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研组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2024-09-29

小学数学教研组校本教研工作计划(共11篇)

1.小学数学教研组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篇一

一、培训目标:

开展好校本项目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争创东宝区学习型学校,打造一支科研型、学习型和学者型的教师团队,促进教师均衡发展,使我校教育事业向全面、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

二、领导小组及培训对象:

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组员:xxx

培训对象:全体教师

三、培训内容与方式:

1、进一步开展“班班通”应用技术培训,使全体教师熟练掌握“班班通”应用技术,使现代教育技术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2、结合“比教学”活动,开展“高效课堂模式”研究,开展好校本项目“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培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在“高效课堂模式”研究上有所作为。

3、结合“访万家”活动,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开展关爱特殊群体学生话题讨论活动,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

4、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全体教师熟练掌握远程资源应用的操作和运用,能开展推荐平台的话题发布及讨论活动。

5、利用网络平台“教育博客”“论坛平台”打造新型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自主研修、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促进全体教师共同提高。

6、组织和督促教师参与并顺利完成“国培计划”。

7、组织教师认真有效的开展周工作反思活动。

8、建立好“学校资源库”,指导教师会用和用好资源库,并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源库。

四、组织与管理

1、培训方式:采用集中培训与自主研修相结合的方式。

2、“班班通”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在微机室举行,由远教室、教科室负责落实具体的培训内容,聘请培训主讲教师;“高效课堂模式理论”研究由教导处和教科室组织实施;自主研修由各教师根据学校统一安排按进度进行。

3、由德育室、安全室、教导处、教科室联合开展期末检查评比,并做好各类文字、网络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五、培训效果的评价

1、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好笔记,记录自己的心得感受,提出疑问。

2、利用网络平台查实绩,按要求完成教育博客撰写任务、积极参与话题发布和话题讨论活动。

3、根据教师的参与程度、教师完成工作情况及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与绩效工资发放挂钩。

2.小学数学教研组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篇二

与一线教师的访谈

利用教学调研的机会, 我与一所学校的教师聊起了数学教研组的校本教研情况。以下记录了三位教师对学科组开展校本教研的一些看法:

教师1:这个学期我参加的校本教研有5次, 分别是期初工作安排、期初“七认真”检查反馈、校级青年教师评优课评课活动、自己练习解题、自查备课作业等。作为一线的老师, 我更渴望切合教学实际的研究、讨论、交流等校本教研。

教师2:青年教师评优活动中的评课, 对缺点只字不提或轻描淡写。没有评课任务的老师大多充当着旁观者的角色。“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结局看似和谐, 却缺少了参与者之间的坦诚互动。听、评课的目的应是解决教学疑难问题。

教师3:我是一位青年教师, 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有很多疑问, 由于没有经验, 想商讨请教又苦于没有一个合适的平台。

一次问卷调查

为更深入了解情况, 我利用全市教研组长会议的机会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

问题1:你校数学教研组的研究主题是什么?

从45份回收卷来看, 教研组的研究主题多为学校的研究课题。其中有20个教研组的研究主题只是将学校的大课题笼统地照搬过来, 而没有结合数学学科教学制定相应的适切的子课题。比如: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幸福课堂, 幸福学习;构建“高效、低负”的阳光课堂;自主学习;小学绿色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等。这样的研究主题大而空, 自上而下的产生方式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相脱离, 教师身处一线的优势发挥不出来, 难以激发研究的需求和兴趣, 难以形成点 (发现问题) 、线 (解决问题的思路) 、面 (全员、全面) 联动的教研局面。

问题2:你认为目前校本教研开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可以多选)

从45份回收卷来看, 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因素:

教师渴望针对教学实际问题的专业引领, 但他们对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又不高, 这样的矛盾凸显了校本教研在“教”与“研”方面的脱节。教师是教研活动中最直接、最经常、最有权利的研究者, 应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教师已有的实践经验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问题3:你认为最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是什么?

问卷调查反映出教师更渴望来自他们个体性的实践感悟以及让同伴教学经验成为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

从访谈和问卷调查看, 学校例行的校本教研偏重于事务性工作安排与总结, 校本教研对教师缺少应有的吸引力。研究问题宽泛、团队意识淡薄、主体意识缺失是我市小学数学学科开展校本教研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让校本教研成为一个学习磁场把教师吸引进去, 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发展的自觉诉求, 让一线教师的实际专业需求及其已有实践经验介入校本教研之中?为此, 我们开展了两年多的卷入式校本教研实践与探索, 主要做法如下。

一、聚焦问题, 让教师卷入校本教研

教师研究所面对的是他们在教学工作中直接感受到的疑虑、迷惑和心理困境, 是教师无法回避、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 我们将校本研究的主题聚焦于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和真实的问题。例如“综合与实践”领域, 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会略教该内容, 甚至忽略不教。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策划研究主题时, 先请组内的全体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教学困惑, 然后分年级段进行讨论, 选出具有共性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提出来。比如:

(1)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课堂教学?如何凸现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价值?

(2) 如何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中进行认知性实践、模拟性实践以及社会性实践?

(3) 如何协调好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学习与其他领域的数学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

(4) 如何选取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实践活动研究课题?

(5) 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怎样安排?

由于这样的研究问题直接来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种种困惑, 和课堂、学生、教师紧密相关, 从而使校本教研具有了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 教师感兴趣, 有热情。聚焦教师自己的问题, 教师就容易卷入他们自己的校本教研之中。

二、依托课例, 开展卷入式研讨

课例研究以“课例”为载体, 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 能很好地整合教研的多样类型, 体现校本教研的核心理念——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在由下而上的方式确定研究主题后, 我们一般以全员参与的方式, 依托课例合理规划, 形成研究序列。两年来我们先后对“概念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复习课与练习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主题进行了专项研讨, 引导组内教师以真实的教学实践为研究载体, 开展“一人同课多轮磨课”“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等多种研修形式, 引导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主题, 我们注重依托课例让教师经历一个“疑问—规划—反思—行动—观察—反思和重新规划”的循环过程, 通过对某一主题阶段性的连续研究, 将教研活动的影响扩展到平时的工作实践中, 从而引导教师不断改善自己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 提升专业能力。

为引导教师以开放的心态, 加强协作, 共享经验, 彼此支持, 共同成长, 努力构建新的校本教研文化, 我们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尝试:

第一, 全员卷入, 重视同伴互助, 超越“一带一结对子”的教师培养模式。每次课例研究前, 我们先将研究主题告知每位参与者, 让每位教师在活动前预先学习相关的理论, 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惑。然后带着问题观摩教学, 在听课中思考自己有没有获得解决问题的启示。最后选择大家普遍关心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展开对话。人人参与, 使得大家都成为参与者, 出主意、想办法, 积极地贡献自己的想法、经验、智慧。两年多来, 组内每一位老师都承担过研究课, 每次校本教研所有成员都参与其中。试想, 当教师们观的“课”是集体合作、精心准备的, “课”的背后承载着不同教师的不同贡献时, 教师们所关注的就不再是执教教师本身, 而是活动的设计是否有效;不再是执教教师的个人“表演”, 而是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和实际获得;不再是活动的结果, 而是活动的准备过程。

第二, 全程卷人, 每月我们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开展卷入式校本教研, 通常先是观摩两节专题研究课, 然后是深度会谈。课例研究中, 我们将“磨课”的过程展现在以前只当观众的教师面前, 让参与活动的教师亲历“磨课”的全过程, 让他们看到一堂成功的课诞生背后的一系列的智慧劳动。磨课中的各种“煎熬”“磕磕碰碰”和“争议分歧”、选课的背景、设计的意图、遭遇的困惑、方案的改进等, 教师们不仅知其然, 而且还知其所以然。亲身的经历, 使得上课教师能坦诚地面对听课教师的评头论足和质疑问难。而对于其他听课教师来说, 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现实问题自己身上也有, 从而畅所欲言。全程跟进, 让教师们有机会欣赏到自己和同伴的成长变化, 获得极为强烈的审美体验。

深度会谈是一个自由的、开放的发散过程, 它会诱使教师把深藏于心的甚至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看法、思想、智慧展示出来、表达出来, 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最具有生成性和建设性的, 它会冒出和形成很有价值的新见解。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人为自己的意见辩护, 同时也不断思考和质疑他人的意见。在有效的讨论中每个教师都能获得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东西, 在认识分享他人经验中提升自己专业能力, 重新定位自己在校本教研中的价值与能动性, 不断增强学校归属感和专业成就感, 有力地促进教师可持续的专业成长。

当然, 专业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向纵深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每次课例研究, 我们通常会安排几位专家或骨干教师加以点评和分析。这个环节虽然时间不长, 但非常重要。对于教师们理解教学意图、领会课程理念、感悟教学策略和思想方法等都有很大帮助。

卷入式校本教研的关键在于促进教师群体分享教学经验和智慧, 把那些散落在教师个体零星的心得体会或经验汇聚成为群体共同享有的专业知识资源。为此, 在开展团队研修实践的过程中, 我们每次都对课例录像, 专人记录业务活动所形成的文字, 并通过网络方式进行资源传播, 形成有学校特点的校本教研资料库, 而后再以这些真实材料作为反思和研究实践过程的资源, 从中提炼行之有效的经验, 使学校真正成为创造知识的场所。

三、自我反思, 持续跟进———让卷入式教研不断深入

卷入式校本教研, 不仅在于构建多方参与的“学习共同体”, 还在于坚持“学习连续体”机制 (即注重后续行动跟进与反思) 。教师研修活动的收获与成效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认识上的进步, 二是行为上的改进。只有将研究共识转化为进一步的教学建议, 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改进才是教师研修的目的。也就是说, 研究不是随着活动的结束而结束, 而应该是新的开始, 是新一轮的循环。团队中的教师通过反思和持续跟进, 将研究成果在自己的课堂中去实践, 进行深度的实践研究, 践行研究的方式与方法, 捕捉教学中的问题, 寻求解决策略, 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 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 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从某种意义上讲, 卷入式校本教研培植的是一种新型的教研文化。

参考文献

3.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工作创新思考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工作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性阶段,这一阶段教学效果的好坏将对未来学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小学教学中,数学是重要的学科,通过数学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更加快速敏捷的思考问题,强化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通过小学数学校本教研能够使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得到创新,从而促使教学效果得到顺利提升。

一、学校校本教研的意义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对于学校而言,教学就是其中心以及核心工作,这一情况也就决定了校本教研的作用和地位,校本教研有助于新课程的创新开展,能够促使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强化数学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实现学校的积极、健康发展。当前很多学校都将校本开发、管理等工作作为自己的工作,[1]彼此间缺乏联系,整体性不强,认识上不到位,使得校本无序的现象比较严重,对于小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应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对学校进行积极指导和引导,使学校认识到校本教研的重要性,将校本教研作为中心环节,将校本教研与校本的开发、管理、培训等相结合,强调学校中校本教研的重要作用。

二、小学数学学校校本教研工作创新方法

1、建设高素质水平的教师队伍

教育工作需要由教师推行,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建设高素质水平的教师队伍,教研员需要承担这一工作。

选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将事业心强、又热爱教学的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并给予他们锻炼的时间和机会,使其积极参与到县市活动中,更好地为教学改革作出贡献。

积极培养青年教师,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青年教师的培养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青年教师个人成长的需要。教研员的职责:带动学科骨干引领青年教师在工作中明确自己的成长目标,制定个人成长计划,磨练自己各项教育教学技能。成为充满教学智慧,洋溢教学热情,挥洒教学魅力,“享受教育”的现代型教师。同时为青年教师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营造氛围,搭建平台。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与师德修养,现代化教育理论水平,专业水平,课程整合能力,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能力,让他们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培养。

学校要本着注重能力、讲求实效、更新观念、形成特色的原则,不仅在工作中关心青年教师,更要在生活中关心他们,调动他们的热情,释放他们的活力,让他们始终成为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前沿、最具活跃的群体。促使他们逐步形成学科教育教学的个人风格和特色,使他们在各方面尽快适应新形势下教学工作需要。

2、对教研内容进行优化

坚持科研为龙头,将课题实施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要把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问题、教材教法研究中的问题等方面的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并引导教师自觉地将日常教学工作有教育意义的“小问题”转化为“小课题”,做到“研究内容来源于教学,研究过程植根于教学,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同时在研讨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预设问题的研究,还要努力寻求解决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小学数学校本教研中,为了实现良好的校本教研效果,就需要教研员明确研究的课题,充分发挥整个教研工作的辐射作用,确定统一的核心数学课题,使得科研水平得到提升。因此,教研人员需要每年共同探究确定核心的数学课题,对所有学校的教研活动进行统领,学校的教研组依据这一核心课题制定子课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创新学校的备课内容以及形式,这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教研人员需要加强研究,使得以往学校数学备课的形式发生变化,指导教师制定备课记录卡,比如课题内容、课时、教学的目标、重难点、过程、方法、反思、备课组长的审查意见、教研组长的审阅等,[2]明确备课中心的发言人。并组织学校教师进行集中备课,使所有教师都能够参与到教学研究中,能够为今后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3、积极推进制度建设

教研员,需要依据实际情况,积极改革校本教研的运行机制,将理论思想作为指导,实现思想认识上的提升。应要求学校通过各种措施强化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提升教师的认识与理论。联系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讲座,提高教师对于校本教研的认识,使其能够在工作中有效地落实校本教研。

教研员,应深入课堂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与分析,定期收集学校、教师反馈的意见,并建立专门的文件夹进行储存,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探讨。找到自己和大家共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对问题进行督导,强化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

4、深入学校发挥教研员作用

当前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学中教师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长期处于教学第一线会形成自己的教学惯势,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他们都是将简单直接的理论教给学生,并且已经满足当前的教学成绩,[3]对于实践理论研究不足。相比于教师,教研员的教学理论以及科研操作中都有一定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中有一线的经验,对于学生比较了解,作为教研员应经常深入学校,了解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与教师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使教研员能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结束语:

校本教研是为了更好地优化学校教育,促使教学质量的提升。小学数学校本教研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教学研究成果。让小学数学校本教研能够很好的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帮助教师实现高效的教学水平。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科,有助于學生创新思维以及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教研员要高度重视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实现教师与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乐平. “阅读·思考·交流·发展”主题校本教研新范式——小学数学校本教研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寻求[J].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1,05:9-11.

4.数学教研组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篇四

回望过去的一学期所做得的工作,联系今年所面临的任务,依据学校工作计划,我们西张庄小学数学教研组本学期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开学预备周内,教师要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通读并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初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好数学学科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内容要包括一下方面:(1)基本情况分析;(2)教学目的和要求;(3)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二、各教师的备课,要在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写好教学初步设计方案。教学设计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教学适应学生。

三、教案的基本结构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和教材、学情分析;教学步骤(含电教手段或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学法指导;作业内容;板书设计。教师应及时撰写教学后记或教学反思,以利于今后教学的改进和提高。

四、教学的语言要力求言简意明,准确精炼,文明规范,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课堂要精讲精练,课间教师讲解应控制在20~25分钟内,留出时间给学生思考、探究、活动及训练。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依据课堂反馈的信息对教学任务加以数量上或难度上的调节,依据教案但不拘泥于教案,着力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本组各教师要注意更新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设备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作业的目的要明确;作业题要精选,题型要多样化,难易要有一定的梯度。提倡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兼顾学生个体认知差异,布置分层次作业、选择性作业。

七、控制作业量,减少机械训练。作业批改要认真及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作业批改之后,要督促学生自己订正、修改、养成自我检查和订正的习惯。

八、对学生的辅导要多样化。既要有课内辅导,又要有课外辅导;既要有集体辅导,又要有个别辅导;既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性的辅导,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辅导。

九、切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公开课。学校将本学期的教学公开课安排到周、到人,我组的各位教师要合理安排好时间积极听课、评课,也要积极听评语文组的教学公开课,听完课后,要积极从所授课中寻找自己的不足,总结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的教训,争取使自己能从这项活动中得到实际的进步。

5.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总结参考 篇五

立足本校实际,追求实际效果和注重实际应用,进行教师教学行为及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重点解决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管理以及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二、我们的做法

主要如下:

1、管理机制落实到位。

坚持执行每周领导听课制度,要求每一位领导在听课后与老师们一起研究并整理听课要点,并做好要点记录表,在下周一交由教导处或校长室审阅。其次,“教师校本研训一体化‘一三四’模式”同时跟进,坚持每周分科组集中学习,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利用每周二下午语文教研活动时间、每周三下午数学、星期四综合组教研活动时间,主要是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课程标准、提升文化底蕴等,并定期进行测验、总结、评价等。

2、注重提升专业素养。

良好的教师专业素养是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因此,本学期,我们依然把抓教师的专业素养放在首位。共派出多人次参加各级的培训学习。通说这样,使得每一位教师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更关注自身的发展,努力成为能适应新形势,具有创新精神,在教育中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现代型教师。本学期也给老师们购买一定量的书籍。读书有具体的要求,有规定看的,有选看的,分自学、集中学,考虑到有部分教师对学习的认识不够,除了加大思想教育的力度,我们主要通过任务式驱动教师们看书。有相应的`考核,进行读书笔记展示评比,读书心得交流等。勤动笔,要求教师注意积累总结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典型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好的做法积累经验,对于不好的做法及时反思及时改正。这是我们这个学期要求老师门必须进行的常规工作。同时,还鼓励教师们善于将自己积累总结的一些做法写成论文,多向刊物杂志上投稿,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这些,都是上学期也一直要求做的,我们认为有效的做法就没必要重复做。

3、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效益。

一 进行有效备课。

集体备课注重三个结合:与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相结合,与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与学校课题研究相结合。设置统一的科组研究时间,积极进行备课制度改革,实行“三级备课”制,总体思路是“提前备课,集体议课,个人整理,注重反思”16个字。即教师提前一周备课,然后教研组集体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实际进行个性化修改,课后撰写教学反思,反思要把课堂中的闪光点和失败处、学生的错例、二次教学建议等都记录下来。这样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备课实效。

二 立足课堂,以研促教。

课堂教学是抓质量之本,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质量是一节课一节课上出来的,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切实按课程标准办事,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这个学期,领导带头听课,教导处每周进行一次领导听课汇总。我们考虑到六年级是第一届使用新课程的年级,把六年级作为一个重要试点的年级,进行课堂教学的诊断,进行“连环跟进式”的课堂教学研究,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过程,真正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使教师在教学方法、手段、知识结构等方面逐步适合教改要求,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努力使教研活动体现三化:活动时间经常化,活动内容专题化,学习主题的序列化。

三 教研与科研相结合。

在校本教研中,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让教师结合自身的特点和现有的水平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式。本学期,根据教育局课题管理要求,我校在科研方面人

人参与了小课题的研究,可推的管理进入了规范化、精细化,具体就是:①将课题实验与校本教研紧密结合,在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方面下功夫,使教师在经验加反思中迅速成长。②将课题同课程改革紧密结合,注重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改革创新,探索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使教师能运用评价标准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及时做出分析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③将课题同信息技术相结合,及时吸纳、传输课程改革和课题的信息与研究成果,引发对课题的争鸣与交流,使课题研究在交互式、对话式等互动培训

四、注重日常检查和考核、评价。

按照计划每周除了常规的教研组活动,每月我们还要进行一定的检查和考核,这个学期,每个月教导处都专门抽查校本教研的各种活动或资料的检查,对做得好的给以表扬,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的指出和提供支持。分别进行了“我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交流活动、新课标知识考核、我最喜欢的教育教学名言交流活动、教师钢笔字暨读书笔记评比、‘连环跟进式’课例评比活动等。通过一系列活动给教师们搭建平台,展示自我,让大家在学习交流中一起成长。

6.小学数学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案例 篇六

葛兰镇中心校:郑小华本次的校本教研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为载体,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经过实践,校本教研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一是唤醒了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我校开展的专题式校本教研活动,要求教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彻底摆脱指令性课程模式下的消极情绪和被动心态,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二是培养了教师的教研对话交流精神。校本教研的三个要素是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促进了教师个体教育智慧的生成;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激活了教师群体的教育智慧;专业引领,是教师把实践与理论进行对话,与优秀教师对话,与专家对话,促进了教师教育智慧的可持续发展。下面记叙我们数学学科的一次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案例,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研活动概况。

◆教研主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计算题)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活动成员:小学数学教研组全体成员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计算的多样性、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开放性,进而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3、提高教研组成员的互助能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二、教研具体流程与评析。

步骤一:发现教学问题、确立教研主题。

·对象:全体参与主题教研的老师

研究始于问题。校本教研的问题如何发现,主题如何确定?我们认为,它是来自对新课标的理解,来自教学中的困惑,优秀教师的启发,以及教育科研的需要。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就是这样产生的。

1、新课标要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

充分发展的空间。于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开放性教学就应运而生了。目前,开放性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2、教学困惑

召集全体教研组成员讨论数学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下面教学问题:曾多次开展了计算教学研讨活动,很多老师在计算教学有效性方面做了各种尝试,但总是有多数学生计算正确率不高,计算方法单一和死板,不会用不同的方法验算。这个问题一直让我们教研组成员颇感困惑。

3、课题研究需要

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克服传统“封闭式”教学的不足,适应开放的社会教育的要求。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要重视开放教育思想,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重视开放教学目标,着眼学生整体的素质化;重视开放师生关系,体现教学气氛的民主化;重视开放教学内容,力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重视开放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化;重视开放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化。因此,我们以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开放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为载体,进行校本教研,以期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7.数学阶梯式校本教研模式 篇七

一、观摩学习

每个教研组集体教研的时间为连续的两节课,一般学期初我们会分专题安排部分观摩课。例如,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要经历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表述、概念的分析、概念的应用等阶段。但很多教师不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只是重视概念运用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定知识加工能力的学生就走在了前面,其他学生则获得的概念是一种“夹生饭”。长此以往,给一部分孩子的学习带来困难。针对这种现象学校专门安排了“数学概念教学专题”,通过优秀教师授课、观看特级教师录像,了解概念课的上课基本模式。

二、讨论

就观看的课提出自己的见解,梳理出值得借鉴的内容。名师上课自然精彩,然而生源不同,环境不同,教师自身素养的差距等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展开细致的讨论,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整合大家的力量,讨论出哪些可用、如何使用、用在何处……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这个内容很抽象,上课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绿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平均分成8个小扇形,将小扇形一个一个从半圆中移出排成红绿两队,又把两队合并成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然后依次进行16、32等分的割补、拼合,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圆面变换后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学生的思维就会由模糊变得清晰,能够想象到无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圆是可以转换成一个和它等积的长方形。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在有限的时空内让学生得到认知感知,学会了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且有机地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数学教师纷纷表示,遇到合适的内容,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一定比枯燥的讲解更受孩子们欢迎!

三、反思

课堂是教学研究的主阵地。通过开展实验课例研究,进行一课一反思。每听完一节课,教师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形成一篇教学反思,一节课带出一次反思交流,形成“1+1>2”的教研实效。因为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都是信手拈来的材料,因而这种形式颇受教师的欢迎。同时教师通过及时的、不断的反思,也积累了素材,锻炼了思考能力,开拓了思维方向。随笔式的反思为老师积累了经验,提高了技能,为以后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奠定基础。

四、模仿

仿照观摩的优质课的整体思路进行备课,组织课堂教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不能要求老师一下子将名师精髓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但必要的模仿确实是促进内化进程的催化剂!

五、再讨论

观摩之后,学校每周随机抽取一位教师上课,提前两节课通知到教师、分管领导及所有组员参加听课,课后一起进行会诊式研究,实则为个案研究。具体做法是:先由上课教师介绍设计思路,然后教研组成员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反馈艺术、习惯性行为等方面“把脉诊断”,细数“健康”状况,描述“病情”表现,分析“病情”成因,提出“治疗”方案。发现其闪光之处,作为今后教学的范例;找出其中不足,引以为戒。在研讨中,授课教师所在的年级段教师作为主要发言人,从环节设置、传授技巧等方面作比较细致的剖析,与授课老师探讨最适合本年级段孩子们的教学方法;其他教师主要从知识的联接与铺垫等方面做出提醒或引发感悟,以此促进全体教师的快速成长。

六、实践

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教师根据自己的感悟,扎扎实实和将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再创造,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切实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

经过“阶梯式校本教研”,使我们看到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变化。首先,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方式在变,由原来的规定统一式,变成了课题研究式、课例教学式、案例反思式、教研沙龙式,将教师引向问题解决,使教师围绕专题,探寻对策,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达到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同步提高。将教师引向实践追踪,学会对某一个共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教师之间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大家目标一致,共同献计献策,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其次,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角色在变。教师更善于从身边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发现研究,并从中获取信息,改进教学。教师更注重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学习型组织的建立逐渐形成良好的态势。教师主动研读教育理论书籍,用理论指导实践,去审视课堂教学,去反思教学过程,去分析成败得失,不断增强教学研究的主人翁意识。

“阶梯式”校本教研模式的开展,使学校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教师队伍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老师已经从中尝到了甜头,大家纷纷表示,现在有了名师导向,再加上自己的再创造,课堂教学活跃了,教学水平也相应提高了,这的确是迅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条捷径!

摘要:<正>校本教研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是促进教育教学提高的有效形式。我校的“阶梯式”校本教研活动遵循“走进模式—跳出模式—没有模式”的工作方针,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研究。每个教研组安排一位业务领导参与,遵循如下观摩—讨论—反思—模仿—再讨论—实践六个流程:一、观摩学习每个教研组集体教研的时间为连续的两节课,一般学期初我们会分专题安排部分观摩课。例如,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要经历

参考文献

[1]姜连龙.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中华少年,2015(18).

8.小学数学教研组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篇八

一、问题的提出

人总是存在各种差异,老师亦是。教师是差异发展的人,教师的差异和差异发展是必须正视的客观现实。我们尝试根据差异教育的理论设想出来的一种研训策略——差异研训。尊重教师个性差异是差异研训的立足点,也是差异研训区别于其他的关键之处。校本教研应做出多样化的选择,以适应教师个体差异的需要。差异研训就是要关注个性、关注差异,同时以此为基点,想方设法去满足差异性的需要,促进个体的充分发展。开展在尊重教师个性差异的校本研训对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有重要的意义,这正体现了当今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

二、差异研训的内容界定

教师的差异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教师之间生理、心理上具有的不同个体特征,这种差异称为个体间差异。二是个人素质结构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个体内因此又称为个体内差异,如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兴趣、能力间的不平衡等。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表明,每个人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在小学数学校本教研中,教研的核心目的是在尊重教师的个体间差异基础上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因此,在各种差异中,我们重点关注:

1、备课、上课、评课等执教能力的差异。通过关注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改进,加强课堂实践与研究,缩小科组内成员执教能力的差异。

2、应用理论改进教学能力的差异。通过运用科组内成员本身的教学差异,以强带弱,唤醒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有效提升各自的专业素养。

三、运用差异研训提高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有效性的策略

(一)运用差异,积极期待

期待效应告诉我们:传递积极期望,使人进步更快。因此,在科组开展校本教研时,应先充分与教师交流,了解教师的差异性,正面鼓励教师,在聆听的同时给不同的老师设定不同的目标、给予不同的任务、压不同的担子、赐相同的信任和鼓励。例如,对于有一定基础的数学教师,可以要求多上展示课、积极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小课题研究。另外,了解教师的差异,积极提供各种帮助和支持途径,帮助教师走出发展的“瓶颈”。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

(二)运用差异,制定规划

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发展必须使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树立自己的专业理想、专业信念,规划好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寻找体现自己专业发展价值的幸福点。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必须事先做好规划,否则,可能导致盲目行动。首先,让教师了解发展规划的类型和了解发展规划的内容与文本设计,然后,要求每位教师分析自身的差异,结合自己年龄特征、身体状况、专业特点和发展愿景,具体制定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做好教师专业规划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关键环节,目的是使每位教师学会自我规划,自我设计。运用差异,进行合理的规划有助于每个教师在不同目标体系中都能获得相应层次的成功体验,从实现小目标开始,拾级而上,科组的整体目标也在此过程中螺旋式上升并逐步实现。

(三)运用差异,合理竞争

适当的竞争可以激发人们内在的潜力。在学校内部挖掘或通过公招从外引进一些“新生活力”,通过同课异构、数学课堂教学评比、校内解题比赛、同级组质量分析会等,创造适度的紧张氛围,引导教师在紧张中学会适应、学会发展。同时,运用差异,因才设“岗”,细化科组教研的管理网络,将工作分解成若干组织,如:教材研究组、教法研究组、学情研究组、课件制作组等等,分别安排一位组长,形成人人都是管理者,都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各展所长。

(四)运用差异,抱团发展

社会的发展已越来越让大家感到,学校及学生的教育已无法由一个人来担当了,必须要通过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团结协助来完成。所以教师越来越觉得需要全体力量的支撑。引领教师形成共同愿景,以系统思考和共同愿景为基础,改善心智模式和不断自我超越,提倡教师团队学习,激发集体智慧,营造学校学习文化,建立知识共享平台,建立一个学习、反思、创新的新型教师教育模式,使个人与组织在变动的环境中持续协调地发展,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

为了充分发挥差异研训策略在教研中的特殊功能,我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及教师教学实践的现状,选择科学先进的研究主题,结合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并引入以课例为载体,以“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为特征,融合理论学习、教学设计、行动反省为一体的操作模式。(如图)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全员参与,互帮互助,各显其能。每一次学校的科组教研课、赛课、市区展示课,全科组老师都齐心协力,出谋划策,通力合作,出现一人展示“众人拾柴”的互助氛围,在合作中智慧共生。

总之,差异研训是在承认教师差异和差异发展客观性的前提下,研究教师发展中的差异问题,采取针对有效的研训措施,在教师发展目标方面要尽量缩小教师发展中的差距;但更重要的要看到每个教师的长处与发展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环境与机会,张扬教师的个性与特长,既能以长补短,又能各俱所长,从而实现培养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作者单位:广州市海珠区逸景第一小学 广东】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对它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前后,在英美等国是伴随着“教师即研究者”运动于兴起的。随着国内外学者对校本教研研究的不断深入,形成声势浩大的“校本运动”,“校本教研”已成为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问题的提出

人总是存在各种差异,老师亦是。教师是差异发展的人,教师的差异和差异发展是必须正视的客观现实。我们尝试根据差异教育的理论设想出来的一种研训策略——差异研训。尊重教师个性差异是差异研训的立足点,也是差异研训区别于其他的关键之处。校本教研应做出多样化的选择,以适应教师个体差异的需要。差异研训就是要关注个性、关注差异,同时以此为基点,想方设法去满足差异性的需要,促进个体的充分发展。开展在尊重教师个性差异的校本研训对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有重要的意义,这正体现了当今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

二、差异研训的内容界定

教师的差异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教师之间生理、心理上具有的不同个体特征,这种差异称为个体间差异。二是个人素质结构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个体内因此又称为个体内差异,如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兴趣、能力间的不平衡等。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表明,每个人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在小学数学校本教研中,教研的核心目的是在尊重教师的个体间差异基础上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因此,在各种差异中,我们重点关注:

1、备课、上课、评课等执教能力的差异。通过关注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改进,加强课堂实践与研究,缩小科组内成员执教能力的差异。

2、应用理论改进教学能力的差异。通过运用科组内成员本身的教学差异,以强带弱,唤醒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有效提升各自的专业素养。

三、运用差异研训提高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有效性的策略

(一)运用差异,积极期待

期待效应告诉我们:传递积极期望,使人进步更快。因此,在科组开展校本教研时,应先充分与教师交流,了解教师的差异性,正面鼓励教师,在聆听的同时给不同的老师设定不同的目标、给予不同的任务、压不同的担子、赐相同的信任和鼓励。例如,对于有一定基础的数学教师,可以要求多上展示课、积极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小课题研究。另外,了解教师的差异,积极提供各种帮助和支持途径,帮助教师走出发展的“瓶颈”。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

(二)运用差异,制定规划

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发展必须使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树立自己的专业理想、专业信念,规划好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寻找体现自己专业发展价值的幸福点。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必须事先做好规划,否则,可能导致盲目行动。首先,让教师了解发展规划的类型和了解发展规划的内容与文本设计,然后,要求每位教师分析自身的差异,结合自己年龄特征、身体状况、专业特点和发展愿景,具体制定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做好教师专业规划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关键环节,目的是使每位教师学会自我规划,自我设计。运用差异,进行合理的规划有助于每个教师在不同目标体系中都能获得相应层次的成功体验,从实现小目标开始,拾级而上,科组的整体目标也在此过程中螺旋式上升并逐步实现。

(三)运用差异,合理竞争

适当的竞争可以激发人们内在的潜力。在学校内部挖掘或通过公招从外引进一些“新生活力”,通过同课异构、数学课堂教学评比、校内解题比赛、同级组质量分析会等,创造适度的紧张氛围,引导教师在紧张中学会适应、学会发展。同时,运用差异,因才设“岗”,细化科组教研的管理网络,将工作分解成若干组织,如:教材研究组、教法研究组、学情研究组、课件制作组等等,分别安排一位组长,形成人人都是管理者,都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各展所长。

(四)运用差异,抱团发展

社会的发展已越来越让大家感到,学校及学生的教育已无法由一个人来担当了,必须要通过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团结协助来完成。所以教师越来越觉得需要全体力量的支撑。引领教师形成共同愿景,以系统思考和共同愿景为基础,改善心智模式和不断自我超越,提倡教师团队学习,激发集体智慧,营造学校学习文化,建立知识共享平台,建立一个学习、反思、创新的新型教师教育模式,使个人与组织在变动的环境中持续协调地发展,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

为了充分发挥差异研训策略在教研中的特殊功能,我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及教师教学实践的现状,选择科学先进的研究主题,结合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并引入以课例为载体,以“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为特征,融合理论学习、教学设计、行动反省为一体的操作模式。(如图)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全员参与,互帮互助,各显其能。每一次学校的科组教研课、赛课、市区展示课,全科组老师都齐心协力,出谋划策,通力合作,出现一人展示“众人拾柴”的互助氛围,在合作中智慧共生。

总之,差异研训是在承认教师差异和差异发展客观性的前提下,研究教师发展中的差异问题,采取针对有效的研训措施,在教师发展目标方面要尽量缩小教师发展中的差距;但更重要的要看到每个教师的长处与发展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环境与机会,张扬教师的个性与特长,既能以长补短,又能各俱所长,从而实现培养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作者单位:广州市海珠区逸景第一小学 广东】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对它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前后,在英美等国是伴随着“教师即研究者”运动于兴起的。随着国内外学者对校本教研研究的不断深入,形成声势浩大的“校本运动”,“校本教研”已成为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问题的提出

人总是存在各种差异,老师亦是。教师是差异发展的人,教师的差异和差异发展是必须正视的客观现实。我们尝试根据差异教育的理论设想出来的一种研训策略——差异研训。尊重教师个性差异是差异研训的立足点,也是差异研训区别于其他的关键之处。校本教研应做出多样化的选择,以适应教师个体差异的需要。差异研训就是要关注个性、关注差异,同时以此为基点,想方设法去满足差异性的需要,促进个体的充分发展。开展在尊重教师个性差异的校本研训对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有重要的意义,这正体现了当今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

二、差异研训的内容界定

教师的差异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教师之间生理、心理上具有的不同个体特征,这种差异称为个体间差异。二是个人素质结构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个体内因此又称为个体内差异,如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兴趣、能力间的不平衡等。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表明,每个人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在小学数学校本教研中,教研的核心目的是在尊重教师的个体间差异基础上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因此,在各种差异中,我们重点关注:

1、备课、上课、评课等执教能力的差异。通过关注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改进,加强课堂实践与研究,缩小科组内成员执教能力的差异。

2、应用理论改进教学能力的差异。通过运用科组内成员本身的教学差异,以强带弱,唤醒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有效提升各自的专业素养。

三、运用差异研训提高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有效性的策略

(一)运用差异,积极期待

期待效应告诉我们:传递积极期望,使人进步更快。因此,在科组开展校本教研时,应先充分与教师交流,了解教师的差异性,正面鼓励教师,在聆听的同时给不同的老师设定不同的目标、给予不同的任务、压不同的担子、赐相同的信任和鼓励。例如,对于有一定基础的数学教师,可以要求多上展示课、积极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小课题研究。另外,了解教师的差异,积极提供各种帮助和支持途径,帮助教师走出发展的“瓶颈”。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

(二)运用差异,制定规划

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发展必须使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树立自己的专业理想、专业信念,规划好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寻找体现自己专业发展价值的幸福点。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必须事先做好规划,否则,可能导致盲目行动。首先,让教师了解发展规划的类型和了解发展规划的内容与文本设计,然后,要求每位教师分析自身的差异,结合自己年龄特征、身体状况、专业特点和发展愿景,具体制定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做好教师专业规划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关键环节,目的是使每位教师学会自我规划,自我设计。运用差异,进行合理的规划有助于每个教师在不同目标体系中都能获得相应层次的成功体验,从实现小目标开始,拾级而上,科组的整体目标也在此过程中螺旋式上升并逐步实现。

(三)运用差异,合理竞争

适当的竞争可以激发人们内在的潜力。在学校内部挖掘或通过公招从外引进一些“新生活力”,通过同课异构、数学课堂教学评比、校内解题比赛、同级组质量分析会等,创造适度的紧张氛围,引导教师在紧张中学会适应、学会发展。同时,运用差异,因才设“岗”,细化科组教研的管理网络,将工作分解成若干组织,如:教材研究组、教法研究组、学情研究组、课件制作组等等,分别安排一位组长,形成人人都是管理者,都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各展所长。

(四)运用差异,抱团发展

社会的发展已越来越让大家感到,学校及学生的教育已无法由一个人来担当了,必须要通过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团结协助来完成。所以教师越来越觉得需要全体力量的支撑。引领教师形成共同愿景,以系统思考和共同愿景为基础,改善心智模式和不断自我超越,提倡教师团队学习,激发集体智慧,营造学校学习文化,建立知识共享平台,建立一个学习、反思、创新的新型教师教育模式,使个人与组织在变动的环境中持续协调地发展,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

为了充分发挥差异研训策略在教研中的特殊功能,我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及教师教学实践的现状,选择科学先进的研究主题,结合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并引入以课例为载体,以“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为特征,融合理论学习、教学设计、行动反省为一体的操作模式。(如图)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全员参与,互帮互助,各显其能。每一次学校的科组教研课、赛课、市区展示课,全科组老师都齐心协力,出谋划策,通力合作,出现一人展示“众人拾柴”的互助氛围,在合作中智慧共生。

总之,差异研训是在承认教师差异和差异发展客观性的前提下,研究教师发展中的差异问题,采取针对有效的研训措施,在教师发展目标方面要尽量缩小教师发展中的差距;但更重要的要看到每个教师的长处与发展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环境与机会,张扬教师的个性与特长,既能以长补短,又能各俱所长,从而实现培养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9.小学数学教研组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篇九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结合我区发展教育中心“以课例为载体,促进教师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的研究,我校数学科被选定为研究基地.基于以上考虑,以课例为载体开展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通过此次的讨论,我们数学科组教师对如何进行教材研读提出了以下的初步设想:以年级为单位,对《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进行研读.围绕以下几个内容:教材地位以及作用、课本的呈现形式、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和思考、如何设计练习,入手开展研读.

二. 活动主题:

三、活动目标:

1.经历阅读、思考、解答与同伴交流关于分数含义的相关问题的过程;2.掌握分数定义的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能够区分不同定义的特点;3.能够结合小学生的学习情况,正确理解“单位1”“平均分”等重要概念。能够从算术理论的高度理解分数的定义

4、使课堂中真正意义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情况,开辟一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5、通过这次活动,本组每位老师参与听课和磨课,创设善于研究、乐于实践,敢于探索的教研氛围,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四、活动时间:20016年9月~~~~20016年11月。

五、活动参与人员:三年级数学教师及课题组成员。

六、活动具体流程与评析。

第一阶段:发现教学问题、确立教研主题。·时间:20016年9月 ·地点:三年级办公室室。

·对象:全体参与主题教研的老师。·研讨问题:

【步骤一】发现教学问题、确立教研主题

研究始于问题.校本教研的问题如何发现,主题如何确定?我们认为,它是来自对新课标的理解,来自教学中的困惑,以及教育科研的需要.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就是这样产生的.

1. 新课标要求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学习不再是一种被动吸收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怎样使学生把数学学习成为再次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怎样使这个过程更动态、更有效呢?这成为我们再次思考的问题.2. 教学困惑

每个学期初我们科组都会进行上学期末的考试质量分析,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缩小班际之间的成绩差距?除了考虑学生客观存在的能力差距,还有就是我们教师的本身教的主观条件,怎样使我们的教学水平能够不断地提升呢?回归课堂,回归课本知识,我们真正理解了多少.

3. 课题研究需要

结合我区发展教育中心“以课例为载体,促进教师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的研究,我校数学科被选定为研究基地.基于以上考虑,以课例为载体开展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通过此次的讨论,我们数学科组教师对如何进行教材研读提出了以下的初步设想:以年级为单位,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出现的两册教材进行研读.围绕以下几个内容:教材地位以及作用、课本的呈现形式、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对教材的理解、分析和思考、如何设计练习,入手开展研读.

【步骤二】寻找理论依据,相互交流想法

1. 寻找理论依据,学习理论知识

教材是部分教学专家在一定的环境下,在一定时间内对教学思想和课程标准的诠释,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为了让教师们了解本次校本主题研究的同时,让教师们有意识地边学边实践,使实际经验和教学理念相互摩擦、相互碰撞出创新的思想火花.我们组织数学教师带着问题,围绕主题,查找了如下的资料进行学习,并结合我们学科的特点进行讨论.结果整理如下:

理论依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奥苏伯尔(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不仅要以学科知识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而且要以心理学作为组织教材的理论基础”,“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3)弗赖登塔尔(荷兰数学教育家)的“数学化”、“再创造”等数学教育思想:“数学教学必须做到‘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去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并由此出发组织数学教学”,“所谓数学化的过程,就是将学生的数学现实进一步提高、组织、抽象的过程”,“数学是通过自己的‘思想实验’创造数学知识的.学数学和学游泳一样,不实践是不会获得真知的”,等等. 理论学习材料:《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学科学业评价标准》.

2. 分析教材、提出教学思考

在获得理论知识支持之后,我们教研组对三年级上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知识点进行讨论.

现象1:《分数的初步认识》围绕“整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练习设计意图”展开阐述.

评析:在研读三年级的教材中发现说课的味道比较重,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有点泛泛而谈的感觉.在阐述练习设计的环节中,完全脱离教材,重组练习.

自始自终,教师们都不知道如何“研”起?大家都答不到边上,如何是好呢?带着问题,我们展开了新一轮的教材研读.

【步骤三】回归课堂教学,重新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通过再次研读解决

简要说明:根据学生的知识起点,再次进行教学设计.本节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课中练习加强了对单位“1”的理解,并结合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教学,课堂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步骤四】集体研读、反思教学

教材研读不能面面俱到,要找准一个切入口,才能以点带面,开阔视野,真正促进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

如何深入研读教材,研读教材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多研究、多思考,就一定会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扎实有效而又不失灵活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的成功之路.

七、阶段活动经验小结:

(一)、差生存在问题分析:

1、上课精神不集中。

2、练习、作业书写不规范,连简单的运算都有问题。

3、平时不认真审题,读不懂题目的要求。

4、缴交作业不按时。

5、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答题速度缓慢。

6、家长不配合。

(二)、转化差生的具体措施:

1、教师方面: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要想转化差生,关键要明白所谓差生是指在学习上潜能未完全被挖掘,智力未完全被开发,思想道德上存在某些弱点或有一些不良行为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只是在成绩,德行方面暂时不如其他同学,在这些方面暂时出现了困难。只要能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就能有所好转甚至取得更好的成绩,或得更大的进步。他们尚有可塑性,他们一样渴望成功,期待改变。并不是一无是处,更不是无可救药。所以教师首先应从观念上变这些学生为“待塑生”、“后续连”、“后进生”,思想上要重视他们,关爱他们,而不能歧视他们,排挤他们。转化后进生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教师要有任重道远的思想准备,在做后进生转化工作时要有足够的耐心,锲而不舍和以苦为乐的精神,真正做到“诲人不倦”。切忌急功近利、时冷时热,或疏忽大意,或半途而废甚至浅尝辄止。第二,教师要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角色“教者”变为“导者”,即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帮手,助手甚至副手;还要从“师道,尊严”(师者,即权威)的传统角色变为学生的兄长,朋友,知己,在生活中给予学生体贴温暖,让他们愿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学习,相信老师能真正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第三,树立良好形象,要有开阔的胸怀,广博的爱意。让学生相信教师能给他温暖,能传他知识,能做他榜样,愿与教师交流,沟通。如果教师为维 护尊严、权威而放不下架子,始终高高在上的话,那么只能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进而成为反馈信息、交换意见等这些正常教育教学形式的障碍。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要排除这种障碍,可以用主动与学生交谈,了解情况,课余与其一起做游戏,搞活动等方式方法。

2、学生方面:感受关注,树立信心

后进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能主动变社会教育要求(学校、家庭、社会)为自己的学习要求,即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也就是说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外,在老师的指点下后进生要认识到自己的确与其他同学在某些方面的差距。在班上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主要措施

1、分层次设计目标,给差生制订能够完成的目标,使其能真正感到成功的喜悦。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差生辅导,尽力使他们的成绩有所提高,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

2、有选择地任用学习成绩不是太好但能力强的学生当班干部。班干部的榜样作用,已经无声的证明:每个人都可以学好的,关键是你有没有意志力!他会把所有的差生凝聚在一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激起学习的兴趣。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3、多组织活动,让差生的其他优点尽情展露出来,树立自信心!找准目标,让这个学生的转化起示范作用!让差生在班级也有发挥之地。放大他的优点,激起信心,在迁移到学习上来。期望效应总会起作用的!相信他的学习成绩也会赶上来的!老师的爱心和耐心会是催化剂!

4、不刻意过分关注差生,不随意处理差生,不在差生心中有“黑色标签”的阴影。差生心理敏感性特强,特别是对老师、同学的态度。老师的态度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学生的态度。所以老师的每一句话、眼神、举止都要考虑到差生心理承受能力!不能过度的关注,有时过度的关爱,让学生有心理压力。用一颗平常心对待他们,比什么都重要!要变“有痕”为“无痕”!

10.七年级数学校本教研工作计划 篇十

(2012—2013学第一学期)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教师的执教水平,发挥群体优势,不断深化我校校本教研工作,特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县教育局教学工作要点为依据,以校本教研工作为依托,结合我校实际,在现有学校教研和教师现状的基础上,继续以教师群体和个体能力发展为宗旨,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入手,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执教能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教研目标:

以科研兴校、教研强师为理念,以教学研讨为渠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校本教研活动为抓手,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活动形式,用心营造“评比促进,师生分享”的教研氛围。树典型,抓普及,促提高,引导中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逐步探索校本教研新模式,力求我校校本教研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1、通过校本培训,更新教育观念,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力求课堂教学体现新理念,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2、通过校本培训,学习新理念,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评价能力与教学理论水平。这是本学期的重点。

3、转变观念,抓好教研组工作,使之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4、观看实践优质课,尝试案例分析、自学研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三、具体步骤和方法:

1、深化制度。继续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在已有的制度基础上,继续完善各项制度,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以制度促发展,以制度作保障。

2、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1)继续推行“走出去”的培训方式。

教师的发展需要专业的引领,在名师引领中明确方向,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这是教师们获得发展的重要历程。因此,要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的“瓶颈”现象,也须通过进行大量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引领及教师自身教学实践研究,从中不断地获取新的理念、寻找新的方法、积累新的经验。本学年,学校将继续安排一些教师外出学习,并且学校要求外出学习、考察培训的骨干教师,必须写出学习汇报材料,并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培训采用作专题讲座、经验交流、讲汇报课等多种形式,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让更多的教师受益。

(2)做好“请进来”工作。

专家、名师的参与是校本教研成功不可或缺的培训资源。本学期,学校邀请县骨干教师为我校教师作新课程培训。进一步发挥名师的作用,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尽可能地邀请专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进行“临床会诊,现场诊断”,找出问题及原因,制订对策措施,帮助教师解答疑难。

(3)内部挖潜,择本校之能人,举本校之“名师”。我校充分发挥本校教学骨干、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安排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研讨课,一方面为教师提供示范,解剖案例,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对骨干教师、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4、深化“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模式。

深化“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1)每位教师围绕自己确定的校本教研主题上一节汇报课。(要求:课前围绕主题进行说课,课后说课后反思)

(2)同组教师(学校领导)同备一节课、听一节课、同评一节课。

(3)同组教师(学校领导)共同研讨交流。(做到三个一:说出一点优点,找出一点不足,提出一点希望。)

(4)执教教师结合大家的建议进行二次、三次修改,不断提高课堂实效。

5、围绕新课程,扎实开展活动,切实提高实效。

(1)加强常态下课堂教学管理并对管理内容进行检查,做好各项检查记录。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本学期我校将狠抓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调研,学校领导将加强听课力度,采取推门进听课、跟踪听课、检查性听课等形式,掌握第一手材料,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立足课改,不断深入实施新课程。扎实开展每周一次的“校内教研活动日”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交流、反思教学情况,进行案例交流、经验交流、论文交流、教育教学日记交流等,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逐渐形成我校开放、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格局。

(3)立足岗位培训,着力打造名师。

为配合教育局举行的各种调教比赛,结合我校实际,组织教师开展各种教育教学业务技能大赛,着力打造名师,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教师业务技能与水平的提高。如开展教师基本功竞赛、教学设计竞赛、课堂教学大赛、优秀论文或优秀案例评比、课后反思交流、课件评比等活动。

(4)注重日常教研活动的资料管理。学校要求教研组和教师个人严格按管理制度完成好自己的各项工作,注意做好校档案和个人档案资料的积累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反馈、有整改、有实效,学校将组织评选新课程活动优秀教案、教学反思、典型案例、心得体会,编辑成册。

11.数学阶梯式校本教研模式 篇十一

一、观摩学习

每个教研组集体教研的时间为连续的两节课,一般学期初我们会分专题安排部分观摩课。例如,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要经历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表述、概念的分析、概念的应用等阶段。但很多教师不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只是重视概念运用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定知识加工能力的学生就走在了前面,其他学生则获得的概念是一种“夹生饭”。长此以往,给一部分孩子的学习带来困难。针对这种现象学校专门安排了“数学概念教学专题”,通过优秀教师授课、观看特级教师录像,了解概念课的上课基本模式。

二、讨论

就观看的课提出自己的见解,梳理出值得借鉴的内容。名师上课自然精彩,然而生源不同,环境不同,教师自身素养的差距等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展开细致的讨论,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整合大家的力量,讨论出哪些可用、如何使用、用在何处……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这个内容很抽象,上课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绿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平均分成8个小扇形,将小扇形一个一个从半圆中移出排成红绿两队,又把两队合并成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然后依次进行16、32等分的割补、拼合,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圆面变换后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学生的思维就会由模糊变得清晰,能够想象到无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圆是可以转换成一个和它等积的长方形。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在有限的时空内让学生得到认知感知,学会了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且有机地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数学教师纷纷表示,遇到合适的内容,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一定比枯燥的讲解更受孩子们欢迎!

三、反思

课堂是教学研究的主阵地。通过开展实验课例研究,进行一课一反思。每听完一节课,教师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形成一篇教学反思,一节课带出一次反思交流,形成“1+1>2”的教研实效。因为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都是信手拈来的材料,因而这种形式颇受教师的欢迎。同时教师通过及时的、不断的反思,也积累了素材,锻炼了思考能力,開拓了思维方向。随笔式的反思为老师积累了经验,提高了技能,为以后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奠定基础。

四、模仿

仿照观摩的优质课的整体思路进行备课,组织课堂教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不能要求老师一下子将名师精髓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但必要的模仿确实是促进内化进程的催化剂!

五、再讨论

观摩之后,学校每周随机抽取一位教师上课,提前两节课通知到教师、分管领导及所有组员参加听课,课后一起进行会诊式研究,实则为个案研究。具体做法是:先由上课教师介绍设计思路,然后教研组成员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反馈艺术、习惯性行为等方面“把脉诊断”,细数“健康”状况,描述“病情”表现,分析“病情”成因,提出“治疗”方案。发现其闪光之处,作为今后教学的范例;找出其中不足,引以为戒。在研讨中,授课教师所在的年级段教师作为主要发言人,从环节设置、传授技巧等方面作比较细致的剖析,与授课老师探讨最适合本年级段孩子们的教学方法;其他教师主要从知识的联接与铺垫等方面做出提醒或引发感悟,以此促进全体教师的快速成长。

六、实践

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教师根据自己的感悟,扎扎实实和将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再创造,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切实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

经过“阶梯式校本教研”,使我们看到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变化。首先,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方式在变,由原来的规定统一式,变成了课题研究式、课例教学式、案例反思式、教研沙龙式,将教师引向问题解决,使教师围绕专题,探寻对策,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达到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同步提高。将教师引向实践追踪,学会对某一个共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教师之间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大家目标一致,共同献计献策,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其次,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角色在变。教师更善于从身边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发现研究,并从中获取信息,改进教学。教师更注重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学习型组织的建立逐渐形成良好的态势。教师主动研读教育理论书籍,用理论指导实践,去审视课堂教学,去反思教学过程,去分析成败得失,不断增强教学研究的主人翁意识。

“阶梯式”校本教研模式的开展,使学校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教师队伍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老师已经从中尝到了甜头,大家纷纷表示,现在有了名师导向,再加上自己的再创造,课堂教学活跃了,教学水平也相应提高了,这的确是迅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姜连龙.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中华少年,2015(18).

[2]丁毅.初三数学复习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5(14).

上一篇:四六级级作文下一篇:道德讲堂经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