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2024-11-19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共11篇)

1.《诗经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一

第一课时

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讲解《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教学生诵读的方法。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老师点拨:首章从对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三、总结、扩展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可补充阅读《静女》。第二课时

一、学习《蒹葭》。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自读。

2.学生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3.讨论分析本诗中“起兴”手法的运用。《蒹葭》这首诗的每章开头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这些景物描写给人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恋人。因此这每章开头的前两句是“兴”,从而引起正文。

4.讨论分析诗中运用迭章复沓的表达方式。本诗与《诗经》中的许多诗篇一样,采用了迭章复沓的表达方式。三章不断转换字面与声韵:首章中的“苍苍”到二、三章换为“凄凄”,“来采”;首章中的“为霜”到二、三章换为“未晞”“末已”;首章中的“一方”到二、三章换为“之湄”“之涘”;“长”到二、三章换为“跻”“右”。通过字面与声韵的转换,使得所表达的感情深化。5.朗读、背诵。

二、学习《君子于役》。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学生对照注释,老师帮助弄清课文意思。3.分析课文。《诗经》的诗全是乐歌。本诗和许多诗一样,是以层叠铺叙的方法来表达主人的思想感情的。全诗分为两章,两章的字句互相补充,类似而不相同。第二章基本上重复了第一意的词句,有的只是略加改变。这样利用重叠的字句.来表达诗中的情感的写法,就使原来简短的诗行发展扩大,并从反复咏唱中,唤起读者的共鸣,加强了感染力量。4.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我们课文选的《诗经》中的三首已成为名篇,千古传诵。请同学们课后诵读,进一步加强背诵。

2.《诗经·氓》的教学设计改进 篇二

关键词:教学环节;人物形象;内涵挖掘;思考深度

《诗经·卫风·氓》作为《诗经》当中的经典名篇,有着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诗经》中弃妇诗最优秀的篇章”。

在对文本进行研读后,我先是按照常规的授课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初稿中,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手法技巧、悲剧原因面面俱到,但在试了一次课后,我发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多,重点不突出。虽然在设计时觉得人物的形象分析是重点,但到了课堂上,其他方面的内容占用了不少时间,无法突出重点;其次是教学环节简单仓促,因为教学内容较多,所以每一个问题几乎是泛泛带过,均不深入,对学生的回答也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评价;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没有体现一定的深度,没有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整堂课效果平平,连我自己都觉得学生心不在焉。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几易其稿,做了以下改进:

1.对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大胆删减,不把课堂弄得过于零碎。问题在数量上精简,但每一个问题分量十足,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这样简化后,教学板块之间的衔接也清楚自然得多。

2.对于文本内涵的挖掘,有了深度,并和教学实际联系,学生有兴趣探究思考,且有多种表述,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我对课堂的教学环节进行删减,同时把课件当中设计好的答案删去,用板书的形式将学生的答案归纳总结写在黑板上,学生不疲于应付老师的问题,我也不会生硬地将学生往答案上引。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清楚流畅,我在课堂上的发挥也不受限制。

对于这次改进,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一:情节概括,书面表达

故事内容的概括是一个很好的设计素材,但从试讲课堂中学生的回答看,学生的表达能力欠缺,概括能力不佳,如果过多点评可能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所以我决定将这一环节改为预习作业,给出几个示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改写诗歌,可以模仿示例,也可以自己发挥。学生用书面表达的方式在课上展示和交流点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为下一个环节人物性格分析和手法探究打下基础。同时,这一环节调动了课堂气氛,为整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二:形象探究,突出主角

在对人物形象的探究上,只探讨主要人物形象也就是女子的形象,对男子形象进行简单概括,另外,问题设计上,不明确提出展现出什么“性格”,而只说“留下了什么印象”。“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短短的一首诗中不可能对人物性格有较为清楚的认识,而且用“印象”二字,在课堂开始,可以降低学生思考难度,提高学生思考兴趣,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同时要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的依据,这样既扣住了文本,又有了自己的思考,体现了语文性。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三:艺术手法,融入形象

在手法上,不单独用一个教学环节展开讨论,而是问诗歌是怎样来表现形象的,将此环节原本的顺序调整至人物形象的探讨之后。这样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思考规律: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艺术手法,使整个教学过程较为顺畅。对于学生初中时已较为了解的赋比兴手法,再做进一步学习。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四:挖掘内涵,提高深度

这是我在这堂课中最重大的一个改进。作为课堂竞赛式的公开课,需要一定的创新之处,学生的思维有深度,文本的内涵才会被挖掘出来。这个教学环节,我本来设计的是女子形象流传至今的生命力在哪,后来改为了文本流传至今的生命力在哪,也就是《诗经·氓》的经典魅力在哪里。这样修改之后,学生不会只盯着形象去说,对于语言、手法,甚至悲剧产生的原因都会涉及,也是前面所讲内容的一个概括。再加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自然会想到,这首诗流传两千多年来到我们面前,是因为它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共鸣,这种共鸣是因为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原因,女子相同的社会地位。当今,对我们现代人恋爱和婚姻方面也有很大的启示,可以让我们对爱情有更理性的理解。这个讨论学生很感兴趣,他们所表达的东西也有一定思想内涵。

从最后的课堂效果来看,更改后的教学设计确实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学生很有兴趣去想、去说,在课堂气氛良好的基础上提升了整堂课的内涵,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赵会莉.古典重读《文学教育》[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01.

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案 篇三

1.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2.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区游览一下“敬亭山”

二、学习《独坐敬亭山》

(1)出示古诗,全班齐读古诗正音(2)解诗题,交流资料。(写作背景: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第一次漫游时期,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奉召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开始了以梁园为中心的十载重新漫游时期,浪迹南北,思想极度烦闷。这首《独坐敬亭山》便是十年漫游期间——天宝十二载(753)李白客居宣城时所作,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已将近十年。52岁的诗人经历了长期飘泊的生活,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无法容于现实,于是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日俱增,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寻觅知音。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

孤云:孤独的白云 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④介绍背景: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 ⑥师小结:

(5)多诵读,悟诗情

三、学习《望洞庭》

(一)、导入:

你学过哪些古诗?背给同学听。可适时引导到背一年四季的诗。下面我们来学习刘禹锡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望洞庭》。

(二)、审题初读诗句。

对洞庭湖你了解了哪些资料?出示视频课件 指名读诗。明确应该站在哪吟诵呢?师范读。

(三)、自学理解诗意。课件出示: 自学提示: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洞庭秋夜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方法提示:看注释和插图、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等。

(四)、感受湖光秋月的和谐

1、“湖光秋月两相和”。想像湖光是什么样子的秋月又是怎样的,才能非常和谐。

2、天空明月:你能用上一些词句来形容吗?洞庭湖水呢?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可联系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理解。

为什么会有镜未磨的感觉呢?这与当时湖面上光线不足,水波不兴的情境相合,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最好了。还有结合孟浩然诗句“八月湖水平,寒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另外诗人置身于特殊的观察位置——岳阳楼月夜俯望洞庭。

3、读不仅能解诗意也能入诗境。再读这两句诗,你可以站着,坐着,或者边走边吟诵,你的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呢?引导:想像湖光秋月怎样两相“和”? 小结:,洞庭秋夜浪痕休。月色中的千里洞庭湖宛如一面未加磨拭的巨大的铜镜,朦胧、温柔、静谧。他们结合得那么融洽、和谐,使我们不愿去打扰他们。月光下的洞庭湖真让人如痴如醉啊!让我们再来读中体验这种和谐的美。

(五)、体验洞庭秋月下山水的和谐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山水色:山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适时出示视频、适时交流资料,感受比喻得贴切。(1)君山与田螺姑娘的传说。他的样子像田螺,颜色是绿色的。(2)另外“白银盘”是说在皓月银辉映衬之下,湖水愈加清亮,君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小结:诗人真是想象丰富,比喻恰当,月色、君山与洞庭湖水结合的那样和谐,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配乐朗读。

(六)、了解诗人的情怀感受设喻的高妙.1、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历来诗人都写它的阔大壮盛的气象,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名句。然而浩瀚无边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不过是一面铜镜,一具银盘,美而神秘的君山,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螺壳。这又是为什么呢?(1)首先是诗人站得高、看得远。(补充资料:)(2)本诗写作时背景:唐永贞元年(805)九月,参与的革新失败,王叔文被刺死,刘禹锡贬官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十月再贬朗州司马。《望洞庭》写于去朗州赴任途中。面对贬官没有失落沮丧,表现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雅清奇的情致。

(3)课件出示: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巴山楚水这样的凄凉地区被弃置二十三年,但他却把悲痛凝聚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中。晚年老病他仍写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4)小结:他对生活始终充满激情,无论是被贬官,还是衰病的晚年,无论是凄清的秋天还是玄都观游春都表现出屡遭打击而始终坚贞不屈的气概。我们不难看到如果没有宽广阔大的胸怀,没有面对失败的励志豪情,要写出这样绝妙的比喻,要这样视大为小,举重若轻,那是不可能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有没有不同的感受?

四、学习忆江南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1)简介诗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当然,我们台州也属于江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回味一下咱们江南的迷人风光吧!(3)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

师:是啊,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水乡──(江南)。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二)、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婉、平静)[水平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4)“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曾经,你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引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补充资料:课件出示)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自由读

2、说说从这两首词中读到了什么?

师: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读词)师:曾经多少次,诗人朝着江南翘首以望;曾经多少回,诗人在梦中喃喃以念:江南啊江南,我何日才能重游?(读词)

三、回归生活,珍惜现在。

师:回首江南,思念江南,他悲伤,他感怀,他深情,然而,他又十分甜蜜,因为他庆幸——

1、补充句子:诗人庆幸。(庆幸曾经去过江南,为江南的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

2、总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只要拥有时懂得珍惜,那么,离别也是欢喜的挥手,回忆更是美丽的幸福。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与同学的相识、珍惜与朋友的相知、珍惜与亲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让痛苦与后悔远离过去,让幸福与甜蜜永随回忆。作业: 课下背诵这几首古诗。限时作业:

一、听写。

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

无风镜未磨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三、填空。

1.《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三首古诗词,通过对

、、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 之情。

2.遥望洞庭山水翠。诗句中把

比作。

3.,只有敬亭山。诗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4.日出江花红胜火。

?诗句中运用了

4.《诗经三首》学案 篇四

编辑:徐

校对:叶新旺

1、《诗经》三首

一、本课学习重点。

1、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3、了解赋比兴手法的作用。

二、学生自学。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 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三类。同时,《诗经》普遍运用、、三种手法。这被统称为《诗经》“六义”。

2、“风”又叫,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是《诗经》的精华。

“雅”分为、,大多记述西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

“颂” 又分“周颂”“鲁颂”“商颂”,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3、“赋”是指:

“比”是指:

“兴”是指:

三、思考与讨论。

1、《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全诗叙述了一位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这个恋爱故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卫风•氓》第3—5章中,女主人公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3、女主人公通过对婚后生活的回忆、自省,最后她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反映她什么样的性格?并试概括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第三册第一单元学案

编辑:徐

校对:叶新旺

4、第六章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试从文中再找出这样的例子加以分析。

5、试举例说说“赋比兴”手法在《静女》中的运用。

6、结合注释,思考《秦风·无衣》中三个小节诗歌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四、参考资料。

1、《诗经》名句选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2、《诗经》的其他特点。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如“凄凄”、“萧萧”为叠字,“参差”、“踟躇”为双声,“窈窕”、“崔嵬”为叠韵。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3、关于四言诗:

每句4字或以4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第三册第一单元学案

编辑:徐

校对:叶新旺

《〈诗经〉三首》同步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得分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氓之蚩蚩(chī)乘彼垝垣(huán)

修我矛戟(jǐ)

说怿女美(yì)B.与子同袍(páo)尔卜尔筮(shì)

其水汤汤(tāng)

靡有朝矣(zhāo)C.匪我愆期(qiān)于嗟女兮(jiē)

渐车帷裳(cháng)体无咎言(jiù)D.爱而不见(xiàn)将子无怒(jiāng)犹可说也(yuâ)

自牧归荑(ku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即见复关 无食桑葚 搔首挠耳 B.其黄而殒 向隅而泣 情投意合 C.总角之宴 载歌载舞 踟蹰不前 D.匪夷所思 靡有朝矣 无与士眈 3.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无与士耽(沉溺、迷恋)女也不爽(差错)..B.总角之宴(欢乐)言笑晏晏(和顺温柔的样子)...C.与子偕作(行动起来)静女其姝(美丽)..D.夙兴夜寐(早晨)爱而不见(喜欢)..4.指出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B.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C.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D.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5.对下列诗句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围墙,遥望那复关(来的人)。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誓言如在早晨,没想到你会变心。

6.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至于顿丘(2)泣涕涟涟 ...(3)以我贿迁(4)体无咎言 ..7.下列各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刻画出一个热忱多情、温柔可爱、为爱陶醉的少女形象。

B.“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主人公内心的伤感、哀怨、痛苦、失落、无奈和消沉表现得淋漓尽致。

C.《静女》从一个男子的角度描述了一对男女约会的场面,写得曲折波澜。第三册第一单元学案

编辑:徐

校对:叶新旺

D.朗读要读出节奏,同时还要读出语气语调。比如:岂曰/无衣?(反问语气)与子/同袍。(肯定语气)(稍停)王于兴师,(快连)修我/戈矛,(稍停)与子/同仇!(感叹语气)8.背诵默写。

(1)氓之蚩蚩,______ __。__ ______,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以望复关。不见复关,___ _____。既见复关,__ ______。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2)静女其姝,____ ____。_____ ___而不见,搔首___ _____。

静女____ ____,____ ____彤管。彤管____ ____,______ __。

自牧归荑,___ _____。匪女之为美,___ _____。

(3)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____ ____。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见读本《黍离》)9.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他当职员时对小丽还是一片真情,炒股发财后就二三其德,和别的女子打得火热。....B.提及廉洁奉公,张厂长上任之初信誓旦旦,可没过一年便开始贪污公款。....C.灯光照耀下的T型台上,模特们在欢快的乐曲中搔首踟蹰,与服装的明快风格十分和谐。....D.李老师天不亮就辅导学生自习,晚上还要批改作业,真是夙兴夜寐啊!....

二、阅读《诗经·魏风·硕鼠》,回答下列问题。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 三岁贯女: .② 适彼乐土: .③ 逝将去女: .2.以下与“莫我肯顾”的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桑之未落 B.以我贿迁 C.自我徂尔 D.古之人莫余知也 3.诗中的硕鼠指什么?为何反复咏唱“乐土”“乐国”“乐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试分析这首诗主要用了哪种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什么形式?请分条概括这种形式的好处。答 : 第三册第一单元学案

编辑:徐

校对:叶新旺

《〈诗经〉三首》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A项“垣”应读“yuán”,B项“汤”应读“shāng”,D项“将”应读“qiāng”。

2、答案:C解析:A项,“即”应写为“既”;B项,“殒”应写为“陨”;D项,“眈”应写为“耽”。

3、提示:D.“爱”通“”,隐藏。答案:D

4、答案:A解析:B项前一个“说”通“脱”,后一个脱身;后一个“说”通“悦”,喜欢、高兴。C项“泮”通“畔”,边岸;“爱”通“

”,隐藏。D项“泽”通“

”,内衣。

5、答案:D 提示:D.“旦旦”,诚恳的样子。

6、答案:(1)古义:到了。今义: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件事。(2)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古义:财物。今义:用财物买通别人。(4)古义:卜筮的卦象。今义:身体。

7、答案:B解析:悔恨多于哀伤,决不留恋,表现了女主人公清醒刚烈的性格。

8、答案:(1)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 将子无怒 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 泣涕涟涟 载笑载言

(2)俟我于城隅 爱 踟蹰 其娈 贻我 有炜 说怿女美 洵美且异 美人之贻

(3)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9、答案:C 解析:C.“搔首踟蹰”指心绪乱或有所想念时抓挠头、徘徊犹豫的样子。与句意不符。

二、1.①汝,你。②到,去。③离开。2.D(宾语前置句)

3.硕鼠,指专吃粮食的田鼠,比喻统治者。诗中反复咏唱“乐土”“乐国”“乐郊”,强调人民向往无剥削、无压迫的幸福生活。

4.通篇采用“比”的手法,作者把剥削阶级比作偷吃劳动果实的大老鼠,活画了他们可憎可鄙的贪婪嘴脸,揭露了他们的凶残本性。

5.《诗经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五

1.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修辞方式。2.反复诵读,品味感悟。

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2.教学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品味感悟。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课堂实录

一、朗读感知,学习《望岳》

【设计意图:意在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赏析诗歌语言】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明确:

(1)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唐朝盛世。诗人年轻,意气风发。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二、合作探究,赏析诗歌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3.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5.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明确:

1.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2.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3.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4.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5.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三、阅读赏析《春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3.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明确:

1.学生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2.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3.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四、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设计意图:感悟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的心情】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明确:

1.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

2.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课堂小结

《望岳》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人眺望春景,想望亲人,盼望军官,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思远方的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叫人怆然泪下。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也是诗人所擅长的写法。

课后习题

1.分别以这两首诗的题目为上、下联的开头,试写一组对偶句。2.把这两首诗译成现代诗歌,尽量做到押韵。

板书

望岳(唐)杜甫----“诗圣”

首联: 远望 绵延不绝、树木苍翠 颔联:近望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颈联: 细望 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尾联: 不畏艰难 俯视一切

春望 首联写景 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 离愁别恨 借景抒情 颈联叙事 眷家思亲 寓情于

6.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学教案 篇六

1.学习掌握汉魏晋五言诗的体例特点,能够认识到五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代诗人的深远影响。

2.掌握“迢迢牵牛星”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掌握《归园田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2.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成为了诗歌的主要体例,学习了《孔雀东南飞》我们了解了乐府诗的特点。在那一时期除了乐府诗歌外,还有文人创作的五言诗,这些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歌分别出自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二、解题

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一字千金’”。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2.《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其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三、研习课文

1.《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叠词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诗作中织女的深情是通过她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机上却织不出布帛,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在织机上忙碌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注意排遣苦闷吧。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叠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因而更具有表现力。

2.《归园田居》要注意理解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体会其田园

诗的艺术风格。

四、课堂训练

(1)熟读两首诗,当堂成诵。

(2)讨论完成练习三第2小题。

五、布置作业

《饮酒》是陶渊明反映归隐生活的又一诗作,课后诵读此诗,加深对陶诗艺术特色的品味。第二课时

一、题解

二、研习课文

1.找出《白马篇》中的动词,仔细品味其艺术效果。

这首诗在突出少年英雄高大形象时,其使用的动词是耐人寻味的。如“破”“摧”“接”“散”就很形象生动,使人仿佛看到这位少年英雄在表演精彩的射技;“过”“若”则概括出少年英雄勇猛轻捷的形象;“登”“蹈”“凌”写出少年长驱直人,锐不可挡,压倒一切之势;“(不)顾”“赴”道出了少年英雄的思想境界。诗人就是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动词刻画了一个具有感召力,使人热血沸腾的爱国的少年英雄形象。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诗一开头就使人感到气势不凡。白色的骏马套上金色的笼头,飞一般地向西北方驰去。“白马”、“金羁”、色彩鲜明,“连翩”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骏马飞驰。从表面看,只见马,不见人。其实这里写马,正是为了写人,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这不仅写出了壮士骑术娴熟,而且也表现了边情的紧急。这好象是一个电影特写镜头,表现出壮士豪迈的气概。

诗人生逢乱世,素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功立业之大志,但却没有机会,只好借诗表现他追求政治理想的执著和实现个人抱负的愿望。诗中的少年,武艺高强娴熟,英勇无比;大敌当前无所畏惧,浑身是胆,冲锋陷阵;只要能保家卫国,哪怕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本诗塑造了一个为解救国难,为消灭入侵之敌而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的英雄形象,让我们景仰之至,倍受鼓舞。

三、课堂小结

7.《诗经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七

2、鉴赏诗歌中采用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分析《致大海》中诗人的思路,把握感情线索,理清结构。

2、体会《篱笆那边》中诗人不循章法,意象奇特,韵律多变的风格特征。

3、把握《我愿意是急流》中的画面感和抒情性相结合的特点的。

第一课时

致大海 普希金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4、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曾经怆海难为水”大海的美是永远也说不尽的。面对辽阔的大海诗人会情不自禁的放声高歌,我们学过曹操的《观怆海》,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2.背景介绍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二、研习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a、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节-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节-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节-15节)。

3、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三、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3、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4、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四、欣赏品味

1、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2、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

3、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这里的“歌者”指拜伦。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因而诗人对他十分崇敬,认为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桂冠”棗诗人作品与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诗人充满激情地呼告大海“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为伟大的诗人而歌唱!诗人在这里缅怀拜伦,赞美拜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4、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这时“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棗峭岩,海湾,闪光,阴影,波浪,带到“荒漠之乡”棗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五、课堂训练

根据本课的体裁特点,主要进行诵读训练,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划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

六、课堂小结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附:有关材料

8.《诗经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八

同学们根据我的要求,开始一步步地小组讨论着自学了(我边巡视边了解部分学困生的学习情况)。

二、汇报讨论交流:

1、小组展开朗读比赛,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读得感情最投入。先后有四五个小组进行了朗读比赛。由于同学们热情很高。最后采取了让同学们自读的方式。

2、小组一块先说重点字的意思,再说诗意,看哪组同学积极踊跃? 李泽齐小组首先进行了表演,李成坤、毕凯鹏小组接着汇报。

5、带着这种感情,想着诗人当时的心情,进行男女生朗读比赛,体会这种感情。

四、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给古诗配上合适的画面,并在旁边题诗(课上未完,只好拓展到课下)。

五、开展诗配画的展示活动(张贴互相学习)。

《宿建德江》的教学与《独坐敬亭山》的教学方式基本相似。不同之处有三点:

1、导入方式不同。

上课铃响后,看到其他同学坐好了,只有刘洋还未进教室,我不仅问道:“刘洋这片孤云到哪儿闲游去了?”同学们听了,立刻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你们想象的都很合理。咱们现在不等他了,还不知他什么时候能云游回来。下面我问问,第一首诗你们学得怎么样?”“都会了。”“吹牛吧?会默写吗?”“不吹牛,当然会!不信,我们就写写!”“写写就写写。你们现在开始默写吧。”同学们刚写了一、二句,刘洋就进来了。

2、对诗题进行了指导。

看到诗题有个“宿”字,怕同学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指名同学对诗题进行了讲解。

3、交流讨论中,发现多数同学们对诗的最后一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理解的有偏颇。我重点对这句话进行了指导。

9.诗经采薇教案教学设计 篇九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中,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讲义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项目叙述或回答

归纳·整理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和“荷马史诗”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思考·感悟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2《奥德赛》通过哪些描写烘托了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发现·创新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评价:

课前检查与反馈:

1字音

玁狁(xiǎnyǔn)不遑(huáng)不来(lài)孔疚(jiù)

靡盬(mígǔ)喧嚣(xiāo)寰宇(huán)神裔(yì)

肴馔(yáozhuàn)宅邸(dǐ)逃遁(dùn)象弭(mǐ)

归聘(pìn)四牡(mǔ)骙骙(kuí)小人所腓(féi)

雨雪霏霏(yùfēi)载渴载饥(zài)整饬(chì)

2字形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

3解释加点字

靡室靡家(无)不遑启居(空闲)载饥载渴(又)靡使归聘(问候)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忧心孔疚(很,非常)戎车既驾(已经)

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雨雪霏霏(下雪)我行不来(慰劳,劝勉)

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维棠之华(同“花”)

彼路斯何(同“辂”,大车)岁亦莫止(同“暮”,年底)

4文学常识填空

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共收入诗歌篇,又称“诗三百”,分为“”、“”、“”三部分。“”即国风,就是各国土乐;“”是周朝王畿之乐;“”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这本诗集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

②相传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为(国籍)盲诗人(人名)所作。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②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④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6默写填空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二)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体感悟

1自主学习《采薇》。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①诵读

(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有条件的可利用多媒体录音作示范,供学生比较学习)

②翻译

(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

(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

③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④当堂成诵

3、自主学习《奥德赛》。

整体感知节选部分的结构、内容以及表现手法。

①结构

分为五个小节:

一、思乡之苦,遵旨放行;

二、奥德修斯的疑虑;

三、神女证实;

四、宴席上的再次挽留;

五、返乡的坚定决心。

②内容

节选部分表现了奥德修斯的思乡的愁苦和返乡的坚定决心。

③表现手法

问:《奥德赛》通过哪些描写烘托了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答:通过场景、动作、对话的描写来烘托表现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四)合作探究

比较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探讨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1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先让学生找出两首诗歌中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最后再联系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揣摩乡思情结的内涵。)

2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

①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

《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

《奥德赛》写的是将领奥德修斯凯旋途中抵拒女神的场景中的乡愁。

②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③乡思情结的内涵:

(师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五)比较鉴赏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1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①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②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③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六)交流延伸

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2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

3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10.《诗经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十

广东省清远博爱学校 马正军

【教材简介】

《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是语文社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中的三首古诗,本单元以“民族之魂”为主题,旨在引领学生走进历史的长河,认识一个个被誉为“中国脊梁”的杰出人物,学习他们充满自信、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可贵品质。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自读自悟”学习古诗。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写法同中存异,不同的背景、不同作者的阅历以及不同的写作目的会给学生造成相当的学习障碍,但诗句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诗意极浓,与六年级学生感性化思维方式相契合,易于被他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设计理念】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本文将三首古诗整合进行组块教学,坚持循着“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民族英雄”来展开话题,力求撑开文本解读的弹性空间,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性,将主流化解读与深度个性化解读相融合,着眼于学生新鲜感与探究欲的同时,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关注诗句背后的人文因素,重精神塑造,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欣赏美、品析美、展示美的多维活动中得到提高,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情怀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11.高一语文诗经三首练习 篇十一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共收到期间的诗歌篇,故又称为“”。分、、三大类,其中即带有不同地域色彩的民间歌谣,更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瑰宝。

2.默写《氓》中女主人公追述恋爱生活的三句:。。。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硕()鼠呦呦()...

②无食我黍()乘彼垝()垣()...

③爰()得我所自我徂()尔 ..

④谁之永号()淇水汤汤()...

⑤氓()之蚩蚩()隰()则有泮().....

⑥愆()期卜筮()..

⑦视民不恌()晏晏()...

⑧和乐且湛()帷裳()..

4.找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1)例句:适彼乐土 .

A、适得其反B、无所适从C、削足适履D、适可而止()

(2)例句:逝将去女 .

A、大势已去B、何去何从C、扬长而去D、去粗取精()

(3)例句:爰得我所 .

A、各得其所B、所向披靡C、无所不为D、大失所望()

(4)例句:莫我肯故 .

A、爱莫能助B、望尘莫及C、莫我毒也D、莫衷一是()

5.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①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② 甚矣,汝之不惠

③ 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⑤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⑥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对下列句子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A. 女主人公想起当初恋爱时的轻松愉悦与海誓山盟的情形,深觉不堪回首。

B. 女主人公想起结婚喜筵上的愉悦欢笑和海誓山盟的情形,深觉不堪回首。

C. 女主人公想起当初恋爱时的轻松愉快与海誓山盟的情形,真不敢想象“氓”

会是这样反复无常。

D.女主人公想起结婚喜筵上的愉悦欢笑和海誓山盟的情形,真不敢想象“氓”会是这样反复无常。

7.判断下列各句的正误,选出正确的一项:()

A.《硕鼠》和《鹿鸣》两诗都选自《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国风。

B.《硕鼠》和《鹿鸣》都采用了“比”和“兴”的手法。

C.《硕鼠》和《鹿鸣》都采用四言体,排列整齐。

D.《硕鼠》选自《诗经·魏风》。硕鼠,大老鼠,这里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

8.《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写出以下诗句各属于那一种。

(1)呦呦鹿鸣,食野之革。

(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子之于归,宜其室家。(《桃夭》)

(5)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鼠》)

(6)山有扶苏(大树),隰(xí洼地)有荷花。不见子都,乃见狂且(狂夫,且,读jū)(《山有扶苏》)

(7)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8)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9)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赋:;比:;兴:

阅读《相鼠》,完成9—11题。

相鼠

相鼠有皮,人则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

相鼠有休,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互不遄死? .

9.选出诗中四个加点字意义或注音有误的一项:()

A. 相——xiàng,仔细看B.仪——令人敬重的容貌和庄重的举止

C.俟——同“矣”,句末语气词D.遄——chuán,快

10.这首诗的题旨是:()

A.诅咒统治阶级,说他们连老鼠都不如

B.讽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

C.斥责统治阶级,说他们没有合于礼仪的外表和举止,简直不是人

D.诅咒万恶的统治阶级,让他们早死

11.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顶真、反问B.拟人、夸张

C.比喻、拟人D.顶真、反问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12—15题。

蒹葭(秦风)

蒹(jiān)葭(jiā)苍茫,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sù)洄从之,道阻.........

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睎(x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jī);遡游..

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12.下面对诗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蒹葭:荻苇和芦苇为霜:凝结成霜伊人:那个人

B. 一方:另一边洄:盘旋曲折的水道睎:干燥

C. 遡:从岸上向上游走跻:地势低坻:水中高地

D.涘:水边右:迂曲沚:水中小洲

13.下列两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1)遡洄从之,道阻且长。(2)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A.(1)如果沿着曲折的水边去寻找,道路既难走又遥远。

(2)如果沿着直流的水边去寻找,那个人却像被水包围,可望而不可即。

B.(1)如果来来回回地寻找,道路既难走又遥远。

(2)如果跟从她的脚印去找,那人却像在水中央。

C.(1)如果沿着曲折的水边去寻找,道路既难走又遥远。

(2)如果跟从她的脚印去找,那人却像在水中央。

D.(1)如果沿着直流的水边去寻找,那个人却像被水包围,可望而不可即。

(2)如果来来回回地寻找,道路既难走又遥远。

14.与《硕鼠》相比,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结构相似,两诗都分为三章,每首诗第二、三章都与第一章句数相同,句式相同。

B. 都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手法。这样既开拓了诗的意境,又加强了诗的音乐性。

C. 两首诗都是四言体,每句都是四个字,排列整齐,都没有用“兮”字。

D.《硕鼠》揭露了剥削阶级的贪婪嘴脸及凶残本性,本诗则表达了对意中人思

念及寻访不遇的怅惘。

15.与《伐檀》《硕鼠》相比,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伐檀》采用“赋”和“兴”的手法,每章第三句起兴句,感情强烈。

B.《硕鼠》通篇采用“比”的手法,把剥削阶级比作偷吃劳动人民果实的大老鼠。

C.本诗采用“兴”的手法,每章第一句为起兴句。

D.本是第一章的韵脚为:苍、霜、人、方、之、长、之、央。

参考答案:

1.诗歌总集;西周;春秋;305;诗三百;风;雅;颂;风。

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3.①shuî ;yōu ②shǔ ;guǐ yuán ③yuán ;cú ④háo ;shāng ⑤méngchī ;

xí pàn ⑥qiān ;shì ⑦tiāo ;yàn ⑧dān ;cháng

4.(1)B(2)C(3)A(4)C

5.①逝-誓;女-汝 ②惠-慧 ③亡-无 ④反-返 ⑤畔-叛 ⑥衡-横

6.A. 7.D.

8.赋:(7)(9);比:(2)(5);兴:(1)(3)(4)(6)(8)

9.C.(此题考查正音,重在知识迁移。“俟”读sì,等待之意。)

10.C.(此题考查把握诗意。AD两项太笼统,B项中将“止”当做“耻”的通假,所以不对。只有C项准确、全面。)

11.D.(此题考查修辞格。“鼠”在诗中是与人比较,而不是以鼠喻人,与《硕鼠》中以鼠喻人是不同的;夸张、拟人无从谈起。本是采用重章叠句的写法,与修辞上的排比也不相同,故选D项。)

12.C.(“跻”为“地势越来越高”)

13.A.

14.C.(《蒹葭》每章前七句为四字,最后一句为五字,但仍属于“四言体”)

上一篇:信心就是力量优秀作文下一篇:公司审计部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