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育论文(共8篇)
1.心理学教育论文 篇一
迁移与教学?1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2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3再进行教学时,具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适合何种迁移4再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5有意思地教会学生学习如何学习,帮助他们掌握学习中有效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6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3要发扬教育民主4正确处理师生矛盾,/上好课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内容准确,结构合理,方法适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还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学生亲身参与独自探索获取知识,二是只强调探索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其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既不能只重视教学的作用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即教学的教育性,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不足:优,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缺,1教师为了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必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独立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2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3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4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和小鸡等待的学习态度。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只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感和能力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功能,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意义,促进教育目的的时间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领域,有效地调动教学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助于改进教学管理。/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的主要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疏导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德育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德育的性形势: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德育基地、创办业余党校。/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心理特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德育的任务:1培养青少年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就要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违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简述班主任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班主任肩负着全体管理班级的职责,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决定班级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基本水平,从而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班主任的素质极为关键。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识记的方法,时间因素,情绪和动机。/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动机)说,提取失败说。/有效组织复习识记的方法: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放上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和反复识记相结合。/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块化学习车罗,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试述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用的锻炼措施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教师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1首先帮助学生形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2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3督促学生锻炼身体培养学生的幽默感4培养学生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2即使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理的目标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4训练归因5表达明确的期望,提高及时的反馈6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5认知结构的特点6学习策略的水平。/促进学习策略的教学: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4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2注意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迁移与教学?1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2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3再进行教学时,具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适合何种迁移4再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5有意思地教会学生学习如何学习,帮助他们掌握学习中有效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6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3要发扬教育民主4正确处理师生矛盾,/上好课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内容准确,结构合理,方法适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还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学生亲身参与独自探索获取知识,二是只强调探索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其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既不能只重视教学的作用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即教学的教育性,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不足:优,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缺,1教师为了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必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独立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2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3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4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和小鸡等待的学习态度。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只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感和能力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功能,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意义,促进教育目的的时间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领域,有效地调动教学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助于改进教学管理。/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的主要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疏导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德育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德育的性形势: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德育基地、创办业余党校。/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心理特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德育的任务:1培养青少年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就要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违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简述班主任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班主任肩负着全体管理班级的职责,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决定班级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基本水平,从而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班主任的素质极为关键。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识记的方法,时间因素,情绪和动机。/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动机)说,提取失败说。/有效组织复习识记的方法: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放上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和反复识记相结合。/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块化学习车罗,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试述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用的锻炼措施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教师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1首先帮助学生形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2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3督促学生锻炼身体培养学生的幽默感4培养学生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2即使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理的目标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4训练归因5表达明确的期望,提高及时的反馈6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5认知结构的特点6学习策略的水平。/促进学习策略的教学: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4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2注意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2.心理学教育论文 篇二
一、求学经历
潘菽, 名为有年, 其以水叔为字, 于1897年7月13日出生在陆平村, 陆平村位于江苏省宜兴县, 其家族世代以读书为最高荣耀, 因为潘家向来以读书为重, 但从来不以当官为目的, 所以潘菽的祖上和兄长们都醉心学术, 不问政事。潘菽的祖上是举人, 服务于道光和咸丰两位皇帝, 潘菽的伯父也是秀才, 服务于光绪皇帝。潘菽的父亲性格直爽, 疾恶如仇, 文采出众, 但是由于他不肯攀附权贵, 生性倔强, 所以终生在村上私塾做先生。父亲非常重视子女们的教育, 七岁的时候, 潘菽就跟随父亲来到私塾中, 耳濡目染四书五经等典籍。清朝晚期, 朝廷倡导废科举兴学堂, 潘菽又经历了很多的波折, 终于经过努力, 成功考上了当时比较有名的第五中学, 潘菽从生下来就很聪明, 而且自己也知道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取得成就, 因此, 从来不放松懈怠自己, 在很小的时候, 就把很多经典的文章和书目都通读多遍, 并且很喜欢研究作者的思想观念。在众多的思想家中, 他特别羡慕宋代哲学家朱熹, 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成为朱熹一样博学的有思想的学者。他对很多的事情都充满着好奇心, 因此对很多方面的知识都广为涉猎, 他不仅有着非凡的文采, 美术、雕刻和书法等无一不精, 而且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在学校里名列前茅, 校长童伯章非常赏识欣赏他的勤奋和才学, 多次书写条幅相赠与他, 喜爱之情溢于言表。1917年, 潘菽以优异成绩直接考取了北京大学哲学系。这一时期, 潘菽开始接触到心理学。当时中国心理学尚处于萌芽阶段, 国内许多心理学派别激烈纷争, 莫衷一是, 因此, 心理学并没有引起潘菽的兴趣和重视。当时, 北洋军阀统治腐朽, 军阀连年混战, 人民流离失所, 社会矛盾复杂尖锐。1919年, 北京“五四”运动爆发, 潘菽满怀爱国之情, 积极参加其中, 是被捕的32名爱国青年之一。这场运动让尚且懵懂的潘菽猛然醒悟, 他终于知道了一件事情:我们国家总是受到帝国主义国家欺负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国家的国力太过薄弱, 思想观念落后, 因此, 必须要壮大国家的综合国力, 关键的途径是通过发展教育事业。1920年, 潘菽在读完大学之后, 又被外国一所学校录取, 潘菽为了实现通过兴办教育事业来拯救整个国家的目标, 潘菽毅然决定留学美国, 进一步寻求教育强国的路径[1]。
1921年, 潘菽远渡重洋, 到达美国。但是, 留学不久他的思想又发生了变化, 他深切地感到美国与中国的国情大相迥异, 美国的教育模式也根本不适合中国, 如果盲目学习了美国的教育体制, 也只是浮于表面, 对中国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没有太大的意义。他认为研究心理学可以更好地研究人的特点, 这样不仅可以对教育问题进行很好的研究, 还可以发挥更为根本的意义。他决定从研究哲学转为研究心理学, 从此, 对心理学开始了深入的研究之路。潘菽在美国留学了长达六年的时间, 而且先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读书, 后来由于生活费用来源的紧张, 又转入了较为便宜的印地安那大学, 在这里, 他遇到了受益终身的导师康托教授, 康托教授对其语重心长的教导, 促使其在研究心理学方面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其经过几年的学习, 顺利获得了硕士文凭。而后来, 潘菽又来到了第三所美国的大学———芝加哥大学。在这里, 他遇到了第二位重要的导师———卡尔教授, 在这里, 他攻读了博士学位, 在1926年, 他写完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名为《背景对学习和回忆的影响》, 接着在1927年, 潘菽完成学业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二、心理学研究
1927年, 中国的心理学发展才刚刚起步, 只有少数几所大学成立了与心理研究有关的学科, 师资和科研能力十分孱弱。潘菽一回国就被中央大学聘为心理学副教授, 半年后升为教授, 兼任心理系主任。此后30年间, 潘菽一直在中央大学任教。当时, 中国历经内忧外患, 国内大学的办学显得更加举步维艰, 为了进一步精兵简政, 仅有的几所开设此课程的大学也将其取消, 研究这方面的学者也不得不从事其他的行业。此时, 对心理学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潘菽也十分迷茫彷徨, 但是尽管如此, 他却没有丝毫动摇, 始终坚持自己理想和方向。心理学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此时, 潘菽为了提高心理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为了引起社会对心理学的认可, 其发表了多篇文章, 在文章中他希望研究心理学的人们可以不要退缩, 勇往直前, 携手走过这段艰难的岁月,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 对心理学这门科学进行研究。潘菽的这一思想, 逐渐受到了人们的认可, 对心理学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37年, 由于爆发了抗日战争, 南京成为日本攻陷的地区, 中央大学从南京迁到了重庆, 潘菽也因此来到了重庆, 在重庆, 他没有懈怠, 而是在进行一些抗日斗争和民主的爱国运动的时候, 对心理学仍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他还联合其他的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学者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书写的专著和文章, 并且受益匪浅, 对中国的形势和未来发展都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列宁在《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一书中, 对心理活动进行了一番经典的阐述, 这使得潘菽如醍醐灌顶, 耳目一新, 他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 创设了具有新颖性的新学科———心理学理论, 主要内容是对心理学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 并且是从哲学的角度, 这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方法, 有力地促进了心理学的开拓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潘菽接任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 1951年, 任第一任校长。建国初期, 中国心理学从专业设置到教科书选用, 一切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为此, 潘菽一心想了解苏联心理学发展脉络和现状。1949年9月, 他随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员赴苏联参加巴甫洛夫诞辰纪念活动。1957年, 他又率中国心理学家代表团访问莫斯科。潘菽十分珍惜这两次难得良机, 认真学习苏联的心理学成果, 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1955年, 中国研究心理学的组织成立, 潘菽担任其领导者;1956年, 中科院研究心理的组织成立, 潘菽担任其领导者。1957年, 潘菽被聘任为中科院学部的委员, 学部委员中只有他一名是研究心理学的专家[2]。文革期间, 潘菽仍然醉心心理学研究, 不受时局的影响和困扰, 虽然被划为右派, 他也以苦为乐, 坚持心理学研究。文革十年动乱之后, 潘菽已经八十多岁, 其身体欠佳, 但是仍然为发展和振兴中国的心理学研究而辛劳地工作着, 并且还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主动对心理学进行深度研究, 通过著作传播了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活动。1988年, 潘菽因脑溢血猝然离世, 结束了他艰难而曲折的心理学界历程, 享年91岁。
三、学术思想和后世影响
1. 提倡“心理学为社会进步服务”的思想。
潘菽对心理学的作用和发展都有其独特的见解, 他特别提倡“心理学为社会进步服务”的教育思想。他在阅读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时说, 中国人的劣根性, 给我们的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活生生的范本, 中国的心理学要为唤起民族意识而努力, 只有与中国国情民情紧密结合, 心理学才有美好的未来。但是因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都变化得很快,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潘菽认为, “中国的心理学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其中必然会遇到很多的艰难问题需要解决。”在潘菽晚年的时候, 他曾在《我的心理学历程》这篇文章中对自己作为学者的一生进行了一个总结, 他用了十年的时间才定下了自己的志向和目标, 在接下来的十年又处于非常犹豫不定的阶段, 后来在十年的时间里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 通过十年较为有依赖感的生活, 终于有了自己的独立学术生活, 在十年中将心理学发扬光大了。潘菽的心理学探索之路, 也是中国现代心理学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2. 坚持不懈进行心理学研究。
潘菽一生致力于心理学研究, 即使在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中, 他也将自身的精力投入到主持编纂《关于意识的心理学研究》的工作之中, 并还是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的领导者, 虽然已经年迈, 但是仍然充满着对工作的渴望, 他的学生都非常优秀, 为中国的心理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81年, 中国心理学会界为他90岁生日的庆祝大会上, 他非常高兴, 连连表示自己一定会不断地工作下去。此后, 他不顾自己已是耄耋之年, 反而更加夜以继日, 废寝忘食地工作。一次, 他在给女儿的信中说:“我对心理学的研究非常地尽心尽力, 因为时间非常有限, 所以只能熬夜进行研究, 放弃睡觉的时间, 除非我不干这一行了。”这位已经九十多岁的老者的勤奋工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3]。
潘菽作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一生致力于中国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 拥有众多的研究心理学的学生, 对心理学研究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深入研究和分析潘菽的心理学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 对于更好地促进我国心理学事业的发展和振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摘要:潘菽是中国近现代比较有名的研究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专家, 同时还致力于社会活动, 对我国心理学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一生致力于中国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 对心理学研究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潘菽,心理学,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叶浩生.潘菽心理学思想的后经验主义蕴含[J].心理学探新, 2007 (2) .
[2]任亚辉.返本开新:潘菽心理学思想的历史贡献[J].心理学探新, 2007 (2) .
3.心理学教育论文 篇三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枯燥,理论性强
很多中职学校的幼教专业都会开设“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但是很多学生反映书本上的内容过于枯燥,他们很难真正理解。毕竟学生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去把握幼儿的心理,并与教育联系起来。如果教师只顾一味地向学生去灌输这些理念、这些思想,学生根本理解不了,何谈将这些利用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况且书本理论性过强,比如在《学习与幼儿心理》一书中,对“条件刺激”等一系列的词语解释不详细,定义表达含糊不清,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反而会使得很多概念更加难懂。
(二)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
幼儿教育心理学大多考验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是一般大多中职学佼的学生多对舞蹈、关术等艺术万面感兴趣,缺乏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书本的内容缺乏充分的认识。因此对于幼儿心理教育这门课的学习丝毫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是个很不利的因素。
(三)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中职学校幼教专业的教师自身缺乏实际幼儿教育的经验,空有满腹的理论基础,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考虑到学生实际的专业学习能力。外加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本身就难懂枯燥,学生不会应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懂如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经验不足都是目前这门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吸收效果差。
二、提高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学好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和意义”时,教师可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情。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认真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思想,让学生明白只有掌握相关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做好幼教工作。
(二)设置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设置与教材相关的课堂情境,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对教师来说虽然省时省力,但是学生的学习效率却得不到提高。有研究表明,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并结合教材内容,在实际教学中设置相关的教学情境,以使其兴趣得以激发,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中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与领导、附近的幼儿园园长等商量,为学生提供一次到幼儿园中见习的机会。学生可采用旁听的方式在幼儿园教师上课的过程中进行观摩与学习,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设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切身感受将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而兴趣的激发是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的主要力量。
(三)拓展教材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课堂教学内容难免有些是凌乱而小系统的,而幼儿教育的工作又是实用和具体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和介绍。例如,在讲授注意力缺失与矫治中,感觉统合训练这一内容时,教师通常会采用讲授的方法向学生介绍感觉统合训练的研究者、研究内容、统合训练的方案,但由于受多方面的限制,无法用实物来演示统合训练中所需要的训练道具、使用方法等,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定格、慢放、重放等方式逐项播放给学生,学生可以自观地学到每一种训练道具的样式、使用方法及训练目的,为了让学生可以有更加自观和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在播放的同时配上视频演示和讲解,从而学生会形成清晰、具体、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将来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做了更加完善的理论储备。
(四)鼓励学生发言,增强学生自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为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使其主体地位充分地展现出来,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往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较少,主要是害怕回答错误而在老师、同学面前丢脸。教师需认识到这一点,并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答案产生偏差的时候,教师可询问学生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否决。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会使其自信心增强,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学习《幼儿品德心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提问学生:“影响幼儿品德心理的因素有哪些?”然后让学生举手回答,并根据每一个因素各举一个例子。有些同学可能会回答环境因素,并举了一个家庭环境对幼儿品德思想产生影响的例子,但是别的同学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认为环境因素中除了家庭环境外,还有学习环境、交友环境等。这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达出来,并对学生的善于思考给予表扬,使其自信心增强,这样就可在以后的学习中提高其积极主动性,培养其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评价机制
对学生的评价检测是中职“幼儿心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以检测与鼓励并重为原则,创新评价机制是提高“幼儿心理学”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从情感的维度设计评价方案,给每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才华和兴趣的机会,搭建起不同学生的成功平台,让学生在达成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找到自我,体验成功的愉悦。在评价语言上兼顾每个学生的发展过程,突出针对性,让自己的评价贴近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自信,从不同的角度督促学生,给学生一双发现、探索的眼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育心理学心理学(推荐) 篇四
教师职业与心理学的关系: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教师心理辅导技术:关注技术、倾听技术、沉默技术、宣泄技术、探讨技术、面质技术、自我表露技术、行为矫正技术。
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阶段性和连续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初中生思维品质的特点:思维的抽象逻辑性、矛盾性。
初中生情绪发展特点:强烈的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初中生情感发展特点:自我意识增强、文饰、内隐和曲折性、容易受挫折、忍受能力差。
初中生人格的发展特点:意识高涨、反抗心理。
初中生人际交往特点:交友范围小、与父母脱离、不盲目接受任何教师。
初中生心理指导策略:提前做好青春期性教育的知识和心理准备;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
高中生心理指导原则: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现实、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
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遗传、心理成熟;自然环境因素:空气质量、噪声、拥挤和自然灾害、学校教育。
学习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为了促进全面发展、为未来的实践做准备。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心向与定势。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选择恰当地学习方法、创立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
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认知定向阶段、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动作协调完善化阶段。
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有声言语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练习过程的一般趋势:四种类型的联系曲线、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高原现象。
提高有效练习效率的条件:确定练习目标、恰当安排练习时间、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所属范畴不同、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到的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品德对道德状况有反作用。
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9)
一、惩罚定向
二、寻求快乐定向;习俗水平(9~15)
三、好孩子定向
四、权威定向;后习俗水平(>15)
五、社会契约定向
六、普遍伦理原则定向。青少年品德心理的特点:逐渐由他律变成自律、处于动荡性与成熟性的过度。
学生品德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重视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学生品德不良产生的原因:客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意志力薄弱、好奇心强、盲目模仿、偶尔失足到养成不良习惯。
品德不良的矫正:学校、家庭、自身加强主体意识的培养、环境因素。学习困难产生原因:认知因素、人格因素、人际关系、环境因素。学习困难的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感、激发学生求知欲、讲究教育教学方法、创立有利于学生进步的环境。
知觉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中学生观察力培养: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明确观察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交给观察方法。
记忆的基本过程:记忆、保持、回忆和再认。
遗忘影响因素:事迹材料的性质与数量、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学习的程度、情绪体验。
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过去经验的影响、提供概念所包括事物的变式、下定义、在实践中运用概念、概念系统。
问题解决过程: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的关系:不同:形象所代表的事物是否是新的、同:都是根据已有表象构造的新形象没有感知过。联系:再是创的基础、创是再的发展、创中有在造性、再中有创造性。
幻想与创造想象的关系:不同:是否指向未来、是否与创造活动直接关联、同:都必须有一定表象材料为依据、富有创造性新奇性、联系:创是幻的基础、幻是创的特殊形式创中有幻、幻中有创。
影像解决问题的因素:问题情境、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定势、一般性障碍:情绪障碍、文化障碍、习惯障碍、知觉障碍。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活动与变化;主体自身的状态:符合人需要引起人兴趣的事物、已有知识经验、生理状况和情绪状态。
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目标任务要明确、间接兴趣、组织活动的习惯、个人的意志。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范围、注意分配、注意转移。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注重集中注意的交替运用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个人主观的努力: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兴趣、加强意志锻炼、培养良好的性格、培养应针对个体差异。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自尊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意志行动的过程:采取决定阶段:动机冲突和目标确立、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执行决定阶段:执行阶段困难、战胜困难条件:坚定信念、目标的意义和价值、对目标完成与否后果的意识。
挫折的应对:正确对待挫折、改善挫折情境、总结经验教训、调节抱负水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情绪情感的关系:情绪人和动物都有、情感只有人有;情绪情境性、情感稳定性;情绪外显激动性、情感内隐深刻性。情感的产生总伴随情绪反应、情绪的变化受情感支配、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不良情绪的调控: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转移注意力、合理发泄情绪、自我激励。
情绪障碍产生原因:生理、学习、自我心理、人际关系:家庭、朋友、师生;社会。
中学生情绪障碍的调节:提高认知水平、调节情绪状态、转移注意力、自我言语暗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人格特征: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与社会性。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属于不同范畴的发展速度;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以一定能力为前提。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发展水平差异、表现早晚差异、类型差异、特殊能力差异、能力性别差异。
健康人格标准:智力正常、认知客观准确、开拓进取、创新的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人际关系融洽、意志坚强可控、独立性和自主性、应对策略:积极认识压力面对压力、情绪定向应对和问题定向应对相结合、明确自我效能、社会支持。
不良行为主要表现:行为放纵、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诚信、追求享乐。
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生物遗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自我因素、自然环境。
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观认识的片面性偏激性、意志品质的薄弱、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的不成熟、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家庭环境及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观念和方式的陈旧、社会影响与教育不一致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应对措施:培养正确的行为评价能力、培养学生意志力与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学校与家庭积极配合、强化管理制度、奖惩强化教育。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
人际认知的主要内容:自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仪表认知、情绪情感认知、人格认知、人际关系的认知。
人际吸引的条件:熟悉、个人特征、相似与互补、爱情。良好人际交往的态度:尊重、宽容、真诚、理解、给与爱。
如何增强自己的人际魅力: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提高个人的外在素质、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选择交往时间与空间、合理处理意外冲突、加强交往密切联系。
中学生人际交往特点:强烈的交往需要并渴望独立、采取自主独立的行为倾向、关注自我发展、趋向关系性交往、喜欢与异性交往。中学生人际关系常见的不良心理:自卑、自负、猜疑、随意、逆反、自私、嫉妒、支配。
5.高等教育心理学 篇五
个体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活动。
个性心理特征(人与人心理的差异):性格、气质、能力。
3.4.5.6.7.8.9.心理学任务: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描述(是什么)、解释(知其所以然)、预测(在什么背景下,会出现某种反应)和控制(目的),并借此服务于社会,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高等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与教育心理学既具有共性,同时又具有其独特性。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独特性体现方面:教育任务上,在培养对象上,在社会职能上,在作用地位上,在培养方式上。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冯特(W.Wundt)(心理学之父),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正式从事系统的心理物理学实验工作。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最著名代表人物:铁钦纳(E.B.Titchener)(冯特的弟子)。行为主义的诞生:1913年,美国,华生(J.Watson),发表了《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华生主张把心理看作一个黑箱,不管黑箱里
装了什么,只要对受刺激影响的反应行为作出观察就可以。
10.新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后期)代表人物:美国,斯金纳。
11.条件反射发现者:巴斯洛。
12.精神分析学说创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弗洛伊德(S.Freud)。
13.精神分析学派研究内容:注重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和动机、无意识现象的研究;提出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
14.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标志: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的出版。
15.心理发展包括:新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和能力的出现,已有心理与行为机能的增强,已有特点与能力的衰退或消失。
16.心理发展的内容:认知过程发展,社会性发展。
17.认知发展学派代表:皮亚杰。
18.心理发展的实质(真正原因):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19.构成心理发展的基本过程:同化,顺应,平衡。
20.人一生发展历程的5个时期:胎儿期(从受孕到出生这段时间),婴儿期(从出生到二三岁阶段),儿童期(从二三岁到十一二岁这段时间,包括儿童早期和儿童中晚期),青少年期(从十一二岁到二十一二岁),成年期(二十一二岁到生命终结)。
21.青少年期(我国发展心理学界)为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将大学阶段作为成人早期或青年期的开始。
2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岁),具体运算阶段(6-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23.(斯腾伯格)三元智力理论组成: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成分亚理论。
24.(佩里)认知发展理论分为:二元论阶段,相对论阶段,约定性阶段。
25.个体最核心的人格构成:性格。
26.性格:后天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受个体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有好坏之分,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性与道德性。
气质:具有天赋性,没有好坏之分。
27.气质的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胆汁质精力旺盛,思维敏捷,但准确性差,如李逵,孙悟空;多血质容易适应新环境,结
交新朋友,活泼热情,善于合作,如王熙凤,猪八戒;黏液质缄默而沉静,态度持重,如唐僧;抑郁质反应缓慢如林黛玉。
28.大学生气质教育包括:①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注意掌握气质的理论及大学生气质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②大学生应了解自身的气质特点,加强自我塑造。另外还要求:[1]教育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2]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3]气质与职业指导;[4]根据临床研究,两种不平衡类型往往是精神疾病的主要发生者。
29.大学生性格类型差异表现:①外倾型性格明显多于内倾型性格。②独立型多于顺从型。③在各种社会价值类型中,经济型对大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④在双向性格因素中,中间型大学生占绝大多数。
30.青少年友谊关系的六大发展功能:陪伴,放松,工具性支持,自我意向的支持,社会比较,亲密。
31.大学生应该具有的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
32.智商(IQ):智力商数的简称,表示智力的高低,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STEM指出;韦可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
33.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划分):
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意动。
认知要素表现在:认知过程中归类的宽窄,信息的继时性加工与同时性加工,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分析与综合,沉思与冲动。
情感要素表现在:理性水平的高低,学习兴趣或好奇心的高低,成就动机水平的差异,内控与外控以及焦虑性质与水平的差异。
意动要素表现在:为学习坚持性的高低,言语表达力的差异,冒险与谨慎。
34.知觉风格的学生特点:
场独立型:往往倾向于以内在参照物而不是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即能以自己独立的标准觉察/判断事物。
特点或优势:偏爱自然科学,数学成绩较好,学习的内在动机高,学习自觉性高,喜欢个人独立学习,接受知识时善于分析,同时在学习情绪中,他们更倾向于冲动,冒险,凡事以个人意志来决定。
场依存型: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从复杂情绪中区分事物的基本要素或组成部分;
特点或优势:偏爱社会性学科,其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对人比对物感兴趣,学习欠主动,易受暗示,喜欢讨论问题或进
行合作学习,接受知识时偏爱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同时在学习情境中,他们往往较谨慎,不愿冒险。
35.学习风格的情感/意动要素内容:
1)内控性和外控性(控制源):
内归因学习者与外归因学习者的学习特征
内归因学习者外归因学习者
把学习成败归为个体内部因素把学习成败归为个体外部因素
学习兴趣高学习兴趣低
学习自信心高/责任心强学习自信心低,责任心差
学习勤奋努力学习马虎随便
学习目标适中/富有挑战性学习目标过低或过高
学习成绩提高快学习成绩提高慢
2)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情感要素是引起正常/过敏性焦虑的原因:过敏性焦虑不是客观环境对自尊心构成威胁而引起的,而是
由遭到严重伤害的自尊心本身引起的)。
36.学习者分为(焦虑水平):高焦虑者、中度焦虑者、低焦虑者。
37.男性取得成就的传统区域: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女性成就的传统区域:艺术/教育等领域。
38.教师的角色期望包括:知识的传播者和指导者,教学的组织管理者,学生的榜样和价值导向者,家长的代理人,心理调节或心理治疗者,科学研究人员。
39.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要素: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教师的人格素质特征,教师职业的积极情感。
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职业的积极情感包括:教师的威信,教育信念,责任感和自我教育效能感。
40.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专家型教师。
41.专家型教师特征:具有丰富而有效的专业知识,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创造性的洞察力。
42.广义的学习概念理解:①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②学习不是本能行为,而是后天习得性行为;③任何水平的学习都能够引起适
应性的行为变化;④不能把个体的所有变化都看作学习。
43.广义的学习包括:人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
44.(冯忠良)学习三种类型:知识的学习(知识的理解、巩固、应用),技能的学习(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45.(奥苏伯尔)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据学习进行方式)。
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
46.(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1956年)、情感领域(1964年)和动作领域(1972年)。
认知目标包括:知道、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情感目标包括:接受、反应、价值判断、组织、性格化。
动作技能目标包括:知觉、定向、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
47.学生学习的特点:①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②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③学生的学习是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的。
泛性,专业性,争议性和高层次上),学习组织的主体性。
49.大学生学习过程三阶段: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阶段,专业课阶段,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论文阶段。
50.(学习)联结理论共同特点:1)把刺激—反应作为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解释原则,把一切心理现象或所有的学习都归结为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2)强调学习发生的原因在于外部的强化,主张研究学习就在于研究外部条件,而忽视对学习内部过程和内部条件的研究。
51.联结理论的创始人:桑代克。经典实验:用猫学习解决疑难问题,如迷笼实验。
52.联结理论基本观点:①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②学习是通过不断的“尝试错误”而实现的③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按照一定的规
律形成或建立起来的。
53.情境与反应的联结三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练习律和效果律是两大主要定律。
54.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受四个子过程影响:注意过程(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者活动的探索和知觉);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换成符合概念,形成示范活动的内容形象);再造过程(以内部形象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新的反应模式);动机过程(决定哪一种经由观察学习的行为得以表现)。
55.(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观点:①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②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③教学应该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
结构的学习;④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56.有意义学习的实质:通过符号、文字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理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57.有意义学习的条件:从客观条件看,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从主观条件看,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
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学习者必须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58.学习迁移种类:正迁移和负迁移(迁移的性质)或者积极迁移和消极迁移,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迁移的层次),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迁移的先后顺序),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迁移的内容)。
59.迁移现象最早,最系统的研究:形式训练说。
60.(形式训练说注重训练和改进各种官能。)教学的重点:训练心理官能、提高心理官能的能量。
61.概括化理论(经验类化说)提出者:贾德(C.H.Judd);经典实验:1908年,贾德,“水下击靶”实验。
62.促进概括化最有效方法:变式。
63.(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容易的任务,学习效率随着动机作用的增强而提高,增加任务难度,动机强度越大,学习效率越低。
64.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①学习动机的多样性②学习动机的发展性③学习动机的间接性④学习动机的社会性⑤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65.在20世纪30年代,(默里)为了测量人格与需要,曾特别制定了主题统觉测验(TAT)。在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和研究之后,麦克里兰德及其
助手改编了这种投射技术。
48.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自学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学习内容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
66.“成就动机”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默里所提出的“成就需要”。
67.(阿特金森)广义成就动机分为:追求成功的动机(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为),避免失败的动机(表现为想方设法逃脱成就活动,避免预料到的失败结果)。
68.(阿特金森)决定追求成功倾向和避免失败倾向的因素:动机(M)(一种想要达到目标或回避目标的动力因素),期望(P)(对成功或失败
概率的主观估计,也叫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与任务难度有关),诱因(I)(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诱因价值)。
Ts=Ms×Ps×Is:Ts(追求成功的倾向),Ms(追求成功的动机),Ps(获得成功的可能性),Is(成功后的诱因价值)。
69.(韦纳)原因的维度: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维度。
70.(韦纳)期望原理:对未来成功和失败的期望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先前成败结果归因的稳定性,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会影响成败期望的继续。
71.(现代认知心理学,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72.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①定义不同(怎样做,是什么)②测量方式不同(间接,直接)③表征形式不同(产生式、产生式系统,命
题、命题网络、表象)④意识控制角度不同(激活速度快,慢)⑤习得与遗忘速度不同(习得速度慢、遗忘速度慢,快、快)。
程序性知识表征形式:产生式,产生式系统。一个产生式即一个“如果-那么”规则。
陈述性知识主要表征形式:命题,命题网络。命题是信息的基本单位,是陈述性知识的一种基本表征形式。
73.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联系:①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往往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②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也为获得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
靠保障③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虽然属于不同性质的两种知识,但在学习和用于解决问题期间是以多种方式相互作用。
74.策略性知识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包括: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重复策略。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75.元认知调控包括:计划,评估,监督。
76.(奥苏贝尔)学习机制: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77.(奥苏贝尔,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的意义获得模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下位学习分为:派生类属学习,相关类属学习。
78.问题的成分:给定(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问题要求是答案或目标状态),障碍(给定和目标之间必须经过思维活动才能消除的障碍)。
79.(现代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活动的思维搜索策略:算法式,启发式。
算法式:要逐个尝试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以尝试错误方式解决问题,但费时费力,而且往往难以实现;
启发式:以一定的原有经验为基础,采用选择方式搜索解决问题,这类简单省事、效率高,但不能保证问题的成功解决。
80.(据结果)判定创造性标准:新颖性,适用性。
81.有效问题解决者特征:①在擅长的领域表现突出②以较大的单元加工信息③能很好地监视自己的操作④能迅速处理有意义的信息⑤能以深层
次方式表征问题⑥愿意花费时间分析问题⑦能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保持大量信息。
82.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方法有:①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策略性思维的习惯②发展元认知③增强自我监控学习④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⑤
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⑥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⑦问题的难度要适当⑧帮助学生正确地表征问题。
83.头脑风暴法(智力激励):1939年,奥斯本,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84.头脑风暴的基本原则:①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让与会者畅所欲言。②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完善最佳方案。③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④追求与众不同的、甚至离题的想法,使与会者在自由与安全的气氛中交换各种设想。
85.品德与道德的联系:①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品德的发展与道德都受到社会发展及社会现实的制约,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特点。②品德是在后天的教育、榜样示范、社会舆论等形式的影响和感染下,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③个人品德在受到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的同时对社会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86.品德与道德的区别:研究的范畴不同,影响因素不同,性质不同。
87.构成品德的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88.(皮亚杰,对偶实验、两难故事观察实验)儿童品德发展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6~8岁),可逆性阶段(8~10岁),公正阶段
(11~12岁)。
89.(柯尔伯格)品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的定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习俗水平(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
人的定向,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社会秩序的定向),后习俗水平(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良心或原则的定向)。
90.班杜拉(实验研究:如抗拒诱惑实验、模仿学习实验等)提出了关于认知活动与社会影响促进学习方式改善的证据。
91.群体特征:群体必须是一群人,群体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群体有一定的目标,群体具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心理倾向。
92.群体(按群体内成员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分为: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93.大学生班集体特点:强制性,同一性,独立性,开放性。(一般特征:对共同目的、任务的深刻认识,集体成员间的相互友好,有合理的组织
结构,遵守集体规范。)
94.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理想色彩浓厚,人格因素起主导作用。
95.大学生人际关系(按交往对象)分为: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96.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因素:时空接近性,态度相似性,需要与性格的互补,个性品质,外表。
97.大学生认知偏差包括: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角色固着,自我认识。
98.自我认识偏差的主要表现: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
99.大学生心理问题: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定,性适应不良,紧张和压抑。
100.三种心理咨询形式:直接心理咨询和间接心理咨询,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咨询,通信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心理咨询。
101.三种经典精神分析治疗技术:自由联想,移情,梦的分析。
1.2.3.4.5.6.7.8.9.心理学:一门研究人与动物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构造主义(结构主义):主张心理学应以意识结构为研究对象,认为所有的人类精神经验都可以分解成基本的心理元素。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始于1912年的德国。该学派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和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就是一整套信息处理装置,这些装置是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其目的处理了我们祖先在狩猎等生存过程中所遇到的适应问题,是一门综合了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思想。发展: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具有顺序性的系统变化。系统变化:发展所包含的变化,不是随机、混乱、无组织的,而是系统、有组织的。青少年期:由儿童成长为成人,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时期。气质:人的“脾气”“秉性”或“性情”,它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成分之一,指个体内在的、不依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稳定持久的心理
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全部心理活动染上个人独特的色彩。
10.能力: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11.学习风格: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12.控制源:人们对影响自己生命与命运的那些力量的看法。
13.社会心理角色:由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和态度模式。
14.教师的社会角色心理: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和职业活动时,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包括学生及家长)期待的模式和规范。
15.广义的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的较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6.狭义的学习(人的学习):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活动而积累经验,进而产生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17.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通常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人类一般学习相比,这种学习属于狭义的学习。
18.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19.学习定势(学习心向):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
20.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局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21.成就动机: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
22.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3.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24.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
25.策略性知识: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26.知识表征:信息在人脑中的储存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
27.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
28.符号学习(代表性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
29.概念学习:实质上就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30.命题学习:实际上就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
31.变式:改变非本质属性以保持本质属性的概念正例的变化。
32.精加工策略: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储存
到长时记忆中去的学习策略。
33.组织策略:发现部分之间的类别、层次或其它关系,使之带有某种结构,以便加强与提高对材料的记忆。
34.重复策略:通过反复读写所学的材料使信息在记忆中保持的策略。
35.心理定势:由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36.功能固着:人们习惯了一种事物的某种或某些固定的功能时,就很难发现该事物的其他功能的心理特点。
37.品德(道德品质或德行):一定社会或一定时代的道德原则、规范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和凝结,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行
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点或倾向。
38.群体:人们依照某些相同的心理和社会原因,以特定方式组织起来,共同活动且相互制约的共同体。
39.正式群体:有固定编制和严格的组织原则的群体。
40.非正式群体:自发形成的、以个人需求或意向一致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
41.社会助长作用:许多人一起工作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
42.社会致弱作用:许多人在一起工作时降低了个人的活动效率。
43.从众行为:个体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44.晕轮效应:仅仅根据某人身上一种或几种特征来概括一些未曾了解的人格特征的心理倾向。
45.刻板印象:在人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
46.角色固着:个人言行举止过分拘泥于特定角色的心理倾向。
47.一般心理问题:是轻微的心理异常,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
48.心理咨询:咨询者就来访者发展方面的问题或适应方面的困难,为其提供能够正常进行心理交流的气氛,并运用专门的心理学方法,通过疑
6.学前教育心理学 篇六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环境是儿童社会化的基础
2.关于男女双性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特征 3.()是发动、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动力机制C.动机 4.以下不属于幼儿心理研究的基本原则有:()D.公正性原则 5.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D.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6.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D.在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 7.以下不是真实性评价的是()C.学习前评价
8.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迁移理论是()B.相同要素说 9.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D.挫折 10.以下不属于幼儿心理发展的本特点()B.顺序性
11.“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观点强调的是人的()。A.社会性
12.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D.阿特金森
13.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年。A.1903
14.幼儿()所形成的新形象,不仅可以是过去未曾感知过的,还可以是现实中不存在甚至是不可能有的形象A.想象
15.儿童形成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D.幼儿园
16.以下不属于先学前期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B.有意注意开始发展
17.近20年来,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不接受下列()结论。C.作为一个群体,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存在显著差异
18.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消一个愉快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D.惩罚 19.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进行分类,则迁移可以分为()。A.正迁移和负迁移 20.帮助幼儿积极参加活动,避免个别幼儿处于无所事事或()的状态。标准答案: 无监督
21.评价的过程是“在一些事件、目标或行为以及一个规范或标准之间的()”。标准答案: 比较过程 22.幼儿的创造性突出表现在游戏活动中和()上.标准答案: 想象力 23.幼儿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标准答案: 自我表现创造性
24.游戏也是儿童学习和与其他儿童()的情境。标准答案: 社会交往
25.幼儿学习评价的()特点是与幼儿学习特点密切相关的。标准答案: 整体性
26.在对幼儿的学习进行评价时,必须关注运用()、发展性评价。标准答案: 过程性 27.创造性学习强调学习的().标准答案: 主动性
28.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的重要手段标准答案: 心理交流 29.归因理论是一种比较系统的()理论。标准答案: 认知动机
30.儿童获得心理理论可以()日常的社会生活环境标准答案: 操纵和控制
31.评估是判断幼儿的学习是否发生以及()的程度的一种系统方法。标准答案: 学习掌握 32.创造性学习追求有创意的()。标准答案: 学习目标
33.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表现为:()、好问、好探究、好模仿。标准答案: 好奇
34.对幼儿来说,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情感因素,也包括态度和()等。标准答案: 价值观 35.支架式学习标准答案: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36.全语言标准答案:语言是“完整”的,不可简单地割裂成语音、字词和句子等片段。
37.动机标准答案:动机是激发、引起个体活动,引导、维持已经引发的活动,并促进该活动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作用。38.横向迁移标准答案:已学到的知识经验推广到其他内容和难度相类似的情景中。
学前教育心理学
39.学业学习时间标准答案:幼儿以高度成功率完成学习活动所花费的时间
40.竖向迁移标准答案:不同任务难度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迁移。低级概念和规则与高级概念和规则间迁移。
41.文化标准答案: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的总和。
42.评估标准答案:是指对信息进行收集、综合加工和解释以帮助教师判断幼儿学习情况的过程。43.转换标准答案:用一个客体代替另一个。
44.负迁移标准答案:也称干扰。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阻碍作用。45.正强化标准答案: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正强化。
46.游戏为基础的跨领域评价标准答案:一项测量游戏发展的观察量表,它以游戏为中介,对游戏情景下的儿童进行全方位评价。47.探究行为标准答案:包括浏览环境、仔细观察、感受、闻、用嘴接触、摇动、称重、移动、操作、探查或者用其他方式研究手中物体的性质
48.一般迁移标准答案:原理、原则和态度、情感的迁移
49.班级标准答案: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师生以课程为中介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殊惹急心理环境。
5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包括什么?标准答案:?加工水平理论:儿童对刺激的加工水平程度不同,只有经过精细加工的信息才可能被完整的保留下来。?双重编码理论:信息在长时记忆中有两种储存方式:表象和语言。?联结主义理论:学习的产生是由于某种联结的加强以及其他联结的减弱。
51.论述全语言教学理论标准答案:1.全语言教学观(又称为整体语言教学,实施是全面性的)2.以幼儿为中心的语言学习课程(教师不刻意要求幼儿做语言技巧的练习,但一旦幼儿有意愿主动探索时,教师就适时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帮助幼儿学习。鼓励幼儿与他人互动交谈,建构自己的知识)3.让幼儿成为早期的阅读者和书写者(牙牙学语,转述)4.成人要经常为孩子朗读故事书(幼儿成为一个成功的阅读者,主要来自大量的听觉经验)5.教师的态度是幼儿语言学习的关键。全语言教学的成败在于教师的态度,教师应将每一位幼儿看做主动的学习者,相信他们都能、也都愿意学习。因此,全语言教师对幼儿学习的评价,常常采用调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通过观察,记录幼儿的学习情形。
52.论述区角环境创设教室的物理环境设计标准答案:1.铺地毯:吸音并能用于特定的场地,如图书区。2.挂窗帘或将布挂在窗上,或将幼儿的美劳作品挂在窗户上。3.降低过高的天花板,通过运用固定的移动物,从天花板挂下学习中心的牌子,或以细线挂幼儿的美劳作品。6.教室内放置各种布枕头,以吸收振动。7.运用教师影响力:柔和的声音、有计划的活动和建立可预知的场地。8.提供书籍和报章杂志:教材可影响教室的每一个区:域,这些工具增进阅读能力并吸收活动的声气。9.运用篮筐做容器和转换工具。10.增加公布栏:布料的公布栏有助吸音,如室内展示空间有限,提供可移动板或在墙上盖布另辟空间。
53.论述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标准答案:1.一个心理群体对其成员心理上有重要意义,他们通过社会比较而互相紧密联系在一起,遵从同样的准则与道德。他们从群体中得出所谓正常的行为、标准、信仰等,群体对他们的态度与行为有很大影响。2.无论在什么社会,对儿童有重要而深远影响的环境主要不是家庭,而是儿童的游戏群体。
54.论述儿童在游戏中的情感发展标准答案:
1、当儿童在理解游戏情境的范围内去处理冲突与要求时,游戏能支持情感的发展。在假装游戏中,他们可以表演伤心、发怒、担心、害怕、爱、沮丧,而不用担心受到惩罚。
2、游戏使儿童在选择问题解决途径前能够积极地形成自己的经验,并探究其他的经验和可能性。
55.论述关于幼儿语言学习乔姆斯基先天论的基本观点标准答案:假设人类生来就具有复杂的语言结构,这些结构组成了“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这一组装置是分析语言输入的知觉和认知能力。
56.论述学习迁移的分类标准答案: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正迁移与负迁移;高通路迁移与低通路迁移;特殊迁移与一般迁移;横向迁移与竖向迁移。
57.论述社会化的特点标准答案:
1、遗传素质是儿童社会化的基础
2、儿童社会化是通过儿童与其他个体和群体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3、儿童社会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4、社会化是终身的过程
58.论述关于幼儿语言学习皮亚杰认知理论基本观点标准答案:幼儿的心智成长是幼儿在环境中经由探索、解决问题而建构出来的。强调幼儿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
学前教育心理学
59.论述操作活动对幼儿的意义标准答案:
1、操作活动是幼儿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
2、操作学习能够弥补语言理解和表达的不足
3、操作学习可以提高幼儿运动技能
4、操作学习使幼儿获得成就感和自我价值
60.()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D.移情
61.强调人生成功因素中()的决定性,使“智商决定论”成为历史。C.情商 62.下列哪一项是最好的依恋类型()。B.安全型
63.()是能够激起个体的定向行为,并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B.诱因 64.()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之一。B.学习理论 65.下列属于非正式测验的是()B.谈话
66.受()理论的影响,要在具体、真实、丰富、有趣、有意义,与幼儿生活相关的情境中探索幼儿时期的语言学习,培养幼儿用语言来解决问题。B.皮亚杰认知主义
67.()是教师在完成常规管理及其他管理任务后所剩的用于教学的时间。B.教学时间
68.重视()教育这一主题,已成为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主要标志。D.社会性
69.()是作为一个有特定性别的人在社会中的适当行为的总和,是人的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C.性别角色
70.儿童最初的创造想象是()D.情境性想象
71.学前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一般是指()。A.O~6、7岁
72.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B.柯尔伯格
73.马斯洛认为,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其中不属于缺失需要的有()。A.自我实现需要 74.()是划分给教师的计划用于幼儿学习的时间。A.分配时间
75.在幼儿班级管理中要争取更多的时间使幼儿()。标准答案: 有效学习76.评估通常具有某种程度的()。标准答案: 主观性
77.坦波瑞克认为,测量是根据()和测量的具体目标。标准答案: 教育目标 78.教师必须以()的发展性眼光来对待幼儿的学习。标准答案: 动态 79.区角环境的设计中各区的最佳配置()。标准答案: 动静分开
80.以游戏为基础的评价模式之所以有效,是由于()在幼儿学习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标准答案: 游戏 81.游戏使幼儿有机会了解世界,在群体中与同伴互动,学习(),发展想象力。标准答案: 表达和控制情绪
82.幼儿的学习方式通常是()的,在某个学习活动中,常常兼有多种学习方式。
83.韦纳提出归因可按三个维度分类:因素来源、稳定性、()。标准答案: 可控制性
84.身体游戏中取得成功能发展已经增强了的自信,()、独立性和自控能力标准答案: 情感独立性 85.负强化标准答案:撤消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负强化。
86.社会能力标准答案:社会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行为能力和品质。87.学习困难标准答案:儿童智力正常,但因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88.归因标准答案:归因指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
89.低通路迁移标准答案:反复练习的技能自动化的迁移。条件是在各种情境下的过度练习。90.分配时间标准答案:划分给教师的计划用于幼儿学习的时间。
91.标准参照物标准答案:以一定标准为依据,评价幼儿对某一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不考虑其同伴在该技能上的成绩。92.学习标准答案: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93.客体替代标准答案:用一个客体替代或转换另一个客体。94.顺向迁移标准答案: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学前教育心理学
95.消退标准答案:通过有差别的强化,缓慢地减少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的特征,使幼儿最终能对两种只有很少差别的刺激做出有辨别的反应。
96.论述有效的班级管理办法答案:全面关注;并行处理;过滤环境的高效;让每一个幼儿参与进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热情 97.论述实施幼儿学习评价的意义标准答案: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学习水平;有助于教师开展个性化的适宜性教学提供依据;有助于家园合作,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有助于家园合作,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改进教育教学过程
98.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幼儿需要的满足有哪些标准答案: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99.论述人本主义取向的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标准答案:
1、教师要接纳每一个儿童,把每个儿童都看做是独特的,他们有不同的情感和看法。
2、教师要帮助儿童认识到自己与他人都是价值、有能力的个体,每个儿童都能以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来学习。
3、每个儿童都具有极大的学习潜能,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引导儿童发掘自身的学习潜能。
100.论述区角环境创设中注意环境设计时的流动线的要求标准答案:首先,流动线的规划要注意流畅性,并保持足够的额外空间,一般保持在1/3以上。其次,教室的形状也会影响流动线,长方形的教室比正方形更适合.而L型则会妨碍教师监控幼儿的学习活动。第三,建立通道网.以连接各学习区。注意:通道网络应限制穿越活动区;通道应清晰、宽敞、延伸环绕学习区。第四,教室至少要有两个出口以供应急,并清楚地标明紧急出口路线。第五,各学习区可以用L型和U型来分隔。研究表明,这种分隔可以增加幼儿的学习机会。
101.102.论述社会能力的价值标准答案:
1、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2、有助于幼儿情绪和人格的积极发展以及心理健康
3、论述幼儿语言学习读写萌发理论的观点标准答案:幼儿读写能力在生活中会逐渐发展。最初幼儿借助表情、手势与有助于幼儿认知发展
人沟通,接着以口语的方式式沟通,然后意识到读与写也是与人沟通的方式。因此,幼儿读写发展是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环境中渐渐萌发的。
103.在学习动机理论中,需要层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马斯洛
104.以下内容中不能发生迁移的有()D.气质迁移
105.()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并以此设计了教学机器。A.程序教学
106.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儿童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不断发展并逐渐达到这种要求的过程,称之为()。D.社会化
107.受()理论的影响,为培养幼儿正确的语言习惯,教师进行反复的口头语言练习。A.行为主义 108.()是幼儿以高度成功率完成学习活动所花费的时间。D.学业学习时间 109.注意是一种()C.心理现象
110.由过去经验和习惯的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属于()A.定势
111.教师对幼儿的错误不能持完全否定态度,更不应指责,要给予一定的肯定。这体现了在塑造创造性的个性时要注意()。A.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112.与儿童最初的情绪反应相联系的需要是()。D.生理需要
113.动机作为促进活动的一种动力机制,其主要有激活作用、指向作用、和什么作用?B.维持作用 1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社会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115.亲子关系通常被分为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和()A.放任型 116.支架教学包括预热、探索、()几个环节。标准答案: 独立探索 117.行为主义认为动机和学习都是()的结果。标准答案: 强化 118.形式训练说把学习看作是()过程。标准答案: 心理训练
学前教育心理学
119.120.游戏是人类的行为,这就意味着所有人都游戏,而且和其他行为一样,游戏也有()。标准归因影响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归因后果又影响后继的行为。于是归因就具有()。答案: 个体差异
标准答案: 动机功能
121.为培养幼儿正确的语言习惯,教师进行反复的()。标准答案: 口头语言练习
122.随机通达教学,也称随机进入教学,是斯皮罗等人在认识灵活性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的针对()的一种教学方式。标准答案: 高级学习
123.幼儿的学习很多情况下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学习是笼统、()、整体性的。答案: 综合 124.活动区标准答案:就是利用活动室、睡眠室、走廊、门厅及室外场地,提供、投放相应的设施和材料,为幼儿创设的分区活动场所。
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发现学习标准答案: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来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惩罚标准答案: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消一个愉快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惩罚。
幼儿创造性标准答案:幼儿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意愿,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特的方法产生具有个人价值的产投入时间标准答案:幼儿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图示标准答案:图示是指任何一种做出动作的能力。
高通路迁移标准答案:有意识地将在某一情境下习得的抽象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客体虚构标准答案:发明一个客体,能够通过行动仿效他的使用。
学习的迁移标准答案:学习的迁移指先前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后来的学习或解决问题的影响。也就是心理理论标准答案:指个体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他人的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的区角活动标准答案:即在区角进行学习活动。也可称为活动区。强化物标准答案:凡能增强某个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物,叫强化物。
论述罗杰斯关于学习的主要论述标准答案:?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好奇心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儿童的学习论述社会能力的影响因素标准答案:
(一)幼儿自身因素:首先,幼儿的人格和个性特征是影响其社会交往互动性的重品的心理品质。
我们常说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能力。
是主动的。?在安全气氛中的学习效果最好。?涉及学习者个体因素(包括情感和理智)的学习最持久、深刻。
要因素之一;其次,观点采择能力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能力;最后,社会信息加工技能影响幼儿社会能力。
(二)同伴
(三)教师
(四)文化差异
138.论述社会性发展的概念标准答案:
1、它指在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儿童向着社会要求的方向不断发展并逐渐达到这种要求的过程.2、它是每个儿童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
3、它既离不开与社会群体、集体、个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也离不开个体主动积极地掌握社会经验和社会关系系统的活动。
139.论述评价多元化的内涵标准答案:评价主体元化。在评价幼儿学习时,不仅教师是评价主体,家长、幼儿、同伴等都是评价的重要成员,他们的积极参与可以帮助教师更科学、准确地了解幼儿的学习进程与水平。评价方式多元化。通过对幼儿的观察、谈话,幼儿作品分析,以及与其他工作人员和家长的交流等多元化的方式了解幼儿的发展和需要。
140.论述多彩光谱评价的来源标准答案:多彩光谱评价是加德纳和费尔德曼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历时多年的一项针对儿童学习的评价方法。他们非常关注儿童认知与学习的多元本质,深信儿童在各个领域的认知与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在评价儿童的认知与学习潜能时,应为其提供不同领域的材料和信息,这就是多彩光谱评价的由来。
141.论述幼儿学习评价的内涵标准答案:幼儿学习评价是指教师收集有关幼儿学习表现的各种素材和信息,并以某种参照为标准,对幼儿的学习进行综合、解释、价值判断,以评定幼儿学习水平的过程。
学前教育心理学
142.论述游戏的种类标准答案:
1、对于新颖事物探究行为的量改变不大,而探究的性质显示出发展和变化。随着年龄增长,探究更具有系统性、计划性。
2、客体的复杂性和新颖性。
3、从探究过度到游戏。
143.()是人类特有的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心理交流的重要手段,它不仅与个体的认知发展存在密切关系,而且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有重要作用。A.语言
144.“清高孤傲,自命不凡”,最容易在()亲子关系的家庭出现。D.放任型 145.()是将幼儿学习的成果与其他幼儿进行比较。A.常模参照物 146.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C.发散思维
147.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目标是()A.争取更多的时间使幼儿有效学习
148.()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可以修改的。C.可逆性阶段
149.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说话,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这个学生学会主动向老师请教的行为方式属于行为改变的()。A.强化法 150.下列情境中代表内部动机的情境是()。D.王佳每天独自听音乐 151.“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体现的是()C.学习迁移
152.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在儿童的安慰、帮助和同情等能力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B.同龄人
153.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持续地探究、()、觉察文字和有关读写的概念。标准答案: 验证 154.所谓的建构,就是说学习者自己通过学习寻找到知识之间()的关系。标准答案: 相互作用 155.心理理论的发展对儿童的道德发展、()的形成至关重要。标准答案: 社交能力
156.要想促进幼儿的道德发展,要先教他们(),从适当的行为开始培养。答案: 遵守既定的行为规范 157.创造性学习离不开学习的()。标准答案: 动机 158.159.160.161.162.163.164.形式训练说以()为基础。标准答案: 官能心理学
塑造标准答案:通过安排特定的强化关系,使幼儿做出他们原先行为模式中不曾有过的复杂动作。
维持学习标准答案:获得固定的见解、方法、规则以处理已知和再发生的情形的学习。要解决的问题来源于科学权威,解决逆向迁移标准答案: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特殊迁移准答案:某一领域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另一领域的学习。
论述游戏为基础的跨领域评价的实施过程标准答案:可以在任何一间大房间里实施。在这个房间里,玩具按照活论述吉尔福特认为的创造力所包括的内容标准答案:1.对问题的敏感度,即发现新问题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2.方案容易被公众理解和接受。
动区摆放,如积木区、沙桌/水桌区。只要具备必要的材料,也可以在家里进行。
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3.灵活性,即具有较强应变能力和适应性;4.独创性,即产生新的、不同寻常的思想的能力;5.再确定性,即善于采用多种方法和机制的能力;6.洞察力,能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和多样性并进行意义变换的能力。
165.论述发现学习的意义标准答案:?提高智力的潜力,学习者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探索模型,学习如何对信息进行转换和组织,使他能超越于该信息。?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和别人教给相比,自己发现会产生更大的自我满足。可从学习中得到乐趣。?学会将来进行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有这个实践就能最好地学到如何去发现新的信息。?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按照一个人自己的兴趣和认知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
166.论述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之间的区别标准答案:?接受学习中,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发现学习中,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现成地给学生的,而是在学生内化之前,必须由他们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
学前教育心理学
167.168.性 论述幼儿学习动机标准答案:幼儿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幼儿进行学习、维持学习并使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论述幼儿创造新培养的方法标准答案: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2、营造宽松的活动环境
3、有意思支持并促进幼儿的内在心理历程,它是激励和指引幼儿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需要。的创造性思维:展开联想,培养发散思维的流畅;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的变通性;肯定幼儿超常思维,培养发散思维的独特169.论述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活动能够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学习与发展标准答案:交往能满足幼儿的认识性动机;交往能满足幼儿得到认可和支持的需要;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生成;促进幼儿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170.如果一名7岁儿童不仅通过了7岁组的所有题目,而且通过了8岁组的题目,那么他的智力年龄就是7。则该儿童IQ=()。A.114
171.儿童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性交往是在()中发生的。A.游戏情境 172.()是指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A.需要
173.美国心理雪茄奥苏伯尔提出了三种常见的学习动机类型,为了赢得(如教师、父母、同辈等)的赞许与认可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是哪种动机类型?B.附属的动机 174.()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A.游戏
175.儿童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称为()。B.敏感期
176.贾德的概括说所依据的主要是他在1908年所做的()实验,这个实验被看作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B.水下击
177.读写萌发理论强调,应激发幼儿的内心产生读写的()。标准答案: 内在需要 178.根据()的组成方式来学习和教育标准答案: 语言要素
179.多动症标准答案:多动症是儿童注意力缺乏、活动过多、冲动性强和延迟满足困难等一系列心理行为的总称。180.181.182.183.184.185.186.187.188.189.190.191.学业成败的归因标准答案: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结局原因的推断的过程叫学业成败的归因。
幼儿园的环境标准答案:是指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总和。习惯化标准答案:习惯化是个体不断重复地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正迁移标准答案: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新生儿的习惯化是不学而能的
撤消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叫()。B.负强化
把()作为交往工具,在交往的实现生活中学习标准答案: 语言 幼儿的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兴趣和诱因等方面。标准答案: 好奇
幼儿期脑发展尚未定型,如果具备积极的环境刺激,幼儿的脑具有较好的()。标准答案: 修复性 儿童通过()和幻想,进行角色选择,终止规则,改变结果。标准答案: 游戏
()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标准答案: 学习
戏剧游戏标准答案:或称为假装游戏,儿童最常见的游戏形式。在社会性的戏剧游戏中,他们分享目标、主题、材料。戏剧性游戏是从成人那里获的。
192.学习标准答案:学习可以定义为反应概率上的一种变化。
193.在母亲离开时无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在母亲回来时,欢迎母亲的到来,但这只是短暂的,这种孩子可能属于()依恋类型。A.回避型
194.物体触及婴儿脚掌心,幼儿五个脚趾成扇形,这是()。B.巴宾斯基反射 195.下面不属于情商内容的是()。C.智力
196.多动症儿童脑生理机制研究显示,多动症可能由()发育迟缓引起。标准答案: 大脑额叶
学前教育心理学
197.198.199.200.操作性条件发射以对行为的()为重点。标准答案: 奖励
测量标准答案:是指教师手记有关幼儿学习表现的客观资料、素材和信息的过程。
特殊迁移标准答案:某一领域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另一领域的学习。
论述同伴关系的功能标准答案:1.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交技巧。2.是儿童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3.同伴交往经验影响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201.202.203.论述概化理论的内容标准答案:?认为相同要素说的存在只是迁移的必要前提,而关键在于原理、原则的应用。概括说论述著名的儿童创造性测量实验标准答案: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测验;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童言无忌”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是()B.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表现 强调了原理、原则的概括对迁移的作用。学习者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沃利奇---凯根测验
204.()认为心理学不是研究意识的科学,而应该以人和动物的行为为研究对象,行为的基本要素是刺激与反应C.华生
205.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A.班杜拉
206.关于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下列说法()项不正确。D.惩罚是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手段 207.成功的儿童经常从事小组游戏活动,而且被()视为非常理想的玩伴。标准答案: 同伴
208.创造性学习标准答案:能够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问题的学习,主要特点是综合,适用于开放的环境和系统以及宽广的范围。强调幼儿在活动中所具有和获得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和创造性思维特征。
209.210.211.自我效能感标准答案: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与信念。
同伴关系标准答案: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者相近的儿童之间共同活动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论述同伴关系的功能标准答案:1.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交技巧。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2.是儿童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3.同伴交往经验影响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212.论述游戏的本质标准答案:
1、在本质上是愉悦与快乐的。
2、内部动机趋势的,没有外部目的。
3、没有物质产品的活动,过程重于结果。
4、游戏是自愿的,儿童自选的。
5、游戏者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
213.最早有关学习迁移的代表性理论是()A.形式训练说
214.幼儿在互动中能自然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具有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的能力。标准答案: 了解他人思想
215.儿童在学习迁移中必须形成()和一般概念,才能导致迁移发生。标准答案: 共同原则
216.要在具体、真实、丰富、有趣、有意义,与幼儿()的情境中探索幼儿时期的语言学习标准答案: 生活相关
217.认知迁移理论认为领悟情境中的一切关系,是获得迁移的()。标准答案: 根本途径
218.评价答案:评价与测量和评估不同,不仅要包含测评及评估过程,而且还要以某种标准为参照对幼儿的学习活动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
219.论述婴儿的无条件发射行为
标准答案:
1、吸吮反射:手指放入婴儿口中;吸吮;有利于喂食。
2、游泳反射:将婴儿放入水中;踢水玩水;4~6个月;发生意外可以帮助婴儿存活
3、迈步反射:扶助婴儿腋下并使其光脚着地;做迈步动作;2个月;为行走做准备。
7.心理学教育论文 篇七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 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将学生的心理问题错当作思想品德问题, 全部由德育工作来解决, 也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万能钥匙, 过度强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忽视德育的思想性和导向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虽然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的是服务于当事人, 即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当事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 让他们自己做出各种判断和选择;德育强调的是塑造当事人, 即采用外部宣传教育的引导来实现正面说服、榜样示范、批评表扬、实际锻炼等方法。两者不能互相取代。
我校心理室与德育处、全体班主任加强沟通, 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协同构建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我们制作出一套《心理预警·教育干预》, 每月一期, 预测当月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制定相应的教育干预措施, 在月初的班主任会上发给每一位班主任, 指导班主任更好的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从而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网络和管理体系。
许多来我校参观的校长、老师、教育工作者等曾提出索要这套《心理预警·教育干预》作为参考。在此特将这套制度的形成、它与心理危机预警援助的区别、具体方案等加以整理, 供大家参考。
二、“心理预警·教育干预”与心理危机预警援助的区别
现今许多大中专学校都在开展心理危机预警援助制度, 这与“心理预警·教育干预”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 性质不同
校园心理危机是指在校园生活范围内各种突发的、重大的危机事件 (自然危害、社会恶性犯罪、暴力冲突伤害、自虐自残等) 引起的心理危机, 所以, 心理危机预警援助制度包括“预警———应急———维护”三个系统, 重在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早评估、早治疗, 更加倾向于心理治疗。“心理预警·教育干预”针对的是学生普遍出现的发展性问题, 比如学业压力、亲子矛盾、青春期交往等发展性问题, 包括“预警———干预”两个系统, 重在对学生的心理动态早发现、早预防, 更加侧重于心理教育及发展的功效。
(二) 面对人群不同
心理危机预警援助制度, 主要面对的是个别心理异常的学生, 从事学校教育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亲属或亲属人群。“心理预警·教育干预”制度针对的是绝大部分在校学生成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有时某一阶段度过, 问题也许就会自然消失, 受众面较前者更广。
(三) 实施对象不同
心理危机预警援助制度的实施对象主要是学校教育的管理者、心理教师、与学校教育相关的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 以及高级心理咨询师、医务人员、社会安全保障人员 (公安、律师、火警等) 和社区工作者, 分辨并发现可能出现的冲突性、危害性的危机事件及对象, 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尽可能给予及时的疏导和监控。“心理预警·教育干预”的主要实施对象是学校德育处、心理教师和班主任, 心理室根据学生当月的心理特点, 提前发放心理预警, 班主任据此细致观察班级学生心理动态, 对可能发生的偏差行为做出早期预测和干预, 防患于未然。
三、“心理预警·教育干预”的实施过程
第一步, 心理委员观察、收集心理动态。
心理委员又名心理联络员,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心理老师与班级学生进行联络, 将班级同学的状况或变化及时反映给心理老师及班主任老师。每个月末, 心理委员将本班这一个月大部分同学比较突出的现象, 结合同学们的想法以及自己的建议, 分别记录到《心理委员观察记录表》中的“我看到的事例”、“我调查到的”、“我的建议”上。然后, 心理老师对《观察记录表》进行整理与汇总, 整理出当月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 制作当月《学生心理动态图》, 并从学生的视角进一步解读学生的真实心理活动, 帮助班主任、任课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心态。
以初一年级为例, 二月份寒假开学后通过学生心理观察发现的主要问题是开学初的不适应, 其中最突出的现象是上课说话, 占41%;其次是抄作业、补作业, 占32%;带违禁物品占18%;看课外书、随手扔垃圾等现象分别占6%。
针对此种现象, 心理委员的解读是刚进入新学期, 大部分学生仍处于“浮躁期”, 具体表现是留恋寒假, 未进入学习状态, 贪玩, 思想比较懒惰, 不耐烦……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开学第三个星期。
第二步, 心理室结合学情发出心理预警。
在每月学生心理动态图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学习特点、教学规律等多方面情况, 心理室在每月初的班主任例会上为班主任老师发放当月的心理预警, 以十二月的《心理预警·教育干预》为例, 十二月前两周是学习情绪的虚脱期, 学生从紧张的复习考试中又回到了平静的知识接受情境中, 此时的学生身心疲惫, 教师经过这段时间的辛勤教学, 也容易感到疲惫。但这个时期是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 实施目标导向的黄金阶段, 如果能在此时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 实现正确导向, 教育教学将会事半功倍。后两周是学习情绪分化期, 在新的章节教学结束后, 需要进行相应的单元测验或考试, 面对考试成绩, 一部分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 一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开始表现出学习兴趣的转移或学习成绩的分化……
经过一年的摸索, 我们已经整理成一套系统的、按月发布的以学习心理为核心的“心理预警·教育干预”制度。
第三步, 指导班主任开展教育干预。
针对每月心理预警反应的情况, 心理室、德育处从学法教育、班风班纪教育、心理班会等方面分别提出教育干预措施, 并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 班主任老师可以结合本班特点, 开展心理班会及其他活动, 做好班级心理辅导员。
仍以十二月《心理预警·教育干预》为例, 面对第13~14周的学习情绪虚脱期, 班主任老师可以采取的干预措施有: (1) 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学习导向, 有针对性地深入展开学法教育。可以请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介绍学习方法, 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2) 抓好班级常规建设, 发动班干部力量, 注重点面结合, 设立帮扶对象, 用班级行为来规范和调动学生的团结协作及学习竞争意识。 (3) 组织以激发学习动力《昨天, 今天, 明天》为主题的心理班会, 引导学生告别昨日陋习, 抓住今日时机, 制定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 给学生正确的前行方向。 (4) 多组织体育活动或班级活动,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班级竞赛活动中提升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第15~16周的学习情绪分化期, 干预措施有: (1) 不断监督学生个人计划的执行。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具体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业量、试题的难度等方面。 (2) 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变换复习方式和复习内容, 避免因重复性的学习时间过长带来的不良影响。 (3)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丰富学生的心理感受, 使学生有更多获得成功的机会, 促使其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 (4) 组织心理班会《我为什么要学习》,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目的, 帮他们认识学习、文化对于一个人一生的重要作用, 引导他们逐渐恢复对学习的兴趣, 恢复正常的学习心态。 (5) 多与家长联系交流, 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 以减少学生消极心态的出现。
在开展教育干预的过程中, 班主任老师还将班级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心理室, 心理室据此组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活动, 有的年轻老师说“每个月收到这样一份预警材料, 感觉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教育工作更加有章可循, 心里更有谱了!”老教师也反映, “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进一步理顺了自己的工作思路, 将平时的教育工作又提升了一个层次。”……
《心理预警·教育干预》制度是一个集“观察———预警———干预”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管理、班级管理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对班主任工作、班级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作用, 值得继续深入探索。现在, 我们正在积极研究“心理预警·教育干预”的家庭版, 对家庭发出心理预警, 并提出家庭教育的干预措施, 相信这将是一个更新的尝试。
摘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心理预警·教育干预”制度是一个集“观察——预警——干预”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管理、班级管理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其对班主任工作、班级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作用, 需要了解这套制度的形成、它与心理危机预警援助的区别, 以及其具体的实施方案。
8.心理学教育论文 篇八
积极心理学转换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同的视角,打破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传统心理学关注“失败、问题、障碍”的消极模式,而提倡以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强调重点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它研究三个主题:其一是积极情绪体验;其二是积极人格的研究;其三是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
于是,在积极心理学中获得启示,我校的心理教育也从三方面出发开展研究:其一激发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其二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其三建立氛围良好的班级组织。以此研究为创建我校和谐氛围、促进我校积极发展而服务。
具体做法如下所述。
首先,落实在心理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在我校开设的心理课中,积极心理学渗透课堂的安排如下表。
第一学期授予学生方法。自我认识板块让学生了解自己,人际沟通板块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各项技巧。知己知彼,才可有所改进,为融洽班级氛围打好基础。生命感悟板块则让学生学会感恩,爱己爱人。记得在“单翼天使”活动结束后,面对残疾人创业者,有同学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缺乏信念,所以我们迷茫;我们后路太多,所以一味而退;我们只看到了自己少了什么,而不去想想自己拥有些什么。比起他们,我们拥有太多太多。我感恩,因为我有健全的身体。”一学期课程让学生获得了爱、感恩、尊重,信心等积极情绪体验。
从第二学期开始,则通过一系列的团队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
首先,用“家庭”的模式来建立团队。将每个班随机分成五组,每组89个人,一个组就是一个“家庭”。之所以分组,一是这样的小范围组织系统能让每个人都得到关注;二是突破班级已固定的交往圈,让每个人尝试学习与更多人相处。而用“家庭”来命名团队,是为了让个体有种归属感。
整个团队活动安排分成三个板块,团队合作、团队信任和团队创新。用两个手指把人抬起;让整个人从边长9厘米的正方形纸中穿越过去;用最快的速度传球,突破1秒甚至0.5秒……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团队群策群力、齐心协力的努力下,一一实现。活动中不乏出现令人感动的场面。有一回在室内做“四人悬空”活动,每组四个同学把自己的头枕在后面同学的膝盖上,上半身悬空,四个人保持平衡。班中有四个组都没能坚持下来,搭起后马上坍塌了,唯有一组始终支撑着。这时全班同学都自发围到了这组,虽然自己组输了,却没有人喝倒彩,大家都为这组喊加油。最后,这一组破了年级记录,全班长时间报以热烈的掌声。在那次回音壁(心理课作业)中,很多同学写到,“那一刻,名次不再重要,我们享受的是活动的过程,享受的是同伴的信任与鼓励。那样的掌声直到现在还温暖着我,我更爱这个班级了,深深爱着每一个同学!”在团队活动中,大家学会了互助、关爱、宽容、坚强、信任、负责,获得了勇气、信心、希望、乐观。
团队总结时,“家庭”的每个成员在“心”型纸上写下了对彼此最真诚的赞美,作为互赠的一份美好的礼物,同时也让个体提升自信。“我快飞起来了!原来我有这么多优点!那天课上收到赞美心,我不好意思看。于是回家后重温了一遍又一遍,吃饭看、做作业看、上厕所看、睡觉前看,恨不得用镜框把它们裱起来。我想,这些‘心我会一直珍藏,以后再有烦恼与挫折,它们将会是我最好的激励。谢谢你们,我亲爱的家人(指组员)”!这是“赞美心”活动后,一位同学写的感受,并且这样类似的感受几乎洋溢在每张回音壁上。收获自信同时感恩他人。
令人尤为欣慰的是,不少同学最终表达了对所属“家庭”的感激。最初,在团队建立时,有同学彼此陌生、甚至互有敌意的,都被随机分在了一组,他们曾强烈要求换组,被我拒绝。因为这正是我想改变的交往状态之一。希望他们通过活动,彼此增进了解,有所改观。在期末考查报告中,我特别关注这些同学经历一学期合作后,想法有否改变。可喜的是,大多看到的是我要的结果,“当时,在老师的坚持下,我认命了。现在我庆幸那时没有换组,没过多久,我就发现我的组员们都很热心!从那以后,我也开始主动用心去和他们交流……”
看着一篇篇积极的总结,我有一种实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到积极心理学理论所证明的规律真是非常神奇。“老师,我从没想过内向的我会在心理课上和同学们完成那么多疯狂的游戏。父母也说我的性格变开朗了,更大方了。这是心理课给我的最大改变。我坚信这一改变会在我未来的人生路上起重要的作用,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收益。”情感的互惠也让我从学生反馈中获得满足感与幸福感。积极心理学播撒的种子确实进入到每一颗心灵深处。
积极心理学也被运用于学校心理咨询中,曾为一个高三学生重建学习信心。
赵羽(化名)是一名高三理科班的学生,于高三第一学期临近结束时,在班主任和父母的建议下前来咨询。该男生成绩处于中游水平,从高二第二学期起,成绩直线下降,且表现出严重的逆反情绪。父母只要和他谈及学习,他就会不耐烦地扔下一句话:“我就是读不好,你们再逼我,我就去死!”父母无奈,求助老师。在班主任陪同下,赵羽来到咨询室。
初见赵羽,个子高高大大,却是个内向、敏感、自卑的男孩。谈话中,他虽显烦躁,但态度诚恳。言语间,我感受到他还是希望自己能学好,只是找不出学不好的原因,同时表达了希望改变现状的意愿。赵羽的态度也让我看到希望,于是和他约定第二次咨询时间,他欣然接受。
在赵羽第二次来访时,我让他完成了一份《诊断》。诊断结果显示,赵羽的学习目标期望值切实可行,但学习方法存在诸多问题,让我尤为关注的是,在其学习动机中,赵羽对他人评价极为在乎。当务之急,我与赵羽父母联系,相约面谈。
与赵羽父母相谈后,我了解到其家境优越,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尤其父亲,对儿子期望值过高,从小将儿子与其他优秀孩子比较,列举自己儿子种种不是。在赵羽中考时,父亲对其成绩不满,要求其复读一年,因而赵羽比同级同学年龄要大。进入高中后,父亲仍用高压教育方式。每次赵羽考完试,成绩下来,家里就要召开家庭会(类似于批评会),指出赵羽的不足。我终于找到赵羽形成这样的性格且过度在乎他人评价的原因了。父亲的主观、固执,把自己意愿强加于赵羽身上,长期否定儿子,使得赵羽自卑、敏感、逆反。
当即我确定咨询目标:同时为赵羽及其父亲作咨询。与赵羽每周一次在咨询室面谈,以帮助其调整学习方法为主;与赵羽父亲每两周一次进行电话咨询,以调整其对儿子的过度焦虑,及与儿子的相处方式。与赵羽母亲每周一次电话沟通,互通家校情况。
在和赵羽的咨询过程中,我们共同制订了他每天的学习作息计划,根据用脑规律对各科复习的方式和时间做出合理安排。我将“每天制订复习计划”布置为作业,每周来访时,我都要对这一周的作业进行检查。检查中,还不时发现,赵羽因长期不良学习习惯相继反映在学习上的新问题,对此,我及时作出相应指导。
咨询后期,赵羽在我区第二次模拟考中,进步极大,其中英语成绩还超过了目标值。我很高兴,表扬了他。他言辞谦虚,但看得出,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赵羽母亲也和我在电话中说,他开始会和父母谈自己将来的打算了,以前父母一问他志向,他就眼睛一翻,一言不发。
高考前一晚,我发了条短信给赵羽,“保持状态,一切顺利”。他回到,“谢谢老师关心,我有信心”。我既惊又喜,因为,从他口中说出“信心”俩字,实属不易。
信心收获的结果是,赵羽二本达线。赵羽父母激动地向我报喜,因为这是意想不到的结果。原先的愿望仅是尽力保大专,顺便奢望一下二本。赵羽在和我通话中还说:“老师,如果这次我能进所填的学校,八月份我要去报个英语班读了,否则开学后可能会跟不上。”我极其感慨,真是千金难买主动肯学啊!
说实话,赵羽的成绩并非是我最关注的。相较而言,心态更重要。如若他的信心真正被重建起来,即使现在失败,也总有一天会成功。
我们总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能力和动机欲望,如果一个人拥有天分并且很努力地投入学习或工作,他就一定会成功。但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天分意愿都很充足时,失败也可能发生,仅仅因为这是一个悲观的人。所以,学习积极心理学,做一个乐观主义者,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快乐、成功,也能让身边的人感染到这股气息。当我们所处的组织系统都积极乐观时,身处其中的我们会更阳光。
那么,就建立积极氛围的班集体而言,我们的班主任与学科老师在日常教学生活管理中,可作何借鉴呢?
一、 学科教学寓教于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谁说学习不能“玩”?这里所说的“玩”,是指轻松,而非不认真。若能让学生以对待活动的心态对待学习,轻松的感觉会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首先,在授课内容上为知识点创设情境,问题设计步步为营,提问环环相扣,用不同的鼓励、赞扬之辞让学生建立探究的信心。然后,授课技巧上多用适合记忆、理解的方法,如图像法、表格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等等,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不致因单调的授课形式而视听疲劳。若老师能将每一堂课视为一段美好的旅程,当每一段旅程即将结束时,不妨让学生闭上眼睛,回顾整个过程。把这一堂课的所有重要知识点顺畅地复述一遍,同时让学生闭眼回想。这一形式的课尾回顾能让学生巩固整堂课的记忆。每一堂氛围轻松、形式多样的课都会着实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收获良好体验,当学生能认同这门课程时,就会学得主动,班级的学习氛围也会随之和谐。
二、 班会开展团体活动,加强班级凝聚力
班会是建立良好班级氛围的最合适渠道。班主任可以设计一些全班参与的心理活动,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受、理解,并记住。参与了、经历了,才能印象深刻。而且,这类通过活动而发的感觉比他人授予延续更久。所以,可以说,由一个小活动感悟到的团结重要性胜过十句“我们要团结”的口号;一次通过归纳总结获得收益的领悟强过不断重申“整理笔记,归纳知识点很重要”的呼吁。
三、 个别学生教育,激励取代指责
对于学习差或行为规范差的学生来说,当“差”已成既定事实,再一味指责无济于事。或许这些学生自己也急,只是找不到改变的方法。当他们的自信心因这些“差”已遭到打击的同时,若我们再雪上加霜,很可能就导致他们彻底放弃。所以,在个别教育指导这类学生时,尽量帮助他们找到失败的原因,而后不断鼓励他们,使得他们在支持的氛围中找回积极的自己。
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组织系统、组织系统与组织系统,彼此之间相辅相成。因此,当积极的种子拨撒其间,学生、老师、班集体就会相互积极影响。进而通过班集体这样的小组织系统的积极运作,最终推动学校这个大组织系统积极前进。
参考文献
[1] P.Alex Linley & Stephen Joseph.Positive Psychology in Practice. Publisher: John Wiley and Son. 2004.
【心理学教育论文】推荐阅读: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07-03
本科心理学论文06-15
心理学论文选题08-01
护理心理学论文09-29
政治心理学论文10-23
教育的心理学基础论文06-24
学前教育心理学论文10-02
心理学的高校德育教育论文10-09
设计心理学最终论文07-09
旅游心理学期末论文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