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鲁迅赏析

2024-08-04

雪鲁迅赏析(共9篇)

1.雪鲁迅赏析 篇一

鲁迅《雪》导学案

设计者:枳沟初中 王立君 学生姓名 班级 阅读提示

《雪》写于1925年,在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现实的环境异常地严酷。北方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文章表现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

作者的感情有对江南雪的美好的喜爱、向往、惋惜;更有对朔方雪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品格的赞美。阅读目标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描绘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阅读重点

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邃、鲜明的情感。

阅读准备:

1、请将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雪的名句段写在下面。

2、写出你了解的鲁迅的资料。

初读课文

1、积累字词。

2、积累写雪的句段。

细读课文

1、作者写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文章的题目是《雪》,在文中作者写到了哪些地方的雪?分别体现在文中的哪些段落?

3、在第二至三段中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4、作者写江南的雪,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

研读课文

1、作者赋予了北方的雪以什么样的个性?

(独立的个性、激昂斗志,如一个奔放的挑战者。作者借朔方飞雪奋飞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2、看完两幅雪景图后请大家谈一谈:你自己喜欢哪幅雪景呢? 3、作者更欣赏哪里的雪?从何处可以看出?

(作者更喜欢北方的雪,从“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可以看出)4、作者更喜爱北方的雪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歌颂斗争精神和不屈意志。)

课文小结:

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实现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拓展阅读 1、《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 2、主题阅读丛书有关篇目

2.雪鲁迅赏析 篇二

文章开头首先提到南国的雨, 在博识的人们眼中, 它是单调的。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 突出了雪的不屈的精神, 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 是最值得赞赏的。而有着丰富多彩之美的, 是江南的雪。“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 这里是指江南的雪孕育着生命, 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作者在这里以满怀感情的笔触写出了记忆中的江南的雪, 它有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 各色各样的花在雪野中生长, 有着春的气息。在作者的眼中, 江南的雪还和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 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 “洁白”、“明艳”、“闪闪生光”这些形象的词语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 江南的雪, 透露出盎然的生机, 孕育着生命。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 也是美的象征, 然而到了第二天,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 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 时间让美消退, “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美似乎染上一些不和谐的色彩。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 这时, “朔方的雪花”出场了, 作者用了一个“但是”, 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述。看似并不需要转折, 可加上这个“但是”之后, 情感的倾向性更加明显了。作者写朔雪时, 着力从三度空间进行立体描绘, 以突出腾飞的朔雪那种横扫千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在无边的旷野上, 在凛冽的天宇下”, “弥漫太空”的飞雪, “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不仅自己“升腾”“旋转”“灿灿地生光”, 且使整个“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寥寥数笔, 写尽了朔方飞雪撼天动地之力, 其势逼人, 这是何等苍凉悲壮的图景!又是何等雄浑峻伟的奇观!它使读者自然联想到作者在那黑暗的岁月艰苦卓绝而又令人神往的战斗!在孤独寂寞之中, 北方的雪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凛冽的天宇”下, 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 它“蓬勃地奋飞”, 弥漫于太空中, “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它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那是孤独的雪, 是死掉的雨, 是雨的精魂”, 这句话对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做出了带有倾向性的判断, 江南的雪已经死掉, 而朔方的雪, 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 成了雨的精魂。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 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 也正是完全的献身, 让它成为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江南的雪固然美丽, 但在鲁迅眼中, 这种美未经磨炼, 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 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在文章中, 北方的雪“决不粘连”, “奋飞”, “旋转”, “升腾”, 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在奋飞之际, 北方的雪似乎也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 但正是这种寂寞, 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甘于不被理解, 义无反顾, 决意向死而生, “从无所希望中得救”。

3.鲁迅与《雪》 篇三

这是一篇关于“雪”的精品。虽然自己做了精心准备,经过反复阅读,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但还是感觉有些棘手。要让学生真正走进《雪》的世界,理解鲁迅的品格,走进鲁迅的心灵,绝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想,学习《雪》应该做好这样几件事情。

首先,除了重温鲁迅的生平简历和本文的创作背景,还应该向学生介绍《野草》。《雪》出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我们知道鲁迅的写作有时候是为“自己写”,而《野草》就是他内心世界的记录与反映。“鲁迅曾经对朋友说过,他的人生哲学都在《野草》里”,它露出了鲁迅的“真”与“深”,它揭示了鲁迅的“个人存在”,“《野草》只属于鲁迅自己”。所以“《野草》成为我们接近鲁迅个人生命的最好途径,窥见鲁迅灵魂的最好窗口”(钱理群语)。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要阅读并理解《野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存在不少困难。所以老师的介绍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鲁迅,为学习《雪》做好前期铺垫。

其次,应该处理好鲁迅笔下“江南雪”与“朔方雪”的关系。通过阅读课文不难看出,江南的雪是“润艳美丽”的,它色彩斑斓,生机盎然,孕育生命。作者怀着一种深情、一种热烈、一种赞美传达出一种柔软、一种温情。江南的雪是温暖的,代表着春天一般的美好理想。

可是,鲁迅并没有沉浸在这样的美好中而忘形,他觉得,没有经过磨练的美好是不能保持长久的,所以,他更喜欢北方的雪,因为北方的雪“如粉,如沙”,“决不粘连”,他们“纷飞”“旋转”“升腾”,有一种“独立”“张扬”的个性,甘于寂寞却向上、蓬勃、不屈。可见,鲁迅对“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是有厚薄之分的,他其实是选择了“坚硬”与“顽强”,而隐忍了“柔软”与“温情”。他更喜欢北方的雪。因此,北方的雪也就有了鲁迅的人格特征。虽然不被理解,却义无反顾,向死而生,“从无所希望只能够得救”。

第三,把握结尾处主旨句的含义——“是的,那是孤独的雨,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了解了江南雪和北方雪的特征,也就为靠近作者的灵魂,走进作者的内心做好了铺垫。鲁迅曾经表示:“我不爱江南。江南是秀气的,但小气。”“北方的风景是伟大的。”所以,鲁迅醉心于“朔方的雪花”,“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是雨的精魂”,这闪闪的旋转与升腾,也是人的精魂,鲁迅的精神——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那是孤独的雨,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是鲁迅对寒冷环境的反抗,是对不屈斗争品格的歌颂,是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就像鲁迅自己说过的:“站在沙漠上,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

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先生以彻底的革命战士的姿态,选择以永生的精魂战胜“严冬”的压迫!“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就是孤独的雪,雨的精魂!

4.鲁迅《雪》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领会课文内容及主旨。

2.联想想象,品析文中的雪景描写,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3.感受鲁迅为理想而奋斗的激情,激发学生领悟对待生活的意义。教学重点:品析文中的雪景描写,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正音、释义。

2、联想、想象文中描绘的各个精美画面,准备说一段描述性的话。

3、《雪》精美,美在何处,美点寻踪,选一二点说明。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课前热身——激活记忆,积累古诗词文句。

上课之前,先热一热身,回忆一下,曾经学过或读过的描写雪的古今诗词文句(明确:“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等。)

2、新课导读——作品简介,写作背景。

(PPT1)本文选自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本集收入鲁迅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以象征手法曲折幽晦的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老师介绍):1924年12月30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雪,鲁迅先生在他当天的日记里写下了一句颇富诗情的文字——“大风吹雪盈空际”,并由此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联想与现实中不断变幻„„18天之后,一篇题为“雪”的精美散文诗便诞生了。今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板书文题、作者)板块之一:读顺文句。

1、老师播放朗读录音,或者范读。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朗读,老师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起来,人人要动口。

3、学生齐读,要求读出节奏,读得字正腔圆。教师指出文中一些重点字词,需要认读、掌握。

处子:指年轻女子。确乎:确实。灼灼:(书)形容明亮。消释:(书)消融;融化。褪:掉颜色。板块之二: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既要动口,又要动心。自选角度,谈谈你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指导:可以从内容、结构、写作手法、描写角度、景物特点、修辞手法、选词练字、主旨思想、表达情感等方面进行概括。力求自己有独到的发现,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3、同学们发言,进行合作的学习。可从以下进行引导: 从内容看——描写了江南之雪和朔方之雪。从结构看——文章首尾照应。从雨写起,从雨收束。从写作手法看——文中的形象江南之雪和朔方之雪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采用了象征和对比的手法。

从描写角度看——分别抓住了景物的不同特点来进行细致描写。主要是写景物,人物是次要的,是借景抒情。写江南之雪主要通过间接描写来进行,朔方之雪主要是直接描写。

从景物特点看——江南之雪“滋润美艳之至”;朔方之雪“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蓬勃地奋飞”。

从修辞看——运用比喻修辞法。“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是两个富含生命力的比喻句。

从选词练字看——准确、精炼、生动、形象。如写江南之雪——雪野中洁白的背景下,宝珠山茶的血红,单瓣梅花的白中隐青,磬口蜡梅花的深黄,杂草的冷绿以及雪罗汉的“洁白”“明艳”“闪闪生光”。从感情思想和主旨看——作者比较倾向于朔方之雪的斗争精神,对南方之雪的美景是充满欢喜和期盼的。

学生先小组进行交流,再当堂发言,进行全班合作交流。板块之三:揣摩美点。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出内容的轻重抑扬缓急,能够表达自己和作者的感情,在文本中产生作者与读者的共鸣。

2、教师指导: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可以从语句、修辞、结构、层次、写作方法、描写角度、景物特点、选词造句、作者的情感、思想等等方面去发现美点,进行品析。请同学们自选内容,自选角度,进行课文美点品析。句式:课文美就美在——„„(PPT)可以从以下几处进行揣摩、交流:

(1)美在写出了雪的不同特点的美: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蓬勃地奋飞”。江南之雪静、秀、柔、充满生机和活力,北国之雪动感、壮美、孤独、个性张扬,充满斗争精神。

(2)美在练字选词形象、准确、生动、细致。如写出了江南的雪色彩斑斓,明艳秀丽——雪野中洁白的背景下,宝珠山茶的血红,单瓣梅花的白中隐青,磬口蜡梅花的深黄,杂草的冷绿以及雪罗汉的“洁白”“明艳”“闪闪地生光”。

(3)美在写塑雪罗汉时的词语准确、生动、简节。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动感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热闹、有趣。

(4)美在作者着力对北方之雪进行立体性的描绘,突出了飞腾的朔雪那种撼天动地的力量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弥漫太空”的飞雪,“如包藏火焰的大雾”,不仅自己“升腾”“旋转”“灿烂地生光”,且使整个“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5)美在通过写雪罗汉虽美却不能持久,暗示江南之雪的柔弱,缺乏持久的战斗精神。体现作者当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

(6)美在深刻的意蕴:江南之雪:秀美而富于活力和生机,很让人向往,充满期待,但很柔弱,容易屈从于外物而消磨斗志,缺乏持久的战斗精神。朔方之雪:孤独、豪放、个性张扬,不畏惧、不屈服于寒威和肆虐的旋风,充满抗争精神。北方的雪奋飞于天宇,旋转而升腾,与寒威、旋风搏斗、抗争,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从而完成升华——死亡——化身为雨,是一种完全的牺牲。所以,用“雨的精魂”称朔方的雪,是对朔方之雪顽强追求理想、尽显独立和张扬个性精神的极力赞美。(7)美在使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语言含蓄精炼,寓意深邃。总结归纳,综合起来看,有如下四美:(PPT)第一,细致刻画,选词精美。

第二,借物抒情,意象纯美。朔方之雪的形象,象征独立、张扬、坚韧;江南的雪象征希望、美好、活力。比如,月亮-思乡、思人,红豆-相思,杜鹃-悔恨的情绪,杨柳-离别的愁肠,雨-离别之愁,菊花-高洁的品质,梧桐-伤感的情绪„„

第三,意蕴深邃,含而不露。本文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描绘,寄寓了作者对黑暗当局的强烈不满、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进行决绝的反抗斗争的精神和理想。

第四,前后对比,首尾呼应,结构之美。板块之四:评说形象。

1、再度品读文章,思考:作者塑造了几个形象,又想通过这几个形象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江南之雪:秀美而富于活力和生机,很让人向往,充满期待,但很柔弱,容易屈从于外物而消磨斗志,缺乏持久的战斗精神。

朔方之雪:孤独、豪放、个性张扬,不畏惧、不屈服于寒威和肆虐的旋风,充满抗争精神。在文中朔方之雪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奋飞于天宇,旋转而升腾,与寒威、旋风搏斗、抗争,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从而完成升华——死亡——化身为雨,是一种完全的牺牲。所以,作者把它想象成为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实际朔方之雪正是作者本人的人格化身。(PPT文件)雪中雄狮图。

3、投引江天的诗,引导学生写出心中的感悟:

美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心中美好的情感体验,或者能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和教育。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诗人——江天模仿臧克家写的诗——(PPT)有一个人 是我精神的支柱 遇上困难与挫折 他给我浑身奋力 有一个人 当我凝望着他 悲痛化为力量 懦弱亦变得坚强

5.鲁迅的《雪》 篇五

一、预习目标

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能熟读课文,熟悉文章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谈自己学文章之后的感受及体会,积累课内外有关雪的佳句妙词,小写作——和“雪”话题有关的片断。

二、预习过程

1.自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生词和文章中优美的句子,然后查、写、记生字词,摘抄本上积累划出的句子。

2.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并进一步读课文。

① 写作背景:(略)让学生课前抄在黑板上。

② 诵读课文,要求读得投入,读出感情,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可以坐着,也可以下位。

3.分析课文,并把对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上,教师可强调如下问题: ① 句子赏析:

a.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b.暖国的雨,从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c.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②课文结构(两部分)。

③写作手法:对比手法,突出景物特点。

④比喻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4.自由交流,解决疑难,多种艺术形式演绎文本。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理解、分析,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5.小写作: 学习了这一篇文章之后,写和“雪”话题有关的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低于100字。

6.展示感想。学习了这一篇文章之后,你认为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学习目标是什么,你展示哪些内容,用什么形式来展示?让学生发言,谈一下展示设想。

课堂实录(展示课)

一、明确目标

师:„„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赞过雪花,有多少称赞雪花的诗句名垂千古,谁能说出关于雪的诗句呢?

生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生2: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生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师: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鲁迅先生的《雪》。请大家用2分钟时间交流一下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2分钟后)下面谁来说一说。

生1:①反复诵读,领会本文的内涵及语言的优美;②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的解释及结构;③体会作品的意境。

生2:①诵读的同时分析两幅雪景图;②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方法。

生3:①重点体会作品写作背景和写作方法; ②利用好词佳句来丰富自己的文章。

二、交流展示

1.作品分析 师:„„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预习的内容,准备展示你的风采。(学生讨论交流)

生A:本文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生B:1925年初的中国,南方各省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而北方则被封建军阀盘踞。

生C:此时居住在北京的鲁迅在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中用他犀利的文字顽强地斗争着,《雪》就是这样一篇表面上是自然景观的描述,实际上反映他内心世界斗争的力作。

生D:我认为在A、B、C三位同学的介绍中,C同学介绍得比较好。因为他讲述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生E:我认为B同学讲得也比较不错,他从整体上概括了北方的状况,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北方的雪”的含义。

生F:我想前面几位同学只能大概地了解本文的思想,我想通过朗诵的方式来让同学们具体地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我读的是P218的倒数第三段(朗读,略)。

生G:我觉得F同学读得抑扬顿挫,很有感情。但是一山更比一山高,我相信我一定读得比他更棒(朗读,内容同上)!

生H:G同学读得感情很充沛。但是,依照本文来看,作者对家乡的雪情有独钟。下面就请大家一起聆听江南雪的声音吧(朗读第一段,略)!我知道我可能读得不如前面两位同学好,但是我想,通过我的朗读,大家也一定对江南的雪有所了解了吧!2.自主拓展

生1:雪带给诗人高雅的兴致,但却给广大农民带来了饥寒,给人民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下面就由我们小组为大家表演一个小品——《雪的故事》。

(生

1、生

2、生

3、生4离座表演)

生2:大雪已经漫飞了三天,我们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

(生4扮演的乞丐过来了。)

生4:官人们,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请施舍给我点吃的东西吧!

生3:正好。我们四人对诗饮酒,一人一句。你若对得上来,我们就给你吃的。

生1:好!我先来。请听第一句:大雪纷纷落地。生2:全是皇家瑞气。

生3:再下三年何妨。

生4:放你娘的狗屁。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生5:由《雪》这篇文章,我想起了一个悲剧《窦娥冤》。我把《窦娥冤》由剧本改成了故事,下面我把它讲述给大家:“从前有个姑娘,名叫窦娥„„”

生6:《雪》这篇文章赞美了雪的坚贞不渝的品格,更赞美了具有雪一样品格的人。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无声无息,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在国民党势力的威慑下,他表现的却是坚贞不渝的情操„„

生7:“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着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在这冥冥之中,我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呐喊。这呐喊出自鲁迅先生的心声,是同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于此,我想起了另一篇文章《雪》:“我之所以看雪,是看它的银白空蒙,于无色中想像有色,于无形中揣测有形,于无生命中体味凛然的生命力„„”

3.主题表演

师:前面同学的分析十分精彩,相信已经深深触动了同学们。雪已经滋润了同学们的心灵,就用你们自己喜爱的形式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生1:前一位同学的朗诵和别人的真心告白,已经把同学带进了这粉妆玉砌的世界里。雪是洁白的,雪是无瑕的,下面让我们沉醉于优美的歌声中,来感受雪的坚强不屈。

生2:我已深深被雪感动,下面让我用一首《雪花》来表达我对雪的喜爱:冰冷坚硬雪花,博识人觉他单调,他自己以为不幸,滋润美艳之至,隐约青春消息,„„在无边旷野凛冽的天宇下,你就是那雨的精魂。

生3:(不甘示弱地站起来)别看她唱得好,我相信我会比她唱得更好,因为我唱的是《我最爱冬雪》(与同桌合唱):你说你最爱寒冬雪,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她。多么美丽的雪,洁白美丽的雪啊„„(歌声落下,教室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生4:尽管是别人的曲调,但也需要经过努力才可以大胆展现出来。我也把我写的《雪》朗诵给大家:雪花来了,漫天遍野地来了。从最高处的地方落下来,从最纯洁的地方落下来,落到每一个角落,落在一切的上面。„„你总是最洁白的,谁损害了你,把你弄脏了,你就溶化了,流着泪走开了„„(掌声再次响起)

4.体验作者情感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雪》,通过分析课文进一步体会一下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生1:《雪》一文表面上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实际上反映了他内心世界的斗争。

生2:我认为还应加上本文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通过对“江南雪”和“朔方雪”不同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勇于斗争、勇于反抗的精神,寄寓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生3:文中许多地方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课文的最后:“在无边的旷野上,„„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在这里作者热情地歌颂了在“凛冽的天宇下”同朔方的冬天奋勇搏战的雪。把“死掉的雪”转化为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发挥着它战斗的品格,因而它是“雨的精魂”。作者对朔方的雪不屈服于恶劣的环境、勇于斗争的品格的赞颂,实际上寄寓了自己的感情,表现了鲁迅反抗冷酷现实社会的斗争。

生4:“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着美艳之至了„„”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了江南雪景,„„文字倾注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赞美之情。下面请听《静静的雪》(同学登台朗诵):茸茸的雪片,似天女散花般洒向人间。雪花闪着晶莹的光芒,像眨着眼睛的调皮蛋在看着你„„ 生5:“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这句话一语双关,一种意见是照字面的意思来理解,认为作者是用暖国的雨的“单调”、“不幸”来衬托雪的“美艳”或“搏斗”的精神。另一种认为作者对暖国的雨并无褒贬之意,只是由雪自然引发出对暖国雨的联想,进而想到南国的温暖,曲折地表达了使“雨”变为“冰冷的雪花”的北方凛冽严冬的不满,衬托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和酷冷的季节。

生6:课文第2段:“孩子们呵着冻着通红,像紫芽姜一样„„坐在雪地里。”这里通过“塑雪罗汉”对童年生活美好的回忆,为下文与“朔方的雪花”形成鲜明的对比,作出铺垫,表达了自己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烈赞美。

生7:对于上个同学的分析,我还有一点需要补充。文章第二段通过对雪罗汉的描写进一步突出了雪的纯洁,儿童们活泼、好动、天真的特点跃然纸上,进一步(站了起来)点破事物特点,一语双关。

5.写作交流

师:通过同学们的精彩表演,相信同学们对《雪》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学们肯定是感慨万千,已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己的小写作中。就让我们竖起耳朵,倾听他人的心声吧!生A:我从小爱雪,至今没有改变过,读了《雪》这篇文章,鲁迅仿佛把我们带入2005年12月12日的第一场雪。„„带着六角的小精灵从天而降,没有声音,悄悄的,缓缓的。鹅毛大雪过后,世界都变成了白色。告别了一切世俗杂乱,在雪地里堆雪人,砸雪球,再快乐不过了。仿佛与雪融为一体,我心甘情愿地被雪融化了,站在雪中,告别一切喧嚣,荡涤心胸,我变得无声了。啊,此时是雪的世界,我变成了雪的精灵。雪花啊,飘飘洒洒的雪花,你是我的追求,是我的梦!(教室里爆出一阵掌声)

生B:这位同学对雪情有独钟。是的,雪是六角的精灵,它是不寻常的。我学了这篇文章后,写了一篇赞美雪的小写作,请大家欣赏。

《冬雪》

有人喜欢姹紫嫣红的春天,有人喜欢骄阳似火的夏天;

有人喜欢果实累累的秋天,而我却只爱冰雪的冬天。

冬天的雪固然冷漠,但并不缺乏温和;

冬天的雪固然坚硬,但并不缺乏柔弱;

冬天的雪虽然孤独,但它依旧蓬勃;

冬天的雪虽然凄凉,但它依旧闪烁;

冬天的雪洁白明艳,它的洁白像玉一样纯;

飘飘洒洒从天空最高最冷处萧然而落,一朵朵一片片玲珑剔透晶莹如玉洁白无暇,„„

生C:听了上面几位同学的精彩表演,我不由心绪萌动,我也想诵读自己的作品:看到鲁迅笔下雪的壮丽和刚强,我不禁地想到了雪的柔弱。„„那柔弱的雪,可以封门;它不嫌弃竹林茅舍,也拥抱亭台楼阁。高山,巨大巍峨。雪,可以足蹈其顶,封其面额,使青山变成冰封雪岭,使其永不见阳光和皎月„„

生D:是啊,雪是柔弱的,但它又是善良的,纯洁的。雪,是白雪公主,善良吗?雪,是梨花,纯洁吗?雪,是浪花,乐观吗?让我轻轻告诉你,雪是纯洁的„„做人应像雪一样纯洁无污,给世界一片净土,永远高洁无污。(教室里再次响起掌声。)师:今天我们共同感受了鲁迅先生《雪》的优美文字,相信学了这篇文章,你会对雪更加热爱。同学们,再见!(注:小标题系编者所加)

反馈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散文诗的优美语言,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揣摩、品析精彩语句。对课文的探究品味,要通过有创新、有价值的设疑,用心感受,深入体验。对于不懂的问题,以及没有展示的内容,都在这一课上有一个展现和提高。

二、课堂步骤

1.写问题,小组内互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分配的任务要具体,要小;学生有问题可通过独立思考、交流、互查来完成。

① 学生把生字词、文学常识、课文分析、优美句段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学生结对子,讨论、解决并互查黑板上的问题。

② 教师指派每组两名同学到黑板前解答问题,检查掌握情况。预设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A、文学常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B、生字词:a.粘:粘结nián;粘连zhān b.旋转xuán;旋风xuàn c.褪:褪色tuì;褪下袖子tùn C、课文分析 a.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江南的雪和北国的雪的特点。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蓬勃地奋飞”。b.作者是如何表现江南雪景“滋润美艳”特质的? 作者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两个富含生命力的比喻表现南国的雪的特质,两个比喻一虚一实,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C、文章第一段描写的色彩有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这些描写运用了映衬手法。

2.准备展示(5分钟)

小组内稍作准备,展示课上没有展示的同学在优等生的帮助指导下,进一步分析和演练。3.展示提升

在这一环节中鼓励展示课上未展示过的同学来展示。有对课文的分析,也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同时还有想到的作品,形式上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4.学习收获交流与总结

用4分钟时间小组讨论,学习这一课的感受与体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内容可以涉及课堂展示,学生表现等。

5.教师总结

6.雪鲁迅赏析 篇六

一、习语及谚语

英汉语言中都有习语和谚语的表达。因其与生活息息相关, 经常出现在生活化的语言当中。习语和谚语的翻译体现了译者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

(1) “……这实在是叫作‘天有不测风云’, 她的男人是坚实人, 谁知道年纪青青, 就会断送在伤寒上?” (2010:20)

杨译:“It was really a bolt from the blue, ”she explained compassionately.Her husband was a strong fellow;who’d have thought the typhoid fever would carry him off? (2010:21)

蓝译:“Heaven truly moves in mysterious ways.We all thought her husband looks strong enough for anything, but there he was–carried off by typhoid, in the prime of life.” (2009:171)

此例中, “天有不测风云”的翻译不尽相同。杨宪益将其译为“a bolt from the blue”, 这个表达在英语中原本就是存在的, 读者的联想意义会与其翻译一致。蓝诗玲则忠实于原文, 译为“Heaven truly moves in mysterious ways”, 意译的痕迹较为明显。

(2) “亏煞你的学堂还夸什么‘口耳并重’, 倒教得什么也没有。” (2010:76)

杨译:“Your school boasts that it lays equal stress on speech and comprehension, yet it hasn’t taught you anything.” (2010:77)

蓝译:“Aren’t I glad I took all that trouble to send you to a school that makes all that hoo-ha about teaching spoken English.They haven’t taught you a thing.” (2009:197)

“口耳并重”在这里是指听和说的训练同样重要。杨宪益直译为“it lays equal stress on speech and comprehension”。而蓝诗玲则译为“makes all that hoo-ha about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语言更加口语化, 易于读者接受。

二、典故

(1) “还是‘杳如黄鹤’。你去簿子上补画上一个‘到’就是了。” (2010:240)

杨译:“No, still not a sign―‘gone like the yellow stork.’Go and sign the register and that will be that.” (2010:241)

蓝译:‘Ha!Does he ever?Just mark yourself down as present in the logbook.’ (2009:282)

“杳如黄鹤”是来自于中国古诗《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杨宪益译文中除了直译“gone like the yellow stork”外, 还加了脚注“An allusion to poem by Cui Ho of the Tang Dynasty”, 既保留了汉语特色, 又便于读者理解。蓝诗玲则省略了这个典故的翻译, 失去了源语的语言特色。

(2) “我来办。你还是早点回去吧, 你一定惦记着令弟的病。你们真是‘鹡鸰在原’……” (2010:240)

杨译:“I’ll see to that.You’d better go home early, you must be worried about your brother’s illness.You two are really‘pied wagtails in the wasteland.’…” (2010:241)

蓝译:‘I’ll take care of this.you go home early―check on your brother.It’s just how wonderful how you look out for each other.’ (2009:283)

“鹡鸰在原”是《诗经》中的典故, 源自“脊令在原, 兄弟急难。每有良朋, 况也求叹”, 是指兄弟之间相扶相持。杨宪益还是将其直译为“pied wagtails in the wasteland”, 并加脚注“A poem in the Book of Songs has the lines:Pied wagtails in the wasteland;brothers are concerned for each other’s difficulties”进一步解释。蓝诗玲将该典故意译为“It’s just how wonderful how you look out for each other”, 语言简单易懂, 却失去了汉语的特色。

三、传统时间

(1) 知道入殓的时候是临近了, 只待寿衣送到;钉棺材钉时, “子午卯酉”是必须躲避的。 (2010:178)

杨译:She told me the funeral would soon take place;they were waiting for the shroud.And when the coffin was nailed down, people born under stars should not be near. (2010:179)

蓝译:He would be placed in his coffin, I learnt, as soon as the burial clothes were delivered.While it was being sealed up, anyone who born in the year of rat, horse, rabbit, or rooster would have to make themselves scarce (for fear, presumably, of some cosmic clash) . (2009:250)

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纪时、纪月, 如“子午卯酉”。在本例中, “子午卯酉”指与其相对应的四个属相。蓝译“anyone who born in the year of rat, horse, rabbit, or rooster”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而杨译“people born under stars should not be near”则与原文内容相去甚远。

(2) 中华民国十三年夏历菊月吉旦。 (2010:130)

杨译:On the first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 the thirteenth year of the Chinese Republic. (2010:131)

蓝译:In the summer of the thirteenth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2009:224)

原文中“夏历菊月吉旦”均有深意。“夏历”指农历, 应译为“lunar year”, “菊月”是农历九月, “吉旦”是农历月份中的第一天。因此杨译完全符合中国文化所赋予的含义, 但蓝译的内容没有做到忠实于原文。

从以上对比赏析可以看出, 杨宪益与蓝诗玲译本都基本忠实于原文, 并尽可能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但两个译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受到译者本身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所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参考文献

[1].Samovar, L.A., R.E.Porter&L.A.Stefani. (2000)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Xun, Lu.The Real Story of Ah-Q and Other Tales of China[M].London:Penguin UK, 2010

[3].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 1998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7.鲁迅小说的人物出场艺术赏析 篇七

《祝福》是鲁迅先生小说的精品之一,这篇出自《彷徨》的短篇小说,其主人公祥林嫂的出场先生采用的是“画像法”,即作者向读者展示了祥林嫂的“形骸”:“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是濒临死亡边缘的祥林嫂,作者通过视觉展现在读者面前的祥林嫂,无论是形体、神态还是色彩,无不显示着她内心极度的悲哀和痛苦,无不揭示了她从外形到精神的枯槁和幻灭!因而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引起了读者对她的极大关注:祥林嫂何以成为一个近乎死人的活物?她的肉体和精神究竟承受著怎样的虐待和摧残?当然,鲁迅先生对祥林嫂外形的刻画,并不仅仅是设置悬念,吊读者的胃口,作者这样为祥林嫂画像,更重要的是通过祥林嫂的肖像来强化祥林嫂的悲剧色彩,为整篇小说奠定一种沉郁、压抑的基调!

如果说祥林嫂的出场是绘形的,那么鲁迅先生小说《故乡》中的杨二嫂的出场则是绘声:“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这突如其来的尖利声音,是如此突然和怪异,让“我”不由得“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这也正是杨二嫂要追求的效果——显示自己的存在,从而让对方不至于“贵人眼高”忽视自己!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法,和《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出场有异曲同工之妙!她的大叫大嚷,鲜明的突现了她尖嘴利舌、泼辣贪图小便宜的自私性格,也折射着她日趋贫困、每况愈下的生活窘况。当然,杨二嫂的典型意义还不仅仅如此!她是中国病态社会的产物,她和祥林嫂一样有着令人吃惊的显著变化:原先“终日坐着”,而现在则不停挪动她那“细脚伶仃的圆规”;原先“没有这么薄”的嘴唇,现在也变得贫嘴滑舌、伶牙俐齿起来。杨二嫂从坐着招徕生意的“豆腐西施”,一变而成为一个偷偷摸摸的“三只手女人”,这前后巨大的变化,不仅表明了杨二嫂身心已遭受损害的悲剧命运 ,而且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故乡”的衰败和凋敝!

当然,作为一代大师的鲁迅先生,其小说人物的出场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先生的另一小说名篇《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出场,就不同于上面两种情形。孔乙己的出场是在作者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和铺垫的基础上才“引出”的!在孔乙己出场之前,先生首先用大量的笔墨为主人公的出场营造一个特定的环境氛围,对孔乙己的生活环境作了充分的渲染,这种渲染既有社会背景的描写,如鲁镇酒店的刻画,也有人物关系的交代,如对短衣帮和穿长衫的描绘,还有生活气氛的烘托,如那令人压抑、活泼不得的氛围。就是在这样的氛围里,孔乙己应运而出、应境而来了:“只有孔乙己到酒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经过这样层层渲染和铺垫,才姗姗出场的孔乙己,寄寓着作者深刻的艺术命意:是典型环境塑造了孔乙己,也是孔乙己点缀了这个独特环境!孔乙己这种别具一格的出场方式,不是作者的故弄玄虚,也不是作者的故作高深,而是由小说的主题决定的!即,孔乙己的出场,不仅揭示了他的社会地位和性格特征,而且显示了他人生悲剧的必然性!

同样是《故乡》,闰土的出场,就不同于杨二嫂的出场!闰土出场是虚和实相结合的,在人物正式出场前,作者首先安排了闰土的“虚出”,即,作者通过母亲说起闰土,而引起“我”对童年闰土的回忆,在脑子里首先“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插,向一匹……”然后追忆了一大段关于闰土的往事。闰土的这次“虚出”,是为了与下文的“实出”进行对比。就在杨二嫂退场不久,闰土就来了:“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了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更主要的是闰土的一声“老爷”,彻底的打破了我对闰土的美好的追忆,也拉开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自然的也会引起我们的思考与追问。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鲜明对比,是跨越了整整30年的!人世沧桑,30年的岁月带来的巨大变化,揭示了“故乡”的每况愈下,以及人性的可悲异化与人情的冷落淡漠!真可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8.雪 鲁迅 教学反思 篇八

一、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最为明朗的一篇,然而对于文章的主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钱理群说,鲁迅在博大的、运动的“自然”中,发现与肯定了自己;有人说,《雪》不仅是一支不同凡响的雪之绝唱,更是一曲响彻云霄的人的精神的赞歌。但是对于初三的学生,如果对课文主旨的把握脱离了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可接受程度,是没有价值的。倒不如简单理解为,作者通过笔下的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寄托鲁迅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并赞美了这样一种战斗精神——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我想这样有助学生更深入、更真切地认识鲁迅——体验鲁迅的情感,感悟鲁迅的精神。

二、对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雪》这片文章里,作者对南方雪景的描写是那么色彩丰富:血红的山茶花,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的蜡梅,冷绿的杂草,所以我认为本文教学的设计重点应该是语言教学,只有基于语言品味的领悟才是最真切的。本课的教学设计首先应该从品味语言入手,才到体验情感再到感悟精神。文本的探究,比如通过对一些修辞、字词的品味等等,使学生更容易由景及人、由情到精神,从而领悟文章内涵。紧扣文本进行“细读”,也许有点老套,但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方面却是最实在最需要的。

三、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从课堂教学的效果看,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都体验到了鲁迅那在孤独中向往美好的情感、在孤独中依然奋进的精神。不过,在课堂具体实施的时候,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

比如:

1、整个课堂显得比较平淡,表现不出鲁迅的战斗豪情。

2、对最后一段“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分析不够到位,许多学生的理解靠的是死记硬背。

3、对鲁迅独立、奉献、战斗精神的分析不够完整,显得有些割裂。

9.雪鲁迅教案 篇九

一、说教材

《雪》是苏教版 , 九年级 ( 下 ) 的一篇课文 , 作者 : 鲁迅。这是一篇即景抒情的诗篇 , 又是一篇寓意深邃的散文诗。在雪花的纷飞与凝思的幻象中。鲁迅为人们谱写了追求美好理想的温暖心声 , 在优美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 , 象征和寄托了更为深远的情思。

( 一 ) 教学重点

1 、读懂《雪》的文字 , 了解写作年代和背景。

2 、理解作者所描绘的南方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情感。

3 、品味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4 、背诵课文有关段落

二、说学法指导

人们常因鲁迅先生深沉冷峻的散文语言而感到深奥难懂 , 所以 , 消除学生的畏怯心理 , 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是本文的一大关键。

1 、要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品味散文诗的优美语言。“披文以入情” , 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 , 揣摩、品析精采的语句 , 并摘抄、背诵。加强语言积累。

3 、通过小组探究、品味 , 提出有创新、有价值的设疑。用心感受 , 深入体验 , 以形成个性化的评价。

三、说教学过程

( 一 ) 以诗词、画、导入

看到“雪”的画面 , 你会想到哪些诗句 , 或说一下画面之景。

“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唐诗人岑参笔下的诗句向我们展现出一幅意境开阔而又清新的瑞雪图。“山舞银蛇 , 原驰蜡象”展现的又是另外一幅更加壮丽雄浑的图景。“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多么静谧的风景画。鲁迅笔下的“雪”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

让我们随着鲁迅激扬的文字去领略雪的水晶世界去体会鲁迅的情感。

( 二 ) 走近作者 了解写作背景

1924 年 12 月 30 日 , 北京下了一场大雪。面对凛冽的朔风。漫天飞舞的雪花的壮美之景。引起了鲁迅美好的.回忆和辽远的遐想。此时 , 作者生活的北京正处在段祺瑞政府的统治之下 , 于是 , 作者创作了这篇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富有哲理的散文诗《雪》

( 三 ) 融入文本

1 、师范读 , 学生倾听想象。提问 : 文中描绘了几幅画 ?

2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 感知全文内容

要求 :(1) 有感情去读 (2) 字词过关

3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 学生说后出示投影 )

4 、本文的主旨句段 ( 末两段 )

( 四 ) 诵读美读

《雪》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诗 , 反复诵读感受其美质 , 品味。谈一点心得

5 、学生分组、分段去读、去品味、去评析

如第一段 , 暖国的雪景图。要读出作者喜爱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烈赞美之情。

第 4 、5 、6 段 , 朔方雪的壮美。使作者的生命升腾 , 应读得高亢、激昂

( 五 ) 学生质疑 研讨

1 、鲁迅对雪情有独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都写了雪地的乐趣。本文又写了“塑雪罗汉”

场面。体会融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2 、作者从哪几方面细致写南国的雪的 ( ①暖国雨 , 单调 , 反衬。雪花灿烂⑵直写雪质颜色⑶雪野中花草来衬托雪的美⑷幻想蜂之闹 , 写雪野的生机勃勃

3 、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有什么异同 ? 你更喜欢哪一种雪 ?

4 、综观全文及对先生的了解 , 作者感情更倾向于哪一方的雪 ?

5 、如何理解结尾句

学生探讨 , 老师点拔

(1) 诵读结尾句

(2) 南北雪联结来写的用意 , “文如其人”这两种雪使我们想起了哪两种性格 ?

(3) 学生各抒己见

( 是对雪的赞美 , 也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表白。从中可感受到作者的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是一种生命的升腾 )

( 六 ) 小结

本文通过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 , 贯串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 : 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 七 ) 体验活动

1 、面对中考 : 我要像鲁迅那样

2 、谈雪 :( 可谈雪之美、雪之乐、雪知识、雪幻想 )

( 八 ) 作业

1 、收集写雪的诗句 , 并谈谈最喜欢一诗句

2 、背诵后三段

说课后感 :

1 、散文诗的重点在于反复诵读 , 体味诗化的语言之美。特别是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课后的背诵有助于学生体会其深刻的内涵。

上一篇:文明单位复查申请内容下一篇:与马的歇后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