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23)《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2024-07-24

C(2-23)《登上地球之巅》教案(共9篇)

1.C(2-23)《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篇一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3、登上地球之巅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生字词语;

2、复述文(概括能力);

3、景物描写;

4、详略的安排。

过程与方法:快速阅读,自主、合作与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崇高的献身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复述文、详略安排

教学难点:复述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导语: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

2、文体:通讯,通讯是详实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具有时效性。

作者简介:郭超人,湖北武穴人,高级记者,1960年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夏邦马峰的报道。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x藏十年间》、《时代的回声》等。本文节选自《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3、关于珠穆琅玛峰:

•喜马拉雅山脈的主峰。位于中国x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交界处。“珠穆琅玛”系佛经中“神女”的译音。珠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13米,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有巨大的冰川,最长达26公里。中国登山队两次从北坡攀登顶峰(1960年月2日和197年月27日)。

4、写作背景:

•1960年月2日,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二、整体把握:

〈一〉生字词语检查、学习

〈二〉速读文,概括出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经过的几个阶段。、登山队出发。

2、突击主峰

(4—8)刘连満甘作人梯,帮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9—13)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満留下,其他三人以最快速度奔向顶峰。

4—1)刘连満冒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感人的短信。

(16—21)三队员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22—23)完成由北路登顶的壮举。

3、复述文(概括能力)

〈三〉登珠峰的英雄遇到哪些困难?靠什么来战胜?

遇到的困难、山路陡峭

2、天气严寒

3、身体虚弱

4、高山反应、缺乏氧气

6、黑夜登山(靠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団结合作、敢于牺牲的精神来克服)

〈四〉、登顶成功,只是文中介绍的这四个人努力的结果吗?请说明原因。

•单从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的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蛛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

三、写作借鉴、请概括出文中详写了哪些典型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从中懂得写作上哪些技巧?

一是详写了四名英雄征服“第二台阶”的过程(岩壁陡滑危险,用“人梯”翻越,黑夜中攀登的艰险及想到英国登山家的失踪);二是详写了刘连満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懂得记叙复杂的事应:

a选择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b、有重点地记叙,其余情节可略或一笔带过;、重点记叙部分则应加以生动的描写,还可以加入议论抒情。

2、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试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四、小结:、这篇新闻报道,记叙了英勇的中国登山贱儿,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世纪。赞扬了他们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2、作者采用详略得当方法处理材料和选取典型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五、体会和反思(作业):

从文的感人情节中,看到我国登山队员哪些优秀品质?结合斯科特等人的壮举,谈谈你的体会。(团结协作、个人的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毅力等)

2.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设计 篇二

知识目标:

1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珠穆朗玛峰》图片

导言设计: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部,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的音、义

1注音

峰巅砭骨()崔巍()滞留()窒息()匍匐()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

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三、合作探究,揣摩运用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2文中刘连满的形象最为感人、难忘。在登山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3、中12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离题?

4、文中的优美的写景句无疑是文笔的精华,请找出这些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四、课堂活动:1充分发挥想象,仿照文中写景的语句,试着写几个表现夜色美的句子。

2角色复述,理解人物

①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

②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五、联想体验,互动释疑

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六、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香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七、布置作业

3.C(2-23)《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篇三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团结协作精神,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1、学习快速阅读,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2、通过品析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图片等资料。

2、制作带有重点语句和重点问题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地球上的最高峰是哪里?(珠穆朗玛峰)你们可知道它有多险峻吗?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位于中国同尼泊尔、印度、不丹、巴基斯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千米,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最为高耸的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尤其是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

2、多媒体出示图片

二、预习交流--展成果

1、板书课题“登上地球之

2、出示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4、读准字音,解释词语的意思

锥形(zhuī)形冰镐(gǎo)砭骨(biān)履践(lǚ)崔巍(cuī

Wēi)滞留(zhì)窒息(zhì)匍匐(púfú)

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凄厉:(声音)凄凉而尖锐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其他气体过多或者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匍匐:爬行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三、整体感知,概述内容

(一)概述文章内容

1、师:通过预习,你能从题目中获得什么信息?

2、生:题目概述了文章要写的主要内容和记叙的中心事件。

3、师:我认为不完整,同学们能不能再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师多媒体出示: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首次从北坡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师小结:同学们,我们现在应该知道,无论面对多长的叙事文章,我们都可以通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信息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梳理文章脉络,复述印象深刻的情节。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请大家梳理文章脉络。

2、板书:时间顺序,多媒体出示文章脉络

3、师:大家看,这些情节中有没有印象最为深刻或者最让你感到?

师板书:刘连满甘当人梯;队员们在黑夜、严寒、缺氧的情况下行军;刘连满舍身留氧气;队员们进行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登上峰顶的自豪。

师小结:看来,在四个登山队员中,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刘连满。作者花了许多笔墨集中描写他。请大家找出有哪些段落写他。

生:6、7、11、14、15、段

四、深入探究,认识英雄

师:我们知道,登上珠峰的是王富洲、屈银华、贡布这三个人,刘连满并没有登上山顶。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篇幅写他呢?

生:预设一:作者认为刘连满虽然没有登上山顶,但是他把氧气留给队友。虽然失败,但也是一个英雄。

预设二:他不应该算是失败,如果没有他提出建议搭人梯,没有把氧气留下来的话,可能这次登山也不会成功。

师小结:同学们讲得很好,刘连满在队员攀登第二台阶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没有他搭人梯的办法,可能此次登山也不会成功。而且刘连满为队友们留下的氧气在队员们下山的过程中起到了作用。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找一找有哪几个段落写“第二台阶”(5、6、7、8)

师:大家速读这几段,看看有哪些细节描写?

生:…

师多媒体出示:“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刘连满一连爬了四次,跌落四次”“刘连满的眼前冒着‘金花’,两脚颤抖,呼吸也变得沉重。”

师:动词“插”“蹬”有什么作用?

生:写出了攀登的艰难。

师:这里用了一些数词,这样用了数词的句子在后面还有没有?

生:“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

师:用这些数词有什么好处?

生:预设一:运用数据“三米岩壁”“长达三个小时”是对比的写法,跟前面的“一寸一寸地上升”“爬了四次,跌落四次”都突出了他们攀登的艰难。

预设二:最后三米的地方非常陡峭而光滑。

师:这样用了对比的句子,不只“第二台阶”部分有,后面还有。

生:11段“每走一两步就会不自觉地摔倒”12段“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22段“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师:多媒体出示问题:刚才大家都感受到了,刘连满虽然没有登上珠峰,但是作者还是重点写了他,是因为他在攀登过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生:第九段“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这是自然环境描写,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但是“勇敢的突击队员们还在一步一步地前进”他们在雪夜、严寒、缺氧的情况下,继续攀登。所以我觉得他有坚持不懈和牺牲自我的精神。

师:刘连满自我牺牲的精神在哪里体现出来?

生:刘连满把氧气留给队友。

师:生齐读15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放弃了氧气,就等于放弃了生命。

师多媒体出示:大家看,刘连满没有登上山顶,作者重点写他,那是因为:1、他在登山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他有自我牺牲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师:我想问大家,难道这些精神,其他队员身上没有吗?

生:他们也有。

师:我们看,作者详写刘连满,是不是也就是同时写到了其他队员?

生:是

师:那么从写作角度来看,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师多媒体出示:大家看,作者要写登山队员应该写四个,可是文章篇幅有限,难道我们要面面俱到四个人物都写吗?如果每个登山队员都详细写的话,估计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这些细节就都不会深刻了。所以,作者抓住刘连满重点写,就是选取了典型人物和典型的细节,详略得当地叙写了这件事。所以从刘连满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个团体具有: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甘愿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小结提升多媒体展示

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人不大可能去攀登真正的珠峰,但我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座珠峰,在攀登人生的峰巅中,不管如何,我们都不能放弃,我们要学习英雄们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

六、作业设计

1、抄写字词

业设计

1、抄写字词

2、课后第三题

附板书设计:刘连满甘当人梯不畏艰险

时队员们在黑夜、严寒、缺氧的情况下行军坚持不懈

间刘连满舍身留氧气甘愿奉献

顺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团结协作

序登上顶峰的自豪

吴国平

4.登上地球之巅 篇四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有必要先大致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内容。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4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600米,这是我国当时登山史的新高度。5月2日,登山队开始了对被人称为8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带”的征服,第二天晚上,他们战胜了被认为不可征服的“第二台阶”,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胜利地“超额”完成了第三次适应性行军任务。

5月24日上午,登顶的总攻终于打响,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

整体把握这篇课文,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单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珠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几位冲顶的队员是所有队员中的佼佼者。)登山活动与其他探险活动相比,其集体协作精神显得尤其重要。为了队友的成功,还要有勇气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这样一个明显的例子。

登顶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着意描写的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而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于队员的严峻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为此,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总结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还重点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将是必胜的。

二、问题研究

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5.读《登上地球之巅》有感 篇五

其实,人的信念往往是拯救自己的最好办法。在危难时刻,需要的就是顽强的意志与坚定的信念。我跑800米的时候,常常都是靠信念跑下来的。尽管成绩不是很理想。

虽然,我不喜欢体育,但仍能被其精神所感动;虽然我不是登山健将,但却能通过这些体会登山的苦与乐;虽然,我没毅力,但看了此文后,相信我会有所行动。

6.登上地球之巅反思 篇六

我认为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足之处在于:我让学生找在文中哪些地方体现英雄的精神时对学生引导的不够,学生提取课文内容的要点不够准确,有的说:“一整段都说明了英雄的某一种精神”。我认为应该引导学生让他说准确,可以到某一句话,甚至是某一词语。还有在讲文章写法时,我有些过急,没有很好的去倾听学生的看法,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使学生被动的接受,没有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者。我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做好语文教学工作。

后来在2班级上这一课时,我把第6步纳入第5步师生小结中,改为: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探险的经历,在这一课即将结束时,你还想说什么,请用一句话表述。这样改是因为我觉得第6步单独设计是很好的,但与整堂课不协调。后经细想,自己也认识到确实与最初的设计取向不统一,于是改了,改后的效果更好。学生有以下一些发言: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勇敢者才能领略得到;有志者,事竟成;我们的学习离不开大家的团结协作;爬得越高,所见就越多……还有一位同学稍改《伟大的悲剧》中的一个句子说道: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失败了,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7.登上地球之巅教学反思 篇七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反思篇1

我们要交给学生的不能是“鱼”,而要是“渔”。道理虽然简单,做好却不容易。就象我今天的课堂只是按照事先设计的来进行,课堂上唱主角的依然是教师自己,学生在这节课上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也没有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要想让学生课堂展示活泼有序、精彩纷呈,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在于方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养成。超前学习中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所学情况,必须保障超前学习的有效,才能为展示奠定基础。对于大家都会的完全可以不讲,可以有所侧重的进行展示,不必面面俱到。

展示时一步步培养,先要求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言,会什么说什么;再继续要求简单的(如字词解释、作者介绍等)由每组的3、4号发言,有难度的可由 1、2号发言;更进一步要求遇到同一问题如有类似或相反的看法时应主动争辩,有理有据;再有可以说自己读到的类似的文章或书籍,进行佳作推荐。质疑时可以是有疑而问或是有意质疑(把自己的发现提给大家,共同思考)。这个培养是需要一定过程的,可以预期其艰难和曲折,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阳光灿烂的一天。当然我的思考还很粗浅,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反思篇2

第一次磨课,给我如下启示:

1、过渡要自然

教学过程中从上一个环节到下一个环节时,教师要设置承上启下的语句,让学生有自然而然的感受,没有突兀、跳跃的波动,使学生听讲更专注。但我的整堂课节奏很快,缺少一些必要的过渡,给人硬碰硬的感觉,板块与板块之间很生硬。宋校长也帮我指明了道路:要预设学生的回答,抓住学生的回答自然过渡。

用这个方法,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1)由珠穆朗玛峰图片引到对珠峰的介绍;(2)由课题中的“地球之巅”指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也叫“埃非勒士峰”,英国“埃非勒士委员会的组织者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从而引出英国人的话;(3从英国人的话引出登山的困难。通过针对性的过渡,在评课时,有老师评价我的课教学过程很流畅,老师问题的铺设自然。

2、语文味

第一次上课时,我只抓住人物的精神分析,没有深入地品读语句,缺少语文味。第二次上课时,我注意了文本细读,抓住关键词和尝试朗读使学生仔细领会言语内在精细之处,细细品味文学作品语言的节奏与肌理。

3、语言要简洁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这个道理我也知道,但在平时的课上,不知不觉中自己讲得很多。陈老师告诉我“自己的话要少,越少越好”,我也特意地注意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我只是稍加归纳,绝不要重复,少一些哆嗦的话。但第二次课上下来,自己的话还不够简洁,以后要重视起来了。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反思篇31、由单兵作战到团队合作。

师常问“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这个问题”,不自觉的将学生框定在个人实力的展示上,而我们提倡的小组合作效果似乎不明显。为使学生的超前学习落到实处,同时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一超四有效模式实践初期,我们就提出“捆绑式” 的评价方法。在实践课堂上也应体现出小组交流的成果,不要只流于形式。换种说法“哪一组来谈谈看法”,从“哪个人”到“哪一组”,看似两个字的差别实际是思想的变化。换种问法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汇聚众人智慧,成就学生。

请每组在回答问题时先加上一句“我们组的意见是……”,先从形式上要求,久而久之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如有不同看法可以互相补充说明,鼓励不同见解,提倡创意性思考,“我们组有两种/三种看法,分别请他们说明……”

2、坚持语文教学的根本

8.《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篇八

1、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重点研读刘连满这个人物,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重点】

1、快速阅读并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叙事详略有致,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教学方法】

速读法提取、概括信息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神秘的珠峰吸引了人类探索的足迹,在探险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悲壮。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我们登山队员登顶珠峰的故事,在这次探险中,有一位队员留下了这样一封信……(出示幻灯片)

1、让学生朗读这封短信。

2、读取这封短信中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二、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读取短信中不够明确的信息,将其概括并用幻灯片出示。

1、找出信中缺少的部分,并将其补充完整。

2、刘连满和他的队友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3、任务是艰巨的,那么在完成的过程中定会遇到困难,你能具体说说有哪些困难吗?

4、刘连满为什么不能和队友一起完成任务?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封短信?

引导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在分析困难这一环节,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边分析边板书。

三、研读刘连满

刘连满没有成功登顶,他不算是英雄,但文中却对他进行详写,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从文中概括出记叙他的主要事迹,通过这些具体事迹分析他的性格特点。

1、文中记叙了刘连满哪些事迹,请简要概括。

2、分析刘连满这一人物形象。

3、文中为什么对他进行详写?

通过分析,明确刘连满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详写他,是通过对他的典型描写,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精神风貌。

小结:出示幻灯片将课文主要信息,内容要点以填空的方式进行小结。

四、赏析景物描写

1、让学生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2、幻灯片出示两组句子,比较哪句更生动、形象。

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高耸万仞,像一把锋利的宝剑直插蓝天,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如何能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

3、练一练,仿照上面的示例,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景物描写进行改写,使其在语言表达上更加生动、形象。

五、教师小结:登山英雄依靠坚强的意志,毅力和团结合作、牺牲精神,成功征服珠峰,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坚强的。希望同学们学习探险队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奉献精神,从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六、布置作业。

1、掌握课后字词。

9.《登上地球之巅》读后感 篇九

登山队中有一个最让人感动,当然更确切地说是被作者感动的人。那就是刘连满,刘连满在自己身体不支的情况下,为了不给登山队拖后腿,决定留下来。让其他队员继续登山。在队友为他留下了氧气的情况下,他没有用留下来的一点氧气。而想到的是队友们登上了山后,在回来的路上,更需要这些氧气。但他又怕队友们不知道。因而留下了一张字条。

王富洲同志:我没有完成党和祖国交给我的艰巨任务。任务交给你们三个人去完成吧!我这氧气筒里还有点氧,留给你们三个人胜利回来时用吧!也许管用。

你们的同志刘连满(注:刘连满后来以坚定的意志和对胜利铁一般的决心,战胜了死神,顽强地活了下来,并与胜利归来的三位战友胜利会合了)

对于刘连满的做法,从老师到学生都是一味的赞美,这里我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不错,刘连满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这种无私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可我们要看他这样做的意义。是队友们考虑到了他的身体情况,才把他留下来的。队友们做得还算有点人情味,可我认为这还做得不够。

我们登山运动员登山,挑战生理极限,进行科学考察。这本无可厚非。但当一个队友身体出现了情况,可能危及他生命的情况下。还不放弃这样的考察,置队友的生命于不顾,仍然坚持完成这样的计划,我觉得是不妥的。成年人可以有这样的选择,但作为教科书,在珍爱生命也深入人心的今天,我认为是不合适的。

我在后来的讨论中谈了这个观点。可就有教师不同意我这个观点。反对我的观点,本没有什么。可他举的例子,很难让我接受。首先,他把这篇课文中的刘连满与《伟大的悲剧》一文中的奥茨作了比较。奥茨为了不让自己拖累队友,也选择了死亡。可队友们对于他的死也给予了悲痛。是在大家都没有办法走出大雪的时候做出的决定。这与刘连满有本质的不同。刘连满的队友们完全可以终止这次考察,先把人撤回安全地段嘛。就算这次没有登上山顶,还有下次嘛。毕竟是人命关天嘛!为了登上山顶这次壮举,就可以漠视人的生命吗?

上一篇:写父亲的作文:肩膀下一篇: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开训仪式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