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张居正改革的成败(共6篇)
1.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张居正改革的成败 篇一
论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 实施素质 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是教育 现代 化的主要目标,而其根本在于课程教材改革。课改的基础是加强师生的互动,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突破口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核心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教师应当以 历史 课程教材改革为契机,努力构建创新教学模式,实施创新教学。
一、新课程改革,呼唤创新课堂
当今是知识 经济 时代,而“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它要求人们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而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社会人生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孩子们以启迪、哺育和成长的主要方式。是教师的生命活动场所,是师生生命涌动和生存 发展 的重要时空。正如有关教育学家所说:“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能有真正的生活。”
二、把探究引进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课堂教学必须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创造一种热烈、沸腾、多姿多彩的而又温馨和谐的气氛,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体会思索的快乐和享受收获的喜悦,使他们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1.学生自主学习,是探究引进课堂的前提
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 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把探究引进课堂,有利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而前提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性超前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潜能。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同样也具有巨大的自学潜能。
2.开放性课堂是把探究引进课堂的关键
传统的课堂是一个封闭系统,有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师围绕教案转,期望达到预定的答案。
开放性课堂是在师生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富有爱心的交流,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是相互尊重与创造,是师生共同进行的美好创造活动,是老师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的课程,这是课堂充满生命力的体现。历史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尽量运用参与式教学,把学生调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辨论会、故事会、历史剧表演、历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卡片、举办历史讲座,参观历史博物馆、考查历史遗址等等,让学生去参与实践,去感悟历史,去体验历史。
三、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方法
俗语说:“教无定法”。新课堂理念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是灵活的。把探究引进课堂,采用的方法可以是:1.采用小组制;2.确定探究的主题、步骤、方式;3.课堂演示;4.对结果进行评价。在讲《改革开放带来的日常生活的变化》一课时,可将学生分成卡票组、交通 组、家居组、时装组四个小组,确立不同的学习探究目标,指导他们分头去搜集资料。然后,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探究目标,完成了相关项目的任务。卡票组:通过小品的形式,实物展示了改革开放前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票证---粮票、油票、布票、肉票以及改革后的各种各样的信用卡,让同学们大开眼界。交通组:运用多媒体演示了不同时期的交通工具的演变---竹排、木头船、自行车、轮船、电车、高速列车、航空飞机,海陆空,从南到北,形成了强烈的历史意识。家居组:同样运用多媒体演示了改革开放前后城市 农村 住房的变化---茅屋、瓦房、花园式的别墅、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鲜明的历史对比。时装组:伴随着轻快的 音乐,带来的是一组赏心悦目的时装SHOW,从唐装、中山装、旗袍、列宁装、军装、时装。他们的精彩表演赢得阵阵的掌声,把改革开放前后人们服饰的变化演示得淋漓尽致,把整个课堂推向了高潮。我不由感叹学生的魅力和风采。学生的可塑性和潜力真的是无可估量的。之后,是学生、老师对各小组发言进行了评价。在欢笑中,在丰富多彩的节目中,展示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成果。可见。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这必定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教育 在 发展,历史 教学模式也正以动态、开放的形式不断向前发展。把探究引进课堂,使课堂充满求知欲和表现欲,使课堂充满着智慧的挑战,显示出生机和活力。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保证。我们相信,只有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完善,明天的历史课堂将更加生动。
2.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张居正改革的成败 篇二
隆庆六年 (1572) , 皇帝病故, 遗诏命高拱、张居正、高仪共同辅佐十岁的朱翊钧 (即神宗) 。张居正趁机联合太监冯保, 挤走高拱, 这年高仪病逝, 得以循序升为首辅。他本是帝师, 又是唯一健在的顾命大臣, 得到太后信赖。在他主政的十年间, 实际上掌握明帝国的大权, 为他实行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张居正改革, 是在统治机构近乎解体, 财政濒于破产的局面下, 自上而下发动的一场挽救王朝统治危机的运动。他有句名言:“当大过之时, 为大过之事, 未免有刚过之病, 然不如是, 不足以定倾而安国!”这“刚过”, 充分表现出他以刚毅明断的见识和魄力, 把新政以迅雷之势推向全国, 因此也留下“时政苛猛”的诃难。
十年改革, 从政治推向经济, 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 、以法治理政, 使改革得到有力的组织保证
封建社会的改革, 都是从上层发动的改良运动, 这首先要求集权上层, 做到事权归一, 如果不加强朝廷对各级机构的控制力, 改革就是一纸空文, 万历以前法纪废弛、政多纷更的情况不改变, 任何新政都不可能付诸实施, 张居正清醒地看到这点, 提出“尊主权”为“方今急务”。这“尊主权”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忠于君主, 它强调的是发挥政府的职能, 以做到“张法纪以肃群工, 揽权纲而贞百度。”使尊朝廷和执法联为一体, 它的要旨是以伸张法纪为重点, 整顿政府机构和统治秩序, 把改革的锋芒指向统治阶级内部的不法现象, 将抨击不法权贵与革除弊政连在一起, 从规章制度上堵塞漏洞。
(二) 、监察理财, 整顿官府, 使新政产生显著的财政收益
张居正认为, 外之豪强兼并与内部官府舞弊, 这两股势力的勾结, 是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弊源, 要有效地约束不法权贵, 必须从吏治着手整顿官府机构:其一要加强监察, 提高行政运转的效率。其二要以理财作为考核的准则, 这是考成法的最终目的。当时官场通行的是增加赋税, 向小民头上搜刮, 不敢督缴正赋田税, 因为逃税拖税的都是豪强权贵, 张居正毅然提出对官员“以钱谷为考成”的主张, 凡是追缴欠税不足的官员, 都要受到批评、调离或撤职的处分, 以追索田粮评定政绩, 迫使官员打击不法权贵, 使贪官无处藏身, 不用加税而补足国家亏损, 这是一项成功的经验。其三是不拘一格用人才, 培植改革的中坚力量。
(三) 、均赋役, 厚商利农, 发展社会经济
明朝的赋税制度是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税, 按人头派差役, 所以土地和户口是王朝财政和劳动力的主要来源。随着兼并势力的发展, 民间的土地和人口逐渐集中到勋臣、贵戚和大地主的名下, 本来国家征收田赋是, 按亩核算, 从法制上说是公平的, 但有的农户土地被豪强侵占, 田赋却留在原田主的名下, 造成产去税存, 这就发生了赋税不均的社会问题。考成法只能解决一部分欠税的问题, 大量的瞒田逃税和税役不均亟须从赋役制度上加以整顿, 这才能开辟理财安民的新途径。
对于改革的成效, 嘉靖末年国家粮仓不足一年之储, 改革前财政空虚, 入不敷出, 赤字超过三分之一, 改革后国家储粮可支十年, 国库积银四百万两。
这十年成效得来并非易事, 一事一议都历经艰难, 改革要触动豪强权贵的利益, 封建体制衰老僵化, 改革的余地狭小, 在因循守旧的社会风气中, 如果没有果敢而又凌厉的魄力, 改革将会寸步难行。张居正正是具有过人的胆略和勇气, 才使中央政权内部没有出现北宋改革那样强有力的反对派, 不像王安石变法几起几落, 新政因而较少引起正面冲突, 比较顺利地从政治推向经济, 功效显著。可以这样说, 改革的成功, 主要是因为张居正在主观上具有把新政引向胜利的忠诚和能耐, 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环境给他提供了充分活动的舞台, 使他主导了王朝败落时期重又复苏的新局面。
然而, 由张居正个人主导的这场改革的成功, 也预示身后隐伏的危机, 这就是人在政在, 人亡政息。万历十年六月张居正病逝, 同年十二月反对派开始发难, 张居正满门查抄, 家属饿死十多人, 凡被认为与张结党的官员, 统统被削职, 张居正的改革连同他本人全遭覆灭。
为什么苦心经营十年, 卓有成效的改革却一朝颠覆, 毫无招架之力, 从客观上说有两个原因:
(一) 支持改革力量的消失
从战国末期到张居正时代, 改革家基本上是出身贫寒, 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 这样的人有改革的冲动, 他们的改革目的多数是富国强兵, 其改革的动机多半是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所以, 他们改革首先会拿旧的利益团体开刀。因此, 当他依靠的最高权力不存在时, 或失去最高权力的支持时下场一定很惨。
在君主专制的时代, 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权威, 张居正的威势是因为代行皇帝的权力, 反对派不足与之抗衡, 但这只是为时不久的特殊条件。新政初期, 神宗是个不甚解事的少年, 张居正是他的老师, 处处听从张的指点, 对改革自无二议。随着年龄的增长, 神宗已成长为统治阶级的最高代表, 帝权和相权本是一组相依相克的矛盾, 权高振主, 遭到皇帝的忌恨, 往往成为宰相的悲剧, 张居正也不例外。在皇帝年幼时可以忍受的, 到成年却成为削夺相权的口实。张居正暴病身亡后, 反对派的发难首先得到皇帝的支持, 落井下石的, 乘机报复的, 群起而攻之, 祸延所有支持改革的官员, 不到一年改革派被清洗殆尽。
当执政者面临社会危机的时候, 苦于谋求出路, 保全统治地位, 可能同意或支持改革, 从而约束自己的贪欲, 一朝改革初见成效, 危机解除, 贪婪的阶级本性又促使他们摆脱改革所带来的节制, 进而废除改革。在皇帝一言定法或废法的时代, 成于斯者败于斯, 这是专制主义政体下政治变迁和社会改革的普遍现象。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命运与新政连为一体, 往往以喜剧开场而以悲剧而告终。
(二) 、反对改革的势力从未真正消灭
张居正秉持国政十年, 并未真正消除反对的声音, 对反对他改革的人只是一味地打压。被他打压的人, 一是改革的受害者即统治集团既得利益者;一是改革对自身利益损害不大或没有损害的士大夫阶层, 他们只是不同意改革的一些主张和举措, 但也遭到张居正的打压排挤。这些被强制压抑的势力, 一旦得到机会崩发而出, 必然会将个人情感上的仇恨嫁接到政治立场上来, 给改革造成灭顶之灾。
张居正身上的另一个问题便是独裁, 他压制言官, 独断专行, 可以说是一个大独裁者。因为他是一位旷世能臣, 能够施行正确的决策, 才使我们对他的独裁忽视、纵容, 甚至对言官的掣肘表现出义愤。可是这种将整个民族的命运系于一人的政治模式又是否值得推崇呢?他的政策英明与否对当时人来说都是未可知的, 如果张居正的决策出现偏差和失误, 别人即使发现也无法对他进行制约, 只能等他自己去发现、改正和调整, 但是这样往往会需要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也许还会很漫长, 要知道即使他仅有一点考虑不周的地方, 全国也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因此而倒霉, 如果是大的失误呢?整个民族会付不起这种代价的。对于这种由少数人集权的精英政治我们必须要慎重地去对待, 至少应该进行有效的制约。
张居正的改革, 使得封建王朝在走向没落之前, 又产生了短暂的繁荣, 回顾整个改革历程, 我们可以看到, 一场改革, 首先要顺应天下大势, 这不仅是时局紧迫的需要, 还要有足够强大的支持改革的力量, 这种力量可以是来自下层民众, 也可以来自上层权利, 但是必须要强大而持久, 最重要的, 是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机制来保证各项改革能够长久的运转下去, 让改革能够真正地深入民心, 惠及百姓, 不会因某个人或者某个集团的消亡而失败。
摘要:张居正年代, 明王朝已面临“山雨欲来风满楼”、大厦即将倾倒的局面。张居正改革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责任心, 万历新政是明中期, 亦即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一次较深刻的改革,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将就这场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其实施, 改革的成败等几个方面来简单分析这一伟大的改革。
关键词:张居正,改革,万历新政,明朝
参考文献
[1]曹邦军.张居正整顿吏治的思想和措施[J].江汉论坛, 1982 (6) .
[2]黄国强.论张居正整顿吏治和改革财政的措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6 (4)
[3]蒋长芳.张居正的考成法及其在改革中的作用[J].学术研究, 1980 (1)
[4]姚大中.试论张居正对驿传制度的改革[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7 (2) .
[5]谢贵安.张居正官史修纂的革新措施[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6]尹选波.论张居正的教育改革[J].广东社会科学, 1999 (2) .
[7]任冠文.论张居正毁书院[J].晋阳学刊, 1995 (5) .
[8]展龙.论张居正改革时期的明蒙贡市关系[J].黑龙江民族刊, 2009 (5) .
[9]陈时龙.隆庆及万历前十年的讲学与反讲学—以徐阶、高拱和张居正为核心[A].樊树志.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初探 篇三
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不同, 在教学中, 我们需要尊重历史, 吸取历史事件中的经验和教训。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基础性的知识, 然后联系生活实践和时代发展特点, 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历史素养, 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点是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在坚持这一理念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高中历史教学设计要以历史基础知识为依据,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去分析历史, 开拓学生的思维, 以使学生对历史有更深刻、更客观的理解。二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 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 教学活动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去探究和交流,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三是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 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 使学生能自主建立宏观历史体系。
二、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敢于自主探究
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条件之一, 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能自主探究和交流, 产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和学生拉近关系, 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不能高高在上, 唯我独尊。师生关系和谐了, 学生才能感到轻松, 没有压力, 学生的激情才能释放出来, 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此外, 历史教师也要放下“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 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能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 带着微笑走进课堂, 用自己良好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虽然我们提倡改革, 但是高中历史教学改革要有目的性, 不能盲目去改革。就我国当前的课堂来看, 教师的在教学中确实放开了手脚, 教学手段也丰富多彩, 课堂生动活泼了不少, 学生上课的兴趣也被激发了起来, 课堂氛围非常活跃。但是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怎样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应试教育下, 所谓学生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成绩好, 但是现在说的能力是指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为人处世的能力等。提高学生的能力对历史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四、创新历史课程教学方法
1. 采用先学后教法。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 要告诉学生预习的内容。教师可以很据情况事先告诉学生预习的重难点、学习目标等,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找找本课的重难点和学习目标。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掌握知识, 做好笔记, 上课时才能有目的地去听课。另外, 教师要对学生预习的情况做好检测, 以便掌握学生预习的效果和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这些问题要放在课堂解决。
2. 编制历史学习优化设计辅助参考资料。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 深入挖掘教材, 明确教材中的重点和知识点。在此基础上, 教师对本课或者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合。这对学生预习、听课或者是复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3. 加强历史典型案例研究, 对历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要运用智慧找到解决的好方法, 不断探索和实践, 积累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经验。通过典型的案例, 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得到解决, 如教材与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有效结合的问题。
4. 试用学分统计法。
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作业要有层次性和选择性, 在题型、难度以及时间上不能一刀切, 不能给学生定出太多的条条框框, 这样对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都是一种限制。教师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 让学生自主安排, 做到灵活运用, 这样才能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 让学生自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
素质教育提倡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不管是在课上, 还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都要给学生机会, 让他们去实践。
五、遵循时代性、基础性的原则选择教学内容
在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注重历史基础知识, 如在历史上有教育意义的、有较大影响力的历史事件或者是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等内容都要精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制定教学目标。
六、完善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中学生的思维也在不断变化着, 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都和以往有所不同。在素质教育下,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除了要改变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 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首先, 在评价内容上,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以学生成绩为标准, 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品德等,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 评价方式多样化。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太单一, 要体现灵活性和开放性, 如历史制作、历史考试、历史搜集和调查等, 教师要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评价。最后, 评价主体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来自多方面, 如学校、教师、父母、社会等, 形成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评价体制。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和创新, 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韩丽群.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与实践[J].网络财富, 2009 (11) .
[2]姚美云.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9 (4) .
[3]张宏生.激发高中生历史学习动力[J].西藏教育, 2010 (7) .
4.改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篇四
一、熟练地驾驭教材
首先要宏观把握教材。备课时, 把每节课都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去, 居高临下地讲述。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通读教材, 掌握历史阶段特征。例如高一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包括四节内容, 这四节前后联系可看作是一个整体:俄国十月革命、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是总的世界革命运动的三个组成部分, 共同促成世界现代史首次革命高潮, 这是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 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为主导, 以被压迫民族为同盟军的一次世界规模的革命运动。这样讲述, 学生就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再如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要宏观把握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那么以后讲任何一节时都可放入一条线索中去, 使学生能更清楚地把握历史。
其次是微观拓宽教材。中学历史教科书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称为“压缩饼干”。因此, 我们在使用教材时, 对一些内容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 使之生动形象和更易理解。当然, 拓宽是适当地, 像教材有关内容的顺延, 史料的补充, 理论的深化等等, 这对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很有好处的。就理论的深化来说, 因高考越来越把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作为主要内容, 而有些理论性问题又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 无所适从,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适时地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渗透, 使学生有规可循, 心中有数, 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二、严谨的课堂结构
严谨的课堂结构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一点, 使学生学活历史, 我认为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 课堂气氛“严”与“活”的关系。
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课堂气氛控制能力。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中有活, 活中有严;严而不死, 活而不乱。“严”表现在:课堂纪律要严;教师传授知识应当注重准确性, 做到史实准确、观点正确, 褒贬分明, 不可随随便便, 信口开河;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 对正确答案要予以肯定, 对错误的答案要及时纠正。“活”表现在: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 和蔼的态度;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料、历史小故事, 讲述要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要有层次感, 做到深入浅出, 生动有趣, 既有惊涛骇浪的叙述, 更有涓涓细流的描绘。
(二) 培养能力与思想教育、传授知识的关系。
有人说教给学生的知识等于教给他们“加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给他们“乘法”, 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史实, 更重要是培养他们在掌握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比较、概括、归纳、评价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时, 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优化课堂提问, 如投石激澜、巧设障碍、扩充延伸、诱导争论、变换角度等等, 启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拓展思维的广阔性、激发思维的批判性、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将学生的思维意向纳入课堂教学的轨道, 与教师的思维同步。 (三) 教学过程中“疑”与“释”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教学过程中, 教师正确处理“疑”与“释”的关系, 这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上课时, 可多用一些设问句、反问句来设疑, 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优美的课堂语言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 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的:“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 教师必须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 你一进教室, 学生就兴奋, 就会觉得听你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 这确实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而这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来自教师渊博的知识和对专业课的精深理解和熟练把握, 来自教师的禀赋和气质。例如:“亚洲的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的时间哪个在前、哪个在后, 学生容易记错, 我简练地用“革命风暴刮起后, 把沉睡的亚洲人吹醒了”, 一句话学生很快就记住了, 并且记得很牢。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内在美主要是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富有科学美, 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如“字字珠矶、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美;层次清晰、简洁明了的板书、板图美;有张有弛、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美;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美;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等等。我们应该长期不懈地去努力、去探索达到上述完美境界的途径,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实现质的飞跃。
四、画龙点睛的小结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复习小结。一节课的小结应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复习归纳本节所讲核心内容, 突出重点、难点, 并找出便于学生记忆的方法。如讲完第二次世界大战经过时, 可归纳为五个战场、四次会议、三次转折性战役、三个法西斯国家投降。使学生不仅记忆牢固, 而且知道本节的关键所在,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是留下悬念, 激发学生反思的余波。一节课的结束不能认为是思维发展过程的完成, 恰恰相反, 应该是思维进入更高层次循环的开始。因此, 在小结中, 我经常用悬而未决的问题, 创设新的情境, 给课后学习布下疑阵, 以诱发学生渴望知识结论的愿望。
课堂教学最后还应注意目标反馈讲练落实, 让学生动手动脑, 通过练习强化记忆。
5.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 篇五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历史学科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外历史状况, 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开发智力。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社会文化和发展, 而21世纪的高中历史教学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面向现代化、有修养的人才。
二、高中历史教学现状
如今, 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模式、考试方法等方面都有待改进。
1.课堂的教学模式落后
传统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来展开授课。这种方式的结果是一部分学生会听课、记笔记, 而另一部分同学就只坐着溜号或者搞小动作。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弊端是:学生不会自主学习、没有学习积极性、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历史课不重视。
2.教学手段没有创意
历史课程的传统教学手段仅仅只限于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齐读课本, 把黑板上的内容抄在笔记本上, 对课后习题教师就直接给出答案, 课后无需其他作业。这样单一的教学手段会让学生感到沉闷、对历史课产生厌烦感、学习效率低下等。即便把历史书上的重点内容背熟, 也不代表学生可以对内容理解明白, 实际上学生会的仅仅是表面的知识而已, 并不了解其内涵。
3.教学内容过难, 顺序混乱
高中历史课程中有些内容难度过大, 而且顺序混乱、错综复杂。这样的教材会导致学生思维混乱、压力过大、紧迫感过强, 难度过大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
4.考核方式缺少创意
考核的意义不只是考查学生对一学年知识的掌握情况, 更重要的是实践检验。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讲课也是以考题为主, 学生的学习面也仅限于考题范围之内。学生在意的是考试之后的排名情况, 根本不在意其他的。这样会让学生误以为学习就仅此而已,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也得不到锻炼与提高。
三、进行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想要彻底地改革, 就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 改变学生的被动式学习,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高中生。
1.转变思想, 大胆改革
在课堂上要突破旧模式。以学生为主导,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在课堂中遇到问题, 教师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让学生自主思考。教师还可以采用新的方式进行备课, 用趣味教学方法授课。例如, 在课堂上大家就一个问题一起研究、讨论, 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 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去。
2.贯彻落实大纲, 改革教育
在历史课程教学中要严格贯彻落实新大纲, 这是历史教育改革的重要凭证。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充分领会新大纲的内在含义和精神。在课中不仅要完成好新大纲中的教学任务、发挥课程的作用和特点, 还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惯性、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改进教学过程, 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采用趣味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首先, 在课程中可以加入一些现代化元素。例如, 多媒体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其次, 可以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学习。让学生以故事的形式把章节的内容讲出来, 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开发学生的智力。最后, 由学生自己来回顾课堂所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6.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张居正改革的成败 篇六
为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我国的教育制度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深化, 教育形式也由原来的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化, 在教材编排、教学大纲设计和课程设置上有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但是, 由于受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影响, 仍有不少现象与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不相适应。
(一) 把历史课作为副科看待
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 部分教师、家长依然认为历史是“副科”, 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有的干脆让其他“主科”占用了历史课时间, 因此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历史。与此同时, 有些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无味, 课堂气氛不活跃, 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学习兴趣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非常不利。众所周知, 态度决定一切, 如果对历史学科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对历史学科引不起足够的重视, 将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历史, 必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 历史课只要记忆就行
历史学习中确实有很多知识需要记忆, 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发生的年代及地点等, 这些知识非常繁杂琐碎, 记起来也极易发生混淆, 因此很多学生便产生了畏难情绪。为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 有些学生便在考前搞突击, 对考试中容易出现的知识点死记硬背。尽管突击性背诵能记住一些知识点, 但如果没有平时的知识积累, 那在考试中也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致使他们对历史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众所周知, 素质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考命题也不再是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 历史也并不是通过简单记忆就能得高分, 它还需要学生具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做题少, 没有形成对知识的积累, 不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总结和思考。
总的来说,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是有些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乏味, 整天与历史事件、人物打交道, 感觉没意思;二是认为学好历史课也没什么用, 对自己没什么帮助, 不像数理化等科目能在实际生活中用得到, 最多只是懂得一些历史知识而已, 因此对历史课引不起重视, 没有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有的甚至存在畏难情绪。
二、改进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即师讲生听、师写生记、师问生答,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这种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期和波动期,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在素质教育倡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 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 更新教学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更新思想观念 , 要面向全 体学生 , 促进学生 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 改变教学模式
在历史课堂上, 要想引起学生的兴趣, 就要做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自己是知识传播者的角色,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 而自己在教学中只需扮演指导者和引导者, 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即可,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并对他们的不同观点和意见要辩证地看待, 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知识很多都是结论性内容, 是定论, 容不得商量和更改。因此, 有的教师认为历史课没什么可讲的内容, 只要学生能记住课本内容就可以应付考试了。其实不然,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不但要让学生背过课本上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初步分析历史问题, 通过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四) 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
历史课涉及面很广, 可以说包罗万象, 天文、地理、人物、事件无所不及。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 并逐渐失去兴趣。作为历史教师, 必须要博学多才, 要广泛涉猎多方面、多学科知识, 在讲解历史知识的同时穿插一些与之相关的、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题外话”, 从此来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习兴趣。另外, 历史课讲述的都是离学生很遥远的事情, 难以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大部分学生对时事感兴趣的特点, 把目前发生的时事与历史课有机地结合起来, 化历史为现实, 引发学生的共鸣, 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样就可以在娱乐性的讲课氛围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要把现实生活和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把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投入到历史学习中,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这一形势下,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也不例外。作为连接现在和过去的特殊学科, 历史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很大。那么, 如何更好地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提升教学效果呢?本文从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入手, 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 希望对广大同仁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探究
参考文献
[1]刘品.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群文天地, 2013 (2) .
[2]张小庆.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3 (6) .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张居正改革的成败】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10-07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专题一《梭伦改革》(人民版选修1)10-01
高中历史教学动态生成07-28
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08-21
高中历史分组教学策略09-08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讨09-20
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继承与创新论文08-05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索07-08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