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制度

2024-07-29

基层党建制度(精选8篇)

1.基层党建制度 篇一

基层党建经费保障制度

一、基本原则,1、服务基层、立足支部。党建经费要用于各基层党组织的活动,特别是保障基层党支部能正常开展活动。

2、专款专用,规范使用。党建经费必须用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各项工作,确保专款专用,规范使用,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挪用占用。

二、使用范围

1、培训和教育管理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党员、党务干部等。

2、订阅或购买用于开展党员教育宣传的报刊资料,音像制品和设备。

3、表彰和奖励先进。

4、联系群众、走访慰问和补助生活困难的党员。

5、召开党内会议,开展党的组织生活、主题活动和专项活动。

6、党建理论的研究、工作调研和学习考察。

7、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和党组织规范化建设。

8其他与党建相关的活动。

三、工作要求

1、党建经费由组织部门统一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党建经费使用,要从实际出发,合理细化年初预算,并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实行专款专用,量入为出,确保合理有效使用。

2、党建经费的使用和下拨必须集体讨论决定,严格执行财经法规和经费审批程序。

3、加强对党建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于每年1月底之前以书面报告形式组织部报告党建经费使用和管理情况并接受组织部定期或不定期安排的检查。每年向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报告党费经费使用情况。作为党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接受党员监督。

2.基层党建制度 篇二

关键词:基层人行,制度落实,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制度建设是人民银行强化内部管理、防范各类风险隐患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审部门在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同时,必须按照十七大报告要求,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更加注重制度宣传,更加注重制度落实,充分发挥制度在内控内管中的重要作用,为全面高效履行人民银行职责保驾护航。

一、抓制度落实,要注重制度的健全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是有效开展一切业务工作的重要前提。基层央行内控制度建设要以人民银行总行下发的《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为依据,根据职能调整和业务变化,修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业务操作程序,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制度体系。一要制订渗透到各项业务过程、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部门和岗位的全面、系统的制度规程,制度出台前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制度运行中的问题、矛盾、缺陷要有反馈的途径,不符合实际或不适应业务发展要求的制度要及时修正完善。二要合理确定岗位,根据业务开展情况,严格岗位分工,因事设岗,因岗定人,不相容岗位必须实行岗位分离,以达到相互制约、防范风险的目的。三要明确岗位职责,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和性质,赋予其相应的职责和权限,使每一项业务、每一个操作环节均纳入控制过程。四要严格实行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对要害岗位人员,应严格执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并对其业务开展情况进行审计检查,客观评价其履行职责情况,切实防范要害岗位业务风险。

二、抓制度落实,要提升制度的认同性

要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指导思想,加大制度宣传教育力度,明确各单位、各部门及每位员工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权限,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促使全体员工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严格自律,调动争创一流工作业绩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制度教育培训。采取分专题、办讲座、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围绕加快“五型”干部队伍建设,有效履行“一岗两责”,完善内控制度落实等主题,组织制度规程的培训教育,注重引导党务促业务、促内控、促落实的理论思考和“党员要成为业务中坚力量”的实践行动。进一步强化内控内管教育,增强全员内控意识,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全面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二是加强对员工执行制度和风险管理理念的培育。按照贴近实际、贴近业务、全员参与的要求,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内控内管应知应会测试,测试内容与实际业务紧密结合,突出反映当前基层央行业务基本点、要害点和风险点。同时,将测试结果在全辖范围进行通报,并纳入年度内控建设考核评分,通过考核,进一步增强员工学习制度、执行制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三是坚持内控量化考核,强化制度规范意识。将内部控制情况纳入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量化评分,将评分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全方位地实施部门、个人绩效考核。通过考核,达到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范风险的目的,使依法行政、合规监督、提升服务、强化基础理念渗透到人民银行各项工作之中。

三、抓制度落实,要重视领导的表率性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落实制度关键在领导,领导干部在制度执行上必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全体员工作出表率,真正成为执行制度的中坚力量、骨干力量,进而对上形成提升执行力的基础,对下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坚决制止制度让位权力,规定让位人情现象。既做到“政策不走样、动作不变形”,又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提高政策执行的能力和水平。只要领导干部模范地带头遵守和执行,制度落实就把住了脉门、取得了主动,就有了可靠保障。要增强责任意识,领导干部是落实各项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抓制度落实是责无旁贷的义务,因此,领导干部要摆正位置,扮好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自觉按制度抓好工作落实。要增强制度意识,制度是统一思想、规范行为的准则,要按照制度要求,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各项业务操作得到落实。游离制度,另搞一套,因人而异,按照个人好恶开展工作,则会使工作陷入杂乱无序的状态,造成工作上的盲目性、随意性、无序性,极大地影响工作落实的质量。要强化标准意识。每项制度都有其具体的标准和要求,在落实过程中,要做到按照程序、标准办事,要在抓制度的细节上下功夫,保证制度落实质量。

四、抓制度落实,要强化监督的严肃性

制度的严肃性是制度生命力的内在表现。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约束力,一经确立,就要保证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制度的悬剑效应和威慑作用。一是完善内部监督体系。要明确划分部门之间、岗位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职责,建立职责与权限相互对应,横向与纵向,决策、执行与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任何层级的员工不应拥有不受约束的权力。二是加大问题通报力度。按照《内部监督通报制度》规定,按季汇总归纳内部审计、执法监察、事后监督、干部管理中发现问题,通过内部监督通报形式,在中支内联网及时通报各单位、各部门业务管理、业务操作以及执行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建议,促进各类问题的整改。坚决遏制有错不纠、屡查屡犯行为的发生,确保各级各类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能得到切实整改。三是严肃岗位问责。预防和惩处是制度落实的两个重要方面,必须在加强教育培训、发挥制度保障作用基础上,对单位(部门)和个人因思想重视不够,组织领导不力,致使国家法律法规、金融方针政策和有关规章制度得不到有效贯彻执行,执行内控制度不严、管理松懈、致使工作出现较大差错和造成明显不良后果,对上级行以及同级监督开展专项检查、审计、执法(效能)监察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贯彻落实不力导致屡查屡犯等问题实施问责,进一步健全履职、定责、问责三位一体的制度落实体系。

3.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篇三

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典型特征是直接民主和自我管理。1989年12月,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90年1月颁布实施;1998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根据这两个《组织法》规定,人民群众可直接选举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决定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直接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截至2007年底,我国农村有61万多个村民委员会,城市有8万多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自《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以来,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和城市已进行了6次以上的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85%的农村建立了实施民主决策的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90%以上的农村建立了保障民主监督的村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组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等活动普遍开展。89%的城市社区建立了居民(成员)代表大会,64%的社区建立了协商议事委员会,22%的社区建立了业主委员会。居民评议会、社区听证会等城市基层民主形式普遍推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总的来看,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体系已基本确立,组织载体日益健全,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基层群众自治正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②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源于城市。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天津、武汉等一些城市出现了群众自己组织起来的防护队、居委会和居民组等群众性自治组织。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成员固定从属于某一个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逐步被打破,原来由“单位”承担的教育、医疗、卫生和住房保障等职能逐步转移到社会,这些都迫切要求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进行相应变革,以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1999年6月,沈阳市沈河区根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精神,进行了第一个社区选举改革的试点。2002年,广西、广州、北京进行了社区居委会直选工作试点,进一步打开了居民自治的大门,同时一些城市还进行了以自治为中心的民主管理改革试点。正是在这样一种改革的大背景下,城市居民自治组织应运而生,逐步发展成为城市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在我国广大农村,村民自治更是农村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产物,是广大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蓬勃推进,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政社合一、集中经营”的人民公社制,并在全国迅速推开。这一伟大变革,一方面使农民群众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要求,以改变一些地方出现的基层管理缺位和村庄无序的状况。1982年《宪法》在总结农民群众民主创造的基础上,第一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1987年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为保障农民行使民主权利而制定的基本法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民委员会的性质、职能和相关问题作了更明确的规定。此后,村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在加强农村管理、推动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基础性工程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③在我国现阶段,人民当家作主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方面,由人民选出代表组成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另一方面,实行基层群众自治。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支撑起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宏伟大厦。可以说,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这一大厦的重要支柱。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征途中,发展基层民主,完善群众自治,是关系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基础性工程。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通过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以居民自治为核心的城市基层民主和以职工代表大会为核心的企事业单位的基层民主等形式,将人民民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把代表制民主与直接民主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两种民主形式各自的功能和整体合力,从而形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这是我国人民民主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第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路径。由于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这就要求从整个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全局来确定基层群众自治的地位和功能,将基层群众自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着力点,探索规律,积累经验,逐步扩展民主规模,提升民主质量,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实效性。在城乡基层实行群众自治,让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充分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有利于增强广大群众对民主政治的认同,充分调动人们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人民群众在自己生活的区域内,直接选举、民主讨论、共同决策和相互监督,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有利于增强基层民主的广泛性和实效性。

第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民主素质。在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实践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有利于培养广大群众的公民意识,增强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认知,锻炼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可以说,基层群众自治是一所低成本、高效益的大学校,人民群众在亲身实践中学习民主、认知民主,民主意识得到不断唤醒,民主素质得到不断增强,民主能力得到不断提升。通过千万个这样的民主大学校,亿万人民将日益走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广阔天地,构筑起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厦牢不可摧的根基。

总之,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是一条群众主体作用与国家主导作用有机统一的民主自治之路,是一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有机统一的民主自治之路,是一条发展的渐进性与发展的创新性有机统一的民主自治之路,是一条培育人民的民主意识与维护人民的实际利益有机统一的民主自治之路,是一条实体性民主与程序性民主有机统一的民主自治之路。④

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发生了巨大变革。与此相适应,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人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正在不断提升。必须适应新的变革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要求,大力发展基层民主,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保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第一,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必须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保证各方面自治活动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进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⑤群众自治,关键在依法。实际上,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过程,是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法治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正如民政部部长李学举所指出的:“农村村民自治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依据、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核心、以地方法规为支撑、以村民自治章程为补充的法律制度体系,农民群众行使村民自治权利有了基本依据,农村村民自治实践有了制度保障。”⑥但这还不够。因为,从具体进程看,我国城乡的基层群众自治可以说是先尝试、探索,然后再规范、推广,因此,相关法律和规定不可能一开始就完美无缺,而是需要根据自治实践的经验不断完善。例如正在实施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还存在某些条文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需要紧密结合基层群众自治的实践,在法律法规层面不断加以完善。

第二,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必须适应实践发展的需求,不断扩大自治范围。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基层群众自治目前主要集中在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领域,涵盖面还不够宽广,仍需要进一步扩大自治范围。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⑦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大量新兴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并在基层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何扩大这些新兴社会组织的自主权、自治权和群众参与权,鼓励人们积极参与这些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成为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迫切任务。

第三,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健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机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基层群众自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稳定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健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机制,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制度和领导方式,进一步理顺基层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的关系,发挥基层党组织对群众自治的领导作用和保障作用。另一方面,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完善民主管理制度”的要求,根据本地实际,不断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及财务管理、村(居)务公开等制度,为广大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行使民主权利提供日益完善的制度保障。

第四,完善和发展群众自治制度,必须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⑧,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⑨要“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⑩因此,如何处理好政府行政权力与群众自治权利的关系,是发展基层群众自治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例如,一些街道和乡镇政府将居委会或村委会当成自己的行政下属组织,实行行政化管理,下达种类繁多的指令性任务,使居委会和村委会很难独立自主地开展自治活动,严重影响了基层群众自治。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合理划分政府“政务”与基层自治组织“村务”、“居务”的责任范围和权力边界,妥善处理乡(镇)村关系、街(道)居关系。基层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大力支持和扶持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发展。

第五,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必须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权益,建立健全与基层群众自治相适应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权益。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11}。如果涉及广大群众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受到损害,就不可能调动起他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基层群众自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必须把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放在首位,从制度上确保群众的权益不受侵犯。从基层群众自治实践来看,当前应着力保证自治组织在群众利益诉求、利益表达方面的独特地位,增强村委会、居委会、职代会等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利益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广大群众从利益实现和权益保障中不断增强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

注释:

①⑤⑦⑨⑩《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30、30、31、29—30页。

②④李学举:《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地位的重大提升》,《求是》2008年第3期第19、20页。

③⑧{1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34、36页。

⑥《人民日报》2008年11月5日第10版。

作者系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4.基层党建工作制度 篇四

党的十七大指出:“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适应新变化,经受新考验、解决新课题,就必须在党的建设中大力倡导改革创新精神,不断进行党的建设制度、机制和工作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创新是时代的主题,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我们基层组织发展的永恒主题。“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充分说明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如何创新地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增强党组织凝聚力,这是我们基层党务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21世纪,基层党组织所处的环境、担负的任务、工作的条件以及自身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对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在“创新”的基础上大胆实践,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在创新中发展,在创新中完善,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一、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一)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需要。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要巩固和发展好医院学习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与成果,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水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二)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实现医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需要。在响应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热点问题,打造“健康重庆”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医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是解决当前基层党组织存在突出问题的需要。现目前许多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够、战斗力不强、基础也不牢固,基层党组织建设迫切需要得到加强和改善。对于我们后勤基层党组织来说,如何围绕医院的中心工作,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克服后勤人员年龄老化、素质较低、思想僵化、工作热情不高等困难,努力解决突出问题,开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局面。

二、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是观念上的创新,抓思路。我们党在8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优良的传统。我们要在继承党建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之上,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把握时代特点,立足新的实践,总结新的经验,以观念的创新推动基层党建的创新。一是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国际国内大背景、大趋势下去考虑和审视,充分认识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给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新挑战,来确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思路和实现目标,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突出实践“三个代表”这个时代主题,是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这些要求作为检验和衡量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标准。三是紧紧抓住医院发展的目标——建设CBD标志性城市医院这一主题,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以临床为中心,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促进社会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二)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是工作机制上的创新,抓突破。比如我们后勤基层党组织要把党建工作与医院中心工作密切结合起来,紧密围绕临床一线开展保障服务工作,打破原有不适应医院发展的工作机制,确保医疗、教学、科研等各项业务圆满完成。为此要始终确保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从职工的思想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抓好“爱医院、爱岗位、爱病人”的宗旨教育、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把个人发展纳入医院整体发展之中,提高职工的思想素质。二是坚持从后勤实际出发,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医院后勤管理轨道,促进党务和行政工作的有机结合,保障医疗工作的顺利完成。三是坚持从医院后勤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制约激励机制,调动后勤员工的积极性,激励员工为医院的发展献计出力,逐渐形成一种奖勤罚懒、多劳多得、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三)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是工作方法创新,抓效果。当前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患矛盾较为突出,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工作压力较大。作为后勤保障服务队伍,如何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现代化后勤服务体系,为临床一线排忧解难,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使医护人员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为医院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面对严峻的现实,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党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有更好更新的方法和合理的措施。

就医院后勤基层党组织而言,要以改革、创新、务实的精神抓好各项党建和组织工作,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支部班子选拔上创新。在支部班子选拔时,要注重选拔热爱党务工作,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有工作热情、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凝聚力的同志担当支部委员。为提高党员干部管理能力,对支部班子的.要求是争创“学习型”、“发展型”、“团结型”、“创新型”四型班子。

2、在管理制度上创新。为了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基层党组织要全面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管理,支部紧密围绕后勤保障服务工作,做到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有分工;在促进行政科室发展中有思考有措施,献计献策;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支部建设。针对支部党员年龄老化,素质不高,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下决心发展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党员、从而提高党员质量,优化党员结构。加大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力度,大力发展年轻党员,尤其重视培养高素质人员的培养。在保证数量同时还要注意发展党员质量,严格遵守入党程序,从严把关,确保质量。不断加强对党建工作创新的认识,不断探索创新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党建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提高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担负起组织和推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使命。

3、在工作方式上创新。医院的工作十分繁忙,压力大,所以党内的每次活动,一定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规定明确的主题,解决问题要有针对性,注重实效,不能搞形式主义。在这样的条件下,积极探索党组织活动的方式,基层党的活动要具有灵活性、精简化,求得高质量、富成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和总结。

(1)如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支部组织开展了以“立足岗位大练兵,爱岗敬业做能手”为主题的“后勤岗位技术大练兵”活动,活动进行了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服务意识;强化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提升党员素质;开展岗位技能竞赛活动,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等内容。建立了考评机制,将争创“优秀岗位技术能手”工作纳入年度“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评比中进行考核,对评选出的党员和群众进行表彰。所在岗位命名为“党员先锋岗”,并颁发岗位标志。

(2)为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党支部创建工作,支部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在后勤深入开展“以临床为中心,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主题活动,开展了后勤之家安全生产知识竞赛,专业和管理知识讲座,兄弟单位后勤职工工作交流会等活动,并将“优质服务班组”和“优质服务个人”工作纳入年度评优考核。并准备将学习型党支部创建延伸到学习型家庭中,提倡党员干部注重八小时以外的学习,带动起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工作,可组织支部党员干部和职工子女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组织大家读一本经典,成立评委会,对参加读书活动的感想作品进行评选;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将以学习型家庭创建促进和丰富学习型支部创建,互补互长,相得益彰。

(3)为充分发挥“党建带团建”的作用,开展共产党员、团员青年“手拉手、同进步”志愿结对竞赛活动,结对双方在各方面开展互帮互赛:比学习,交流思想,看先进性;比工作,切磋业务,看贡献大小;比廉洁,知荣辱,看效能实绩。党团组织均把这项活动作为党建、团建工作的重要抓手,结对双方在缔结竞赛书上签字宣誓,按季度填写竞赛进程表上报,党团组织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召开竞赛座谈交流会,年底对评选出的优秀竞赛选手进行表彰。

(4)打破身份限制和传统工作思维,发展党员将非编聘用人员与正式人员同等对待,建立和实施了“统筹解决聘用人员入党问题”工作制度。根据“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将聘任人员和正式职工同等对待,禁止限制或拖延聘用人员的入党要求;在业务考试、学历教育、职称评定、年度评优等方面给予同等机会和经费支持。该项制度的实施激发了聘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工作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近年来,支部发展了几名非编聘用人员加入党组织,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医院党建工作输入了一股新鲜力量。

(5)党支部还准备建立“党员家访日”制度,了解党员同志们的家庭情况、苦恼、思想状况,把组织的关心、温暖和帮助送到每名党员家中。如支部有位老同志的爱人身体一直较差,家里经济负担重,组织了解情况后,主动关心这位同志,并到家里看望他的爱人。通过组织的关心,增强了同志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责任心、事业心,使党员与党组织的关系更紧密、融洽、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更强。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关系到党的事业,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我们要把创新作为一种思维,作为一种习惯,作为一种不懈的追求,使我们的党建事业不断有新气象,不断上新台阶。

一、支部抓党建工作责任制度

1、进一步健全支部抓党建工作的责任体系,书记认真落实“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根据分工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党建工作。

2、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党的建设情况和存在问题,研究决定党建工作重要问题,做到有规划、有布置、有检查、有评比。

3、支部领导班子成员要结合各自分工,建立党建工作联系点,经常深入联系点具体指导,努力把联系点建成示范点,以点上经验推动面上工作开展。

二、党员经常受教育制度

1、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任务,组织党员认真学习“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农村适用技术等;

2、通过专题讲座、举办培训班、上党课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地组织好党员的集中学习,每人每月参加支部组织的集中学习不少于1次,全年累计不少于6天。

3、支部每半年进行一次谈心活动,了解和掌握党员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切实解决好党员思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发展党员工作制度

1、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坚持不懈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重点做好在有文化、有一技之长、能带头勤劳致富并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分子中发展党员。

2、加强对入党积子的培养教育,对入党积子要进行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经党支部讨论决定,并报上级党组织同意列为发展对象。

3、严格履行入党程序,认真履行入党手续,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确保发展党员质量。

4、做好预备党员的考察和转正工作,预备期内,党支部要加强对其的教育管理,预备期满,要及时办理转正手续。

四、组织生活会制度

1、支部组织生活会由支部书记主持,原则上每年两次,分别于六月底和十二月底召开

2、会前,要搞好思想发动、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开展谈心交心,并督促党员撰写好党性分析材料。

3、会上,要组织党员逐一进行党性分析,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沟通思想、增进团结的目的。

4、会后,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认真落实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向群众进行通报。

五、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制度

1、凡有联系能力的党员,一般应联系1—2名群众,重点与有困难的群众结成帮扶对子。

2、党员要根据自身实际,按照自主申报和组织安排相结合的办法,选择支部设立的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岗位,并认真履行好岗位责任。

3、积极参加党组织开展的以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每年要承诺为群众办一两件实事。

六、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1、流动党员外出前,应向支部报告外出事由、时间、地点及联系方式,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

2、党支部要安排专人对外出党员进行联系,了解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就业和生活等情况,及时向外出流动党员通报支部工作开展情况。

3、流动党员应主动与支部保持联系,每年至少向支部汇报一次外出期间思想、工作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

4、流动党员外出返回后,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支部查验,如实向支部汇报外出期间情况。

七、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1、支部每年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党员活动,一般安排在年底进行。

2、根据《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和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结合党员个人实际情况,确定年度评议的具体目标。

3、采取个人自评和组织考评相结合的方式,检查和评价每个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情况,并作出鉴定,评议结果报上级党组织并予以公示。

4、民主评议中的优秀党员,要及时进行表彰;对不合格党员,要妥善做好处置工作。

八、党员电化教育管理制度

1、按照上级有关电教工作规划和安排,认真组织好播放和收看工作。每月播放电教片不少于1部。播前有预报、有准备,播后有讨论、有记录。

2、落实专人做好电教设备的管理、使用与维护工作,做好播放的登记工作。

3、建立党员电教设备、器材和电教片档案,内容包括电教器材、设备明细、电教片登记册、电教片发放、借用登记册等。管理人员变动,要办理移交手续。

5.乐贤镇基层党建目标责任制度 篇五

为进一步提高全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提高党的基层执政能力这条主线,以“三级联创”为总抓手,以“先锋工程”建设为载体,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狠抓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统筹推进农村、企业、机关、学校和社区社团等领域党建工作,为我镇实施“三带两极一目标”战略构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目标和任务

1、以落实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为抓手,促进基层党建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继续健全和落实农村党建工作例会制度,坚持党委会每两月研究一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落实镇党委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制,做到年初有部署、年中有检查、年终有考核。推行党委书记管党情况专项述职制和组织部长约谈制,每半年听取各负责人情况述职,对重点工作、专项工作完成不好的或考核落后的各级干部,由党委领导约其谈话,督促其改进。加大考核结果的运用,根据考核结果对党员干部、村党支部负责人进行奖优罚劣,形成良好的党建工作激励机制。镇党委要全面掌握本地基层组织建设基本情况,把握党建工作动态,每月至少提供3条以上组工信息。党委书记要开展调查研究,把握本地区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统筹指导,抓点示范,及时解决党建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落实基层党组织建设经费,确保基层党组织建设各项任务得以全面落实。继续试行党代表常任制度,多形式、多渠道组织党代表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党代表作用。

2、以“抓五强,创五好”为主线,扎实开展“先锋工程”建设,深化“三级联创”活动。

今年,全镇所有的村社和街道都要围绕“五个强”开展“先锋工程”创建活动,在去年创建的基础上,继续抓好新一批先锋工程“五好”党组织创建工作,并重点抓好1-3个先进示范党委和3-5个样板村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工作。继续采取倒排法,按5%—10%的比例确定一批后进村党组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落实整改措施,建立领导联系、部门帮扶、下派农村工作指导员等制度,做好整顿转化工作,全镇后进村党组织年终转化率要达到80%以上。

要通过强核心,抓好乡村领导班子建设。坚持《乐贤镇党委政府工作若干规定(试行)》,健全落实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下分工负责制,提高工作水平,促进班子团结。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民主评议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任期审计制度,促进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勤政廉政,树立“干净干事”的良好形象。按照党委《关于认真做好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要求,认真做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严格控制村两委班子成员职数,提倡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特别要选好村两委负责人,不断提高村级组织工作效能。

要通过强素质,抓好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计划”,组织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岗位培训和各种专题培训,按照分级负责、分级培训的原则,认真做好新上任村两委成员的上岗培训工作,发挥“村官讲给村官听”的优势,组织村干部讲师团到各地进行现身说法,提高培训效果。鼓励乡村干部参加学历教育,办好村干部高中、大专学历培训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素质。

要通过强管理,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乡村各种会议制度、议事规则和民主决策制度,完善乡镇政务和村务公开。全面推行村务规范化管理,全镇所有的村(社区、街道)都要制订《村务管理规则》,实行村级财务委托乡镇代理制和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不断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健全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驻村干部聘任制。经济发达地区要逐步推行村干部效益工资制,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建立村干部最低报酬保障机制,继续实行村干部人身意外保险和养老金综合保险制度,续保人数和建制村投保面要达100%。

要通过强实力,促进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继续实施社会联动帮扶计划,帮助欠发达村理清发展思路、落实脱贫项目、解决发展启动资金。建立村级资金违规责任追究机制,积极探索失土农民保障制度,引导村集体成立股份制公司,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行资本经营,盘活存量资产,实现滚动发展。继续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和乡村康庄工程,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美化镇容村貌。

要通过强服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健全为民服务机制,深化为民服务工作。全面落实民情接待日制度和领导干部下访制度,推行全程代理制、首问责任制、办事承诺制。加强农技服务网络和为民服务示范基地建设,完善服务窗口、示范服务基地、为农服务组织等,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3、以扩大影响力为目标,切实提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水平。

认真落实《乐贤镇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规划》,着力推进“动力源工程”建设,引导各企业按照“以人为本抓党建,党管人才抓队伍”的工作思路,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积极推进规范化建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抓组织覆盖面。要以单独组建的方式抓好正式党员3名以上、固定职工100名以上和未组建的企业党组织组建工作,以灵活组建的方式抓好企业职工的组建党组织工作,以分片区建立党建工作联系员的方式抓好党的工作,使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工作覆盖面达100%。

抓党员发展。要重点做好企业中的发展党员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孵化器的作用,通过挂靠培养等方式抓好未组建党组织企业中发展党员工作。今年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新党员数要占全县新发展党员总数的15%以上。严格党员关系接转制度,认真做好“隐型”党员梳理工作。

抓教育引导。加大党务干部培训力度,不断提高非公制企业党组织书记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通过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等活动,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通过“叠加培训”的模式,引导企业经营管理者转变观念,端正态度,增强党建意识,积极支持本企业建立党组织,使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培训面达100%、业主的教育面达50%以上。

抓作用发挥。继续开展党员“责任区”、“示范岗”、“先锋岗”和“双争双评”等活动,继续实施“凝聚力工程”和“党员电教人才工程”,统筹协调企业党、工、团活动,扩大党组织工作的影响力,促进企业健康和谐发展。

抓“五好”创建。要认真贯彻《乐贤镇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工作暂行规定》,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要在去年“五好”创建的基础上,再按25%的比例创建第三批“五好”党组织,使非公有制企业“五好”党组织比例达75%以上。要选择一些基础较好的企业党组织,建设一批市、县级“示范点”,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向中小型企业发展。

4、以“拓展领域,扩大覆盖”为要求,推进社区、学校、社团等党建工作实现新跨越。

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社区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城市化程度较高的社区、街道的改革工作。在组建社区的同时,要积极稳妥地搞好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工作。要帮助指导社区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健全社区服务网点、建立居民文化活动中心、成立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等,不断完善社区党组织服务功能。要建立健全由镇党委牵头、辖区内有关单位党组织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的报到、联系和反馈制度,扎实开展社区共建活动,全力构建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乐贤镇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党建工作的意见》,开展以“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教学质量好、社会反映好”为主要内容的“五好”学校党组织创建活动,建立学校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学校党支部书记队伍的培训,创新学校党建工作方式和途径。紧扣“知党、爱党、跟党走”的主题,在中小学开展党的知识启蒙教育,为党储备后备力量。认真做好中学与高校、学校与社会之间培养、考察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衔接工作。

结合我镇行业协会和商会在经济发展中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实际,探索加强在这些组织中的党建工作。继续抓好在社会中介组织、民办学校、民办医院的党建工作,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

5、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各级组织要按照《中共乐贤镇党委关于在全县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把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本单位的一件政治大事来抓,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要抓好党员的发展工作。全面推行发展党员工作“五项制度”和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究“五项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发展党员的质量。重视在生产一线的骨干和优秀青年、优秀妇女、高知识群体、农村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今年新发展党员的结构比例,原则上要求35岁以下占75%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占80%以上,妇女比例不低于35%。

要完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党员集中轮训制度、党员活动日制度、组织诫勉制度、党员联系户和责任区制度、党员民主评议制度等,逐步推广农村党员分层量化积分考核办法。积极探索网上党员活动室、设立党员热线等农村流动党员管理新途径新机制。认真组织实施“万名农村党员创业致富”活动,广泛开展“一帮二”结对帮扶、党员先锋行动岗活动,不断健全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要继续深化党内“关怀行动”。建立健全党内“关怀行动”的有关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开展走访慰问、交心谈心、结对帮扶等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党员互助基金”,为党内“关怀行动”提供经费保障,真正做到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基层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为广大群众服务,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要继续推进农村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对已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的农村党员活动室,要建立防滑机制,不断提升规范化建设水平。要继续选出一批村,按照“设施齐全、制度完善、活动正常、效果明显”的要求,开展党员活动室规范化建设,扩大农村党员活动室规范化创建面。重点要抓好1-3个党员活动室样板村创建,真正起到引导、示范作用。

6、以促进农村各项工作为重点,完善农村工作指导员工作机制。

要做好第一批下派农村工作指导员的考核工作,认真总结“干部下基层”活动工作经验,分析研究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工作指导员的管理机制,探索发挥作用的载体,做好新一轮指导员选派工作,确保农村工作指导员下派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三、考核与奖惩

1、乐贤镇党委负责基层党组织建设目标实施的检查和考核,按考核结果划分为三个等级,与年终乡镇目标管理考核评定等级相挂钩,并作为干部使用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2、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考核细则由镇委组织部制订,另行下发。

6.西城区基层党建“三评一考”制度 篇六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全区基层党建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区委组织部决定在全区建立“群众(党员)评议党员、党员评议党支部、下级党组织评议上级党组织、上级党组织考核下级党组织”(以下简称“三评一考”)制度,具体要求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为目标,积极构建基层党建工作客观、公正、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有效监督和促进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认真履行职责,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实现西城区科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主要内容

(一)群众(党员)评议党员,是指基层党组织每年定期组织本支部党员和部分群众,对党员当年工作和发挥作用情况,从理想信念、组织纪律、奉献意识、宗旨意识、工作实绩等方面进行评议。通过开展群众(党员)评议党员工作,坚持把党内教育和党外群众监督相结合,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二)党员评议党支部,是指基层党支部每年年底组织本文部党员对支部当年工作情况和实际效果,从党内事务、服务群众、凝聚社会等方面进行评议。通过开展党员评议党支部工作,进一步强化党员的主体地位,加强党内监督,调动广大党员参与基层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基尽党建工作水平。

(三)下级党组织评议上级党组织,是指基层党组织每年年底按照由下而上的方式,对所属上级党组织当年工作情况和实际效果,从政策执行、班子建设、核心作用发挥等方面进行评议。通过开展下级党组织评议上级党组织工作,扎实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切实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四)上级党组织考核下级党组织,是指上级党组织每年年底对所属基层党组织的全面工作,采取听取汇报、实地查验、召开座谈会、测评打分等方式进行综合性考核。通过开展上级党组织考核下级党组织工作,进一步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督促基层党组织增强执行力,逐步建立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三、实施步骤

开展“三评一考”工作基本遵循以下工作步骤:

(一)准备动员。制定工作方案。区委直属党(工)委按照区委的统一要求,结合本单位、本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开展“三评一考”工作的实施方案,搞好思想发动。各级党组织向广大党员广泛宣传开展“三评一考”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端正态度,增强开展“三评一考”工作的自觉性。

(二)总结回顾。“三评一考”开始前,党员要按照评议内容和要求,对照党员标准,认真进行自我总结,撰写党性分析或个人小结等材料。基层党组织就本支部(总支、党委)工作广泛征求意见,认真进行总结分析,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形成工作报告。党员的总结材料和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报告要以适当的方式公示,方便党员群众了解情况,客观评议。

(三)评议考核。“三评一考”主要以测评打分的形式进行,测评内容参照区委组织部提供的样表。各单位要根据实际,对测评内容和分值进行合理调整。在群众(党员)评议党员工作中,参加测评打分的群众(党员)应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在党员评议党支部工作中,参加测评的党员不少于应参加党员人数的三分之。

(四)反馈整改。测评结果要采取一定的方式向被评议党员和党组织进行反馈。对测评结果较低的党员,党支部要督促其积极整改。对在测评中反映出来的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被评议党组织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区委直属党(工)委每年年底形成“三评一考”工作专项报告,将本系统、本单位测评考核、整改落实情况上报区委组织部。考核评议结果将作为各级党组织评选优秀党员、先进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依据。

四、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实施“三评一考”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按照组织关系隶属,区委直属党(工)委负责“三评一考”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要切实加强领导,通过周密计划安排、精心组织实施、健全相关制度,实事求是地抓好工作落实,努力做到既要保护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又要防止走形式,做表面文章。

(二)充分发扬民主。实施“三评一考”是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全区各级党组织要把“三评一考”工作作为强化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具体渠道,加强工作宣传,吸引组织广大党员群众、党组织广泛参与。具备条件的党组织要吸纳一定比例的服务对象参与。

(三)有机结合整合。实施“三评一考”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不同领域的党组织要结合行业特点和党员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方案。同时,要注意将开展“三评一考”与党员民主评议、年终工作总结等有机结合,减轻基层负担,增强工作实效。

7.高校党建制度的基本理论研究 篇七

要研究高校党建制度的基本理论, 首先要准确界定高校党建制度的内涵, 明确其内涵、特征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这是本文的前提。

制度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制度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 而学界关于制度的定义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观点, 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对制度进行了不同层次的释义。

其中, 社会学上的“制度”是指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 在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例如, 我国社会学家孙本文认为:“制度是社会公认的比较复杂的而有系统的行为规则”, 郑杭生教授则认为:“社会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的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 比较稳定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政治学上的“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 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如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政治制度是一致性与共同利益在行为上的表现。对法律的共同认识、一致利益的观念以及包含和体现道德一致性和共同利益的政治制度, 是复杂社会中维持一个政治共同体的三个要素”;经济学上的“制度”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制度, 具有特殊的质的规定性, 如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等。新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 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以上的概念都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制度的内涵, 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制度的内涵, 进而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这其中, 我们尤其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度内涵的分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说:“现存的制度只不过是个人之间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产物。”制度的本质是人们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规范性体现, 这一重要理解对我们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

总之, 制度研究是一个涉及广泛的重要领域, 不同的阶级立场、不同历史条件、不同文化背景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制度观, 从而形成关于制度实质的不同理解。制度实质既是客观实在的问题, 也是具有鲜明主观色彩的问题。

2 高校党建制度的本质特征

2.1 高校党建制度的概念内涵

高校党的建设制度是指高校在长期的党建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要求高校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 这些规程、行为准则对党建工作与生活产生约束, 形成党的规范体系和活动机制, 并为高校党的建设提供动力与保障, 这便是高校党的建设制度。

高校党建制度包括两个层面的统一:一是微观层面的高校党的制度建设;另一个是宏观层面的高校党的建设制度。其中, 这两者既相联系又有区别:从“党的制度建设”的提出背景看, 在“十七大”报告中, 党提出了“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 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 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重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任务。可见, 党的制度建设是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并列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个方面。从针对问题看,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由此可知, “党的制度建设”概念的提出, 直接针对的是腐败问题, 其根本目的是在根源上防治腐败。从概念的内涵看, 党的制度建设指向的是党内部的建设, 即党自我建设的制度化问题, 亦即党的“内功修炼”。

从“党建制度”的提出背景看, “十八大”报告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背景下, 党的建设活动就成为一项常抓不懈的活动, 因而需要通过制度化来规范和引导党的建设活动。从针对问题看, “党建制度”的提出, 是为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规范和引导党的建设活动。从概念内涵看, 党的建设主要包括制度、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等, 这就不仅关涉党的内部组织和规范, 而且更多关涉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党同国家的关系、党同社会的关系, 所以, 将党的建设活动制度化就不仅体现了党的“内功修炼”, 而且体现党的“外功修炼”。党的建设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与党内制度建设既有各自的侧重点, 又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互为助益, 缺一不可, 把握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就可以通过制度导向使各方面建设更好地提高高校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2.2 高校党建制度的基本特征

一是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当前无论是综合性高校或是专业性高校, 都是围绕统一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具体要求来开展党的建设工作。可是这种统一具体到不同种类的高校、院 (系、所) 级、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时却有所区别, 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二是变化性和稳定性相结合。在一定的时期和范围内高校党的建设的总体目标及任务是相对稳定的, 但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高校所处国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 高校自身发展及党员干部队伍的变化, 党的建设内容与形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三是独立性与开放性相结合。高校党组织在独立自主地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与其他组织机构、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此, 高校党组织在进行自身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所处的环境条件, 还应从党组织与学校行政、学术机构、群众团体的关联中加强建设, 建立和谐的党内外关系。四是持久性与紧迫性相结合。高校党的建设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在高校党建工作的长期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而我们对党的建设制度规律的认识也是从不深刻到深刻, 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 加之党建制度面临的现实问题共同决定了高校党建制度的持久性。与此同时, 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 使得原有的党建制度需要进行调整、改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客观需要, 高校党的建设制度是一项亟待完成的任务。五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高校党的建设制度是从一定的历史条件出发来进行的, 一旦形成, 就具有其稳定性和权威性, 必须长期坚持。高校党建制度继承了我们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好的建设制度,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规范,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在创新的过程中继承, 及时修改不符合客观需要的旧制度, 补充完善全面高效的建设制度。

2.3 高校党建制度的功能定位

高校党建制度的功能是指高校党的建设制度对高校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以及高校党建工作所发挥的积极的有利的作用或影响。研究高校党的建设制度之所以重要, 是由党的建设制度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要理解高校党建制度的功能定位, 必须从制度功能的视角来正确把握高校党建制度的功能,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更好地加强和完善高校党的建设制度, 以便充分发挥它在党的高等教育事业中的作用。

首先, 制度具有伦理教化功能。制度一旦确立, 它会要求其约束的个人或群体具备与其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或人格, 并规范着他们行为方式的选择, 有助于个人及组织行为的选择。高校党建制度对高校全体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也具有教育管理功能。第一, 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 通过学习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提升高校党员的基础理论水平, 着力强化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功能。第二, 各高校领导班子在认真学习并贯彻《关于贯彻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的实施意见》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前提下, 积极领会党的理论内核, 同时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剖析与探讨, 对提高高校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与政治素养、推动高校的各级党组织保持先进性建设有所裨益。

其次, 制度具有激励保障功能。制度对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具有支配作用, 并且保障人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交往活动以及实践主体自身的安全。在高校, 党建制度的激励保障功能体现在既能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组织动员广大师生努力学习工作, 还积极建立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基层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机制, 促进学校的有序协调发展。

最后, 制度具有协调整合功能, 制度作为社会规范不可或缺的有力手段, 对维护社会秩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 高校党建制度作为制度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形态, 也具有促进和谐的功能, 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其一,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党建制度通过协调师生、大众等不同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的利益需求, 从而构建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不断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二, 在高校师生中, 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差距产生不平等感、自卑感加强的心理状况。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对此类学生群体增加关心程度, 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 进而消解不平衡的内在情绪。其三, 微时代各种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也对高校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 需要其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提高高校中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不断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从而提升高校师生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摘要:本文从剖析高校党建制度的基本理论问题入手, 辨析了高校党建制度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功能定位等核心概念, 以期科学地把握高校党建制度发展的整体趋势。

8.深化基层央行人事制度改革 篇八

【关键词】人事制度改革;健全机制;渠道

深化央行人事制度改革,是新时期加强基层央行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适应金融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履行基层央行职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但目前基层央行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面临不少困难,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难点

1.思想认识难统一,实际操作困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对传统的“官本位”、“大锅饭”、“铁交椅”的挑战,在基层人民银行干部职工中,有些人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思想障碍。有的人抱怀疑态度,担心只是“走形式”、“摆幌子”而已;部分人认为,人民银行工作基层较好,能够就这样稳当保持就不错了,没有必要再搞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部分人存在“求稳怕乱”的思想,担心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搞改革,会把人心搞乱;也有部分人担心触及自身利益,害怕失去自己的位置,认为如果在竞聘中落选则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没有面子,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政策性强、要求高、改革越深入、难度越大。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没有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措施可以借鉴,自上而下的改革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相应的制度体系,仅凭基层央行在改革中自下而上的探索,这种反向操作,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难度之大可见一斑。

2.人员队伍条件受限,改革缺乏人力资源。在基层央行,人员进入渠道单一,人力资源相对较少,一时得不到有效地充实,很难形成较为完备的教育培训机制,干部职工的后续教育得不到保证,造成人员素质整体偏低、结构不尽合理。主要体现在:一是人才招聘方面。主要从学校招聘应届毕业生,极少面向社会招聘,不利于吸引社会上特别是金融行业中业绩优良、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和特殊人才,也缺乏真正具有经验理念、懂得科学管理、精通金融政策和金融业务及经济管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部分基层央行由于地域等因素的制约,人员学历普遍偏低,职工知识面较窄,不能适应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要求。二是人员年龄结构方面。基层央行40岁以上人员占比偏高,而30岁以下人员占比较低,特别是基层央行中层干部年龄结构老化,缺乏生机活力。三是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素质方面。在基层人民银行,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较少,同时对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的评定在标准的坚持上、质量的确保上、程序的规范上已滞后于中央银行职能加强趋势的要求,教育培训不够系统科学,围绕央行实际业务工作的讲座、培训不够,而且形式呆板,影响人员素质提高。四是干部交流方面。与外单位交流调动少,限制了基层央行人才发展的空间。不少同志在同一部门任职时间较长,绝大多数人员只能在基层人民银行系统内流动,没有机会与外系统进行调动交流。

3.激励竞争机制不健全,改革缺乏内在动力。基层央行在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激发和调动员工积极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的尝试,但效果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干部选拔晋升机制不灵活,竞争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影响员工的积极性,有的人工作上得过且过,也有高素质人才另谋高就。二是在业绩考核上存在形式主义现象。现在虽然单位每年都对行员进行年终考核,但考核内容空泛,考核分级不够明确,不少员工认为这种业绩考核只是走过场,没有认真对待,在给下级和同事打分的时候,也是做好人,结果自然是绝大部分人的考核结果都是合格以上,不会出现“不合格”,这样的考核不能对员工形成真正地激励和约束。三是收入分配没有合理拉开差距,挫伤了部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建议

1.统一思想,坚定改革信心,力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化。在新的形势下,基层人民银行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对干部人事制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是从转变观念入手,充分认识到传统干部人事制度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要仔细研究职工干部的思想,抓住重点克服求稳怕乱的思想和抵触情绪。二是探索与推动相结合。形成“自下而上”的探索和“自上而下”的推动的有机结合,整体推进和个别突破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制度创新与方法创新相结合的推进机制,把一些难点项目作为试点,精心组织,务求突破,对已经出台的改革措施加以总结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正面效应,不断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引向深入。

2.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和职业发展渠道,增强基层央行整体活力。一是要在坚持统一公开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同时,拓展社会招聘渠道,只要有真才实学,具备做好基层央行工作的素质,都应该有资格来参加央行组织的统一考试,不应该设置不必要的招聘门槛,这样才能使基层央行人才来源更加广泛,人才基础更加雄厚。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专业素质。拓宽员工知识视野,增加员工发展机会,提高其职业成就感。基层人民银行应该形成制度化的培训机制,使培训时间定期化、培训方式和主题多样化,围绕经济金融热点、难点和央行业务工作进行培训,让干部职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参加。三是加大干部岗位轮换和交流力度,增强整体活力。要根据基层央行的工作需要和员工个人意愿,定期开展部门之间及部门内部的岗位轮换,使员工掌握多样工作技能和多方面的业务知识,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活力。

上一篇:暑期社会实践ppt模板下一篇:班级校运会精神团结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