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校徽

2024-09-15

延边大学校徽(共12篇)

1.延边大学校徽 篇一

江苏理工大学(今江苏大学本部)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刘坤一、张之洞、魏光焘在南京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

1960年,为了适应当时农业机械事业发展的需要,经国家计委、教育部和农业机械部批准,以南京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农业机械,汽车与拖拉机等专业的师资、设备为基础,筹建南京农业机械学院,并在同年开始招生。

1961年校址迁至镇江,改名为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学校隶属机械工业部。

1963年6月,吉林工业大学的排灌机械专业和排灌机械研究室从长春迁至镇江,并入镇江农业机械学院。

1970年9月,南京农学院农业机械化分院并入。

1982年8月,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系科、专业逐步增加,向多学科方向发展。为了确切反映学校学科内容,经机械工业部批准,改名为江苏工学院。

1994年1月,更名为江苏理工大学。

1月,江苏冶金经济管理学校(成立于1958年)并入,组建新的江苏理工大学。

镇江医学院

原镇江医学院(今江苏大学北固校区)是一所江苏省属医学院校,座落在素有“控楚负吴,襟山带江”美称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市。该校以医学检验专业著称,是全国首批开设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的五所院所之一。合并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级培养体系。院校创办于1951年,1984年批准升为本科院校,改称镇江医学院。在学校40多年办学史上,共培养本专科专业生和卫生管理干部万余人。

1951年,江苏省南京医士学校创建。

1955年,镇江医士学校并入江苏省南京医士学校。

1957年,江苏省南京医士学校更名江苏省镇江医士学校。

1958年,江苏省卫生干部文化补习班并入江苏省镇江医士学校。同年,江苏省镇江医士学校、江苏医学院(部分)、江苏医学院(附属医院)合并组建镇江医学专科学校。

1962年,镇江医学专科学校改建江苏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江苏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更名江苏省镇江地区卫生学校。

1976年,江苏省镇江地区卫生学校改建江苏新医学院(镇江分院)。

1979年,江苏新医学院(镇江分院)更名为南京医学院(镇江分院)。

1980年,南京医学院(镇江分院)分建镇江医学专科学校;

1984年,镇江医学专科学校升格为镇江医学院。[4]

镇江师范专科学校

原镇江师范专科学校(今江苏大学梦溪校区)坐落在镇江市城区的东南部。东邻梦溪园,北峙寿丘山。寿邱山以南,是昔日孔庙的遗址;梦溪园附近,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撰写《梦溪笔谈》是的居住之地。学校总面积 131亩,其中,校本部70亩,农场61亩。

1958年6月,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创建。

1962年7月,因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停办。

1978年1月,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在镇江地区第一师范学校的基础上筹建南京师范学院镇江分院。同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南京师范学院镇江分院正式定名为镇江师范专科学校。

从建校到合并的40多年中,学校历经了四个阶段。1958年6月到1962年 7月,是学校的初创阶段;1978年1月到1982年7月,是学校的恢复阶段;1982年7月到1992年12月,是学校的建设阶段;1993年至合并,是学校的发展阶段。[5]

合并办学

208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和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江苏大学。[6]

5月,江苏省委、省政府为在省内办学的9所从三江师范学堂发展而来的高校隆重举行办学百年庆典,并赠鼎纪念。(9所高校名单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2.江苏教育学院校徽

3.江苏科技大学校徽

4.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校徽

5.哈佛大学的校徽

6.工业大学校徽

7.芝加哥大学校徽欣赏

8.河北师范大学校徽

9.南京工业大学校徽

10.解放军理工大学校徽

2.延边大学校徽 篇二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图文关系,中美名校校徽

校徽是学校的最为重要的标志, 校徽的设计在图片和文字要包涵学校校名、学校文化、学校地址、办校时间等信息。校徽的内容丰富、极具表现力、可沿用时间长。校徽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和高校办学理念的载体, 蕴藏着大量的文化意义, 是大学形象的缩影, 从创校至今积淀的历史都包含在内, 理所当然是大学文化与精神的标志。

在小句关系体系中首先可以从两个大的类别来考察, 即相互关系和逻辑—语义关系;相互关系又可以分为并列关系和从属关系两个小类。如果说相互关系主要是从语法的角度来界定小句之间的关系的话, 那么逻辑-语义关系则试图从小句表达的意义来界定小句之间的关系。在Halliday模式中, 逻辑-语义关系首先分为扩展和投射两个主要类型。其中扩展又再细分为详述、延展和增强三个小类。各个小类包括若干种具体的小句关系。投射则包括报道、思想和事实三种情况。在本研究中主要介绍语义逻辑扩展下的图文关系, 对投射部分不做深入分析。

多模态研究的对象还是相当广泛, 但是把图文关系运用于名校校徽的多模态研究一直鲜有涉及。基于此, 本文以图文逻辑语义关系作为分析中美名校校徽的理论依据, 在图文逻辑语义的指导下分析中美名校校徽中图文关系, 可以帮助更合适、更恰当的理解中美名校校徽中所蕴藏的传统文化, 帮助了解文化差异和认识到文化差异背后的不同教育理念以及验证视觉语法下构图意义理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 图文逻辑语义关系研究

从20 世纪开始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开始从美学、修辞学、符号学等不同领域甚至从跨学科等方面探讨了图文关系, 很多专家学者不仅分析了图文之间的差异而且对图文关系进行不同方面的分类, 当然大部分没有很清晰的数据和理论依据, 因为理论依据的缺失, 对图文的系统描写也是很困难的, 从而要有清晰地分析的图文关系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张德禄、王群[27]在实际交通指示牌的设立中, 上图下文和左图右文是一种理想的分布方式。谢妮妮[20]以Painter等人 (2013) 的视觉语篇语义学和Martinec & Salway ( 2005) 的图文逻辑语义关系系统为基础, 使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对小句之间的逻辑语义扩展描述。胡壮麟 (1999:279) 在介绍Halliday模式的小句关系体系时指出, 这个模式把句法功能和语义功能结合起来。其中的相互关系高度地概括了传统英语语法中的并列关系和从属关系, 而逻辑—语义关系则高度概括了语篇中常见的语义功能关系。正如胡壮麟 (1999 :279) [19]所指出的, Halliday把语法功能与语义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毋庸置疑, 是在传统语法的基础上, 对现代语法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

2 中美名校校徽在图文关系中的三种扩展

图文关系可以是双向的, 即图文之间的相互关系 ( 如Martinec & Salway 2005: 337-371) ;也可以是单向的, 即文作用于图 (如Barthes 1977: 33-41) , 或图作用于文 (如Marsh & White2003: 647-672) [20]。如果图中的参与者、过程和环境成分与文字相同, 就是详述; 如果图中有新的相关信息, 就是延展; 如果图提供了相关的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信息, 那就是增强 ( Martinec & Salway 2005: 367) [10]。他们的研究聚焦在概念意义层面上的图文关系。校徽的设计包括文字的设计和图片的设计两部分。因此本文在分析中美名校的图文关系时, 主要阐述校徽中图片对相应文字的辅助和互补作用, 从而发现三种逻辑语义扩展关系中的中美名校校徽的图文关系。

2.1 详述关系中中美名校校徽的图文关系

详述系统里, 插图“等于”文本内容, 从不同角度解释、阐释和再现了文本的信息[20]。

1) 阐释:图1呈现的是中国名校清华大学的校徽, 设计者把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圆圈放置在中心位置并用到了特写镜头。校徽基本都是属于正方位, 那么图片和文字的大小就成为判断的依据, 读者清晰可见清华大学的校徽里面有三个同心圆, 写着中英文清华大学校名的外圈, 字迹清晰明了, 校名在整个校徽中非常突出。图片中的中英文清华校名其实就是用来说明清华大学不仅办学时间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而且体现清华办学国际化, 此处的体现文字对图片的解释。

虽然与中国校徽在形状上的设计不同, 美国的名校校徽设计大多数为盾形, 但是图中的校徽内部上方用拉丁文标识“旧约与新约”, 其实文字也是用于解释图片的内涵。美国名校凸显的是圣经文化, 运用拉丁文书写Dei sub numine viget的校训。

2) 例证:图片1里面的厚德载物, 用于阐释和再现清华将我国传统教育和新型人才教育相结合, 置于校徽内圈的五角星再现了中国文化的标志象征。中国的名校清华校训强调和重视传统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培养新型人才的教育, 1746年创立的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 众所周知这是被称为“美国的思想摇篮”的大学, 以培养优秀的牧师和杰出的领袖为己任, 通常位于中间的图像象征核心信息的所在地, 即拥有核心信息功能, 而位于边缘的信息通常从属于中心信息, 只用于辅助核心信息, 起辅助作用, 即起到补充和再现意义的作用。内圈如图2。从校徽可见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和宗教关系紧密, 这是中国校徽中没有涉及的。

3) 再现:图文详述利用视觉将信息形象地有效的呈现出来, 图片的高效直接的特点赋予文字立体感, 生动释放文字的效果, 更是增加了读者对校徽深层次的理解。

2.2 延展关系中中美名校校徽的图文关系

延展是图与文之间相互增添新信息的关系。图片在人际意义层面也为文字部分补充了相关新信息。延展包括方位和视点两种视觉系统, 表现为增值或变换。校徽的设计包括文字和图片两部分, 而且图片和我文字是具有关联性的, 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一对应甚至是因果关系[20]。

1) 增值:“增值”表示给文本添加新的人际意义。图片5 位中国名校复旦大学的校徽, 红色的校徽, 两个同心圆, 内圈为“复旦”二字, 外圈为英文校名和创校时间。同心圆在向观看者提供校徽设计以天圆地方之结构, 原篆体“复旦”把历史悠久和世代传承的信息点添加进校徽中以及英文校名增加了国际化办学的宗旨。内圈是中文复旦, 而外圈是复旦大学的英文名字, 内外圈是对应且具有关联的。图片6达特茅斯学院校徽中的展示给观看者的图案时最丰富和生动的, 包涵了建筑物、植物图案、多本书本和人物图片, 书本象征着赐予人类丰富的知识, 给万物带来生命与希望, 而人类从书本中获得知识, 伴随着真理不断前行。在校徽下面显示的文字是拉丁文, 是《新约》中的一句名言, 看着校徽好像可以想象施洗约翰呼喊出:“在旷野呼喊的声音”。图片6 中的事物与拉丁文字内容相辅相成, 因为书本阳光照样才能更好前行。

2) 变换:“变换”表示改变文本中的人际意义, 插图与文字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其实小句的逻辑语义关系, 是指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 但是这里由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注变成了文字和图片之间的关系。图片3 主要围绕文字部分的逻辑语义进行扩展和变异, 从在方位、距离、权力关系和视点四个部分进行了有效清晰的丰富校徽的概念意义。同时, 也阐述了校园文化以及高校办学理念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文字与图片在表达方面存在不同之处, 文字所描述的对象具有唯一对应性, 而且信息拥有稳定性和针对性。不难想象给一幅画有相应的标题, 那么大多数读者会认为图画和文字标题是一致的, 标题是对图画的主题阐释; 反之, 一张没有任何文字注释或者没有标题的图画, 由于所处环境和文化习惯的差异, 会产生多种看似合理的理解。足以说明没有文字或者标题的图画, 图画的信息指向性和可识别认可度不高, 可见文字在图文关系中的重要性。

2.3增强关系中中美名校校徽的图文关系

插图与文字的另一种逻辑语义扩展关系是增强, 表现在方位、距离和权力三个方面。文字表达中对人物之间的方位、距离和权力关系只有大致表述, 没有明确的布置。插图在这些关键点上对逻辑关系进行了强化, 如因果关系等[20]。

时间:从中国的名校校徽上海交通大学校徽可以看出创校时间是1896 年, 时间即创校时间是多数校徽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虽然图6 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徽没有很清晰的数字, 创校时间是那一年, 但是从拉丁文字和皇冠都有体现创校的历史悠久且大概创校时间是那个时期。

2) 空间:根据KIless&keⅡwen的思考, 正面视角是置身其中或者身临其境的感觉;而斜面的角度带给来距离感, 在一定程度可以分析参与者很难进人图像中。再从垂直的视角分析, 如果参与者的角度为俯视, 那么可见参与者的优越地位或者优越感, 表示参与者享有特权。从平行的角度分析, 则观看可以分析出者相对平等的地位或者关系。在态度层面上, 中国名校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徽和美国名校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徽都是从水平视角来分析和展示校徽的设计, 更具体来说, 是从水平视角的正面视角来描绘中美名校校徽的。从水平正面视角来赏析, 除了表现观看者和参与者之间平等的关系外, 还有更直观、庄严、融入其中之感。

3) 方式:中国名校的校徽以中间和边缘以及上方和下方这两种方式进行设计和布局。视点详述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插图的观察视点与文本中的叙述者视点一致, 另一种是插图的 (有中介) 视点与文本中的人物视点一致[20]。从分析中可见, 校徽提供的观察视点与校徽设计者提供的视点是一致的。

4) 起因:可见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文本信息, 文本信息的阔大, 能让读者更加有效的理解校徽与文字之间的逻辑关系、增加高校校园文化以及教育理念的生动性让读者感受校园以及校徽文化的艺术魅力。

5) 条件:图5为上海交通大学校徽, 校徽中的齿轮、铁砧、锤链和书本位于校徽的中心位置, 突出它们所象征的意义。图6为哥伦比亚大学校徽 (纽约州) 盾形校徽。中国校徽想给观看者展现的是, 砧外为齿轮, 外框像车轮, 皆寓工程和交通之意, 与校名相符。放于哥伦比亚大学校徽中间的是三个皇冠, 中心位置往往用于突出重要信息。三个皇冠在整个校徽中占据很大比例, 而十字架又放在皇冠的上方, 重中之重。由此可以判断当时基督教的重要地位, 但是国教更是权利最大。和皇冠相对比, 十字架的取景小很多, 亦可见国王在国教中占据重要地位, 国王是国教的首领。三个皇冠与十字架都紧紧相连, 可以判断二者的社会关系是很亲密的, 相互依靠。图文增强运用视觉手段让人物间的方位、距离和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

现在这个图文时代人们的关注点在于对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图片渐渐成为了解信息的主要的途径之一, 其实这样既可以满足观众对视觉冲击的追求又可以体验“眼见为实”的需求。图片拥有很多的特点, 但是图片亦存在不足与缺陷, 但是文字的配合, 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缺点, 图片与文字二者的结合, 很好的优化信息的传播。所以在这个读图时代下的意义应该使文字与图片可以互动共生。

3 结束语

3.从北京大学的校徽说起 篇三

本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一部分内容,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原因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好了思想准备。

二、课堂教学实例

1.导入幻灯片:北京大学校门、校徽、校训的一组图片

师:同学们好!请看这组图片,应该是比较熟悉的吧?北京大学的校门、校徽和校训。北大校徽最初是在1917年由鲁迅先生设计,后几经演变,成为今天的样式。北大人称之为“北大红”,这是因为红色是校徽特别选定的颜色。同学们对于这个校徽有什么样的认识呢?

生:(自由发言)校徽上有英文PEKING UNIVERSITY,表示中西结合;1898说明北大1898年成立;它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北大两个字是篆体字;两个篆体字像是人形……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很多。校徽中,“北大”两个篆体字上下排列,构成了三个人形,这样就突出了一个办学理念,即“以人为本”。正所谓“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

2.教学主环节

(展示幻灯片“自主学习填空”)

师: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结合我们刚才提到的学习目标,自行阅读课本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把学案“自主学习填空”部分完成。

等待时,教师查看学生的填写情况,并请两个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师:时间到,來看看大家做的情况。前面都没有问题,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这里能否再精炼一些?

生:猛烈冲击了传统封建思想。

生: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还有马克思主义。

师:总结一句话:冲击了旧思想,传播了新思想。

(幻灯片展示填空答案)

师:好了,基础知识我们就学习到此。下面我们将要以问题和材料的形式来解决本课中的重难点知识。

师:(幻灯片)第一个问题:当时的中国为什么会发生新文化运动,如何理解“新”的含义?

生:以前的探索都失败了。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有辛亥革命。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

师: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都是政治制度。还有呢?

生:西方先进科技、政治制度……思想!

师:好。那“新”在哪里?

生: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新”在学习西方思想。

师:以前学习西方思想吗?和这次有区别吗?(学生思考)

师:以前也学习思想,不同的是以前不以思想为主,也没有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所以“新”是指宣传民主与科学,猛烈抨击中国的传统封建思想。

三、教学总结与反思

这节调研课,引入了学案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这个班的学生表现得不错,课堂气氛活跃,勇于回答问题,使我的教学设想基本实现。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材料的选取,要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课堂教学就如一个分层递进的登山过程,教材的文字、图片以及教师补充的各种材料,从属于不同的知识类型和学习方式,成为登山路上的景观。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注意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材料选取和问题设置时,体现了较强的层次性。课堂导入中对北大校徽校训的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复述,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对于第二个问题如何具体理解新文化运动内容的“三个提倡三个反对”,理论性较强,学生表达清楚比较难。我一方面提示些结论性的语言,如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它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重视引导学生的思维,如“宣传新文学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问题,逐步解开了这个难题。这里我并没有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因为对于高一学生而言,理论性较强的思考引导着来理解更为有效。

课堂教学结束了,编写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文本化的处理。在这个教学案例的撰写中,我还参考了木垒一中历史教师的听课笔记,力求维持课堂活动的原貌,以使读者尽可能对此课堂教学展开批评,给出建议,从而推进历史课堂教学的进步。

4.新疆大学校徽 篇四

新疆大学前身是创办于1924年的`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1935年1月改建为新疆学院,1960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新疆大学,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新疆唯一的全国重点大学,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被确定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高校。月30日,新疆大学与原新疆工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新疆大学。,学校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的政府、教育部“区部共建”高校。新疆大学是“中国—中亚国家大学联盟”发起高校及成员。

截至9月,现有校本部、北校区、南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4363亩;在校生36684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0518人,成人本专科生9237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778人,博士研究生418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993人,留学生740人。

办学历史

5.山西大同大学校徽 篇五

山西大同大学(Shanxidatong University),是一所山西省属应用型多科性大学,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2006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雁北师范学院、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实行两校区办学,御东校区位于大同市御东新区风景秀丽的文瀛湖畔,新平旺校区位于大同市矿区平泉路。据2014年6月学校网站显示,该校占地面积2121亩,建筑面积90.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2.8亿元,图书馆藏书215万册。

截至2015年底,山西大同大学下设16个学院,1所附属医院。有58个本科专业(含三个方向)。共有全日制在校生3万多人,继续教育学生1.5万多人。

校史发展

学校前身

雁北师范学院

1958年,晋北师范专科学校创建。

1962年,晋北师范专科学校撤销。

1976年,晋北师范专科学校复校并更名为雁北师范专科学校。

1993年,雁北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雁北师范学院。

大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965年大同卫生学校升格为大同医学专科学校。

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1950年,大同煤炭工业学校创建。

1958年,大同煤炭工业学校升格为大同矿业学院 。

1959年,大同矿业学院改建大同煤矿专科学校。

1961年,大同煤矿专科学校改建大同煤矿学校

1975年,大同矿务局职工大学创建(合署)。

1984年,大同煤矿学校更名为大同煤炭工业学校。

1999年,大同矿务局职工大学、大同煤炭工业学校合并升格为山西矿业职业技术学院 。

2004年,山西矿业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

1999年,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大同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大同职业技术学院。

大同高等专科学校

1978年,大同师范专科学校创建 。

1984年,云中大学(专科)创建。

1990年,大同师范专科学校并入云中大学(专科)。

1993年,云中大学(专科)更名为大同高等专科学校。

大同教育学院

1984年,大同教育学院创建。

合并建校

2002年7月22日,教育部发文批准筹建山西大同大学。

2006年雁北师范学院、大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山西大同大学。

7月1日,山西大同大学隆重举行揭牌庆典大会。

山西省委、省人大、省级政府、省教育厅及大同市委的有关领导莅临大会祝贺 。

6.安徽大学校徽 篇六

学校部分科系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4月在安庆创办的、安徽省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原安徽大学;现安徽大学于1958年以合肥大学、原(国立)安徽大学部分科系为基础建立,同年9月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沿用至今。

截至12月,学校拥有四个校区和一个大学科技产业园,占地面积3200余亩,建筑面积12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亿元,馆藏纸质图书320余万册;有教职工25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约28000余人:其中研究生6000余人,本、专科生22300余人。

办学历史

1928年,于当时省会安庆市创建安徽大学。

抗战期间,因日军入侵,学校被迫西迁并曾一度停办。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大学于安庆市复校,定名国立安徽大学。著名学者姚永朴、刘文典、王星拱、程演生、陶因、陈望道、丁绪贤、郁达夫、周予同、吕思勉、章益、周建人等均曾在安徽大学执教或主持校政。

1949年12月迁至芜湖市,与安徽学院合并,恢复校名安徽大学。

1952年,思想改造运动以后,安徽省委决定,将安徽大学搬到省会城市合肥。为此,学校成立了基建领导小组,并迅速派出以徐连成、朱世雄为正、副科长的基建工作班子,到合肥从事新校基本建设工作。

1954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安徽大学部分系科调往华东地区有关院校,同时调入一些系科,设师范、农学两个学院,并于1954年2月分别独立组建专门性的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师范学院(现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建制取消。

1958年由原安徽大学派出的基建班子,在合肥西门外建设的新校已经落成。省委原拟将安徽师范学院迁往合肥新址办学,但是由于形势发展的变化和需求,省委决定师范学院仍留芜湖,在合肥新校另建“合肥大学”,曾希圣兼校长。并决定将安徽师范学院的主力系科物理系成建制的迁入合肥大学,只留少数教师继续在芜湖筹备新的物理系。其他系科包括中文、外语、历史、地理、数学、生物、化学等系只抽出少数骨干教师加上学校部分管理干部到合肥大学。[6]

1958年7月5日,国务院第七次会议决定曾希圣兼任合肥大学校长,张行言、孙陶林任副校长。7月21日,省委决定成立合肥大学党委,由张行言任书记,原解放军南京的军区师范学校政委方志明任第一副书记。同年9月16日,毛主席来到合肥视察,[6] 并为安徽大学题名。安徽大学是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的为数不多的大学之一。

1993年,安徽省委、省级政府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在国家计委和教育部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决定重点支持安徽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

,安徽大学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

12月学校正式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也是安徽省继中国科技大学以后的第二所“211工程”重点高校。

经省级政府批准实施“211工程”建设项目,同年李鹏、乔石等同志亲笔题词祝贺学校建校70周年。

获准作为“211工程”项目院校在国家正式立项建设。

,原安徽银行学校和安徽财政学校并入安徽大学。

6月,在如期完成“九五”“211工程”建设任务的基础上,顺利通过了国家整体项目验收。同年,温同志亲切接见了“全国十大扶贫状元”该校教师何家庆同志。

11月7日和9月17日学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仪器设备购置计划》分别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立项审核和国家计委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组的考察评估。

月28日,占地余亩的磬苑校区举行了开工典礼,并于开始进驻。

206月,学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正式在国家立项建设。

6月顺利通过国家“十五”、“211工程”整体项目验收。

11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7.延边大学校徽 篇七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 校徽构图意义视觉语法

【Abstract】Kress & van Leeuwen take metafunctions into visual modality to analysis and then developed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with the representational, interactive, and compositional meaning as its core, and further analyzed the three resources of compositional meaning: information value, salience, and framing. This paper will try to use the grammar analysis Zhengzhou University’s school badge and further test its practicality.

【Key words】multimodal discourse; school badge; compositional meaning;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H0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46-01

一、引言

随着多媒体的发展,语篇世界呈现出数字化、多模态化的特点。系统功能语言学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多模态话语进行了解读,如Kress & van Leeuwen(1996,2001)、张德禄(2009),朱永生(2007),李战子(2003),胡壮麟(2007)等对多模态话语的产生,理论基础,意义以及多模态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试图从系统功能理论出发,以郑州大学校徽为例进行解读,旨在从一个新的视角阐释大学校徽蕴含的意义。

二、理论框架

Kress & van Leeuwen(2001)认为语篇的多模态性是当今世界人们交际的一个重要特征。他们将韩礼德功能语言学中的纯理功能思想延伸到视觉模式,创建了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为核心内容的分析图像的视觉语法,并进一步划分构图意义的三种资源:信息值、显著性和取景。

三、郑大校徽的构图意义解读

大学校徽作为高校形象识别系统 (UIS) 中视觉识别系统(VI)的重要元素。大学校徽代表大学形象,体现办学理念,承载其精神。郑大校徽以红绿为主色调,整体的圆形设计,展示了郑大浓厚的学术氛围及人文关怀。

1.信息值

信息值是通过元素在构图中的放置实现的。任何特定的元素在整体的角色取决于它是被放置在右边、中间还是边缘,或者是图片/页面空间的上方还是下方(李战子,2006)。

郑大校徽的核心部分是由“Z”“大”“人”三者巧妙合理的组合起来,表示郑大人。其“人”字部分,及红色部分线条笔直棱角分明,彰显了郑大以人为本精神,以及郑大学子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而“Z”则以优美柔软的圆润向上的线条展示,而整体形象又似山峰,照应了郑大精神:莘莘学子不断在知识的道路上求索的意向。将“郑大人”置于中间位置,彰显了郑州大学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2.显著性

显著性是指的是元素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不同程度,可以通过被放置的前景和背景、相对尺寸、色调值的对比、鲜明程度等不同来实现(李战子,2006)。

郑大校徽整体以暗绿色为主色调,在中心位置又添加鲜艳红色,强烈的色彩对比,使校徽引起观者注意。且红色、绿色互为补色,暗绿色代表着浓郁的学术氛围,红色代表朝气蓬勃的精神,搭配舒适协调,展现了郑州大学的文化精神和内涵。“郑州大学”与“Zhengzhou University”字体的迥然,也给校徽增加了灵动的色彩,凸显其灵活的办学理念,这样的设计是郑大自我形象的外在展示、自我身份的内在认同,同时体现郑州大学的办学理念,突显其办学特色,承载其文化精神与内涵。

3.取景

Van Leeuwen认为取景就是视觉语篇中的成分之间的连接于非连接。李战子(2006)认为取景,指的是有无取景手段。

郑大校徽可分为三个层次:圆形边界:郑州大学&Zhengzhou University即“郑大人”这一图像;在圆弧线与图形、字样之间还有一些空间的分离;中间位置“Z”“人”字是合并为一体的,“Z”处在“人”字之上。可以看出,图片中用到了取景的两个方法:分离和合并。首先由圆弧线以及空间将“郑州大学”与“郑大人”这一象征性图片分开,显示了郑州大学与郑大人是不同两个个体。中间部分,又将与框架和字样同一颜色的“Z”字,与“人”字合并,展现了郑大人这一形象,同时还将郑大人融入到“郑州大学”整个氛围之下,从另一个层面表现出郑大人与郑州大学的不可分割。这样的设计充分展现了郑州大学的和谐校园氛围。

四、结语

本文以Kress & 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为框架,对大学校徽这一多模态符号进行了解读,通过对郑大校徽构图意义从信息值、显著性和取景三个方面的解读,从新的角度阐释了郑大校徽所蕴含的理念,印证了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对校徽这一多模态话语进行解读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Kress, G. & van Leeuwen, T.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M]. Arnold, 2001.

[2]Kress, G & Leeuwen, T. Reading Images [M]. Burwood: Brown Prior Anderson, 1996.

[3]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 [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4]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 2009(1):24-30.

[5]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 外语学刊, 2007(5):82-86.

[6]李战子. 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 外语研究, 2003(5):1-8.

8.昆明理工大学校徽 篇八

1910月,原昆明理工大学与云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省分析测试中心并入昆明理工大学。

7月,成立昆明理工大学质量发展研究院。

月,成立云南省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荣获”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称号。

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1月,成立昆明理工大学附属昆华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6月,云南省人大法制委、云南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与昆明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云南省地方立法研究院。

20,学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成为中西部24省重点建设的100所大学之一。

年12月,“复杂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和“西部典型行业污染控制协同创新中心”被正式认定为云南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

4月,国家科技部公布了2012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围名单,昆明理工大学校获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资助,成为全国首批18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之一。

年12月,稀贵金属先进材料协同创新中心认定为“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

2013年12月,国家级超硬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被认定为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

2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和云南政府联合下文正式批准建设“省部共建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云南省第一家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

9.河北经贸大学校徽 篇九

学校始于1953年创办的河北省供销合作社石家庄合作学校,1995年由河北财经学院、河北经贸学院、河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

截止底,学校占地3000余亩,学校分北、南、西三个校区办学,校本部设在北校区;设置有15个本科学院、3个教学部、2个中心以及研究生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独立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有58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1899人,其中,专任教师1059人。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留学生3多名(含独立学院学生12000多名),继续教育学员25000余名。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河北财经学院

1978年,河北财贸学校升格为河北财贸学院。

10.上海交通大学校徽 篇十

1922年4月8日,叶恭绰校长电示“今日为交通大学成立纪念日,放假一天”。

1922年由于政局变动,叶恭绰出走;7月21日,交通大学正式分为两校,改名交通部南洋大学和交通部唐山大学。此后校长多次变换,直到1924年底凌鸿勋再次任校长,学校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此时期仍设置电机、机械和铁路管理三科,而土木科已调归唐山学校。学校在此期间又新建成体育馆和调养室,并创办了中国高校最早的工业研究所。

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

1927年,北伐胜利,北洋政府垮台,南京政府成立。国民政府交通部接管南洋大学。学校改组为第一交通大学,设立校务委员会。并第一次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附中、附小脱离学校,另组私立南洋模范中小学。

1928年2月,国民政府任命蔡元培为1927年9月7日改名为“第一交通大学”的校长。

国立交通大学上海本部

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增设铁道部。学校移归铁道部管辖,将设在上海、唐山、北平三处的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和唐山土木工程学院。1928年,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王伯群让三校再一次合并,定名“国立交通大学”。校长由铁道部部长孙科兼任,副校长由黎照寰兼任。不久,黎又被任命为专职校长。这样就把“部(铁道部)、路(铁路)、校(交大)联成一贯”,形成“部校合作”体系和“建教合作精神”,“校中师生均得安心教读,勤求学业,蔚成良善校风”。

这一时期学校经费充裕,校舍建设和系科建设都得到较快发展,校园面积也扩大到近500亩。期间,先后成立了科学学院、管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机工程学院和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由此形成了以工为重点,理为基础,兼重管理的教学体系。这一时期学校发展迅速,特色明显,成绩显著,影响深远,广大校友称之为新中国成立前学校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1937年8月1日,学校划归教育部。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学校迁至上海法租界继续办学。

国立交通大学重庆总部

日军侵占上海租界后,交通大学总部从上海转移到重庆九龙坡。此时期,交大开展院系建设。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并入交大组建造船等新专业,创办电讯研究所。学校规模扩大,教学设施、条例逐步完善。

国立交通大学

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重庆交大总校师生分批复员上海。

1946年,国民党挑起内战,沪校与渝校会合,增设电信管理、电信技术两专修科。[14] 广大师生投入到反对内战的斗争之中。在通货膨胀、经济困难与白色恐怖之中,学校仍坚持改进教学,并增设电信管理、电信技术两专修科。

11.吉林师范大学校徽 篇十一

吉林师范大学始建于1958年时名四平师范专科学校,1973年学校升格为四平师范学院, 1962年至1966年吉林政府先后将通化师专、白城师专、吉林师专并四平师范专科学校。20学校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

据2月学校网站显示,吉林师范大学建有四平、长春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有22个学院,2个教学部,30个研究所,181个实验室;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54亿元,固定资产总值14.5亿元;图书馆藏书236.6万册;有全日制本科生16970人,研究生2362人,留学生234人,专科生1491人;有教职工1549人,其中教师1279人。

历史沿革

吉林师范大学建于1958年9月15日,当时校名为四平师范专科学校。建校之初,全校仅有教职员工29人,学生285人,分中文、数理、地生、政史四个专业。学校没有自己的校舍,就借用四平一中西楼(学生宿舍)的二楼作校舍开始了自己的办学之路。

1960年,四平师范专科学校开始招收首批四年制本科生129人。同年9月,校舍从四平一中西楼的二楼迁到新校址(原四平专署办公用房),结束了借地办学的历史。10月,四平师范学校从公主岭迁回四平并入四平师范专科学校,学校在校学生达到1070人,教职员工达到184人。

1962年至1966年,吉林政府先后将通化师专、白城师专、吉林师专并入四平师专,校名为四平师范专科学校。

1966年,学生总数达到1228人,教职员工总数达到393人,占地面积达到1500亩,分东西两校办学。

1973年,经上级批准,四平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四平师范学院。

1979年,学院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4年,学院设立外事机构,扩大学院对外交流。国际上,与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乌克兰、韩国等国家的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1985年,学校各系全部迁入西校,结束了长达的东西两校办学的格局。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四平师范学院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年3月21日,经教育部批准,四平师范学院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

12月1日,学校被政府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大学。

12.南京财经大学校徽 篇十二

南京财经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粮食部南京粮食学校,1981年升格为南京粮食经济学院,1993年更名为南京经济学院。,南京物资学校并入南京经济学院。,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江苏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4月,经教育部批准,南京经济学院正式更名为南京财经大学。,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粮食局签约共建南京财经大学。

学校拥有仙林、福建路和桥头3个校区,占地面积3005亩,校舍建筑面积95余万平方米;设有教学学院(部)18个,民办本科学院1个;拥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与政策”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本科专业46个;现有普通本科在校学生15000余人,硕士研究生余人,红山学院在校学生8000余人,继续教育在籍学生20000余人。

历经多年改革发展,南京财经大学的知名度迅速扩大, 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声誉全面提升,学校各项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显现出发展的强劲势头和改革的崭新气象。

历史沿革

1956年粮食部南京粮食学校创建。

1957年粮食部南京粮食学校更名为粮食部南京粮食干部学校。

1959年粮食部南京粮食干部学校更名为粮食部南京粮食学校。

1973年粮食部南京粮食学校更名为江苏省粮食学校。

1979年江苏省粮食学校更名为南京粮食学校。

1981年南京粮食学校升格为南京粮食经济学院

1993年南京粮食经济学院更名为南京经济学院。

19南京物资学校并入南京经济学院。

20江苏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江苏财经专科学校并入南京经济学院。

20南京经济学院更名为南京财经大学。

20,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粮食局签约共建南京财经大学。

校园文化

学校标识

校训

“自谦、自信、务实、超越”

校歌

你是我春天的希望,我是你晨曦中的朝阳

钟山巍巍攀绝顶,大江浩瀚万里浪

以创新为翼,你托举我展翅翱翔

以务实为帆,你推动我起锚远航

啊,南京财大;啊,南京财大

让我们共铸辉煌

你是我春天的希望,我是你晨曦中的朝阳

钟山巍巍攀绝顶,大江浩瀚万里浪

以诚信为本,你哺育我成才向上

以求真为帆,你鼓舞我超越图强

啊,南京财大;啊,南京财大

让我们共铸辉煌

社团文化

校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研究生会、大学生科学与技术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大学生艺术团等校级学生组织。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财经大学毕业求职简历模板

2.财经大学毕业个人简历模板

3.财经大学金融专业本科生个人简历模板

4.财经大学word简历下载

5.财经大学毕业生求职简历模板

6.财经大学简历封面

7.财经大学校徽

8.财经大学学生简历范文

9.中央财经大学校徽

上一篇:难忘的决定作文800字下一篇:幼儿园安全设计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