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介绍

2024-06-25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介绍(通用12篇)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介绍 篇一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谈

就整个高中三年的阅读教学内容来说,我认为要整体考虑、分段安排。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一、个性爱好探究性阅读阶段

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中扼要阐述了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新课题,其目标主要是想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来“拓展思维空间”和“提高阅读质量”。但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较多误区,举其要有四:

一是目的偏离,即忽视、轻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

二是过程简化,即教师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富于个体独特品格的认知过程;

三是教法单一,即老师往往拘守课文、局限课堂、偏重考试;

四是开拓乏术。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影响着语文教育的全局,因此不可小视。

鉴于以上误区,再结合对“探究性阅读教学法”的探索,笔者就来谈一谈我校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比较实用且比较成功的具体方法和操作程序,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就整个高中三年的阅读教学内容来说,我认为要整体考虑、分段安排。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一、个性爱好探究性阅读阶段这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讲阅读个性。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2004年高考我校的河北省文科状元杨令霞同学曾说,优异的语文成绩主要得益于自觉广泛的阅读。

当然,说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等都要由教师精心策划,最终要求学生形成阅读专题论文或总结(字数大约为2500字)。否则,阅读会成为“放羊式”阅读,高兴而起,无果而终。

二、教师指导探究性阅读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所以,高二学年教师的指示范围阅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学生参差不齐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于统一。

三、应考探究性阅读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且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当然,后两学年也并不排除个性兴趣阅读,最好是能把两者有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就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四个步骤:

一、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

二、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

三、切磋问难,提高阅读效能。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四、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

当然,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智慧驾驭能力、组织协理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乐于探索;潜心研读,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善于发现,注重总结。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介绍 篇二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与完善

新课程要求教学目标应从三个维度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则应该结合阅读教学的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培养目标。高中阅读教学则主要有以下主要内容: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习读能力;指向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因此,经过对阅读教学活动的反思。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上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反思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那么,高中阅读教学应该如何高效开展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切合自己学习实际的良好学习方法的基础,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习惯的养成中逐步形成自己固有的学习方法和方式,为学习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和调控。那么,高中生在提高自身阅读学习能力中应该养成哪些阅读习惯呢?

第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形成边读、边思、边动笔的良好阅读习惯。边读边思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思维处在高速运转当中,能够有效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阅读中能够读得更加深入和细致,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提高筛选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充分理解阅读材料,为阅读理解题目的解答奠定基础。此外,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的过程中,会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想法产生额外的思考,引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些想法和见解转瞬即逝,因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动笔,记录下自己的思考所得,促进文章的深人阅读和理解。

第二,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高中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语文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高中生在阅读理解中肯定会遇到不理解的成语,不熟悉的作家或是理解不透彻的文体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学习难题。

二、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高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那么,高中教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首先,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阅读感受力。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认知感受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知能力包括认识字形、读准字音、弄懂字义、了解文意,初步感知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能具备与他人交流自己阅读感受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以上内容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力指的是学生在阅读感受力的基础上深入到文章字里行间中获得文章意义的能力。学生的理解力不仅包括对词、句的理解,还有对段、篇等的整体理解;学生既要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要在作者主要内容的表述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进一步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谋篇布局以及运用语言艺术来表情达意的,进而体会恰当表达的精妙和语言表达的技巧。最后,教师应该注意加强学生阅读创造力的培养。阅读的最高层次是阅读的升华,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了新的发现,提出或是解答作品中原有内容之外的新问题。在教学中,完美的阅读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思想、知识、阅历和知识储备等对作品进行自我的解读,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具备创造力,也就意味着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做呢?教师应该对学生阅读中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进步和创新都要引起自身高度重视,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

三、传授良好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包括朗读和默读、精读、略读和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文章需要学生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说,针对小说文体的文章就需要学生采取默读的方式进行阅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高效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主要内容;而散文这种文体则需要学生大声朗读,因为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在作者优美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独特的情感。此外,散文文体的阅读不仅要求学生带有感情地进行阅读,还需要学生对文章中的优美句子和重要句段进行反复的朗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步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和通晓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文言文则更加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精细的指导,不仅要从读音上进行纠正,而且需要从断句上与学生进行分析,因为只有断句断得准确学生才能进一步对文意进行疏通和理解。因此,对于不同文体的阅读篇章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阅读指导方法对学生文本的阅读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准确把握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增进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

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三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按部就班地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琐碎、支离的分析,还应当以自己的感悟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感知文学阳刚、阴柔之美的审美境界,并逐渐完善自己的文化素养与品格修养。教师更应该在阅读、感知、汲取的逻辑过程中,积极寻觅因材施教的有效的阅读方法。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教学的前提就是要培养学生有爬阶梯往上前行的兴趣。如果学生视阅读如险途,阅读教学就会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了。反之,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甘之若饴,乐在其中,阅读教学也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行之有效、屡试不爽的阅读经验。叶圣陶先生在《中国国文学习法》中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謂的‘目治’,也是读。”因此,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多“读”,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文学本体深入细致的解读能力,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声调铿锵,情韵不匮”是衡量中国古典诗文是否成功的一条重要准则,也是诗文写作的最高典范。而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可以“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通其情,意念其理”,这样综合性的阅读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

再次,在阅读教学中,与其让学生绞尽脑汁地去揣摩玄虚的意境与灵活多变的语言表达技巧,倒不如在品格塑造上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典范,让他们在思想上受到启发与震撼。但现在很多教师却只会不厌其烦地对一些名篇名著进行肢解分割,忽视了学生对文质兼美文的整体把握。如陈自彪老师就提出:“让琅琅的读书声回归到语文课堂上来是非常必要;朗读不厌其烦,不厌其多。而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讲解作者的立意谋篇、写作技法和写作风格,肢解浑然一体的课文内容,忽视通过朗读对文章本身具有了真正的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的把握。”

当然,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的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智慧驾驭能力、组织协理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讷河市第二中学)

4.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四

首先是课堂节奏过慢,有拖延时间之嫌。我两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讲了一篇高考江苏卷中文言文部分,三道选择题,三道翻译题。我备课时,逐字逐句地翻译,遇到考纲中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我就查找字典、翻看课本,把经常出现的意思总结出来,然后传达给学生;还总结了文中出现的其他古文现象,如词类活用、固定结构、通假字、重要句式,准备讲课时板书到黑板上,提醒同学们注意并做好笔记。由于我备课过细,讲课时还沉浸在字词当中,我把我是如何理解的,如何记忆的,以及我的学习感受都倒给了学生,感觉在那一个知识点上揉来揉去的,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们的注意力也有限,我的喋喋不休肯定让学生们失去了耐心。还有就是在讲翻译时,讲了高考改卷会是怎么回事,参考答案又有什么不足之处,同学们又会怎么想,应该怎么想,讲的过细,过多,我自己也累的够呛。原因是自己对知识不能融会贯通,不分主次,表达混乱。反思:备课时,要深入,要细,要尽量打通自己知识的各个关节,接下来就是内化,消化;讲课时,要浅出,要有选择地、精确地讲出自己思考的结果,并且能够启发学生去继续探索。

其次是文言文的教学只会言是言,文是文。其实我心里是只有言的,把整篇文章的字词问题解决了以后,我整个人已经筋疲力尽了,哪还有心思去过问文呀,随便说两句就草草了结了,所以现在我的文言文教学就是字词教学。而在学生那里好像畏惧文言文的原因也是不认识的字词太多了。可是老师也讲了不少字词呀,有些字词句式还是经常强调的,为什么学生还是不会呢?今天的课堂有一个瞬间印到了我的心里,那就是在我很用心又用劲地朗读文章当中的一部分时,那一刻,我感觉我和学生的心灵有了碰撞,并且都沉浸到了文章当中。朗读文言文和朗读现代文是不一样的,主要就是朗读时的思维要跟上。尽管我没有很深的文言功底,但是我得为学生做榜样,我要显现出我很会朗读并且很理解文意。当我这样做的时候,我发现我确实进入到了文章当中,更重要的是我把学生也带了进来。我顿悟:朗读是理解文意的很好手段,我亲身体验到了。要想打破学生会害怕文言文学习的厚障壁,还是得从老师的教学观念开始改变。至少我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文言文教学还是以文代言要好的多,起码不会让学生很快失去学习的信心,并且老师在分析古文精妙之处时就是对学生学习的很好的促进。如果把字词句作为了教学的重点,那首先就会让学生望而生畏,就是掌握了大量的字词义而没有整体的阅读观念,那迟早也会失去信心甚至绝望!所以,我以后要做的工作就是自己消化字词句义,多多朗读,形成整体语感,然后在课堂上把那种最优秀的语感呈现给学生们,以期和同学们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那应该就是真正的教学相长了

5.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五

我现在的深切感受是,老师首先得有一个全局意识、革新意识、学习意识,才能把教学改革推进一步。不需要老师立即成为又专又全的教育大师,只要老师行动起来,试着去追寻真正的教学理想,学生就会认可老师,哪怕老师做的不太好,学生也会理解,自然会形成师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风气,教学的新的面貌就会出现。这些只凭一个人是完不成的,需要一个改革共同体,需要学校大环境的支持。

这段时间写文言文教学的反思,让我有了很多新的认识。一、首先文言文教好事关重大,往大的方面说,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掌握文言基础知识为将来研究国学奠定良好的根基;往小的方面说,学习古文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借古思今)和学习习惯(耐心积累)。

二、文言文教学首先需要老师有一个好的教学思想,带领学生一起去穿越古文学习的障碍,多参考研究有经验的老师的教法,再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找到高效的符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这个工作要在开课之前完成。

三、要加强教学的研究和反思,及时记录和调整,这里面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坚持,在变化中坚持,在发展中坚持,坚持心中的教育梦想。

下面我需要做的更多的是读书学习,学习实践,以平静的学习和不懈的实践做支撑,来逐步达到自己的教学的理想状态。这条路在脚下延伸,往前走,总会有人生的盛典在等着我!

行动就有收获。

6.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六

(一)学生对审美阅读缺乏兴趣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缀。可见,学生在审美阅读中的参与程度是决定审美阅读教学的重要条件。据有关部门进行的调查分析,经常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不到学生人数的四分之一,大多数学生仅仅是偶尔翻翻而已,甚至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从来不去翻阅文学作品,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阅读兴趣是非常不利的。当然,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喜欢看小说、戏剧等阅读书籍,但绝大部分是被小说、戏剧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抛开小说、戏剧中的情节,阅读效果不容乐观。

(二)学生的审美阅读时间不足

审美阅读教育离不开审美阅读活动,单纯依靠上课时间是无法达到预期的审美阅读培养的,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必要的审美欣赏阅读之外,还应该有欣赏前的了解和之后的审美阅读鉴赏。同时,任课教师也要在学生进行审美阅读之前对所需的相关知识予以讲解,并在审美阅读之后进行必要的审美鉴赏分析。然而,在升学的巨大压力下,任课教师可能对审美阅读所需知识有详细的讲解,但因为其他课程的安排及语文其他知识的传授等原因,学生的审美阅读无法保证其应有的时间,降低了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充分对话的可能性,使学生个体对审美阅读的认识大打折扣。

(三)偏重知识训练,忽视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对字、词、句及语法等知识进行条分缕析的讲解,但对选文的美感特质却很少关注,很多学生也认为学习课文是为了字、词、句的积累,对其他方面涉及甚少。这种教学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阅读是读者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能让读者培养情感,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这种忽视《获得审美体验》的阅读就大大降低了审美阅读教学的含金量,在下次遇到新的文章时,学生仍拿不出有效的解读办法,只会机械地套用以往的套路,对审美阅读能力提升没有丝毫裨益。

(四)审美阅读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疏漏了文本的审美特性,学生的审美积极性受到抑制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总是以教师对课文的解释分析为中心的。教师将既定的审美认知结论,如文章的中心、主题思想及段落大意等直接拿出来灌输给学生。同时,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往往只找出其中可能作为考试内容的地方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把这唯一的结论让学生进行记忆。即便是受到接受理论的影响和三维目标的指导,《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然很普遍,学生直接感知文本,进行审美阅读活动并提出自己看法的机会很少。此外,成功的审美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要先分析文本的审美特性,并把相关的审美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才能将审美阅读深入下去。而当下的现实却是,大多数教师仅以解题的方式来讲解文本,并没有充分挖掘文本的审美特性。在这种标准答案模式的制约下,无法调动学生阅读的审美积极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学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阅读审美教学以知识分析为主

在语文审美阅读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依然保持着以知识分析为中心,因此注重知识的积累成为了当下审美阅读教学活动中的首要任务,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略。以知识分析为中心即是在语文审美阅读教学中,教师把陈述性知识的讲解作为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但是,审美活动还包括审美了解,在审美欣赏之前对审美对象的相关信息予以掌握,方能为审美欣赏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具体到审美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审美阅读之前,让学生充分了解文本的相关知识,如文本创作的背景、修辞方法等。只有在学生掌握了欣赏的前提和基础下,才能实现对审美阅读欣赏的艺术诉求。可见,审美活动是情感的直觉活动,审美鉴赏也是言人人殊。如果教师一味地将其放在标准化的客观题中,是不符合审美规律的,同时以《知识分析》为中心的教学与新课标也是不相符的。

(二)《作者中心论》的思想误区

《作者中心论》即是把作者创作时的思想作为文本解读的唯一正确的结果,读者阅读的任务即还原作者在创作时的想法。前面我们提到,当下的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导,学生的自身感受受到抑制,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与《作者中心论》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通过对文本句子、段落的讲解及整体的分析,还原出作者的创作思想的。然而,文学作品存在的美的因素并不等同于审美,它只是为审美活动提供了一种参考,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主观的审美观照,从而完成其审美认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情,获得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与审美认知,这才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以《作者中心论》为指导的教学遏制了学生的个体感受,摒弃了审美是主观情感,这是与审美的基本原则相违背的。

(三)对文本形式分析的缺失

众所周知,不同的内容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文本的不同内容需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体裁传达出来。体裁是文学艺术的存在形式,要领悟文学作品的美,就不能不关注它的形式。然而,在高中审美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讲授一篇文学作品时,往往脱离作品的形式,一味地抽取其中的思想主题,导致学生在面对被挤得千巴巴的知识时,无法产生应有的兴趣。

(四)对高中审美阅读教学的规律把握不准

高中审美阅读教学由学生的审美阅读、师生的审美鉴赏、教师对审美相关知识的讲解等几部分组成。其中,学生的审美阅读是整个审美阅读教学的中心,因为教师讲解审美阅读的相关知识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审美阅读。同时,审美阅读教学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阅读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所讲的知识更加趋近于考试的试题答案,就一味地自己讲解,并且使认知结论一元化。这样一来,学生自己的审美阅读时间必然减少,结果往往差强人意。

三、结语

7.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七

一、从阅读教学的目标出发, 将“单维目标”变成“三维目标”

很长时间以来, 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课堂设计的过程中考虑的往往是知识和能力层面的提升, 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东西。事实上,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实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同步提高,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维目标”已然已经成为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那么, 教师应该如何把握三维目标的具体含义并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一) 在教学思想上要有一个全新认识

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 其实施过程是在阅读教学一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 而不是简单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 三维目标的实施要讲究策略, 灵活多样的方法和适当的教学突破口都是不可或缺的。 比如, 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对阅读教学的情感态度发生变化, 从而实现三维目标。 也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 进而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 实现三维目标。 另一方面, 语文教师可以尊重学生, 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和创造性阅读, 这样学生就能够从真正意义上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 三维目标自然而然就落实了。

(二) 采取综合评价的方式

比如, 我们可以采用常规的口头和书面的测试方法对知识和能力进行评价, 可以采用观察和访谈的方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进行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和态度的转变, 可以判断学生在这一目标上的达成程度;通过与学生进行谈心、团体谈话以及公开讨论等可以了解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 进而判断学生这一目标的达成程度。

二、改变阅读教学的价值观, 将“一元解读”变为“多元解读”

在过去很长时间内, 许多教师往往只关注考试, 而对学生实施应试教育, 很多时候, 教师片面追求题目的唯一答案, 并且以唯一答案对课文进行解读, 这样学生只能参照教师提供的思路来思考问题, 不仅不能达到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目的, 还会很大程度上泯灭学生的个性。 语文课程应该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及很强的实践性。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应该得到尊重, 只有这样, 才能够实现从“一元解读”到“多元解读”的完美转变, 学生可以在多元解读的过程当中大幅度提高语文的阅读素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运用崭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改进当今状态下的阅读教学。 首先, 为学生彰显个性和解放思想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讲究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 学生在多元解读过程中生活经验、知识储备、 感悟能力及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因此, 对于同一文本的解读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答案,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为人先, 发表自己的见解, 而且要学会倾听, 对学生的独特和新颖的见解加以辨别, 在倾听的基础上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

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 对于多元解读的理解存在两个明显的误区, 一是把多元解读误认为是多元价值观, 比如在多元解读的新理念指导下, 很多学生对那些约定俗成的成语给予了新的意义, 他们会认为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是一个审时度势和善于把握时机的人, 狐假虎威中的那只狐狸是聪明机智的模范,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针对这种情况, 一些教师不仅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指示, 反而夸赞学生的解读方法, 从而学生的思想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 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的辩证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的第一条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 不断充实精神生活, 完善自我人格, 提升人生境界, 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处于不断成长过程的高中生目前并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要求,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上走,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 如果世界上真的出现那么一批“南郭先生”和“狐狸”, 那么我们生活的社会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二是把“多元解读”曲解为“多元标准”。 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抓住教学的空子, 对学生实行“放羊式”教学方式, 美其名曰是为了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这种情况的后果就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缺乏明显的统一的标准。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不再具备专业的特色。 所以, 教师在对学生的多元解读进行引导时必须明确, 如果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学生可以随意按照自己的看法发表意见, 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会陷入一种混乱无序的僵局状态。 无论是尊重个性差异还是倡导多元化理解都应该有一个标准作为基点。 在处理“多元解读” 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的辩证关系时, 可以选择先放后引, 先求异后求同的教学策略, 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独特性、多样性的基础上, 通过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 使学生具备自主建构文本的能力, 这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阅读教学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高中语文阅读课是开展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上好语文阅读课不仅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 更有助于培养出一批新时代的学生。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能够把语文阅读课开展落到实处, 让中华教育开花结果。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教学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 逐渐成为语文课堂的关键组成部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多维度、多元化是重头戏。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从思想上转变教学观念, 增强对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 上好语文阅读课。

8.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篇八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106-01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既有工具的本质属性,又是文化的载体。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语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对于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分为听话教学,说话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四部分。语文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高中语文阅读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2、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就得不断的研究,探讨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在不断发展,词汇的数量逐渐扩大,新词不断涌现,要使高中生的词汇丰富,作文精彩流畅,最好的方法就是大量、广泛地阅读。在阅读中记忆新词更能深刻理解该词的音、形、义,与相对孤立地记忆或仅凭教师讲解某个词的用法相比,这显得更轻松而且准确。同时阅读中培养语感,听说读写能力均容易提高。通过阅读去接触文中生疏的合乎法度的语言;通过阅读,去积累大量的语言规律,从而逐渐地形成语感。

通过阅读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并形成语感,在这一基础上,再进一步阅读,就能细细品味语言的音韵美、语义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讲授固然可以帮助学生从某些词语句式中体察出其内涵的感情、语言美。然而确切地把握其语气、语调、深层意蕴,却非要自己阅读不可,声情并茂地朗读不可。因为仅凭教师讲解是无法体会深刻的,只有亲自阅读,细细品味,才能领略真谛,才能感受语言美,进而在交际中或作文中创造美的语感,美的意境。学生通过阅读,甚至背诵优秀的精美文章,把其精词炼句蕴藏于心中,布局谋篇的章法储存于脑海,逐步形成各种各样的优秀写作“范型”,一旦构思新文,就会厚积薄发,意到笔随,文思泉涌,笔底生花。

二、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任何学科的教学,教师都在不断追求课堂教学实效,并通过有效的教学实践探索形成教学理念,并反作用于教学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能力。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是指学生通过课内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并在课外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技巧,并能够通过迁移转化能力应用到写作能力中的有效教学。因此我们所谈到的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措施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内阅读教学 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和策略,是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指导下,采用特殊解决办法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式,在解决一般问题,获得有效教学作用的前提下,灵活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目标。具体包括:利用好语文教学材料,教学手段的有效使用,提问策略探究。

2、课外阅读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有语文。当今社会是信息化、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语文是最开放的学科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文本阅读,语文学习中很大一部分信息的来源存在于课外书籍中。要引导学生充实自己的认知世界,就必须借助于课外阅读,让学生涉猎多种科目。正如语言学家吕淑湘曾说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我们应大力推行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是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

3、注重阅读和写作的结合 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有着很大的作用,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也要把阅读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让学生持之以恒、练笔不止,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著名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的阅读使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写作方法,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但这些语言、词汇是死的,教师要激发学生把这些死的语言词汇转化为活的语言词汇,将习作置于现实生活中。要鼓励学生写日记,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把生活中感兴趣的事写下来,将积累的知识运用其中,让学生在日记中自由表达。我们要告诉学生写日记并非每天要写长长的一篇,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只要抓住每天中一个值得写的片断,当长即长,能短则短,并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词语在日记中加以灵活运用,那么死的语言、词汇就变活了。

从读学写,在积累上下功夫。对于学生来说,读多了接触好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地可用的语句就多了,写起来便得心应手;读的更多时,就更加熟悉各种表达方式,还可以锦上添花,把意思表达得更圆满,更生动。这也是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写作方面来说,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虽然不同,但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又是学习运用语言,可以说二者之间的关系紧密。所以,阅读教学还应该在以课文为例的学生阅读活动中教给学生一些语法知识和写作的一般技巧,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体会作者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如何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从读高中写,读写结合。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理论探索与具体实践摸索相结合的过程,这正好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创造成功的阅读教学范例,使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育活动更加地完善。

9.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篇九

我们知道,阅读是读者与作品(文本)作者对话的一种活动。也就是说阅读是以作品(文本)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和情感。这种阅读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对话,当然,这种对话是无声的对话、是精神的对话、是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是人的生命体验活动。当我们调动深度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以强有力的参与行为进入文章的艺术世界和情感领域时,便会蓦然发现作家正在向我们走来,和我们直面对话,倾心相谈。我们可以与他一起走在生命高度亢奋的意识刀锋上,从而目睹生命的本相,听到真理的告诫,悟得文章的真义,感到有一种心智为之洞开、灵魂得以抚慰的惬意。

二、与考试制度有关

考试制度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教师在教读课文时,自觉不自觉就会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把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解读成了标准化、化,限制甚至是扼杀着学生充溢着灵性的解读,他们还根据考点设计出大量习题,反复训练学生,乐此不疲。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以割裂为美,把各类不同文章的阅读拘囚于“一背景、二段意、三主题、四特点”的教学模式,使阅读教学陷入了“高原现象”。

三、与学生的生活有关

阅读教学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语文阅读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累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

孔子早在多年以前就说到:“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泉,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之患。”因此,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语文阅读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略了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

10.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总结 篇十

1.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步骤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性比较强的题材,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让学生学会阅读小说,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小说,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步骤。明白小说阅读的三要素,即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还要搞清楚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这是分析阅读小说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只有让学生牢牢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才能做好小说的阅读。第二,要让学生对小说里面的人物作分类。学生阅读小说的时候总是被小说的故事情节所深深吸引,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和发展,人物的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人物的命运也发生了变化。当学生慢慢地喜欢上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时则会随着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让自己的情绪有所变化。或许开心,或许感伤,或许哀叹,或许沉思。那么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学生就能够给小说中的人物做一个分类。第三,理清思路,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这样,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就有了清晰的思路,有了鉴赏的明确目标。把握了小说阅读的步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全方位阅读小说

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步骤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全方位地阅读小说。很多学生阅读小说只是为了好玩,对小说的内容浅尝辄止。有时候只可以做到把一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但是却没有深刻的认识,浅尝辄止。要做到全方位阅读小说,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小说的结构。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之后,才能做到全面阅读小说。高中小说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为了读小说而读小说,还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自我分析能力。只有这种能力形成了,老师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引导者,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成长。

3.让学生学会鉴赏小说语言魅力

教师在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把学生视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小说是一门艺术,小说的语言具有艺术性的特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品味小说语言的美。小说语言美要靠学生自己细细地品味 ,老师的讲解是无法替代这个过程的。

比如,我们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描写林黛玉的句子: 两弯似蹙非蹙?I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这段人物描写,透过字里行间,学生就可以知道林黛玉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也可以感受到林黛玉的娇美,如同林黛玉就在我们身边一样。这样就可以带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绪,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揣摩语言的美。

1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篇十一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存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备课时,教师常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成绩作为教学目标,而对于如何完成这一目标,以及怎样评价目标教学的完成效果却没有详细的描述。对不少教师来说,教学目标千篇一律都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成绩,而没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调整教学目标,这正是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表现。缺乏明确目标,自然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2.缺乏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强调,对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教学要将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技能、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在学习中获得的感情体验相融合,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超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开明创新的教学方法。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许多语文教师仍然缺乏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少教师将自己当做课堂的主导者,认为教师的地位不可侵犯,始终固守着自己作为教师的权威,而不愿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虽然积极地去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限于思想不够灵活而陷入生搬硬套的误区。

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

语文是生活的学科,真正生活化的东西,会让学生掌握起来更加容易,兴趣也大增。然而,目前不少教师阅读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有的教师在阅读课上采用的是理论化教学,这种枯燥的教学降低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得应对考试成了阅读的最重要目的,这既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由于不少教师所采用的阅读材料往往侧重于对考点的把握,可能会使学生思想僵化,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和灵感的发挥。

此外,当前许多语文阅读课的纪律都较差。原因有很多,如教师本身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强;教师没能够灵活运用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发展,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导致课堂气氛散漫。正因为如此,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高,精神难以集中,自然课堂学习的效率也不高。

二、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途径

1.增加阅读量

一方面,教师通过多加阅读和课本有关的背景资料,灵活设计课堂教学,以便能及时地解决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提高自身授课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学生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的范围和视野,逐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大意和主旨。

2.教师要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其阅读范围和水平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这也意味着教师课堂之外的工作量要随之增加。教师在认真备课之时,除了需要有大量的阅读作为积累,还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及相关的活动,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阅读水平,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地驾驭课堂,进而发挥教师在阅读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使阅读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3.激活教学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阅读——做题——讲解”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激活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激活教学模式,激活教学内容,建立一个有效的阅读效果评价机制等三方面的内容。在激活教学模式方面,教师可以灵活使用探究性阅读、拓展式阅读、兴趣式阅读等方法来增加阅读的乐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要加强与其他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探讨,和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将大家对阅读的认识尽力转化成有价值的教学问题,在设置阅读问题时要有新意,帮助学生发散自身的思维。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离不开一个有效的阅读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的建立。在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时,教师不仅要从教学大纲的要求出发,还应当拿捏好阅读材料对学生水平的要求,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培养其创新能力,并鼓励学生进一步挖掘阅读材料中更深的寓意。

阅读是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高中语文阅读同样也肩负着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水平和文学素养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教学的实践和研究。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不少问题,仅靠以上一些建议肯定是不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离不开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的改变,这些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也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努力,只有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充分重视阅读,共同努力,才能使得阅读教学水平有质的飞跃,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使学生的文学素养更上一层楼。

12.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十二

一、培养学生的欣赏性阅读能力

历来文学作品阅读材料与欣赏性试题都得到较高重视。这种欣赏性能力一般涵盖两个方面: (1) 语言品味能力。即词语、句子、文段品读能力, 也就是品味词义、揣摩句义、品析重要句段或其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2) 手法欣赏能力。即对文章各种写作技巧 (构思) 、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 (烘托、象征、对比、托物言志、铺垫、先抑后扬等) 的理解分析, 其中还包括情感、意境、内容和主题等方面的揣摩、赏析。如:2008年高考语文 (广东卷) 实用类文体阅读第20题“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 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 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色和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当然, 要想提升欣赏能力, 平时必须广泛地阅读和积累, 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注重学生主体, 强化主体意识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评判教学的优劣, 重要标准之一是教学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包办代替太多, 总是怕学生听不懂, 学不会。例如, 古文阅读, 老师逐字逐句的翻译, 约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剥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过程仅仅是机械的模仿过程, 毫无创新意识。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 喜新好奇、情绪易变、趣味多样。针对这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法要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灵活多样。通过新异刺激, 引起学生的兴趣, 创设愉悦的氛围, 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眼、手、口、脑的各种活动, 获得学习的乐趣, 培养健康的个性, 唤起求知的欲望, 强化学习的动机。例如在学习鲁迅小说《祝福》一课中, 对于“祥林嫂之死”, 同学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祥林嫂是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害死的”、“是柳妈害死的”、“是恶狼的过错”、“是在庙里捐门槛不成的巨大打击下而死”……大家各抒己见, 为彼此的观点找论据、提不足。最后, 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 得出了“是罪恶的封建制度残害人”的共识, 水到渠成地实现了教学目的。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不苛求成熟与完善。成功的机会多了, 再加上教师适当的鼓励, 学生自然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主动参与意识也就增强了。

三、培养学生的评价性、创造性阅读能力

在阅读中要培养自己的观点去审视作品, 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如评价文章的情感倾向, 评价文中的人物, 评价文中的观点, 评价结构, 评价表现技巧, 评价表达方式, 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等等。如《孔雀东南飞》课后研讨与练习一:有人认为焦仲卿性格软弱, 你同意吗?这道题开放性较强, 并没有对内容评价作明确指向,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阅读中要提高自己对此类问题的主观审视能力, 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如“一分为二法”、“反观法”、“比较法”等等, 从而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 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语文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摆在十分重要位置, 反映在考试评价当中, 就是充分利用文本资源, 创设一定的语境, 让学生有创新的实践和机会, 从中展露创新的才能。

四、注重方法运用, 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阅读方法灵活运用的程度。阅读精美文章, 首先, 确定文体;接着, 根据文本特点理解内容。譬如对记叙文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 议论性语句提示生活哲理, 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第三步, 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可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譬如阅读分析议论文时, 要抓住段、句等形式来理解其内容。篇有中心段, 找到了中心段, 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段有中心句, 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内容。学生如能熟练而又灵活地运用以上这些方法, 阅读时就不会无从下手或抓不住重点了。

五、注重课外拓展, 拓宽学生视野

将阅读拓展延伸到课内外, 广泛积累不仅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 而且还包括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等人文科学和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自然科学领域里知识, 为学生的头脑源源不断地引入思想和艺术的“源头活水”。

上一篇:父亲追悼会悼词参考下一篇:中职语文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