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观念新动向(通用9篇)
1.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观念新动向 篇一
学生就业观念分析及就业指导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引起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变化,在择业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挫折和困惑.通过对我校学生的调查分析,对当前学生就业观做了分析,并对学生在择业中注意的问题做了指导,以期能对毕业生就业有所帮助.
作 者:李建庆 LI Jian-qing 作者单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3 刊 名: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COMMER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3(3) 分类号:B525.5 关键词:就业观念 择业定位 就业指导
2.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观念新动向 篇二
就业观念是高职学生对自己将要进行的工作的了解以及自己与该工作适应程度的具体看法。总的来讲, 就业观念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部分, 一是高职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的特性、内容、氛围、待遇、发展等等方面的了解与认识, 二是高职学生对自己和这份工作适应程度的总体评价。
2、高职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总的来讲, 高职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有:
第一, 不合理的经济收入预想。普遍的高职学生都是长时间的生活在学校里, 因此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并不够具体。而且, 在学校学历、成绩决定论等因素的影响下, 导致很多的高职学生“自以为是”, 总是觉得自己的水平很高, 进而形成了不合理的经济收入预想。根据之前对毕业高职学生的就业调查了解, 很多的本科毕业生对经济收入的预期值为每个月5000-6000元。而且还有很多的学生因为待遇的问题而拒绝相关公司的工作邀请, 导致最后没有成功的就业。但是实际上, 依据相关的调查研究, 2010届毕业生半年以后的月收入为2479元, 其中本科生的月收入为2815元, 高职高专学生的月收入为2142元。
第二, 就业地域观念依然比较过时。很多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域时, 都较为注重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尽管最近这些年来, 学生也逐渐的关注了解二线城市, 但是高职学生的重视度依然不够具体。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留在比较发达的城市工作。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 目前尽管每年选择二线城市工作的学生人数也在呈上升的趋势, 但是和如今巨大的毕业生人数相比较, 这个数量也只是杯水车薪。而且在一线工作中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沟通了解时, 我们就会发现, 很多就业困难的学生实际上都不愿意去二线及以下的城市进行工作打拼。
就像前面我们讲到的, 就业观念的塑造是内因以及外因联合作用的结果。而高职学生之所以会存在过时的就业观念, 一是和自身有关, 而是和外界环境因素有关。
第一, 自身因素。重点表现在职业生涯规划不具体以及对自己的评价不完善两个方面。一方面, 大学四年是高职学生就业观念塑造的重要时期, 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做一个具体放入职业生涯规划, 接受正确的职业生涯辅导, 就会使得高职学生就业观念相对的落后, 也十分容易形成从众心理, 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另一个方面, 高职学生在就业时, 对自身的评价不够全面, 只是自认为自己可以符合理想工作的条件, 进而导致形成比较高的职业期想, 形成不正确的就业观念。
第二, 外界环境因素。从社会因素来讲, 高职学生就业观念容易受到社会不正风气的影响, 使得就业观念出现偏差。从学校因素来讲, 学校没有做出具体的职业规划以及就业指导, 没有加大对高职学生就业思想的指引, 学校本身存在不正风气等等, 都是导致高职学生就业观念落后的原因。而从家庭因素来讲, 缺少好的家庭氛围、好的家长思想观念等等, 也都是高职学生就业观念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
3、改善高职学生就业观念的措施以及方法
高职学生是祖国发展的主体力量, 高职学生就业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改善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 需要国家、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己相互合作。
第一, 高职学生自身基础的建议。首先, 高职学生需要积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 强化专业技能。而且还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个好的专业素质以及做人的根本品德是高职学生进入社会的基本要求, 高职学生应该做好根本的要求。其次, 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高职学生从上大学开始就应该认真的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完善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再者, 高职学生应该全面的评价自己。全面的自我评价是使得自己和职业适应的重点条件, 只有全面的评价自己, 才可能真正的知道自己是否符合这项工作的要求, 进入社会、了解社会, 进而做好自己的职业选择。
第二, 国家方面的建议。首先, 我国需要继续强化高职学生自主创业政策扶持力度, 对高职学生自主创业、高职学生自愿服务西部计划等等适合我国政策的高职学生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以及精神上的鼓励。其次, 强化政策宣传的政治力度。在进程中, 许多的高职学生对国家的相关扶持政策并不是十分的了解, 国家需要强化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 以保障政策的全面实施。
4. 结束语
高职学生就业情况的改善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的, 它是一项长时间并且复杂的工作。作为新时期的高职学生, 他们的成长以及就业情况的好坏, 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在如今复杂的社会条件下, 高职学生迎来了很多的机遇以及挑战。因此, 高职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就业观念是十分重要的, 在社会全体积极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时, 高职学生自己也要通过一切的有效措施, 改善自己的就业观念。
摘要:高职学生就业观念是决定高职学生就业取向的重大因素, 一个好的就业观念不但可以促使高职学生成功就业, 甚至还可能会决定其今后的职业进展。尽管这些年来, 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已经改变了很多, 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利用介绍高职学生就业观念的意义以及它对高职学生就业产生的重大影响, 详细的讨论高职学生就业观念依然具有的问题以及原因, 最后提出改善高职学生就业观念的具体措施, 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几率, 改善高职学生就业情况。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观念,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刘义.理性辨析高职学生就业观念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 2014.
[2]顾荣江.当代高职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 2013.
3.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观念新动向 篇三
关键词:经济 新常态 就业 现状
一.经济新形态下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并解释了“经济新常态”一词,新常态即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结构不合理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隐含风险转向面临多种挑战的经济新常态下。
经济增长的降温减速,势必会导致就业的压力,大学生们将更难找到工作,如何在放缓经济增速的情况下保持就业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那么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主要面临以下形式和问题:
(一)经济新形态下河南省就业形势
1.就业人数不断刷高历史人数。2014年河南省共有高校毕业生48.3万人,被称为“最难就业季”。2015年河南高校应届毕业生总数再创“新高”,达到49.9万,较2014年增加了1.6万。[1]2016年面对“更难就业季”,就业形势显得更为严峻。
2.就业存在门槛现象,就业歧视尤为突出。很多公司企业招聘时“明码标价”:“非‘985’、‘211’不予考虑”,很对公司更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还有的甚至以出差为原因把女性工作者拒之门外。这一系列问题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的求职难度更大。
3.就业信息不对称。[2]目前,很多企业的招聘信息根本不能及时的到达学生们的手中,导致很多学生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到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是什么样的,不能有导向得有目的学习,使就业成为一项繁琐的进程。
4.就业结构的不合理。在就业的过程当中,在学位上分为高学历和低学历之间的差距,在专业上分為工科和文科类的差距,在性别上男女的就业比例也有很大的差距,在地理位置上,经济基础好的就业率相对高一些。很多大学生不愿意从事跟自己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并且由于社会上的一些不公正现象扭曲了大学们的就业价值观,严重影响了结业结构的合理性。
(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河南省就业问题分析
1.大学生自身方面。现在的很多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很多大学生想要一毕业就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想要高薪、低劳的理想工作。然而大部分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并没有过就业经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存在着与现实脱节的状况,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就业失败时所表现出的更多是迷茫,因为了解自己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3]
2.学校方面。一所学校的教学方式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怎样有效的进行大学教育是各大高校应该思考的问题。目前河南省高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学校的教育结构与专业设置不科学[4]。在近十年来,各大院校纷纷扩招,而且都在往综合性大学发展,院系专业数量增加。这种做法带来两个问题:首先,扩招学生及专业增加造成学生人数过载,增加了管理上的难度以及教学上的障碍,一些学校盲目开设新的专业而忽略了本身是否具有办学资质与教学经验,使得教学质量不能保证,学生的成材率也就受到影响,学生本身的专业素质不足以达到就业要求。
第二,综合性大学是目前大部分大学的当前定位,但这么做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社会上人才缺口不是很大的专业或岗位如管理类,经济类,在高校中得到了大量的培养,这就导致这一类的专业人才供给过剩,而一些技术类等人才缺口大的岗位却得不到足够的人才补充,这就造成了我们的就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不匹配。我们国家在近二三十年发展迅猛,GDP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但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生产结构依然大量需要蓝领岗位,但现状是,几乎所有高校都在过分加大对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力度,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3.企业方面。很多用人单位选拔员工的制度不明确,缺乏专门的监管机构。一些公司的不公平的选拔,严重影响社会的风气。另外,一些企业对于岗位招聘的门槛设定过高。专科生岗位招聘本科生,本科生可以做的工作却要招聘硕士生。这使得很多应届毕业生由于学历的问题,被拒之门外,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4.政府方面。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每年毕业生的人数都在增加,就业压力很大。政府方面就业机制还有待完善。政府应把学生就业当作主要任务,只有大部分学生就业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能做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就业政策的改革
(一)改变目标发展新型科技人才。在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各所高校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性和创新性。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提到: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我们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这一要求使得各所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培养方案中增加实习、实训的机会,增加走进企业实践的机会,开创更多的产学研培养模式。另外,学校应探索一套符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的理论加实践模式,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措施,给予各所高校更多资金、制度、服务体系上的保障。使得各高校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一大的背景下,能够有的放矢实现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相结合,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二)改变就业结构促进就业,营造良好氛围。河南省是中部城市,有着丰富的资源和人口,政府应该尽可能应用这些资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能快速缓解就业压力,还能促进产业的转型,从农业大省转为经济大省。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经济的合理可持续的发展。
政府应该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改变就业结构,因为第三产业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学生们进行高层次的学习。
与此同时,政府一定要完善监督监察机构,尽量做到就业市场的公平,有效竞争才是人才增加的可持续途径,让学生们劳有所获,学有所用。
(三)宣扬正确价值观,提升自身素质。新常态更加注重合理可持续的发展,而快速发展的经济带来的各种弊端最应该改变的就是人们的价值观,只有拥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才能稳定就业市场,合理发展、可持续发展。正确引导待业人员进行合理的职业选择,选择真正適合自己和社会真正需要的职业,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选择适应市场的方向进行进修。
有了正确的价值观还要有相应的个人素质,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增强学生自身的各方面素质,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是实现学生就业的一大措施,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上来后,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有利于实现就业。
(四)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改善就业环境。新常态下就业机会变多,很多农村的人们走出农村去城里打工,一定程度上加大的城市就业压力,造成当地经济的停滞,使城市就业压力变大。我们追求的“经济新常态”不是一味的发展第三产业或者城市经济,我们要的是可持续发展,全社会共同发展,发展了城市,落后了城镇乡村,同样是不合理不可持续的发展。换而言之,提高农产品价格,就是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农民收入提高后消费需求也会变得多样化,消费能力的提高无疑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五)鼓励创业、缓解就业压力。新常态下社会上有很多商机,通过鼓励创业可以减轻就业的压力。然而对于大部分的待业人员还是更加趋向于就业而不是创业,很多人认为创业不如就业、创业风险大、创业难度大、就业稳定……这在无形中就增加了就业的压力。另外创业难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创业需要一定的资金,大部分人没办法拿出这部分资金,而银行的贷款也很难申请,这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创业的想法无法顺利实现。
政府在这方面应加大对学生们的信贷投入是解决创业问题的一个途径。通过为大学生提供贷款和就业方面的政策,为其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鼓励大学生创业。同时高校也要配合政府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引导,培养大学生的独立精神积极创业。[5]
(六)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平台。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迅速,就业信息繁杂不对称是就业压力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学生们不能及时得到最新的就业信息,往往为了同一个信息都去抢,结果导致竞争压力大,竞争激烈,反而有一些工作没人应聘。因此,在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结合新常态的特点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发布体系,让各单位的招聘信息能及时传到学生们的手中,促进学生们定向学习,定向培养自我。最好的是从上大学就能定一个目标,为了目标职位培养自身,可以极大的解决就业的问题。[6]
参考文献
[1]人民网河南分网:http://henan.people.com.cn/n/2015/0623/c351638-25335794.html.
[2]占江.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12):113.
[3]赵志伟.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
[4]武文韬.经济新常态下优化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创新环境问题分析[J].创新科技,2015(08):73-75.
[5]陈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10):44.
注 释
[1]人民网河南分网:http://henan.people.com.cn/n/2015/0623/c351638-25335794.html
[2]占江.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12):113.
[3]赵志伟. 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
[4]赵志伟.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
[5]武文韬.经济新常态下优化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创新环境问题分析[J].创新科技,2015(08):73-75.
[6]陈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10):44.
4.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观念新动向 篇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社会调查论文
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
姓名:邢宜朋
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1班
学号:2010020200
32指导老师:崔玉斌
2011-11-11
当前中国正处于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下面是对当前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环境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制造业业飞速是发展,与此相伴随的便是就业岗位的增加,不过与毕业大学生的增长速度相比而言仍然相距甚远。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更高,特别是对实践能力的要求,但是大学生在大学中并不能得到较多的锻炼机会。大学生对用人单位要求太高,极大多数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地位。
二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方式与就业观念
由网上对以往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知:有14%的人选择考研,选择出国的人数占到4%,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占大多数,约占总体的36%,想考公务员的人有18%,占总体28%的人想直接上岗就业。从数据上看近几年来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的人越来越多,相比以往直接就业的人减少了。通过实际调查知道,在对就业单位的选择中,选择国有大企业的人占到12%左右,选择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的人数占总体的62%,选择国家机关单位的人占到24%,无所谓顺其自然的人只占2%,数据显示现在的大学生把就业单位的重点放在了更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体现了大学生就业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的转变。
在当今大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职业中,党政机关仍被列为第一。这与近年来公务员的待遇不断提高、工作较稳定、工作压力相对其他行业小有关系。因此,这一职业在大学中成为热门专业,由此同时非公有企业也是大学生的热门去处。此外,医生、教师、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也被不少的大学生认为是最理想职业。在当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职业“前途好”,其次是“收入高”,第三是“工作稳定”,当今的大学生更看重从事行业的稳定性,这与当前就业竞争加剧,就业压力增大密切相关。
三大学生就业准备的分析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职业认识和工作搜寻努力程度方面都存在明显问题。一方面,大学生生毕业的职业认知能力较低。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缺乏对自我的个性和职业能力的认识,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努力不足。从大学生的求职费用上看,求职费用在500元以下的占51.9%,500—1000元的占23.8%,在搜寻工作“联系的单位”上,有13%的没有做出任何努力(联系了0个单位),29.1%的联系了1-3个单位。27.5%的联系了4-6个单位,30.4%的联系了7个单位以上。在搜寻工作“到过的城市”问题上,有54.9%的到过1个城市,8.9%的到过4个以上城市。由此看来,部分毕业生的搜寻费偏低,搜寻工作的空间较小,表明工作努力不足。由于工作搜寻努力不够,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表现出信心不足,有30%的大学生的回答是“一般”和“没有信心”的。由于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职业能力认知能力较低,工作努力搜寻程度不足,不利于大学生顺利毕业。不同就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都越来越重视人才素质,把人才招聘作为实现本单位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这说明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知识和能力。其中包括基础知识、道德修养、问题解决能力、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转型期用人单位尽管也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和测试等外在的评价指标,但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第二,与学生单方面能力相比,用人单位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对具体的标准调查中,分析能力、适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也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第三,不但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等“硬素质”标准受到重视,学生的敬业精神、工作中的能动性和进取性等体现学生“软素质”的指标也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评价的标准。第四,与学生个人能力相比,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更受重视,只有把个人的才能的发挥与用人单位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单位发展。第五,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评价大学生能力的重要指标,对学校品牌和学历层次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而当今的大学生在校园内得不到如此多的锻炼,相反,在大学校园内,面对就业的压力和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面对,陷入了迷茫之中,对专业知识掌握更加不足,实践能力更得不到提高。
四面对就业大学生和学校应做的准备
学生应对方法
首先,大学生自我心理的转变。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同学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未能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而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矛盾心理、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里、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去趋向于去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职业意义认识不当。仅仅是就业心理转化是远远不够的,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事、因时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是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几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哟啊有良好心理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表达目标需要体力和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大社会学生鼻息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利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敢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免费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
——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去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是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高校的应对方法
第一,大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影响着大学生的工作搜寻努力程度,而工作搜
寻又进一步影响着大学生的求职结果。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职业认知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工作搜寻努力程度。一方面,高校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促进学生对自身职业的兴趣,职业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准确认识,而且还要培养大学生运用各种渠道获取职业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就业指导还要帮助毕业生理解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和各种职业,把握国家几个省市就业改革的动向和具体就业政策,加强和用人单位的联系。
第二,高校就业指导的对象应该包括美一个年级的大学生,由于良好的职业
认知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大学生在长期生活学习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也就是说,大学毕业生的职业人乃至能力离不开以前的经历和教育,所以高校就业指导不仅要针对大学毕业生也要针对其他年级的学生。
5.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感悟 篇五
随着我国三十多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全面走向了大众化,毕业生数量的逐渐增多,加上全球经济依旧不景气,大学生们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大学毕业后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的热点问题。
就业市场供需矛盾伴随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过去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市场上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社会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远远无法满足所需;过去大学生主要就业选择方向是政府单位或是国有企业,随着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断精简化,大批农村劳动力集体涌向城镇,待就业人员数迅速增加,社会整体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由于市场上出现的大量的人力资源,使得用人单位将用人标准提的越来越高,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储备和吸收更多的人才本来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有些企业并没有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仅仅是一味地追求高学历,厚经验。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工作要求本科学历,而本科生可以做的工作要求硕士学历,这些都导致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严重的挫伤了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很多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置换冗员。很多单位在招聘时特别看重工作经验,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聘后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正常上岗。工作经验是需要在工作中产生的,对于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如果用人单位动辄要求几年以上工作经验,不给他们得到经验的机会,他们何时才能拥有用人单位所需要的经验呢。国务院非常重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从深入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大力促进就业公平、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领导等。
部分大学生好高骛远,对自己的定位有很大偏差,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关于这点曾说过,当代大学生应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要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善于在平凡的岗卫生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广阔的天地,只要我们定位好,认识清楚自己的方向,总能在青春里散发出自己的异彩。第二,就是就业竞争力。面对当前社会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加强自身素质,只要有能力,总会有你想要的职位在等着你。第三点就是心态。俗话说,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话糙理不糙,很多大学生们的心理素质不过硬,虽然专业水平很高,但不能将自己很好的展示出来,胆怯,不自信等情绪在应聘时成为大忌。所以说,除了掌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也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的自我锻炼与加强,培养出良好的心态。把握好这三点要素,求职的概率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在过去,用人单位在选聘职员的时候,往往是以经验和学历作为主要判断依据。在聘用毕业大学生的过程中,用人企业或单位必须转变过去落后的思想观念,建立科学的人才发展观,及时发现和纠正某些错误的做法。用人企业或单位不仅仅要做好人才使用工作,另外还应当做好人才储备以及人才培养工作。树立长远的人才发展观,及时弥补在人才选聘工作方面的不足,实现企业与人才之间的双赢。另外,用人单位还应当与学校随时保持沟通,及时了解学校学科特色以及人才特性,努力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相关寒暑假实习机会,通过见习或实习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该做法可以帮助用人企业或单位招收到更多合格的专业人才,同时也为毕业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毕业大学生各项综合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毕业大学生必须及时转变过去错误的就业观念,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就业观。大学生必须彻底改变自己“眼高手低、有业不就”错误思想,及时调整那些过高或不切实际的错误观点。鼓励大学生到基层谋求发展机会,到艰苦的地方创业,建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在求职过程中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即专业、特长、职业观等各个方面信息,逐步形成基层意识、创业意识以及奋斗意识。当社会出现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大学生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充分挖掘各种潜能,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大学生必须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建立起综合性强且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知识结构。最后,大学生必须学会捕捉成功机会的能力,形成具有创造性和独特性的求职择业观,树立良好的求职择业心态,从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为自己谋得理想岗位。
6.浅析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篇六
摘要: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力争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及时、充分地将其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长远需要。
大学生就业难有诸多方面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引导树立正确择业观是很重要的内容。文章在查找了多方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在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就业途径等方面的特点,重点分析就业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和措施。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劳动资源丰富,当今时期就业形势很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供需结构矛盾突出。
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增幅为12.9%.而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也就是说,超过15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610万,是近年来的最高值,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据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从总体就业去向分布上来看,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但仍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这个报告是在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抽样调查基础上形成的,调查人数达到46万余人,共覆盖中国31个省区市2093所高校、1247个专业。而且,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10 年达630 余万人,2011年则是高达660万人,并且,从2007年至2010年的累计未就业毕业生总数分别为520万、730万、940万、1115万。这都是庞大的数字,很明显现在就业矛盾非常突出。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自身原因
(1)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一是专业水平不够,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有的学生
在学校里只是想拿个文凭,没有静下心来学习。二是社交能力欠缺,说话办事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交际公关的能力欠缺;况且有的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差,不能很快的在新工作中上手。三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有的学生很不重视社会实践,甚至连学校要求的暑期社会实践都不能认真完
成,更谈不上学到具体的实践。因此动手能力差,空有纸上谈兵的本领。四是依赖性强,创造力弱。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这种长期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
(2)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一是选地域。很多大学毕业生向往沿海发达地
区,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这导致最需要大学生的西部农村或基层少人问津,而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二是挑单位。大学毕业生都希望选择一个地域条件好、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三是重薪酬。高薪水、高福利等盲目求富观念在大学生中流行,带来了就业难。四是就业心态不成熟。很多大学生存在“眼高手低”和“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高新高待遇的工作在那里,可是自己又没能力去胜任,一般的工作又不想做。没有以一个成熟地心态去找工作,也是导致就业难的原因。
2.用人单位
(1)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
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
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2)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
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有关方面统计,1000-9000万资产的中小型企业严重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更是甚少。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
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
展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选人用人方式。有些企业招人凭经验凭感觉,不科学。我国现阶段有一种现象,越是小企业越不愿意选大学生,不注
重自己培养和储备人才。这种现象的存在,制约了企业发展,也影响了
选择人才的成功率。
3.学校
(1)大学教育质量不高。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大
班上课,不讲究个性化培养;传统教学,不能与社会变化接轨;只重知识,忽略通用技能培训;缺乏实践,永远都在纸上谈兵。这些都导致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适应能力不足,与职业要求存在巨大差距。这也是“企业求贤难,大学生求职难”局面产生的原因之一。
(2)大学扩招速度过快。据相关资料,我国2001年本专科招生量为268万人,而到了2009年,则招了640万,2010年招生为657万。从大学招生数量来看,当精英化教育成为大众化教育,那么大学生的就业难免不遇到寒流。
(3)“热门”专业的设置。大学通常根据以往各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招生,就
业率很高的热门专业容易引起大部分学校“跟风”扩招,长此以往导致人才培养过剩,出现就业饱和的情况,报考时的热门专业在毕业时自然变成了就业率越来越低的冷门专业。跟风扩招,导致学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社会需求不匹配,供大于求,这就导致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合适专业岗位,另一方面企业也苦于招不到合适人才,且这种状况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4.社会
(1)出口减速。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出口。有研究证明,在中国经济外向度较高的情况下,中国外贸出口每波动1 个百分点,将影响中国18万~20万人的就业。
(2)企业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及劳动力价格均呈上升趋势,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两税合一等政策,也会提高出口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人工成本。目前来看,受成本上升影响较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此对就业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就业建议
1、大学生方面
(1)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需要将侧重点从改善
外部就业环境转移到重视教育内涵建设上来,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取决于本人的综合素质,包括品德、学识、能力、体魄、作风等。大学生应多参加社会实践,不应过分看重分数,注重文凭,读万卷书,同时要尽可能行万里路;达到实践能力强,能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工作中善于学习和思考;通过网络、报纸、杂志、书店、图书馆等拓展知识面,达到基础宽厚,能适应不同工作要求;参加各种培养能力的社团与活动,多与不同性格的人交往,做到为人诚实并且善于合作交流,能很好地表达沟通。
(2)转变就业观念,处理好个人意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只要大学生从
专业、薪金、地域等一些无形的框框中解放出来,就会发现天地是广阔的。大学生就业要着眼国家需求,让自己的就业预期适应国家发展的实际,让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大小上,而不是“起薪”水平上。一个单位有很多岗位,工作没有一步到位的,从基层做起未尝不好。同时,不要太迷恋公务员或大型国有企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一定要转变就业观念,处理好个人意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不要过多期望享受到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的就业待遇。
(3)树立职业理想,制定完善的职业计划。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
往和追求,是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能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同时,正确的职业理想还有助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地确立求职的期望值,自觉将国家需要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另外,了解职业个性和制定职业计划又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
2、学校方面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大学生就业做准备。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各
高校要不断地改造传统专业,调整和增设新的专业;不断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现代科技发展和人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在学生、高校、企业和社会之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调配。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举措。如德国“慕尼
黑就业模式”,由大学、企业、劳动局三方合作,共享信息,互相联动。学校设立就业市场学院,负责学生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培训,企业则常年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基地。韩国政府鼓励高中毕业生“先就业后升学”,让年轻人真正学以致用。
(2)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紧
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在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3、政府方面
(1)健全就业政策和完善相关就业制度。对就业政策而言,首先要消除造成劳
动力市场分割的某些不合理制度,降低大学生就业的流动成本。就制度而言,完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已是迫在眉睫。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就业人口以及再就业人口多,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在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前提下,逐步建立覆盖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现阶段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要依靠政府相应的制度安排来解决。
(2)加大大学生创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印度早在1966年就提出了“自我就业
教育”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这一教育理念再次引起印度社会的重视,印度科技部于1982年成立了“国家科技创业人才开发委员会”,该委员会为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一些科研机构组织了“科技创业营”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是为大学生提供与各类企业家、银行家以及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的专家接触与交流的机会。相对国外而言,我国政策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尤其是要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此外,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大批专兼职的教师队伍,尤其是需要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搞好“传、帮、带”并起到示范作用;再次,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创业要大力扶持,如在资金、税收及投资环境等方面多予以照顾和倾斜。
(3)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如果能够通过某些优惠政策吸引
大学生到西部和农村就业的话,则会产生两个效应:一是促进当地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从而减轻甚至是消除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地区性差距,扩大大学生的择业范围,从而提高其就业概率;二是这些地区出现技术进步后,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增加,大学毕业生需求不足的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
量。我们坚信在政府、高校、大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得到圆满的解决。
参考文献:
①【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②【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易起论文网
7.大学生就业状况及观念研究 篇七
(一) 大学生就业状况的社会因素
目前, 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 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不仅使大学生就业难, 全社会都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
1.地理不平衡性。中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 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
2.结构性矛盾突出, 买方市场形成, 长短线专业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取向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
3.大学教育发展比较缓慢, 从专业的设置、教材的更新、师资的培训, 到对学生培养的模式, 远远没有跟上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二) 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心理因素
大学生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 (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 、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择业能力水平不高。
1.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 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 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 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 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
2.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 明显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 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 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 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 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3.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还不强, 虚荣心和侥幸心理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
4.职业规划能力还比较欠缺, 很少有人对自己做出详细的探查, 明确自己的素质、实力、个人特点、能力、兴趣和学习、工作方式以及对工作环境的喜好, 并依此做出决定和计划。
5.不健全的人格特征, 如就业挫折承受力差、竞争与进取精神不够、合作性和冒险性较差、独立性不高, 盲从和依赖心理普遍存在等等。
(三) 大学生就业意愿分析
1.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结构分析
(1) 一是结构性失业。
由于学习期间社会经济结构 (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 发生了变化, 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区域分布等不适合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毕业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顺利就业。
(2) 二是摩擦性失业。
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 由于双方要求不一致导致毕业生没有用人单位接收的情况。
(3) 三是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原意是指由于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我国目前经济持续增长, 并没有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 但是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 社会对毕业生需求量增长速度滞后于毕业生人数增长, 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因此目前大学毕业生失业包含部分周期性失业的因素。
2.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成因分析
(1) “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在“供需见面, 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下, 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 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只有供求相一致, 才能实现均衡, 否则会失衡, 导致“就业难”。“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 甚至就读院校等等不适应市场需求;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等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等, 这些矛盾的存在, 导致了非自愿的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
(2) 市场缺陷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
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 市场化程度低;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就业市场, 但是未形成较统一的大市场, 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市场规则不统一, 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 影响就业。当前买方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会导致两种现象:一是部分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 二是一些毕业生被迫退出市场, 形成周期性失业;市场信息不完全会导致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市场进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失业。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 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单位, 是市场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的直接体现。
(3) 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
例如, 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 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 但是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研究
就业观念是指个体对就业方向和职业选择的基本观点和判断, 是个体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 对自己未来所从事职业和发展目标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在一定意义上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
大学生就业观念中对职业就业的认识就体现在大学生就业意识上, 当前大学生就业意识大致分为:
1.以追求职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主流。我国传统的劳动人事制度使人们形成了从事一种职业终生不变的观念, 这种观念至今仍在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就业态度, 大学生也不会例外。例如尽管一些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对自己发展更有利, 他们还是宁愿选择一些国营单位。
2.对知识和技术性强的岗位持有高期望。他们认为, 在这种岗位上就业, 能够学有所用, 发挥专长;能够从事复杂的劳动, 发挥个人的创造才能;易受人尊敬, 精神上也能获得满足。
3.攀取高层次的社会地位。大学生心目中的高社会地位, 主要是指有实权、有声望或经济雄厚的单位, 这些单位一般在条件舒适的大城市中, 也集中在政府及金融机构等高效益行业中。
4.注重经济利益的获得。因为大学生面临恋爱、结婚、建立家庭这三项需要大量经济开支的人生大事, 以及成家后养育子女、赡养父母的较大经济开销。所有这些, 都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而目前获得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是工资收入。
5.就业的依赖性。部分大学生不敢也不愿意放弃传统的就业道路, 依赖思想仍很强烈, 因此不适应独立地谋取职业和通过多种渠道就业的新形式。
但就大学生就业意识的现状的分析来看, 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已经不适应社会新形势的要求: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期望值过高。看不上中小企业、非公有制单位, 更不愿意到农村或艰苦行业去。多数毕业生缺少创业意识和风险意识, 一些热门的就业意向往往是需求量小, 风险低的行业, 上百人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市场就业的情况中, 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需要有一个转变, 全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需要调整。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已经出现“三多三少”现象, 即东部多、西部少, 城市多、农村少, 外企多、国企少。这些都是大学生畸形就业观念的反映。由于就业观念的不适应, 有的大学生盲目跟潮, 有的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择业, 还有的不能根据实际进行就业目标的调整。目前, 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 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不能认同, 接受不了大学生失业的现实等, 甚至产生了“读大学无用论”等一些反面观点, 这些因素都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中国当前的大学毕业生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 很多人是独生子女。这些人一方面亲历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方方面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另一方面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在家庭的溺爱下, 使他们更加崇尚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 追求的更多的是经济收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求职过程中, 如果面对期望值过高、收入过低的职业, 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失业也在所难免。此外, 优越的家庭生活和强烈的自信心, 使得一些人并不积极地寻找工作, 或索性甘于一时处于失业状态。
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 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 学习、生活、交际、娱乐都较有规律, 在这样的环境里, 容易萌发浪漫的情调和美好的理想, 但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是存在着距离的。几年美好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 在离别母校、踏上社会之前的阶段, 一定要有转换观念, 要转变角色, 适应这个社会。
所谓转变角色, 主要是指由一个“天之骄子”的大学生, 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 抛开浪漫, 抛开幻想, 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严酷”的社会现实、实事求是的面对就业这样一个现实。
要想正确地选择职业, 就必须转变角色, 调整好观念, 不能把学校、家庭、亲友及同学所给予的关心、呵护、尊重当成是社会对自己的最终认可, 而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 认识社会, 了解社会, 以自身的实力, 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 也要积极接受社会的选择, 以积极的就业观念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
就业观念是学生选择职业的前提, 是他们对职业的基本评价和看法, 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就业观念是不相同的, 择业标准也是多样化的。有的把事业放在第一位, 有的把地区放在第一位;有的把金钱放在第一位, 有的则把出国放在第一位, 等等。
摘要:大学生就业状况既有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又有社会经济结构等因素, 还有市场需求诸多因素;大学生就业观念大致分为:以追求职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主流;对知识和技术性强的岗位持有高期望;攀取高层次的社会地位;注重经济利益的获得;就业的依赖性等。在市场就业的情况中, 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需要有一个转变, 全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需要调整。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状况及观念
参考文献
[1]王城.大学生就业的理论与政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4, (1) .
[2]张国华, 线联平.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8.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现状探究 篇八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现状 新常态 对策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2003至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年增长率高达44.27%,2011年至2015年间虽增速放缓,但大学毕业生人数逐步突破了700万,2015年更是达到了745万,人才供应关系中供过于求矛盾凸出。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当前国家经济发展进入中速发展阶段,各产业持续进行中西部的梯度转移,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快速发展进入集约效率发展态势。这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稳定发展趋势。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动力的同时,导致就业结构矛盾突出,就业岗位相对减少;政府公共服务工作滞后,失业风险加大等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加重。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大学生必须打破“传统思维”和“路径依赖”,才能在自身、学校、政府和各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破解这个难题。
1.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1就业结构矛盾突出。
除供给大于需求外,结构性矛盾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1]。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区域选择不平衡现象凸显。绝大多数大学生就业更喜欢去东部沿海经济完善的地区和大中型城市经济实力雄厚地区,而西部城市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配套资源相对薄弱,对大学毕业生没有太强的吸引力,随着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向中西部的倾斜,中西部的人力资源需求较大,东部发达地区相对饱和。二是就业方向选择的不平衡。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之后选择进入传统的“好岗位”,如公务员行列、国企或者大型企业。麦可思发布的《2015届大学毕业生求职期待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有近四成的大学毕业生期待毕业后能进入国企,只有15%的本科生和不到7%的硕士研究生将民营和个体类企业作为希望签约的企业类型。
1.2政府公共服务工作滞后,大学生就业缺乏有力支撑。
公共服务是现阶段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工作重点。就业信息的及时有效获取可以有效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增加就业数量。当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获取途径大幅拓宽,但是大学生、企业和高校之间的网络就业平台仍存在信息流通的诸多障碍,如:对就业信息的搜集力度不够;就业信息不对称、机会不均等现象普遍;就业网络的信息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等等。
政府在对用人单位和就业中介机构的监管工作上滞后。当前,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现象普遍,各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对应聘人员的学历要求偏高,造成大学生就业层次性不均衡。一些招聘企业的就业歧视现象还广泛存在。我国大多数就业中介机构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在行为规范和信息建设等方面还有诸多不足,有一些不法中介,甚至利用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敛财,损害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对这些中介机构的惩治上缺乏长效健全的机制。
1.3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教育是立国之本。近年来,国家对高校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高等院校的软硬件设施都了很大提高,但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伴随高校的扩招越来越棘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信息化、全球化时代,新常态的经济发展节奏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更大挑战,大学毕业生必须顺应经济的新常态才能更好就业。但当前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需要之间存在脱节,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等没能及时跟随时代需要进行更新,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我国中东部发达地区,一方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高中低熟练技工、管理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是综合能力薄弱、与社会契合度不高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要想得到解决,必须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1.4大学生自身不能准确定位,导致就业困难。
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就业总量会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而保持平稳,但每年的劳动力供给仍处于高位,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难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在此背景下,正确择业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尤为重要,但许多大学生对自身估计过高、盲目自信,追求职业的标准仍然是体制内、高薪安稳等,导致小单位、基层岗位不愿意去,放不下身段,就业困难。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即将毕业之际才开始考虑就业问题,面对就业前景茫然不知,寄希望于家庭的人际关系,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严重。一部分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盲从心理”,对未来就业前景只有模糊概念或者没有目标,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都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
2.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对策
2.1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灵活就业新观念。
灵活就业指的是以个体创业、工作时间弹性化和经营方向广等特征进行就业的一种择业方式,它不同于传统的就业方式[2]。当前,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小微经济和服务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也为自主创业提供了更好的技术环境和市场机会。大学毕业生相对文化素养较高,对网络比较熟悉,学习能力较强,更应该充分利用当前市场的契机,不再局限于某些传统的经济组织如外企、国企和事业单位等“香饽饽”,积极进行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灵活就业还可以为大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持。从当前的学科设置和社会需求来看,很多专业设置和社会工作岗位之间存在差距,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和参加工作后所需的工作技能之间匹配率不高。因此,找到一个自身愿意长久从事的工作岗位还需要磨合期。在此之前,大学生可以通过从事一些“网络兼职”、“网上开店”等这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就业方式提高自身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今后更好地就业提供平台支撑。
2.2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职业规划。
大学生不应该只是学习理论知识,也应该加强自身实践历练。经过社会实践可以很明了地看到自己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更好地锻炼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加阅历,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早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另外,在校期间就应该制订职业规划,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前提下,选择更加适应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尤为重要。人生自我价值奋斗的阶段贯通你的发展之路,有一个好的职业规划前,要首先认识自己,更准确地定位自己,确定职业生涯的方向。职业生涯规划很好地帮助大学生找到方向后坚定不移地奋斗成长,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必不可少。
2.3高校应注重办学特色,改革教学过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一个人获得及持续完成工作的综合能力[3],主要体现在专业技能、学习与思维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信息沟通技能、职业道德、抗压性与稳定度等方面。就业能力的这些方面彼此紧密相关,一个理想的员工应在就业能力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均衡充分发展。目前,高校办学同质化现象严重,普遍追求“大而全”,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某一些高校急功近利,跟风兴办一些所谓“热门专业”,在办学理念、特色和定位方面缺乏个性,导致不少毕业生工作后发现学校所教授的课程和实际所需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确立办学目标,结合本校发展路径、产业变化和市场环境找准办学特色,在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过程中体现专业精、交际广、知识新、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等特点,尽量缩小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场需求之间的落差。
2.4加强校企合作,着重培养高水平技术应用型人才。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发生了重大调整,低成本优势将在今后5到10年间大幅下降或丧失,企业创新能力成了我国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获取途径。人才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其最宝贵的资源。为应对新形势,企业应从岗位需求角度出发,根据自身需求,加大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力度和深度,着重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很多高校都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校企合作订单班、企业冠名等形式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随之出现了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合作深度不够等问题[3]。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应以学生为本,面向企业和未来经济发展需要,积极修订和调整教学方案,和企业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基地,相关教师应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和学习,提高素养,主动探索校企合作的发展途径。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应将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去检验和升华,通过深入企业学习,把握企业用人需求,提高沟通协作能力、业务技术能力、抗压性和稳定度等,尽量缩短自身素养和企业用人标准之间的差距,成为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企业应主动探索校企合作的发展途径,帮助学校制定明晰的项目培训标准和要求,给教师提供实地调研和学习机会,并给学生提供企业的一些实际工作项目,让学生通过在某一个具体真实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了解此岗位对应聘人员的技能和素养要求。
2.5政府应制定并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
当前,国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上已经制定了很多对策,对大学生的就业起到了很大帮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建立的就业服务体系还不太完善;过于依赖高校自身和社会上的就业中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就业政策的执行效率比较低,等等。另外,虽然近些年来,政府一直号召大学生走进基层,支援中西部开发,走进中小企业历练自己,但是在具体措施中还存在问题,如缺少监管,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等。因此,政府在推行鼓励性政策的同时应广泛宣传、严格监管。另外,为了降低大学生择业成本,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政府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完善就业网络平台建设。
近年来,政府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不断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并且进行了简化程序、融资支持、就业指导等各个方面的支持,但在当今大学生中,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很多,真正做的大学生还是不多,政府今后的主要任务仍然要以引导和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主,设立创业辅导中心帮助大学生,其中对于对大学生进行培训工作的团队进行严格审批和选拔,为大学生提供资金、人员、知识上的相关支持。
参考文献:
[1]李玉萍.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4,7:55-57.
[2]高文兵.灵活就业:市场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新解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18-19.
9.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观念新动向 篇九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究其成因,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高校教育体制及毕业生自身原因。本文就云南省医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为帮助他们走出就业困境,提高就业质量,并促进医药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更好地开展提供科学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医学生 就业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35-02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也是衡量经济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就业率便成了人们衡量高校教育教学水平最直接的数据,也是高校在教育评估体系中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鉴于此,部分高校为为了能够顺利通过考核,想方设法地追求就业率,而忽视了就业率不等同于就业质量这样的一个本质问题。事实上,就业质量才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风向标。
一、云南省高职院校医学生就业现状
1.高职类医学院校及其毕业生特点
云南省高职类医学生的就业现状既有全国大学毕业生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在全国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的趋势下,加之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更有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言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凸显的问题也日嚣尘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随着就业难度的加剧,人们对医药卫生行业情有独钟,导致很多同学及家长并不因自己的喜好而选择学校和专业,有的即使高考分数达到三本,甚至二本,他们却把目标放在了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他们坚信即使医学专业就业难度也在加大,但相比其他专业,医学专业在就业时还是体现出了较大优势。加之目前社会对医学生的需求呈供不应求之势,各高职院校为了生源有所保障,都把精力集中在了开设医学专业上,一方面医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另一方面由于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毕业生的质量也大大降低,在就业过程中难度更是越来越大。
2.云南省高职类医学生就业现状
云南省高职类医学生的就业现状总体来说是令人担忧的。
首先,云南省人从古至今就有“家乡宝”的这种意识,不愿意“走出去”,只要能有一息尚存,他们都不会选择离开家乡去省外就业,然而在云南各高校的省外生源,他们对云南省的就业市场却有着极大的偏好,他们有不少一部分毕业生都会选择留下来,因为相较其他各省,省外生源在云南省是具有就业竞争力的,这部分学生的留下,更加增添了云南省籍学生的就业难度,绝大部分云南省籍毕业生对就业前景不报乐观态度。
其次,很多学生由于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就不愿意再回到大山里去,偏远乡村的医生还是极其匮乏的,尽管待遇很好,但他们都不愿“下基层”,他们希望留在省城或者地州市。尽管高职院校近几年来在就业导向上不断地鼓励毕业生“走出去、下基层”,但收效甚微。
这种状况令人堪忧。
再次,在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毕业即创业的情形下,云南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对他们来说,创业是件很遥远的事,也是件很难很苦的事,虽然各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中极力引导,但固有的思想意识很难短期内改变,每年的创业学生凤毛麟角。
另外,高职类医学生由于学历层次较低,他们没有跟本科生竞争的资本,他们只能在没有理想的单位录用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只要能养活自己,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但可喜的是他们绝大部分人不会眼高手低,没有本科生、研究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但由于无奈的选择,带给他们的是对工作自身的不满,对自己的前途看不到希望,很多学生出现挫败感,认为高职类院校读出来意义不大。
二、高职院校医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通过问卷方式分析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三所学校一至三年级部分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云南省高职院校医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可度较高,但对就业前景过于担忧。据调查显示,有75.3%的学生表示喜欢自己的专业,并希望毕业后从事能够从事相关专业,10.2%的学生保持中立态度, 有14.5%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所学专业,是为父母所逼。其中有54.4%的学生毕业后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进入医院工作,但84.1%的学生对自己的前景表示担忧,感觉自己学历低,就业形势如此严峻,他们的竞争力较弱,另外医药行业门槛高,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只有极少数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二是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足。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足够的认识,对自己的未来走向不明确,感觉职业规划没有多大意义,仅有15.6%的学生对未来有清醒的认识,并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64%的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不感兴趣,认为并不能够提升自己的就业创业能力。
三是对职业定位不明确。虽然绝大部分学生都期待能够进入医疗卫生行业,但他们更多的是担忧找不到相关工作,由于专升本、事业单位、公务员竞争激烈,绝大部分学生只是报着重在参与的态度。另外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云南籍学生的“家乡宝”思想导致他们不愿走出去。在职业目标的选择上,他们还很盲目,容易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
四是就业观念僵化,80%以上的学生选择稳定安逸的单位,对于进入私企持怀疑和悲观态度,对于自己创业更是一件可望而不及的事情,他们认为经历了大学生生活的目的就是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多年来的苦读,才能对得起含辛茹苦的父母。
2.通过近三年来的就业工作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
由于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对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方面没有做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各高校在就业率方面便没有多大压力,通过近三年的就业工作数据的分析显示,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在逐年增长,这对各高校来说或许是件喜事,但对国家整个教育体系,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来说并非好事。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国家教育部的这种考核体系单纯地提出对就业率的要求,促使高校各显神通,最终都能如愿通过考核,但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高职类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一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够找到理想中的工作,甚至毕业两年了还不能够养活自己。二是云南省绝大部分毕业生创业意识不强,近三年来每年毕业生创业人数不足1%。三是在乡镇医生严重缺乏的状况下,就算在解决编制、给予提供优厚福利待遇的诱惑下,同学们对此依然兴趣索然,导致了供求关系脱节现象频发。另外,毕业生的质量逐年下降,这让用工单位也深感无奈。用人单位也希望提供高职类医学生更多的机会,但实践证明,很多学生会让他们失望。
以上问题表明,尽管我们处在较高就业率的光环下,但就业质量却是我们最为棘手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就业质量完善就业工作体系的主要举措
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首先,国家要慎重授权高校盲目开设医学专业,高职院校要严格控制扩招医学生,坚决不能只求数量而不顾质量把学生培养成半成品后便推入社会,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要通过国家层面来解决。
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医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高职医学生给用人单位的感觉是理论知识较弱,动手能力更差,这完全根源于学校教育环节的薄弱。
再次,高校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培养毕业生,要把社会对医学生的需求作为培养目标。另外,可以适当扩招定向农村医学专业学生,以填补乡村医生的空缺。对于泛滥成灾的专业要适当控制。否则,在这种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既不利于毕业生就业也不利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2.增强校企合作
通过校企一体化办学,建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即校内学习与实训结合企业顶岗实习[1]。
目前,国外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校企合作体系,他们把学生放入企业,通过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理论知识的学习,这给学校、学生和企业带来了三赢的局面。目前,很多专家针对职业教育如何发展,也在不断地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他们认为,在校企联合的优势下,可以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构建了一个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良好局面。对于高校而言,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优势。将医药类高职学生放企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和锻炼,他们很快就能够成为专业人才。我们学校护理专业正在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把更多的学生送到医院,效果极佳。很多优秀学生毕业后直接与该医院签订就业协议,一方面解决了就业问题,另一方也促进了就业工作的开展。
3.提高医学生素养
首先,医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更要的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因为医学生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并转而影响学生就业率。对于“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不仅仅流于口头传诵,更重要的是烙在内心深处,要做到真心的接受和认可这一崇高的医学理念,也只要这样才能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适应社会的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在学校教育中,还应积极构建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挖掘医学生专业课中的人文内涵,丰富人文教学内容。[2] 引导学生树立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理念,培养自觉自信、积极乐观的择业心态。
4.转变就业观念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大学生往往就业期望值偏高,自我定位不准,职业观念僵化,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树立多方面的就业观,从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3]在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技能、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树立职业规划意识,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降低就业层次,拓宽就业领域,提高就业率。[4]
为了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国家出台了关于就业创业的一系列政策,一些发达地区高校开始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部分高校设置了大学生创业基金,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机会,甚至把创业率与就业工作挂钩。[5]以更好地完善就业工作体系。
四、结语
高职类医学院校应明确培养目标,在追求就业率的同时,更要注重就业质量的提升,把培养医学生的职业思维、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同时不断增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高职院校医学生就业竞争力,从而为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更好地开展提供科学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玉侠,大学生就业难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6(3):63-65.
[2] 张艳清 杜长林等 医学研究所人文素质培养的探索[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1):64-65.
[3] 陈建松 王衍 浅谈如何转变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挂念[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01):75-76.
[4] 周烁,吴蕾蕾等 关于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75-76.
【河南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观念新动向】推荐阅读:
河南工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就业前景06-23
河南省就业咨询活动热点问题07-06
“河南: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专场双选会”11-18
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10-27
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师资现状的调研07-25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教案格式及编写说明10-20
河南省教育厅 - 河南工业大学10-02
河南新媒体广告投放环境分析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