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艺术节的叙事作文(通用12篇)
1.难忘的艺术节的叙事作文 篇一
一个女孩子的身边坐着一个大大的佛像,另一边站着她的妈妈和她的姥姥,小女孩微笑着,满脸幸福。看着这张照片,我的眼眶不禁有些湿润,往事的记忆犹如海涛一般在脑海中涌了出来。
暑假里,妈妈想让我抛下考试后的压力,去安庆放松一把。火车开得很快,一转眼间便来到了安庆。我们坐上出租车,来到江边。看着长江汹涌澎湃,我的心被推上了浪尖。刚想往前看个够时,姥姥嘱咐了一句:“越儿当心啊!”我只好走了回来,拉着他们走向下个地点。
我们步行来到寺里。楼梯很倾斜,妈妈拉着我的小手,生怕我滚了下去,被这种来自于母爱的手臂引导着,怕妈妈担心,我便很努力地向上爬。来到一楼,妈妈和外婆胆小,只在塔内观赏着个个挺着大大的肚子的佛像。爸爸和我胆大地在塔的外沿观赏着外沿的佛像。爸爸好像怕我掉下去似的,一边紧紧地抓住我的胳膊,一边不停地叮嘱我:“慢点,看清楚点!”
转了一圈,拍了几张照作为纪念,便来到了后院。后院里有巨大的千年老王八儿雕像和巨大的狮子雕像,栩栩如生。这里生机盎然,很美丽,适合写生。我赶紧把妈妈和姥姥拽来,倚在他们身边,“咔嚓”一声,留下了这美丽的纪念。
这一张张照片,有些已经模糊难辨了,但妈妈、爸爸以及姥姥的关心却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们犹如我身上的硬甲,伴随着我成长。
2.难忘的艺术节的叙事作文 篇二
关键词:无情节,作者型叙述声音,视角转换
现代英国文坛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 她与乔伊斯、沃尔芙、劳伦斯同时代, 以独特的写作风格蜚声文坛。《布里尔小姐》是一个不足四千字的短篇, 却浓缩了主人公布里尔的人生感悟。本文拟从女作家在这篇小说中运用的叙述技巧进行分析, 探讨该作品的现代主义特色。
1“无情节”结构的运用
作为现代小说的先驱者, 曼斯菲尔德创作的小说独具匠心。在她看来, 传统情节所体现的那种关系“会传达一种完成的、绝对的、完全理解的、误导人的意义。”因此, 她开创了一种完全崭新的叙述手法——“无情节”结构, 即情节被截短, 没有说明, 也没有结局, 情节的完整和连贯被淡化。
例如, 《布里尔小姐》的开头, 没有正式的介绍主人公布里尔的年龄职业生活状况, 甚至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一切只从一个场景开始。
尽管阳光明媚——蓝天涂上了金色, 巨大的光点犹如泼洒在公共花园里的白葡萄酒——布里尔小姐很高兴自己还是决定戴上了狐皮围巾。空气中一丝风也没有, 但当你张开嘴时, 却有那么一丝丝凉意。那感觉犹如你要吸一小口冰水时从杯子里冒出的凉气那样。不时有一片落叶从无人知晓的地方飘来, 从天空飘来。
这种“中间开头”, 避免了直接切入主人公的现实生活, 而是把读者带入她的内心世界, 作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原文中“花园” (Jardinspubliques) 是一个法语词, 读者不难猜测出布里尔小姐可能是身处法国, 异国他乡, “一丝丝凉意”和从天空飘来的落叶, 也暗示了故事发生在秋末冬始。而“不时有一片落叶从无人知晓的地方飘来”隐约透露出伤感, 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布里尔小姐的内心活动是小说情节展开所围绕的中心内容。从小说开头到结尾的前一个段落, 布里尔小姐一直静坐在长凳上, 虽然没有任何动作, 但是, 她的意识却不断跳跃, 随着周围的情景、人们的谈话, 心猿意马, 浮想联翩, 脑海里演绎着不同的人生故事。这种情节构思的随意性很大, 使叙述的时间、空间的跳跃性和随意性也随之增大。曼斯菲尔德不再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的开端、高潮与结尾, 而是把过去和现在的内容穿插在了一起。这与传统小说顺时的、线性的叙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更突显了曼斯菲尔德写作技巧的现代性。
2 作者型的叙述声音
苏珊·S·兰瑟在其女性主义叙事理论的代表作《虚构的权威》中指出, 作者型的叙述声音取代了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的提法。在这种叙事模式中, 叙述者不是虚构世界的参与者, 他与虚构人物分属两个不同的本体存在层面。在《布里尔小姐》中, 曼斯菲尔德采用的正是这种作者型叙述声音。由于作者型叙述者存在于叙述时间以外, 在叙述过程中, 他们能进能退, 可近可远, 叙述手法灵活多变, 作者根据自己的意图将读者引入故事中。
在《布里尔小姐》中, 曼斯菲尔德采用限制叙述方式, 而非“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 有限地融入主人公的内心, 只用主人公的思维方式和语气来叙述, 并通过她的视角来体察世界。作者时而采用人物的直接引语, 时而又运用自由的间接引语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叙述。通过作者型叙述声音, 读者时而进入布里尔小姐的内心世界, 以她作为内视点进行观察, 时而又与她拉开距离, 客观地看待周围一切。
当描绘布里尔小姐对乐曲的感受时, 曼斯菲尔德带领读者完全走进了布里尔的内心世界。她从公园乐队的演奏中感受到“娱乐季节”已经开始;长笛“柔和而清澈”的音乐使她想象出“是一串晶莹透亮的水珠”, 令她心驰神往;她还从乐队一遍一遍的鼓声中, 听出了“狠心的人!狠心的人!”的哀怨。这些感受都是从布里尔小姐的视点出发, 凝附了她的内心情感。她欣然想象着自己是这人间大舞台上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时, 两个青年男女当面的讥笑将她残忍地拖回了无情的现实。
“不, 现在不行, ”少女说。“不在这儿, 我不能。”
“但是为什么?因为那头那个老蠢货吗?”小伙子问:“她干嘛要上这儿来?谁要她来了?她干嘛不把那呆傻的老丑嘴脸留在家里?”
“滑稽的是她那条毛——毛皮围领, ”少女咯咯笑着。“它活象像一条油炸牙鳕鱼!”
布里尔小姐所有美好的想象、陶醉在这一刻停止了, 她刹那间明白在旁人的心目中, 她只是个可怜的、多余的人, 是个令人讨厌的老东西。文章此处对青年男女的对话使用了直接引语, 使读者看不到作者 (叙述者) 对人物的评论, 从而更直接地倾听人物对话, 把人物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拉到最近处, 使读者获得身临其境之感, 也使整篇小说更富艺术感染力。
3 灵活的视角转换
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一书中提到, 小说中视角的各个层次都受作者的支配, 为其观点服务, 这一观点又是通过对同情的控制表现出来的。而叙事的技巧控制着读者对人物的同情。
虽然《布里尔小姐》自始至终是用第三人称叙述, 但叙述的视角在不断地变化, 故事开头是用叙述者自己的视角, 随后视角转换成人物的视角, 在叙述某一件事的同时叙述者不断地变化叙述视角。作者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第三人称叙述和第一人称内心独白的交替, 控制着读者与人物的距离, 实现外部描写和内部心理描写的相互交融, 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小说时而叙述外界情景, 时而袒露内心独白, 客观的描写与主观的外露相互交替。如:
布里尔小姐抬起手, 轻轻地按了按她的毛皮围领。可爱的小东西!又摸到它真是惬意……[2]
她斜瞥了一下那对老夫妇, 也许他们过会儿就会走的[2]。
很显然, 第一句中的前一句是第三人称叙述, 后一句又转为主人公的内心独白。第二句中的前半句是第三人称叙述, 后半句是布里尔小姐的内心独白。反复的内心独白, 意味着叙述者进入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引领读者通过女主人公的思绪进行思考, 拉近了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 搭建起读者和主人公的亲密关系与心灵沟通的桥梁, 使读者与主人公间结下了同情的纽带。
曼斯菲尔德在《布里尔小姐》的创作中大胆创新, 抛开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 采用作者型叙述声音;淡化了情节, 着重描写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第三人称叙述与第一人称内心独白间灵活交替, 视角不断转换, 这些现代性的叙述技巧使作品富于变化, 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为后人展示了更加广阔的视野。
参考文献
[1]陈良延, 郑启吟, 等.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2]黄必康[译].兰瑟, S·苏珊[著].虚构的权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7-18.
3.浅析《青春》的叙事艺术 篇三
关键词:《青春》 叙述者 叙述视角 叙事语言
一、引言
约瑟夫·康拉德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杰出的英语小说家,他以自己独特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他所接受的多元文化为背景,借助小说创作对人类的精神世界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在创作中尝试多种叙事方法,对小说叙事艺术的革新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西方评论界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英语小说家。
康拉德逝世时,他作为现代主义文学先驱的地位已确立。随着1941年布莱德布鲁克和利维斯对他的关注,国外又掀起了康拉德研究的热潮。利维斯在他的《伟大的传统》,伊格尔顿在他的《批评与意识形态》中都对康拉德做了深入的研究。国内对他的研究虽起步较晚,成果也可谓汗牛充栋。但笔者查阅了近六年的期刊及博硕士论文,国内对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中篇小说《黑暗的心》和长篇政治小说上,对短篇小说的关注较少。实际上,康拉德对叙事艺术的探索与创新大都是在短篇小说创作中进行的,尤其以马洛为叙述者的一系列短篇小说标志着他在叙事艺术方面的探索已日臻成熟。马洛第一次以叙述者的面目出现是在短篇小说《青春》中,这部短篇小说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称为“现代英国海洋史诗”。本文通过分析《青春》中叙述者,叙述视角,叙事语言等方面的特色来理解康拉德独特的叙事艺术及其对提升作品整体艺术魅力的作用。
二、叙述者 叙述视角
从18世纪小说兴起到19世纪小说繁荣,传统小说中的叙述者大都与作者合而为一,以“作者隐身人”的身份进行叙事。他掌握着叙事的选择,控制着叙事的节奏,还不时充当传声筒,发表作者的看法与观点。他不与人物或读者合一,也不在作品中直接露面,这使得叙述者,叙述对象与读者之间总保持最大的距离,相互间的感染力也降低了。现代小说叙事时趋向于让叙述者与作者分离,由故事中人物来充当叙述者,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作者过多介入叙事而打破了小说创造的现实幻觉,同时也可以引导读者深入叙事主动思考。
在《青春》中,故事的叙述者是马洛,而他本身也是作品的主人公,他作为叙述者和主人公都有自身的性格特点和生动形象。作为主人公的青年马洛乐观热情,性格坚毅,有理想和责任感。他在自己作为二副的第一次航行中,同船员们一同经历了各种挑战与灾难,经历了航船的沉没,但最终还是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不灭的信念到达了他梦寐以求的东方,取得了青春的胜利,同时也完成了对自我的认识。马洛同时担负着叙述者的任务,通过他的叙述,读者不仅经历了一次多灾多难的航行,体验了青年马洛的心路历程,见证了各类船员的行动表现,还透过他的语言感受到他作为叙述者的状况:冷漠消沉,对现实无可奈何,且沉溺于酒精。以这种方式出现的叙述者让读者感到真实、客观、自然,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令读者融入叙述,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作品的艺术魅力。
与叙述者紧密相连的是视角。视角,简单的说,是作者叙述故事的方式和角度,并通过这种方式和角度向读者描绘任务,讲述事件,介绍背景等等。传统小说多采用全知视角,叙述者如同全知全能的上帝,不受任何观察视角的限制,对故事世界,包括人物的心理活动一览无余,同时又无需向读者交待任何信息来源。这种全知视角能使叙述者全面展示事件进展与人物活动甚至心理活动,但也因此使叙述者横亘在读者与作品之间,影响了读者的独立思考,同时也会引起读者对叙述者真实性的怀疑。现代小说叙事艺术革新的一个方面就是逐步摒弃全知视角,而将叙述者限制在人物的位置上,即限知视角。从这种小说人物自身被遮蔽的限知视角,读者可推知叙述者、被叙述者及故事的真实性,这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性和感染力。
康拉德在《青春》中摒弃了传统的全知视角而采用了限知视角。马洛只向读者叙述“我”的所见所闻,并通过“我”的叙述逐步展现“我”和其他船员的面貌以及整个事件。这样,叙述中不免会产生片面的、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但从这种视角出发的叙述者更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能使读者产生真实感,也更容易引导读者融入叙述,主动参与阅读活动。
三、叙事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都在语言上争显身手,康拉德也不例外。《青春》的语言总体上说富于变化且引人入胜。小说语言时而激昂,时而冷漠;时而生动活泼,时而平淡如水;时而冷静深沉富有哲理,时而又带浓重的个人色彩。具体来说,其语言最显著的两大特色即:一是通过形象的语言刺激读者感官、激发读者的情绪;二是语言的隐喻性和象征性。
《青春》语言的一大特色就是作者综合运用声、光、色、影、形来唤起读者的感官、激发读者的想象,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海上航行画卷。康拉德曾在《白水仙号上的黑家伙》的序言中指出:“我力争完成的任务是,通过文字的力量使读者听到,感觉到——更重要的是使读者看到,我的任务就是这些,这就是全部,别无他求。”在《青春》中,通过综合利用声、光、色、影、形对多种感官同时冲击,康拉德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被叙述者、叙述者的心理感受,便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通过下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青春》的这一语言特色。
下面这段文字描写的是航船最终沉没时的情景:
“Between the darkness of earth and heaven she was burning fiercely upon a disc of purple sea shot by the blood-red play of gleams; upon a disc of water glittering and sinister. A high, clear flame, an immense and lonely flame, ascended from the ocean and from its summit the mournful and imposing like a funeral pole kindled in the night, surrounded by the sea, watched over by the stars.”
此处是小说的高潮,这里康拉德用光、色、形来表现沉船时的情景,绘制了一幅生动真实、雄浑悲壮又震撼人心的图画。远处海天的暗与近处航船燃烧的亮形成的鲜明明暗对比构成了画面的背景。此时的航船就像黑暗中的火把,它猛烈燃烧着,仿佛在向浓浓的黑暗宣战,又仿佛是激励人们继续前进。文中的紫色,血红色,黑色都是十分浓烈、厚重的色彩:代表着青春热情的血红色照亮了黑暗的现实,形成了代表人类高贵精神的紫色。这是画面上浓墨重彩的几笔,它们强烈地冲击着读者的视觉,造成一种视觉震撼。此处作者选用的“圆盘”、“坟堆”等形象也将画中的事物立体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小说语言的另一大特色是其语言的隐喻性和象征性。康拉德在谈到小说创作时指出:“所有伟大的文学创作都是含有象征意义的,唯有如此,他们才取得了复杂性,感染力和美感。”的确,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触动读者的不同理解,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青春》中,康拉德要描写的是一个青年成长的心路历程,这样描写心灵的作品就更要用隐喻性和象征性的语言来表达,因为这种语言更能展示人物的意识活动,更便于探索和剖析人物心灵,传达多层内涵。下面的一段文字就可以说明《青春》语言的隐喻性和象征性。
“…there we were in that vast hold, gloomy like a cavern, the tallow dips stuck and flickering on the beams, the gale howling above, the ship tossing about like mad on her side; there we all were, Jermyn, the captain, everyone, hardly able to keep our feet, engaged on that gravedigger’s work...One of the ship’s boys (we had two), impressed by the weirdness of the scene, wept as is his heart would break.”
此处描写的是航船遭遇风暴倾斜,全体船员到底舱去挖压舱的沙子以纠正船身时的情形。阴暗冰冷的底舱如同一个巨大的威力无穷的墓穴,它不断吞噬和埋葬着人类的热情和理想。船员们如同一群掘墓者,被迫为自己的航船和理想掘着坟墓。小小的蜡烛在狂风中闪烁着微弱的光,似乎马上要被吹灭。黑暗处还有一个侍役在哭泣,似乎在哀悼着什么。所有这些形象都与死亡紧密相连,暗示着航船的最终沉没。
短篇小说是康拉德实践叙事艺术的实验田,他独特的叙事艺术也为其短篇小说赢得了众多读者和极高的评价。他独特新颖的叙事艺术在《青春》中可见一斑,同时《青春》的创作实践也是他“印象主义”叙事风格的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Keith Carabine ed.Selected Short Stories[M].Wordsworth Editons Limited,1997.
[2]Margaret Drabble ed.The Oxford Compan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
[3]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4]华莱士·马丁.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申丹等.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王洪岳.现代主义小说学[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
4.难忘的周末叙事作文 篇四
这次是星期六是非同寻常的一天,我随着小主人报的小记者们走进东台消防大队。
要是平时,这里决不许外人走近一步。但今天,我们终于可以走进来采访消防员叔叔了。
消防员先对我们去参观他们的内务。只见一条条棉被像一个个豆腐块一样放在那里,杯子前面是军帽,旁边的是皮腰带。在大家一再要求下,消防员打开一条被子折给我们看。因为长久的`折来折去,被子都已被折出折痕。和我们在家里折得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差远了。消防员们说:“他们还在新兵的时候,折得也不怎样,是经过长久的训练才得到这样的成果。”
我们又去了他们的俱乐部,因为平时不能出去,所以才建了一个俱乐部,是周六周日给他们休息用的。里面有小型电影院,一个三十几平方米的小网吧。有台球桌,一个小型高尔夫场,一个图书馆,还有一个小舞台。下面是十几张椅子,外阳台还有一个羽毛球场。我们谁也不会想到,在消防大队里,还会有这样一个“人间天堂”!
接下来就是参加消防用具和消防车,其中有灭火器,有安全气垫......其中,谁也不会想到还有斧子和电锯。原来,有些人家装得是防盗门,必须要用电锯伙斧子来把门打来。我们还试穿了消防服,那看似很轻的消防服。其实很重,压得我觉得腿都快断了,而且它不透气,听别人说:“冬天穿着还好,夏天一穿,简直像把你扔进了一个大火炉。”
我们又看了消防车,亲自使用灭火器,也看了他们的消防演练......
最后我们一起玩了丢手绢的游戏,还一起合了一个影。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呀!
5.难忘的假期叙事作文 篇五
暑假开始后的半个月,我都只能一个人在家写作业,我觉得很无聊。有一天,爸爸妈妈说明天要带我去旅游,我听了高兴极了,兴奋地差点睡不着。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从家里出发去杭州了。在坐了很久的车之后,我们一家终于到达了千岛湖。刚到千岛湖,我们就在导游姐姐的带领下去玩了峡谷大漂流。我们上了竹筏,两位撑筏的.叔叔给大家穿好救生衣,导游姐姐一路上还给我们讲解沿途的景点。我和爸爸还有妈妈坐同一艘橡皮艇,刚开始的时候,我很害怕,两手紧紧抓住橡皮艇两旁的拉手。刚一开始,橡皮艇就从很高的地方直冲下去,我和妈妈吓得哇哇大叫,衣服也被水打湿了。不一会儿,橡皮艇就漂进峡谷。哇!峡谷两岸可真美呀!只见在两岸陡峭的岩石上满了郁郁葱葱的大树。树影倒映在溪水中,仿佛把溪水染成了绿色。鸟儿清脆的叫声和我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好似一首美妙动听的歌曲。突然,我觉得有水滴落在我的身上。难道是下雨了吗?我抬头一看,原来是别的船上有人在用水泼我!于是,我迫不急到地开始还击,也用溪水来泼他们。我们玩得开心极了。突然,一个大浪打过来,同船的一个哥哥不小心掉进了小溪里,幸好撑筏的叔叔及时把他给捞了上来。小哥哥全身都湿透了,成了名副其实的落汤鸡,大家看了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小哥哥也不好意思地笑了。不知不觉,我们就到达了终点。千岛湖的漂流可真有趣啊!
6.难忘的拔河叙事作文 篇六
在同学们的急切盼望下,比赛开始了。各班的队员精神抖擞地上了阵,经过一阵激烈的比赛,终于轮到我班了。大家个个磨拳擦掌,准备着比赛。随着裁判老师的哨声一起,大家使出吃奶的劲向后拉,一!二!拉!红绸子迅速的向我方移,第一场比赛我们赢了!
休息片刻,我们交换场地,开始第二场比赛。
也许是骄傲了,我们有些力不从心,红绸子逐渐移向了对方。眼看着对手就要赢了,但是旁边崔老师和杨老师一直在给我们加油,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期盼,大家团结一致,拼命向后拉,随着老师的吹哨声和我们的欢呼声,比赛告一段落。
7.试论《鸿门宴》的叙事艺术 篇七
一、故事逻辑清晰, 合情合理
《鸿门宴》主要叙述了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抵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和刘邦。鸿门宴表面上是一次宴会, 实际上是一次激烈的政治斗争。楚怀王在诸将攻打秦朝之前曾许诺:“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率先进入了关中, 理应称王。与此同时, 项羽在巨鹿打败秦军主力, 军威大振。项羽在亲睹秦始皇出巡的壮大场面时说:“彼可取而代之。”可见项羽早就有称王大志, 然而刘邦却先入关中, 刘邦必定成为项羽的“眼中钉, 肉中刺”, 项羽必定会想方设法诛杀刘邦, 恰好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告密, 故事由此拉开序幕。
《鸿门宴》这个大故事包含了许多的小故事, 我们可以称这些小故事为“事件”, 所谓的事件是由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的叙述单位。鸿门宴整个故事由无伤告密、范增献计、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刘项约婚、项伯游说、刘邦谢罪、项王留饮、范增举玦、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营、樊哙力斥、沛公逃席和无伤被杀十五个事件构成。这十五个事件虽然显得有些复杂多变, 但都能前后相生, 具有缜密的逻辑联系, 使矛盾一环扣一环, 层层递进, 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正因为曹无伤告密“沛公欲王关中”, 项羽才会大怒, 决定“旦日飨士卒, 为击沛公军”;再加上谋士范增献计, 劝告项羽“急击勿失”, 项羽才会付诸行动, 决定诛杀刘邦。恰巧项羽的叔父项伯听见了项羽和范增的谈话, 而项伯和张良又是故交, 所以项伯才会夜访张良告密。正因为张良献计, 刘邦才会和项伯“奉卮以为寿, 约为婚姻”, 刘邦才能有机会向项伯诡辩自己“日夜望将军至, 岂敢反乎!”由于项伯和刘邦是亲家, 项伯才会让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并游说项羽“善遇之”, 这样才会有鸿门宴的发生。如果没有刘邦和项羽军队力量的悬殊, “项羽兵四十万, 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 在霸上”, 那么沛公也不必贸然赴宴, 《鸿门宴》的故事就不会产生。在鸿门宴上, 刘邦假意向项羽谢罪, 项羽因为叔父项伯的游说, 所以才没有立刻杀死刘邦, “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原本就是为刘邦专门设下的圈套, 范增才会“数目项王,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而“项王默然不应”。范增才请来项庄舞剑, 行刺刘邦。因为项伯和刘邦约为婚姻, 项伯才会“拔剑起舞, 常以身翼蔽沛公”。形势如此严重, 张良才会出营见樊哙, 才会有樊哙闯营, 力斥项王的故事情节。正因为项羽任人唯亲, 接受了项伯的建议, 正因为张良足智多谋, 刘邦才有机会逃离鸿门宴。
这十五个事件在整个故事中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整个故事读来感觉逻辑清晰, 合情合理。
二、情节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黑格尔认为, 情节应“表现为动作、反动作和矛盾的解决的一种本身玩这个的运动”。由此可见, 情节应该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鸿门宴》中的情节描写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
由于曹无伤的告密, 项羽大怒, 再加上范增的火上浇油, “急击勿失”, 项羽决定攻打刘邦。战事一触即发, 但是战事并没有立刻开始。文中插叙了项伯夜访张良的情节, 让人出乎意料。项伯本来是项羽的叔父, 却跑去刘邦军营通风报信, 并且和刘邦“约为婚姻”, 为刘邦献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这样就罢了, 还返回项羽身边为刘邦说情:“沛公不先破关中, 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曹无伤告密和项伯夜访都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的故事情节。
刘邦和项羽在宴会上斗争的情节描写更是跌宕起伏, 三起三落, 扣人心弦。在刘邦假意谢罪, 项羽留饮之后, 范增“数目项王,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暗示项羽动手杀刘邦, 这是一起;而“项王默然不应”, 刘邦暂时脱险, 这是一落。范增无可奈何, 授计于项庄, 让项庄“请以剑舞, 因击沛公于坐, 杀之”, 于是项庄入帐舞剑, 这是二起;而项伯已被刘邦收买, “亦拔剑起舞, 常以身翼蔽之”, “庄不得击”, 刘邦再次脱险, 这是二落。张良意识到情况的危急, “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生性鲁莽, “侧其盾以撞”, 进入营帐, “披帷西向立, 瞋目视项王, 头发上指, 目眦尽裂”, 项羽“按剑而跽”, 杀意横生, 这是三起;然而项羽的反应却是让我们瞠目结舌, 称樊哙为“壮士”, 并“赐之卮酒”“赐之彘肩”, 这是三落。樊哙喝酒之后力斥项羽, 项羽竟然没有怪罪, 反而赐座。在这三起三落的情节描写中, 刘邦几番遇险又脱险, 这种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描写不得不让人钦佩。
最后的结局也令人为之震撼, 项羽“受璧, 置之坐上”, 刘邦竟然成功脱逃。
三、人物个性鲜明, 形象生动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性格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核心。”这突出了表现人物个性的重要性。《鸿门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 形象生动, 尤其是对刘邦、项羽形象的刻画最为明显。
刘邦阴险狡诈、忍辱负重、随机应变、知人善任。刘邦得知张良转述项伯的消息时, 马上问计张良:“为之奈何?”一句话就表现了他的知人善用, 后来也是因为张良的出谋划策, 刘邦才得以脱逃。但是刘邦马上反问张良:“君安与项伯有故?”这足以说明刘邦的城府。当项伯来见他时, 刘邦立即和项伯“约为婚姻”, 亲和敌人, 可见刘邦的谋略过人。在宴会上, 刘邦镇定地向项羽谢罪:“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将军战河北, 臣战河南,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 令将军与臣有郤。”好一番说辞, 刘邦将自己的身份从“沛公”降为“臣”, 言外之意已经承认了项羽王者的地位, 这样百般忍辱负重只为保留实力, 再度称王。正因为刘邦能言善辩、足智多谋, 他才能幸免于难。
和刘邦相比, 项羽任人唯亲、为人不忍、刚愎自用、胸无城府。当项伯游说他善遇刘邦时, 他竟然答应了。而范增“数目项王,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他却“默然不应”。这样的反差表明项羽是一位任人唯亲、妇人之仁的人。当刘邦来赴宴假意谢罪时, 项羽相信了刘邦“臣与将军戮力攻秦”“小人之言”“待将军”等一系列谎言, 并“留沛公与饮”。当樊哙闯营, 对项羽的态度是“瞋目视项王, 头发上指, 目眦尽裂”, 项羽并没有暴跳如雷, 反而称之为“壮士”, 赐酒, 赐肉, 赐座。刘邦借机逃走时, 项羽没有去追杀, 反而收下张良赠送的一双白璧。足见项羽的敌我不分、因小失大, 为了仁义失了天下。
司马迁通过这几句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的人物语言的描写, 给我们展现了刘邦和项羽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四、场景详略有当, 刻画细腻
一部叙事作品中必须有场景, 也就是说, 故事的进展必须把人物的行为放在具体的人物环境中构成场景, 才能显现为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一般叙事作品中场景的详细叙述同概略叙述是交替出现的:需要重点表现的情节高潮出现在场景的详细叙述中, 而无关紧要的过渡性情节则用粗线条概略叙述。《鸿门宴》也不例外。
从某种角度来说, 《鸿门宴》十几个事件也就是场景描写, 这些场景描写有详有略。曹无伤告密是故事的导火索, 作为了略写;项伯夜访是故事的转折点, 通过人物对话的形式刻画了刘邦的阴险狡诈, 作为了详写。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宴会上三起三落的场景描写, 这是故事发生的高潮部分, 作为详细叙述。范增“数目”“举玦”, 示意杀死刘邦, 而项羽“默然不应”;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 而项伯“以身翼蔽之”;樊哙闯营, “瞋目视项王”, 而项羽称之为“壮士”, 赐酒, 赐肉, 赐座。这些场景生动形象, 刻画细腻, 仿佛此刻身临其境。
刘熙载说:“太史公文, 疏与密皆诣其极。”意思是说司马迁行文详略得当, 浓墨重彩。樊哙闯营是故事的高潮, 这个场景的描写, 可以证明刘熙载说的话。司马迁通过樊哙的人物语言、行动和外貌的描写, 详细地刻画了樊哙做事鲁莽、救主心切、勇猛过人的性格特征。尤其是“侧其盾以撞之”“披帷西向立, 瞋目视项王, 头发上指, 目眦尽裂”“拔剑切而啖之”等动作、神态描写, 使得樊哙人物性格活灵活现。
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赞美《史记》:“望表而知里, 扪毛而知骨, 睹一事于句中, 反三隅于字外。”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也称赞:“《史记》叙事, 文外无穷, 虽一溪一壑, 皆与长江大河相若。”两者都称赞了《史记》出神入化的叙事艺术。在下才疏学浅, 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论述《鸿门宴》的叙事了艺术, 望读者不吝赐教。
摘要:《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主要讲述的是公元前206年项羽进入函谷关后与刘邦的一场政治斗争。《史记》具有极高的史学意义和文学价值。作者试图从事件逻辑、情节构成、人物塑造和场景描写四个方面阐释《鸿门宴》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鸿门宴》,叙事艺术,四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
[2]刘熙载.艺概.文概.
[3]刘知几.史通.叙事.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233-242.
[5]朱红.《鸿门宴》的艺术性浅谈[J].读与写, 2008, 5, (1) :85.
[6]刘志锋.《鸿门宴》中“樊哙闯帐”的语言描写艺术[J].文学教育, 2010.
8.《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篇八
《红楼梦》是一部煌煌巨著,70余万言(包括后40回),人物众多,情节复杂。像这样一部纷繁的小说,应当从哪里叙述起?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红楼梦》的开局其实有三次。
第一次是“此开卷第一回也”至“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起”之前。说是开篇,不如说是回前批语。所讲,是为什么要将“真事隐去”,和为什么要用“假语村言”。中心似乎是说“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以及作品的主旨,不过“梦”、“幻”二字。这些话到底是作者的自述?还是读者的评点?我不是版本专家,弄不清楚。也许作为阅读提示更恰当。
第二次是从“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起”开始,讲的是石头的故事。这个石头不是一般的石头,是女娲氏炼石补天剩余的一块。因为经过了锻炼,自然具备了灵性。无材补天,自怨自艾。后请一僧一道携入尘中,于诗礼簪缨之地,温柔富贵之乡,烟柳繁华之处走了一遭,后又回归青埂峰下。被一个空空道人看见,抄录了石上的文字,变成了《石头记》传奇。这一节倍受重视的至少有两点,一是《红楼梦》主人公宝玉和黛玉的前世,也就是“木石前盟”的故事;二是作者的小说观念。最后吟出一偈:“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谁解者,大约不单是作者的情感寄托,也包括艺术追求吧?几百年来,解者不少,但真能悟透者有几人?真的不幸被作者言中。
而《红楼梦》的真正开端,恰恰是甄士隐的故事。
甄士隐算不得全书的主角,就是他的女儿英莲(香菱),也排不上座次。可为什么全书竟要从这里开篇?值得细玩。
其实,《红楼梦》有许多条线索,犬牙交错,纷繁复杂,处处都是结点,处处都可撒开网来,叙述最不易把握。这些线索,以世界论,既有现实中的人世,又有太虚幻境的仙界。以人物论,既有宝、黛、钗等主要人物,又有金陵十二钗等次要人物。以线索论,既有宝黛爱情,又有贾史王薛的家族史,还有官场险恶,等等,不一而足。可这些复杂关系究竟从何而起,方能顺理成章地讲述?才能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好,甄士隐是个绝佳的结穴。甄士隐于故事分量虽然不重,但从写作的角度却举足轻重,不可或缺。这一点容我慢慢道来。
首先,甄士隐可以联系真、幻两个世界。真者,现实人世;幻者,僧道二仙、太虚幻境等。当然,书中有提醒: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不要以为现实是真的,其实不过是幻;不要以为幻境是幻的,说不定隐着世间万物的真谛!真、幻、有、无,谁能分辨得清?迷者自迷,悟者有几?这也是全书的要害。但从写作的角度,如何将现实世界和虚幻世界连通起来?通检《红楼梦》中人,唯有甄士隐可当此重任。甄士隐虽然不过是一般乡宦,但却也是神仙一流的人物。他“性情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有常人难比的悟性。正是他,才可以于梦中识得通灵,于梦中听得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夙因前缘。他既可以将读者引入神仙世界,又可以轻松将叙述转到现实中来。所以他是一个最方便的穿插连贯的人物。换一个人,比如贾宝玉,虽然他后来也神游了太虚幻境,识得金陵十二钗的册子,但那是后来的事。小说如从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写起,不仅唐突,前面很多的细节还得回叙,所以贾宝玉不是最好的人选。何况贾宝玉即使能够进入太虚幻境,也只是以一个观者的角色出现,不可能悟出玄机。后面的游历就可以证明,警幻仙姑的良苦用心,以及所说的莫名其妙的话,他皆不能洞彻。宝玉不行,其他人物更不可以。而如果从冷子兴演说开始,则未免太实,读者未必有阅读的期待。所以甄士隐的安排是独具匠心的。
第二,以甄士隐开篇可以暗示主题,引领全书。《红楼梦》主题是什么?专家们各有分析,意见歧出。但比较统一的一点就是“幻”,就是那一僧一道的“好了歌”。曹雪芹是翻过筋斗的人,翻来翻去,见过那么多的苦难悲剧,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若要好,只有了;只有了,才是好!鲁迅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而呼吸领略者,独宝玉而已。”宝玉呼吸领略了,最后怎么样?悬崖撒手,遁入空门。甄士隐经历了失女之痛,又经历了失火之灾,还经历了老丈人的白眼,最后在“好了歌”的点化下,翻然猛醒,作了“好了歌注”,随那僧道飘然而去了。这就很有意思。我们可以这样说,甄士隐的故事虽然与贾宝玉的不尽相同,但以其幻灭性质,二者并无区别。将甄士隐的故事,看作为贾宝玉的故事,或世人故事的一个缩影,未为不可。而这个主题的提示,也是其他人物所不能比拟的。
第三,方便抽取叙述线索。甄士隐虽然与小说主人公未发生直接关系,但暗地里,他却正好是个交结点。他从梦中识得通灵,听取了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则是与宝、黛发生了关系。而寄居在葫芦庙里的贾雨村,正是得到了他的资助,才有第一次腾达的机会。贾雨村又是黛玉的老师,日后携带黛玉进京,这又是现实关系之一种。甄士隐的女儿英莲日后成了薛蟠之妾,则又与薛家发生了关系。且英莲的案子还是雨村审的,其关系又多了一层。这还是明的关系,暗的还有很多。比如雨村吟诵的对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中待时飞。”雨村表字时飞,而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宝钗。难怪有人将雨村和宝钗编成了故事!还有“好了歌”所说的人生四种情形,都可以一一在书中找到对应,说是暗示也未尝不可。这又是别的人物所牵扯不出来的。
长篇小说的开头应该说是一个难题,开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作品的质量,关系到叙述的自然流畅。中国几部著名的古典长篇小说,其开头各有千秋,但最好的还是《红楼梦》。《金瓶梅》是讲道理开头,《水浒传》是说历史,《三国演义》感叹兴亡,《西游记》直接切入主人公的出生。虽然各有各的道理,但以其开篇的大气,伏笔之多,从容但也陡峭,笼括主旨等方面而言,还得首推《红楼梦》。我看脂评,希望看到从宏观角度谈论《红楼梦》开篇的文字,可惜没有。脂评尽在小处发议论,不及金圣叹更具艺术眼光。我自然更没有艺术眼光,所言不过是一点肤浅的体会。但即使肤浅,也可能引发读者从叙事学的角度细读《红楼梦》,那正是我所期待的。
2.王夫人的亲疏
《红楼梦》写黛玉进贾府细致,叙宝钗进贾府简略,但一详一略,各有各的道理和韵味。且说王夫人对钗黛二人的态度便大有分晓,亲就是亲,疏就是疏,行动言语之间完全是两种作派。黛玉进贾府,王夫人不过是尽做长辈的职份,该客气的客气,该应酬的应酬,该吩咐的吩咐,虽然没有留下任何话柄,但到底说不上亲热。尤其当着黛玉说宝玉,提醒黛玉不要惹宝玉淘气,这在宝钗那儿便不成问题,独独在黛玉那儿留下了心患,可见王夫人一开始就对黛玉另眼相看。也可能是黛玉长得风流袅娜,王夫人不可能不有所提防。但宝钗的到来则不同,虽然王夫人的心理只是由作者作了一番交待,但从这番交待里,分明感觉得出王夫人的喜悦。
那时王夫人已知薛蟠官司一事,亏了雨村就中维持了,才放了心;又见哥哥升了边缺,正愁少了娘家的亲戚来往,略加寂寞。过了几日,忽家人报:“姨太太带了哥儿姐儿合家进京,在门外下车了。”喜的王夫人忙带了人接出大厅来,将薛姨妈等接了进去。姊妹们一朝相见,悲喜交集,自不必说……
王夫人如此对待薛姨妈,原是应该的,毕竟黛玉与自己并无血缘,而姨妈是自己的姊妹,宝钗也是自己的外甥女,自然不光是客气的事。王夫人不仅亲自带着姨妈将礼物送到各处,还带了薛蟠等见了贾政、贾珍等人,等于是郑重其事的向众人推介。这原也是情理中事,但却为日后宝黛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无论从哪方面说,真正掌着荣府大权的王夫人,是不可能选黛玉做自己的儿媳妇的。贾府中分明有两党,王党和贾党。王党的势力本来就强,何况又加上了薛家?贾党不能说弱,但黛玉本来就势孤力单,尽管有贾母这样的太上皇护持,但没有贾政的真正鼎力,黛玉的下场可想而知。即使是贾政,就是他要保护黛玉,也无能为力,因为他也是个耳根子软的人,在老婆面前能有什么作为?而王子腾的势力,也不是贾政能够忽视的,所以虽然有个做了娘娘的女儿,也还是处于弱势。我们常说钗黛如何如何,其实从《红楼梦》一开始,钗黛的不同命运就已经埋下了根子,改变不了。这不是某个人作祟,实乃情势必然。嗟呼!
3.王熙凤的出场
《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此根据人民文学1982年版本。此回的回目有好多种,最常见的还有“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和“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可能是先入为主,我觉得“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比较好,其他两种均有不妥,此处不议),写了好多主要人物出场,宝黛之外,还有贾母、王熙凤、迎春三姊妹等。我以为写得最好的当属王熙凤的出场: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吧,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文字,胜过其他几位主要人物的出场。这段文字除了肖像描写仍脱不了旧章回小说的套路,其他都好。就算是肖像描写,虽然旧小说的痕迹过重,但毕竟还是抓住了王熙凤的特点,没有一样溢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王熙凤的特点,正如贾母的概括:“凤辣子!”所谓辣,一个是泼辣,一个却也是狠毒!而辣椒的形象,也是一种很美的形象,即所谓“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曾有人问我“风骚”何解,我解之曰“性感”。今天看来,大体不差。正因为有这特点,所以后面有“送宫花贾琏戏熙凤”,有“见熙凤贾瑞起淫心”,这正是这位辣美人份内该有的戏!但这段文字的精彩并不在此,而在于写出了王熙凤的性格,心理,以及在贾府的特殊地位,与贾母的特殊关系,并为后面的很多文字埋下了伏笔。
这段文字一开始就先声夺人,一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就让人对这个即将出场的人物刮目相看。正如黛玉所想的,怎么别的人都屏声敛息,独这个人“放诞无理”!“放诞”可是黛玉对这位荣府管家的第一印象!放诞近于放肆。为什么熙凤敢于如此放肆?无他,特殊地位使然。王熙凤除了个人才干(凡鸟偏从末世来,都因爱羡此生才!),就是她过硬的靠山。她是王夫人的内侄女,而她的父亲王子腾(书中似未明确交待)后来又荣升九省的巡点,那可是不小的官。如此过硬的身世背景,就是贾母也要高看她几分吧?贾母之爱熙凤,固然与熙凤的个人才干有关,但一定关乎她显赫的身世背景。贾母不是苕人,她一定知道王熙凤得罪不得,因为宠爱了熙凤,王夫人,贾政,王夫人娘家,薛家,所有关系都照顾到了。别看贾母是一个太上皇,其实如果她不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她在府中的地位也不会这样。此是别话,也可不议。
除此之外,这段文字也将王熙凤的身份性格活现了出来。她之所以来迟,之所以人未到声先闻,除了上面所说的特殊地位之外,那就是她作为宁府总管的身份,她原比别人事多,忙!王熙凤年轻,忙对于她来说不是压力,不是叫苦不迭,忙正是她显摆的资本。对了,王熙凤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好显摆(看她嘱咐黛玉的话,要什么吃的玩的都找她,有哪个下人不好也只管跟她说!),这点不仅王夫人看在眼里,连贾琏也心知肚明。所以后面的协理宁国府,料理秦可卿的丧事,贾珍诸人正是抓住了这个特点。王熙凤第一回作恶,弄权铁槛寺,固然与她的贪财有关,更与她好胜逞强的性格分不开。静虚老尼一番激将,王熙凤的海口就夸下来了:“我从不信什么阴曹地府!”连阴曹地府都不怕,还怕什么?正是这种逞强性格的膨胀!但王熙凤再怎么聪明,其实都逃不脱王夫人的目光,王夫人吩咐她找布料给黛玉做衣服,可以肯定,王熙凤并没有预备好,但她偏要逞能说:“这倒是我先料着了!”所以王夫人要一笑,这一笑大有深意,只是王夫人不愿意揭穿,王夫人才是真正的老谋深算!所以这也为后面的王熙凤受冷落埋下了伏笔,等到宝钗进了贾府,与宝钗相较,王熙凤在王夫人眼里就大为失色了。王夫人和宝钗有其相似性,都有一个“冷”字,王夫人冷酷,宝钗冷眼,二人自然一拍即合。有了宝钗,不仅宝黛的婚事会泡汤,王熙凤的地位也会一落千丈,难怪后面她要装病放权了。
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表演也很精彩,就是她翻来覆去的一番言论。她一会儿喜形于色,一会儿淌眼抹泪,但她的表演之所以精彩,不在于她像一个变色龙,情绪转化迅速,而在于她所有的话都是声东击西,一箭双雕。她表面称颂黛玉,实际落脚点都在贾母。什么“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马屁算是拍到了点子上。其实,贾母的嫡亲孙女儿又如何?除了探春,其他只怕上不得台盘吧?(当然元春除外!)其实对于熙凤的溜须拍马,我们读者也不会责之过苛,因为作为孙辈,又是临时管家,就算她有过硬的后台,也不敢在贾母面前叫板,这便是她的聪明处,用现时的话说,她和贾母算是“互利双赢”!王熙凤后来固然作恶多端,但她人前总不失大面,自有其聪明可爱之处。探春的妈赵姨娘倒是不奉承贾母,但她岂不是有些傻?我们读者也不喜欢这样的人。
这段文字还有两个细节不能忽略。一个是王熙凤的名字。大家知道,王熙凤并不识字,可她居然有个“学名”曰“熙凤”!她见了黛玉,问的第一句话竟是“可也上过学”?这真是作者特别给我们的一个幽默调侃。曹雪芹写小说,决不板着面孔,一本正经,能轻松的地方,他决不放过,这就是会写小说。还有一个细节,也是草灰蛇线,为后面的情节埋下的伏笔,那就是王夫人问放月钱的事。王熙凤喜欢敛财,将小姐丫头们的月钱拿去放高利贷,“终朝只恨聚无多,即到多时眼闭了”,这是王熙凤自取灭亡的关键因素。但王熙凤终究是聪明人,王夫人一问,她不能不答,可她马上就转移话题,扯到缎子上,令读者也觉得王夫人的问话不过是一般的家常。作者高明至此,不可不察!
第三回写好几个主要人物出场,为什么王熙凤最精彩?我想最主要的,是作者心中真有这个“阿凤”!我敢断言,“阿凤”决不是曹雪芹杜撰的,一定有模特,所以才能写得如此传神!写小说少不了虚构,但虚构决不是凭空编造,凡凭空编造的形象,总多少会留下概念化的痕迹。这是《红楼梦》第三回的描写再次证明给我们的。
9.难忘的经历叙事作文 篇九
星期一早上上课时,爸爸妈妈们早早的就来到我们的班级一(4)班,看到我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课,举手发言,他们可开心了。不过我呀,就更开心了,因为我被选上要和妈妈一起代表我们一(4)班参加学校数学教具学具的现场制作比赛呢。接到任务我又高兴又紧张,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妈妈,妈妈也很高兴,要我别紧张,只要好好动脑筋,她一定会帮助我,我们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
到底做什么好呢?既简单又好看还能帮助我们很好的学数学知识呢?于是我和妈妈一起打开我们的数学书,仔细的看仔细的研究,我想做一个数字的大转盘,可妈妈说太简单,没什么用处,妈妈想做一个难点的,可是又想不出好主意,于是妈妈带着我去请我们的数学程老师帮我们出出好主意,程老师告诉我们在一年级的数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数字的分合练习和加减的口算练习,如果能设计一个既好看又方便制作的口算练习教具就好了。我和妈妈听了高兴极了。
回到家,我们立刻开动脑筋,还查资料,我还向爷爷、哥哥他们打电话,问他们有没有好主意,最后妈妈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就是用废旧的瓶子做一个可以随意旋转的数字筒,一共做三个,并把它们连起来,做成分合式的样子。有一点像麦当劳里的玩具,我听了高兴极了,于是我们动手开始试着做一做,可是在做的时候,我们发现很麻烦,因为数字筒旋转不起来,好不容易用管子穿起来可以转了,但是三个数字筒又连不起来,最后我们放弃了这个好主意,因为妈妈说:教具就是应该制作很容易的,如果太麻烦了,就没意义了。怎么办?我都急死了,妈妈安慰我不要着急,我们再重新想办法,我想呀想,突然想起我用来做环保衣服的纸杯子了,我可以用它来做数字转盘呀,妈妈听了直夸我想得好,于是我们用三个纸杯子做下面的底座,上面用漂亮的卡纸做数字转盘。
到了比赛的那天,我和妈妈拿着材料来到阶梯教室,一看,哇!大家都带了好多漂亮的材料,我们会不会赢呢?我对自己说:不要紧张,不要紧张,一定会赢的!我和妈妈赶紧拿出材料,妈妈画样子,我用剪刀剪,妈妈打洞,我用胶水粘,哈哈!我们合作得特别好,而且我们都很小心,一定要作出最漂亮的教具,我们剪呀、贴呀,忙得不得了,最后终于做好了,我觉得做得简直太漂亮了。
10.难忘的事情叙事作文 篇十
那天,语文老师让我们各带50元钱交书本费,妈妈给了我50元,并嘱咐我到学校交给老师。
我转念一想:咦?家里不是有张50元假币吗?剩下的钱我可以自己买东西。于是,我翻箱倒柜找出了那张假币。
一到学校,老师就张罗着统计,并让每名学生在钱上写自己的名字啊,怎么办?那我的计划不就落空了。我绞尽脑汁想啊想,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好主意,写别人的名字,然后就开始留意谁交了50元面值的钱。
我看见萧厚交了50元面值的钱,于是在钱上写了他的名字,老师也没细看,反而在统计表格上记下了我的名字,我为自己的胜利在心里偷偷地欢呼起来。
谁知上体育课时,老师让我帮她去买只红笔,并让我把钱找回的钱买一本书。接着,又拿了张50元的钱给我。我接过钱,定睛一瞧,这是我交的那张假币,我羞愧地低下头,说:“老师,这张钱是假的,是我一时糊涂交给了您。”然后把真的钱递给了老师。
老师反而笑了,说:“我的手指厉害,一摸摸个准。”又说:“你要记住,诚实是人身上最宝贵的。”我重重地点了一下头。
11.绘本的叙事艺术浅析 篇十一
关键词:叙事 绘本 视觉语言 艺术形式
一.绘本的叙事概念与特征
叙事指以文学、符号的形式叙述一个或者一连串真实或虚构的事件,并以一定的次序,前后连贯的方式讲述事件。可在文学、绘画、电影、广告等不同媒介载体上通过基本的视觉语言和表述方式,形成叙事的表达。而绘本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以简单的叙事元素来表达最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内涵,其主要的特征就是叙事功能。那么,绘本是什么?英文叫它“Picture Book”即图画书,简单点来说就是把一系列相关联的画面连贯起来,叙述表达一个故事,或是一个主题,是一门用图画说故事的艺术,有着特有的精神、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加拿大的著名学者培利·诺德曼曾在《儿童文学的乐趣》中指出,一本绘本至少包含三个故事:一是文字讲故事,二是图画暗示的故事,三是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可见,文字和图画是绘本的主要叙事元素,有着不同的艺术特性和叙事方式,而图文共叙,依存互补,以画面的连贯叙述、情节递进为叙事特征的设计就更为重要。绘本的叙事艺术主要是以角色、造型、道具、细节、时空、构图等视觉语言的张力和空间艺术表现形式来传达信息内涵,让读者在阅读体验中互动交流,并通过对视觉信息的捕获来理解绘本故事,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理和情感认知。
二.绘本的叙事语言
1.图像叙事
图像是视觉形象的载体,是绘本基本的视觉语言和叙事表达的有效方式,其在绘本中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画面的连贯与叙述把故事的情节蕴含表达出来。绘本的图像叙事通过对角色的塑造,细节的刻画,图像的暗示,空间与时间的变换等营造氛围,并以一连串相关联的图画叙述故事内涵,形成多种叙事的功能,这也是绘本的主要特征。另一个角度看,绘本是一种以具有叙事性图画为主的文学样式,能用画面唤起意念,激发读者兴趣,具有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绘本中图画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所带给读者的美学感受,而是图画是传达故事信息的来源。它在情境中主要以隐喻、象征、暗示等方式强化概念,制造悬念以推动情节发展,并结合图画自身的动感来唤起读者的意念,增加对视觉信息的捕获,动态传达信息内容。具体体现在以形状、暗示、布局和构图为主的能够创造视觉事物关联的二维图画上,及有着透视关系的插画、透视、焦点、布局等的三维空间上,以开启读者想象的空间。如经典绘本《野兽国》中野兽这一角色的设计实际就是主人公愤怒情绪的意象,而在现实的家和幻想的野兽森林这两个特定的空间转换中,画面由小到大的不断变化、扩张,再逐渐缩小,暗示着孩子的情绪变化及压抑愤怒的情绪逐渐爆发再慢慢平复的心理过程,借以特定角色在特定空间的行为、幻想进行反抗和发泄,并以让幻想凌驾于现实之上的方式完成情感宣泄。
2.文字叙事
绘本中文字是故事的叙述者,能提供认知,引导读者发现图画中细节所呈现的不同意义。文字和图画的区别就在于,文字是抽象的,有声音、重量、外形,能表达图画呈现不出来的事物,比如“过去”时间的概念,因果关系等。当文字以不同的字体、字号,以图形化或是常态的文字排列时,就呈现出形的变化,带来的是视觉上的冲击,是情绪的展现,而不仅仅是文字本身了。在绘本的文字叙事中还能通过读、念,强化文字的声音,用简单的字,做到音韵的变化,增加故事情节的趣味。可见,文字的作用不只是在传达故事的重要信息,还要创造书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更不是单纯用来看的,而是让读者去想象去感受的。如《爷爷的红脸颊》,每一个跨页都是一半文字一半图画,文字叙述的故事生动、细腻、完整。在第七跨页上,能从左边文字页读到这样一段文字:“一次,爷爷在散步时在森林里发现了一双翅膀,他把翅膀安在自己的身上,在空中很快地飞了一圈,然后把翅膀又放回到草地上。”这段极具幻想的文字足以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并在想象中看到有如动画场景般连续的动态画面,而且每个人心中的画面都是不同的,比呈现一个静态图画信息丰富得多。在第十三个跨页上,没有图画只用文字来叙述。当爷爷听到别人说他一年前就去世了,插嘴说“噢,真的吗?我招惹谁了”将本是悲伤的死亡事实以轻松、幽默的文字叙述,把控读者的情绪,保持了故事至始至终俏皮欢快的叙事风格。
3.图像与文字的关系叙事
绘本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图像与文字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是绘本的乐趣所在。图像是文字的一种延续,是另一种诠释,让孩子更容易理解文字的意蕴,开启思维的想象,抒发内心的情感。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二者相互限制,图限制了文的意蕴,而文又限制了图的隐喻,因此必须注重图像与文字之间的关系,创作出符合故事主题,并有别于插画创作和纯文本故事的好绘本。多数的绘本设计中,图与文呈现的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以文字传达指定性信息,引导读者关注图画的视觉细节;以图画的关联延伸文本的意蕴,丰富画面的内涵;妙用图文关系,把握故事整体性内涵,以各自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完成图文共叙。如《母鸡萝丝去散步》,运用图文关系营造了幽默、滑稽的戏剧效果,讲述的是由一只母鸡在农场散步转变成一只狐狸追鸡的故事。但文字和图画运用了不同的视角分别传达叙事,单看文字,是以母鸡的视角讲述在农场里悠闲的散步,全书只用了简单的几个短句:穿过院子、绕过池塘、翻过草垛、经过磨坊、钻过栅栏、俯过蜂箱、回到鸡舍,赶上吃晚饭的时间。而在图画部分却出现了一只狐狸,以狐狸的视角,表现埋伏追击以及遭遇的种种窘态。这里文字叙述了一个平静的故事,图画叙述了一个滑稽动感的故事,通篇利用角色视角互转,让叙述的重点变为揭示一个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事实,于是母鸡散步的故事就变成了狐狸追鸡的故事。
三.绘本的叙事表现形式
1.视点的运用
就是以一个角色为视点来搭建移情的路径,简单的说,就是用视点的移动来引导读者阅读的顺向。它具有线性的特征,能够让画面产生较强的韵律感,并且在视点的安排和线性引导中推动画面的叙事进程。通常在绘本叙事表现上会根据故事的情节,设计一个与主角色相反或相对的角色,依据所处的情境,以不同的视点移动来制造疑问,引起关注,增加画面的戏剧性。
2.运镜的角度
运用电影的语言,让镜头不断地变换角度,让读者的视觉跟着镜头的远、近、仰视、鸟瞰、虫视等产生戏剧性的变化,同时也让故事的视觉语言变得生腾跌宕,让整本书产生流动的艺术动感。这种运镜的角度也是让构图富于变化的一大因素。多角度的变换能够制造出更丰富的动感,制造更多的悬念与惊奇,增加阅读的趣味。另外,也可以采用舞台式的运镜方法,角色逐一上台入镜表演,能够营造出强大的戏剧张力。在绘本的叙事表现中可以不只用一种方法,组合运用运镜的角度和方式,让读者的视觉跟随运镜之间所产生的动感起伏变化,也让读者的眼睛跟随镜头来一次奇幻之旅。
3.双线交叉的方式
绘本叙事中通常会以一连串的场景和动作传递信息、表达剧情,如何引导读者的注意力由一个场景转到另一个场景,动作从这一点带到下一点,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双线交叉”。也就是两条线同时交叉讲故事,一条线的故事走一段马上跳接到另一条线走一段,并以来回跳转的方式让读者一直保持高度的兴奋,引起读者的好奇,以交错的形式让剧情呈现,节奏更明快。采用双线交叉跳接目的就是让观者的注意力来回聚焦,通过情绪产生的类似动作唤起相通的情感,产生心中的疑问,以交叉跳接的方式控制读者情绪,带给读者最大的抒发空间。
四.结语
绘本是一种图文共叙的特殊艺术形式,是用其独特的叙事语言和叙事艺术表现形式引领孩子在绘本的幻想立体世界中感知、感悟生活。随着绘本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绘本叙事表现的关注和拓展,如何更有效地诠释和更深层次地挖掘绘本的内涵与叙事艺术就成为要不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设计师和创作者应从绘画、舞台戏剧、电影镜头等多种媒介的叙事形式中吸收学习,以更多的叙事表现方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创新视觉叙事技巧,用技巧表达层层意象,推动绘本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郝广才.《好绘本 如何好》.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彭懿.《图画书应该这样读》.接力出版社
12.《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叙事艺术 篇十二
【关键词】叙事;叙事艺术;《福尔摩斯探案集》
作为“侦探迷”, 笔者对一个个
探睿智机敏的神探十分钦佩。但在众多的侦探中, 福尔摩斯的名字无疑是最响亮的, 有人甚至认为他就是□马案花物“复活春现实生活”, 这得益于中的人物。作者丰富的想让小说中的人集戚象力晓小说, 中展现的特殊的叙事手法但更多的应该归功于作者。本在》的波文这等对试方该部图面小作运做说品全用从甚面叙叙至细事事类致学模似的的式侦分一、探时析些小, 间理说以、论的情丰, 研富境对叙究。“双层结构”的叙事模式事说到叙事模式《福尔摩斯探案集》[, 1]中不, 有一种大难看出在艺致发危的现及程难生序事命:, 或于案遇是件到找的麻到当烦福事, 人有尔在些生摩斯甚寻活至求中会术和分帮助, 析最, 看后, 似神秘的真相得以揭经过福尔摩斯的调查
示, 案件得到解决。在此, 该侦探故事没有遵循一般小说的线性结构
模式, 为了引起读者兴趣和设置侦破难题的需要, 案发的情景本该是整个故事发展逐渐产生的一个片断, 但被叙事者提到了小说的起始处。由此发展, 读者便一直处于侦探小说的“双层结构”中, 叙事的主要线索是福尔摩斯解决案件的过程, 但这种“侦破故事”的魅力在于如何侦探到破案的关键线索, 以及如何将侦探到的信息碎片不断收集梳理, 将其还原成“犯罪故事”[2]。读者表面上看到的是“侦探故事”, 而实际上真正牵动人心, 力图挖掘的是“犯罪故事”。在探案过程中, 正是叙事中对信息的藏 (罪犯) 与露 (侦探) , 来强化小说的叙述张力, 非常有效地达到操纵读者和控制读者的欣赏心理和情感需求的目的, 让他们时刻试图追逐着探案者的脚步, 力求在追求真相方面保持同步, 直到案件最后侦破。
匹配节奏的叙事时间
作为侦探小说, 《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叙事非常关注时间, 这是由侦探小说的特点所决定的:时间有时甚至意味着与罪犯较量的成败。任何小说都包括事件自然发生的故事时间以及这些故事在叙事文本中真正呈现出来的叙事时间。《福尔摩斯探案集》对叙事时间十分讲究, 调配好叙事时距和频率, 弹出了文章适当的节奏。
就时序而言, 在宏观结构方面, 《福尔摩斯探案集》采用顺叙、倒叙与插叙结合的手法。所有故事的开端都是“罪犯故事”的一个片断, 逐渐向案件真相揭示的结尾迈进, 这无疑是顺叙的手法。但更重要的, 正是对案发之前线索的整合, 包括对犯罪动机、背景等这些先于案发就已经存在的信息的挖掘, 通过倒叙与插叙的手法, 让读者能了解案件的侦破进展, 但是, 当读者从此类叙述中收集的信息不足以揭示真相时, 福尔摩斯顺势登场, 揭开谜底, 让读者的情感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例如, 在《血字的研究》故事中, 第一部分运用顺叙的手法, 向我们展开了从案发到侦破的部分, 抓住了凶手, 在一定程度上让读者的感情得以宣泄, 充满了对正义得以伸张的满足。第二部分, 作者花了极长的篇幅, 介绍了这起连环谋杀案的起因, 运用倒叙的手法让读者了解了此案的复杂性, 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 激起了对杀人者的同情和被杀者的愤慨, 彰显了文本的张力, 更激发了读者对福尔摩斯的钦佩。最后, 从凶手的口中通过插叙的手法补充必要的信息, 解除读者的所有疑惑, 将故事画上圆满的句号。
在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长短比较中产生的时距方面, 《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灵活地使用了场景、概要以及停顿等。运用场景来叙述故事的实况, 这时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大致一致。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对话。《福尔摩斯探案集》中随处可见的对话便是一个个场景的展现。当事人对案件的简要描述, 福尔摩斯与华生关于案件的分析, 案件告破后福尔摩斯对所有疑惑的解答等等, 许多都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大量的直接引语所形成的等时性叙述, 大大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也减缓了叙事速度, 让读者从紧张的故事情节中暂时舒缓紧绷的神经。同时, 对话中福尔摩斯或华生不时地打断与提问, 也解开了读者对案件的部分疑惑, 为读者自我建构部分案件的发展过程提供了可能性。概要的使用则主要是在案发开端, 当事人或者警察对于案件的描述。《血字的研究》第三章葛莱森对谋杀现场的概述十分简练, 其实整个犯罪现场所呈现的远非这些, 但作者只用了短短几行字就解决了, 显然叙述时间大大小于故事时间, 在整个案件中起到引子的作用, 这种对线索材料的略述或淡化, 只为读者与福尔摩斯提供了在当事人眼中呈现的表面线索, 但却足以勾起对案件的兴趣;另一方面, 紧接着福尔摩斯对现场的勘查, 作者对现场的一景一物都做了细致的描写, 这时故事没有推进, 一直停留在一个时间点上, 但叙述却缓缓地铺展, 叙事时间大大长于故事时间, 这便是停顿。表面上, 侦破故事似乎没有进展, 但正是这些静态的描写, 让读者与福尔摩斯一起全方位地掌握一切需要的线索, 并常常补充了苏格兰场的警探们忽略或曲解的重要线索。正是通过时而拉长时而缩短的时距, 才产生了别样的效果。
正是由于作者不断变换叙述节奏, 时急时缓, 徐疾有致, 才使得《福尔摩斯探案集》的故事更加牵动读者的心弦。除了讲述一次发生过一次的不太重要的事, 如苏格兰场的两位探员对案件过于简单的分析, 常见的叙述频率是讲述多次发生过一次的事。在《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故事中, 相关人物一一出场, 对于此案又有了不同的叙述与猜想。这样便出现了不同当事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版本的、多次的叙述, 而且是对同一事件支离破碎的甚至互相矛盾的叙述。正如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 从不同的角度提供或补充了案情, 多条线索的平行、交叉或嵌套, 增强了案件的层次感和复杂性, 挑战了读者正常的逻辑判断与有限的推理能力, 需要读者和福尔摩斯一起分辨真假, 拨开云雾, 对这些非线性的材料进行线性还原。而正是这种挑战读者逻辑认知的还原过程, 才是该侦探小说至今风靡的原因之一。
“目击者”类型的第一人称叙事情境
离开了叙述者, 则一切叙事都毫无依附。叙述者与故事构成了小说的主干, 两者之间的不同关系构成了叙事情境。“构成叙事情境的要素有三项, 即叙事人称、叙事聚焦、叙事方式。”[3]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 华生扮演着多重角色, 但最值得关注的便是他是绝大多数探案故事的叙述者。小说中的华生医生, 以第一人称“我”的所见所闻, 引领读者进入小说主人公福尔摩斯的探案世界。作为聚焦者的“我”———华生, 是小说的次要人物, 所以是内部聚焦。“我”是福尔摩斯探案过程的旁观者和目击者, 因此多数时候只能表现作为目击者所看到和听到的东西, 以及自己通过这些材料对案件的推断, 但不能直接表现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 所以对福尔摩斯的探案过程也是停留在比读者多一些、而永远比福尔摩斯有限的范围。
这种限制性叙述视角之所以成功, 一方面是因为“华生”致力于建构自己的叙事, 讲述一个个事件以证明自己文本的合法性[4], 这样就拉近了读者与故事本身的距离, 让他们如身临其境一般, 增强了故事的逼真度和亲历感;另一方面, 透过华生有限的视角, 在探案过程中, 又维持着侦探小说时时设置悬念的需要。作者需要在“与读者进行的智力竞赛中共同破解凶案, 而读者也因此在叙事悬念的延迟与破解中得到更多审美愉悦和认知满足”[5]。例如, 在《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中, 华生医生通过日记体的方式将案情调查的进展透露给福尔摩斯, 但此时由于福尔摩斯并不在巴斯克维尔庄园, 也就不在华生医生的视线聚焦范围之内, 读者不免会疑惑:福尔摩斯此时在做什么?他对案件的看法如何?正是这些答案的缺失, 让读者不得不暂时与华生一起, 通过点滴线索, 自我建构犯罪的部分, 这也就达到了作者强化“读者参与”的目的。
无论是小说“双层结构”的叙事模式, 相得益彰、灵活多变的时序、时距、频率构成的叙事时间, 还是所采用的“目击者”类型的第一人称的叙事情境, 无疑都为《福尔摩斯探案集》在侦探小说领域内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许柯南·道尔在写作时并不知晓“叙事学”这一术语, 但他无疑为叙事学提供了有力的例证。
摘要:本文试图从叙事学的角度, 采用结构主义的方法, 对《福尔摩斯探案集》这部风靡全球的侦探小说集进行整体的分析, 从叙事模式、时间、情境等方面力图发现这部作品中鲜为人知的叙述奥秘, 并希望丰富叙事学在侦探小说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叙事,叙事艺术,《福尔摩斯探案集》
参考文献
[1]Conan Doyle, Sherlock Holmes:The Complete Novels and Stories[M].New York:Bantam Dell, 2003.[1]Conan Doyle, Sherlock Holmes:The Complete Novels and Stories[M].New York:Bantam Dell, 2003.
[2]张学义, 宋建福.侦探小说的非线性认知叙事范式[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95.[2]张学义, 宋建福.侦探小说的非线性认知叙事范式[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95.
[3]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163.[3]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163.
[4]袁洪庚.欧美侦探小说之叙事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3) :228.[4]袁洪庚.欧美侦探小说之叙事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3) :228.
【难忘的艺术节的叙事作文】推荐阅读:
难忘的教诲叙事作文06-18
很难忘的瞬间叙事作文06-16
叙事作文难忘的唱歌比赛07-01
初一作文叙事:难忘的军训09-03
叙事作文一次难忘的经历07-25
四年级叙事作文:难忘的中秋节09-01
一次令人难忘的钢琴比赛叙事作文09-02
一次难忘的脸红-650字初一作文叙事07-21
难忘的节日小学一年级叙事作文150字08-30
难忘的一件事小学优秀叙事作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