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科学课学生自我评价的几点看法

2024-10-19

对小学科学课学生自我评价的几点看法(精选11篇)

1.对小学科学课学生自我评价的几点看法 篇一

对中考作文评价的几点看法

作文越来越不会写了,老师也越来越不会教作文了,我们现在很难再考场上看到几篇好作文,四调过后,我以为能到武汉去学到一些好文章,结果都是些病病歪歪的东西,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学生写作的天资被埋没?也许与学生心情浮躁不愿意静下心来读写有关,我想更与近几年来中考作文的命题与评价有关。

从学生的现状来看,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心理状况,即不能真正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知道自己的现实状况,不明确自己的使命,糊里糊涂,浑浑噩噩。平时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依赖思想严重,更没有把自己的一点灵感深入思考并写下来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没有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思维,没有动笔记录自己心路历程的习惯,在考场上一味地想着如何审题立意,如何取悦阅卷者的心态,写出来的自然都是些无病呻吟的矫揉造作之作。

但我们不能把矛头都指向学生,阅卷者的态度,决定着学生写作的态度,阅卷者的功利,自然带来学生的功利。阅卷者往往在一分钟时间内就读完一篇作文,这么短的时间,显然是不能很好地读那些写法含蓄的记叙文或散文,加上评卷标准中扣分最严重的往往是看是否切题,没有多少阅卷者有耐心去品读学生的思想,此时,最讨巧的文章就是那些观点鲜明,中心明确,层次清楚的议论文,于是学生趋之若鹜写议论文,时间一久,阅卷者在视觉上产生审美疲劳,就开始在身体上给学生拦路。比如2010中考作文,学生出来后都说好写,比如要有明确的目标啊,要认识自己的特点啊,不要被别人左右,要有自己的主见啊,如此等等,我认为这些利益都是符合材料意思的,如果阅卷时不在身体利益上死磕,学生写作的空间得分的空间会更大。结果阅卷者在身体上下了死命令,必须是认清自己,否则不能算切题。这下作文就好改了,眼睛一晃,看是否说出了那四个字,没说的都在36以下,说了的就稍微看看,不知道打灭了多少好文章。

学生又傻眼了,老师也傻眼了,就只好在阅读材料是咬文嚼字,尽量把角度缩得更小,尽量组织处更简练,更接近出题人意图的语言作为利益的核心内容来写。写作时学生慎手慎脚,老师知道时也不敢马虎大意,很显然,在生怕跑题的阴影下,学生还有什么心思去抒真情表实感呢?

于是上面又说了,缺乏真情实感的作文很做,我们希望听到学生的心声,希望学生能借助写作的平台表达心声,这个想法很好,于是在四调很强势地体香学生去些记叙文。我想也许是那些八股式的议论文让他们生厌,所以才想起要鼓励学生写记叙文吧。如果在中考作文阅卷中再出现死磕材料的现象,再出现记叙文得分总体偏低的情况,学生今后可能还是不愿意写记叙文,也不愿意静心想想自己,可能是认为想了也白想,最后结局还是由老师的那支笔和那张嘴说了算。

2.对小学科学课学生自我评价的几点看法 篇二

在教学过程中, 怎样去把握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呢?我认为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写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最感兴趣的事, 并运用潜移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的兴趣, 这样学生能在创造情境美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 我们还应该多方面地考虑到孩子们所学所想以及所看到的事物, 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些他们喜爱的自然景物, 激发他们说出自己亲眼看到的真实情感, 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和自卑感, 使学生自强自信, 不怕说错, 敢于做驾驭语言的主人, 敢于主动大胆交谈。要做到这一点, 关键在于平时的训练。于是在教学中, 我不断鼓励学生要敢于亮出自我,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要不卑不亢, 敢于展现自己, 摆正自己的位置。针对学生口头语言表达得很好的, 我还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肯定。这样一来, 班里的情况大有好转, 每位同学都能畅所欲言, 由过去的“教师讲, 学生听”, 变为“大家说, 大家议”, 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外, 我还利用地域优势, 把孩子们生活中的趣事和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以及他们最熟悉的自然景物和景象作为写作内容, 使写作内容具有地区特色、生活特色和时代特色。因此, 我们应该把作文教学纳入美的神奇力量中去, 启发学生由眼前的事物迁移到虚幻的事物, 由眼前的观察引起对往事的回忆联想, 充分调动和强化学生接受教育的信心。

首先, 使学生学会积累词汇和搜集生活素材, 这也是写好作文语言精华的浓缩, 书读得多了, 不仅有助于提高赏析能力、写作能力, 还能陶冶情操。我认为, 学生写作文也无秘诀可言, 无捷径可走, 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积累语汇, 才能做到出口成章, 妙笔生辉。为此, 我们开展了“每日读范文、记笔记”活动, 这个活动坚持了两年, 现在学生作文的语言有了很大的变化, 作文中的词汇丰富了, 文章也显得流畅了。

其次, 还应认真批阅。学生的劳动很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 每当拿到作业本, 最想看到的是老师给自己写了什么, 因此在批阅作文时不能总是“句子通顺, 内容丰富, 中心明确”, 这样反而弄得学生很不明确。教师要从学生的用词到句子, 认真批点, 指出精华所在以及不足之处。好的句段要重点画出, 最后再从写作方法上给以总结, 给以鼓励, 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作文的方法。总之, 作文不能草率, 方法需要每位教师细心去探索。

人们常说, 生活是写作素材的源泉, 只有深入生活, 从生活中提取素材, 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

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 生活经验有较大的局限性, 为了让学生间接体验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我指导学生开展了“三个一”活动, 即每日讲一个故事, 每日写一篇日记, 每周读一篇好文章。图书、报纸、杂志刊载了大量的信息, 学生通过读书读报, 不仅能了解到外界的情况, 还可以学到不少写作知识。

在指导学生读书读报活动中, 我还引导学生注意品味文章的标题, 记录一些有价值的典型的人和事, 并注意学习、积累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一篇好文章, 能让学生从中领略到文章精美的语言和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 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实践证明, 通过我的指导和引导, 学生的见识更广了, 知识更扎实了, 语汇更丰富了, 再也不害怕写作文了。

3.对小学科学课学生自我评价的几点看法 篇三

关键词 教学 实验器材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027-02

小学《科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它是学生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入门学科,也是探究科学、培养小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然而当前绝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学条件差,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在这种情况下要搞好科学实验教学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教师的实验技能培训

农村小学的老师少,没有专业的实验教师,都是兼职,实验技术水平差,影响着实验教学的开展,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应加强教师的实验技术培训。

由于大多数农村小学规模小,经费有限,把全部教师一次性派出到外地培训是很困难的,只能先派出个别教师到外地参加培训、学习他人的实验经验,受训教师回校后,担任培训老师,组织校内还未受到过培训的教师进行实验技能培训,这样使全体教师的实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学校也节约了经费开支。

二、充实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太少,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实验器材必须得到充实,在没有足够资金的情况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充实。

1.利用废弃物自制实验材料

学生家里或生活区域经常都会有垃圾,像矿泉水、空易拉罐、塑料泡沫、木块等等。可以发动学生把这些垃圾搜集起来,自己动手制成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材料,既充实了实验材料,同时减少了垃圾污染,保护了环境。

2.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自然资源

农村学校的周围山多,石多,植物多,动物也多。山石、植物、动物都是观察、实验的活材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物体。要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的效果,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界中这些现实的资源,安排时间,带领学生到野外的田间、山中采集小动物、小植物、岩石等,把采集到的小动物、植物采用压制、浸泡等方法制成标本并保存,供观察实验时用。

三、发挥农村优势,开展更有效的观察实验

在农村,学生观察自然的内容很多,条件比城市优越,如动植物生长、水与空气以及其他各种自然现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到“大课堂”中去研究,在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如讲根和茎前,先带领学生到田野中去,让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根和茎,然后回到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根和茎进行分类、研究,这样使学生在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面前,激发兴趣,吸取知识,提高能力,使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

四、将多媒体教学运用到实验教学中

目前,多媒体教育成了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育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丰富多彩,声画并茂的特点,突破时空限制,跨越了宏观、微观之间,直观、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实验教学趋向深入性,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

1.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好地进行科学实验教学

如《有趣的呼吸器官》一课,要让学生了解肺是怎样呼吸的及肺的呼吸卫生与健康,很难进行实验教学,只凭教师借助几幅挂图作口头介绍,显得呆板乏味。而应用现代化的电视录像手段,以动画片的形式讲述平时不注意呼吸卫生与健康的危害,如此把原本深奥复杂的科学道理化为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小故事,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2.运用电化手段,增强实验教学的知识性

一堂科学课,实验教学毕竟有限,一两个实验只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而大部分内容是要在课前或课后去实践、去掌握,这就使知识的掌握具备了不确定性。而通过运用教学幻灯片、教学碟片、远程教学资源等一些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观看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在短短课堂40分钟内更多、更全面地去学习,去掌握知识,实验教学也更加轻松,更加全面。

五、自制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有效性

师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教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想象能力,活跃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味到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1.教师自制实验教具

一件成功的自制教具的诞生,是教师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教师经过对教材的深入的研究,根据本校实验器材的实际情况,产生对某一教具改进或创新的想法。根据这一想法,构思设计,在反复研究、实验的基础上制作,经过多次改进和反复调试后,再在教学中试用,直至成功。如在制作“空气有重量”这一实验教具时,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经过多次比较,最终选择一元钱买的带柄和卡口的两个气球作为实验器具,为其中的一个气球充气,气球可直接卡在卡口上,实验更加容易操作了,实验的效果也相当明显,结论的得出也更让人信服。

2.学生自制实验器材

学生通过参与自制实验器材活动,不但巩固书本上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爱科学的情操。在自制实验器材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是要弄懂课本上的内容,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才能设想出实验器材的雏形,然后才能进行具体的设计、试制。在具体制作中,学生还要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身心得到陶冶,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自制教具不但可以补充现有教学仪器的不足,节约开支,而且实用性强,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安全可靠,取材容易,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很大的作用。

总之,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各级领导在高度重视、多渠道加大常规设备投入的同时,任课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种种困难,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把解决实验教学难点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实验课教学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

4.对高中学生班级管理的几点看法 篇四

对高中学生班级管理的几点看法

唐保林

甘肃成县化垭中学(742500)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因为进入了青春期,生理、心理都有很大的变化:易冲动、易怒,逆反心理增强。另一方面,有了一定的思想和追求,但容易走向极端。此刻,他们的思想复杂,感情丰富,容易形成高远理想,也容易走向堕落,是人生的危险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最难管理,往往使班主任深感困惑,常常见到知难而退者。然而笔者带高中差班多年,不仅未感到痛苦,而且深感到成功的喜悦。也深深感到他们其实很可爱,是完全能够塑造的。现根据本人多年的经验,谈几点看法,望能给广大同仁以启示。笔者认为,要带好他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不断丰富自己,拥有渊博的知识

对人的管理,有许多层次,最高者莫过于用思想去管理,使被管理者佩服而追随。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言“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高层次的就是是学生不知老师在管理、约束他们,只知暗暗追随老师去学习,去奋斗。其次才是令学生感到可亲,赞美老师,并向老师学习。再次就是是学生感到害怕,被动的去接受知识。最低的层次,就属于虽为班主任,但已经使学生众叛亲离,想方设法对付老师,结果两败俱伤。对于学生,耽误了前程;对于老师,不能开心工作。

若论管理,自然是前两者为上,然而要达到那两种境界,没有渊博的.知识是不行的。因为要是他们潜移默化,要是他们佩服,不在于外表,而在于精神实质。当你的知识远远高于学生,使学生深感佩服时,学生自然对你惟命是从,哪里还能反抗?

2要有厚德载物的精神

对人的管理,到了崇高的境界,归根到底是精神感化,而非纪律约束。和写文章一样,管理,其实也是唯有真情才感人。学生能否听你的话,关键是看你在学生心中的位置,如果位置高,学生自然听;如果位置高度一般,那么学生也就有所折扣;如果你的形象很普通,那么学生就无从听你的。

要带好学生,如果有高尚的道德境界,有厚德载物的精神,有铁肩负道义的形象。(班主任论文 )试问,哪一个学生不能被感动?那一个学生不听你的?宋江之所以能够率那些比自己武艺高强的好汉,关键就在于它的精神内涵是好汉们的偶像。

3要以普济苍生的思想去关爱学生

关爱,是管好学生的关键。正如有人所言“如果没有爱,太阳约会结冰”,相反,因为爱,一切矛盾都会化解。例如佛家的思想,其实欠缺甚多,但是能被人们超越阶级、国度和民族的去接受,关键就在于对生灵高尚的爱。

我们的学生,即使是最不成器的,他们也想有所作为,渴望着成功。如果我们能做他们心灵的朋友,去了解他们的疾苦,去帮他们树立志向,去帮他们改正错误,去手把手的教他们长进,难道他们还能不听我们的?如果真能这样,你会觉得,他们其实很可爱。怎么教不好呢?

4要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和其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管好学生的前提,关键在于是否了解了你带领的对象,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如果这些科学合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就必能推行,实施也就会水到渠成,不仅没有难度,而且能助你成功。如果方法欠妥,或制度脱离实际意义,就谈不上成功了。在方法和制度的建立上,要注意做到实可行,不要凭感情用事,要有章可依,违纪必究,同时又照顾到问题的特殊性。科学合理地去处理问题。

总之要给学生方正、规范、大气的感受,并能因此激起他们的上进心和求知欲。若能这样,就是成功的管理。否则你就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你就是制订了周密的管理条例,都是徒劳和废纸。

5要培育学生高瞻远瞩的志向

要管好学生,与其拿繁文缛节的纪律去约束他们,还不如帮他们树立雄心远志,让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以及为国家和人民有所作为的激情。这样,你就不必费过多的力气而能达到良好状态,使学生茁壮成长,使你硕果累累。

5.对小学科学课学生自我评价的几点看法 篇五

培养农村学生喜欢小学数学的几点看法

作者/ 武宗平

摘 要:新课程的实施为基础教育带来生了机与活力,但也为农村教学带来了挑战,从五个方面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学数学;学习兴趣

为了适应新课程和教学,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尽快地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教法,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大胆探究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接受和尝试新教材的开发和应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学习兴趣是获得知识,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推动力。而兴趣往往源于好奇心。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想谈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个富有情趣的课堂气氛,在一节课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为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基础。例如,我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课时,为了很自然地引出分数的作用,我开始用情境引入法,先出示四个“饼”图片,然后开始进行讲故事:羊妈妈烧好了四个饼,平均分给两只小羊,问每只小羊分到几个饼?(学生用手指表示2个),又来了2只小羊,把四个饼平均分给了4只小羊,每只小羊分几个饼?(学生用手指表示1个)。今天羊妈妈只烧了一个饼,就来了两只小羊,要平均分给两只小羊,每只小羊分到几个饼?(半个)不能用手指表示了,也不能用学过的数字表示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数――分数。分数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不是整数的数。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很自然地了解了分数,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学习了新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上课精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如果总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进行讲、练,学生会感到厌烦,不利于他们掌握新知识。在计算机等多媒体资源的帮助和辅助下,小学生对精彩的动画故事,奇妙的图像变化,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愿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先播放了中央电视台预告节目的录像,让大家找出动画片的播出时间。由此引入新课。在感受一日24时的时候,我又播放了孩子们一日的生活情景: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在梦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到了6时左右,天已经亮了,小鸟在枝头鸣叫,太阳公公也露出了笑脸。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7时30分,同学们来到学校,开始了上午紧张而愉快的学习生活。转眼到了中午12时,同学们正同家人围坐在饭桌前,香甜地吃着午饭。这时,时针指向了下午1时的位置。我问:“这个时间怎样表示?”同学们有的说“下午1时”,有的说“下午13时”。我补充道:在一日内,由于时针第一圈走了12小时,所以在走第二圈时,我们就要把时针指的时刻数加上12。“13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喊到。(继续看录像)到了14时30分,同学们又开始了下午的学习生活。16时30分,同学们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回到家中。时间一晃就到了21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晚上九点,这时我们该上床休息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又到了午夜12时,夜深人静……这时,一昼夜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同学们围绕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学到了新的知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应激励学生去思考、探索,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主。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我就利用了学生爱实验不爱计算的特点,将圆柱体的数据设计成能够口算的简单数,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观察,自己得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口算出多个圆柱体的表面积。这既让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又找到了学习的感觉。像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改变了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更为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培养创新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组织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热情

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以无意注意为主,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他们能一连几个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根据我的观察来看,他们最多只能连续集中注意力15分钟左右。所以我想:在课堂的教学里,是否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呢?于是,我设计了“夺红旗”“摘苹果”“开火车”等游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五、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来源于生活实际、用于实际生活的知识会更想学,更容易掌握,灵活运用。如教学了“求总数的简单应用题”后,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校有9张桌子,又买来8张,请你当小会计算一算学校现在有多少张桌子?最后小结:老师要谢谢小朋友帮了我这么大的忙。再如教学“面积与周长”时,联系实际进行区别:擦玻璃窗时,擦的部分是它的面积还是周长?锻炼身体时绕操场跑步,跑的部分是面积还是周长?这样既使学生更简便更清楚地理解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平时爱观察的好习惯。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你们说学习数学有用吗?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启发诱导,及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步步着眼于学生兴趣的培养,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改变传统的“灌输知识”,让学生想学、乐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只要我们不懈努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得到发展,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让学生的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6.对小学科学课学生自我评价的几点看法 篇六

【摘要】语言表达能力是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然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靠的是长年累月的积累。在初中教学中,老师们常常为缺少口齿伶俐、主动回答教师提问或主动参与交流的学生而大伤脑筋。初中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师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浅谈了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中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 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常常为缺少那些口齿伶俐、主动回答教师提问或主动参与交流的学生而大伤脑筋。大多初中生,特别是农村的初中生要么“金口难开”要么言不达意,或条理不清或闲话混杂;有的学生在课外口若悬河、幽默风趣而在课堂上则前言不搭后语,缺少必要的过渡而随意跳跃,至于语言表达中简单、生硬、头绪不清的更是普遍存在。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摒除自卑心理

学生不踊跃回答问题,不主动参与交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心理方面因素,相当的学生都有较大的压力感,怕回答问题有错难堪,或者畏惧自己的语速跟不上思维而遭到同学的取笑,特别是九年级学生更甚。这种消极因素往往使他们“羞而止步”,或者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于是干脆不做声,更不敢主动参与交流。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大胆回答问题,只有让他们大胆“说话”,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才便于“对症下药”,便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充分认识回答提问的重要性。论文百事通其二,对学生回答出错或意思不完整时,教师要有耐心,不应埋怨或当场嘲笑,更不应该立刻中止,对不愿回答问题的学生也不应简单冠以“自甘落后”或“不可救药”之类的定论,而应课后主动找他们谈话,了解其中原因,使他们认识到“学贵有疑”的道理,强化其竞争意识。笔者在教学中曾遇到此类情况,七年级时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比较高涨,八年级上学期锐气减弱,九年级后几乎“鸦雀无声”,尽管反复强调和课后谈话但仍不见效。为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笔者于是增设“学生回答问题记录表”,如:回答较好的打“√”,回答一般的打半勾,不回答的打“×”,学生主动举手回答的打“+”符号,其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教师对这方面的重视。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便顿时高涨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这只是短时间发生的效应,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及时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问的良好习惯。只要学生大胆“说话”,教师就应该积极肯定他们的勇气,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有些教师把提问学生当作矫正“缺点”的手段或变相体罚是不可取的,是违背教学原则的,其结果将会使学生反感,“惧说”心理加剧,“欲速则不达”。

2 引导学生讨论,把问题补充完整

有些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学生把握不住或短暂时间不能圆满回答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相互修正和补充,让学生在别人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和提高,以吸收他人的经验和拓展自己思路,达到发问者预期的目的。如笔者在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是为什么?”一位学生没有思考好便举手回答:“因为范进是他的女婿,衣襟皱了不好看,没面子,所以胡屠户替他扯平衣襟。”惹得满堂哄笑,学生本人也满脸通红,自觉难堪。我没有立即纠正他,而是让他坐下与同桌讨论,结果这位同学再次举手回答:“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的态度来了180°的大转弯,与他先前无端地教训、咒骂女婿到现在主动替女婿扯平衣襟、无耻地夸奖女婿如何了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情地暴露了胡屠户爱富欺贫的丑恶灵魂。”话刚说完便赢得了全班的掌声,该生本人得到了鼓舞,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其效果是明显的。

值得注意的是,让学生讨论和补充并不是在原问题上的纠缠和重复,而是让学生通过多方位多层次对课文的内容的加深理解,使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让学生讨论或者补充问题时,不宜把时间限制得太死,更不要见学生一下子回答不出问题便责令其坐下或马上转问其他学生,这样做不但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长此下去会使他们产生依赖心理或消极情绪,应留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思考或继续讨论,尽可能让他们把问题回答得更有条理性,以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引导学生讨论和补充问题,并不是无限延长时间,教师应根据问题的难易性,因题而异,因人有别,尽量避免冷堂。

3 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不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不主动参与交流,不仅与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有关,与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也有很大的关系。作为教师不能一味埋怨责怪学生,也应从自身的授课艺术上去找原因。教师不能只顾自己教学而无视学生的情绪,把学生当作“容器”去“填充”,而应用温和的语气、和蔼的态度、期待的目光去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特别是语文老师要学会煽情,善于煽情,想方设法把学生喜问乐答的天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氛围之中。如我在教学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一课时,分别以低沉缓慢、结巴式、抑扬顿锉三种语调朗读课文的第一段,然后问学生哪一种语调符合课文的阅读要求,学生都说第三种语调好,我顺势问好在哪里,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更重要的是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再如我在教学朱自清《春》一课时,是这样创设课堂气氛的,那天我特地穿着充满活力的绿色运动服装,兴致勃勃地小跑上了讲台,做了半小节广播操后兴致勃勃对同学们说:“春天多好啊,万物复苏,空气清新,人多有精神呐,在作家朱自清笔下的春天究竟又是怎样的一番天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欣赏好吗?”然后开始讲课,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较好地协调了课堂氛围,从而给教师分析课文,调动学生答问积极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当然,营造课堂和谐的氛围并不是用打诨的方式来博得学生的欢心或投其所好,而应该根据课文的内容精心设计最佳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进师生间的默契,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 适当降低发问的梯度

培养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长期工作,不能操之过急或期望太高,而应遵循教学规律循循善诱,注意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注重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即使后进生也不例外。有的教师发问时只希望优等生回答,认为省事,收效快,有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几乎一个学期没有回答问题或参与交流的机会。于是,有的学生便怀疑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如别的同学,或者认为自己是“被遗忘的角落,”甚至认为回答课堂提问是优秀生的事而与己无关,更谈不上积极参与交流了。教师在训练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时,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分几个层次发问,由浅入深,让学生通过“跳一跳,摘到桃”尝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随之高涨了。应当指出的是,降低问题的梯度绝不是毫无价值的信手拈来,“凑凑热闹”,搞形式主义,或者故意把完整的问题弄得支离破碎,而应在备课时根据教学目标和本班的学生实际,认真设计问题,为学生架设达到预期目的的阶梯。

5 用活动和比赛的形式促进

初中生所处的中学时代是最浪漫、最活泼、最有生气的黄金阶段。在这一时段里,他们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袒露自己的心迹,彰显个性,标新立异,也最容易暴露自己弱点。作为语文教师,作为他们灵魂的“引路人”,要格外珍惜学生的这段美好时光,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努力为学生创造最合适的“敢言”机会。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了一种现象,一上课学生首先从教师的目光和言谈举止中读到有关信息,猜测到这一节课的`将要面临的氛围,或严肃,或轻松愉快,他们随时调整以适应这一临场需要。有一次上课,我见学生默不做声,气氛非常严肃,课堂提问无人以对,于是就换了另一种方式,用游戏的形式和学生交流,结果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个个争先发言,这样我因势把他们引到课文分析上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活动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要恰到好处方能有效,否则其课就成了“非驴非马”,只会招来满堂哄笑,也就失去了本义。培养学生答问能力,用活动和比赛的形式促进,学生乐意参加,也容易接受,无疑是一剂良药。针对中学生的特点,我们应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辩论会、故事会、课本剧表演、演讲比赛的形式进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以达到我们的预计目的。

6 注重教师示范性作用

培养中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示范无疑是重要的一环,特别要求语文教师能说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在语言的规范性上做出表率。有的中学语文教师,在运用普通话教学中难免夹杂有地方方言,这就需要我们化大的力气,力求减少朗读的差误,以免使学生造成错觉或误解,从而降低教师的威信,影响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同时,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过程中,应切实加强具体性的指导。平时我们所说的学生语言表达如何的差,其实与我们的指导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从哪些角度回答问题,如何组织语言,问题的内在联系等都需要认真的指导与训练。还有,教师的课外语言表达(诸如与学生谈话、上台讲演、集队训话等)也会给学生的语言表达带来潜移默化的作用。总之,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的训练,教师的示范作用影响是深远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7.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几点看法 篇七

1 认真备课

备课的过程, 就是钻研教材的过程。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钻研教材就是备课的最重要的一环, 这法儿那法儿, 钻研不好就没法。”简简单单的一句话, 却道出了备课的根本。作为教者:首先应吃透教材, 挖掘教材, 确立三维目标, 钻研重、难点, 使教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 教师要展开或补充。同时要研究学生从而因材施教, 应多思考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 从教学独白转向教学对话, 把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 都要考虑到既有利于学生能自己主动学习, 又能与教师、同学展开合作。

2 激趣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导入的好坏, 对整堂课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笔者认为导入首先要利用好教材上创设的一些让儿童产生兴趣的数学情境, 激发他们参与实践的愿望, 诱导他们饶有兴趣地走进数学世界。其次, 可用一些常规方法, 如谈话导入:围绕新授内容, 精心设计一段对话, 也可随意谈谈学生的周末生活, 课外生活, 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 使学生感兴趣从而提起自己的精神。也可复习导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 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 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 新旧知识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综合统一。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复习旧知识时, 蕴涵的有新知识因素, 一旦沟通了新知识的联系, 就能促进新旧知识的互相转化。教学如同顺水推舟, 学生容易拾阶而上。

3 探究新知

3.1 例题引入生活化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灵活处理教材例题。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适当引入生活中的事例,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3.2 课堂提问计划性

“学起于思, 思源予疑”。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控制手段。对于课堂提问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拟出来, 做到通盘打算, 根据课堂上随时生成的各种各样问题。最大限度地使提问和学生的问题发生共鸣, 提高问题有效性。

3.3 合作学习有效化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当学生仅靠个人思考解决问题不全面时, 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应对其进行观察和介入, 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 确保合作学习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4 巩固练习

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教学有着特殊的作用。没有恰当必要的习题, 学生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 更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把习题与教学内容归类搭配练习, 弄清哪些是掌握概念的基本题, 哪些是复习内容的巩固题, 哪些是运用诸方面知识的综合题。对习题的精度、浓度、前后联系、重点、分量做到心中有数。

5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一堂数学课的最后一环是反馈回忆归纳知识的环节, 每节课都要以“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或“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进行反馈提问, 看似简单的一句提问, 却蕴含了许多。首先, 它会让学生处于思考的过程, 让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系统归纳梳理知识的能力。其次,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说自己在课堂上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 把自己的想法道出来与人交流, 从而弥补自己的不足。

6 课后反思

一节课既有令人兴奋的时候, 也有颇感遗憾的时候, 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做好教后反思, 将精彩瞬间记录下来, 同时又要对遗憾之处做出剖析补正, 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

7 发展思维

如果能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求“新”、求“全”、求“活”的调控。那么将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提出各种问题, 进行大胆创新。让学生对所获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 并且从中发现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闪烁着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 也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思考的快乐感和创新的成就感。

8 拓宽资源

生活中也有取之不竭的数学教育资源。让学生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继续拓展与延伸, 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例如:我在教学《利息》前, 布置学生到当地信用合作社了解储蓄的意义、方式和利息、利率的计算方法。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后, 布置了学生自行设计和制作洗衣机、彩电、电冰箱等家电的包装箱模型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从中感悟创新设计的魅力和数学的美。这些活动不仅巩固了课堂里所学的知识, 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增长了他们的见识。

以上几点, 集中了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 体现了小学数学的新课程教学“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实施这几点策略, 就能优化课堂教学, 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戴挺, 童蔚苹.程序设计课程探究式教学过程及实例分析[J].高教论坛, 2005 (5) .

[2]吴海荣, 朱德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 2002 (3) .

[3]刘慧娟, 张威, 张奕黄.探究式教学法在“电机学”教学中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8 (3) .

[4]张燕琴.高职高专探究式英语教学模式初探[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 .

8.对小学科学课学生自我评价的几点看法 篇八

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人的思维品质表现为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给学生创设自由思考的空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一、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启迪思维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和自信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创设了如下的问题:

1、出示一个用钢丝围成的圆,怎样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呢?(化曲为直法)

2、出示一个塑料板圆,怎样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呢?(滚动法)

3、怎样量出我们学校圆形花坛的周长?(测绳法)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设置一个又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由疑问—讨论—解疑,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知识,思维得到了有效地拓展。

二、创设质疑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才会有所发现。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时时注意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如:讲了运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后,我问:“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一位同学问:“23.796保留两位小数,千分位大于5或等于5向前一位进1,9+1=10,这时百分位应该是0,根据小数的性质,0可以省略,等于23.8,为什么约等于23.80呢?”我及时肯定:“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非常好,你们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许多同学说出了各自的想法。这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敢于让学生质疑,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只有学生的质疑,才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三、注重教给方法,启迪学生思维

素质教育提倡不仅要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正如人们所说的“授 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注重加强思维方法的引导,使学生正确使用小学数学常用的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数学思维方法。

1、加强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表明,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了适应这种思维方式,就需要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具体材料感知作为支撑,建立表象逐步达到抽象。

2、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提问要有思考价值,并留有一定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如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出现1+1+1=3 4+4=8 5+5+5+5+5=25后,不这样提问题:每道算式加数有什么特点?而提出: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 么?这种问法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使学生学到了宝贵的思考方法,培养了观察能力。

9.对小学双语科学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九

开展双语科学课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教师在双语科学课的教育过程中,应不断分析双语教育对学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强化科学探究的行为,同时反思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和提高自己对双语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一、双语教学的概念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直接的意思就是:“Two Languages”(两种语言)。双语教学指的是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在我国主要是指在教学中利用汉语为第一语言和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它不是单纯的基于英语知识的教学,而是渗透于各门学科的教学。具体地说,我国的双语教学就是用英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值得一提的是“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艺术等学科涉及较多的本土文化、本族文化、民间文化、民间传说,甚至宗教文化,用英语讲解比较困难”。所以世界各国实施双语教学的国家,大多选择理科学科进行双语教学,如:数学、物理、生物、科学等,这些学科的语言表述和词义在英语中多数都能找到对应的解释,同时,它们又相对固定,在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学科知识的融合并能促进英语的学习。

二、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明确提出了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科学事物具有较丰富的认识和理解。根据四方权威的全美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Education Standards),他们明确提出,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人人具有科学素养,科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

三、双语科学课教育的目标用双语讲授科学课,其目的主要是以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代写论文并提供应用英语的环境,从而强化英语的交际功能,培养英语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让不懂英语的学生完成学科目标的同时,培养其学习英语的兴趣与能力,从而开辟一条符合学生的双语教育的途径,为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打下基础。双语能力的培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使英语教育和学科教育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形成良性互动。简而言之,开展科学课的双语教学,对学习者而言是“通过外语学习科学知识”,对教师而言却是“通过外语教授科学知识”。

四、对开展双语科学课的几点质疑1·将科学课上成了外语课,忽略学科知识笔者曾经听过一堂双语科学示范课,课题是“Season”,执教的是一位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全部使用英语。这堂课讲得十分生动,学生和教师配合得非常默契,教师平易近人,学生积极参与,整节课完成得自然而流畅。但笔者认为这只能说是一堂外语课,而不能算是一节双语科学课。因为教师过分注重英语知识而忽略了学科知识,课堂上教师并没有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观察四季的变化,以及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学生不知道四季变化与地球的公转

有关。整堂课,学生并没有真正开动脑筋,没有积极的课堂思维和师生互动,学生不过是多记住了几个科学方面的英语单词和学习一些课本上已经写明了的科学知识。

科学课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科学技能和态度的养成。在双语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强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定位以运用英语知识进行科学思维训练为主、英语知识为辅的双语教学中,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双语”教学顺利过渡到运用英语知识进行科学思维的高级阶段,追求运用英语上科学课与用中文上科学课达到同样的效果。所以,双语教学绝不能将非语言学科上成了外语教学的辅助课,各个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才是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双语科学课不是外语课。2·用英语讲授科学课是否会降低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孩,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感到非常新奇、有趣,凡事都爱问为什么?渴望从老师那得到更多的知识,尤其是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所以,小孩是非常喜欢上科学课的。

但是,如果用英语上科学课,小孩会不会因为不懂英语而对科学课失去兴趣呢?笔者认为这是有可能的。因为,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教一些英语科学术语,小孩要在短时内被迫记住一大堆单词,这是一个挺枯燥的过程。而且双语教学给师生设了一道“语言槛”,遇到较复杂的知识点,总难免“言不达意”,耽误时间,教育进度又难完成,只好“下调”学科教育目标,结果学科知识打了折扣,小孩的求知欲没有得到满足,自然就会失去兴趣了。但是,如果教师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授予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得英语知识和科学知识能交相辉映,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学生还是会一如既往地爱上双语科学课的。

五、实施双语科学课的有效策略1.确定双语科学课教学各个阶段的分层目标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双语教育情况,双语科学课的教学应分为三个层次:(1)简单渗透层次:由于小学生运用英语显然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受英语水平的限制,如词汇量有限,一开始把英语作为全部的科学教育语言,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双语科学课教学的第一步,可以采取“双语过渡渗透”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以汉语教育为主体,以英语教育为渗透,把初级的双语科学教学定位为激发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渗透的初级阶段。

(2)整合层次:双语科学课一开始时需要一些铺垫,一段时间后铺垫时间慢慢减少,每节课只需要几分钟教会该学习内容的生新单词,在学生熟悉常规的课堂用语和操作语言的基础后,教师讲课时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时可以交替使用中英文,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表达中文内容。(3)双语思维层次: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能同时使用汉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这时的双语教学处于逐步成熟阶段,可以在课堂中,将英语和汉语整合起来,不分主次,互为主体,学生用英语来思考和解答问题。2·避重就轻,采取“迂回战术”科学的专业术语太多、太难,有些原理和知识点过于复杂,用英语很难解释清楚,而且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既完成科学的学科任务,又能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会科学和英语知识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

内容和实际情况采取避重就轻,“迂回”战术。(1)备课时,双语教师要将知识点进行筛选、分类,精心设计教案。(2)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单词、句子,可以采取上英语语言课的教学方法和活动,避免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如:看图说单词、句子;给出全课中的部分几个单词、句子,然后再说哪个单词、句子不见了;单词竞猜游戏等等。

(3)有些较难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图片、实物、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亲身体验,这样有助于他们的记忆而且避免复杂的语言讲解。如:在教授“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原理时,教师可以拿一些绿豆撒在鼓面上,然后敲打鼓并且重复vibration(振动),绿豆在鼓面上不断跳动,从而让学生能体验到物体的振动和记住单词“vibration”。(4)对于一些原理和物体的发展过程,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演示整个原理过程,教师在演示过程中可以用英语进行讲解。采取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觉、自愿地通过英语这个媒介来获取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同时学会科学的表述方式,从而淡化科学双语实施初期学生、教师所遇到的语言难关。3·以童心教学法激童趣、塑童心,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小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好奇,喜欢追根究底,因此要多创设一些趣味性的活动,以直观新颖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参与激情和探究心理,这样才能有效地唤醒他们的创造意识。在教学中,创设趣味性活动的途径很多,可以运用讨论、辩论、故事、情境模拟、科学游戏、动手制作、比赛、角色扮演等方法,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创设趣味性的探索情境。(1)情境模拟、角色扮演:为了使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直接体验,人为地创造某种情境,由学生参予仿真性演习活动。如:让学生蒙上眼睛,体会眼睛的功能;让学生扮演小树和人类,模拟人类应该怎样爱护小树等。情境模拟可以是少数人表演,大多数人观看,也可以让每个学生轮流参与。重在感情体验,同时学得相关的知识技能。

10.对课后反思的几点看法 篇十

许多教师对如何撰写教案中的课后反思深感困惑。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运行,我们发现现行的教学反思的文本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是思路发散,教师们的反思没有集中的关注点,所以使得问题的收集显得零散无序,教学流程的设计对教师的操作所起作用不明显等等。在书写教学反思的时候,教师们感到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所规定的格式也不利于教师的自我发挥。

课后反思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如何来把握这个度,都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发现了这样的弊端以后,对现有文本做了及时的调整,即不设定具体的板块让教师们填写,而是建议大家从关注点、情境描述、情境分析、困惑反馈等几个方面进行反思,教师们可以自行设计或发挥,给大家留有充分的自主创造的空间。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教案进行反思性教学设计,以此来浅谈自己对教案中课后反思的几点看法。

一、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其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并追求成熟的过程,是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方面不断更新、演进和完善的过程。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成为各国大力发展的共识。时代向教育的挑战不是数量的扩展,原有教育的修补和完善,而是要求教育的重建,要求教师教育素质的提高。从国际教师教育的基本走向看,在职教师教育已逐渐摆明把教师作为一个被动接受者,以封闭的知识,单纯、模式化为内容的脱产进修,代之以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反思和校本培训为特点的在岗培训。其中“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正如考文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因此,反思对教师改进自己的工作有独特作用,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的涵盖量就很大,如教学计划中的目标设定是否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合理,目标达成是否合理等等。同时它研究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即学习方式的改变,它更强调教师如何“学会教学”,即教学方式的改变,进一步理解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角色及行为的转变。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而学者型教师除了具有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力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不可奢望仅靠职前师范教育就可获得这些特征,而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掌握科学研究的本领。反思性教学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的教学,而是教学主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根据解决问题的方案组织教学内容,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反思型教师在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之后,他们不仅想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等进行反思,因此总是喜欢问“为什么”,这种追问的习惯,往往促使反思型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解题”能力,所以它是一种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

通过课程改革通识培训的学习,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且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因为它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二、通过课后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学策略

1.学会写反思日记或教学自传

教师要在一天结束后,写下自己的经验,如: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对课前预定目的和要求的实现程度,反思后的解决办法和设想,以及教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自身价值观,道德观的悸动等,通过以上的对事实的客观叙述,分析积累,使问题得以解决,经验得以提炼和升华,缺陷之处得以完善,更好的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从学生身上反思

通过我们学生的眼睛,就像学生观察我们一样来观察我们自己,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的行动和假定。通过反思学生帮助我们明确是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目标、任务得以完成,是否使学生能够获得他们期望的意义。

3.通过同事来反思

同事的反思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与同事的积极的有建设性的交流来看到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同事的教育、教学进行观摩、深思而反观自己,及时调整和矫正自身的问题。

4.通过科学理论的学习掌握来反思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使理论在实践中应用。对照反思自身的教学经验得以充实发展,澄清在实践中的困惑,把经验与理论探究结合起来,为解决现实的或未来的教学问题打下基础。

三、把反思性教学特征化

1.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实践活动,反思性教学的反思不是经验性教师教学后简单回想一下自己的教学情况的反思,而是一种可重复实验的研究意义的反思。二是它用科学和人文统一的方式解决处于教学的决策和技术以及伦理等层面的教学主体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不足之处),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使得参与反思性教学的教师获得了创造性思考直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

2.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

教学中教师之所以要反思,主要是为了改进教学,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许多反思性教学专家认为,反思性教学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通常假定,反思在本质上是教学与师范教育的好的和合理的方面,而且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教师”。“当人们努力追求合理性,并确证观念与行动,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欣赏时,就要激励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

3.反思性教学强调两个“学会”,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

学会学习早已为人们熟悉,其含义也随人们的理解日趋丰富,不仅有技术的意义,而且有人格意义等。学会教学虽是新概念,但其含义与学会学习有类似之处,即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不仅学习教学的技术,还要学习教学伦理与道德知识,善于把自己的主体性主体间性融合起来。

4.反思性教学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为突破口

一般来说,缺乏道德感的教师,除非因教学上的失误迫于外界压力,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性教学理论家看来,对于大多数有合格师资的学校来说,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似乎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更为重要。而倡导反思,是增强教师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从教学中着手反思

1.反思教学现状,发现问题

这方面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五种:一是叙事法,参与教师(指参与反思性教学的教师,下同)向别人讲述自己教学的故事,在讲故事过程中发现自己教学的问题或请别人发现自己的问题。二是微型教学,观看自己教学的录像带,在专家或他人的帮助下发现自己的不足(这两种方法主要用于发现教师自己的教学缺陷)。三是观察实况,发现教学中需要改进之处。四是讨论。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达成共识。五是文献检索,从学生作业、教学计划、教学理论文章等中发现问题(后三种方法主要用于发现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反思性教学小组要对参与教师或其他人发现的问题反复论证,以便准确地把握。这一过程,特别有利于增强参与教师发现问题的本领。

2.进行目的手段分析,提出假说

反思性教学的目的与要解决的教学问题的关系比较复杂。一方面,着手解决的问题不同,达到的目的可能两样。因此,在进行目的——手段分析之前,还需要进一步明确问题。教学中的问题可从三方面审视:一是真问题与假问题。所谓真问题即客观存在的有研究价值的且在当时情况下有可能解决的问题。相反,有一个必要条件不能满足的便是假问题。二是个别问题与普遍问题,个别问题是在相对小的范围如个别学校或个别教师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普遍问题是在较大范围内存在的问题。三是感性问题与理性问题,感性问题是仅能把握其现象的问题,理性问题是能用概念描述并能揭示其实质的问题。一般来说,应当选择真问题而不是假问题,理性问题而不是感性问题(或者将选择的感性问题转达化为理性问题)。至于是选择个别问题还是普遍问题,这取于参与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解决教学问题本身是一个目的,但反思性教学的整体目的远不止于此。因此,在明确问题后,还需要弄清通过解决问题进而实现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目的。明确后,用何种手段实现目的至为重要。在选择手段方面,“搜索树”是有效方法之一,即先设想若干促使问题由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手段,再比较择优。设想手段可从三方面进行:一是自我假设(说),即教师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的办法越多越好),并向反思性教学小组其他成员报告,让他们诊断。二是专家假设,即将有关的专家集中起来,就要解决的问题随意设想举措(类似头脑风暴法)。三是同行假设,即在较大范围内征求教师(也包括学生)的意见,从而确定手段。

3.制定教学计划,将假说具体化

反思性教学计划与操作性教学计划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在形式上。但反思性教学计划实质上是研究计划。因此客观存在与操作性教学计划有三个明显的区别:一是在教学要求(目标)上,操作性教学计划通常只有发展学生的要求。而反思性教学计划不仅有发展学生的要求,还有发展教师的要求与解决特定教学问题的要求。二是要将假说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即将前述解决教学问题的办法,尽可能地具体化,变成可操作的步骤,根据情况逐步落实到相应的教学阶段,使假说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得到检验。三是反思性教学的过程是完整的研究过程,包括准备阶段(组建反思性教学小组、实验对象的选定、研究设施的购置等)、实施阶段(教学计划的制定、进行课堂教学、收集有关资料等)、成果物化阶段(统计处理惧到的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反思性文章等)、终结性反思阶

段(反思全部过程与结果等)。

4.实施计划,进行教学

在反思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教学计划要求观察教学过程,收集证实或证伪假说的材料。

5.分析和处理材料,得出初步结论,写出反思性日记或论文、实验报告

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反思性教学周期。经过若干次循环,教师学会从选题到验证假说以及形成研究结论的全过程,从而成为遇到教学问题能用科学方法解决的学者型教师。

11.对小学科学课学生自我评价的几点看法 篇十一

一、新课程的优点

1.突出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结合

《科学》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用书,朱清时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教材)内容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主题和核心内容,但不包含过多的资料,以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教材反映了该学科领域近几年所发生的变化,反映了当前出现的技术及文化,体现出科学、技术和社会相结合的思想。

2.强调知识与过程的统一

教材中许多概念和规律是以探究的方式呈现的,不再强调概念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以降低课堂学习的知识密度,这样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科学过程和科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评价有较全面的了解。

3.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教材呈现形式多样化,设置了实验、讨论、思考、制作、探究、问题、阅读活动等小栏目;教材版面生动活泼,插图更加丰富,特别是卡通插图,通俗易懂,减少了比较抽象的文字叙述;教材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选择生活、生产中学生关心的一些问题,形成阶梯状问题系列,通过事例和实验来学习,能帮助学生较快理解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二、新课程带来的变化

1.学生的学

新课程的实施,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深刻性、迁移性等品质明显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各种素质都得到明显发展,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具体表现在:学生对科学课兴趣增强,认为科学课程内容丰富有趣,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科学课上学生已经习惯通过实验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习科学,他们经常有机会提问、讨论、动手实验,对书上设计不够合理的实验提出质疑,习惯于带着研究性的眼光来看问题,能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理解课内知识,并把所学知识融入生活,学以致用。如老师讲“分类”的有关知识,学生回家马上就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整理书柜、衣柜、书包;学生出门旅游时的收获也发生了改变,他们开始关心老师课堂上讲的有关地质、地貌、土壤、植物并收集有关资料和老师同学交流等。

2.教师的教

新课程要求重视科学内容和科学过程的结合,在备课时,教师更加注重备学生,特别是从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习惯上来进行创设和建立联系,设法让学生的原有经验或思想在课堂中能充分地表露出来;其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很大一部分需要教师自己去思考、去发现(也就是“教师即课程”),教学反思成了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同时,科学教师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如以备课组为单位,对课程标准、新教材集中进行研讨,对课程标准的每一个条目都加以分析,对科学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更加注意积累平时的教学经验,收集素材,开展教学课件的资源共享工作,团队合作特点明显。

三、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几点思考

科学课程教学中很多方面问题的产生,主要不是观念层面上的原因,更多的是由操作层面的原因引起的,如由于课程目标设置意图与教师理解教材把握目标中出现偏差,才产生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却不是短时间里可以改变的。

1.对课程目标的几点看法

(1)有些目标设置难度过高(参照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条目)

如生命科学:人、健康与环境中人体保健第2条——识别免疫现象、类型。为实现该目标,教材中形象地增加了抗体对付病原体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对免疫反应的理解,但对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之间的区分,涉及较深的医学知识,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只有较为死板地记忆识别。

如物质科学: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第10条——通过实验认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钠离子、氯离子以及氯化钠的形成,在没有学过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基础上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该条目可以舍去。

(2)课程目标的实现在教材的顺序安排上不够合理

如生命科学:生命的延续和进化中遗传和进化第7条——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本身是放在该目标的最后一点,而生物的进化论中也涉及遗传和变异知识,所以教材中也应该将此内容放到遗传和变异之后。

如物质科学:物质科学(化学)在新教材的编排中总体感觉不好,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从微观到宏观,不符合一般学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在众多的元素、化合价、分子式等符号和模型中,部分学生失去了对化学现象原本新奇的追求与探究。

如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太阳系与星际航行、银河系和宇宙、地壳和地壳的运动等内容可以安排在七年级,主要原因是该部分简单易懂,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收集与交流关于天文、宇宙等相关资料的能力作用明显。

(3)科学教学目标设置过多

新旧课程目标相比,单从知识体系来看,原有的知识目标并没有大量减少,却增加了自然地理部分内容(多数为原社会学科及高中地理内容)和比较完整的学生探究活动,而课时总数却没有增加,很多安排活动的内容在一节课上无法完成,这在新课程公开课的展示中屡见不鲜,造成实际的教学课时和教学参考上安排的课时总数矛盾;另一方面,从应试的角度,原自然科学初一内容大都在初三中考中不涉及,而现在七、八、九年级的大部分目标都要在学业评价考试中体现,在升学压力等现实情况下,大部分学校的对策是加班加点,初一、初二大多为每周5课时,初三则为每周6~7课时甚至更多,这和省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教学计划安排的每周4课时数更加矛盾。这样的结果,违背了新课程的初衷。

2.对科学教材的几点看法

(1)是否可以提供主题化的参考答案

教材内容包括了标准规定的重要主题和核心内容,但不包含更多的资料,往往通过学生自主查找的方式呈现。这对于学生拓展知识面,注重学习过程,培养终身学习意识的作用十分明显,但科学的内容实际上也超出了任何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学的范围,所有教师或多或少存在着知识和技能上的缺陷,尤其是活动册上有些研究的问题、方法,教材并没有出现提示性的结论,建议提供主题化的答案供教师参考。

(2)某些探究性的活动学生是否能真正去参与

如:探究身高与脚长关系、节气和物候(调查)、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百叶箱内和百叶箱外的气温、种子的萌发需要什么条件、绘制气候资料统计图、简易晴雨计的制作和使用、观察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估算高锰酸根离子的大小、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精神因素对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影响、模拟安装楼梯灯电路、还原金属(金属的冶炼)、测量食物中的能量、解剖猪的心脏等,还包括探究一些宇宙天体,试问没有相应器材的大部分农村学生将如何去想象、去探究?以上这些探究、调查活动,大概80%左右的学校是在“讲”活动。

(3)课本是否应该留有空白页面

新教材强调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很多重要的知识或方法都以“讨论”“问题”“思考”的形式出现,需要学生去解答或设计,故教材应该尊重学生的成果,在相应的地方留有空白页面,以便学生用文字回答并有条理地复习。

(4)目标要求与教材内容、评价是否协调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的体现。就课程目标来看,许多目标的要求并不高,但作为一线的教师很难把课程目标、教材和评价和谐统一起来,有时候教师把握得较正确了,可是教材、作业或考试评价中出现了过多过难的东西去为难学生和教师,其他的资料可以不加评判,但作为全省统一的教材、作业本或者是全市统一的期末检测命题等,是不应该出现课程标准之外的内容的。所以有关部门是否应该加强这些方面的审查和监督,唯有此,才能使新课程的教学得以真正落实。

如:生命科学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三)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第3条:识别种群。要求很简单,只要知道种群的概念,就会区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了,可是教材中给出了种群密度、种群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等种群特点,加重学生负担,没有必要。

3.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一点建议

教材的整体设计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课本的形式上,从原来的纯粹“教材”向“学材”迈出了一大步,但作为“学材”,要考虑到学生(尤其是较贫困地区)占有资料的不足,也没有良好的上网环境,对比较重要的脚手架知识,应以材料的形式进行补充。我们的意见是:能否给予学生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说提供给学生两套学习资料,一套类似于现有教材,甚至更精简,以课题、探究的形式呈现,而另一套则给予学生非富的背景学习资料。

国家教育部于2007年4月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为及时反映我省教师对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意见,有关部门已展开了调研,调查重在了解一线教师对课程标准中涉及概念的看法,针对每个在课程标准中出现的概念分别就“学生学习的难度”和“标准中应如何处理”做出判断和提出意见。

上一篇:历史复习课教学反思下一篇:一年级语文单元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