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影响力》阅读答案

2024-10-15

《谈影响力》阅读答案(精选10篇)

1.《谈影响力》阅读答案 篇一

阅读, 特别是自主阅读, 是否能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作用, 关键就在于教师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有没有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读书的意义, 有没有让学生的阅读指向性瞄准到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很多教师比较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课堂上也很注重声情并茂地讲解文章, 进而引导学生去鉴赏文章, 这点是值得称道的, 但是我们往往没有把自己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保护起来。学生是有了阅读兴趣了, 走进图书馆、书店的学生也多了, 但是他们选择了什么样的读本, 怎么样去读, 读了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恐怕就无从得知了, 稍不留神, 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变质, 阅读的书本也被一些“口袋书”、爱情小说、偶像剧本以及市面上泛滥的“幻想恋情”书本所取代。尽管现在的阅读已经走上了一条多元化的道路, 但也应当看到, 今天的中学生阅读层次不一, 有些“口袋书”、卡通书甚至充满淫秽内容, 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有的书动辄千万字, 有《现代汉语词典》那么厚实, 学生阅读这些书籍是费时吃力不讨好, 甚至还会利用上课时间看; 而那种“缩水的经典”, 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原著的价值, 使名著离我们的中学生越来越远。我们最终还是要引导中学生回到阅读名著原著的道路上来。

所谓名著, 是已经被证明了的我们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其中丰富的内涵可以丰富我们的人文底蕴, 健全我们的人格, 使我们不至于成为“文明的野蛮人”。青春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 一个人在这一时期如果没有读过几本有价值的书, 对于生命来说, 确实是一种浪费, 以后再去补课是补不回来的。那么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对于写作, 特别是学生写作风格的形成, 究竟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 阅读兴趣能引导学生对写作材料的理性认识。

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 学生获取写作材料无非两条途径, 一是从自己的生活中获取, 二是从自己的阅读材料中获取。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生活经历尚浅, 即便是从家长朋友那得来的有效信息也是微乎其微, 他们在写作中涉及的材料绝大多数还是来自课本和他们阅读的书本。这样看来学生的写作内容踏不踏实, 写作动机纯不纯净, 写作思想深不深刻, 与阅读内容就有莫大的关系了。很多学生写作之所以没有分量, 原因就在于对作品和对社会的认识不够彻底。一叶障目的文章层出不穷, 无病呻吟的文章更是不可枚举。这都是因为学生没有正确选择阅读材料, 缺乏对一些经典著作的阅读, 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就不能深刻地审题, 理解题目的深意。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正确阅读的时候务必要从认识文章的深度入手, 让学生从理解文章、理解经典的角度出发, 学会探究作品的社会价值, 分析作者的思想, 让学生在其中寻找到读经典的乐趣所在, 这样就能避免阅读指向的引导空白。

其次, 阅读兴趣能影响学生的写作风格。

初中阶段学生的写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对其他作品进行模仿。学生在小学里的写作, 往往是教师读一篇范文, 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模仿写作。到了中学, 虽然学生对范文的依赖性有所降低, 但是他们的写作还是无法避开对一些类似作品的模仿。学生在写作上的创新是缓慢增长的, 其基础是大量的阅读, 因此学生阅读什么样的书对于学生能写出什么风格的文章, 其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喜欢读散文的学生对优美语句自然就能运用熟练, 喜欢读微型小说的学生的文章多以编故事为主, 喜欢读杂文论文的学生的语言逻辑性会很强, 这种观点恐怕很多老师会赞同, 当然前提是这些学生会读书。因此阅读兴趣对于形成学生的写作风格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正确阅读, 将阅读与写作直接挂钩, 从作品中汲取有效的因素服务于写作, 但是要避免全盘模仿, 风格的形成是长期的, 是学生通过阅读作品, 将自己独到的感悟和认识融入自己的文章中的过程, 全盘模仿就失去了自我。同时还要符合当代的实际, 引导学生阅读积极向上的作品, 避免一些非主流色彩浓厚的颓废文学影响学生的写作。对于一些思想深刻的、批判性较强的作品, 特别是鲁迅先生的作品, 一定要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思想去认识它们, 防止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出现一些“硬伤”。

再次, 写作风格的形成也能促进学生对作品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 是有主动意识的, 他们在自主阅读、反思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复加工, 每次加工都会迸发出新的认识。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写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较为稳定的写作风格, 也在不经意间加深了自己已经形成的阅读兴趣, 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阅读习惯。教师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赏析时务必要认真, 对于一些优秀的作品要像对待语文教材的内容一样, 仔细地和学生探讨, 从正确的、新颖的角度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我, 加深对自己的作品和创作思想的认识, 从而激发学生回归阅读, 在阅读中寻找自我。

2.《谈影响力》阅读答案 篇二

一、提高家长认识

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至关重要。为了让家长明白阅读对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帮助,我们应该采用各种方式与家长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发展观,引导他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阅读。具体的做法有:一是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课外阅读的好处,让家长懂得课外阅读就是一种学习,而且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基础,是学生成长的支柱、腾飞的翅膀。二是走访学生家庭,帮助家长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安宁的读书环境。三是请家长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了解班级中成绩优秀学生的阅读水平,用优秀学生现身说法,改变家长传统落后的成才观。四是开展亲子读书活动,通过亲子共读,评选优秀读书心得等活动的开展,引导家长参与阅读,为学生树立读书的榜样。

二、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养成的关键因素。传统的语文教学观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教师带领学生围绕一本教材反复学习、反复训练、反复咀嚼。这种机械重复的训练,使学生读课文味同嚼蜡,既体会不到文字的美妙与灵动,又感受不到生命成长的律动。新课程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提升阅读能力,关注人的成长,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增强底蕴和后劲,为了人一生的发展,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

三、上好语文阅读指导课,加强阅读指导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学生并不懂得良好的阅读习惯、优秀的阅读品质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学好课本知识、读好课文、多做习题是学好语文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课余时间的阅读行为很少,质量很低。为此,必须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重视阅读、积极阅读、有效阅读、健康阅读。

学校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我充分利用这节课,真正把学生引入阅读的殿堂。比如,内容有:听故事、赏美文、说名著、谈体会、演角色、评人物、写心得、比阅读书目等等;课型有:阅读动员课、演讲比赛课、网络读书课、诗词朗诵会、图书拍卖会、班级读书会等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培养了兴趣、获得了方法、养成了习惯、提高了能力、尝到了乐趣。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品尝了失败、体验了成功、经历了精彩,心中涌动着创造的激情、行动的豪情。

四、多种渠道筹措图书,解决书源

农村学校学生无法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便是缺少图书,学校没有图书馆,甚至没有像样的图书室、阅览室。仅有的一些图书也早已破旧、过时,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的家庭藏书也极为有限,且缺少科学性,在缺少教育学思想的父母的指导下,这些书并不是学生当前最合适阅读的。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克服困难、筹措图书、解决书源,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当务之急。我们的做法有:

一是建立班级图书角。各班级通过开展“献几本看百本”师生共建活动有效地充实了班级图书。二是通过开展“好书交换站”“好书换着看”“图书拍卖会”等活动,增大学生的阅读量。三是接受社会各界的捐助。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培养阅读兴趣。

有了图书,懂得了方法,接下来的关键就是阅读实践,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优秀的阅读品质。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是落实阅读的推进器。在教育教学中我开展了亲子共读、师生共读、“品读经典 精彩一夏”等读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五、开展评先评优活动,激励阅读活动深入发展

阅读的深层次发展是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从感性走向理性,从被动走向主动,从需要引导走向自觉行为,从偶尔为之走向长期坚持,从浅层次阅读走向深层次品读,从读书走向写作。

一是评选年度“小小读书迷”,介绍小书迷们的读书内容、读书数量、读书习惯、读书品质、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二是评选优秀日记集,从评定日记集的篇数、内容、质量上规范、引导学生将读写结合起来;三是评选优秀读书笔记,从书写、文面、内容、数量、质量等方面评出优秀读书笔记后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克服只为“猎奇”的“懒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四是开展“品读经典”读书心得征文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书籍,一方面帮助学生养成勤奋读书、专注思考的优秀阅读品质。

参考文献:

顾贤才.浅探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措施[J].教师,2011(4).

3.《谈影响力》阅读答案 篇三

A.这一创作态度和理念是文艺创作规律对作者的必然要求。

B.在观照中物我既两忘又相离的境界,正体现了这一创作主张。

C.在创作中首先要“于相”才有可能爆发灵感,铸成审美意象。

D.“召唤结构”能使观者参与作品再建构,它强调的是鉴赏中的“离相”。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观者展开审美想象与联想,使作品得以再建构,从而发现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

B.中国画里最令人欣赏的部分是“留白”,它使画家的观察力和读者的想象力更加敏锐。

C.禅宗“净心”观对中国文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古人在审美过程中,体认真如本性,体悟生命的律动,从而渐入审美佳境,

4.谈幽默阅读答案 篇四

①幽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高级的情感活动和审美活动。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幽默是一种最有趣、最有感染力、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传递艺术。”幽默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②幽默的语言,能使社交气氛轻松、融洽,利于交流。人们常有这样的体会,疲劳的旅途上,焦急的等待中,一句幽默话,一个风趣故事,能使人笑逐颜开,疲劳顿消。在公共汽车上,因拥挤而争吵之事屡有发生。任凭售票员“不要挤”的喊声扯破嗓子,仍无济于事。忽然,人群中一个小伙子嚷道:“别挤了,再挤我就变成相片啦。”听到这句话,车厢里立刻爆发出一阵欢乐的笑声。此时,是幽默调解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③带有幽默意味的批评、教育更容易被人接受。在饭馆里,一位顾客把米饭里的砂子吐出来,一粒一粒地堆放到桌上,服务员看到了很难为情,便抱歉地问:“净是砂子吧?”顾客摆摆头说:“不,也有米饭。”“也有米饭”形象地表达了顾客的意见,以及对米饭质量的描述。运用幽默语言进行善意批评,既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又避免出现使对方难堪的场面。

④幽默还有自我解嘲的功用。在对话、演讲等场合,有时会遇到一些尴尬的处境,这时如果用几句幽默的语言来自我解嘲,就能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缓解紧张尴尬的气氛,从而使自己走出困境。一位著名的钢琴家,去一个大城市演奏。钢琴家走上舞台才发现全场观众坐了不到五成。见此情景他很失望。但他很快调整了情绪,恢复了自信,走向舞台的脚灯对听众说:“这个城市一定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二三个座位票。”音乐厅里响起一片笑声。为数不多的观众立刻对这位钢琴家产生了好感,聚精会神地开始欣赏他美妙的钢琴演奏。正是幽默改变了他的处境。

⑤幽默如同润滑剂,恰当运用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但倘若运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破坏人际关系的平衡,激化潜在矛盾,造成冲突。在一家饭店,一位顾客生气地对服务员嚷道:“这是怎么回事?这只鸡的腿怎么一条比另一条短一截?”服务员故作幽默地说:“那有什么!你到底是要吃它,还是要和它跳舞?”顾客听了十分生气,一场本来可以化为乌有的争吵便发生了。所以,幽默应高雅得体,态度应谨慎和善,不伤害对方。这样幽默且不失分寸,才能促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

⑥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人际交往中,幽默可有效地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系数”,能【甲】,【乙】,【丙】。幽默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和行为方式,学会幽默将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作用。

【问题】

22.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答:

23.根据全文的论证思路,将下面三个词语的序号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3分)

①化对立为平和②化紧张为轻松③化尴尬为从容

【甲】处应填:【 】

【乙】处应填:【 】

【丙】处应填:【 】

24.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过程。(3分)

【参考答案】

22.(2分)答案示例:幽默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幽默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23.(3分)②、①、③(每个要点1分)

5.《谈读书》阅读答案 篇五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书上的内容,也许对,也许错;对读者来说也许有用,也许无用。不加分析,全盘吸收,效果不会好。

3.排比;这样写,句子整齐,造成一种气势,有力的证明了论点。

6.《谈影响力》阅读答案 篇六

当今社会, 很多因素都影响和制约着幼儿早期阅读的发展, 而且我国家庭0-3岁幼儿阅读的现状也不容乐观, 从家长对早期阅读的认识, 到早期阅读的实践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下面对我国家庭0-3岁幼儿阅读的影响因素及现状进行简要概述。

(一) 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幼儿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幼儿遇到喜欢做的事时, 就会用较长的时间关注。所以, 进行亲子阅读首先要幼儿爱上阅读, 对阅读产生兴趣。有了阅读的愉快体验, 幼儿就乐于看图书、愿意听成人讲述的故事, 并与成人进行信息的交流。

2. 幼儿原有知识经验

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幼儿的阅读是有一定影响的。0—3岁家庭阅读中分为幼儿听故事和讲故事两个阶段。在听故事时, 幼儿会涉及主动对语言理解的智力过程, 包括辨别词汇、思考词义、按照语法分割意群等, 进而推测出作者或家长的意图。幼儿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和阅读经验, 为幼儿感知书籍和理解叙述语言方面提供坚实的基础, 有助于幼儿对阅读材料的进行理解。

3. 幼儿的认知风格

幼儿的认知风格是指幼儿在面对问题情境时, 经由其知觉、记忆、思维等内在心理活动, 在外显行为上表现的习惯性特征。个体的认知风格一般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在早期阅读中, 场独立型的幼儿相对比较独立, 很少受其他人的暗示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善于运用分析的感知方式, 理解、记忆文本中的具体细节等, 因为阅读时非常专心, 经常受到家长的肯定和表扬。而场依存幼儿在阅读中更喜欢与家长合作, 对家长有更多的依赖性, 善用整体的感知来分析问题, 能够把握文章的主体框架或基本思想, 但阅读时不专心, 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需要家长经常提醒或批评。

4. 教养者的文化程度

在家庭中教育者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着0—3岁幼儿的阅读的开展。教育者的文化程度越高越重视早期的阅读教育;反之, 对早期阅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而且, 在阅读过程中高文化程度的家长对能够用自己既往的经验和知识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指引和辅导, 能够传递给幼儿正确的阅读信息及阅读方法。

(二) 家庭0-3岁幼儿阅读的现状分析

1. 重知识获得而轻能力的培养

很多家长不注重对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 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 导致幼儿的阅读和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也有很多家长在对幼儿进行辅导阅读时, 操之过急, 过早地让幼儿接触一些不符合其年龄段的内容和文字, 把阅读变成了传授知识的工具, 当幼儿不能驾驭其内容时, 会打击幼儿的自信心, 使幼儿对阅读产生抵触和畏惧心理。

2. 开展的时间较晚、阅读量少

有很多家长都没有认识到0—3岁时幼儿阅读的最佳时间段, 总是认为对幼儿进行阅读教育不宜太早, 认为阅读和学习都是上学以后的事。由于家长对早期阅读的误解, 直接导致幼儿接触阅读时间过晚、阅读量过少, 不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及认知、阅读能力的提高。当幼儿入园和入学后其弊端就会暴露无遗。

3. 阅读环境欠佳

0—3岁家庭阅读环境包括物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在物理环境方面, 很多家庭没有给幼儿创设专门的阅读空间, 没有适合幼儿的书桌、书架, 不方便幼儿随时取阅, 也会导致幼儿看完书后随便乱丢。在人文环境方面, 很多家长都不爱看书, 不能给幼儿创设出良好的阅读氛围。当家长辅助幼儿阅读时带有一定的完成任务的心理, 使幼儿从内心深处感受不到阅读的快乐与真谛。

二、家庭0-3岁幼儿阅读策略指导及重要性

(一) 家庭0-3岁幼儿阅读策略指导

1. 幼儿阅读兴趣培养的指导

维果茨基指出, 在成人与儿童的交往中, 儿童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成人的指导, 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找、选择和组织成人及周围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因此, 在阅读中家长要摒弃说教式的讲解, 打破幼儿被动阅读的局面, 要与幼儿进行互动式地阅读, 可以开展游戏、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阅读, 使幼儿置身于阅读的故事中去, 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 并且鼓励幼儿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调动幼儿的阅读积极性, 对阅读不再感到特别的乏味和无聊。此外, 在阅读过程中家长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 及时鼓励和表扬幼儿, 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增强幼儿的阅读的自信心。

2. 家庭0-3岁阅读活动中成人的言语指导

维果茨基学派认为, 家长与幼儿的配对合作学习的效果最好。幼儿早期阅读“成人往往要直接介入阅读过程, 成人的讲解是影响幼儿理解图书内容的关键因素”。幼儿年龄越小, 家长的言语指导越重要。指导语明确, 便于幼儿更好地完成任务;指导语模糊, 会让幼儿产生理解困难。家长与幼儿的语言交流是幼儿获得言语的决定因素。家长在与幼儿阅读的过程中, 要用普通话, 语速舒缓, 基本与幼儿语速相同, 甚至低于幼儿的语速, 易于幼儿获得口头言语;要用语准确, 没有歧义;有感情地讲述, 富于语调及表情的变化, 描述形象生动, 具有感染力, 使幼儿身临其境, 增加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3. 家庭0-3岁幼儿阅读中阅读材料的选择指导

家长对阅读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幼儿阅读活动的开展和效果。家长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情况选择阅读材料, 要避免选择太难或过于简单的材料。由于幼儿的认知面和理解能力不强, 那些熟悉的内容可以将幼儿的原有生活经验、知识与当前的故事联系起来。这些材料内容熟悉简单, 适合幼儿口语表达, 有利于幼儿对材料的讲述和理解。

(二) 家庭0-3岁幼儿阅读的重要性

1. 激发学习兴趣是幼儿阅读的重要性

家庭阅读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能使幼儿对世界的认知范围逐步增加, 能使他们学习到超出自身经历、经验以外的知识。家长与幼儿通过文本进行沟通, 能够激发幼儿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愿望, 让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并且展开联想, 这样能促使幼儿对学习的渴望, 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2. 提高语言能力是幼儿阅读的目标

幼儿最初的阅读都是在家长陪伴下进行的, 家长在对文本进行讲述时, 为了幼儿更好地理解, 家长都会有意地对阅读内容进行口语化加工。幼儿也就自然地习得了成人的说话方式、语气、语调等。当幼儿3岁左右时, 已经基本掌握了本民族的基本口语, 随着口语的丰富, 更加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理解, 并且在家长的指导下把书面语和口语进行规范整合, 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语用能力。

3. 社会性的发展是幼儿阅读的内在意义

0—3岁幼儿的家庭阅读主要是家长对幼儿进行阅读帮助与辅导教育, 幼儿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家长所提倡或承认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念。家长在阅读时幼儿有意无意地将这些价值观念与行为融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与人格构成中。阅读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观点采择能力自我监控能力、道德意识等, 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提高幼儿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摘要:家庭早期阅读, 是幼儿发展语言和元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先从幼儿阅读的重要性入手, 进而分析我国家庭0-3岁幼儿阅读的现状, 从而并指出其影响因素, 最后对家庭0—3岁幼儿阅读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家庭,早期阅读,影响因素,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钟银平.让家庭阅读成为孩子成长的一种环境.中华家教, 2004 (9) .

[2]刘瑛.试论幼儿的早期阅读教育.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4 (3) .

[3]贺红, 蒋惠.多元化早期阅读材料的研究.学前教育研究, 2005 (2) .

[4]王勇.浅论家庭教育与幼儿社会化.学前教育研究, 2005 (7) .

7.《谈影响力》阅读答案 篇七

【关键词】英语阅读;阅读理解能力;制约因素

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千变万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阅读的重要作用,因为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工具性语言越来越受到重视。据统计,当今世界的文字出版物和音像出版物大约有85%使用英文。因此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将直接影响我们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信息获取和对外交流。

一、 认识阅读的重要性,把握阅读的本质

阅读,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英语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听、说、写、译各项能力的提高。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接触真实的语言环境、直接听说英语的机会还比较少,而阅读就成为接触英语、获取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听、说、写、译技能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往阅读中掌握的词汇、短语、固定表达、句型结构、文化背景知识等。因此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在英语教学大纲中始终将“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置于英语学习五项技能读、写、听、说、译之首。在考试中阅读理解也是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作为高中生要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在学习中注重培養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阅读过程是一系列大脑活动的复杂过程,是注意、记忆、思维、判断、综合、归纳、推理等过程的总和。阅读是文字信息和读者的知识水平、社会经验、阅历、文化背景知识等相互作用的活动,是读者和作者进行交流的过程。阅读能力是建立在读者对信息的辨认、综合和推理三种能力基础之上的,是三种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阅读既是学习语言、获取语言知识的过程,又是对语言知识进行运用的过程。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在大量的阅读活动中吸收和掌握语言知识,在阅读中通过语言知识的获取和运用培养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影响阅读理解能力的制约因素

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技能,影响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阅读能力不仅受到词汇、语法、固定短语、句型结构等语言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还受到阅读方法、文化背景知识、知识结构等非语言因素的影响。

(一)语言因素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

语言因素包括诸多方面的知识,其中之一就是基础的语言知识,如词汇、拼写、固定短语、语法与句型结构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并制约着阅读理解能力。

词汇量是阅读理解的关键,没有足够的词汇量、所读材料中生词太多都将无法准确理解原文内容。对文章中词汇含义的掌握占阅读能力的39%,而单纯的词汇量对了解阅读材料中的词汇含义起到47%的作用。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生词太多而无法理解文章的内容,太多不认识的生词使我们读起来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根本读不懂,太多的词汇障碍还会挫伤我们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信心。所以说词汇量是阅读理解中的“拦路虎”,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扩大词汇量,为阅读扫除障碍。

薄弱的语法知识是制约阅读理解能力的又一重要的语言因素。有些同学的语法基础比较薄弱,对于固定的语法规则和句型结构掌握得较差,这将极大地影响到对句子的理解。每个同学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自己在语法方面的不足,通过自学或向老师、同学请教尽快掌握各种时态、语态、语气、从句等。这些知识在阅读理解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能否正确理解所阅读的内容以及阅读速度的快慢。所以我们在高中阶段要认真学习和总结语法知识、掌握常用的句型结构,为阅读理解打下坚实的语法基础。

(二)非语言因素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

影响阅读理解能力的非语言因素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从阅读方法和文化背景知识两方面进行分析。

阅读时一定要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会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一些不正确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直接制约着阅读能力的提高。例如指读、唇读、过多的回视、一句一句地仔细研读等阅读方法都是不可取的,这些方法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还会影响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在阅读训练中要逐步培养按意群将句子分组扫描捕捉信息的阅读习惯。阅读时还要克服速度过慢、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将每句译为汉语进行理解的不良阅读习惯,这些阅读方式不利于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对文章的理解也只是见树木不见森林,只停留在字面意义上,对文章的深层意义难以掌握,缺乏对文字信息进行归纳推理的能力。我们在阅读训练中要注意运用并熟练掌握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技能。例如略读和寻读就是阅读中两种非常实用且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略读指的是一种选择性的快速阅读,通过快速浏览全文把握其整体内容,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文章的标题、段落的开头与结尾、文章的首尾以及重要细节上,以了解作者所要阐述的主题,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主要论点及重要细节,而对于个别生词和难理解的句子均可暂时略过。寻读,或称之为查读,主要是为了寻找文章中某些特定的信息,带着问题去原文中寻找答案,快速掠过一些与所寻找的信息不相关的内容,通过目光快速扫描查找到回答问题所需的信息,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重要信息上并仔细理解以推断出问题的答案。

文化背景知识是影响阅读理解能力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体现着使用这一语言的社会的文化,包含着特定的文化信息,所以理解一种语言的文字材料就需要了解该语言所蕴涵的文化。中西文化差异对阅读理解造成的障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His Achilles heel was his pride, or else, he would have gotten first place in the competition. 如果不了解Achilles heel 的由来及比喻意义,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将很难理解这句话的内容。阿基里斯(Achilles)是古希腊传说中的一位英雄人物,相传在他出生后,其母亲为把他锻炼成一个浑身坚硬如刚、刀枪不入的武士,便倒提着他在冥河水中浸洗。由于他的一个脚后跟握在母亲手里,始终没能浸到水,和常人的一样。结果在特洛伊战争中,他被一支暗箭射中从未浸过水的脚后跟而身亡。所以Achilles heel或the heel of Achilles(阿基里斯的脚踵)成为一个典故,常用来比喻人或事物的“唯一致命弱点”。了解了这一典故的由来,理解全句的内容就不成问题。所以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注意比较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博览群书,尤其是涉及英语国家文化背景方面的书籍,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政治、社会文化、人文地理、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也可通过收看电影电视、网上学习、阅读报纸等多种媒体渠道获取相关的信息,培养自己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为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扫除文化障碍。

总之,影响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受多种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制约。要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就要努力克服这些制约因素,加强语言基本功的学习,扩大词汇量、掌握牢固的语法知识,还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并进行大量的阅读练习以熟练掌握,同时更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全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英语阅读能力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技能,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的实践和练习。要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作为高中生在学习中更要加大阅读量,反复操练,对各类体裁的文章都要多进行阅读训练,方能逐步提高,熟能生巧。

参考文献:

[1]郭浩儒.大学英语学习方法问答[M]. 北京:宇航出版社,1998.

[2]范燕燕. 关于如何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思考[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

[3]李俊. 论21世纪英语阅读教学的定向问题[J]. 国外外语教学,2001,(1).

8.谈汉字阅读答案 篇八

2.甲句:⑴“现今”“世界上”两词,分别从时间和地域范围上起限制作用,语言准确严密。⑵从“年岁最大,使用人口最多,使用地域最广”三方面概括汉字的“独特”之处,表达严密、语言简洁。⑶连用三个“最”字,突出强调汉字与其他文字相比的“独特”之处。⑷“年岁最大”一词,比喻汉字的历史悠久,非常形象,口语化,幽默风趣⑸“比较独特”,准确,严密(答出一点即可)

3.举出“相似难辨”汉字的实例,写出自己的经验,语句通顺即可。

9.《谈影响力》阅读答案 篇九

连续从事五年的高三补习班教学,在与同学们朝夕相处的教学活动中,我越来越感到掌握一定程度的文化背景知识,直接影响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高三的学生有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无论基础好坏,他们已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模式。教师在强调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的同时,不妨有意识地多介绍英美等国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一来可以活跃他们沉闷的学习气氛,二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习兴趣,直接有利于他们英语成绩的提高。我在这几年的高三教学中,感受最大的就是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能力提高的有利影响。

根据历年高考阅读题所涉及的内容来看,教师在对学生语言文化知识的介绍时,也要以与学生联系较密切的有关社会、文化等方面问题和反映过去或现在热点问题的内容为主。现将笔者平时教学中主要向学生教授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归纳如下:1.英美两国及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历史沿革;2.英美两国政府构成、主要政党;3.英美两国的主要常见社会风俗、民族性格特点;4.英美两国教育体制以及与中国的不同;5.国外重大节日介绍;6.日常用语及谚语。

笔者2006-2007学年度在美国教授了一年汉语,在与美国学生、家长、房东等的密切接触中,对美国文化有了更直接深入的了解,因此现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化的介绍更显得心应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有关医药健康方面的阅读文章一直是考试热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抓住适当时机介绍西方国家的饮食习惯、健康观点以及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健康隐患,比如在美国,由于饮食习惯以及缺少锻炼等原因形成的肥胖已成为一个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社会问题。这些既让学生了解了不同文化对健康的看法,又让学生注意了自身的身体健康。在做到2008年北京英语高考题时,学生遇到了一篇有关减肥食品对人们心理及身体带来不良影响的阅读理解题。尽管这篇文章词汇量达到350词,题目设计也有一定难度,但由于学生熟悉了这类话题,知道了“diet coke”、“no-fat diet”这些食物的特点,所以从容应付,正确率很高。

捐赠和慈善在西方国家是生活中常见的行为。当遇到天灾人祸时人们总会伸出援助之手,通过慈善团体捐赠钱物。不仅如此,人们还通过一些别的方式募集钱財资助他人。笔者参加过几次拍卖会,印象特别深刻。有一次在一个犹太人社区,为了给临近一个刚遭受龙卷风袭击的小镇居民捐款,他们举行了拍卖会。人们纷纷从家里拿出物品,包括玩具、食品、衣服等进行拍卖,所得钱款全部捐赠。这些文化背景的讲解,既让学生形象地记住“auction”、“donation”、“charity”这些单词的含义,又丰富了他们的有关文化知识。2008年天津英语高考试题中,有一篇关于慈善商店的内容,其中介绍到这种商店所有利润都归于慈善团体,顾客购物就是慈善的举动。学生做题时不仅迅速了解内容,而且在价值观上有了得到升华的机会。

对课文内容文化背景的挖掘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增加了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在学习“Superhero”这篇课文时,我带领学生走进多媒体教室,放映了电影《超人》以及有关Christopher Reeve的生平片段。在强大的视听冲击中,学生理解了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特点,感动于Christopher Reeve在面临巨大困难时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无疑对他们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而我们的阅读理解题中就有大量关于逆境奋发的励志类文章,此类课文的挖掘必然提高学生对这类文章的理解。

笔者在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欣喜地发现了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能力的直接影响及其重要性。当然我也知道,由于高三学习任务重,时间紧,不太可能系统地介绍这些知识。我认为主要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比如学到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进行有关联系及拓展;对刚发生的国内外大事评论时教师的相应发挥;在学生学习倍感疲倦时的故事性介绍;对报刊杂志上相关内容的进一步解释等等。总而言之,知识面的扩大和视野的开阔,主要还是来源于平时的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学生既饶有兴趣地了解了有关文化背景,活跃了学习气氛,又能丰富知识,指导自身学习,这样自然就形成了教学互动。

10.《谈影响力》阅读答案 篇十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体验,体验式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下同) 指出,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可见, 情感体验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 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理念。

小学生体验式学习的核心就是情感体验, 它是以文本情感的体验为主线, 唤醒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 引发学生自身情感的共鸣, 从而使学生获得诸方面发展。教材是课程目标的承载者, 为了引领学生进入作品描写的情境, 教师必须预先进入文本, 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进而启发学生从作品的字里行间, 领会作者寄寓的情感, 产生情感体验。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思考, 我们认为, 小学生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的获得及收获多少不仅受其个体内在心理因素的影响, 而且也深受教学理念、教材文本、师生关系、教学媒体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教学理念因素

长期以来, 一些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师生关系等方面形成了牢固的观念:“教学即传授知识, 让学生理解知识、记住知识;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认识过程;教学方法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教学评价看重的是标准的、统一的结论;师生关系是一种‘授一受’关系,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 是课堂的主宰, 学生只能接受、服从。”[1] 这些观念扎根于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中, 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以致教师只关注学科知识目标, 而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取向, 忽视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全面发展。这种以理性代替感性、以技术分析代替情感体悟的教学行为正是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学思想的真实反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2]

由此可见, 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体验, 积极倡导“体验式学习”方式, 不应该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 而应该是语文学科教学过程本应具有的一种实实在在的属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更新观念, 跟上时代要求, 用课改精神与课标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基于情感体验的阅读教学关注的根本点是怎样帮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而不是教师怎样讲课。教学任务是否完成, 不是看教师讲没讲完, 而是看学生学没学会, 以及学的过程。教师的指导完全取决于学生的需要和自己的能力与特长。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 文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 才能促进其精神构建和个性形成或发展。

教学理念的更新还应包括评价机制的改变。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具有导向作用。新课程改革时至今日, 已经走过了十年的道路, 新课改所倡导的学生评价理念已经为大多数的教师所了解, 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却少之又少。大多数教师仍然停留在以往应试教育思维模式下的学生评价观上, 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新的学生评价观的价值所在, 并没有从内心真正认同和理解新的学生评价观。[3] 那么, 评价无疑是导致教师的教学行为缺乏精神内涵的重要原因之一。[1]

鉴于此,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的评价, 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 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 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二、教材文本因素

就教材而言, 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特色的文本为读者提供的情感体验及其方向必定有所不同, 体现在教学上, 文本中体验因素的开发与利用必然也是不尽相同的。小学语文教材编入了体裁不同、内容相异的课文, 例如情景交融的诗歌, 诗情画意的散文, 曲折动人的小说等, 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这些情感因素, 引导学生逐渐接触各种文体, 体悟文本中丰富的语境内涵。

由于各种文体在结构形式、语言表述以及情感体现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 因此, 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中的不同特点进行情感体验教学。下面就小学课本里记叙文、诗歌、寓言和童话等几种主要文体的内容及其教学特点稍作说明。

1.记叙文所占比重最大

这些记叙文中寄寓的情感往往是学生在和平、恬淡生活中难以触及或难以完全体验的, 而体验式学习方法最容易以作者所表达的文本情感来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 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 使学生循文入境, 获得间接经验与知识。因此, 记叙文教学在整个小学阅读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2.诗歌是诗和歌的总称

小学语文课本里选有古诗、现代诗、儿歌、歌词等。它们都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和丰富的想象。教学中, 无论激发情感、启发想象, 还是品味语言、领会诗意, 都离不开学生的体验, 因而这一类的文章运用体验教学思想设计教学更为适合。只有激发学生产生与诗歌内容相应的情感, 达到诗情与人情的和谐, 才能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而抛弃学生情感的体验, 一味地枯燥讲解、分析, 只会把充满灵性的语言变成僵死的文字。

3.寓言是一种隐含着讽喻意味的简短故事, 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小学语文教材中, 寓言的题材广泛多样, 语言生动、形象。它的主题思想大多是借小喻大、借古喻今, 常常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揭示。寓言故事所塑造的角色的语言、行为以及思维方式等都有较强烈的夸张性和讽刺性, 很适合儿童阅读。所以, 寓言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感受寓言人物的形象, 还要引导学生去推理、想象, 联系生活经验感悟言外之意, 领会其现实意义。

4.童话是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 通过神奇的幻想和夸张的手法, 反映社会生活的虚构故事

童话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 它和寓言一样, 经常运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 借助奇特的想象将真实的生活世界幻化为美丽的、超现实的神奇境界, 为儿童带来无限的惊喜和愉悦, 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因此, 童话的内容和形式符合儿童的心理, 非常适宜儿童的想象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感受童话里奇异的故事情节、人格化了的艺术形象, 切忌抽象枯燥的说教。童话的语言简练、质朴、浅显易懂, 要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复述。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戴头饰来诵读, 甚或编成课本剧表演, 从而把孩子们带进美妙动人的童话境界, 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以上四类是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比例较高的文体。这些文章的内容往往饱含深情, 富于韵味, 广寓事理。

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说明文类课文, 如《海底世界》《新型玻璃》等以介绍科普知识为主, 这其中也有不少内容可实施体验式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一文, 主要是介绍关于鲸的知识, 如样子、种类、习性等, 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做比较、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等, 以使介绍更为准确、直观、形象, 易于给学生带来较深刻的体验与认识。另外, 有的版本教材中还有戏剧类课文, 同样存在很多实施体验式学习的因素。

实施体验式学习的主要依据并不在于文章体裁, 而是要看文章中的情感性因素的多少。不同体裁的文章虽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情感陈述方式, 但都包蕴着不同的可以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因素。可以说, 体验式学习适合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课文的阅读教学。体验式学习方式是教师指导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 也是一种非常适宜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师生关系因素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正说明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 “师道尊严”“师传生受”是课堂教学中最普遍的现象, 学生参与课堂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潜能被无形地压抑了。这既不利于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发挥, 也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这样的课堂教学必定会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师生之间也不可能真正实现思想交流、情感或心灵的沟通, 课堂缺乏生气和情趣必然会失去活力。

新课程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现代学习方式的转变, 必将导致师生关系的转变, 促进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革。创设民主平等、积极进取的教育氛围, 有利于学生获得自尊、树立信心, 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课堂上精讲, 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知识的规律,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这才是最好的语文教学。

教学过程中, 教师作为课堂调控和教材使用与开发的主体, 应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 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学问题要富有启发性, 教学话题要适时、恰当, 便于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发现、交流等。这样的课堂教学, 学生处于一种宽松自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 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作为学生也应该积极地投入学习, 联系自己生活中的感受、体验, 走进文本中去, 入情入境, 并把感悟到的情感通过朗读、发言等方式表达出来。“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 而且要用眼睛看, 用耳朵听, 用嘴说话, 用手操作, 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 更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4]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解读,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情和独特见解。学生的生活经历越丰富, 知识面越广, 就越容易入境感悟, 获得的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体验式学习方法的推行对教师教学素质提出了新的或是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讲授书本上现成的知识, 而且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应善于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利于启智的学习情境, 引领学生探求知识与培养能力。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刻, 上起课来就会微言大义, 发人深省, 从而让学生听起来轻松, 嚼起来更有味。正所谓“一语破的, 一语解惑, 一语启智, 一语激情”。教师一句精辟的话, 常使学生萦绕于脑际而终生难忘;一个生动的比喻常使学生抓住了知识的关键而茅塞顿开。[5] 真正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双方循着共同的价值取向而展开的生动、富有灵性的交流与碰撞, 进而生成体验, 积淀经验。

四、教学媒体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体被较广泛地运用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例如计算机网络、实物展台、录像机、CD、VCD, 以及多媒体组合等, 但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课堂上各种教学手段不能为用而用。如果某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不能起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作用, 反而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和认知, 那么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有些教材内容的学习就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 才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历, 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引发学生的体验, 这在说明文或景物类文章的教学中体现得较突出。说明文大多介绍某种事物或阐述某种科学原理, 而这一事物或事理大多是人们不太了解的;景物类文章大多以介绍壮观景象为题材, 在细致地描摹中体现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如果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教学辅助手段, 必然有助于学生对文中的知识和语言进行准确理解和掌握, 也必然能突破时空界限, 帮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和丰富的体验, 但有效运用教学媒体需把握三个原则:

1.适合

即教学媒体的使用恰好能够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的有效突破需要使用多媒体课件, 同时, 课件也恰好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这就是课件使用的适合原则。

2.适时

即教学媒体使用的时机要恰当。阅读教学中可能需要使用课件辅助教学, 但课件出示的早晚就很有讲究, 适时使用课件, 就有助于唤醒学生的体验, 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3.适度

即教学媒体虽然用得适时, 也适合解决当前问题, 但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要用。如果凡能用的地方都用, 必然会冲淡学科主题, 影响学生学科本身学习所必需的时间。在一节课的教学中, 一定要综合考虑课件的使用, 从整体上把握, 何时、怎样使用课件, 才能有效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教学课件一定是在需要时才用。可用可不用时, 未必要用。即使局部用得恰到好处, 也要从教学整体目标出发适可而止, 以免冲淡学科主题。

因而, 教学中, 在适合的基础上, 适时、适度地运用教学媒体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课堂更生动, 而且能更有效地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引领学生批文入情, 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 真正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 体验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理念, 在阅读教学中有着独特的作用。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体验的生成性不仅取决于主体内在的心理因素, 还更多地受制于教学理念、教材文本、师生关系、教学媒体等诸方面外在的教学因素。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充分整合、调适外在的教学因素, 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理念建构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进而获得丰厚的经验积淀和多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辛继湘.让探究教学形神兼备[J].中国教育学刊, 2005 (1) :35-3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22.

[3]管廷娥.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学生评价观转变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2 (10) :73-74.

[4]李建平.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N].中国教育报, 2001-10-20 (3) .

上一篇:知识点语文三年级上册下一篇:有关以”书”为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