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产企业管理规章制度

2024-09-17

食品生产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共8篇)

1.食品生产企业管理规章制度 篇一

1、安全生产组织管理制度

2、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包括企业主要负责人(经理)安全生产职责、安全副经理安全生产职责、技术负责人安全生产职责、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职责、经营部门安全生产职责、设备部门安全生产职责、工会安全生产职责、班组(站)长安全生产职责、专职安全生产管理员职责、兼职安全生产管理员职责、安全员职责、职工安全生产职责等。

3、安全经营目标责任书

4、安全生产工作例会制度

5、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6、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制度

7、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8、事故隐患整改制度

9、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10、安全生产台帐管理制度

11、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12、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13、用电安全管理制度

14、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15、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16、设施与设备维护、保养、检测制度

17、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

18、危险作业现场管理制度

19、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

20、应急救援措施管理制度

21、承包经营、租赁场地安全生产管理协议

22、作业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包括作业区内“十四不准”、操作工“六严格”、动火“六大禁令”、进入容器和设备“八必须”、机动车辆“七大禁令”、起重作业“十不吊”、预防事故“十问”、安全生产现场自律准则“20条”、员工防火“三懂”、“三会”。

23、其它必要的安全生产制度(视企业实际增加)

24、生产经营单位《事故综合应急预案》编写提纲

综合应急预案是从总体上阐述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主要包括总则、生产经营单位的危险性分析、组织机构及职责、预防与预警、应急响应、信息发布、后期处置、保障措施、培训与演练、奖惩附则等内容。

25、生产经营单位《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编写提纲

专项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如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事故)、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综合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应按照综合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制定,并作为综合应急预案的附件。专项应急预案应制定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专项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应急处置基本原则、组织机构及职责、预防与预警、信息报告程序、应急处置、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等内容。

26、生产经营单位《事故现场处置方案》编写提纲

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现场处置方案应具体、简单、针对性强。现场处置方案应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做到事故相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现场处置方案主要包括事故特征、应急组织与职责、应急处置、注意事项等内容。

2.食品生产企业管理规章制度 篇二

安全生产执行效果是指以人为本, 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方针, 贯彻安全生产战略意图, 完成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及健康的安全的实际操作能力。安全生产执行效果是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武器, 是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执行效果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没有安全生产执行效果, 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只能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无法改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薄弱的现象。

企业领导虽然重视安全生产, 在各种场合都强调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确保安全生产, 但是实际到项目部的管理上却是“安全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 不愿意对安全生产管理投入资金, 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没有得到落实。项目部施工往往是将工作进度和成本控制放在第一位, 而把安全、质量放在最后, 这与我国安全生产方针是背道而驰的, 导致安全工作没有得到落实, 安全生产管理流于表面,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有力的安全生产执行效果。

2 分析项目部安全生产制度执行效果不足的原因

项目部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主体, 安全生产执行效果不容乐观。由于项目部是在一定的时间内, 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 项目部的领导层主要是以完成生产任务为主要目的, 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忽略安全生产管理。不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掌握安全技术规程、不规范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对上级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下发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不认真学习领会, 对安全生产检查总是在敷衍, 导致项目部本身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改变, 安全生产执行效果中断。

2.1 项目部管理层存在问题

(1) 项目部在接到公司的某一项安全生产活动的指示后, 不认真学习领会指示精神, 不能真正理解执行该项活动的目的和意图, 而是大笔一挥交到安质部门办理。不能有效地将活动指示精神布置到管理层和执行层, 造成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打折扣。疏于对安全生产的管理, 使得少数员工责任心不强, 安全意识淡薄, 存有侥幸心理, 习惯性违章现象难以消除。项目部的管理层和其他部门都普遍认为现场的安全管理和监控工作只是安质部门的事, 在现场看到违章违规现象就熟视无睹了。项目部的安全员也只是看到表面现象, 做表面文章, 从而是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执行效果下降。

(2) 个别项目部制定了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但仅仅是履行了文件的管理程序,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没有根据项目部的自身安全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情况来制定, 或者从其他项目部直接拿过来, 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强。从而造成许多制度无法正常、迅速地执行, 致使安全生产制度只是静静地挂在墙上, 而执行效果下降。

(3) 项目部主要领导对某项安全生产的新制度或新规定、或是某项安全生产活动不了解掌握, 只是在文件上做个批示, 也不做出具体的策划和指示, 导致这些新制度、新规定或是安全生产活动在执行和开展的过程中走样;加上部门职能人员在履行新制度、新规定、开展安全生产活动中遇到问题, 不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 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再加上各部门之间缺乏及时、全面的沟通, 从而对安全生产制度的执行效果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从而执行效果下降。

(4) 项目部领导在安排工作以后, 往往不注重跟踪检查落实的情况, 发生问题后, 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从而导致安全生产制度的执行效果下降。

(5) 项目部领导不重视对施工队伍的管理, 认为施工队伍的管理是包工头的事, 所以造成班组安全活动缺乏针对性, 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甚至班组的安全活动记录是虚构的, 把安全活动当成一种负担。施工队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和“三工安全”制度 (工前安全讲话制度、工中安全检查制度、工后讲评安全制度) 流于形式, 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甚至出现真空状态。

2.2 项目部作业层存在的问题

(1) 项目部式的生产方式最大的特点是产品固定, 人员流动。项目部施工队伍中绝大多数施工人员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 他们不但随着工程流动, 而且还根据季节的变化 (麦收、秋收) 进行流动, 施工队伍的人员始终处于动态。这就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2) 项目部的工作环境都是在露天作业和繁重的体力劳动, 有的项目部所处地区的天气环境也比较恶劣。混凝土作业又是以手工操作为主, 体力消耗大, 导致操作人员注意力不集中、违章操作的现象十分普遍, 安全隐患多。

(3) 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大多数施工人员是放下锄头就来项目部施工, 没有经过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 项目部的岗前安全培训也是流于形式, 我们在对农民工进行岗前安全培训过程发现有的人甚至是文盲。习惯性违章非常严重, 有的农民工虽知道是违章作业, 但是确实心存侥幸、冒险蛮干, 农民工安全意识的提高是项目部安全生产管理中必须解决的难题。

(4) 特种作业人员不能持证上岗, 在我们的施工过程中需要电工、电 (气) 焊工、龙门吊司机、司索工、司炉工、水质处理工、叉 (铲) 车司机等特殊工种。特种作业人员必须要持证上岗, 但是多数项目部不能做到这一点。这就造成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3 提高企业安全生产制度的执行效果

安全生产事关企业员工的生命、企业的发展, 是员工的根本利益所在。在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今天, 安全生产工作尤其重要。本人曾在项目部担任安质部部长, 后因工作需要调到公司安质部工作, 于2008年9月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根据这几年在项目部和公司安质部的心得认为, 企业提高安全生产制度执行效果度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3.1 领导重视是提高安全生产制度执行效果的关键

安全生产是一把手工程, 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把手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一个单位的安全工作理念, 首先要提高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如果领导不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那么就会出现安全生产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项目部只重视进度、质量、成本控制等, 而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最后, 从而忽视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 使得安全生产工作难以开展。因此只有项目部的领导高度重视, 真正的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第一位, 认真贯彻“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方针, 扎扎实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把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及相关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作为提高安全生产制度执行效果的关键, 安全生产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地执行, 才能确保施工的安全。

3.2 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提高安全生产制度执行效果的关键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要求, 所有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作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核心, 其明确了各职能部门和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位是安全生产执行效果的关键。责任落实不到位、有制度不执行和执行不严都同样等于零, 在执行制度方面, 关键在于认真负责, 在于不折不扣, 这样才是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关键在领导、重点在现场、要害在一线岗位、主体在全体员工, 而贯穿于其中的就是安全生产责任制能不能落实。公司在每年的职代会上, 都与项目部签订《安全、质量责任书》, 就是要把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每名员工, 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到位。总而言之, 在安全生产管理上, 就是要突出强化执行效果问题, 做到不因简单而松懈, 不因熟悉而麻痹, 严格责任制落实、严格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 这才是提高安全生产执行效果的根本。

3.3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是每一个项目部永恒的课题, 是安全生产重要基础工作之一, 是提高安全生产执行效果的必要内容。首先是做好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的安全培训, 提高管理者的安全意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以及新颁布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的相关规定:“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法律法规要求必须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进行考核的, 须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特别是项目部的管理层应当认真并主动参加安全培训, 并应当取得任职资格。

从人的因素看, 员工的安全素质是保障安全生产的关键。项目部分别在各个时期 (项目部成立之初、员工转岗、春节长假后复工前) 都在认真做好员工的上岗前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和岗前安全技术交底制度。一是学习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知识、有关事故应急救援和撤离的知识。二是学习相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三是学习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为保证安全教育和培训的质量, 所有参加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员工都必须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作业。

同时在施工前做好安全技术交底, 安全技术交底做到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按照预制桥梁的生产工序, 将安全技术交底交到每一个班组、每一个工序、每一名作业人员, 真正做到“横到边、纵到底”。确保每一名作业人员都懂得从事该工序存在危险有害因素、安全技术操作内容以及应对紧急情况所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所有的作业人员施工前都必须要经过安全技术交底方能上岗工作。安全教育培训以及有针对的安全技术交底是提高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效果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重要手段之一。

3.4 加强安全监督检查和监管力度, 使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有序可控

安全检查是安全管理的常用工作方法, 也是预防事故、发现隐患、指导整改的必要工作手段。检查的目的就是要辨识和查处施工现场存在的或可能出现的各种相关危险因素, 确认危险状态, 提出消除或控制这些危险因素的要求和方法。在各项目部都设置了安全生产总监、专兼职安全员, 在农民工队中设置了群众安全监督员。在生产过程中, 有效地遏制了“三违”现象的发生。

加强安全监督检查, 认真执行安全生产奖惩制度。项目部都要制定具有可操作安全生产奖罚细则, 加强对施工现场各岗位、各工序的习惯性违章的检查, 对不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和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 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奖惩制度进行处罚。既做到有章可循, 严格管理, 也要有奖有罚, 每发现一起违章行为, 一定严肃处理, 绝不徇私。

安全生产制度的执行效果是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基础, 没有良好的安全生产执行效果, 施工现场将会是一片混乱, 安全隐患无人排查, 重大危险源无人辨识, 加大了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最终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使企业失去社会信誉, 同时也会失去市场。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一起安全生产事故将会给企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天条”, 企业中的任何人触犯了都要受到惩罚。近期铁道部开展的“铁路工程质量五条红线”和“铁路工程安全三条红线”就是铁路施工的安全质量的“天条”。

4 结语

3.食品生产企业管理规章制度 篇三

卫生部表示,此次起草相关规范适用于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预包装、散装食品的经营过程。

《规范》规定,食品经营企业未来应建立产品追溯和召回制度,确保从采各环节都可进行有效追溯,当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时,企业应确保能追溯和召回食品。入库前应进行验收,出、入库时应进行登记,作好记录。而当发现某一批次或类别的产品含有或可能含有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的因素时,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启动产品召回程序,及时向相关部门通告,并做好相关记录。

《规范》表示,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立即停止经营,并召回已经上市的应召回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来源: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4.食品生产管理制度 篇四

卫 生 管 理 制 度

编制:卫生管理小组 审核: 批准:

批准日期:2014年2月1日 实施日期:2014年2月16日

卫 生 管 理 制 度

一、总则

我公司属于食品加工企业,食品安全直接关系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同时直接关系到我公司的生死存亡,我公司以“让顾客满意,超出顾客愿望”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因此在关系到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卫生管理问题上不可掉以轻心。同时科学的管理和严格的卫生制度也正是我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个法宝。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通用我公司任何部门。

三、实施细则:

公 司 虫 害 防 治 制 度1、2、3、公司各个部门都应该有防鼠板和防蝇帘。生产车间要有双重门,风淋室和防蚊蝇帘子。车间和库房出入口要有鼠夹。4、5、6、7、8、9、10、11、12、车间卫生区负责人每天检查鼠夹,及时清理。

严禁在车间内吃食物,也不准在车间办公室和调度室吃食物,以免招引害虫。垃圾及时清理,垃圾点设立远离生产车间。

每周六下午为本店统-大扫除的日子,要把虫害防治当作重点。

对进入生产区域的害虫要以驱逐为目地,不能扑杀,投鼠忌器防止对加工区产生污染。

严禁使用药物灭害。

夏季值班室或其他办公室需要有人晚上值班的部门,需要点燃灭蚊香的时候,要选购中草药制剂。

库房在进原材料时要把虫害检查当作-项常规检查,车间在领用时也需要检查此项。车间内部的更衣室、更衣箱也是重点防治区域,参照上列规定不得例外。

化 验 室 卫 生 制 度

1.化验室放置的仪器、设备必须按化验室规定放置,水电应配制齐全。2.每天清扫台面,分析仪器的卫生,做到没有尘土。

3.基本玻璃仪器使用后必须刷试干净。标准为玻璃仪器表面不挂水珠为准,然后放到指定位置。

4.分析仪器的使用必须按照分析仪器的操作规程进行,化验员有权使用仪器,严禁他人使用仪器、设备。

5.化验室严禁闲杂人员进入。

6.下班前应关闭所有使用仪器,仪器回位到零位,同时切断水、电、汽,检查完后才能下班。

7.进入化验室必须更换衣服,上班必须穿白大褂,防止腐蚀有毒化学药品的侵蚀。8.化学药品要有专人管理,要有专门药品柜存放正整齐,易于使用、查找,对易燃、易爆药品要在通风条件下贮存。

9.化验室要有通风装置,防止散发有毒气体危害化验室。有毒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9.对分析仪器、药品的购置要提前列入计划经主管领导批准后才能购置。

污 物、废 弃 物 的 存 放 处 理

工厂的污物、废弃物主要是废水、不合格的食品、原料和旧包装,包装箱,废旧报纸等。

1.废水通过专用下水道排放。

2.报废食品、原料、材料,每天清理,远离生产厂区存放,定期处理给废旧物资回收部门。

3.废旧报纸、包装箱指定专人管理,指定地点存放,定期处理。

车 间 生 产 卫 生 工 作 制 度

一.生产人员上班前15分钟到车间主任处签到,不得代签。

二.全体员工必须服从领导,听从指挥,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作好本职工作,有事提前请假,不准迟到、早退、离岗、串岗。

三.生产人员必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和戴戒指,勤洗手、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服。

四.各工序操作员按规定穿戴整洁的工作服、工作鞋靴、工作帽、和口罩,工作服必须罩住外衣,头发不得露于帽外,口罩必须罩住口鼻,必须定时洗手消毒,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靴,必须定期清洗消毒,不得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口罩、工作鞋靴出车间。

五.蔬果车间、食品加工车间操作员,进入加工车间前,必须进入消毒间对手清洗消毒,进入消毒池对工作鞋靴清洗消毒。食品包装与凉菜、裱花车间操作员,必须走到二更衣室重新更换工作服、工作帽、口罩,工作鞋靴消毒后,才能进入加工车间操作。

六.车间内的成品、半成品、不合格品不得食用;需要饮水时到车间指定饮水处,用自备杯子饮水,不得用生产用工具饮水。

七.不得将与生产无关的用品带入车间,禁止在生产场所吸烟、进食,更不准在车间打闹及进行其他有碍制食品卫生质量的活动。

八.上班前、下班后打扫环境卫生,并用紫外线杀菌灯对车间空气、工作服、工作帽,各杀菌消毒30~60分钟,垃圾杂物桶必须带盖,垃圾杂物及时清出车间。

九.星期日下午为杀菌消毒日,对车间环境、通道、工具、设备、用稳定性二氧化氯消毒剂,杀菌、清洗、熏蒸或消毒灯消毒30~60分钟。

食品生产检验管理制度

一、食品生产加工检验室应按照生产食品的检验需要配备检测设备;

二、检验人员应经过培训,熟悉检验知识,掌握检验技能并经考试合格、取得资质方能上岗操作;

三、检验室应建立检测设备台帐,需检定(校准)的设备应定期送具有资质的计量技术机构检定(校准)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四、检验应如实记录样品来源、生产批次(或生产日期)、代表数量等情况;

五、检验样品应按“待检样”、“已检样”和“留存样”分类存放,并加以标识。对已检样品应即时处理,保持检验室整洁;

六、检验应按相关检测方法标准进行,如实填写检验原始记录、出具检验报告。检验员对检测结果负责,不得弄虚作假;

七、检验室至少应配备检验员、审核员各一人。检验原始记录、检验报告应由检验员和审核员签字并加盖检验专用印章。检验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应保存两年;

八、检验不合格的原辅料或成品,应单独登记造册交质量负责人处理,并进行记录。

检验、计量设备管理制度

检验器具的使用,维护、保持由检验管理人员负责。

检验器具使用前,必须进行检定(或标准),经验定(或标准)合格方后可使用,否则不准使用。对检验器具采用三色标志:检定合格及经确认正常工作的非计量设备用绿色标签标识;对精度下降、多功能(对量程)设备丧失部分功能,但能满足做进行检验要求的设备用黄色标签标识,对检定不合格或曾经过载,给出可疑结果,显示出缺陷、超出规定限度的设备,均加贴红色标志,并停用。

计量管理人员必须按期联系有关检定机构检定。

属强检计器具其受检率应达100%,非强检计量器具应根据使用情况进行,受检率应达60%.受检的计量器具其检定证书及有关资料要及时建档,并登记入卡;确定下次受检日期.根据各种不同设备使用说明书的有关规定进行使用,维护和保养.要严格遵守计量器具的使用规定,严禁非专业人员使用,更不允许乱拆、乱修、更换计量器具的零部件和附件.设备、设施使用与维护保养制度

1、设备、设施使用与维护保养,实行岗位责任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设备.按照要求保养维护设备、设施、并按月、季、年定期进行检查考核,作为奖惩依据.2、实行车间区域责任制,单位使用的设备、设施由操作工负责.多人使用的设备、设施由车间主任负责,仪器设备的检查维修有仪器设备管理员负责.3、操作人员应填写好运转记录,保证记录完整、真实、清洁.4、操作工对使用的设备、设施应做到“三懂四会”(懂原则、懂性能、懂用途,会使用、会保养、会维护、会处理一般故障),持证上岗.5、严禁超负荷或带病运转设备,做到对设备的精心保养,保持设备卫生,坚持检查.6、对备用设备、闲置设备、封存设备等要指定人员负责,定期保养维护,注意防潮、防 冻、防腐蚀.7、做好设备交接班工作.8、生产、检验等设备统一编号、挂牌(钉牌)、建卡.每年清查核对一次,并建立设备档案,由使用部门认真填写设备的技术状况和维修、保养、安全事故情况.检 验 规 范

我公司所有产成品、半成品及原辅材料的检验或验证均按有效标准及合同进行。为此,质检人员必须严格按标准要求开展检验、验证工作,未经研究确认,不得擅自偏离.为保证检验、验证质量,特对检验或验证作如下规范:

一、抽样

1、抽样要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严格按照所抽样产品的技术标准或规定的抽样方法进行,不得随意抽多、抽少.2、对所抽样品一定按照该产品技术标准进行分样、贴上标签、封条加封,按规定运输、保存、不能因工作失职而造成样品损坏或变质.二、检验

1、本公司检验的样品,一律按照现行技术标准的要求及其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检测.按照标准进行判定,不得使用作废标准.2、对所抽样品必须在原始记录完成后8小时内发出检验报告,以便及时控制产品质量,防止不合格品出厂.3、对检验室的检验结果有异议时,必须在报告接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对生产、原料供应等部门提出的异议,检验室在三日之内答复。若属于检验员失误.必须发出更改的文件及更正报告.本公司质检机构人员查明原因,及时改正.4、检验人员必须认真、真实填写原始记录,详细记录检测过程中的原始数据.5、对检验不合格的产品进行复查抽样检验,以及综合技术测试检验等.生产工艺管理制度

为使我公司食品生产工艺及工艺文件得到规范化管理、持续发展我公司的生产要求,特质定本制度。

一、供应的制度

结合我公司产品生产特点、设备情况、原材料情况、人员素质情况,由我公司研发技术人员和生产车间负责任共同组织进行生产工艺的设计。根据生产过程难易程度和操作人员掌握制定出繁简实宜的工艺文件。

二、工艺文件的审核

对我公司各部门制定的工艺文件,由副总经理(厂长)组织品管部,综合办、生产车间、检验室、采购室等相关部门汇总进行可行性、实宜性研究;生产车间和相关责任部门在技术人员的参与下进行试运行。对运行情况反馈后在次进行安全可行性讨论并予确认。

三、工艺文件的比准

对进行确认的工艺文件由技术负责人进行签字后,由副总经理批准。

四、工艺文件的发放和存档

经批准的工艺文件由公司综合办编号存档及发放到相应工作场所,并作受控记录,以便在由修改时发出版本得到及时改正、防止在文件作废后使用。

五、工艺文件的执行

生产车间及相应责任部门在生产活动中,应加强操作工人的技术指导和操作培训,认真遵守工艺文件规定,未经允许不得颤自改动。

六、对工艺的考核 在生产出首批产品时,总经理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对生产情况进行讨论,评价出工艺适宜情况;在以后的生产活动中,坚持对生产情况进行记录,适时进行工艺文件的组织评审。必要时,请生产车间一线人员参与对工艺文件的评审考核。

七、进行持续改进

对发现的问题如实记录,提请技术负责任组织进行纠正生产活动,以达到对工艺的更新和改进,提高生产能力和保障产品质量。

八、奖惩

对正确制定工艺文件、认真遵守执行工艺文件并记录过程及提出有意义意见的各级部门、人员进行奖励,奖励办法由公司级会议研究决定。

对因错误制定工艺文件、不遵守工艺操作规程而给生产带来重大损失的,由公司级会议研究决定惩罚办法。

原辅材料检验、验证制度

一,入厂原辅材料,必须经检验室检验、验证、凭质量验收单方可入库,不合格的原辅料不能入库,需要供应部门及时办理退货或换货手续。

二、对经检验、验证的原辅材料,作出明显“合格”、“不合格”、“降级使用”等标识,分区存放。

三、建立入公司原辅材料检验档案,质量台帐,以为后采购确定供方提供参数,档案保存期不少于三年。

四、对供方提供的产品质量合格证书和出场质量检验报告,应建档保存,其保存期限不少于三年,并为下次编制采购计划提供依据或查询。

五、凡本公司检验的样品,一定按照现行技术标准的要求及其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检测。按照标准进行判定,不得使用作废标准。

六、对进公司的重点原料,按供货合同约定进行批量验收检验。对所抽样品必须在原始记录完成后8小时内发出检验报告。

七、对检验结果有异议时,必须在报告接到之日起十日内提出,否则,既视为认可。对提出的异议,在三日之内答复,若属于质检人员失误,必须发出更改的文件及更正报告。本公司质检机构人员查明原因,及时改正。

八、检验人员必须认真填写原始记录,详细记录检测过程中的原始数据,并应填写样品名称、样品编号、检验项目、检验项目,检验方式、标准依据,所用仪器型号及编号、检验日期、检验人员、复核人员,不得无故缺项。

九、对检验不合格的产品,进行复查抽样检验以及综合技术测试检验等。

十、检验报告

1、按本公司检验报告统一印制的格式认真填写报告上各栏目。应载明以写内容。样品名称、规格型号(或类别、等级)抽样地点、样品数量、批量抽样基数、样品编号(或生产日期)、抽送样人、检验项目、标准指标值、实测值、项目制定、检验结论。

2、对所由报告加盖检验室检验、验证专用章方为有效。

3、检验报告必须按要求时间向各部发出。

4、定期报送有关进公司原料检验台帐,质量检验报告表等统计资料。

按照产品标准及有关检验标准规定,凡检验、验收结果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即判定为不合格品。对不合格品立即进行隔离,加贴“不合格”标识。

a.原材料不合格的,检验室应记录不合格原料的来源,数量及进厂日期等情况,并在检验、验证原始记录上标注“不合格”字样,并作出评审结论。

b.根据对最终产品的影响程度,对进厂原材料的不合格品进行处理、标识,对接受的原材料由采购部门负责退货。

c.对确定为降低接收或扣吨接受的原材料由采购部负责结算,由检验室下达原材料搭配使用通知单,指导、监督生产车间搭配均匀并检验后使用。

d,对偶尔出现的孤立过程半成品不合格,随时转序即可;对连续出现的不合格品由检验室和生产车间准确记录不合格品的时间、区域、持续时间入库库号,并指导该批次进行生产。e.对产品不合格者,由检验室再次取样检验,在不合格者,按返工方式进行再次生产。返工后的成品,需要再次进行检验。

f.对于不合格的半成品、成品应按流程工艺进行返工。检验室应通知生产车间进行,并作记录。

质量检验制度

为提高本公司产品质量,制定本制度。

一、进货检验、验收:

1.要购买无毒污染和符合标准要求的食品原料、包装纸、塑料袋、纸箱等原、辅材料。

2、购买原、辅材料时要向卖主索取质检合格报告等有关资料。

3、对原。辅材料进行自检、验证或送检,随时掌握其质量状况。

4、对检验不合格原、辅材料,按购货合同执行。

5、进货后经检验、验证人员认可后,交保管员妥为保存,要有防止霉烂变质等措施。

二、产品出场检验:

1、生产中必须按照生产工艺流程控制质量,不能人为生产不合格产品。

2、对检验不合格成品要进行必要的工艺处理(处理情况详细记录,备查),达到合格后,才能销售或进成品库。

3、生产车间的每批产品进成品库或配送销售前,必须经检验合格,方可出厂配送销售。副总经理必须经常进行检查,督促认真执行。

4、对不认真执行本制度者,实行经济处罚。

原料、成品保管制度

一、原料保管制度

1、原料入库时,保管员要严格执行验收制度,填写好实物入库单,做好验证记录。

2、定期检查储存情况.3、做好库容、库貌工作,确保环境清洁美观、大方,做到货物到位,规整有序。

4、保管员必须在职在岗,必须有人值班护包,做好“防火、防盗、防洪、防鼠和防霉变工作。

二、成品保管制度

1、保管员要把好质量关,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不许入库,并做好记录。

2、成品入库应分等级存放。

3、成品出库必须作好记录。

4、成品库内应标明等级标牌,严格区分,免出差错。

车间主任岗位责任制

一、负责本车间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处理车间的日常事务。

二、根据公司部下达的各项任务情况,合理安排生产任务,组织本车间的劳动生产,保证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和超额完成。

三,严把质量关,规范工艺流程,加强监督力度,负责车间职工工艺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的培训和监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按规定追究当事人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出现。

四、深入生产实际,及时解决生产中发生的问题,定期召开会议,总结、交流经验,讨论生产方案和改革措施。

五、负责车间的质量管理工作,按车间管理权限,处理违章违纪人员。

六、加强现场管理,要求车间卫生整洁,做到使用工具排放有序。

七、生产车间主任掌握工人思想情绪,让工人有安全生产意识,带头提高员工安全防范意识,作到防火、防盗、防毒、禁止非生产人员进入车间。

司称员、计量员(兼质量监督员)岗位责任制

1、认真宣传贯彻《计量法》和计量管理工作的制度,建立健全计量器具台帐,填写计量器具检定周期表。

2、按期对本单位使用的计量器具进行周期送检,或清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超期未检的计量器具不准使用。

3、经常对计量器具的使用、维修和保养情况进行检查,督促使用人员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或操作规程使用计量器具。

4、准确搞好司称工作,不能人为短斤缺两,每袋成品重量不超过标准误差要求。

5、认真搞好质量监督员工作,凡生产的产品达到等级标准时,必须监督判为不合格,并报告质量等管理负责人,作工艺处理或降等级处理。

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兼)岗位责任制

1、建立健全仪器设备档案,做到一台仪器一套档案。

2、填写设备目录台帐,要求按表格规定内容填写齐全正确。

3、填写计量器具周期检定计划表(周检计划)

4、档案内容包括:

① 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或操作规程或指导书)。② 仪器设备卡。

③ 计量检定合格证书(不室计量器具不要求)。④ 仪器设备事故登记表(无事故仪器设备不要求)。⑤ 仪器设备附件清单、合格证,装箱单等资料。

5、经常检查仪器设备的运转情况,及时维护保养,对有故障需修理的仪器及时向公司有关领导汇报。

6、配合仪器修理人员修理本公司仪器设备。

十一不准制度

1、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2、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3、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4、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5、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6、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7、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8、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9、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10、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11、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原辅材料质量管理制度

一、原辅材料采购

1、公司内使用的各类原辅材料归口由物流部和生技部负责订货采购和异议处理;

2、采购员必须根据本公司生产工艺的需要,选购合符质量要求的各类原辅材料,签订合同时参照由关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

3、原料进厂由专职仓储管理人员负责检查,点数,然后入库。

二、原辅材料保管:

1、原辅材料进厂后,应分品种、分类型、按规定摆放在规定的仓库。

2、原材料由物流部、质管部设专职仓储管理员保管。

3、对质量有互相影响的原辅材料一定要分库存放保管。

三、原辅材料质量检查验收

1、原材料入库前,由专职检验人员逐件检查分析,对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原材料入库由生技部负责组织验收。

2、检验员在检查时必须先进行批号、数量、品种三对号,然后才能决定采样。

3、原料检查分析报告一式三份,及时报告质管部、物流部、财务部,为付款或领发料 10 提供质量依据。

生产过程安全管理制度

1、目的

按照生产工艺及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组织生产,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2、要求

2.1食品生产加工工艺流程应当科学合理,生产部门制定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并监督生产车间实施。严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非食用性原料,严禁使用国家禁止使用或明令淘汰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2.2生产过程要严格执行工艺配方和操作规程。生产前及生产过程中,车间负责人对使用的原辅材料、包装物进行查验,不合格的要退回库房不能使用,具体执行《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2.3食品生产过程中,严禁超量或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配料人员负责食品添加剂的计量及保管,并做好记录。

2.4生产过程采取工序自检、上下工序互检、车间负责人监督检查的方式进行质量控制,不合格产品不能转序。质检部门加强对生产过程各环节的检测,随时掌握关键控制点的质量状况,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情况及其它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现象应及时向生产主管反馈。当出现不合格品时,应按《不合格品管理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置。

2.5生产过程的各项原始记录(包括工艺规程中各个关键环节的检查记录)应妥为保存,保存期比产品的商品保存期延长六个月。

2.6人员、设备、设施等方面的管理,执行相关的管理制度及《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的规定。

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1、目的

为确保本公司产品质量,加强生产管理,防止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或出厂,特制定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2、适用范围

适用于不合格的原辅料、包装物、过程产品和成品。

3、职责

3.1质量负责人负责加工中心不合格产品的管理工作,包括:

3.1.1当原辅料、包装物、过程产品和成品出现不合格时,应当根据当批产品的不合格检验报告,通知检验室对不合格产品批加倍取样进行复检,确认该批产品不合格时应当立即停止该批产品的购入、生产和销售。

3.1.2领导、组织和协调全公司质量人员查找产生不合格的原因,并采取纠正和纠正措施。

3.1.3负责监督、管理和组织对不合格批产品的储存、管理和处理工作。

3.2质检科负责对不合格产品的判定,查找不合格产品出现的原因,并制定纠正措施,4、实施 本公司的质检科和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不合格评审机构,负责不合格品的评审处理工作。

4.1协助质量负责人加强对不合格产品的管理工作。

4.2发现不合格产品批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并向质量负责人汇报。

4.3监督和实施对不合格产品批的判定、评审、标识、登记、储存、检验和处理工作。

4.4评审人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公正的原则,认真开展评审工作。

5、不合格品的管理

5.1进货不合格品的管理

检验员根据《原辅材料采购及验收标准》中规定的项目对进货进行检验,检验发现不合格品时,检验员应在检验记录表上清楚记录不合格的类型及程度,同时在物料上贴上“不合格”的标签,仓库保管将其移至不合格品区,质检主管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处置决定,处置决定包括让步接收、退货等,但“让步接收”的决定需要报经理批准后方可执行,之后由检验室将记录发至各相关部门。

5.2不合格中间产品,成品的管理 过程检验、最终检验发现的不合格批次,检验员应在检验记录上清楚记录不合格的类型及程度,同时应在产品上贴上“不合格”标签,移至不合格品区,由检验室在相应检验记录上作出处置决定,报请经理批准后方可执行。报废时,由生产车间将其移至废品区,由公司统一处理。对于在生产、搬运、贮存中发现的单个不合格品,按规定予以标识后,由相应工序操作人员放置不合格品区,经经理批准后,由相关人员进行销毁处理。

5.3不合格品隔离与标识:

(1)库存原辅材料及包装物不合格品实行分区存放隔离,挂不合格品标识牌。(2)在生产现场发现不合格原辅材料,立即停止使用,退回库房,放置于挂牌隔离区。

(3)半成品不合格,停止使用,禁止流入下道工序,挂不合格半成品标识牌。(4)经检验发现的不合格品,放在指定位置,挂不合格品标识牌。

6、防止不合格产品产生的预防措施

6.1严格执行原辅材料采购质量控制制度,不购进不符合相关标准规定的原料。6.2严格执行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各岗位质量责任制度。加强生产过程中关键工序和关键点的管理,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

6.3加强对原料、生产过程中的产品、产成品的检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不合格品的产生。

6.4加强原辅材料、产成品的贮存管理,保证贮存条件符合要求,坚持“先入先出”的原则,避免物资、产品出现超期现象。

食品安全责任制度

第一条: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企业法人代表和企业负责人必须对本企业生产或经营的食品安全负首要责任,要增强食品安全的责任意识,确保生产、加工和经营食品的安全。

第二条:食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应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分清责任,对负有领导和直接责任的人员,依法追究其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条:企业未落实省、市、县政府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方针、部署和决定,责任不明、工作不到位,致使企业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社会恶劣影响的,第一 12 责任人予通报批评,并追究企业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以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四条: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致使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追究领导及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一)因违法、违规、玩忽职守,不依法履行责任,致使事故发生的;

(二)因制度不落实,管理不到位,责任不到人,未按规定开展食品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致使事故发生的;

(三)对发现的食品的安全事故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致使事故发生的;

(四)为牟取不正当利益,以权谋私,包庇违法违规行为的;

(五)对上级有交办的事项无正当理由,故意推托,不予办理,造成社会重大影响的。

第五条: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一)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对事故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害他人隐瞒、缓报、谎报,阻碍他人报告,不按规定时限报送的;

(二)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未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致使事故扩大蔓延的;

(三)对调查工作不负责任,致使调查工作有重大疏漏的;

(四)拒绝拖延接受事故调查组查询或者拒绝提供与事故有关情况和资料的;

(五)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

(六)阻碍、干扰调查工作正常进行的。

生产车间管理制度

目的:为了维持良好的生产秩序,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订以下管理制度。

范围:适用于生产车间全体工作人员。

一、早会制度

1.员工每天上班必须提前10分钟到达车间开早会,不得迟到、早退。

2.员工在开早会时须站立端正,认真听主任或班长的讲话,不得做一些与早会无关的事项。3.各条线的班长每天上班必须提前20分钟到达车间组织员工准时开早会。

4.各条线的班长在开早会时必须及时向员工传达前天的工作情况以及当天的生产计划,时间应控制在15分钟。

5.班长开早会时讲话应宏亮有力,多以激励为主,不得随意批评和责骂员工。

二、请假制度

1.如特殊事情必须亲自处理,应在2小时前用书面的形式请假,经主任与相关领导签字后,才属请假生效,不可代请假或事后请假(如生病无法亲自请假,事后必须交医生证明方可)否则按旷工处理。

2.杜绝非上班时间私下请假或批假。

3.员工每月请假不得超过两次,每天请假不得超过两人。

4.员工请假核准权限:(同厂规一致)(1)一天以内由班长批准; 三天以内由车间主管批准;(3)超过三天必须由生产部经理批准;(4)连续请假按照累计天数依上述规定办理。

三、车间卫生管理制度

1、车间工作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澡、换衣、理发、不得留长指甲和涂指甲油。

2、进入车间必须穿戴工作服(无钮扣,无外口袋)、工作帽、工作鞋;头发不得外露;工作服和工作帽必须保持清洁且每天必须更换。

3、不得将生产无关的个人用品和饰品(如手表,首饰等)带入车间。

4、进入车间应洗手消毒,工作过程中按规程洗手;车间内严禁存放个人生活用品和生产无关的杂物。

5、车间内严禁饮食、吸烟和随地吐痰。

6、未经允许非加工人员不得进入加工车间;经有关部门同意后,必须达到加工人员的要求后方可进入。

7、新参加工作的生产人员,必须经健康检查并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工作。生产人员患有有碍食品的传染性疾病(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等),或手有外伤等情况,必须立即调离食品加工岗位并妥善治疗。

8、车间生产人员和进入车间的其他有关人员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洗手: ⑴、开始工作之前 ⑵、上厕所以后

⑶、处理被污染的原材料之后 ⑷、从事与生产无关的其他活动之后 ⑸、在从事操作期间也应勤洗手

9、生产车间内接触食品的设备、工器具、操作台必须采用无毒、无异味、耐腐蚀、易清洗的材料制作。表面应光滑、无凹坑、缝隙。车间内禁止使用一切竹木工器具和容器。

10、车间内必须有用于工器具和固定设备消毒的设施,并保持齐全有效,设施本身及使用过程中不得对食品产生不良影响。

11、在工作前后及工作中必须按规定进行清洁、消毒(要有记录)。所用的清洁消毒方法应有效又不影响食品的卫生。用化学方法进行消毒时,检查消毒剂的配制记录及使用条件,连续使用的消毒剂,定期检查其浓度。用热水消毒时,水温应达到80℃以上。

12、加工操作台、机械设备、工器具应经常清洗,不得有锈蚀,并保持清洁,经消毒处理后的设备、工器具、操作台必须再用水彻底冲洗干净,除去残留物后方可接触产品。

13、生产车间和其它场所的废弃物,必须随时清除,并及时清理出厂,废弃物存放的容器及场地应及时清洗消毒。

14、车间工作人员及有关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必须经健康检查并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工作。

15、同一生产现场内不得同时生产两种类别的产品,也不得同时加工影响车间卫生或产品质量的副产品。

16、车间内只能存放有少量即将使用的空筐。空筐只能装填食品,任何时候不能盛放有其他物品,以免误入生产线造成质量事故。清洗车间时,必须移开或遮蔽好生产线上的空筐,以免沾污。

17、每天工作结束后(或必要时),必须彻底清洗加工场地的地面、墙壁、排水沟,必要时进行消毒。

18、生产车间和其他有关工作场地内应保持清洁,不得堆放杂物,地面不得出现大规模的积水现象,生产中的废弃物应随时清理和清除。

19、车间内的更衣室、挂靴间、洗手消毒间等,应经常进行清洗及消毒,保持其清洁。20、车间周围应定期或必要时进行除虫灭害,以防止害虫滋生,车间使用杀虫剂时,不得污染食品,并尽量避免污染设备,工器具和容器,使用杀虫剂后应彻底清洗干净,除去残留药剂。

5.生产车间管理规章制度 篇五

规范工人对生产现场的收拾整理,实现均衡、、文明生产、进步营业素质,进步经济效益、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具有主要意义。

2范围

金盾压力容器生产部各生产车间。

3内容

3.1质量

3.1.1各车间应严酷实行《程序文件》的规定,履行本人的职责、协调工作。

3.1.2对枢纽过程按《程序文件》的规定严酷控制,对出现的异常情况,要查明理由,及时排除,使质量始终处于稳固的受控状况。

3.1.3认真实行“三检”制度(自检、互检、巡检),操作人员对本人生产的产品要做到自检,搜检合格后,方能转入下工序,下工序对上工序的产品进行搜检,不合格产品有权拒绝接收。如发现质量事故时做到责任者查不清不放过、事故理由不排除不放过,防备措施不制订不放过。

3.1.4车间要对所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做到不合格的材料不投产、不合格的半制品绝不流入下道工序。

3.1.5严酷划分“三区”(待处理区、报废品区、流转区),做到标识显明、数目准确、处理及时。

3.2工艺

3.2.1严酷贯彻实行工艺规程。

3.2.2对新员工和工种变动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经考试合格并有师傅引导方可上岗操作,生产技术部不定期搜检工艺纪律实行情况。

3.2.3严酷贯彻实行按标准、按工艺、按图纸生产,对图纸和工艺文件规定的工艺参数、技术要求应严酷遵守、认真实行,按规定进行搜检,做好记录。

3.2.4对原材料、半制品、附件进入车间后首先进行自检,吻合标准或有让步接罢手续方可投产,否则不得投入生产。

3.2.5严酷实行标准、图纸、产品工艺要求,如需修改或变更,应提出申请,并经试验鉴定,报请技术部审批后主可用于生产。

3.2.6合理化建议、技术改进、新材料应用必须进行试验、鉴定、审批后纳入相关技术、工艺文件方可用于生产。

3.2.7新制作的工装应进行搜检和试验,判断无异常且首件产品合格方可投入生产。

3.2.8生产部应直立模具及工装台帐,按规定办理领出、维修、报废手续,并做好各项记录。

3.2.9合理行使设备、量具、工位器具,保持精度和优异的技术状况。

3.3定置

3.3.1定置摆放、工件按区域按类放置,合理行使工位器具。

3.3.2勤搜检、勤转移、勤清理。

3.3.3做到单物符合,流转卡与产品数目符合。

3.3.4增强对不合格品,有记录,标识显明,处理及时。

3.3.5通道内不得摆放任何物品。

3.3.6器材定置摆放,不得随意挪作他用,保持现场清洁。

3.4

3.4.1车间设备指定专人。

3.4.2严酷实行公司设备行使、维护、保养、制度,认真实行设备保养制度,严酷遵守操作规程。

3.4.3做到“三步法”,坚持日清扫、周维护、月保养,天天上班后搜检设备的操纵控制体系、装配、润滑油路通顺,油路、油压油位标准、并按润滑图表注油,油质合格,待搜检无题目方可正式工作。

3.4.4设备点检记录、运转记录齐全、完备、帐卡符合、填写及时、准确、整齐。

3.4.5实施重点设备凭证上岗操作,做到证机符合。

3.4.6严酷设备事故报告制度,平常事故3天内,庞大事故24小时内报生产主管或公司领导。

3.4.7坚持八字要求,即:划一、清洁、润滑,做到“三好四会五项纪律”。

三好:管好、用好、保养好。

四会:即会行使、会保养、会搜检、会排除平常故障。

五项纪律:即:遵守操作规程、常常保持设备整齐,并按规定加油,遵守交接班制度;管好工具、附件、不得丢失;发现故障立即停车、关照维修人员搜检、处理。

3.4.8设备运行中,视察设备响声、温度、压力有异常时应及时处理并报告;做到勤搜检、勤调整、勤维修。

3.4.9操作人员离岗位要停机,严禁设备空车运转。

3.4.10保持设备清洁,严禁泡、冒、滴、漏。

3.4.11设备应保持操作控制体系,装配齐全可靠。

3.5工具

3.5.1卡物符合,小我长期行使的工具做到领用卡与什物符合,丢失赔偿,行使量具时轻拿轻放,不敲刀刃具,不乱拆工装模具。

3.5.2各种工具量具刃具应按规定行使,严禁违章行使或挪作他用。

3.5.3细密、珍贵工具、量具应严酷按规定保管和行使。

3.5.4严禁磕、碰、划伤、锈蚀、受压变形。

3.5.5车间不得行使不合格的或已破坏的工具、量具、刃具。

3.6计量

3.6.1行使人员要努力做到计量无缺、准确、清洁并及时送检。

量具必须保持无缺无损,零件、附件无丢失,出现上述情况之一者,必须及时送技术品质科以便搜检、补缀、鉴定。

禁止行使过期或不合格量具,做到正确行使、轻拿轻放、严禁碰撞,行使后擦拭干净,较长时刻不行使时要涂油,正确放置。

悉数在用计量器具必须按合格证书填写的有效期或技术部的关照自觉及时送检。

3.6.2凡自制或新购计量器具均送技术品质科检测中心搜检,合格后办理入库、领出手续。

3.6.3严禁用细密度较高的计量工具测量粗糙工件,更不准作为他用,不得行使非法计量单位的量具。文件、报表、记录等不得采用非计量单位。

3.6.4凡须报废的计量器具,应提出申请报技术部。

3.6.5各单位应按需要合理配备计量器具。

3.6.6对不按规定行使计量器具或造成破坏、丢失者,应视情节进行指斥教育或予以罚款。

3.7能源

3.7.1积极履行节能职责,认真考核。

3.7.2开展能源损耗统计核算工作。

3.7.3认真实行公司下达的能源损耗定额。

3.7.4随时搜检耗能设备运行情况,杜绝跑、冒、滴、漏,消弭长流水征象,严酷把握控制设备预热时刻,杜绝空车运行。

3.7.5未经许可不得私接耗能设备、设施、器具。

3.8劳动纪律

3.8.1车间可据公司制度,具系统体例定细则,报主管领导批准后实验。

3.8.2车间做到奖罚分明,帐目齐全,分配公开、公正。

3.8.3严酷,要做到生产使命过硬、技术质量过硬、工作过硬、劳动纪律过硬、思惟工作过硬。

3.8.4常常不定期开展内部工艺、纪律、产品质量自检自纠工作。

3.8.5积极参加技术培训,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努力达到岗位技能要求。

3.8.6认真填写各项记录、管制表、台帐、做到及时、准确、清楚、完备、规范。

3.9文明生产

3.9.1车间清洁划一,各图表美观大方,设计合理,填写及时,准确清楚,原始记录、台帐齐全、完备、按规定填写。

3.9.2应准确填写生产记录、内容包括生产班组、产品规格、生产数目、合格数目、报废数、班构成员等。

3.9.3放工提前5~10分钟进行地面清洁、设备保养、规范物品摆放。

3.9.4车间地面不得有积水、积油、尘垢。

3.9.5车间内管路/线路设置合理、安装划一、严禁跑、冒、滴、漏。

3.9.6车间内管沟盖板完备完好,沟内无杂物,及时清理,严禁堵塞。

3.9.7车间内工位器具、设备附件、工作台、工具箱、产品架各种搬运小车等均应指定摆放,做到清洁有序。

3.9.8车间合理照明,严禁长明灯,长流水,长风扇。

3.9.9坚持文明生产、文明运转、文明操作、根治磕碰、划伤、锈蚀等征象,每世界班要做到设备不擦洗保养好不走,工件不按规定放好不走,工具不清点摆放好不走,相干记录没填写好不走,工作场地不打扫干净不走。

3.10生产

3.10.1严酷实行各项操作规程。

3.10.2常常开展运动,开好周例会,不定期进行认真整改、肃清隐患。

3.10.3贯彻“第一、防备为主”。

3.10.4按规定穿戴好劳保用品,认真实行生产。

3.10.5非凡工种作业应持非凡作业操作证上岗。

3.10.6学徒工及其他学员上岗操作应有师傅带领引导,不得自力操作。

3.10.7生产、检验记录即使填写,班后认真搜检,清理现场,关好门窗,对主要材料要严加以免丢失。

3.10.8非本工种人员或非本机人员不准操作设备。

3.10.9重点设备(如数控中心),要专人,清洁、严禁破坏。

3.10.10器材要确保敏捷可靠,定期搜检替换(器材、药品),有效期限标志显明。

3.10.11增强事故,坚持对庞大未遂事故不放过,要有事故原始记录及时处理报告,记录要准确,上报要及时。

3.10.12发生事故按相关规定及程序及时上报。

4奖惩

4.1生产部每周最少2次不守时对生产现场进行搜检,按上述要求打分评比

4.2生产部天天上放工对各生产场所进行搜检,按上述要求进行打分、评比,进行全厂公示。对于全月综合评分超过90分,分别给予前三名100元、80元、50元的奖励。延续三月获奖的,奖金翻倍。

4.3对全月评分不足60分的,少于60分的部分按2元/分进行处罚,并予以转达。

4.4对于车间的奖惩金,在连同当月月尾统一发放。

6.生产管理规章制度 篇六

为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生产工作列于各项工作的首位,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与本企业的安全生产有关的管理。

3、职责

3.1行政部职责

3.1.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职责制度;

3.1.2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执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法令法规,确保本制度切实执行落实;

3.1.3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生产教育活动,不断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能力;

3.1.4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3.2生产部职责

3.2.1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整改事故隐患和尘毒危险,积极改善劳动条件;

3.2.2组织制定并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如实上报生产安全事故;

3.2.3控制废水、废气、废料排放,控制噪声污染,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3.2.4控制生产、运输、储存过程中化学品的污染,同时控制生产时产生化学物品。

3.3操作人员职责

3.3.1遵守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各项操作规程,遵守劳动纪律保障生产安全;

3.3.2积极学习安全生产知识,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3.3坚决反对违反安全生产规定的行为,纠正和制止违章作业、违章指挥;

3.3.4自觉遵守劳动纪律、职业道德依法订立的厂纪厂,爱岗敬业,钻研业务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3.3.5控制废水、废气、废料排放,控制噪声污染,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7.食品生产企业管理规章制度 篇七

1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不利因素

1.1 各方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企业管理者主要注重生产效益和生产安全,对生活保障和服务水平没有放到突出的位置,致使卫生监督管理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就没有具体的行动。其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有畏难情绪,企业效益不好,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需要一定的资金进行改造,考虑成本控制的问题,难度会更大,只好不再提出要求,致使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推行受阻。另外,食品加工经营单位在铁路内部属于后勤单位,为生产一线服务,管理者认为服务到位就可以了,服务质量要求不高,从主观上不重视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最后,铁路卫生监督机构也没有足够重视或力不从心,辖区经营网点太多,每个点都要评级、改造、验收,工作量明显加大,现有监督力量有限,经费不足,认为应该先保证现有工作不出问题,所以对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采取了延后的做法。

1.2 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铁路卫生监督机构开设了培训班,对监督人员、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和一部分从业人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并分发了宣传材料,但是,单位卫生管理人员学习不深入,企业主要负责人不知道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作用,造成申请资金投入少和无投入,并且社会知晓率低,未形成社会普遍要求。北京市公众认知情况调查表明,公众对实施该制度总体认知率还很低[2]。

1.3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铁路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以运输生产为主的单位,对于主业以外的部门管理革新缺乏积极性,管理者把主要精力放到运输生产上,在近几年运输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无暇顾及后勤服务性部门,加之宣传跟不上,监督机构的呼吁不及时,决策者认为虽然节约了监督成本,但是增加了食品经营投入,对整个铁路企业来说意义不大。

1.4 资金投入不足,效益不显著

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求进行软件、硬件设施的改造和更新,需要投入一定量的资金,而投入的资金产生不出直接的经济效益,反映在服务质量上也不明显,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效益不显著,也是造成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1.5 不符合标准的单位难以取缔

在企业内部,考虑到职工群众的生活便利,尤其在偏僻小车站,若取缔了职工食堂,职工就无法就餐,无法保证运输安全。卫生条件差总比没有饭吃要好。铁路监督机构和餐饮经营单位有共同的上级领导,执行取缔难度很大。因此,监督人员也有懈怠情绪。

1.6 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求偏高[3]

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求偏高,铁路许多小加工经营单位难以达标,使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难度加大。它们是为了方便职工而设,没有竞争对手,也不以盈利为目的,分级与不分级对它们来说没有很大的关系,即使列车餐车分出不同等级,但是,每列列车只挂一节餐车,没有竞争者,也达不到让消费者对其进行优胜劣汰选择的目的。

2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有利因素

2.1 政令畅通是实施的保证

铁路组织机构严密,管理严格,上级组织下文件,下级组织坚决执行,可以从铁道部或铁路局下文件,限期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效果会很好。

2.2 有强有力的宣传工具

铁道报、铁路电视台、车站和列车广播室、局域办公网、单位宣传栏等多种宣传媒体或媒介,都应加强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宣传,有很畅通的渠道,宣传全方位,效果更明显,有了广泛的宣传发动,才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2.3 铁路食品加工单位软、硬件设施较完备

铁路食品加工单位软硬件设施较完备,多数不需要大规模改造,资金投入相对较少,日常管理较全面,有一整套管理制度,卫生管理水平较地方同等规模的餐馆高,日常考核较连续,考核奖惩制度能落实到实处。

2.4 地方政府推行后能起到带动作用

地方餐饮企业挂出卫生等级标牌后,对不知道卫生评级的铁路职工和管理者都是全新的事物,会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探讨,从而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与之比较,激发他们把自己经营管理的餐饮网点评定卫生等级的积极性。

2.5 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的成果

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投入了大量物资,加工经营场所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食品加工设施有了更新,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得到健全和落实,台账资料逐步完善,而且成了长效机制,借此良机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会更加顺利。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人们的卫生意识逐渐增强,奥运会期间的各种保障卫生的做法在延续,人们要求食品卫生安全的呼声随着奶粉事件的出现更加高涨,这都有利于该制度的推行和实施。

3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对策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要加大宣传力度。只有少数食品卫生管理员通过培训,了解卫生分级管理制度,绝大多数负责人和从业人员不知道这项制度,更不用说广大普通职工。所以,应加大宣传力度,使从业人员和多数普通职工都了解这项制度的内容和作用,才能为这项制度的推行创造良好的氛围。铁路应利用宣传工具多样化的优势,多方位加以宣传,提高职工、家属和旅客的知晓率,为实施该制度打好群众基础。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不应拘泥于评分表,可允许有缺项,全面评级、推开,一旦被评级别较低,企业就会引起重视,更有利于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工作的开展和卫生状况的改善。实施该制度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现有卫生监督人力资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证监督质量,逐步改善食品卫生安全,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健康。卫生质量是否改善是实施该制度成功与否的关键。允许企业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也是符合现实的。

严格把好卫生许可关,不符合要求的不予许可,使经营者自觉进行设施和管理的改进,这样使容易改进的关键项目先整改到位,对于确实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才能改进的项目,在评估了该关键项对该企业危险性不大的情况下,可以放宽改进时限,边经营边整改,但应对员工作出该关键项的风险提示或警示,在操作时注意,防止由此产生问题。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应建立激励机制,与企业主要负责人考核评先挂钩,铁路许多站段已经将卫生管理纳入每月和每季度的综合量化考核,而且分值较高,若发生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年终先进一票否决。若实行卫生信誉度上等级有奖,降低等级处罚的激励约束措施,企业负责人就会有积极性。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宜先易后难,逐步推开。对于行车公寓、酒店、大型食堂先行评级挂牌,然后对中、小食堂、餐车、伙食团(指铁路内小车站或工区内有3名以下炊事人员、30名以下就餐者用餐的小型食堂)进行评级。对10名以下就餐的小伙食团可以杜绝发生食物中毒为底线,对其供餐的品种进行限制,只允许做热菜,禁止冷拼菜,然后适当放宽量化评分表上对硬件的要求,如机械设备、水池数量等。

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应加强企业的主动参与意识。食物中毒是影响运输生产的事情,如果行车人员发生食物中毒,就成为行车安全隐患,所以企业负责人应提高认识,为保障职工家属和旅客的健康,保障运输安全,也应该做好食品卫生安全这项工作。

评级后应留出一定的过渡期,作为整改期,循序渐进地改造,然后从监督频次上逐渐调整,让企业适应监督模式的改变。现在各类评级都只有监督机构和被评级单位知道,未评级单位不知道具体情况,形不成“比、赶、超”的竞赛效应。应该利用现代技术从互联网或局域网发布信息,使他们相互了解评定情况,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提高卫生水平。

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工作。为了节约卫生监督人力资源,避免重复工作,尤其是铁路沿线点多、线长,网点相距几十公里,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路上,在日常卫生监督过程中,对食品经营单位附带进行日常卫生监督量化评分工作,积累数据,在全面评分时,就不必每个网点都去几次,这样既是一次宣传,又节省了有限的人力和时间。

对全国铁路系统而言,可按不同地区、不同餐饮类型[4],实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以平衡地区差异和行业水平的差异,由各监督机构自行制订评分标准,如列车餐车、中间站伙食团等,与地方餐饮单位有着不同的环境和内部管理模式,只要先评定出等级,便于监督管理,不断提高卫生水平,就是最好的结果。

摘要:目的:分析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存在的诸多因素,期望给决策者提供参考或提示。方法:根据卫生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现状,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铁路企业推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存在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结论: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先评级后改造、卫生许可把关、建立激励机制等方法,可以顺利推展该项制度。

关键词:食品卫生,公共卫生管理,监督

参考文献

[1]李军,宋仰东,张玉华,等.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A级单位评定问题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7,19(2):141.

[2]田建新,常丽媛,高静,等.北京市实施餐饮量化分级管理公众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7,19(5):411.

[3]陈解华,黄飚,龚大福,等.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效果浅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3,10(5):292.

8.食品生产企业管理规章制度 篇八

[关键词] 科斯定理 交易费用 制度交易 专业化经济

考察一下人类经济发展史,就会发现整个经济史所反映的主要是一部社会分工和组织不断演化的历史。两百多年前斯密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时,他很自然地把分工作为研究的重点,并得出结论说:“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能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交易费用概念的提出确立了分工和组织演化问题对在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分工和组织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分工和经济发展的水平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一、分工与经济的发展

两百年前斯密就注意到了分工能够产生的经济增长更为基本和更为重要的源泉:人类的知识学习功能,并在实践中利用知识来为自己谋求利益是人类的本性。但人类可用于学习的资源--时间是有限的。分工可以使人专于一个工作,在提高人们的专业化水平的同时,增加了专业的多样性,带来分工经济:人们总会在边干边学中不断提高其劳动的熟练程度,不断提高对原料和工具的利用效率。分工节约了劳动转换时间,并节省了不分工时重复的学习成本,从而劳动者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来更有效地学习,其劳动生产率将随着专业化水平上升而增加。

二、组织与经济的发展

既然分工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那么是什么因素制约着分工的进行从而限制着经济的发展呢?也就是说,分工和经济发展的水平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或者说,为什么分工和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历史轨迹呢?

1.组织分工的市场

生产上的分工经济诱使人们参与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而消费上的多样化偏好则引导人们相互交换其专业化产品。如果人们在相互交换专业化产品时受到限制,那么分工受到制约。

“交易费用”概念的出现使得对分工问题有了更加有力的分析工具。分工经济和消费多样化要求使得分工和交换同时成为必要,但交换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这就是交易费用。当分工经济大于所带来的交易费用时,分工就是有利可图的;而当后者大于前者时,分工就是无利可图的和不可行的,理性的人就不会选择参与分工。分工就会在其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那一点达到均衡。

2.分工的制度结构

交易费用制约着分工规模,那么什么是交易费用呢?交易费用是指契约的搜寻、谈判、缔约、执行和维护所产生的费用,交易的实质是附着在财产上的有关权利—产权的相互交换,产权是形成交易的前提,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就在于事实上它们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这些预期通过社会的法律、习俗和道德得到表达。产权的所有者拥有他的同事同意他以特定的方式行事的权利”(德姆塞茨,1967)。界定产权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处理外部性并以此为经济行为提供适当的激励,使得集体理性和个体理性相一致,从而指引人们去做那些于人于己都有利的事,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变迁本身又是一件具有外部性的活动,一旦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出现且被证明是有效率的,它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被其他人模仿。整个社会由此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在制度创新上存在共同利益的相容性大集团,这种共同利益的实现有赖于强制力量或者是“选择性激励”措施(奥尔森,1965)。适应这种要求,类似于政府和专利的制度出现了。政府对暴力活动使用权的垄断使得它是唯一可以在非一致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强制性交易的组织,由于这一特性,政府在界定、实施和保护产权上有低成本优势。政府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制度服务以换取报酬—强制性征收的税入,政府的目标是实现统治者租金的最大化,为此它倾向于把产权拍卖给社会上愿为此付出最大税金的阶层。

各利益集团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对特定制度安排下的经济绩效做出评价,然后根据其对制度的认识,彼此之间进行制度交易以谋求福利增进,这就是制度变迁(布罗姆利,1989)。制度变迁的结果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的现状、人们对过去及现存制度的认识状况及其制度偏好,还取决于各种利益集团(包括政府)的讨价还价能力。实现从原有的制度向有效率的制度的变迁是有成本的,因为新产权的确立要付出成本,更重要的是因为产权代表了收入流和服务流,产权在社会上的分配或重新分配实际上就是利益在人们之间分配或重新分配,为了争夺利益的寻租活动会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制度变迁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这决定的分工也将是一个随着制度的演进而逐步演进的过程。同时,动态化的分工为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变化提供了供给,这些变化又会诱发制度变迁。分工和制度之间的关系也被动态化了,经济发展因此受到其本身发展的历史路径的制约(诺思,1990)。

3.组织分工的企业

只有同时满足如下三个条件的经济组织,才能称为“企业”。第一,企业内部存在分工协作关系,是一种团队生产;第二,企业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下形成的,因而反映特定的生产关系内涵;第三,企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是为交换价值而生产。从技术关系来看,企业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以生产过程内部各工序和操作的专业化为基础的劳动的技术组织。

但是分工只是企业出现的一个必要却不充分条件,企业出现的另一个必要条件为存在着交易费用上的差别(科斯,1937;钱得勒,1977)。在不完全契约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进行专业化生产并相互交换专业化产品可能带来高昂的交易费用,这种高交易费用可能来自频繁的重复谈判(科斯,1937)、产品考核需要(巴泽尔,1982)、机会主义行为对专用性投资的危害(威廉姆森,1979)和对可占用性要素的争夺(克莱茵等,1978)。当这种直接产品交换的交易费用是如此之高,以至于生产要素使用权的转让代替产品交换能够带来交易费用的节约时,企业就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劳动分工中出现了。因此,企业的本质是以要素市场契约取代中间产品市场契约(张五常,1983)。生产要素从原来的通过产品市场取得收入为通过转让要素使用权而获得收入,这一转变为偷懒行为提供了机会,监督和剩余控制权是需要的,而剩余索取权则为监督和剩余控制权的恰当行使提供了激励。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通常被授予给其活动最难以监督和贡献最难以确定的企业管理者,作为对其投入的间接定价,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企业将交易费用很高的活动卷入了分工,而同时却避免了对此类活动的产出和投入直接定价。相对于直接定价的市场来说,企业提供了一种代价更小的分工组织形式,因而为分工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杨小凯,1998)。企业和市场将会在其边际交易费用相等的那一点上达到均衡;若企业交易费用减小,企业相对市场将会扩大,在这个意义上企业与市场具有替代效应,但企业交易费用减小会带来整个社会交易规模的扩大,市场交易因此也会扩大,所以企业与市场之间又具有“收入效应”。

三、结论

本文发现,当人们偏好消费的多样化和存在着交易费用时,人的趋利性及其学习功能是产生并推动分工、组织和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也正是这种学习的动态效应导致了分工、组织和经济的动态发展。人类对交易费用的认知效应产生了制度并推动制度变迁的发生;分工与制度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循环因果积累关系”,局部专业化经济的变化会引起整个分工结构的变化和制度变迁,而这种被诱致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加强最初发生变化的专业化经济,同样,某一制度变迁会使得整个制度体系和分工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而这一系列的变化又会使制度安排面临着新的变化;经济发展就是对分工和制度上述动态发展的体现。初始的人口、人口的地理分布、自然环境以及学习效应的不确定性甚至一些完全偶然的事件会使得最初的专业化经济和交易费用因不同的国家而不同,由此形成不同的分工结构和制度结构,在循环因果积累关系的作用下,这些不同可能被自我强化,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历史发展轨迹可能因此而不同。

参考文献:

[1]杨小凯:1998,《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斯蒂格勒:1996,《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三联书店

[3]诺思:1994(1990),《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效绩》,上海三联书店

[4]布罗姆利:1996(1989),《经济利益和经济制度》。上海三联书店

[5]科斯等:1994,《财产权利和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

[6]陈郁编:1996,《企业制度和市场组织》,上海三联书店

[7]奥尔森:1995(1965),《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

上一篇:快件运输合同下一篇:包身工学案第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