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排名

2024-09-12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排名(共8篇)

1.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排名 篇一

§1.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函数的有界性、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并利用定义证明函数是否具有有界性、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2.掌握有界函数、单调函数、奇(偶)函数、周期函数的图形特征,并加以合理地应用.Ⅱ.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有界函数、单调函数、奇(偶)函数、周期函数的概念.难点: 有界函数、单调函数、奇(偶)函数、周期函数的概念.Ⅲ.讲授内容

有界函数

定义

1设f为定义在D上的函数.若存在数M(L),使得对每一个xD有

f(x)M(f(x)L),则称f为D上的有上(下)界函数,M(L)称为f在D上的一个上(下)界.

根据定义,f在D上有上(下)界,意味着值域f(D)是一个有上(下)界的数集.又若M(L)为f在D上的上(下)界,则任何大于(小于)M(L)的数也是f在D上的上(下)界.

定义2 设f为定义在D上的函数.若存在正数M,使得对每一个xD有

f(x)M,(1)则称f为D上的有界函数.

根据定义,f在D上有界,意味着值域f(D)是一个有界集.又按定义不难验证: f在D上有界的充要条件是f在D上既有上界又有下界.(1)式的几何意义是:若f为D上的有界函数,则f的图象完全落在直线yM与yM之间.

例如,正弦函数sinx和余弦函数cosx为R上的有界函数,因为对每一个xr都有sinx1和cosx1.关于函数f在数集D上无上界、无下界或无界的定义,可按上述相应定义.的否定说法来叙述.例如,设f为定义在D上的函数,若对任何M(无论M多大),都存在xD,使得f(x0)M,则称f为D上的无上界函数.

§1.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例1 证明f(x)1x为(0,1]上的无上界函数.1M1证 对任何正数M,取(0,1]上一点x0

f(x0)1x0,则有

M1M.故按上述定义,f为(0,1]上的无上界函数.

前面已经指出,f在其定义域D上有上界,是指值域f(D)为有上界的数集.于是由确界原理,数集f(D)有上确界.通常,我们把f(D)的上确界记为supf(x),并称之为f在xDD上的上确界.类似地,若f在其定义域D上有下界,则f在D上的下确界记为inff(x).

xD

例2 设f,g为D上的有界函数.证明:

(i)inff(x)infg(x)inf{f(x)g(x)} ;

xDxDxD

(ii)sup{f(x)g(x)}supf(x)supg(x).

xDxDxD

(i)对任何xD有

inff(x)f(x),infg(x)g(x)inff(x)infg(x)f(x)g(x).

xDxDxDxd上式表明,数inff(x)infg(x)是函数fg在D上的一个下界,从而

xDxDinff(x)infg(x)inf{f(x)g(x)}.

xDxDxD(ii)可类似地证明(略).

例2中的两个不等式,其严格的不等号有可能成立.例如,设

f(x)x,g(x)x,x[1,1],则有inff(x)infg(x)1,supf(x)supg(x)1,而

|x|1|x|1|x|1|x|1inf{f(x)g(x)}sup{f(x)g(x)}0.|x|1|x|1

单调函数

定义3 设f为定义在D上的函数.若对任何x1,x2D,当x1x2时,总 有

(i)f(x1)f(x2),则称f为D上的增函数,特别当成立严格不等式f(x1)f(x2)时,称f为D上的严格增函数;

§1.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ii)f(x1)f(x2),则称f为D上的减函数,特别当成立严格不等式f(x1)f(x2)时,称f为D上的严格减函数;

增函数和减函数统称为单调函数,严格增函数和严格减函数统称为严格单调函数.

例3 函数yx3在R上是严格增的.因为对任何,x1,x2R,当x1x2时总有

x2x1(x2x1)[(x2x12)234x1]0,即x1x2.233

例4 函数y[x]在R上是增的.因为对任何x1x2R,当x1x2时,显然有[x1] [x2].但R上不是严格增的,若取x10,x212,则有[x1]=[x2]0,即定义中所要求的严格不等式不成立.此函数的图象如图1—3所示.

严格单调函数的图象与任一平行于x轴的直 线至多有一个交点,这一特性保证了它必定具有反 函数.

定理1.2

设yf(x),xD为严格增(减)函数,则f必有反函数f定义域f(D)上也是严格增(减)函数.

设f在D上严格增.对任一yf(D),有

xD使f(x)y.下面证明这样的x只能有一个.事实上,对于D内任一x1x,由f在D上的严格增性,当x1x2时f(x1)y,当x1x时有f(x1)y,总之f(x1)y.这就说明,对每一个yf(D),1,且f1在其都只存在唯一的一个xD,使得f(x)y,从而函数f存在反函数xfyf(D).

1(y),现证f1也是严格增的.任取y1,y2f(D),y1y2·设x1f1(y1),x2f1(y2),则y1f(x1),y2f(x2).由y1y2及f的严格增性,显然有x1x2,即f1(y1)f1(y2).所以反函数f21是严格增的.

例5 函数yx在[—,0)上是严格减的,有反函数(按习惯记法)yx,x(0,);yx在(0,+)上是严格增的,有反函数y2x,x[0,+)。但yx在2§1.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整个定义域R上不是单调的,也不存在反函数.

上节中我们给出了实指数幂的定义,从而将指数函数

yax(a0,a1)的定义域拓广到整个实数集R.下面证明指数函数在R上的严格单调性.

例6 证明:,y=ax当a>1时在R上严格增;当0

设a>1.给定x1,x2R,x1x2.由有理数集的稠密性,可取到有理数r1,r2,使x1r1r2x2,故有

ax1x sup{ar|r为有理数}arar2sup{ar|r为有理数}ax2,1rx1rx2这就证明了a当0a1时在R上严格递增.

类似地可证.ax当0

由例6及定理1.2还可得出结论:对数函数ylog严格递增,当0

奇函数和偶函数

定义4

设D为对称于原点的数集,f为定义在D上的函数.若对每一个xD,有

f(x)f(x)(f(x)f(x)),ax当a>1时在(0,)上则称f为D上的奇(偶)函数.

从函数图形上看,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则关于y轴对称.

例如,正弦函数ysinx和正切函数ytanx工是奇函数,余弦函数ycosx是偶函数,符号函数ysgnx是奇函数(见图1—1).而函数f(x) sinxcosx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因若取x04,则f(x0)2,f(x0)0,显然既不成立f(x0)f(x0),也不成立f(x0)f(x0).

周期函数

设f为定义在数集D上的函数.若存在>0,使得对一切xD有f(x)f(x),则称f为周期函数,称为f的一个周期.显然,若为f的周期,则n(n为正整数)也是f的周期.若在周期函数f的所有周期中有一个最小的周期,则称此最小周期为f的基本周期,或简称周期.

§1.4具有某些特性的函数

例如,sinx的周期为2,tanx的周期为.

函数 f(x)x[x],xR的周期为1(见图1—4). 常量函数f(x)c 是以任何正数为周期的周期函数,但不存在基本周期.定义在R上的狄利克雷函数是以任何正有理数数为周期的周期函数,但不存在基本周期.(Dirichl)et

2.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排名 篇二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日益发展,人们时常需要借助计算机来处理大规模的离散数据,由此组合数学与图论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组合数学与图论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以组合数学理论和图论为导向,让学生掌握离散问题的理论证明和相关算法,训练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科学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离散问题的分析能力和算法设计能力,培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影响着学生日后运用组合数学与图论的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由于离散数据是计算机所处理的主要对象,因此离散对象的处理就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核心。当前,组合数学与图论是研究离散对象的最有力数学工具,在计算机科学中它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它提供了对很多问题都有效的一种简单而系统的建模方式。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很多问题都可以转化为组合数学与图论问题,然后用组合数学与图论的基本理论与算法加以解决。

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也有大量问题都可以运用组合数学与图论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组合数学与图论所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高校里面的很多专业,如通信科学、电网络分析、结构化学、经济学、社会学、遗传学等,都会运用到组合数学与图论的一些理论与方法。

在组合数学与图论课程教学方面,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人们做了大量的教学探索、改革与实践。王桂平等[1]通过程序设计竞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方法。孙培等[2]将教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刘瑞芳等[3]从一些教学的设计出发,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殷志祥等[4]提出了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的思想,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增强教师间的团队协助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通过分析该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工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特点,提出一些教学改革措施。

2 组合数学与图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在组合数学与图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将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从概念引出、教学模式、专业特点和科学研究四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文中所涉及的一些概念和术语如无详细说明,可参见文献[5-7].

2.1 运用故事和历史背景引出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组合数学与图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源于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如Fibonacci序列小兔繁殖问题、欧拉36名军官问题、夫妻入座问题、Hanoi问题、幻方、鸽巢问题、七桥问题、着色问题、邮路问题等发展而来.另外,游戏的数学抽象往往涉及到一些著名的数学家。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和其时代背景引出概念,同时探讨相关的理论知识。比如行遍性问题的教学,可以通过七桥问题、欧拉的故事和中国邮递员问题的故事一起来引出,既能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起源、认识到数学家的思维方式,又能让学生了解到那一时代中国数学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采用“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悟性

当前,由于大学课程学时数的不足,教学大都是用“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方式,快速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缺乏主动思考。然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换代非常快,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为重要。

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上资源对新知识自主学习。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探讨,对学生的疑惑进行答疑,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讲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两种教学模式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悟性,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

2.3 结合专业特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组合数学与图论的数学理论知识丰富,需要一定的数学功底,通常在理论知识讲解上,容易讲解得复杂和宽泛。对于倾向于应用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组合数学与图论课程知识,不能停留在纯粹数学的思维方式上,还需建立起数学理论知识与后续课程的联系,也就是建立起组合数学与图论这一数学工具与计算机科学相关课程的联系。因此,在组合数学与图论课程的理论知识讲解上,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宜深究理论知识证明,应该力求简单化,保证基本的理论知识结构,结合相应的算法加以阐释,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4 结合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学术视野

组合数学与图论知识可以应用到很多研究方向,比如组合优化、并行计算、容错计算、图论算法等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结合自己或他人的科学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术视野。比如,在图的连通度的教学中,可以展示网络的故障诊断性、网络的容错性、网络的拥塞等方面的论文,让学生意识到连通度知识的学习是可以用来解决计算机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拓宽学生在这一理论知识方面的广度。对于有科研兴趣的学生,更容易切入到计算机科学的相关科学研究领域。

3 结语

本文探讨了组合数学与图论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提出了四种不同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运用组合数学与图论知识解决计算机科学相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桂平,冯睿.计算机专业图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20):70-72.

[2]孙培,刘凯,曾俊杰,杨本朝.在图论课程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2015(8):118-119.

[3]刘瑞芳,贾会才.组合数学课程的教学实践[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12,24(1):75-77.

[4]殷志祥,张家秀,钱建发.组合数学课程教材立体化体系建设[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83-86.

[5]卢开澄,卢华明.组合数学(第三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J.A.Bondy,U.S.R.Murty,Graph Theory[M].Springer,2008.

3.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排名 篇三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推进,现阶段高中数学课堂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得到了改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然而就教学实践来看,有时候一节课45分钟如果让学生真正的活动、讨论起来,而不是仅仅走走过场,如要按时完成授课计划,课堂45分钟的时间根本不够用。而翻转课堂、微课的出现为作者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和理论的方向。

一、传统教学与视频教学有机融为一体,实现有效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微课程设计:

通过这样的微课程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看到微课是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同时也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环境。它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利用教学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调控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时,节奏的快慢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记笔记。同时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让教师有充裕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习小组,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而学生们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依靠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全面提升了课堂互动。

二、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限度

虽然多媒体已经覆盖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教育阶段,但通过考察发现一些学校尤其是农村的一些学校教师的课件制作、视频制作能力并不是很高。除了计算机专业的老师能够灵活运用,其他老师在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上都要打折扣。因此现阶段要求每位教师都做微课视频不现实,这有待于教育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提高。虽然课堂不必时时微课,但作为一种教改新形式,新做法,作为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辅助,教师必须熟知并能够运用。

视频教学是信息化时代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它有着众多的优势,但不可忽视的是,它也存在着先天不足。将其单纯地应用于传统教室课堂,它缺乏交互性和针对性,也缺乏教学双方的情感交流。因此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这也是为什么传统教学不能被其他教学形式完全取代的原因之一。充分发挥视频教学和传统教学各自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推进现代教育的进步。

作者简介:

4.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篇四

王文明中学 邓小花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科的课程与教学遇到许多问题,这就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学创新”的基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应扮演引导者、启发者、咨询者的角色。“教学创新”意味着“教学观念”的改变。归根结底意味着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得到转变。“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点我们每一位教师能理解,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做到三个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更新、能力更新。通过阅读此书让自己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在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后,更坚定了自己要不断地学习与实践。

何谓“教学设计”,对此概念的涵义远末达成共识。本文暂认为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的一般原理和教学内容、目标、要求,结合自身的经验、特点,从学生知识、能力状况的实际出发,对各种教学要素进行统筹整合,制订教学方案的技术性活动。当我阅读到此书第二章第二节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发现学习深有感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指人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从教学的角度看,如果教师只作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概括出原理或法则,他们就会因自己发现所感到愉快和成就欲的满足而使学习具有强大的动力,所得知识也会深刻而不易遗忘,并能广泛应用于实际,有助于智力的发展。正如《标准》所强调: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实践中,在“发现学习模式”的操作中,我们应注重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同时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数学教师要给足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垂直》这一课时,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的互相垂直的两条边,用身体的姿势或手势表示互相垂直,用两支笔表示互相垂直。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调动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以上是我阅读此书的点滴体会,而此书的博大精深不是几个月可以理解消化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实践,切实学以致用,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读书笔记

阮美好 @ 2010-1-4 22:43:00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本质》读书体会

一、专题阅读简况

本章通过实例《诗歌可以这样教学》引入,探讨在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的当今教育,我们的课程与教学观念、形式等变化的问题,从“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因素“”课程层次“”课程与教学的定义“”课程与教学观的演变”等方面分四节阐述,循序渐进地帮助我们清理课程与教学的本质问题。本书编者的研究立足点高,研究视野广,研究落脚点明确,研究意识超前,涵盖面广,言简意赅,不枝不蔓,深入浅出,充分体现了本书“学程”的特点,率先垂范地体现了

课程与教学本质。

作为一线教师,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我自然是使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编者的引导下,结合自己的理论认识、实践体验,对教材内容加以理解,犹如重新经历了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过程,有不少地方产生思想的共鸣。

二、阅读收获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因素”从影响因素的种类到主要影响因素,把影响因素逐一梳理,继而逐渐明确,这是影响“课程与教学本质”的的基础与前提。编者既尊重传统研究的成果,但有不局限于传统成果,把研究的视界放于不断变化的改革进程,把科学创新的力量容纳进来,如把“自然环境”纳入“课程与教学影响因素的种类”,把“生态”纳入“课程与教学的主

要影响因素”,让我佩服之至!

长期以来,作为一线教师,我一直孜孜以求地探索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近一两年,“生态”一词逐渐进入我的探索视野,我发现,从以往的“关注教师本位”到“关注学生本位”到全面关注学习环境,是一个走向教育本质的探索过程。“生态”一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生态危机的产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忧虑和不安。世界各国相继成立了有关环境保护的组织和召开了相应的国际会议。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为全球所关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上升为全人类共同的发展战略。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成为全人类共识的背景下,生态教育应运而生。《21世纪议程》中强调“教育促进持续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它能提高人们对付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最早探讨的是自然环境的问题,继而拓展到教育等各个社会领域。生态教育是指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思考教育问题,旨在充分发挥教育在应对生态危机中的作用,为人类的生存与合理发展寻找道路。生态的思想源泉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道家所倡导的“天道自然”、“天人合一”,“生态教育”是一种生态化的教育理念,体现着“人境合一”、“互惠共生”的思想。“生态教育”重视“生态场”的构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生态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教育”中,师生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而存在的。它所追求和突出的是达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生态教育通过使用各种教育形式和传播媒介,使受教育者清楚地获得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对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和社会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如何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实现个体、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通过生态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发展的学校教育氛围,从而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开始从“生态”教育的角度考虑自身的教学,重新审视与部署学校的校本教研,从“生态”教育理念出发,构建学校生态德育文化网络,确立以专题课例研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开创了学校教育的新局面,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成果。

第二节“课程层次”,从课程决策层次到课程运行层次,体现了新课程实施的宗旨——集权与分权、统一与多样、标准与特色的平衡,自下而上、分级构建、自主实施。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体现了地方与学校一定程度的课程决策自主权,也体现了“生态”教育的理念。所教课程与所学课程体现了教与学双边互惠共生、和谐发展的关系,这也是“生态教育”的理念。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定义”,从课程的定义和教学的定义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又分别从已有的定义到新阐释进行论述,体现了编者的研究思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梳理,进而提出新的定义,如果时间充裕,精选参考文献的相关内容,组织研读,我们的理解会更深刻。联系刚刚完成文献综述作业,我觉得,编者的研究与论述思路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对于“课程的新阐释”,回顾新课程改革的历程,我非常认同编者的观点:“课程实质就是实践形态的教育,课程研究就是实践形态的教育研究,课程改革就是实践形态的全面的教育改革”。对于“教学的已有定义”中的“突出„教‟的含义“”重视„学‟的含义“”强调„教‟与„学‟相统一的含义“”揭示„教学生学‟的含义”这四种不同的指称,我的感受是极其深刻的,可以说,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自己就经历过了这四个探索的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如制定教学目标,研究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本世纪初,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释放了我的教育视野,使我得以从学生的角度关照教学,挖掘学生作为教育的重要资源。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纯生本教育并不符合现有的教育制度与教育形势,学生的学业无法与教师的教分离,于是,我又举行探索教与学有机整合的道路,开展了构建师生交往性的教学模式,我又发现,师生的交往并不是在同一个层次上的,并不是完全平等的,也不可能完全平等,因为学生毕竟是学习者,他们需要老师的引导,在本书中,我终于发现了当年冥思苦想而不得其果的答案——“然而历史铸就的„教‟的„上所施‟和„学‟的„下所效‟含义和性质,是抹不去也遮蔽不了的,也是„交往‟无法包含和承载的”!多年思索终于有了答案,我无法形容自己的激动心情!的确如此。那么,教学过程毕竟有交往的充分,虽然不是全部,近几年,我苦苦寻找师生交往的科学合理的方式,逐渐发现,教师的责任在于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当然,学生也是重要的营造者。因此,我注力于教会学生学习,这与十多年前的学法指导不同,更加全面综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系统和方法系统,引导学生弄清楚学习的实质,明明白白地学习。事实证明,我的探索是成功的,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都大为提高,不少学生升上初中、高中,依然觉得这个学习方法有用。直到读教育硕士,我才弄明白自己不自觉地使用学习理论中建构主义原理,教会了学生各个层次的知

识。这也体现了“生态教育”的理念。

第四节“课程与教学观演变”,分别从“课程观的演变”和“当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进行论述,层次分明地阐述了演变的过程,体现了课程与教学观念从死板单一走向灵活多样、从狭隘的时空走向时空的开放,从不科学合理走向科学合理、从关注课程与教学到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等分明的特点。总而言之,在创新中前进,在前进中回归教育最本质。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 2011-8-23 20:29:55 | By: 11陈庆来 ] 课程的现代发展

1.从强调学科发展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关注的是学科体系,学科内容,这样的课程就把学生的直接经验排斥在外,关注学习者的经验与体验的宗旨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的核心,这样的课程并不排斥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在学生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整合学科知识,使学科知识成为学生发展的资源,而不是控制的工具;

2,从强调目标,计划发展到强调学习过程的价值:强调目标,计划的课程忽略了教学过程中许多非预期因素,而当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时,教学过程必然生成许多事先无法预料的创造性的因素,正是这种非预料的创造性因素能够较大程度地保证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强调过程性的课程才能使教师,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科教学中潜在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体现,3.从强调教材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整合;片面强调课程即学科,目标,计划,必然出现把教材等同于课程,教材控制课程的认识与现象,而强调学生的经验,体验,强调教学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必然会把课程作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四个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动态的,具有生长力的课程生态系统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发展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传统的课程观只看重根据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育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学校里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是显性课程,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隐性课程,而隐性课程对人的发展有着计划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实施显性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使两者成为学习课程的有机整体。5.从只强调学科课程到强调学习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已不仅仅来自于学习,老师,如果把学生在校外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所获得的经验与体验称之为校外课程的话,那么,课程改革就不能仅看到学习这个狭小的领域,而应当赋予课程的开放性,以实现学习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互补。新课程特点剖析:1.增补了一些具有时代特此的学习内容,2.关注实践与综合运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3.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人为素养。4.关注知识的联系,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识 5.关注知识的获得过程,形成对知识的完整感受。6.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 7。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了重新定位。

教学发生的必要条件;1.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2.明确学生所学的内容,3.采用易于学生觉知的方式。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后感

By syxxzjf 发表于 2011-5-16近期利用空余时间仔细阅读了刘娟娟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这本书,读完之后发现此书站在理论的高度,结合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和前人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及一些有效的教学设计,给我们一线教师以指引和启示。虽从教近二十年,但总觉得自己实践得多,总结得少,因为总结提升时总发现自己缺少的是理论支撑,现行教育改革和现在学生的特点,迫切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数学论及相关学科教育教学理论,我争取从这本书的学习开始,多学习,多体会,促提高,求发展。

这本书基本内容的安排特点:首先根据不同阶段儿童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将教学对象分为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三个阶段,分别介绍了各阶段儿童学习的能力指标,分析了各阶段教材的特点和内容呈现方式以及如何确定使用的教学方法。其次,每一个教学阶段编写的内容均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确定的。第三,每一个阶段的四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学习能力指标的了解;教材分析与教学内容的确定;前人优秀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借鉴;教学过程的设计。这部分内容又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任务分析、教学设计思路与方法,课堂教学实践与评价,优秀教学设计借鉴及自己来设计这几部分。层次清晰,分析透彻是这本书编排特点,读完之后我感触颇深,收获较多,下面就结合各年级学习能力指标、前人优秀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这三个方面的学习,谈谈本人的收

获。

一、各年级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指标的学习体会

本论著着重根据新课标的相关目标规定以及各年龄段儿童数学学习特点,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这四个方面确定了不同年龄儿童数学学习能力的具体指标,这几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分别强调了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学习了本书中的学习能力指标的确定,让我这个长期教高年级的老师对低中年级的各个学习领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明确的了解,能正确把握每个知识的教学方向及深度与广度,了解到高年级所学的每一块,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在教学时能更加有效的调控,有效地利用正迁移,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力。这样就能改掉以前在课堂上总认为学生什么都不懂,面面俱到地讲,从而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机会,在今后课堂教学时就能做到精讲,留下充足的时间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练习,将学生各方面

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每一节课。

二、前人优秀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学习收获

本论著中收集了多个先进有效的数学教学模式,给我们一线教师以指导,让我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始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使用更加先进合理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本书中介绍的马芯兰的“迁移——发展”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以及“分层异步集体性”教学模式,这些课堂研究成果都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以学生的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些模式均是在教师正确地引导下,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地探索认知结果,从而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数学能力。

在推行 “五严”规定之后,我们一线教师都感到现在的数学教学时间明显减少,学生中两极分化现象更加严重,那些学困生根本不能在有限的时间中完成与其他学生一样的学习任务,成绩明显落后,导致他们失去了学习信心,产生厌学或自暴自弃。作为长期任教毕业班的我来说,以前班上出现学困生后,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帮他们逐题讲解,凭着自己的耐心,再利用很多师生的休息时间,终于将这些学生勉强拉入合格的队伍中,可现行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占用学生艺体课与节假日时间,那么该怎么办呢?我正对这种现象感到担心但不知如何解决时,学习了“分层异步集体性”教学模式,它可谓是现行数学教学的“及时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正是为了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课标、教材所规定的内容有区别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提高,真正将因材施教落到了实处,体现了《课标》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它能解决以往课堂上的“陪读”现象,学困生由于得到老师直接辅导的时间多了,学习劲头足了,又由于完成任务都是基础性知识,成功的机率就高了,从而培养了他们积极学习的心态。而优等生学习的自主性会不断增强,学习需求更高,发展了他们“再创造”的能力。

三、优秀教学设计的赏析

在这本书中我再一次学习了特级教师张齐华的《认识分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立足于“数学学习就是学习‘数学化‟” 这一基本理念而逐层展开,学生借助平均分实物,利用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数学知识实现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认识分数;接着借助于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片或图形,深刻理解了、,利用一步步设问,将分数意义引向深入;最后学生能根据头脑中的预想做出相应的几分之一,并借助图形独立比较分数的大小。最后应用提升这个环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各国国旗、巧克力、黑板报中的几分之一,学生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不断得到提升。尤其令我欣赏的是张齐华老师独到的练习设计和课件设计,如由整数“1”,引导学生估计下面两张纸条中的涂色部分各用几分之一表示,这个环节中老师引导学生估计结果,谈估计策略,再逐步延伸不仅渗透了几分之一与“1”的联系,还培养了学生估计能力和极限思想,将课本习题处理得如此丰满,真是值得我学习。课堂以一个广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广告中动态画面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这个设计非常巧妙,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的潜力,不仅巩固了本课的知识,也为学生接下来对分数中单位‘1‟的进一步理解打下了基

础。

本书主编彭小虎在《前言》中说:“教学方法是一个教师综合能力的反映,是一个教师专业能力的最集中的体现。”这本书中正提供了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满足的三个前提要求,只有认真研读了这本著作,理解了不同学龄阶段儿童的成长与发展需求,掌握了课标对学习内容的规定以及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即充分理解了编者意图;了解前人在此学习领域中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得失,我们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取

得较高的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作者:徐雄英 教师频道来源:摘抄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11-10-28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相当好的专业书,它是浙江教育出版社所出“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之一,总主编钟启泉,主编孔企平,皆是教育或是数学教育界中的人物。随录如下:

第一章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它的第三节论及“近年来国际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所归纳的数学觉得完备而合乎我现有的认识,内容如下,一是强调数学的现实性;二是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三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四是重视教育过程的个性化与差别化;五是关注与其他学科的综合。P9日本的新数学学习纲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愉快感、充实感应该是与数学内容有本质联系的。这次数学课程改革应该让喜欢数学的学生多起来。”我也相信,光有快乐没有数学的课堂不是数学课堂。P10谈到教育目标的差别化与教育设计弹性时,阐述极少,可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之难,当然,这也是个热点、待开发点。

第二章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照录一段提纲挈领的话,P13“本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P27在新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编排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结构。

第三章是小学数学学科的几个基本问题P31,好句子:“学生太早地、过度地被教师们安排在象征符号堆里,满脸数字印痕却不知数学在生活中有什么用。”P33,在解决街头数学问题中,儿童用的是自己的口头语言甚至是直觉的方式,而学校所教授的是书面和符号方法。这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是街头数学和学校数学之间的本质差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所在。P34、P15都论及小学数学所应当具有的特点是,“第一,小学数学具有现实性质,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再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第二,学生应该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建构数学结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第三,要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P44,“数学的学习要超越概念、步骤、运用。它包括数学素养,把数学看做一种强有力的审视情境的方式。素养不仅指态度,而且指具有思考的倾向和积极的行动方式。学生的数学素养体现在他们是否能够自信地接近目标,乐于探索,具有意志力和兴趣,以及能否有反映他们自己思维的倾向性等几方面。”--美国数学教师国家委员会。这是一本相当好的专业书,它是浙江教育出版社所出“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之一,总主编钟启泉,主编孔企平,皆是教育或是数学教育界中的人物。随录如下:

第一章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它的第三节论及“近年来国际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所归纳的数学觉得完备而合乎我现有的认识,内容如下,一是强调数学的现实性;二是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三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四是重视教育过程的个性化与差别化;五是关注与其他学科的综合。P9日本的新数学学习纲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愉快感、充实感应该是与数学内容有本质联系的。这次数学课程改革应该让喜欢数学的学生多起来。”我也相信,光有快乐没有数学的课堂不是数学课堂。P10谈到教育目标的差别化与教育设计弹性时,阐述极少,可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之难,当然,这也是个热点、待开发点。

第二章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照录一段提纲挈领的话,P13“本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P27在新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编排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结构。

第三章是小学数学学科的几个基本问题P31,好句子:“学生太早地、过度地被教师们安排在象征符号堆里,满脸数字印痕却不知数学在生活中有什么用。”P33,在解决街头数学问题中,儿童用的是自己的口头语言甚至是直觉的方式,而学校所教授的是书面和符号方法。这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是街头数学和学校数学之间的本质差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所在。P34、P15都论及小学数学所应当具有的特点是,“第一,小学数学具有现实性质,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再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第二,学生应该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建构数学结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第三,要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P44,“数学的学习要超越概念、步骤、运用。它包括数学素养,把数学看做一种强有力的审视情境的方式。素养不仅指态度,而且指具有思考的倾向和积极的行动方式。学生的数学素养体现在他们是否能够自信地接近目标,乐于探索,具有意志力和兴趣,以及能否有反映他们自己思维的倾向性等几方面。”--美国数学教师国家委员会。

《课堂与教学论》读后感

发布日期:2010/12/23 11:16:00 来源: 作者: 点击:209

古人云: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道出了学习的真谛。认真拜读了《课程与教学论》,发现此书贴近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充分反映了教育界最新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教师提供了系统的教育观念、教育管理的基础知识,教学设计的策略以及教学课程的科学性知识。

细细品味此书,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教学过程的本质”一节。书中说到,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表现为三大方面。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首先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闻道在先,因而应担负起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促进者的职责,教师是主体;而学生在人格上与教师绝对平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自主的,民主的进行课堂学习,应注重学生创造性的表现自我的权利,学生也是主体。其次,教师与学生应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展开持续的交往。纵观教育史,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存在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是“教师中心论”,认为教学是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是课堂中的静听者、服从者;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宰,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的本份是绝对服从儿童的需要,一切围着儿童转。当然我们知道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当教师与学生交互主体地参与教学过程时,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有效的引导、组织、参与,以便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

二、教学过程时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这个统一是教学过程本质的又一根本问题。教学认识过程自然必须符合人类一般认识规律,即直观——思维——实践。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陷入两种困境。一种是用成人的认识替代学生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急于把所知的东西灌输给学生,甚至替代学生说出来、做出来。读了此书后,我懂得了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的认识尽快地过渡到成人的认识做准备。另一种做法是使学生认识的发展流于自发状态,放纵学生认识的发展。这种做法在当前的课改情况下也有发生,以为教学以学生为本,就任由学生,课堂只发散而不集中。学生似一盘散沙,其实教学过程是有其特殊性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所教授学科的知识,即“学科知识”,还要具备如何教授特定学科的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这两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内在的整合于教师的认知开结构中,形成教师的思维方式和专业素养。

三、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教养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所谓教养,是指体现于各门学科中的学科知识;所谓教育,这里指道德教育。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首先,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哥们学科知识,总会是学生在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相应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品德管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旨在掌握特定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性。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或机械的模仿教师所传授的东西,则往往养成盲从的态度和性格;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唤起学生积极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逐步自主的解决问题,就有可能养成学生独立的、创造性的、友善的实现目标的态度和性格。再次,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班级社会气氛和人际关系的性质也会影响学生的品德和性格。

因此,所谓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指教学过程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会形成和改变道德和价值观念。

5.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排名 篇五

高师《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对策

摘要: 当前高师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从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的要求出发,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促进该课程教学的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论 存在问题 教学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与新课程的实施对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也向为基础教育培养数学师资的高师院校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师院校能否及时吸收新的教育理念、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数学教学论》是高师数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体现师范性的一门重要的特色课程。它对培养合格的、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工作的未来的数学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但是,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值得注意,近几年,一些新建地方高师院校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数学教学论》的教学现状与培养师范生从事基础教育数学教学能力、积极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严重脱节,面临丧失其师范特色的境况。本文主要对当前高师数学教学论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以分析,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积极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师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高师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基本上处在一种封闭的、脱离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状态,一是缺乏对当前和将来基础教育数学教学的实际需求的研究,在对基础教育数学教学不了解或了解甚少的情况下自成体系、脱离实际的进行教学;二是缺少对基础教育数学教学的教学思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估等问题的理论研究,对师范生从事基础教育数学教学能力的培养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审视目前高师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学内容更新滞后。现行的数学教学论课程内容基本上是最基本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数学教学理论体系大都沿袭了传统的教学理论框架,很少涉及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成果。教学中以教师的工作方式方法为研究对象,是建立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以“怎样教”为核心,着重研究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方法。教学中所提出的一系列规律、原则、方法很少涉及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这一问题。基础教育新课程要求和强调教学活动的本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是一种探索行为,教学理论不仅要关心教师怎样教,更要关心教师的教学如何影响学生的学。在这一系列方面,现行的数学教学论内容涉及很少。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受教材编排体系、考试制度、课时安排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数学教学论课程基本上还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教学思想落后,教学方法僵化,多采用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对师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不够,学生死记一些教学条文,规律原则,教学中“要怎样”、“如何怎样”对师范生来说是一纸空文,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对此有切身体会。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往往仅限于理论上的阐述,缺乏相应的实践基础,因此,学生普遍感到数学教学论课程枯燥,丧失了学习的信心。由此可见,高师数学教学论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难以适应学生从事未来数学教学需要。

教育教学实践环节落不到实处。数学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按照教学计划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要集中到中学进行4-6周的教育教学实习,以检验和实践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但根据实习情况来看,实习时间偏短,有限的教育教学实践落实不了,实习生进校见习听课时间少,每个实习点集中学生过多,有的多达三十多位实习生,而多数实习学校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不受实习影响,一般安排在初

一、高一年级实习,这样,每个实习生实际讲课机会更少,达不到教育实习的目的。有的师范院校没有固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一般安排学生回生源地自己联系实习(即所谓的自由实习),这样一来,实习学生分散,没有教师跟随指导和约束,放任自流,实习形同虚设。有的师范院校为照顾考研学生,明确规定准备考研的学生可以不参加

教育实习等等。这些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在新建地方师范院校普遍存在。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程,师范生对所学教育教学理论没能得到有效的实践和检验,这势必直接影响到他们将来从事的基础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知识结构有待改进和提高。多数数学教学法主讲教师没有中学数学课程教学的教学经历。由于教学工作任务重,教师也很少有机会到中学了解和体验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大多数不熟悉当前基础教育课改的实际情况,教学基本上是教材上有什么,教师就讲什么,在数学教学法课堂上,往往缺乏师生间的互动用,生动的教学情境无法展开,用“照本宣科”、“闭门造车”来描述当前高师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现状一点也不过分。这反映出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知识结构有待改进和提高,教师应该从单一的数学学科中走出来,拓宽知识结构,熟悉基础教育课改的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教学能力。

高师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对策

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基础教育新的数学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它要求数学教师要理解并认同新的数学教育的思想,树立新的课程观念、具有更宽厚的知识基础和更高的文化素养、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具备创新能力和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如何围绕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的要求,调整和加快教学改革,是高师数学教学法课程的教学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

2.1 重新审视和调整教学目标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性质、地位给出了明确的定位,体现了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同时在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给出了全新的建议。这给高师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增添了新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基本的数学教育理论、熟悉教材体系、掌握数学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能力,另一方面,站在落实服务基础教育的角度上,数学教学论课程还应该要让能让学生能理解、领悟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去理解、领悟、研究新教材;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开拓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2 更新教学内容,反映教改新成果

数学教学论作为一门研究中学数学教学的基础课程,其内容应该能够给学生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打下较坚实的基础。在基础教育课改的背景下,整合传统课程内容,吸收和内化相关学科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论,拓宽视野,促进本学科的发展。(1)要渗透现代中学数

学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内容、思想和方法,围绕现代中学数学教学这条主线,在吸收原有教材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广泛涉及新课程意义下的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的丰富内容;(2)根据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实际,以数学教学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解读数学课程标准,揭示中学数学内容体系、框架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特点;(3)探讨新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分析和处理中学数学教材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选择教材、选择教学模式、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4)要介绍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些新成果,关注当前数学教育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共同探讨研究。

2.3 改变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学生从教能力培养 数学教学论的教学体现师范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就在于它的实践性,这是区别其他数学专业课程的主要特征。数学教学论的教学在方法上要大胆改革,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首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典型的、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主要引导学生研究案例中反映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施教者采取的措施、收到的实效三个方面的要点,找出三者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施教者依据何种教育理论。第二,设计模拟课堂,学生模拟教师角色。应改变数学教学法课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的方法,把基本的教育理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通过模拟课堂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课堂上有间接的实践机会,身临其境

地体会有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问题;其次,结合教学内容,及时进行见习活动。通过见习让学生及时了解所学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对照和修正自己的认识,加深对所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加强教育实习环节。实践表明,教育实习对学生将来从师任教起着关键作用。要建立专业的实习基地,发展与中小学的合作关系,聘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指导教师。延长实习时间,可将目前的4-6周延长至10—12周分散在最后学年的两个学期进行。拓宽实习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习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对学生进行一次职前全方位的实际训练。

2.4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

对数学教学法专业教师的教学应该重新认识和定位。缺乏中学教育教学经历,不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实际,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了解、不熟悉、少研究是目前数学教学法专业教师存在的普遍问题,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自觉运用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以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其次,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主动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特别是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改革的目标、新的课程标准、性质、地位的理解和把握,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教学需要;第三,要建立数学教学法专业课教师联系中小学制度,创造条件或制度约束,让教师深入中小学教学实际,了解、熟悉当前

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实际和新课程的改革动向,克服“闭门造车”式的教学,对提高数学教学法教学效果,改变目前教学现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语

新课改已经全面展开,基础教育呼唤着适合新课改的优秀教师,教师培养渠道的多元化,更体现了师范院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所指出的当前高师(特别是新建地方院校)数学教学论课程存在的问题具有代表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高校扩招以及高校自身定位和盲目向综合方向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使得高师院校教学法课程日渐成为可有可无的边沿课程。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重新审视数学教学论课程在师资培养中的作用,尽快改善目前教学中的种种现象,切实加强和落实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的适应新课改的师资。

参考文献:

[1] 叶尧城,向鹤梅.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任长松.走向新课程[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3] 刘华祥.中学数学教学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4] 杨建辉.新课程标准与《中学数学教学论》教学应注意的几个变化[J].数学通报2004,(3)

6.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排名 篇六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本课程教学标准的制订,依据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贯彻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注重内容宽、新、实相结合,力求理论观点高,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体现数学教育的主要理论,突出反映现代数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并密切联系我国数学教育实际。

课程性质:

《数学教学论》是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教育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掌握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是每个师范生的必要修养。《数学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它以一般教育学、心理学为基础,广泛地应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思维科学、数学方法论、数学史等方面的有关理论、思想和方法,结合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以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来综合研究数学教育活动的特殊规律、内容、过程与方法。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掌握数学教学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评价等内容,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教学知识,掌握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学生对数学教育的整体认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之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数学教师的要求。

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习者具备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初等数学及简单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 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

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本课程主要参考书目:

1、十三院校协编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2、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罗增儒.中学数学课例分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傅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曹才翰.中学数学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6、李求来,昌国良.中学数学教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钟启泉、崔允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王林全.现代数学教育研究概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9、王林全.当代中小学数学课程发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8

10、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1、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李士锜 编著.PME:数学教育心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13、陆书环、傅海伦.数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4、鲍建生、周超著.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5、顾泠沅.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6、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推荐学生阅读书目:

1、亚历山大洛夫.《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1-3卷)

2、波利亚:《怎样解题》、《数学与猜想》、《数学的发现》

3、F.克莱茵:《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

4、M.克莱茵:《古今数学思想》

5、范良火等:《华人怎样学习数学》

6、唐瑞芬:《数学教学理论选讲》

7、弗莱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

8、D.A.格劳斯:《数学教与学研究手册》

第三部分 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 数学教育基本概况(约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数学教育的研究对象、发展历史和研究内容。

2、明确学习数学教育的意义,掌握学习该学科的一般方法。教学内容:

1、数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数学教育的研究对象

3、数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4、学习数学教育的意义

5、数学教育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 数学新课程介绍与解读(约9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具体思路。

2、掌握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体系。

3、了解高中数学各版本教材的编写思路与具体特点。

4、领会全国普通高考数学考试大纲的基本精神。教学内容: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介绍与解读

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介绍与解读 *

3、高中数学各版本教材简介

*

4、全国各自主命题省份高考方案解读 *

5、全国高考数学考试大纲解读

说明:前面2部分内容可以详讲,后面3部分内容可以略讲或不讲。第三章 数学教学理论选讲(约9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些著名专家的数学教学理论、解题理论等。

2、使学生能灵活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分析与研究数学教学问题,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学理论

2、波利亚的数学解题理论

3、我国“双基”数学教学理论

4、一般教学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说明:鉴于大教育学类课程普遍存在的“居高而未能临下”,第4部分内容可结合现代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对数学教学进行解释性、运用性研究;主讲教师可结合自身优势与特长,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取舍。

第四章 数学学习心理简介(约6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一般学习理论分析和解决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了解数学学习的特点与规律,掌握数学学习的特殊理论。教学内容: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2、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

3、数学知识学习的特殊心理过程分析 第五章 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约9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学教学的目标、原则与方法等基本内容。

2、使学生掌握概念、命题、判断、推理等形式逻辑的基础知识。

3、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特点与方法。教学内容:

1、数学教学目标的确定

2、数学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3、数学教学方法与模式的选择

4、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1)数学概念及其教学(含典型案例分析)(2)数学命题及其教学(含典型案例分析)(3)数学证明及其教学(含典型案例分析)(4)数学解题及其教学(含典型案例分析)

(5)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含典型案例分析)第六章 数学教学基本工作简介(约9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与基本方法,学会撰写数学教案。

2、明确说课的意义与特点,掌握说课的方法与策略。教学内容:

1、数学教学的基本工作

(一)——备课

*

2、数学教学的基本工作

(二)——上课

3、数学教学的基本工作

(三)——说课 *

4、数学教学的基本工作

(四)——评课 说明:尽管本部分内容是《数学微格教学》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但鉴于以下原因:①《数学微格教学》课程侧重于实践训练,且授课教师较多,不能保证均能统一地、较好地得到落实;②重要内容进行必要的重复,更有助于使其得到落实。因此认为还是有必要进行讲解,但可以适当简略,并有所侧重(比如第1部分和第3部分)。第七章 数学教学评价简介(约3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数学教学评价的一般理论。

2、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评价的理念与方法。教学内容:

1、教学评价的一般理论

2、数学教学评价的新理念与实施

3、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4、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5、数学考试中的命题探讨

第八章 数学教学研究简介(约3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数学教学研究的有关知识。

2、使学生掌握论文撰写的有关方法。

3、使学生进行数学教学论文习作的训练。教学内容:

1、数学教学研究的意义

2、数学教学研究的若干“事件”(研究组织、报刊杂志、学位点等)

3、数学教学研究的选题

4、数学教学研究的方法(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

5、数学教学研究论文的写作规范

第九章 数学教学中的热点问题透视(约3课时)

1、数学教学中数学本质的揭示

2、数学后进生的转化与特长生的培养

3、数学史与数学教学

4、数学教育技术简介

5、数学教师的专业化

说明:本章多数内容可作为机动内容,依据教学时数和教师自身优势,可多讲、少讲或不讲。

第四部分 教学方案简要说明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拟在大学二

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每周3学时,拟定18个教学周,共54学时(具体操作会有出入)。

本课程内容弹性较大,以上所列内容,与其说是“标准”,不如说是“指南”。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围绕核心内容,依据教学时数和自身的特长与优势,灵活处置教学内容。特别是,教学中应处理好本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删(尤其是数学课程论和数学学习论的内容),以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与重复。

本课程课堂教学以启发式讲授为主,并辅以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一味地空洞说教,应把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同时按需进行数学课堂观摩(录像或实地)。

第五部分 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的说明

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围绕课程学习内容,进行相关资料检索、阅读和研修,以进一步拓宽、加深和运用所学知识,并能依照具体情况完成一定的作业量。

考试采用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卷考试可以灵活采用以下方式之一:研究专题综述;研究报告;教学设计研究;外文资料翻译与评述。闭卷考试也应以主观试题为主,客观试题为辅,以避免学生呆读死记。

课程总成绩由如下三部分组成:

(1)综述、研究报告,或教学设计(开卷):占30%(2)平时表现(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占10%(3)期末考试(闭卷):占60%

制定者:李祎 董涛 校对者:李祎 董涛

修订者:李祎 袁智强

7.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排名 篇七

一、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中的整体教学实践研究的必要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过程中,通过进行师范专业类“小学数学教学论”整体教学实践研究,可以在尊重师范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引入更加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而优化现有师范学校“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模式。与此同时,通过动态性的进行师范专业“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模式研究,可以有效结合“小学数学教学论”学科特点,活化师范专业学生的“小学数学教学论”知识应用思维,并帮助师范专业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整体性的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发挥出“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中的整体教学实践研究关键点探析

1.利用“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教学思维。结合相关文献案例的调研,在进行师范专业“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教学方法研究,导致师范专业“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师难以把握住课程知识的重点,导致师范专业“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核心内容展示出现偏差,也难以为师范专业学生提供一套成熟系统的教学能力锻炼体系。与此同时,由于相关“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过程研究的缺失,也会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满足实践教学过程的需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中的整体教学实践研究过程要充分的注意到对于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创新性设计,有计划、系统的规划其教学组织模式。例如,充分的结合“小学数学教学论”学科的一些基本的特点,在进行师范专业“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过程中,系统性的进行对这些概念的整合,帮助师范专业学生形成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的系统性认知,进而有针对性的促进师范专业学生小学数学教学能力的提升。

2.利用“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知识丰富学生教学技能。师范专业学生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论”理论知识,在教学方面的应用能力的提升,是进行师范专业“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方法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相应当今素质教育背景下,满足社会对于小学数学教师了能力需求的有效方法。但是,在实际的师范专业“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过程中,关于全面综合促进师范专业学生“小学数学教学论”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相关教学模式很少,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师范学生的教学技能也相对单薄。

与此同时,由于当今“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对于学生相关教学技能的锻炼也接近于空白,这就导致其难以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小学数学教学思维体系,这也是制约当前师范专业“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效率提升的一大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师范专业教师就可以根据“小学数学教学论”涉及到的一些基础性的内容,让师范专业学生形成自身学习和“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结合为一体的思维,帮助师范专业学生完整的形成相应的教学思维模式体系,丰富学生的教学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中的整体教学实践研究过程中,要对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的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并结合师范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制定出完善有效的理论实践转化方法,有针对性促进师范专业学生“小学数学教学论”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丹丹.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启发式”教学的运用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2(10).

[2]杜启明.小学数学教学论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05).

[3]倪玲玲.云南之行载誉而归——附小教师参加“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论坛”[J].浙江教育科学.2011(06).

8.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排名 篇八

一、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的更新

(1)结合数学教育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适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数学教学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要有基础性、实用性,还需要有时代性、前瞻性、创新性。在保证基础性的前提下,补充更新教学内容。一是密切联系我国数学教育实际,体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如在学习基础教育数学教学的内容时,结合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情况,对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内容变动、目标变换等进行着重介绍和分析。二是体现学科发展的前瞻性,将国内外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过程和发展动态,数学教育的最新教学研究成果及研究前沿在教学中补充,以帮助学生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三是向学生提供不同的学术观点及争论等,让学生领会数学教育研究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对数学教育研究的意识。

(2)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数学教学实践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数学教学论课程理论性强,学生对数学教学理论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困难,落实不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虽然从小学到中学聆听过许多数学教师上课,但没有关注教师的教学方法。而从中学到大学学习,中间又没有积累实际教学经验的机会。实际上对数学教学缺乏亲身体验,也就缺乏理论对指导教学实践的认识。为此通过播放大量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录像,听取高年级学生的试讲和实习返校后学生的公开课和讲课比赛等,组织学生到中学听课、调研、考察,请中学教师做讲座等,然后结合相应理论进行案例分析。这样不仅增强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感性认识和对我国基础教育数学教育状况的了解,通过实践学习理论,领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而且感受到了优秀教师的专业态度、专业技能、专业价值和专业精神等。

2.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法与学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许多有效的学法正是直接从教师具有示范性的教法转化而来。师范生在学校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他未来的教学方式。经历“大学教法——学法——中学教法”的转化过程,实现从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这是高师院校所特有的规律。在教学中,以教法的改进促进良好学法的形成。

(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讲授法可以实现数学教学理论的系统学习,但教学的实践性很强,因此不能仅仅通过讲授理论,而要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探究式、参与式教学,综合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同时开展课题研究,在探究过程中突出教学理论对实际教学的指导作用,体会理论的来源基础是实践。如关于教学原理的学习,首先采用讲授法简要梳理教学的一般原理,通过观看具体的新课改教学录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分析哪些环节好,哪些环节还有待改进,以及各自的原因分析和改进方法探讨。学生往往开始回答得不好或回答得不全面,为此再针对问题用教学原理进行深入的讲授分析。学生不仅结合具体实践理解了教学原理,还可以培养学生在教学行动中的反思意识。

(2)增进师生交流,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数学教学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理论学科,其早期的理论本身就来源于实践的归纳、提炼和抽象,教学理论上的研究成果也只能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真理而被广泛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如进行某一教学片段的设计、试教和评教,将微格教学训练与数学教学论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还让参与过家教的学生谈谈家教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将其中涉及的问题进行分类并讨论。这样除了教学基本功得到了训练,还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用理论去指导、分析实践,使理论学习更加充实有意义,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提高了对数学教学理论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1.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课堂教学的角色定位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掌握各种教学方法,懂得数学教学规律,能够为学生创造宽容、理解、平等、友好的学习氛围,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吸引学生学习。相应地,在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中,除了注重教学方法的介绍与实践,注重各种数学课型教学规律的探讨,还结合具体案例,开设如何吸引学生、如何启发学生、如何与学生交流、如何组织学生等课堂讨论和技能训练。

2.教学设计技能训练

在新的课程标准之下,基础教育数学课程出现了全新的教材,它们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区别,给师生留下更多的发挥空间。教师与学生都成为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这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具有较高的处理教材的能力,能正确地、创新地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中除了向学生讲解教学设计的相关知识和基本要求,围绕命题、概念、数学思想方法、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等课题独立设计教学过程,写出完整的教学方案。在小组或班级进行模拟教学和教学后的反思讨论以外,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去比较分析同一课题在不同教材、理念下的不同设计。通过训练,学生掌握了不同课型设计的要点,并在突出数学本质、启发学生主动探究、板书设计、语言精确等方面都取得进步,同时掌握了评课的基本方法。

3.教学研究技能训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育研究的源泉,课堂永远是绿色的”。数学教育教学的研究始终与具体的实践密切关联。基于这方面的原因,在教学中不仅向学生讲解数学研究的地位、定位、研究课题类型、写作的基本规范、研究的基本方法等,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为以后的科研奠定基础,还应加强教学研究技能训练。一是感知教学研究,挑选优秀的教学研究论文作为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感知教学研究,意识到数学教育研究并不神秘。每一个教师走进课堂,面对自己的学生都努力提高课堂效益,探求进行数学教学的策略,总结数学教学的规律,实际上这已经不同程度地进入数学教育研究的领域。二是学习模仿教学研究,在课程学习中,要求学生每一个月收集4篇有价值的教学研究论文,并说明最深的感受和自己不同的观点等,以读书笔记的形式作为一项作业交由教师批改或在教师组织下相互交流评价。这既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学习了他人的研究方法,又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才能提高教学水平。三是进行初步的教学研究。课程某些章节结束,通过写小论文的形式完成作业,促使学生开展初步的教学研究实践。通过训练,学生明确数学教育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了教学研究意识,教学研究技能得到训练。体现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不仅是论文研究的方向涉及到相关的教学内容,有的甚至涉及数学教育的研究前沿,而且改变了以往只是写综述性论文的情况。而采用查找资料、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等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形成了初步的教学研究技能。

三、完善评价方式

为了更好地体现评价的导向、激励、制约与管理功能,提高教学能力,激发研究教学规律的兴趣,对传统数学教学论课程的考试进行完善,一方面要采用多渠道多种方式评价,如采取笔试、口试、教学研究小论文三结合的方式评定学生成绩,具体包括课堂讨论、小论文、调查报告、读书笔记、平时作业、课堂示范、书面考试等方面综合评价。另一方面要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平时成绩比例增大为40%,期中和期末各占20%~40%。期中和期末考题改变由封闭型占主体为开放型占主体,采用情境化考试方式,主要考查有关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名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论课程的学习与活动中,促进教育理论的掌握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学研究能力的初步养成。

通过以上的改革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数学教学理论兴趣增强,课堂主动参与度提高,许多学生还经常与同学和教师交流探讨有关数学教育教学的问题,自觉进行教师技能训练,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实现了双向促进。

参考文献

[1] 杜玲玲.数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中的若干因素及关联分析.数学教育学报,2002(3).

[2] 孔凡哲.高师数学教学方法的现状及改革尝试.数学教育学报,1998(1).

[3]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国家教委师范司.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1994.

[5] 张奠宙.数学教育经纬.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9).

上一篇:妙用动词定稿 - 教学实录下一篇:英语作文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