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的复习题

2024-07-10

艺术概论的复习题(共6篇)

1.艺术概论的复习题 篇一

艺术概论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5个概念5×420分)

艺术 艺术学艺术真实典型形象 典型化意境艺术形象巫术说游戏说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艺术家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传达 艺术技巧形象思维艺术直觉灵感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艺术作品艺术意蕴艺术欣赏再创造顿悟共鸣期待视野召唤结构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艺术反映的对象是()。A.实际生活B.劳动C.思想D.政治

2..决定艺术存在的根本因素是()。A.经济基础B.社会意识C.政治法律制度D.科学文化

3.艺术真实主要指()A艺术家反映社会生活现象的真实.B艺术家表现思想感情的真实C艺术家想象的真实D艺术家对

4..艺术美感中最显著的特征是()。A.形象B.情感C.思想D.生活

5..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建立在()。A.艺术作品中内容的丰富和艺术形象鲜明

B.艺术家对题材及意义的认识和判断C.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D.正确反映生活

6..李白诗歌的创作方法是()。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古典主义.自然主义

7..以动物为表现题材的原始壁画,产生的根源是()。A.人们的巫术信仰B.人们的狩猎生活C.人们的审美观念D.人们的理想愿望

8..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过程的()。A.起点B.基础C.中心环节D.完成9..艺术作品的内容是()。A.题材B.现实生活及其认识、评价C.主题D.结构

10.艺术作品的形式主要决定于()。A.艺术媒介B.题材、主题C.艺术技巧D.结构

三、判断题(10分)(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每小题1分,共10分)

1、艺术来源于艺术家天才的头脑。

2、艺术真实要求艺术创作必须摹仿生活。

3、艺术即直觉。

4、艺术形象是对生活形象的模拟。

5、艺术形象要具有审美性,因此艺术家要美化生活。

6、艺术典型即是对社会生活共性的反映。

7、艺术起源于游戏,即是说艺术就是游戏活动,如同儿童的游戏一样。

8、艺术的继承就是继承古代艺术的成就,复兴古代艺术的繁荣。

9、艺术风格即艺术作品的特点。

10、艺术欣赏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简答题(两题2×1020分)

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

2、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哪些特殊性?

3、如何理解艺术的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的特征?

4、艺术真实的定义及基本特点是什么?

5、艺术的社会功能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6、关于艺术起源有哪些主要假说?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什么价值和局限?

7、艺术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如何处理艺术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8、音乐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9、舞蹈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10、美术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11、艺术家要具备那些基本条件?

12、艺术创作有哪几个过程?

13、形象思维的定义及基本特征是什么?

14、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定义及基本特征是什么?

15、什么叫艺术风格?艺术风格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6、什么叫艺术流派?艺术流派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7、艺术欣赏的性质特点是什么?

18、艺术欣赏活动中应该如何进行再创造?

19、艺术欣赏主体的心理要素有哪些?发挥什么作用?

20、艺术欣赏的审美过程有哪些?

五、分析题(20分)

分析一篇文学作品,要求从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内涵、意境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分析,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要求能扣住作品进行分析,观点基本正确,有良好的艺术感受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论述题(两题任选1题20分)

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试举例分析论证。

2、艺术真实有什么特点,在不同类型、风格的艺术作品中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3、为什么说艺术形象具有情感性和审美性?试举例分析论证。

4、如何塑造典型形象?结合对中外艺术史上经典作品的解读谈谈自己的看法。

5、艺术家要具备那些基本条件?为什么?试举例分析论证。

6、艺术创作有哪些基本过程,根据自己的学习创作谈谈体会。

7、形象思维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谈谈切身的体会。

8、为什么说艺术风格是艺术家成熟的标志?试根据你所熟悉的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来

分析艺术家的风格特征。

9、在艺术欣赏中,怎样感悟体验艺术作品的内在意蕴,试举例分析。

10、试以你自己在具体的艺术欣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谈谈艺术欣赏再创造的欣赏

特点。

2.艺术概论的复习题 篇二

一、单元复习中的概论

单元复习的目的是解决重点、难点、疑点史实, 明确单元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虽然我们在复习中常常把某一时期划分为一个单元, 但是学生接触到的依旧是单个的、孤立的史实, 很难形成一幅完整的历史画面, 也难以用历史的眼光来认识史实之间的本质联系, 常会出现“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现象。而概论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的平面体系。在复习中, 学生对单元的内容有了大致的掌握之后, 还要明确本单元与旧知识的联系, 本单元内部各章节之间的本质联系;明确课本编排体系, 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引导学生把单元内容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衡量, 真正认清本单元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概论的第二个作用是通过串联重点、难点史实, 以点带面, 使学生掌握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切入点与方法, 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世界近代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这一单元可利用概论讲清楚与前一章节的联系: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西欧的阶级关系、经济结构、充值者的政策、思想文化、世界局势都发生了变化, 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资本主义商品迅速发展, 17-18世纪, 世界历史继承了前一时期的巨大转折与变化, 向着更为深远的方向发展。其次向学生讲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封建制度逐渐衰亡, 资本主义成长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但是当时社会还处于手工业时期, 资本主义还不具备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因此这种趋势就以两种形成表现出来:一是英、美、法三国的资产阶级的革命;二是封建君主自上而下的改革, 这些都反映了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英、美、法三国革命前的社会状况与革命成果之间的必然联系。通过分析史实, 使学生明确历史发展的最根本推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制约上层建筑, 后者必须适应前者。

二、专题复习中的概论

专题复习的目的是在单元复习的基础上, 启发学生的思维, 注意同类知识之间的联系, 把史实按性质归纳整理, 形成立体网络。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高度概括和系统化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中可利用概论, 结合具体史实, 深入浅出地讲解基本观点, 逐步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具体的历史问题。如:中国古代封建国家分裂与统一的专题, 在明确分裂与统一的基本史实之后, 精讲的概论应有:导致国家分裂现象的内在原因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统治者内部的争权夺利, 中央集权统治的消弱, 地方势力的恶性膨胀等) ;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分裂时期蕴含的统一的因素;明确历史发展是旋转式上升的, 分裂与统一是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

三、注意历史、地理、政治三个学科知识的结合复习

虽然各学科自成体系, 但却又彼此相连。近年来, 历史考察向地理、政治等学科渗透, 成为高考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将文、史、哲、地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为此, 关于地理方面, 学生应掌握我国历代疆域、重要古城、闻名古战场、重大工程和当今各省区划分及简称, 世界各国位置及首都等。关于政治方面, 学生对阶级、国家、国体、政体等概念, 法律常识、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 必然和偶尔、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基本原因和基本观点, 必须熟知, 并善于结合具体事例加以阐释运用。

实践证明, 结合教材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合理利用概论, 不失为培养强化学生历史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

3.艺术概论复习资料必备 篇三

《艺术理论》试题 A卷 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什么是灵感?

灵感或灵感思维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质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新概念和新意象的顿悟式和突发性的思维方式。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等特点。

2、什么是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创作的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代表性的特点,是由艺术家的主观方面的特点和作品的客观特征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貌。风格是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艺术家的创作见解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的表现,是一个艺术家在全部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基本特色和创作个性。风格,是一个艺术家创作上成熟的重要标志。

3、什么是艺术传播?

艺术传播就是艺术的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迁徙、变动、蔓延,达到公共化或社会化的过程。艺术信息、受传者、传播主体和传播媒介(或加上传播效果),就是艺术传播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4、共鸣

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以称作共鸣。

5、什么是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指的是艺术作品之中那些具有高度典型性的形象体系,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其中,典型人物是艺术典型的主体,典型性格是典型人物的核心。

6、建筑艺术的涵义及其审美特征是什么

建筑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建筑的基本特征:(1)造型的形式美追求;(2)环境的人格化体现;(3)多重的象征性意味

1、什么是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组成的艺术派别。他们既要有明确的艺术主张,还要有具体的创作实践、艺术成果和成就显著的代表人物。

2、什么是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

3、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即现场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4、什么是艺术中的幽默?

幽默是喜剧性的一种独特形态,它把内容和形式中美和丑的复杂因素交合为一种直率而风趣的形式外化出来。幽默所引发的笑,常常带有轻微的讽刺意味。

5、书法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书法是以线组合文字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线条与组合;(2)具象与抽象;(3)情感与象征。

6、什么是艺术欣赏的审美效应?

审美效应是艺术欣赏活动具体运作的结果,也是艺术欣赏的作用和目的。艺术欣赏活动最为显著的审美效应,是能够产生共鸣;其二是能够陶冶欣赏者的情绪,净化他们的灵魂;其三是能够深化人们的哲思,提高其精神境界。

7、什么是艺术创作的物化与表现?

即艺术家将自己在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的形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的、稳定的、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态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8、雕塑的涵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什么?

雕塑是一门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立体(三度空间)的空间中创造出具有实体形象艺术品的艺术。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是:(1)物质与技艺的统一;(2)造型与观念的融合。

二、简答:(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要点)

艺术与宗教在其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其后的发展进程中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在认识与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宗教长期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客观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同时艺术也在不断影响着宗教。但由于宗教反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与艺术的本质不同。

2、简述艺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要点)

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艺术主体和艺术客体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它们之间的运动形式,决定着艺术创造的总体趋势;艺术主体是指在艺术活动中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与审美对象相对应的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认识和实践者,艺术客体是与艺术主体相对立的诸客观审美事物,是艺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艺术主体具有能动的创造性;艺术主体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和艺术创造能力;艺术创造主体与艺术客体的相互交流运动与相互作用,是艺术活动的核心,二者的相互交流运动是双向的,同时主体应处于矛盾统一体的主要方面。

3、简述艺术活动中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到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和意念,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具有很强的具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和整体性,它以具体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主要材料,以情感作为思维的中介和动力,并体现出浓烈的创造色彩和艺术家对事物的整体把握。

4、简述艺术创造中的崇高。(要点)

崇高是在实践主体提出了理解、征服和掌握现实客体的历史要求,并且已经或必将趋于实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崇高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在于受到压抑的实践主体,充分激发起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或趋向于征服、掌握)客体。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在这里,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呈现为实践主体迫使现实客体与之趋向统一的过程。

5、简述艺术家应具有的修养和能力(要点)

艺术家应具有的修养 :(1)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2)广博的知识;(3)深邃的思想;(4)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艺术家应具有的审美创造能力:(1)敏锐的感知能力;(2)丰富的想象能力;

(3)精湛的艺术技能。

三、论述:(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艺术生产的意义与特征(要点)

艺术生产,既不像一般物质生产那样,完全基于实用的目的,生产人类必需的生活用品,也不像一般精神生产那样,是一种纯粹的理论演绎和概念论证,而是将自己的主体精神和审美意识渗透于生产过程,并物化为审美产品的活动。艺术生产是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统一。

艺术生产,就是以审美思维和审美物化为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和制作的活动。艺术生产,是艺术掌握方式的重要方面,是艺术创制的精神实践和物质实践的统一。艺术生产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艺术生产涵盖艺术思维的过程,但不能取代艺术思维的方式,艺术思维方式主要是对客体世界的认知和反映,艺术生产则主要是对客体世界的变革与创造。

由于艺术生产同时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基本特性,因而在生产过程中就要既遵循精神生产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由于艺术生产具有与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许多不同的特点,因而艺术生产就不能完全遵循一般精神生产或物质生产的规律,而要在此基础上,遵循与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属于艺术生产特有的规律。艺术生产的规律,是艺术整体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活动多种规律中的一种。艺术生产的规律,就是在艺术规律的规范和制导下,遵循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基本原则,按照美的规律和艺术特性的要求,创制审美产品的一般性规律。艺术生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第二,审美属性与商品属性的并重; 第三,创造性与工艺性的结合。第四,个体生产与集体生产的交叉。

2、论述艺术意境的审美特征(要点)

第一,情景交融。又可分作两个类型,其一,景中有情,即景生情;其二,情中见景,即“情生景”。(6分)

第二,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人们对于和谐美意境的创造和追求。意境,应是实境和虚境相互转化和融合的结果。(6分)

第三,意与境谐。即指主体在艺术活动中得以升华的审美精神和生命意识与作品中建构而成的具有浓郁美感氛围的交融与和谐。(6分)

4.艺术概论的复习题 篇四

要求: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对象与科学性质,及其内容、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

1、研究对象:艺术概论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艺术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原理、范畴、原则和方法等。

2、学科性质: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的学科,是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的科学体系。

(二)学科任务

1、系统和全面地阐释艺术活动的基本规律,确立进步的、科学的艺术观。

2、了解艺术活动系统各个环节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艺术活动的规律与特点。

3、指导人们遵循审美规律和艺术规律进行能动的创造、接受和批评。

(三)研究方法

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2、运用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研究艺术活动的实践与发展。

3、运用艺术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研究艺术领域的各种问题。

二、艺术活动

要求:了解艺术活动的构成,理解艺术活动发生和发展的状况,掌握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和性质,对艺术的功能有基本的了解。

(一)艺术活动的构成 根据艺术活动的发展及其当前状况,可以将艺术活动视作一个系统,它由四个要素或环节构成。

1、客体世界:即艺术活动所

反映和表现的客观社会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审美价值的客体世界是艺术创造的主要对象。

2、艺术创作与制作:艺术创作即艺术家基于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和材料,所进行的审美意象到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的创造性活动。

艺术制作与艺术创作密切相关,它更多地体现出以物质性制作为主的特点。在当代艺术活动中,艺术制作显示出重要的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3、艺术作品: 即艺术创作和艺术制作的成果,是由艺术主体创造的审美意识物态化的表现形式。

4、艺术传播与接受:艺术传播即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艺术接受即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的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

(二)艺术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1、关于艺术发生的几种学说:

(1)摹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摹仿。这是一种有关艺术起源的最古老的理论,它在古希腊的哲学家中比较流行,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等人均持这种观点。(2)游戏说:认为艺术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一方面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同时由于人类可以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功利性的活动中,于是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德国的席勒、英国学者斯宾塞、德国学者谷鲁斯均持这样的观点。(3)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持这一观点的有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美国学者苏珊·朗格等。(4)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仪式活动。这是在近代西方学术界最具影响的一种理论。这个学说最早由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提出,英国学者詹姆斯·弗雷泽也持这一观点。

(5)劳动说:认为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这是对艺术产生根本原因最具影响的揭示。俄国普列汉诺夫等人对此进行过阐释。

总之,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摹仿的本能、表现的欲望和游戏的冲动。艺术的起源应当是多因的而并非是单因的,但归根结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产物。

2、艺术活动的发展

(1)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

①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结构中,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现实物质基础。耸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政治制度及思想方式、世界观或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构成。艺术既属于意识形态,又具有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性。

②经济基础的发展对于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同样,艺术的发展也要受到经济的制约和影响。以生产劳动为中心的人们的经济活动是推动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

③经济对于艺术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并不是直接的,而是往往要经过一些中介环节。其中包括政治的、社会的、制度的等各种因素。经济的兴衰与艺术的兴衰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并不是机械地互为因果关系的。

④艺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艺术的发展显得快些,有时显得慢些,有时甚至与经济呈反方向发展。这种现象,正是马克思所指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那种认为“经济繁盛,艺术一定繁荣;经济衰退,艺术也就衰落”的看法是缺乏根据的。

(2)艺术发展的继承与创新

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继承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的规律。

①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每一时代的艺术对于后来的艺术,都是一种既定的存在和条件。后一时代的艺术注定要在前一时代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②艺术的历史继承性,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

③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其间,继承和创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没有继承,便不会有创新。在艺术发展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

④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又要坚持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造,不断适应新的时代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艺术的需求。

(三)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与性质

1.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1)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它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因而它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与意识形态各部门以及政治、科学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2)艺术与哲学

哲学主要从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中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的研究,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影响。艺术也可以通过审美创造对艺术家的思维及其思想产生启迪。

(3)艺术与宗教

艺术与宗教在其早期是融合在一起的,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在认识与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宗教长期利用艺术来宣传宗教,客观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同时艺术也在不断影响着宗教。但由于宗教反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与艺术的本质区别。

(4)艺术与道德

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与艺术的联系,一方面,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总要通过艺术的内容和精神得以体现,同时,艺术通过其审美的表现,对道德观念的评价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5)艺术与政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政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广泛的。艺术会受到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可以对政治产生影响,二者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关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和引导艺术的方向,可以保障艺术得到更快、更健康的发展。艺术也可以通过自身显现的审美情感和精神倾向,影响政治的方向和发展。

(6)艺术与科学 科学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它与艺术在本质上有许多一致之处,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区别。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传播手段,并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和美学观念的变化。艺术也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2、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

(1)艺术活动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

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木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离开理性,理性在分析时代氛围、读选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情节、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艺术活动是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

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但是艺术活动也包含认知因素,认知在艺术活动中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在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认知。

(3)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

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但同时艺术又具有意识形态特性。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它规范着艺术活动的基本倾向,其意识形态特性则是隐藏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透的内涵。

3.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

艺术活动是以特有的艺术语言体系为媒介、以创造形象或意境为旨归的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它凝结为审美的意识形态。

(四)艺术活动的功能

1、艺术活动的功能:(1)审美认知功能(2)审美教育功能(3)审美娱乐功能

2、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教育主要通过指导人们进行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等活动,实现美育的最终目标。

三、艺术种类

要求:理解和掌握艺术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理解各艺术种类的定义和特性,了解不同艺术种类体裁的区分,了解中外艺

术史上重要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

(一)艺术分类的方法

1.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绘画、雕塑等)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等)。

2.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和视听艺术(戏剧、影视等)。

3.以艺术作品对客体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小说等)、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等)和再现表现艺术(戏剧、影视等)。

4.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

5.从本质上讲,艺术作品就是以物态化的方式传达出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因此,按照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应当把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征作为根本的依据,将艺术分为五大类别:即造型艺术、实用艺术、表情艺术、语言艺术(文学)综合艺术。

(二)造型艺术 1.绘画

(1)绘画是一门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调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平面)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或情境的艺术。绘画在造型艺术中处于基础地位。绘画艺术的种类,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

粉画等;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根据作品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2)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①形式的变幻;②瞬间的凝固;③丰富的意味。

2.雕塑(1)雕塑是一门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立体的空间(三度空间)中创造出具有实体形象艺术品的艺术。雕塑可分为圆雕和浮雕。(2)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①物质与技艺的统一;③造型性与表现性的融合。

3.摄影

(1)摄影是指采用摄影手段塑造可视的画面来反映生活、表现主体审美情感的艺术。摄影特别注重纪实性,画面构图、光线和影调是它的独特的造型手段。

摄影艺术包括新闻摄影、人像摄影、建筑摄影、风光摄影、静物摄影、生活摄影、舞台摄影等。(2)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 ①高度的纪实性;②主题的创造性;③光与影的结合。

4.书法

(1)书法是以线条组合、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

书法主要有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

(2)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①线条与组合;②具象与抽象;③情感与象征。

(三)实用艺术

1.建筑

(1)建筑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艺术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2)建筑根据社会需要可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根据人们的审美需要可分为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等。(3)建筑的基本特征:①造型的形式美追求;②环境的人格化体现洞多重的象征性意味。2.园林

(1)园林是指利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所创造的景观,它利用技术和艺术,凭借山水、花木、建筑等组合成为实体形象。园林在广义上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种,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2)园林的基本特征:①浓缩的自然 ②综合的形式;③意境的追求。

3.工艺与设计艺术(1)工艺是指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既表现出审美价值、又可以体现一定实用价值的造型与空间艺术。(2)设计艺术:设计艺术是工业革命后在国际上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产品设计;②环境设计仍视觉设计。

(3)工艺与设计艺术的基本特征:①实用与审美;②物质与精神;③技能与创造。

(四)表情艺术

1.音乐(1)音乐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音乐以旋律、和声、配器、复调等为基本手段,以表达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力。其中旋律是最具表现力的因素。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声乐可

分为男声、女声和童声,以及高青、中音和低音;从歌曲角度可分为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进行曲等。器乐可分为: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等。器乐作品可分为序曲、协奏曲、交响曲等。在演奏(唱)方式上有独奏(唱)、合奏(唱)、重奏(唱)、齐奏(唱)等。

(2)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①情感性;②想像性;③多义性。

2.舞蹈

(1)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节奏、表情、构图、造型等要素,创造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舞蹈的品种有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现代舞等;按出场人物的数量可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

(2)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①动作性;②抒情性;③节奏性。

(五)语言艺术(文学)

1.语言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影视文学等 文学是以语言或文字符号作为物化手段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文学语言是指加工提炼了的人民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语言。主体通过对语言的审美把握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思想感情。

2.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1)间接性;(2)广阔性;(3)想像性。

(六)综合艺术

1.戏剧与戏曲

(1)戏剧是指以舞台演出为存在形式,以演员的动作和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为观众当场表演故事的艺术样式。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既具有戏剧的一般特点,又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段和审美特征。戏

曲将表现审美意境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唱、念、做、打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段。程式化、虚拟性是戏曲的主要审美特征,体现出高度的综合性。

戏剧的分类,按其矛盾冲突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其容量大小,可以分为多幕剧、独幕剧;按其表现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和舞剧。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主要有京剧、昆曲、豫剧、越剧和黄梅戏等。

(2)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

①综合与多样是戏剧的表征;②演员行动是戏剧的基础;③矛盾冲突是戏剧的核心。

2.电影与电视

(1)电影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声音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画面、声音和蒙太奇是电影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电视属于大众媒介,既有传播新闻信息的功能,同时也有艺术的功能和娱乐的功能。电视艺术与电影在审美特征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既是综合艺术,又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电影的主要样式有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其中作为电影艺术最主要样式的故事片又可作进一步划分。

电视艺术主要是指电视荧屏_b播出的各种文艺作品,其中主要包括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专题文艺节目、音乐电视(MTV)、电视娱乐节目等等。

(2)电影与电视艺术的基本特征:①运动的画面想重组的时空;③科技与艺术的交融。

四、艺术创造

要求:艺术创造主体——艺术家的涵义,了解艺术创造是特殊的精神生产,理解艺术家的修养和能力,以及创造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掌握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及其各个环节的主要特点,理解创造活动中艺术家的心理机制和艺术思维状况。

(一)艺术创造主体

1.艺术家

(1)艺术创造主体——艺术家,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他们通常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与技巧,具有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审美能力。同时,艺术家又是具体的和社会的人。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

(2)依照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实践活动进程的分析,可以将人类生产活动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始终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物质生产制约和决定着精神生产的性质,同时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并且体现出与物质生产不同的特殊性。

而艺术创造又是特殊的精神生产,即审美的精神生产。艺术家正是从事审美精神生产的人。

2.艺术家的修养和能力

(1)艺术家的修养:

①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

②广博的知识;③深邃的思想;

④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2)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能力:①敏锐的感知能力;②丰富的想像力;③精湛的艺术技巧。

3.艺术创造主体以及与艺术创作相关联的客体

(1)与艺术创作相关联的客体是包括社会生活、自然界和人在内的客观世界,它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或经过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

艺术创造客体是主体参照、实践和创造的对象。

2)艺术创造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交流运动与相互作用,是艺术活动的核心。这种相互交流运动是双向的,即主体可以影响客体、作用于客体;客体也可以影响主体。作用于主体。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主体应居于矛盾运动的主导方面。主体的价值将通过对客体的实践和创造而得到实现。

(二)艺术创造过程

1.艺术体验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像、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

(1)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

(2)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现

(3)创造欲望的萌动及动机的生成 2.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

提炼、组合,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1)构思的方式及运作:①整合;②变形;③移情;④意蕴的凝结。

(2)艺术意象的形成 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审美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语言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体观念中的艺术形象或情境。

3.艺术表现

(1)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或称艺术传达,是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形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2)艺术内涵的深化

①主体在物化的表现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

②主体在物化的过程中应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锤炼他艺术意蕴将在物化过程中获得提升;

④艺术内涵获得深化的表征是形象、意境或典型的生成。

(三)艺术创造的心理要素与艺术思维

1.艺术创造的心理要素

(1)审美感知

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指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象,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审美感觉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感觉。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审美知觉的对象不是事物的客观物理属性,而是事物的审美属性。审美感觉和知觉通常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

(2)审美想像

①审美想像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过程。审美想像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以及获得审美经验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想像又分为再造性想像(知觉想像)和创造性想像,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主要依靠创造性想像

②想像的特征:

A.审美想像离不开表象记忆;B.审美想像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C.审美想像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

③想像与联想:审美联想是指审美主体由当前所感知的事物引发而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想像和联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联想往往能激发艺术家的想像,想像与联想可以相互交叉与融合。

(3)审美情感

①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审美情感则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

②情感在创造活动中是联系感知、表象、想像、联想、理解、判断等心理因素的中间环节,是将诸种心理功能综合在一起的“混凝土”,是推动艺术创造思维进展的内驱力;

③创造主体的审美情感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

(4)审美理解

①审美理解是人在审美过程中对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联系、内容与形式的审美特性及其规律的认识、领悟或把握;

②审美理解是和感知、情感、想像等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领悟式的理解;体现出积淀在感性中的理性,是审美判断和逻辑推理的结果;

③审美理解是美感深化的表现和必要环节,能够推动想像和联想的展开,并促成艺术意蕴的升华。

2.艺术思维

艺术思维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

(1)形象思维

①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从发现和体验生活、进行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或艺术意境的整个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的思维方式。

②形象思维具有具象性、情感性。创造性等特点。具象性是指形象思维始终要以具体可感的事象或物象作为思维的材料;情感性是指形象思维过程中渗透着强烈的审美感情色彩;创造性是指形象思维具有突出的审美创造性功能。(2)抽象思维

①抽象思维是人类最普遍的思维形式,是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思维方法;

③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可以在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中相互交叉和转化。

(3)灵感

①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

②灵感的特征:突发性、超

常性、易逝性;

③形象思维与灵感交互作用,灵感是形象思维的深度表现。

五、艺术作品

要求:理解艺术作品的主要构成,掌握艺术作品三个层次的内涵,深刻理解典型和意境的意义,对于艺术风格、流派和艺术思潮有基本的了解。

(一)艺术作品的构成 1.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1)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经过艺术家体验伽工和创造的人类生活,其中包括客体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内容主要指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等诸多要素的总和。

(2)艺术作品的形式,是指艺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亦即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态。其内部联系表现为内部形式,包括内容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主要指结构;其外部表现形态呈现为外部形式,即表现内容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类型体裁等。

(3)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艺术创造中,内容常常起到主导的作用,形式的选择应以是否适应内容的需要为原则;同时,形式又呈现相对的独立性,它不仅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由于形式的变幻,可以直接影响和制约内容的审美价值的实现。2.感性与理性的统一(1)在艺术作品中,感性更多地是指隐含于作品之中的情感因素,以及寄寓在形式之中的感性特色。(2)在艺术作品中,理性是指通过作品的形象及意境所凸现出的理性内涵。(3)艺术作品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一方面,艺术作品表现为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的统一;另一方面,艺术作品还表现为情感因素与理性精神的统一。

3.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1)再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将客体世界及人物真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2)表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重在表达主体的情感和理想,以及对客体世界的思考和评判。(3)再现和表现从来都是紧密联系的,在侧重再现的艺术作品中,不可能没有表现的因素;在侧重表现的艺术作品中,也不会没有再现的因素,其间只是存在比重大小的差别。再现性艺术作品同样需要融入主体的情感和理想,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趣;表现性作品也要注重对客体世界及其规律的遵循,只不过它所表达的主要是心理和情感的真实。

(二)艺术作品的层次

艺术作品分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三个层次。1.艺术语言

(1)艺术语言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2)艺术语言是各门类艺术创造的媒介和形式的总称,艺术语言又可具体划分为文学语言、音乐语言、绘画语言和电影语言等。(3)艺术语言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在艺术发展中不断变化和革新。(4)艺术语言是渗透了艺术家独特个性的特殊语言。艺术家应在创造活动中不断锤炼语言,追求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段的创新。2.艺术形象

(1)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既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画面和意境。(2)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思想与情感的统一。

3.艺术意蕴

艺术意蕴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

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艺术意蕴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

(三)典型和意境

1.典型:典型是指艺术作品中具有一定社会本质概括性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或形象体系,它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

2.意境:意境是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够蕴涵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出无限的意蕴。

(四)艺术的风格、流派与艺术思潮

1.艺术风格

(1)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的创造个性与艺术作品的语言、情境交互作用所呈现出的相对稳定的整体性艺术特色,风格是艺术家创造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风格既包括艺术家个人的风格,也包括流派风格、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等。(2)艺术风格的特性: ①独创性;②稳定性;③多样性。

2.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1)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组成的艺术派别。

(2)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于受到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艺术领域所出现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如西方艺术史上先后出现的古典主义思潮、浪漫主义思潮、现实主义思潮、自然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等。

六.艺术接受

要求:了解艺术传播的涵

义,理解艺术鉴赏的意义,掌握艺术鉴赏的过程;理解艺术批评的内涵与功能。

(-)艺术传播

1.艺术传播的性质

艺术传播指的是艺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艺术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艺术传播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它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艺术接收者,使其得到扩展。

2.艺术传播的五个要素

构成艺术传播的五个要素是传播主体、艺术信息、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

3.艺术传播的方式

艺术传播的方式有很多种。历史上先后出现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等方式。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现场表演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方式。

(二)艺术鉴赏

1.艺术鉴赏的性质

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的欣赏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它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2.艺术鉴赏的主体性:

(1)对艺术作品审美娱乐属性的享用(2)对艺术作品审美认知属性的认知(3)对艺术作品文化价值的阐释

(4)对艺术作品形象或意境的再创造

3.艺术鉴赏的过程

(1)审美期待

①审美期待是指在艺术接受活动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它使接受

者具有了审美需求,并希冀在欣赏中得到满足。期待视野可分为文体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蕴期待;

②文体期待即指艺术鉴赏者由于艺术作品的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③意象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于作品中特定的意象或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④意蕴期待即指接受者由于作品呈现的深层的审美意蕴、人生哲理和情感境界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2)鉴赏过程

鉴赏过程包括直觉与感知、体验与想像、理解与创造三个阶段。①直觉与感知艺术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感知是指人们在注意审美对象形式特点的同时,已开始关注审美对象的意义。鉴赏活动往往是在直觉与感知的心理基础上开始的,它将使鉴赏者完成对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对其意义的直观感受。

②体验与想像在鉴赏过程中,主体以自身审美经验为基础,潜入作品规定情景之中进行审美体验,不断推进与作品中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同时由于审美想像和联想的展开,鉴赏者可以与作品或艺术家进行对话,洞察其深层意蕴,并使审美愉悦逐渐生成。③理解与创造理解既包括对于作品的形象、情境、形式、语言的审美认知,也包括对于作品整体价值的追寻。艺术鉴赏的目标是接受者再创造的完成。鉴赏者对于作品中形象、情境、典型和意境的补充、完善与变异,正是再创造的结晶。(3)审美效应

①共鸣: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称作共鸣。②净化:净化是指接受者通

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共鸣的产生,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调节、人格得到提升的状态。③领悟:领悟是指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时由此引发的对于世界奥秘的洞悉、人生真谛的彻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效应。

(三)艺术批评

1.艺术批评的性质:艺术批评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文化活动。2.艺术批评的形态

在艺术批评史上出现过多种批评形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社会批评,如 19世纪法国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要素出发,进行艺术批评。(2)传记批评,如 19世纪法国圣·佩韦从研究作者人手去解释作品。(3)心理批评,如 20世纪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4)文本批评,如 20世纪法国符号学者罗兰·巴尔特运用符号学方法研究作品本身。(5)读者批评,如 20世纪德国接受美学家姚斯和伊瑟尔强调从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艺术作品和艺术史。

3.艺术批评的功能

(1)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阐释,评判其审美价值。(2)通过将批评的信息反馈给艺术家,对创作产生影响。(3)通过批评的开展,对艺术接受者的鉴赏活动予以影响和指导。(4)通过艺术批评,协调艺术与意识形态其他领域的关系,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1.简述艺术活动的主要功能。答:(1)审美认识功能(或审美认知功能)。指通过艺术鉴赏活动,更深刻的认识自然、社会、人生。(2)审美教育功能。引导人们正确理解。认识生活,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3)审美娱乐功能。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4)三种功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

2.什么是灵感?简述灵感的主要特征。答:(1)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2)灵感有三个主要特征: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

3.简述艺术接受活动中的共鸣现象。答: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称作共鸣。

5.流通概论复习题 篇五

一、单项选择题

一、1.商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程度,可用来衡量的指标有(A)。

A.商业所实现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B.商业所实现的产值占劳动就业率的比例 C.商业所实现的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例 D.商业所实现的产值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例

2.无论是近期还是中远期,将成为我国零售商业的主流业态的是(B)。

A.百货店

B.超级市场

C.便利店

D.购物中心

3.城市A有人口10万人,城市B有人口5万人,城市A与城市B的距离为25公里,那么,城市A与城市B的商圈边界各是多少?(D)P96 A.城市A为15.65公里、城市B为11.36公里

B.城市A为14.56公里、城市B为11.63公里 C.城市A为10.36公里、城市B为14.65公里

D.城市A为14.65公里、城市B为10.36公里

4.汽车制造厂的商品是汽车,但根据不同的市场需要,而设立小轿车、大客车和运货卡车三种商品系列以适合家庭用户、团体用户以及工业用户的需要,这种商品组合属于(C)。

A.多系列全面型

B.市场专业型

C.商品系列专业型

D.有限商品系列专业型 5.商品交易所的首要功能是(A)。

A.供求调节功能

B.价格形成功能 C.平抑价格功能

D.风险规避功能 6.有一商品的条码为69***,其中“49733”的含义是(B)。P240 A.制造商国家或地区

B.制造商代码

C.商品代码

D.校检码 7.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B)。

A.一个企业的物流管理

B.跨企业的物流管理 C.采购物流管理

D.销售物流管理 8.配送中心与普通仓库的主要区别在于配送中心的(C)功能。

A.服务功能 B.加工功能 C.分拣功能 D.装卸功能 9.商业与其他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相比,具有许多特特点,其首要特点是:(C)。

A.进入与退出障碍低,竞争激烈

B.行业集中度较低,规模经济性不明显

C.具有就业机器功能

D.技术进步的从属性 10.业种是指零售商业的行业种类,业种强调的是(“B ”)。

A.怎么卖

B.卖什么

C.买什么

D.怎样买

11.目前我国零售商业经营成本高、经营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A)。

A.配送体系的缺陷

B.管理体制不完善

C.从业人员素质低

D.分配制度不合理 12.零售业态的变迁,可以用(D)理论来解释。

A.5种

B.4种

C.7种

D.6种

13.连锁店能够成为世界上一种流行的零售组织形式,并在零售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与其独有的、一系列的优势分不开的,除因商店的市场范围大外,第二项优势是(B)。

A.有利于强化采购

B.商店知名度高 C.有利于降低成本

D.便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14.(D)的业务流程可概括为“开架售、自主服务、小车携带、出门结算”。

A.仓储式商场

B.专业店

C.便利店

D.超级市场

15.一般来说,经营日常生活用品的店铺,其商圈范围较小,主要以(C)为主。

A.边缘商圈 B.次级商圈 C.核心商圈 D.次级商圈和核心商圈 16.对于售货人员的不礼貌使顾客受到伤害的投诉可采用(D)方式解决。

A.现金退还

B.商品或价格调节

C.服务调节

D.向顾客表示歉意 17.消费者购买心理的哪个阶段(D),通常喜欢看看同类产品不同品牌,试试商品,所以营业员应该特别注意商品的陈列方式,一定要排列整齐、美观,而且容易看得清楚。

A.观察阶段

B.兴趣阶段

C.欲望阶段

D.评价阶段 18.哪种批发形式在我国还不多见(D)

A.独立批发商

B.制造批发商

C.批兼零批发商

D.连锁批发商 19.下列那类商品不能进入商品交易所交易(C)。

A.大量需求与大量供给的商品

B.耐久性商品 C.具有垄断性质的商品

D.替代性商品

20.商品交易所保证金制度中,主要用于期货合约成交后的清算的保证金是(B)。

A.开户保证金

B.履约保证金

C.变更追加保证金

D.初始保证金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2至5个正确的。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商品交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ABC)。

A.物物交换 B.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C.以商业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D.以资本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2.在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下,解决产品供给单一化与产品需要多样化这种矛盾,协调供需关系,从可能性上说,大致有哪些途径?(ABCDE)。

A.自行生产 B.赠与 C.交换 D.掠夺 E.诈骗

3.各国政府对零售商业的干预大致有两个层次(AD)。

A.通过一般经济政策 B.通过法律干预

C.通过政府的行政性干预 D.通过专门的经济政策

4.随着经济的发展,零售商业环境不断变化,从而导致零售商业在(ACDE)及销售方式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则导致业态形式越来越多。

A.选址 B.商品结构 C.商品组合 D.营业时间 E.技术与服务

5.连锁商店的出现,改变了(ACE)和流水作业的现代工业生产方式不能在流通领域应用的传统观念,使商业经营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A.专业化 B.现代化 C.标准化 D.规模化 E.组织化

6.仓储商店的突出优势时(ABD)。

A.以廉价吸引顾客 B.投入费用低

C.地处市中心繁华区 D.为顾客提供较完善的自我服务设施 7.从世界范围来看,当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ABCDE)。

A.收入水平B.人口结构

C.家庭规模 D.生活方式 E.价值观念

8.为了控制采购成本,配送中心应加强以下哪些工作(ABCD)。

A.加强对市场采购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B.与供应商建立融洽的关系 C.确定适宜的采购时机

D.确定合理的采购批量 9.现阶段我国的商品流通宏观调控政策主要体现为(AC)。

A.商品储备政策 B.计划流通政策 C.风险调节基金政策 D.市场流通政策

10.特许连锁的最大特点是(BCD)。

A.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统一 B.各成员店在财产和法律上是独立的

C.加盟店在经营管理上失去自主权 D.双方以特许合同为纽带 E.由一个管理中心领导

三、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的题前括号内画“√”,不正确的画“×”。)

(×)1.货币出现以后,使商品交换分离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即卖和买。买是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即商品转换为货币;卖是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即货币转化为商品。

(√)2.店铺外观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店铺的吸引力与辐射力,从而影响零售商的经营绩效。

(√)3.零售商的销售过程是销售人员与顾客自始至终的双向沟通过程。(×)4.制造商或消费者的购销活动也是重要的商业活动。

(√)5.现代物流对企业不仅仅意味着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提供便捷迅速的服务。(√)6.一些配送中心既可能是多功能、多商品的配送中心,也可能是区域性的“综合性多功能区域配送中心”。

(×)7.商品流通政策是一种公共政策,但不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8.一般来说,一个店铺的卖场面积应占店铺使用面积的70—80%。P111(60-70)(√)9.网上贸易是一种“一对一”的交易形式,以网络为媒介,供需双方建立联系,完成购销活动。

(√)10.现代物流产业被誉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11.电子商务是运用电话、传真等现代通信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

(√)12.电子商务离不开物流配送的发展,同时电子商务又促进了物流配送的发展。(√)13.公开竞价是商品交易所的基本原则。

(×)14.宏观物流和微观物流是依据物流的规模进行的划分。

(√)15.批发商业用户购买决策中的“把关者”是指有权阻止供货者向采购人员传递信息的人。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批发商业可以节约流通成本?

答案要点:

(1)从全社会来说,流通成本是指花费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各种费用,包括商流费用与物流费用。商流费用是指用于商品交易即商品所有权转移的费用,主要有搜寻费用、谈判费用、签约及履约费用等;物流费用是指用于商品实体流通的费用,主要有运输费用、储存保管费用等。

(2)批发商业的存在,既可以节约商流费用,又可以节约物流费用,从而发挥着节约流通成本的功能。

(3)批发商业之所以能够节约商流费用,是因为批发商业的存在可以节约商品交易的次数;批发商业之所以能够节约物流费用,是因为批发商业的存在可以节约储存保管费用。

(4)批发商业之所以能够节约商品交易次数,是因为批发商业的存在可以大大减少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的直接交易。

(5)批发商业的存在还可以大大减少社会的商品储存量和储存费用,从而节约物流费 3 用。

2.零售要素组合的组合要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

(1)所谓零售要素组合也叫零售营销组合,是指零售商用以满足顾客需求并影响其购买决策的各种营销要素的组合。

(2)零售要素组合的各种要素包括:商品、价格、服务、广告及促销、店铺设计与商品陈列、销售、选址等。

3.简述现代物流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

(1)现代流通管理的主要内容有物流作业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服务管理、物流质量管理、物流信息管理五方面。

(2)物流作业管理,包括运输管理、储存管理、包装管理、装卸管理、流通加工管理、配送管理等。物流作业管理构成了现代物流管理的基础。

(3)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成本主要以各种费用的支出体现,加强对物流费用的管理对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物流服务管理,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物流服务的本质就是满足顾客的需求。

(5)物流质量管理,就是在“向用户提供满足要求的质量服务”和“以最经济的手段来提供”两者之间找到一条优化的途径,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

(6)物流信息管理。物流信息不仅能起连接整合从生产厂家、经过批发商和零售商最后到消费者的整个供应链的作用,而且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能实现企业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因此,物流信息在现代企业经营战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物流信息管理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五、论述题 配送中心物流合理化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案要点:

1.配送中心物流合理化管理的目标在于消除物流中的作业浪费、时间浪费,减少商品损失,提高设备、设施、运输工具的使用效率,从而削减物流费用。

2.物流合理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或途径)来实现:

(1)配送作业计划化。配送中心在运输配送活动中应制定周密的计划,按最高效率的路线和行车时间表进行配送(如夜间配送)。

(2)货物进出批量化。为了提高物流效率,配送中心在订购配送商品时,为尽可能节省运力,避免订货次数过于频繁,应努力研究最佳的进货、配货批量。

(3)配送作业共同化。配送中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升级的,对于小型配送中心来说,应注意开展物流方面的合作,实行共同配送以提高配送效率。

(4)配送路线短捷化。使货物移动流程缩短,建立迅速配送的机制。

(5)配送作业省力化。要不断引进机械化技术,减少人工投入,控制人工成本,以提高配送中心的效益。

6.刘海粟油画艺术贡献概论 篇六

刘海粟 (1896—1994) , 原名刘槃, 滁州凤阳人, 寄籍常州, 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的开创者, 敬慕苏轼, 撷其《前赤壁赋》中“渺沧海之一粟”更名为刘海粟。早年留学日本, 中年遍游欧陆, 为传播中国绘画, 促进中西美术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对中国美术教育的萌芽和发展也作出重大贡献。

尽管刘海粟学贯中西, 但他在坚持中国绘画前提基础上, 促进中国新美术运动的发展———促进中西融合, 沟通中国传统, 回应世界美术发展的普遍趋势和要求, 并在其美术实践和美术教育中获得了积极的体现。尤其值得称道的是, 刘海粟的油画风格完美地体现他所坚持的理念, 既突破了中国国画的以水墨淡雅为主的风格, 其色彩瑰丽, 光影技法运用熟练, 凸显出西洋绘画技法的空间和质感, 又在油画中诠释出中国国画独有的诗情画意, 而且线条明显不复如油画缺乏线条的特征, 在艺术创新中促进了中国国画传统和西洋技法的和谐统一[1]28。

二、艺术贡献

1. 油画民族化的先驱。

如何解决油画东渐对传统国画的影响, 一直是困扰20世纪中国国画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刘海粟先生成功地通过毕生的实践和理念解决了这一问题, 完美地完成了油画民族化的过程。在刘海粟先生传世的众多油画作品中, 都可以看见刘海粟先生油画民族化的努力。

以刘海粟先生早期作品为例, 现存在刘海粟美术馆《雍和宫风景》以及《北京前门》等画作中, 可以发现其风格偏向沉郁、重涩, 用笔粗疏, 缺乏后期细致的线条描绘, 用色深重, 喜欢用深色颜料进行轮廓的勾勒, 偏爱高更、塞尚等后期印象画派的风格, 习惯用概括和综合来强化画面的单纯性, 但通过传统中国国画技法的留白, 来沟通中国国画与西洋油画之间的鸿沟, 并引入明末清初著名画僧石涛作为沟通中西的楔子。石涛山水, 笔法恣肆不重细节描绘不能不说和西洋油画有众多相通之处。再加上其身为明代靖江王之后, 却不能不屈身事虏, 心中苦闷乃至笔法凝重流畅, 再加上喜用湿笔, 喜欢通过水墨渗化来描摹山川气象与深厚, 因此与传统山水相比空间感尤为强烈, 与后期印象派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仅就早期刘海粟先生的油画作品而言, 还属于用后期印象派的语言来讲述中西融合的故事, 离真正融合中国国画的造型和技法, 甚至传统国画之精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2]86。

而就刘海粟先生后期作品为例, 由于刘海粟先生在后期尤其是建国以后开始转向传统国画的发展, 随着其泼墨山水画技法的日益成熟和完善, 特别是刘海粟先生对传统国画的精髓乃至意境的根本把握, 开始真正打通中西美术隔阂的两端, 而又固守了中国绘画的根本。刘海粟美术馆所藏的《香山红叶》, 进一步发展其早期就已形成的留白技法, 在满山红叶中处处留白, 乃至妙笔生花, 体现了刘海粟先生后期油画作品中炉火纯青的留白技巧和特有的个人风格。此外, 在这幅作品中也完美地体现了后期印象派的勾勒填色和传统国画点色手法的完美结合。由于传统国画所使用绘画材质要求, 不能如西洋油画一样进行可以遮盖的轮廓勾涂, 进而起到衬托或丰富画面的效果,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决定了传统国画注重线条勾勒, 而西洋油画注重轮廓的勾涂, 以至忽视线条倾向图绘。刘海粟先生不仅熟练地运用后期印象派所侧重的勾勒填色, 突出轮廓;而且在进行轮廓填色的过程中, 首先采取的是传统国画技法, 先对松树树干进行传统国画的填色技法, 然后再进行深色勾勒, 完美地通过国画技法来统领勾勒填色, 最终达到二者的完美结合。

刘海粟先生还首次将中国传统国画中的皴法引入到油画中来, 达成油画民族化的创新和发展。以刘海粟美术馆所藏的《莲花峰夕照》为例, 采用皴法中运用线条的曲折来描绘莲花峰的嶙峋怪石, 间杂运用湿笔来表现山石的色彩, 通过山石的结构来铺排, 尽展莲花峰山石的空间感和质感。

此外, 刘海粟先生还创造性地将传统国画的晕染和写的技法运用到西洋油画中来。如刘海粟美术馆所藏的《方家村晴翠》为例, 在晕染方面的使用, 刘海粟先生利用调色的流动性, 来表现泼墨山水画中, 利用水的流动性来促进墨色氤氲而成五色的特征, 来为画面添加灵动色彩, 显示方家村树叶中所展现出来的自然的晴翠之色;也就同在这一幅作品中, 刘海粟先生对写的运用也出神入化, 对远山黛树的描绘也让人感到浑然天成[3]64。

2. 油画表现主义的先驱。

就中国近代三位美术巨匠——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而论, 徐悲鸿旨在展现写实主义的艺术追求;林风眠则是所谓的“孤独的拓荒者”, 将西洋绘画技法的精髓引入到中国近代美术中来;刘海粟先生则倾向于表现主义, 尤其是推崇后期印象派的表现主义旨趣, 在促进油画民族化的同时, 成为了中国油画表现主义的先驱。西洋油画自从梵高、塞尚等前后期印象派勃兴之后, 将达·芬奇时代的写实主义排挤到西洋绘画语言的主体地位之外, 并通过光影技术的引入, 突破了油画混沌模糊的浑浊一体, 使外光引入的阳光色彩在整个画面中完美地充斥, 并通过饱蘸光影的画笔在画布中挥洒, 突破了早期西洋油画的呆板风格, 为画面形式和结构的创新提供物质前提。应蔡元培先生提供的契机, 刘海粟作为旅欧特别著作员在欧洲从事一系列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活动的同时, 深切地感受到西方现代美术的发展趋势的影响, 并为其所折服, 认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出路就在于从根本上服从这个世界美术发展的潮流, 从而保留下自己的根本, 实现油画民族化的道路。

同时, 他尤为服膺以梵高、塞尚和高更为代表的后期印象派大师的作品和技法, 认为他们不再拘囿于文艺复兴时代所严格遵循的写实主义, 无论是提香还是达·芬奇都由于受写实主义的束缚, 而无法充分挥洒其天才的火花。而后期印象派则不同, 他们通过表现主义的手法, 运用质朴的表现方法, 展示出强烈的感情和独特的个性, 以实现自己对艺术的独特追求。再加上刘海粟先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国内首次使用女子模特和进行旅行写生的实践, 刘海粟先生在灵魂的深处与后期印象派的大师产生共鸣。因此, 刘海粟先生在归国之后大力提倡表现主义, 认为艺术不应当局限于表现事物的真实状态, 当然表现事物的真实状态也非常必要, 但最重要的在于成功地表达和塑造出一件具有生命力和时代气息浓烈的艺术作品。刘海粟先生的《十上黄山》就是在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艺术追求下, 所迸发出的完美作品。

三、历史地位

从刘海粟先生16岁开始其艺术生涯时, 刘海粟先生就凭借着坚实的中国绘画技法和对绘画的浓烈情感和艺术追求, 开始了其毕生实现中国现代绘画世界化和现代化的目标, 大力推进油画民族化, 在历经8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 随着刘海粟先生创造技法的日益成熟, 促进了刘海粟先生传统国画技法和西洋油画经验的完美耦合, 再加上刘海粟先生浓烈的个人情感和进行艺术创作所迸发出的浓烈生命力, 在沟通、打通传统国画和西洋油画鸿沟的同时, 又固守了中国国画本身的民族风格, 为最终实现油画民族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并真正意义上促进了中国传统绘画现代化, 并与世界绘画发展的历史趋势相结合, 并为中国绘画六法的输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保存了中国传统国画精髓的同时, 促进了世界范围内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和交流,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 还通过表现主义的引入与油画民族化的结合, 促进了中国绘画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樊正.刘海粟在西洋画输入中的贡献[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1982 (1) .

[2]李菲.20世纪初期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人对油画民族化的探索[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2 (1) .

上一篇:办公楼环境卫生标准下一篇:挑战自我克服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