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性工作总结新

2024-10-09

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性工作总结新(精选8篇)

1.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性工作总结新 篇一

关于开展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阶段性总结的通知

各高中美术教师:

我市普通高中首轮美术新课程实验历时三年,即将结束。各区教研部门、美术学科教研会和各普通高中学校在美术学科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探索性、创造性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根据国家、省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的要求,决定对我市第一轮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进行一次全面总结。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总结的内容与形式

本次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总结的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即管理、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教师专业发展等。各区各学校可根据自身的特点侧重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总结。具体围绕以下内容进行:

(一)教学教研管理方面

1、质量管理

如何进行普通高中美术教学质量的监测,如何评价美术学科教学质量,如何进行听课评课,怎样构建学生美术学业质量监测体系等等。

2、关于教学管理

如何构建区域美术教研和校本美术教研制度;如何制定与实施学校和教师发展规划等等。

美术教学教研管理的总结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包括实验总结报告、调查报告等),也可以是论文、论著、管理工作案例等。有关美术新课程实验的制度、文件、方案(如模块设置、排课方案、选课指导方案、学业评价方案)等均可以作为研究报告、论文、论著的附件提供。

(二)教学方面

1、关于美术新课程实验教学内容

包括在美术新课程理念下对美术学科原有内容的教学研究、对美术学科新增内容(包括合理性和可行性)的教学研究(比如对旧教材、新课程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特点、与课程标准的吻合程度及其科学性、适应性研究)以及体现课程三维目标的学科教学研究等等。

2、关于教学方式

包括关于美术学科各模块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研究。

3、关于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教学整合。

4、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教学方面的成果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包括调查报告)、教学叙事(包括案例分析、教学反思)、论文、论著等。

(三)评价方面

1、关于学生学业评价。

包括模块学分认定及其监督、管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工具与方法的开发;如何对评价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管理等。

2、对现行的《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评价研究,包括对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与要求的科学性、可行性的研究。

3、信息技术对美术学科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和课程评价的形式与内容带来的研究。

4、美术学科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的评价研究,特别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研究。

评价方面的成果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包括调查报告)、教学叙事(包括案例分析、教学反思)、论文、论著等。

(四)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

1、关于美术学科课程资源的拓展与应用的研究;

2、关于网络课程资源的拓展与利用的研究;

3、关于教学软件的拓展与利用研究;

4、关于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共享机制建立的研究;

5、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立的研究;

6、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中的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研究。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成果形式可以是相关论文,教学设计,校本课程方案,课堂实录,教学课件,课例评析,教学反思,自制教具照片,教学范画,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等。

(五)教师专业发展方面

1、美术新课程实施与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的研究;

2、高中美术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不同层面教师培训研修模式的构建的研究;

3、新课程理念下美术教师继续教育内容与模式研究;

4、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优秀美术教师成长研究;

5、区域性教研(包括市、区两级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

6、校本教研制度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7、提高市、区、校三级教研活动质量的对策研究;

8、普通高中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研究。

成果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包括调查报告)、案例分析、论文、论著等。

二、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阶段性总结工作要求

(一)每个区的市高中美术中心组成员每人必须积极撰写并上交文稿(论文、案例、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著等均可以)

(二)所送文稿请按管理、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专业发展五个类别报送,并请在报送成果正文前注明广州市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成果(XX类)、作者姓名、区属、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邮政编码以及300字以内的作者(包括单位)简介。统一用A4纸打印2份并刻录光盘上交。

(三)本次征集成果的提交以纸介质形式为主,可辅以电子介质的辅助材料,如与纸介质形式的成果有关的教学实录、排课系统、教学资源库光盘等。

上述稿件请于2007年6月11日以前送交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美术学科。6月15日下午进行成果交流展示活动(由教研会颁发交流证书)。在整体稿件质量达标的前题下,学科将出版专辑。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美术学科2007年5月16日

2.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性工作总结新 篇二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三年存在的问题

1.“三考一评”基层困惑多, 体系尚需完善

目前, 新课程的评价系统主要着眼于“三考一评” (模块考试、学业水平考试、高考, 综合素质评价) , 但在实施中, 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还未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

模块考试缺乏对各类学校检测标准的分类要求, 不同类别学校模块学分认定的科学性有待提高;学业水平考试时间、科目设定过于集中, 学校压力大;选考模块试题不等值现象对课改的导向不利;非高考学科教学得不到重视;部分学校过早实施文理分科, 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失衡;综合素质评价突出工具性, 忽视教育性, 质量难以保证;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少, 评价可信度较低;教师在过程性评价上重学生行为表现, 评价方式方法简单。

2.学校管理仍需规范, 课程方案落实距课程设置初衷尚有差距

一些学校的管理者对新课程认识不到位, 缺乏课程规划、实施、管理和评价能力以及对新课程文化建设的领导力, 片面追求升学率还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着眼点, 评价课改和教师只关注高考升学率, 多元科学的学校管理体系还没有形成。

学校对学生选课、学分修习要求和人生规划缺乏有效指导;学校的学分制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等制度预设与现实差距较大, “校本化”制度建设有待完善;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薄弱, 校本课程形同虚设;师生对必修课程中新增科目、非高考科目和选修课意识淡薄, 开设流于形式;课程设置“前紧后松”, 省学业水平考试前的一年半时间里, 并行科目多、课时安排紧、师生负担较重;一些学校为了保证和提高升学率, 挤占选修课而加重对与高考相关学科的教学, 违背实施新课改的初衷。

3.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偏弱, 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部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课程资源整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和观念更新、教学方式改革等方面有待加强。其主要表现一是研读课标不够深入, 不能准确把握课程内容的深、难度, 驾驭新教材、整合开发课程资源、调控课堂力不从心;二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缺乏问题解决式、案例分析式培训和校本培训的跟进, 教师将培训成果“内化”为教学行为需要一个过程;三是教师自主学习和研究意识差, 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有畏难情绪, 使其专业成长形成依赖, 缺乏专业引领。

4.课堂教学变化不够明显, 改革任重道远

新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完全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常态, 教与学方式转变力度不够, 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过程与方法、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的受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教学形式化现象较严重, 教学活动有形式无体验, 合作学习有形式无内涵, 探究学习有形式无实质;教师选择教学模式不充分考虑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有机械、泛化的倾向;实验课开出率较低, 大部分学校用演示实验或放实验录像代替分组实验;多数学科的探究活动难以落实, 学生探究能力形成缺少平台;课堂教学中课程与课时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 多数教师在模块教学内容深广度的处理上采取“深挖洞、广积粮”的做法, 浪费教学时间, 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5.教材尚需改进, 教辅亟待建设

随着课程实施的深入, 教材教辅资料方面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有些学科教材知识系统性不强, 往往只有结论性的内容, 教学中需要教师补充铺垫性知识, 增加了备课量, 课时紧张的问题突出;课后习题与课本知识不衔接, 有些“课标”要求的知识教材中没有;模块间知识内容不平衡, 模块内容有多有少;有些课程内容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的说法不一致, 存在知识重复现象;高初中教材知识体系衔接不畅;各科高中教材间缺少内容呼应, 互补性差;配套的高质量教辅资料缺乏, 教师选编习题能力有限。

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考试改革, 引领课改良性发展

“考试指挥棒”效应不是考试的本意, 而是社会实践对考试作用扭曲教学的体现与反映。考试要充分利用社会所“赋予”的教学“指挥棒”功能, 引领高中新课改良性发展。目前, 检验高中阶段学习成效的工具主要是考试,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理想的考试模式应是标准参照型考试, 这种考试不以确定个体考生在整体考生中的排名为目的, 它关注的是个体的学习成绩是否达标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达标, 而不是把各种名目考试的成绩作为高中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绩效检验的唯一指标。不论是模块考试、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测评, 还是高考, 试题内容都可以不局限于高中教学范围, 在不忽视对考生的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 更要注重考查高中教学纯知识内容以外的更广泛的考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学习素养、学习潜力和公民意识。考试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不可或缺的笔试外, 还可以包括评估、观察、访谈等更宜于考评的形式。另外还可以适当地把考生在高中模块考试和学业水平考试中的表现, 作为与高考成绩并重的高校招生标准之一纳入权定比重的范围。要努力形成一整套包括考试内容、考试形式、测评手段和权定比重范围在内的简洁、操作性强、导向科学的以标准参照为主的多元测评体系, 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2.加强学校管理, 确保课程方案落实

加强学校管理, 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也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更是教育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校长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力量, 具备良好的素质至关重要。教育行政部门要不断加强对校长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通过名校长工作室、人才工程、“领雁计划”等形式, 打造一批既能履行好课程改革领导职责, 又能对当地校长队伍建设起示范作用的校长;通过经验交流、理论学习等形式不断提升他们的执行力和创造力, 让他们懂得动态地去管理学校, 面向社会需求、面向新课程改革开展学校管理, 以学校为基地, 扎扎实实地落实好课程方案。

落实课程方案, 不但要善于运作学校的有形资产和物力资本, 更要利用好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各学校要完善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资源整合、学生学分认定办法、教师工作评价机制等校本级制度, 确保教育教学工作良性发展, 稳步提高。开齐、开足必修课程, 不敷衍, 特别是音、体、美、技术、综合实践等课程, 更要依照学科教学实施意见开好;开好选修课程, 在增加开出率、增大选择性的原则下, 根据校情、师情、生情灵活决定选修课的数量, 生源、师资好的重点高中, 能够参加自主招生选拔的学校, 应提供选修Ⅰ内容一的全部模块、选修Ⅰ内容二的部分或全部模块, 中间层次的高中, 在内容Ⅰ中至少要提供两个模块供学生选学, 普通一般或薄弱高中可采取师生共同研究的方式决定选修一个模块;加强选课指导和人生规划, 创造条件实施分层次教学和走班教学, 及时把握走班制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积极整合四大类课程, 形成课程资源科学建设、有效使用的多种模式, 鼓励学校借助课程改革, 找准内涵发展定位, 面向外部环境, 参与校本之外的资源竞争,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3.加强教师培训, 促进教师素质提升

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可靠前提。由于课程改革的众多问题必须在学校层面解决, 校本培训就成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最佳选择之一, 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施, 拓宽师资培训渠道:聘请专家深入解读课标, 提高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教材体系的认同度;通过开展对教材具体内容的解析, 教学实施方法研讨等交流活动, 使所有教师都能深入领会新课改精神, 真正以学生为本执行新课程;提倡教师自我学习、开展课题研究, 鼓励教师从身边发现课题, 把制约自己教学的因素立为课题进行研究, 让教师立足岗位, 在教学行动研究中成为问题解决的专家, 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快速成长;举办以反映教师自身问题为主的职业道德培训班, 让优秀教师现身说法, 让老教师介绍自己的经验, 让年轻教师谈感受。

倡导实践性、案例式培训, 探索远程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集中研修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的模式, 加强校际间、教师间的沟通, 形成校本培训、自我培训为主, 校外培训为辅的教师继续教育网络。把课程研究、课题研究和校本培训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以教学为中心、研究为主线、对话为形式的多样化实践活动,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乐于奉献并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4.加强教学指导, 推动教学效率提高

教研部门要紧密跟踪课程实施的新变化, 及时准确地进行教学指导。结合新课程理念及相关课程标准的要求, 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补充, 不断提高教师对高效教学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深入学校听课, 面对面地与讲课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 并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实际恰到好处地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不当运用提出科学合理的整改建议;组织集体备课活动, 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智慧, 汇合全体教师的力量研究每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每一个教学细节, 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群体的知识储备、智能结构和典型差异, 制订符合各自学情的教学方法, 有针对性地将教学任务“物化”“细化”, 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摸清学生的学习兴奋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组织各种类型的研讨课, 灵活多样地选择或组合运用最优教学方案, 形成多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形成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打造高效课堂。如, 通过对“同课异构”课型的观摩研讨, 启发教师以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思想驾驭教材, 打造属于自己的教材教法, 通过对“异课同构”课型的观摩研讨, 启发教师用自身已形成的教育风格去驾驭不同的文本教材, 用相同的框架去构建课堂, 完善自己的教学思想体系, 形成较为熟练的教学技能;组织与提高教学效率息息相关的各种专题内容的讲座, 例如, 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由时间型向效益型转变, 如何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学习效率等, 通过专题讲座, 影响和带动广大教师, 让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

5.加强教材教辅优化, 满足师生需求

在教材优化方面, 可由省教育行政部门出面, 组织教师代表, 结合三年来的新课程改革高中教学实际, 对所使用的教材在有关知识的补充、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活动和教学案例的取舍和换留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与教材编写者、出版社负责人研究与探讨, 形成合理的教材修订方案并付诸实施。

在教辅资源的开发方面, 可组织省内具有课改经验、实践能力强的高中一线教师, 根据全省或地、市实际, 编写适合新课程要求的学辅教辅资料, 满足学生巩固练习的需求和教师教学的需要。所编资料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要有先进的设计思想, 不能将学生引进“机械训练”的死胡同;要切合学生实际, 体现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要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表达能力, 还要有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性工作总结新 篇三

高中新课程改革比起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专业性更强,情况更复杂,社会更关注,难度也更大。因此,尤其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它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强化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是顺应国际潮流的必然选择。在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竞争中,决定胜负的不再是土地、能源、资金等生产资料,而是人的素质,是人的资源配置能力,是一个国家与地区的基础教育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支持性水平。高中课程改革正是顺应这样一个社会发展大趋势提出来的,是基础教育持续不断的自我完善与创新发展。我们必须认识这个发展趋势,顺应这一时代要求,自觉推进高中课程改革。

从全球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学生4、8、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应对挑战”。日本从2002年实施新课程方案,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突出4个方面,即: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鼓励每所学校标新立异、办出特色。一些有远见的国家和地区,都把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认真加以推行。

二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广大教育工作者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基层和学校出现了许多实施素质教育的好典型、好经验。但是,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应试教育的倾向还不同程度存在。只有在课程改革方面实现突破,素质教育的推进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课堂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在研究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问题时,都离不开课程改革这个载体。普通高中新课程将从根本上打破应试教育的模式,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采用学分制、选修制、模块制、学段制等四项制度,新增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通用技术、社会实践等内容,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所以,我们应牢牢把握机遇,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作为高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切实抓紧抓好。

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系统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次高中课程改革,重建了高中新课程体系,跳出了长期困扰高中教育的升学与就业双重任务定位的困惑,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把课程的功能聚焦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上,凸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指导思想和新理念。

具体来说,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有四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基础性。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带有转折性的阶段,是奠定一个人终身发展的重要阶段,新课程实验就是着眼于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复杂性。新课程实验对课程的功能、课程的结构、课程的管理、课程的评价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教育模式、教育方法、课程管理、评价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深刻变革。它不是简单地改一改教学内容、换一换教材,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三是关联性。普通高中教育既关系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又影响到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既关系到学生的升学,又关系到学生的就业;既关系到学生、教师、学校,又关系到家庭、政府、社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开展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既可巩固义务教育,又会使高等教育带来新的变化。四是创新性。虽然先期进行实验的省份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但每个省份情况不一样,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要结合我省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新课程实验。这些特点决定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牵动着教育的全局,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抓好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这个关键环节,就可以很好推动整个教育的改革。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课程改革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要坚持科学发展,就要坚持课程改革。

二、认真领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内涵与实质

这次高中课程改革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以促进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核心,在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深刻变革,是一个充满探索和创新的实践过程。

从课程目标来看,以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今后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从课程管理来看,高中课改实施以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教师要负责指导学生的选修和选班。同时,教师既要努力挖掘、开发校内资源,还要建设、整合和利用校外资源,并有效利用互联网的健康资源,切实为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从课程评价来看,新课程重视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和开放评价。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行为等轨迹;评价不仅局限于知识层面,还涉及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价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仅有教师评价,还有学生互评、社会评价,就是考试评价中也不仅有学业成绩,还有综合素质测试。

从教师队伍建设来看,由于实行模块式教学和学生自主选课,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校的教师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新课程要求,一所高中要开设数十门选修课。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学生有需求,学校就必须开设相关课程。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教师队伍目前还很难完全适应,新课改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外,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的实验室、图书馆、电教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等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三、扎实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各项工作

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且涉及面广,特别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条件差异大,因此各地、各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抓住重点,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校长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开展高中新课程实验,必须加强学习,持之以恒地在转变教育观念上狠下工夫。各校校长是高中课改的第一责任人,要带头学习,深入课堂,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争取对高中课改的发言权和掌握领导的主动权。要吃透精神,并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的研讨,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上来,进一步明确高中课程改革的意义、理念、目标和任务,增强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是要加强师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普通高中教师是新课程实验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各学校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努力将通识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培训结合起来,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使高中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与高中课改同步改善。

三是要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学校要按课改方案要求开设符合课程标准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形成优质的学校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项目;要高度重视新开设的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资源共享,有序推进学分制和选课制的实施。

四是要积极探索新课程管理机制。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学校要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组建各学科课程小组,认真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探索适应模块化教学特点和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及其管理的新机制。

五是要改革评价和考试制度,为课程改革提供正确导向。评价制度改革,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学校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个体差异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实践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增加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公益活动及日常表现等真实、典型的内容,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4.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性工作总结新 篇四

让剪纸教学特色更加凸现

——《剪纸》课程阶段总结

集里中学 丁子文

二00三年下期至二00四年上期,我校将剪纸确定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在七年级各班普遍开课,每周一课时。七年一期教学了剪纸的基础知识和折叠剪纸技法,七年二期教学了非折叠剪纸中的动物系列。一年来剪纸教学特色在我校更加凸现。

一、课程开发背景

剪纸作为我校劳技课选修项目,已进行了三年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所进行的《初中剪纸教学整体研究》课题已被浏阳教研室验收结题,并评为市第二届教研成果二等奖。实践证明,学生很喜欢剪纸这门艺术,剪纸教学已成为我校培养学生素质的特色课之一。为落实新课程开发的要求,加强我校剪纸教学特色,特将剪纸课程作为我校校本课程之一进行开发。二、一年来的开发情况

(一)以剪纸为手段,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1、学生剪出了很多有创意的好作品。去年12月9日开辟了七年级学生的优秀作品专刊,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设立了123班的优秀作品专册和128班林丽同学的个人专册。邹业梓、胡慧婷、林丽、苏宁波、张志的作品评分在97分以上。

2、剪纸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能力。学生很喜欢剪纸课,去年下期期末针对剪纸教学情况对129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你喜欢剪纸吗?”这一项里,54个学生除一个学生回答为一般外,其余学生都回答为喜欢或很喜欢。在“通过学习剪纸,你的哪些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这一项里,学生回答有:知道了剪纸种类和方法,掌握了一些剪纸技术;画画的知识增加了;思维能力增强了;审美观有提高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在“学习剪纸,对你还有哪些帮助?”一项里,学生回

答的是:做事比以前细心,让一个人的脾气得到改变;增强自信心,从而对每门课都有信心;培养了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二)校本课程辅导资料《剪纸技法》得到不断完善。去年下期在第一章里增加了“剪制要领”内容;更换了有些不理想的图样。今年上学期又充实了部分动植物的图样及剪制方法。相信,再经过不断的完善,《剪纸技法》教材定能作为学生学习两学年剪纸的教材了。

(三)完善和实施了测试和评价机制。以前只对期末所交作品进行评分作为学期成绩。这种做法有些不妥,调皮生平时有些扰乱课堂,影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但他们动手能力强,剪出的作品说不准能评上优秀分,而有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平时学习用功,可剪出的作品实难评上高分,这样的评价方法不利于规范课堂秩序,不利于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挫伤了守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使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增加情感态度与价值因素,更趋公正、合理。现修改为①测试采取期末交来作品评分和对平时学习态度评价综合计分的方法进行,期末作品评分最高70分,学习态度满分30分。②对平时学习态度的评价具体为,每节课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含半成品),不完成者,每次扣4分,有课堂违纪者,每次扣1-4分,扣分多少由老师当场宣布,剪纸课代表进行登记,期末统计扣分情况。③为激励学

新课程实验 ★校本课程★

生创新,也为课堂违纪者创造补过的机会,对平时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作品,参赛、布展的作品给予奖分,每件作品奖分1-3分,奖分最高可达10分,但总分不得超过满分100分。去年下期七年级538人参加评价,及格率100%,优秀人数431人,优秀率81%,其中美术班的优秀率高的达到了94.4%。今年上期只有7个常规班390人学习剪纸,及格人数384人,及格率98.4%,优秀人数291人,优秀率75%。

三、做有心人,探索剪纸教学艺术。

要充分发挥剪纸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关键的一点是要调动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确定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每堂课我都准备四五件不同的欣赏作品,让学生能在多层次的作品中吸取精华,从而激发创新火花;再如,为了使剪纸艺术适用生活和生产,使剪纸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我采用把学生带出校门,走进社区的方法,让学生以生活、生产中的原形为背景进行剪纸创作,从而提高剪纸教学的适用性。

剪纸是一门集艺术、劳技、科学于一体的综合学科,需要不断探索。我感觉教学中在“科学利用时间,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避免将剪纸课上成纯技术课”、“让学生多进行创造过程的实践与展示”、“让剪纸艺术为学生进入社会提供一技之长”等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我们将矢志不渝,继续教学研究活动,使剪纸教学发挥其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

2004年8月

《礼貌与交往》

课程的现实与展望

——长南路小学校本课程学年度小结

2003年下学期,根据各地新课程改革试验的经验,结合有关部门对校本课程开设的要求,长南路小学起动了校本课程实验。在认真分析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推出《趣味数学》等9门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通过家长会等多种形式的家校沟通,在学校的指导下,家长和学生自主选择了《电脑绘画》、《趣味数学》、《珠算式心算》、《健美操》、《礼貌与交往》等6门课程作为第一批校本课程,并规划若干年后能开出20--40门校本课程。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施,由于学生年龄特征和场地、教育资源等原因,《电脑绘画》等课程已经无法开出,校本课程的实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为此,学校校本课程课题组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总结出“学生的需要具有发展性和客观性”、“课程的设臵就是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理念直接落实到学生学习活动中,从而凸显学校特色的途径”的认识。结合学校“拥有蓝天、拥有生活、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办学理念,课程组认为,《礼貌与交往》这一课程,能够全面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教育资源丰富,选择《礼貌与交往》作为校本课程,是非常必要且切实可行的。

一、《礼貌与交往》的教育价值

目前,我校学生中独生子女率高达91%

新课程实验 ★校本课程★

以上,家长中82%处于高中以下的文化水平,且有46%以上学生由祖父辈监护,而监护人的文化水平90%以上达不到初级中等学校水平。独生子女在学生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家庭教育功利倾向,使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出现膨胀式增长,而交流协作意识淡薄,由此发展,他们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另外,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就职业而言,30%以上学生家庭以门面、房屋出租为主要经济来源,50%以上学生家庭以小商小贩为主要经济来源,几乎没有在大中型企业工作的人员,科级以上干部家庭的学生不到1%,学生家庭经济并未走向全面开放,学生家庭的交流合作意识尚未形成。这些因素,致使学生自我封闭、自我中心的弱点更加突出。

对于具有这些突出特点的学生,必须加强学生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的人际关系教育,通过培养他们恭谦、友好、礼让的意识和幽默、睿智的性格,形成开放型的富有协作精神的人格,以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礼貌与交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生活中摄取具有较普遍意义的场景,让学生通过活动,培养关注他人、注意倾听、边听边想、边看边想、先想再说的良好习惯,逐步感悟社会生活中人和人之间交流合作的普遍性和重要性,感受交流合作过程中关注礼貌对于培养自我、表现自我和协调关系的意义与作用;并了解自己家乡以及其他地方礼仪特点,丰富生活;让学生通过学习和不断实践,形成恭谦、友好、礼让的态度,幽默、睿智的风格。

当然,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也是国家课程中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但基于我校的地域和学生生活环境的特点,只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礼貌礼仪、交往交际教育,才能更好地克服学生成长过程的消极 因素,强化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优化学生的成长过程,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

二、《礼貌与交往》的教育现状 2004年上学期,学校校本课程课题组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学校党支部书记作常务组长,组织全体一年级任课教师参加,进行《礼貌与交往》课程开发。

课题组认为,目前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随意的、不系统的,而学校的教育才是系统化的、有目的有步骤的,所以,在2003学年度上学期系统地进行了坐立行、听说读的基本行为规范实践的基础上,本学期仍然只能着眼于学生校内行为的范围。所以,将一级子课题定为“校内交往”。确定了子课题目标:通过校内交往的系统实践,使学生消除交往的心理障碍,了解与老师与同学、校内来宾交往的约定俗成的内容,并在交往的过程中有意无意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本项子课题内容的分类:从活动范围角度分为课内交往、课外交往;从交往对象角度分为生生交往、生师交往,其中还包括交往对象的熟悉与生疏的区别、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从交往动机角度分为给予与索取、祈使与请求、表现与交流、被动和主动;从交往方式角度分为口头与手势、体态与表情、行为与语言;从交往注意角度分为有意交往与无意交往。

同时,课题组将一级子课题“学生校内交往实践研究”又划分为15个二级子课题,将9位一年级任课教师分为3个子课题小组,分别在教学实践中对子课题进行研究实验。这15个子课题是:

1、上课和下课的师生交往;

2、课内接受老师对学生群体的指令;

3、课内对非指令性内容的处理;

4、课内在老师安排下的学生小组交流;

5、课内执行老师对个体学生的指令;

6、课内发出的对同学老师的祈使与请求;

7、课间游戏交往;

8、课间行走、呼唤行为;

9、校园环

新课程实验 ★校本课程★

境与安全;

9、物品的索取与给予;

10、给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与接受帮助;

11、生气之后行为和语言;

12、进校和离校的招呼;

13、进入老师办公室、打扰别人时的示意办法;

14、见到了不认识的长辈和其他进入学校的客人。

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教务处对课题组制定了包括实验方案、教学行为、效果测评方案等实施细节。

这样,2004年上学期,课题组有序地进行了这项实验。教师针对每一个二级子课题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了抽样测验,优秀率达90%以上,学校对子课题组的工作进行了评价,得分率平均达97分。在学校举行了各项教育教学开放活动中,学生在课堂课外的各种表现,受到了来宾们的一致好评。

三、《礼貌与交往》的教育展望

礼貌,指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来往。礼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起点,也是人与人之间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内容丰富,人的交往能力也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因此,《礼貌与交往》的教育远不止于让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注意礼貌,而是要让学生通过礼貌与交往的实践,不断地增强交流协作意识,不断地丰富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表现自我,从而形成良好的外表形象和开放的富有协作精神的人格。

我校具有自身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生源的特殊性和学校地域的特殊性,就注定了学校必须将交往协作精神的培养作为自己的重要课题,并贯穿学生1至6年级的学习的全过程。因此,《礼貌与交往》课程将作为我校本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一、二年级阶段:学生实践的内容以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的基本规范为主。包括学校和家庭以及诸如商店、车站、公园等其他 场所的与人交往。三、四年级阶段:课程的内容延伸到社会,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包括合作学习、共同生活,一起完成工作任务的人际关系。五、六年级阶段:重点在于提高交往心理水平、表达水平。

5.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性工作总结新 篇五

稳步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

为了保证我区新课程实验工作顺利开展,我区在省、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和支持下,坚持以《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的精神为指导,精心组织,扎实有序,大胆探索,稳步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一、准备工作扎实有序

1、为了切实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芗城区人民政府出台了《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的通知》、《漳州市芗城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等多份文件。

2、区教育局下发了一系列通知、意见,拔专款30万元用于新课程实验。目前,已有5人次外出到海南、山东等地考察、调研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全区高一年教师全部参加了省级、市级培训。

3、教师进修学校编发了《芗城教苑》(高中课改专版)》专刊三期,专刊印发全区高中教师每人一份。芗城中学拟投入34万元新建一幢教学楼,北斗中学新征了3亩土地。全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正紧张而有序地展开。

二、构建运作系统,有效开展新课程的动员和培训工作

1、构建运作系统,成立课改领导小组并进行明确分工。校长负责全面工作,副校长负责教师的培训,教务处负责新课程的实施和安排,教研室负责实验课题的研究。

2、我区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按照“培训超前于实验,并与实验同行”的工作策略,以分层次、分阶段、实现全员培训为目标,以校本培训为基本模式,以通识培训、课标培训、教材培训为模块,提高培训实效,为顺利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奠定基础。

3、多渠道宣传发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一项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大工程,全社会都在关注课改的动向,为了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满意,开学初向高一年新生做专题报告,宣传高中新课程的设置、选修课的指导、学分的认定、学业的评价。拟定下一阶段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文理科的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等。

三、加强校本培训工作

1、教师校本培训是一种以校为本、以师为本的培训模式,在培训方式上应采取以教师的自我反思为主的多种培训形式,如个人学习课改培训材料、专家讲座、课题研究、主题研讨、协作交流、案例反思、教学观摩、师徒结对等,结合各校师资状况和教育教学实际,创造性地推行符合本校实际需求、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使培训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2、充分认识搞好校本培训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各校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校本培训的思路与具体要求,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加强软硬件建设,确保校本培训的经费投入,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加强校本培训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各完中校研究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校本培训方案并上报进修学校,把教师教育纳入学校整体计划中,每学期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方案,确保培训的整体质量。

四、大胆探索,稳步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进程

1、召开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现场会。开学初,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在芗城中学召开了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现场会。各校就课程设置、学分的认定及管理办法等进行了交流,确立了以芗城中学为龙头的新课程校际教研工作模式。

2、随堂听课,调研反馈。为了及时了解各中学课改工作的组织落实情况,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员开学初就深入到我区八所中学及双语实验学校进行调研,采取随堂听课、座谈了解等方式了解学校在操作层面上的经验,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集中反馈区教育局。

3、成立学科教学研究基地校和学科指导组。为深化教学研究,解决农村中学教研上存在的困难,我区成立了新课程实验九个学科教学研究基地校和学科指导组。10月中旬,区教育局在教师进修学校召开了九个学科指导组组长会议,确定从10月份开始每月举办各学科“高中新课程实验与我同行”公开课活动。要求指导组组长带头上第一次公开课,以后各校轮流主办。新课程实验年段教师全员参加,并邀请市、区教研员到场指导。

4、开展“高中新课程实验与我同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截至10月31日,芗城区高一年课改年段九个学科的第一轮“高中新课程实验与我同行”课堂教学研讨会圆满结束。本轮校际研讨会由各学科指导组组长带头作课,课后学科教师进行了充分的互动研讨和评议。这为学科教师理解课标、处理教材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特别是漳州市普教室学科教研员的归纳点评,更是让一线教师获益非浅。

5、开展研训一体的教师研修活动。新课程师资培训与教学研究是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措施。我区重视师资培训与教学研究工作,大力开展“以研带训,训中有研”的研训一体化的教师研修活动,帮助教师解决实战中的问题,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立足教师专业发展,大力开展以阅读类、培训类为基础平台,自省类、主题类、发现类、交互类为研究平台的研训一体教师研修活动。

6、区进修学校于11月上旬组织各完中校校长及教务处主任到厦门一中参观,学习、交流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做法,并结合我区在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进行探讨,更好地推进高中新课程实

验。

(芗城区课改办供稿)

楚雄市稳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

[日期:2010-1-1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洪云 王桃兴 点击:398 评论:0]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云南省教育厅决定2009年秋季在全省普通高中统一实施课程改革。楚雄市教育局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下发了《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实施方案》,认真安排部署各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

一是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领导。为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楚雄市教育局把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新课改的宣传、动员工作。召开学校领导、相关学科教师会议,安排布置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成立新课改实验工作领导小组、新课改实验工作教材使用委员会和新课改实验工作专家组,各学校成立了相应的新课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上下协作,共同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管理及教学工作。

二是组织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管理人员和上岗教师培训工作。组织市教育局副局长和完全中学校长赴江苏、浙江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区学习培训;组织县教育局副局长和各完全中学校长、教务主任参加云南省教育厅举办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培训;组织辖区普通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政治、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12学科的238名教师,参加教育部举办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组织普通高中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信息技术、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通用技术等13学科的238名教师参加云南省教科院举办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教材培训。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做到人人持证上岗。

三是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教材选用工作。根据《云南省教育厅关于2009学年普通高中一年级教材选用的紧急通知》要求,按照省、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各学科教材选用版本的规定,组织各学校征订使用各学科相应版本的教材。

四是组织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及管理工作。2009年秋季学期,楚雄市辖区7所高中一年级如期实施新课程教学工作,各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开齐开足各学科必修课程,认真研究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的设置,研究制定学生学分认定办法、学生选课指南,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楚雄市教育局教科所组织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对辖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并对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有关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

五是及时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阶段性总结。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任务,召开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座谈会。及时总结各学校开展高中新课改的主要做法、体会及存在的问题。对下步全面推进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提出要求,要求各位校长、科研人员要认真学习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方针政策,增强领导课程改革的积极意识,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新课程。作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第一责任人,各普通高中校长要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引领者、实施者,要转变观念,建立和完善实施新课程的领导和管理机制,加强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等机构和组织的建设,研究制定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学校现在资源,克服困难,创造条件,确保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要求课改校要特别重视加强课题研究,不断探索,切实保障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引领学校发展迈上新台阶。

稳步推进农村高中新课改(曾光福)

文章出处:川兴中学 文章编辑:川兴中学 创建时间:2010-8-29 15:22:43 点击数:22

在省州市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安排部署下,我校高中课改工作已全面展开,我校被省教厅列为省级样本校,学校按高中新课改的工作要求,稳步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现将前期工作及目前存在的困难总结如下:

一、前期工作情况

(一)、健全工作机构,落实工作责任

为确保高中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去年10月,省政府在成都召开了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会,我校作为样本校参加了会议。会后,我校立即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全体行政、教研组长为成员的高中课改领导小组,组织开展我校各项课改工作。学校随即收集了各省课改的相关资料和学科教材,组织教研人员进行研读。今年3月,学校召开全员参与的“川兴中学高中课改启动仪式”,仪式上校长做了题为《高中课程改革初探》的专题讲座。

(二)理清高中课程改革的思路,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

实行高中课程改革的本质追求、本质目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课程是教学的核心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其基本特征:普及性、大众化、基础性。高中课程改革目标也正是基于这种前题而确定的。一是课程内容的突破: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二是课程结构的创新: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此次课改共有八个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涉及十六个学科,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必修课程(共同基础)、选修课程(不同基础)两部分内容。由齐步走、统一性课程转向多样化、分层次、选择性课程。三是建立新型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改革评价机制: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督机制。五是调整课程管理权限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这种改变不需要一个学习和宣传的过程,因些学校进行了全员的宣传和学习,促使教师认识、探究、理解和实施。这项工作是个慢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去不断适应和提高。

(三)、狠抓教师培训,确保胜任工作

一是抓干部培训,多次如开干部会,宣传、研讨新课改的精神和实施方案,领会课改精神。多名干部还多次到省参加学习和培训。二是抓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主要抓教研组长的培训,目前学校有五名教师为州学科指导组成员。三是抓教师培训。根据省、市课改师资培训安排,学校采取了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师培训工作。学校有41名教师参加省培,33名教师参加国培。

(四)、制定方案,完善措施,积极应对,创造条件开足课程

学校制定了《西昌市川兴中学课改实施方案》《西昌市川兴中学课程设置方案》《西昌市川兴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办法》 《西昌市川兴中学研究性学习选题指导》 《西昌市川兴中学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西昌市川兴中学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西昌市川兴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西昌市川兴中学学生成长手册》等方案和措施,用于指导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改在课程设置上有较大的变化,学校积极应对,克服困难,努力创造条件开设课程。一是严格按要求全面开设必修和选修IA课程。二是开设好新增加的学科课程,高一的生物、音乐、美术、综合实践课。目前学生已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军训。三是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内容和方式。

(五)、加大投入,保障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学校今年已投入60余万元新配置了三个远程视频教室、一个信息技术教室、改造了两个物理实验室,两个化学实验室,一间多媒体教室,下一步将按省上统一安排建设两间通用技术实验室。同时对各项培训也积极派人参加,确保培训经费的落实。

二、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今年九月,高中课程改革将在我省全面施行,新课改将给高中教育带来新的要求,同样也让高中教育面临着挑战和遭遇一些困难。

第一、观念的转变问题

对新课改的认识,就目前情况看,认识上还没有做到完全统一,赞成者认为新课改能促进素质教育;反对者认为是对传统高中教育的颠覆,在对原有教育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的时候,难免会出现泼洗澡水连孩子一起倒掉的危险;游离者要说“这个嘛,也许很好,但不能冒进,看看再说”。因此,对新课改理念的宣传和阐明,并最终得到广大高中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还有一个过程。一些人在认识上还存在较大误区,如:认为新课改就是对原有教育的彻底革命和完全抛弃;认为新课改就是不要教育教学质量,不要考试;认为新课改只是换汤不换药,还是按老一套来操作等等,这些认识的存在都将给新课改的推进带来相当的阻力。

第二、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问题

新课改会对教育教育方式带来新的要求,对学校传统的课程组织模式提出挑战,学校适应起来存在困难,管理和实施中问题较多。具体体现在几方面:

1、必修和选修如何协调实施的问题。

2、选修课程,特别是校本课程的设置问题会给学校带来较大压力,对教师的素质是个严峻的挑战。

3、选修和必修在实际开设中的课时标准和时间段的安排问题。

4、通用技术、社会实践等新课程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还比较陌生,既缺乏选择经验,也缺乏设施和师资。

5、高中课程内容新、模块多、教材变化大,师资数量、结构和整体结构素质一时难以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转变起来难度较大,教与学都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第三,教师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教育地域差异大,校际间差异大,教师编制、实施条件等不到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使这种状况非常突出。许多地区,特别是农村高中师资缺乏、学科结构性缺乏的情况比较普遍。与此同时,教师素质也参差不齐,急需提高。但是,教师培训经费和时间不足,内容与方式针对性不强,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第四,硬件设施设备及外部条件的问题

新课改实施后,学生选课需要增加教室,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需要相应的设施设备,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校教学需要的场地、设施等严重不足,不能满足需要,或达不到教学要求。学校七十人以上的大班额还比较普遍,如何在短时间内整合资源,配齐设施,这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社会实践需要选择实践项目的基地,对外部条件有要求,项目的可行性问题,学生的安全问题等都需要论证。在不发达的地区,农村及山区,社会实践的选择面将非常狭窄。

第五、评价制度的配套改革问题

有什么样的评价目标往往什么样的结果,新课改必然面临各种评价制度的改革,教育教学评估、考试评价制度、特别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这些评价体系应和课改同步出台,然而就许多课改省的情况看,评价制度相对滞后,教与考,学与考脱节,过程评价、发展性评价、个性化评价等方面的体系建立还很不完善。

精心组织 积极探索 稳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文章作者: 更新时间: 2009-01-16 02:37:00

【发表评论】【字体:大 中 小】【打印】【添加至收藏夹】【关闭】

在江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特别是在省教育厅、省发改委、财政厅等相关部门的正确指导下,九江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得到了九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行政推动、专业支撑、部门协作、分步实施的方式,注重沟通与合作,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已经全面启动并稳妥顺利的推进,开局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成效。现将我市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发动,为新课程实验的稳步推进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以促进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核心,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深刻变革,是国家教育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教育系统的一场深刻变革。九江市人民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吴锦萍副市长为组长,市政府詹耀祥副秘书长和市教育局欧阳礼彬局长为副组长,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人事局、市编办、市委宣传部和团市委分管领导为成员所组成的九江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并且明确了九江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及职责,制定了《九江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等系列配套文件,各市(县、区)政府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结构,全面加强了对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组织领

导,并召开了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动员大会,对全市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进行了统一部署。

为了让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深入人心,得到社会各界的全面理解与支持,特别是广泛调动普通高中一线教师和学生及其家长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形成工作合力,积极稳妥的全面推进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我们在宣传动员方面,努力提高三个率:一是利用我市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九江教育网等宣传媒体,《九江教育》、《九江教研》等宣传阵地,对新课程的基本实施情况进行全面广泛的宣传,提高社会的知晓率;二是分层次多次组织对教育行政人员、教研人员、学校校长、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提高机关和学校人员的参与率;三是对新高一的学生和家长进行了全面的宣传和动员,以校为单位举行了高中新课程实验专题报告会,对我市新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学习的高中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进行了全面的宣传动员,提高了学生及其家长的支持率。

二、开展师资培训,促进专业成长,为新课程实验的稳步推进提供良好的师资保证

要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保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顺利实施,全面促进高中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教师培训是关键。为此我们以市财政拨付专项经费、局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承担一些经费、学校自筹经费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努力抓好教师培训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借鉴外地经验,尽量少走弯路。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为了更好更快的了解有关具体工作的基本规程,有效的借鉴先行进入课改的实验区的良好经验,我市积极组织各有关教育行政和教学研究管理人员到课改实验区参观学习。先后组织了各县区教育局分管局长、教育股长、教研室主任、高中学校校长、教务主任等分赴青海、宁夏、陕西、山东、江苏、湖南等地考察学习。通过进课堂、听介绍,查资料,与学科教师座谈等多种形式积极搜集有关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相关信息,为我市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提供良好的经验借鉴。

2、开展全员培训,坚持培训上岗。我局积极谋划全市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工作,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师资培训这个中心来进行。要求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高中学校在调整师资培训规划时,必须把新课程实验师资培训工作作为“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来抓。多次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讨论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制订并下发了《九江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九江市普通高中课改实验教师远程培训实施方案》,对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工作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2008年,全市共有12个普通高中学科的2381名高中专任教师参加了由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新思考网、北京百年树人远程教育网等三家网站承担的远程培训;组织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七个学科的700余名教师参加了江西省2008年暑期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普通高中学校都制定了本地本校高中课改实验教师培训工作计划,同时立足于校本培训这个根本,各普通高中制定了校本培训的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对高中专任教师的学习培训,并邀请了两院院士杨叔子、北师大博士生导师肖川、教育部原基教司司长王文湛、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校长王水发博士及其他省内外一大批学者专家来我市进行专题讲座,让教师们深受启发。

3、加强科学管理,深化教学研究。为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的积极作用,我市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工作,加强科学管理,建立良好运行的长效机制。(1)中心组成员会议制。即以市教研室教研员作为课改联络员,深入各学校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定期召开分学科的中心组成员会议,汇总问题,商讨对策;(2)教务主任联系制。召开全市各普通高中教务主任工作会议,搭建教务主任联系平台,加强校际之间的教学业务交流、互相借鉴各校的成功经验,实现整体推进;(3)优秀教案共享制。各学科都组织了一批优秀教师的优秀教案和课堂实录,利用九江教育网,实行网上资源共享,供教师们借鉴;(4)课题研究制。组织了各学科各样本校参与普通高中新课程重难点课题研究工作,各学科各样本校及大多数高中学校教师踊跃参加,全市共申报课题三十多个,如《高中新课改课堂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探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新型教学模式与新、旧教材对比的研究》等等,对新课程实验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深入开展新课程实验教学研究。

三、强化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为新课程实验的稳步推进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1、加强普通高中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高中新课程实施需要比以往丰富得多的教学资源,对于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有了更高的要求。对此,九江市政府高度重视,在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加大资金投入,争取了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198亿元,地方投入1.8亿元,实际投资近3亿元,全面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在配备适应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和通用技术课所需要的专用教室、实验室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有效的改善了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

2、建设九江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从2005年开始,我市就着手建立九江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经过4年时间的努力,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机房设备已经初具规模,为下一步建立本土化教育资源共享网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更好地服务高中新课程改革,我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将与省中心进行互联互通,建立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九江镜像站点,充分使用省资源中心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我市基础教育服务。同时,已经着手建立本土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组织辖区内包括普通高中在内的中小学和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积极参与资源建设。

3、加大普通高中的师资配备工作力度。为保证新课改实验的顺利启动,我市在普通高中编制核定方面予以了倾斜。去年,我们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对市直高中和部分县区的师资与编制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向省、市编制部门提出了重新核定教师编制,并向普通高中适当倾斜的建议,得到了编制部门的认同。今年8月,重新核定我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42364名,比2003年核定的40162名,净增2202名。在省核定的基础上,我局和市编办对全市中小学校编制进行了核定,对新课改学校予以了适当倾斜,如县区新增的1439个编制除考虑编制紧缺的农村学校外,重点解决普通高中;近年来,为给新课改工作创造应有的基础条件,我们加大了教师引进力度,2007年,全市各县区引进教师2000名。2008年,全市各县区再引进教师近1200名,基本满足了新课改教师数量的需要。

四、健全各项制度,强化过程管理,为新课程实验的稳步推进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证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能否顺利实施,关键还在于各地各校的实际执行情况如何,为确保新课程实验在各学校的有效实施,我市积极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强化过程管理。

1、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系列工作制度。九江市教育局按照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认真执行有关文件精神,充分借鉴外省、市课改实验经验,结合本市具体工作实际,初步制订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如《九江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九江市普通高中新课程课时编排指导意见》、《九江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指导组工作方案》、《九江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培训方案》等,转发了《江西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江西省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办法》、《江西省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意见》等文件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

2、建立课程设置的合理编排制度。我市高中新课程改革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是:保证必修课、指导选修课、拓展校本课。即在高

一、高二年级,坚决保证必修课的高质量完成。对于选修课的开设加强业务指导,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选修Ⅰ课程,应通过学校统一指导和推荐,稳妥地逐步开设;另一种是选修Ⅱ课程等,尽量让学生自主选择,“走班”上课。同时要求各地各校依据各自的地情、校情,创设校本课程,加强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性训练。从管理层面来看,日常教学设置将呈现为三个层面的立体状:(1)与以往类似的必修课层面,集中在前三个学期;(2)与考纲密切相关的选修Ⅰ,集中在第四、五个学期;(3)与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教育拓展的选修Ⅱ及校本课程,自选课程间杂于各学期。我们要求各普通高中每位教师必须能够上好一门必修课,开好一门选修课,指导好一门实践活动课。

3、建立示范引领制度。为充分发挥专家指导组和样本示范校的引领作用,我市成立了由分管局长、相关科室负责人和中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共185人组成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家指导组。由专家指导组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专项研究,他们积极参与并指导教师进行学科培训,帮助教师领会学科课程标准及教学指导意见,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学科模块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在教学实验中收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并总结推广先进的教学实验和科研成果。确定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各样本校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均制订了各校的新课程实验操作方案,并召开样本校实验方案交流及课程设置探讨会,将实验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与问题提出来讨论,并形成了具体的操作方案,对全市的普通高中学校新课程实验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与引领作用。

4、建立工作督导制度。从新课程实验启动起,我市就非常重视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落实与督查。我市已经下发了《关于对全市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进行专项督查的通知》,同时在对学校的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方案中把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评指标。先后组织了新课程实验前期准备工作、课程设置与教辅资料的使用情况、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学常规工作等多项专题调研与督查。通过强化督导工作机制,督促并指导各地各校扎实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具体实施。

6.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性工作总结新 篇六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巉口中学

寇 慧

我参加了2011年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师远程培训。尽管这次培训的时间短暂,但八天来紧张的学习,通过视频课例、专家研讨、老师现身帮教,学员互动交流,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学到了很有用的策略和方法,我对地理课改有了深刻的认识,使我收益匪浅。实行新课程标准,既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1、通过培训学习,使我认识了新课改,更是我转变了教育观念。认识到三维目标和“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师生互动”、“联系实际”等新型的教学观念能为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民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师生关系融洽,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识和能力,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同时,在教学中还要重视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陶冶他们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比如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生物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能培养学生的生产和环保意识。

新课改告诉我们,只管“怎样教书”的时代从此完结了。在这里,我将自豪的挥挥手,握别“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念到底”的昨天,去迎接一个全新的教学时代。我想,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思考“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教得怎样”的问题;新课改也告诉我们,教师不再是教学唯一的主导者,我们的角色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学生已经悄然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已不再是机械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他们可以和老师、同学一起去探讨、交流,他们可以和老师一起去实践。我明白,我们当老师的,现在必须放下我们的架子,去做学生学习的引导着,我们的任务不再是只去教书,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学会学习,怎样去获取知识,我们要更加注重的是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2、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教师是新课标实施的具体实践者,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我们面对的是新课程教学,老教师,新教材,怎样将新的课程理念贯彻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教师要深入学生,交流情感,打造民主和谐课堂,要与学生沟通,及时转变其思想,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通过培训,我感悟到,新课改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要在教学中实实在在的应用,却非易事。在教学中具体如何操作,怎样从多年形成的教学习惯中走出来,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需要在实践中下大力气去探索。

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一味的教,学生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新课标要求“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新课程的重要之一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地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把自己放在主导的位置。要为学生创造和搭建学习的平台,真正实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4、探究性自主学习引进了中学教学。探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在于:第一,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第三,培养 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第四,获得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新课改理念对传统的教学观念产生了强大冲击;在教学中要防止穿新鞋走老路,力图把“研究性学习”引导到解题上,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等等。这些错误的做法若不加以纠正,很有可能会把这一新课程引到精英主义或“应试教育”的歧途上去,完全失去开设“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7.新课程体系中高中物理实验的变化 篇七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人教版) 在编写时已经注意加强实验内容。而2004年初审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在编写时更加加强实验操作、实验探究和实践活动,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爱。

二、与新课标配套的物理教材中实验的具体内容是:

1. 学生实验:

用物理实验室内的器材做的定量实验, 这些实验要求由学生分组进行。书中把这些实验编入教材正文中, 标题上都注明“实验”二字, 且多数设计为探究性实验, 如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就是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画出v-t图像, 由学生自己得到实验结论。这里由探究实验得到物理规律, 而不再是过去的用实验验证科学规律, 实验地位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2. 演示:

在课堂上由教师操作, 同学们观察、讨论。在演示实验中鼓励学生参与, 且演示实验的个数有所增加, 几乎每堂课都有实验。

3. 实验:

在书中以栏目的形式出现, 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操作完成, 这些实验多数都为定性实验且较为简单、用时短, 老师可以处理为边学边实验方式, 强化探究性的学习。如: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等等。

4. 做一做:

在“做一做”栏目中, 很多是实验性的活动。例如:《自由落体运动》一节中教材上安排的“做一做”, 利用直尺的自由落体高度测定人的反应时间。

此类小实验, 使用的是一些生活中的器材, 可操作性很强, 趣味性也很强。一方面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与实际相联系,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5. 问题与练习:

和以往教材不同, 在课后练习里不光有定量求解的题目, 也给出一些实验性的题目。

三、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手段的变化

在新课程下的实验教学中, 除像以往一样重视常规仪器和常规教学手段的应用外, 还力争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于实验中, 如: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摄影摄像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极大地推动了实验的发展, 也极大地推动了实验教育的发展, 它能提供教学资源, 创设学习情境, 引导科学探究, 满足实验需要, 促进互动, 实施评价。

DIS系统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真实实验的结合。它有利于使学生了解现代实验技术的思想方法, 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实验, 提供更多的探究实验课题, 学生进行某些探究实验设计和探究技能的训练。

四、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方式的变化

新课标下的物理实验教学方式, 也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了一定的变化。传统实验教学方式从教学内容、教材编排、教学方式都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 不注重学生的差异, 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课程背景下实施实验教学尊重个体差异突出主体地位, 开放实验思路, 实现实验教学的多样化, 同时实验教学开放实验管理, 把合作的权利和方法交给学生, 将研究方法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始终, 实验教学方式也多样化, 演示实验形象直观, 还适当地变演示为探究,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同时增强实践性实验教学活动。

物理实验教学还提倡随手取材应用低成本教具, “自制教具”会因技术发展而变化, 但不会因现代技术的发展而消亡, 其特点是:成本比较低廉, 亲切、吸引学生参与、给学生更多动手动脑机会, 有利于渗透创造性的教育。

五、新教材中实验项目的创新

1. 设计性实验.

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设计性实验也就应运而生, 它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 运用所学过的物理规律、实验方法和熟悉的实验仪器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它涉及到选择器材, 安排实验步骤, 设计实验表格, 进行误差分析, 对实验进行思考质疑等, 设计性实验对于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如:用单摆法测定重力加速度;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2. 实验中的估测.

在进行物理学研究的过程中, 常使用估测法求得实验数据。用估测法进行物理实验, 是应用物理知识, 根据具体情况, 把握问题的本质, 抓住主要数量关系因素, 忽略次要因素进行实验, 并对被测物理量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作出大概的推算或估算。提高估测能力是物理学习的需要, 也是训练思维、发展智力的需要, 是运用相关物理知识和规律, 对问题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的素质和能力的体现。如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实验。

3. 课题研究.

在普通高级中学进行课题研究, 是我国高中物理课程的一项重大改革。这项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训练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如必修1提供了“桥梁的研究”的例子, 必修2提供了“潮汐现象”的例子。

人类在不停地进步, 课程改革还在不停的发展, 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总趋势为具有设计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实验将向低成本自制教具、高科技的利用、开设“物理实验专题”模块、扩大课题研究范围等方向发展, 同时更加注重演示方法和实验方法的研究。实验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也呈现领域、学科之间的融合和综合的趋势。

摘要:加强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永恒课题, 也是我国物理教学的历来主张。物理新课程倡导科学探究的教学思想, 而物理实验作为物理科学探究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的课程一改过去以书本为主, 实验为辅的教学方式, 把实验地位空前提升, 要求物理教学要以实验为主, 还要加强物理实验的创新, 使学生动手动脑地“学”科学,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8.浅谈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教学 篇八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提高

一、实施新课程,实验教学发生的变化

1.由验证实验向探究实验发展

物理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将实验教学跟探究学习融合起来,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获得技能,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这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所谓探究实验是在学生不知道问题答案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实验(含收集资料数据、分析思考等)找到答案的一种实验方法。它采用的一般程序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分析结果→总结归纳结论。实验教材中关于“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和“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范例。

2.由“照方抓药”向实验设计发展

实验设计是对学生实验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综合体现。只有对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的选择与操作、数据的记录、处理和得出实验结论等诸方面掌握得好,才能顺利完成设计性实验。由于设计性实验题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材在原来的测定性实验、验证实验基础上增加了设计性实验,这是新课程的另一特征。

3.由纯学科内容向贴近学生生活发展

新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通过物理实验拉近学生的生活与物理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在实验教材的实验中,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同时,新课程注意引导学生关心自己身边的事物,观察和探究身边的常见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解释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物理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由静止对照向互动交流发展

过去的教材中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都给出了答案,在教学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完成实验后学生都会对照教材的标准答案,并将教材的答案背下来,甚至可以不做实验。实验教材在实验设计上将现象、分析、结论等环节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在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后,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然后得出正确结论。

二、实施新课程,实验教学的策略

1.转变观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师应加快步伐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需要。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教师要审时度势转变教育观念,利用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探究科学的精神。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以往那种应式教育的思想和“从一而终”的教法,从传授性教学方式转移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上来。

2.建立开放性实验室

一是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学校和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安排足够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器材,力求利用多年闲置的器材开发新的实验;充分开发和利用实验室的丰富课程资源,尽快改变实验室的封闭式管理状态,实验室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做课外实验。

3.倡导学生利用日常器具做实验

实验室的课程资源不仅仅限于实验室的现有设备,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实验室资源,利用日常器具做实验,不但具有简便、直观等优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将课堂作业的布置由习题转向问题讨论、问题设计、问题解决,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发实验室、开展家庭小实验等,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让所学知识贴近生活、走向社会。

物理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学发展史上,人们看到,实验发现和研究与理论探索是互补的,它们共同或交替的促成了物理学的进步。没有实验家,理论家趋于浮泛;没有理论家,实验家趋于摇摆。我们相信,只要广大物理教师能取得这样的共识,物理实验教学弱化的趋势必能得以扭转,物理实验必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克强,潘玲珠.通用物理实验[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1

上一篇:保安服务范文下一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个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