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活动记录范文(共10篇)
1.八年级上册语文活动记录范文 篇一
2018-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8-4 李云云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人这学期担任八年级4班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从学生的基础来看,两个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不容乐观。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不高,自主探究合作能力也不行,大多学生在以前都是接受式学习,所以,八年级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本学年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认真工作,着眼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用的人才。
二、教材分析及要求:
本册教材为2017年秋全新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阅读新闻类文章,获取主要信息,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第二单元是阅读传记类文章,对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理解和判读;第三单元是诵读古诗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第四单元是阅读不同类型的散文,把握其共性和个性;第五单元是学习说明方法,揣摩说明语言,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第六单元是诵读古诗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
本册文言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是单独组成单元,编排在3、6单元中。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的文言文(包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
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在本册教材六个单元中都有安排,体现出新版教材对写作的重视,并结合本单元课文文体特点进行写作,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口语交际安排了两个单元,分别是第1、5单元;与以往教材相比显示出对口语交际的重视;综合性学习安排了三个单元,分别是第2、4、6单元,活动注重中国传统美德与文化的熏陶。
名著导读部分,本册推荐2部课外阅读篇目,分别是:《红星照耀中国》和《昆虫记》。4部自主推荐阅读篇目,分别是:《长征》、《飞向太空港》、《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寂静的春天》
课外古诗词诵读,本册安排2次,每次选入4首古典诗词,共8首。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知识能力的目标:
(一)、掌握八年级上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1型、字义。
(二)、学习朗读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打下基础。
(三)、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体会其情感。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步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人文素质目标: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够较完整的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把课本上学习到的东西,活用到生活当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
四、教学改革的设想(教学具体措施):
1、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
3、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心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4、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能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是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5、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6、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
五、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8月27日—9月2日 讲要求 进度安排 教学要点 备注 开学准备工作 开学工作 预备周 8月20日—8月26日 备课 1
1、识记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三峡》(全部教完)《短文二篇》(侧重预习工作)2 9月3日—9月9日 意,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抓住景物及作者巧妙的布局和区科组长教研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作品的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三、六单元的张弛有度的行文结构。
3、感知祖国山川之课外古诗文 美,激发热爱祖国河山之情。
9月10日—9月16日 《短文二篇》(教学要点1、2)
1、积累重点文言实 《消息二则》(教学要点3、4、5)词、虚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
2、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精炼的语言。
3、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结构。
4、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悍的写作特点。
5、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魄,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1、把握消息的三个特点:内容具体真实,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明准确。《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2、了解新闻特写的特能够区别新闻特写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点;与消息的异同。
3、了解通讯的特点;体会文章的价值感、层次感、现场感和美觉感。
4、学会进行新闻采访,学会写作新闻。
5、掌握“讲述”技巧,在讲述中培养、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旨。
9月23日—9月30日 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4 9月17日—9月22日 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任务二:新闻采访 区教研
任务三:新闻写作 口语交际:讲述 《藤野先生》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学习双线并行的结构方9月30日上课第一次月考 3法。
3、感悟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贵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10月1日—10月7日
1、了解作者生平,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回忆录的写作方法。
2、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敬爱之情,学习朱德母亲勤劳俭朴、宽10月1-8日 国庆、中秋假8天 《回忆我的母亲》
710月8日—10月14日 厚仁德、坚韧顽强的美德。
4、反复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5、感受课文描绘的美景,品味隽永简洁的语言风格。
6、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学习人物传记的常见写法。
2、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品味课文反衬手法及夸张、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
3、了解传记文学的写作特点;体会叙事中引用的作用和镜头式描述的好处;学习居里夫区教研 《与朱元思书》 《列夫·托尔斯泰》
10月15日—10月21日 《美丽的颜色》 写作 学写传记 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 4妇对科学的坚守与乐观精神,磨炼意志、学会生活、热爱科学。
4、学习写作传记的方法,学习任务品质,提升个人素养。
5、搜集整理有关“信”的信息材料,了解与体会“信”的内涵和意义,做诚实守信之人。
1、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能够正确、琉璃、有感情地背诵全文并默写。
2、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诗10月22日—10月28日 《唐诗五首》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 句语言、意境和写法,体会诗人情感。
3、了解景物描写的概念,掌握基本的描写方法,有序的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借助多种手法、多角度描写景物;养成细心观察大自然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词语,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抓住细节描写,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从独特视角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父爱的伟大。
2、理清文章的抒情线索,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品味文章准确、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情感,发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背影》 《白杨礼赞》 10 10月29日—11月4日
2.八年级上册语文活动记录范文 篇二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发现同学的长处, 能用具体的事例真心实意地夸奖同学。
2.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做到与人交际时举止大方, 有礼貌, 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学会认真倾听。
过程与方法
通过游戏、创设情境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交际过程中增进同学之间的情谊, 能发现同学的优点,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训练重点:
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有层次地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训练难点:
掌握用具体事例真心实意夸奖同学的方法;培养有礼貌的、真诚的交际习惯和良好的听说态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 引出话题
1.老师边讲述边出示一组照片:我们班上的同学个个都很棒。你看, ××同学专心听讲, 积极发言;××同学能歌善舞, 多才多艺;××同学是个热心肠, 乐于助人……
2.老师采访:××同学, 刚才你被老师夸奖了, 心情怎样? (高兴)
3.是呀!真诚的夸奖能给别人带来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快乐小天使”, (出示一个玩具“快乐小天使”) 夸夸我们的同学吧! (出示课题, 齐读一次)
设计意图:教师开场的欣赏和夸奖营造了一个和谐、快乐、温馨的“交际场”, 在这样的“场”中, 学生的心理状态被激活, 情绪被调动, 自然地投入到“夸夸我的同学”这个话题中。
二、回忆“发现”, 拓展思路
1.“快乐传递”的游戏:每个同学都有优点, (出示玩具“快乐小天使”) 这是“快乐小天使”, 音乐响起时, 请把“快乐小天使”往后传, 音乐停止时, “小天使”在谁手上, 谁就站起来用一句话夸夸同学。
2.学生做游戏, 用一句话夸同学。
3.小结归纳: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你看, 刚才我们就是从这些方面来夸同学的。 (出示:爱学习爱劳动有礼貌有特长孝敬父母乐于助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一句话简单夸奖同学, 不仅让学生回忆了同学的优点, 还让学生明白了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夸奖同学, 拓展了学生的思路。
三、范例引路, 明确方法
1.我们班的××同学是个“朗读小能手”, 现在请××同学读读这首古诗。 (出示古诗《草》, 生读)
2.谁来说说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3.学生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从音准、音量、感情等方面具体评价。
4.谁能当面来夸一夸这位“朗读小能手”?
5.学生走到朗读古诗的同学面前夸他。教师相机引导当面夸别人时要注意的地方。
6.师生共同小结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板书:有礼貌真心夸举例子说具体)
设计意图:在交际中, 学生的表述是否清楚, 语言是否得体, 态度是否真诚等, 都需要示范。引导学生夸班内的“朗读小能手”, 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为下面展开交际作好铺垫。
四、运用方法, 互动交流
1.小组内同学之间互夸。
2.指名上讲台前面对面夸奖同学。
3.引导其他学生对上来展示的同学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正如叶老所说,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前面习得方法后, 教师引导学生互夸互评, 进一步展开交际, 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五、创设情境, 深化交际
1.“我说你猜”游戏:用具体事例来夸一个同学, 但不能说名字, 让其他同学猜猜夸的是谁。先同桌练习, 一个夸, 一个猜。
2.请几名学生上来夸同学, 其他同学猜。
(1) 假如学生猜对了, 让其说说为什么会猜出来。
(2) 假如学生猜不出来, 则引导多举一两个具体事例夸。
3.“招聘《校园报》小记者”:《校园报》的主编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能说会道, 想在我们班招聘一名小记者。条件是:会举具体事例来夸同学。先在小组内练习练习, 再推荐代表上来参加应聘吧!
4.小组代表上来夸同学, 全班同学当“小评委”, 认真倾听发言。
5.全班评议, 推选出优胜者, 颁发“小记者证”。
设计意图: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自觉参与到口语交际的过程中, 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首要任务。这一环节以“我说你猜”游戏、创设“招聘《校园报》小记者”情境的形式调动了学生互夸互评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交际的兴趣, 保证了学生参与面的最大化。
六、总结激励, 拓展延伸
1.在生活中, 还有哪些人值得我们夸奖?
2. (拿起玩具“快乐小天使”) 让我们继续做一个“快乐小天使”, 把夸奖的快乐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吧!
3.八年级上册语文活动记录范文 篇三
三、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3分)
1.络绎不绝 ( )
A.断绝 B.走不通的 C.开办 D.住、停
2.漫不经心 ( )
A.水过满,向外流 B.到处都是 C.莫,不要 D.不受约束,随便
3.开路先锋 ( )
A.打通 B.举行 C.开办 D.开始、建立
四、选词填空。(在合适的词语下面画线)(4分)
1.骏马在(宽阔 辽阔 宽广)的草原上奔驰。
2.工程师的设计,必须经过(周密 周全 严密)的计算。
3.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静 安静 清幽)。
4.我们要精心地(爱护 维护 保护)地球。
五、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从中选择一个词语写一句话。(6分)
( )夺天工 久别重( ) 美不( )收 为所( )为
独具( )心 一反( )态 ( )耳( )聋 ( )扬( )挫
六、写出下面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4分)
1.公园里的树真绿啊,人真多啊,花真美啊。 ( )
2.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
3.难道老象是要回到当年曾经浴血捕杀的战场吗?( )
4.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 )
七、按要求写句子。(8分)
1.罗新通知俞建军。俞建军来学校参加管乐队活动。(不用关联词,把两个句子合成一句)
2.“蒙娜丽莎”不是全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吗?(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3.夕阳把水面映得通红,把天空染成万道彩霞。
改为“被”字句:
4.根据给出的词语意思来造句。
清楚:①事物容易让人了解,辨认。
②了解。
八、按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 ,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 洒满了银光。(选自《月光曲》)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 !”
3.我会默写《马诗》这首诗的前两句: , 。
4.通过第七、八单元的学习,我最喜欢《 》这篇课文,因为 。
九、乱句重组。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序号。(6分)
( )小溪的一边是果园,春天,花香弥漫,蜂飞蝶舞。
( )田野的尽头,连绵的山峰犹如大海里起伏的波涛。
( )溪水那么清澈、明净,水里的小鱼儿快乐地游来游去。
( )山腰的公路,像一条银灰色的绸带飘向远方。
( )一条小溪从我们的村子里流过。
( )小溪的另一边是田野,如今沉甸甸的麦穗正点头报告丰收的喜讯。
十、阅读短文,仔细答题。(16分)
小鸟和水手
没有一片绿叶,没有一缕炊烟,没有一粒泥土,没有一丝花香。只有水的世界,云的海洋。
一阵台风袭过,一只孤单的小鸟无家可归,落在被卷到海里的木板上,乘流而下,( )而来,那个优雅劲儿,真是太妙了!
忽然,小鸟张开翅膀,在人们头项盘旋了几圈,“噗啦”一声落到了船上。或许是累了?还是发现了“新大陆”?水手撵它,它不走,抓它,它( )地落在掌心。可爱的小鸟和善良的水手结成了朋友。
瞧,它多美丽!娇巧的小嘴,啄理着绿色的羽毛,鸭子样的扁脚,呈现出春草的鹅黄。水手们把它带到舱里,给它“搭铺”,让它在船上安家落户。每天,把分到的一塑料桶淡水匀给它喝,把从祖国带来的鲜美的鱼肉分给它吃。天长日久,小鸟和水手的感情日趋深厚。清晨,当第一束阳光射进舷窗时,它便敞开关丽的歌喉,唱啊唱,( )有韵,宛如春水( )。人类给它生命,它毫不悭吝地把自己的艺术青春献给了哺育它的人。可能都是这样,艺术家们的青春只会献给尊敬他们的人。
小鸟给远航生活蒙上了一层浪漫色调。返航时,人们爱不释手,恋恋不舍地想把它带到异乡;可小鸟憔悴了,给水,不喝!喂肉,不吃!油亮的羽毛失去了光泽。是啊,我们有自己的祖国,小鸟也有它的归宿,人和动物都是一样啊,哪儿也不如故乡好!
慈爱的水手们决定放开它,让它回到大海的摇篮去,回到蓝色的故乡去。离别前,这个大自然的朋友与水手们留影纪念。它站在人的头上、肩上、掌上、胳膊上,与喂养过它的人们,一起融进那蓝色的画面……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语写一句话。(2分)
爱不释手: 。
2.从下列词语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2分)
乖乖 姗姗 淙淙 嘤嘤
3.文中的“新大陆”指 ;小鸟与水手的感情日趋笃厚,是因为 。(2分)
4. 读了这篇文章,你对其中哪句话最感动?请把句子写下来,并说明感动的原因。(4分)
句子:
原因:
5.请你为“爱鸟日”活动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6.读了这篇短文,你体会到什么?请写一写。(4分)
十一、习作实践。(30分)
4.八年级上册语文活动记录范文 篇四
& 《桃花源记》基础知识
Ø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Ø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自我做答)
& 《爱莲说》基础知识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文言词语
u 常规词语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宜】应当。【众】多。
u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枝】长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莲花。
& 《陋室铭》基础知识
²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² 文言词语
【名】有名,著名。【灵】灵异。【斯】这。【德馨(xīn)】品德高尚。馨,香气。【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金经】指佛经。【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案,文书,案卷。牍,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1.惟吾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15.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迁移拓展
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 《三峡》基本知识
* 文学常识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文言词语
【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略,几乎。[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亭午]正午,中午。亭,正当。[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良多]很多。良,很。[属(zhǔ)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 * 问题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3.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3.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l 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1.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4.?
2.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3.“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
4.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5.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6.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7.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8.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9.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10 文中提到了巫峡,另两峡是什么?
& 《记承天寺夜游》
基础知识
* 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 文言词语
[解]除去,脱。[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盖]原来(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 结构提纲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 ↓ ↓ ↓
兴奋喜悦 转忧、孤寂 宽慰、乐极 难言之情
*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拓展延伸
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 《答谢中书书》基础知识
*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 文言词语
【共】一起。【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欲界】指人间。【仙都】指仙境。【复】再。【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 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课程标准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理解性默写
& 《望岳》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
& 《春望》
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
2.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
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
& 《归园田居》
1.表明诗人带着闲适、自豪的心情,写一日的情形,可见诗人勤奋、执著的语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答案: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先世避秦时乱。7.诣太守,说如此。
二.1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2.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初极狭,才通人 4.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人民生活痛苦。
8.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9.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10.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2.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
13.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爱莲说》
9.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8.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7.庄重、高雅(清高)。
6..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3.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2.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1.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11.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13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陋室铭》 1.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2.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3.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三峡》
1.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2.(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1.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2.清荣峻茂。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4.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5.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6.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7.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凄婉美
8.总分关系。
9.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10瞿塘峡、西陵峡。
&《记承天寺夜游》
1.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2.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5.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6.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9.清静、舒适、愉悦。
11.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12.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答谢中尚书》
1.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望岳》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5.八年级上册语文活动记录范文 篇五
一、各组均有一个注音有误,找出来订正在括号里
A.水芹菜(qí)美孚(fú)肥嫩(nân)砍刀(kǎn)()B.火燎(liǎo)愠怒(wēn)踉跄(liàng)宿营(sù)()C.嚼草(jiáo)残渣(zhā)掀开(xiān)蒜苗(sù)()D.一霎(shà)堵截(jǐ)挎包(kuà)绽开(zhàn)()
二、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按顺序订正在方框内
惶惑 湿漉漉 记忆尤新 临危不惧 仔细端祥 灌输 颜色青翠 山青水秀 危在旦夕 舍身忘死
三、词语填写正确的一组是
()
就这样,他摸黑________进了烂草地;开始是________,然后是________,最后体力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在地上________。
A.跑 冲 走 滚 B.冲跑 走 爬 C.跑 冲 走 爬
D.飞跑 走 爬
四、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作用
(1)班里同志们有的口吐白沫,有的肚子痛得满地打滚,有的舌头都僵了。(2)背红十字挎包的人正飞步跑来,弯腰扶起他,关切地问道:“你怎么啦?”(3)话是对着小卫生员说的:“„„看你说的,为革命嘛,我们吃的是草,流的是血,可我们比那些花天酒地的敌人高尚得多,也强大得多呀!„„”
五、你一定有课外读书笔记本吧!请你为它写一副对联式的自勉语。现已拟出上联:“天天阅读乐趣多多”,请续写下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读下面的一段文字,谈谈从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两点
(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以下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医生有点愠怒地看了杨光一眼:“你这个同志,有话不会小点声说?你知道吗?这是„„”他压低了声音,说出了那个全军都敬爱的人的名字,然后解释地说道: “他病得很厉害哪;昨天开了一夜的会,刚才又发起高烧,人都昏迷了。”“什么,周副主席?”杨光立时惊住了。对于这位敬爱的首长,杨光不但知道,还曾亲眼看见过。在遵义战役之前,这位首长曾经亲自到他们团作过战斗动员。在部队开上去围攻会理的时候,连队在路边休息,他也曾亲眼看见周副主席和毛主席、朱总司令一道,跟战士们亲切交谈。可是,现在竟然病倒在草地上。而他,却在首长赶去卫生部救治的路上,拦住了他的担架„„他惶惑地望着担架,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了。
1.此语段出自的课文,作者是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和《七根火柴》一样都是以________为背景来塑造红军战士的形象。
2.医生“愠怒”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句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杨光“亲眼看见”的周副主席的事迹。(不超过15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竟然”的表达作用和“惶惑”的原因。“竟然”的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 “惶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了解遵义战役或会理战役吗?请用细致的文笔、生动的语言叙写一个动人的故事。
八、阅读《成功的秘诀》一文,回答问题
成功的秘诀
一位富翁在广场上撒下一大笔钱,对周围人说:“谁帮我捡起来,每捡一百张,自己可以拿走一张。”
一个小伙子弯腰就捡,可是他渐渐感觉不对劲起来,人群中怎么没有一点声音。他直起身,见每一双眼睛都像看傻子似的看着他。他扔了钱,涨红着脸,挤出了人群。人群里除了窃窃私语,没有一个人行动。
半小时后,一个过路人挤出了人群,他迟疑地看了看富翁,弯腰一张一张地捡起来,全不理会人群的哄笑。在快要捡满一小袋的时候,慌慌张张地挤进第二个人,他肯定是刚刚得到这个消息,他捡得更快。不一会儿,人群中又有一个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这时人群像爆炸了一样,你抢我夺,有的甚至就地卧倒„„抢着的全跑了,没抢着的一边咒骂,一边大喊:“富翁!富翁!”
富翁摆了摆手:“不用追了,钞票是假的„„”刚才还在咒骂的人兴奋得变了 形:“我早就说了嘛!”
他们的话音未落,富翁已打开密码箱,对那三个人说:“感谢你们行动了,你们捡起的每一张钱都是真的,而这笔钱会帮助你们更成功。”人们的眼睛又一下子射出绿光。富翁交给第一人十万,第二人十万,第三人还是十万。“不过,年轻人,你能告诉我,当初你们是怎么想的吗?”富翁问。
第一人说:“我从您的眼神里看不出有多假,而且我也没冒什么风险呀。” 第二人说:“我太需要一笔钱了,这对我真是一次机会。” 第三人说:“我只是看他们俩人都不像傻子。”
三人同问富翁为什么做这件事。富翁哈哈大笑:“我就是喜欢做别人没做过的事。”
原来,成功只属这四类人:敢冒风险,善抓机遇,勇于仿效,富有创意。1.概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告诉我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评论一下“一个小伙子”的举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多次描写了“人群”的反映,针对一处想像一下“人群”的心理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甘甜的井水》,回答问题
甘甜的井水
①我望见稀稀拉拉的几棵枣树遮围着的土坯屋,知道终于走出了沙漠。我斜挎着我的一只两天前已空了的军用水壶,随着我紧凑的脚步,像一只鸟一样随着我起起伏伏。我的嘴唇(冒出、淌出、沁出)咸咸的血珠,我的舌头简直不敢再舔它了。②穿着裙子的女主人弯腰在屋前的一口井里拎出一桶水,我的舌头忍不住周遭舔了嘴唇。
③我指指背后无垠的沙漠和裂得像沙枣树皮一样的嘴唇。女主人搁下了水桶。我犹如一头牯牛一般“咕嘟咕嘟”贪婪地饮着,直到我的嘴探进桶底,我这才站起来,肚子鼓鼓地像一个盛满了水的皮囊。我抹了一下嘴角,喘一口气,说:“水像放了糖一样甜,太好喝了。”
④女主人惊奇地看着我的水量,笑了。
⑤我旋开水壶盖,满满地灌了一壶,便告别。而那口已看不见的水井却在我的 脑子里了。
⑥傍晚,我回到农场。连队里的同事们还以为我永远留在沙漠里了呢。我炫(xuàn)耀地举着水壶,说:“各位,我今天带来一壶圣水,甜甜的呢。”
⑦寝室里的青年职工都轮流着尝过,纷纷说:“哪来的甜味,应当说有点苦涩,你耍弄我们,这和我们涝坎里的水有什么两样,难喝!”
⑧我喝了剩余的两口,咂咂嘴,确实呀!难道这水出了那片地方变了味儿?可我当时喝的时候确实有一种甘甜的味道。
⑨有人说:“这水里碱性过重,喝了伤身体。” ⑩我不服气地说:“我灌了一肚子,也没有事呐。”
(11)隔了半个月,我约了两个同伴前往那个土坯屋。女主人立即认出我,她还向她的丈夫、孩子介绍了我。她的丈夫显出得意的样子。我说:“我感谢你们的井水。”我没有透露我们的来意。我送他们两个哈密瓜——连队里第一次分的瓜。
(12)我拽着麻绳拎出一桶井水。我示意同伴喝,我期待着他们的结论。可他们摇摇头,悄悄地说:“有点苦。”我说:“怎么可能?”我的嘴伸进桶里,喝了一阵,清凉,不过,略带苦涩。我四下里望了望,一切都是原状。我默默地进了土坯屋。
(13)诱人的羊肉抓饭已摆上了炕台的矮脚桌上。男主人端来一盆水,我们洗了手,我脑子里仍固执地想那井水。
(14)吃得满嘴是油。我终于问:“怎么前个礼拜我喝你这里的井水还像搁了砂糖一般,今天怎么就没了那甜滋滋的味儿呢?”
(15)男主人抹抹胡子——一副浓美的络腮胡子,笑了,说:“你在沙漠里转了几天?”我说:“一个礼拜,差点出不来。”他点点头,说:“这就对头了,沙漠走出来的人都说我这口井的水甜,不错。”
1.第①段画线句子中括号内应选填的恰当词语是________,选该词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的画线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不太准确,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反映的中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A.qín B.yùn C.suàn D.jiã
二、犹 详 清 生
三、B
四、(1)运用排比,具体地写出了战士们吃野菜中毒后的惨状。(2)形象地写出了医生对战友的无限关切之情。(3)此段语言描写,说明警卫员对革命、对红军自身认识深刻:革命需要我们吃草;为革命,我们辛苦,但我们比敌人高尚、强大。
五、时时练笔情味浓浓
六、(1)祸兮,福之所倚(2)长大了,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就会提高(3)吃苦不一定是坏事(4)吃苦能培养人的坚强意志
七、1.王愿坚 短篇小说 红军长征过草地 2.杨光声音太大,周副主席听见了,会影响休息和心情;杨光不了解事情的真相,瞎嚷嚷。3.惊住 惶惑 不知如何是好 4.做战斗动员 跟战士交谈 5.说明周副主席病倒完全出乎杨光的意料,表现了杨光对周副主席的无限崇敬和怜惜之情。自己非常敬爱的首长病倒了,赶去卫生部救治,而自己却拦住了他的担架,他为自己不近人情、不可理喻的举动感到很不安。6.略
八、1.富翁撒钱,允诺帮捡者 众人捡钱 三人各得十万 2.敢冒风险,善抓机遇,勇于仿效,富有创意 3.略 4.略
6.八年级上册语文活动记录范文 篇六
我喜欢的一幅剪纸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文化瑰宝之一.这些色彩缤纷、形象生动、美不胜收的剪纸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看到了一幅精美的剪纸,它的样子是这样的:一个姑娘在一个蒙古包里面学习,蒙古包外面长的都是五颜六色的花草.面对这福剪纸,我呆呆地思索着,情不自禁地放飞思绪,飞向了想象的王国.在一个村庄里,有一个可爱又漂亮的小姑娘,她的名字叫艾其玛,她是一个文静而又懂事的孩子.她的学习成绩很好,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她不但爱学习,而且爱劳动,每天放学都帮奶奶干活,人人都夸她是一个好孩子.一天晚上,在蒙古包里,艾其玛正在思考一道难题,只见她两眼望着书,嘴里还小声地说这什么.一会儿她又两手托腮,思考着.突然,艾其玛紧皱眉头舒展开来,她微微一笑,轻声说:“我明白了.”说完,低头在本子上认真地写了起来,风吹进蒙古包内,好像在为她鼓掌.第二天早晨,艾其玛照常来到蒙古包外,给花草浇水、施肥.这时,邻居达日娜姐姐走过来,亲热地对艾其玛说:“艾其玛,你真爱劳动啊!”艾其玛拢了拢垂在耳边的头发,笑嘻嘻地:“达日娜姐姐,你不要夸我了,在夸我会睑红了.”
一张剪纸,把草原上的艾其玛刻画得活灵活现.我喜欢这幅剪纸,它将伴随我快乐成长!
7.八年级上册语文活动记录范文 篇七
《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雨中情思》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锻炼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2、诗歌鉴赏方法的初步探究,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3、激发阅读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体验大自然,丰富心灵感悟。
【教学重点】
阅读和搜集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朗诵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体味抒情类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准备】
课下搜集写雨的诗歌、文章、图片,并选择其一,准备简要的评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眼泪,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同学们还记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在我国的文学宝库里,写雨的诗词文章灿若星河、异彩纷呈,她们承载着中华几千年诗词的深邃神韵,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
读诗使人灵秀,多读好诗,既能陶冶情操,又会使头脑变得灵敏。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诗雨,去感悟诗歌的魅力和那绵绵的雨中情思„„
二、活动过程
[第一板块] 小楼一夜听春雨
导入:寂静的雨夜里,孤单单地静坐于书桌前,听着那细雨敲窗的声音,回味一种感情的记忆,铭刻一段刻骨铭心的生活,思考一份对明天的诠释。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那所学过的写雨的诗词也会不约而至„„
(1)拿出自己课下搜集的写雨的诗词文章。
(2)朗诵所搜集的诗词文章,有条件的还可准备好音乐,进行配乐朗诵。1
(3)小组合作,分析雨中所含情思,体验欢乐、忧郁、兴奋、凄凉等各种心境下的雨。
如欢乐的雨: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4、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6、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7、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8、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如 苦涩和无奈的雨: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2、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 听雨》)
5、“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范仲淹《岳阳楼记》)
[第二板块]丁香空结雨中愁
导入:雨给人们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也正如此,雨才成为人们歌咏的对象。当人们在观雨时,把自己的感情赋予雨,这时的雨就已经是凝结着作者思绪和情感的东西,成为一种意象。
赏析诗歌,既可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也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近年来中考题型中又加入了诗歌赏析的内容,如何解答此类试题呢?
(1)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其题型是主观题,考察的方面有:
一、咀嚼语言,弄懂诗句含意;
二、找出诗眼,揣摩题旨;
三、分析形象,把握思想感情;
四、重点剖析名言秀句;
五、指出类别,比较区别;
六、分析艺术手法,体会意境美等。
(2)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
1、理清一条思路:阅读全诗→找出意象→感悟意境→发掘主题。
意象与意境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在特定情况下,都可称为“意象”,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世界的。
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情由景寓,景中含情,品味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意境美,主要通过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即意象)实现。
2、建构一套语言: “分析+迁移”模式
前一句分析命题指定的内容(词语、句子、句式等),后几句则在分析的基础上或延伸、或拓展、或归结或提升到相关的景情理意等要素或层面上。如赏析《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句,“潜”字拟人化,描摹春雨来临时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两句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
3、学生挑选一条自己所积累的写雨的诗词,试着鉴赏分析,笔录
4、小组讨论,互相探讨诗词鉴赏的优劣
5、指名,师生共同纠正提高
[第三板块] 凭栏处、潇潇雨歇
导入:雨中登楼远眺,多少楼台烟雨中,情深深雨蒙蒙,思绪如淋漓的秋雨,绵绵不绝,亦如落红片片飘零,欲诉无人倾听,望不见归程,只听见,只听见,雨中绵绵密密的铃声„„
1、春雨温柔夏雨狂,冬雨黯淡秋雨凉。在学习他人文学作品写雨方法的基础上,以某一个季节中的雨为意象,结合自己的心情,抓住雨给你的独特感受,通过作文片段抒写雨中情怀。
2、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
A、可写成以雨为主的写景抒情散文,如朱自清《春》中描写的春雨:“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B、也可以雨为人物活动背景写成“情景交融”的文章,如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惶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
C、还可提供片段样本“秋雨,是那么缠绵,充满了金色。秋雨带着凉意来了,下一场秋雨,天气就变凉一次。灰蒙蒙的天空中飘洒着细柔柔的雨,送来了秋天的凉意。于是蝉不叫了,树木流着泪哀哭它的衰老。秋雨以轻轻的柔情抚摸着我们的脸。顿时,一股凉意从脸传到全身。它随风飘洒,在空中展现出它那优美动人的舞姿。细细的秋雨,密密地斜织着,像轻纱飘在田野里,飘在我们的心中。雨声嘀哒捎来了冬天的信息。”
3、检查交流写作成果,品析优劣得失
三、课堂小结
看着圣诞节张灯结彩,看着情人节浪漫温馨,看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麦当劳、肯德鸡,我的心里不禁感到一阵悲凉——我们在欣然的接受着西方文化的高贵典雅,却忘记了东方文化的深沉韵味。或许异国文化的魅力的确巨大,但一个中国人不应当把自己的文化发扬光大吗?吸取国外文化,却怎能以牺牲本国文化为代价?
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
四、布置作业
1、课下继续搜集写雨的诗歌文章,体味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
境。
2、多加练习,力求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3、将作文片段整理,誊抄于作文本上。
8.八年级上册语文活动记录范文 篇八
1、抓好教学常规工作。
认真组织日常教学工作,向课堂45分钟要教学质量,研究教材、更新教学手段,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需要,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路子。先进行重点内容的复习,搞好《配套练习册》的练习,抓好学生的学习跟踪等。在复习中穿插单元小测验,通过测验找不足,想办法,争取有更好的成绩。
2、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反思”、“怎样交流”等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做到与学校其它班级平常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作业安排、测验考试等保持一致。主动和其他老师研讨复习内容和方法,讨论如何处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及细节问题,如何备好、上好每一节课等。做到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3、认真学习新大纲,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教学中突出“三基”的训练,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基础上,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基本方法的渗透。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同时要帮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模型”等。
4、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和其它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实效和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白板教学,突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复习教学中也要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本学期教学活动具体时间安排:
9.八年级上册语文活动记录范文 篇九
寒假即将要到来了,各位学生们是不是也在为寒假作业发愁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篇2016八年级上册寒假作业答案参考:物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DBBCC、DBBDD。
二、填空题
1、振动,介质,0,音色,响度。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先升华后凝华,液化,凝华。
4、凸,倒立,弱。
5、异种,吸引。
6、同一高度,缩小,照相机。
7、蒸发,熔化,吸。
8、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电流表的量程选小了,烧坏。9、0.22,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三、作图(学生上黑板画)
四、实验题:
2、(1)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2)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度,增加干电池的个数。
(3)用三个电流表同时测量A、B、C三处的电流。
3、(1)凹,靠近。
(2)晶状体太凸,成像在视网膜前。
五、计算题:
解:S=Vt=340m/s×01s÷2=17m。
答:要听到自己的回声,人距障碍物至少17m。
六、综合题
1、MN,AO,3,6,右。
2、A,3、-2 ℃,24 ℃,0.38。
4、(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杯底。
(2)读数时两眼没有与温度计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以上就是查字典物理网为大家整理的2016八年级上册寒假作业答案参考:物理,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同时也祝大家学习进步,考试顺利!
10.八年级上册语文活动记录范文 篇十
知识点梳理与总结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1课 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
原因: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白银大量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腐蚀了清朝统治机构;严重摧残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也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时间:1839年6月3日--6月25日(6月3日国际禁烟日
6月26日国际反毒日)
过程:1839年6月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
影响: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P3
青少年对毒品应持态度:珍爱生命,拒绝毒品,远离毒品,进行力所能及的宣传活动;依法律己,决不吸食、注射毒品;积极同各类毒品犯罪行为作斗争。
2.鸦片战争的爆发(道光帝)
英国发动鸦片的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P1。P1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时间:1840年6月-1842年P3
结果: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其内容是:.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P4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主观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中国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清朝统治集团军事指挥失当。
客观原因: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力量雄厚,科技先进。
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时间:1856.10-1860.10
侵略者: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结果: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P6
影响(危害):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P8表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共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共割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发动侵华战争。
时间:1894--1895年本在
主要战役:黄海海战
邓世昌率领致远舰冲向敌舰与200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辽东半岛战役: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 :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其内容: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P17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不足,装备落后。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背景: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了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P20
侵略者: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时间:1900.6--1901年,过程:义和团奋勇抵抗,侵略军被义和团围困于廊坊,狼狈逃回天津,8月中旬攻占北京,所到之处,无恶不作烧杀抢劫。
结果: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内容: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P22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已成“洋廷”)。
单元小结: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1901年《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条约内容分别见P4,P17,P22)
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得到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盛才能维护领土完整和主权的独立;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本质是侵略;中国近代是一部屈辱史、斗争史。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6--9课)
第6课 洋务运动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内忧是太平天国运动,外患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的目的: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运动的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奕忻(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P25
洋务运动的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3)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P25-P27
评价洋务运动(重点掌握):
1、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性质)
2、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
3、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人才,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
4、(还可以补充一点: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P27
失败根本原因: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统治制度的基础,布新而没有除旧。
第7课 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
时间:1895年春,导火线:《马关条约》的签订
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影响: “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P32
2.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
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宣传维新变法,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3.戊戌变法
历史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时间:1898年6月到9月,内容: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内容(P31):
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思想、文化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等。
性质:一次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
结果:1898年9月慈溪太后发动政变,把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杀害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了。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影响: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戊戌变法在社会上启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传播奠定了基础。
失败原因: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脱离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顽固派的破坏。
教训:戊戌变法失败说明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第8课
辛亥革命
(一)准备:
1.1894年,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个革命团体,成立地点:檀香山)
2.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为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3.创办的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二)武昌起义
时间:1911年10月10日
性质:一次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结果: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后,仅一个多月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独立。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当选首任总统。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不足: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失败的原因: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具有软弱性、妥协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中外反动势力强大;袁世凯玩弄两面派手段。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局限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历史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背景: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民主科学观念的传入;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索。P40
时间:从1915年起
主要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知识分子
口号: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标志:《青年杂志》的诞生(第二年改为《新青年》)
内容:以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主要内容,向尊孔复古逆流进行攻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扩大: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性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
单元小结:
运动名称领导阶级学习重点
洋务运动开明的地主阶级(奕忻,曾国藩等)科学技术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光绪帝)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
新文化运动小资产阶级(陈独秀,李大钊)思想文化
近代化的探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探索。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最终结果怎样?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没有使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
启示:①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②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
③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④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成功。
⑤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会向帝国主义低头。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0-13课)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时间:1919年5月4日
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要求,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运动的中心:北京--上海
主力:学生--工人
经过: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工人阶级起了巨大的作用。
结果: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
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五四精神: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条件:阶级基础: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起了巨大的作用。
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时,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组织基础:五四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成立的标志: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
一大的内容: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第11课
北伐战争 1、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2.在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在广州的黄埔创办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意义: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未建立国民国民军奠定了基础。
3.北伐战争
时间: 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
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
结果: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意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北伐方针的正确;国共两党齐心协力;北伐将士浴血奋战;工农大力支持;军阀内部矛盾。
4.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了。(也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直接原因)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性质)。
5.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1)、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支持下叛变革命,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
2)、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中共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教训: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思考:为什么说这场国民革命失败了呢?北伐虽然打垮了旧军阀,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又出现了。新军阀是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者。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建军节),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了南昌起义。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意义: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3、“文家决策”(1927年,文家市,毛泽东):毛泽东分析 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由城市转入农村)。
4、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井冈山精神:坚定的理想,不渝的信念;实事求是、敢闯新路;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谋利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勇于胜利。其中坚定的革命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最显著特征
5、两次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毛泽东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1、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
2、附近农产品丰富;
3、离大城市较远,敌人力量薄弱;
4、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根据地。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1、长征
原因: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突破湘江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占解放遵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体现了毛泽东的指挥才能)-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挢-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到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
一、红
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
目的:解决博古等到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内容:解决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标志: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4-16课)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1、“九一八”事变
爆发原因: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
时间: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
结果:蒋介石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亡。
意义: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抗日义勇军(东北人民自发)和抗日游击(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杨靖宇为代表)
3、西安事变
背景:
①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②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得到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拥护;
③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④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与红军实行停战。
目的:逼蒋抗日
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并通电全国, 提出停止内战等主张。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需要团结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课本原话:中国共产党从全国人民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第15 课
宁为战死鬼
不做亡国奴
1、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中国军民奋起反击,开始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卢沟桥事变后,在民族危机空前高涨的情况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3、南京大屠杀
1937年底,日军在南京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据战后远东军事法庭统计六周内共屠杀中国人民30多万人。
南京大屠杀给人类留下了怎样的教训?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当今某些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南京大屠杀真相,其目的是什么?掩盖其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是法西斯沉渣泛起的表现
为遏制日本右翼势力的死灰复燃,做为一名中学生,你可以做些什么?我们应该时时警惕法西斯势力的复活,尽力地去维护和平。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1、主要战役
战役名称
地 位(特点)
指挥者
党派
平型关大捷
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林彪
共产党
台儿庄战役
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李宗仁
国民党
百团大战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
彭德怀
共产党
2、中国共产党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3、中国共产党“七大 ”
(1)时间、地点:1945年 延安
(2)主要内容:①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意义: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抗日战争的胜利
时间、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10月25日,台湾从日本殖民者手中回到祖国怀抱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①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它洗雪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③中国抗日战争对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④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抗战胜利的原因:
①从性质来看,中国人民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②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③中共实行全民族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胜利起了决定作用。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击日军侵略的中流砥柱。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战场的抗战对抗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④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对抗战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⑤世界人民和爱国华侨的援助。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7、18课)
第17课
内战烽火
1、重庆谈判
背景:抗战胜利后,美国为了控制中国,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时间、地点:1945年8月,重庆谈判。
蒋介石的目的: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共产党的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共产党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
结果:双方经过43天的谈判斗争,于1945年10月10日签订了会谈纪要,又称“双十协定”
2、内战爆发
时间、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原解放区疯狂进攻,标志全面内战爆发。
彭德怀率领西北解放军大败敌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刘、邓大军开辟的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挺进大别山的意义)
第18课
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时间
歼敌人数
结
果
意义
辽沈战役1948.9--11
47万
解放东北全境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
淮海战役1948.11一1949
55万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军队150多万人,基本消灭了
平津战役1948.11一1949
52万
华北全境解放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从而大大
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 胜利。
渡江战役
时间: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府垮台了。
意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共产党英勇作战,指挥得当;
②共产党尽力争取国内和平,得民心,得到人民的支持;
③国民党发动内战,大失民心;
④国民党指挥不当等等
单元小结:人民战争发展的过程
时间阶段标志性事件
1946年6月战争爆发蒋介石派军进攻中原解放区
1947年夏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八年级上册语文活动记录范文】推荐阅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8课《观潮》教学设计范文10-31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06-16
八年级语文上册默写09-21
八年级上册语文母爱作文08-31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进度09-01
四年级上册语文习作八10-12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计划07-20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后题08-15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期末语文提纲09-01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说课稿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