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示例

2024-10-25

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示例(8篇)

1.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示例 篇一

初中物理能源教案示例(3000字)

初中物理能源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什么是能源。

2.知道什么是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知道哪些能源是常规能源、哪些能源是新能源。

3.知道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性和主要出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列举数据的方法了解能源的种类及发展趋势。

2.阅读、讨论、讲授配合进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能源对人类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并初步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每天要吃饭、喝水,用什么来煮饭、烧水呢?(煤,煤气,柴禾、天然气??)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对,把生米做成熟饭,把生水烧开都需要能量。煤、煤气、柴禾、天然气等等在燃烧时都能提供能量。那么要开动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需要消耗什么呢?(汽油或者柴油)

提问:对,汽油、柴油燃烧时也能提供能量。同学们再想想,江河里的水流能不能提供能量呢?

学生回答:能。轮船能在江、河里能顺流而下,水流可以运送木料做功。水流还可推动水轮机做功,使磨转动,水轮机还能带动发电机转动发出电来。

?? 教师小结:同样,流动的空气——风也有能量,风能推动风车做功。像煤、天然气、汽油、水流、风等等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我们把它们都叫做能源。人们的生活、生产、科研都离不开能源。那么能源包括哪些种,我们应该怎样来开发和有效地利用它们呢?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1)什么叫能源?

板书:〈第十六章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第一节 能源〉

教师:什么叫能源呢?

板书:〈像煤、石油、天然气、水流等等,凡是可以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都叫做能源。〉(2)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教师:同学们知道吗?汽油、柴油都是从石油提炼出来的。那么煤、石油、天然气等等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从地下开采出来的。地下的这些东西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煤、石油、天然气都是由古代的动物、植物经过长时间的地质变迁中形成的,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化

石燃料。

板书:〈化石燃料、水能、风能、太阳能等等都是由自然界提供的能源叫做一次能源〉

教师:一次能源是自然界直接提供的能源。教室里点灯,家里开收音机、电视机,工厂里开动机器都要用电能,电能是哪里来的呢? 学生:电能是由发电厂供给的;电能可由电池提供;电能还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太阳能电池。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对。火电厂把煤、石油等化石燃料转化成电能;水电站把水流能转化成电能;干电池、蓄电池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电能是由化石燃料、水能、风能、太阳能等等自然界直接提供的能源转化而来的,所以叫做二次能源。

板书:〈由自然界提供的能源转化而来的能源是二次能源〉

(3)世界能源消耗量迅速增长

教师:现在我们大量使用二次能源——电能,但实际消耗的还是转化成电能的一次能源——目前我国主要还是消耗化石燃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近三、四十年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人们的生活也渐趋现代化,使能量消耗的增长趋势十分明显,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各种能源的消耗量都折合成燃烧值为2.93×107焦/千克的标准煤计算(看课本图16—1),在1950年是26亿吨,1987年就是110多亿吨,估计到2000年要超过200亿吨。我们国家的能源消耗量也在迅速增加,1953年

全国能源消耗仅为0.54亿吨标准煤,到1992年已达到10.89亿吨标准煤,增加了近20倍,预计到2000年将增加到14~17亿吨标准煤,几乎接近20世纪初全世界1年能源消耗的总量。能源消耗的迅速增长,会不会引起“能源危机”呢?人类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煤和石油越采越少,人类可能要出现能源危机。学生:人们可以寻找新的能源。

(4)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①从古到今,人类使用的能源都是由太阳能转化来的。

教师:同学们知道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古代生长的动、植物经过长时间的地质变迁而形成的,那么这些动、植物又是怎么能生长壮大的呢?植物生长靠太阳把各种养分进行光合作用变成植物生长的养料,动物生长靠吃植物或者其他的小动物,所以化石燃料从根本上来说,来源于太阳能。那么水能和风能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太阳照到地球上,使空气变热上升,冷空气就下降形成风。②新能源的利用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化石燃料、水流能、风能等都来源于太阳光的辐射,即太阳能。课本上的图16—2就画出了太阳能的转化情况。近年来发明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等对太阳能的直接利用还刚刚开始。这里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此外自然界还存在大量的潮汐能和地热能,我国和有的国家已试验用潮汐能和

地热能来发电,由于有些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使造价过高,因此还没有被广泛采用。另外本世纪初还发现了原子核能(原子能),原子能已经做为核潜艇、航空母舰和破冰船的核动力,也广泛地用于核电站。

板书:〈我们把化石燃料、水流能、风能等人类早就应用的能源叫做常规能源〉

〈把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新近才开始利用的能源叫做新能源〉

(5)解决能源问题的主要出路

教师: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主要出路。我国虽然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新油田也在不断被发现,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能耗巨大,节约常规能源的消耗,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仍是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同学们努力吧,为将来给祖国作出更多的贡献而努力学习吧。

(三)总结(请学生分小组归纳讨论)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

①什么叫能源?②什么是一次能源?什么是二次能源?③哪些是常规能源?④哪些是新能源?

(2)把课本上图16—2所示的太阳能的转化情况用你自己的语言正确简练地写出来。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案物

态例

字)

荐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反思(3000字)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密度》(800字)

2.初中物理研究方法归类及示例 篇二

【关键词】初中物理 研究方法 有效教学

物理学习,不但要获得物理知识,还要掌握技能、技巧,掌握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初中物理所涉及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猜想法、等效法、建立模型法、转换法、替代法、控制变量法等。

1.观察法,指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认真观察,再归纳总结出规律等。如通过对水沸腾实验的观察得到水沸腾的特点,从而推出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的特点。

2.实验法,人们使用仪器,通过人工控制条件,使自然现象、过程再现出来。它是物理研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通过实验可发现定律、规律,如欧姆通过实验发现欧姆定律;通过实验验证假说,如布朗通过“布朗运动”的实验验证分子动理论假说;通过实验测定物理量,如托里拆利通过实验测定出大气压值。

3.猜想法,是探索物理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它是用已知的物理规律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规律做出的科学预见。猜想法和实验法律相结合使用,先猜想然后设计实验验证,是目前探索物理经常使用的方法。如初三物理(沪科版)中研究“通电导体放出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先要求大家猜想,然后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就是采用“猜想+实验”的方法。

4.等效法,狭义等效法是根据同一性质的几个量与一个量之间效果相同而建立的方法。如研究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引入合力。广义等效法指自然界中不同物质之间存在着的联系而建立的原理或方法,如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它们的作用效果是等效的。

5.建立模型法,从自然界中抽取更为本质的、概括了的类似物的方法,如连通器、光线。

6.转换法,是指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者不容易直接去测量的物理量,用一些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的方法。如用电流的效应去判断电流的存在,用扩散现象去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7.类比法,指两个或两类对象有某些共有的相同或者相似的属性,推出一个对象可能具有另一个或另一类现象已经具有的属性。如研究电流概念时用水流作类比。

8.替代法,在研究物体的某一物理量时,由于这一物理量难于测量,可用便于测量的其他物体的相同物理量来测定代替。如曹冲称象用的就是替代法。

9.控制变量法,在研究某一物理量与其他几个物理量关系时,可先研究这一物理量与几个中的一个量的关系,然后逐一研究这一物理量与其他物理量关系,研究时,每次都要保证除研究的那两个物理量外,其他物理量保持不变,最后将这些单一关系综合起来,如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关系,用的就是控制变量法。

例1:说出下列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1.根据磁铁产生的作用来认识磁场(转换法);

2.通过观察冰熔化、松香熔化实验得出晶体与非晶体区别(观察法);

3.通过实验来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法);

4.研究两个及两个以上电阻组成的电路时,引入总电阻(等效法);

5.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建立模型法);

6.讲授电压时,用水压作类化(类比法);

7.用量筒、水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替代法);

8.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控制变量法)。

例2:滑动摩擦力在研究相关物体运动情况时起着非常重要作用。通过实验探究已经知道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也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有关。有些同学又猜想滑动摩擦力可能还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请你从以下器材中选出部分器材,设计一个实验对以上猜想进行验证。

器材:a、斜面;b、带钩的正方体木块;c、带钩的长方体木块;d、表面平整的长木板;e、几条毛巾;f、直尺;g、弹簧测力计;h、硬纸板。

(1)写出你需要的器材(用器材前面字母表示)

(2)简述主要实验步骤(安徽省中考题)

解题点拨:本题所提出问题的方法叫猜想假设,设计实验的思路是控制变量。因此设计实验时,要从便于控制变量的角度确定器材。

解:(1)c、d、g。

实验步骤:(1)将长方体木块放在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拉着它匀速前进,观察记录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将长方体木块侧放在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匀速前进,观察、记录这时弹簧测力计示数;(3)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即可初步检验上述猜想。

例3(无锡市中考题):现有各种规格的不锈钢丝和铜丝,请你设计实验研究方案,比较不锈钢丝和铜丝这两种材料的导电性能。

(1)实验研究中对不锈钢和铜丝的选取有什么要求?

(2)你用什么方法显示材料的导电性能?(可画出相应电路图加以说明)

说明:本题涉及到物理方法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选择材料时要控制它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导电性能则从其他物体的特征上反映出来。

解:(1)选取的不锈钢丝和铜丝长度要相等,粗细要相同。

(2)可将它们分别与相同小灯泡串联到相同的电源上,根据小灯泡的亮度说明它们导电性能的不同。

3.与门教案示例物理教案 篇三

1.初步了解门电路的含义。

2.初步认识与门的开放条件及其应用。

(二)实验器材(按学生分组情况设置,下面列出的是每组的器材)

t065或74ls00型二输入端四与非门集成电路1块;gd55—2型发光二极管1只;

100欧定值电阻1只;玩具小电动机一个;常闭按钮开关2个;一号干电池3节(附电池盒)。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提问:光敏电阻有什么特点?(光敏电阻的电阻值随光照的变化而变化,即有光照射在光敏电阻上时,它的电阻值迅速变小。)

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比较简单的几种电子元件,如果把许多功能不同的电子元件制作在一块半导体片或绝缘片上,就形成了功能更加先进的电子元件,一般称作“集成电路”,今天就来介绍一种用得最多的集成电路。

板书:〈第三节与门〉

2.进行新课

(1)什么是门电路

①同学们都知道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了。日常生活中“门”是起开关作用的,我们把起开关作用的集成电路叫做门电路。

②门电路有许多种,常用的门电路有与门、非门、与非门。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与门,看看它是怎样实现开关作用的。

(2)与门

①介绍高电位与低电位

我们先来看课本上的图15—16。同学们想一想,图中的灯泡中的电流是怎么流的?(从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流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

跟水流从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相比,我们说跟电源正极相连的导体是高电位,跟电源负极相连的导体是低电位,电流是从高电位流向低电位的。

②与门和它在电路中的接法

课本上的图15—17甲是我们实验用的与门。图中的a、b是输入端的两个接线柱,写着“输出”二字的那个双圆是输出端的接线柱。图15—17乙是与门在电路中的接法,图中两条与a、b相连的带箭头的曲线表示两根导线,它们在图中既不与高电位相接,也不与低电位相接,是空着的。该电路中接有电池组和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是用来显示输出端电位高低的,当输出端是高电位时,二极管发光;输出端是低电位时,二极管不发光;在图15—17的状态下,二极管发光,表示此时输出端是高电位,即电路是闭合的。

③与门输出端电位高低的条件——与门开关条件

学生实验:让学生照课本图15—18甲、乙、丙、丁的顺序做实验,把实验结果填在图后的表中。

(实验后,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总结,认识与门输出端是高电位时,相当于开关闭合;与门输出端是低电位时,相当于开关打开。从而认识与门是如何实现开关作用的。)

板书:(与门只有在输入端a与输入端b都是高电位时,输出端才是高电位;输入端a、b只要有一个是低电位,或者两个都是低电位时,输出端也是低电位。输入端空着时,输出端是高电位。)

(3)与门的应用

①认识应用与门的基本电路。

请同学们看课本图15—19,之后提问:

图中的两个开关在什么情况下,与门的两个输入端才同时是高电位,使电路成闭合状态,用电器工作呢?(两个开关同时断开)

这时,输出端是高电位,还是低电位?(高电位)

②学生实验:老师介绍常闭按钮开关后,让学生照课本图15—20连接电路,观察电动机在什么情况下转动。

实验后,在老师的启发下讨论得出结论:电动机只有在同时按压两个常闭按钮时,电动机才转动。

组织学生讨论,课本上图15—20的电路能否用在汽车上,保证汽车只有在两个门都关紧时,汽车才能开动?(参见本节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作业

设计一个使用与门进行“自动控制”的电路。

(四)说明

将t065或74ls00集成块中的a,b两个与非门连接成与门的接法(参见它们的引线排列图15—1):将a的输出端3脚与b的两个输入端4、5脚相连接,a、b两上与非门即组成为一个与门。

4.初中物理杠杆教学反思 篇四

彬县城关中学

赵新海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在前面已经分别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等知识。本章从新的角度,从不同层面上研究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问题,其内容是前面力学知识的拓展,本章主要学习简单机械和功,简单机械中主要学习杠杆和滑轮,而滑轮又是一种变了形的杠杆,故而弄清楚了杠杆对理解和学习滑轮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后面的机械效率的学习和计算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计算占了很大的比例,同时,该知识点始终是中考中和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因此,本节的学习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和关键。在处理教材时,我们将本节分为三个课时来学习,第一课时主要学习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并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初步的探究,第二课时主要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初步的应用,理解杠杆分类的标准,第三课时主要加强对杠杆有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杠杆知识得到内化。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动手实验和分析归纳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今后滑轮、滑轮组和机械效率的学习以及高中的力矩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本节主要的知识点:

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如何判断杠杆向哪边下倾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②知道杠杆的五要素,会画杠杆的力臂。③在实验的基础上探究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④依据杠杆的平衡条件理解杠杆的分类标准,并能对生活中常见的杠杆进行归类;

⑤应用杠杆平衡条件理解判断杠杆向哪边下倾的方法,并能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②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感受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和体验,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求分析实验数据之间关系的方法。③通过杠杆平衡条件分析得出杠杆分类的标准和杠杆向哪边下倾的方法,体会分析推理的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②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③通过学习杠杆的应用,密切联系实际,增强物理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又应用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4、本节的重、难点: 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力臂的概念及其画法;杠杆平衡条件的具体应用; 关键点:学会画力臂,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性实验。

四、学情分析:

1、思维分析:初三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探究学习过程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对探究性实验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但学生思路不够开阔,对于一些问题还不能深入考虑。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思维方法,特别是对实验获取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物理教学过程,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知识分析: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在数学上已经学习过点到直线的画法,但对于一些数学基础较差的同学来说,由于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问题,加之该知识在数学中学习的时间较长,存在着一定的遗忘,故而,在教学中教师在这点上要做一定的铺垫。同时,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本节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杠杆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应用。这符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同时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五、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教学中以目标为导向,有利于教学展开。

实验探究法:利用实验和电教手段启发学生思维,通过分析规律,让学生领悟物理规律。分析归纳法

六、学法: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利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寻求知识。从而发展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

七、器材准备:

常见的各种杠杆(如钳子、筷子、剪刀、羊角锤、镊子等)、铁架台、钩码、带刻度的杠杆、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课件等;

八、本课设计理念: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初三学生经过了一年的物理学习,观察、实验、抽象思维等各种能力已初步形成,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物理情境,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和观察,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互动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使他们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科学习的特点并养成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教学要体现“从生活到物理,再从物理到生活”的理念,举例和讲解讨论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九、教学过程:

㈠课题引入:本节课从问题入手,提出帮助猿人怎样移动一块大石头和古人建造金字塔所用到的杠杆开始,激发学生学习杠杆的兴趣。紧接着用生活中的杠杆的例子,让学生找出杠杆的共同特点(有力、硬棒、绕固定点转动),认识杠杆的五要素,初步建立起杠杆的几个基本概念。并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杠杆力臂的做图,以突破杠杆作图这一难点。

然后,教师演示使学生了解杠杆平衡的各种情况,强调指出初中在研究杠杆平衡时,主要以杠杆的静止状态为主,同时,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杠杆平衡条件,写出杠杆平衡条件的公式,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实验完成后通过学生演练练习题,学会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感悟学以致用的精神,初步理解物理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再回到生活实际当中。第二课时,从杠杆平衡条件入手分析杠杆的分类问题,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和理解杠杆分类的标准,加深对杠杆分类的认识,同时,对生活中常见的杠杆进行分类,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加深对杠杆分类的认识和学习,最后,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和认识杠杆在什么情况下最省力。

第三课时,进一步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杠杆向哪边下倾如何判断”同时通过习题加强学生对本节几个重点知识的巩固、理解和应用。

十、教学反思:

5.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示例 篇五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其共同特征,来认识杠杆。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3)能根据一定标准对杠杆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4)能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教学重点内容

杠杆概念的建立过程、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及认识过程、杠杆概念和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过程。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准备

铁架台、光滑圆轴、带刻度的杠杆、钩码一盒、弹簧称、铅球、自制杠杆(能够让一质量为50克的钩码吊起一铅球)

2、课件准备

古代埃及金字塔图(导入新课用)、猜测古代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的图、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图、“大力士推小男孩”的漫画(供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影片(一段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应用录像)课堂实录及反思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投出一幅金字塔图。)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幅什么图? 生:古代埃及的金字塔。

师: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它的建造多年来一直是个谜,其中,最主要的谜团是:古代埃及人民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条件下,如何来搬运重达200多吨的石块呢?

(投出课本古代埃及人民搬运石块图。)

师:现在,人们利用物理知识对它的建造进行了科学的猜测:聪明的古代埃及人民就是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把巨大的石块一步步地搬运到金字塔顶部的。以上只是人们的猜想,要解决问题光*猜想行不行? 生:不行。

师:那好,我们一起来模拟一下那段历史,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怎么样?

生:好(兴高采烈地)。

(师出示自制教具:一省力杠杆、铅球、50克重的钩码)

师:让铅球代表巨大的石块,让小小的钩码的拉力代表人的拉力,让这

一装置代表如图所示装置,现在,就让这一小小的钩码把沉重的铅球吊起,相信吗?

生:相信(但也有个别学生微微摇头表示不信)。师:好,咱们就让实验现象来证明吧,谁上来操作一下?

(一生上讲台演示,钩码把铅球吊起,当学生吊起铅球时,教师指着这一装置问其他同学。)

师:谁知道我们在物理上如何来称呼这类装置? 生:杠杆。

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杠杆。(板书课题:

12、4杠杆)

[从学生熟悉的金字塔入手,并通过自制教具的模拟实验,成功地创设了情景,既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激发起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自豪感,渗透了情感教育。]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杠杆

师:日常生活中你见过或者使用过哪些杠杆?同位间或前后位间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很积极地进行交流)师:谁起来说一下? 生一:杆称、跷跷板 生二:压井杠、撬撬棒

(教师再补充几个例子并板书出这几种杠杆名称。)

师:由此可见,杠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是我们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杠杆。(师板书:

一、认识杠杆)

(投影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杠杆:杆称、跷跷板、压井杠、撬撬棒)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常见杠杆,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同位间讨论一下。

(学生观察、思考,然后同位间讨论并交流。)师:谁来说一下? 生一:都有一个固定点。生二:都可以转动。

生三:杠杆都受到两个力的作用。生四:杠杆的杆的组成材料都很硬。师:现在请同学们画出所投实物的示意图。

(学生画示意图,教师巡视,找出学生典型的画法并投出。)师:这几位同学的示意图基本一样,唯独跷跷板的画法不一样,我们可不可以把跷跷板的示意图画成一条直线? 生:可以。

师:现在,你认为杠杆还有别的共同特征吗? 生:都有一根硬棒。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你能不能根据杠杆的共同特征给它下个定义呢?

生一: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生二:我认为应该是“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简要板书杠杆定义。)

[当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地进行点拨和引导,保证了学生探究的顺利进行。]

二、使用杠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杠杆实际就是一个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你看,这个装置是杠杆吗?(出示实验室杠杆装置。)生:是杠杆

师:认识了杠杆,想不想使用一下? 生:想。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使用杠杆。

(教师板书:

二、使用杠杆,并演示使用杠杆,在杠杆的左侧挂一钩码,右侧用一弹簧称在不同位置拉动杠杆。)

师:你们发现我两次使用杠杆的过程中有哪些不同吗? 生:拉力的大小、位置不同。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呢?(学生迷惑,不知如何回答。)

师:看来我们要使用杠杆,只知它是“一个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是不够的,要解释上述现象,还需学习杠杆的更多知识。

(演示:使杠杆一端挂钩码,一端用弹簧称拉着,并使杠杆处于静止。)师:现在杠杆处于什么运动状态?

生:静止

师:我们在物理上就把杠杆处于静止时的状态称为杠杆平衡。(板书:

1、杠杆平衡)

师:现在我再次使用杠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演示弹簧称在不同位置时拉动杠杆的情况,再演示在同一位置用不同方向的拉力拉动杠杆的情况。)师:两次拉动杠杆时,杠杆处于平衡吗? 生:杠杆处于平衡。

师:每次的实验中有哪些不同现象发生? 生:拉力的大小、拉力的方向、拉力的作用点。(师板书学生回答内容。)

师:看来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与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为研究杠杆平衡时它们的关系,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杠杆。(投影撬棒撬石头的例子。)

师:现在,我们以撬棒为例,在撬棒上描述出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师板书出撬棒撬石头的示意图。)

师:所有的杠杆都有一个固定的支点,我们在物理上就把这一固定点称为“支点”,用“O”来表示。哪位同学能上来画出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学生上黑板作出了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师:为区别F1和F2的不同,谁能给这两个力起个名字,并说出原因? 生:把F1 称为动力,因为它能使杠杆转动,是主动的;把F2称为阻力,因为它阻碍杠杆转动,是被动的。

师板书动力、阻力

师:(师带头鼓掌)老师鼓掌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二是回答得非常精彩。请同学们看图,力的方向实际上也就是力的作用线与杠杆的夹角θ,你们看,能把力的方向θ和力的作用点OA两个因素合成一个因素来研究吗?(学生表现得有点迷惑)

师:你看我作一条辅助线,(过支点O向F1的作用线作垂线,交于点O),现在构成了一个RTΔOAC,角θ和OA、OC能否建立起联系呢? 生:能。Sinθ=OC/OA。

师:很好,上式也可写为OC=SinθOA,这样OC的变化就可代替OA、θ角的变化,我们在物理上把OC称为杠杆的力臂,谁能说一下力臂是怎样作的?

(生重述力臂的作法。)

师:刚才我们所作的是支点到力的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在物理上称为动力臂,那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称为什么? 生:阻力臂。

(引导生作出阻力臂,并强调力的作用线是可延长或反向延长的,师简要板书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

师: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被称为杠杆的五要素。(教师用大括号把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括起来,并板书

2、杠杆五要素)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生活中常见杠杆的五要素描述出来。

(师投出生活中常见杠杆实物图,学生练习杠杆五要素的画法,教师评析并矫正学生的不当做法。)

[力臂的引入合情合理,学生很容易地认识到了力臂引入的必要性,学生学会了简化处理问题的方法]

三、探究杠杆

投影一幅漫画:大力士与小男孩比赛推门。

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是不是有点累了?现在大家放松一下,看一幅漫画,请你充当裁判,看看谁将获胜?(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生:小男孩

师:现在我是一名记者,来采访一下你们:你充当他们两人的裁判有什么迷惑的地方?

生:为什么大力士推不过一个小男孩?

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小男孩有特异功能?请同位间讨论交流一下。

(学生积极讨论,热情高涨。)师:谁来说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是什么?

生一:大力士和小男孩作用在门上的作用点不同,导致了大力士的失败。生二:他们作用在门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同,也是造成小男孩获胜的原因。

生三:门可以看成是一个杠杆,他们两人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和力臂不相同,这是造成小男孩获胜的原因。

[学生参入到漫画所创设的情景中,激起学习的热情。] 师:你能上来画出门的示意图并标出杠杆五要素吗?(学生三上黑板画出杠杆示意图。)

师:从杠杆示意图和小男孩获胜的结果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生:力臂越长,所用的力可能越小,力臂越短,所用的力可能越大。师:由此看来,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存在着某一关系时,杠杆才会平衡。它们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究杠杆。(师板书:

三、探究杠杆)

师: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针对我们上面对杠杆平衡的讨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师板书:提出问题:F1、L1、F2、L2存在何种关系?)

师:要研究几个量之间的关系,一般把这几个量放在一个等式中去研究。例如X=Y的形式,X可以代表一个量式几个量的关系,同理Y也如此。现在请同学们猜想一下,F1、L1、F2、L2存在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同学们先思考,然后同位间讨论交流一下。师:谁来说一下你的猜想? 生一:F1?L1=F2?L2 生二:F1+L1=F2+L2 生三:F1—L1=F2—L2 生四:F1/L1=F2/L2 生五:F1/ F2= L2/ L1

[等式概念的引入,降低了猜想的难度,为顺利突破难点作了铺垫。](师板书学生猜想的关系式,然后师生共同分析所猜想的五个关系式,发现生五的猜想是生一猜想的另种表达,可看作同一种猜想;并根据日常中两个量的相加或相减时其单位必须相同的条件,得出生三和生二的猜想是不合理的,因此,生

二、生三和生五的猜想不需再检验了。)师:以上关系式只是我们的猜想,要验证猜想是否准确怎么办? 生:实验验证。

师:通过实验验证上述关系式,需要获得哪些实验数据? 生: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

师:现在我们每组都有带刻度的直杆、钩码、铁架台、光滑的圆轴。要获得我们所需的实验数据,如何去设计实验方案?请同学们思考、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师:现在请一组到讲台上将实验方案演示给同学们看一看。(一小组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并讲解。)

师:这组同学的实验方案行不行?你对他们组的实验方案有何建议? 生一:他们的实验方案可行,不过在使用杠杆前应调节杠杆平衡,即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水平。

师:难道是杠杆倾斜静止就不算是杠杆平衡吗? 生一:对。

师:同学们对此问题有何看法?

生二:只要杠杆处于静止就算杠杆平衡。我认为杠杆水平的目的是因为

可以直接读取力臂的长度,即挂钩码位置的刻度值就是力臂的长度。(教师带头鼓掌,对生二精彩发言表示肯定和祝贺。)师:谁还有不同的建议?

生三:我认为方案中还应有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师:你们小组设计了吗? 生三:设计了。

(教师拿来投在屏幕上。)师:你们为什么要设计三次实验呢?

生三: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只有多次实验才能说明问题。师:谁还有不同的建议或疑惑的地方?

生四:我有一问题:不知杠杆哪端的力为动力或阻力? 师(面向其它学生):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五:哪端都可以。因为杠杆两端的拉力都是钩码的重力,动力和阻力只要我们规定就可以了。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就规定杠杆左侧所受的力为动力,杠杆右侧所受的力为阻力。现在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出炉了,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现在进行实验,不过,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合作。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实验,纠正学生不当的操作方式,检查学生参与实验的情况。实验完毕,教师投出实验结果。

师:我们如何利用实验数据去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生:把所得数据代入生一和生四的猜想中,看等式是否成立。

师:现在你们就利用所得数据去验证猜想吧。(学生动手验算,同位交流结果。)师: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生:生一的猜想是正确的,即F1? L1=F2 ?L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实验结论,让学生成为“杠杆平衡条件”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将自己作为学生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我们在物理上就把此关系式称为杠杆平衡条件(教师板书: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下面,我们利用此结论做一下练习。(练习:

1、利用讲桌上的实验装置,变换杠杆一侧钩码的个数和位置,让学生回答出另一侧钩码的个数或位置,练习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2、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释金字塔建造历史的猜想及钩码吊起铅球的原理。)

四、应用杠杆

师: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就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应用杠杆。请欣赏一段录相。(教师放一段“应用杠杆”的影片。)师:通过观看影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一:我知道了生活中的杠杆可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教师板书三类杠杆。)

生二:通过影片我知道省力杠杆的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费力杠杆的动力

臂小于阻力臂,等臂杠杆的力臂相等。

生三:省力杠杆省力但费距离,费力杠杆费力但省距离。

生四:生活中的羊角锤、铁皮剪、起子、钳子属于省力杠杆,船浆、镊子等属于费力杠杆,自行车上的车把、车闸、后货架上的货物夹等属于省力杠杆。

[让学生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此环节体现了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三、小结

师:本堂课已接近尾声,到了我们谈收获的时侯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和方法上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没有解决?说出来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生一:我知道了杠杆的定义、杠杆的五要素、杠杆平衡的条件。生二:我知道了杠杆可分为三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并且明白了省力杠杆省力但要费距离、费力杠杆费力但要省距离的道理。生三:我懂得了用实验验证猜想的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如何来描述几个量之间的关系。

生四:我有一个迷惑的地方:在实验时为什么要用这装置?使用别的杠杆不行吗?

师:同学们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你们先小组间交流一下。(小组间进行积极交流。)

生一:因为这一装置简单,并且可以直接挂钩码,通过钩码的重力来表示作用力。

生二:因为这一装置可以方便读取数据,例如可以直接读出力臂的长度。不过,也可以用其它的杠杆来做此实验,例如,我们可以把杠杆的支点放在一端,另一端用弹簧称向上拉,钩码可以挂在杠杆的不同位置上。师:(面向其他同学)你们说可以吗? 生:可以(有部分生说不可以)。

师:可以用此装置进行实验探究,不过,向下的阻力还应包含杠杆的重力。

(听到这里,一生马上举手,想必是有疑问。)生:我们做实验时的那个杠杆的重力为什么没算进去?

师:你提的问题很好,你所说的那个杠杆的支点在它的中点上,杠杆左右两端的重力及其力臂都相等,所以不影响杠杆平衡,也可以这样理解:整个杠杆的重心在它的中点上,而支点也在中点上,其重力的力臂为零,杠杆的重力与力臂的乘积也为零,因此不会影响杠杆平衡。师:同学们还有疑问吗?

生:(响亮地、自信地回答)没有了!

师:这节课我们师生齐心协力地合作,顺利地完成了关于杠杆的学习任务,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去发现物理中蕴含的乐趣,不断追求,不断探索,努力攀登科学高峰!

[师生交流互动互惠,老师和同学共同分享新知,促进学习,达到师生、生生间知识的共识、共享与共进。] 课后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有一个深刻的体悟: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我在对于杠杆五要素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直接讲授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和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认识中,通过师生交流合作,引出杠杆的五要素。特别是力臂概念的引出,我考虑了很长时间,如果直接引出,可以节省时间,但不利于学生对力臂的理解和记忆,最后我通过在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简化合并的方法研究中,引出力臂的概念,这样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杠杆平衡条件”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漫画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产生疑问,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然后,通过等式观念的讲解,使学生在明白“如何处理几个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中,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了猜想,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关于“杠杆应用”的教学,采用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认识。这一环节既充分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又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了彼此间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了共同发展和提高的目的。

但是,我感觉我的课堂评价语言过于单调,忽视了评价的三重功能:一是让生知道“对”与“不对”;二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给学生

6.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示例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杠杆的定义,2、知道杠杆的五要素,3、会画杠杆的力臂,4、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画杠杆的示意图,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中的杠杆使用,乐于在生活中发现杠杆,使用杠杆。

教学重点:杠杆的定义、力臂的画法、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应用

教学难点:杠杆的定义、力臂的定义及画法

教学过程:

(一)请同学们按下列要求进行学习:读教材P64,思考:

1、什么是杠杆?

讨论:(1)一根硬棒是杠杆吗?一根硬棒在地上拖着走,这根硬棒是杠杆吗?

(2)杠杆只能是直的吗?举例说明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叫支点,用字母表示。

(2)动力:叫动力,用字母表示.

(3)阻力:叫阻力,用字母表示.

注意:杠杆的受力分析

①分析杠杆受力时,注意是杠杆受力,而不是杠杆施力。力的作用点在上。②阻力的方向的确定。③例题分析:用木棒撬石块(见课本图),动力使杠杆A端向下运动,则杠杆B端向上运动,石块被撬起,此时是杠杆施力,石块受力。同时,石块阻碍杠杆向上运动,杠杆受阻力向下,石块施力,杠杆受力。

(4)动力臂:从到的距离。

(5)阻力臂:从到的距离。

补充讲解:力的作用线: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

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再作。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最后符号指明哪段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2。力臂常用实线画出。如果动力臂与阻力臂重合,可用大括号表示。

(二)学生练习:画出图中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学反思:

杠杆一节是学生对机械的入门教学,要让学生学好。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知道杠杆的定义及六要素,然后教师通过实验展示及多媒体展示加强了学生对杠杆六要素的理解。强调杠杆力臂的作法;引导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强调实验中注意的事项,教学效果好。

7.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示例 篇七

(一)内容标准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二)教学内容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秦的暴政表现;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的建立;项羽、刘邦起义与秦朝的灭亡;楚汉战争;汉朝建立。结合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和楚汉战争形势图,培养掌握历史地图的技能。

2.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的学习,学到一定的综合、分析和归纳能力;通过分析曾经一统天下、强大的秦王朝仅存在了就走向了灭亡的原因,使同学们能够在开展讨论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会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到这次起义的伟大的历史意义:它*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力量,而它的首创精神,激励了后世人们对残暴统治的反抗斗争:

二、教学要点

重点: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战争。

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师: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战国七雄中,秦是笑在最后的国家,但秦是不是笑得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陈胜吴广诛暴秦”(板书)师:秦统一后,秦王嬴政规定统治者称“皇帝”,自称“始皇帝”。妄想从他开始能千秋万代地传下去。他能千秋万代地传下去吗?

生:不能,因为他的暴政,使秦王朝只存在短短的15年就灭亡了。

一、秦的暴政——灭亡的根本原因(板书)

师(问):秦的暴政体现在哪些方面?哪位同学能通过阅读教材,把它概括出来?

生(归纳):①兵役、徭役繁重②赋税沉重③刑法严酷④秦二世的黑暗统治

说一说:你对秦朝的残暴统治有何感想?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教材,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其分析、表达能力)

(总结)秦的暴政激发了阶级矛盾,人民的生存受到极大的威胁,甚至根本无法生存下去,在这种情况下爆发了我国历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起义。可见,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及其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二、揭竿而起——秦末农民起义(板书)师(设问):那么中国历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又是什么?领导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号召大家起来*秦朝统治的?(展示《大泽乡起义》图片)

教师点拨:刚才同学看到的就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展示《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并指图分析。课件闪烁起义地点“大泽乡”和“张楚政权”)

教师点拨,并板出:起义——政权——发展

(问)陈胜吴广起义得到各地农民的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秦因其残暴的统治失去了民心,而陈胜吴广起义符合农民反抗暴秦统治的迫切愿望,他们发动的起义是一场“伐无道,诛暴秦”的正义斗争。因此他们的起义得到了各地农民的响应。

师:很好!(问)陈胜吴广起义结果如何?

生:由于秦军的强大,不到半年,起义军就被镇压下去,吴广、陈胜相继被害。师:(设问)陈胜吴广起义虽失败了,但它的爆发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呢?他们大无畏的革命首创精神却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为后来的起义军*秦朝统治打下重要基础。

师:陈胜吴广牺牲之后,农民起义的烈火并没有中断,各地起义军还在继续进行斗争,其中项羽、刘邦两支起义军逐渐壮大起来并领导秦末农民战争,最终*秦的统治。三、秦亡汉兴(板书)

师:大家知道秦朝灭亡的关键战役是哪一场吗?

1、巨鹿之战(板书)

师点拨:根据刚才同学所讲,大家知道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项羽是怎样做的吗?生: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营。

师:这就是我国的成语故事——破釜沉舟。师(问):你认为项羽这么做高明吗?(有人认为项羽是不懂兵法;也有人认为项羽这么做实在是高。)

生(最终分析):当时项羽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按常规战法,很难取得胜利。项羽采取这种做法,破釜沉舟,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要么胜利前进,要么战死疆场,没有任何退路。破釜沉舟并不违背兵法,兵书上就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说法。项羽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这种特殊做法,应该说是高明的。

师(问):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生:最终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巨鹿之战成为决定秦朝灭亡的关键。

师: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显赫一时的秦朝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就被农民起义*了。

师:下面,根据我们对秦朝兴亡的了解,请同学们对秦始皇做一番是非功过的评价。人物评价: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你认为呢?

生A:秦始皇是暴君!他滥施民力、欺压百姓,贪图权贵;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正是因为他的暴政才导致了他的灭亡。

生B:不对!他是千古一帝。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还修长城抵御匈奴,开凿灵渠开发南疆。这些功业都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所以他不愧千古一帝的称号。

生C:但是他的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生D:所以我觉得他既是千古一帝,又是一位暴君,总体来讲是功大于过。

师总结: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要注意,评价历史人物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

当然,更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所以秦始皇的功绩是主要的。师:秦朝灭亡后,战争并没有平息,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并没有实现。项羽、刘邦为了争夺帝位,又把中国社会推入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2、楚汉战争(板书)(问)这时的楚汉之争,性质还是不是农民起义呢?

生:不是,因为项羽、刘邦已不是农民起义的,他们的身份分别是“西楚霸王”和“汉王”,这是一场统治者争夺帝位的战争了。

师:后来形势发生变化,刘邦反败为胜,其关键战役是“垓下之围”。公元前2,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西汉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建立者:刘邦(汉高祖)(板书)都城:长安

(问)楚汉之争中,开始时,楚强汉弱,项羽常胜,刘邦常败;后来刘邦却能反败为胜,为什么?

生(分析):在战争过程中,项羽刚愎自用,不尊重人才,最终失败;而刘邦注意招贤纳士,取信于民,入关之后,即颁布“约法三章”,赢得了百姓的支持,为了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师:西汉建立起来后,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生养息政策,使西汉出现了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的局面。但是,西汉后期,政治开始腐朽,最终走向灭亡,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东汉建立时间:公元25年建立者:刘秀(板书)都城:洛阳

复习巩固: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总结):从秦因暴政而灭亡和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能反败为胜,我明白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板书设计

第2课陈胜吴广诛暴秦

一、秦的暴政——灭亡的根本原因①兵役、徭役繁重②赋税沉重③刑法严酷

④秦二世的黑暗统治

二、揭竿而起——秦末农民起义三、秦亡汉兴

西汉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刘邦(汉高祖)(板书)都城:长安

8.高一物理简谐运动的教案示例1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1)了解什么是机械振动;(2)掌握简谐运动回复力的特征;

(3)掌握在一次全振动过程中回复力、加速度、速度随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变化的规律(定性)。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机械振动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运用理想化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弹簧振子,研究弹簧振子在理想条件下的振动。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简谐运动的回复力特征及相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回复力的特征是形成加速度、速度、位移等物理量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2.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与运动学中的位移概念容易混淆,这是难点。在一次全振动中速度的变化(大小、方向)较复杂,比较困难。

三、教具

1.演示机械振动

钢板尺、铁架台、单摆、竖直弹簧振子、皮筋球。气垫弹簧振子、微型气源。

2.分析相关物理量的变化

计算机、软盘、彩电(29吋,代彩显),投影幻灯、投影片、彩笔。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机械运动的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匀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今天学习一种更复杂的运动——简谐运动。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机械振动

振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运动形式,请同学举例说明什么样的运动是振动? 说明微风中树枝的颤动、心脏的跳动、钟摆的摆动、声带的振动„„这些物体的运动都是振动。

演示几个振动的实验,要求同学边看边想:物体振动时有什么特征?(1)一端固定的钢板尺(2)单摆

(3)弹簧振子

(4)穿在橡皮绳上的塑料球

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的运动各不相同:运动轨迹是直线的、曲线的;运动方向水平的、竖直的;物体各部分运动情况相同的、不同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征?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物体振动时有一中心位置,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在中心位置两侧做往复运动,振动是机械振动的简称。

明确: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在某一中心位置两侧所做的往复运动,叫做机械振动。

2.简谐运动

指出简谐运动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振动,我们以弹簧振子为例学习简谐运动。(1)弹簧振子

演示气垫弹簧振子的振动。通过同学的观察、分析、讨论得到: ①滑块的运动是平动,可以看作质点。

②弹簧的质量远远小于滑块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明确:一个轻质弹簧联接一个质点,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就构成了一个弹簧振子。③没有气垫时,阻力太大,振子不振动;有了气垫时,阻力很小,振子振动。说明我们研究在没有阻力的理想条件下弹簧振子的运动。(2)弹簧振子为什么会振动?

提出问题:当把振子从它静止的位置O拉开一小段距离到B再放开后,它为什么会在B—O—C之间振动呢?

要求同学运用学过的力学知识认真分析、思考。

引导同学分析振子受力及从B→O→C→O→B的运动情况,突出弹力的方向及在O点振子由于惯性继续运动。

归纳得到:物体做机械振动时,一定受到指向中心位置的力,这个力的作用总能使物体回到中心位置,这个力叫回复力。回复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对于弹簧振子,它是弹力。说明回复力可以是弹力,或其它的力,或几个力的合力,或某个力的分力。在O点,回复力是零,叫振动的平衡位置。(3)简谐运动的特征

说明弹簧振子在振动过程中,回复力的大小和方向与振子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有直接关系。在研究机械振动时,我们把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简称为位移。演示:计算机模拟弹簧振子的振动

引导同学分析、讨论:

振子从B运动到E时,位移大小为|OE|,方向向右; 振子从C运动到D时,位移大小为|OD|,方向向左; 振子运动到O时,位移为零; 位移可以用振子坐标x来表示。

提出问题:弹簧振子振动时,回复力与位移是什么关系?

归纳同学的回答得到:根据胡克定律,弹簧振子的回复力与位移成正比,与位移方向相反。

明确:物体在跟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指向平衡位置的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做简谐运动。

写出F=-kx 说明式中F为回复力;x为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k是常数,对于弹簧振子,k是劲度系数,对于其他物体的简谐运动,k是别的常数;负号表示回复力与位移的方向总相反。弹簧振子的振动只是简谐运动的一种。

3.在一次全振动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演示:计算机模拟弹簧振子的振动。(与前面相似,加x、v、a、F的显示)

让同学观察当振子从B→O→C→O→B时,就完成了一次全振动,以后振子会重复上述过程。(1)位移的变化 演示:x的变化。(2)回复力的变化

提出问题:当位移x变化时,回复力F如何变化?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明确:根据简谐运动的特征,F与x成正比变化,且方向相反。演示:F的变化。(3)加速度的变化

提出问题:当回复力F变化时,加速度a如何变化?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明确:根据牛顿第二定律,a与F成正比,且方向相同。演示:a的变化。(4)速度的变化

引导同学分析讨论:B→O振子怎样运动?

明确:是加速度变小的加速运动,速度v变大,O速度最大。再分析讨论:O→C振子做什么运动?

明确:是加速度变大的减速运动,速度v变小,C速度为零。演示:v的变化。

发给同学表格,并将表格用投影幻灯投影在幕上。

符号约定:增大↑ 减小↓最大M 零0 向左←向右→

要求同学填写指定表格,讨论1~2名同学的所填内容是否正确。

(三)课堂小结

1.机械振动是一种很普遍的运动形式,大至地壳的振动,小至分子、原子的振动。振动的特征是在中心位置两侧往复运动。

2.为了研究简谐运动,我们运用了物理学中的理想化方法: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情况入手,抓住影响运动的主要因素,去掉次要的、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建立了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弹簧振子,并且研究了弹簧振子在无阻力的理想条件下的运动问题,理想化是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

3.简谐运动是一种简单的、基本的振动,许多物体的微小振动都可以看作是简谐运动,复杂的振动可以看作简谐运动的叠加,它的特征是:回复力与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成正比。

4.简谐运动是一种变加速运动。

五、说明

1.简谐运动中振子的“位移”x实质是位置矢量,与运动学中讲的位移矢量不同,中学没有严格区分这两个矢量,我们通俗地把x说成是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

2.弹簧振子振动形成的原因,一是回复力的特点(总指向平衡位置),二是振子的惯性,这是分析问题的关键。

上一篇:河南理工大学矿山机械简答题下一篇:英语作文欢迎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