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散文集

2024-06-16

老舍散文集(共9篇)

1.老舍散文集 篇一

1) 无论约他开会,还是吃饭,他总

2) 迟到一个多钟头,他的表并不慢

3) 来重庆,他多半是住在白象街的作家书屋

4) 有的说也罢,没的说也罢,他总要

5) 谈到夜里两三点钟

6) 追假若不是别人都困得不出一声了,他还想不起上床去

7) 陪着他谈,他能一直坐到第二天夜里两点钟

8) 表、月亮、太阳,都不能引起他注意

9) 比如说吧,下午三点他须到观音岩去开会,到两点半他还毫无动静

10) 不是三点,有会吗?该走了吧?”有人这样提醒他,他马上去戴上帽子,提起那有

11) 茶碗口粗的木棒,向外走

12) 早回来呀!”大家告诉他

13) 到三点的时候,你若出去,你会看见马宗融先生在门口与一位老太婆,或是两

14) 个小学生,谈话儿呢!即使不是这样,他在五点以前也不会走到观音岩

15) 到一位熟人,便要谈,至少有十分钟的话

16) 若遇上打架吵嘴的,他得过去解劝,还

17) 许把别人劝开,而他与另一位劝架的打起来!遇上某处起火,他得帮着去救

18) 看到戏报子,马上他去借电话,问还有票没有……这样,他从白象街

19) 到观音岩,可以走一天,幸而他记得开会那件事,所以只走两三个钟头,到了开会

20) 的地方,即使大家已经散了会,他也得坐两点钟,他跟谁都谈得来,都谈得有趣,

21) 很亲切,很细腻

22) 有人刚买一条绳子,他马上拿过来练习跳绳──五十岁了啊!

23) 七点,他想起来回白象街吃饭,归路上,又照样的劝架,救人,追贼,问物价,

24) 打电话……至早,他在八点半左右走到目的地

25) 满头大汗,三步当作两步走的

26) 所以,我们与友人定约会的时候,若说随便什么时间,早晨也好,晚上也好,

27) 反正我一天下出门,你哪时来也可以,我们便说“马宗融的时间吧”!

28) 我心里一想,便想到了小花猪

29) 假若小花猪丢了,或是出

30) 了别的毛病,组缃先生的阔绰便马上不存在了!一打听,果然是为了小花猪:它已

31) 我又建议把它抱到床上盖上被子睡一觉,出点汗也许就好了;焉知

32) 道不是感冒呢?这年月的猪比人还娇贵呀!大家还是不赞成

33) 后来,把猪医生请来

34) 我颇兴奋,要看看猪怎么吃药

35) 猪医生把一些草药包在竹筒的大厚皮儿里,使

36) 小花猪横衔着,两头向后束在脖子上:这样,药味与药汁便慢慢走入里边去

37) 包儿束好,小花猪的口中好像生了两个翅膀,倒并不难看

38) 虽然吴宅有此骚动,我还是在那里吃了午饭──自然稍微的有点不得劲儿!

39) 过了两天,我又去看小花猪──这回是专程探病,绝不为看别人;我知道现在

40) 猪的价值有多大──小花猪口中已无那个药包,而且也吃点东西了

41) 大家都很高兴,

42) 我就又就棍打腿的骗了顿饭吃,并且提出声明:到冬天,得分给我几斤腊肉;组缃

43) 先生与太太没加任何考虑便答应了

44) 吴太太说:“几斤?十斤也行!想想看,那天

45) 它要是一病不起┄┄”大家听罢,都出了冷汗!

46) 马宗融先生的表大概是、我想是一个装饰品

2.老舍散文集 篇二

《牛天赐传》是本小说, 正在《论语》登载。

《老舍幽默诗文集》不是本小说, 什么也不是。

《赶集》是本短篇小说集, 并不去赶集。

《猫城记》是本小说, 没有真事。

《离婚》是本小说, 不提倡离婚。

《小坡的生日》是本童话, 又不大像童话。

《二马》又是本小说, 而且没有马。

《赵子曰》也是本小说。

《老张的哲学》是本小说, 不是哲学。

1935年老舍又为其《樱海集》写了广告:

《上任》写山大王拜访侦探长。

《牺牲》写美国式的牺牲法。

《柳屯的》写一种女权的膨胀。

《末一块钱》写都市的晚间, 少年的末路。

《老年的浪漫》写为儿子娶还是为自己娶。

《毛毛虫》写新时代的的一种咒诅。

《善人》从私生活上看一位女善人。

《邻居们》写不打不成相识。

《月牙儿》写一个穷女子的生活。

《阳光》写一个阔女子的生活。

3.漫谈老舍的散文 篇三

写景状物方面,以《济南的冬天》为例,“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的低声的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的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这一段写济南周围的山,先是将山比喻为一个小摇篮。不用说,摇篮给人的感觉是温馨的。再用拟人的口吻,表明暖和之义。写人们在冬天面上含笑,正是周围的山让人感觉有着落有依靠。在这样的温馨暖意里,还会想到春天的到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些,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还是写山,但景物有变化,就是出现了雪景。或者说雪的点缀,带来微妙的变化。这里仍有比喻,很是形象,但更妙的还在于色彩的映衬,有黑有白有蓝。至于雪的厚薄,使山色不一,又有青有白有黄,好比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不用说比喻仍是贴切的,但接着就化静为动,转为动态的描写。由风的吹拂,联想到花衣下山的肌肤,甚妙。日光斜射到薄雪上,好像忽然害了羞,这拟人恰好状出粉色的变化来。这一段的描写于温馨暖和外,还突出了山的秀气。再如《趵突泉的欣赏》,描写水,可谓以状物为主。“泉太好了。泉池差不多见方,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使你不由的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描写得生动细致形象,至于内在的意趣,仍不离那种暖意温情。

从表现来看,又可抒情、说理、咏趣。先说抒情,在《想北平》中,作者说“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作者还选择了与巴黎的住家作为比较点,从而体现出北平的闹中有静,甚而不无田园风味。“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由住家讲到城市布局,自有它适于人居的理由,“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多有空闲,不乏自然之义。人在城中,却可见山林,这城市山林实是最为理想的格局。当然,还有诸多物事。“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作者眷恋那种自然,那种居于城市山林的美好。文章的结尾说:“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从情感上说,是有着无尽的眷恋。

再看说理的,比如《忙》:“所谓真忙,如写情书,如种自己的地,如发现九尾彗星,如在灵感下写诗作画,虽废寝忘食,亦无所苦。这是真正的工作,只有这种工作才能产生伟大的东西与文化。人在这样忙的时候,把自己已忘掉,眼看的是工作,心想的是工作,作梦梦的是工作,便无暇计及利害金钱等等了;心被工作充满,同时也被工作洗净,于是手脚越忙,心中越安怡,不久即成圣人矣。情书往往成为真正的文学,正在情理之中。”相反的,“所以瞎忙,表面上看来是热闹非常,其实呢它使人麻木,使文化退落,因为忙得没意义,大家并不愿作那些事,而不敢不作;不作就没饭吃。在这种忙乱情形中,人们像机器般的工作,作完了一饱一睡,或且未必一饱一睡,而半饱半睡。这里,只有奴隶,没有自由人;奴隶不会产生好的文化。这种忙乱把人的心杀死,而身体也不见得能健美。它使人恨工作,使人设尽方法去偷油儿。”这里说的忙,分为真忙和瞎忙。真忙是一种充实的有条不紊的生活状态,可以不被外物所缚。忘却烦恼,用心专一,最终实现梦想。瞎忙就是无计划无目的,心有浮躁,生活苦恼,甚而厌倦。瞎忙就是乱忙,最终一事无成。

4.老舍经典散文 篇四

这样,你瞧,我是无大志的人。我不想当皇上。最乐观的人才敢作皇上,我没这份胆气。

有人说我很幽默,不敢当。我不懂什么是幽默。假如一定问我,我只能说我觉得自己可笑,别人也可笑;我不比别人高,别人也不比我高。谁都有缺欠,谁都有可笑的地方。我跟谁都说得来,可是他得愿意跟我说;他一定说他是圣人,叫我三跪九叩报门而进,我没这个瘾。我不教训别人,也不听别人的教训。幽默,据我这么想,不是嬉皮笑脸,死不要鼻子。

也不是怎股子劲儿,我成了个写家。我的朋友德成粮店的写帐先生也是写家,我跟他同等,并且管他叫二哥。既是个写家,当然得写了。“风格即人”——还是“风格即驴”?——我是怎个人自然写怎样的文章了。于是有人管我叫幽默的写家。我不以这为荣,也不以这为辱。我写我的。卖得出去呢,多得个三块五块的,买什么吃不香呢。卖不出去呢,拉倒,我早知道指着写文章吃饭是不易的事。

稿子寄出去,有时候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连个回信也没有。这,咱只好幽默;多喒见着那个骗子再说,见着他,大概我们俩总有一个笑着去见阎王的,不过,这是不很多见的.,要不怎么我还没想自杀呢。常见的事是这个,稿子登出去,酬金就睡着了,睡得还是挺香甜。直到我也睡着了,它忽然来了,仿佛故意吓人玩。数目也惊人,它能使我觉得自己不过值一毛五一斤,比猪肉还便宜呢。这个咱也不说什么,国难期间,大家都得受点苦,人家开铺子的也不容易,掌柜的吃肉,给咱点汤喝,就得念佛。是的,我是不能当皇上,焚书坑掌柜的,咱没那个狠心,你看这个劲儿!不过,有人想坑他们呢,我也不便拦着。

这么一来,可就有许争人看不起我。连好朋友都说:“伙计,你也硬正着点,说你是为人类而写作,说你是中国的高尔基;你太泄气了!”真的,我是泄气,我看高尔基的胡子可笑。他老人家那股子自卖自夸的劲儿,打死我也学不来。人类要等着我写文章才变体面了,那恐怕太晚了吧?我老觉得文学是有用的;拉长了说,它比任何东西都有用,都高明。可是往眼前说,它不如一尊高射炮,或一锅饭有用。我不能吆喝我的作品是“人类改造丸”,我也不相信把文学杀死便天下太平。我写就是了。

别人的批评呢?批评是有益处的。我爱批评,它多少给我点益处;即使完全不对,不是还让我笑一笑吗?自己写的时候仿佛是蒸馒头呢,热气腾腾,莫名其妙。及至冷眼人一看,一定看出许多错儿来。我感谢这种指摘。说的不对呢,那是他的错儿,不干我的事。我永不驳辩,这似乎是胆儿小;可是也许是我的宽宏大量。我不便往自己脸上贴金。一件事总得由两面瞧,是不是?

对于我自己的作品,我不拿她们当作宝贝。是呀,当写作的时候,我是卖了力气,我想往好了写。可是一个人的天才与经验是有限的,谁也不敢保了老写的好,连荷马也有打盹的时候。有的人呢,每一拿笔便想到自己是但丁,是莎士比亚。这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天才须有自信的心。我可不敢这样,我的悲观使我看轻自己。我常想客观的估量估量自己的才力;这不易作到,我究竟不能象别人看我看得那样清楚;好吧,既不能十分看清楚了自己,也就不用装蒜,谦虚是必要的,可是装蒜也大可以不必。

对作人,我也是这样。我不希望自己是个完人,也不故意的招人家的骂。该求朋友的呢,就求;该给朋友作的呢,就作。作的好不好,咱们大家凭良心。所以我很和气,见着谁都能扯一套。可是,初次见面的人,我可是不大爱说话;特别是见着女人,我简直张不开口,我怕说错了话。在家里,我倒不十分怕太太,可是对别的女人老觉着恐慌,我不大明白妇女的心理;要是信口开河的说,我不定说出什么来呢,而妇女又爱挑眼。男人也有许多爱挑眼的,所以初次见面,我不大愿开口。我最喜辩论,因为红着脖子粗着筋的太不幽默。我最不喜欢好吹腾的人,可并不拒绝与这样的人谈话;我不爱这样的人,但喜欢听他的吹。最好是听着他吹,吹着吹着连他自己也忘了吹到什么地方去,那才有趣。

可喜的是有好几位生朋友都这么说:“没见着阁下的时候,总以为阁下有八十多岁了。敢情阁下并不老。”是的,虽然将奔四十的人,我倒还不老。因为对事轻淡,我心中不大藏着计划,作事也无须耍手段,所以我能笑,爱笑;天真的笑多少显着年青一些。我悲观,但是不愿老声老气的悲观,那近乎“虎事”。我愿意老年轻轻的,死的时候象朵春花将残似的那样哀而不伤。我就怕什么“权威”咧,“大家”咧,“大师”咧,等等老气横秋的字眼们。我爱小孩,花草,小猫,小狗,小鱼;这些都不“虎事”。偶尔看见个穿小马褂的“小大人”,我能难受半天,特别是那种所谓聪明的孩子,让我难过。比如说,一群小孩都在那儿看变戏法儿,我也在那儿,单会有那么一两个七八岁的小老头说:“这都是假的!”这叫我立刻走开,心里堵上一大块。世界确是更“文明”了,小孩也懂事懂得早了,可是我还愿意大家傻一点,特别是小孩。假若小猫刚生下来就会捕鼠,我就不再养猫,虽然它也许是个神猫。

5.读老舍文集有感 篇五

书籍是知识的海洋,在这无边无际的海洋里,我尽情的遨游。今年暑假我拜读了老舍爷爷的书集。

老舍有成千上万的文章,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小白鼠》。老舍喜欢小动物,以至于能把动物们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可令人惊讶的是,老舍还会像童话家一样,写动物童话呢!

小白鼠有八个兄弟姐妹,他是最小的一个。他长得很漂亮,雪白的毛儿,长长的尾巴一甩一甩的。这让得意忘形的小白鼠觉得自己好看得不像只老鼠,倒像是一只可爱的小白兔。这只小白鼠觉得自己很漂亮就不会被人欺侮,所以就与一只又肥又大的大黄猫成为了朋友,可这只饥饿的`黄猫一口就把他吃得一干二净。通过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外表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心灵美。

虽然文章很短,但是这些语言是多么生动、形象啊!但这也离不开老舍仔细地观察,更重要的是老舍博览群书,将书中的精华结合在一起。是啊,要是我们也像老舍一样每天仔细观察,尽量读尽天下所有的书,那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了,写文章时又何愁双眉不展呢?

6.老舍散文读书笔记 篇六

在《小学生老舍读本》这本书中,我印像最深的是老舍的那篇《挤火车》,他通过主角王先生挤火车的生动细节描写,来专门讽刺那些挤火车、抢烧鸡勇往直前,敢于拼命,而听到“日本”两字就没有喊打勇气的人,来抨击当时社会上的某些人,在小事上敢于打拼,在大义上面前却严重缺钙的陋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的期待,那就是做人就要做硬气的人,做一个有气节的人,做大义面前勇往直前的人。

还有舒立写的《洋娃娃,四十分》,也令我感触最深的,这篇文章中描述了其父老舍经常送她洋娃娃,各种各样应有尽有,使她在洋娃娃伴随中快乐成长。一次,舒立在珠算测试中考了四十分,但老舍不但没打没骂,反而幽默的说自己小时候连四十分都考不到,待舒立长大后,才知父亲数学一直很优秀,才如梦初醒。文中表达了老舍用幽默来让女儿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才。我想,如今的父母,如果都能这样该多好!那我们就可以尽情放飞心中的梦想。

7.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 篇七

老舍的笔下的市民形象主要有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和“正派市民” (理想市民) 以及城市贫民四大系列, 他们的性格、生活、命运, 阐释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也由小见大地体现了社会的发展, 国家的命运。

老舍作品中的老派市民, 以《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为代表, 他们是一群典型的“老中国儿女”, 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的产物, 身上背负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 他们善良、本分、敦厚、平和, 同时又守旧、固执, 目光短浅。老舍在作品中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 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 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

《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 善良、正直而又固执愚昧, 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他谨奉“知足得和”的古训, 他生命的全部就是守住一生血汗换来的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庭, 国将不国, 他不关心, 他的心中永远只关心着他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而看不到长远的地方。虽然自己不过是平头百姓, 可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 但同时他们又是敦厚的、善良的, 一生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 热心助人, 在忍无可忍的时候, 也懂得反抗, 不怕敌人的酷刑折磨, 敢拿把菜刀跟日本人拼命。战争初起时, 他认不清日本侵略者的野心, 但随着残酷的战争现实击碎了他安度晚年的幻梦, 他心中逐渐萌生了仇恨和反抗的种子, 他怒斥侵略者的罪恶和卖国者的丑行。老一辈北平市民觉醒的过程, 在祁老太爷身上得到了信服的反映。老舍通过祁老老太爷, 提出了进行民族文化反思的问题。中国人, 不论满人还是汉人, 都应该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审视传统文化, 通过自立自强, 使中华民族成为真正智慧的民族。

《二马》中的老马也是一个迷信、中庸、因循守旧的老派市民形象。但这个人物生活的背景和老舍作品中其它市民不同, 他是一个华侨, 旅居国外, 人虽正派, 但抱残守缺, 他的人生哲学是“好歹活着吧”。老舍特意把他放在异国情景中去刻画, 在中英民族性对照和新旧两代人对比中, 对以老马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性弱点作了深刻批判。

《离婚》中的张大哥也是老派市民的一个突出的典型, 他生活在“牛乳”般的北平, 知足认命, 墨守成规, 害怕一切“变”, 天天混在吃钱吐公文的衙门里苟且偷生。他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是做媒人和反对离婚。“离婚”在张大哥的文化哲学范畴中, 其含义已不是一对夫妇的离异, 而意味着一切既定秩序的打破。因此, 他一生的圣事, 就是保持既定秩序, 撮合婚姻, 调解婚姻争端, 消解婚姻危机。张大哥这一套由婚嫁观念为基点的人生哲学, 体现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的一面, 老舍成功地塑造了张大哥这个“地狱中最安分的笑脸鬼”的形象, 在他身上集中了北平市民社会的凡庸空气, 暴露和批判了因循守旧、凡庸的国民劣根性和生存哲学, 对这种小市民性格和性格形成的社会生活环境等也作了全面系统的挖掘。

老派市民是老舍市民形象中刻画得最为成功的, 除此之外, 老舍还着力刻画了一群“新派”市民形象, 他们虽生长于中国传统的世俗社会里, 但有很强的自主意识, 勇于改变, 但是很多人对东西方文化只懂皮毛, 只是一味逐新, 倚仗父辈钱财, 追求洋式的生活, 甚至于丧失了人格。老舍写此类角色用了几乎刻薄的手法给他们描画了一幅幅可笑的漫画式肖像, 其中既有蓝小山、丁约翰之类的西崽, 也有张天真、祁瑞丰、冠招弟等一类胡同纨绔子弟。《离婚》里的张天真就是这类形象的典型, 他“高身量, 细腰, 长腿, 穿西服。爱‘看’跳舞, 假装有理想, 皱着眉照镜子, 整天吃蜜柑。拿着冰鞋上东安市场, 穿上运动衣睡觉。每天看三份小报, 不知道国事, 专记影戏园的广告”。总之, 是一种新潮而又浅薄的角色。《四世同堂》里的祁瑞丰是这类形象中最典型的代表, 他也是被作家嘲讽的“洋青年”, 他一味追求“洋式”的生活, 最终丧失了人格。通过这类人物的塑造, 老舍批判了中西文化交汇下的市井庸民的俗气、浅薄和无耻, 令人警醒。老舍就是在对新老两派市民的批判中建立自己对民族性的思考。

老舍笔下的正派市民形象, 是老舍理想中的“国民楷模”。是老舍在描绘城市资本主义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变迁与分裂的图景时, 在对老派市民和新派市民都失望之后, 仍然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的结果, 老舍虽然一直致力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但他并没有忘记理想人格的塑造。李景纯、李子荣就是这样的青年。李景纯是《赵子曰》中的人物, 他有知识、有理想、也有爱国热情, 最后, 他英勇地为国捐躯, 以死来反抗军阀, 终于唤醒了赵子曰等浑浑噩噩的青年学生。李子荣是《二马》中的人物, 他是生活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深受西方影响, 具备现代青年所应有的一切优秀品质, 独立、务实、求真、敬业、爱国, 有理想和脚踏实地的行动。他们身上寄托着老舍的一种理想, 他希望这些“侠客兼实干家”的正派市民能为社会锄害, 从而既使他作品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也使作品变得更有思想启发意义。

在老舍市民世界中占有显著地位的是城市贫民形象。这类人物是老舍最为熟悉的, 他们辛酸悲凉的处境十足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由乡村向城市转型过程中的一切痛苦与裂变, 更进一步地显示了老舍对现代性的清醒认识与合理反思,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洋车夫祥子、“我” (《月牙儿》) , 老马、妓女小福子 (《骆驼祥子》) , 老巡警 (《我这一辈子》) , 洋车夫小崔、剃头匠孙七 (《四世同堂》) 等。这个形象系列集中体现了老舍与下层人民深刻的精神联系。

《骆驼祥子》中, 老舍着力刻画的祥子是城市底层社会劳动者的典型形象。它描写了洋车夫祥子的个人奋斗及其失败的经历, 作品主要是通过主人公“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的, 祥子初到北平时, 是一个健康的、强壮的、有理想的、能吃苦的年轻人, 他没有不良嗜好, 一心只想能有一辆自己的车, 自己养活自己。最后选择了人力车夫这一行当。开始了他的个人奋斗史。但是这样一个愿望在当时的社会却无法实现, 后来, 祥子连遭厄运, 经过三年的辛苦奔波与积攒他终于买了一辆崭新的车, 结果只拉了半年便被军阀的大兵抢走。当他再次振作起来为买车而奋斗时, 其血汗钱又被孙侦探勒索一空。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 虎妞的诱骗给了他更大的灾难, 不仅在肉体上而且在精神上毁掉了祥子。但这时的祥子在命运的作弄面前还是不甘失败, 竭力挣扎和抗争的。但当虎妞难产死亡、祥子为葬妻而不得不再一次卖掉车子, 此生已不复再有买车希望时, 他开始对自己的人生灰心, 人也变得油滑起来, 成为一个十足的刺头, 后来他遇上了好心的曹先生, 但当他得知自己的意中人小福子不在人世时, 终于不堪这最后的沉重一击。长久以来潜藏在他人性下的野性、兽性恶性发作, 他吃喝嫖赌, 如行尸走肉。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性格, 吞噬了这个一度有着强大生存能力的个人奋斗者。

小说真实再现了他的悲剧人生, 他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和个人性格的悲剧。从客观上来说, 是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从主观上来, 是祥子没有能看清当时社会的本质, 个人奋斗在当时并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正确道路。另外祥子的悲剧也是他个人性格上的悲剧, 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和他小生产者的心理有关。老舍对这一形象的刻画, 体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注和同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性格中的某些弱点。老舍谈他创作《骆驼祥子》的经验时提到, 他的“笔尖上”滴出的是下层民众的血汗与泪水, 这部作品使老舍批判现实主义色彩更加浓厚。

老舍先生在他的作品中以深厚精湛的艺术功力和炉火纯青的小说技艺刻画了这些市民形象, 被称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 就市民人物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来看,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 几乎还找不到另一位作家可与之匹敌。这些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鲜活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摘要:京派小说的代表人物老舍以其最擅长的老北京普通市民生活为题材, 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市民世界”, 着力塑造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以及城市贫民四类各具特色的市民形象, 表达了老舍对文化批判和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

关键词:老舍,市民世界,文化批判,民族性

参考文献

[1]陈安湖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2]张崇玲.琳琅满目的市民世界——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浅谈.名作欣赏, 2007

8.老舍之子谈老舍与赵树理的友谊 篇八

老舍与赵树理,是现代中国文坛上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文学大家,一个是京味,一个是乡土味;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乡村学究;一个是留美留英的洋学士,一个是土生土长的土作家。但他们的作品艺术价值是相同的,他们的人格风骨是相同的,他们不因艺术上的差异而文人相轻,也不因成就上的高低而互相倾轧,而是在风和日丽时携手同庆,在风狂雨骤时互相扶持……

来自国统区与解放区的曲艺代表

谈到老舍和赵树理,老舍的儿子舒乙立即来了精神,“老舍和赵树理是在解放后认识的。1949年4月,赵树理是跟着部队由解放区来北京的,老舍先生是1949年底由美国回来的。”

介绍他们两个人认识的人叫凤子,凤子当时是一个特别有名的女演员。凤子当时在家里宴请宾客,他们二位都参加了,于是就结识了。“那时候我不在北京,我估计这个时间是在1949年底到1950年初的时候。”舒乙说。

1950年5月30号,北京市文联召开了成立大会,这也是周恩来总理的意见。大会上,老舍先生被选为北京市文联主席,李伯钊、赵树理、梅兰芳等为副主席。

“这个时候老舍和赵树理就是同事了,而且是最核心的同事。”舒乙说,“当时赵树理的住处就在他们办公室楼上。”

当时北京有一个很有名的杂志叫《说说唱唱》,这是一个民间文学的杂志。杂志刚刚成立时,主编是赵树理,“老舍先生来了以后,老舍成了主编,赵树理变成了副主编,但实际上还是赵树理在负责,老舍就等于在里面挂了一个名。因为他是文联主席,平时还有很多其他事情。”舒乙回忆说。

老舍的一生大部分都生活在国统区的城市,而赵树理则在条件艰苦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过着农村的生活,但两人为什么会成为莫逆之交?

“老舍和赵树理有绝对共同的爱好,就是民间文学,即使在创作研究侧重方面也完全一样,所以后来他们两人成为莫逆之交。”舒乙肯定的说,“虽然两个人并没有在一起共同创作过作品,即使赵树理在创作上更侧重于描写农民的生活,而老舍先生更侧重于市民生活描写,但他们在民间文学上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描写的人民大众,他们的眼睛看的不是知识分子,不是官员,不是富人,而是普通的老百姓,而普通老百姓的构成就是大量农民和城市无产者,所以基于这一点来说,两个人是完全一致的。”

“不要过来啊,不要过来!”王琪尖叫着、浑身大汗的从睡梦中醒来。

王琪的母亲知道,女儿又做噩梦了。

“自从撞死人之后,这孩子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王琪的母亲告诉记者,这场车祸改变了王琪乃至全家人的生活。王琪的母亲形容这场事故为天降横祸,并认为自己的女儿极其冤屈。

王琪是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杨楼孜镇人。

2009年10月7日,王琪刚刚满19岁。对于王琪来说,生活本是无忧无虑,但从2009年8月6日起,一切都不一样了。

当时,王琪高考已经结束,正在等成绩下来。

当天,祝超群给王琪电话,约王琪一起到阜南去看朋友。祝超群是王琪的好姐妹。王琪的母亲说,这对姐妹曾经去过阜南看这位同学。于是,当王琪征求自己意见时,王琪的母亲也没反对。

祝超群与王琪两人约好,下午骑电动车一起去阜南。电动车是祝超群向朋友借的。

后来,交警分析案情时,对两人骑电动车去阜南非常不解。“从阜阳市到阜南县,至少40公里,另外,她们从杨楼孜到阜阳市还有不短的距离,这骑电动车怎么可能到阜南?”民警认为,祝超群与王琪“或许看书看多了,一点常识性的东西都没有”。

事实情况也确实如此,王琪骑着电动车带着祝超群,两人行驶到中途,就发现车已经没电了,两人商议后,准备调头回去。这时候,约是下午3时。

王琪与祝超群行驶的道路是S202省道,在当地被称之为阜南路。阜南路是南北走向的一条笔直道路,4车道,路面宽敞平整。警方表示,当天气温干燥,视线良好。

“这个时间点,这种行驶环境下,很少发生交通事故,没想到一辆电动车竟然撞死人。”接到事故报警后,民警感到非常吃惊。当天下午3点55分,王琪带着祝超群,驾驶着基本没电的电动车,行驶到阜南路颍州黄沙市场门前路段时,碾轧到一位同向行驶的老太太李继兰的右脚指头,当即,李继兰老人向后倒去,直直地摔倒在地。

“现场只有一点点血迹及呕吐物,我们开车找了一圈才在别人的指引下,找到事发现场。”警方推测:“如果车速快一点,死者应该是向前跌倒,这样的话,后果也许没这么严重。”

8月10日,李继兰因颅脑损伤在阜阳市第二医院不治身亡。

舒乙说:“在当时的曲艺方面,中国的作家是根本不行的。当时中国的作家大都是洋作家,是留学归国的学生,对曲艺是一门不通。”

根植于民间艺术的曲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大多数时间都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东西。“就当时的社会环境而言,作家基本上是知识分子、学生和留洋回来的,实际一点曲艺都没有接触过,既不会,同时又很讨厌这个东西。像打鼓、相声、单弦、快板、山东快书、河南坠子这些艺术,不仅不会,而且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这一层的人,没有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所以也根本不会去听,他们都高高在上。在民间戏曲创作上,五六十年代的那一批老作家,除了老舍和赵树理,任何人都不会。这么多作家中就只有两个人,又懂曲艺,又写曲艺,又喜欢曲艺,一个来自解放区、一个来自国统区的两大人物就是当时曲艺的代表。”

曲艺先驱的莫逆之交

虽然老舍和赵树理没有在一起演出过,但老舍先生却经常会在家里组织聚会,聚会的时候他们二人会自告奋勇地演很多东西。“赵树理是一个又说又闹的人,上党梆子经常随口就出来了,高声在屋里吼。”舒乙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脸上时不时出现会心的笑容。

回到北京以后,老舍有了自己的小院子,他常常把小饭馆的菜叫到家里来。有一次,菊花盛开,他特意请了赵树理、欧阳予倩等好友来赏花。饭后,桌子一撤,余兴开始,老舍打头,先来一段京戏《秦琼卖马》。赵树理站在屋子中间,仰天高歌,唱的是上党梆子。

“老舍先生会很多东西,他是一个特别幽默,活泼、热情的人,这种场合的话,少不了他们两个当主角,其他的人都不会,也只有看的份。上党梆子那种东西是需要吼的,而赵树理就是那种会吼的人,特别高亢。”

“我在家看他表演是经常的事,他就喜欢这种东西。作为土生土长的山西人,对梆子那是热爱的不得了,赵树理是张嘴就来,而且他唱的梆子特别的滑稽,能把人乐过气去,比如‘早上出得门来,屁股朝前,肚子朝后。都是特别滑稽的一些东西,能把人肚皮笑疼了。”舒乙说。

老舍对赵树理的作品也是喜欢的,老舍很少写评论,但有一篇评论是写给赵树理的。他在看到赵树理新作短篇《套不住的手》后,“满心欢喜”,专门写了一篇评论。他在评论中说:“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他赞扬赵树理“他的文字是多么从容而又严整呵!他好像一点力气也没费,事实上却是字斟句酌,没有轻易放过一个字去。”他又说:“从字里行间,我还能看到他的微笑,那个最亲切的微笑。”可见他对赵树理的感情之真挚,性格之熟悉。他们之间是真正的志同道合,亲密无间。

赵树理对老舍的作品也很关注。老舍的剧本《方珍珠》上演前就让赵看过。赵树理在《方珍珠》剧本读后感中说:“这剧本刚刚脱稿之后,我已得到先睹之快。”他在文中对这个剧本给予了高度评价,作了精辟的分析。

老舍和赵树理都是写戏的。老舍先生写了一个戏叫《柳树井》,赵树理写了一个戏叫《罗汉钱》,都是解放初的戏,而且都是宣传《婚姻法》的。《婚姻法》是我们国家第一部大法,当时要解放妇女,要反对包办婚姻。他们二人一个人写了一部小戏,后来都演出。

“有一次看《罗汉钱》演出,我们坐在一起,我就非常注意看赵树理的表情。当时的椅子后面都有一个小平盘,前面人坐着,后面的人可以喝茶。赵树理的手就放在前面的小平盘上,随着戏开演,赵树理很快就入戏了,把小平盘当作鼓敲了起来,而且表情是得意万分。所以说他是一个特别有趣的人,他表现出来的就是很自然的喜欢戏曲。”舒乙回忆说。

“他当时打鼓的状态和形象,一直印在我的脑子里。民间曲艺的这一套东西赵树理特别棒。”舒乙说,“民间的曲艺,民间的戏曲,民间的乐器,他都是拿得起来的,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在动作与语言的运用方面,在赵树理那里已经达到了极致。“这些东西不知道是不是他自己编的,反正是他张口就来。但我估计这不是他自己编的,而是真正的民间的才有的那种滑稽的东西。”

“老舍也特别喜欢这些,所以他们两个谈得来,他们两个是好朋友,这绝对是有原因的。”

“他们两个都有自己的文学成就,这个在现代文学史上是有定论的。但是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东西,他们是现代曲艺改革的先锋。现代曲艺要改革、要改良,才能适应新的时代。他们是现代曲艺改良的先驱,全国就这么两个人。既是杰出的贡献,又是他们两人共同的特点。这是别的任何作家都没有的。”舒乙总结说。

不熟悉城市生活的农村作家

进城以后的赵树理,并没有因为生活环境的差异和北京土生土长的作家格格不入,但赵树理一直保持着农民的那一套生活方式。

“解放后解放区的作家是主人公,而赵树理是解放区最有名的一个作家,所以别人也不可能排斥他。”舒乙说。“但城市生活对赵树理来说,完全是陌生的,所以也闹了很多笑话。”

至今赵树理喝酒的一段往事仍清晰的记在舒乙的脑海中。赵树理从老舍家回文联的住所,要穿过整个王府井,比如说当时王府井有三家小酒铺,赵树理每一家都得进去喝一杯。

“喝一杯是怎么个喝法呢,进去把钱往柜台上一放,然后由酒坛子拿‘提溜倒一杯,仰脖而尽,不是慢慢的喝,碰到第二家再来一下,第三家也是如此,把所有酒铺喝个遍,赵树理这才会回去。”舒乙说,“旧社会的时候,一般乡下赶马车的都这么喝酒。进去把钱拍到柜台上,就去喝一杯,而这时马车还在继续走,车夫要追着马车走,所以赵树理这是赶马车人的习惯。但是赵树理每一家都要进去,只要有八家他会喝八杯,五家五杯,三家三杯,而且不要下酒菜。”

“在北京,赵树理一直是这个习惯,所以大家看着特别可乐。在朋友家里,赵树理一喝酒就闹,开始唱,开始跳,开始耍。老舍也挺能喝酒的,而且他和赵树理在喝酒的时候肯定是要划拳的。”

赵树理还有一个习惯,睡不惯席梦思。“比如说出国,作为领导的赵树理肯定会被上级派去出国,他就会等到很晚很晚,人都散了的时候,服务员也休息去了,赵树理就偷偷的在地板上睡,因为他睡不惯席梦思,第二天大清早他就起来,把被窝放到床上去,把房间搞好,怕别人看见笑话他。”

赵树理就是这种习惯,他绝对睡不惯软床,一直保持着在抗日根据地时,和当地农民一起生活的习惯和作风。

“他有很多很多笑话,就是那种农民似的笑话。太行山区哪有席梦思,就连木板床都没有,都是很硬的土炕。”进北京后,赵树理就住在北京市文联,而且睡的一直是木板床。

上世纪90年代,舒乙在筹办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时,做过一件特别有趣的事。“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成立的时候,要做一尊赵树理全身的雕像放在院子里。雕像一共十几个人,作为解放区出来的作家就是赵树理。负责的雕刻家是中央美院的雕刻学的教授孙家钵。他就问我怎么雕,我给他出了个主意:赵树理在前面走,后面牵一头驴,驴上坐一个乡间的小姑娘,小姑娘的原型就是《小二黑结婚》中的小芹。孙家钵一听就来劲了,说这个东西肯定特棒。”

雕刻过程中,孙家钵问舒乙,“赵树理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舒乙说:“第一,他是一个驴脸,极其丑陋,水蛇腰,有点驼背;穿一套窝窝囊囊的中山装,口袋里别一支钢笔,兜里面鼓鼓囊囊的放半块窝头,背着手走路,穿布鞋。”

后来雕刻真的按照舒乙的描述一样,铜质雕像,驴上面坐着一个梳大辫子的乡下小姑娘,放在文学馆的院子里,舒乙和孙家钵都很得意,因为这完全是一个艺术品,但是舒乙就怕赵树理的家属不同意。

“哪知道赵树理的儿子赵二湖从报道上看到雕像的信息后,给我打电话,说我可不可以翻一个你这个雕像,我问干什么,他说放在他们家乡的街心公园的中心位置。当时我就知道这完全得到了赵树理家属的认可,赵二湖完全认为这是一个神似的东西。”舒乙说。

“但赵二湖的想法后来并没有成功,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搞成,现在搞了一个标准像,比文学馆的那个要坏一万倍,特别不像赵树理,特别丑陋。当然这个丑陋是从雕刻的角度。”舒乙遗憾的说。

用友谊写下的文人的高中品质

到北京以后,赵树理的作品不是太多,并且经常受到批评。他很苦恼。他唯一愿意做的事情就是回到山西,生活在他熟悉的环境里。北京对他来说太陌生了,所以进城以后,他在创作资源上有点枯竭,所以他频频表达了回山西的意愿。

对赵树理的创作,社会是承认的,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实际上在文坛上赵树理始终不被承认。那些知识阶层认为他的作品是下里巴人,不屑一顾。甚至现在人们排定“大师”座次,他也名落孙山。

其实在建国之初,就有这种情况。赵树理从山沟沟住进了北京的胡同,表面上成了精神贵族阶层的一员,实际上却格格不入。当时的文艺界被人们称为“酱缸”,置身其中是无法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

上世纪50年代初的赵树理,在北京以至全国,早已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了,“但他在大酱缸里却算不上个老几”。赵树理在作协没有官职,他又不会利用他的艺术成就为自己制造声势,更不会昂着脑袋对人摆架子。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土特产”。

“解放后的文学理论是非常左的,赵树理有比较高的文学修养,别看他生活的样子像个老农民,但他中西的理论都非常好,各种名著他都看过,他自己有一套文学标准。他经常是离经叛道,离开极左的地方,这一做法在当时是要受到批判的。”舒乙说。

“比如说赵树理描写一个正面人物,这正面人物有很多缺点、毛病,这在当时是绝对不可以的。正面人物就是要高、大、全,没有任何缺点,不会谈恋爱,什么都没有,是一种空中楼阁似的高大形象。但赵树理绝不会这样去描写,他肯定会描写一个有声有色的活灵灵的人,这个人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缺点,有自己的毛病,是一个活人,这种做法绝对会受到批判。”

“赵树理是一个艺术家,是一个作家,对于政治环境他是不会回避的。”

当赵树理遇到批评时也会找包括老舍在内的朋友进行交流,但他也要写检讨,以寻求过关,这对于赵树理来说是相当苦闷的。

“赵树理解放以后就不快活,一些自己的想法、真心话也只能在私底下和朋友们交流。”舒乙说,“赵树理是一个有见解的人,包括对时局的见解,像他这种智商很高的人,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这样,在时局和他的作品之间肯定会有矛盾的。其他人不会因为他地位高,特别有名,就放过他。”

“1956年,赵树理在山西待了半年以后,如实的反映了当地农村的状况。这在当时大跃进风潮下,正赶上反右倾扩大化的时候,是绝对不可以的。1956年是赵树理建国后思想和创作的一个转折点,开始以文学的或非文学的方式向执政者们‘进言。”舒乙说,“赵树理日子不好过,对于儿女的生活他不太管,他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很低,不让他们有特权,他始终过着一种特别低调的生活。”

1965年,赵树理真的就回山西了,但一回去就倒霉了,文革的时候,赵树理的遭遇很惨。

在文革中,老舍宁可自沉于太平湖以死抗争,也不愿向丑类低下高贵的头;而赵树理在被关押到山西省高级法院里后,仍对看望他的女儿说:“近年来我几乎没写什么,因为真话不能说,假话我不说。”

赵树理的性格决定了他最后的悲剧命运,但不要说赵树理,当时任何人到那去都会是这个下场,当时完全是一个疯狂的状态。

9.老舍散文《婆婆话》 篇九

一位友人从远道而来看我,已七八年没见面,谈起来所以非常高兴。一来二去,我问他有了几个小孩?他连连摇头,答以尚未有妻。他已三十五六,还作光棍儿,倒也有些意思;引起我的话来,大致如下:

我结婚也不算早,作新郎时已三十四岁了。为什么不肯早些办这桩事呢?最大的原因是自己挣钱不多,而负担很大,所以不愿再套上一份麻烦,作双重的马牛。人生本来是非马即牛,不管是贵是贱,谁也逃不出衣食住行,与那油盐酱醋。不过,牛马之中也有些性子刚硬的,挨了一鞭,也敢回敬一个别扭。合则留,不合则去,我不能在以劳力换金钱之外,还赔上狗事巴结人,由马牛调作走狗。这么一来,随时有卷起铺盖滚蛋的可能,也就得有些准备:积极的是储蓄俩钱,以备长期抵抗;消极的是即使挨饿,独身一个总不致灾情扩大。所以我不肯结婚。卖国贼很可以是慈父良夫,错处是只尽了家庭中的责任,而忘了社会国家。我的不婚,越想越有理。

及至过了三十而立,虽有桌椅板凳亦不敢坐,时觉四顾茫然。第一个是老母亲的劝告,虽然不明说:“为了养活我,你牺牲了自己,我是怎样的难过!”可是再说硬话实在使老人难堪;只好告诉母亲:不久即有好消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透口话,就满城风雨。朋友们不论老少男女,立刻都觉得有作媒的资格,而且说得也确是近情近理;平日真没想到他们能如此高明。还普遍而且最动听的——不晓得他们都是从哪儿学来的这一套?——是:老光棍儿正如老姑娘。独居惯了就慢慢养成绝户脾气一一万要不得的脾气!一个人,他们说,总得活泼泼的,各尽所长,快活的忙一辈子。因不婚而弄得脾气古怪,自己苦恼,大家不痛快,这是何苦?这个,的确足以打动一个卅多岁,对世事有些经验的人!即使我不希望升官发财,我也不甘成为一个老别扭鬼。

那么经济问题呢?我问他们。我以为这必能问住他们,因为他们必不会因为怕我成了老绝户而愿每月津贴我多少钱。哼,他们的话更多了。第一,两个人的花销不必比一个人多到哪里去;第二,即使多花一些,可是苦乐相抵,也不算吃亏;第三,找位能挣些钱的女子,共同合作,也许从此就富裕起来;第四,就说她不能挣钱,而且多花一些,人生本来是经验与努力,不能永远消极的防备,而当努力前进。

说到这里,他们不管我相信这些与否,马上就给我介绍女友了。仿佛是我决不会去自己找到似的。可是,他们又有文章。恋爱本无须找人帮忙,他们晓得;不过,在恋爱期间,理智往往弱于感情;一旦造成了将错就错的局面,必会将恩作怨,糟糕到底。反之,经友人介绍,旁观者清,即使未必准是半斤八两,到底是过了磅的有个准数。多一番理智的考核,便少一些感情的瞎碰。双方既都到了男大当娶,女大当聘之年,而且都愿结婚,一经介绍,必定郑重其事的为结婚而结婚,不是过过恋爱的瘾,况且结婚就是结婚;所谓同居,所谓试婚,所谓解决性欲问题,原来都是这一套。同居而不婚,也得两人吃饭,也得生儿养女;并不因为思想高明,而可以专接吻,不用吃饭!

我没了办法。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我心中闹得慌。似乎只有结婚才能心静,别无办法。于是我就结了婚。

到如今,结婚已有五年,有了一儿一女。把五年的经验和婚前所听到的理论相证,倒也怪有个味儿。

第一该说脾气。不错,朋友们说对了:有了家,脾气确是柔和了一些。我必定得说,这是结婚的好处。打算平安的过活必须采纳对方的意见,阳纲或阴纲独振全得出毛病;男女同居,根本需要民治精神,独裁必引起革命;努力于此种革命并不足以升官发财,而打得头破血出倒颇悲壮而泄气。彼此非纳着点气儿不可,久而久之都感到精神的胜利,几事可以和平解决,夫妇而可成圣矣。

这个,可并不能完全打倒我在婚前的主张:独身气壮,天不怕地不怕;结婚气馁,该瞅着的就得低头。我的顾虑一点不算多此一举。结了婚,脾气确是柔和了,心气可也跟着软下来。为两个人打算,绝不会象一人吃饱天下太平那么干脆。于是该将就者便须将就,不便挺起胸来大吹浩然之气,恋爱可以自由,结婚无自由。

朋友们说对了。我也并没说错。这个,请老兄自己去判断,假如你想结婚的话。

第二该说经济。现在,如果再有人对我说,俩人花钱不见得比一人多,我一定毫不迟疑的敬他一个嘴巴子。俩人是俩人,多数加S,钱也得随着加S。 是的,太太可以去挣钱,俩人比一人挣的多;可是花得也多呀。公园,电影场,绝不会有“太太免票”的办法,别的就不用说了。及至有了小孩,简直的就不能再有什么预算决算,小孩比皇上还会花钱。太太的事不能再作,顾了挣钱就顾不了小孩,因挣钱而把小孩养坏,照样的不上算;好,太太专看小孩,老爷专去挣钱,小孩专管花钱,不破产者鲜矣。

自然小孩会带来许多快乐,作了父母的夫妻特别的能彼此原谅,而小胖孩子又是那么天真可爱。单单的伸出一个胖手指已足使人笑上半天。可是,小胖子可别生病;一生病,爸的表,娘的戒指,全得暂入当铺,而且昼夜吃不好,睡不安,不亚于国难当前。割割扁桃腺,得一百块!幸亏正是扁桃腺,这要是整个的圆桃,说不定就得上万!以我自己说,我对儿女总算不肯溺爱,可是只就医药费一项来说,已经使我的肩背又弯了许多。有病难道不给治么?小孩真是金子堆成的。这还没提到将来的教育费——谁敢去想,闭着眼瞎混吧!

有人会说喽,结婚之后顶好不要小孩呀。不用听那一套。我看见不少了,夫妻因为没有小孩而感情越来越坏,甚至去抱来个娃娃,暂时敷衍一下。有小孩才象家庭;不然,家庭便和旅馆一样。要有小孩,还是早些有的为是。一来,妇女岁数稍大,生产就更多危险;二来,早些有子女,虽然花费很多,可是多少能早些有个打算,即便计划不能实现,究竟想有个准备;一想到将来,便想到子女,多少心中要思索一番,对于作事花钱就不能不小心。

这样,夫妇自自然然的会老成一些了,要按着老法子说呢,父母养活子女,赶到子女长大便倒过头来养活父母。假如此法还能适用,那么早有小孩,更为上算。假如父亲在四十岁上才有了儿子,儿子到二十的时候,父亲已经六十了;说不定,也许活不到六十的;即使儿子应用古法,想养活父亲,而父亲已入了棺材,哪能喝酒吃饭?

这个,朋友,假若你想结婚的话,又该去思索一番。娶妻需花钱,生儿养女需花钱,负担日大,肩背日弯,好不伤心;同时,结婚有益,有子也有乐趣,即使乐不抵苦,可是生命至少不显着空虚。如何之处,统希鉴裁!

至于娶什么样的太太,问题太大,一言难尽。不过,我看出这么点来:美不是一切。太太不是图画与雕刻,可以用审美的态度去鉴赏。人的.美还有品德体格的成分在内。健壮比美更重要。一位爱生病的太太不大容易使家庭快乐可爱。学问也不是顶要紧的,因为有钱可以自己立个图书馆,何必一定等太太来丰富你的或任何人的学问?据我看,结婚是关系于人生的根本问题的;即使高调很受听,可是我不能不本着良心说话,吃,喝,性欲,繁殖,在结婚问题中比什么理想与学问也更要紧。我并不是说妇人应当只管洗衣作饭抱孩子,不应读书作事。我是说,既来到婚姻问题上,既来到家庭快乐上,就乘早不必唱高调,说那些闲盘儿。

这是个实际问题,是解决生命的根源上的几项问题,那么,说真实的吧,不必弄一套之乎者也。一个美的摆设,正如一个有学问的摆设,都是很好的摆设,可是未见得是位好的太太。假若你是富家翁呢,那就随便的弄什么摆设也好。不幸,你只是个普通的人,那么,一个会操持家务的太太实在是必要的。假如说吧,你娶了一位哲学博士,长得也顶美,可是一进厨房便觉恶心,夜里和你讨论康德的哲学,力主生育节制,即使有了小孩也不会抱着,你怎办?听我的话,要娶,就娶个能作贤妻良母的。尽管大家高喊打倒贤妻良母主义,你的快乐你知道。

这并不完全是自私,因为一位不希望作贤妻良母的满可以不嫁而专为社会服务呀。假如一位反抗贤妻良母的而又偏偏去嫁人,嫁了人又连自己的袜子都不会或不肯洗,那才是自私呢。不想结婚,好,什么主义也可以喊;既要结婚,须承认这是个实际问题,不必弄玄虚。夫妻怎不可以谈学问呢;可是有了五个小孩,欠着五百元债,明天的房钱还没指望,要能谈学问才怪!两个帮手,彼此帮忙,是上等婚姻。

上一篇:锐捷客户培训方案下一篇:集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