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论文

2024-10-18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论文(共13篇)

1.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论文 篇一

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论文

摘要: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重视课堂情境的创设。情境创设教学法是一种新课改要求下的先进的教学方法, 能够将语文教学的价值发挥出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阐述了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的情景创设。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情境创设;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 为了适应新课改要求,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积极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法来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和场景创设出来, 达到引起共鸣的目的。

1.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课堂情境

当前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来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 给小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极大地丰富小学语文课堂的容量, 给小学生提供丰富的课文背景知识, 便于小学生产生直观的印象, 帮助小学生进行课文的学习和理解。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就使用了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情景视频, 让学生观看老班长牺牲时的具体场景, 笔者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进行旁白, 用抒情的语言讲述老班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光辉历程和伟大精神, 随着视频情节的深入, 学生无不动容, 甚至有学生当场流下了热泪。可见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好地创设课堂情境, 带给学生更为直观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课文情境之中。

2. 巧用课堂小故事创设课堂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 对故事有着天然的兴趣, 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对故事的爱好, 巧用柯达小故事来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 在小故事中巧妙的引入课堂教学的内容, 将教学内容故事化, 将生动的课堂情境创设出来, 从而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 小学生更倾向于教师的口语化的、故事化的叙述方式[1]。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关上书本, 用讲故事的形式将学生引入课堂情境中来。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教学中, 笔者就用了故事法来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在上课开始时就让学生先关上书本, 笔者开始为学生讲述圆明园的故事, 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圆明园的精美和华丽, 引起学生的向往之情后, 笔者问学生“你们想不想去圆明园游玩?”当学生纷纷表示非常渴望去圆明园游玩时, 笔者话锋一转, 向学生讲述了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残忍的毁灭圆明园的罪行, 学生的情感被极大的激发起来, 从而创设出了非常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利用生动有趣的课堂游戏创设课堂情境

爱好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 如果能够在与小学语文课堂中加入生动有趣的课堂游戏, 则能够更好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在利用课堂游戏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时, 教师要注意既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要是课堂游戏紧扣课堂教学的主题, 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 避免造成课堂纪律的散乱。

角色扮演是一种常用的课堂游戏, 非常受到小学生的欢迎, 比较容易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相适应。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小木偶的故事》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就采用了课堂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让几名学生分别扮演老木匠、小木偶、小红狐、熊、小兔子、老婆婆和蓝鼻子小女巫这些人物角色来进行对话表演, 使学生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对课文中各个角色的见闻和感想进行更为深刻的领悟, 对自己的心理位置进行转换和调整,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情境生动活泼, 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

4. 将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得越紧密, 越有利于课堂情境的创设。教师要能够将课文中的情景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景联系起来, 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 对小学生的直觉性进行培养[2]。

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丰富感受, 使小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以情境创设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打开, 对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进行进一步的强化, 从而使其能够更为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物或者图画来拉近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幸福是什么》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以及自己在生活中感悟到的幸福的瞬间。之后笔者又向学生展示了几幅图片, 分别为妈妈送儿子上学的场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饭的场景、孩子给爷爷奶奶洗脚的场景、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场景等等, 勾起学生对于生活中平凡的场景中蕴含的幸福的感受, 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5. 结语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性, 重视课堂情境的创设, 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创设生动活泼的小学语文课堂情境。要让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 还要从课堂情境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帮助小学生确立正确的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香国.探析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方法和途径[J].中小学电教 (下) . (07)

[2]曹卫星.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核心问题”设计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1 (03)

2.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论文 篇二

一、创设游戏情境

孩子们最喜欢的是什么?玩。只要一提到玩, 孩子们都会无比的兴奋。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没有学习兴趣, 学习也就成了负担。”而小学生因为年龄小, 他们更加爱玩游戏。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创设一个与孩子们知识背景密切相关, 又是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情境, 孩子们一定会特别开心。

例如:在教学《哪吒闹海》一课时, 因为孩子们对于这个故事相当熟悉, 也比较喜欢哪吒, 我就要求他们分角色上台表演。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表演, 我做了哪吒、夜叉、龙王、三太子还有一些虾兵蟹将的头饰。在表演时, 让孩子们戴上头饰, 孩子们又高兴, 又激动, 人人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而且每个孩子都演得非常投入, 很有感情, 偶尔有忘词的现象, 他们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 把台词续上。在这样的游戏氛围中, 加强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 还为他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二、创设故事化情境

孩子从小就爱听故事, 如果给予他们创设故事化的情境, 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 使孩子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更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 在教学中, 我会尝试着把故事引入课堂, 让孩子们在故事的海洋中, 学会语文。

例如:在教学《哪吒闹海》一课时, 我让孩子们在课前读一读《封神榜》, 先了解一下哪吒, 在上课时, 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动画片《哪吒闹海》。孩子们沉浸在故事中, 他们对于这个故事更加熟悉了, 再去学习课文, 就显得得心应手。不需要我解释, 他们就能知道前因后果, 对于哪吒和三太子的正面冲突, 也能清楚地用语言表述出来。之后, 我又让他们试着讲一讲《哪吒闹海》的故事, 可以自己加一些认为合理的情节。孩子们听了我的建议, 就开始激动了, 他们特喜欢自己编故事。即使不是太好, 我也一直鼓励他们, 让他们尽情地想象, 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又能让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更加透彻。

三、创设探究式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 如果给孩子们创设一些探究式情境, 让他们带着问题, 自己去寻求答案, 或者自己提出问题, 再通过阅读去解决问题。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也可以锤炼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因此, 在教学中, 我会经常性地给孩子们设置一些探究式情境, 让他们在情境中, 发现问题, 并想方设法地去解决问题。

例如:教《三袋麦子》一文时, 我没有按常规逐段讲读, 而是根据教材的重点, 为孩子们创设一个问题情境, 引导他们质疑问难, 自主探究。我引导他们:“同学们, 在读了课文后, 请你来当一回小老师, 围绕课文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几个问题, 看谁最会动脑筋?待会儿来考考大家。”孩子们的思维被激活了, 他们都在考虑该提哪些问题。最后, 他们提出的问题非常之多:谁送了小猪、小牛和小猴一口袋麦子?小猪、小牛和小猴都用麦子干什么了?土地爷爷最赞赏谁呢?你们认为谁把麦子处理的最好呢?看着孩子们提的问题, 我想:如果可以把他们提的问题答完, 这课内容也就解决地差不多了。这样的情境, 让孩子们在质疑, 探究, 品读的过程中, 真正地理解课文, 领略了作者写作的意图。

四、创设开放式情境

开放式情境是指突破教材和教案, 充分考虑孩子们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 教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活力, 激起他们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 让他们的思维和心态处于开放状态的情境中。因此, 在教学中, 我尝试着用开放式的情境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让他们在情境中感悟语文。

例如:在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小稻秧开始被杂草围攻的悲惨境地”, 我摒弃了平时读读讲讲的一贯方法, 而是创设了一个具体的开放式说话情境———如果你是小稻秧, 你会怎样做?你会被气得生病吗?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展开丰富的想象, 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假如我是一只小稻秧, 我要联合其他稻秧来围攻杂草。”“假如我是一只小稻秧, 我会想办法让杂草无处可生长。”……孩子们张开了一双双想象的翅膀, 似乎来到了稻田中, 与小稻秧为伴, 去体验小稻秧的生活, 并帮助它一起战胜杂草。这样的情境, 让孩子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他们把自己带入课文, 对于课文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浅谈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多媒体;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59-01

将情感和环境紧密的结合起来就是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合理的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环境中,教师要以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基础,创立出合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地氛围中健康快乐的学习。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

智慧和情感在不断地碰撞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这就是创新。创新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呢?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希望小学生能通过对语文科目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因此,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中,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创立合适的教学情境,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感,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联想、创作,使学生最终通过美的学习,激发出无限的创新能力。比如,在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时,教师可以进行优美的朗读,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使其感受的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进一步提高学生良好审美的意识,最终促进学生产生创造的想法。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教学情境

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是小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中的主要现象。考虑到小学生的这种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实践证明,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丰富的影视资料为学生营造出一个高效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还能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集中起来。传统的语文教学,只能通过老师的描述将学生带入到既定的教学情境中去,授课模式被动死板,而采用多媒体授课技术,改变了传统课堂中单一的教学模式,能将学生带入到丰富的情境当中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除了教师正确的引导作用,还与学生自己的努力密不可分。因此,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于教师来说,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前,要深刻解读教学内容,可以利用视频或者音频资料为学生创立出一个有效地教学情境;而对于学生来说,课下要及时进行预习工作,而在课上,要积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努力融入到教师营造的教学情境当中去。实践证明,采用多媒体授课技术,对培养学生直观的形象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搭建起了一座学生和课堂的桥梁,使得学生能在放松娱乐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三、利用语言或者音乐进行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在教学情境中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

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授课环节离不开教师与学生语言之间的沟通。因此,在进行实际的教学环节时,通过语言描述建立适当的教学情境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课堂中,教师的语言描述要尽量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并能起到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只有这样将学生带入到既定的教学情景中去。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在描述父亲为了买橘子在月台上爬上爬下的情景时,教师要进行深情的朗读,尽量为学生营造出买橘难的情境,使他们感受到父亲浓浓的爱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

2、在教学情境中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

音乐同文学一样能将生活中的情感以具体的形式体现出来,是对生活感受的间接反映。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通过音乐建立合适的情境,也是一种有效地教学手段。需要注意的是,选用的音乐要么与教学内容有着直接的关系,要么可以体现出课文内容想要表达的实际情感。比如说,在学习《小小的船》一文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后内容提供的音频资料,使学生遨游在美妙的夜空景色中,不断进行思维的碰撞。又比如在学习《快乐的节日》一文时,我们可以播放根据本节课文内容改编的歌曲,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在为学生创设浓厚艺术氛围的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最终提高了课堂效率。

3、在教学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

语文的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抽象,因此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时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可以通过直观的道具来辅助教学,通过良好的教学氛围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考虑到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将小蝌蚪带到课堂中去,丰富学生的认识,然后在积极进行引导,将其带入到既定的教学情境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岳燕鹏.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山西教育(教学);2011年07期

4.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篇四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空,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它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重轻重的作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合理整合,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活”起来了,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强调了启发学生的重要性。而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与文本内容进行真切而有效的对话,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对于调动学生的感情、点燃学习的激情、促进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从而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一 多角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全过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从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情境教学正是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学习的必须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几乎每篇课文都描写了一个特定的情境,课文中的一个情境便是一个整体。多角度创设情境,能缩短我们与文本的距离,是语文教学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有时候,单纯依靠课本上的文字和教师的语言,还远远不足于理解事物的形象或感情的深沉,这时候运用多媒体中的图像音乐影视,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充分运用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扩大知识容量,还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语文教学中的信息通道。视听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积极性。

如《长城》一课,文中描绘了长城的样子和特点,抒发了对修建的古代劳动人民热爱和赞美之情。针对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长城,对长城没有形成形象认识这一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休播放长城的图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解说。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教师声情并茂的配文朗诵,学生在视听方面都得到了美的享受,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此外,我还提供了一些网址,指导学生课外到相关网站去浏览有关长城的图片、视频文件、文字说明等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对三峡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认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有趣多了。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缺乏生活的积累,对有些抽象的知识理解校困难。多媒体技术,可把远方的东西放在学生面前,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化。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引入美的意境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小学语文第三册《精彩的马戏》一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了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学生立刻被直观、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画面所吸引,脸上流露了好奇、喜悦的神情,拉近了学生和教材的距离,他们仿佛和作者一同欣赏一场精彩的马戏,他们仿佛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教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运用多媒体学习古诗,增加感性体验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古诗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最为枯燥。由于学生年龄小,教师在教学时不便对学生讲解过深,常用的教学手段就是让学生多多诵读,最终倒背如流。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何让学生对学习古诗产生浓郁兴趣呢?因此多渠道创设古诗教学情境,是提高古诗教学效率的关键。以多媒体丰富的教学形式如视频、图片、动画、音乐等,营造出与古诗内容相吻合的情境,让古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从而将古诗的所描绘的意境还原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古诗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在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时,我了解到很多学生从没有见过长江和天门山,这种认知缺失对诗歌的学习是一种制约。于是我让学生先观看有关天门山的视频: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壮美景象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学生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因此选择恰当的媒体语言诠释诗歌的意境,能够迅速缩小诗歌内容与学生认知不足的差距,增加感性认识,为学生深入学习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用音乐渲染一种相得益彰的情感意境

让学生走进叙事性的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世界,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表达文本,实现与文本零距离“情感对话”,是语文对话教学的能否取得成功的标志之一。选择适当的音乐渲染文本情境,能够加快学生走进文本情感世界的步伐。

《去年的树》是意境优美的童话,树的遭遇让所有人为之惋惜、愤怒。为了让学生们感受树与鸟去年的幸福时光和鸟执着寻找树艰辛与忠诚,我从一些影视作品剪辑合成了一段反差巨大的音乐,乐曲的前半段是欢快悠扬的,背景音乐中不时传来婉转动听的鸟鸣,后半段则是忧郁低沉的《爱的致意》,中间教师辅以深情的解说,音乐渲染和教师的描述让有的学生泪眼盈盈,仿佛身临其境,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文本。

音乐是灵魂的颤栗,文字是情感的结晶。音乐与文学都是人类情感世界的表达,两者通过不同形式的语汇各自塑造出令人感慨深思的意境。音乐的语言含蓄婉约,耐人寻味。文学的表达更贴近现实,显得更直接。两者相通相连,具有同样美好的意蕴。

因此,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候,选择气质吻合的音乐作为情境对话的背景,渲染出一种相得益彰的情感意境──一种由饱含深情的音乐和美丽的文字构成的艺术文化氛围,使学生沉浸在文本的情感世界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特别是那些饱含作者或喜爱同情褒扬、或憎恶批判等真挚强烈的情感的叙事性文章,选择恰当的音乐渲染对话教学的情境,往往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5.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论文 篇五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教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实践情境,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创设动画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从而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与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中愉悦地进行学习。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好动性强,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加上数学学习中的一些抽象的数字和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于是很多学生会出现厌学情绪,情境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创设教学情景,已成为广大教师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决定着思维的方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产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时,向孩子们提出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例如在“统计”一课中可以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元旦很快就要到了,咱们班准备开一个晚会,小朋友们高兴吗?”趁着学生正情绪高涨的时候我提出:“咱们要为晚会作些准备,我们要考虑些什么呢?”孩子们就想到了诸如需要买什么水果,每种水果买多少,要调查每个小朋友最爱吃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不可太难或太易。太难会让学生产生挫折感,失去信心,太容易则使学生丧失兴趣,失去足够的动机。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起求知欲。

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景,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景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当然,教师也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讲一些改编的、有趣的故事片段,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进入到新课意境。如在开始分数教学时,用《西游记》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夏天中午时,大家都很口渴。师傅叫孙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第一次孙悟空摘了8个桃子,叫猪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孙悟空摘到一个西瓜,叫猪八戒分,他不知道该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首先让学生看“乌鸦喝水”的故事片。然后,提问:同学们,聪明的乌鸦把石子放进瓶子里就喝到了水,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石子占有了原来水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所以乌鸦就喝到了水。这样,从熟悉的故事入手,采用动画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学习新知。同时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体现趣味性,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再如:我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学生讲一个“猴妈妈分饼”的故事:猴家族里的小猴子都爱吃猴妈妈做的饼。一天,猴妈妈做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猴甲1块。猴乙看到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妈妈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他2块。猴丙更贪心,说:“我要3 块。”猴妈妈又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他3块。“小朋友,你们知道哪只猴子吃的多呢?”学生都会说:“同样多。”我追问:“聪明的猴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于是,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了新课。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场景,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学生产生迫切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只有入景,才能生情。让学生溶入到教师创设的情景之中,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其中的主人翁,我们的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超市购物”时,可在教室里设置一个模拟超市,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买卖。通过活动,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了学好数学的欲望。又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我就创设了一个实际情景,与学生一起做开汽车的游戏。我当司机,让学生做乘客,先上来5个学生。汽车开动,我问学生现在汽车上有几个人?(5)个。新安庄到了,停车,又上来几个阿姨,汽车再开动,我问又上来几个人?(3个),现在汽车上一共有几个人(8个)。又到一站,停车,下去了4个学生,我问现在汽车上还有几个人?(4个)。这样抽象出算式5+3-4=4。游戏如此反复轮流做了几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不觉中融入到探索新知,为新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四、创设操作情景,让学生动起来。

实践操作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操作情景,尽量为学生提供动手摆弄的实践机会,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掌握思维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不能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他们,而要努力地拓展研究的时空,让学生在广阔的、开发性的时空中,让学生通过摸摸数数、折折拼拼、剪剪补补、比比、量量等演练,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果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不要简单地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去告诉学生圆的特征,而是根据学生急于动手的心理,让学生把圆形纸片折一折,再把折痕画一画,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说一说。在学生动手实践,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揭示圆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在这一新知的获取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又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自主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又如:在“角的度量”的教学中,可以创设了以下几个操作情景: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几个不同的角,想办法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同学们借助生活经验很快就想到把几个不同的角叠在一起,一条边重合,观察另一条边的位置,从而判断角的大小。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觉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无关的,而与两条边的开叉程度有关,教学难点迎刃而解。紧接着我出示练习纸,要比较练习纸上的两个角的大小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想到借助于剪下来的一个角,有的同学想到测量,于是借助于长度、面积等单位的认识经验,老师引领大家一起来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认识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学习用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之后又进入到操作活动中,“用你手中的量角器测量你手中的角”,“测量练习纸上的角,比一比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后引导学生总结梳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与步骤。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操作不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表面,而是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在思考,学生参与了获取知识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创设游戏情景,让学生活起来。

爱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在教学中不仅考虑学生“ 能不能”学习,更重要是要看学生“ 乐不乐”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态度和蔼可亲、举止自然大方、语言精炼、准确流畅、幽默、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游戏中创设教学情景正是落实编写意图。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景”,使学生产生“入景始入亲”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但是在设计游戏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如:游戏的目的,游戏的组织等等。其中游戏的组织是很重要的,否则整个课堂会不好控制,而且达不到游戏的目的。

6.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论文 篇六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我们的课堂教学情境要针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出发点,创设出适合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创设让孩子们都饶有兴趣,越战越勇的真实情境。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创设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谈几点认识。

一、注意教学情境的特点

1、教学情境要有针对性。

就数学学科而言,创设有针对性的情境,就是要紧扣有关数学学习内容设计问题情境。情境的设计的针对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教材的认真钻研,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抓住其核心和关键提出有关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一些数学知识的“原型”问题的把握,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例如,可以根据生活的“合并”,“求剩余”的活动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并理解加、减运算的实际意义;教学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时,也可以先设计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学具操作解决问题,再

根据操作过程抽象出有关的算法。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并进行数学化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2、教学情境要有目的性。

在大家都投身于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落实新理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们都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课堂开始变得活泼,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多提高。同时,也要冷静思考,分析,反思一下课堂教学情境是否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对于目前课堂教学滥设情境这一现状,顾汝佐先生指出:情境设计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

3、教学情境要有挑战性。

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技能,而在于技法,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技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的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必须有挑战性,教师要处理好问题的难易程度,要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向学生提出由挑战性的问题,并不意味着要难倒学生,而是指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能发展水平,尽可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要通过提出由挑战性的问题,刺激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需要经过努力不断克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既要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4、教学情境要具有趣味性。

我曾经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孩子们,今天聪聪、明明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愿意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一节课下来,从兴高采烈到无精打采,课件呈现:首先是聪聪头像的复习题,其次是明明头像的例题,再次是聪聪头像的巩固练习,最后还是明明头像的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聪聪和明明的头像。

学生对这样的情境十分“不买账”,这个情境脱离了数学课堂的实际需要,成了一种形式,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几乎没有什么价值,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5、教学情境要有真实性。

用什么样的情境来呈现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不同的个体,其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要素不完全相同,但相同年龄段的学生却有着整体上的一致性。一般来说,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颖”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开始对“有用、又挑战性”的任务更感兴趣。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应尽量于学生的上述心理特点相适应。另外,还应注意选材内容及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二、把握情境创设的方法

1、故事情境,引人入胜。

小学生都是故事谜,把知识融入故事中,配上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多媒体课件,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一年级“比一比”时,可以这样设计:在音乐中讲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分别显示小兔、小猪盖房子的画面景物,然后请学生观察美丽的画面,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各有多少?想把什么和什么比一比?学生的注意力被动听的故事、美丽的画面所吸引,兴致盎然。

2、悬念情境,激发好奇。

好奇心是对所发生的新异事物感到惊奇,引发疑问,进行探索的心里倾向,是小学生的重要心里特征,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情趣。

3、操作情境,引导探索。

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索、寻找规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第45页“用3根小棒可以摆出1个三角形,摆两个这样的三角形最少要用几根小棒?摆3个呢?用10根小棒最多能摆出几个正方形?”我让学生拿出学具袋里的小棒,动手操作,认真思考,再引导学生想想“最少”是什么意思,学生很快想出来方法,用小棒把三角形连起来摆放,可以做到最少,并且掌握了规律。接着,用同样的方法用10根小棒摆出了3个正方形。

4、游戏情境,妙趣横生。

数学游戏是把学生引入“乐学”大门的好形式。如:教学课本“小动物回家”的练习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队,分别是小鹿队、小兔队、小狗队、小熊队,老师在四个队各放了一些不同答案的算式,各队队长带着动物头饰(头饰上有号码),带领小队成员分别到四个小组中寻找和头饰上号码向对应的算式,小队之间进行比赛。这样设计,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创造解决问题的办法。

7.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 篇七

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正确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之间的关系,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的生动活泼。

【 背景描述】

多媒体播放课文配乐朗诵,投影呈现朗诵同步的秋景,学生边听边感悟。

师:你想象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生:秋天常下雨。秋天野外有各种各样的小花。 许多果实。

师:请读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银杏树叶子黄了,在秋风中飘动。生:我知道枫叶红了,从树上飘落下来。生:我知道菊花开了,有好多种颜色。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听了大家的回答和朗读,秋天的美景仿佛呈现在了我的面前。 黄黄的是( 生:银杏树) ,红红的是( 生:枫叶) ,金黄的是( 生:田野) ,橙红的是( 生:柿子) ,紫红、淡黄、雪白的是( 生:菊花) 。

师:我们已经读懂了这段文字,你最喜欢哪个句子? 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第一句,这句话把秋雨当作一个人,“ 五彩缤纷”这个词我也很喜欢。 生:我最喜欢第二句,这句话把银杏叶比作扇子,很像。 并且说夏天的炎热,是被这些小扇子扇走的,想得很有趣。 生: 我喜欢第三句,这句话把枫叶比作邮票,我认为很像,我还有用枫叶做的书签呢!

【 案例分析】

这个教学片段充分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教学时为了降低门槛,老师用一种比较轻松愉快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新课,以便让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这段文字,并进入文字所描述的情境。

1.创设生动而和谐的学习情境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 : 教学情境 ,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教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 情境的创设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重大。 好的情境引入,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探讨。

2.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自主学习是“ 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 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 狐狸和乌鸦》 一文写了狐狸和乌鸦都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物,但是为了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我们从孩子们最初的认知开始。 让孩子谈谈自己对这两种动物的看法,用词语来概括你对它们的认识。 然后教师在孩子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引出本文中让孩子们耳目一新的东西。 提倡个性化阅读,并不是片面地追求课堂气氛的营造,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自主探究的习惯,为孩子爱语文打下基础。

3.处理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合作交流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学习课文《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时,我在板书时,故意把“ 锋”写成了“ 峰”,开始大家没有注意到,但是很快就有小朋友提出:“ 老师您把字写错了。 ”我就问: “ 错在哪儿呢 ? 你能不能当个小老师告诉大家你是怎样发现的 ? ”

学生表述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其他孩子学习的过程, 这种教学情境的设计会让孩子增强自豪感。 我及时地表扬他观察很仔细, 上课非常专心。

8.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情境的创设 篇八

【关键词】 语文 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语文是一门趣味性、形象性、生动性很强的学科。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达到“不用教师教”的目的。情境教学不可能将语文中的所有知识用生活的真实形象再造,而只能以简化的,暗示的,模拟的等手法,获得与实际相对应的形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给学生真切之感。情境教育的实质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情境寓情于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呢?我认为主要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运用音乐渲染,引入情境。 动听的曲子,优美的旋律很容易打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因此如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可激发出学生的情感,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如<<快乐的节日>>这首歌曲优美,自然,深受学生喜爱。在教这篇课文前,先播放录音,让学生在熟悉,动听的音乐声中开始学习,使学生对快乐的节日产生一种特殊情感,再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在六一这一天小朋友是怎样度过的,产生对六一儿童节的喜爱之情,最后再听这首歌曲,使学生在欣赏到曲调旋律之美中进一步体会春天的生机盎然,学生便会在感受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对课文的语言因素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角色扮演,感悟情境。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比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可以请几位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狼和小羊,表演后组织大家评议,让学生进一步揣摩各个角色的不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性格特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在表演中,评议中得到锻炼和培养,由于学生要进行表演,这就是学生自己的一个创作过程。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因此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儿童对想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由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利用多媒体技术 进行情境教学。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具有传统媒体无法取代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能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项传输模式,把乐学落到实处,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古诗用词非常精练,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

9.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论文 篇九

一、身临其境,激发共鸣。

语文课文中的描写对象,设计方方面面,表现也各具情态,而学生由于阅历有限,对有些对象理解不深刻,回答问题常常感到无言以对。我们也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局外人,做旁观者,自然轻松自在,但很难体会到对象的喜怒哀乐之情,很难理解对象的内涵意境,即使有所体会、有所理解,也往往是肤浅的。这时,如果创设相关人物所处的情境,拉近课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把自己摆进去,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和体味,“卡壳”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魏书生老师曾经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教学方法。在教《刻舟记》,他这样问学生“刻舟有多大啊?”学生一时回答不出,便急忙看书。书上面这样写道:“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于是,魏老师就请同学们用纸折叠出一个这样大的模型。大家叠出像半支粉笔那么大,高还不及粉笔直径的形状。他接着又说:“请同学们在上面画出五个人、八扇窗……”学生们便非常认真地画了起来,虽然几经努力,但还是失败了。不过没关系,魏老师并非真的要为难学生,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连手画都这么难,更何况在刻舟上面刀刻呢!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们自然会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技艺而折服,思想感情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文章的内容之中了,而且记忆非常深刻。

二、模拟场景,诵读入境。

这种教法一般运用于有具体细节描写的文章中。某老师曾成功地运用“模拟场景”摸索出了背诵古文的方法。在文言文《口技》一课中,第一段有“抚尺一下,满坐寂静,无敢哗者。”教师在检查这一段的背诵时,将黑板擦往桌上一拍,说:“从这里开始背。”于是,全班齐声背诵这一段。在第二段中,有几句侧面描写:“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面、微笑、默叹,以为绝妙。”教师又分别让几个同学在座位上依次表演出各种相应的姿态。一时间,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在这种活泼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这两段背诵。

三、逆向诱导,辩论解惑。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对课文中一些重点、难点的评析上,教师不妨故意犯下错误,设计一个相反论题,创设辩论场景,让学生驳斥,以此勾引起学生的辩论欲,从而使其从反面打开思路。教师的“故意错误”首先会引起学生的疑问,继而激发他们为解决疑难而积极思考。特别是当他们认为老师也会“出错”时,就会消除心理压力,畅所欲言,敢于争辩。这往往比常规的讨论法或问答法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位教师在教《呐喊自序》时,一个学生提出:“鲁迅是坚强不屈的战士,怎么会产生寂寞苦闷的心情呢?”教师故意抛出一个错误的论断:“我认为,鲁迅生活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特别是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他们感到失望无聊,因而便消沉下去了。”这论断下,就激发起学生们的纷纷质疑。有的学生提出:“鲁迅的寂寞悲哀能不能叫做消沉呢?”也有的学生提出:“有什么根据证明鲁迅是消沉下去了?”经过思考、讨论、争议,大家取得了一致的看法:鲁迅感到“无聊”“悲哀”“寂寞”,是因为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感到怀疑和失望,这只是找不到新的战友和战斗武器的悲哀和寂寞,绝对不是真正的消沉。还有的学生提出:课文中所用的“居然”“暗暗”“消去”等词语说明鲁迅当时的心境虽然寂寞,但又是不甘心寂寞的,由此证明他是不会“消沉下去”的。最后,教师因势利导地使学生们明白:“好梦――寂寞――呐喊”是鲁迅的战斗历程,也是他思想变化的过程。

四、积极评价,巧妙引导。

10.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论文 篇十

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四川省剑阁县龙源中学校 陈国清

【摘 要】初中语文课堂,如创设的教学情境科学、适度、恰当,则在课堂上能起到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学生乐于参与、关注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沉浸在探索、思维和发现的身临其境的境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情境 创设探究

情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服务于素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在教学情境中构建出平等的师生关系

构建自由、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情境教学来说相当重要。因此教师应积极与学生沟通,与学生建立一个平等,相互信任的关系。要对学生抱有信心,相信学生的潜力无穷。与学生交朋友,经常与学生谈心,发现与学生交流的乐趣。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讨论、实践。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与教师认同的一致性。

二、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活动中互动

语文课堂的师生互动主要围绕具体语文教学活动展开,要通过充分开展,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活动中互动。从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来看,主要有课堂问答、课堂朗读、课堂辩论几种教学活动。课堂问答。课堂问答是主要类型,教与学,都借助于课堂问答来完成,教学中应多采用以下几种问答:

1.开放性问题。答案是开放性,学生可根据理解,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也没有预设答案,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最佳回答。这类问题能够使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能有自己的想法,提出的问题也个性化。学生需要进行创意性的思考才能做出比较好的回答,显然教师提问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推理性问题。这类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在回答前有个分析和综合的思维加工过程,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提问时会考虑不让学生找到现成答案,要求回答时进行一番思考。不同的是,推理性问题都有客观答案。教师希望学生经历思考问题的过程,(教学论文 )问答互动中,学生分析和综合能力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3.评论性问题。教师要求回答这类问题的学生,能够对其他朗读或回答做出一定的评价。其目的不仅要学生知道自己怎么做,还要分辨出别人做得如何,由此培养批判性思维品质。也可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维持课堂纪律。如在课堂上思想开小差就无法回答。

4.课堂朗读。课堂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对学生的发展和语文学习有很大帮助。如果要学生自己朗读,就要体会和理解课文意思,就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那样读。朗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学生如能有较多机会在课堂上朗读,能够评价别人的朗读,对语文学习有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朗读可以概括为“评读鉴赏”,是说课堂朗读不单“读”,还要学会“评读”,要从艺术的高度去欣赏朗读。理解课文也需朗读,不断朗读中,相互评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情境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引入,创造出与教育目标相吻合的情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调动我们自己的热情,从而为成功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导入时一般都不超过五分钟,受时间的限制,最简洁的引入可以尝试图片、音乐、故事、实验等情境。

四、联系实际生活展现情境

此法即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其生活体验,增进其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习抓住说明对象的自身特点,还是讲解议论文中的观点、论据,往往都会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生活有的离学生的实际有距离,在学习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使他们贴近课文、感知课文。

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初中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例如,用主题讨论法创设情境,这是创设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是教师事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式讨论,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有争议的中心论题进行自由式讨论,以获得多样、独特、合乎条件的答案,也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论辩式讨论。

六、利用教辅媒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喧宾夺主,切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师在设计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为语文教育的主导性手段。

1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篇十一

“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只有创设充满儿童趣味、愉悦儿童的心情、放飞儿童的思维的学习情境,才能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交流、表演等多种途径参与教学过程,在自然和谐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巧妙设疑,创设问题情境,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效激发学习内驱力。

(一)从文章题目质疑,引导学生提问

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课前质疑,抓好课前预习。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辟的提炼、主旨所在,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文章题目入手质疑,再到文中内容的质疑,倡导学生有疑必问,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更好地活化、优化课堂教学,促使课堂教学带有浓厚的趣味性。

如一名教师在教学《玩出了名堂》时,在出示课题后问学生:你有什么问题?学生答:谁玩出了名堂?为什么说玩出了名堂?怎么玩出了什么名堂?玩出了什么名堂?(教师在课题下板书:????)接着,针对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分析课文,讨论交流,逐一解决问题,每解决一个问题教师擦去一个问号。整节课学生始终活跃在解疑的过程中,问题紧紧地吸引着学生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从文章内容入手,教会学生质疑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课中质疑,抓住课文重点段落中的中心句、重点字眼、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质疑,从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课文内容本身前后有没有矛盾方面等方面入手寻找问题。

如教《詹天佑》一文,第一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学生读这一句话时,提出问题:“詹天佑的杰出、爱国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学过程就从问题的提出展开了探究,通过阅读、再质疑,进而指导学生掌握课文的内容。

二、创设小组合作氛围

波比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形式,多让学生各抒己见,多听学生意见,与学生默契配合,达成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创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学习氛围。

如四年级《燕子》一文,教师在教学最后一段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接着请学生谈谈“读了这段你有什么感受?”使学生初步感受燕子停歇的优美姿态,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你认为哪些词句美?为什么?”这时,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赛,最后经过交流、评议,深深体会到了文章的意境美——“落”,写出了小燕子飞倦了,停歇时动作轻盈、灵巧;“痕”——痕迹,若有若无,因此,从远处看,燕子就像正待演奏的乐谱。“多么美的燕子停歇图啊!”学生从内心发出了由衷的赞叹,给学生营造了主动参与的氛围,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给他们创造展现个性的机会,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创设表演情境

在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深受学生喜爱的故事性很强的篇幅,除了让学生通过配乐朗诵、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感受参与的快乐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课文中的故事情节。

如二年级《酸的和甜的》一课,教师在教学时,先是分析课文中的对话,理解松鼠、兔子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猴子又是怎么做的?接着,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情境,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起来,更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创设动画情境

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色地位,在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学会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可将教材中难以理解的部分以动画情境呈现,进行伺机诱导、启发,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如教学《称象》一课,二年级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原理有些困难,但这位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巧妙处理,采取借助电教媒体,利用观察性活动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教学效果颇佳。在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中,首先用课件出示一艘浮在水面上的大船,再通过观看大象上船和画线的动画,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接着,再让学生观察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的动画,说说又发现了什么,当学生看到动感的画面,听着有趣的音乐时,情绪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通过观察这浮-沉-浮的生动画面,对浮力现象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尤其在装石头时,课件在没有装到画线的地方就停止了。这有意的一停顿,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叫起来“不行,不行!”师问:“为什么不行!”接着追根求源。“因为刚才大象上船时,船是下沉到这个地方为止的。”“这说明大象的重量就是等于这一船石头的重量。”学生脱口而出,多么精彩的回答呀!就这样课文的重、难点通过借助多媒体课件,在学生主动观察、发现、思考、说说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中,轻而易举地解决。

12.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论文 篇十二

1. 通过引入故事来创设情境

在讲解叙事诗、即事抒怀诗之前, 教师可以先引入与诗歌内容相关、情感相似的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这样, 学生就可以在故事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中自然地走入诗境诗情中。例如在学习孟郊的《游子吟》时, 教师可以抓住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来讲述身边的感人故事, 使学生在故事所编织的情感氛围中深深感受到母爱的虔诚与伟大,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意、感悟诗情。

2. 通过描绘画面来创设情境

对于借景抒情诗和山水田园诗, 教师可以用优美的语言去描摹诗中所描绘的场景, 让学生在脑海中展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条件允许的话, 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 给学生呈现一个更为直观生动的形象, 为课堂创设诗情画意的情境。例如学习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对“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进行描述时, 教师可以配上轻柔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来诵读, 可使学生很快进入诗歌呈现的美丽画卷中, 有利于他们理解诗意, 真切地体会诗中作者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3. 通过诗文迁移来创设情境

诗文迁移, 就是拿学生熟悉的古诗和将要学习的古诗进行对比。使用这种“温故知新”的方法创设情境, 学生能很快地进入情境并理解将要学习的诗文。例如学习杜甫的七言《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时, 教师可以先呈现之前学过杜甫的另一首写景五言《绝句》“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这样可以让学生记忆中的诗境突然再现, 一下子理解了将要学习的古诗的诗意和诗情。教师通过诗文迁移创设的教学情境, 可使课堂变得赏心悦目, 充满生趣。

4. 通过出示背景来创设情境

诗歌写作背景是学生学习古诗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边塞诗、借景抒情诗以及题赠送别诗时, 教师如果适时地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生平经历等内容, 可营造出特别的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如学习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介绍相关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已经平定, 杜甫得到好友的资助, 居于成都城外风景清幽的草堂, 心情不错。面对生气勃勃的景象, 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组即兴小诗。兴到笔随, 事先既未拟题, 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 所以就以《绝句》为题, 这是其中一首。”做完相关介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身处这样的环境会是怎样的心情, 会如何去表达?”如此一来, 写作背景成为学生理解诗文的基础, 教学情境也就是学生学习的一把梯子。

此外, 情境的创设要注重诗歌的诵读。教师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有利于营造诗的情感氛围;学生大声而有感情地诵读也有利于他们更快地进入诗境, 更好地体会诗意。

1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论文 篇十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学习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探究的过程。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实施,能使学习内容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得轻松。

2、、通过课题的实施,能充分发挥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通过课题的实施,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采用猜谜、讲故事、竞赛等形式,创设一个个富有儿童情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

(二)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体现层次性,满足每位学生。

实践表明,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根据特定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设置难易适度、科学的、有梯度的、有层次的问题链,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

(三)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具有探究性,发展学生思维。

体验数学的应用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创设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这样的问题既构建着当前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又蕴含着与当前问题有关但要让学生自己回味、思考的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这样的问题情境营造出了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境界,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学习。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循着教师讲课的线索自己去思考问题、进行猜想、验证,甚至进行自主、独立、系统地自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实现创造性,体验“再发现”。

中科院心理所的张梅玲教授曾说过:“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张教授的话非常有哲理,学生只有亲手“做数学”,才能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要利于学生独立探究,要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最后还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全校全体学生。

(二)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研究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0.9~2010.10)制定课题方案,论证、学习有关文献资料,进行调查。

2、实施阶段(2010.11~2010.5)实施课题研究实验,开展实验研究课的教学设计,调整实验方案,进行阶段小结。

上一篇:游戏作文设计下一篇:河桥中学工会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