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报告(精选8篇)
1.旅游业发展报告 篇一
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
20xx年x月x日至x月x日,xxxx等部门负责人一行9人,实地考察了无锡、杭州、西安、婺源等地特色旅游。通过7天的考察我们发现,他们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得到了充分挖掘和放大,年游客量和旅游收入都在逐年增长。虽然我们的旅游业发展与他们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一、旅游发展,规划先行
旅游发展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娱乐,为此,我们旅游发展的规划不能只局限于本地发展需要,而要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充分调查研究游客对旅游景点的要求,了解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旅游目的地形象,而我们的旅游景点打造就要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一切以游客的需求为规划发展方向,多层次、全方位打造精品、特色旅游景点,这样的旅游景点才能吸引游客,才能真正留住游客。省委省政府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打造中国第一山,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宏观发展目标,为此,我市旅游发展下一阶段就要紧紧围绕“旅游兴市”发展战略,充分发挥xxx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优势,培育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力求将我市建设成为旅游内涵丰富,景观风貌独特,配套设施 1
齐全,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二、加大投资,打造精品旅游景点
旅游要发展,要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最重要的是要打造能让游客驻足观赏的精品旅游景点,要让广大旅客在放松心情的同时,享受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不仅要让前来的游客流连忘返,更要通过他们介绍给更多的人前来观光旅游。此次考察的无锡灵山大佛,该景点以花园式开发,虽然景观点并不多也没有我们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但他们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亚太地区永久的佛教会议殿堂,并高标准打造,在“新、奇”上大做文章,不仅让广大游客有置身花海园林的惬意,也被新奇的景观所震撼。纵观我市旅游景点的建设,虽然有许多共通之处,但在精品旅游项目的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强有力的招商引资手段,引进资历、资金雄厚的社会团体,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具有深厚地方特色文化的精品旅游景点,特别要从我市深厚的佛教和武术文化出发,让广大游客真正领会到我市的文化精髓。但就目前我市引进的旅游项目来讲,房地产开发项目占旅游项目比例偏大,这就提醒我们,在今后的项目引进中,一定要重点建设精品旅游项目。
三、挖掘地方文化,大力发展大型文娱节目
此次考察,给我印象颇深的是他们充分挖掘了地方特色文化,大手笔、大制作,推出大型的带有地方特色的文娱节目深深吸引住了广大游客,不仅给游客带来了震撼、精彩的文娱节目,还使广大游客进一步了解了广为流传的地方特色文化。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为的就是享受盛大的视听盛宴,仅杭州的宋城,年游客量就在350万人次左右。回头看我们xxx市,我们虽然有深厚的佛教、武术、茶文化,但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发展潜力十分巨大。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引进资历雄厚的社会团体,把我市的优秀文化展示给广大游客,不但要留住现有的,还要吸引更多的旅客自发前来。在搞好地方文娱节目的同时,还要抓好以下三方面:一是以佛教文化旅游为核心的观光体验旅游,开发佛教文化观光、佛教文化体验和佛教文化修学三大佛教文化产品系列,将佛教文化融入到“食”、“住”、“行”、“娱”、“购”、“游”等各要素中,营造空寂宁静、风格各异的禅境。二是以武术文化为代表的强身健体旅游,以峨眉生态健身文化为依托,结合峨眉道家与佛家的养生思想,打造峨眉武术健身产业基地。三是以茶文化为代表的静心休闲旅游,重点开发竹叶青生态茗园和仙芝竹尖高山有机茶庄,打造生态型特色茶园观光度假地。
四、强化管理,树立诚信旅游市场
纵观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存在导游和游客的矛盾,个别导游的不正当行为,不仅影响游客的观光心情,重要的是破坏了旅游地的整体形象。“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如果让这种负面影响无限扩大,那不要说回头客了,原本打算来旅游的人也会改变行程,那将使我们的旅游业陷入困境。“诚
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人与人交往最需要建立的桥梁。我们的工商、物价、公安、旅游、文化等部门,要加大对旅行社、宾馆饭店、购物店的管理,要建立诚信导游日志,如果发现欺诈行为从重处理;要加强酒店、饭店的日常监管,杜绝宰客事件的发生,还旅游业一个清净的空间,给广大游客一个轻松、愉快的旅程。我们发展旅游,不仅仅是用精品的景点吸引游客,而重要的是要向他们展示我们峨眉人的热情、诚信。用景留人,不如用人留人,那我们的旅游业发展才能长久不衰。
2.旅游业发展报告 篇二
1.1 旅游资源没有能够做到有机组合, 整体协调性和彼此的呼应不足。
江西的旅游资源主要以自然山川、历史文化古迹和红色文化为主。彼此之间本是典型的山水互补型的景区, 可以形成庐山看瀑布、湿地观候鸟的旅游路线, 但实际上旅游线路各自规划, 没有彼此相互融合, 相互协调, 形成组合, 景点就显得相对孤立, 没有形成一条完整旅游路线, 资源不能得到充分整合和开发。
1.2 旅游产业规模小, 效率低, 竞争力不足。
由于江西经济水平还处于较落后的水平, 经济实力有限, 无论从资金投入还是人才供给都捉襟见肘, 所以江西的旅游产业规模还比较小, 投入与发展不协调, 各大旅游区的服务基础配套设施不全。旅游交通落后, 旅行社业普遍存在“小、脏、乱、差”等现象, 旅游竞争力低。旅游资源条件与产业发展水平不一致, 影响了江西省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1.3 旅游产品类别单一, 旅游服务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消费观念也逐渐发生了转变, 愈来愈重视来自精神领域的享受, 旅游正在成为大众的兴趣爱好之一。目前江西省旅游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产品的档次不高、观赏性差、体验性不强、旅游景点少而分散, 而且江西对自己本身的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也不够。旅游景点服务质量不高, 相应的服务设施、旅游服务人员体系不完善导致服务人才不全, 有些景区人员甚至服务态度恶劣, 强迫消费者消费。
1.4 旅游基础配套建设不健全, 旅游贸易宏微观环境急需改善。
江西的经济水平不够发达, 对旅游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有限。资金和人力投入的不足直接导致景区交通不便, 省际省内旅游景区之间的道路不顺畅, 高速公路网络不够发达, 航线航班少, 给入境旅游的人们带来诸多不便, 严重地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
1.5 旅游业的开放程度还很低, 旅游业的国际化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政府、旅游协会、旅行社等单位组织旅游博览能力薄弱;专业旅行社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大多数规模较大的企业是大型国有集团公司的附属企业, 不但没有走向国际市场, 而且在国内市场上也缺乏比较充分的市场洗礼;众多中小型公司虽然市场适应能力强, 但是由于成立时间短、知名度低, 同样缺乏竞争力。
2 促进江西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2.1 加强旅游资源之间的互补和有效结合, 促进全省旅游服务贸易发展。
旅游资源不能得到确定有效的整合, 会影响了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 所以要促进旅游资源的互补和有效的结合。要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 形成旅游产业战略布局, 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政府要加大宏观调控, 加强自己的服务功能, 促进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 增强旅游的活力。政府要对生态旅游进行全区域的统筹规划, 地域组合, 差异发展, 加大相关资金投入, 让各主要旅游区既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又可以与其他旅游景点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2.2 扩展旅游市场规模, 提高旅游贸易竞争力。
江西省的旅游市场规模小, 对旅游业的发展作用有限, 也制约着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所以要全面开放旅游市场, 继续加大投资力度, 扩大旅游市场的规模, 使投入与发展水平相协调, 提升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要以开放的姿态规划发展, 积极引导其它渠道投资于旅游业的发展, 形成旅游投资多元化。加强旅行社的发展, 改善接待条件, 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旅游服务供应链, 进一步推动旅游景区的游、购、娱的开发建设。
2.3 丰富资源种类,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加强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
发展旅游贸易, 必然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坚持提供优质的服务态度。旅游服务是整个旅游活动的核心和灵魂, 是旅游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大力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培养专业人才, 提高服务质量。对于景区服务, 要树立景区良好形象, 禁止不合理收费现象的出现, 给旅客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保证良好的服务质量, 从而提高景区竞争力。
2.4 建立健全旅游的基础服务设施, 加强旅游服务贸易环境建设。
要加大完善省内各大景区的交通设施建设, 加强省内各主要城市以及主要景区之间的互通, 加强高速公路、旅游公路的建设, 形成发达的交通格局, 强化城际间的联系;政府、企业加大投入, 用于旅游交通建设, 完善交通体系;加快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强对餐饮业的管理, 强化服务意识。旅游服务贸易环境需要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 采取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规范旅游市场的行为, 进一步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管理, 保证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5 坚持走“四化”的道路, 树立品牌意识, 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国际化水平。
积极争取国外著名的旅游公司来我国开展旅游宣传, 积极组织我省的旅游企业到国外举办展览活动。加强与国外公司合作, 通过合展、合资等形式积极组织国内外展览公司联合办展, 提高旅游产业水平。规模化即旅游资源要上规模、上档次, 要吸引海内外广大游客;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 要结合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及特点, 确定发展的重点旅游产业方向, 使旅游产业更加富有特色。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际国内旅游蓬勃发展, 蒸蒸日上, 现已成为全球旅游大国之一, 可是与世界旅游强国相比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作为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江西省更应该抓住契机, 面对挑战, 把握时机, 大力发展旅游服务贸易, 促进江西省的经济发展。江西风光秀丽, 人杰地灵, 历史悠久, 旅游资源丰富, 种类多、品质高, 涵盖了包括世界遗产, 世界地质公园, 国家级风景名胜, 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大量而质优的旅游资源。江西旅游资源集红色旅游、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三者于一身,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山、湖、城、村为主体的旅游产业体系和“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胜地”的品牌形象。但是, 旅游产业内部发展和规划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资源,服务贸易
参考文献
3.旅游业发展报告 篇三
关键词:旅游业发展;现状;在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13-01
焦作以资源型城市的面孔广泛出现在上世纪的传播媒体之上。煤炭资源的逐渐减少、城市大气的不断恶化、经济发展的持续停滞。焦作市面临城市发展的世界性难题——煤炭型矿业城市的经济转型,焦作市市委、市政府本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文本”的发展理念,作出了向旅游城市转型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焦作市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焦作市旅游发展现状。
焦作市现有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三处国家5A级景区,CCTV焦作影视城等三处国家4A级景区,韩愈陵园等四个3A级景区以及一个2A级景区;现有星级酒店34家,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旅行社112家。“四大怀药”、博爱竹器、武陟油茶、宫蟾松花蛋等享誉海内外,为焦作旅游提供了重要的旅游衍生品以及旅游纪念品。焦作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处。2013年焦作全市接待游客2955.1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4%;旅游收入223.2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当前焦作市的旅游业发展可谓迅速、质量、高效。
(二)焦作市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1.国家及地方的政策和财政支持。
2011年国庆前夕,国务院批复同意了《中原经济区总体规划》,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焦作作为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享受国家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倾斜,发展机遇良好。2013年河南省政府将焦作市列为“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给予政策以及财政上的支持。2012年全年,焦作市共完成旅游投资13.57亿元,完成旅游招商投资18.68亿元。国家以及省上的大力支持,使得焦作市的旅游发展面临重大的机遇,发展前景巨大。
2.可进入性强。
焦作位于华北南部,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太焦、焦柳、焦枝等四条铁路,省内首条城际铁路——郑焦高铁,于2015年7月1日开通运营,焦作到郑州仅45分钟;郑焦晋高速公路、新焦济高速公路、济洛高速公路、焦温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地方高速公路与国家干线高速公路连通,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乡乡通二级”、“村村通硬化路”。截止2013年,焦作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4公里;在《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转型示范市总体规划》中,规划建设焦作机场。交通运输条件的完善,焦作旅游发展将进入高速发展期。同时,在各个景区之中,交通也十分便利。
3.广泛的客源市场。
焦作位于我国人口大省。第一层次客源市场即本省市场,截止2013年,河南全省共有1.06亿人口,且GDP总量稳居全国前五,市场体积庞大;第二层次客源市场即全国市场,焦作市旅游局积极与国内城市交流、合作,开行焦作旅游客运专列,拉动游客增长。由于交通便利,散团游客与自驾游游客数逐年增长,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第三层次客源市场即国外市场,焦作市与韩国、波兰、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旅游合作频繁,定期有国外游客包机运送国外游客到焦作旅游。
4.积极的旅游宣传。
焦作市以“领先全省,叫响全国,享誉全球”为发展目标,以“太极故里,山水焦作”为宣传口号,进行了广泛而深远的宣传,焦作旅游推介会、利用主流媒体播放旅游宣传片、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旅游宣传等。焦作目前有大型节庆活动——“一赛一节”即“中国·焦作太极拳交流大赛”和“中国云台山国际旅游节”。积极的旅游宣传成为了焦作旅游冲出国门的重要手段。
二、焦作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城市形象的确立。
由黑色到绿色的转变,使焦作市城市形象确立落后于旅游的发展。对于焦作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这就要求焦作市政府积极的进行焦作城市形象的确立和宣传。焦作市政府可与周围兄弟城市合作,进行一体化的城市形象建设;同时挖掘焦作丰厚的人文资源,包装焦作城市形象;积极运用网络新媒体进行宣传。
(二)城市环境急待改善。
虽然焦作已经成功转型,但是工业基础雄厚。工业的发展导致了焦作城市环境的恶化,焦作旅游势必会停滞不前。焦作市政府应积极利用其它城市环境改造的经验,改善焦作市的环境状况。才能促使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警惕“旅游地生命周期”。
焦作市的旅游品牌—云台山,属于喀斯特地貌,同类型景观在我国不在少数。随着游客对于云台山景观的熟悉与其他同类型景观的游览,云台山对于客源的吸引力会下降。应该建设有特点的云台山,使云台山在度过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高峰之后,再上高峰。这对于焦作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及焦作旅游资源的整合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旅游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下。
焦作市的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焦作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只有河南理工大学拥有且专业设在经济管理学院,没有完善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大力建设具有“焦作特色”的旅游管理專业,为焦作市的旅游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三、焦作旅游再发展建议
(一)集合各方力量,更好的确立和宣传“太极故里,山水焦作”的焦作城市形象。
众所周知,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龙头。对于焦作这样一个旅游城市而言,城市形象塑造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焦作旅游的客源数量,为了使得焦作旅游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焦作城市形象的确立与宣传刻不容缓。
(二)积极改善城市环境,争创国家卫生城市。
城市环境,尤其是空气质量,事关民生大计,良好的空气质量毕竟吸引到大量的游客,且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口口相传,也有利于焦作城市形象的宣传。焦作目前仅是河南省卫生城市,在城市环境治理上,与张家界、青岛、厦门等旅游城市相差甚远。如不积极改造城市环境状况,焦作旅游的未来发展将面临非常大的窘境。
(三)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的好坏是游客品评一个景点的重要因素,当前焦作各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景区“脏、乱、差”现象依然严重。应当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即方便当地居民,同时给游客以良好的印象。
参考文献:
[1]司帅《河南省煤炭矿业城市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焦作市为例》[J]. 《企业家天地》 2010.02
[2]许邵立《关于焦作旅游再发展的几点建议》[J]. 《网络财富》 2008.07
4.四川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 篇四
省政府赴四川考察组
2004年11月3日一、四川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也是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的省份之一。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四川省加快了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转化的进程,加快了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的步伐,使旅游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进入了良性的快速发展轨道。——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大、有品位。四川省按照以市场定产品、定规划的思路,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地编制旅游规划。在1997年率先完成《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第一山”国际旅游区、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卧龙中华大熊猫生态旅游区、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和都江堰—青城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等五大旅游区规划,从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宣传促销等方面增加投入,加快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国宝大熊猫、古蜀文化三星堆、童话世界九寨沟三大旅游品牌和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等4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等,已成为海内外旅游市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旅游产业要素配套完善、有档次。目前四川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近1700公里,拥有10个支线机场航空网络,旅游的可进入性大大提高。特别是九寨黄龙机场的建成通航,很快地提高了这两大品牌景区的交通便捷性,进入了民航航班穿梭、景区客源大增、互促互动的良性发展。开通了同往欧洲、东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10条国际旅游航线,为出入境特别是入境旅游的快速增长提供了便利条件。加快重点旅游公路以波形防护栏、各种路标路牌为重点的安全设施建设,遏制了重特大涉旅交通事故的发生。全省重视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功能的完善,形成了成都、绵阳、自贡、乐山等一批环境优美、文化浓郁、设施完善的旅游城市。全省有旅行社540多家,星级饭店380多家;重点旅游景区都建有具有一定规模的游客中心、购物场所和特色文艺表演场所,以及规范的停车场和生态型、环保型旅游厕所。各类旅游服务设施有规模、有档次,增强了景区的品位和对外吸引力。
二、四川省发展旅游业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四川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落实发展措施,保持了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规模发展。目前四川正在以一流的旅游资源、一流的发展理念、一流的开发模式、一流的运作机制,打造一流的旅游品牌,营造一流的旅游环境,实现一流的发展目标,旅游业的发展态势十分看好。
(一)创新协调机制,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战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全省国民经济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来重点培育,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加大了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的力度,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措施。一是率先在国内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去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两次召开“四川旅游发展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提出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措施。省委书记、省长、“四大家”领导,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市州和重点县(市)党政一把手,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海外投资商都参加了会议。两届的旅游发展大会至少达到了三个目的:一个是省委、省政府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会议;一个是烘托旅游产业发展的节庆活动;一个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全民动员大会。同时,他们还将采取各地申办的形式,每年召开一次旅游发展大会,力争把“旅发会”办成国内知名的节庆会展品牌。二是制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去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工作领导的通知》,提出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三是加强了对旅游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调整、充实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省长张中伟担任,3位省委、省政府领导任副组长,27个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调整了省政府领导的分工,明确分管计划、交通、建设的副省长分管旅游行业。同时还加强了省旅游局对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行政执法、行业管理和指导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四是省领导全面督导旅游产业发展工作。省委书记、省长利用周末多次带队深入景区调研,解决旅游发展的重大问题。书记、省长去年就旅游方面的批示达66次之多,今年开始在家的省委常委每个周末到旅游景区调研,现场解决有关问题。五是政府将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拿在手上来抓。今年初,由省长任组长在国内率先编制的省级生态旅游发展白皮书——《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报告》正式出版,成为全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目前省政府正在组织编写《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报告》,以指导推进省内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突出发展重点,全力实施旅游精品名牌战略。四川省发展旅游业的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有力,有效地推动了全省旅游精品名牌建设。全省将国宝大熊猫、古蜀文化三星堆、童话世界九寨沟三大旅游品牌和“第一山”国际旅游区、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卧龙中华大熊猫生态旅游区、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和都江堰—青城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等五大旅游区作为战略重点,加大了资金投入,加强了政策倾斜,推进了旅游精品名牌建设。四川省按照大旅游的发展思路,引入旅游经济区的开发理念,2003—2005年将投资300亿元建设179个旅游及其相关项目,逐步推进了五大旅游区上规模、上配套、上水平、上档次。如九寨沟景区投资4000万元添置环保厕所,投资1.6亿元购置200多台车辆用于景区内的往返客运,方便了景区管理,也提升了景区的品位。四川还率先在国内探索景区开发的新模式,对碧峰峡景区进行了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的尝试,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认可。
(五)扩大对外宣传,全面实施旅游整体形象战略。近年来四川省按照统一省内形象、整体对外宣传的思路,以五大旅游区的整体促销支撑全省旅游形象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政府主导推动。省委书记、省长亲自参加旅游宣传和招商活动。分管副省长一般都要带队出席大型展销、促销活动。各地特别是五大旅游区政府不断增加对外宣传的投入,以大手笔造就大轰动,以大投入赢得大效益,形成了良性循环。今年省旅游部门的3000万元发展基金,有三分之一以上用于了整体形象宣传。目前四川省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各方联合、市场化运作的宣传促销工作格局。二是统筹省内形象。四川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对全省旅游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宣传促销,初步形成了以九寨沟、黄龙旅游区为重点的北环线,以国宝大熊猫为品牌的西环线,以佛教文化、竹文化为主题的南环线,以革命历史文化和川东将帅故里为主题的东环线等四大旅游环线。三是突出宣传重点。由省宣传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和地区配合,对五大旅游区进行整体策划包装,加强整体形象宣传、精品组合宣传、境内外重要媒体组合宣传、网络宣传、主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宣传,在促销方式上有所创新,在宣传效益上有了新的突破。2003年五大旅游区的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占全省70%左右,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占全省90%以上。四是加强区域合作和对外联合。开发建设一批跨行政区域的精品线路,积极推进建立川滇藏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与重庆共推乐峨—蜀南竹海—长江三峡精品旅游线;与重庆、贵州合作开发川黔渝“金三角”旅游线;与陕西合作推出生态文化旅游线。同时,四川还采取互通航线、互送客源的形式,加强了港澳台、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
三、几点启示和建议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下,我省旅游业初步形成了突出龙头、抓住重点、培植精品、带动全面的格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正在成为全省第三产业的龙头,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同时也要看到,我省旅游业与四川相比,无论从资源的种类和品位来看,还是从发展的力度和步伐来讲,都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目前四川省发展旅游业的做法和经验,给我们很多启示,有一些还值得我省借鉴。
(一)强化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建立比较完备的发展机制。四川省的经验进一步表明,在旅游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必须强化政府在加快发展旅游业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调控、协调、引导、监督和服务等职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逐步建立起系统完备、运行畅通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大旅游发展机制。为此,建议:一是尽快筹备召开类似于四川旅游发展大会的全省性高规格、大规模的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二是为筹备好这次会议,请省委政研室或省政府研究室牵头,发改委、财政厅、交通厅、旅游局等部门参加,组成专班开展全省旅游调研工作,负责草拟省委、省政府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三是尽快调整、充实省旅游协调领导机构,成立由省长任组长、省委副书记和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二)进一步明确战略重点,加快旅游精品名牌建设。四川省的经验表明,在各级政府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要想办法挤出资金,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一方面要突出重点,集中各方面力量,大力加强精品景区建设。特别是要把旅游精品名牌建设当作一项系统工程,在内抓基础配套建设、外抓整体形象宣传上增加财政性投入,为重点景区招商引资、规模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为此,建议:一是进一步明确战略重点。按照围绕产品搞开发的要求,继续实施“一江两山”(三峡、神农架、武当山)重点发展战略,把世界遗产·三国文化旅游区、三峡·神农架旅游区、武汉都市旅游区、亚洲第一洞·清江民俗风情旅游区,作为国际精品旅游区进行开发建设。各部门和相关地区应围绕四大旅游区,按照各自的职责增加投入,加快建设,力争3—5年内将其打造成国际旅游精品。二是加强对重点景区的内涵式、高品位开发。学习四川经验,自然生态型景区要从严格保护的角度,加强景区道路、车辆、厕所、停车场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历史文化型景区应注重挖掘、整理,创新表现方式,像三星堆那样既讲究内外设计风格的新颖、美观,又追求文物展示内容的细腻、别致,使人们在享受美感之中获取知识;重点景区还应加强地方特色文艺节目的开发,提高档次和水平。三是各级财政应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省财政应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列入部门预算。四是创新重点旅游景区开发模式。积极支持重点旅游景区在开发建设上探索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相分离的模式,吸引大集团、大公司投资参与景区经营管理,扩大规模,提高档次。
(三)继续加强宣传促销,塑造湖北旅游的整体形象。四川省的经验表明,各级政府应在对外旅游宣传中发挥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在推广旅游形象中切实发挥主导作用。为此,建议:一是建立旅游宣传工作的联动机制。要加强对旅游宣传促销工作的领导,协调外宣、外事、外贸等部门、相关地区和旅游企业,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塑造统一的对外形象。各级政府部门要像抓工农业产品销售那样抓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二是整合全省旅游形象,精心加以策划、包装。要以四大旅游区为依托,突出各自的主打产品,根据旅游市场的不同需求进行整体设计、包装,形成统一的旅游产品形象。三是不断地创新宣传促销的方式和手段。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借助各种传媒,采取多种形式,大手笔、多层面、有针对地开展对外宣传促销工作,不断提升统一的旅游形象。同时,各级政府要逐年增加对旅游宣传工作的投入,并列入部门预算。
5.发展旅游业调研报告 篇五
(一)生态资源优势独特。
(二)陈化店地下水水质优良。
鄢陵县陈化店镇地下水储量丰沛,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其中微量元素锶和偏硅酸等含量均高于国家优质矿泉水标准。长期饮用,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压、调节神经等功效;以之泡茶饮用,具有清爽止渴、消疲提神、促进代谢、消脂去腻、降血脂、降血压的功效。
(三)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二、鄢陵乡村游发展采取的措施
(一)科学制定乡村游发展规划。
聘请省内有关专家和教授对全县的农家乐旅游资源开发、线路组合、宣传定位、发展步骤等进行全面规划设计,编制出《中国鄢陵农家乐旅游开发总体策划》。规划以“一花(鄢陵花卉)、一木(鄢陵苗木)、一水(陈化店水资源)、一草(草坪生产)、一果(樱桃、蟠桃等杂果)”五大资源特色为支撑,深入挖掘“彭祖养生文化、许由文化、三国曹魏文化、茶文化、鄢国古城文化”等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把美丽田园风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结合起来,达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和谐统一。
(二)加快乡村游精品景区建设。
景区(点)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们严格按照“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全力打造精品景区”的思路,切实加强乡村游景区建设,为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2、柏梁花乡农家乐。该景区以柏梁镇蒋庄村为依托,以农村城镇化和景观建筑为载体,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计划建中欧结合式建筑110栋,积极开展农家乐旅游,让游客入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体验农村生活和花乡风情。目前,已建成布局考究、古朴美观、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中欧结合式建筑70余栋,农家乐接待床位400多张。
3、姚家村。该村花木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众多,以蜡梅最为著名,素有“蜡梅冠天下”、“花园第一村”的美誉。历史上有名的“姚家花园”就座落于该村。近年来,该村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花卉生产,成为带动全镇乃至全县花木产业迅猛发展的专业村、示范村。目前,全村2743亩耕地全部种植花木。同时,姚家村人充分利用房前屋后、自家庭院的空闲地种植花木,建成了一个个各具特色、风格别致的花园式庭院,不仅美化了环境,又发展了“庭院经济”,增加了收入。
6、南坞清流河休闲景区。该景区以清流河为依托,两岸种植有蟠桃多亩,绵延20余公里,每年三月,两岸桃花都引吸着周边城市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长期居住在闹市里的人们营造了一个休闲娱乐、踏青赏花的“世外桃园”、绝世佳境。同时,清流河沿岸青年湖水面面积500余亩,大闸蟹养殖规模发展,每年秋季都吸引大量游客来此游玩品蟹。
8、陈化店茶文化一条街。该景区位于陈化店镇,陈化店茶史源远流长,茶文化相伴而生。景区以陈化店优质水资源为依托,已建成各类高、中、低档茶馆、茶舍100余家。
(三)加大乡村游宣传营销。
一方面,把鄢陵乡村旅游作为全县旅游宣传的重点进行整体包装推介。几年来,通过新闻媒体刊发宣传稿件200余篇;在河南电视台、许昌电视台以及周边地区电视台制作专题片30余期;在中国旅游报、河南日报、许昌日报等报刊开辟广告专版;在国际互联网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开通鄢陵旅游网站,全面介绍推荐鄢陵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另一方面,牢固树立强烈的市场宣传营销意识,变“等”客上门为“请”客上门。积极组织人员组成促销团到各地进行面对面的宣传营销;连续多年参加全国旅游交易会和全国北方旅游交易会,并积极参加“河南风”推介活动;极力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记者、旅游界同行来鄢实地考察、踩线,推介旅游线路。通过以上措施极大地提升了鄢陵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打响了鄢陵乡村旅游的品牌。
(四)加强乡村游规范管理。
乡村游虽然起源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但并不说明乡村游给人的印象就是住房档次差、环境卫生脏、经营管理简单粗放。我们通过评选星级农家乐,引导农家乐经营业主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卫生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农家乐旅游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同时,旅游部门联合工商、公安、卫生、消防等部门为农家乐经营者讲解服务规范、交际礼仪、饮食卫生、人身财产安全、消防安全、文明诚信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定期不定期对农家乐环境卫生、餐饮质量、收费标准进行检查。积极组织经营者先后到栾川、四川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培训,开扩眼界和学习经验。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服务素质,确保了农家乐的服务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使农家乐经营者逐步向正规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鄢陵乡村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鄢陵乡村游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县乡村游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较差,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组织管理不够规范。我县乡村游发展正处在起步阶段,完善的发展机制还未形成,有关政策、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农家乐”接待点的数量多但规模小,档次较低,接待大规模的旅游团队少,旅行社为其提供客源少。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目前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道路两侧路灯、各种指示牌、景区内排水、排污设施及停车场、休闲娱乐场所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制约和影响了农家乐的发展。
(三)缺乏文化内涵,对民俗文化深度挖掘不够。“农”的特色、“家”的感觉、“乐”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真正由“农家乐”提供的具有浓郁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少,参与性强、健身绿色休闲项目的开发力度不够。大多数“农家乐”经营项目类同,产品单一,缺乏“农”的特色和风格;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个饭馆、一家旅店,缺乏个性化、多样化、参与性强的游乐项目,吸引力不够强。
(四)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操作中,当地农民既是管理员,又是服务员,处于较为粗放的经营层面,服务质量和档次不高,严重制约农家乐旅游业的加快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组织领导。
紧紧围绕如何把发展乡村旅游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领导,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把乡村游工作作为重点,对在乡村游发展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协调和指导。二是制定发展乡村旅游业发展规划,对乡村游发展重点乡镇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发展方向,提出具体要求。三是进一步加大旅游景区(点)开发的项目招商力度,打造景区(点)与乡村旅游项目结合的有效平台。四是出台发展乡村游的相关扶持政策,特别在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人员培训、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奖励;重点扶持和发展几家乡村游休闲旅游示范点,作为全县乡村游发展的典范,切实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四是立足于长远发展,注重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不断提高广大村民特别是农家乐从业者的文化教育和文明素质,增强文明意识和开放意识,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营造文明、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
(二)完善发展规划,突出特色资源优势。
在省、市“旅游立省”、“旅游立市”战略决策的指导下,按照鄢陵“旅游强县”建设的具体要求,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乡村游总体发展规划,认真抓好实施和落实。一是注重乡村旅游规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做到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抓住重点,分步实施。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特性、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有序推进,逐步完善。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尽快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三)提升服务质量,打造鄢陵乡村游品牌。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不断规范农户乐接待服务标准,进一步提高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切实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游客提供愉悦、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四是加大鄢陵乡村游宣传营销力度,通过参加促销会、推介会及在各类电视台、报刊、信息网站等新闻媒体制作专题、刊发稿件等方式,加强宣传推介,扩大乡村游的影响力。同时,将乡村游、休闲旅游列为旅游节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旅游线路,举办形式多样的乡村休闲旅游专场推介活动,全面打响鄢陵乡村旅游品牌。
(四)加大对乡村游发展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建议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拔付一定资金用于支持乡村游项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如:道路、污水排放及处理、公共照明、停车场、洗手间等公共基础设施。同时对乡村游项目的立项进行倾斜,使更多的旅游项目能够得到上级项目专用资金、贴息贷款、无息贷款的扶持,进一步完善现有景区设施,提升景区档次。
(五)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乡村游项目用地政策。建议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最大限度利用好国家土地使用政策,并出台更有利于乡村游发展的土地政策,降低旅游企业土地方面的投入成本;将旅游发展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纳入所在地政府土地部门年度计划,保证旅游产业发展所需土地。
(六)加大对乡村游宣传营销的扶持力度。建议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将鄢陵乡村游纳入省旅游宣传的整体规划中进行宣传推介。在中央、省、市强势媒体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报道,增强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打造鄢陵乡村游的知名品牌。
6.市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六
为进一步了解景区恢复情况,本文选取了10家重点景区,就景区经营、20xx年“7.21”损失、“十一”黄金周接待、政策需求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研。
一、调研景区的基本情况
20xx年1-9月,10家被选中的景区(以下简称:选中景区)实现营业收入7599.9万元,占房山区A级及以上旅游区(点)收入的71.9%,接待游客165万人次,占房山区A级及以上旅游区(点)接待游客的80.1%。
二、调研情况汇总
(一)景区经营情况
1.宣传方式:景区的宣传推介方式主要有电视、广播、报纸、网络、车体广告、派发宣传品、与旅行社合作。
选中景区中,主要以网络宣传和与旅行社合作为主,分别有9家单位选择了通过网络和与旅行社合作方式对本景区进行推介;其次,选择通过电视宣传的有7家;有5家选择了通过报纸进行宣传;分别有4家单位选择了通过广播和派发宣传品进行宣传推介;另外有2家单位采用车体广告的方式进行宣传。
2.景区交通:选中景区中,有公交车经过的景区有8家,但由于到景区的路途较远、公交发车间隔长、班次少等原因,只有2家景区选择“游客以乘坐公交车方式到景区为主”,其余景区游客选择的交通方式均以自驾为主。
在关于游客到本景区游览有哪些制约因素的问题上,有6家单位选择了“交通不便”。
3.收入来源:景区的营业收入主要以门票收入为主,20xx年1-9月门票收入占景区收入的63%。与20xx年相比,选中景区的门票价格中有1家增长,1家下降,其余8家门票价格未变。除门票收入外,其他收入来源还有酒店住宿收入、餐饮收入、民俗收入、停车场收入、上级拨款收入等。
4.用工方面:7家单位员工人数与同期相比持平,1家单位员工人数有所增加,2家下降;人员报酬方面,5家单位员工工资与同期持平,4家单位员工工资增长,1家下降。
(二)景区“7.21”受损及恢复情况
1.景区损失情况:20xx年“7.21”暴雨,导致石花洞、仙栖洞、银狐洞等溶洞景区充水;十渡风景区、拒马乐园等沿河景区水上项目全部被冲毁;部分景区景观、设施、车辆遭受损失。选中景区直接经济损失7.2亿元,间接经济损失5.1亿元。10家选中景区中6家是季节性营业单位,营业主要集中在5月-10月,暴雨之后,游客大幅减少,20xx年下半年与20xx年同期相比,选中景区减少游客103.9万人次。
2.景区恢复情况:“7.21”暴雨后,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支持重建。选中景区中有6家得到上级部门的补贴,补贴金额8750万元,恢复景区经营投入金额1.1亿元,其中使用补贴金额2940万元。
云居寺和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只有围墙、停车场的设施受损,对于经营影响不大,一直未停业;经过积极重建,除上方山景区外,其余景区均于20xx年10月底前恢复经营;上方山景区内云梯被冲毁,通往景区道路、景区内停车场、办公区受损严重,经过一年建设,于20xx年10月1日正式恢复经营。
(三)“十一”黄金周接待情况:20xx年“十一”黄金周,选中景区营业收入和接待人数急剧下滑,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2.7%,接待人数仅为同期的36.9%。
20xx年,通过与旅行社合作、加强景区美化建设、网站宣传、进入社区、学校进行科普宣传、增加游客互动活动等方式招揽游客,黄金周期间更是增加了农产品展销会、蹦极表演、举办集体婚礼、有奖参与等特色活动,为景区经营增添了活力。20xx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选中景区营业收入和接待人数迅速恢复到20xx年水平,实现营业收入2319.4万元,比20xx年同期增长1.6倍,比20xx年同期增长74.2%;接待人数29.9万人次,比20xx年同期增长1.7倍,与20xx年同期持平。
20xx年——20xx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选中景区经营指标
(四)关于希望相关部门给予哪些政策支持
7.赣州旅游业发展探讨 篇七
一、赣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地理条件,赣州的旅游业在改革中起步,在经济调整中发展,当前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旅游收入大幅增加
赣州旅游业实现了从传统的外事接待型向产业经济型的转变。从1996年全市旅游收入5.18亿元,到2010年实现旅游总收入96.37亿元,其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速,旅游产业在赣州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如下图1所示是近几年旅游收入比较。
数据来源:赣州市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旅游接待人数增长迅速
随着赣州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其旅游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旅游接待体系日益完善,国内外客源成倍增长。
表1所示为近几年赣州接待人数比较。由表可知,赣州国内旅游人数从2004年的443万人次上升到了2010年的1388万人次,六年内增长了两倍。2002年以来,随着红色旅游的持续升温,赣州旅游接待人数迅速攀升,近几年也继续上升,未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形势良好。旅游业已成为赣州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增进对外交流的重要渠道。
3. 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高
目前,赣州基本建立了一条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方投资发展旅游的路子。从旅游住宿设施看,截至2010年底,全市有旅游星级饭店48家(其中四星级7家,三星级31家),旅行社57家,旅游车队3家,拥有近百台豪华旅游客车。已初步构建了富有赣南特色的客家美食体系、系列土特产品、娱乐和餐饮一条街等,基本能够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
4. 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旅游景区(点)
目前已形成了“三区一带”为代表的系列旅游景区、点:即以赣州城区为中心,以通天岩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宋城文化”旅游区;以红色故都瑞金为中心,以兴国、于都、会昌、宁都、石城等县(市)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区;以东江源头三百山、“天然氧吧”——阳岭、上犹陡水湖为代表的“生态休闲”旅游区;以龙南为中心,涵盖安远、定南、全南、寻乌等县市的“客家文化”旅游带。同时,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点也初具规模。
二、赣州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知名度低
使用著名的搜索引擎谷歌,分别以江西省十一个地级市作为关键字进行搜索(搜索时间201 1年08月15日),关于赣州的网页信息量远远低于省会南昌和九江,这反映出赣州城市的知名度有待提高。旅游业是开放度很高的外向型产业,对宣传促销的依赖性很强,而赣州市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市场开拓能力相对较弱,每年用于旅游促销的经费只有区区25万元(2005年数据),远远低于周边的韶关、龙岩、吉安市。有限的宣传促销经费,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资源的宣传。
2. 旅游品牌虽多但没有做大做强
赣州旅游资源可谓群星闪烁,宋城文化旅游区、客家文化旅游带,还有红色旅游区等。然而赣州旅游时而打“红色牌”、“生态牌”,时而打“客家牌”、“古色牌”。满天的星星,没有月亮。赣州的山水虽好,但比不过桂林,比不过九寨沟;赣州的宋城虽故,但名气不如开封。所以赣州旅游应该找准一个定位,发展前景将更加辉煌。同时,赣州虽然旅游资源众多,但是分布比较疏散,不集中,如何形成链式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旅游交通及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从大交通来看,赣州目前还没有开往珠三角地区的始发列车,游客进来容易出去难的问题没有解决。从住宿接待能力看,赣州的住宿接待能力还不很完善,宾馆酒店总量小,节假日、黄金周等高峰期找房难的问题相当突出;高星级宾馆少,至今还没有一家五星级;宾馆酒店的结构不合理,高档次宾馆、主题宾馆、经济型宾馆、度假型宾馆较为缺乏,不能满足各个层次旅游者的需要。
4. 旅游商品开发薄弱
通过走访赣州几处著名景点后发现,各主要景区(点)为数不多的几家商店、摊位销售的几乎都是外地产品、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没有真正代表赣州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且旅游商品品种单一,缺乏地方特色,带动旅游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像通天岩风景名胜区,里面只有零零散散几个小摊,纪念性鲜明的旅游商品极少。
三、赣州旅游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1.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旅游业是典型的形象产业,知名度就是生产力。政府要加大对旅游市场开发促销的资金投入,要采取多种形式促销。一是要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制作各种宣传品扩大宣传,比如制作“赣南旅游指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画册,摄制赣州各旅游景点的电视系列片宣传,在中央和地方电视台播放,并将有关资料载入网络中。二是在主要客源地举办大规模、能产生轰动效应的促销活动。如在南昌、深圳、广州、北京、上海等地举办大型旅游推介活动。三是坚持举办有重大影响力的节庆活动,如2004年的世客会、2006年的红博会、2008年的三百山生态旅游文化节,以及近几年的红歌会,都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与参与。
2. 完善和做大旅游特色品牌
赣州的红色游与客家游两大特色品牌已做出较好的成绩。赣州客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除了赣县客家文化城开发较好外,其他有关客家文化的旅游资源基本处于开发初级阶段。所以今后应重点开发客家围屋(关西新围、乌石围和燕翼围等几大特色围屋),进一步完善赣县客家文化城接待能力和接待方式。同时,更应该重视客家风俗习惯的开发,包括饮食习惯、传统婚礼仪式、赣南采茶戏等,此外还有客家酒文化、擂茶文化、节庆文化等具有客家特色的乡土文化。赣州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红色故都”品牌是赣州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她代表了赣州旅游的形象和地位。这一品牌已经定位,但还需要全面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投入,深挖其历史内涵、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增强红色景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策划更加丰富的红色旅游主题产品,着力培育赣州红色旅游品牌。
3. 完善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设施
抓紧完善以赣州为中心的“十字型”旅游公路网络,切实做到“路为景开,景随路建”。昌赣、赣广、赣厦、赣韶(赣郴)高速公路建设是赣州旅游发展的关键,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加快修建,切实解决赣州旅游的可进入性问题;尽快修建赣州——龙岩、赣州——韶关或郴州铁路,争取开通瑞金至广州、深圳的始发列车,进一步加强赣州与东南沿海开放城市及中西部地区的联系。要提升赣州站的级别,开通赣州至各大城市特别是深圳、北京的旅游列车。住宿接待方面,要适度发展星级宾馆的数量,增加2—3家四星级宾馆,下大气力建设1—2家五星级宾馆,同时有选择性的发展一些主题宾馆和度假宾馆。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单体宾馆的建设容量,适应接待大型会议和大型团队的需要。
4. 重视旅游商品的开发,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可以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作设计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内容新颖,外观精美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应与地方农副产品开发结合起来,开发一系列绿色产品。如赣南脐橙、南康月亮花生巴、名优茶、保健竹凉席、笋干、玉兰片、酸枣糕、板鸭、石鱼、烫皮等独具赣州特色的绿色旅游商品,以及其它山货、水产等旅游商品,要扩大赣州本地的名、特、优产品生产规模,注意独特和多样性,改进包装,拉开档次。在重点旅游县市和景区建立旅游购物中心或旅游商品街,逐步在全赣州形成旅游商品销售网络。
摘要:赣州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赣州市旅游业加速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要使其做大做强,必须要从加大宣传、做大特色、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经济,赣州
参考文献
[1]粱晓俊.江城·古城·名城——赣州[J].今日农村,2002,(10).
[2]王协斌,王力峰.赣州旅游文化发展战略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5,(10).
[3]李丽群.赣州市红色旅游区发展发展战略思考[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6).
8.大力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 篇八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提出要像抓经济、抓民生一样,要把旅游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2013年7月,召开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全区旅游发展大会,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出席,各市、县党委政府一把手参会,同时还邀请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领导出席。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旅游业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区旅游业总收入实现3000亿元,接待游客总人数突破3亿人次;到2020年基本建成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为此,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历时3个月,多次实地调研,加强与地市及自治区相关部门对接,牵头策划推出了600个自治区重点旅游项目,100个自治区重大旅游项目,总投资1.3万亿元的项目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发展纲要》和《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计划》等专项规划,目前正在开展旅游发展的“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切实发挥规划引领的作用。
二、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旅游产业升级
从2013年开始,自治区发改委每年初精心挑选一批影响大、带动作用强的自治区关键性旅游项目纳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并将其纳入自治区四家班子领导联系推进的重大项目和重大事项,制定年度由自治区省级领导联系领导推进重大项目方案报自治区批准执行,实行“一个项目,一个责任单位,一套班子,一名领导,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用地、资金等问题。同时,自治区建立了旅游重大项目厅际协调机制,由自治区分管领导亲自协调旅游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基本做到了每年开工一批、建成一批、谋划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大力解决旅游发展中的基础设施薄弱的瓶颈问题。南宁青秀山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贺州姑婆山、黄瑶古镇创5A工作顺利推进,全区新增4A级以上旅游景区10家。
三、以贯彻国发〔2014〕31号文为契机,出台系列旅游扶持政策
制定出台了自治区《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若干政策》、《加快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若干支持和激励政策》等多项政策,从财税、投融资、用地、产业融合、富民增收、生态补偿、项目推进、企业扶持、人力资源、国民休闲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扶持办法。特别是在破解制约旅游发展的用地难这个“瓶颈”问题上采取了系列政策措施,首先积极将重大旅游项目优先纳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优先获得用地指标。据统计,2014年全区安排保障用地的重点旅游项目95个,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863公顷。对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等重点地区建设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采取单列专项下达的方式进行保障,从2011年开始连续4年每年安排200公顷桂林旅游胜地专项用地指标支持临桂新区建设。
四、以整合资金为手段,进一步加大对旅游项目建设投入
2011年自治区设立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由最初的3000万元增加到今年的6亿元。同时,2011年至2014年,通过旅游基础设施、红色旅游、遗产地等专项共争取约4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的支持。充分发挥好中央预算内资金和自治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旅游设施项目建设的引导作用。积极整合自治区各有关部门的环境整治、城乡风貌改造、绿化造林、污垃处理、交通设施、河流处理等资金,采取“各炒一盘菜,同办一桌席”的方式投入到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性和带动性强的文化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并加强与旅游、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制定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旅游项目,解决了一批新建旅游项目建设资金问题。
五、以文化深度融合为突破口,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旅游业发展报告】推荐阅读:
海南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07-18
苏州旅游业发展概况07-06
特色休闲观光旅游业发展调查报告07-02
提高旅游翻译质量促进旅游经济发展10-03
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11-03
陕西旅游业发展及产业发展大会情况07-17
天津市旅游业发展现状10-12
浅论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08-08
旅游发展口号06-27
旅游发展思路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