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教学整体设计与反思(共8篇)
1.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教学整体设计与反思 篇一
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厦门外国语学校邹春盛
本单元的文体特征属于新闻和报告文学类,课程标准中归入实用类文本,要求“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本单元文字障碍比较少,教师不必像前三个单元一样,在关键字词上精雕细琢,在精彩语段上反复吟诵,更多应采用整体感知,比较阅读方法,培养阅读新闻的基本方法,学习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进而了解新闻和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和基本结构,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本单元课文文字较为浅显,可打破传统的教法,重新组合教材,例如把《短新闻两篇》和《飞向太空的航程》合成一个小单元,重点解决新闻的类别、新闻的基本格式和新闻背景的特点与作用。《包身工》作为一个小单元,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理解材料和背景资料的有机结合,议论和抒情文字在文中的作用等问题,也可参照《教师教学用书》P124“《包身工》研究性学习案例”的方法,把这篇课文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教学案例。《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则作为自主阅读课例,每个同学自主阅读,并提出问题,带到学习小组中共同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疑难问题在讨论课中和教师共同研究解决。具体的课程目标设计如下: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香港回归和“神舟五号”飞射成功的基本情况,增强振兴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振兴民族和促进国家统一富强的意识。
2、认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愚昧和灾难,探讨形成的原因,自觉树立维护人类和平、敬畏生命尤其是尊重弱势群体(如“芦柴棒”这一类人)的意识。
3、以航空英雄、基层劳模为榜样,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知识和能力
1、新闻的一般特征,报告文学的特点。
2、阅读新闻,筛选信息的能力。
3、攥写新闻、通讯的能力,程度较高的同学尝试写报告文学。
三、过程和方法
本单元主要的方法是:目标解读法、自主阅读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1、目标解读法。主要适用于第13、第14课,教师课前可设计几道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在小组中讨论,在课堂上交流,教师也可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交流阅读感受,一些知识目标在课堂上加以明确、解决。
2、自主阅读。主要适用第15课,自己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并在学习小组中和同学共同研究,寻找解决的方案,一些比较大,比较敏感的问题,比如通讯和新闻有什么?掏粪工时传祥在现代社会还能被评为全国劳模吗?可存疑,留待课堂讨论,课堂解决不了的,可请教专家或作为进一步研究的专题。
3、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教学整体设计与反思 篇二
(一)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全文, 了解生命的起源过程, 并完成所布置的任务。
2.用所学的词汇和语言点复述课文, 掌握段落大意。
3. 用所学的知识与伙伴进行交流、沟通, 提高交际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1. 任务教学法:快速阅读, 掌握段落大意, 匹配正确选项。
2. 合作学习法:仔细阅读, 讨论生命发展的过程, 并排序。
3. 交际学习法: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运用所学知识对生命的起源进行叙述。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部分旨在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手段, 获取有关“地球生命的起源”方面的知识, 提高学生的素质, 拓宽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 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地球、珍爱生命的意识, 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
天文学作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对我们人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课文以“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为中心话题, 内容涉及太阳系、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宇宙大爆炸、黑洞效应等, 主要围绕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展开。本课时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本篇阅读文章采用了叙述方式, 按照时间顺序, 主要叙述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我将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以问题导入, 让学生思考, 激活学生的思维,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主题阅读, 进而扩大课堂的材料输入量和学生的语言输出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 对全文大意作整体理解:本篇阅读文章采用叙述方式, 按照时间顺序, 主要叙述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掌握本课的重点单词与词组 (Useful words andexpressions) :
Big Bang watch out
break out exist
in time now that
block up as a result
give birth to lay eggs
cheer up prevent … from
in one’s turn puzzle
3. 找出各段的主题句, 并归纳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难点:
1. 如何利用预读、略读、查读等阅读技巧和识别关键词、确定主题句等阅读微技能, 形成阅读策略。
2. 如何帮助学生运用阅读策略, 实现自主学习。
3.怎样以阅读课的教学为依托, 全面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4. 掌握本课的重点单词与词组, 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适当的辨析与拓展, 提高实践能力。
四、学情分析
在高一第一学期英语学习的基础上, 学生已经掌握了略读、快速阅读等阅读技巧, 以及识别关键词、确定主题句、预测等阅读微技能, 形成了初步的阅读策略。但大部分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的基础知识仍然较为薄弱, 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较差, 学习的主动性不足;然而, 他们学习比较认真, 学习较为优秀的渴望在班集体里得到他人的认可, 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与此同时, 他们的求知欲旺盛, 思维比较活跃;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好, 能主动配合老师, 愿意开口讲英语;他们有着高中生的独立、爱表现自我的特点。因此, 只有设置使他们感兴趣的活动, 因材施教, 才能让他们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本课课文是一篇科普类文章, 文中有许多专有名词, 如, 两栖动物、水生有壳动物、爬行动物等等。因此必须先学习单词, 同时学生可将英文所呈现的内容与生物知识相结合, 帮助理清文章的脉络。
五、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复习 (Reviewing) (5分钟)
设计意图:本环节将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简略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铺垫。
师:How many planets are there in solarsystem? What are they?
生:There are eight planets in our solar system.They are Uranus, Venus, Earth, Mars, Mercury, Jupiter, Neptune and Saturn.
师:Very good. Do you know the words andexpressions on the blackboard. They may be used inthis class. Let’s review them.
学生活动: (The students read the words loudly.)
步骤2:导入 (Leading-in) (5分钟)
师: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information aboutthe universe?
生:Yes, very much!
师:Do you know the origin of life on earth?
生:Pangu separates the sky from the earth.
生:Nvwa makes human beings.
生:God created the world.
师:Yes. You are right. There are differentversions about the origin of life on the earth. But doyou know the scientific idea of the development ofthe life on the earth? OK, now look at these picturesand then answer my questions.
多媒体利用:用多媒体展示以下图片。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导入过程, 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相关图片和文字让学生猜。这样的导入能让学生打开思路, 回想起地理课中所学过的相关知识。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本堂课的主题, 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营造一种宽松和活跃的课题氛围。本环节能让学生学习一些生词, 为下一步阅读策略的掌握及教学的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1) The Big Bang宇宙大爆炸
(2) A cloud of dust一团尘埃
(3) A solid globe一个固体的球状物
(4) The globe exploded with fi re and rock球体爆炸喷出烈火与岩石
(5) The atmosphere大气层
(6) Oceans and seas海洋
(7) Small plants and tiny organism小植物和微生物
(8) Shellfi sh and all sorts of fi sh贝类及各种鱼类
(9) Amphibians两栖类动物
(10) Reptiles /Dinosaurs爬行类动物 / 恐龙
(11) Mammals哺乳类动物
(12) The evolution of human beings人类的进化
步骤3:略读 (Scanning) (7分钟)
师:Ok, so much for the pictures. Can you tellme what order of the pictures it is?
生:They are in the order of time. From thesepictures, we can know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师:That’s right. Now let’s look at the text. Lookthrough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get the main idea ofeach paragraph.
任务学习法:限时阅读活动, 学生在5分钟时间内把握文章各段的中心大意。
设计意图:准确、快捷地找到段落主题句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技巧。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浏览文章, 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略读技巧找出段落主题句, 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此项任务可提高学生的预测能力和快速阅读能力, 让学生基本了解课文的章节安排和主线。
多媒体利用:用多媒体展示以上练习, 并连线。
师:Please match the main idea with eachparagraph.
生:para.1—d, para.2—c, para.3—a, para4—b, para.5—e
步骤4:精读 (Intensive Reading) (10分钟)
师:Well done. Now we’ll read the text carefullyand then put the right order of development of lifeinto a timeline, then discuss in groups.
1. Insects and amphibians appeared.
2. Dinosaurs appeared.
3. The earth became a solid ball.
4. Small plants grew on the water.
5. Reptiles appeared.
6. Plants began to grow on dry land.
7. The earth was a cloud of dust
8. Water appeared on the earth
9. Shellfi sh and other fi sh appeared.
10. The universe began with a “Big Bang”.
11. Clever animals with hands and feet appeared
12 Mammals appeared
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生命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这一系列的环节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章, 捕捉文章细节。引导学生先根据文章的主线, 搞清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领悟和分析语篇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各小组把讨论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生:the right order should be 10, 7, 3, 8, 4, 9, 6, 1, 5, 2, 12, 11 (对学生展示结果进行表扬)
师:Very good. Now you must have a generalidea about the text. Can you retell the text using yourown words?
生:... ...
交际学习法: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表述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该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出的平台。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了语言储备, 为语言的输出做好了铺垫。同时, 此活动还可以激励学生将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跟他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同时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步骤5:讨论 (Discussing) (15分钟)
师:Good job. Now think about what you haveread and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pairs.
Why was the earth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planets?
Why did the plants grow before the animalscame?
Why is it wrong to show fi lms with dinosaurs andpeople together?
What problem is caused by human beings?
多媒体利用:用多媒体展示以上问题。
合作学习法:学生合作学习, 共同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把教学活动变成了真正的交际活动, 并将课堂活动推向高潮。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变浅层次的参与为深层次的参与。学生将所领会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另一个情景中去, 通过交际学会交际。使学生能清晰地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实现学以致用。
师:Yes, we human beings did much harm to theearth. The earth may become too hot to live on. Sowhether life will continue on the earth for millions ofyears to come will depend on whether this problemcan be solved. It is high time that we should dosomething to protect the earth. Protecting the earth isprotecting ourselves.
步骤6:作业 (Homework) (3分钟)
Write a report about what you will do to protectthe earth.
Find out the useful expressions and languagepoints in the text.
Underline the difficult sentences and analyzethem.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是本堂课的延伸, 旨在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出的平台;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了语言储备, 为语言的输出做好了铺垫; 复习本节内容并为下节课做好预习。
六、教学小结
本节课通过不同的任务设置, 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合作和探究来完成各项任务。深层思考的阅读理解活动和讨论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用英语表达的欲望, 达到了增强学生成就感、自信心, 培养其合作精神的目的。
七、教学反思
3.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教学整体设计与反思 篇三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人教A版)》第二章2.3.1节。本节课主要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及其初步运用。
本节课中的线面垂直定义是探究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基础;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充分体现了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之间的转化,它既是后面学习面面垂直的基础,又是连接线线垂直和面面垂直的纽带。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实现从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的飞跃,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学生是高一的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掌握了线线垂直的证明,并且学习了空间内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以及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知识,因此学生对于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学习有良好的认知基础。但是学生对于理解线面垂直的定义有一定的困难,受线面平行的影响,很容易由一直线垂直于一平面内一直线得出线面垂直,由于平面内看不到直线,要让学生去体会“与平面内所有直线垂直”就有一定困难;同时,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发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学生不易想到。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难点:探究得出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初步运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2.运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简单的的空间位置关系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实例、图片的观察,概括定义,正确理解定义,增强观察能力;
2.在探索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过程中感悟和体验“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线面垂直转化为线线垂直”、“无限转化为有限”等数学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垂直定义的归纳,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
2.通过经历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探究,体验探索的乐趣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哪些位置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集体可能回答: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相交
【追问】有些位置关系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是线面平行,还有一种呢?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线面垂直这种位置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线面位置关系并揭示课题
2.逐步探索,得出定义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线面垂直的现象有哪些?
【师生活动】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线面垂直现象,然后教师也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线面垂直现象,例如篮球架和地面垂直,旗杆和地面垂直。对于旗杆与地面垂直的现象进行抽象化,让学生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
思考:
(1)阳光下,旗杆AB与它在地面上的影子BC所成的角度是多少?
(2)随着太阳的移动,影子BC的位置也会移动,而旗杆AB与影子BC所成的角度是否会发生改变?
(3)旗杆AB与地面上任意一条不过点B的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第(1)与(2)两问是为了让学生发现旗杆AB所在直线始终与地面上任意一条过点B的直线垂直,第(3)问是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发现旗杆AB所在直线始终与地面上任意一条不过点B的直线也垂直,那么学生就可以得到直线AB与地面内任意一条直线垂直。在这里,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直立于地面的旗杆与它在地面的影子的位置关系来分析、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这一概念.
【师生活动】师生一起给出线面垂直的定义:如果直线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与平面互相垂直,记作:.直线叫做平面的垂线,平面叫做直线的垂面.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垂足。
3.创设情境,猜想定理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利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直接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寻找简捷、可行的方法来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
【实验】准备一个三角形纸片,三个顶点分别记作,.如图,过△的顶点折叠纸片,得到折痕,将折叠后的纸片打开竖起放置在桌面上.(使、边与桌面接触)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根据这两个示意图进行实验,并思考:
1.折痕与桌面一定垂直吗?
2.为什么图2中折痕不一定与桌面垂直?
对于思考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定义进行回答。
【设计意图】: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定义:如果想说明一条直线与平面不垂直,只需要在平面内找到一条直线与它不垂直就够了,实际上就是举反例.【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操作:将纸片绕直线AD(点D始终在桌面内)转动,使得直线CD、BD不在桌面所在平面内。问:直线AD现在还垂直于桌面所在平面吗?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让学生认识到两条相交直线必须在平面内,从而更凸现出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核心词: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
问题:如果我们把折痕抽象为直线,把BD、CD抽象为直线,把桌面抽象为平面(如图3),那么你认为保证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如果将图3中的两条相交直线、的位置改变一下,仍保证,你认为直线还垂直于平面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要判定一条已知直线和一个平面是否垂直,取决于在这个平面内能否找出两条相交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至于这两条相交直线是否和已知直线有公共点,这是无关紧要的。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试验给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从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个方面表述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文字语言: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强调:两条相交直线,必须满足,不可忽略.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
【教师归纳】“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线面垂直转化为线线垂直”、“无限转化为有限”等数学思想.4.运用定理,证明问题
练习:1.如图5,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请列举与平面ABCD垂直的直线.并说明这些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如图6,已知,则吗?请说明理由.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别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证明,并用文字语言概括: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教师归纳】:这个问题给出了判断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又一个方法,间接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这个命题体现了平行关系与垂直关系之间的联系.
练习:3如图7,在三棱锥V-ABC中,VA=VC,AB=BC,K是AC的中点.
证:AC⊥平面VKB
思考:
(1)在三棱锥V-ABC中,VA=VC,AB=BC,求证:VB⊥AC;
(2)在⑴中,若E、F分别是AB、BC的中点,试判断EF与平面VKB的位置关系;
(请学生判定后,追问:EF与VB的位置关系如何?)
5.回顾总结,作业布置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知识方面:线面垂直的定义、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4.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教学整体设计与反思 篇四
授课地点:南宁一中学术报告厅一楼 授课班级:南宁一中 高二14班
授课性质:校级公开课(教科所安排的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公开课)使用课件:自制幻灯片
听课人员:南宁一中语文组全体成员,学校部分领导、其他学科教师等共50余人。
一、导入(约2分钟)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大名著的另一章回体小说,反映农民抗争的《水浒传》中的一篇文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看看里面的人物能给我们留下怎样鲜明的印象?
师:《三国》《水浒》,但偏偏就有人说——(投影)(?摇?摇)不读水浒,(?摇?摇)不看三国
那谁说的?看前面加个什么字。(少)不读水浒,大家猜下句—— 生:“老不看三国”。
师:聪明啊,这样又会对对子了。为何呢?水浒动不动打打杀杀,血腥气太浓,少儿不宜。三国权谋机诈太多,太老谋深算,老不看三国,以免晚节不保。那么今天我们这篇《水浒传》里的精彩章节到底是否值得一读?下面我们走进课文。
二、情节
情节略(通过师生提答的方式复述课文内容)
三、分析人物——林冲
我们来看几个细节,让我们来琢磨琢磨林冲的性格——
(投影)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师:有人关注过这个片断吧?你怎么想的?
生: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取、挑、盖、戴、拿、拽、出、拽、锁、带、投,严格坚守职责,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很仔细。师:不错。关门,又锁上,林冲很多细小的动作,设身处地想一下很有意味。即使现实十分残酷,他仍小心翼翼地呵护,宁愿抱残守缺,我们的林冲再也禁不住什么折腾了。
师:还有什么值得关注的?
生:“信步”,随意步行,表明林冲还很满足眼前的处境。师:好。还有,两次提到一个什么物件? 生齐:钥匙。
师:为何两次提到?拿钥匙干嘛呢?钥匙除关锁之用还有象征意义:有钥匙就可以开门,可以回来,表明这世界无论如何总会有一条路为你开通,有扇门为你打开,表明林冲对世界还有期待,与前面“找泥水匠”一样,他对现状还感觉不错。如果出门不带钥匙,则是出门就不需要回了,或者说回不了了,此处回不了,只好他处再找路。林冲此时没有关心回不了,他满脑子都是回来好好过。
所以,此片断可归结林冲为——(投影)安乐,安于现实,乐于现状。师:我们接着看。
(投影)……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师:有没有人注意到?前面还有情节,把石头搬来堵门。这些常见的动作可见什么?这还是他内心的反应,什么内心?
生:安于现状。
师:他安于现状,在如此狼狈凄苦之时还想回去,做事小心从容一丝不苟,对现实充满希望。如社会不把他从小康推到悬崖,让他裂变,他就是庸人,让他裂变,他就是英雄。
林冲在草场,在荒郊野外,与孤坟野鬼相伴,他也从容不迫,沉稳有力,安度岁月。这是一种动人的力量,什么力量?内在力量,在如此窘境下从容而自在,冷静到让人可怕。我们看李逵是外在力量,一身横肉,满身的黑毛,像程咬金的三板斧,动感十足,可防可避。
师:看到这,我们看下对水浒英雄的情感程度。喜欢林冲的人举手?(没人举手)师:不喜欢也正常,可能根本不了解啊,“少不读水浒”嘛。但有学者认为,如果你真的读完全书,女性读者可能更喜欢林冲:
林冲的柔弱与不幸,会激发女性深切的同情心; 林冲的豪强与英武,会引发女性强烈的爱慕心; 林冲超强的冷静和判断,又会给女性以安全感。师:这个片断我们可以怎样概括呢?(投影)沉稳有力?摇安渡岁月 师:我们看还有没有其他细节。
(投影)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师:这是节选的最后,林冲杀敌复仇完成了命运与性格的蜕变。我们看什么呢?看这简单的叙述对林冲性格有何种暗示。这里叙述了林冲带进庙里的六件物质资料:白布衫(带搭膊)、毡笠子、酒葫芦、裤子、枪,还有一样是我们的林冲随时带在身上的钥匙。这时这里六件物品的叙述已经不一样了,有否定叙述(被子与葫芦),有肯定叙述(白布衫、毡笠子,还有枪),还有一样虽一直带着但根本没提到,那就是钥匙,否定里又有一肯定,即酒葫芦,酒要喝掉,从头冷到脚也要喝掉,喝掉会让自己的身与心更冷;葫芦要扔弃,扔弃的其实是安乐。被子、酒葫芦是享受是安寝,而这时杀人复仇的林冲已没有安寝了,他从此流落四海,以天为庐地为席;白布衫、毡笠子是出行是远游,他依此而浪迹江湖;钥匙,不存在了,所以不提了。这个世界不是关上了门,对林冲来说是完全没门,钥匙也就无意义了。他只好到另一世界去闯荡,闯荡靠的是枪,是战斗、是绝杀。从此,林冲枪上挑的不再是冰冷的酒葫芦,而是血淋淋的人头。这样,林冲就有了一种——(投影)决然蜕变。
师:这样,我们应该可以概括林冲的性格。相信很多同学能得出这样的印象:(投影)他谨小慎微、安分守己(苟全性命)、忠于职守、静候刑期,最后善良忠厚的英雄被逼无奈,杀人复仇,走上了落草之路。
师:阅读、诗鉴赏经常考这类题。同学们要注意,概括人物形象或性格要有两方面——身份+个性。
(投影)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奸臣陷害沦为配军。师:情节典型了,人物典型吗?也要看两方面:本身是否多角度写人?此人对主题以至整部小说的主题理解有突出作用吗?通过刚才的细节共读,我们知道林冲性格与命运的蜕变是被逼的,官逼民反,林冲是最典型的人物。
师:所以,读小说除了要注意精彩的情节。还要关注细节。什么细节?动人的细节。
(投影)精彩的情节?摇动人的的细节
师:课文不仅主要人物形象鲜明,次要人物也很有个性,三言两语就能以言窥人。课下完成9个“一个”的归属。
四、结束,过渡到下节的环境——
(投影)草料场火光冲天,山神庙血流满地。完成性格与命运蜕变的英雄提枪而东……
师:这是对课文的概述,我们可以给它加个特定的环境。
(投影)草料场火光冲天,(天空中大雪纷飞),山神庙血流满地。完成性格与命运蜕变的英雄提枪(背风)而东……
师:课文是小说里最有诗情画意的一部分,环境描写极有魅力,我们留给下节课。同学们再见。
生齐:老师再见。课后反思:
当天在场观摩指导的老师课后进行了评课,有七八位老师给予了书面的评议与建议,令我非常感动。现结合老师们意见,梳理反思如下:
1.结尾是否太匆忙。作为公开课,想给大家一堂完整课的感觉,所以又情节又人物。设想的是,因为是新开课所以不说情节不行的,迅速带过,重点放人物上。但实际是,在情节上学生讲述有明显的需要指出方面,这就花了些时间,影响了后面。有老师建议针对人物可能更集中,可以考虑将情节作为一专题,人物又设一专题。我以为是,完整性与精细性要进一步结合。
2.庞博与中心能否处理得更好。为了增强语文味道、丰富学生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更多的思考,我常在课堂上多方引申,使课堂丰富而庞博。本节也是如此,习惯性地作了些引申,如对名著的评说等。这样可能会耽误时间影响课堂中心。如何使自己课堂“庞博”而不“庞杂”,形散而神聚?需要不断研磨。3.细节看人物行不行。这是我第一次这样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从几个片断看人物,若干细节见精神。此法深受“百家讲坛”鲍鹏山老师说水浒影响,细微处显作者与书中人物的神韵。法理相通,但学生眼角与专家视角应有很大距离,如何让两者更接近,使之既有操作性,又有阅读的愉悦与轻松?
5.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教学整体设计与反思 篇五
案例名称:《珍爱生命》(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三框)授课教师:赵学芹(北师大朝阳附中)【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学科 相关领域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进行灌输式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主动性、创造性。
本课教学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让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打破教材局限,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入手,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在体验和感受中产生情绪情感的升华,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课基于新课标的设计理念中关于生命的教育的内容,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综合思想品德课中关于生命的内容分为三框内容,这是第三个内容,是生命教育的核心,起到提炼升华的作用。
学生情况: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意义何在,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尽管有一定的思考,但往往存在一些偏差,对于生命,他们的认识往往是肤浅而表面的,因此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就显得非常必要。教学方式: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 《珍爱生命》 政治 生命教育
学段:初中
年级
初一(上)技术准备:教师制作的课件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通过事例分析懂得生命的珍贵,理解绝不能放弃生命,通过辩论活动,全面辨证地认识珍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懂得尊重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生命;不仅不能轻易放弃生命,珍惜生命,并且还要热爱生命,让生命活出质量来。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永不放弃生命,尊重肯定生命。教学难点:全面深刻认识珍爱自己的生命
教学流程示意 珍爱生命
永不放弃生命
尊重自己生命同时尊重别人生命
发展生命,让生命更有价值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出示冰心老人在散文《谈生
命》中的语句: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生命像一江东流的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
学生结合名人发挥学生想象语句,进行生命力,提出问题,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你认为生命像什么呢? 的畅想。(幻灯片展示生命畅想:生命
像……)
例一:生命像小草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例二:生命像流星,唰,说没就没。
归纳: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死不能复生。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视频。
活动
(一):事例分析 学生观看视频,1.2011年7月23日晚20:34,回答问题。一声轰响伴随着蓝光,甬温
线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两列火车发生追尾撞击,乘坐在2号车厢7座的北大研究生冯
宁,在随着车厢翻滚了几圈根据故事层次,之后,被重重地甩在一边,进行讨论思考,清醒过来的冯宁意识到火车回答问题 出了问题……
说一说,冯宁此刻的情绪可能是怎样的。
讨论思考 归纳:冯宁可能特别慌乱,回答问题
也可能镇静地想办法自救。
2.意识到火车出了问题,冯
宁开始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车厢侧翻,车窗朝上,冯
了解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程度。
通过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带给学生震撼,为之后的内容做铺垫。
通过分层的故事,旨在促使学生清晰深刻地认识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轻易放弃生的希望。
宁开始搜寻自己的手机,找到后,用仅存一点点的电量
针对镇静和慌乱的矛盾展开讨论,突出要珍视生命
拨打了110,此时,跟冯宁同讨论思考 一卧铺车厢的两位老人特别回答问题 慌乱,不停大声的喊着“救
命”并将纸笔递到冯宁手中要她赶紧写遗言留给亲人,冯宁……
猜一猜,此时冯宁的心情是怎样的?她会怎么做? 归纳:这样的一段,让我们
体会到了冯宁还是十分镇静
地面对当前的状况,但新的学生思考,回答
问题又来了,冯宁又会如何问题
选择呢?
3.冯宁感受到了心里强烈的恐惧,但是她又想着爸爸妈
妈还在等着她,她还想到了
她做一个好老师的梦想,求
生的意识、自己的梦想,让
她推开了老人递给她的纸
笔,她安慰老人一定可以出
针对乐观和悲去,同时寻找有没有可以自
观,突出乐观对救的方式,不一会看到窗外有人用扁担来砸窗子,但砸
了一会好像砸不开就走了,身边的老人看到这一幕特别
待生命
绝望,认为这些人冷漠不救学生讨论思考 她们,冯宁……
你认为(希望)冯宁会如何
认为?
归纳:此时,她的心里应该
是有非常大的恐惧的,同时
大家也感受到了,冯宁又碰学生猜测,回答
到了一个两难的选择,是选择相信坚持下去,等着救援,还是选择不信,在恐惧中自怨自艾?那么她又是怎么做的,我们继续来看:
针对镇静与慌
4.当这样一种绝望的情绪在车厢中蔓延开来时,冯宁告诉自己也告诉老人,相信外边的人一定会想办法再来救他们的,在冯宁的鼓励下,老人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过了不知多久的时间,救援人员砸开了窗户,冯宁和同车厢的老人得救了。归纳:可以说,这场事故中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活下来,但是,救援工作缓慢,有些人就产生了失望和绝望的心理,而冯宁选择了镇静乐观不放弃。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种悲观和慌乱情绪蔓延到很严重,人们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结果会怎么样?(有的人可能会发狂,有的甚至可能自杀,总之会无谓消耗,影响救援工作)如果是我们遇到这种突发事故怎么办?我们该学习冯宁,遇事不慌,不放弃对生命的希望,或者安静地等,或者积极想办法自救。
活动
(二):多媒体出示动车学生感受,相撞事故中失去亲人人们的图片以及《好心网友为小伊伊制作的视频》,引导学生感
在图片出示后进行联想。
乱、相信与不相信的矛盾,突出不放弃生命的希望。
渲染气氛,为下边的内容做铺垫。
受这些人们的心情。
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给学生以强烈提问:你在这些图片中看到的刺激,认识到了什么?
生命是属于所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联想,有爱自己的人如果故事中的冯宁死去了,的,因此不能轻不仅自己无法再体验和感受生,随意放弃自
这个世界,同时也会给家人
己的生命。带来无尽的痛苦。同时引导
学生理解生命不仅仅属于自
己,属于所有关心自己爱自
学生进行游戏,己的人。帮助学生认识感受自己的生到自己生命的
命。
奇妙、独特、不活动
(三):组织学生参与小
断变化和来之游戏“感受自己的生命”
不易,为学生悦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纳自己、尊重自
分析讨论事例,己生命奠定基总结归纳:在这个活动中,回答问题。础。大家感受到了生命的奇妙和独特,我们应该要爱护自己的生命。
活动
(四):多媒体出示金双
雨的照片,朗读金双雨的随
笔。
提问:对比金双雨同学的表
现,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肯定
尊重自己的生命?
总结归纳:我们要像金双雨一样善待自己每一天,快乐的生活,快乐的学习。
活动
(五):多媒体出示动车学生分组讨论
相撞时以生命捍卫职责的司后自由辩论。
机潘一恒的事例,引出辩题:
潘一恒为了捍卫乘客的生命安全而丢掉了自己的生命,他的行为是/不是不珍爱自己生命的行为。
通过辩论活动,帮助学生全面、深刻、辨证地认识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不忘尊重他人的生命。
动车相撞事故发生后,当驾
驶D301次动车组的福州机
务段动车司机潘一恒,被武警战士从严重变形的驾驶舱
里救出时,已经死亡,胸口被闸把穿透。此次事故遇难
之前,潘一恒安全驾驶动车
238262公里,从事机车乘务
工作18年,从未发生任何行
车事故。
据透露,两车相撞时,D30
1次列车的时速在170-180公
里之间,潘一恒的坚守带来了40多公里/小时的减速,慢
了40多公里/小时,意味着撞学生讲述知道
击对后方车厢的冲击力大的事例。
减。作为18年的老司机,他
深知已无力阻挡事故的发通过事例分析
生,他应该也知道,他身后和图片展示,帮的一扇门可能为自己带来生的希望——若是他第一时间转身往车厢里跑,依照15秒
助学生认识:要尊重别人的生命,通过帮助别
可跑100米计算,潘师傅可离谈自己的收获人让自己生命开车头和第一节车厢,依然(对生命的看更有价值。
法)。有逃生的希望。
总结归纳:当生命遭遇民族大义、道德、职责……时,我们要……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别人的生命。
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选用学生身边
活动
(六):多媒体出示动车相撞事故后,国家、军队和民众为救援工作所做的努力。
问题:这些尊重他人生命的行为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引导学生谈想法,再次说一说生命是什么。
结课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出
示两句名言。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斯基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弗洛姆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学生自我评价:形成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能力。的例子,更具说服力。
学生朗诵名言。对内容进行延
伸,巩固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认识。
2.表现性评价:在特定的任务和真实的情境中观察、收集和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表现,如实例分析、辩论、观察等。评价量规
1.学生自我评价表
在本课学习中你的总体感受是(优秀、良好、一般、需改进)
你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次数及内容
你参与课堂讨论的次数及内容 你为本课学习做了哪些准备?
你搜集到的与本课相关的资料有哪
些?来源于何处?
除了课本知识,你还知道哪些相关知
识?
在本课学习中,你感到疑惑之处有哪
些?
体验与感悟是什么?
2.教师对学生听讲,提问回答,思维方式有无创造性等进行分组量化评价
【说课】
对于这节课设计的思考源于一次发现名为《死亡笔记》的日记本在学生当中的流行,原来这种笔记本是商家根据日本漫画《死亡笔记》的内容制作的,这套漫画其中贯穿的一个内容就是谁拥有死亡笔记,就可以将自己仇恨的人名写上,这个人的生活就会遭受厄运至死,而很多学生纷纷购买这种笔记本,竟然也会把自己不喜欢的人名写在上面,了解这样的内情,让我很惊讶,于是,我便有了针对学生漠视生命的问题进行课程设计的想法,但又考虑到德育课程应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于是我想到了不久前发生的汶川地震时的很多震撼人心的例子,于是就有了《珍爱生命》这节课的设计,下面,我就汇报一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课标依据及教材内容: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珍贵。
教材内容: 本课内容分为两目: 1.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2.肯定尊重生命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纵向来看,《珍爱生命》所在的单元《认识新自我》是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除去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旨在面向初一新生,帮助他们适应初中生活之外,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可以说是后面所有内容的基础,横向来看,《珍爱生命》是第三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前两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的教学设计是从学生中来的,首先我在课前作了一个小的课前调查,了解了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反映出了这样的问题:
学生开始思考生命问题,但自我意识过强,对生命存在漠视,对尊重、敬畏、珍爱生命的认识更存在一些偏差
(三)理论依据
1.教育理论:依据生命教育理论,“教育要促进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2.建构基础: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3.教学原则: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原则。依据学生的情况、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制定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命是珍贵的,养成尊重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生命的习惯;树立不轻易放弃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提高交流、合作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三)知识目标:通过事例分析能说出生命是珍贵的,永不放弃生的希望,通过参与两难辩论,总结出生命遭遇民族大义和道德职责等时要想一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永不放弃生命,尊重肯定生命。教学难点:全面深刻认识珍爱自己的生命。
四、教学方式:
1.教法:为学生创造探究活动的机会、为学生创设情景体验的平台、给学生搭建讨论交流的空间。
2.学法:在情景中感受、在体验中认同、在交流中提升。
五、组织教学
下面我按照教学流程来具体地讲述一下这节课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畅谈生命
出示冰心老人在散文《谈生命》中的语句: “生命像一江东流的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
提出问题:你认为生命像什么呢?(幻灯片展示生命畅想:生命像……)例一:生命像小草有着无限的生命力。例二:生命像流星,唰,说没就没。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想象力,提出问题,了解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程度。
(二)讲授新课 1.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活动一:分层分析《冯宁的故事》 提问:你的感受?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多媒体出示冯宁的故事,引导学生分层进行讨论思考,系统归纳出冯宁得以活下来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带给学生震撼,为之后的内容做铺垫。通过分层的故事,旨在促使学生清晰深刻地认识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轻易放弃生的希望。
活动二:多媒体出示动车事故中失去亲人的人们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们的心情。
提问:你在这些图片中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为下边的内容做铺垫。
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认识到生命是属于所有爱自己的人的,因此不能轻生,随意放弃自己的生命。
2.肯定尊重生命(难点突破):
活动一:组织学生参与小游戏“感受自己的生命” 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生命的奇妙、独特、不断变化和来之不易,为学生悦纳自己、尊重自己生命奠定基础。活动二:多媒体出示金双雨的照片,朗读金双雨的随笔。
提问:对比金双雨同学的表现,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肯定尊重自己的生命?
设计意图:选用学生身边的例子,更具说服力。
活动三:多媒体出示动车司机潘一恒的事例,引出辩题:潘一恒为了捍卫乘客的生命安全而丢掉了自己的生命,他的行为是/不是珍爱生命的行为。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活动,帮助学生全面、深刻、辨证地认识珍爱自己的生命。活动四:多媒体出示动车事故后,国家、军队和社会各界为救援工作所做的努力。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哪些行为属于尊重别人生命的行为?
设计意图:通过事例分析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认识: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别人的生命。
(三)总结评价
引导学生谈想法,再次说一说生命是什么。设计意图:与导入相呼应,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综合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形成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能力。
表现性评价:在特定的任务和真实的情境中观察、收集和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表现,如实例分析、辩论、观察等;
教师对学生听讲,提问回答,思维方式有无创造性等进行分组量化评价。设计意图:多元化评价,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六、教学设计特色
亮点之一:课程定位德育课程,本课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累。这不仅从独特的教学活动设计可感觉到,而且辩论环节的设置,把“舍己救人”和“生命至上”这样的两难问题分析引入课堂,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辩论得难分难解,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道德两难中去分析、去判别,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亮点之二:本课还注重了教学的创新性。意念情境教学的使用非常新颖,是将心理学常识带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一次积极尝试,设计实施了心理游戏“感受自己的生命”,柔和的音乐搭配典型的让人遐想的图片,再加上老师精心设计的引导语,学生很快进入创设的意境,学生在意念的想象与体验中,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和珍贵,活动效果很好!亮点之三:课堂选材较为精心,案例挖掘非常到位。在选材上体现了在时间上接近学生;在情节上贴近生活;课堂案例的使用基本选自动车事故的事例,特别是冯宁例子的层层深入,挖掘较为到位,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活例、有新意,并借以增添了教材的时代气息,激发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悟、理解。
亮点之四:本课注重挖掘了学生身边的例子,课堂内容及活动设计特别注意贴近学生生活,例如,金双雨的例子就比较典型,在凸显“珍爱生命”并非高不可攀的同时,也为学生树立了身边的榜样,使教学内容更具说服力。生命的内容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本就显得有些深奥和苍白,只有找到其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契合点,并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感悟。
亮点之五:在课堂中借助了多种方式,音频的较好组合,视频,音乐的渲染等引导学生情感参与,例如,在音乐背景下出示地震中失去亲人的人们的图片一段,感人至深的图片和近乎催人泪下的音乐的和谐搭配,再借助多媒体技术协助缓缓出示,但却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及心理冲击,带给学生震撼和共鸣之余,也为之后的内容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我的说课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课后反思】
1.在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否则,将达不到理想的教学实效。本课在进行过程当中,由一个学生举出的事例作为转折点,由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体会生命的内涵。
2.教学设计内容要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命的内容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本就显得有些深奥和苍白,只有找到其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切合点,并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感悟。
3.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资料,特别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本课中图片及音乐的选用,在内容还未展开之前,就渲染了很好的气氛,使后面的一系列问题都显得水到渠成,也给了学生很好的意识体现,益于他们对于后面问题的把握。
6.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教学整体设计与反思 篇六
阅读课这一节,我注重寓思想于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提问过程中,通过一系列连贯问题,用以复习前一课内容,以旧带新,自然过渡,并诱发学生思维,启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新课。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问题的形式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另外一方面,在学生答不出某处时,我会及时以提问形式启发。以疑激思,善问善导就是关键。在课
堂提问过程中,力求围绕以下几点:
1.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提问需要由浅入深、从易至难,使学生有好奇心。同时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动他们的心智,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定向于课堂的中心概念和内容上。
2.提问要有一定的启发性
启发性提问等于给学生提示思考方向、思考主题,能扩大思维广度、增加思考层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益于他们的智力发展。
3.注意思维的连续性与跳跃性特点
7.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教学整体设计与反思 篇七
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教学方法】
1、阅读法
2、讲授法
3、讨论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 1.诵读课文,注音注释。2.创新设计,自主学习。
二、导入新课
在春秋战国的历史画卷上,有一位人物,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他是谁?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各种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去一感荆轲的侠士形象。
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下这篇文章的出处。
1、简介《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四十年(前460-前220)。《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了解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整体感知及字词解析:
(一)、解题并梳理文章脉络
1.《荆轲刺秦王》这个标题是编者加上去的,你们觉得关键词是哪一个?(“刺”)2. 本文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阅读时抓住“刺”,即可把握文章的脉络。
(一)刺之由:(“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故事开端。(二)刺之备:(“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故事发展。(三)刺之时:(“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故事高潮。(四)刺之果:(末段)——故事结局。
(二)、刺之由 1.字词解析
①进兵北略地:向北
②则虽欲长侍足下:则,那么。虽,即使。足下,您,指荆轲,表对说话对象的尊称。又如:《陈涉世家》中“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③微太子言:如果没有。又如:《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
④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这不仅是个省略句,还是个倒装句,经过调整后的语序是“秦王(以)千斤金,万家邑购之”
⑤诚能得樊将军首:果真。又如《陈涉世家》中:“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也表示假设关系。
⑦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走投无路;困,处境困窘。今义,贫穷。古今异义。
(三)、刺之备 1.为行刺做了哪些准备?
“准备信物”、“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和“易水送别”五个场面。2.字词解析
①皆为戮没:读wèi,被。
②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③而燕见陵之耻除矣: 被 ④将军岂有意乎:是否 ⑤既已,无可奈何:事已至此 ⑥太子迟之:以„„为迟 ⑦仆所以留者:„„的原因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及字词解析
(一)、易水送别 1.朗读文章第9段
要求读准字音,学生常常将“太子和而歌”中的“和”读成hé,应读hè,解释应和。2.字词解析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②皆白衣冠以送之:来,表目的 ③既祖:已经
④又前而为歌曰:前,上前。为,wéi,作。⑤发尽上指冠:向上
⑥于是荆轲就车而去:接近,登上 ⑦终已不顾:回头
3.概括这段文字所写的内容。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易水送别
4.朗读时应读出怎样的感情?并中文中找到依据。学生自由讨论。明确:悲、壮
“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衣戴白帽意味着荆轲此去凶多吉少,可谓是生人做死别。形成一种凄惊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我们的习作中常见的外貌描写是“他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十分漂亮,也不十分丑陋”,外貌描写是为中心服务的,不是为了写外貌而写外貌。
“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其中音乐由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渲染悲壮气氛。
“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所要表现的是荆轲,为什么要写送行的宾客?
正如《口技》中的“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观众的表情是为了突出口技人技艺高超。“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只用一个动作就突出表现荆轲义无反顾的刚毅性格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5.有感情地诵读第9段
(二)、厚遗蒙嘉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第11-13段内容。厚遗蒙嘉 2.字词解析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泛指用作礼物的玉帛等物;(今义)货币 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确实
③燕王拜送于庭:“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即“于庭拜送”。④使使以闻大王:使,派。使,使者。⑤乃朝服:穿上上朝的礼服。
(三)、廷刺秦王 1.字词解析 ①以次进:按照 ②秦武阳色变振恐:脸色 ③群臣怪之:感到奇怪
④前为谢曰:为,wèi,为之,替(秦武阳)。谢,谢罪。又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⑤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完。见,通“现”,露。又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⑥秦王还柱而走:跑
⑦箕踞以骂:箕,两脚张开,如同簸箕。踞,蹲或坐。箕踞,以示轻蔑对方。又如《醉翁亭记》中的:“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翼”解释为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第13段哪些字音重读?并简析原因。学生稍作思考,点名回答。
明确:“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中的加点字重读,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引起了众人的猜疑,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形势非常危急。
“荆轲顾笑武阳”中的加点字重读,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使秦君臣上下疑窦消除。再加上 5 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
3.第14-16段要用什么样的语速读? 学生讨论思考。
明确:
14、15段读荆轲的动作语速快,“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读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语速也要快,“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读群臣语速慢,个个呆若木鸡。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
16段眼看着秦王要成为荆轲的剑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这一部分语速急促,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
4.第17段哪些字音重读?并简析原因。学生稍作思考,点名回答。
明确:“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和英雄虎胆。
(四)课后作业:试总结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第三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训练。讨论: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明确: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派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明确: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二、人物分析小结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首先《战国策》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其次,善于用侧面描写,烘托荆轲的形象,使之更加鲜明。易水边送行者的“垂泪涕泣”、“嗔目,发尽上指冠”,秦武阳的临场惊恐,秦王的“目眩良久”,都起了反衬作用,使荆轲的机智、刚毅、镇静、勇敢和自我牺牲的性格特征更加凸现出来。所以我们写人物首先要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细节,还要善于描绘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才能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人物性格及形象塑造的方法
1、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
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在旦夕。荆轲“奉命于危难之际”,此其一。行刺秦王,须以樊将军首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荆轲为等助手,“顷之未发”,太子丹因而“迟之”,荆轲愤然出发,此其三。“朝见”秦王时,秦武阳怯阵,以致秦群臣“怪之”,气氛骤紧,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就在这一系列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荆轲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2、精炼传神的人物语言
太子丹婉责荆轲时,荆轲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快人快语,表现出他勇而多谋、虑事周密的性格特点。“激樊献首”时,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再告知以谋,使得梵於期甘心自刎献头。太子疑其改悔时,荆轲怒斥太子的几句话,则表现了他不畏权势、耿直刚烈的性格。在秦廷上,当秦武阳“色变振恐”时,荆轲的几句“谢曰”,使秦廷上下疑窦冰释,使剑拔弩张的气氛得到缓解,真正时化腐 朽为神奇,令人不由得拍案叫绝!“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是荆轲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自明心迹的一句话。尽管太子丹对他产生过怀疑,但荆轲还是坚守信义,对太子丹忠心耿耿,赤诚之心,苍天可鉴!
3、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
一是“易水诀别”。秋风萧瑟,筑声悲凉。在这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之中,荆轲先是以歌声抒怀,最后则毅然“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大义凛然,勇往直前。而送行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听到荆轲的歌声后,起初“皆垂泪涕泣”,继而“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三个“皆”字,写出了全体送行者的强烈反应,烘托了送行场面的壮烈气氛。整个送行场面的描写,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应。不足百字,却写得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8.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教学整体设计与反思 篇八
我把整节课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在教室进行,第二部分在室外进行。
第一部分包括让学生了解“动物”“大动物”“小动物”的概念,主要通过举例法介绍;让学生仔细阅读书本P24-26的图片和文字,找出四个内容:
1、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2、他们分别在哪些地方观察?
3、观察时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4、在室外观察时需要注意些什么?,这一块内容主要由学生自己“看”老师进行补充说明。学生自己说出来会比老师一再强调注意事项来得印象深刻。
第二部分是让学生到室外实地寻访小动物并且填写观察记录表。由于第一部分教学中学生参与度很高,大部分同学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所以第二部分观察进行得很顺利。
这节课给我的启发是,在今后每个单元的起始课上,需要吊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整体上把握该单元的学习内容,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单元学习中学得更有针对性。
蜗牛是本单元学生接触的第一种小动物,孩子对动物似乎有天生的研究兴趣。由于平时生活中玩的很多,所以懂的也很多,但是大多浮于表面,认识过于笼统。所以,在这单元中,要合理的安排好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全面、细致得学习动物。
在前一节课,我介绍了蜗牛的饲养方法,要求每个学生收集1只蜗牛,并饲养好。这样能够让学生先与蜗牛相处一段时间,在相处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对它进行观察,多观察了,就会发现问题。这样,在上课时,就能节省时间,更多的放在解决问题上。在课前准备中,有这样几个问题:
1、有些同学抓了很多蜗牛,这是没有必要的,而且容易在饲养的过程中出现丢失和死亡的现象。
2、有些同学与蜗牛相处的时间久了,会对它产生感情而在课后不愿放生,这时,教师应该尽量劝其放生还是容许学生继续饲养蜗牛,应该斟酌一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蜗牛的外形结构、蜗牛的运动方式和蜗牛的食物与排泄。对于蜗牛的外形,头、眼镜、触角、壳是学生很容易观察到的,能够自己辨认出来。呼吸孔、肛门和生殖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观察,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与帮助。腹部和尾部,学生知道,但是会遗漏,教师需要提醒一下。蜗牛的运动方式我主要通过两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先将蜗牛放在玻璃上,从下方观察蜗牛的运动方式。再将蜗牛放于学生手臂上,让学生感受蜗牛的运动。在观察运动的时候,蜗牛留下的痕迹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仔细的观察者应该留意到蛛丝马迹。对于食物和排泄,学生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已经有一定的比较与了解,老师只要提一下即可。
这是我第一次上观察课,从中发现一个问题。不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师都会感觉时间不够。要让学生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活动是不会有效的。但要给学生时间,我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就产生了问题。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也许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活动结束了,该停就得及时停下,不然一等一两分钟就过去了,几次活动下来,仅40分钟的课堂已浪费了好几分钟了。在培养习惯方面还应包括记录的有效性,组内分工的快速,活动开始的及时等。二是对观察活动的组织。组织观察活动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当成白纸,什么都去指导,时间自然不够用。当然也不能高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实际,让我们的教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说来容易做来难,还需要在实践中多锻炼。
《蚂蚁》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动物单元的第五课,本课旨在通过对蚂蚁这种大自然存在较多,且学生容易寻找的小动物的观察研究。使学生知道蚂蚁身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训练他们能够独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同时在观察中不断改进观察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互相研讨、争论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分享其研究成果,在互动中学习知识。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了热爱科学的情感。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请学生找一找蚂蚁的家,观察一下蚂蚁的生活。
2、用一个谜语导入新课。
3、请同学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对蚂蚁的认识。
4、讨论观察方法,解决观察难题。
5、小组观察蚂蚁,认识蚂蚁外形。
6、蚂蚁与蜗牛和蝗虫的比较。
7、进一步观察蚂蚁。
8、课堂小结,送小蚂蚁回家。
课堂上主要有这样两个问题:首先,蚂蚁个体比较小,活动能力比较强,学生很难控制住,经常出现让蚂蚁丢失或压死的情况。其次,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观察到的蚂蚁时,很多同学都照着书上画,没有遵循客观、真实、科学的原则。必须在课堂中提醒学生。
经过这节课,我发现一个比较矛盾的地方。有些班级,在探究观察小蚂蚁的方法中,我给学生了较多探究空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地、自主地展开讨论和交流,学生在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讨论非常热烈,从他们的汇报来看,他们的确设计出了许许多多观察蚂蚁的方法。但是这样的班级,往往课堂纪律和观察效果不是很好。有些班级,老师传授的比较多,方法也很保守,没有给学生太多的自由,这样的班级课堂纪律和观察效果比较好,但是,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从一定角度来讲,是不可取的。要解决这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金鱼这一课,教材在一课时中安排的内容比较多。从鱼生活的环境到观察鱼的身体及运动,再到观察鱼的吃食、排泄,然后观察鱼的呼吸,最后比较蚂蚁和鱼的相同和不同,最终以指导饲养小金鱼结束。如果不能够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40分钟的课堂将很难把握。经过2个平行班的教学尝试,我简单总结了比较有效的教学思路和过程:
1、直接点题,进入本课研究重点:金鱼。
2、明确观察的要求:观察鱼的身体是怎样的?身上长着什么?怎样运动?通过学生的观察后,进行小组交流,交流完成对鱼的身体及主要器官的认识,然后以比较各种金鱼小结得出:金鱼的种类很多,但他们的基本身体特征都很相似。
3、观察金鱼吃食与排泄,活动前强调这样几点:放几粒鱼食?静静地观察鱼怎样吃食物?找找鱼的粪便,从哪里排出?这些细节的强调将有助于这个活动的高效。吃食是很快可以完成的,观察排泄粪便没有那么巧,能及时看到。可以请看到的小组来说一说。
4、观察金鱼的呼吸。这个活动实际操作的成功率不高,而且组织起来很费时间,课上很难完成。这部分我以教师演示为主。
5、比较蚂蚁和金鱼的不同。最后引导学生课后饲养金鱼,继续观察结束。
《动物有哪些共同特点》是教材动物单元的最后一章,也是对动物在运动、反应、食物、繁殖等方面的比较。前一个月,学生已经对四种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这些动物的相互比较中,可以知道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人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教学整体设计与反思】推荐阅读: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0-03
人教版数学四上大数的认识单元整体反思08-13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ppt模版课件08-31
《步步高 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 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4第三章 3.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08-30
XX年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百分数教学设计(人教版)06-25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与反思10-04
人教版一年级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06-19
张衡传翻译 人教版 必修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