%、47.5%、43.1%及37.5%。

同时, 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 目前活跃的对外贸易商品已经从初级产品、非耐用消耗品的出口延伸至用投资类产品及耐用性消费品。这给我国外贸企业经营战略方针的制定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所以, 我国的外贸企业要把握住世界经济复苏的态势, 发展企业自身优势项目。

2.3 新兴市场贸易的发展空间大

虽然长期以来, 我国同新兴市场的贸易规模相对偏小,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和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实施, 我国的外贸企业越来越重视与新兴市场的贸易往来, 并成持续增长的态势。例如, 2010年, 我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总值高达2927.8亿美元, 而中日的双边贸易总值为2977.7美元, 发展迅猛的态势可见一斑。从总体上来看, 新兴市场的贸易规模比重仍然不高, 发生的贸易额与双方之间的经济规模也不相称, 所以外贸企业在新兴市场贸易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新兴市场的快速复苏, 我国与其之间的贸易往来必将日益频繁, 外贸企业应该重视和把握新兴市场贸易这一新机遇。

2.4 我国外贸企业自身发展的优势

我国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和重视发展新兴产业, 使我国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逐步完善了工业体系, 提高了加工制造和产品配套能力, 这也成为了外贸企业参与国际间竞争的基础。外贸出口企业大多以生产中低档的商品为主, 需求弹性较小, 所以受危机冲击的力度也较小, 再加上产品的性价比高, 在这特殊的发展时期, 国外的消费者在面对高档次的产品时, 更会关注于中国的中低档商品, 使外贸企业获得发展的新契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 我国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等多种经济活动。在金融危机爆发后, 部分的外国公司为了缓解经营困难, 自然而然地增加了国际合作意愿, 带动了我国外贸企业的产品出口。中国的外贸企业正在广泛地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 为全球的经济复苏做出贡献, 这也成为了企业走出国门, 面向世界的良好机遇。

3 结语

总之,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 我国外贸企业首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管理来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面对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环境中, 准确地找到企业自身发展的定位, 增强信心来迎接占领和扩大国际市场的新挑战, 并且也要抓住金融危机过后, 国家扶持政策和国外经济环境所赐予的新机遇。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 受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正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境地。本文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机遇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外贸企业,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钟文红.浅析金融危机中我国外贸企业的困境及出路[J].特区经济.2010, (03) .

[2]刘燕.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的机遇与挑战[J].经济研究.2009, (06) .

[3]张旭.如何促进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J].科学管理.2009, (03) .

[4]曹晶晶.金融危机下的外贸企业发展策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11) .

3.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论文 篇三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发展;价值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国际经济法的关系调整

1、国际贸易与投资的调整措施

从目前看,贸易与投资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外国直接投资已经成为国际市场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主要途径,是组织国际生产的重要方式,其已经对世界贸易的规模、方向和构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国际经济领域,投资措施对贸易具有重要的影响。相应的,贸易措施将会对外国直接投资流动的规模、方向等构成重要的影响。从宏观上看,与投资有关的贸易措施主要有四大类:市场准入限制、市场准入发展优惠、出口鼓励措施、出口限制措施。

所有这些贸易措施,都会直接的对贸易流动产生第一层影响,同时,它们对随后的外国直接投资,也会产生第二层次的影响。而从实际上看,通过改变与特定国家或地区相关的贸易环境,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形成具有某种引力的投资环境,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将对潜在投资者的决策进程产生决定性影响。与没有政府干预而由市场力量引导的情况相比,这些“与投资有关的贸易措施”能够完全改变外国直接投资的分布形式。与此同时,外国投资的变化对未来有关的贸易流向又具有重要的第三层次的影响。这也就意味着,对与投资有关的某些贸易措施,国际社会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需要对经济法则进行重新规范与协调。

2、金融服务、服务贸易与投资关系的变革

对于现代经济而言,金融服务是核心,也是各国管制最严的行业之一。事实上,WTO早已将金融服务列入服务贸易的范畴,对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要在东道国提供服务,就需要在该国设立机构或营业场所,此时,也就牵涉到了投资问题,尤其是市场准入和国际待遇的问题。所以,投资法在目前情况下将会对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产生直接影响。由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会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确保金融稳定,首先就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因为金融的审慎监管,才能确保金融自由化的稳健发展。这也就意味着,实现金融服务的自由化,就需要正确处理其与金融监管的关系。事实上,服务贸易、投资、金融问题是密不可分的,调整服务贸易、投资、金融的政策和措施,同样也是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的。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执行机制的发展趋势

1、国际经济法正义价值与效率价值的提升

首先,国际经济法能够争取国家之间关系、力量对比的公平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没有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而国家之间既有大量的共同利益也有明显的利益界限。这就需要国际经济法做出有效的平衡,协调各个经济实体之间的关系,例如,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应当公平对待经济实力相对弱小的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希望和机会,才能实现共同的繁荣和发展。而国家间公平的方式,是能够通过国际经济法来实现的,比如在决定国际经济问题的时候,让发展中国家具有发言权和表决的机会;在贸易方略和政策上,提供咨询和辅助,并在资金技术上对其进行扶持;同等条件下,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最大化等。

其次,国内、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需要通过国际经法得以更充分的保障。需要强调在这一公平基础上,力争国际经济交往者之间的公平。为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国际社会可以通过国际经济法来实现,比如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的实行;合理的市场准入措施的采取;进一步增强法律的透明度。最后,由于国际经济交往超过了一国的疆域,国家管制的盲区就会相应地出现。国际经济法为推动全球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逐步涵盖切实的但并不偏袒的环境标准,兼顾国内国外的环境控制,鼓励有利于生态的跨国流动并同时降低税收等。

2、国际经济法的正义价值优先于效率价值

首先,正义价值具备作为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的要求,其体现了国际社会普遍利益。尽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让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国际经济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主权国家还是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因此,现代各国的国内法、国际法需要支持和推动着国际经济法正义价值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正义价值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全球化背景下广大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时期所面临的环境迥然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在其发展初期为积累财富,从殖民地攫取原材料、剥削劳动力,事实上现在的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曾被殖民。虽然这种形式的殖民主义已经不见踪影,但是由于全球经济和政治互相依存,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立法的背景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却陷入了日益边缘化、贫困化的困境。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制度以及国际经济新秩序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然而,对于原有对己有利的国际经济法体系,发达国家更愿意的是保持与扩大在其中的既得利益,而不是心甘情愿拱手相让。因此发展中国家的诉求欲图完整与充分实现,就必须在国际经济立法中追求正义价值的实现,不再满足于形式上的平等,而寻求实质上的公平。

再次,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审视国际经济法的正义价值。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发达国家需要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差异,应该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机会和优惠待遇,共同营造和谐的国际经济关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则正发生变化,无论是经济法运行的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机构的关系,都开始出现各种新的关系。而国际社会在国际经济法的制定和执行中,就必须要考虑国际经济整体的发展,在正义价值和经济效率价值之间做好平衡,确保整个国际贸易的有序进行。(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梁小尹,杨群芳,聂婷妍.广义国际经济法的理论与现实基础[A].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3,3

4.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论文 篇四

经济全球化中的澳大利亚经济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澳大利亚经济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了经济持续稳步的增长.21世纪初,尽管世界经济可能趋向于低速增长,但澳大利亚经济将能保持在年增长率3.5%左右,出口增长率约6%,可望保持在接近90年代的发展水平.

作 者:魏嵩寿 许梅恋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刊 名:南洋问题研究 CSSCI英文刊名:SOUTHEAST ASIAN AFFAIRS年,卷(期):“”(3)分类号:F112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澳大利亚 发展趋势

5.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论文 篇五

经济全球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各国不得不面对的客观事实,而因其对各国的影响而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对此,发达国家多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资本、人才、技术的自由流动,带来了市场的扩大、效率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注意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造成的威胁,全球化进程不平衡造成的贫富分化,对人类环境的更大破坏,以及由于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全球治理机制而产生的各种国际矛盾和冲突。这两种不同的态度也反映到了各国对经济全球化所采取的不同对策上:前者调整政策,修订法律,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地参与到全球化之中;而后者则多采取谨慎、批判的态度,贸易保护主义、排外浪潮屡见不鲜。综上,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是目前各国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正影响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而我们要在这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则首先必须认识到这一进程对传统制度、秩序的影响,以采取相应的举措和规范。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 Globalization)一词可以追溯到1978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一书。但是,直到90年代以后,全球化一词才真正被广泛使用。一般认为,“全球化”是一种进程,在这种进程中,原来局限于各个不同国家疆域内的诸多活动、制度正在冲破国界的限制,而成为全球性的。这种“全球化”多表现在经济领域,因此一般意义上的全球化多指的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范围涉及从国际分工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到货物、服务、技术、资本、信息、人员的跨国流动,环境保护,打击国际犯罪、移民,劳动保护等许多领域。

经济全球化主要指“市场”和“市场经济”的一体化,是以市场经济为特点的跨国界经济交流与交往。其形成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各种因素长期以来共同发展和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资本和市场天生具有的不断扩展、膨胀的本质促使之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卫星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是全球性、无国界市场成为可能。另外,跨国公司在生产、贸易、金融和投资领域的蓬勃发展,已成为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推动力量。值得肯定的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积极的开放政策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与经济全球化相关的几个国际经济法问题

上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展,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当代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种法律制度和规范的总称,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国际经济关系这样那样的变化,必然要求新的国际经济法律制度加以调整,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主权

经济主权,作为国际法意义上国家主权的一个方面,是指国家有完全的自由制定自己的经济发展计划、运行规则、制度规范,而不受制于他国的权利。上面提到过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世界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它必然要求全球运用统一的市场规则。反映在法律中,即要求各国法律制度的趋同化(这也便是学者们所争论的法律全球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人为障碍,保证正常的经济流转,达到效率最大化。而达到这种趋同化的运作方式便是改变国内法律规范中与全球经济活动规则相冲突的部分。否则,便将被抛到全球经济增长的边缘,永远与贫穷为伴。“自我封闭”的后果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明证,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也不例外。目前,反映经济全球化这一主题的有关条约的缔结(如WTO),给缔约国发挥经济主权提出保留的空间就越来越少了。这说明,要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必须服从它的统一化规则,经济主权应做出一些让步。

但法律的这种趋同化并不意味着主权的侵蚀和丧失。如何客观地看待当代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主权?首先,国际商业交易的根本特点在于涉及不同法律的适用问题。以国际商业交易为基础的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及其调整,都离不开跨国、跨法域的前提。这说明,无论国际关系发展如何,无论各国之间经济的相互依赖到什么程度,无论人权多么重要,至少在国家或法域存在的条件下,一国主权不会消失。否认了主权,就无法理解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关系

在经济全球日益加深的条件下,以国际商业交易为基础的国际经济关系趋于多样化、综合化。如今,国际贸易、投资、信贷等经济交往不限于国家间、国际组织间的关系,而大量的是各国民间交往、民间同国家的政府或国际组织间的关系。其所带来的法律问题,已非传统的国际法或国内法某一单独分科所能解决,这就使国际法与国内法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作用,越来越显得不可忽视。这样,一部反映国际经济新秩序,包括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庞大的、独立的国际经济法体系就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反映出国际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因此,在承认、尊重各国经济主权的前提下,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国的经济主权,即根据其国家利益处理国际经济事务的权力,尤其在解决国际经济争端方面,使得在双边国际经济关系中经常被滥用的在国强国的经济权力让位于多边规则。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利大于弊。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运行之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积极加以运用,维护其经济利益,就是例证。

三、国际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经济法的产生

一切理论都是实践的产物,理论总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实践需要而产生的;关于法学分科的理论也不例外。国际经济法之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首先就是因为战后国际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给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战后国际经济关系空前迅速发展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技术转让、国际融资、国际税收、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等许多方面。自18世纪以来,世界对外贸易就在数量上存在长期增长的趋势,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世界贸易出口相对于世界生产总值的增长是长期滞后的。这反映了生产国际化还停留在低级的、肤浅的水平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贸易增长率一贯地、持续地超过世界生产增长率。这是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反映了生产国际化向纵深发展的强劲趋势。一个国家经济规模越小,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西方国家中的小国如荷兰、比利时、挪威等,出口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都在2/5以上。

在世界货物贸易和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的同时,国际服务贸易、技术贸易、金融业务等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其增长速度大大高于货物贸易。种种世界经济现象表明,战后国际经济关系已经越来越直接地、深刻地影响到平常人的工作、收入、消费和生活。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必然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满足人们对国际经济法律知识的需要,国际经济法必然要成为一个新兴的独立法律学科。

(二)国际经济法的发展

最近二百年的`历史证明,各国经济都不能游离于世界经济之外孤立运转。在各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之后,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种状况都会对国别经济产生直接影响。随着各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国际经济关系的内涵、形式和数量不断发展;与其相适应的国际经济法律秩序必须随着调整;如果国际经济法律不能适应国际经济关系的实践,国际经济关系就会陷入无序状态。国际经济类法律规范的成功助长了人们发展这类法律的热情,这类法律的迅速增加成为战后世界法律史的一大特征。今天世界上的国际经济法律规范已经如此规模庞大,以至于不可能有人能够在该领域内成为一个全方位的专家。国际经济法学科也不得不分成许多分支,如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知识产权法、国际税法等。应该说,国际经济类法律规范的大量涌现,为国际经济法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奠定了法律渊源的基础。

从法律渊源来看,国际经济法的内容,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的法律规范,这些法律规范的产生同西方经济学兴盛及其对法学的渗透是分不开的。例如作为国际经济法重要秩序规则的GATT/WTO法律,它们所包含的贸易自由化原则、反对不正当竞争原则等,都是直接从国际经济学中吸收来的。

从历史上看,国际经济法的前身是中世纪的商法,这是主要建立在商事习惯和惯例基础上的国际性商人习惯法。但是,由于后来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国家强调行使主权,重商主义经济学说风靡三个世纪之久(16-18世纪)。国家干预商人的贸易活动,商法的发展遭到挫折。从18世纪开始,欧洲各国把商人习惯法纳入各自的国内法,作为一项国际贸易法律制度的商法停止存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国际社会开始尝试制定统一的国际商事规则,战后以来,大批国际经济统一法以条约和惯例的方式出现。在世界经济秩序趋向法制化、国际经济统一法又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各国的涉外经济立法不仅有义务同自己所参加的国际条约保持一致,也不能不同国际惯例保持一致,否则就会招致其他国家的反对,或者让本国企业丧失生意与利润。因此各国涉外经济法就不能不成为国际经济法的有机组成部分。

6.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论文 篇六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减税为鲜明特征之一的税制改革在世界各国普遍推行,这除了与税收理论的自身发展相关之外,还与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密不可分。经济全球化使国际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成为可能并日趋便捷,各国要发展经济必须拥有优势经济资源,而对国际经济资源的争夺带来了多方位的竞争,国际税收竞争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运用税

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是各国普遍采用的方式之一。

一、国际税收竞争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和服务交易、资本流动、技术信息传播、消费和生产活动等,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的经济态势。[1]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涵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状态。究其本质,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同时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税收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税收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趋同效应之一,是世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以税制趋同、相互协调为主要特征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税制改革运动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次税制改革运动在财政史上是空前的,其形式上的相似性和范围上的广泛性更是历次税制改革所不能及的。范围上的广泛性表现在这次税制改革的全球性,几乎涉及了所有国家;形式上的相似性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税制改革的普遍特点是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2)伴随税率的降低,削减所得税的纳税档次。(3)拓宽所得税税基。(4)税种组合的变化。削减个人所得税部分是通过其他税种的增收来弥补的,通常采用的方式是从所得课税转向支出课税。(5)降低公司所得税税率的同时拓宽了税基。有时公司税也有向归属制转变,或者是从部分归属制转向完全归属制的趋势。(6)强化税务管

理。经济全球化发展加速了税收国际化进程

首先,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税收理论的研究与发展超越了国别的界限。其次,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剧了各国对经济资源的争夺,国际税源竞争不可避免,各国争相推出税收优惠政策,在税收政策上逐步趋同。第三,经济的跨国交流客观上要求公平税负、减少税收歧视,各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采取合作的态度、协调彼此之间的税收制度是明智的选择。最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要素全球流动的频率更加快捷,跨国纳税人的国际逃税与避税行为变得更加隐蔽,因此只有各国政府进行充分合作、加强税收征管方面的协调,才有可能保证各国税源的完整。所以说,税收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

产物,反过来,经济全球化发展加速了税收国际化的进程。国际税收竞争是税收国际化的必然产物

当经济发展到全球化阶段时,公平竞争的市场由国内扩展到国际,原来单纯执行宏观调控职能的政府部门开始成为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公共产品的竞争主体,国际税收竞争开始加剧。在竞争初期,由于市场不够成熟,主要是价格竞争,于是各国政府争相为外国投资者提供税收优惠以期达到吸引外资、发展经济的目的。这直接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世界

性的减税浪潮,所以说,国际税收竞争是税收国际化的必然产物。税收优惠是目前各国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常见方式之一

从纵向上看,我们可以把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主要方式分为两个阶段,即以税收优惠(包括与税收优惠具有相同作用的减税行为)为主要手段的初级阶段和以创造良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环境及巨大的市场为主要手段的高级阶段。各国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主要手段应与其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致力于以税收优惠的方式或与税收优惠具有相同作用的减税政策来参与国际税收竞争,比较而言,发达国家的单纯而普遍的税收优惠政策就要少得多,但这并未影响国际经济资源向该国流动。可以说,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税收优惠政策在吸引国际流动经济资源上的作用越来越弱,这时候就应该适当调整一国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手段,以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但对绝大多数国家而言,税收优惠政策仍是他们目前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地位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二、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利弊得失

税收优惠手段一方面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国际流动经济资源进入本国,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税收优惠手段如果使用的过多、过滥就会侵蚀本国税基、阻碍该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所以说,税收优惠是一柄“双刃剑”,在使用时应尽可能地扬长避短,以期实现

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主要优势

在东道国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情况下,对于国际流动经济资源的所有者而言,一方面降低了他们的成本,提高了他们的收益—成本比;另一方面,相对低廉的成本有利于他们在该国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获得巨额利润。正是在微观经济主体这种趋利动机的作用下,税收优惠对国际流动经济资源的所有者具有吸引力。且在一定范围内,税收优惠的程度越大,对国际流动经济资源的所有者的吸引力越大。

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可以给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带来良性循环。国际流动经济资源是东道国所稀缺的资源,虽然利用税收优惠手段来吸引这部分资源流入本国在表面上看来会影响本国的税收收入、抑制民族工业的发展,但只要措施得当,将是利大于弊。只要措施得当,在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引进外资后,随之而来的还包括外资企业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经验,这将降低本国企业的学习成本。同时,外资企业的进入大多有一个本地化的过程,会给东道国带来部分直接和大量间接的就业岗位,有利于缓解东道国的就业压力。另外,大多数国家都面临着自身经济发展的瓶颈限制问题,国际流动经济资源的引进有利于东道国突破瓶颈的限制,经济发展跃上新的台阶,从而使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经济进入良性循环后,税基随之扩大,虽然优惠税率较低,但扩大了的税基弥补了优惠税率给财政收入带来的损失。如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1993年起利用外资连续9年居

发展中国家首位,2002年中国利用外资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引资大国。税收优惠对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并使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增长功不可没。所以说,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既有利于东道国的发展,又有利于国际流动经济资源所有者的获利。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主要弊端

(1)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可能带来税收收入流失,影响财政状况。虽然在经济政策、税收制度合理的情况下,适度的减税和税收优惠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从而扩大税源,弥补税收收入的不足,但由于“时滞”效应的存在,税收收入在短期内必然会受到较大影响,只不过强度不同而已。在政府支出既定甚或呈“刚性”增长的前提下,无偿财政收入的减少就意味着有偿财政收入的增加,也就是国债发行量的迅速扩张,可能引发债务危机,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抑制甚或损害国民经济的发展。另外,各国在对外资实行税收优惠的同时往往要调整其他方面的税收以保证财政收入,这样做会导致经济的扭曲,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据中国财政部的一份调查资料测算,1998—2000年,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综合税率水平分别为22.06%、21.85%和22.37%,实际税负水平分别为10.35%、11.59%和13.09%.[2]两者相差10个百分点左右,大大低于内资企业的所得税率,在一定程度上对财

政收入产生了影响。

因此在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吸引国际流动经济资源的同时不能忽视税收的收入功能,必须

考虑税收收入对一国财政的影响。

(2)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可能带来生产和消费的扭曲,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降低了外国投资者的税率、形成税负不公的局面,降低了外国投资者的生产及经营成本、人为扩大了外国投资者的获利空间,不利于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外国投资者的利润高于东道国投资者,扭曲了生产;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差别税率为外国投资者提供的竞争优势将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价格上,从而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进而扭曲了消费行为。无论是生产方面的扭曲还是消费方面的扭曲,归结起来,产生的必然后果都是不利于东道国民

族工业发展。

(3)利用税收优惠手段参与国际税收竞争可能引发本国的资本外逃。本国投资者相对于他国而言是外国投资者,在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税收优惠方式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前提下,本国投资者在外国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即获得更有利的税收条件。那么,微观经济主体在自身趋利动机的作用下,就极有可能去他国投资,出现资本外逃现象。美国国内收入局近期公布了一份统计数据摘要,涉及美国7500家最大受控外国公司在2000年的经营行为。[3]该数据进一步证实了最新的研究结果,那就是美国跨国公司已经将其利润迅速转移到税收极为优惠的避税港。

三、国际税收竞争与税收优惠带给我们的政策启示在积极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同时,注意国际税收的协调

按照国际税收竞争的后果划分,有正常的国际税收竞争和有害的国际税收竞争,即“恶性国际税收竞争”。正常的国际税收竞争是我们要大力参与的,有害的国际税收竞争是我们

要尽量避免的,“恶性国际税收竞争”会给参与国的经济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需要各个国家进行国际税收的协调。当然,参与国际税收协调,各国在获利的同时也会付出一定代价,通常税收协调是以让渡一部分税收主权为代价的。

如果不对税收竞争进行一定的制度性协调,最终付出的代价将是各国税收主权的丧失。国际税收协调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它既要维护各国选择其税收政策的自由,又要使其遵守国际准则。但是,在执行中没有可以衡量的标准,过度的协调也会变成有害的协调。因此,国际税收协调需要谨慎执行。把握好运用税收优惠方式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度”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国际税收竞争就是税收优惠的竞争。要加强对税收优惠政策的严格管理,加强税收立法、司法及行政性管理活动以防止税收优惠政策制定的随意性,以及税收优惠政策被滥用。税收优惠是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重要手段但不是惟一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具体情况的变化,各国应从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采取最有利于本国发展的策略,所以说,税收优惠的使用应具有时限性。另外,税收优惠的使用在程度上也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制约,如财政方面收入因素的制约、国际税收政策协调的制约等。因此,要把握好运用税收优惠方式参与国际税收竞争的“度”,以期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要转变引资理念,实现以优化税收环境吸引外资为主代替以税收优惠为主吸引外资的战略转变。税收环境的优化主要以税收手段和其他配套措施的完善为主要内容,通过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来实

现。规范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建立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标准税制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关专家提出的标准,一个合理和“标准”的税收制度应符合以下几个基本条件:一是税类、税种较少,主要包括进口税、货物税(有选择地征收)、一般销售税(包括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财产税;二是税率档次不多,边际税率不宜过高;三是税收优惠和税收减免应尽量地少,以减少税收的管理成本;四是各个税种基本要素的规定应基本一致。[4]如增值税、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及社会保障税等世界性税种的内容,只存在着大同小异的具体规定。此外,税制建立以后,还应建立科学合理、并具有国际化标准的征管制度。从国民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出发,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考虑标准化税制的建立,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税收理论与实践。在我国现阶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

来规范现行税收优惠政策:

(1)对产业性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调整。具体来讲,对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和促进我国环境保护的产业和项目,可根据需要给予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取消对一般加工业,特别是劳

动密集型产业的税收优惠。

(2)对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进行调整。建议取消现存对沿海、沿江、沿边、特区、开发区的多层次优惠,而保留五个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优惠政策。对中西部环境较好的地区可予以重点扶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设立“特区”,在特区内内外资企业均可以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最终通过这些“特区”的发展带动广大中西部的全面发展。当然,国家确定的“老、少、边、穷”等落后地区也可以享受这些税收优惠,鼓励内外资企业向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投资开发。

(3)规范税收优惠的方式。应迅速实现以直接优惠为主向以间接优惠为主的转化,采取优惠税率、定期减免、弥补亏损、加速折旧、税前扣除、延迟纳税等多种优惠形式,建立一套事

前优惠加强引导、事中优惠降低风险、事后优惠利益激励的税收优惠体系。

(4)开展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证研究。将引进的外资额与资本外逃的数额相对照,进行动态跟踪,可以轧差得出一国的经济资源是净流入还是净流出。因此,国家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应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而不是只盯着外资看,以免形成引进的少、流出的多的不利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明华 经济全球化的几个理论问题[J] 经济问题,2002,(6):11

[2] 王聪 公平与效率:金融税制和国有商业银行税负[N] 金融时报,2003-05-06

[3] MartinA Sullivan LatestU S IRSdatashowjumpintaxhavenprofits[J]

TaxNotesInternational,Vol 36,No 3,2004:202—204

[4] 李润身,杨宁 税收国际化问题的初步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01,(9):67

[5] 梅春国 经济全球化推动下的国际税收竞争及其对我国税制的挑战[J] 涉外税务,2001,(2):10

[6] 付伯颖,齐海鹏 经济全球化的税收效应与我国税制改革的政策取向[J] 现代财经,2001,(9):35—36

[7] [英]锡德里克桑福德著,张文春,匡小平译 成功税制改革的经验与问题(第1卷)[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18

7.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论文 篇七

一、国际贸易中的国家主权问题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间的关系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无疑, 国家在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当然仍是最重要的主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势下, 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和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没有国家间的合作与协调, 经济全球化也不可能得到发展。不过, 经济全球化使国家主权行使的范围以及参与国际事务的主体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然而, 国际经济组织所涉事务越广泛, 对国家政策的约束越大, 成员国在调整这些经济事务上的自主权就会越受限制或被削弱。关于国家主权问题, 必须防止两种倾向:主权绝对化和主权淡化。主权绝对化的观点过于强调主权绝对性一面, 把主权概念推之极端, 认为主权不能限制, 不能让渡, 否则就是对主权的侵害。这种观点现在显得已经过时。相对而言, 淡化主权的观点在西方正在流行起来。有些西方学者为了维护西方国家的利益, 主张淡化主权。实际上, 大国的主权和利益从来不会被忽视、被淡化。被淡化的只是弱小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所谓淡化主权的观点往往被用作让弱小国家服从大国意志的理论根据。因此, 对这种观点需要特别予以注意和警惕。

二、国际经济法实体规范问题

1国际经济法中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关系变化

国际经济法调整的是广义的国际经济关系, 它既包括国际法规范, 也包括国内法规范;既包括公法也包括私法。但以前的国际法规范所涉领域有限, 其影响和地位也不是很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WTO体制的建立, 国际经济法中的国际法规范与国内法规范的关系也发生了某种变化。

2国际经济法各部门间的联系也更为密切

经济全球化与自由化也导致各种经济交易、经济活动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例如, 贸易与投资的相互影响已为国际社会所认识;金融服务已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贸易与非贸易问题的联系, 如贸易与知识产权、贸易与环境等, 已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相应地, 调整某一经济活动的措施也可能对其他经济活动产生影响。WTO已经注意到了这种相互联系, 并已经将其触角从贸易拓展到金融、投资、知识产权等其他重要经济领域。在WTO体制内如何处理好可持续发展与贸易自由化的关系, 无疑是个新的课题。而贸易与环境问题既涉及到多边贸易体制和各国贸易法的有关制度和规定, 也涉及到多边环境协定和各国环境法的有关规则, 需要我们将其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此外, 关于贸易与其他非贸易措施的联系还可能包括贸易与竞争问题、贸易与劳工问题、贸易与人权问题等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国际经济法的新领域。

三、国际经济法执行机制问题

国际经济法中的国际法规范以前被称之为“软法”, 因为它们往往仅是宣示一些有关的原则和规则, 在国际层面上缺乏强有力的执行机制。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在经济上更为相互依赖, 这就必然要求国际上具有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国际合作与协调, 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有关规则的实施。否则, 经济全球化就会受到阻碍。

此外, 还有些学者提出, 在采用协商方式解决争议方面, 在透明度方面, 在司法化方面, 争端解决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这些意见无疑也是值得考虑的。

摘要:从加入WTO以来,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变得愈为紧密, 促进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 对国际经济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新变化和新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WTO

参考文献

[1]姚梅镇:《国际投资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1]姚梅镇:《国际投资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2]张向晨:《WTO与发展中国家和政治经济关系》.[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2]张向晨:《WTO与发展中国家和政治经济关系》.[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8.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论文 篇八

随着2009年12月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及持续蔓延,全球经济面临了“二次探底”的局面。2012年二季度开始,欧债危机急剧恶化,主要经济体消费、投资增长减速,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明显放缓。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当时预计,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6%,低于金融危机前10年4%的平均水平。其中,发达国家、美国、欧元区、日本、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5%、2.1%、0.2%、1.2%、5.6%。从目前来看,欧债危机已成“慢性病”,完善欧元区制度设计、消弭竞争力差异将经历漫长曲折过程,希腊等风险点可能导致危机再度发作,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增大。世界经济复苏放缓,给全球贸易带来较大冲击。

首先,一些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和企业困难,继续想方设法限制进口,将国内市场留给本土产业,国际贸易复苏受挫。例如,2012年前三季度,欧盟RAPEX系统对纺织鞋帽类产品共发出1436起召回通报,召回通报的原因集中在有毒有害物质限量、特殊的检验、产品的人身安全、认证、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被通报的产品有相当一部分或主动或被动地撤出了市场,召回已售出产品,尚未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则直接被海关拒绝进口。2012年上半年,俄罗斯《少年儿童用产品安全技术规程》正式生效,该规程对少年儿童用产品制定了详细的安全技术要求,根据该法规,输俄儿童纺织服装制品要符合吸水性、透气性、甲醛、色牢度、pH值、重金属的要求。同时,输俄儿童产品还要通过俄罗斯强制性认证并贴上上市流通标志。

其次,为促进经济增长,大多数国家继续放宽产业限制,鼓励外资流入,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对国际投资采取了观望态度,国际投资不振。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2012年10月23日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称,由于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企业开始收紧对外投资的趋势明显。从全球看,随着二季度全球经济复苏遭遇新挫折,2012年1至6月全球海外直接投资额为6676亿美元,流入量同比下降610亿美元,降幅达8%。从国别地区看,美国吸收外资数量的降幅最大,达39.2%,欧盟为3.8%。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等“金砖四国”的吸收外资数量也明显减少,印度降幅为42.8%,俄罗斯为39.3%,中国为3%。

第三,发达经济体为应对危机、刺激经济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致使政府负债不断攀升。目前,发达国家为稳定市场信心、增强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又普遍持续大幅紧缩财政,并通过提高税率、削减社会福利、裁减公共部门就业岗位等方式增收节支,冲击了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造成国际市场需求出现萎缩态势。例如,欧盟统计部门2012年11月22日发布的初步数据显示,欧元区17国整体消费信心指数在11月份为-26.9。

第四,为刺激经济增长,各国纷纷加大货币政策力度,刺激企业投资与个人消费。但在实体经济缺乏投资热点的情况下,宽松货币政策释放的资金很大部分将流入金融、房地产与大宗商品市场投机炒作牟利,助长了市场波动,甚至形成新的经济泡沫,加上不利天气、地缘政治等因素,推动大宗商品价格大涨大落,影响国际贸易的开展。

二、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贸易形势不容乐观,我国的对外贸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呈现出新的特点与问题。

(一)当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1. 货物进出口增速滑落。据海关统计,2011年全年,全国货物进出口总值为36420.6亿美元,同比增长22.5%,其中:出口18986.0亿美元,增长20.3%;进口17434.6亿美元,增长24.9%。2012年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28424.7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14953.9亿美元,增长7.4%,比上年同期回落15.3个百分点;进口13470.8亿美元,增长4.8%,回落21.9个百分点。2012年分季度看,一、二、三季度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7.2%、8.5%和3%。由此可见,我国货物进出口增速滑落。这一点,也可从2012年广州秋季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得以证实。112届广交会参会人数18.92万人,较第111届、110届同期分别减少10.26%和10.05%;出口成交额326.8亿美元,较上届下降9.3%。

2. 货物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趋势。欧盟、美国、日本一直是我国的三大贸易伙伴,但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格局发生了变化,我国的出口出现多元化趋势。2008年,我国对欧盟的出口份额增加到20.5%,此后逐年下降,2011年下降到18.75%,2012年第3季度下降到16.15%;我国对美国的出口份额下降趋势是,2000 年所占份额为20.92%,2012年第3季度下降到17.16%;对日本出口的份额也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2000 年的16.7%下降到2012年第3季度的7.19%。在112届广交会上,我国对欧美日出口成交额降幅明显,下降幅度分别为10.5%、9.4%、36.6%。相反,我国对东盟、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的出口份额则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对它们的出口份额分别从2000 年的6.96%、0.63%、0.9%和0.49%上升到2012年第3季度的9.46%、2.37%、2.36%、1.72%。我国对南非、澳大利亚等国的出口份额也逐年提高,分别从2006 年的0.59%、1.41%上升到2012 年第三季度的0.78%、1.84%。

3. 对外贸易方式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国通过各种方式,积极调整对外贸易结构,使对外贸易方式不断优化。出口方面:一般贸易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2006年一般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为42.96%,2011 年增加到48.31%,到2012年前三季度这一比例为48.80%。加工贸易出口所占的比例逐年减小,从2006年的52.67%下降到2011 年的44.00%,2012年前三季度为42.19%。进口方面也显示出同样的趋势,2006 年一般贸易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例为42.06%,2011 年增加到57.79%,到2012年前三季度该比例为57.10%。加工贸易进口所占的比例2006年、2011年、2012年前三季度分别为40.61%、26.95%、26.13%。另外,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所以其增速均低于一般贸易出口总额增速。

4. 对外贸易区域布局逐步改善。由于多种原因,我国东西部的对外贸易一直存在差异。2000年,东西部进出口总额占比分别为92.1%和3.6%。自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与实施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布局逐步在改变,中西部地区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东部地区进出口增速放缓。特别是2012年前三季度,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步伐加快,进、出口双双强劲增长,对外贸易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出口方面: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21.5%和43.4%;进口方面: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7.9%和13.2%。东部地区由于受国际市场需求放缓和生产成本上升冲击较大,出口仅增长4.3%,低于总体增速3.1个百分点。

5. 民营企业进出口势头增强。私营企业经营机制比较灵活,竞争力不断提升。自2009年,民营企业全年进出口规模超过国有企业,其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额的比例逐年上升(见表1)。2012年,在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引导下,广大民营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拓展营销渠道,深度开发国际市场,取得良好效果。前三季度,民营企业出口5515.2亿美元,增长19.2%;进口3264.6亿美元,增长18%,分别高于整体增幅11.8和13.2个百分点;进、出口额占比分别为24.23%和36.88%。外商投资企业出口7511.2亿美元,增长3.1%;进口6483.4亿美元,增长1.3%,分别较整体增幅低4.3和3.5个百分点;进、出口额占比分别为49.13%和50.22%。国有企业进、出口增幅明显下滑,其中出口下降3.9%,进口仅增长0.9%;进、出口额占比分别为24.29%和12.88%。

6. 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呈高发态势。在世界经济贸易增速下滑的情况下,一些国家维持自由贸易的意愿降低,寻求更多贸易保护的意愿加强。表现在各国家都在强化出口支持政策,限制海外竞争成为政策制定者选择使用的重要政策之一;以各种名目如绿色环保标准、质量技术标准、卫生健康标准等多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对进口实行限制,并滥用反倾销、反补贴手段保护国内市场。例如,2011年初以来,欧盟为贸易保护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5月份对我国高档铜版纸征收8%~35.1%的反倾销税及4%~12%的反补贴税;9月份又向我国瓷砖征收惩罚性关税。近年来,我国在对外贸易中所遭遇的保护措施调查和反倾销随着出口规模不断增大,也日益增多。截至2010年,我国已经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成为全球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2010年,根据世界银行数据,47%新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和已完成的案件都是针对我国的。近年来,我国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涉案金额也持续上升。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国际分工地位低,出口产品处全球价值链中低端

我国的对外贸易额虽然位居全球一二,但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仍基本集中在中低端。我国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耗能高、污染大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上,集中在依靠密集劳动力、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的加工装配环节上;出口产品的标准较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标准低,致使我国产品多次被欧盟非食用消费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通报,通报比例居于世界各国首位;出口的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及自主品牌,据测算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金额比重不足10%。多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虽然规模增长快,但质量和效益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这种“高投入、低收益”的局面将难以长期持续。

2.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削弱,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巨大的出口红利来源于低价的劳动力要素,劳动力要素价格长期以来被严重低估。但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劳动力结构的改变,“人口红利”正在接近拐点。劳动力作为支撑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基础因素之一,其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削弱。据统计,从2009年至2012年,我国劳动力基本工资年增长率逐年递增,2012年上半年我国城市居民工资收入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3%,农民工工资也上涨了14.9%。廉价工资已很难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供给,致使不少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用工难问题。同时,人民币不断升值,进一步降低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劳动力价格上涨、 “用工荒”、贷款难、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提高了出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

3. 出口市场上低价竞销现象严重,外贸出口秩序混乱

由于我国许多行业生产总量供过于求和结构性失衡,国内产能严重过剩,各企业商品又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企业为争夺市场只得打价格战,并把价格战从国内延伸到国外,在国际市场上低价竞销,不讲信誉,盲目竞争。再加上,我国企业多数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又不注重研发,热衷于模仿,缺乏核心技术及核心竞争力,只能低价竞销,致使外贸出口秩序混乱。

4. 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低,面临生存困境

外贸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其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健全,企业布局也过于分散,效益低下,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抗风险能力偏低。这些企业在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出口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情况下,订单下降,利润增长趋缓,亏损压力上升,资金周转困难。特别是2011 年政府采取了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以来,原本就贷款难的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增加,很多资金周转困难的中小企业只得寻求民间借贷的支持。但民间借贷利率高昂,中小企业无法承受,这使得一些中小企业的资金链出现断裂,部分企业因此倒闭。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走出困境的应对之策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与问题,政府及企业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以维持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加快产业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升级和国内产业布局调整,促进制造业梯度转移是当今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出路。为此,一要通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要加快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创造条件让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地向中高端制造业、附加值较高的领域发展;三要继续扩大中西部开放,促使中西部地区积极主动承接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加快东中西对接及新兴制造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同时吸纳西部劳动力就业,提高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并扩大其内需,以内需促进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另外,发展服务业可以降低一个国家对外贸的依存程度,提高国家贸易竞争力。为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对外劳务输出和国际旅游作为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的主攻方向;通过利用服务外包技术外溢效应承接服务外包,实现技术的逐渐升级;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系,大力促进信息服务、文化产品、金融、保险等部门的出口,培育服务贸易龙头企业;同时,加强服务贸易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和解决高素质人才的就业。政府还应继续出台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现有产业结构,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形成合力,妥善应对贸易摩擦

我国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和各种各样的贸易保护措施,应积极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并积极应诉。

首先,政府要扎实做好摩擦应对和救济工作。具体来说:一要继续降低进口壁垒,推动进口便利化,主动扩大进口的规模,减少进口国的“敌视”;二要充分利用双多边场合,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交流,积极倡导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和自由化,尤其要敦促欧美国家放宽对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管制;三要跟踪国际标准制定的全过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一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为中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四是在面对国际社会恶意的贸易攻击时,或启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或采取适度的贸易报复措施来遏制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扩展。

其次,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对外沟通的桥梁作用:一是行业协会要加强与国外同行业协会的联系,及时了解国外的行业动向,并通过制订一系列的协调制度和制约措施规范行业内企业的生产和出口秩序,防范、制止企业之间出现不正当的竞争,尽量避免和防止贸易摩擦的发生;二是当出口企业面临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时,行业协会要给予企业积极、必要的帮助,指导企业聘请律师、做好抗辩等方面的应对准备,使企业能够在行业协会的组织下形成合力,共同突破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壁垒;第三,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扶持措施,及时了解掌握国外贸易救济措施的动向和技术标准变化的情况,不断适应进口国的技术标准,同时还要提高对WTO 规则的认知度和运用能力,在发生贸易摩擦时既可以通过争端解决机制来抵制外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滥用,还可以通过争端解决机制对他国的补贴与倾销提起反补贴与反倾销申请,以保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

(三)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外贸发展空间

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不仅可以绕开日益盛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而且有助于保持资本流入与流出的平衡,减少经常项目下的巨额顺差,缓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为此,政府要鼓励轻工、纺织、家电、一般装备制造、能源开采等国内技术成熟、国际市场需求大的行业和冶金、重化工业部分加工制造环节向境外转移,推动国内相关产业升级;拓展国际间能源矿产、农业开发、海洋资源等方面的互利合作;拓宽国际经济合作途径,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支持企业更好地在国内外两个市场配置资源;提升对外承包工程水平,带动中国技术和相关产品“走出去”,拓展外贸发展空间。

国内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应加快产权重组,充分利用外汇储备充裕的时机,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市场竞争,有效利用国际资源、市场和技术,参与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推动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应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升外贸质量效益。首先,出口企业应在国际产业链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把握时机,将产业链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营销等环节延伸,从货物出口向服务出口转型,从数量型出口向质量型出口转变,从贴牌生产向建立自主品牌和营销渠道转型。其次,出口企业要调整现有的商品结构,加大自身技术改革的投入与力度,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把低端的产品结构向高档方向调整。以加速我国经济由粗放型转向节能、低碳和绿色环保发展,最终使我国逐步形成出口支柱产业(农副轻纺等传统产业)、出口主导产业(机电仪化产业)、出口战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三大出口产业群。同时,我国企业要重视科技开发,不断开发新产品,创新技术标准,打造自主品牌,不断提高产品在国际上的非价格竞争能力。

(五)加快海外营销网络建设,实现市场多元化

9.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论文 篇九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国际营销战略 知识经济

摘要: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中国企业必须对自己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做出调整。本文主要从企业面临的各种环境的角度,系统阐述了我国企业成功进入国际营销市场的战略步骤。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营销战略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企业把目光从国内转移到国外,进而在整个全球范围内寻找发展机会。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因素:一是贸易迅猛发展。这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源泉。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紧密,它带动了资本与生产的国际化,推动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二是金融一体化。国际金融是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际金融的发展又会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三是高速发展的现代化技术。信息技术革命将世界带人了信息化时代,它在更深层次上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使全球经济的联系更为快捷、广泛。四是跨国公司的发展。据资料显示,跨国公司以及国外分支机构的迅猛增长,极大地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所谓国际营销战略,是指企业对于国际化进程较为长期的总体打算及其实施的原则意见。国际营销战略要回答的问题是企业关于国际营销的目标和实现目标要采取的策略和原则,如有关国际化的进程、市场扩展与定位、国际竞争等战略。它对于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也是拟定短期或国际营销策略的根据之一。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首先表现为国际市场竞争的挑战—竞争领域扩大、竞争内容增多、竞争主体变化、竞争形式改变。二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非关税壁垒增多、鼓励出口措施加强、贸易区域集团化加强。因此,企业应充分掌握国内外不可控的环境因素,调节企业的可控因素,从而制定出国际市场营销的战略目标,并有计划地逐步实现。企业的可控因素是指营销组合,即价格、产品、促销、分销;企业的不可控因素是指不可控的国外环境,主要有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竞争因素、技术水平、分销因素、地理因素等。从事国际市场营销的企业,不仅要重视营销策略的制定,更重要的是要监视与预测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企业的营销计划,使之适应环境要求,使自己的营销工作富有成效。

二、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第一,社会文化环境。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人类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总和。它不仅体现出我们自己的行为,也体现出我们对他人行为的要求,包括文化的个性、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成分(物质文化、社会机构、宗教、审美学、语言)3个方面。文化渗透于营销活动的各个方面,国际营销者的活动又构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营销成果的好坏深受文化的裁判。因此,要正确运用文化的差异性,确定当地文化的相关动机,确定行为模式的特征,确定有哪些文化价值观念与本产品有关,确定决策形式的特征,确定适应当地文化的促销方法,确定消费者认为适宜的销售机构。

第二,经济环境。一是经济发展阶段。它包括传统社会、起飞前夕、起飞阶段、趋向成熟和高度消费时期。因为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阶段不同,居民收人高低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不同,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际市场营销。以消费

品市场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在市场营销方面强调产品款式、性能及特色,大量进行广告及销售推广活动,品质竞争高于价格竞争;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则偏重于产品的功能及实用性,其推广主要靠口头传播和介绍,价格因素比产品品质更重要。二是市场规模。企业在进人某国市场时,首先关心的是该国的市场规模,即可接受的商品及服务总量,或者市场拥有的购买力总量。一般来说,大多数产品及服务的市场规模都与人口和收人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认为是由人口和收人决定的。三是消费结构。开展国际市场营销,必须了解影响消费者储蓄的多种因素,以便分析、判断消费者需求、支出和消费水平的变化,包括收入水平、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因素、市场商品供给状况和消费偏好、储蓄动机差异等。

第三,政治法律环境。有时政治环境能够对营销活动产生直接影响,法律和规章则起到鼓励或限制企业营销活动的作用。企业首先是一个经济组织而非政治组织,但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时,经常要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国际营销法律主要由国内法律、国际经济法律、东道国法律等构成。从事国际营销的企业要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打交道,采取适当方式公平合理地解决争端,这也是国际营销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根据各国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解决争端的方式有协商、调节、诉讼和仲裁4种。

第四,技术环境。在知识经济时代,工业和农业增长并不是由于资本的投入和劳动力增长所引起的,更主要的是由于生产率的提高、劳动者知识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以及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和推广所引起的。

三、我国企业面对国际市场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机遇。首先,进入国际市场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市场规模巨大,发展迅速,这给我国企业以现实的吸引力。随着国际政治形势趋于缓和,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关系不断改善,经济联系更紧密,这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条件。其次,我国政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企业进人国际市场。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签署国际协议和条约,加强了同其他国家政府间长期稳定的经济合作,为企业国际营销提供了法律保护。比如,我国制定和执行了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同时还进行了外汇制度改革,使我国企业在外汇使用方面有了较大的自主权,便于国际交易的进行,也增强了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第二,挑战。明确界定产权、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前提;科技水平落后、人才匮乏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又一大障碍;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泛滥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使我国处于不利地位,其他发展中国家、独联体及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将给我国企业以巨大压力。而且,许多企业缺乏准备适应新环境的意识,即使看到消费者需求的差别,也不愿意调整原有的产品价格策略,从而导致国际营销的失败。

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1)调研国际市场。只有掌握了国际市场的脉搏,才能找出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切人点。企业的国际调研需要大量详细且涉及范围面广的信息,如目标市场的文化、经济、教育水平、目标消费人群接受新事物新品牌的能力等。(2)分析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制定企业的营销目标,做出相应的国际营销战略规划,找出与原计划的差异,制定相应的规章,组织监督部门,给予相应的权力,以保证预定的国际营销目标顺利进行。(3)分析目标市场消费者。了解当地的消费观念,从目标市场的消费习惯、消费群体的特征等影响因素分析,从而细分市场,找到适合企业进入的市场,并分析这一细分市场的潜力及培养空间。(4)分析目标市场国的经济政治法律等政策。分析当

上一篇:拼音儿歌下一篇:结算方式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