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2024-08-02

再谈初中地理教学反思(共9篇)

1.再谈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篇一

再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何直观

[摘 要] 几何直观不仅仅是核心概念,也是一种教学思路.几何直观的综合描述,就是利用数学图形进行数学思考.对几何直观的理解,可以视之为一种学习模型,可以引导教师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通常从作图、图形加工、图形描述三个方面进行.[关键词] 初中数学;几何直观;数学理解

几何直观被《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描述为十个核心概念之一,对于几何直观的理解,通常是从“几何”与“直观”两个关键词上进行的:几何通常是指几何图形,这一理解与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科学的理解是一致的,对于初中数学而言,这里的几何更多的是指欧几里得几何,即基于点、线而构建起来的以简洁为特征的几何图形;直观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心理学概念,通常是指基于实际看到的物体进行数学抽象后的产物――看到的对象是基础,数学抽象后形成的有效表象是目的.因此,几何直观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利用几何图形进行数学思考与想象”.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总体感觉自己对几何直观的理解还显得比较粗糙,实际教学中体现得也不太充分,因此进行了深入探究,取得了些许认识.现总结出来,供方家批评、指正.几何直观作为学习模型的存在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对几何直观的理解不能仅限于几何学习,其应当成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思路.笔者将几何直观理解为一种学习模型,主要是从建立数学理解的角度来认识的.有研究者指出,几何直观是在“数学―几何―图形”的关系链中体现其价值的,笔者就琢磨并思考:这种价值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呢?

从宏观上来看,数学是学科总称,也是学习内容总称,而几何作为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又是以图形为主要加工对象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图形所起的作用绝对不仅仅是习题的载体,而应当是学生理解数学规律的重要工具.正如希尔伯特所说的那样,“图形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描述研究的问题;可以帮我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帮我们理解和记得得到的结果”.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帮学生理解这段描述中“帮”的作用,因为学生借助图形去发现、描述研究问题的本领并非天然形成的,利用图形去理解和记忆所得到的结果,也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而这种引导的途径,与几何直观建立的过程几乎完全重合,因此几何直观建立的过程,就可以理解为初中生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与图形相关时的思维过程.于是,一种新的教学图式就出现在我们面前: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中与图形相关的学习内容,通过对图形的分析来让学生生成对图形的分析、理解能力,并在这种能力的辅助之下形成对数学规律的理解,这就是数学能力形成的过程.以“勾股定理”为例,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已经学过勾股定理的学生,提到勾股定理时,大脑里一定会同时出现直角三角形的表象,并基于此表象迅速得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平方之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认识.这个现象对于熟悉勾股定理的人来说,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强调的,因为这就是一种直觉.而笔者意识到其中的价值正在于此,什么叫直觉?其与直观有什么样的区别?笔者的回答是:直观作为一种分析、思考的过程,其最高结果正是形成良好的直觉.因此,在初中数学涉图教学中,利用几何直观来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直觉,进而形成一种高水平的思维定式,就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几何直观作为教学思路的存在

既然形成了初中数学涉图教学的几何直观教学思路,那就需要厘清这一思路的具体内涵与外延.笔者经过分析形成如下两点认识.1.几何直观是对初中数学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的概括

初中数学中的大部分内容基本上都具有“数”与“形”的特征.譬如函数,严格来讲,是以解析式为基本特征的数学关系,但这种关系可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用图形表示出来.这种图形普遍存在的事实,使得几何直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普遍的价值,因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过对“图形”的分析来理解“几何”意义,也就成为数学教师的教学思路之一(当然,这里也涉及数形结合思想,限于篇幅与文章主题,这里就不详细讨论了).重要的是,几何直观强调的是思维的参与,也就是说,学生头脑中所加工的几何对象不是孤立、僵化的,而是联系性强、可变性强的对象.如上面所举的“勾股定理”例子,从教材一般引用的毕达哥拉斯研究地砖的故事开始,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将实际事物抽象成数学图形的思想(数学抽象的存在),当学生从地面图案中抽象出由三个正方形的各一条边组成的直角三角形时,这是一种意义重大的变换,意味着学生的思维里不再是实际的地面图案,而是抽象的数学图形.同时,这一图形的形成,又将直角三角形延伸为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于是问题解决的思路也就获得了突破.事实上,通过面积关系来得到勾股定理作为最简洁的方法引入初中数学教材,其目的与意义也正在于此.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不断变化的,思维加工的对象也是不断变化的,但思维发展的脉络又是清晰的,通过对实际事物的抽象,形成几何图形,进而通过面积关系寻找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就是一个对图形进行数学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几何直观建立的过程.2.几何直观的思想可以引导数学有效教学

如果说上一点是对已有教学的归纳,那如果演绎开去还可以发现,几何直观其实可以引导数学的有效教学思路.初中数学教学有两个特别明显的主线:一是经验;二是逻辑.基于合情推理得出的基本数学概念,通常也都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而建构的,而此外更多的数学概念其实都是在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数学逻辑建立的.在几何直观的理解中,对图形的认识常常需要经验的支撑,而对图形的思考与想象,其实是直觉与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数学学习过程的描述就可以是这样的:初中数学学习,就是学生利用经验、直觉去推理,得出新的数学概念或规律的过程.有了这样的理解,可以帮初中生形成对数学学习的宏观认识,这从学习心理上来看,很有利于学生建立数学学习的认识,并化解不必要的心理障碍;从数学知识建构的角度来看,无论什么样的数学知识的学习,都是经验、直觉加推理的过程.如在“整式”的学习中,常常有一些实际问题如船在静水与流水中顺行、逆行的问题,面积问题等,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如果有了良好的画图意识(实际上是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图形),那就有了基本正确的解题思路(此时就是几何直观在起作用),待到正确的问题解决方法出现之后,学生反过来又会认识到画图这一步骤的重要性(实际上是高水平的几何直观认识的形成).以上两点分析是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何直观内涵的挖掘,以及对实际教学的启示、描述.从教学策略的角度讲,这里还面临着一个很直接的问题,那就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

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结合教学经验去总结,需要借鉴同行的智慧去分析.具体总结为三点.1.一定要有画图意识

画图是数学学习的法宝之一,画图是一个将文字转换为图形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之一,是将复杂、抽象对象简洁化、形象化的重要过程.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只要有画图的机会,教师都不能放过,简单的要让学生自己去画,难度较大的要在学生画不出的情况下教师画.一旦画图意识形成,几何直观就有了坚实的基础.2.要学会加工图形

对图形的加工除了简单的数据标入之外,还有两个要点:一是作图的准确性,作图是一个学生经验支撑的过程,有时由于对题意理解不透,会出现图形失真、比例失调的情形,这其实是培养学生良好作图能力的重要机会,教师此时不能越位,要让学生充分??图之后再给予指导;二是图形的由静变动,这个过程是学生借助自身的想象力来完成的(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可以借助几何画板来呈现动态图形,但一定要先让学生自己想,通常不能直接呈现),是培养学生数学抽象与思维能力的好机会.3.学会描述图形

描述图形也是一个重要的数学能力形成的机会,但通常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因为解题思路一旦形成,教师通常都会让学生去解题、去求答案,少有让学生基于图形进行思路描述.事实上,这是一个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掌握更精确,教师不能感觉浪费时间而忽视此过程.从另一个角度讲,描述图形也是对原有思路的重新整理,常常可以让模糊的认识变得清晰.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几何直观的重视,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教学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2.再谈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篇二

笔者认为, 如何设计新颖、高效的课堂教学导入环节, 是深化课程改革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 也是最能体现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施教技能的问题, 关系着教学效果的提高和英语教师的自身专业发展。

一、设置情景, 渲染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

心理学家认为, 感知是认知事物的首要准备。通过视频导入或利用多媒体制作与教材相关的背景资料, 能客观直接地刺激学生的感知, 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在学生感受其语境、逐步产生心理共鸣的同时,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乐意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协作、会话, 从而形成意义建构。导入时间不宜过长, 3—5分钟为宜。

例如“七年级英语牛津版7B A-mazing things单元”的内容是Eddie和Hobo谈论看见UFO的事, 如果导入材料与此有关的话, 便能很好地创设与课堂有关的情境。我在教学时, 选用了两段与之相关的视频材料, 分别剪辑于外国影片《飞碟入侵地球》及国产影片《长江七号》。尤其是《长江七号》这部电影, 大部分学生都看过并且十分喜欢, 其中有一段是记者采访一个农民工, 农民工说看到过UFO, 其实他看到的只是他的帽子。借用这段搞笑的视频, 能迅速地引起学生的关注, 并顺利地导入到本课时的话题———UFO。接下去就可以教学与之有关的词汇, 如bright light等, 为学习comic strip创设了合适的情境并扫清了语言障碍。

选用适当的视频材料, 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快速进入新授课程, 能引领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课堂, 为呈现一堂有效课堂谱写美妙的前奏。4分钟的视频导入就能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 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 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 并且不影响接下来的教学进程。

二、把握学生认知, 设计生活化的问题, 为下一步学习建立概念框架

教师在充分把握、分析、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 调动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研究、主动实践, 抓住运用知识相互交流的机会, 导入新知识, 让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本课的中心。

如“七年级英语牛津版7A Unit 4Food单元”的教学时间正好在“校园美食节”活动之际, 对此, 学生印象深刻, 所以我就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Food Festival?What’s your favorite food?这些问题一提出, 学生的话题就打开了, 他们一个接一个回答, 课堂气氛马上就调动了起来。抓住生活中的机会, 让生活实践知识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 能让学生更快地感知本单元的中心话题。

又如, “七年级英语牛津版7A Unit3 Let’s celebrate!单元”的中心话题是“Festivals”, 在Welcome to the unit的教学中, 可以先由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世界各地的有名的节日, 陈述节日的具体时间、庆祝方式及内容, 然后让学生比较国内外节日的异同, 了解举办节日的意义, 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 进行深入探索, 并在探索中积极感受和积极体验, 对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潜移默化地了解节日的目的和真正内涵, 同时增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鉴别。 (时间为5分钟)

三、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营造民主和谐气氛

导入设计可以建立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 以社会性的互助方式促进学生学习。以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 学习既是个体性的建构意义的心理过程, 也是社会性的、工具中介的知识合作建构过程。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 学生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培养协作精神, 共同建立学习群体, 这就是一个知识合作建构的过程。

“导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端, 它不仅为整个教学过程定下基调, 确定好教学的逻辑顺序, 而且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一步。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的确是一门深奥的艺术, 它的灵活运用一定要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逐渐形成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方法为主导、以交际使用语言为目的的新教学理念。如果做到了因地、因人制宜, 做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就能顺利地调控整个教学过程, 确保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的质量。

3.再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篇三

关于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已经有很多人谈论过了,现在在这里再谈谈我们在教学中的几点感想。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答题技巧。美育作为全面教育的内容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同时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它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并驾齐驱,对于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具有独特的功能。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用美的形象去感染,用美的情感去熏陶,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就可以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之中,滋润青少年的心灵,净化青少年的情思,陶冶青少年的性情,从而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

美育既和各科的教育都有着亲密的关系,美育一旦渗透到各科教学,将会增强各科教学的魅力,促进教学艺术化,语文教育在进行美育方面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从现行的各种版本的教材来说,文学作品占据了百分之八十左右,可以说都是古今中外名作的荟萃。从内容来看,思想博大精深,情感丰富贴切,形象生动多彩,好像生活的百科全书。从形式看,新颖活泼,小巧玲珑,应有尽有。从风格看,质朴美、华丽美、直露美、含蓄美、形象美、哲理美、空灵美,丰富多彩,无所不有,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美的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入美的迷宫,让他们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实在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天职,一旦有了这种认识,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扣人心扉,于是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就有了保证。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一般包括塑造美的心灵,培养美的情趣,学习美的语言,领略美的形式,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材中荟集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塑造了许多心灵美的光辉形象。在他们身上有着许多闪光的东西,他们的思想行为,大多是高尚的、进步的,与正义和真理联系在一起的,使人崇敬,使人向往。教师如果善于挖掘这些课文本身所具有的文学因素,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他们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产生共鸣,能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作为榜样,去追求美的心灵,做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情趣的人。除了正面形象外,即使反面人物的身上,也同样能受到美的教育,葛朗台虚伪、凶狠、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夏洛克极端贪婪、冷酷、残暴的阶级本质,由于作家对这些社会渣滓从本质上进行了深刻地揭示和批判,也就表示了自己理想的美。在教学中,对这些反面形象的分析过程,其本身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和分辨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过程。是那些丑恶的东西与美好的东西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学生从感性直观里获得了一种判断的能力,产生爱美憎丑、从善弃恶的心理欲望,从而也就培养了他们健康美好的感情,使他们成为心灵美的人。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欣赏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说,就是審美能力的培养。语文课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展示的艺术美及其以艺术形式所在现的社会美、自然美,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材料。一般来说,不同体裁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精心设计传达美的方式方法。如抒情散文,宜创造传情的感染气氛陶冶学生;记叙文,可借助光彩照人的形象激励学生;写景文,可借助开阔幽邃的意境开拓学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离开了语言,不可能有文学作品,从这角度看,学习美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高尔基称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无论诗歌、小说、散文、喜剧,作家为了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在语言上下功夫,创造最美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从语言的凝练美、语言的音乐美、语言的整齐美和语言的形象美这几个方面入手。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是这样开头的: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这里,语言平仄的变化,音调的扬抑,句式的反复以及句末“了”字的运用,化平易为神奇,将作者热切盼望春天到来的喜悦,表现得何等真切。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丰富多彩的,但和专门的美育比较起来,还是有自己的特点的。首先,语文教育中的美育具有从属性。专门的审美教育带有明显的直观性,可见、可触、有感,而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活动主要是借助纸上的语言进行的,需要学生感知语言,通过自身的思维想象,才能将语言化为眼前的形象和画面,才能感受作品的形象美、情思美。其次,语文教育的美育具有情感性。语文教育中的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总是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去设计教学过程,去疏导审美方向,去增强审美效果,在这个过程之中,美育就加进了教师的情感。譬如,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注目于绚丽多彩的描写,对那些平实的记叙和简洁的述说,则缺乏敏感,难以领略其间蕴含的真情实感;他们对于优美的词句爱如之宝,对那些平淡无奇却凝聚了炉火纯青功力的词句,却视而不见、不以为然。老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批事入情”、“批文入情”,感受文章的内在美。最后,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还有渗透性。如前所述,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具有从属性的,正因为这种从属性派生了审美活动的另一特点:渗透性。渗透于语文知识的传授之中,渗透于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渗透于文学形象意境的欣赏之中,渗透于教师的形象板书之中。渗透性,意味着美育不知不觉,自然而然。正像是春雨润物那样,“潜入夜”、“细无声”。

4.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篇四

我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最重要的是我感觉到了自己的紧张,不能像平时一样很从容的教学,这一点我觉得随着做课次数的增多会慢慢克服。

其次,在培养学生用图探究问题的能力上还有所欠缺,没有能很好的引导学生们如何有效、准确的读图。在地图的应用上没有做好指导,比如在对比日本和英国两个国家跨经纬度多少的问题上,学生们只是看出了两幅图一样大,一样宽,并没有看出其本质特点。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让学生学会看图说话。

第三,在教学难点上分析得太少,太粗略,没有带着学生仔细的去探究,突破难点的方法没有掌握的很好,占用了过多的时间。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选择那些学生易懂易做的方法来攻破难点。

第四,对学生放手不够,自己讲的太多,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由于学生过于拘谨,主要是学生对于所学过的知识掌握不牢固,不能及时、准确的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不 能和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在以后的课堂中应该加强对知识的巩固练习。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不足之处,我觉得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备课上,尤其没有备好学生,自己觉得很简单很通俗的问题学生不一定明白,不一定会做。例如,动手让学生画日本版图,我在多媒体上已经显示出来,并且书上也有,就是让学生照着画,结果几乎一半的学生都画不出来,甚至个别学生趴在了桌子上,我在设计这一个环节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会出现这个问题,最后只能改变方法,让那些不会画的学生拿出纸把图拓下来,接着完成以下的教学步骤。

本节课的亮点

1、教案的设计符合学生实际,能让学生很清楚看到学习一个国家,都了解哪些方面,为以后的国家学习奠定了基础。

2、把文字转换成图片,比如在讲如果发生地震,在以下四个场景中(教室、家里、户外、商场)同学们该如何自救,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后,教师多媒体展示四幅自救图片,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和接受。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中的得与失。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长处继续发扬。

2、要始终记得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必须合理的安排时间,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把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3、学习地理最离不开的就是地图,可以说地图是地理的语言,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接触地图,根据地图学习、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总结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5.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篇五

学习兴趣能够激发孩子的潜力,一个孩子如果对某一方面或者某一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地学习研究,从而培养孩子的思维习惯,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只有感兴趣,才会不断地发掘出孩子内在潜力。

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俗话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学习兴趣浓了,就会有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激情,对事物充满着好奇,解决问题的欲望强烈,从而激励着孩子解决问题。

学习兴趣能够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的兴趣浓厚了,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学习的重要基础,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孩子的学习的主动性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6.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篇六

临近中考,很多同学思想出现一些问题,有的同学感觉自己已经胜券在握,放松了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影响了自己的成绩进一步提高;相反有些同学感觉中考无望,已经有想放弃的意思,破罐破摔。这两种思想都会影响中考的正常发挥,所以在最后的几周时间里,要做好这些同学的思想工作。

要给前一种同学泼点冷水,让他们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中考是证明他们自身价值的机会,只有扎扎实实地专注于复习,在最后的关头再努一把力,才能保证他们中考中将自身价值体现到最大。而后一种同学也要做思想工作,其实有些同学并不是所有的科目都很差,只是个别科目相对相差,甚至有些同学还有一两科优势科目,所以要以此为契机,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每个人掌握知识的程度不一样,只要能够踏实复习,中考就不要计较什么结果。

在设计练习题上,不要漫无目的的做一些高难度练习,那样只会让更多的同学失去信心,得不偿失,而应该再次回顾三年来所学的基础知识,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多设计一些小活动,唤醒同学们对于基础知识的记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7.再谈初中数学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篇七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方法,多样性

所谓解题方法多样性, 就是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 运用不同的思维模式, 采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获得多种解题途径. 课堂的主体是班级所有学生, 集思广益的结果必然会出现解题方法的五彩纷呈. 下面本人就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解题方法多样性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饱满.

例题1如图1, 把菱形ABCD沿着对角线AC的方向移动到菱形A′B′C′D′的位置, 它们的重叠部分 (图中阴影部分) 的面积是菱形ABCD的面积的1/2. 若, 则菱形移动的距离AA′是 ( ) .

(1) 解法一:作为选择题我们可以采用特殊值法.

由于正方形是特殊的菱形, 所以可以设这里的菱形为正方形, 因为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平方的一半, 所以

由于阴影部分面积等于原正方形面积的一半, 故12A′C2=1/2, 所以A′C = 1, 所以. 通过以上的推导确定此题的答案选为D.

(2) 解法二:利用图形的特殊位置关系可以用相似法.

菱形ABCD平移后, 重合部分的几何图形与原菱形相似.根据相似形的性质: 相似图形的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所以得. 将代入上式求得A′C =1, 所以.

通过以上的推导确定此题的答案选为D.

点评方法一利用正方形与菱形的特殊关系, 设菱形为正方形来实现问题的解决. 这种方法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利用的数学理论知识也比较少, 所以对于填空以及选择题来说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方法二需要用到相似图形的性质, 这种方法的理论性比较强, 一旦相似的理论没有掌握便无法解答. 所以比较来看, 若解题过程中忘了一些理论知识的内容, 可以考虑选择第一种方法, 对于理论知识掌握比较完整的同学可以考虑用第二种方法解决.

例题2已知点 (-1, a) 和1姨2, b姨都在直线y = (2/3) x + 3上, 试比较a和b的大小.

(1) 解法一 (计算法) :

由于点 (-1, a) 在直线y = (2/3) x + 3上, 所以 (-1, a) 符合直线解析式, 令解析式y= (2/3) x + 3中的x = -1, 解得a =7/3, 同理求得b=11/3. 因为7/3<11/3, 所以a < b.

(2) 解法二 (图像法) :

可以根据解析式画出直线y = (2/3) x + 3的图像. 在横轴上分别找到-1, 12的对应点, 过两点分别作横轴的垂线与图像相交于A, B两点, 再由A, B两点分别向纵轴作垂线, 垂足为C, D两点. 那么C, D两点所对应的实数分别为b, a, 由于C点在D点的上方, 所以a < b.

(3) 解法三 (性质应用) :

由于一次项系数2/3> 0, 所以一次函数y = (2/3) x + 3中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因为-1 <1/2, 所以a < b.

点评第一种方法使用过程中, 需要根据自变量的大小计算出函数值的大小. 因为计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误差, 所以这种方法的错误概率也较大. 第二种方法的直观性比较强, 但需要对图像的位置有一个大概的把握. 第三种方法运用起来比较方便, 但要求我们熟练掌握一次函数的增减性.所以, 学习过程中我们熟练掌握一些性质是非常必要的, 这样可以便捷地解决此类问题.

例题3在△ABC中, AH⊥BC于H, D, E, F分别为AB, AC, BC的中点.求证:∠EDH = ∠DEF.

点评运用第一种方法时考查学生观察图形的能力, 能观察到三角形的中位线和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 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比较简单. 运用第二种方法需要辅助线才能解决, 一旦作出辅助线, 运用全等是学生的强项.

8.再谈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篇八

一、科学探究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

超过一半的化学教师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基于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的,我们认为这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够的。科学探究更需要从能力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而这一研究最佳的视角应当是心理学视角,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科学探究能力包括这样的几种能力:

其一,信息获得与提取的能力。科学探究从形式上来看,是不同环节组成的过程,从学习机制上来看却是以信息的获得与提取开始的。当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新的信息以及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学生才会迈开探究的第一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信息的获得与提取往往反映着学生最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比如在化学学习之初,通常会有通过蜡烛燃烧探究物质变化及性质的学习过程,这个时候学生必须能够看到蜡烛燃烧的现象(这是知识要求),必须知道将反应前的颜色、状态与反应后的颜色与状态进行对比(这是方法要求),必须知道蜡烛燃烧后的直接结果(是生成蜡油还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才能给出相应的猜想(猜想正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科学探究需要信息的获得与提取能力,而科学探究也能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

其二,信息运用与加工的能力。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实验(科学探究的另一个环节)来获得信息,然后学生就要对这些信息进行运用与加工,以拉瓦锡对空气组成的探究为例,其在燃烧现象中发现了一个异常的信息,即燃烧后物质的质量与燃烧之前发生了变化,这个信息对于当时的其他化学家而言,是没有加工的价值的;而对于拉瓦锡而言,则是有探究的必要的。同样,当我们将类似的实验如红磷的燃烧等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就会得到一个类似的信息,这个信息可以用来比较,可以用来分析,可以用来加工。因而科学探究就会进入数据分析与结果交流的阶段。

其三,信息表征与判断的能力。科学探究的最终结果是得到一个科学结论,这个结论一定是通过信息来表现的。以上所举氧的发现的探究中,探究的结果是否正确需要判断,探究的结果如何用以交流需要实验的生成结果。因此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信息的表征与判断就对应着科学探究的最后环节。

二、科学探究的能力究竟应当怎样培养

当教师能够从能力的角度来研究科学探究时,实际上也就找到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这种能力培养的途径,应当是对应着上述科学探究的能力理解的。

在获利和提取信息的时候,关键在于问题。如果同行们还有印象,应当记得科学探究的第一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然而大家也都知道问题的提出不只是在陈述句的后面加一个问号,而应当是学生在认知失衡后产生的疑问。那么认知怎样才能失衡呢?关键还在于信息的提供。如在探究“二氧化锰在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反应中的作用”中,只有学生在进行了有无二氧化猛两种情况下,过氧化氢分解速度(亦即氧气获取的速度)比较并得出不同信息之后,学生才会提出可供探究的问题。

信息的运用与加工过程,一般对应着科学探究的实验计划、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的得出等。在化学教学中,实验的计划在于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实验技能与实验思路,而这在实验计划与设计中是以信息的方式来呈现的,小组的成员之内以及小组之间的实验计划交流,也是通过信息交换来达成的。作为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即实验过程,其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是利用实验操作这一过程,将学生熟悉的信息输入,然后将新的信息输出的过程。在“探究分子、原子的特征”中,学生通过对分子运动现象的观察,通过对酒精与水混合的实验现象的观察,可以得到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信息,可以得到不同状态的物质分子间隔不同的信息。其中“不断地运动”“间隔不同”等信息对于学生而言,都是思维加工的结果。

至于信息的表征与判断,可以在科学探究的实验环节之后,对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视觉和听觉信息存在于学生的视觉与听觉通道当中)进行表征,即将其转换为文字信息。

总的来说,信息的获得、加工、表征等能力,存在于科学探究的不同环节当中。而科学探究的不同环节,也正是各项能力培养的过程。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能力培养的角度,结合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理论,来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科学探究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教师充当什么角色

尽管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仍然必须强调的是,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因为给学生什么样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完成什么样的信息加工过程,学生才会经历什么样的探究。而探究能力只有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生成,化学课堂的探究与真正的科学探究不同,学生没有可供尝试的大量时间,学生也一般不可能会走许多的弯路之后才能接触到真正的探究,因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化学教师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与实际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实施。

当然,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内驱力激发问题。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来,科学探究的能力才会得到培养。而科学探究与一般学习并不完全相同,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不少学习优秀的学生对科学探究并不感兴趣,他们只愿意获得一个好的考试分数,但并不愿意经历一个相对更为艰苦的科学探究过程,而学习较差的学生则更是如此。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要超越化学知识获得的层面,从学生自身成长的角度,从化学素养提高的角度来促进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认识。

总的来说,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前提在教师,关键在学生。只有教师引导得当,学生探究内驱力得到激发,那有效的化学教学就能够得以发生。

9.初中地理优秀教学反思 篇九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反思1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涉及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政策、民族分布和民族风情几个部分。其中,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局,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边疆地区,对祖国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风情的学习,既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又培养了学生加强民族团结,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农村的生源基础相对较薄弱。多年来,由于各种因素,成绩还偶的就转走了,留下的学生差异非常大。所以在考试分数上和城区的学生比较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学生学习成绩基础不是很理想,所以目前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地图掌握的情况不是和理想,对于地图的语言的表达能力欠加。由于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所以综合题的难度不是很难都难以解决,加上目前教材与实际生活有些差距,学习觉得没有实际功用,所以学生学习缺少热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让学生在获取资料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通过课堂活动,创设积极互动的情境,展示个性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我国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民族自豪感。

2、在学习中,产生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风俗和生活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难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反思2

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

本节主要讲述了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及其区别,以“当你清晨背起书包走出家门最先感受的是什么?”为切入点,用身边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体现课改中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出天气的概念。之后又附有天气符号、卫星云图以及相关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天气预报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小活动”题目的设计也是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反映了当前课改的提倡的“学习有用的地理”。

一、学习身边的、有用的地理知识。

天气和气候,如果按传统的授课方式,讲起来会有些难度,因为气候、卫星云图等专业术语很抽象,而本节课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出发,从同学们的观察、回忆入手,了解天气和气候,教案中列举了既浅显又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说明掌握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使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知识。

二、给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地位,请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师生一起探究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现,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还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成为课堂的主人,营造出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和个性张扬的空间,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反思3

不知道为什么,实践了一年的合作学习,成绩的突显让我确实看到了应试教育所不可企及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在不断的提高,在学生发自肺腑的言谈中,对学习对人生对生活的渴望与美好的期待都在悄然的扎根于学生的灵魂深处,学生对我的钦佩与感恩都让我感觉到作为老师的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虽然一直以来,我感觉自己也没有做什么,只是做了一名老师本应该做的事情,但学生对我的仰慕与信任却让我在平淡的生活中寻得一丝丝心灵的慰籍,在课堂这个社会小舞台的角色扮演上,在心灵和心灵碰撞的空间里,在创造思维激情的勃发里,真真正正的感受到学生与老师其实是互助共勉的,相互激励相互携持,我们才走到了现在,也体验到丰收的喜悦。但此时此刻我内心的不安也在隐隐约约的闪现,不知道自己在担心什么,或许一路走来,曾经的享受课堂的激情,曾经夜幕静谧下思维的缓缓流淌,曾经梦想的执着,都在褪掉鲜艳的颜色,轻车熟路的风景或许已经引不起我太多的眷恋和向往,冥冥之中我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疲累,或许这一切在考验着我曾经的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也或许在担心,自己的智慧不能满足于日臻成熟的教学方式所要求的新的创造和改变,我有点感觉力不从心。

当感触于出外学习的一节课,看到人家成熟的合作机制,看到课堂上学生那饱满的热情和求知的渴望,以及用不同的方式展示精彩的自信,我忽然感觉到自己所无法达到的高度,也忽然感觉到势单力薄的孤独,当看到小组长以主持人的身份将一节课演绎的犹如春晚的精彩,我内心触动了,如此的课堂不就是求知,交往,审美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吗?而这样的课堂不就是成功教育的基石吗?而反思我的课堂,虽然学生看似热热闹闹的学习气氛,但也掩盖不了粗线条的单薄,学生饱满的热情或者仅仅是为了小组的分数和荣耀,而不是真正的把学习看成自己的内在需要,自己展示生命精彩的机缘,与我所倡导的让学生做有智慧的人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当我试着将这种表面的方式挪移到我的课堂上时,才发现那仅仅是没有灵魂的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是折断了的枝叶没有根部的滋养,也许一切还得从长计议,慢慢做起。这一节课的尝试,让我感觉自己课堂的任重道远和迷茫。

静心思索的一刻,我总再想,这一生我到底在追求什么?或许这个命题值得每个人去玩味深思!做最好的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简单快乐就好!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反思4

当初因为参加讲课比赛,感觉课堂上的学生离我那么遥远,感觉课堂好像是我一个人的舞台,学生只不过是我为了证得一张证书的工具,于是,从讲课比赛舞台退出来之后,自己悄悄地进行了课堂的教学改革,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尝试着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于是,在那以后的日子里,我的课堂上学生激情飞扬了,被压抑,被奴役的性灵得到了释放,课堂上有了学生灿烂的笑容,我也曾享受着这样的快乐而幸福的生活着。有见地的领导也被这样的课堂感染着,于是喜欢上了这独属于我的课堂。这只是因为我们对青春生命的尊重和对未来年轻生命的担当。

日子就这样如小河流水一样,慢慢地往前。天高云淡的生活,石中清流滴滴,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但风,但雨耐不住这样的寂寞,于是心生醋意,一阵风来,一阵雨来,让云儿暂时找不到了自己的归宿,也冲昏了自己的头脑,度过了一阵浑浑噩噩的日子,但,风和雨是经受不住岁月的推敲,天高云淡才是生命的常态,饱经风霜让天更高,让云更淡,更成熟,删繁就简,才顿悟了生命的真意,才了悟生命的真实!生活不是非黑即白,非白即黑,混合色调才是通融的人生。严嵩不一定就是坏蛋,海润不一定就是好人,“知行合一”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又是一次讲课比赛,虽然几经曲折,但还是站在了讲课比赛的舞台上,不同评委的口味,不同的教学理念,迥异的教学思想,冲撞着我这只属于学生激情飞扬的课堂,于是,在几分清醒,几分醉中,我又茫然了,回来思索了良久,甚至一小段时间内对这属于学生的课堂缺乏了兴致,我要提炼属于自己精彩的课堂,反复观看全国名师的视频,反复钻研教材,不厌其烦的向我的同事请教我不懂得地方,对一个问题的处理都要思索再三,这一切,让我在一段时间内,感觉课堂上的我激情飞扬,自信满满,天下英雄舍我取谁!学生间或被我的情绪所感染,也有时和我一起随声附和着讲课的话语,但是,在更大的程度上,原来属于学生探究的快乐没有了,学生互相讨论问题的热情没有了,学生对知识顿悟的眼神没有了,课堂又回到了灌输知识的藩篱中,午夜梦魂,心生愧意,耳畔总会想起领导多次对我的话语“学生精彩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不要在乎其他,坚持走自己的路子。”在黑暗前的黎明到来之前,又出发了!或许我会笑,或许我会哭,但这一切都不重要,有观众的舞台是精彩的,有喝彩声的舞台是喧闹的,但没有观众的舞台确实真实的!

说来,讲课比赛与同事相比我很失败,我羡慕同事的成功,但我不嫉妒,因为做好自己永远比嫉妒别人更重要。上帝赋予每个人的都是均等的,做好自己才是对生命的无比尊重。执着了六次讲课比赛,却没有一次自己满意的成绩,省讲课比赛的舞台或许对我永远是遥不可及的梦,但我依然会走好属于我的每一步,或许仅仅只是相夫教子,夫唱妇随,仅仅是和同事之间平平淡淡的生活着,嬉笑着,但我依然快乐着!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反思5

几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以下是针对自己近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的三点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很有必要根据我们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应努力提高活动的

“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反思三: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目前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应该让学生来谈谈,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感悟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集体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内容,针对主干内容和考点内容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判断,留给学生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教学内容开放,关注社会重大的科研成果,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实际生活,其次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让学生展开辩论,越激烈越好,再次,作业设置要开放,作业形式要多样,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开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学生,关注其差异性。

通过一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学生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和人文环境等自然地理知识,并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所以说学习地理是很重要的,学生们都从思想上重视了地理这门学科。

通过地理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民族素质。地理教学贯彻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就使他们具备所必需的地理基础知识,我们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而不是单纯为了升学,或者只是依据地理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的去确定教学内容。

通过地理教学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会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收集一些地理材料和图片,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国家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结合教材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看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看学生学得如何。初中学生,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非常旺盛的时期,在课堂上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有“说”的机会,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湘教版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叙述,文字表达简洁明了,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看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加大了“活动”、“阅读”、“思考”方面的篇幅内容,使“活动”、“思考”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材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多说”学习情境,师生一起讨论,共同完成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识,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5、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探究学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反思6

新课标强调的是地理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点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比较深的体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的体验生活,体验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学地理为了什么?可能很多老师都曾经考虑过这个问题。可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却没有很好的解决。总是一味的填鸭式的让学生掌握我们要他们掌握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在生活中却没有很好的体现。更加离谱的是,学生掌握的知识,很多在我们教师的指导下,只是成为记忆的,感性的。并没有上升到理性的知识。所以,学生学地理是为了升学,为了以后有好的工作。这样就违背了地理的生活性。

我们觉得在教学中,多让我们的学生探讨一些问题会更好。因为,在平常的教学中,学生有时会觉得地理的学习非常的枯燥无味,对学生的兴趣有很大的打击。如果我们能多思考我们的教学内容。多想一些适合学生探讨的地理问题。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会增加。并且,我们还可以将一节课的内容转化为若干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去研究和解决。这样学生有了这些课堂的点缀,就会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们的地理课堂也就不会那么枯燥了。我们的差生面也不会提高的很快。地理的学习,在某些时候总有一些人会退出学习。

地理教学的现状表明,退出的人就很可能回不来我们的地理学习中。而兴趣的再现让放弃的学生就会重新回到我们的前进的队伍中来。我们希望走的学生越来越少,回来的学生越来越多。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反思,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反思7

教材分析

1.本节要求掌握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地区分布规律。降水的的测定、变化及分布,是天气预报的两大主要指标之一,也是研究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本节内容承上启下,上一节探究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本节通过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归纳出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2.降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密切的联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交通是否顺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学情分析

本节课规律多、知识容量大,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该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身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激活书本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具,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所学知识。

学生认知障碍点: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举例说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情参与,了解降水,了解人类的生存条件,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球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难点: 绘制降水柱状图,总结各地降水的变化规律。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全球降水的分布规律。

上一篇:职业规划与三生教育下一篇:2024初三语文复习--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