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教育-六年级上册教案(共5篇)
1.海洋教育-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一
《第9课 我家住在大海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我们生活的城市是一个海滨城市,大海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的许多活动都与大海有关。感知海洋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大海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激发热爱大海的感情。教学准备:
第一个环节——认识课程
1.【出示第一张幻灯片】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它叫做《蓝色的家园——海洋教育篇》,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拿出课本】
2.现在请同学们翻到有两只海鸥的这一页,这儿有一段对同学们说的话。请听老师给大家念一念。【读《致同学》】
3.听完这段话,你想不想马上去了解有关大海的知识,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导入第一课的学习
1.提问: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叫(),你能说出它的名字吗? 2.这个城市有一个特点,是很多其他城市没有的,你知道是什么吗?
3.我们生活的城市——青岛是一个有靠海的城市,所以说我们住在大海边,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一课《我家住在大海边》【出示第二张幻灯片】 4.欣赏一幅大海的图片【出示第三张幻灯片】这幅图中人们在做什么? 第三个环节——学童谣
1.在这里,老师要送给老师一首好听的童谣。请听老师读一遍。【出示第4张幻灯片】跟着老师读一读,我们来学一学这首童谣。第四个环节——感受海边丰富多彩的生活
1.我们生活在海边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可以去看、去听、去欣赏美景、品尝美食。接下来我们就一去去了解有关大海的活动【出示第5张幻灯片】想一想,你去海边可以做什么?
2.【出示第6张幻灯片】同学们都想到:我们可以去海边游泳。请欣赏图片。【出示第7张幻灯片】思考:去海边游泳需要准备什么? 3.【出示第8张幻灯片】思考:去海边游泳哪些事情不能做? 4.【出示第9、10张幻灯片】专家也给老师一些提示:请听一听。
5.【出示第11、12、13张幻灯片】我们出了可以去海边游泳,还可以去海边玩沙子、捡贝壳等。
6.【出示14-17张幻灯片】我们还可以到青岛海边欣赏美丽的海边风光,这些地方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7.【出示18-20张幻灯片】我们还可以品尝海边的美食 第五个环节——问大海
你知道人们为什么喜欢去海边度假吗?还到底有多大呢?关于大海你还有哪些问题想问问?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一一解决。第六个环节——画一画
【出示第24张幻灯片】请看这张图片,你知道它是谁吗?它生活在哪里? 2.我们今天来画一画海马,会画的自己画,不会画的可以跟着老师学着画一画。第七个环节——欣赏美丽的贝壳
【出示25、26张幻灯片】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美丽的贝壳图片和用贝壳做成的手工艺品,美不美啊?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收集贝壳,也可以用贝壳制作手工艺品。
第八个环节——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第10课 海边寻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了解五颜六色的沙滩,感知各种各样的沙滩的美。通过海边乐园和沙滩游戏总动员,让学生感知沙滩游戏的趣味性和大海给我们带来的乐趣。通过学唱《赶海的小姑娘》,让学生学会欣赏和演唱童谣,感知海洋文化的内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知海洋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热爱大海的感情。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
1.【出示第2张幻灯片】我们要学习《蓝色的家园——海洋教育篇》的第2课《海边寻趣》,请把课本打开。第二个环节——海边乐园
1.【出示第3张幻灯片】海边是一个大乐园,可有趣了。尤其是沙滩,我们可以在沙滩上玩很多的游戏。可是你知道吗?沙滩是什么颜色的?
2.我们一般看到的沙滩都是金黄的沙滩,不是有一首歌中唱到:金黄黄的沙滩……,可是你知道吗,沙滩还有红沙滩、绿沙滩、黑沙滩,奇怪不奇怪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5-16张幻灯片】五颜六色的沙滩,你看完了这些图片和文字介绍,有什么感受啊? 第三个环节——玩中有学问
1.捉螃蟹【出示第17张幻灯片】有很多同学说过,可以去海边捉螃蟹,你知道怎么样才能捉住螃蟹吗?请打开书第8页,看一看,然后给大家说一说。
2.捉鱼。哪位同学抓过鱼,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些怎么样才能抓到鱼吗? 第四个环节——介绍游戏(沙滩游戏总动员)
1.同学们,你们在沙滩上玩过沙地推车、赛螃蟹这样的游戏吗?教师组织几名学生,指导他们示范这两个游戏。你学会了吗?下次有机会去海边的话,你可以和你的小伙伴玩一玩。第五个环节——学唱童谣
1.最后,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唱一首童谣,叫做《赶海的小姑娘》。【出示课件、播放音乐】 第六个环节——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能说一说吗?
《第13课 海娃的童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听童谣、唱童谣、画童谣和写童谣,学生了解与大海有关的童谣,感受海洋文化和生活,初步感受大海的美好、有趣,激发对大海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第一个环节——导入
1.【出示第2张幻灯片】我们要学习《蓝色的家园——海洋教育篇》的第3课《海娃的童谣》,请把课本打开。
2.【出示第3张幻灯片】海娃今天带着海浪老师和海风老师一起来了。我们来听听小海娃对大家说些什么吧。【老师朗读】你能记住小海娃的话吗?请跟老师读一读。
第二个环节——和我一起听童谣
1.【出示第4张幻灯片】现在我们跟着小海娃、海浪和海风老师一起来学习第一首童谣《问大海》,谁会读?
2.在这里,我们要问大海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大海又是怎样来回答的?它的答案分别是什么? 3.我们来读一读这首童谣。先跟老师读一读
4.接下来依次学习《小贝壳》和《浪花歌》两首童谣。
5.【布置作业】回家后请把学到的童谣读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听。
第三个环节——和我一起画童谣
1.【出示第7张幻灯片】学习《海蓝蓝》这首童谣。2.你知道在这首童谣中,提到了什么?
3.你能把它画在左边的空白区为这童谣配上一幅好看的画吧。第四个环节——和我一起唱童谣
.上节课我们学唱了《赶海的小姑娘》这首童谣,你还记得吗?我们再来学一学,会唱的请跟着一起唱。回家后唱给你的家人听一听,好吗?【播放音乐】 第五个环节——和我一起写童谣
1.刚才我们听了童谣、画了童谣、唱了童谣,你能不能编一编童谣呢?可以指导学生仿照《问大海》来编一编。
2.请回家后,在家人的帮助下,把你编的童谣写在书上粉色的框里。第六个环节——和家人一起收集童谣
回家后,请和你的家人一起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有关大海的童谣,请把它写在 5 蓝色的框里,下节课上读给大家听。第七个环节——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6
7.走进贝类世界
活动目标:
1.了解贝类的种类,观察蛤蜊吐水的样子,了解贝壳的花纹。2.初步知道扇贝是怎样走路的,欣赏用贝壳制成各种小装饰品。3.学习贝壳的收集方法,并能制作标签。活动重难点:
认识各种贝类的样子。学会收集和制作标签。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贝类的图片,用贝壳制成的小装饰品。学生准备:贝壳制成的小装饰品。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认识各种各样的贝壳吗?你们知道他们有什么作用吗?(播放贝类大观园童谣:小海螺呀小海螺,软软的身子硬硬的壳。小海螺呀小海 7 螺,五彩的贝壳会唱歌。送给我的好朋友,让她听听大海的歌……)
(学生交流)
2.出示红螺、毛蚶、扇贝、牡蛎、贻贝的图片。介绍它们的样子和用途。(学生交流)
3.出示鹦鹉螺、帽贝、竹蛏、蛤蜊、缢蛏的图片和简介
二、贝类探密
1.小小观察员:你们见过蛤蜊是怎样吐水的吗?你知道他们为何这样吐水? 2.小小研究员:你知道扇贝是怎样走路的?贝类的花纹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展示)
4.生活妙用:同学们见过用贝壳制成的各种小装饰品吗?请观察图片,用肥皂盒、烟灰缸等生活用品。
三、宝贝收集
1.教师引导:如何制作贝壳的标签呢?都有哪些具体的步骤呢?(学生交流)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1)冲洗贝壳(2)晒干(3)将小盒子粘在一起。(4)放上棉花(5)制作标签。
4.我的百宝箱:制作贝壳的收集标签主要包括时间、名称、采集的地点。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海洋教育-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二
一、跳出“教材”教“教材”
翻开全新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处处体现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个个生活场景,一个个鲜活的话题,无不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道德知识灌输,而是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了解社会、把握自我,并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教材中的部分事例和画面内容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些事例要么是过于成人化,学生不感兴趣;要么是讲外省、外县、外乡的事,对学生没有亲和力。一些画面没时间、地点、真实姓名,或者不够全面,给学生造成一种“虚”的感觉,真实感不强。由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灵活多样地来处理教材。例如,《我家住在新农村》一课的插图画面,它展示的是浙江新农村和城市的画面,对学生来说没有亲近感。教学时,可以用自己家乡农村的画面替代。又如,我在教学《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通过师生对家乡的文化习俗进行搜集、整理,开展“新平大不同”知识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把学习当成了一件快乐有趣的事情。
二、注重“情感”和“体验”
新课程赋予《品德与社会》的内涵就是要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培养他们有爱心、有责任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在教学中,如果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体验,教育就成为苍白的说教。真实的生活体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拥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就拥有了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搭建心灵交流的平台。如教学《谁是最值得敬佩的人》时,可进行职业体验游戏。教师出示写有各种职业称谓的卡片,让学生随意抽取。20年后,如果你从事这个职业,你喜欢这个职业吗?为什么?有谁喜欢这个职业?假如你从事这个职业,你会怎么做?我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哪些人的辛勤劳动?假如缺少了他们当中任何一个行业的劳动,我们的生活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长期以来,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只注重知识的达成和传授,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教学内容添加一些情感色彩,增添一些人文因素,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主动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三、注意知识点的挖掘和延伸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有着非常强的社会性。它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它的的综合性非常强,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的要素是综合的,涉及到的社会领域是复杂的、交叉的。在教学每一课时,为了达到丰富学生的生活知识,让学生过美好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时,有必要对一些知识点进行挖掘和延伸。例如,在教学《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对北京四合院的了解不能仅凭书上的内容,知道四合院的建筑与北京的历史、地理环境有关。结合北京举办奥运会,可以利用“走进北京四合院的情趣”视频,让学生边看边讨论、交流其中的内涵,可以让学生畅想住在北京四合院想做的事,补充外国人如何评价北京的四合院的资料。在教学《发展中的城市》时,可利用新闻报道“城市中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引入,使学生有展望未来新城市的欲望,指导他们出金点子规划家乡,大胆畅想20年后的新城市。
3.六年级语文上册远程教育教案 篇三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
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说说在平时生活中,神圣一般用来形容什么?
在印第安人的眼中,他们生活的那方看起来似乎不起眼的土地也是神圣的。他们会自豪地告诉每一个光临那片土地的人。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2.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把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读给同学听。教师适时指导新字学习。
思考: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2.小组讨论主要内容,了解“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补充介绍文章背景知识。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神圣”讲了哪些内容?
1-3自然段:总写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4-8自然段: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9-11自然段: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三、研读语句,理解“神圣”
1.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呈现怎样的画面?
(1)抓住“圣洁”,理解内容。
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任何东西,不会破坏、伤害他们。
(2)富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想象。
(3)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如此神圣的一片土地,对于我们来说,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为什么就显得如此珍贵,如此重要?
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体会。
教师重点引导以下句子:
(1)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大地和我们的关系。
(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等)
(2)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交流讨论:共同属于哪个家园?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小结: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神圣的土地。这片神圣的土地对我们是如此的重要,如何保存这份神圣呢?同学们课后自主阅读课文,找找答案。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文中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读“神圣”,回想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背诵2、3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感悟“神圣”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珍贵和不可侵犯,那么怎样才能保存这份神圣,留住这片圣洁呢?
大声朗读文章3-7自然段,从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语句。多读读这些语句,可以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教师重点引导以下句子:
(1)河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①交流感受。(河水对我们很重要)
②为什么作者说要像善待兄弟一样善待河水?读第四自然段,找到相关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经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
①交流自己的感受。(空气对生命很重要)
②说说那是一种怎样的味道?文章里哪些句子可以体味到这种独特的味道?
③为什么说要照管好它?重点理解“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
(因为没有了空气,或者空气受到污染,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呼吸,生物的生长,影响到生命的存在)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3)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
①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因为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
②重点理解“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
(因为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同属于一个家园)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八自然段。
(4)你们要像我们一样热爱它,照管它。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①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我们非常热爱自己的土地)
②说说我们怎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的?
③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热爱、照管这片土地?
理解“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如果家园受到破坏,我们不能及时补救,那么对地球的伤害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如果家园遭到毁灭,人类又怎能独自生存)
④有感情地朗读第九、十自然段。
(5)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①文章第三自然段已经强调大地是我们的一部分,为什么说“大地不属于人类”?
(因为谁也没有拥有大地的权利,也不可能拥有对大地的控制权;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善恶来对待神圣的大地,来破坏、损伤大地的完整和庄严。)
②为什么说“人类是属于大地的”,前面不是强调“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吗?
(因为大地拥有着各种有利于生命成长的物质,人类的生命才能得以繁衍、成长、延续)
③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体会“神圣”,背诵语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语段。
3.做生活有心人,观察家乡的土地或身边的资源,看看它们是否得到了保护,把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写下来。
青山不老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害。《青山不老》这篇文章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教师出示重点词语,学生进行练习。
适时板书:“扛上 肆虐 盘踞 绿洲 归宿 奇迹 宏伟 价值 命运”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没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土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引导学生质疑,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教师点拨: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不仅仅是一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和造福后代的情怀。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是老人执着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为什么老人说“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洲;有了这绿洲,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教师点拨:黄土和绿树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是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怎样看待这句话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了——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作业设计
1.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少年闰土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4.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5.初识鲁迅,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教学难点】
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导语及资料袋中对鲁迅先生的介绍谈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可以补充自己课下搜集的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来了解鲁迅先生。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
“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他们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2.检查学习情况
(1)生字中的特殊部首:拜、允、畜几个字的特殊部首
(2)正音
(3)与生字有关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3.引导学生质疑,教师适量板书。
学生可提出不理解“其间、无端、素不知道、如许”等词语,教师可通过后面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如果提出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穿插在课文讲解中。
三、初见闰土,了解特点
1.“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闰土是什么样子的?浏览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拨:
(1)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2)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
2.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项套银项圈
3.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少年?(从外貌描写中仔细揣摩)
(1)若学生不知从何说起,可引导学生从描写闰土外貌的形容词着手。如: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还有紫色等。
(2)结合“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体会闰土具有年少,健康、天真、活泼的特点。
教师可适度点拨,板书:年少 健康 天真 活泼
四、随文练笔,进行仿写
1.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要注意些什么?抓住人物的特点。
2.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其他同学猜猜他是谁?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从“我”和闰土初次见面关于闰土的描写中,我们体会到他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少年闰土》一课。
1.学生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闰土向我们讲述了几件事?
2.师生交流,适时总结板书:雪地捕鸟、夏日拾贝、看瓜刺猹、潮汛看鱼
3.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自由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对话,外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然 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二、想象画面,指导诵读
月亮地下,闰土一个人看瓜刺猹在“我”眼里是多么惊险刺激的事啊。所以,三十年过后,“我”回忆起闰土来,头脑中首先浮现出来的就是这幅画面。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第一幅画面。
学生描述。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的描述和同学们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景色描写烘托气氛,动词的恰当使用使画面动了起来。
引导学生背诵,可以出示段落填空进行提示。
三、研读课文,重点感悟
1.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交流总结。
(1)闰土是捕鸟高手。
(2)闰土很勇敢。
2.重点研读:
(1)“啊!闰土的心中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高的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小结:由于环境的不同,闰土和文中的“我”对生活有不一样的理解。
适度延伸:展开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作者是如此向往闰土的生活,那闰土与作者相比,谁的生活有意思呢?同学们,如果要你选择,你是向往闰土的生活还是文中“我”的生活?请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也可以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来谈一谈。
(2)与闰土相处了一个月,“我”与他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必须回家了。当时会发生怎样感人的情景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答案。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全文
闰土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见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你想知道这两个人的友谊后来发展得怎么样了?课文最后说他们从此没有见面,其实三十年后,他们俩又见面了,不过三十年后的闰土改变太大,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鲁迅的小说《故乡》来读一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文习题。
2.背诵第一自然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学会给课文添加小标题。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人物
提起鲁迅先生,我国乃至世界上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
文章的作者是周晔,是鲁迅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也就是一九四五年时写的回忆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字典。
教师提示:
(1)读准“悼”“冠”“咳”“嗽”等字的读音;
(2)注意几个字的书写:“冠”上头没有点;“嗽”的中间部分是‘束’,右边是‘欠’。
2.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以分为几段?
3.小组讨论,归纳段落大意。
教师在提问引导的基础上,整理总结:
第一段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段讲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我”认真读书。
第三段讲述了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段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
第五段讲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4.教师可以适时指导学生给每段加上小标题。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
(1)根据段落大意概括小标题;(2)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提醒大家拟小标题的一个原则就是简洁概括。
5.默读课文,小组讨论如何添加小标题。
6.教师适时总结:如谈《水浒传》;谈碰壁;谈救车夫;女佣回忆。
三、课文小结
再次朗读课文,想想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教师可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大家回忆课文内容,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他才赢得了许多人的爱戴。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重点赏析
1.交流“谈《水浒传》”。
引导学生抓住“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一重点句,联系上下文“我”的表现及伯父送书,再结合伯父的身份,体会到这是伯父对“我”读书不认真的委婉的批评。从中看出伯父教育“我”讲究方式,避免直接批评让“我”难堪。而“我”以后的表现也说明,伯父委婉的批评收到很好的效果。
小结:从伯父教育“我”认真读书这件事,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读书态度认真、教育下一代讲究方法的人。
2.交流“碰壁”。
引导学生抓住“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重点句。这个句子比较难懂,先让学生知道鼻子扁是天生的,不可能被墙壁碰扁;然后,教师讲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启发学生理解:“四周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把鼻子碰扁了”暗示鲁迅受到反动势力的残酷迫害。鲁迅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动派很害怕,查抄他的信件,不许他发表文章,还要逮捕他。鲁迅先生先后用了一百多个笔名,巧妙地和反动派进行斗争。“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这句话,要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幽默的语言风格,体会鲁迅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3.交流“救助车夫”。
引导学生抓住“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把伤口洗干净,“敷上药”“扎好绷带”“掏出一些钱”等重点词,从救护时的动作和资助两个方面体会伯父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当谈到伯父“变得那么严肃”时,要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当时伯父在想些什么?从中体会他的爱憎分明。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要渲染当时的氛围,帮助体会感悟:北风怒号,天色阴暗,车夫在地上痛苦地呻吟,为生计而苦苦挣扎;伯父救助车夫,态度是那么亲切。救助后,伯父态度严肃,内心激愤。让学生通过情景朗读,加深对人物情感的体验。
4.交流“关心女佣阿三”。
引导学生抓住“一点儿也不在乎”“常常劝我多休息”,鲁迅“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的高尚品质。
三、总结全文,探究写法
通过课文的学习,你认为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写出鲁迅先生的这一特点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讨论交流。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
作者抓住了人物的言行、举止写出了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四、作业设计
抄写课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和表情的语句。
一面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面孔、轻视、陡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受鲁迅关怀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于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怀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一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先写“我”与鲁迅一面之交的背景。
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缺钱造成的窘况。
这一部分重点写“我”与鲁迅的会面。
第二部分:写一面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
三、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三处外貌描写。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揪心,好像大病初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3)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揪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3.仔细阅读三处外貌描写,思考:
这三处外貌描写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4.引导学生思考:文中这三处描写有什么作用?
四、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通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暂的一面当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谦虚;那“微笑、点头”蕴含着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同时,“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笞着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正是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记住这难忘的“一面”。
五、拓展写作,布置作业
1.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2.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有的人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将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我们得知这一伟人于 1936年10月19日不幸病逝。但他的精神仍然留在我们的心中。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下面我们共同分享。
2.教师板书课题。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2.指导学生诗歌朗读注意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指名读诗歌,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三、研读感悟,升华情感
1.自由朗读诗歌,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小组讨论交流,谈谈理解和体会。
3.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研读下面语句: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它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小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用,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4)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有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春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 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搜集整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同学们课下交流。
老人与海鸥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体会老人对海鸥的喜爱呵护之情。
【教学难点】
想象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你们见过大海吗?在海边都看见了哪些事物?你能说说海鸥是什么样的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海鸥和老人的故事。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检查预习生字、新词的读音情况。
(1)同桌互读,相互订正。
(2)指名读,强调以下字词读音和字形:
塑(sù)料 旋(xuán)涡 饼(bǐnɡ)干 营(yínɡ)似(shì)的 “抑”的中间不要加点或撇,“吉”的上半部分是“士”;
2.理解新词的意思。如: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亲昵:十分亲密。
三、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注意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准确。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围绕着课题主要写了什么事?同时理清文章的结构。
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喂养海鸥,与海鸥结下了深厚感情;老人去世后,海鸥送别老人,不忍离去。
3.课文中哪些地方能体会老人与海鸥的深厚感情?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点拨:
(1)喂海鸥:抓住描写老人动作的“放、退、撮”,描写海鸥的“应声而来、扫”,感受老人喂海鸥的动作娴熟,他们之间那种默契的配合。联系上下文想象重点句描写的画面,感受作者的比喻是恰当、形象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头脑中可以想象翠湖边这道美丽的风景,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这份真挚的感情。鼓励学生把这句话背诵下来。
(2)唤海鸥:
学生可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这部分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看看谁的朗读最能表现出老人与海鸥之间这份亲昵之情。
(3)谈海鸥:
学生谈感受,教师适时小结:说起海鸥,内向的老人滔滔不绝。十多年了,每逢冬天,老人都到翠湖边喂海鸥,风雨无阻。老人和海鸥就像是?
亲人一样
四、小结:我们可以从今天的学习中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五、作业设计: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老人与海鸥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海鸥送别老人的感人画面。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受海鸥对待老人具有怎样的情感?
2.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流露出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感情?小组内交流讨论。
3.师生共同交流:
(1)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
为什么叫声和姿态与平时大不一样?
(平时海鸥会以高兴的语调欢迎老人,见到老人是无比欢乐的。而此时老人不见了,只剩下遗像,海鸥惊恐、疑惑,更感到悲伤。)
指导学生朗读这些描写,感受海鸥的惊恐。
(2)海鸥纷纷落地,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排。
海鸥为什么要这样做?
为老人守灵,与老人做最后的告别,已经把老人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收起遗像时,海鸥向遗像扑来。
海鸥为什么要扑来?
海鸥不舍得老人离去,希望老人留下来,永远和它们在一起。哪怕只是老人的一张像也好。
请你结合文章所描写的相关语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如果你当时在场,在这白色的旋涡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海鸥与老人的感情太深了。
有感情地朗读。
三、回归整体,升华感情:
1.这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深受感动,让我们为之震惊。我们不禁要问:海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常举动呢?你能联系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谈一谈吗?默读全文思考。
2.学生必然会回读到课文的第一部分,及时鼓励学生能够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通过回读第一部分的相关语句,整体感受:正是因为老人对海鸥的细心无私的照料与关爱,他们之间才建立起如同亲人般的情感,在老人去世后,海鸥才会出现不同寻常的做法。
四、总结全文:
如今,在翠湖边,市民为了纪念这样一位关爱动物的老人,为他修筑了一座铜像。每到海鸥飞临翠湖边的季节,就会有许多市民像当年的老人一样,给它们喂食。老人虽然已经故去,但他关爱动物的善举将永远在人们中间传承下去!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题。
跑进家来的松鼠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2.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揭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
“叫鼠不是鼠,尾巴像扫帚,喜欢树上住,松果当食物。”知道的举手回答。
对,谜底就是松鼠。同学们反应真快。接下来我们学习的就是《跑进家来的松鼠》。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如:我家有只松鼠,松鼠是自己跑来的,松鼠活泼可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自读。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学习课文要从字词的学习入手,这些词语你都认识吗?谁有信心来读一读。
3.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悟
1.朗读课文,分组交流学习情况。
2.交流讨论: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预设:松鼠千方百计储存冬粮,把糖、面包皮什么的叼到大柜顶上;松鼠把我们采来的鲜蘑菇晾上了;天凉了,松鼠用我们的手套头巾垫窝„„从中体会到松鼠的可爱以及家人对松鼠的喜爱
3.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学生朗读。
四、学习表达方法,拓展延伸
1.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我们一家与松鼠感情的部分,有感情朗读,想象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2.小组交流讨论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师引导:
通过松鼠在“我”家的几件趣事反映松鼠的可爱,表达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这种喜爱之情是隐藏其中的;文中爸爸的话和作者的议论从侧面反映了作者一家对松鼠的喜爱。
3.你喜欢松鼠这种小松鼠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4.把发生在你身边的动物和人和睦相处的事写下来。
最后一头战象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会写文中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语,理解“焦躁不安、威风凛凛、悠哉游哉、炯炯有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最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对大象以及战象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大家去动物园都看到了哪些动物?(学生自由回答)动物园中的大象我们都见过,它可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很多事情,但是你们听说过大象在战场上冲杀吗?这样的大象叫做战象。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头经历过战争场面的最后一头战象。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质疑: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又是怎么来的呢?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下面就让我们在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快速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把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划出来交流讨论。
教师重点点拨:
威风凛凛:声势或气派令人敬畏。
排山倒海:比喻力量强,声势大。
豪迈:气魄大;勇往直前。
泣不成声:哭不出声来。形容十分悲痛。泣,小声哭。
唏嘘: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
膨胀:由于温度增高或其他原因,物体的长度或体积增加。
炯炯有神:形容(眼睛)明亮,有神采。
激越:(声音、情绪等)强烈、高亢。
浴血:形容战斗激烈。
搏杀:搏斗,奋力杀敌。
菁:山间的大竹林,泛指树木丛生的山谷。
三、默读课文,梳理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上面的提问,可在书上做上标注。
2.学生阅读后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让学生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哪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简单概括为: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
4.找出使你感动的句子,带着感情朗读。
四、作业设计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练习课文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拓展延伸
上节课我们初步地学习了课文,根据大家的学习,我们回答了一些问题。学到现在,嘎羧在你脑海中是怎样一头战象呢?
善良,怀旧,坚强,忠诚,英勇等。
二、研读课文,重点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描写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
2.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力求小组内解决,仍有难度的留待全班讨论。
3.集体交流:
(1)从哪些语句可以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
学生汇报:
①“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
从“呕呕地吼”“急促地踏”感受到战象看到象鞍时的急切心情。
②“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从“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③“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
从这里感受到战象也已经对村寨和村寨的人们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情,它也没有忘记人们对它的救助,对它无微不至的关怀。
④“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踩在哗哗流淌的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久久凝望”看到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地;“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深深的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含泪歌颂的英雄!从这些都感受到战象对战争过的地方的留恋,同时也是对救它的人们的感激。也是对死去的战象的深深的怀念。
(2)朗读感悟嘎羧“英勇”的语句。
①“象鞍上留着弹孔,似乎还有斑斑血迹──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当时战斗的惨烈,战象对战斗记忆犹新,披挂上象鞍有一种无比自豪的感情。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
可联系前面的威风凛凛,逐渐衰老和现在进行对比理解,教师指导,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战象对战斗及战友的无比怀念之情。
②“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给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
从“泣不成声”“系纱巾”“绑黑布”可以感受到村寨的人们对战象已经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能忘记战象在战斗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人们对战象的将要死去表达了极度的悲伤。
(3)从哪些地方又感受到这头战象的“忠诚”?
重点体会“战象走向百象冢,和并肩战斗的战友躺在了一起”部分。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这篇课文与我们刚刚学习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有哪些相通之处?
引导学生从人和动物之间的情感方面作比较,体验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2.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边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金色的脚印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缘故、黯淡、消瘦、知觉、空落落、光秃秃、冷清清、直勾勾”等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狐狸一家及她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动物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内容及意义,明白动物也有亲情,也有伟大的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学准备】
搜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学习了《狐狸和乌鸦》的有趣故事,后来又学习了《狐假虎威》的成语故事。请你说一说,在你印象里,狐狸是怎样一种动物?„„看来狐狸在大家心目中并不是好东西。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狐狸的文章,学习以后,你也许会改变现在的看法了。
2.教师板书课题:金色的脚印
二、朗读课文,梳理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老狐狸为救小狐狸做了哪些事情?“我”是怎样做的?狐狸和“我”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什么地方使你最受感动?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集体交流讨论:
(1)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哪些事?请在课文中找出来,并读一读。
初次给小狐狸喂奶和咬铁链救小狐狸,之后在“我”家地板下,冒着生命危险做窝,养和救小狐狸。
(2)“我”为狐狸做了些什么?狐狸和“我”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我”为小狐狸和老狐狸送食品,向邻居讨回小狐狸,放了小狐狸。小、老狐狸不再以“我”为敌,我们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狐狸通过“我”的帮助和爱护,体会到“我”对它们没有伤害的意思。
“我”和狐狸一家不再为敌,友好和睦相处,你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同学们交流自己的资料,教师做适当的评价。
(3)课题为什么叫“金色的脚印”?
“金色的脚印”体现了人类对动物的关爱,体现了狐狸之间的亲情。这样的感情是非常珍贵的,因此用“金色的脚印”来加以赞扬。
三、总结扩展,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并交流收获。
2.可用第一人称的语气来复述课文。
3.以《相亲相爱的狐狸一家》为题,续写这个故事。
伯牙绝琴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境,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曲子,我们听一听,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你们听出了什么?相传这首曲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俞伯牙所弹的一首曲子,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伯牙绝弦》。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引导学生质疑:“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绝弦,作为音乐家,琴是自己的第二生命,而伯牙却把它摔碎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缘由?课文会给大家解开疑惑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指导: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是从哪里知道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此句。
引导学生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思考: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伯牙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怎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别人对他的赞美都是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只有钟子期。
即兴提问:若你是伯牙,听到子期的赞美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一旦听不到这种赞美,你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5.默读课文,感受知音的含义。
四、课文小结,援引质疑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的相关内容,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1.课文中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2.伯牙仅仅是不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复习知识
二、朗读课文,感悟知音
1.全班齐读课文。
2.伯牙琴艺高超,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找出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伯牙正在鼓琴,子期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子期会怎样赞叹?有感情地朗读2-4句。
4.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呢?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表达了什么?
(2)结合注释想象伯牙当时的心情,朗读这句话。
5.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个同样动听的乐曲,就是前面我们听的《高山流水》。
三、回味诵读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搜集体现知音的诗句和名人名言。
2.背诵课文。
月光曲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波光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因为它关系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来自何处,这一点课文没有具体的答案,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才能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1.搜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
2.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你们知道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吗?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你们知道贝多芬吗?学生结合自己掌握的资料,陈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总结归纳: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就表现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2.关于《月光曲》的谱写还有一个传说,那就是课本上的第28课《月光曲》。
3.板书课题。学习课文就可以了解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故事,还可以从中初步认识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音乐家。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阅读课文,思考: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是哪几首?
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教师重点提醒:
(1)字音方面:茵读“yīn”,没有后鼻音。霎读“shà”不念“chà”。
(2)字形方面:“粼”的左半部分要范写清楚。“盲”的上面是“亡”,是无、没有的意思,下面是目。没有目就是瞎子、盲人,这正是“盲”的意思。
4.学生朗读课文后,交流讨论。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个曲子?
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曲子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3)课文什么地方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从哪到哪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
2-7自然段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8-10写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三、学习弹第一首曲子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2-7自然段,教师及时正音。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到各处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因为不能直接听贝多芬本人的演奏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却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弹琴的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6.小组分段朗读课文。
四、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新字词掌握情况。
2.学生快速朗读课文1-7自然段。提问: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了一曲又弹了一曲?
二、学习贝多芬弹奏《月光曲》部分
1.指名读课文8-10自然段,师生评议。
2.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到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交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是徐缓的,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3.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4.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当中。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感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
三、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1.引言: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2.阅读课文,划出文中运用了联想的地方?
如:在“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这一段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引起的联想?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文章会变得怎么样?
不那么深刻感人。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蒙娜丽莎之约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身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中有三件宝,其中一件就是《蒙娜丽莎》,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几百年来,这幅画一直让人们百看不厌,也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成为世界上最神秘的微笑!你们想看看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在大洋彼岸探访蒙娜丽莎吧!
2.书写课题:蒙娜丽莎之约
3.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
二、初读课文,感受名画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小组交流讨论。
三、欣赏名画,感受魅力
1.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自己说说有什么感受。
2.引导学生感受画的整体。
3.引导学生观察肖像画的面部表情。
引用: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讽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嘴唇披上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才会有着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法国巴黎卢浮宫公布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这一结果是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分析出来的。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想说?
体会达芬奇的精湛技术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5.达芬奇精湛的技艺除了体现在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上,还体现在哪儿?
6.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向我们描述了蒙娜丽莎的美丽神韵,让我们感到蒙娜丽莎仿佛就在我们面前。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总结拓展: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介绍这幅画呢?你们稍微准备一下,待会儿请你当一位讲解员来介绍这幅画。
四、激情朗读,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引出达芬奇资料。学到这儿,老师想问问你们谁知道这幅画的画家?
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他在几乎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学者”,是一位“旷世奇才”。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赞誉他都当之无愧。《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
4.六年级上册渗透法制教育数学教案 篇四
2.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3.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4.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渗透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教学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一、导入新课。
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学生汇报调查情况。)
二、在生活情境中,讲授新知。
1.教学折扣的含义,会把折扣改写成百分数。
(1)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
(2)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电脑显示)
①大衣,原价:1000元,现价:700元。②围巾,原价:100元,现价:70元。③铅笔盒,原价:10元,现价:? ④橡皮,原价:1元,现价:?
(3)动脑筋想一想: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4)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样的问题,可以利用计算器,也可以借助课本,四人小组一起试着找到答案。(5)讨论,找规律。
A、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并在计算或讨论中发现规律。
B、学生汇报寻找的方法:利用计算器,原价乘以70%恰好是标签的售价;或现价除以原价大约都是70%;或查书,等等。(6)归纳,得定义。
A、通过小组讨论,谁能说说打七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是什么意思?打八五折呢?
B、概括地讲,打折是什么意思?如果用分母是十的分数,该怎样表示?(“几折”是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7)练习。
①四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②六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③七五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④九二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2.运用折扣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例4: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1)指导学生分析题意:打八五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2)学生试做,讲评。
3、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
4、巩固练习:
(1)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A、打九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B、学生试做,讲评。(2)判断:
① 商品打折扣都是以原商品价格为单位“1”,即标准量。()② 一件上衣现在打八折出售,就是说比原价降低10%。()(3)完成课本中P97“做一做”练习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1、2、3题。
新课标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
3、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纳税》学科渗透 法
制
教
育 教学内容:纳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4、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主要渗透《宪法》第5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教学重点:税额的计算。教学难点:税率的理解。教学过程: 复习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吨的10%是多少?(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什么是比率? 新授
1、阅读P122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宪法》第56条,《宪法》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2)试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规定: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4、税款计算
(1)出示例5(课本99页)
一家大型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理解:这里的5%表示什么?(应缴纳营业税款占营业额的百分比。)(3)要求“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就是求什么?(4)让学生独立完成?
5、看课本98页内容。读一读,什么是纳税?什么是税率?
三、练习
1、巩固练习:练习三十二第4题。(要点:5%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额,7%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税。)
5.海洋教育-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书法中疏密相间的结构原则。
2.掌握密而不挤、疏而不散的结字方法,体验汉字疏密变化的美感。
3.通过王義之《以书换鹅》的故事,感悟书法结字变化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审美的能力。教学分析
1.教材编写分析
《疏密相间》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课板块包括“要领图解、临习指导、单钩比对、拓展思考、书法家故事”五部分要求学生了解疏密相间的结构原则,学会分析并运用上密下疏、左密右疏等形式书写汉字,做到密而不挤、疏而不散的疏密变化。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学习疏密结构原则,掌握并运用疏密原则书写汉字 难点:如何处理书法中的“疏”和“密”,尝试分析并运用。教具准备
笔、墨、纸、砚、垫毡、多媒体、视频展台等。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五个米字格,分別在米字格中写一到五个长横。教师河:随着格子中的横线越来越多,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笔画越少,间距越大,感觉疏朗;笔画越多,间距越小,感觉紧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汉字中的疏密关系。(板书疏朗、紧密)学习新知
1.感知疏密。
(1)课件出示“在、囊”两字。
教师问:比较这两个字,哪个字笔画密,哪个字笔画疏? 学生答:“在”字笔画少,疏朗。“囊”字笔画多,紧密。教师再问:“囊”字中是所有笔画都密吗? 学生交流:上密下疏。
教师小结:在不同的字中,笔画少的字,笔画间要疏朗;笔画多的字,笔画间要紧密。在同一个字中,笔画多的部分要写得紧密,笔画少的部分要写得疏朗。硫密相间,巧妙安排。(板书疏密相间)(2)试一试。
学生临写“在、囊”两字,在写的过程中观察字的疏密变化。教师评价,表扬临写优秀的学生。2.深入感知疏密形式。
(1)出示例字“门、团”,请学生谈谈例字中的疏密关系是 怎样巧妙安排的。教师小结:"门、团”上部分笔画多,上收紧下舒展,呈“上 密下疏”的疏密形式。
(2)出示例字“动、诵”和“界、夜”,分小组讨论它们的 疏密形式又是怎样的。
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总结:上密下疏,内部紧密;左密右疏 横细竖粗;上紧下松,捺画舒展。(板书)3.学生临写“门、团、动、通、界、夜”。4.展示评价。
重点讲评作业中密的排列匀称和硫的空间布白是否合理。教师小结:疏密变化在书法结构中非常重要,要“密而不挤,疏而不散”。(板书)学生再次临 拓展延使
1.单钩比对。用钢笔单钩例字,并比较不同书法家是如何处理疏密关系的。体会相同字的不同疏密处理方法。
2.拓展思考。请学生说一说,疏密变化在下列字中是怎样运用的,体会一个字中的多种疏密形式组合。
3.书法家故事《以书换鹅》。体会书法的结字变化来源于生活的道理,书写之前,观察尤为重要。
四、整理反思 师生问答
教师问:书写疏密相间的汉字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教师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疏密形式?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2.清洁、整理学具
第2课 集字临摹练习一 教学目标
1.巩固学习疏密相间结构原则。2.了解作品创作形式条幅和横幅。
3.从作品的创作中体会书法章法的形式美。教学分析
1.教材编写分析 集字临摹练习
(一)》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课板块包括“集字解读、临习指导、作品展示、书写要点、课外拓展”五部分,要求学生运用疏密相间结构原则分析作品中的汉字了解横幅和条幅的章法特点,并尝试创作。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通过临写“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诗句,巩固复习疏密相间结构原则。难点:创作完整的横幅或条幅作品。教具准备
笔、墨、纸、砚、垫毡、多媒体、视频展台等。教学流程
一、异入新课
1.出示唐代诗人杜甫五言律诗《月》,配乐朗读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2.简单介绍诗文。757年,杜甫目睹安史之乱中刀兵四起,人们流离失所,下了这首优国忧民的诗。其中第一联,是描写秋夜景色:秋天快要到来,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加清明澄静。今天我们就来试着写一写“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这两句诗。
二、学习新知
条幅和横幅作品欣赏。
(1)教师出示条幅和横幅作品,让学生比较两者的异同点 教师小结:条幅和横幅字的排布方式不同。同一个内容可以书写成不同形式的作品。
(2)学生讨论:要写好一幅作品,有哪些要求?
教师小结作品要求:用笔到位、结构合理、大小匀称、章法多美观。(板书)2.临习指导。
(1)分析典型例字。
课件出示“天、期、间、清”
四个字,复习结字的疏密相间关系。
教师:用上节课学习的疏密相间原则,说一说这四个字的疏密变化。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天”笔画少,显得疏,“期、间、清”笔画多显得密。“天、期、间”三字上密下疏,“清”字左疏右密。(板书)(2)其他注意事项。
教师:除了疏密变化外,还有哪些地方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
“天”字两横一短一长,且向右上扬,上密下疏。
“期”字左宽右窄、上密下疏,横画间布白匀称,左右错位。间”字上密下疏,横竖间距匀称,横细竖粗。
“清”字左疏右密,右边上密下疏,横画间距匀称,第三横最长。(3)临写“天、期、间、清”。
(4)小组评比。每小组自主选择一到二名学生上台展示、评比。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评价。
3.自主练习其余六字。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上”字短横位置偏上,两横注意俯仰;
“秋”字左右穿插,右边“火”字注意两撇距离和呼应关系 “近”字走之底横折折撇的倾斜方向; “人”字捺画舒展,撇细捺粗;
“月”字横折钩的转折提按,外形修长;
“影”字左宽右窄、左密右疏,注意横画的俯仰和间距。4.集字作品创作。
学生自由选择横幅或条幅形式,按照书写要点,完成一张完整的作品。
三、拓展延伸 教师展示同样内容、不同形式的作品,如扇面作品、对联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章法美,鼓励学生课后学试不同形式的创作。
四、整理反思 1.师生问答。
教师问:疏密相间的原则有哪些?
教师问:同一内容的作品,可以有哪些不同的形式?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2.清洁、整理学具。
第3课 向背有致 教学目标
1.通过“圆、门”两字初步了解书法结构的向背有致原则并能在书写中有所体现。
2.学习不同结构汉字中的向背变化,并在实际书写中处理好向背关系,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3.欣赏赵孟频妙严寺记》,感受“赵体”楷书的端庄飘逸之美。教学分析
1.教材编写分析 向背有致》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课板块包括“要领图解、临习指导、单钩比对、拓展思考、知识链接”五部分要求学生通过例字分析,理解向背有致的含义,并能在实际书写中处理好汉字结构中的向背关系。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通过分析、临写“圆、门、妙”等字,理解向背有致原则,并能书写表现。难点:准确表现汉字中的向背关系,在实际书写中做到向背有致、和谐统一。教具准备
笔、墨、纸、砚、垫毡、多媒体、视频展台等。异入新课
1.了解向背的含义。
教师请两位同学上台,做面对面和背靠背姿势教师把这两种姿势用符号“()”表示出来,给这两种姿势取个名字“相向”“相背”。
2.教师小结:像这样两个人面对面和背对背的姿势,在汉字中也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汉字中的这种向背关系。学习新知
1.初步感知笔画间的“向背”。
(1)课件出示“圆、门”两字,请学生找一找其中的向背关系。“圆”字外框两竖如面对面两人,呈相向状。门”字外框两竖如背对背两人,呈相背状。(2)临写上述两字,教师巡视指导。
(3)指导评价。选取优劣作业,对比点评。重点评析向背的笔画,弧度是否合理。小结。(板书课题:向背有致)2.深入理解不同结构中的向背。
课件出示“妙、行、肩、我、浮、施”。思考
(1)请学生想一想:向背是不是只存在于汉字外框纵向的竖笔呢?(2)教师提问:这些字哪些笔画作了相向或相背的安排?
学生讨论。明确:“妙”字左右两部分相向,顶端靠近。“行”字两竖外拱,左右相向。“肩”字“月”左向右弯曲,右竖钧挺直而势向左,呈相背之势。“我”字竖钩和斜钩相背。“浮”字左三点与右竖钩相向。“施”字“方”横折钩右拱,“也”竖弯钩左拱,背而不离。
数师小结:向背变化在不同结构的汉字中都会存在。有的体现在两个笔画间,有的体现在两个部分间。在左右结构、包圆结物的字中表现较为明显。(板书两个笔画间的向背,两个部分间的向背)
(3)学生临写“妙,行、肩我,得、施” 师视指导,师生互动评价 拓展延伸
1.单钩比对。用钢笔单钩例字,并比较不同书法家是如何处理向背关系的。体会相同汉字中的笔画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能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2.拓展思考。请学生说一说“行、顺、雅”这三个字中哪些笔画做了相向或相背的安排;用学过的知识自主分析字中的向背关系。
3.欣赏《妙严寺记》。《妙严寺记》由南宋牟巘撰文,记载了湖州妙严寺建寺及刻印佛经的情况,是元代书法家赵孟频(公元1254-1322年)50多岁时所写,字迹匀称,用笔灵活,点画精妙结构开张舒展,端庄秀美,于庄严规整中见潇酒俊逸,是学习“赵体”书法的优秀范本。
四、整理反思
1.思考并说一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2.清洁、整理学具。
第4课 集字临摹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临写“海、底、月、,将汉字结构的向背原用到实际书写中。2.学习斗方的书写形式,掌握斗方的章法处理。3.从作品的创作中体会书法章法的形式美。教学分析 教材编写分析
《集字临摹练习
(二)》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本课板块包括“集字解读、临习指导、作品展示、书写要点、课外拓展”五部分,要求学生运用向背有致结构原则分析作品中的汉字了解斗方作品的章法特点,并尝试创作。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通过临写《绝句》,巩固复习疏密相间、向背有致结构原则。难点:创作完整的斗方作品。教具准备
笔、墨、纸、砚、垫毡、多媒体、视频展台等。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形式特別的书法作品,大家想看吗?
课件出示斗方作品《绝句》。请学生说一说“特别”体现在哪里。教师:像这样张正方形的字幅就是斗方,最常见的是69cm×69cm(2市尺见方)的尺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才能书写出这样一件特别的斗方作品。(板书斗方作品)学习新知读内容,了解诗文背景。请学生齐读作品上的内容。海底有明月,圆于天上轮。得之一寸光,可买千里春 教师简单介绍诗文:这是唐代著名“苦吟诗人”贾岛所作的五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了海上美丽的月色一一海面上明月的倒影比天上的一轮圆月更显得明净可爱。这一点点美好的月色,便可胜过干万的春色。2.看形式,了解斗方章法。
思考讨论:这件作品是怎样安排正文和落款章法的? 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每行五字,共四行正文,加一行落款,行距略大于字距。(板书作品图示)
3.用向背有致结构原则,临习典型例字。(1)字例解读。
教师:要写好这样的斗方作品,除了章法安排合理外,最重要的是写好其中的每一个字,尤其是这几个字。出示“海、底、月、于”。小组讨论,用所学的疏密和向青原则分析四个字。明确:“海”字左疏右密,三点呈弧形,中间略向左曲;“每”中间略向右曲,左右两部分相向底”字上密下疏,左撇与斜钩呈相背之势,中间竖提与斜钩也呈相背之势。
“月”字上密下疏,左撤中间曲向右,右横折钩的竖中间路向左曲,两个笔画之间呈相背之势。
“于”字左疏右密,左部中间向右曲,右部中间向左靠,左右两部分呈相背之势(2)学试临写。
学生临写这四个字,教师巡视指导。(3)展示评价。
重点点评作业中的字是否“向背有致”,各曲线笔画弧度是否合理,书写是否到位。
4.试一试,创作斗方作品。
请学生按照斗方作品的要求,尝试创作斗方作品《绝句》。创作前,提示学生观察每一个字的字形变化。如:第三行“得”字字形长,“之”字稍扁呈三角形,“一”字长伸,“寸”字字形小呈倒三角形,“光”字上小下大呈梯形。
三、拓展延伸
请学生在课外从《多宝塔碑》中集字书写曹操《观沧海》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并思考:哪种形式比较适合这个内容。
四、整理反思 1.师生问答。教师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种形式的作品?书写过程中你觉得最难把握的是哪些方面? 教师问:绝句》除了写成斗方作品之外,还可以用什么形式去书写?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2.清洁、整理学具。
第5课 伸缩自如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汉字笔画间的伸和缩,了解伸缩自如的结构原则。2.掌握伸缩得当的结字方法,体验汉字伸缩变化的美感。3.欣赏王宠《游包山集》作品,在其宽绰飘逸的书风中,感悟书法结字伸缩自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审美的能力。教学分析
1.教材编写分析
《伸缩自如》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课板块包括“要领图解、临习指导、单钩比对、拓展思考、知识链接”五部分,要求学生了解伸缩自如的结构原则,学会分析并运用伸左缩右、上缩下伸、缩捺为点等方式书写汉字,做到伸缩恰当自如的变化。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学习伸缩自如结构原则,掌握并运用伸缩原则书写汉字 难点:书写时做到伸缩恰当自如。教具准备
笔、墨、纸、砚、垫毡、多媒体、视频展台等。教学流程 异入新课
1.回忆复习“主笔”概念。
2.找一找这些字中的主笔分别是哪一笔:业、武、都、多、取、童、佛、色。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真棒!其实,要写好一个字,不但要看伸长的笔 画,还要注意收缩的笔画,做到“伸缩自如”。(板书课题)学习新俎
1.观察例字,感知伸缩。
(1)出示“业、武”,请学生找找伸缩的部位。
教师问:在这两个字中,哪些笔画伸长了,哪些笔画收缩了?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业”字首横左右长伸,其他横画收缩。“武”字斜钩向右下伸长,其他笔画收缩。
(2)学生尝试临写,体会伸缩的变化。学生临写“业、武”,要求表现出笔画的伸缩变化
(3)比对作业,感悟伸缩要得当。教师选取一张伸缩得当、重心平稳的作业与一张伸缩幅度不恰当的作业,让学生进行比较。思考:伸长一个笔画后,如何让字做到重心平衡。
师生讨论,明确:“业”横向左低右高,左右开张,竖应粗壮位置居中,以达到平衡。“武”横画向右上取势,斜钩向右下伸长,使字平正,重心平稳。(板书得当一一平衡)
(4)学生再次临写“业、武”。2.自主练习,体会伸缩。
(1)出示“都、多、取、童、佛、色”,请学生说一说这些字中的伸缩关系。明确:“都”字中,“者”部伸左缩右,“阝”部上缩下伸; “多”字上缩下伸,撤画上短下长;
“取”字左伸右缩,“又”部缩捺为长点; “童”字上伸下缩,第二横伸长为主笔 “佛”字左缩右伸,右竖伸长为主笔; “色”字上缩下伸,竖弯钩伸展为主笔;
师小结:伸缩变化的形式有很多,如上缩下伸、左伸右缩、上伸下缩”等。有的字中还包含了两种伸缩,如“都”字。大家定要仔细观察,尽量在作业中表现出来
(2)学生临写“都、多”等六字。(3)展示张贴优秀作业
三、拓展延伸
1.单钩比对。用钢笔单钩例字,并比较不同书法家是如何处理伸缩关系的。体会相同字的不同伸缩处理方法。
2.拓展思考。请学生说一说,伸缩变化在下列字中是怎样运用的,体会一个字中伸缩恰当所带来的美感。
3.欣赏王宠《游包山集》。在其宽绰飘逸的书风中,认识到书法结字时伸缩自如的重要性。
四、整理反思
1.教师带领学生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伸缩自如的结构原则,要做到伸缩自如,必须注意伸缩得当,使字保持平衡。同时,我们可以用上缩下伸、上伸下缩、左伸右缩等形式使字达到伸缩自如,宽绰又精神。2.清洁、整理学具。
第6课 集字临摹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临习“落、木、远、明”等字,复习巩固伸缩自如结构原则。2.欣赏集字作品《落木》条幅,了解条幅形式作品的特征。3.尝试创作条幅作品,从书法创作中体会章法的形式美。教学分析
1.教材编写分析
《集字临摹练习
(三)》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本课板块包括“集字解读、临习指导、作品展示、书写要点、课外拓展”五部分,要求学生运用伸缩自如结构原则分析作品中的汉字,了解条幅的章法特点,并尝试创作。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复习伸缩自如的结构原则并熟练运用到条幅集字临摹之中。难点:合理安排条幅作品的章法布局。教具准备
笔、墨、纸、矾、垫毡、多媒体、视频展台等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1.出示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七言律诗《登快阁》,请学生朗读。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2.简单介绍诗文
这首七律是黄庭坚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任太和县知县时登快阁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倚阁观望江、天的描述,勾勒了一幅深秋傍晚的图画,抒发了作者为官在外的一种无可奈何、孤寂无聊的思多之情。其中“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写景阔远清旷,自古推为名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以这一句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作品。ニ、学习新知
1.欣赏条幅作品,学习章法布局。
(1)教师出示作品落木》条幅,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件条幅作品与第一单元集字临摹练习
(一)》中的条幅,在章法上有什么不同?
(2)学生讨论得出:这件作品正文有十四个字,尺幅较原来大了。分三行,前两行每行六个字,最后一行两个字。款文随其下与之前落款在作品左側不同。(3)教师小结:看来,条幅作品的章法,可以根据内容的字数和纸张的大小安排得有所不同。(板书作品图示)2.讨论作品要求,临习典型例字。
教师问:要写好这样一件作品,除了章法布局美观之外,还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在这些要求中,有一项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把作品中的文字写到位、写美观。下面我们就来仔细观察其中较难把提的几个汉字的写法。
(1)出示“落、木、远、明”四个字,复习结字的伸缩关系。请学生说一说这几个字的结构类型请学生从“伸缩自如”的角度,说一说这几个字的结构特征同桌讨论回答。明确
“落”字为上下结构,上缩下伸。下部分左缩右伸,撤捺舒展,撇轻捺重; “木”字撇捺舒展,撇轻捺重,竖为主笔起支撑作用 “远”字左缩右伸,以下承上,捺笔最重;
“明”字为左右结构,左短右长,左缩右伸,撤、钩脚平重心稳。(2)学生临写“落、木、远、明”,教师巡视指导。(3)展评作业。重点评析伸缩是否得当,重心是否平稳(4)学生再次临写四字
3.自主练习其余十字,尝试作品创作。
(1)按作品展示板块中《落木》条幅的章法,尝试创作条幅作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相邻两个字造型的不同处,然后下笔。(2)展示优秀作品,交流心得体会。
拓展延伸
请学生从颜真卿《多宝塔碑》中集字书写诸葛亮《诚子书》句: “夫学须静也,オ须学也,非学无以广オ,非志无以成学。” 思考:
用条幅的形式书写这个内容,如何进行章法布局?
四、整理反思 1.师生问答。教师问:本节课中,你碰到的最难的问题是什么? 师生讨论,交流心得。清洁、整理学具
第7课 高低相顾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左右结构汉字各部分间宜高了解合理安排高低变化可使字的结构更加生动
2.观察分析左右结构中不同形式的高低错落,体验字构的变化美。
3.欣赏董其昌《岳阳楼记》作品,了解行书的特征,受行书作品的流畅美。教学分析
1.教材编写分析
《高低相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本课板块包括“要领图解、临习指导、单钩比对、拓展思考、知识链接”五部分,要求学生了解高低相顾的结构原则,学会分析并运用左右高纸造落的方法使字的结构变得更加生动。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学习高低相顾结构原则,掌握并运用左右高低落方法书写汉字。难点:书写时能准确表达高低相顾的特征。教具准备
笔、墨、纸、砚、垫毡、多媒体、视频展台等。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回忆复习钢笔字课程中左右结构汉字的结构类型和特征。
教师提问:在钢笔字学习中,我们知道的左右结构类型有哪些? 学生回答: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左宽右窄,左低右高等 教师引导:这些结构特征,其实也适用于毛笔字的学习
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颜真卿《多宝塔碑》中的左右结构特征一一高低相顾。(板书课题)学习新俎
1.观察例字,感知高低错落。
(1)出示“彼、印”两字,观察各部分间位置的高低变化。
教师问:“彼”和“印”两字的左右两部分在外形和位置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得出:“彼”字左窄右宽,左低右高。“印”字左右等宽左高右低。教师小结:看来,要写好一个左右结构的汉字,需要观察左右两部分的宽窄和高低变化。
(2)学生尝试临写,体会高低错落的变化。学生临写“彼、印”,要求写出字里的宽窄、高低变化
(3)比对作业,感悟高低错落要巧妙。教师选取一张高低错落有序的作业与一张高低错落过度夸张的作业,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把左右高低错落准确地表现?请写得较好的同学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师小结:画出适当的辅助线,可以清晰地看出左右高低变化。(板书比较左右相临笔画)
(4)学生再次临写“彼、印”
2.自主探究,体验各种高低变化的处理方法。(1)请学生仔细观察“检、卿、场、释、初、使”等字,同桌相互讨论,说一说它们的高低变化,并在一旁空白处,画一画汉字的结构图示。(2)分享讨论结果。
明确
“检”字下部左低右高,上部齐平;
“卿”字左高右低,中间部分比左边短,上下错位; “场”字下部左高右低,上部齐平;
“释”字左高右低,右部分长横起笔于点下,上下错位 “初”字上部左高右低,下部齐平使”字上部左低右高,下部齐平。
教师板书提示,并小结:高低变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同样结构的汉字书写得更加生动,更加具有变化之美。
(3)学生临写“检、卿、场、释、初、使”,教师巡视指导(4)展示优秀作业 拓展延伸
单钩比对。请学生用钢笔单钩例字,并比较不同书法家是如何处理高低关系的。体会相同偏旁汉字的不同高低处理方法和不同书法家对相同汉字的不同处理方法
2.拓展思考。请学生说一说“坤、弘、精”三字中的高低关系是如何处理的,继续体会高低错落带来的变化美。
3.欣赏明代大书法家其昌行书长巻《岳阳楼记》,读一书中有关作品的介绍,学试用钢笔临一临作品局部,体会其成熟的笔法和流畅的气息。
四、整理反思
1.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汉字中的高低变化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多种多样,才成就了我们中国汉字干变万化的造型美。希望同学在今后的书写中,能做个有心人,把汉字中的变化准确地表现出来。2.清洁、整理学具。
第8课
集字临摹练习三
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临写“如、珍、读・神”等字,复习巩固高低相顾结构原则 2.欣赏集字作品“退笔读书”对联,了解对联形式作品的特征。3.尝试创作对联作品,从对联的创作中体会书法章法的形式美。教学分析
1.教材编写分析
《集字临蔡练习
(四)》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本课板块包括“集字解读、临习指导、作品展示、书写要点、课外拓展”五部分,要求学生运用高低相顾结构原则分析作品中的汉字了解对联的章法特点,并尝试创作。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现固复习高低相顾的结构原则,熟练运用到对联集字 临摹之中。
难点:掌握对联作品的章法布局 教具准备
笔、墨、纸、砚、垫毡、多媒体、视频展台等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1.思考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左右结构汉字的什么结构原则? 2.高低相顾有哪些变化形式?
教师引导:下面,就让我们带上这些知识,进入今天的课堂
二、学习新知
例字分析,临习指导。
(1)出示范字“如、珍、读、神”,请学生用高低相顾的结构原则说一说它们的特征。
明确
“如”字上部分左高右低,下部分左低右高; “珍”字左右相当,左低右高;
“读、神”两字上部分左低右高,下部分左高右低。
教师小结:左右结构的字,上下不能完全齐平。左右两部分相差较大的,上下部位应高低错落。这样才能将汉字写得更加生动。
(2)学生临写“如、珍、读、神”,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评价。重点评价左右宽窄和高低是否准确、书写是否到位。(4)学生再次临写四字。学以致用,尝试创作。
(1)“退笔读书”对联内容赏析 课件出示“退笔读书”对联
教师引导:刚オ我们所写的四个字,取自于一副对联。(板书对联)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是北宋诗人苏轼と绝句《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两首》之一的开头两句。诗人给我们述了写字的道理:写字时,即使用坏的笔堆成山,也不值得骄做只有读万巻书,积累了很多知识和道理,写出来的字オ会有神采今天我们就来试一试,把这样对仗工整的联句,写成对联形式的书法作品。
(2)“退笔读书”对联章法赏析。
请学生观察对联章法,说一说对联章法特征 明确:右为上联,左为下联。上下联字数相同,大小匀,位置统一,落款居左上,整体力求匀整均衡。(板书)
(3)“退笔读书”对联集字创作。
书写前,教师提示:上联“如、山、未、足”笔画很少意用笔不能太轻;下联每个字的笔画都较多,注意大小适度。(4)优秀作业展示。拓展延伸
请学生课外尝试从《多宝塔碑》中集字书写明四家之一祝允明联“每闻善事心先喜,得见奇书手自抄”。
四、整理反思 1.师生问答。
教师问:对联作品的要求有哪几点?
教师问:本节课中,你碰到的最难的问题是什么? 师生讨论,交流心得。2.清洁、整理学具。
第9课 开合有度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汉字的开与合,了解开合有度的结构原则。
2.掌握恰当运用笔画或部分间收紧和伸开的方法,使字姿态生动,体验汉字开合有度的美感。3.了解秦汉书法的基本情况,感知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体验不同字体的形态美。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学习开合有度的结构原则,掌握并运用开合关系书写汉字。难点:一字中存在多组开合关系,如何做到开合有度。教具准备
笔、墨、纸、砚、垫毡、多媒体、视频展台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在黑板上书写几个开合夸张的汉字,请几位同学来勾画这些字的外轮廓。2.请学生讨论回答,这些勾画出来的外轮廓是否是规则的方形?不是的话,请讨论分析这些外轮廓有什么特征。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字中的开合有度结构原则。(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观察例字,感知开合有度原则。
(1)解释“开合”:有些字的横向、纵向笔画或部分之间一收紧,一端伸开,称为开合。
(2)课件出示“成、兴”两字,分析结构特点。教师问:这两个字中,哪里是开,哪里是合? 学生讨论,明确: “咸”字上合下开;
“兴”字上部分上开下合,下部分上合下开。
师小结:有的字只有一组开合关系、但有的字存在多组开合关系。临写时一定要仔细观察。
(3)教师范写“成、兴”(或播放相应视频),学生临写。(4)展示评价。重点讲评“成”的左撤与斜钩的角度,“兴” 上部分的倒梯形的斜度和八字底的角度。强调“度”的重要性。2.自主探究,体验各种开合有度的方法
(1)出示例字“南、每、城界、遂、验”。请学生思考:例字中的开合关系是怎样巧妙安排的,哪几个字是由多种开合关系组合而成?
小组讨论,分享结果。明确:
“南”字两侧竖画,呈上开下合之势;
每”字左合右开,四条横向笔画向右散射; “城”字竖与斜钩上端靠拢,呈上合下开;
“界”字有三组开合变化,上部分呈上开下合,中、下部分呈上合下开;
“遂”字左合右开,“㒸”三撤左开右合; “验”字中,“马”部重心偏右下,“金”部重心偏左,整字呈上开下合;“金”的“口”与“马”紧靠,造成合势。其中“界、遂”两字中的开合关系不止一组。(2)教师示范难字“界、遂”,学生临写六个字。(3)展示优秀作业。
三、拓展延伸
1.单钩比对。请学生用钢笔单钩例字,并比较不同书法家 是如何处理开合关系的,感受同一字不同的开合处理方法。
2.拓展思考。和同桌说一说“外、兼、灵”三字哪些笔画作了开合处理。3.请学生读一读书中的介绍,课件出示《峰山碑》《泰山刻石》《张迁碑》《乙瑛碑》等图片,了解秦汉书法的基本情况,并说说它们的不同点。
四、整理反思 1.师生问答。
教师问:通过学习,你知道了哪些开合形式?
教师小结:开合形式,多种多样。在临写时,要仔细观察分析,然后沉着下笔,真正做到“细致入微,开合有度。2.清洁、整理学具。
第10课 集字临摹练习
(五)教学目标
1.通过临习“山、德、水、知”等字,复习巩固开合有度 结构原则。
2.欣赏集字作品“因山观水”对联,尝试创作对联作品,把握对联作品的特征。
3.了解对联中字与字间的统一和变化,感受书法的丰富性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现固复习开合有度的结构原则,熟练运用到集字作品临摹之中。难点:掌握对联作品的章法布局。教具准备
笔、墨、纸、砚、垫毡、多媒体、视频展台等。
一、导入新课
回顾复习对联形式作品的要求。师问:在上一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退笔读书”对联作品的书写,谁来说一说,写好一副作品,有哪些要求呢? 学生回答。
师引导:对联作品的要求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再来挑战,创作一副漂亮的对联作品。
二、学习新知
1、“因山观水”对联作品欣赏。(1)生读一读这时对联(2)数介对联内容。
这两句诗出自元代周砥五言律诗《孝常移居南楼》。临习指导
(1)分析典型例字
出示范字“山、德、水、知”,复习结构的开合有度原则。请学生用所学的开合有度原则,说一说这四个字中的开合关系。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山”字中竖直,左竖向右下斜,右竖向左下斜、上部分开而下部分合,三竖参差不齐;“德”字左部分向左下斜,右部分向右下斜,上部分合拢下部分分开“水”字横、竖、撤、捺相交于中间,由中间向四周散开;“知”字左右两部分向下靠紧,上开下合;字的外观造型左大右小,呈左开右合之势,整个字开合有度。(2)教师示范,学生临写。
(3)展示评价。评价重点:部分笔画的斜度是否合理,“德”字的右半部笔画较多,排列是否均匀。3.对联创作。
(1)书写前,教师提示要点 上联开头三个字笔画较少,用笔宜粗壮,外形则分别用长、方、扁来处理。“崇”字上下结构,字形不可过长;“德”字左右结构字形不可过宽。下联五字笔画多与少互相交替,疏密相间。(2)优秀作品展示
三、拓展延伸
请学生课外尝试用对联的形式,书写《多宝塔碑》中的“大海吞流,崇山纳壤。
四、整理反思
1.谈话小结。请学生说一说:今天书写的对联和上一次书写的对联有什么异同点。
教师小结:古人的诗中有很多对仗工整的联句,我们可以用对联的形式书写这类作品。不同字数的内容,章法略有不同。大家在书写作品时要注意因字布形,灵活应对。
2.清洁、整理学具。
第11课 避就相让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汉字笔画间的避和就,了解避就的结构原则。2.掌握避就相让的一般方法,体验汉字各部分间和语线的美感。
3.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的基本情况,感知中国汉字演变过程,感受碑与帖的不同形质美。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学习避就相让的结构原则,掌握并运用避就关系书写。难点:准确临写存在多组避就关系的生字。教具准备
笔、墨、纸、砚、垫毡、多媒体、视频展台等。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去、刀两字。教师提问:这两个字的外形呈什么形状?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如果把这两个正方形的汉字组合成“劫”字,这两部分还是正方形吗?不是的话,那其中哪些部分应发生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怎么处理的。
二、学习新知
观察例字,感知避就相让原则。
(1)课件出示“劫”,教师讲解“劫”字中的避就关系。
“劫”字中,“去”伸左缩右避免与“刀”相互拥挤,这种避开的方式,我们称它为“避”;同时,为了使字不松散,把“刀”的撤伸向“去”的下方,我们称它为“就”。这样避就相让,使字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板书课题:避就相让)(2)请学生尝试用相同的方法,分析“持”字中的避就关系。学生讨论,明确: 提手旁伸左缩右,“寺”伸右缩左相互避让;左右横画高低错落以避让;右部分竖画一左一右,一斜一正,以避让;同时,“寺”的长横伸向“持”的内部,以迎合。最终形成避就相让、和谐统的整体。
教师小结:“避”为了不拥挤,“就”为了不散乱。处理好避就关系オ能使字各部分和谐统一。一般是“小让大,左让右,上让下,短让长,简让繁”。(3)教师示范(或播放相应视频),学生临写“劫、持”(4)展示评价。重点评价避就关系是否准确表现。2.自主探究,体验各种形式避就相让的方法。
(1)自主观察书中例字“额、蕤、辉、既、塔、如”。思考:例字中的避就关系是怎样巧妙安排的?小组讨论,分享结果。明确:
“额”字左边捺改长点以避右,“页”第一横与横钩既紧读又
“如”字左右横画上下错开避让,点长伸以就“口”,点长伸以就“口”。(2)学生临写“额、蕤、辉、既、塔、如”,教师巡视指导。(3)展示优秀作业。
三、拓展延伸
1.单钩比对。用钢笔单钩例字,比较避让关系的不同处理 方法,与同桌分享。
2.拓展思考。请学生说一说,“疾、废、逢”三字中,相近的笔画分别作了哪些避就处理。了解半包围结构汉字中的避就关系,体验避就关系在汉字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3.读一读书中有关魏晋南北朝书法的介绍;课件出示《宣示表》《兰亭序》等相关作品图片,让学生感知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请学生说一说碑与帖的区别。
四、整理反思
1.师生问答,思考小结
(1)汉字中为什么要避就相让?(2)避就相让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2.清洁、整理学具。
第12课 集字临摹练习
(六)教学目标
1.通过临习“灯、知、发、勤”等字,复习巩固避就相让结构原则。2.欣赏集字作品《劝学》,学习七言绝句和七言对联作品的书写方法。3.尝试创作条幅或对联作品,从创作中体会书法章法的形式美。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巩固复习避就相让的结构原则,熟练运用到条幅和对 联的集字临摹之中。
难点:根据作品内容选择合适的书法形式。教具准备
笔、墨、纸、砚、垫毡、多媒体、视频展台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思考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左右结构汉字的什么结构原则?(2)避就相让原则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教师引导:下面,就让我们带上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书法学习。
二、学习新知
1.例字分析,临习指导。
(1)出示“灯、知、发、勤”,请学生用避就相让的结构原则说一说它们的特征。明确:
“灯”字左让右,“火”靠上,左高右低。“知”字右让左。“口”偏下。
“发”字左边的第四横不与右边的横抵触,上下错开。“勤”字右撇伸向左下。
教师小结:字的左右两部分有大小之分,一般小让大。两部分都有长笔画,则采用相互错位或穿插的方法巧妙避让。
(2)学生临写“灯、知、发、勤”,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评价。重点评价左右避就是否准确,书写是否到位。(4)学生再次临写四字。2.学以致用,尝试创作。(1)《劝学》内容赏析 课件出示《劝学》诗文。教师引导:刚才我们所写的四个字,出自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七言绝句《劝学》。请学生朗诵诗文,并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教师小结:诗人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给我们阐述了珍惜时间的道理。尤其是后两句,成为读书人的至理名言。这首诗也常被书法家创作成作品,悬挂厅堂,以作自省。
(2)展示以《劝学》为内容的两种书法作品形式请学生观察两种作品形貌和整体章法,讨论为什么写四句和两句,要用不同的形式? 两种作品形式里,落款的格式有什么不同?
明确:七言绝句更适合写成条幅作品。用四尺三开的条幅写七言诗,可以安排成正文四行,每行七个字,落款一行。对仗的两句诗句,写成对联的形式,更显整齐统一。教师小结:在创作作品时,应根据作品内容的多少选择适合的作品形式(3)学生尝试书写作品。选择条幅或对联,进行集字创作(4)展示优秀作业。
三、拓展延伸
课外尝试从《多宝塔碑》中集字书写李斯《用笔论》句“夫”书之微妙,道合自然”。
四、整理反思 师生问答。
教师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师问:创作作品前,应进行哪些方面的构思? 2.清洁、整理学具。
第13课 虚实相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汉字中的虚和实,了解虚实相生的结构原则。2.观察汉字中的虚和实,学习表现虚实关系,体验汉字虚实相生的美感
3.了解唐宋书法的基本情况,感知中国书法的丰富性,激发探究书法艺术的兴趣。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学习虚实相生的结构原则,掌握并运用虚实关系书写汉字。难点:在书写中,能准确地表现出汉字的虚实关系。教具准备
笔、墨、纸、砚、垫毡、多媒体、视频展台等。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例字“以、荷”。请学生说说,它们的疏密关系是么样的。
教师引导:“以、荷”两字从笔画的排列讲,是左密右疏、上密下疏。从空间布白上讲,我们还可以说“左实右虚、上实下”。(板书左实右虚、上实下虚)
二、学习新知 1.探求新知。
(1)理解建实的概念。
教师讲授:安排字的结构时,笔画多、空白少的的部分称“实”,笔画少,空白多的部分称“虚”。以“以”字为例,左部分紧实,作实处理;左右两部分之间空白较大,作虚处理。虚实变化,相得益彰。
“荷”字结构上紧下松,上部分空白较小,下部分空白较大,虚实对比明显。有有实,实结合,相生相发,结构才合理。(板书虚实相生)(2)教师示范“以、荷”(或播放相应视频),学生临写。(3))展示评价。重点讲评“虚”的部分是否大胆明显表现。(4)学生再次练习,体会虚实相生关系。
2.自主探究,体验各种虚实相生的结构布白。出示“盛、河、畚、动、穷、脱”请学生观察并分析其中的虚实关系,分小组讨论,并用色笔画出“虚”的空间,记录下来。分享讨论结果。明确:
“盛”字上部分字内空白相对较大,"皿”收紧上移,上虚下实; 河”字左右两部分紧靠,竖钩斜撑,左上实,中下虚; “畚”字中间虚;
“动”字左边空白较少,右边空白较大,呈左实右虚; 穷”字下部“身”笔画多,“弓”笔画少,左实右虚; 脱”字左部分笔画雄健壮实,右部分线条瘦硬清虚;
教师小结:虚实关系存在于所有结构的字中,它比疏密包含的范围更广泛。3.学生临写“盛、河、畚、动、穷、脱”,教师巡视指导。4.展示优秀作业。小组推荐组内写得最好的作业,小组间比比。
三、拓展延伸
1.单钩比对。用钢笔单钩例字,说一说虚实关系处理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2.拓展思考。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昏、断、只”三字中的虚实关系。
3.请学生读一读书中的介绍,了解唐宋书法的基本情况。思考唐宋书法如此兴盛的原因。
课件出示唐宋代表书作图片,请学生说一说最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
四、整理反思
1.教师小结:字中有疏密,字间存虚实,虚实关系因字天同、而形式多样。在临写时,要仔细观察分析,然后沉着下笔、美 做到疏密相间、虚实相生。2.清洁、整理学具。
第14课集字临摹练习
(七)教学目标:
1.临写“学、问、得、来”,复习现固虚实相生的结构原则。2.分析楷书作品中的章法布局,感知章法中的虚实变化。
3.欣赏三种形式的集字作品《冬夜读书示子聿》、掌握同一内容不同形式的创作方法,学试集字创作。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指导学生集字创作作品,注意每个字内部虚实关系 巩固复习虚实相生的结构原则。
难点:作品章法布局中虚实关系的表现。教具准备
笔、墨、纸、砚、垫毡、多媒体、视频展台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何绍基练字的故事,学生讨论何绍基练字的窍门。教师小结:练好书法除了要持之以恒,更重要的是方法要正确。就像何绍基年轻的时候那样,要多临帖,还要懂得博采众家之长,同时要将临写与创作相结合,逐步由临向创作过渡,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今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由临摹到创作的过程。
二、学习新知
出示作品,明确目标
课件出示集字斗方作品《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师引导: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作品。
请学生朗读内容:“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师作简单介绍:这首古诗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七言绝句《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人给我们讲述了学习和实践的关系:古人学习知识从来都是不遗余力、不会偷懒的,少年时下的工
六、龄大了オ会有所成就。书上读来的都是感受很浅的间接知 果想要深入了解所学的知识,一定要去亲身体验、实践。” 2.例字分析,临习指导。
教师引导:要写好这件作品,首先要学会运用已学的方法把字写好。(1)分析例字的虚实关系。
出示“学、问、得、来”,请学生用已学的知识,从虚实根生的角度,说一说它们的特征。
学生讨论,明确:
“学”字上部分笔画多而密、空间小显得实,下部分笔画少,疏朗而显得虚,上下实虚相生;
“问”字上部分紧密而实,下部分“ロ”靠上,上实下虚; “得”字左虚右实,上实下虚;
“来”字上部分实而,下部分虚而宽。
(2)示范虚实关系如何表现。教师示范边写(放)边重复要点。(3)学生临写。
(4)展示评价。重点点评字中的虚实是否有所体现。3.作品赏析,尝试创作。
(1)分析《冬夜读书示子聿》斗方作品章法布局。
教师讲解:将七言诗写成斗方,每行六个字,共五行,行距稍大于字距,正好成方形。一行中有虚有实,如“人”字笔画少而显得空虚,“学”字笔画多而显得坚实。整体布局上也一样,如字距略小而实,行距就要稍大而虚,讲求虚实对比。(2)学生尝试书写作品。
(3)学生作品展评。选取几张学生作品悬挂,让学生和范本比较,找出问题所在。(字间距不均匀、字形大小不统一等)。教师小结:集字作品因按新的内容重新组合,在重组过程中存在字与字之间搭配关系的变化,比一般的临帖难度要大一些。重组时要根据新的搭配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三、拓展延伸
1.欣赏《冬夜读书示子聿》横幅和条幅作品,说一说它们在章法上与斗方作品有什么不同,章法中的虚实又是怎样体现的。
三、拓展延使
1.欣赏《冬夜读书示子聿》横幅和条幅作品,说一说它们在章法上与斗方作品有什么不同,章法中的虚实又是怎样体现的
2.课外拓展。请学生用集字的方法,将《冬夜读书示子》 写成扇面
四、整理反思
1.谈话小结:今天的书写中,你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可以怎样解决? 2.清洁、整理学具。
第15课 纵横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汉字各部分间存在纵横取势、了解纵横变化的结构原贝则。2.观察汉字中的纵势和横势的组合关系,学习表现纷横关系,体验汉字纵横变化的美感。
3.了解元明清书法的基本情况,感知中国书法的丰富性,激发探究书法艺术的兴趣。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学习纵横变化的结构原则,掌握并运用纵横关系书写汉字。难点:在书写中,能准确地表现出汉字的纵横关系。教具准备
笔、墨、纸、矾、垫毡、多媒体、视频展台等。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贝、直、也、立”,请几位同学上台勾画出汉字的外轮廓。请学生观察这些轮廓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教师小结:像“贝、直”这样,外形窄长的字,它是上下伸展,我们称它为“纵势”。相反,“立、也”形态宽扁,左右舒展,称之为“横势”。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汉字中的“纵横变化。(板书纵横变化)
二、学习新知
1.观察例字,感知纵横变化原则。
(1)观察“集、贤”两字,体会纵横交错。课件出示两字。
教师问:窄长是纵势,宽扁是横势,那么“集”字取的是什么势呢? 学生观察,讨论。明确:
“集”字上部分“住”收缩横画,取纵势;下部分“木”则伸展横画,稍收竖画,改撤、捺为两点,呈横势。一纵一横,纵横交错。(边说边描出两部分的框架)用同样的方法分析“贤”字的纵横关系。明确:
“贤”字上部分压缩呈横势,下部分竖长横短呈鉄势,上下结合,重心平稳。教师小结:汉字中有单独取纵势或横势的,也有的汉字一字中纵横交错变化,如“集”的上纵下横,“贤”的上横下。在临写时,要有意表现出来。(2)书写“集、贤”两字,表现纵横交错。
教师范字写例字(或播放相应视频),边写(放)边强调纵横取势的要点。学生跟临。
随堂点评,纠错再写。
2.自主分析,体验纵横变化的不同形式。(1)教师明确任务:观察教材中的“是、置、资、地、批、音
等字,同桌讨论这些字的纵横关系是怎样的,试着用一个词来形容。
(2)学生讨论,交流结果。明确:
“是”字上下结构,上纵下横,上部分紧缩,下部分撇捺伸为横势。
“置”字上横下纵,上部分扁平,下部分呈纵势,末横长伸,以承载上部分; “资”字上下结构,上部分“次”上下收缩取横势,下部分“贝”,呈纵势; “地”字左右结构,左纵右横,左边横短竖长呈纵势、右边竖短钩长作横势; “批”字左右结构,左纵右横,提手旁竖钩长伸;
“音”字上下结构,立”上下收缩取横势,“日”略长作纵势。
(3)教师板书记录。小结:每个字的纵横取势都有所不同,我们在临与时要有意识地加强学字的自然取势,争取准确表现。(4)学生临写六个字。
(5)展示评价。重点讲评纵横是否表现到位,纵横两部分之间位置是否合理
三、拓展延伸
1.单钩比对。请学生观察并思考不同书法家是如何处理纵横关系的。明确:不同的纵横变化,会使字的结构发生变化,如疏密、开合都有不同,所以オ呈现出不同书法家自己独特的风格。
2.拓展思考。请学生观察“荤、贤、检”三个字,说一说它们有怎样的纵横变化。学以致用,再次巩固纵横变化要点。
3.请学生读一读书中的介绍,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各时代表书家的作品图片。让学生了解元明清书法的基本情况、了元明清书法家不同的艺术追求和由他们的志趣而造就的时代特征。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
四、整理反思 1.师生问答。
教师问:通过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纵横变化形式?
教师小结:纵横变化形式,多种多样。在临写时,要仔细观 察分析,然后下笔表现。2.清洁、整理学具。
第16课集字临摹练习
(八)教学目标
1.通过临习“知、高、岂、归”、复习现固纵横变化的结构原则。2.欣赏集字作品《澡布联句》,感知作品字与字间的纵横变化。
3.学习条幅作品的书写方法,从集字创作中体会书法章法的形式美。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巩固复习纵横变化的结构原则,并运用于集字作品书。难点:处理字与字间的纵横变化。教具准备:
笔、墨、纸、砚、墊毡、多媒体、视频展台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思考: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汉字的什么结构原刚?(2)纵横变化的形式有哪些?
教师引导:下面,就让我们带上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学习新知
1.例字分析,临习指导。
(1)出示“知、高、岂、归”,请学生用纵横变化的结构原 则说一说它们的特征。明确:知高 “知”左长有,左织右横
“高”字上部分呈纵势,下部分取横势; “岂”字中,“山”的三竖取斜势
“归”字左右各分上下两部分,左部分上鉄下横,右部分则上横下纵。
(2)教师范写四字(或播放相应视频),边写(放)范边强调特征。学生跟临。(3)反馈评价,讲评不足。重点讲评作业中的纵横变化有没有准确表现。(4)再次书写。
2.学以致用,尝试创作。《瀑布联句》内容赏析
课件出示《瀑布联句》诗文。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所写的四个字,出自唐代的诗《瀑布联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润岂能留得使?终归大海作波涛。请学生朗诵诗文,并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一道瀑布历经很多山峰、沟壑,一路艰辛而来,站到远处 才能看到它来自很高的地方。它岂是山润小溪所能留得住的?它 终归要奔向远方的大海,化作惊涛骇浪。)教师小结:《瀑布联句》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寄寓了艰难曲折的生活和道路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具有高远志向的人决不会满足现状,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必定要继续努力,决心干番大事业来。启示和勉励人们要放弃燕雀之小志,而效鸿鸽以高翔。
(2)《瀑布联句》条幅章法解析。
出示教材中的集字条幅作品,请学生观察作品的章法是怎么安排的。请学生思考:能不能每行写八个字?那样的形式与教材上的条幅会有什么不同? 师生一起画一面作品
教师小结:创作时,同样的内容,可以写成不同章法的作品。但在写之前,必须先进行计算,统等安排,再落笔书写。(3)《瀑布联句》集字作品书写。
教师提示要点:书写时,要注意单字中的纵横变化,还应注意字与字之的纵横取势。并举例:“万”字字形长呈纵势、“壑”字字形宽呈横势。“知”字呈横势,“出”字则取纵势。书写时应仔细观察。(4)优秀作品展示。拓展延伸
课外尝试用条幅的形式从《多宝塔碑》中集字书写黄庭坚《院书》句:“草书妙处,须学者自得,然学久乃当知之,墨池笔家非传者妄也。
四、整理反思 师生问答。
【海洋教育-六年级上册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六年级作文:香港海洋公园09-12
四年级寒假作文:海洋公园08-13
一年级上册法制教育教案08-08
五年级上册环境教育教案08-10
幼儿园大班艺术教案:海洋化妆舞会10-29
游极地海洋公园五年级作文07-08
小学三年级上册健康教育教案07-31
七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10-26
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课堂07-29
幼儿园小班体育教案《玩海洋球》及教学反思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