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的名言

2024-07-21

革命烈士的名言(7篇)

1.革命烈士的名言 篇一

1) 可以牺牲我的生命,决不可放弃我的信仰。张志新()

2) 理想必须要人们去实现它。这就不但需要奂心和勇敢。而且需要钉识。吴玉章

3)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愿意把牢底坐穿!

4) 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蔡和森

5)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__威武不能挫其气,利禄不能动其心。———李大钊

6) 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蔡和森

7)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夏明翰

8) 死里逃生唯斗争,铁窗难锁钢铁心。缅怀革命先烈名人名言。———王若飞

9)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肖楚女

10)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__

11) 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李大钊

12) 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的有意义,死的有价值。——邓中夏

13)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14) 莫待萧萧两鬓丝——朱学勉

15) 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的有意义,死的有价值。——邓中夏

16)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缅怀革命先烈名人名言。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17)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__

18) 威武不能挫其气,利禄不能动其心。——李大钊

19) 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蔡和森

20) 死里逃生唯斗争,铁窗难锁钢铁心。——王若飞

2.革命烈士的名言 篇二

该工程建造于1994年,系地下1层、地上6层剪力墙结构,塔底轴线尺寸为7.20 m×4.30 m,塔顶轴线尺寸为3.023 m×1.90 m,建筑高度为19.99 m。该工程建筑地基为黏性软弱土,经换填砂垫层处理后承载力按200 kPa使用,基础形式为筏板基础。原设计材料强度等级:基础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0,基础及上部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20。图1为该工程立面图。

由于该纪念塔在施工过程中监管不力、使用过程中维护不当,致使部分混凝土构件混凝土脱落、钢筋严重锈蚀,已影响到其正常使用。为保证其安全使用,需对其现状进行检测鉴定,根据检测结果出具加固方案。

2 工程现状

混凝土整体浇筑不密实,孔洞较多,每层均不同程度的由于钢筋锈蚀而产生胀裂现象。地下室顶板混凝土大面积脱落,剪力墙转角处、连梁、剪力墙局部均有混凝土脱落、露筋现象,且钢筋锈蚀严重;1层楼面混凝土局部沿钢筋鼓起胀裂;顶层由于有雨水进入,剪力墙根部混凝土有泛碱现象,顶板钢筋锈蚀,剪力墙混凝土施工质量较差,混凝土多处脱落;其余楼层楼板、剪力墙有少许混凝土脱落。

基础底板渗水严重,地下室积水较多;检修钢爬梯锈蚀严重;顶层上人口盖板为一块木板,不能有效阻挡雨水;正立面外墙顶部与中部有两道较宽裂缝,裂缝宽度约为2.0 mm~5.0 mm。

目前该工程已使用多年,部分钢筋锈蚀严重,为了解钢筋现状,依据规范现场截取剪力墙与楼板中主要原材带回实验室进行力学性能检测,并对锈蚀后的尺寸进行测量。楼板HPB235钢筋锈蚀后两个方向的尺寸分别为5.60 mm×8.80 mm,7.30 mm×10.0 mm,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为原设计强度的36.2%和29.8%,63.8%和51.4%,力学性能削弱严重。剪力墙分布钢筋仍能满足原设计要求。

部分工程现状详见图2,图3。

3 加固方案

根据现场检测的情况和提供的设计图纸,对结构承载力进行验算。经验算,楼板、剪力墙计算配筋均小于实际工程配筋,承载力满足原设计及规范要求,挠度及裂缝宽度均满足规范规定的限值要求。但由于锈蚀钢筋力学性能的削弱影响,应对存在钢筋锈蚀问题的混凝土构件进行加固处理。鉴于地下1层楼板板底大面积混凝土剥落、板顶混凝土鼓胀、钢筋锈蚀严重,应进行加固处理。该工程由于施工空间较小,选择新增框架方案,加固详图见图4,图5。

具体处理建议如下:

1)对基础进行防水处理,并在地下室入口处预留一0.2 m×0.2 m,深0.2 m的排水口;2)对地下1层顶板加固,加固时应考虑增加竖向支撑构件;3)对锈蚀钢筋进行等强度置换,并用高强砂浆抹面;4)对主体结构全范围内检查钢筋锈蚀胀裂情况,进行处理;5)对混凝土浇筑不密实处压力灌浆,对疏松部位凿除后刷混凝土界面剂,然后用高强砂浆抹实;6)更换检修钢爬梯,附设照明设施,并设置可靠的上人口盖板;7)对外墙裂缝注浆处理。

4结语

结构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作用下,其功能将逐渐减弱,如果能够科学地进行评估,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可以延缓结构损伤的进程,达到延长结构使用年限的目的。本文对一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在详细检测鉴定的基础上提出简洁可行的加固方案,对将来的工程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摘要:以某革命烈士陵园纪念塔为例,通过对其详细的检测鉴定,结合设计图纸及结构承载力验算结果,提出了简洁可行的加固方法,对将来类似的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加固,剪力墙结构,钢筋锈蚀

参考文献

[1]曹双寅,邱洪兴,王恒华.结构可靠性鉴定与加固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1-21.

[2]GB 50367-2006,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S].

[3]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3.一个革命烈士后裔成长的故事 篇三

会后,笔者经过了解才知道,这位女记者叫邓薇,是连州市革命老区水口村人,出身于革命家庭,是一个烈士后裔。她曾祖父邓如淼,1938年在广州读大学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到清远任县委书记,1942年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她曾祖母黄惠卿是上世纪40年代入党的老党员,跟随丈夫到清远干地下党工作,解放后是连县第一任妇女主任。她祖父邓东垣也是革命干部,共产党员。

因为写邓薇的个人材料,笔者曾采访过她。她对笔者说:“从小到大,祖父一直都不允许孩子在外以红色家庭背景自居,干事情要凭真本事,靠自己努力,不要老觉得是红色后代就搞特殊。这是祖父一直挂在嘴边的话语。因此,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人,我从小就接受了特殊的磨砺和锻炼,我常说自己是‘放养’的,不是‘圈养’的。这样的好处在于,作为革命烈士后裔,当你经历万难走出来后,你收获的不是那种听起来不平凡的称谓,而是革命优良传统遗留下来的无价精神财富。”她说得多好啊!是的,她在成长中确实经过了磨砺和锻炼,她的成长既得到了阳光和雨露,也受到了鞭策和鼓舞。

邓薇孩提时候,她的祖父就给她讲八路军的故事、讲红军长征、讲游击队的英勇善战。她家里经历过三次搬迁,尽管每次客厅的摆设都不同,但她曾祖父的黑白照片总是挂在最显眼的地方,而门外则常年挂着“光荣烈属”的牌匾。这一切,似乎给她的生活和学习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邓薇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母先后下岗。为了撑起这个家庭,为了让她有书读,父母在家里开了一个缝纫“小工厂”,承接缝纫衣服的工作。就这样,一台缝纫机、一台熨斗就成了他们撑起这个家的工具。邓薇看到父母每天起早贪黑地帮人缝纫衣物,于是她下决心,要帮父母做点事,自然地也成了“工厂”里的“员工”。她每天放学后,完成了作业就帮忙挑裤脚、缝扣子、叠衣服,把成品送出去……

2004年,邓薇考上了广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圆了她的大学梦。那年她刚好19岁,背负着家人的期望,踏进了这座美丽又陌生的城市求学,成为首批进驻广州大学城的大学生。她入大学后有一次去听党课。课上老师有一句话让她记忆最深——“党员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公仆,不是金钱权贵的象征”。这句话,使她又想起了为革命牺牲的曾祖父,想到了祖父从小对她的教育,使她进一步明确参加共产党组织的目的。第二天,她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一年后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大学的学费比读中学时增加不少,这让她父母感到不少压力。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她参加了学校的勤工助学,争取到一份勤工助学的岗位——图书上架员。由于工作出色,一年后成为校勤工助学中心培训部的干事,没过多久又被推举为中心培训部部长。

在邓薇刚上大学的一年夏天,天气酷热,中午的热浪炙烤逼人,路上几乎看不见闲逛的人。但清远市老促会赵伯杰等几位老领导却顶着烈日来到大学城,把烈士后裔助学金递到受助学生的手上。

当邓薇拿着沉甸甸的助学金时,她百感交集,热泪盈眶。从此,直到毕业,每年都获得这笔5000元的助学金,极大地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她深深感到,这笔助学金的意义更多的是期望和重托,是党的温暖,是她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同时,邓薇觉得这几位老同志很可爱,也很可敬。他们虽然退休了,但还为老区建设发挥余热。他们来学校见见受助的学生、听听他们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第一时间了解他们的近况,也可以让这些远离家乡求学的烈士后裔感到家乡带来的问候和温暖。自从那次见面之后,邓薇跟这些可敬的老人们成了好朋友,不定期写信给他们汇报学习生活情况,有时假期还到清远老促会探望这些慈祥可爱的老同志们。

有一年假期,邓薇回到老家看望年近九十的曾祖母。这位革命老太太动情地对她说:“阿薇,前段时间,清远老促会的几位领导来探望我,还给500元慰问金,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这些烈士家属!你要好好听党的话,不要忘记党给我们的恩情”。现在老太太虽然仙逝了,但邓薇说,经常在梦里见到曾祖母那张慈爱的笑脸,于是醒来不时想起她那些教育的话语。

美好的大学生活转瞬而过。刚刚毕业,邓薇成功考进广州移动公司工作。但当她知道南方报业集团招人时,毅然参加了面试和笔试,最后顺利过关,成为一名南方报人,而且十分乐意地来到南方日报清远记者站。

当时不少朋友对她的选择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要回清远发展?为什么要选择媒体?为什么要放弃更多的机会……后来她道出了缘由:“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对清远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就像面对国旗的那种感觉。或许是曾祖父曾经在这片土地上追逐过自己的理想,或是我与对这座城市冥冥之中有很多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渴望回来寻找答案,而记者这份工作可以给我提供这个机会”。

由于邓薇与清远老促会有特别的感情,后来她争取到跑市老促会的线。她认为,这样有机会进一步了解老促会的工作,有机会接触更多烈士后裔和还在世的革命老人,有机会去革命老区感受那里的变化。

2009年,南方日报清远记者站开设了“历史文化行”大型系列报道,她参与到其中的革命英雄历史报道采写。她不但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而且采访史学家和在世的革命老人及其家属。同时,她还与摄影记者来到庙仔岗烈士陵园——几位烈士,包括她的曾祖父邓如淼安眠的地方。邓薇绕着两座纪念碑走了很多圈,地上那些褪色的纸钱碎片在风中滚转,烧剩的香烛已被风干。她凄凉的心绪跃然涌现。此时此刻她想到,这些烈士曾经的满腔热情如今虽然已灰飞烟灭,是时候尽自己的能力再现他们的辉煌历史,让更多人记住这些曾经为解放清远而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让他们的精神重新发光发亮。

回来之后,邓薇怀着复杂的心情,一气呵成完成了文章的写作。她写的不仅仅是他曾祖父的历史,而是整个纪念碑里安眠的革命烈士,和他们永不褪色的革命精神。文章发表后,得到了市史志办和市老促会的赞许。而使她最高兴的是,作为一名烈士后裔,在烈士牺牲几十年后,能够再次宣传他们的革命精神,用这种精神警醒、鞭挞和激励世人。

将近四年的工作经历,使邓薇从幼稚天真到成熟从容。特别是当她和千千万万的清远人一样,看完了由清远市老促会拍摄的纪录片《老区行》之后,使她更了解革命老区,更热爱革命老区,决心把自己的青春献给清远这片热土,为老区的建设和发展放出更多的热和光!

4.革命烈士的事迹 篇四

革命烈士的事迹

(一):

刘胡兰(1932年-1947年1月12日),原名刘富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1946年12月21日,刘胡兰参与暗杀云周西村村长石佩怀的行动。当时的山西省国民政府主席阎锡山派军于1947年1月12日将刘胡兰逮捕,因为拒绝投降,被铡死在铡刀之下,时年15岁。随后,刘胡兰被中共晋绥分局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

1947年3月26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曾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革命烈士的事迹

(二):

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大全——董存瑞

生辰:1929年10月15日

祭日:1948年5月25日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我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革命烈士的事迹

(三):

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十分难走。但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革命烈士的事迹

(四):

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大全——黄继光

黄继光(1930~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农历1930年11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六七岁时父亲因受地主欺压,病恨交加而死。黄继光从小就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乡解放,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不但成为农会第一批会员,用心斗争地主,还当上了村里的民兵。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内停止复员并超多征兵。1951年3月,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开始未被选中。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同意破格录取。

到朝鲜前线后,黄继光被分配到第十五军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1952年4月,部队到五圣山前沿阵地接防,本想杀敌立功的黄继光却被分配到了连队后勤。经过副指导员细致的思想工作,黄继光明白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样样工作都干得很出色。1952年7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经上级批准,他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我所携弹药用光的状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我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黄继光的英雄壮举,获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高荣誉——他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另一特级英雄是杨根思);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黄继光最后长眠于沈阳市北陵烈士陵园。

革命烈士的事迹

(五):

《抗日小英雄王朴》。

王朴生于1929年,牺牲于1943年,河北省完县人。他生长的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4岁。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芦沟桥事变,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必须明白八路军的东西藏在那里,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明白!就是明白也不会告诉你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该色得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应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我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应对死亡,毫不畏惧。就这样,王朴英勇的为自我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革命烈士的事迹

(六):

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大全——赵一曼

在1935年11月,赵一曼率领的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她要团长带队突围,自我担任掩护,左手手腕中弹负伤。她在村里隐蔽养伤被敌人发现,奋起迎战时左大腿骨被子弹打穿,因流血过多昏迷而被捕。她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受刑后几度昏迷,仍坚贞不屈。她生命垂危时,日寇担心死去得不到口供,把她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监视治疗。负责看守她的伪满警察董宪勋和医院女护士韩勇义,都为她的英勇所感动,又听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于是决心参加抗联队伍。在二人帮忙下,她于1936年6月28日深夜逃出哈尔滨,朝抗日游击区的方向走。伪骑警队在第三天凌晨追上了她们乘坐的马车,赵一曼再次被捕。敌人反复折磨了她一个月,她只是怒斥敌人:“你们能够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能够把人剁成烂泥,但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赵一曼负伤被捕解到哈尔滨后,日寇和伪满的警察头目立即对她进行审讯。此时,她伤口不断流出的鲜血湿透了棉衣,依然滔滔不绝地痛斥日寇侵占中国东北的暴行。负责审讯的日本特务恼羞成怒,竟用竹签从她的指甲缝中钉进去,用鞭子狠戳赵一曼的伤口,使她几次昏死过去。日寇将她送到医院,伤势刚好一点,日寇又在病床前审问,赵一曼依然坚不吐实,日寇拳打脚踢,她的伤口再度破裂,又昏迷过

去。医护人员甚至包括看守的警察都对她产生了敬佩。

革命烈士的事迹

(七):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沫源县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

王二小牺牲时才七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我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方。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王二小的动人事迹很快传遍了解放区,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二小放牛郎,《晋察冀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创作了之后传唱全中国的著名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革命烈士的事迹

(八):

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大全——邱少云

邱少云(1931~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出生于四川铜梁县(1997年后属重庆市)关建乡的一个贫农家庭。15岁那年被国民党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赴朝鲜作战。

1952年10月,为打击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邱少云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飞迸的燃烧液燃遍他全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

战后,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文艺工作团赠给特等功臣邱少云烈士锦旗上写道:“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战士邱少云永垂不朽”。志愿军第15军全体指战员献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祖国人民的光荣”。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四川省抗美援朝分会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光荣之家”。四川省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给邱少云烈士的家属的锦旗上写道:“伟大人民的战士,英雄不朽的功绩”。为了表彰邱少云崇高的群众主义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被中国共产党志愿军某部委员会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于1952年11月6日给他追记特等功,1953年6月1日追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务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勋章、一级国旗勋章,并将邱少云的名字刻在金化西面的391高地石壁上:“为整体、为胜利而牺牲的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革命烈士的事迹

(九):

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大全——杨靖宇

杨靖宇是我党我军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将领。他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出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7月,任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等职。他率部长期转战于长白山麓、松花江、鸭绿江畔,活动足迹遍及30个县,是我国的英雄。

杨靖宇牺牲前五天。“讨伐队”将已无力奔跑的杨靖宇包围在一片小树林中。他们逐步逼近到50米处,喊话劝降,对方“连答应的神色也没有,依然用手枪向讨伐队射击”。日军见生擒困难就猛烈开火,有一弹击中胸部,对方才“被打倒而绝命”。日军根据追踪估算,认为他缺粮已有半个月,完全断粮也至少在5天以上,能够在零下20摄氏度且没有房屋的山林中坚持下来简直不可思议,于是将遗体送到县医院解剖。当肠胃被切开后,看到的只是草根和棉絮。日本军官狠狠地说:“算他是支那的一条好汉!”日本关东军在烈士殉难处破例举行了一个祭奠仪式和对躯体的葬礼,以杨靖宇的顽强为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人民政府将蒙江县改名为靖宇县。

革命烈士的事迹

(十):

黄继光(1930~1952)

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农历1930年11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六七岁时父亲因受地主欺压,病恨交加而死。黄继光从小就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乡解放,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不但成为农会第一批会员,用心斗争地主,还当上了村里的民兵。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内停止复员并超多征兵。1951年3月,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开始未被选中。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同意破格录取。

到朝鲜前线后,黄继光被分配到第十五军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1952年4月,部队到五圣山前沿阵地接防,本想杀敌立功的黄继光却被分配到了连队后勤。经过副指导员细致的思想工作,黄继光明白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样样工作都干得很出色。1952年7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经上级批准,他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我所携弹药用光的状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我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黄继光的英雄壮举,获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高荣誉――他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另一特级英雄是杨根思);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黄继光最后长眠于沈阳市北陵烈士陵园。

革命烈士的事迹

(十一):

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大全——李大钊

李大钊同志1889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那时,中国正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统治愈益腐朽而造成的深重灾难之中,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进入二十世纪,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涌起,个性是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曙光初现的变化。李大钊同志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走上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

1913年,他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后,他用心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他和他的战友们改造旧中国的决心和激情,有力激发了当时中国青年的蓬勃朝气和进取精神。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他以敏锐的眼光,深刻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二十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也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中国人民求得解放的期望。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他自我的觉悟得到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且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李大钊同志热情投入并参与领导了五四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和运动之后,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做了超多工作。他在《新青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20年3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用心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李大钊同志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在北方广大地区领导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

1922年8月到1924年初,他受党的委托,几次往返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同孙中山先生商谈国共合作,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猛烈冲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北洋军阀统治。

1927年4月,在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中,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狱。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惨遭反动军阀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革命烈士的事迹

(十二):

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大全——赵尚志

1925年考入哈尔滨许公工业学校。同年“五卅”运动中,用心开展募捐、抵制日货等活动。同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因参加反帝爱国斗争,被校方以“不守校规”之名开除学籍。同年11月,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后,曾用心参与抗议活动和营救被捕的中共党员。同年夏到哈尔滨,领导进步青年进行革命斗争。1926年底至1930年4月,曾2次被捕,在狱中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经营救出狱。1932年初,负责中共满洲省委军委工作。曾与杨靖宇等到工厂、学校宣传抗日,组织工人、学生参加抗日义勇军。1933年10月,任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1934年2月后,历任东北反日联合军司令、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等职。在东北地区早期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作出了重大贡献。1942年2月12日,率部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战斗中,为内奸打伤,昏迷中被敌逮捕,后英勇牺牲。时年34岁。

革命烈士的事迹

(十三):

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大全——罗盛教

罗盛教,1931年生,湖南省新化县人。

原名雨成,新化县松山乡人。少时在维新、文德小学读书,后因家贫辍学。1945年冬,去乾城县所里镇(今吉首)叔父家。翌年春,入省立九师附小就读。1947年,考入省立九师,毕业后升入省立十三中学高中部求学,并改名罗盛教。

由于家境贫寒,罗盛教11岁时才上小学,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学了。为了有口饭吃,父亲将他送去当了道士。14岁那年,他不得不到镇上叔叔开的杂货铺帮工。

1949年,罗盛教的家乡解放了。这年11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湘西军政干部学校的一名学员。罗盛教文化程度较低,听起课来感到吃力,抓不住重点,笔记记不全。为了不掉队,每次下课后,他都要将别人的笔记借来,和自我的笔记对照,查缺补课,然后用钢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在建校劳动中,需要将倒在河中的一棵树抬到岸上搭桥用。罗盛教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在他的带动下,全班二三十个同学都跳进河里,最后将树拖上了岸,搭起了桥。1950年2月1日,罗盛教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1年4月,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

任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队文书。在朝鲜他曾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

在朝鲜的日子里,罗盛教时时感到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和驻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老乡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经常帮房东大妈担水、劈柴,乡亲们都夸奖罗盛教是好样的。

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齐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几个儿童正在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罗盛教抓起自我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弯腰,直冲过去。他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掉身上的衣服,之后跳进了冰河里。过了好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罗盛教最后将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当那少年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少年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这时罗盛教全身已冻得发紫,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但他却又一次潜入水中,好久,才用头和肩将少年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少年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人们急切地等待着罗盛教,然而,他却再也没有上来。为了救落水的朝鲜儿童,罗盛教英勇献身。

全村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哀悼这位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村民们将罗盛教安葬在村庄边的佛体洞山。

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一级模范”、“特等功臣”的称号。同年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追认罗盛教为“模范青年团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及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革命烈士的事迹

(十四):

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大全——王朴

王朴生于1929年,牺牲于1943年,河北省完县人。他生长的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4岁。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芦沟桥事变,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必须明白八路军的东西藏在那里,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明白!就是明白也不会告诉你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该色得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应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我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应对死亡,毫不畏惧。就这样,王朴英勇的为自我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革命烈士的事迹

(十五):

中国革命烈士的故事――李大钊

李大钊同志1889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那时,中国正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统治愈益腐朽而造成的深重灾难之中,国家和民族濒于危亡的边缘。进入二十世纪,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涌起,个性是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曙光初现的变化。李大钊同志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走上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

1913年,他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后,他用心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他和他的战友们改造旧中国的决心和激情,有力激发了当时中国青年的蓬勃朝气和进取精神。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他以敏锐的眼光,深刻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二十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也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中国人民求得解放的期望。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他自我的觉悟得到迅速提高,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且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李大钊同志热情投入并参与领导了五四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和运动之后,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做了超多工作。他在《新青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20年3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用心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李大钊同志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在北方广大地区领导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

1922年8月到1924年初,他受党的委托,几次往返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同孙中山先生商谈国共合作,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猛烈冲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北洋军阀统治。

1927年4月,在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中,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狱。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惨遭反动军阀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革命烈士的事迹(十六):

江竹筠

江竹筠在她8岁时,性格刚强的母亲与游手好闲的父亲不能相处,便带着江竹筠姐弟到重庆投奔兄弟。江竹筠10岁到重庆的织袜厂当了童工,因为人还没有机器高,老板就为她特制了一个高脚凳。11岁时,她又进了重庆的一所教会办的孤儿院,边做工边读书。在苦难的生活经历中,江竹筠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充满了憎恨,同时也养成了刻苦学习的精神。她在上学时十分用功,记忆力超群。之后据同牢难友讲,在狱中,她背诵和默写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和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供难友们学习。江竹筠于1939年考入重庆的中国公学,秘密加入了共产党。1944年秋,江竹筠又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系,翌年转入农艺系。1946年,她毕业后回到重庆,参加和领导学生运动。1947年春,中共重庆市委创办《挺进报》,江竹筠具体负责校对、整理、传送电讯稿和发行工作,只几个月的时间,报纸就发行到1600多份,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1948年4月,《挺进报》的发行机关被伪装进步的特务打入,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破坏了重庆市委,6月间,江竹筠被逮捕。在押往重庆的码头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经成了叛徒的原中共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立即机智地大声呵斥叛徒,使得叛徒无法再伪装害人。江竹筠被送到重庆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 的“渣滓洞”监狱后,惨遭手指钉竹签等毒刑的残酷折磨,仍坚贞不屈,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特务秘密枪杀,然后被用镪水毁尸灭迹,时年29岁。

革命烈士的事迹(十七):

中国革命烈士的故事――吉鸿昌

吉鸿昌(1895。10。18-1934。11。24)抗日爱国名将,原名恒立,字世五,汉族,河南扶沟人,中国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895年10月18日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受家父影响,吉鸿昌幼年即具有爱国思想。1913年秋天,不满18岁的吉鸿昌便投到冯玉祥部当兵。他因吃苦耐劳、智勇正直被冯赏识,提升为手枪连连长,不久又提升为营长。

1921年,吉鸿昌回乡探亲时,拿出全部积蓄,利用一所破庙作校舍,创办了「吕北初级小学」。吉鸿昌立下规定:凡是贫家子弟,一律免费上学。学校规模一度壮大,曾被誉为「豫东第一」。

1925年10月,吉鸿昌升任绥远省督统署直辖骑兵团团长兼警务处处长。不久又被任命为第36旅旅长。十几年?,吉鸿昌虽不断?官,但却丝毫没有改变「当兵救国,为民造福」的初衷,时刻铭记著父亲「作官即不许发财」的教诲,平时省吃俭用,兴办公益事业。他严于律己,也约束部队不许扰民。吉鸿昌结识共产党员宣侠父等人,开始接触革命思想。1926年9月,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响应北伐。吉鸿昌率部参加了西安之战。1927年4月,吉鸿昌所部扩编为第19师,升任师长,归属冯部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所辖。国民革命军沿陇海路东征,吉鸿昌率部攻克洛阳、巩县,又强渡黄河,?领豫北重镇新乡,奉军被打得抱头鼠窜。吉鸿昌所部被誉为「铁军」。

1928年任第30师师长,调防甘肃天水。1929年7月,吉鸿昌进兵宁夏,任宁夏省政府主席兼第10军军长。他整饬了军队和吏治,致力于汉回团结,提出了「开发大西北」的口号,决心为民兴利除弊。

1930年4月,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吉鸿昌奉命率部从宁夏出潼关,参加讨蒋大战。9月,冯玉祥的西北军战败。吉鸿昌为了保存实力,理解蒋介石改编,就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不久被蒋派往光山、商城一带进攻鄂豫皖苏区。

吉鸿昌对进攻苏区十分反感。他「托病」到上海与党组织取得了联?,随后又化装到鄂豫皖苏区进行了考察,思想上受到很大触动。随后曾在潢川组织所部起义参加工农红军未果。蒋介石发现吉鸿昌有「谋反」之意,便解除了他的军职,逼迫他出国「考察」。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刚要发作,陪同的使馆参赞劝道:「你为什麽不说自我是日本人呢?只要说自我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方写上:「我是中国人!」

在国外,吉鸿昌利用记者的?访,以事实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种种罪行,并斥责英国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和蒋介石对日妥协的丑恶行径。在德国,吉鸿昌曾多次要求到苏联参观访问,遭到蒋介石反动政府使馆的百般刁难,不予签证。悲愤之下,吉鸿昌挥笔疾书:「渴饮美龄血,饥餐介石头。归来报命日,恢复我神州。」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吉鸿昌闻讯立即回国寓居天津,秘密与中共华北政治保卫局联?。不久,他整理出版了《环球视察记》,藉以抒发他忧国报国的热情。同年4月,吉鸿昌在北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爱国的旧军人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从此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他按照党的指示,到湖北黄陂、宋埠一带召集旧部策划起义。起义失败后,他赴泰山动员冯玉祥出山组织武装抗日。吉鸿昌毁家纾难,变卖家产6万元购买武器,用心联络各地抗日零散武装,作起兵抗日准备。

1933年5月26日,吉鸿昌同冯玉祥、方振武等抗日将领依靠苏联的武器支援和集合东北义勇军在张家口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吉鸿昌任前敌总指挥兼第2军军长。败退的热河军,蒙古族武装,察哈尔当地民团和一些当地的土匪武装建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2军军长,旋任北路前敌总指挥,率部向察北伪军进击,在收复康保、宝昌、沽源等城池后,吉鸿昌又指挥部队向多伦进攻。经过五昼夜血战,7月12日最后收复多伦。察北四城的收复,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然而,蒋介石却反诬同盟军破坏「国策」,令何应钦指挥16个师与日军夹击同盟军。

1933年8月26日,吉鸿昌率领3000多人试图去商都同抗日同盟军高树?会合,建立苏区。但遭到国民党军队拦截,苏区无法建立。吉鸿昌无奈之下找到了方振武,准备一同进攻由国民革命军驻守的北平城。9月21日,行进到日军和国军交界的非武装区。日军飞机投放传单,要求吉鸿昌部队3日内离开,不然派兵剿灭,吉鸿昌在3日内离开了。10月10日,吉鸿昌部队在进攻到北平附近的昌平被中央军,晋军,西北军包围,军队哗变崩溃。

随后,日军主力在察边境集结,并驱使败退伪军准备重新进攻。苏联在国民政府的压力之下也停止了对同盟军的支援。国民政府中央也派出要员去说服同盟军领袖冯玉祥放下独立割据的念头,将部队交给中央指挥。而中共则在同盟军内部开始宣传策反,准备将抗日同盟军发展成红军,在河北山西建立苏区。内忧外患之时,同盟军内部的东北义勇军部首先表示归附中央。冯玉祥也发表声明取消了同盟军司令的头衔。8月15日,伪军重新进攻多伦。分崩离析的同盟军不敢正应对抗。在15日夜连夜不战放下多伦,全军转移。转移之后,剩下的5万抗日同盟军彻底瓦解。

吉鸿昌战至10月,因弹尽粮绝而失败。为了保存抗日实力,吉鸿昌与方振武到国民党第32军驻地同商震谈判。不料,蒋介石却电令商震把吉鸿昌和方振武押送北平审问。途中,吉鸿昌用计使方振武脱身。车行至北平城外,押送人员在吉鸿昌感化下,冒著生命危险放走了吉鸿昌。

天津吉鸿昌旧居1934年5月,吉鸿昌回到天津,组织成立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他被推为主任委员,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他家三楼一角,设立了一个秘密印刷所,出版了机关刊物《民族战旗》报。他的住宅也成了党组织的地下联络站,因而被党内同志称为「红楼」。

1934年11月9日晚,吉鸿昌在法租界秘密开会时遭军统特务暗杀受伤,被法国工部局逮捕,后引渡到北平军分会。11月23日,北平军分会举行了一场所谓的「军法会审」。吉鸿昌在法庭上义正词严地说:「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由于党的教育,我摆脱了旧军阀的生活,而转到为工农劳苦大众的阵营?来,为我们党的主义,为全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这正是我的光荣„„」

1934年11月24日是吉鸿昌殉难的日子。应对「立时枪决」的命令,吉鸿昌镇定安详地向敌人要来纸和笔,挥笔疾书,写了自我坎坷曲折而最后走向革命道路的一生,历述蒋介石祸国殃民的种种丑行。在给夫人胡红霞的遗嘱中写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吉鸿昌披上斗篷,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他用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浩然正气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吉鸿昌声色俱厉地对特务喝道:「我为抗日而死,为革命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死后也不能倒下,给我拿把椅子来!」吉鸿昌又命令道:「到前面开枪!共产党员要死得光明正大,决不能在背后挨枪,我要亲眼看著蒋介石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当特务在吉鸿昌面前颤抖著举起枪时,他振臂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革命万岁!」在这震山撼岳的呼喊声中,英勇的共产党员、中华民族的英雄吉鸿昌壮烈地牺牲了,年仅39岁。

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吉鸿昌被定为全党褒扬的革命烈士。周恩来总理在1971年指出:「吉鸿昌同志由旧军人出身,之后参加共产党,牺牲时很英勇,从容就义,很有必要把他的事迹出书。」

1984年,在吉鸿昌烈士牺牲50?年前夕,扶沟人民在烈士陵园吉鸿昌烈士陈列馆前,为烈士塑了铜像。邓小平为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吉鸿昌将军牺牲五十?年纪念辑》题写了书名。聂荣臻亲笔题词:「民族英雄吉鸿昌烈士永垂不朽!」

1995年,在吉鸿昌烈士诞辰100?年之际,李鹏、乔石、李瑞环、刘华清、张爱萍、迟浩田、程思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为吉鸿昌烈士题了词。

革命烈士的事迹(十八):

中国革命烈士的故事――雷锋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因为这一年是农历“庚辰”年,给他取了个小名叫“庚伢子”。

雷锋出生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雷锋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我家里很穷,父、母、哥、弟,都死在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的手里,这血海深仇,我永远铭记在心。”

雷锋的爷爷叫雷新庭,以租种地主田地谋生,整年辛苦劳作,但仍无法维持家人的生计,最后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到年关,地主前来逼债,要雷家在年前还清租债,雷新庭无力偿还,悲愤交集,在过年的鞭炮声中被活活逼死。

父亲雷明亮,参加过毛主席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当过自卫队长。一九三八年被抓去,遭到国民党的毒打,造成内伤和残疾,回到家乡后边养病边种地勉强度日。一九四四年又遭到日寇毒打,伤势更加严重,翌年秋天最后死去。哥哥雷正德,十二岁时外出当了童工,在繁重劳动的折磨下得了童子痨(肺结核)。一天,他突然昏倒在机器旁,轧伤了胳膊和手指。被解雇后又到一家印染作坊当了童工,由于劳累过度,肺病加重,又无钱医治,没几天就死去了。弟弟也因为饥饿而死去。雷锋6岁的时候,家里只剩下了他和妈妈两个人。雷锋的妈妈也是一个受尽折磨的苦命的人。她是铁匠的女儿,生下来几天,由于过于贫穷,父母没潜力抚养,就把她送进长沙一家育婴堂,简家塘一个姓杨的妇女把她抱回家抚养,6岁时把她送给雷家做了童养媳。之后,雷锋的母亲被地主唐四滚凌辱而自尽。

雷锋在不满七岁时就成了孤儿。邻居家的六叔奶奶收养了他。他为了帮忙六叔奶奶家,常常上山砍柴,但是,当地的柴山全都被地主婆霸占了,不许穷人去砍柴。有一天雷锋到蛇形山砍柴,被徐家地主婆看见了,这个地主婆指着雷锋破口大骂,要雷锋把柴运到她家,并抢走了柴刀,雷锋哭喊着要夺回砍柴刀,可那地主婆竟举起柴刀在雷锋的左手背上连砍三刀,鲜血顺着手指滴落在山路上。雷锋赶忙捂住伤口,忍住疼,两眼瞪着地主婆,心想:“总有一天,我要报仇!”从此,雷锋手背上留下三条伤疤。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小雷锋便找到飘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团长,用心参加土改。同年夏,乡政府的党支书供他免费读书,之后加入少先队。

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雷锋在武汉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辽宁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用心分子”的光荣称号。

1959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迫切要求参军,焦化厂领导舍不得放他走。雷锋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兵役局(现人民武装部)证明参军的决心。他身高只有1。54米,体重不足55公斤,均不贴合征兵条件,但因政治素质过硬和有经验技术,最后被破例批准入伍。参加人民解放军后,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任班长。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他曾多次立功,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1960年11月入党,并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因公殉职。

因公殉职后,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1963年3月1日,朱德题词:“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1963年3月5日,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刘少奇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周恩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此后,掀起全国人民个性是青少年向雷锋学习的热潮。此后,每年三月五日便成了全民学雷锋的日子。雷锋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于一九六三年二月作诗歌颂雷锋:

有众读毛选,雷锋特认真。

不惟明字句,而且得精神。

阶级观清楚,劳动念朴纯。

螺丝钉不锈,历史色常新。

只做平凡事,皆成巨丽珍。

革命烈士的事迹(十九):

徐向前

徐向前率部历尽千辛万苦,行程三千余里,战斗数百次。到1933年初,在川陕边界找到了立足之地。徐向前在那里抓了三个月的大练兵,然后,发动了仪陇南部战役、营渠战役和宣达战役,歼敌二万,缴枪一万二千件,还缴获了敌人的兵工厂,造市厂,被服厂等全套设备。他利用这些缴获的武器,投入到反对蒋介石发动的六路围攻之中,蒋军出动二十多万兵力,而徐部仅有近8万人。经过十个月的战斗,歼敌八万多,仅最后二个月,就缴获枪支二万多支,火炮一百多门。这是红军时期缴获武器最多的战役之一。

革命烈士的事迹(二十):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5.关于革命烈士的诗歌 篇五

【篇一:《纪念抗日女英雄 》】

生逢乱世历风霜,铁马冰河为救亡。

玉手纤纤枪杆握,丹心烁烁我旗扬。

豪情万里驱倭寇,功德千秋忆羽裳。

璧碎山河铭国耻,汗青巾帼字生香。

【篇二:《英雄妻》】

又是这个清明的午后

你还静静在风中守侯

飘飞的花柳

正揉碎伤口

就把你的小手

捂在我的胸口

默默感受

你在世的温柔

如果还有以后

把你今生守侯

就让忧愁

从此远走

今身只懂你的心柔

天给了我爱的奢求

就是任情长久

心却只能把清风挽留

月光在风中消瘦

是否还记得前世情仇

就让落花来解救

我的醉

就是今生能够

再喝一口

你用宛然一笑

勾兑的酒

迷乱的忍受

落花柳絮

趴在你的坟头

诉说着从今往后

你的温柔

【篇三:《囚歌》】

作者/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冲腾,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篇四:《北山烈士陵园》】

用鲜血和生命筑成的背影

已被历史遗忘成冰凉季节

伟大真理还有我们的幸福

与现实隔开后来者的摈弃

陵园四周冷漠

我的花篮靠近童年的教科书

这里已经失去

三十年前集体入少先队的宣誓

烈士在天最好没灵

你少了许多伤感

我少了许多诗歌的语言

烈士墓前

轻轻地走近

默默地注视

我想用点一柱香的虔诚

告诉你励志网http:///:今年不复往年

母亲没有来碑前就少了双手工布鞋

是因为母亲为你集攒两年都不够的路费

搭错了去天国的火车

你以一块碑的苍凉和深刻

向时间证明

一代人倒下和站立的姿势

你成为烈士,可你不知道烈士是什么

就像君子兰不知道和君子有什么关系

当你匍匐渫血的那一瞬间

你把一颗心完整地交回了大地母亲

你不知道有多少颗这样的心

汇聚成巨大的溶流

才喷发出一个灿烂的中国

我把一个国家的生日和你联系起来

是不是大题小作

老乡,我只是一颗卑微的尘土

我的微笑和哭泣算不了什么

我以我的方式怀念

如果时光能倒回20年

我会用我春潮澎湃的歌声

为你歌唱,为我的祖国歌唱

【篇五:《丰碑在民间》】

作者/高占祥

潮起潮落哟惊涛拍岸,海燕高旋哟云舒云卷。

浮沉在大海的东山岛哟,不堪回首话当年。

忆往昔——

兵荒马乱,生灵遭涂炭;

且看那——

黄沙滚滚

吞噬村落毁良田;

狂风怒号啊,飞沙走石埋家园!

东山的百姓啊——

灶中十日九无烟。

老人饿得眼发黑,妙龄少女无衣穿。

哭天喊地望北斗啊,月冷星稀凄惨惨!

一缕春光——

冉冉透过一线天。

谷文昌啊

欣然奉命到东山。

他——

一颗爱民心,一双铁脚板,一腔赤子情哟,一副英雄胆!

他——

顶着狂风,一山一岭探风向;

他——

冒着危险,一村一镇查灾源。

黄沙扑面,他揉揉双眼,风雨交加,他拍拍双肩,继续挥镐在山巅;

干粮断了顿,他勒勒腰带,忍着饥饿战荒原。

冷风,吹不灭他心中的火焰;

恶浪,冲不垮他爱民的情感;

坎坷,挡不住他前进的脚步;

挫折,吓不倒这铁骨铮铮英雄汉!

他——

风里雨里不回首,当官做官不像官。

挑起水桶去浇树,拎起钢钎去开山。

挽起袖子去筑坝,卷起裤腿去耕田。

他唤起——

东岛愚公齐上阵,披星戴月、顶风冒雨战荒滩。

他率领乡亲们——

修水渠、引清泉,建水库,灌苍原,造大桥,跨天堑,铺公路啊通山巅!

撵得黄沙走西口,逼得荒凉出东山!

天,在变,地,在变,人,在变。

天地人啊都在变!

孤岛变半岛,沙漠变良田。

天堑变通途,旷野变校园。

穷县变富县啊,荒山变金山!

谷文昌——

呕心沥血染重病,含笑而去上九天。

骨灰撒在东山上,英灵日夜守家园。

乡民泪水一串串,林海松涛在呼唤:

谷书记是个大恩人呐,心血换来幸福泉;

谷书记是棵菩提树哟,福荫久久罩东山!

泉水咚咚——

在赞美谷书记的心灵;

山鸟嘤嘤——

在歌唱谷书记的风范。

政声人去后,美德更伟岸。

政声人去后,真情出天然。

6.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 篇六

江竹筠

江竹筠在她8岁时,性格刚强的母亲与游手好闲的父亲不能相处,便带着江竹筠姐弟到重庆投奔兄弟。江竹筠10岁到重庆的织袜厂当了童工,因为人还没有机器高,老板就为她特制了一个高脚凳。11岁时,她又进了重庆的一所教会办的孤儿院,边做工边读书。在苦难的生活经历中,江竹筠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充满了憎恨,同时也养成了刻苦学习的精神。她在上学时十分用功,记忆力超群。之后据同牢难友讲,在狱中,她背诵和默写下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和刘少奇《论...员的修养》,供难友们学习。江竹筠于1939年考入重庆的中国公学,秘密加入了...。1944年秋,江竹筠又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系,翌年转入农艺系。1946年,她毕业后回到重庆,参加和领导学生运动。

1947年春,中共重庆市委创办《挺进报》,江竹筠具体负责校对、整理、传送电讯稿和发行工作,只几个月的时间,报纸就发行到1600多份,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1948年4月,《挺进报》的发行机关被伪装提高的特务打入,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破坏了重庆市委,6月间,江竹筠被逮捕。在押往重庆的码头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经成了叛徒的原中共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立即机智地大声呵斥叛徒,使得叛徒无法再伪装害人。江竹筠被送到重庆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渣滓洞”监狱后,惨遭手指钉竹签等毒刑的残酷折磨,仍坚贞不屈,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特务秘密枪杀,然后被用镪水毁尸灭迹,时年29岁。

7.辛亥革命烈士龚宝铨 篇七

峥嵘少年

龚宝铨,男,1886年3月生于嘉兴县油车港镇马厍汇一户贫困农民家庭,排行老四。宝铨从小读书刻苦,一放学就参加田间劳动,深夜还点着油灯看书做作业,16岁那年以优秀成绩考取嘉兴秀水学堂,学习成绩为全班之冠。他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有“见利不惑,临难不挠”气质,成为峥嵘少年。

龚宝铨所读书的嘉兴秀水学堂(现嘉兴秀州中学)是一所教会学堂。1902年春,学校购置一台大钟,美国传教士花第生来校参观访问,看见那台钟感到好奇,问校总理陶惺存可否敲一下,陶总理点头回答:“可以,可以!”于是花第生敲了两下,钟声响遍全校,在操场上活动的学生当作敲钟吃晚饭了,大家纷纷进食堂。因吃饭时间不到不能开饭,食堂炊事员汇报总务处,总务处干事不明敲钟真相,盲目批评学生违犯学校纪律,要处分学生。学生受冤屈不服气与总务处干事顶撞起来。龚宝铨理直气壮地说:“敲钟的是美国传教士,同学们是按钟声行动,没有违犯校纪,请校总理出来作证!”陶惺存总理外出不能前来作证,总务处联系教务处还是错误地处理了龚宝铨等10位同学退学。

投身革命

龚宝铨含冤退学回家不久,跟随同学留学日本,是同行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也是家庭经济最困难一人,无钱进日本东京大学读书。宝铨在焦急之中,遇见救命恩人章太炎先生,章先生收他为学徒,吃住在章太炎处,帮助章太炎编辑《民报》,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反清廷皇室封建统治及媚外崇洋的卖国行为,获得日本华侨华人、留日学生和南洋广大华侨华人的拥护。他们以龚宝铨为榜样,纷纷加入光复会、同盟会。龚宝铨被推选为同盟会副职,分管组织人事及档案工作。龚宝铨写得一手好文章,在《民报》上抨击清廷卖国行为,追求民主革命新潮流,受到陈其美、蔡元培的赞誉。章太炎器重、喜爱龚宝铨,将女儿许配给他,使龚宝铨更大胆而扎实工作。1904年4月,龚宝铨结识周树人(鲁迅),在东京发起组织《浙江同乡会》,出刊《浙江潮》杂志,抗议沙俄侵占我东北三省领土,并返沪与陈其美、蔡元培商议成立“中国军教育会”,揭露清廷特务暗杀队罪行,保护革命党人。1905年初,龚宝铨偕陶成章来嘉兴与敖嘉熊,褚辅成等人商议浙江革命军事宜,成立“浙江新军”,在嘉兴建立“温台处会馆”,开展练武军训。

此间,清廷派遣大批特务到日本各大城市搞“暗杀”活动,查封《民报》,龚宝铨冒着生命危险深夜烧毁浙江驻日本同盟会、光复会人员名册,保护了大批华侨华人中“两会”成员免遭杀害。龚宝铨支持浙江革命党人秋瑾、陶成章、徐锡麟诸人领导创办绍兴大通师范学堂,培养青年民主革命人才。龚宝铨来到浙东、浙南地区,翻山越水,日行七八十里访问发展同盟会、光复会成员,壮大革命组织。他还到安徽芜湖中学任教,建立据点,壮大同盟会,发展苏浙皖边区革命力量。龚宝铨还去南洋群岛,在华侨华人中也发展同盟会、光复会成员2000多人,受到孙中山先生赞誉。

龚宝铨的反清民主革命行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保护,遭清政府追捕,龚宝铨多次更名为未生、味生、微荪、国元等,在群众保护下免遭清廷“暗杀队”谋害,在浙江省联系发展了同盟会、光复会成员5000多人,其中,在嘉兴的敖嘉熊、陈仲权、褚辅成、方于笥、计宗型的共同努力下,发展同盟会、光复会成员达2000多人,壮大了嘉兴民主革命队伍。

光复嘉兴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消息传到日本,龚宝铨回国来到嘉兴,与同盟会、光复会领导成员商议嘉兴如何举行起义之事。龚宝铨、褚辅成联系省新军葛敬恩,由顾乃斌为督导官,率领新军第八十二标三营武装部队,于11月7日凌晨出兵进军嘉兴,龚宝铨、敖嘉熊、褚辅成、方于笥在精严寺指挥,清政府官吏、军警头目统领沈沂山、赵廷玉、张学智等人闻讯深夜逃跑。当天新军部队到达嘉兴南门三号桥,由同盟会会员马济生持旗接应。新军部队绕嘉兴城一周,进驻精严寺,全城大街小巷插满旗帜,百姓夹道欢迎新军。第二天(11月8日),新军进驻都督府(子城),改组清军留守人员,宣布成立“嘉兴县新军分府”。辛亥革命使清朝自顺治入关称帝268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结束,民主共和新中国诞生。浙江及嘉兴也由此光复。

浙江省光复后,成立“浙江省军政府”。龚宝铨被推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翌年,孙中山将“大总统”大权让给袁世凯,袁称帝复辟封建王朝,疯狂镇压革命党人,将章太炎软禁于北京,株连女婿龚宝铨受审查。龚宝铨“临难不挠”,潜回浙江发动群众倒袁,保护辛亥革命胜利成果。

1916年秋,全国性反袁运动取得胜利后,改组浙江省军政府,成立省参议会,龚宝铨任外交顾问、省参议会副参议长,但龚宝铨仍拿图书馆馆长薪金,不要外交补贴费,也不拿省副参议长工资,保持清廉艰苦精神。

在工作中他经常下基层调查研究,倾听老百姓意见,铲除地方贪官污吏,深受老百姓赞誉。龚宝铨的前妻是章太炎女儿,在太章先生受袁世凯迫害时吊死;后妻是褚辅成妹妹,住嘉兴,由于龚宝铨长期外出工作很少回嘉兴,故未能生育子女。龚宝铨在艰苦的环境中长期投身革命运动,常常累得抱病工作。大家劝他注意休息保养身体,宝铨回答说:“宁为民众献身,不让百姓吃苦。”龚宝铨一生为民主革命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不幸的是他在外出工作中传染上疫症,于1922年6月猝死,年仅37岁。龚宝铨被追认为辛亥革命烈士。1925年7月2日(民国十四年五月十二日),嘉兴县各界人士公祭七烈士,龚宝铨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嘉兴市秀州区政府、区政协文史委与油车港镇政府拟出刊《龚宝铨烈士》专辑,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发行,以弘扬龚宝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见利不惑,临难不挠”、艰苦朴素的精神。□

Gong Baoquan, a Revolutionist of the 1911 Revolution

By Chen Qiwen

It is true that the 1911 Revolution of China was brief. It started on October 10, 1911 and ended on February 12, 1912. But by the time the revolution was over, the Qing Dynasty was gone; the 4,000-year monarchy system in China was gone, a brand new chapter of modern China began, and a galaxy of revolutionary heroes had their names carved into history.

One of the numerous heroes is Gong Baoquan (1886-1922), a native of Jiaxing, Zhejiang Province.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1911 Revolution, Jiaxing municipal government has been restoring Gong Baoquan’s former residence, now a cultural heritage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Jiaxing. It is scheduled to open to the general public on Oct 10, 2011.

Not many people know about Gong Baoquan. As a matter of fact, he wa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heroes dedicated to the revolutionary undertakings in the ten years up to the revolution. Moreover, he is one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elebrities of Jiaxing.

Born in Makuhui Town, Gong Baoquan was the fourth child of the family. His father was a doctor and his mother from a family of scholars. Influenced by his mother, Gong developed a passion for literature in early boyhood years. He was admitted to Xiushui Junior High School at age sixteen but dropped out in 1900 because of an incident based on misunderstanding concerning a visiting American missionary.

During that time, China was faced with the troubles at home and aggression from Western imperialist powers. In order to pursue a better education opportunity and overthrow the incompetent Qing government, the young man went to Japan in 1902 for further education. There, he met Zhang Taiyan, a Chinese democratic revolutionist and thinker who had later exerte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young man’s life.

Appreciating Gong’s literary talent and patriotic aspiration, Zhang Taiyan took him as an apprentice. They edited “Citizen Newspaper”, a political journal, together to disseminate ideas of democracy and revolution and promote the fight against the puppet regime. Gong published articles in the journal, blasting the Qing government’s treasonable acts and seeking democracy. His writings and thoughts received high praise from the big shots in Chinese democratic revolutionary circles. The journal was reviewed favorably and won great support of overseas Chinese and students study abroad.

Gong was more than a writer about revolution. He took active part in preparing for revolutionary undertakings which aimed at overturning the Qing government. He finished his study in Japan and went back to China in 1904. At the same year, a Chinese revolutionary alliance named “Restoration League” was founded in Shanghai. Together with Cai Yuanpei, Tao Chengzhang and other comrades, Gong Baoquan was one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He also joined another revolutionary alliance “United League” in the following year. Gong traveled through Zhejiang, Jiangsu, and Anhui, propagating revolutionary thought and recruiting new members.

Gong also placed emphasis on personnel training. He jointly founded the Datong School in Shaoxing, Zhejiang Province with Tao Chengzhang, Xu Xilin and some other comrades. Young people received training for revolution. In 1905, he and Tao Chengzhang employed at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Wuhu, a city on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The two did secret revolutionary works under the cover of teaching. After the failure of an uprising launched by the United League in 1907 in Pingxiang, Jiangxi Province, Gong Baoquan and Tao Chengzhang were forced to flee to Indonesia. They founded a school there and continued their revolutionary undertakings.

After the restoration of Zhejiang in 1911, Gong went back to Zhejiang and served as Chief Librarian of Zhejiang Library in 1912. During his 10-year tenure of office, he contributed a great deal to the cultural programs of Zhejiang. He published a series of books about Zhang Taiyan to disseminate Zhang’s thoughts. The Librarian started an ambitious project. He sent people to Beijing in a bid to copy the “Imperial Collection of Four”, the largest collection of books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robably the most ambitious editorial enterprise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上一篇:二年级作文:开在冬天里的牵牛花下一篇:km新媒体营销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