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关心文化人

2024-08-17

真正关心文化人(共9篇)

1.真正关心文化人 篇一

家长怎样才算是真正关心孩子的学习

请家教首选 绍兴家教未来星http:///,绍兴家教未来星竭诚为您服务!联系电话:*** 周老师

我是一名大学生,我现在大四了,我开过三个常年的培训班,一对一辅导班,开过托管班,开了三年的暑假班,及多个地方的家教咨询中心,辅导过的学生应该已经突破500个了,总的来说对这方面还是非常有经验的。

一说到关心孩子的学习许多家长一定会说我是很关心的,我每天都问孩子有没有做作业,在学校表现好不好,上课有没有听懂,考试考了几分?那是不是真正的关心呢。家长应当怎样辅导孩子呢?

首先是热情支持。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支持来自于多方面,就比如说在家里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看电视的时候,尽量控制音量,不干扰孩子的学习;孩子学习用的文具、书籍等要给他们及时添置。同时在生活上注意孩子的衣食住行,使孩子时时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怀。

其次是认真督促端正学习态度。由于孩子的自控能力差,父母必要的是督促,绝不能忽略。当遇到孩子放学后把书包一扔就去玩,或一边做作业一边听录音机、看电视时,父母就应该教育孩子,要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上来。

第三是仔细检查。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看得懂孩子的作业,但也要仔细检查孩子的作业本。因为作业可以反映出孩子的学习情况,如果发现作业马虎潦草、乱涂乱画,甚至不完成作业,父母就要及时追问其原因了,要求孩子重新做。这样可以逐步养成孩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请家教首选 绍兴家教未来星http:///,绍兴家教未来星竭诚为您服务!联系电话:*** 周老师

2.真正关心文化人 篇二

1 目前非遗保护中的主要问题

非遗的保护中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社会命题, 就是只有很好的关心保护传承人, 才能发展民族文化遗产。但是, 目前的现状, 并不尽人意,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组织与开展传承和展示活动困难

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队日常疏于管理, 人员分散, 年龄小的不愿学, 年轻的外出务工, 年龄大的力不从心。目前, 长葛共有民间传统艺术团队上百支, 但一些优秀的文化项目, 如:“老虎舞”“铜器舞”“肘搁”“逮蝴蝶”等, 人员组织起来难度很大, 加上传承人已经年老体衰, 很难展示原来艺术的风茂。

1.2 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

有些传承人为了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不惜倾其家中所有制作道具, 拖着老腿病体奔走呼号, 召集组织新老艺人参加活动, 传艺带徒, 其难度艰辛可想而知。他们凭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 对保护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执着, 苦苦坚守, 无怨无悔。那些为传承这些艺术, 呕心沥血, 直至献出生命的传承人, 让人每每想起不由为之动容落泪。但一些靠外出打工养家糊口的年轻艺人出于生计的需要就往往考虑经济效益, 自然会提出一些生活补助等要求, 如不满足, 就不愿意传承这项活动。社团原有的新服装道具由于年代久大都破旧或破损遗失缺乏经费, 很难传承发展这些活动。还有其它一些不可预知的因素, 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当然, 各地政府部门对非遗产保护工作都日渐重视, 积极组织节民间艺术大赛和展演, 从组织领导上大力支持, 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经费扶持, 但这只是杯水车薪。对项目支持不够, 致使传承人情绪低落, 热情减退。

1.3 名录项目和传承人保护缺乏长效机制

最近几年, 国家先后公布了几批重点保护项目, 并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扶持, 这一定程度激起了“申遗热”。但是, 对于一些基层来说, 申报国家项目难, 在项目的挖掘整理上缺乏高专业的指导, 往往是盲目跟风, 浪费财力。各级政府应该履行的保护职责不能很好实施。对传承人重视不够, 支持关心不够。除国家级项目外, 其他级别的项目很少有经费扶持, 更别提传承人的待遇。长葛市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世莲花灯舞的唯一传承人张庭树, 为传承好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 自筹资金制作灯笼服装, 传教学生, 潜心研究, 深入挖掘, 其执着精神感动了许多人, 但是一涉及具体的传承和展示活动, 往往就会矛盾丛生, 举步维艰, 其传承的积极性一次次遭到冷遇。因此, 组织这些项目开展传承和展示活动十分棘手复杂, 困难多多, 阻力重重。如果是从上到下都予以应有的扶持, 保障其日常运行的基本经费, 相信这些项目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1.4 保护工作不平衡, 导致传承人被忽略遗忘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习俗、民间医药等, 这些项目着重的是社会效益和文化传承, 几乎很少产生经济收入, 不但不能吸引群众的参与, 而且还难以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它的一次活动一次展演都需要一定的消费支出。而在具体的保护中, 往往那些有实体的文化项目很受有关部门偏爱和扶持。对这些文化娱乐习俗等项目缺乏必需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扶持。即使被列为“非遗”项目, 其传承人也不被重视。因此, 目前许多地方一些有经济效益的文化项目在政策引导扶持下是越来越红火, 如禹州钧瓷、洧川豆腐等几年间冲出国门, 走向世界。而一些民间艺术类等项目仍停留在原地, 得不到传承创新发展。如:“老虎舞”虽为河南独一无二的非遗项目, 表演又很有特色, 但却不被重视, 传承人被冷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

1.5 非遗保护意识淡薄, 传承人不被重视

目前, 在非遗保护中, 存在着严重的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现象。许多地方在申报项目时踌躇满志, 大谈规划设想, 重项目不重视传承人, 不惜投入人力物力。但一旦申报成功, 就束之高阁, 完事大吉, 很少有采取持续可发展的保护传承措施。还有一些地方和个人对非遗保护的认识和实施中有误区, 常常把它同文化旅游开发相提并论。调研挖掘项目、考虑思路同经济效益相挂钩, 强调的不是传承保护, 而是开发和效益。当然, 一些非遗项目如果有产业项目的加入, 会得到更加有力的保护。如建立“葛天氏乐舞团”, 把葛天氏乐舞、莲花灯舞、老虎舞、狮子舞、铜器舞等这些优秀的特色民间艺术揉搓进去, 通过举办培训班、建立传习所、展示馆, 利用传承人的辅导学习, 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保护和学习, 就不失为一种好的举措。但是, 不能主次颠倒, 急功近利, 要从发展的长远目标稳步推进。

鉴于以上情况, 我们必须坚持抢救与保护并存, 保护与传承同步、传承与创新并举, 传承做主导, 主导带团队, 团队促传承, 充分利用传承人的作用, 实行优化循环。

2 非遗保护的具体措施

2.1 从基层抓起, 建立并落实优秀传承人的扶持政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生生不息, 主要依靠那些身怀绝技、绝艺的传承人一代代传下来。因此, 传承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分重要。目前, 民间文化传承人每分钟都在消失, 民间文化项目每分都在消亡, 加强非遗保护时不我待。保护非遗项目说的就是保护传承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规定, 传承人享受人民政府规定的补助经费, 开展传承活动有困难的可申请政府部门予以扶持。各级政府应当从场所、经费等方面采取措施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为此, 要从两方面进行支持, 积极落实国家扶持政策。一是维护其生存和发展;二是满足和提高其精神追求。尤其是对那些生活条件有困难的艺人, 就要采取给予他们生活补贴, 使他们衣食基本无忧;对有些没有经济负担的传承人, 可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和荣誉嘉奖, 增强其传承记忆的责任感。不能只是国家级项目有扶持, 从县市级到省级项目都应有完善的保护机制, 将传承经费和项目补贴逐级予以落实, 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 为其传承研究工作提供坚实可靠保障, 避免因资金困难而半途而废, 使非遗项目日落月沉。

2.2 加强优秀文化遗产项目的新生代传承队伍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 它是渗透在血脉中的文化, 是以人为载体、长在人身上的活体遗产, 因人而生、因人而传。传承人的可培育性和可大量“复制”性, 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潜力和明显优势所在。当前, 不仅传承人的自然“减员”让人无奈, “非遗”后继乏人的局面更令人忧心忡忡。长葛市原来有6名省级传承人, 现在有1名已离世, 有两名年老多病, 几乎难以自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 其他县市级传承人大多也不能有效开展传承工作。年龄问题、文化水平、业务能力, 都受到局限。所以, 积极培育文化传承新生力量, 制定传承人带徒传技计划和学艺者的激励政策, 加强与学校、科研单位、民间协会和社团组织等的密切协作, 把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纳入到各级各类学校、培训班的教育课程, 酌情开设特色专业班和培训班, 适当融入时代因素, 使古老的传统艺术在创新的起点上获得新的突破, 开展长期稳定的传承教学活动, 使非遗走进校园, 普及社会, 薪火代代相传, 生生不息。

2.3 加强项目传承基地和生态保护基地建设, 为传承人提供发展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应区别对待。一是对那些侧重社会效益的民间艺术、民间文学等项目应重点资金扶持, 并建设专门传承场所和基地。如:“莲花灯舞”“老虎舞”“陈实传说”“钟繇传说”等项目应扶持建立展示馆传习所或传承基地。对那些至今仍在批量生产的传统技艺有一定效益的项目可从原生态保护上予以扶持, 如“大周黄蜡”“南席小磨油”等, 应引导其向规范化、合作化发展, 提高文化内涵, 活态、规模经营。目前, 传承人在开展项目传承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难除资金外就是场所问题。尤其是那些濒临消亡的项目几乎都没有可以传承或展示的场所。如“长葛绒生产技艺”由于被现代的机械化所代替, 缺乏必须的房屋场地, 为数不多的几名传承人长期以来难以进行实际保护活动, 处于遗忘状态。许多民间艺术如老虎舞等都在村头大街上进行排练, 道具服装堆放在艺人家里。因此,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非遗工作, 加大资金投入, 切实加强传承基地传习所等硬件建设, 一方面要发挥民间力量, 引导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项目活态传承工作, 促进创新发展。更要重视扶持传承人, 为其提供宽畅的活动空间

2.4 加强传承队伍培训, 提高其政治思想文化素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都明确规定了传承人的权利与义务。但是某些传承人在具体工作中受市场经济和不良的价值观影响, 缺乏责任意识, 功利和金钱思想严重, 一提传承活动, 就讲价钱, 要报酬, 甚至把传承人当作谋生的一种手段。还有些人和地方把所掌握的文化项目当成私有财产, 极力排斥外传学习, 给传承工作造成了严重困难。因此, 必须采取多种形式, 加强政策法规宣传, 举办传承人培训学习班, 引导其增强责任担当意识, 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民族传统, 踏踏实实做好传承工作。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交流, 进行技能比赛活动, 推广、发展、提高、创新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并在工作中促使其不断提升完善自我。

2.5 强化工作队伍建设, 提升业务能力和政治素养

由于非遗保护工作是2006年新兴的一项文化工作, 是新的社会学科命题, 各级尤其是基层十分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盲目茫然, 效率不高, 事倍功半;当前许多基层文化部门缺乏必要的非遗保护机构, 或者有名无实 (许多地方是挂靠在文化馆, 无专门编制和经费、人员) , 对传承人队伍更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办法, 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矛盾问题丛生, 推诿扯皮现象不断。再加上一些许多工作人员业务不精, 缺乏抓铁有痕、蚂蚁啃骨头精神, 工作抓不到点上, 步子走不到鼓点上, 效率达不到标点上。因此, 要做好非遗保护工作, 关键时传承人的队伍建设。中央省市应出台相应的机构专门设立和经费保障政策方案, 坚持每年举办长短相结合的专业培训班, 及时不断地向基层灌入新知识, 开拓新思路, 培育新思维。并要经常开展各地之间的非遗工作现场交流学习活动, 做到有的放矢, 行知合一。角楼推广, 互相学习, 相互促进。同时还要建立重点项目、重点传承人分包联系机制, 促进非遗保护工作责任化、制度化、常态化。

2.6 加强政府领导和部门合作

非遗保护是一项庞杂、全面系统化文化工程, 需要社会各层面关注去参与。目前, 非遗保护工作停留在文化部门牵头、文化馆孤军奋战、传承人自由活动不正规、不协调的层面。要加强与新闻媒体, 地方志办、文联等研究机构、学校、社团、企业等多部门多种社会力量合作, 充分发挥宣传舆论、市志研究、教学科研、专家学者、文学艺术、民间文化等多方力量, 提高全社会共同保护非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重视关心传承人的队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美丽中国”, 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加强文化建设的热潮。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等进入新一轮发展中。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这些事业息息相关, 互为渗透。因此, 在政府加大对非遗项目组织领导和财政扶持的基础上, 加强与这些部门和工作的协调合作, 发挥传承人带头兵的骨干作用, 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协调, 势必会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以发展和弘扬, 使我们优秀的文化艺术传承人得到更好的保护。

失去一个优秀的文化遗产老艺人?意味着一个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消亡, 也等于失去了一座博物馆。加强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老艺人的保护、扶持和支持是各级政府和每一个文化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相信, 有了各级领导和政府的鼎力支持, 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在传承人的奋发作为下, 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走得更远更好更辉煌。

摘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县级文化馆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责。长葛市地处中原腹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深厚, 有历史继承渊源, “莲花灯舞”“老虎舞”“陈实传说”“钟繇传说”“大周黄蜡”“南席小磨油”等“非遗”项目独具地方特色, 是珍贵的地方文化财富。长葛市文化馆在“非遗”保护实践中深感受传统观念制约, 加之缺乏有效保护手段和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尤其对传承人的保护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了分析我市目前“非遗”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究了其产生的根源, 提出了“非遗”保护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杨洪林, 姚伟钧.乡村文化精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江西社会科学, 2011 (9) :187-192.

[2]吕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急管理困境与对策[J].图书与情报, 2012 (4) :133-137.

3.都来真正关心“副课”教学 篇三

理念决定行为,想法决定做法。因而,时常有这样一些现象出现:科学课,教师怕麻烦不做实验,把书本上的重点内容划一划,就让学生做数学作业;品德与社会课,老师让学生阅读作文,默写词语;体育课,英语老师让学生练习对话,背单词;音乐课,老师怕学生到专用室走来走去吵闹不休,“安全得不到保障”,让他们在教室里看“哆啦A梦”……

打开课表,看看上级教育部门的课程设置,不难发现:语数英占所在年级总课时的五分之二左右,大约五分之三是所谓的“副课”,而且年级越低,主课所占比例相对也越少。从“量”上看,“副课”似乎是主角,但现实却相反。“副课”的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副课”“课程空转现象”在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着,而且“副课”的效率低下也是回避不了的事实。

教学现象之一:“副课”课时空转。“副课”被挪作它用现象较普遍,特别是到质量调查前夕,随意中断或抢占“副课”现象比比皆是,而且兼职教师比专职教师挪用现象更加严重。

教学现象之二:“副课”课堂低效。多数教师打开教材,一边讲一边让学生划重点,有的一节课时间上二节课内容。也有少数情况是:用五、六节课上完全年每周两课时的学科,剩下的时间都用来进行主课教学。一学期内全部用“副课”课时上主课的极端现象也不是捕风捉影,闻所未闻。

教学现象之三:“副课”的教材(包括配套的填图册、实验册)纸张和主科有差异,而且排版、印刷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难怪教师、学生提不起兴趣。

教学现象之四:“副课”专职教师奇缺。据不完全统计,除音乐、体育、美术已基本满足要求之外,科学、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等专职教师普遍缺少,且基本上是主课教师兼任。对于“副课”备课要求不高,只要有备课就可以,对副课的考核检查城区优于农村,大多数农村学校几乎没有考核,有的学校即使有,也是流于形式。

长此下去,势必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学了十多年的音乐,学生依然不识谱,不懂和声,更不要说去听音乐会、交响乐;学了十多年的美术,不懂得衣服色彩搭配,看不懂画展,不会评价街头雕塑;上了十多年的体育课,依然是“肌肉软、韧带硬、动作笨、前庭耳蜗神经晕”(北师大体育学院院长毛振明博士语),依然是体质下降、近视上升,连乒乓球、排球的简单规则都不懂;上了多年的科学课,身处异地,不辨东南西北;上了多年的品德与社会课,不知如何保护隐私,不懂得如何处理同伴冲突……

副课空转,后患无穷,其结果是培养出片面发展的孩子,精神缺钙的孩子,甚至是人格扭曲、心灵病态的孩子。

教育家维果茨基说:“教学不应当把眼睛看着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看着儿童的明天,只有发展在前头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学。”诚哉,斯言!

4.让企业文化真正落地 篇四

“文化于根”———力克“水土不服”

根是什么?就存量而言,根是本企业长期发展中积淀下来的、被实践证明是优良的传统文化;就增量而言,根是本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探索的、被新的实践证明是具有竞争力的先进文化。

但是,有的企业在企业文化构建中,却丢掉了根,忘掉了本,一味求新求洋,忽视了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一味追求文字华丽,缺乏深层次、内涵性的东西;一味效仿照搬,失去了本企业的个性特色。这样“构建”出的文化,与企业员工难以产生心理契合,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文化于根”,讲的是企业文化建设要突破“引进、移植、组装”的误区,按照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进行建设。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以我为主,适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构建企业文化,不是在一块空地上“塑造”,而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提炼、提升和明晰”,因此,着力点要放在“固根强本”上。纵观近20年来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应该承认,我们偏重于对西方企业文化理论的引进借鉴,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本企业优秀文化挖掘、提炼不够。当然,“文化于根”并不排斥外来先进文化,但不可“生搬硬套”,要与本企业优秀文化相融合,适我所用,不能替代。北京同仁堂381年金字招牌不倒,靠的就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文化定力。

“内化于心”——力求“全员认同”

企业文化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装饰品,在企业主流文化层面:企业目标、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等经广泛征求意见并初步成形后,当务之急是使之“内化于心”。“内化于心”需要经历一个认识、认知到认同的过程。只有认同,才会信奉。为促进全员认同,应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组织推进 明确各级“一把手”是企业文化的第一宣传者、第一推动者、第一责任人,把企业文化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推进;明确各级管理人员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宣传员,紧密结合业务经营管理工作,大力宣传企业文化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强化培训 把员工塑造成“企业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把一个自然人、社会人塑造成一个“企业人”,必须把优秀的文化内化为员工的思维模式,这一过程的主要载体就是培训。要让每一个员工都明白企业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构建这样的企业文化,个人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如何体现企业文化等。只有企业全体员工都从内心认识、认知、认同了本企业的文化,才能使之内化为员工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形成企业的文化力。

实例引导 企业的观念文化比较抽象,如何生动形象地进行宣传教育呢?我认为,一是把“精神人格化”。大庆石油人把大庆精神人格化,持续深入地开展“学铁人,立新功”的主题教育,强化了全体员工对企业精神的理解。二是把“理念故事化”。蒙牛集团通过非洲大草原“狮子与羚羊”的故事,生动地阐释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理念。三是把“规范案例化”。运用正反案例的“震撼效应”,加深行为规范的指引力度,使之入脑入心。

营造氛围 根据心理学研究,一个人长期处于一种观念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内心深处就会认同这种观念。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企业文化,营造一种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里,不求立竿见影之效,但求滴水穿石之功,久而久之,就会使员工产生自觉认同并形成习惯。

“固化于制”——力举“制度约束”

“固化于制”,就是用制度、机制来反映文化理念,将已取得的文化建设成果用规章、制度固定下来,对员工既是价值观的导向,又是制度化的规范。员工对企业文化由认知认同到自觉践行,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制度文化的刚性约束与观念文化的柔性疏导相辅相成,以此克服人的“惰性”,使企业文化的贯彻变得流畅而坚实。现代行为科学认为,一套合理有效的制度,能够塑造人、改造人。

5.真正关心文化人 篇五

一、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

为了关心下一代工作落到实处,文化部门切实开展工作。我局坚持送戏下乡、送书送电影下乡。今年4月13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我局主办的“中国移动·欢乐侨乡—2006XX市文化服务百镇千村行活动”拉开帷幕。迄今为止,已组织各种文艺下乡演出24场,观众近2万人次,电影120场,观众4万多人次,组织送书下乡三批近3000册。其中很多节目、图书都是未成年人喜欢的。我局主办的《XX文化》、《XX文学》一报一刊,开辟“未来作家”、“校园文化”等专栏,发表未成年人作品,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图书馆更新了少儿阅览室,扩宽了少年儿童阅览的空间,为少年儿童提供面向未成年人的报纸、刊物和其他少儿读物,使图书馆成为未成年人开阔眼界、提高素质、陶冶情操和愉悦身心的园地。该馆每年都组织一些图书送到乡镇文化室、社区、学校,充实基层文化阵地。

博物馆增设了“炮台”、“退役飞机”和补充了“华侨史资料”等,充实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内容。博物馆还发挥教育阵地的作用,先后举办了《青少年普法教育》、《中华传统美德展》、《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暨珍稀动物展》、《爱滋病教育图片展》和《党旗飘飘》等多个面向未成年人的展览,组织学生免费观看,为未成年人开展参观活动提供良好的服务。

文化馆举办了“少年儿童美术书法作品选展”,并组织少年儿童参观学习,培养少年儿童在文艺方面的兴趣;文联则组织辅导人员深入工业、蓓蕾、马健威等幼儿园进行文艺辅导,使幼儿文艺空前活跃。

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中心和影剧院,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少年儿童电影放映工作新路子,先后组织《刘胡兰》、《离开雷锋的日子》、《两个小八路》、《神秘国》、《飘扬的红领巾》等适合未成年人的影片进行放映,组织青少年学生进行观看,通过影片中的杰出人物和先进典型,激励未成年人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为未成年人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此外,我们还开展创建“文化特色村”活动,通过特色文化进入乡村,丰富广大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小朋友为主要演员的XX飘色,参加省首届民间飘色表演大赛决赛夺得金奖。XX飘色今年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XX则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XX被命名为“广东省民间艺术·歌舞之乡”;XX被命名为“广东省民间飘色艺术传承基地”。XX、XX这一艺术之乡和传承基地,为我市未成年人提供了参观、学习基地,是未成年人追求艺术的广阔场所。

二、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我们针对文化市场分布面广的现状,采取突出重点、强化管理的办法,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文化市场监管。

强化“四个市场”的管理。一是加强对电子游戏娱乐场所的管理。通过对电子游戏娱乐场所的管理,坚决杜绝利用电子游戏进行赌博和变相赌博以及非节假日期间接待青少年娱乐现象;二是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我们严格执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按照取缔非法、控制总量、加强监管、完善自律、创新体制的要求,切实加强对网吧的整治和管理,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落实在网吧终端设备上安装封堵色情等不健康内容的过滤软件;三是加强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的管理,打击利用歌舞娱乐场所进行赌博、吸毒和贩毒活动;四是加强对音像制品的管理,坚决查处贩卖色情、淫秽、凶杀、暴力的音像制品。我局开展重拳整治非法音像制品、出版物行动,每年销毁非法音像制品、非法出版物及赌博工具一大批,净化了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为了更好地强化管理,我们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1、今年伊始,我局新任局长向社会致一封公开信,把局长办公室电话和手机号码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投诉。同时,多次召集网吧、电子游戏经营业主开会,组织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强调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网吧,非节假日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电子游戏机场所。这样,一方面公开接受监督,使群众投诉有门,另一方面抓源头,教育和警示经营业主依法经营。并与各网吧、电子游戏经营业主签订守法经营责任书,严加管理:

2、三月底,我局成立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召开了电子游戏和网吧场所专项整治工作动员大会。另外,将整治工作列入每个星期一党政班子例会进行布置,每周都对上周整治工作进行小结,研究本周的对策并布置相应整治措施,力求做到领导、人员、工作“三个到位”;

3、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不再委托镇文化站对乡镇文化娱乐场所进行管理,将管理范围直接扩大到乡镇;配备执法专用车,提高反应速度;解决人力不足问题,健全巡查值班制度;

4、完善管理,堵塞漏洞。针对经营业主专门利用午休、学生放学时段让学生进网吧、游戏机室特点,合理安排执法人员巡查执法;在每个网吧、电子游戏场以及娱乐场所的门口都统一设置“开放时间”牌和“严禁青少年进入”及“严禁赌博”的警示牌,并公布举报电话和设置投诉信箱,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5、聘请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全体同志为义务监督员,加强社会监督力度。

同时,我们依法加强对网吧、电子游戏机场所突击整治力度。今年4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为期一个月的网吧和电子游戏机场所的高压整治行动;6月1日开始,组织全局力量开展为期一个月针对未成年人进网吧、游戏机场所的“春风行动”,局长亲任总指挥,设三个行动分队,采取“统一指挥,分队行动,分区包干,打破常规”形式,出动执法人员150人次,共检查全市的网吧、电子游戏机场所累计近400间次,发出书面警告11封,罚款处理3间,责令停业整顿1间,收缴超范围经营的电脑板86块。通过“春风行动”,未成年人进网吧等违规经营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下半年,又开展了“集中执法季”行动和“反盗版百日行动”,保证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我们还强化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管理,进一步优化校园周边环境。我们多次会同公安、工商、教育等有关部门,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对学校周边的音像、书报刊以及“四室一厅”(电子游戏室、棋牌室、电脑室、录像室、卡拉OK歌舞厅)进行了整治行动。对距离学校不足200米的电脑室、电子游戏室,发出“搬迁通知书”,限期搬迁。对干扰学生学习的歌舞厅、音像店、投影场、书报摊等进行从严整治,依法收缴了带有迷信、暴力、色情的音像制品和书报刊一大批,进一步净化了学校周边的文化市场,从而确保了校园有一个稳定、安全、文明的育人环境。

三、加强建设和管理,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培养和造就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从未成年人抓起。我们一手抓繁荣,一手抓建设,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1、繁荣少儿文艺,为少儿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是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学校体验生活,创作反映时代气息,具有侨乡特色,思想内容健康,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少儿文艺作品;二是不定期组织少儿文艺汇演和美术书法展览,使少儿活动拥有更加广阔的天地;三是组织具有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教育性的优秀少儿影片为少年学生专场放映,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2、继续加大综合执法力度,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把好文化市场“关”。一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人员自身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树立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责任感;二是继续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大力清查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非法出版物,特别是带有淫秽色情内容的出版物;三是加强网吧管理,坚决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四是加强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坚决杜绝非节假日期间接待未成年人娱乐的现象;五是继续打击违规接纳未成年人娱乐的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3、发挥侨乡优势,加大对少年儿童文化场所的建设力度。我局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列入“十一五”计划:一是争取兴建一座公益性的少儿图书馆,使少儿拥有一个专门的课外学习活动阵地;二是增加教育意义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经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XX故居,若重新修缮,充实内容,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所有文化部门单位都要充实少儿活动内容。例如:文化馆要设立少儿工作部,加强对少儿文艺的辅导;图书馆要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艺术教育服务的重要网络文化阵地;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中心和影剧院,要形成少年儿童电影的发行放映院线;粤剧团要继续做好送戏下乡的工作;博物馆要充实内容,努力办成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6.使企业文化的内涵得到真正提升 篇六

文化之于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地域、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凡有人和人的组合,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在根本上形成了关于对人类发展的终极思考,并且从个体到全人类的从低到高的递进过程中,在本质上要求低级组合要服从于高级组合的文化理念,如同地方法规不能超越国家法律,国家法律不能超越宪法一样。

在企业层面上,文化理念必须受到地域、民族、国家、全人类业已形成的文化理念的约束,体现了地域特点、民族特性、国家执政党的意识和人类哲学范畴的思考,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的个性化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当企业的发展达到一定层次,如跨国企业的时候,企业的文化必须进行改良,即实行本地化,吸纳所在地域和国家的文化精髓,弱化国家间的文化差异,摒弃国家间文化对立的成份。在我看来,美国企业因其保持了国家形成过程中一贯坚持的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做法,在文化的本地化方面做得十分优秀,而日本企业因其民族特性以及和中国的特殊历史,在这方面做得较差。

对于中国本土的企业,在企业文化上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吸纳了“中庸”两个字的精髓,它是中国几千年来所积淀的文化核心的浓缩,它对整个国家、民族和个体所产生的影响极为深远。中国的企业只有把握好中庸之道,才能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做到收放自如,否则,必将面临巨大的来自内外部的反抗。

现在的企业文化体系里,给我的感觉是东西太多了,什么“理念”呀、“观”呀一大溜,还让员工背下来,我想这样的企业文化不要也罢,徒然让人反感。我个人认为理想的企业文化体系应该是树立一两个核心,关键是要活化和传播,在这方面,我党的发展历程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如在党成立阶段,把共产主义理念活化成“革命”一词,引导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和无数热血青年义无返顾的投入;在斗争阶段,又活化成“打倒土豪分天地”,最大限度地发动了无产阶级参与到革命中来;又如小平同志复出后展开的“真理标准的讨论”,解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带来了现在经济建设的丰硕成果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等等。我党在共产主义理念活化的同时,运用了各类舆论宣传手段,说句不好听的话是无所不用其极。反过来看,我们的企业在设计文化体系时弄出了大量的东西,让员工去背,在宣传方面做的好的刻录光盘,张贴墙上,不好的是变成了形象工程,做完后束之高阁。

7.真正关心文化人 篇七

在用心研究学校的历史、人文背景的基础上, 我把目光投放到了国内外众多名校和校长的办学经验上, 希望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思想。在众多的学校办学经验丛书中, 苏霍姆林斯基的系列著作可谓博大精深, 令我爱不释手。在读了他晚年出版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后, 我茅塞顿开。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告诉我们, “培养真正的人, 其实就是培养孩子有良心感、善意感, 懂得尊重长辈, 孝敬父母, 善解人意,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培养孩子对亲人的忠诚感, 养成慷慨大方、大公无私的品格, 做一个举止高尚, 为人真诚, 谦虚正直的人;培养孩子正确对待爱, 学会爱自己、爱亲人、爱劳动、爱祖国, 在为别人的奉献中, 体味人生幸福的人;激起孩子的求知欲, 使学生具有知识的欢乐, 做一个会思考、会感受、会体验、有学识的人……”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的意图并不是一定要把学生培养成伟大人物或领军人才, 而谈得最多的是如何培养孩子对真的追求、对善的向往和对美的憧憬。

其实, 教育就是这么简单。因此, 让教育回归常识, 让真善美成为我们教育的主旋律, 这才是我们学校办学的最终宗旨。于是, 我们学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确立了“至真至善至美、立德立行立言”的办学理念, 确立了“建设一所道德的、充溢着幸福的现代化理想学校”的学校发展新定位, 并通过打造真善美的课程文化, 来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真正的人”。

一、特色课程:着力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培养真正的人应从何下手呢?到哪里去寻找锻炼人的心灵使之不屈不挠的烈火呢?应当促使孩子们具有怎样的精神上的激情, 才能使他们去憎恨、蔑视冷漠和冷酷无情呢?这一切当中最主要的, 显然是使人学成为学校中一门主要课程。”为了培养“真正的人”, 我们结合“建设一所道德的、充溢着幸福的现代化理想学校”的办学目标, 通过开设一系列的特色课程, 让“至真至善至美、立德立行立言”的办学理念内化于师生之心, 外显为师生之习。

特色课程之一是道德讲堂。为了弘扬“真善美”的主旋律, 自2012年秋季开学, 我们设立了干部、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的“道德讲堂”。1干部层面:每周开干部工作例会, 讲述“身边的感动”, 干部分享、交流本周发现的教师的闪光点, 这改变了管理的视角, 融洽了干群关系;2教师层面:每周开教师工作例会, 由教师讲述“身边的感动”, 让教师之间互相欣赏、互相鼓励, 营造起了温馨、和谐的大家庭氛围;3学生层面:每周升旗仪式上, 由学生讲述“身边的好老师”, 让学生学会感恩, 体会校园的幸福。道德讲堂的讲稿目前已整理出三辑, 定期交流。该课程有效发挥了“弘扬正能量, 唱响真善美”的育人效应。

特色课程之二是入学课程。为做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我们开设了新生入学教育课程。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板块:

一是举办隆重的新生欢迎仪式。欢迎仪式的压轴戏是学校特色成果展示, 激发起新生对校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二是开展五年级学生与新生“一对一, 大手拉小手”的结对帮扶活动。新生欢迎仪式结束, 会有五年级的学生将亲手制作的祝福贺卡送给结对新生, 并将新生送进教室;在接下来两个学年的时间里, 结对的高年级学生将从学习、生活各方面帮助新生, 以便新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如带领新生参加社会实践、帮助他们打饭和分餐、帮助他们学习广播体操等。

三是开设新生家长学堂。我们邀请家庭教育专家给家长进行入学教育专题培训, 让家长学会如何教育孩子, 使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做一个真正的人, 这则意味着奉献你的全部精神力量, 以便使你周围的人们变得更加美好, 精神上更丰富;以便使你生活中接触到的每个人, 都能从你身上、从你的精神劳动中得到某些美好的东西。”通过实施新生入校教育课程, 高年级的学生为一年级的新生奉献了爱心和关怀, 也使新生感受到了学校这个温暖大家庭的真、善、美, 为长达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涯奠定了幸福成长的基础。

特色课程之三是离校课程。每年的5~6月, 是毕业生较容易思想矛盾、行为浮躁的时期, 如何正确疏导学生的消极心理, 让学生感恩学校、信心满满地迈入高一级学校, 成为我们的研究课题。于是, 我们设立了离校课程。

一是开设主题班会。自六年级下学期开始, 围绕“感恩”和“憧憬”等话题, 设计相关环节, 让学生和教师在互动交流中真心倾诉, 同时树立理想追求, 坚定进取信心, 通过师生交流实现对学生心理疏导的目的。

二是回忆师生情深活动。通过“老师, 我要对你说”“老师的心里话”和“互赠纪念品”等环节, 增进师生情谊。

三是爱心接力传递。让每位学生为学校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为校园种下一株花和一棵树等, 以此表达对母校的感恩和祝福之情。

四是召开毕业典礼。这是精心策划的盛大仪式。由全体毕业班师生和家长代表参加。有师生抒怀、同台献艺、校长为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等环节, 以此帮助学生开启梦想之门, 点亮心灵之灯。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是善良的情感、细微的感受、金色童年美好回忆的集中点。”离校课程使毕业生告别了烦躁不安和离愁, 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真善美的感知和认同, 收获了感恩、幸福和理想, 为学生愉快地踏入高一级学校拓印出青春中浓重的色彩。

特色课程之四是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 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就在于使读书成为每个人最强烈的、精神上不可压抑的欲望, 使人终生都入迷地想同书中的思想、美、人的伟大精神、取之不竭的知识源泉打交道。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为促进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 学校自2013年起, 成立了教师发展部, 专门负责教师发展和专业培训工作, 通过教师读书实践工程等学术力量和课程文化来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精心梳理学校开展的各种校本教研和培训活动, 从课程的层面进行系统建设, 形成了基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水平, 面对不同问题的专业发展课程体系。目前, 我们从目标推动、经验分享、问题解决、研训活动和亮点推进等方面对传统的校本教研和培训活动进行了系统梳理, 逐步形成了包括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张家楼中心小学”教育论坛、教师读书工程等在内的16个领域、40门教师专业发展课程, 帮助教师突破了各个成长阶段的瓶颈, 让每一位教师由初入职走向成熟, 由成熟走向优秀, 由优秀到卓越。

特色课程之五是教师退休课程。近几年, 我校每年有近10名老教师退休。如何让教师带着眷恋、带着幸福、神采奕奕地完美离岗, 成为我们思考的课题。从2012年开始, 我们把“老教师退休欢送仪式”作为学校特色课程建立起来, 我们通过以下办法使其实施既规范又有特色:活动创意招投标 (提前征集教师的活动设计方案) 、活动主持招投标 (征集到最佳活动方案后, 就主持团队招投标, 中标团队会有奖励) 、活动参与全员化 (活动过程中全员参与互动, 可以参与表演、参与点评等) 。这样次次欢送、次次不同, 让教师确实感同身受、震撼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能打开人身上最隐秘的源泉, 而从其中将永久潺潺地涌出生气勃勃的善来。”教师退休课程的实施, 让老教师把“离别”当作“重逢”, 由“伤感”化为“共鸣”, 重新燃起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挚爱, 极大唤起了在岗教师工作的激情。

二、校本课程:刻意培植“个性张扬、生动活泼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指出:“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培养学生的个性, 要让每个学生都应有鲜明的人的个性, 造就真正的人。”为了张扬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 我们开发了以下校本课程:

一是真善美学校文化课程。追求真善美的交融和统一, 是人类社会的理想, 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我们根据国家法定节日和传统节庆以及中小学校历计划, 按照学校真善美文化办学思想的各个元素, 将一年分成12个主题月和8大校园节日, 开展融德育、教学、管理、服务于一体, 师生员工人人参与、月月开展的文化实践活动, 如表1所示。

通过真善美学校文化课程的探索, 我们已经在全校师生中初步建立起了“教人求真、与人为善、成人之美”的学校核心价值观, 真善美的种子已经在师生的心田里慢慢生根发芽。

二是快乐少年宫活动课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全面发展的和谐, 也就是身体、道德、美学完美的统一。”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学生, 我们依托中央福利彩票支持的乡村少年宫建设项目, 借助社会力量, 发挥教师特长, 开发了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足球、跆拳道、葫芦丝、十字绣、航模、萌芽文学社等26门少年宫活动课程, 涵盖了体育、艺术、文学、科技等四大领域的内容。一系列少年宫个性课程的开设, 创造了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为学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品质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家课程:努力造就“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 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 让孩子们带着一种惊讶走进教室, 并让这种惊讶激起孩子求知好学的欲望。”课堂是国家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如何改良我们的课堂, 使其成为学生们求知成长的乐园, 是我们一直以来攻坚克难的重点。

为此, 我们从“减负、启智”入手, 每年确立一个研究主题。例如2012~2013学年为教学常规规范年, 我们从教学常规入手, 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积极创造轻松、和谐的生态课堂氛围,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2013~2014学年为教学质量提升年, 我们的教学改革以提升教学质量为宗旨, 努力实现“减负、提质”的效果;本学年是学校的课程文化建设年, 我们立足于让课程文化引领学校特色发展的宗旨, 稳步推进课程文化建设, 努力造就“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我们整合国家课程, 深化真善美课程文化, 在课程建设中追求“有内涵”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们科学梳理了各门课程, 将国家课程中雷同、重复的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 开展了学科拓展课程的研究与实施。例如数学学科, 我们结合青岛版小学数学情境串教学和数学建模思想的特点, 大胆取舍, 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情境串教学课程资源;英语及其他学科, 则以真善美生态课堂为依托,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突破口进行探索实践, 课堂教学初步具备了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自然、和谐、求真, 安全、愉快、向善, 民主、舒畅、唯美, 课堂效率明显提高。

我们深化以“探索知识之真, 体悟人性之善, 享受思想之美”为特征的“真善美”生态课堂的实验研究。我们以青岛市“十二五”规划科研课题“真善美生态课堂研究”为抓手, 站在学生生命发展的高度, 思考小学课堂生态环境的发展问题, 通过研究打磨“真善美生态课堂”, 形成了本校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 譬如语文学科尝试的跨年级、跨学科的“主题教学”, 数学学科开始的“三先三后” (即先预习后听课, 先复习后作业, 先思考后发问) 的教学模式, 英语学科读写为主的“情境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 都为顺利结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真正的人类文化遗产中国端午节 篇八

幼稚园老师又继续问下去:“屈原是哪一个国家的人呀?”小朋友根本不用经大脑,就可以准确回答:“中国人!”可是,中国居然在申报人类遗产时,竟然败给了韩国,真失败!失败的不是中国人,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原来,中国与韩国一直在为端午这个传统节日争取成为本国的“人类口传及无形遗产着作”,结果,日前在巴黎,由十八名“专家”组成的国际评审委员会,裁定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确认为人类遗产。

易敏之所以在前文“专家”二字加了引号,是对于这十八名所谓“专家”的资格存疑,怎么可以连幼稚园小朋友都不会搞错的问题,也可以在这样的大原则上搞错呢?

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是通过舞蹈、唱歌、民间艺术展览以及一个具有韩风特色的“萨满祭祀”而组成,怎似得中国为纪念屈原而扒龙舟、吃粽子这样有历史价值,而外国不少人都认同这个传统的中国节日,每年,很多国家都派出健儿来香港、澳门、内地参加龙舟竞渡。这十八名“专家”,真的是孤陋寡闻,连这样为人熟悉的历史与显浅的道理也不识,居然把这笔历史遗产误判给韩国,真是荒天下之大谬!

9.真正关心文化人 篇九

【热点背景】

某市大力推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着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市文化局也多次组织了“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一系列文化下乡活动,但是文化下乡小分队深入农村基层,进行了十几场慰问演出,演出效果却是大相径庭。这些文化下乡小分队,有的演出场场爆满,有的演出观众寥寥无几,甚至无人观看。而对于小分队演出的各类节目,群众反响也不一,有些村民反映偏爱传统戏曲,有些反映喜欢贴近村民日常生活的小品、相声,也有些反映乐器演奏的文艺性演出难以看懂……

【中公命题预测】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陆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对此,有人觉得时代不同了,文化下乡已经过时,也有人支持文化下乡,你怎么看? 【中公参考答案】

当前,全国各地区都在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抓手,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但是当前我们的“文化下乡”活动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我们必须要看到“文化下乡”活动的开展意义之重大,既可以丰富农民娱乐活动,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又可以改善农村社会风气,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风文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实施这种文化惠民工程,可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缩小城市文化服务差距。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文化下乡”活动开展中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一是演出流于形式,惠民工程变成形象工程,来的时候很热闹,走了之后很冷清,从中受益很少;二是形式单一,拘泥于戏曲演出等,不够新颖丰富,群众不爱看;三是演出内容精品不足,存在雷同、低质现象、演出低级趣味,真正反映农民的生活,宣传农村新人、新事、新风尚的节目不多;四是演出人手不足,缺少基层文化服务工作者,群众主动参与热情不高;五是文化资源配置错位,偏远地区或城乡结合部缺少公共文化服务;六是演出资金短缺,政府缺少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

针对当前“文化下乡”活动所存在的问题,我们政府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想办法加以解决,我认为可以努力的方向有:

一、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真正需求,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多提供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二、丰富文化形式,激发群众参与热情,鼓励群众自办文艺队伍,丰富文化演出形式,组织歌舞节、戏曲节、文化节等活动;

三、增加资金投入,政府要加大资金向基层文化倾斜,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上一篇:班委会及班干部职责下一篇:科学理财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