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经济

2024-07-08

世界政治经济(共8篇)

1.世界政治经济 篇一

世界经济与政治世界经济与政治发达国家网络谣言综合治

理机制及其借鉴

摘要:如何治理网络谣言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课题。发达国家大多通过健全法律规制、完善政府监管机制、严格行业自律机制、培养公民理性的媒介素养等措施,使网络谣言治理成效显著。当前我国网络谣言频繁发生,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构建“法律规制、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公民教育”四位一体的社会治理机制,以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滋生漫延。

关键词:发达国家;网络谣言;综合治理机制;借鉴

中图分类号:D922.8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5-0110-03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以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新媒体时代,网络成为重要的公共舆论场,为民众获取信息和发表言论提供了便利,但也为网络谣言的泛滥提供了平台。研究表明,网络谣言社会危害大,已成为高危社会风险,它侵犯公民权益,损害公共利益,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面对网络谣言的巨大危害,如何治理网络谣言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对的课题。研究发达国家网络谣言综合治理机制,对我国网络谣言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发达国家网络谣言综合治理机制

(一)健全法律规范

1.健全法律体系。在互联网立法方面,德国于1997年第一个发布网络成文法――《信息与通信服务法》。此后,德国《民法典》和《防止对青少年有害信息传播法》等法律都有相关规定,适用网络诽谤与谣言管制,建立了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美国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严格立法,加强互联网法制建设。在国家层面,美国相继制定了《电信法》和《禁止利用电脑犯罪法》等130项法律,严格规制网络传播;在地方层面,纽约州和得克萨斯州等45个州相继制定应对网络谣言的法案。[1]健全的法律体系确保网络谣言治理有法可依。

2.严厉处罚措施。从实践来看,发达国家对网络谣言治罪与其他犯罪相比要重,处罚措施十分严厉。在欧洲,德国对诽谤打击力度最大。根据德国《刑法典》,在人群中传播谣言,造成了社会不安定,危害公共秩序,造谣者将被处以最高6个月监禁或罚款;若致人死亡,将处以5年的监禁。[2]美国惩罚网络谣言的做法比较成熟,法律在保障言论自由的同时,加大对诽谤、谣传的惩罚,而且将有关诽谤案例的判决援引到网络空间。2006年,美国一女子因在网上被他人散布谣言污蔑,起诉对方诽谤罪,法院判决被告赔偿1130万美元,创下此类案件的最高赔偿纪录。[3]近年来,韩国不断加大打击网络谣言、诽谤行为力度,依据韩国法律规定,传播网络谣言或者实施网络诽谤行为,将被判处7年以下徒刑,或者处以5000万韩元以下罚金。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对网络谣言的处罚极为严厉,最大限度地以法律威慑造谣者。

3.强化权利救济。发达国家在对网络谣言实施严厉处罚的同时,注重强化网络谣言受害人的权利救济。依据美国法律,如果网络谣言的受害者不清楚造谣者,同样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受理后要求网络公司根据IP地址提供造谣者的通讯记录。若经过法院裁决诽谤言论属实,原告可以要求法庭发出禁令,要求网站或者被告撤销已发表的诽谤言论,否则追究其刑事责任。[4]

(二)完善政府监管

1.设立专门机构。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基于维护国家网络安全需要,先是设立“白宫网络安全办公室”,然后又成立“全国通信与网络安全控制联合协调中心”。同时,白宫任命一批新媒体技术人员为网络顾问,对外称为白宫“新媒体小组”。[5]在德国,由内政部负责对互联网内容进行监控和调查,为给警方调查提供技术支持,内政部成立了由专业人员和技术力量组成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服务中心;内政部下属的刑警局和家庭部下辖的青少年有害媒体审核署负责审核网页内容。

2.健全监管制度。为过滤和控制有害信息,英国《调查权管理法》规定,凡通过网络方式传送电子邮件和加密电子数据等文件,必须通过政府技术支持中心发送信息包。政府设立公民咨询局,让公众及时准确获得权威信息,有效预防网络非法信息侵害。[6]美国颁布的《信息安全与互联网自由法》,授权总统可以宣布“信息空间的紧急状态”,政府可以部分接管或禁止对部分网站点的访问。[7]

3.运用技术手段。为有效打击网络谣言,发达国家重视运用技术措施对网络谣言进行监控和跟踪。网络安全监管包括内容监管、行为监控和网络状态监控三个方面。美国拥有高效互联网监控系统和强大的网络过滤技术,为实时跟踪分析网络谣言的来源与走向,美国推出“谣言机器人”软件和“地雷式”可嵌入软件,实现对不良信息的有效追踪和监控。

(三)严格行业自律

1.行业把关。发达国家互联网行业协会在网络谣言治理中充当“把关人”的角色。美国现有计算机协会和信息系统审查与控制协会等9个互联网行业协会组织,政府鼓励各种专业协会制定行业公约,推进行业自律,促进互联网行业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传播,切断网络谣言传播渠道。[8]英国政府支持互联网行业加强自律,通过行业协会强化对网络谣言的监管。1996年,英国成立互联网自律协会(IWF),在英国贸工部组织下,IWF与内政部代表、城市警察署、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共同签署网络监管行业性规范――《R3安全网络协议》,“R3”分别代表分级、检举和责任。IWF是英国互联网的主要监管机构,推动网络服务商自律,鼓励服务商对网站内容进行分级、过滤,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对非法信息的警惕意识。[9]

2.网媒自律。美国政府倡导并鼓励网络传媒自律,注重强化网络传媒的社会责任,对自律较好的网络运营商依据法律给予两年免征新税的待遇。美国各大网站通过制定张贴规则要求张贴者自律,对网上论坛予以分级,禁止出现虚假信息。

(四)强化媒介素养培养

网络媒介素养是网络时代公民的基本素质与修养,理性的媒介素养是治理网络谣言的长效手段,是防治网络谣言的根本。英国在19世纪30年代就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成为全球最早开展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1997年有近2/3的学校开设了媒介研究课程,目前大多数大学和学院都设有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培训项目;澳大利亚通过法令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常规教育确定下来,拥有完整的基础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教材。

二、我国网络谣言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法律体系不完备

1.网络立法欠缺。目前我国互联网法律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立法分散。我国现行的《刑法》《侵权责任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都有涉及网络谣言治理的相关内容。但是,立法过于分散,法律规定过于模糊,法律适用和执行比较困难。[10]二是专门立法欠缺。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针对网络管理的专门立法,但大多数为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法律效力相对较低,而且侧重于互联网媒介管理与行为调控,专门性和针对性较强,适用范围有限,有的规定互相冲突,因而难以操作。

2.处罚措施不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法律对网络谣言的刑事处罚较轻。依据《刑法》规定: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罪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构成诽谤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由此可见,我国用于制裁网络谣言罪名的刑期规定偏低,在实践中很少给予剥夺政治权利的刑种配置。处罚措施不力必然会造成违法犯罪成本偏低,难以给造谣者和传播者以足够的法律威慑,反而会纵容其继续实施网络违法犯罪行为。

3.诉讼举证困难。网络谣言侵权案件的受害人,如果提起诉讼追究造谣者、传谣者的法律责任,依据诉讼法规定必须“有明确的被告”或者“有明确的被告人”,否则不予受理。但是,由于网络社会的匿名性,仅凭受害人的个人力量,难以查清谣言制造者及传谣者的真实身份信息,不易确定被告,依据我国诉讼法规定就无法提起诉讼追究造谣者、传谣者的法律责任。此外,承担举证责任的受害人,由于网络谣言证据的取得、固定难,面临着无法举证或者证据不充分而权利无法救济的困境。

(二)政府监控较弱

目前,我国政府对网络信息的监控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政府对网络谣言的预警能力不足,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的网络谣言监测技术手段落后,无法有效筛选并剔除网络谣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欠缺,政府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准确,透明度不够;政府未能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对网络谣言的联动处置能力欠缺。

(三)行业自律不够

2001年,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此后相继制定了《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2002)、《互联网信息服务自律公约》(2003)和《抵制网络谣言倡议书》(2012)等行业规范,以推进互联网行业自律,强化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抵制并打击网络谣言,斩断网络谣言传播链条,积极发挥网络信息传输“把关人”的作用。整体而言,上述行业规范对于推进行业自律、净化网络环境发挥了应有作用,但是由于规范内容属于道德性要求,约束力和强制性效力欠缺。

(四)媒介素养教育欠缺

目前,我国在公民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方面采取了一些举措,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普及和教材开发不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进学校、进课堂不够,缺乏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整体规划。

三、我国网络谣言社会治理机制的构建

(一)健全法律制度

1.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发达国家网络谣言治理实践表明,依法治理网络谣言,必须加强立法,健全互联网法律法规体系,将网络谣言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一要加强互联网专门立法,尽快出台针对网络谣言治理的专门法律,健全网络管理法律制度,强化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用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净化网络环境。二要修改或完善现行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将一些运行成熟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法律化,提高法律效力,使其更具有权威性。三要制定配套法规与实施细则,根据司法实践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注重与《刑法》《侵权责任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相衔接,使法律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执行性。

2.明确网络谣言定义。依法治理网络谣言,必须界定网络谣言的定义,明确网络谣言与言论自由的界限,不仅要依法治理网络谣言,而且要注重保护公民正当的网络言论。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网络谣言的含义应界定为: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的环境下,通过聊天软件、网络论坛、社交网站、微信、微博等网络介质发布和传播的,无事实依据或者与事实严重不符,给个人、集体、国家等主体造成实际损害的信息和言论。

3.加大处罚力度。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依法治理网络谣言,必须加大刑事处罚力度,构建对网络谣言制造者、传播者完整的法律责任体系,给造谣者、传播者以更大的法律威慑。一是提高法定刑。建议在网络谣言犯罪的条款中增加“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如诽谤罪的法定刑修改为:“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情节特别严重”,可以结合制造网络谣言的传播范围和损害程度等加以考虑,如造成企业破产或者巨大经济损失、致受害人死亡、引发群体事件等。二是增设附加刑。对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和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增加“剥夺政治权利”的附加刑,通过限制相关权利最大限度打击编造、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完善我国网络谣言的刑罚配置。

4.完善诉讼法律制度。针对我国网络谣言诉讼法律制度的缺陷,应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尽快完善诉讼法律制度。首先是对被告主体的问题的修正,建议将民诉法以及刑诉法中“有明确被告”扩大解释为“有明确的网络注册账号”“有明确的IP 地址”的人,允许谣言受害人根据造谣者、传谣者的注册账号或者IP 地址先行起诉,待立案后由法院查明造谣者、传谣者的真实身份信息,确定被告,并追究法律责任。关于举证责任,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要求网络服务商根据IP地址提供造谣者和传播者的通讯记录,协助受害人举证,以最大限度维护受害人的权利。

(二)强化政府监控

1.建立健全网络谣言预防预警机制。要从根本上遏制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行为,必须加强政府的网络谣言治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网络谣言预防预警机制,动态跟踪网络舆情变化,准确把脉网民情绪和社会心态,重点筛选、过滤可能成为谣言的虚假信息,做到对网络谣言的及时防范和全面准确掌握。

2.设立网络安全控制专门机构。为了强化政府对网络的监管,依法行使对网络谣言的治理职能,建议设立网络安全控制专门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引进和开发网络信息监控设备和软件,善于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对网络谣言进行屏蔽,利用合法有效的辟谣渠道消除网络谣言的影响力,及时依法妥善处置网络谣言引起的各类突发事件,确保预警机制顺利运行。

3.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治理网络谣言的核心在于信息公开。谣言止于真相。为了遏制谣言的滋生和蔓延,消除网络谣言的负面影响,需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公共信息通报机制,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性、真实性和透明度。一要主动发布信息,把与社会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纳入主动公开的范畴,牢牢把握引导舆论的主动权;二要及时发布信息,把握住关键时间点,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以最快捷、高效的方式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公众,最大限度保证公民的知情权;三要准确发布信息,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透明度,把握住舆论的方向,控制网络谣言的滋生、蔓延。

4.建立网络谣言联动处置机制。网络谣言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独靠政府监管部门远远不够。因此,需要建立由公安机关、互联网协会、社会团体和公民代表等多方共同参与、协调互动的联动处置机制,以有效应对并处置网络谣言,压缩网络谣言的生存空间。

(三)严格行业自律

1.完善行业自律机制。严格的行业自律能促进互联网行业自觉抵制网络谣言的传播,成为政府监管的必要辅助。加强行业组织自律机制建设,应扩大自律范围,强化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切实履行“把关人”使命,发挥谣言过滤器的功能,把好信息发布关,确保网络信息合法、无害性,从源头上遏制网络谣言,构造预防网络谣言的第一道“防火墙”。

2.强化内部监管机制。中国互联网行业协会等网络行业组织应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监管机制,严格规范信息核查、发布和传播流程,进一步加强对网站媒体内容筛选,保证及时删除或屏蔽虚假网络信息。加强对聊天软件、社交网站和网络论坛等的管理,坚决斩断网络谣言的传播链条。

(四)加强公民媒介素养教育

1.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借鉴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经验,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编写网络媒介素养教材,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逐步培养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对网络信息的分析、判断和鉴别能力,增强网民的免疫力。

2.加强网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必须对网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网络道德观,提升公民的文化素养,强化责任意识,科学合理利用网络,健康文明上网,自觉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当看到网络谣言时,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把网络谣言消解于日常生活中。

3.加强对易感人群的教育引导。对青少年、老年人、社会闲散人员等网络谣言的易感人群,要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加以教育引导,使他们逐渐认清网络谣言的危害和本质,增强鉴别力和免疫力,自觉抵制网络谣言。

参考文献:

[1]徐启生.国外如何治理网络谣言:依法管网没商量[N].光明日报,2012-04-19.[2]孟威.惩防网络谣言是国际社会共同选择[N].人民日报,2013-06-21.[3]陈尚文,管克江,张朋辉.多国治理网络谣言不手软[N].人民日报,2015-11-02.[4]王彬彬.美国如何治理网络谣言[J].理论导报,2013,(6).[5]王冲.美国如何用新媒体搞外交[N].中国青年报,2015-07-09.[6]范卫国.网络谣言的法律治理:英国经验与中国路径[J].学术交流,2015,(2).[7]郑淑荣.借鉴国外经验整治网络谣言[J].中国国情国力,2013,(7).[8]刘静.主要发达国家治理网络谣言的实践与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4).[9]郭林.英国互联网监管疏而不漏[N].光明日报,2010-07-28.[10]丁先存,王?M.国外网络谣言治理及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14,(9).【责任编辑:闫生金】

2.世界政治经济 篇二

从某种意义上讲, 经济增速放缓是好事, 可以倒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提高生产效率, 培育新的增长点, 带领经济走出困境。创新的动力来自于企业对利润的追求, 更来自于市场竞争的压力。虽然制造业正在困境中挣扎, 皮革这个传统的制造业也正面临着空前严峻的考验, 但在上海国际皮革展上, 我们也看到一张张充满自信的脸。

大多数企业都知难而进、主动调整结构, 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 开发多元市场, 开拓新颖的营销渠道, 不断提升环保水平, 提高核心竞争力。面对比较严峻的现实, 从环保、品牌、科技、标准制定话语权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入手, 皮革行业企业正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各自使用着适合自己的“突围”招数。

耐克、阿迪达斯关闭中国工厂提醒我们, 中国不再是劳动力低廉的国家, 也从另一方面告诉我们:靠低价赢得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 现在需要改变我们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弱势地位。皮革行业已有这样的共识:只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将成本优势战略转向技术优势战略, 以创新来应对高成本, 才能在真正高端产品的自主产权上占有一席之地, 实现由“制造”向“智造”转变, 从“世界工厂”走向“世界品牌”, 由皮革大国走向皮革强国。

3.世界政治经济 篇三

超越国家范围的经济活动是国际经济,易言之,国际是以“国”的存在为前提的,无国焉有国际?但是,却不能把国际经济理解为超越国家利益之上的经济活动,“超越国家范围”不等于“超越国家利益”。发达国家组成的国际经济组织及其所进行的国际经济调节,本质上是为其国内资本的利益服务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也是为本国国内经济发展服务的。所以,国际经济是“国际范围”的经济,却不是谋求“国际利益”的经济。各国在国际范围谋求本国利益的经济行为形成国际经济。

没有国家经济,也就没有国际经济了,但却可以有世界经济或全球经济。国家制度产生也就意谓着国际经济的产生,当国家消亡后,国际经济也就不存在了。《国际歌》把“英特纳雄耐尔”(international)的实现看成是“最后的斗争”,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一旦消亡,国际也就完成了,但世界却不会因国家消亡而消亡。世界经济是以人类共同利益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它既是一个“世界范围”的经济,也是一个谋求“世界利益”的经济。在国家制度存在的今天,世界经济活动的主体可以是国家,但不局限于国家,跨国公司、国际经济组织以及“世界公民”个人也都可以成为世界经济的行为主体。

国际经济不等于世界经济,但在国家制度存在下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两者是共存的。世界经济主要通过国际经济表现出来(当然,跨国公司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追求人类共同利益往往需要通过各国追求各自利益的动机与行为来实现,但这并不是说任何一种追求国家利益的行为都符合人类共同利益。世界经济组织需要国家的发起、加入、参与活动才能成立,另一方面,国际经济活动中也往往体现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而那些不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国际经济行为或现象则会淡出。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会逐渐走向崩溃?为什么保持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只能是一段插曲?为什么作为国家主权一部分的关税权会逐步被剥离?这都是因为这些国际经济行为或现象仅仅是国际经济意义上的存在,而不是一种世界经济意义上的存在。一个有世界眼光、历史眼光的国家所进行的国际经济活动在符合本国利益的同时,还能使这种利益成为人类共同利益的一部分,那么这种国际经济活动同时也就成为世界经济活动。举例来说,二战结束初期美国积极倡导成立世界性贸易组织,力主自由贸易,削减以至最终废除关税,这显然是与当时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56.4%、出口额的32.5%和黄金储备的74.6%的现实相联系的,是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是典型的国际经济行为。但这种行为同时也是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零关税有利于资源在世界范围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因此,美国的这一国际经济行为同时又成为一种世界经济行为。从GATT到WTO,从肯尼迪回合到多哈回合,WTO的生命力正在于,它努力把追求国家利益与追求人类共同利益统一起来。“双赢”、“皆赢”显然符合人类共同利益,但这种利益的实现往往又是通过“谈判”、“博弈”、“回合”取得的。

历史上看,国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对立也是由来已久。就说重商主义时期之后的自由竞争时代,先进工业国的“世界经济学”遭到了当时落后民族“国民经济学”的抵抗。在斯密、李嘉图倡导自由贸易理论的时候,李斯特在德国亲自领导了“关税同盟”。一般认为,李斯特之所以反对斯密、李嘉图,乃在于其国家利益之不同,当时的德国落后于英国,自由贸易于其不利。李斯特时代,先进工业国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世界经济主要通过先进工业国的国际经济活动表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反对这种国际经济就是反对世界经济。其实,李斯特是懂得这一点的,因此他反对的仅仅是在未具竞争力之前就打开国门实行自由贸易,却并不反对工业化,相反,关税同盟旨在孵化一个工业国。

4.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篇四

小时候我就开始背诵很多课文和诗句,其中有一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事事关心”。我一直不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后来在我进修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一课程后,我对小学的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正所谓政治的真正意义是 对国家的党政权、民政、社会安定等政治领域具有推进及促进意义的事件、决策。政治的某些事在表面上看似不是政治范畴的事,但它若与政治有着密切相关的我们也应该理所当然的认为是有着政治意义的。打个比方吧,地区发展经济我们看起来是经济问题,但在其背后却隐藏着强大的政治问题,经济和政治两者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依存的。若说经济发展不起来,那么依据因果关系就会影响到群众的生活水平,而生活水平过低又反馈地影响政治安定的问题。总言之经济和政治是两兄弟的关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让我明白了作为当代的人,特别是 我们大好四有的知识青年,我们更应该明白我们的人生任务不仅仅是一味地埋头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我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要时时刻刻关注身边的大小事,与群众紧密联系。同时我们也要学会遇事时一定要镇静,要多角度的想问题,不能毫无主见,跟随着主流随波逐流。在这一点上我确确实实地做到了,就在那次我亲身经历的px工程拟建工程事件中...那天是5月30号我正好回校,在一个里充满着人群非常空旷的草坪里,我看见有很多人在高高的举牌,他们连续不断的高呼:反对px。他们的反对声一声比一声高,也有些人完全是借机捣乱、破坏公共设施。我看见很多人看着看着就从观看者的身份转变为参与者,当然这明显是“跟随者大众的脚步走了“,作为知识分子,我想我们应该是别参与,要站在清白的立场上想问题。正如世界政治和经济的论证关系中,论证问题是我们做人的第一要义,分不清人生的方向那什么都会白费的。在这px拟建项目的反对游行里我们首先是别参与,先静下来想想问题、尽自己的能力通过一切的途径查阅相关的资料,争取做客观事物的第一人!之后再通过合法有效的渠道来表达自己意愿!而不是随波逐流的跟着逐流干,更不是参与搞公共设施的破坏不良活动中。从战争到和平,以矛盾斗争状态来看,即是由精神因素具有极大能动性、精神发挥巨大作用的时代,进入到精神因素回归常态、物质建设发挥主导性作用的时代。在战争时代,革命群众身受剥削阶级、官僚阶级和外国势力的残酷压迫,主要矛盾是敌我矛盾,斗争是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极端状态,在这种非常态的矛盾解决方式下,人往往能被激发出平时难以想像的可怕能量。可以说,在物质(武器装备)一定且短期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就是提升战斗人员的战斗精神,因此,在战场上指挥员都很注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发战斗精神,提升战斗力。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能量伴随精神因素的瞬间提升也得到了放大,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得到了指挥员们极大的重视。

进入和平年代,压迫阶级被人民所推翻、消灭,社会的主要矛盾演变为和平竞争、和谐共存的人民内部矛盾,矛盾状态由极端的锐化状态回归到正常状态。在解决冲突表现并不剧烈的人民内部矛盾时,已不再面对过去那种非此即彼、无中间道路选择的境况,而主要是采取更持久的稳定的完善制度法规的办法。应该看到,和平时代,人们对精神因素的特殊强调愈来愈少,物质方面的建设越来越发挥主体作用。与此相对应,战争年代映射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光环也逐渐散去,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其作为日常内部矛盾处理方式之一的本色。只不过,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对的矛盾数量巨大,而且内容更加纷繁迥异而已。

二、从党领导革命到党执政的维度

从党领导革命到党执政,以党的任务看,即是由领导人民从事否定批判活动的时代,进入到现实地全面管理社会、从事肯定维护活动的时代。党领导革命时代,中国处于旧官僚极度腐败,人民群众忍无可忍、期望变革的时期,这时由先进的觉悟者组成的共产党虽然占有权力资源不多,但顺乎民意,在通过土地革命、减租减息等政策,让群众获得现实经济利益的同时,还给广大人民群众展现了一个梦寐以求的美好前景:推翻阶级压迫,翻身求解放,当家作主人。为了这一美好理想,无数革命战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而把美好理想变为人们坚定不移的追求和精神动力,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来实现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党领导革命的时代,是争取群众铁心跟党走的一个主要手段,为新政权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进入执政时代,党开始担负管理全社会、维护全社会利益的职责,但是随着苏联模式被证明存在重大缺陷,党在革命时期的那种管理模式也不再适应执政需要,摆在我们党面前的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未竟事业,其中成功与失误的风险同在。尤其是在经历过人民公社、“文革”等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挫折之后,人们发现党在领导革命时代预期的许多利益并不都能顺利实现。而且,随着执政之后的教育者从觉悟者变成职业者,面对权力诱惑,有相当数量教育者的先进性缺失,甚至出现少数言行不

一、腐败变质的分子。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日趋丧失,教育效果便不如革命时代出色;相对于过去较为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执政党有了更多的调控资源和手段,诸如政治权力的、经济利益的、法律法规的、行政管理的、组织约束的、文化教育的等等,与执政前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对比较优势明显削弱。

三、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维度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以社会结构特点看,即是由国家全面统制、存在个人人身依附关系的时代,进入到自主意识彰显、个性得到宽容的时代。这个变迁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变迁,因为这是社会结构中经济关系与经济基础的根本改变。与此决定性的改变相适应,社会意识也必然发生根本变化。计划经济

时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国家统制型或政府主导型。在国家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中,国家的地位至高无上,政治权力与职能覆盖了所有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个人受制于单位、身份、血缘,自主独立性十分有限,个人的利益诉求只能通过为集体服务来实现;而且由于商品匮乏,人民普遍贫穷,人们的身体与心理等基本需求都遭到束缚。这个时候的思想政治教育,为配合政治权力达成极强的集体控制,被赋予超出其应有职能范围的能量和地位,充当了政治全面控制社会意识的抓手;由于那个时代里社会上没有直接为个人利益考虑的选择,导致很多人容易产生错觉,认为过去人们思想道德所呈现出的“纯真的”的高水平,都是当时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较强的缘故。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国家基本退出竞争性领域,社会发展机会不断增加,个人从高度集体化的约束下走出来,身份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人转变为自由人或社会人,成为独立自主的利益主体,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同时,伴随经济状况从普遍贫穷到基本小康的发展变化,人们在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还获得了更广阔的精神空间,精神需求更加活跃复杂。在此境况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个自由多元、繁荣复杂的局面,其参与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骤减,对社会的控制能力明显下降,思想政治教育仅成为政治引导、经济服务与人格塑造中的一个非强制性手段,与其他社会治理手段一起,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发挥根本保证作用。看到这一点,就不会沿袭旧观念,简单地把思想道德领域所呈现出的真实“经济人”状态,说成是思想道德的倒退滑坡,并把这滑坡归因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所致。

四、从非信息化到信息化的维度

从非信息化到信息化,以社会发展阶段看,即是由受教育者掌握较少信息资源、被动接受灌输的时代,进入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信息资源占有方面差别不大、身份平等的时代。在非信息化时代,由于信息的传递基本上靠人口相传与书信来往,受教育者接触信息的广度较窄、渠道很少,一般而言,在进行教育之前,教育者较被教育者掌握的信息量要大,主客体信息明显不对称,教育者优势显著,一定程度上教育成为社会思想、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而且对于教育者教育的内容,受教育者由于较少受相反观念影响,逆反心理较轻,在这种相对单纯的信息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难度较小,成效也比较明显。

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总量成几何级增长的同时,信息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各种信息顷刻间即可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海量的信息时时刻刻对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施加巨大影响。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网络已日渐成为每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不可或缺的帮手。不管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只要愿意和具备相应能力,就可以获得足够多的信息。这种情况下,尽管互联网的即时性、开放性、参与性、隐匿性、自由性等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

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但也导致教育者在信息接触面及接触量上丧失相对于受教育者的优势,很多情况下教育者对信息的掌握甚至都不如被教育者。这个时候,也许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没有产生根本改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方式却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对自主能力提高的受教育者,单独的课堂讲授教育作用下降,教育者不得不在思想深度、教育风格以及其他教育载体上下工夫。

五、从传统社会到法治社会的维度

从传统社会到法治社会,以社会治理理念看,即是由乡土色彩严重、权力倾覆一切的时代,进入到民主意识凸显、法眼审视天下的时代。具体而言,这个变迁包含着两个重要转型:

一个是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传统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社会关系主要由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构成,亲属和老乡成为一个人一生交往的主要对象,礼尚往来是连接这些关系的基本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较为紧密,犯错者所承受的羞耻感和社会压力很大。而现代法治社会是陌生人社会。人们只是机械地、原子式地聚合在一起,不管在形式上怎样结合,但总会保留较大的私人空间,相互之间情感约束较小。现代社会之所以呈现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道德危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道德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即便再怎么有效,也不可能抵消掉外在道德环境的影响,使教育者达到过去熟人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只能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调整思路,重新定位教育目标与方式,提升教育效果。

再一个就是从权力社会到权利社会的转型。传统社会是一个权力社会,权力在整个社会中具有倾覆一切的中心地位,民众“官本位”思想严重,整个社会的权力集中在个人或少数人手中,权力的运行不在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缺乏民众参与权力运行的渠道与自由空间。相应地,这个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关系极不平衡,倾向于填鸭式的单方灌输教育,片面追求整齐划一,不容受教育者发出异样的声音。现代法治社会则是一个权利社会,人们对政治的认识更加趋于理性,权力崇拜的观念不断被削弱,特别是经过近年来强化的普法教育和法学研究,人们逐渐摆脱过去那种政治的压抑状态,个人民主和权利意识大大增强。这种情况下,思想日趋活跃的人们必然会运用现代法治理念去观察现实生活,甚至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合法性的审视。但是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传统的合法性论证,及对教育地位、作用的制度界定,仍非常薄弱,这就容易使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不信任的态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自然就会大打折扣。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定只有在与法治的衔接中才能得到实现。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定位与作用发挥,必须接受社会发展状况及其发

5.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 篇五

1、新旧格局的转换具有的特点:

(1)旧格局的解体在和平条件下进行。(2)新格局的形成过程复杂,时间长得多。

(3)新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

2、从“一超多强”的格局向“多极化”格局形成是长期过程的原因:

(1)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构建单极世界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

(2)冷战思维的继续。(3)不确定因素。

3、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

(1)国际贸易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2)国际投资频繁,资本已经国际化。

(3)世界金融活动规模空前。(4)跨国公司遍布全球。(5)国际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4、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原因:

(1)有利于更多地获得资金(2)有利于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国际市场。

(3)更快地得到先进技术、管理经验。(1)加剧了各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

(2)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3)特别是当发达国家有意利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干预时,问题就更严重。

5、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关系分析中国——东盟贸易区启动有什么意义?

6、从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角度分析中国——东盟贸易区启动的重大意义?

(1)不仅有利于促进中国改革开放,而且可以普遍发展、共同繁荣。

(2)不仅可以给中国发展提供和平的国际环境,而且可以避免中国与东盟各国冲突竞争,走向合作共赢。

(3)是中国积极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结果,也是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有利于中国和周边国家成为好邻居、好伙伴。有利于促进东盟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7、大国关系的新特点: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衡、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

8、中国为什么提出和谐世界建设?

(1)一方面,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也表明将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2)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3)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9、和谐世界的含义。

(1)政治:各国事情自己决定;国际事情协商解决。

(2)安全:传统安全,摒弃冷战思维;非传统安全,加强国际合作。

(3)经济共同繁荣

(4)文化:文化多样性;不同文明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10、举办世博会有什么意义?

经济意义:(1)有利于促进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举办世博会有利于推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2)有利于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政治意义:(1)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举办世博会有利于加强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声望和地位。(2)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成功举办世博会有利于参加国加深了解、相互尊重,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在经济上共同繁荣。

11、成功举办世博会的原因?

(1)经济条件。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生产力,使得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为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提供的雄厚的经济基础。

(2)政治条件。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正确引导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全国人民坚定支持的结果,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升的结果。

12、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准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内容:

(1)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

(2)对一切国际事务,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

(3)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异同决定国家关系。

(5)不和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进行军事扩张,永远不谋求霸权。

13、和品共处五项原则: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4、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

(1)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最好诠释。(2)是由中国的国情和自身发展需要决定的。

(3)是由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所决定的。(4)也是由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所决定的。

15、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含义:

(1)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6、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大意义:

(1)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2)反映了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崭新道路。

17、大国关系的总体概括:(1)大国之间的矛盾、分歧、冲突仍然存在。(2)冷战思维仍然没有推出舞台。(3)霸权主义现象时有发生。

18、中国的国际战略:和谐世界,和平发展道路。

19、中美关系发展的障碍:(1)经贸领域: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贸易差额。(2)台湾问题(3)人权问题。

中美关系解决方案:

(1)人民币汇率:只有双方了解对方的国情与现实,才能找到平衡的支点,强制压迫并不是解决之道。

(2)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国际合作,并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只有中美加强对话,加强合作,才能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最终解决知识产权纷争。

(3)贸易差额:由中美贸易逆差状况来看,中美缺失的是理解、信任,正式这种不理解、不信任造成了贸易摩擦,中美双方只有静下心来加强了解、信任,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而不是直接对抗。

(4)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原则性问题。美:不支持台湾独立;反对任意一方改变两岸现状。美国的目的:利用台湾问题尽量延缓中国崛起的步伐,保持其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

(5)人权问题:观点不同。美所谓的人权指政治自由。中国认为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美认为人权高于主权。中认为人权问题属于内政问题。应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

20、中美关系走向的两种错误观点。

(1)观点一:中美关系恶化说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发达的国家。在涉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有共同利益。在反恐问题上,可广泛合作。

(2)观点二:中美关系结盟说

6.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读书报告 篇六

要求:

1、在指定书目中选取感兴趣的一本著作阅读并写出读书报告;

2、读书报告字数在1500字以上,引用格式规范;

3、提交时间:2014.5.7提交;

指定参考阅读书目:

1、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战略远见:美国与全球权力危机》

2、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

3、弗拉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

4、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又热又平又挤》

5、约瑟夫·奈:《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

6、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

7、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8、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

9、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

10、王逸舟:《创造性介入》

11、戴旭:《C形包围:内忧外患下的中国突围》

12、沈志华:《斯大林、毛泽东与朝鲜战争的起源》;《苏联专家在中国》;

13、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会成功》

14、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

15、威廉·恩道尔:《石油战争》

16、拉吉·帕特尔:《粮食战争》

17、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

18、巴里.布赞: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

7.世界政治经济 篇七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李长明在日前新闻发布会介绍,此次大会经国务院相关领导、外交部、卫生部批准,这是国际卫生经济学会第一次在亚洲以及发展中国家举行的年会,它对促进亚洲地区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卫生经济学研究和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显示了世界卫生经济学界对中国卫生经济学研究及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关注和期望。

据了解,本届会议将汇聚全世界近2000名著名专家、学者和业内精英,就共同关心的世界健康事业发展与卫生经济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展开讨论。会议还将开设中国论坛,来自全国知名业内学者和大医院的院长,将就中国卫生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为开好本次会议,组织了大会组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士韩启德任会议组委会主任,卫生部部长、中科院院士陈竺任组委会常务副主任,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领导和各相关司局负责人任本届大会组委会副主任委员及委员,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世界银行中国和蒙古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以及英国国际发展部驻华代表处相关负责人也都参加了组委会。

8.经济大危机80周年与世界经济 篇八

【非选择题预测】

考查角度一、纵向比较性考查。

考查方式一梳理出不同时期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高考可以通过新材料和新情境来考查某一时期经济状况的原因和启示。重点的问题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特别是黄金时代、滞涨等阶段。如掌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1)它起源于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国家早期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也就开始了经济的全球化。(2)到18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进入了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初级阶段,当时大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业;海洋交通运输的发展与运输成本的降低,原材料和产品行销地立足于海外,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努力开拓世界市场,全球化进程加快。(3)19世纪下半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经济全球化进入了新的阶段。随着大量商品和资本向国外输出,各国的经济活动更加密切。(4)20世纪中叶以电子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以及巨型船舶、飞机与高速公路的发展,企业进一步走向集团化、规模化和自动化,使经济全球化进入了新的阶段。(5)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及世界政治形势的缓和,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的资本、技术、人员、商品贸易的流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阶段。

考查方式二梳理出世界经济发展中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即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并总结这些变化带来的作用和启示。特别是垄断组织、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苏联的改革等。如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1)重商主义理论。重商主义是16~18世纪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盛行的一种经济学说。其本质特征是把以金、银为代表的货币和商业看成国家富裕的标志和源泉。它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积累资本的迫切愿望。(2)自由主义理论。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工业化时期。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希望巩固并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一书,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它的最高原则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工业革命后,自南主义开始替代重商主义成为主要的经济思想。自由主义流行的结果是:一方面迫使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率,客观上促进科技与生产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加强了整个社会无政府状态,导致生产过剩危机。同时加强对外侵略,抢占商业市场和原料产地,还导致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3)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得到强化,“二战”后,普遍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其主要表现有:国有企业发展,国家开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升高,实行中央银行国有化,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即加强计划。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其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政策调整,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4)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陷入滞涨后,多数国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政策。

考查角度二、横向比较性考查。

考查方式一西方各国经济之间的比较。西方国家的经济也各有特色,特别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比较,更能反映两种体制的不同。如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体制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出现了三种类型的经济体制,其共同特征是国家政权大力干预经济活动。这三种经济体制分别是:(1)20世纪30年代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保留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资本主义新的发展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苏联建成社会主义,执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排斥了商品和市场。(3)德日在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走上法西斯道路,建立起法西斯的经济体制,大搞国民经济军事化,以国家的大量军事订货刺激经济发展。

考查方式二中西各国经济之间的比较。近代以来的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历史進程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后期又深受苏联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又积极应对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所以在近现代经济方面,中外联系密切,成为考查的重点。重点问题有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苏联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的对外开放等内容。如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三者的比较。(1)苏俄: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最终达到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的目的。(2)美国: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3)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考查方式三将经济与政治、思想、科技等结合起来考查。同一时期的经济受到政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的影响,如英国首先成为世界大国或霸主的原因除了工业革命外,还有政治上实行了君主立宪政体,科技上牛顿力学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注意在复习时联系起来。

考查方式四联系当前的金融危机,考查世界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以及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对当前度过金融危机的借鉴作用。如世界经济发展的启示:要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要关注民生;要推行社会保障制度;要完善福利制度;要加强法制建设,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经济政策要有利于本国生产力的发展等。

【选择题预测】

考查角度一:新航路的开辟、两次工业革命及世界市场的形成。

考查角度二: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

考查角度三: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革。

考查角度四:重要的经济组织及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

【巩固练习】

1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工业革命》一课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他们立论的题目是

甲:《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开始的》

乙:《美国人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取得新突破》

丙:《工业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

丁:《工业革命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其中,符合史实,说法正确的有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全面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性

32008年9月以来,三鹿奶粉事件使人们对国产奶制品的消费信心受到很大打击,重建国人消费信心刻不容缓。七十多年前,面对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断然实行新政,其政策措施中有利于鼓励和刺激国人消费的有

(

)

①实行美元贬值②商品上贴“蓝鹰”标志③实行“以工代赈” ④发放紧急救济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⑧④

D②③④

4在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下,世界金融市场剧烈动荡。2008年10月的第二周,美国股市经历了连日下跌势头。同时,欧洲、亚太地区股市都反应强烈,股指连连下跌。这一现象主要说明了

(

)

A美国是当今世界真正的经济霸主

B世界经济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c世界各国、各地区联系日益密切

D世界各国人民都热衷于股票投资

5观察下列两组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的美国社会现象

请回答:

(1)图1到图2的转变反映当时美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指出这一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为应对这一事件,美国政府采取什么对策?其实质是什么?

(2)在本世纪的金融海啸中,冰岛甚至一夜之间由全球最富有的国家,成为首个因为金融危机濒临破产的国家。你认为冰岛可以向哪一国际经济组织申请援助?为什么?

(3)席卷世界的金融海啸反映出当今世界经济的什么特点?这一特点还给世界带来了哪些问题?

上一篇:奋斗的梦想初中学生作文下一篇:浅谈多媒体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