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2024-09-18

西藏网络舆情分析报告(共8篇)

1.西藏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篇一

‚广西杀妻碎尸案凶手因‘立功’改判死缓‛引发舆论抨击

‚翻案风‛成为舆论关注焦点

新闻背景:李昌奎案二审改判死缓后,媒体关注到各地近年掀起‚死缓翻案风‛。网曝云南男子赛锐27刀砍死女友判死缓。而桂林人梁勇杀害自己妻子并肢解水煮其尸,又被改判死缓。‚翻案风‛使受害者和网民愤怒。对传统国人而言,‚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少杀慎杀‛匪夷所思。

编者注:随着‚翻案风‛的不断刮起,舆论的作用凸显,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判决和裁决,网友在广西杀妻碎尸案凶手改判死缓表示了极度的不满,他们认为案件的改判难以服众,恶性杀人碎尸案不判死刑难免以后出现类似更多案件,同时对案件背后的黑箱操作表示愤怒,不公平的现象日益突出,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受到挑衅。

一、舆论认为将案件罪犯改为死缓难以服众,缺失陪审团的法官不能正在了解民意

法律是为百姓谋福,为了百姓的幸福而起草的,然而法官的判决却不能服众,引起舆论的反感和质疑。‚怎么说呢,如果你有拿的出手的证据,证明确实可以缓刑,其实大家也不会那么激动,可现在是你们找的借口太牵强了,让大家接受不了‛、‚光有法官组成的队伍是不够的,因为你缺少民间陪审团,所以你很可能不是符合民意的。你们关起门来自搞一套,和外面的世界隔开,不懂当前民意,这就是你们犯错误的根本原因!‛、‚杀人偿命,天经地义;杀人不偿命,有违天意!‛、‚此人不杀,天理难容!‛

二、质疑司法背后的‚公正‛是钱权交易,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受到挑衅

网友对三年后死刑改死缓给予了极大的质疑,强烈建议彻查此事,将案件背后的钱权交易公之于众。‚.让凶手杀了法官的家人,就知道应该怎么判了‛、‚愤怒地问一句:为什么二审死刑后近3年都不枪毙?‛、‚在等什么?贿赂吗?收了贿赂后替死囚找其他案的线索,然后说是死囚提供的,促成死囚的‚被立功‛,为其开脱??‛、‚并不是公民们都惨忍,而是公众们不相信我们的司法是独立的。更多的公民相信我们的司法机关和犯人有权钱交易‛、‚问题是,死缓也就等于几年有期徒刑,过几年有钱收了,收了就放了‛

三、网友认为不公平现像突出,百姓犯罪被重罚,‚有背景‛的人则轻罚

自古以来,‚朝里有人好做官‛,有‚背景‛的人总是能通过各种途径减轻自己的犯罪罪过,不公平现象突出,引发百姓的声声叹息。‚前段时间有个什么奸杀警花的案子,三个罪犯早给毙了。杀警察一回可以枪毙三个,杀普通公民就可以不判决死刑,这才是法律真正存在的问题‛、‚假如杀的是省长,你说能死缓吗??‛、‚法律早就成了某些机关敲诈勒索的工具了,民有冤难审,有苦难诉。还有难道法律是由法官来起草的么‛、‚谁来维护法律的尊严!!法官枉法谁来治?‛

四、笔者点评

民意的表达是必然的,围观到一定程度时,会逐渐地理性起来,这是良性的过程,只有一个不独立的司法体制给了民众以提出翻案、质疑法律裁判的空间,如若希望案件能在最后定夺而不被重审等就得服众,只有堵住了悠悠之口才能风平浪静,随着舆论引导判决,舆论引导裁决的案例不断出现,各部门裸露在日光之下,管理更是重中之重。

相关链接

http://news.163.com/11/0804/04/7AJB4SR000014AED.html

2.西藏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篇二

一、总体情况

2015年,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农村土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民工、农村环境、乳业、、“互联网+”现代农业、转基因八大话题是“三农”网络舆情中的常热话题,全年舆情走势波动明显。

(一)八大常热话题舆论关注度进一步聚焦

2015年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农村土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八大常热话题媒体关注度进一步聚焦,数据量占全年新闻总量的87%,较上年增加4个百分点。全年“三农”热点新闻排行前50中,涉及八大常热话题的新闻占比高达94%,与上年持平。同时,八大常热话题的网民关注度也明显提升,数据量占网民话题总量的89%,较上年增加6个百分点。全年“三农”网络热帖排行前50中,涉及八大常热话题的占比达76%。

与2014年相比,2015年八大常热话题的新闻报道量有5个出现下降。其中,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转基因两个话题变化最为明显。究其原因,上述两个话题全年没有出现高热舆情事件,媒体关注主要集中在政府监管举措方面,媒体转发与网民评论意愿不强,话题数据量大幅下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5年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话题关注度升至第一位。究其原因,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稳粮增收、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重大部署,各地各部门进行了丰富的实践探索,引发了媒体和网民高度关注。2015年,“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现代农业备受瞩目,媒体报道量快速上涨。

(二)全年舆情走势波动明显

从全年新闻舆情走势看.2015“三农"舆情起伏明显。1月,乳业、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农村土地相关话题助推当月新闻量高开。部分地区出现“倒奶杀牛”现象受到重点关注,“新常态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马铃薯主粮化”等引发深度解读,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意见出台也被高度聚焦。2月,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二年聚焦“三农”成为关注焦点。但当月恰逢春节,新闻总话题量明显下降。3月,媒体对“两会”期间“三农“话题的集中报道,使得当月话题量大幅上涨。其中,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土地话题最受关注,分别位列年度热点新闻话题排行榜的第9、第12和第21位。4-6月,新闻话题量呈现稳中趋涨态势。“僵尸肉”、草莓“农残超标致癌”风波、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自杀等高热舆情事件引发舆论高度关注。7月,夏粮“绿色增产”“注胶虾”“药残超标多宝鱼”,安徽沱湖、天井湖遭遇跨境污染,农村电商助农增收等热点话题迭出,助推新闻舆情走势攀至全年峰值。8月,新闻话题量仍然偏高,国办发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受到高度聚焦,四川凉山“最悲伤作文”事件位居年度热点话题排行榜第3位。9~10月,新闻量再呈稳中上涨态势。山东平邑“9.14”强拆事件成为关注焦点,玉米临时收储价格下调被持续报道。11~12月,农业农村改革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的发布,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成为高热话题,分别位居年度热点新闻话题排行第2和第4位。

网民舆情走势与网络媒体舆情走势整体一致,媒体报道对网民话题量影响较大。1月,”部分地区倒奶杀牛”“马铃薯主粮化““公安部破获病死猪大案”等相关报道被网民大量转发。3月,“央视曝光河北山东部分地区生猪检疫形同虚设““崔永元与复旦教授争论转基因”引发网民持续热议,话题量快速上涨。4月,”青岛问题西瓜”“草莓农残超标致癌”“安徽两优0293稻种减产绝收”等热点新闻成为网民关注重点。6~7月,“僵尸肉”“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自杀"等高热话题接连曝出,使得网民舆情走势持续居于高位。11月话题量明显上涨。农民工讨薪相关报道被网民大量传播,“美国批准全球首例可食用转基因三文鱼”消息关注度也较高.“转基因三文鱼上餐桌”成为微博热门话题。

从年度“三农”网络热帖排行看,举报强征强拆、基层干部贪腐等问题的网帖最受网民关注。上述网帖在排行榜中占比达40%.点击量共计1700余万次。

二、2015年“三农”网络舆情传播特点

总体看,2015年涉农网络舆情总体热度稳中趋降。政府举措成关注重点,舆论对政府部门的认同度和共识度总体提升。媒体融合加速推进,全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更加充沛。自媒体的网络社群聚合特点突出,移动舆论场表现活跃。

(一)2015年涉农网络舆情总体热度稳中趋降,个别话题呈现舆情高热态势

从年度“三农”热点新闻排行前50看,除“僵尸肉”事件由于舆情反转呈现高热态势外,其他热点新闻话题量与2014年相比基本持平。从年度“三农”网络热帖排行前50看,除排行前3位的网帖点击量明显偏高外,其他网络热帖关注度与2014年相比有所下降。2015年排行第50的热点新闻话题的媒体报道量为973篇,比2014年减少22篇:2015年排行第50的网络热帖点击量为14万余次,比2014年减少8万余次。

(二)政府举措成舆论关注重点,民众对政府部门的认同度和共识度总体提升

从年度热点新闻话题排行榜可以看出,政府举措受到重点关注,相关热点话题在排行榜中占比过半。在各类舆情事件及关注热点中,政府部门的应对举措及有益探索,均受到了舆论高度聚焦。政府部门适时而动,充分利用官方媒介和权威媒体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增强与公众的互动,舆情应对更加及时有效。在“僵尸肉”事件中,针对“僵尸肉已流入苏州市场”的报道,江苏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官方微博积极与报道媒体进行核实,戳图发布全部聊天记录,督促媒体予以澄清,被网民称赞“干的漂亮!”。总体看,舆论对政府部门的认同度和共识度进一步提升,舆论场呈现积极、理性态势。此外,也有个别事件由于政府处置不当引发的舆情“搭车”现象。如山东平邑“9.14”强拆事件中,当地政府部门在前期数次回应中避谈“强拆”问题,反而表示要“严惩谣言”,致使舆情再被引沸,政府公信力蒙受较大损失。

(三)媒体融合加速推进,全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更加充沛

随着手机使用率进一步上升,移动舆论场表现活跃。媒体融合加速推进,“两微一端”布局逐步完善,全媒体平台的搭建使得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更加充沛,在及时传播政府声音、深度报道热点问题、积极引导公众舆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全年多个热点事件看,移动舆论场成为传统媒体信息发布和议题设置的重心。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起了“山东农民烧死事件”“最悲伤作文”等多个微话题,其中“山东农民烧死事件”的微话题阅读量达到1400余万次。新浪四川频道官方微博针对“最悲伤作文”发起的网络募捐活动,在20小时内汇聚了40余万元捐款。微博账号“今日头条”通过其精准、个性化的新闻内容推送而备受推崇,在多个热点事件的舆情传播种产生了巨大影响。

(四)自媒体的网络社群聚合特点突出,移动舆论场表现活跃

2015年,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网络社群聚合特点突出,传播特性趋于细化。微博的媒介属性日益凸显,其在热点话题观点交锋方面表现突出,“僵尸肉”“草莓农残超标”等热点事件引发微博网民的热烈讨论。微信的社交属性更加巩固,其在信息传递方面颇具优势,许多热点事件通过微信朋友圈大量刷屏,其中食品安全相关谣言尤其突出。随着手机用户的增加,“两微一端”成为许多国人了解时事的首要来源,在网络舆情发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2015年“三农”网络热点舆情解读

(一)农业农村改革备受瞩目,“三块地”话题引发舆论聚焦

2015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对此,新华网用“千年未有之变”来形容。全年我国农业农村各项改革扎实开展,备受舆论瞩目。央广网称,“2015年中国农业在改革中成长,在创新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11月,针对农业农村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多元性等特点,中央政府发布《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从顶层设计的高度给出了改革破题之钥,引发舆论高度肯定。媒体表示,《方案》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对我国农村改革的有序推进起到"四梁八柱”的作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为破解“三农”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提供了实践指南。网民期待尽快把各项改革决策落到实处,建议做好经历改革阵痛的心理准备,并坚信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光明前景。

在所有改革话题中,农村土地改革话题引发舆论聚集。2015年,中央政府持续发力推进农村土地改革,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对农村土地改革作出明确部署,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审慎开展,“分类实施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在农村改革试验区稳妥开展农户承包地有偿退出试点”等改革举措引发舆论热议。其中,“农民权益保障”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媒体将“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列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要求“通过高度民主的决策、高度透明的信息披露,确保改革增值收益公平合理分配”。还有媒体建言,改革试点不可贪多求快,要为农民算好“进城账”“离农账”和“后路账”。舆论认为,改革应以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为标准,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相信民间智慧,少评论、少指责,给予更多的尝试空间。

(二)“转方式、调结构”贯穿全年舆论始终,粮食“绿色增产”成为新看点

“转方式、调结构”成为2015年媒体报道主线,贯穿全年舆论始终。年初,《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发表《新常态下粮食发展方式转向哪》《新常态下如何发展现代农业》等指向性文章,在新年伊始即明确了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舆论关注基调。春耕时节,新华网接连发文,强调抓好春季生产,为农业转方式起好步、开好局。农业部组织开展的“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被形容为“农业转方式取得积极进展”。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受到舆论高度肯定。媒体评价,这是国家层面首个系统部署农业转方式的重要文件,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明晰的路径。下半年,我国粮食存在的结构性、阶段性过剩问题受到热议,部分地区出现卖粮难、玉米临时收储价下调被重点关注,媒体纷纷从“转方式、调结构”角度谋划破题之策。年末,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此,媒体指出,我国农业进入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加速期。

从全年舆情热点看,粮食安全问题被重点聚焦,“十二连增”成为网络热词,舆论一致“为稳定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喝彩”。其中,农业部提出的“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引发广泛关注,“绿色增产”成为媒体新看点。“春播进展顺利粮食绿色增产”“绿色模式给夏收加把劲”“秋种启动绿色增产模式”等报道密集现诸网络。舆论指出,粮食生产正在从关注年度产量为主转变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来“绿色增产”将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关键词。

(三)“互联网+”热潮席卷农业,舆论盼“三农”“借东风”

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现代农业进行了全面部署。对此,舆论认为,互联网给农业农村带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从全年舆情看,各地“互联网+"现代农业创新实践此起彼伏,一系列鲜活案例引发媒体持续关注。《大兴卖瓜开启“互联网+”模式》《“互联网+”农业正流行网上监控自家菜园》《“互联网+”收购长沙农户卖粮省力又省心》等报道不断涌现。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凸显的“互联网+”元素被舆论聚焦。《人民日报》指出,透过农交会可以看到,农产品生产、流通等环节在“互联网+”的助力下变得透明,“互联网+”正在改变农业生产和经营业态,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支点。新华网指出,当亿万农民通过“触网”走上“双创”新舞台,“三农”必将借着互联网的“东风”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累累硕果。

其中,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成为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电商发展持续迎来政策暖风。媒体认为,在现实需求和国家政策推动下,农村电商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企业不断发力,积极抢占电商蓝海。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企业积极布局农村。媒体建言,希望各地政府充分利用电商“下乡”机会,做好基础设施、电商孵化、整合协调等方面的工作,撬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此外,农村电商在“双十一”网络购物狂欢节中的突出表现被重点关注,“农村淘宝8分钟销售超过千万”等报道被媒体高频转载。

(四)媒体反思农村儿童留守之殇,返乡创业点亮农民工新希望

2015年,农村留守儿童话题倍显沉重,多地曝出留守儿童惨剧,相关舆情热度遽涨、高烧不退。5月,广西玉林容县农村多名小学生遭性侵、四川江油市白庙村12岁留守女童给奶奶下毒后喝农药自杀身亡,引发舆论扼腕连连。6月,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服农药自杀掀起舆论风暴,事件相关各方未尽责任受到持续追问。7月,河南、湖北、江西等地连发农村留守儿童溺亡事件,央视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8月,贵州毕节纳雍县勺窝乡中心村留守的未成年姐弟在家中被害,舆论愤懑情绪再次点燃。10月,湖南邵东县留守儿童被曝劫杀老师,民意焦虑情绪久难消散。农村儿童留守之殇刺痛公众神经。有媒体将留守儿童称为“父母双全的孤儿”。有网民说:“农民工的来去,仿佛一场洪水,他们留守在农村的孩子仿佛一群被洪水抛到岸上的小鱼,让人感到危险、窒息”。舆论认为,关爱留守儿童,最关键的是通过制度革新,为外出务工人员创造子女随同的条件、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提供完善的政策保障,使这些孩子能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健康快乐地长大。

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受到各界深切期待。网民将此称为“圆爱”工程、是从源头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重大举措,广泛呼吁基层政府“搭好台、铺好路”做好各项服务,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7月开始,广西、四川、江西、贵州、重庆等地扶持农民工返乡政策如清风徐来,不断吸引媒体目光,引发广泛肯定。媒体指出,尽管返乡创业局面峥嵘初现,但要实现长远发展,还需克服资金短缺、创业经验不足等“路障”要细化激励措施,通过抓好培训、完善融资体系、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等举措,真正让农民工回得来、留得住、创得成。

(五)食品安全舆情平稳,社会共治成共识

2015年,我国食品安全整体形势稳中趋好,舆情走势平稳。政府部门在主动执法、常态化监管中查处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媒体报道的重点,问题肉制品相关报道占比最大。从全年热点舆情看,公安部、海关总署通报的制售病死猪、走私冻肉等违法犯罪案例,以及农业部、国家食药监局对畜禽产品的监管举措,持续吸引舆论目光。“公安部破获横跨11省区制售病死猪肉大案”“海关总署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行动破获案件货值逾30亿元”“2015年全国清理取缔生猪定点屠宰场点1694个”等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舆论对监管部门表示了肯定,希望对食品安全问题始终坚持从严监管、从严惩治。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方面,媒体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农药残留超标方面。4月初,“青岛市民吃西瓜中毒”事件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尽快查清事实真相,让消费者放心吃西瓜,避免让瓜农蒙受无辜损失”成网民主要呼声,在山东青岛、海南万宁等部门多方联动、密切配合下,舆情平稳消解。12月,央视对广东部分地区散户菜农违禁用药问题进行曝光。媒体在呼吁完善监管的同时,还建议加大对低残留农药的研发支持,出台优惠措施培植市场,普及低毒农药使用率。

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激发社会力量共治食品安全”成舆论共识。新《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聚焦,其中提出的“社会共治”原则赢得广泛认同。在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也成为与会代表和专家的共识。媒体和网民对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抱以鲜明态度,认为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时时关注、实时跟进,人人关心、社会共治,这是责任与担当,是权利也是义务。

(六)农村土地流转“新气象”不断涌现,部分地区土地强征沉病仍然存在

2015年,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稳步推进,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媒体对此高度关注。从全年热点舆情看,“土地流转‘转‘出新气象”“土地流转‘转’出新活力”“土地流转步入新常态”等报道层出不穷。媒体用“方兴未艾”来形容当前土地流转态势,称农民尝到甜头后,土地流转的势头更加强劲、流转的行为更加规范。同时,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也被关注。《人民日报》指出,工商资本下乡偏好果蔬种植、农业观光或农产品加工,极少种植粮食作物,其对粮食种植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显现。《中国青年报》报道,由于资本下乡种地过程中出现“有实力争地、没能力种田”,河北多个村庄的上千亩土地在流转后被“毁约弃耕”。媒体呼吁规范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土地用途管制,正确把握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适合领域,防范工商资本走偏产生“负效应”。

部分地方强征强拆的沉疴痼疾仍未消解,个别恶性事件曝出后致民怨沸腾。媒体和网民对“强征强拆”表现出高度关注和强烈愤恨。山东平邑强拆致村民被烧死事件,成为年度热点舆情事件。此外,“浙江仙居村民拒拆被烧死”“山东平邑八旬老人深夜被抬屋外房屋遭强拆”“山东即墨村民被曝遭罩头捆绑强拆”“燕郊土地争夺战村民:像鬼子进村见人就砍”“安徽寿县千余亩水稻遭碾压”等消息也引发舆论场震动。舆论指出,强征强拆是对民众基本权益的漠视和践踏,地方政府如果把自己的“权力”拱手让给一些不法分子,那也就把自己推向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当思当慎。

(七)农村环境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政府积极破解困局

2015年,农村环境问题依然突出,部分地区被曝污染致村民患病、农作物减产绝收问题。其中,工矿污染是关注重点。年初,央视持续报道山东、河北、河南、江西等地部分村庄遭受化工污染之苦,“饮用水漂白油”“污水灌溉作物死活看运气”“污水直排地下孕妇纷纷离村待产"等报道被媒体大量转载。天津港危化品爆炸事故引出河北元氏县化工污染问题,当地多个村庄被“20多个化工厂”包围,“村民买水度日、不敢吃自己种的粮食”等情况被广泛关注。浙江古村因周边污染企业被称作“癌症村”、湖北襄阳一村庄被倾倒数百吨化工废料、湖南株洲清水塘工业区周边村庄儿童血铅超标等问题被接连曝出。此外,农业面源污染也引起媒体注意。《半月谈》9月对湖南部分地区农资废弃物污染问题进行了详细报道。

对此,政府部门不断发力,积极破解农村生态环境困局。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农业部召开多次会议进行详细部署,发布的《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受到广泛肯定。舆论认为,意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但要实现全面防治,还要花大力气扭转农民对农业污染的观念,要努力实现农业污染治理和农民致富的双赢。此外,“建设美丽乡村”“农村垃圾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等举措接连出台,引起媒体和网民广泛关注和热烈期待。舆论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环境既是最薄弱的难点,也是最有潜力的突破点和创新点,政府部门还须持之以恒地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必将呈现。

(八)部分地区出现“倒奶杀牛”现象舆论关注乳业转型期阵痛

2015年上半年,部分地区出现的“倒奶杀牛”现象成为热点议题。年初,媒体相继报道河北、山东、河南、浙江等地奶农因卖奶难而出现“倒奶杀牛"现象。对此,农业部及各地有关部门及时出台举措保护奶农利益、稳定奶业生产,“卖奶难”现象随后得到有效缓解。5月至6月,山东、陕西、河北部分地区再次曝出“倒奶杀牛”现象。《经济参考报》称,“因鲜奶价格持续低迷,这种现象仍在继续”。新华网等媒体指出,“倒奶杀牛”最直接原因在于乳品进口数量增加、进口价格低廉;同时还暴露出奶农与奶企间关系失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乳业遭遇转型期阵痛,要积极扶持奶牛大户及奶农合作社发展,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引导中国乳业向现代乳业转变。媒体从舆情传播角度对“倒奶杀牛”进行分析后认为,在自媒体时代,“倒奶杀牛”新闻在传播过程中被无限放大了结果却精简了原因,加之不断有人评论,尤其是很多公知把倒奶现象看成中国乳业最大的危机,导致普通事件升级并不断传播,这些经过发酵的新闻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再一次把中国乳业形象进行了妖魔化。6月,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表示,倒奶现象是奶业转型升级必须经历的阵痛,目前倒奶情况已明显好转,舆论不应跟风炒作,危言耸听。

(九)“最悲伤作文”见证贫困之殇,“精准扶贫”被称作“滚烫的民生热词”

2015年8月,“最悲伤作文”成为网络高热话题,由此引出舆论对四川大凉山贫困山区的关注。这篇题为《泪》的作文,由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四年级小学生木苦依五木所写。作文讲述了这个孩子先失怙又丧母的艰辛生活。舆论评价这篇作文“字字泣泪",是“世界上最悲伤的作文”。该文经微博曝出后,迅速引发媒体聚焦,舆论纷纷动容。大凉山地区贫困问题由此成为热点。新华网等媒体纷纷赶赴当地走访调查,就该地贫困现象发出大量图文报道。“人畜混居”“7岁男孩未洗过澡没见过卫生纸”“种地还用木制农具”等内容给网民内心带来极大冲击。此外,贵州、宁夏、云南等省部分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也被热议。媒体用“多、广、深”来形容当前贫困现状,认为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能否走出“锅底”,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贫困问题受到中央的深度关切,习近平总书记“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等经典阐述频频成为各大网站的头条新闻,获得舆论盛赞。其中,“精准扶贫”被称为“滚烫的民生热词”,屡居各大媒体发布的2015“热词”榜单前列。中央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脱贫攻坚冲锋号,各地创新机制相继出炉,为精准扶贫添动力增效率,也被媒体积极关注。舆论表示,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目标找准,管道畅通,各地因人因地采取多渠道多样化脱贫举措,实施精准扶贫工程,让更多“扶贫活水”瞄准穷根精准滴灌,“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的目标方能实现。

(十)转基因科普法治进程加快,主流媒体声音壮大

2015年,转基因话题舆情走势整体平稳,关注热度较上年明显下降。转基因科普和法治进程不断向前推进,舆论生态渐趋理性。从全年舆情看,主流媒体在营造转基因客观理性的舆论生态方面持续发力。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强转基因科普”的强调引发高度认同,媒体建议转基因科普要接地气,要用老百姓的语言,要适应大众。一年来,媒体针对“‘美人指’葡萄是转基因品种”“土豆不变黑是转基因”“吃转基因的甜玉米会阳痿绝经”等谣言予以积极澄清。针对“非转基因”食品炒作现象,媒体予以批评的同时,积极援引专家言论和学术成果力证转基因安全性,广泛开展转基因科普宣传。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举办的“转基因技术的科学基础”讲座、《华商报》在多家高校组织的“舌尖上的转基因”科普讲座等活动引发广泛反响。网民希望,科学界和媒体界在转基因问题上找到切入点,寻求建设性合作,传播转基因相关的科学理论与原理,对转基因多些理性的讨论和科学的辩论,少些偏激,少些道德的无休止争论。

转基因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也引发媒体关注。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对转基因食品标识进行强化,《种子法》修订草案对转基因品种审定的信息公开作出明确规定。上述条款受到舆论肯定,认为其体现了民众对转基因的关注,是“一大进步”。此外,转基因监管仍是热点议题。"黑龙江农民偷种转基因大豆”事件曝出后,舆情快速升温。黑龙江农委核查后称“未发现种植转基因大豆问题”。对此,“加强转基因监管”成舆论主要呼声。

四、2016年“三农”网络热点舆情展望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三农”发展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相关热点舆情或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农村改革继续受到热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高频词

“农业农村改革”已连续两年成为“三农”舆情中的焦点话题,关注热度持续走高。2015年,中央对农业农村改革的顶层部署不断细化,地方政府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实践,各地土地流转方兴未艾、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农业农村改革已向关键阶段迈进。2016年,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是破解问题的关键。在此趋势下,农业农村改革话题将继续受到热议。特别是随着农村土地改革试点的全面启动,如何充分保障农民的权益,如何“还权赋能”激发改革活力,将被舆论深度思考和多层面建言。同时,2015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引发强烈关注,相关报道密集出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跨年度热点议题。从目前情况看,媒体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宏观解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意义等方面。随着各地改革实践的铺开,相关鲜活案例和有益尝试将不断吸引舆论目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将成为网络高频词。

(二)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成民生期待

2015年,中央对“绿色”发展高度重视,从3月下旬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到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理念融入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备受关注。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农业绿色发展,就是要有力保护绿水青山,有效建设绿水青山,让农业发展带来金山银山”等论述被舆论广泛传播。在环境资源约束日益紧绷的现实困境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下,农业农村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舆论新看点和新期待。2016年,政府部门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行动部署将被跟进报道,各地的创新举措也将引发积极关注。

(三)“互联网+”现代农业继续站在舆论风口

2015年,在国家“互联网+”的战略布局中,“互联网+”现代农业是一大关注热点。特别是农村电商方面,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密集出台、电商巨头抢滩农村市场,推进了“农产品进城”和“网货下乡”的蓬勃发展。对此,舆论积极肯定农村电商在催生农业农村经济新业态方面发挥的作用,并对其面临的物流、人才等发展瓶颈予以广泛建言。2016年,随着农村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农民网络技能的不断提升,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对农业的逐步渗透,互联网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互联网+”现代农业也将被赋予更丰富的内容。由此,舆论也将以更广阔的视角进行持续关注,“互联网+”现代农业将继续站在舆论风口。

(四)农民工、农村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出现高热舆情的概率较大

农民工群体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演进,从年龄、工作状况、利益需求等层面已逐渐分化。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等弱势群体特性本身就极易被关注,加之近年来与这个群体相关的热点新闻悲情化色彩浓重。上述因素使得舆论对农民工与农村留守群体的关注更加迫切,议题设置也更加宽泛和多元。如,经济下行压力下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如何解决,老一代农民工的养老如何保障,农民工市民化如何促进楼市去库存,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前景如何更加明朗,农村儿童和老人的留守之痛如何化解等。上述看似常态性的话题,每年都会变换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上演,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被高频次报道,一些极端个案甚至掀起舆论风暴。尽管政府部门的相关保障举措不断出台,但问题的彻底解决尚需时日,舆论的焦虑情绪在一段时间内还无法彻底消解。从此趋势看,2016年,农民工与农村留守群体仍是舆论关注的重点,出现高热舆情的概率依然较大。

(五)“提升国内乳品质量”成舆论不变的呼声,乳业转型升级下奶牛养殖业将被关注

2015年,乳业相关话题舆情平稳,特别是国内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的负面舆情明显减少,舆论大环境整体好转。但网民对国内乳品质量安全的信心并未完全恢复。从全年乳业相关的热点报道看,无论是有关部门出台的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相关举措,还是乳企兼并重组、"国际化”等行业动态,网民热议的焦点仍回归到上述举措能否进一步保障和提升乳品质量安全。在此舆论环境下,2016年,“提升国内乳品质量”仍将是不变的呼声。特别是全面放开“二孩”政策逐步推进,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将是敏感的民生议题。此外,在国际乳制品价格持续走低、我国进口乳制品保持高增速、电商跨境购方式的兴起等因素影响下,国内奶牛养殖业承受较大压力。2016年,舆论仍将从乳业转型升级的视角对此进行解析。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601/t20160122_53283.htm

2举报承包地被当地政府强行收回,分割后转租他人。

3.新兴职业:网络舆情分析师 篇三

师”纳入职业培训序列,成为舆情行业的新兴职业。网络舆情分析师的职业认证和兴起,意味着国家和政府已经把网络舆情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升到极其重要的地位。网络舆情师的职业化之路将使舆情研究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深入化,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网络舆情分析师可以说是一专多能的“杂家”,因为网络舆情分析师应掌握六大基本技能:

网络信息挖掘能力。网络舆情分析师的首要任务,是从海量杂乱无章的网络信息中挖掘出可能演变成网络舆情的话题和热点,并及时参与讨论和观察,注意保存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动向和观点言论,为舆情抽样和分析工作积累重要的鲜活元素。

概括剖析能力。通过网络监测获得海量网络信息源后,需要对这些信息源进行分析和严判,从中提取出与事件相关的舆情信息,然后概括剖析舆情信息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情况,倾向性和发展态势等情况,以准确得到网络舆情选题的类型、标准、定位和途径。

抽样统计能力。网络舆情师一方面通过经验人工处理舆情信息,另一方面需要熟练使用一种或多种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完成网络舆情的抽样、统计、分析和模型制作,已达到更加科学准确的分析结果。

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是书面文字表达水平,主要表现在网络舆情报告编写过程中。另一方面是口语表达能力,如在沟通、辩论、说服和演讲等方面,能够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在舆情会商时,面对轻重缓急等各种局面均能灵活驾驭。

舆情走势预测能力。面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展中的各类舆情事件,网络舆情分析师需要对舆情事件的波及范围、时间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初步的总体性研判。

舆情对策研究能力。一般情况下,突发舆情事件一旦爆发,就应积极处置,并把握以人为本、高速高效、依法处理、慎用警力、党政相应五大原则。

此外,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舆情分析师,不仅仅要求其掌握全面的技术,还需要其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替谁看网、为谁说话的问题将直接决定网络舆论分析师的社会功效和存在的意义。如果网络舆情分析师能够摒弃个人主观意愿,完全站在第三方的立场,客观公正地表达舆情信息和公众诉求,那么对于捍卫网络秩序、规范网络舆论、维护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网络舆情调研报告 篇四

20xx年网络舆情调研报告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社会和民众中产生影响。由于城管体制和城管工作的特殊性,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近年来,我区城管分局受理的网络舆情应对工作越来越多。网络舆情一方面推动了城管工作的改进,另一方面,一些负面的舆情往往给城管部门的形象和声誉造成影响。加强舆情监控和引导已成为我们城管人的新课题。

一、现状分析

(一)数量日益增多。分局处理网络舆情数量逐年呈上升趋势。一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互联网来表达诉求、发表看法。他们的网上诉求日益频繁,网民发表言论热情高涨,阶段性热点话题层出不穷,市民意见情绪网络化表达逐渐形成习惯。二是城管这支队伍因其历史的原因、体制的原因,成为网络舆论热议的焦点,常被民众所关注。

(二)内容涵盖面广。从网络舆情的内容来看,有以下几项:一是表达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态度情感;二是表达对某一事件的认知;三是暴露问题或投诉;四是行为倾向,此类为我们通常说的预警性信息,常发生在特殊时间节点,重大活动前期。

(三)形式呈现多样化。一是网络论坛,通过网民自主发帖、跟帖等方式形成舆情;二是新闻点评,新闻网站在新闻信息之后设置点评窗口,收集网民意见;三是留言板,主要是官方网站专门设置给地方领导留言的栏目,例如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成为收集民意的重要渠道;四是在线调查,用网络编程的方式将问卷生成页面,用户在浏览页面的时候,对问卷进行回答,生成调查结果;五是微博,拥有不同数量粉丝的微博同传统媒体比较,其影响力相当于一本杂志、甚至一份全国性的报纸,微博的多点内容发布、信息同步、与移动媒体的.结合、链式反应和循环跟贴等特点,值得我们跟踪关注。

(四)性质的双面性,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能够从整体上反映一项政策或者管理行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受发言者身份隐蔽、信息不对称以及网民年龄、身份的影响,网络容易成为情绪宣泄的空间,对社会问题产生片面认识,有着非理性、极端化的一面。就城管方面来讲,负面舆情较多,一些城管执法行为往往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而其他一些组织的不当行为也常让城管背“黑锅”,如“衡阳城管粗暴执法,踩烂女摊贩金桔框”事件。

(五)影响逐步扩大。各级领导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许多领导已习惯于通过网络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我区信息办,宣传部均有专人对网络舆情进行收集。舆情干预现实作用日益强大,政府通过网站收集民意,倾听民心,如衡阳新闻网民意直通车栏目,设立了投诉中心、谏言献策、求援求助、部门反馈的专栏,为政府和老百姓之间建立了沟通的平台。关注社会生活和关心家乡建设的网民则不限于本市居民,还包括散居各地的人士。

二、应对措施

目前,城管分局对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还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网络舆情监控主要靠上级部门反馈,再针对已发现的问题,向上级部门回复,虽然取得一些效果,但呈现分散、零乱、业余等特点,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要求,必须调整思路改进管理。

(一)加强网络宣传,宣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通过网络宣传,加强城管形象建设,改变公众对城管以往的不良印象,以此带动整个舆论大环境的改善,使城管工作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一是通过党政门户网站进行信息公开,让广大市民了解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工作动态等,加深市民对城管工作的认识;二是综合运用回帖和网络发言人、网络访谈、博客、微博、播客、QQ等多种网络公关手段,以幽默、轻松、草根化的方式开展宣传,提高网络公关效能。

(二)积极应对舆情,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5.大数据时代与网络舆情分析 篇五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在数据体量、复杂性和产生速度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网络舆情分析、网络舆论引导方法已超出了现有常用的框架。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网络舆情是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基础和晴雨表,准确分析网络舆情,把握网络舆情的内在特征及其在演化过程中的潜在规律,对于新形势下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维护网络社会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大数据在网络舆情分析中价值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海量数据集合,必须通过深度挖掘、计算、分析才能创造价值的海量信息。大数据的价值不在信息本身,而在于通过分析数据关联性预测未来。网络舆情分析是网络舆论引导的前提,而大数据技术为网络舆情分析、预测提供了支撑和保证。一)、舆情分析、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价值:传统舆情分析是对已发生的网络舆情进行监测,而这种方法的局限在于其滞后性。

6.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分析 篇六

市委政法委 曲建平应培国

近年来,网络舆情对政治经济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一些重大的网络舆情事件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网络对社会监督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引发巨大社会舆论力量,使政府决策和管理运作受到很大影响,进而对社会稳定形成严重威胁。因此,分析网络舆情的成因和特点、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认识并加以正确引导策略,或许将对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一、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的原因

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不同于传统媒介,网络舆论的控制性比较低,在扩大人们话语权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为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网络舆情危机呢?

1、网络舆情危机与网络本身的特点有关

(1)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在网络传播中,网络的开放性使人们能够自由地选择所需要的信息,而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同时也不再受传统媒体的时间限制。网络信息发布的门槛低,信息传播方式的灵活,使得人们不但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在网络这个广阔的平台上,人们有了展示想法的机会,能够相对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也能够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讨论。在这样的一种条件下,人们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上网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就是这样一种自由,人们把它当成绝对的自由,不再受约束,发言者基本无需考虑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在网络上言语的使用上有些“肆无忌惮”,直至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2)网络的即时性、扩散性。网络媒体不再受截稿时间和发布时间的限制,每当有突发性事件或重大性事件时,网络媒介都会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和追踪。网络新闻的编辑时间短,凭借现代的数码传播技术,缩短了信息传播的周期,能够及时地发布信息,拉近了受众与信息传播者及发生事件的距离。同时,在新闻发布的短时间内,网络上便会迅速形成舆论。网民在BBS论坛、QQ、博客、播客上发帖、跟帖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进行讨论。人们的各种观点以“雪崩式”的效果,立刻扩散开来。在信息发布的初级阶段,人们容易缺乏理性,在事情的来龙去脉没有弄清楚之前,便争论不休,往往误导别人对事情真相的了解,甚至引发网络暴力。

(3)网络的聚焦性、放大性。网络是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其信息的承载量是无穷的,没有节制。它包含了各方面的信息,包罗万象,这也使得信息的内容庞杂,无用的、反动的、封建的信息等充斥着网络。同时为赚足“眼球效应”,网络主题又相对集中,如有关涉“官”、涉“腐”与涉“富”话题,往往比较敏感,点击良比较大,易成为现实危机突发事件的加速器和推动力。

(4)网络的无序性、无界性。网络传播不受疆域的限制,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党派,什么背景,何种信仰的传播者都能够表达思想。事实证明,过去,一个认为有必要限制在一定范围的消息,只要在当地的报纸、广播、电视刊(播)发,就基本可以做到非常有效,而在当今信息化条件下,各类新闻事件的传播、扩散可谓瞬间万里,且在“一人疾呼、万人参与、百万人关注”的状况下,要使“内紧外松”的宣传策略和公共沟通方式这一传统的手段奏效简直是无法想象的。更何况,很多网站都在境外,根本无法对其内容进行控制和管理。

2、网络舆情危机与网络主体的特点有关

(1)网络传播主体多元性。网民散处各地,一旦把自己看到的事件、拍到的图片传到网上,他就成为一个传播者了。当前,各网站的BBS、博客非常火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统计,中国有1.81亿博客,近4亿手机用户,每一个博客和每一位手机用户理论上都是一位“记者”。再加上以知识界精英自称的网上“意见领袖”的号召,网上舆论很快就会形成热点。

(2)网络传播主体身份的隐匿性。在网络上,网民一般都以昵称或是匿名方式出现。在这样一种掩护下,人们往往没有传统媒介传播者的职业道德的束缚,不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审查。此外,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传播主体相互并不知道对方的身份,地位相对平等,人们便充分利用自己的传播权表达观点,即使产生分歧也不再害怕被孤立,统一的意见不易形成。

(3)网络主体素质、情绪和心理状态等在网络环境中的特殊性。由于网民具年轻化和知识化等特征,主张独立自主,要求社会承认其行为的社会价值,又在行为控制上不够成熟,当情感受到较强烈的触动时容易冲动。加之网络本身的虚拟性、无障碍性和网民的非真实性所产生的极大包容,恰为人们情绪的宣泄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传播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所表达的意见往往是缺少理性的,也就必然出现良莠不齐、真伪难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复杂现象。

3、网络监管不完善也是造成网络舆论的重要原因

(1)把关功能的缺失和弱化。网络中,信息的承载量没有了限制,网络编辑往往单纯地发布信息,缺少过滤,缺乏“把关”的意识。而且很多网络编辑为了商业利益,甚至不惜利用大量虚假信息来增加点击量,这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网络舆论环境。同时,网络上,除了专业编辑可以发布信息外,任何人都获得了传播的权力,网民可以随写随帖。由于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作用的缺失,网络舆论管理者只能寄希望于具体信息的发布者,然而绝大部分舆论主体并没有这种意识,不懂得传播者本身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这便给给网络舆论控制带来了挑战。

(2)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暂行规定》是我国目前最高的法律规范,随后制定的一些网络管理办法等,都是从宏观的角度提出的要求,缺少细则,从网民作为直接传播者的一些职能上没有法律约束,使得网络舆论的法律控制缺少力度。

(3)网站管理不完善。相对于传统媒介,网络发展时间短,多数网站缺乏运营经验,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按照国家新闻办公室前任主任赵启正所说,中国现在还只是“应用网络时代”。网络的发展还缺少一些技术上的支持,如缺少对信息进行自动过滤的功能,并且不容易确定网络上的身份。在法律方面的束缚也并不够,尽管规定了禁止在网络上发表某些言论,但并没有制定相关的惩罚措施,对人们并没有强大的约束力。这些都给网络舆论的控制增加了难度。

此外,不能否认,突发事件发生时,信息披露“滞后”,政府行为失当等,也都是网络舆论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我市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做法

在网络舆情应对的实践过程中,我市始终把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置于重要位置,以“防患于未然、处置于未发”为原则,积极研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重视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回顾几年来的应对网络舆情工作,认为可以用“实现了三个转变,建立了五项机制”来概括。

“实现三个转变”即:一是控制网络舆情实现了由被动应对向主动作为、积极预防转变。我市共有几十个地方论坛,不少论坛一直十分活跃,参与网民比较普遍。近年来,各类网络舆情相对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还牵扯了不少人力和精力。为有效控制舆情,我市针对舆情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和领域,先后出台了如《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公”管理的若干规定》、《嘉兴市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细则》的制度和规定,加强管理、常抓不懈。强化了执法等环节的管理,出台了领导和责任人问责规定,对工作和队伍造成负面影响的,分别以检讨、戒勉谈话、调离岗位、撤职等方式予以问责。在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导向下,全市整体形象有了大幅提升,今年以来,网络舆情明显减少。二是对待网络舆情实现了由仓促处置向积极引导、理性应对转变。在网络这个“放大器”上,舆情很容易把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一般问题热点化,有人戏称,一些“蚂蚁”大小的问题,在网络上,很有可能变成一只只“大象”,因此,舆情给人的感觉,象“洪水猛兽”一样难以对付。以往,当网络舆情出现时,只能仓促应对,缺乏完善有效的应对体系和机制。近年来,我市借鉴先进工作经验,先后建立了《舆情危机应对处置预案》、《网评工作机制》、《网评员管理办法》、《网评工作例会点评制度》等,成立了党政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互联网宣传和信息管理领导小组、舆情危机应对处置工作组等;明确了分工和职责,对不利、不良舆论信息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控制;定期开展演练,使参与处置各部门熟悉掌握处置程序与注意事项,在危机发生时做到临危不乱、处置有序有效。三是处置网络舆情实现了由单纯的封堵向疏堵结合、多管齐下转变。网络舆情具有主体多元,类别多样,主题各异,聚焦持续,内容偏颇,影响广泛等特点。以往,对应对处置网络舆情存在不少误区,要么简单“一堵了之”,要么“重处置轻引导”,要么“应付替代了应对”。通过实践,我市在多起个案的应对处置中,逐渐熟悉掌握了网络特点和舆情规律,摸索积累了不少处置经验和心得。当前,我市正逐步培养网络“话语权威”和“意见领袖”,争取抢占舆情阵地话语制高点;物建民间“草根信息员”,进一步补充网评员队伍,提高网评可信度;加强与论坛“版主”沟通力度,把网络舆情阵地纳入监管合作范畴;加大网络正面宣传强度,把对网民的正面宣传提升为宣传的重要战略对象。这些综合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我市网络舆情的处置效果。

“建立五项机制”即:一是建立舆情应对的领导、组织、联动机制。我市把网络舆情应对处置作为加强公共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来抓,制定了“应对网络舆情工作预案”,明确了预防为主、分级处理、准确把握、联动处置的应对处置总原则;将网络舆情按性质、状态、紧急程度等,划分为一般、重大、特别重大三个等级,细化了各个等级负面舆情的处理要求和方法,明确了领导小组和各职能部门在应对各个等级网络舆情时的职责、分工和处置程序,确保各个职能部门和处置人员在应对不同网络舆情时做到有条不紊、反应迅速、分工明确、形成合力。二是建立舆情信息的监测、收集、研判机制。从五个方面,即围绕境外敌对网站开展监测收集、互联网各类论坛开展监测收集、网络留言栏等开展监测收集、各类报刊杂志加强监测收集、群众来信和来访开展监测收集等五大舆情阵地,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和收集。对已经出现的网络负面舆情,由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对舆情所反映事件的发生原因、背景、过程及已经产生的结果,及时进行准确评估,就事件发展态势、应进行何种应对措施做出初步预测、判断,提出是否应对及采取何种应对措施的处置建议,为决策提供充分依据。作出应对决定后,各部门根据网络负面舆情不同等级和职责,各司其职,迅速、稳妥地开展各项工作。三是建立网络舆情的核查、反馈、引导机制。围绕出现的负面舆情,重点围绕三个关键环节,积极应对处置。第一,认真核查,了解事件真相。对各类负面舆情,由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审核签发,并由事件涉及部门迅速作出核查。第二,及时反馈,争取理解。对查实的事件真实情况,以及对相关人员的处理意见,采取多种途径,反馈给相关人员,尽量在最短时间内做出结论及时反馈,争取对方理解;第三,妥善引导,平息炒作。在真相和处置结论公布后,由网络评论员多角度开展引导,使舆情趋于理性平和,最终得以平息。四是建立网络舆情的联谊、沟通、协作机制。本着谋求双赢的原则,建立宣传、网监、专家学者、意见领袖、新闻媒体、资深网民、论坛版主等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沟通、会晤机制,确保便捷联系、良性互动,及时知晓宣传思想的重点和方向,以便提前报道策划;积极提供新闻线索及采访便利,确保采访记者能够及时采访、深入采访、跟进采访;对重大网络舆情,及时沟通协作,切实发挥资源的优势,共同有效处置;必要时切实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专门手段作用,确保网络舆情的即时监管。五是建立网络舆情的总结、评估、整改机制。网络舆情事件处置结束后,应对领导小组根据需要,做好相关善后工作。对片面、失实发布有关负面事件事态发展及处置信息的媒体,以及散布谣言、歪曲事实的个人,视情节轻重和后果情况,合理合法进行交涉,同时,也注意物建在这一阵地上的治安信息员、治安耳目或“舆情引导员”,配合警方日后工作。此外,做好本次舆情应对过程的分析评估,总结得失,对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进行整改提高,逐渐提升应对处置能力和水平。

三、当前网络舆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当前,虽然我们在积极应对网络舆情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但由于网络舆情是近年来出现的新鲜事物,还没有好的借鉴之处,为此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力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对网络的认识还不够,估计能力不足。网络是把“双刃剑”,引导有方,就能为我所用;引导不当,就会深受其害。而我们目前的工作方式、工作方法,还没有完全适应网络时代的到来,对网络研究还不深,了解还不够,被动应付多,主动运用少,既没有真正把网络变为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凝聚民智的重要方式,也没有充分准备好如何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危机,甚至还没有学会用网民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来开展网络交流。此外,我们对公众追寻真相的能力明显估计不足,尤其在网络公共事件中,网民能够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得出一个比较理智、符合逻辑的推导,而我们如果解释不符合事实真相,只会导致公众想象力更加丰富,结果情况越来越糟糕。

2、舆情危机处置机制不健全,不能适时果断处理危机。从总体上看,多数部门尚未形成完善的化解矛盾、处置舆情危机的工作机制。一方面是工作缺乏预见性,一些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对舆情危机的认识不足。对由于预警、深层次的信息没有及时掌握或引起重视,不能及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案,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后果估计不足,工作被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缺乏了解或不关心。而经新闻媒体曝光后,相关部门则以拒绝采访的面孔出现,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增加对立情绪,造成矛盾进一步激化。另一方面是指挥缺乏统一性,特别是多头指挥,决策迟缓,有关部门层层汇报,不能及时果断处理。

3、不善于和媒体沟通,抢占网络舆情制高点还不够。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最重要的是权威信息的第一时间发布。在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建立足够有效的机制。与媒体的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实现与媒体的共赢,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网站论坛为了增加人气,希望不断放大舆论焦点,以抓人眼球;而我们则希望控制事态,防范不必要的群体冲突,而降低舆论关注度,遇到复杂的事件,这个问题处理起来会非常困难。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不懂得处置舆情危机的技巧,还没有建立一套足够有效预防舆情危机的机制。

4、网络舆情收集和分析工作滞后,造成危机事件处置的被动。诸多部门对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信息收集、分析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对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缺乏规律性的认识,可能引发危机事件的问题缺乏敏感性,更没有积极主动地收集有关网络信息,发生舆情危机事件后,有关部门难以及时获取深层次、高质量的情报信息,经常造成危机事件处置工作的被动。

5、对新兴网络舆情,应对手段还很单一。由于法律监管的缺位,造成了网络言论的无所顾忌,为网络谣言、话语暴力制造了机会。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言论,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我们陷入了“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尴尬,目前的手段基本停留在“一堵、二封、三删除”的传统封堵手段,在引导网络舆论上,还缺乏立法、制度、平台等有效支撑。我们的网评员队伍建立时间不长,在引导网络舆情上还缺乏经验。如有些网评员在回贴时,要么语言生硬、过于直露,引起网民的反感和攻击,要么语言拘谨、隔靴搔痒,没起到效果。

四、加强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几点思考

网络时代,任何人对网络舆情都躲不开,绕不过。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现状,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阵地,化被动应对为主动引导,掌握话语权,运用正确方法,注重形成合力,切实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舆论引导能力,牢牢把握引导网络舆情的主动权。否则,一旦把握不好,就容易造成网络舆情危机,影响社会稳定。

1、及时捕捉网络舆情热点,增强对有关热点的预见性。通过对网络舆情形成发展规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网络舆情热点的出现是有规律的,也是能够预测和把握的。因而,要善于将小事件放到大背景下观察,提前预测,增强对有关热点的预见性。在安全工作领域,有一个著名的“海恩法则”,即任何严重事故都是有征兆的,如果能够尽早地发现这些征兆,并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就有可能防患于未然。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由原来的被动应付转为主动出击,在小热点演变成大热点之前、新热点拖成老热点之前、简单热点衍化成复杂热点之前,发现苗头和倾向,做好预测。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络舆情热点的舆论引导工作更加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保证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2、以重大突发事件为契机,争取舆论引导“第一落点”。在今天多元化的大众传播环境里,信息不透明、不公开在网民心目中就极易被认为“有猫腻”,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可见,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法宝。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谣言扩散的过程正是新闻媒体保持沉默的过程,正面的声音如果跟不上,负面信息就会乘虚而入。因此,网络媒体要利用网络传播快捷性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与相关部门主动沟通,力争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发出正面声音,做到关键时候不“失语”,使“谣言止于事实”、“传闻止于公开”,稳定民众情绪,避免社会恐慌。同时,针对网民最为关心、质疑最多的问题,请专家学者解答、请相关部门直接与网民对话交流或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及时进行权威报道,利用网络的海量性推出专题,通过准确、客观、全面的报道,向社会提供全方位信息,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消除可能产生负面舆论热点的信息盲点。

3、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正面舆论压倒负面舆论。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新阵地和舆论斗争的新领域。网络宣传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注意用正面宣传主动为社会舆论“设置议程”,用正面宣传挤压各种噪音杂音的生存空间,用正面声音消解各种错误、反动观点的不良影响。尤其是面对一些社会重大事件,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报道务求及时、准确、全面、客观,避免偏听偏信,避免信息不对称,避免误导社会视听,避免添乱。要注意区分几种不同性质的舆论:对普通群众对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的正常关注,对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合理诉求,要抓正面宣传,加强疏导和引导,有针对性地宣传中央的有关政策,多做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对集中于社会阴暗面、腐败案件、突发事件等各种负面的、偏激的言论,要迅速地对曲解的事实进行澄清,对偏激的言论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对境内外敌对势力散布的反动言论,以及借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对我进行的恶意攻击,要及时发现,进行有力批驳,揭穿其险恶用心和不可告人的目的。

4、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习惯于向公众封锁消息,而不是通过大众传媒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发布信息,使得失去了引导舆情的主动权。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信息传播手段多样化、传播对象大众化的情况下,信息不可能被封锁,小道消息、社会流言反而占据了信息传播的主渠道。突发事件大多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当事件爆发时,公众会比平时更依赖媒体,他们急切想了解发生了什么,周围的人们在做什么,决策部门在做什么。这时,大众传媒恰当、适时的报道有助于安抚民心,有助于社会秩序的恢复和稳定。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社会覆盖面广、社会公信力强,政府应适当放宽大众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充分利用这一容易控制的传统媒体,消除谣言,澄清事实,满足民众的信息需求。同时,通过网络媒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链接、专题等形式把传统媒体的相关报道和不同的观点、评论集纳在一起,并通过选择、强调和再呈现,让网络媒体主导舆论传播阵地,形成网络舆论的强势。

5、加强正面引导力量建设,引导网民自我教育。培育一支政治素质高、有影响力的网上评论队伍,积极组织评论员参与网上跟帖和讨论,号召广大党政干部参与网评,扩大网上主流声音,增强正面控制力。注重培养“意见领袖”,一方面,更多地关注现有网上“意见领袖”,争取一些网上“意见领袖”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抓紧培育我们自己的网上“意见领袖”,通过鼓励政法网评员成为论坛“意见领袖”或将“意见领袖”聘请为政法网评员等,强化主流舆论,争取中性舆论,孤立反动言论;注意发现和团结那些关心党和国家大事、观点立场正确、发贴量大、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高级网民”为我所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通过网民引导网民,用网民自己的声音引导、感染网民,实现网民自我教育、自我引导等,能够有效增强把控舆论风向或是扭转负面舆论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网络舆情主题的情感倾向分析 篇七

在舆情监控实际应用过程中, 不可能仅仅依靠人力来完成网络海量数据的筛选和甄别, 借用文本情感倾向性分析技术则能帮助我们及时掌握网络上瞬息万变的信息。文本情感倾向性分析最初应用于产品评价领域, 产品使用者通过评论网站、论坛和博客等途径发表对产品的个人感受, 该类评论信息成为网民购物的宝贵指南, 同时也为相关厂商进一步完善产品、改变销售策略提供参考。网络舆情话题情感倾向性是话题态势分析的核心模式之一, 它是将情感分析理论应用到网络舆情领域, 用于识别网民的情感信息, 表现为通过中介性社会事件网民对社会管理者的态度、看法。利用计算机完成情感倾向的自动分析能够保证处理的时效性, 并且能够汇集全国范围内的民众意见。情感倾向分析在舆情预警实际应用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

一、舆情主题选取

互联网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包括新闻组、即时通讯、电子公告板、博客、微博、空间、电子邮件等类型。本课题的网络舆情主题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则进行选择: (1) 舆情热点。国家重大政策的调整往往是互联网上的热点话题, 能够对社会的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2) 舆情焦点。网络舆情焦点往往是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件。 (3) 舆情阶段性。舆情发展变化的各个阶段是舆情分析的关键所在。 (4) 舆情波动点。国家重要改革措施的出台有时与社会民众预期并不能达成一致, 二者之间的差就是舆情的波动点。

二、舆情语料采集

构建舆情语料库的关键步骤是信息抓取, 本课题通过爬虫 (Spider) 程序进行网页等热点主题的信息的抓取和初步分析。

(1) 舆情主题的信息抓取。针对选定的舆情热点主题, 爬虫程序使用.Net框架的Web Request类获取指定网址的网页源文件, 对源文件中的html代码进行文字分析和控制符过滤, 提取并还原有效文本内容。

(2) 热点关键词的提取。提取热点关键词之前, 首先对文档进行分词处理, 然后利用停用词表和过滤规则对分词结果进行过滤。停用词表中包括助词、介词、连词等虚词以及词语长度为1的无实际含义的词。对于规则明显的无用串, 如频繁出现的数词与量词的搭配、一些常见但无意义的前后缀等, 设计相应的规则进行过滤。

(3) 话题的聚类。考虑到不同网站的影响力、发布者权威性和热点时效性, 对采集到的信息以网站权重、发布者权重、时间降序排序。首先默认把搜到第一篇文档作为热点话题, 然后对其余的页面文本进行聚类, 如果相似度超过阈值则将当前话题合并到已有话题中, 若相似度小于阈值则将当前话题当做一个新的热点话题。

三、对采集语料进行情感分析

要想实现舆情预警, 除了要能比较全面地采集到与主题相关的语料, 对语料进行权重排序, 更重要的是能通过对语料进行情感分析, 快速甄别出有预警价值的舆情信息。那么我们首先必须对可能出现的倾向性词汇进行定义和归类。

(1) 情感词语的定义与发现

结合中文的特点, 从中文辞典中提取情感词语, 给定一组的正面和负面的范例词汇, 组成初始情感词库。再使用现有情感短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辞典, 褒义词的同义词被认为是积极的, 反义词语被视为负面的。这样, 我们得到两个词汇集合, 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词语集,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经过不断往词汇库补充新词, 我们最终可以得到一个较全面的正面情感词集合和负面情感词集合。

本文的情感词语定义为以下几种类型:主张词语, 包括认为、感觉、主张、发现、听说等;程度级别词语, 包括非常、很、越发、一点、何止、不怎么等;评价词语, 包括夸奖、表扬、高明、不错、强行、愤怒等。为了计算机运用的方便, 我们需要给各类词语根据它们褒贬程度的不同赋以相应的权值。

(2) 单句情感权值计算

在将情感词语进行定义和赋值后, 就可以对语言的更大单位———句子进行情感权值的分析。不同的情感词语在单句情感表达中起到不同的作用:主张词语是信息主体对于单句情感的肯定程度表示;程度词语是对评价词语的程度表达;评价词语是对评价对象的评价程度表示。我们对单句情感数值的计算方式如下:

单句情感数值=主张权值×程度权值× (评价权值1+评价权值2+评价权值3…)

(3) 话题的情感倾向判断

在舆情预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们分析的往往是包括标题和正文在内的整篇文章。我们只需要在计算机的帮助下把一篇完整的文本内容根据段落标记、断句标记等符号将其分割为单句。然后, 根据语义关联和情绪词的初步识别, 筛除非情感单句和关联性小的单句, 再计算情感单句的具体情感权值即可。一个话题中通常包括多个情感单句, 最后根据多个有效单句情感数值计算平均值可得出话题情感数值。我们可以根据网络舆情预警的需要来设置警备阀值, 超过阀值的主题就被提取出来, 为下一步舆情干预应对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张寿华, 丛帅, 尚开雨, 孟庆武, 李继民, 网络舆情追踪中热点关键词的提取, 河北大学学报, 2012.6.[1]张寿华, 丛帅, 尚开雨, 孟庆武, 李继民, 网络舆情追踪中热点关键词的提取, 河北大学学报, 2012.6.

[2]苏艳丽, 网络传播语境下的舆情应急,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1.[2]苏艳丽, 网络传播语境下的舆情应急,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1.1.

8.网络舆情分析师成官方认可职业 篇八

单学刚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他们用的舆情监测软件更加高级,后台有上千个处理器,还能监测到国外网站信息。

河南某县网络信息中心主任闫明(化名),则不用那些监测软件,他们部门的人一早上班,就在百度贴吧、天涯、微博等网站上打上自己县城的名字,看有没有网民反映问题,整理后,全部交给县委领导。

他们的工作都和舆情有关。所谓舆情,就是民意的综合反映。

诞生背景

微博助推,舆情汹涌

网络舆情师,有人称他们为“网络特工”。唐小涛认为,这完全是误读。他们工作主要依赖一个软件平台,抓取网络信息。比如输入客户的公司名,软件就会显示,和这个公司有关的所有信息、评论。

这些信息、评论如果分布在“贴吧”、“微博”、“新闻门户”、“视频”,软件会进行分类统计、排序,并能制出柱状图、线型走势图等。唐小涛所用的软件还能跟踪特定舆情,比如输入H7N9,软件会根据相关跟帖、转发量积分,若设定100分,当走势图达到40分,系统会预警,提醒注意该舆情的发展。

唐小涛大学读的是水产专业,2011年,他在网站实习时就已开始接触网络舆情服务。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回忆,其实在2007年,互联网作为一个独立的舆论平台开始被关注。那年发生黑砖窑和华南虎事件,网民意见沸腾。

随后,出现网络舆情分析师,负责收集网络民意,當时主要使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

2010年,情况发生改变。那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微博让网民意见、观点,呈几何状,高速传播。一个人与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的间隔不会超过六个人,有时不超过三个。“简单依靠搜索引擎已无法了解舆情。”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主任段赛民说,网络舆情有线上网络传播,线下传统媒体互动等特点,全方位、立体传播让地方政府或者企业显得经验缺乏。

舆情监测软件应运而生。它能抓取微博、贴吧、视频等各类形式的网络舆情,只要存在,就会被抓取。网易电商部分析员刘红红曾跟随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安海忠,做网络信息监测模型系统。她说,监测网络信息运用的是“网络爬虫”技术,用这个技术全网搜索一个“关键词”非常简单。一般的舆情监测软件,包年的价格从5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唐小涛公司所用的软件,价值300多万元。

机构反应

建立舆情研判机制

唐小涛的公司也会接一些政府单子,甚至会针对某位政府领导,收集相关的网络民意。经过舆情师整理的报告,一眼就能看明白,网民的观点、大家的诉求。

据中部某省门户网站负责人介绍,从2008年开始,政府的网络信息中心要求他们每天收集当地舆情,然后由信息中心每天上报给当地“一把手”。

政府部门已成为网络舆情监测的重要消费者,许多政府部门设立了自己的网络舆情监测室,并有相应的编制。

《2010中国危机管理年度报告》指出,当年不少地方党委宣传部、地方政府应急办和一些大中型企业均建立了舆情研判机制和磋商制度。

河南某县网络信息中心主任闫明说,他们的科室成立于2007年,归县委宣传部管。中心有四五个人,一部分搜索舆情,一部分办网站。

闫明经常会接到推销网络监测软件的广告,试用后发现,还是手工搜索牢靠,“不会遗漏一点信息。”他们将县城的名字设定为关键词,每天用“百度”和“谷歌”等搜索正负面的网络信息。

闫主任说,他们县委书记、县长对舆情没有特殊要求,凡涉及该县的网络舆情均须上报。其中包括,网民反映的有关部门不作为,城市管理弊端,基层干部不正之风,侵犯老百姓利益的行为等。

上报形式分三类,每周周报、每日短信报、每日书面报。

该主任介绍,他们部门的人每天把舆情发到他手机上,他再选择一些,编好短信,发给县领导。有时舆情复杂,短信说不清楚,他就打印出完整信息,交给领导。

每周周报是周日下午,将一周内出现的网络舆情打印出来,周一上午一上班摆在书记桌上。“周报一般20多页,也有正面信息。”

现状问题

“要么乱说,要么不说”

唐小涛监测网络舆情后,会出具一份报告,报告中有处理方案的建议。“我们基本不插手舆情处理,怎么处理由客户自行决定。”

唐小涛发现,舆情师的建议通常不被重视。很多政府机构也没有学会正确处置舆情。

今年出现H7N9禽流感疫情。唐小涛他们发现,网上的跟帖发帖显示出舆情苗头,“到了预警阶段。”他们上报后,省领导认为这种舆情再发展下去,影响不好,就决定媒体以后尽量淡化处理。

唐小涛认为,应该让公众更具有知情权,才会避免恐慌,而不是去压制舆情。唐小涛说,很多政府机构要么是面对舆情时“乱说、瞎说”,最后又被网友质疑,闹得舆情越来越大;要么是一言不发,全部拒绝回应。例如去年“袁厉害事件”,唐小涛说,面对记者采访,很多官员不知道怎么应对,一些官员出来,说的话也不像正规回应。

何杉是天津的一名网络舆情分析师。他说,前年抢盐事件的舆情处理就是一大失误。“老百姓对此讨论过多,导致传播量极大。应该提前预警,提前通过自己的官方账号阐明立场,避免危机出现。”

有政府宣传部门负责监测舆情的官员告诉记者,他们也只是整理舆情报告,对舆情处置没有建议权,他们有时也认为领导的处置方法不好。业内还有一些声称可以全网消除负面舆情的非专业舆情分析师。这些公司声称可以全网24小时监控负面信息,然后第一时间删除。

但是,网络信息传播非常复杂,往往删除一个帖子,还有其他很多网站转载,删不胜删。同时,发帖者看到有人删帖,还会不断再发,删帖花费了巨资,但是效果甚微。

业内人士称,以往网络公关公司打着舆情处置的旗号,引导客户删帖。9月9日,两高出台的司法解释规定,收费删帖也是一种违法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网上删帖需要冒越来越大的风险。

正确对策

“遇问题,不回避”

“我们要做的绝不是给客户删帖。”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主任段赛民在谈到行业困境时说,舆情师应该要正确地去引导舆论。

据一家以新闻门户网站为依托的舆情分析公司透露,与他们合作的不乏中央部委,前段时间,网上曝出某部下属单位一把手,带妻子公款出国旅游。

面对这个舆情,他们出具一份详细的处置方案,建议,迅速公布真相,并责令该“一把手”辞职,以化解该部的负面形象。随后,遵照他们的建议,这则消息很快被平息。

河南某县网络中心闫明也赞同这种做法。他认为处置舆情的原则是,不隐瞒不回避不袒护,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当地曾发生民警打人事件,他们将舆情上报给领导,当时事件在网上已经被炒得很热。

县领导连续做出四个处理方案。第一天发出回应称,县里对涉事民警进行停职调查,然后又发出四篇新闻通稿,最后一篇是最终的处分结果,经查证属实,将涉事民警开除。网络上的负面声音马上平息了。

“即便网上的舆情有了不良影响,产生轰动效应,只要地方不袒护,大家就不会再恶炒”。这位网络中心主任说。对于网上的不实信息,当地的处理办法就是及时反馈。

前段时间,有人网上反映违规建房,占地140亩,并给乡党委书记送了几十万元。但是经过调查并不属实,只是占地400平方米。

这个舆情出来后,他们的处置办法就是,网络中心的工作人员到现场把图片全都拍照下来,把基本情况、处理通知书、违建查处通知全都照齐,拍成照片后传给网友,马上明白了事情真相。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认为,各级政府的宣传部门是最需要舆情分析培训,“政府要管互联网,首先必须懂互联网”。

新华网每月也会举行一次政企网络舆情培训班,主要就是针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的高管。段赛民说,“这是一个不断提高、普及的过程。”

上一篇:佛学心得下一篇:夏天吸引学生消费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