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复习课教学案

2024-09-07

诗五首复习课教学案(共8篇)

1.诗五首复习课教学案 篇一

八年级下册诗五首复习练习

《饮酒》(其五)

一、文学常识

作者是_陶渊明__,东晋(朝代)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其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以后。

二、词语解释

结庐: 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尔:_这样 日夕:傍晚 相与:__相伴 欲辨已忘言:辨识

三、问题探究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名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2.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3.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 心远 ”和“ 悠然 _”。4.“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描绘了傍晚时分,鸟儿成群结队地飞回远山里的鸟巢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厌倦世俗,渴望归隐山林,返璞归真的理想,抒发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5.下面对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C)

A.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诗人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行路难(其一)

一、文学常识

作者是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 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他为“诗仙”,著有《李太白全集》。

二、词语解释

金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珍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万钱:同“值”,价值 ...箸: 筷子

今安在:哪里

云帆:高高的船帆 济沧海:渡 ..

三、问题探究

1.下列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是李白政治受挫后所作,全诗感情充沛,波澜起伏,抒写世路艰难,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

B.诗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因内心苦闷而表现出来的动作神态,感情激荡。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引用典故表达诗人的愿望,对前途和未来并未失去信心。

D.从整首诗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失望与希望、自信与忧伤相互交织,可见当时诗人的思想是消极悲观的。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用意? 这两句诗是暗用典故的写作手法,表明诗人期待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常用作毕业赠言,请说明理由。

此句用典,表达了乐观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意在告诫人们,即使人生处于低潮也不应该放弃理想、信念,只要坚持,机遇总会有的,理想终会有实现的时候。5.诗中采用“ 垂钓碧溪 ”和“ 乘舟梦日 ”(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6.与陶渊明的《饮酒》相比,李白面对美味佳肴,情感有何不同?

面对美酒佳肴,陶渊明有着安宁闲适的心态。李白与陶渊明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愤愤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文学常识

作者是杜甫_,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 诗圣 ”,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唐_代最伟大的_现实主义 诗人,其诗反映社会**和人民疾苦,被称为“ 诗史 ”。

二、词语解释 长林梢:高 俄顷:一会儿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昏黑:渐近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广厦:宽敞的大屋 .寒士:贫寒的士人 大庇天下:遮盖,掩护 突兀:高耸的样子 .

三、问题探究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通过前两节的层层铺叙,为后一节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B.“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C.“归来倚仗自叹息”一句写出了诗人的衰老形态和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其中“倚仗”又与“唇焦口燥呼不得”相互照应。

D.“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诗,诗人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2.“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描写,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几个动词,写暴风对茅屋的 肆虐。3.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

“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民生艰苦)

“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忧国忧民

4.文中诗人为什么宁愿自己被冻死也渴望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

这是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夏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以及对天下寒士无限关怀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文学常识

作者是_唐 代诗人岑参,他是著名的边塞诗人。“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 送别 诗。

二、词语解释 不得控: 拉开

瀚海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风掣红旗:拉,扯 ....

三、问题探究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好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生活的艰苦。

B.“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句正面写出了北方天气的奇寒。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

D.本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句中有两个字用得极妙,请找出来并赏析。

一个“卷”字,意为“席卷”,从正面写出了风势之猛,一个“即”字,表明了冬日来临之快。两个词准确贴切地表现了边塞风狂雪早的奇异风光。

3.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写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痕迹,抒发了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惆怅之情。4.请描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所展现的画面。

山谷的阴面纵横散布着百丈坚冰,万里长空凝着惨淡的阴云。

5.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比喻,生动地描绘出边塞奇丽的雪景。

6.试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在全诗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7.这是边塞诗中的名篇佳作。请简要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依依不舍,传达出因朋友离去无限惆怅的情景。②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的豪迈气概和壮烈情怀。己亥杂诗

一、文学常识

作者是龚自珍,他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文学 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二、词语解释

吟鞭:诗人的马鞭 吟:指吟诗 落红:落花

三、问题探究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前两句叙事抒情,既有离别的忧伤,又含离别的轻松,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B.后两句以“落红”自喻,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落魄官场的失意惆怅。

C.本诗将诗人的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议论和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D.本诗构思新颖,一反历代文人对花落泪,对月伤怀的情调,歌颂了落花的积极意义。

2.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 政治抱负、个人志向 融为一体,将_抒情和 议论 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3.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示例: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4.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以落花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感情。

2.诗五首复习课教学案 篇二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

1、目标2。

x k b 1.c o m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自主性学习】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新$课$标$第$一$网ww w.x k b 1.c o m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整体感悟

xkb1.com

第一课件网免费教学资源下载基地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w!w!w.!x!k!b!1.com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

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新*课*标*第*一*网]

问: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3、小结,朗读、背诵。

这是一首以写景为主题的名作,通过对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x k b 1.c o m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ww w.x k b 1.c o m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理解: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理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

作业 :

1、背诵全诗。

3.30、诗五首 教学设计 教案- 篇三

1.教学目标

1.了解前三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3.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了解诗歌历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诗歌源远流长,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还能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一首好诗就是一位良师益友,我们借以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开阔自己的视野、净化自己的灵魂。让我们一起徜徉在诗歌的世界里吧!

课堂实录

一、初读课文,学习第一首《饮酒》。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1.文学常识。(1)田园派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最重要代表人物为东晋诗人陶渊明。古往今来,陶渊明的诗作及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作者介绍。

这首诗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2.理解诗句。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

明确: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诗人想表达的是这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二、学习《行路难》。

【设计意图:理解诗人李白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行路难》共三首,这是第一首。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赏析重点语句。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3)名句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三、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设计意图:体会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解题。

歌, 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2.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著名的诗篇有《三吏》、《三别》等。3.合作译读,读懂诗歌大意。(1)读准下列加点字。

怒号 挂罥 长林梢 布衾 三重茅 飘转

塘坳 俄顷 丧乱 突兀 广厦 庇 见此屋

(2)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每一小节的内容。秋风破屋 卷走茅草——痛惜焦急 群童抱茅 诗人叹息——无可奈何 屋漏床湿 彻夜难眠—— 悲痛凄苦 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博大胸襟(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最后一段,诗人直抒胸臆,写诗人的理想和愿望.这一段与前三段的叙事有什么联系? 诗人推己及人,希望“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课堂小结

《饮酒》中“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只要我们每个人内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行路难》我们不仅要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还要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课后习题

1.背诵并默写三首诗。2.积累李白的诗歌。

板书

《诗五首》 名句积累

《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杜甫情景结合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品鉴诗歌中精妙词句的步骤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理解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解决措施: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用词的精妙,学习品鉴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解决措施:结合具体诗句学习体会

教法

学法 朗读法、讲解法

进度

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杜甫其人及其《登高》的杰出艺术成就——情景交融、炼字精准的“古今七律第一”。

二、悟杜甫诗之深情

1.回顾之前所学的“快速体悟诗歌大致情感”的方法:找关键词—意境—情感倾向”;

2.结合作业情况点明《月夜》与《登岳阳楼》的情感倾向

《登岳阳楼》 《月夜》

关键词 老病、孤舟、涕泗流 独看、月、怜、忆、寒、泪痕

意境 开阔雄浑 清冷孤寂

情感倾向 孤苦、忧愁 思亲、悲凉

3.思考讨论:杜甫的忧国伤时和悲己思亲之情是如何结合起来的?(提示:“涕泗”为何而流?“泪痕”为何不干?)

明确:“泪”的丰富内涵

三、品杜甫诗之妙字

1.《登岳阳楼》中的“孤舟”能否换作“单舟”?

2.如何理解《月夜》中首联的“独看”和尾联的“双照”之间的联系?

明确:

1.不能。“单”只是客观突出数量之少和“独自”之意,“孤”不仅有“形单影只”之意,还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生活孤苦、心灵无依的困顿之情,“孤”还和颔联中的洞庭湖浩瀚之景形成鲜明对比,更显诗人的孤寂漂泊之境。

2.首联中的“独看”是作者想象妻子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其实也暗含了自己“独看”明月思念家人的情感,让人倍感凄清,尾联中的“双照”是作者设想与妻子共赏明月的情景——只有明月照在成双成对的夫妻二人身上,才不会因为相思而落泪。只是兵荒马乱,不知何时才能重逢。起句和末句都以“月”为纽带,把夫妻“独看”之苦与联想“双照”之盼联系起来,构思巧妙。

3.品“妙字”的步骤

(1)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解释其含义;

(2)结合诗句分析该字(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3)说明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1.《登岳阳楼》描绘了洞庭湖气势雄浑之景,表达了对战火不息的忧虑以及自己孤苦无依、报国无门的悲痛,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2.《月夜》通过写诗人望月思亲、想象妻子孤清独立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也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离散之苦的忧国伤时之感。

五、课堂背诵,通过重温学过的诗歌让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巩固已经学过的诗歌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快速把握诗歌感情倾向,继而抓住关键意象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把鉴赏步骤反复重温,强化诗歌鉴赏的思路。

在大体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诗眼”,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深层情感,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品鉴诗中“妙字”的方法。

教学反思

1.基本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引导比较得当;

2.注意诗歌鉴赏方法的总结,给学生比较明确的答题方向和步骤;

3.课堂小结未能充分运用诵读的作用进行对诗歌情感理解的升华,但还是应该把背诵放在小结之后,对学生的感悟会更有帮助;

4.课堂上应该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结合书本注解,再次重温诗歌内容和背景之后再进入课堂的学习,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走进杜甫的情感世界。

5.诗五首 翻译 篇五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这样狠心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一串串密密连接着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行路难【译文】

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却被坚冰阻塞,想登上太行,却被满山的白雪阻拦。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今后要去哪?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挂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

饮酒【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6.诗五首答案 篇六

(一)《饮酒(其五)》

1、适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云入山岫、飞鸟入林的景象,请联系上下文,品析诗句的深层喻义。

5、下面对《饮酒》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歌颂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B、“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了这样一个辩证的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心境恬淡静谧。C、“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见”用得极好,它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之意。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二)《行路难(其一)》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一句中用一连串的动作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谈谈你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中“黄河”“太行”“冰”“雪”的理解。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分别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4、请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作简要赏析。

5、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请任意写出两句能体现他浪漫主义风格的诗句。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时间发展的具体

并渲染了特定的 ;二是烘托出诗人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的伟大胸襟蓄势。

2、诗的第一节(“八月秋高风怒号„„下者飘转沉江坳”)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描绘?

3、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4、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诗人要表达的深沉含义。

5、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很理想?

6、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7、初三毕业会上,同学们欢聚一堂,有的在依依话别,难舍难分;有的在憧憬未来,畅谈人生。这时,请你从中国古诗词中任选两句表现离情别意合思想抱负诗(含词曲)句,作为临别赠言献给他们。

示例:⑴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临别赠言:第①句:

(离别情意)第②句:

(思想抱负)

(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送别诗。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这一画面,并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本诗中以奇特美妙的联想,新颖贴切的比喻咏雪的千古名句是:

(五)《己亥杂诗》

1、本诗中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富有哲理的句子是:

2、“浩荡离愁白日斜”句中的“离愁”应怎样理解?

3、本诗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愁思,而最后两句却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这里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诗人常托物言志。如龚自珍以“落红”自比,表达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写出几句具有这一特点的诗句。

6、下面是对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的理解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前两句诗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B、后两句诗以“落红”为喻,隐含着诗人对渺茫前途的幽怨。

C、这首诗将政治抱负与个人志向融为一体,通过抒情、叙事、议论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为振兴国家而奉献自己毕生精力乃至生命的豪情。

附参考答案:

(一)《饮酒》

1、心灵超脱尘世。“诗眼”(关键)的作用。

2、置身世外,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情操。

3、不好。“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望”即有意远看,改成“望”,此篇神气索然。

4、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5、B

(二)《行路难》

1、内心难以排解的愁苦和无所适从之感。

2、黄河、太行喻指理想抱负,冰雪,喻指人生道路上的坎坷。

3、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的典故,二是引用了商朝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不久受到国君聘用的典故。诗人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为了他虽遭权贵排挤,但总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一番事业。

4、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远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突出了诗人对远大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实现自己愿望的信心。

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时间 ; 氛围、气氛; 暗淡愁惨(悲哀、悲凉、凄凉);

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

2、“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语,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写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惨淡蓄势。

3、这是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4、诗人要的是解除广大“寒士”的这种痛苦,而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只要千百万寒士实现大庇的愿望,解除痛苦,尽欢颜,自己甘心在破屋中受冻,死也瞑目,这是多么可贵的一种忘我为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宽广的胸襟!

5、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理想。

6、⑴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⑵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7、第①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第②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经》

1、①雪花给树木披上了银装,仿佛突然间刮起了强劲的春风,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②作者写塞外早春,以春绘冬,新奇瑰丽,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写奇寒难耐,不见凄凉悲愁,反透露着一种雄健浑厚的气息。这是诗人高昂乐观精神的写照。

2、山路盘旋曲折,以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友人已去,诗人仍伫立远望。表达了依依惜别无限惆怅的情感。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己亥杂诗》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这里的“离愁”不是离家怀念亲人的凄苦之情,二是离别京城,离别自己的事业,离别自己赖以报国的岗位的那种悲苦心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

3、寄托了为培育人才以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献身的情怀。

4、是说落花不是无情的,化作春泥也要守护着新花。这是飞花的独白,也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运用比喻,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了官,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献身化为春泥风险全部的力量。

5、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7.《30课诗五首》学案 篇七

目标点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积累名句,丰富文化积淀。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重难点预见: 目标2 3 学法指导:

1.由小组汇报预习情况,展示交流预习成果;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加以明确。可根据预习反馈情况,适当修订学习目标。

2.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诗歌,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3.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解决词句疑难的基础上品味研读,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内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4.品读鉴赏诗歌,说说对诗歌中精到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师生评价。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自学梳理

1.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号,世称靖节先生。田园诗派的鼻祖。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

2.李白,字太白,号,朝诗人,有“ ”之称,与杜甫合称,伟大的 主义诗人。杜甫赞其诗歌 “笔落惊风雨,”。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悠然 ⑶会有时 ⑸愁云惨淡万里凝 ⑵珍羞 ⑷忍能对面为盗贼 ⑹饮归客 合作探究

1.读《饮酒》,思考:①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 “而无车马喧”? ②“悠然见南山”中“见”改为“望”有何不好?③“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

2.读《行路难》,思考: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怎样?

巩固提升

1.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2.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在酒宴时,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连平时号称“酒仙”的他都难以豪饮而醉。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吕尚垂钓”“伊尹乘舟日边”表明自己虽然有着失意和无奈,但并没有就此消沉,想到政治上也曾历尽坎坷的吕尚和伊尹,诗人又增强了信心,坚定了信念。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D.李白这首诗跳荡纵横,一波三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通往直前的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课堂达标

①写诗人悠闲自得的诗句是:(4分)②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3分)

3、诗人引用了哪两个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学习过程:第二课时 自学梳理

杜甫,字子美,自号,伟大的 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 ”,他的诗被称为“ ”。郭沫若赞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合作探究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2.杜甫一向关心民生疾苦,其作品素有“诗史”之称,为什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巩固提升

试说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杜甫怎样的情怀。课堂达标

读下面的诗句,回答问题(14分)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⑴解释诗中加点词:

①俄顷(1分)②何由彻(1分)⑵将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⑶填空(4分):诗中画线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 并渲染了特定的 ;二是烘托出诗人 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 的伟大胸襟蓄势。

⑷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3分)

学习过程:第二课时 自学梳理

曾参 代诗人,龚自珍,字,号,代、,的先驱者。他的诗文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合作探究

1.岑参既然是送别,为何要咏雪,二者有何联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己亥杂诗》中的名句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巩固提升

1、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写法上的妙处

2、岑参诗中用互文写边塞雪天奇寒的句子是

3《己亥杂诗》中抒情叙事,离别愁绪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为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的诗句是

课堂检测

1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

②纷纷暮雪下辕门。

③同为送别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王勃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意,而岑参用“,”的诗句表达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④,将登太行雪满山。

2.阅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选出对这首诗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5分)()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E.全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顽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8.诗五首《饮酒》,《行路难》学案 篇八

黄超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五首诗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教材分析:

五首诗歌都是抒情名作,极富艺术感染力。宜用朗读感染学生,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学生分析:

学生理解作品要结合创作背景加以点拨。【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有这样一位文学家,他娴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学识渊博;有这样一位散文家,宅边有五柳树,他明了人生的真谛,偶有名酒,无夕不饮;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饮酒》。(教科书212页)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他还是田园派的创始人。

(请学生简单介绍)

三、写作背景:

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却不能施展。他早就看透,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也许靠着饮酒,我陶渊明就能青史留名。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一共20首诗,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之后,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

四、教师范读,整体把握诗意。品诗: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精读课文,赏析内容:5分钟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五、品诗。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八年二班30名学生,分成六组,语文成绩前六名成为组长,每组五人,必须有至少一名男生。

让学生自学时间,小组学习讨论:5分钟

1、赏析《饮酒》,把你的理解和感悟与大家分享。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但却没有世俗交往的纷扰。

请问先生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自己的精神超凡脱俗,地方也就变得偏僻安静了。

在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看见了庐山 傍晚山色秀丽,鸟儿结伴而归。

这里面有隐居生活的真正意趣,想说出来,却早就忘了该怎样用语言表达

2、《饮酒》中的千古名句:诗中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是哪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你怎样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伪、浮饰之风。归隐田园,没有了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所带来的烦忧,因而说“而无车马喧”。又因为作者的隐居生活使他的精神升华到一种自由境界,处闹市若幽谷,所以“心远地自偏”。

4、诗词之外

苏东坡曾赞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境与意会,最为佳妙。”

赏析:

1.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 “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

枯燥乏 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 “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 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2.这首诗是非常好的一首诗,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他开头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间,可是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那么“在人境”一定会有“车马喧”,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他自己自问,说“问君何能尔”,就是我问你是什么原因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下面他就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是说山里面自然的景观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大自然是在这个很自然的气氛中飞鸟就回到鸟巢中去了。然后从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渊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种境地。但是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辨已忘言”了。

3.这首诗正刻 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 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 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 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千古名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问题思考:

1.《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被称为千古名句。苏东坡说:“„„近岁俗本皆 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见”字与“望”字有什么不同?并细细品味这两句诗的妙趣在哪里。

本诗的语言质朴无华,貌似平淡,实为醇美。例如,“采菊东篱下”一句,明白如话,既表现了田园之美,又表达了隐逸之乐;既表现了闲适之情,又表达了自励之志。不仅内容含蕴丰富,而且意境韵味隽永。再如,“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十分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在采菊之时漫不经心地偶然抬头见山的情状,与全诗顺其自然的情调和谐一致。如果改用“望”字,就显得故意做作了,不仅使“悠然”的情态丧失无遗,而且破坏了全诗的意境。平平凡凡的一个“见”字,已充分显示诗人选词用字之奇妙。又如,“心远”与“真意”四字,通俗易懂。“心远”两字是全诗思想的关键;而“真意”对全诗的精神、意境和情调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么浅近的四个字竟成为全诗的关键词、全诗的眼目、全诗的灵魂,堪称是平淡中见醇美的范例。

2.如何认识《饮酒》中作者的思想?

这首《饮酒》诗平淡自然,寓意深刻。诗人不故作高深而诗意自深,不追求词藻的华丽而华丽自在其中,这首诗的美是朴质淳真的美。陶渊明结庐人境,热爱田园,厌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一种反抗,尽管这种反抗是非常微弱的,但仍然有它的积极意义。

3.对《饮酒》后六句的赏析。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描写自己采菊东篱时无意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交感融合,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超然的南山,这些大自然高洁淳朴的美好景致与结庐人境却超凡脱俗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在这种意境中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

己超凡脱俗的悠然。这种人与自然合一的诗情画意、哲理的意境,是“无我之境”。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既指未受官场污染的淳朴民风,也指作者所追求的人生真谛。“真”也可理解为“返璞归真”,此情此景,心中体会,难以言表。

学生尝试背诵,这是我们在初中阶段,和陶渊明的诗最后一次亲密的接触,解读

李白《行路难》教案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诗的鉴赏,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要求

1.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背诵本诗 作者及写作背景;1.李白的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杜甫的诗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歌高度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

2、写作背景

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行路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一般认为是天宝三载(744年)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作品。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题解

“行路难”是古代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乐府题解》云:“《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李白此作的题旨也相类,但全诗却悲而不伤,自有豪气英风在。

胡震亨说:“尝谓读太白乐府者有三难:不先明古题辞义源委,不知夺换所自;不参按白身世遭遇之概,不知其因事傅题、借题抒情之本指;不读尽古人书,精读离骚、选赋及历代诸家诗集,无由得其

所伐之材与巧铸灵运之作略。”

李白此首《行路难》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个性,也必须解“三难”,然后可得其意。

4、教师范读:

5、让学生自学时间,小组学习讨论:5分钟

回答下列问题:(1)、赏析《行路难》,把你的理解和感悟与大家分享。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六、讲读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下酒杯,投开双箸,猛地腾身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回顾,内心无限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可怖的景象。开元十八年,诗人抱着“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观国风”,可是得到的却是“冷落金张馆,苦雨终南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鲍照《舞鹤赋》中“冰塞长川,雪满群山”正是李白这两句诗点化

脱胎的所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两大典故:

商朝末年的吕尚(即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垂钓。

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过日月旁边。

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象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弼圣明之君,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住了,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结句却又使诗境豁然开朗,诗人的心飞向未来,他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穿越广阔的海面,向远方驶去……

用典: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宋书》记载: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与《行路难》同时之作有《梁园吟》,其末句“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与此诗末句思想感情如同一辙,反映了当时诗人壮

志未酬、雄心不泯的自勉。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美酒佳肴的铺陈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杯拔剑的苦闷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黄河泰山的设想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吕尚伊尹的比况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艰难的感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云帆沧海的憧憬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2)、你怎样理解诗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指导背诵两首诗

作业:(1)、默写

(2)、预习下一首

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

唐代的五言古诗虽源于汉、魏,但决不因袭模拟,呈现出自己的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唐初陈子昂、张九龄等力追建安风骨,通过自己的感遇,表现出自己的性格,开启了一代有思想、有个性、有艺术特色的诗风。继后李白、杜甫勃兴,或抒发性灵,寄托规讽;或缘事而发,忧国伤时;而王维、孟浩然等又以其清谵婉约的作风参与其间,在繁星丽天的盛唐诗歌中,闪烁着耀眼的光彩。中唐时期,又出现了韦应物、柳宗元等名家,也都能各以自己的品格启迪后人。

七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诗体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

它起源于民谣。先秦时期除《诗经》、《楚辞》已有七言句式外,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摹仿民间歌谣写成的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体韵文。西汉时期除《汉书》所载的《楼护歌》、《上郡歌》外,还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

韵文。

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很多诗人均用过此题,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行路难》三首。这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广为称颂的千古名篇。作品译文

【其一】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高十千,玉盘里的佳肴则值万钱。

但是我放下杯子,放下筷子,不能下咽,抽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准备登上太行山,大雪又堆满了山。

闲来垂钓向往有姜太公般的机遇,又想象是伊尹梦见驾船经过太阳的旁边。

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又多,如今的道路又在哪里?

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6]

作品鉴赏:

其一】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

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八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上一篇:大学生收看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学习心得下一篇:小年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