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计划

2024-07-29

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计划(共8篇)

1.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计划 篇一

1.隋朝大运河

①了解隋朝大运河的目的和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有了显著发展,尤其是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一带),成为江南最富庶的地区。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相当多,需要江淮地区供应。陆路运输,速度慢,运量小,费用大,无法满足北方的需要。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政治上看,隋政府为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隋炀帝个人,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那时候,隋朝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粮食、布帛和财富。这就为开通运河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条件。

②大运河的地位和作用: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的长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而且河道的水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大运河千百年来饮誉世界。运河开通以后,“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皮子文薮·汴河铭》)他还在《汴河怀古》一诗里赞颂这条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运河的开通,还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外,运河的开通,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2.“贞观之治”

这也是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主要业绩。参见前面的导引部分。3.“开元盛世”

要知道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叫开元,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4.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唐都长安的地位与繁荣

生产工具的改进从两方面掌握:典辕犁、筒车、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重点掌握唐三彩的制造,唐都长安不仅是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也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5.回纥、吐蕃及其与唐的关系

“回纥”是团结、联合、协助的意思。公元788年,自请改汉字译音为“回鹘”,鹘是一种凶猛的鸟,“回鹘”含有“回旋轻捷如鹘”的意思。回纥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新唐书》、们日唐书》都说回纥‘‘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善骑射”。《资治通鉴》说:“初,回纥风俗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以上材料说明回纥人风俗朴厚,安史之乱以前内部矛盾并不尖锐,崇尚勇敢,改名回鹘也可反映出来。

①唐与回纥的关系:政治上:回纥汗国存在96年共13名可汗,其中12名接受了唐朝册封,安史之乱时回纥两次出兵援助唐政府,自758年唐肃宗的幼女宁国公主出嫁回纥可汗开始,唐朝前后三次将公主(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嫁给回纥可汗。回纥吸取自匈奴以至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好比战争有利,始终遵循不同于任何漠北强国的态度来与唐建关系,唐玄宗设边防节度使,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与回纥为邻,北方边境平静无事,双方建立了一种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

经济上:唐与回纥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回纥经常用马匹交换唐的丝织品、茶叶和粮食,每年往往用几万匹马从唐朝换回丝织品几十万匹,并把其中的一部分转运中亚出售。

文化上:相互交流。长安、洛阳汉人喜穿回鹘服装,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说明汉和回鹘两族在文化上是相互交流的。

②吐蕃的社会生活:

六七世纪之交,吐蕃人已经经营农业,有小麦、青稞麦、荞麦等农产品,但畜牧业仍是重要的生产部门。家畜有牦牛、马、羊、猪和独峰驼等,取牛羊乳酪为食,用毛织衣,住毡帐中。矿产有金、银、铜、铁、锡。人民爱用赭(土红)色涂面以避风寒。乐器有海螺和鼓。用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十二属(鼠、牛、虎„„)纪年,以麦熟时为一年的开始。他们非常勇敢,以战死为荣,几代都战死的人家被视为高门大族;战败脱逃的在他头上挂一狐尾,表示奇耻大辱。军法很严,战时前队皆死,后队方进。武器精良,平时人人佩剑,铠甲坚利,战士全身披甲,惟开两眼,劲弓利刃也不能伤。

当藏族还处在原始的民族部落时代,就和汉族有了联系。年轻的松赞干布决心跟唐朝建立友谊o 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访问长安,唐朝使臣很快到吐蕃回访,成为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良好开端。松赞干布遣使献贵重礼物向唐王室求婚,唐太宗未允o 640年,又命大相(宰相)禄东赞为使官,以黄金5000两及珍宝数百件作聘礼,请许婚。唐太宗允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出嫁到吐蕃。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直到今天藏族民间仍流传着许多有关公主的美好传说;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还保存着他俩结婚的洞房遗迹;大昭寺前的唐柳,传说是公主亲手所栽。藏族的史书用大量篇幅来记载公主的事迹。这一切都说明早在七世纪时,汉藏人民就建立起亲如一家的亲戚关系。[1][2][3]下一页

2.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计划 篇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小学数学》第十册。

【学情与教材分析】六年级下学期有一大半以上的课程是整理与复习。而“分数乘法”是北师版六年级上期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时学生已完整地学完小学数学的全部课程。为了加强学生对分数乘法知识的整体把握, 提高他们的比较概括能力, 教学时,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观察、对比, 让学生对分数乘法建立全面系统的知识网络, 在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 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并巩固倒数的概念, 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复习的过程中, 通过观察、概括,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学习, 自主建构知识网络,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并从中学会整理知识, 增强合作精神,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提出课题

师:同学们,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 学了“分数乘法”后, 你已经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难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从分数乘法的意义、法则、运算律、应用四个方面来进行复习。

【评析】上课伊始, 通过谈话引出课题, 轻松自然, 同时唤起学生的回忆。

二、回顾知识, 提升认识

1.列算式, 说意义。 (屏幕显示)

(1) 一盒牛奶1/4升, 24盒牛奶多少升?

(2) 花坛里有80棵花, 其中1/5是月季花, 月季花有多少棵?

(3) 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1/2公顷, 1/3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4) 一辆汽车行1千米耗油约1/12升, 照这样计算, 行6/5千米, 耗油约多少升?

2.先讨论, 后小结。

(1) 学生讨论后再汇报分数乘法的意义。

(2) 通过说算式意义, 教师归纳总结出这四道题的意义实质相同:求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

3.先计算, 后交流。

(1) 上述四道算式让学生在练习本计算后, 分别说出每道题的计算方法。

(2)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 分数乘法中的所有计算方法可以用“分数×分数”的方法统一起来: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 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为了计算简便, 也可以先约分后再乘。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

【评析】通过让学生先列算式后再说乘法意义, 先练习后再说计算过程。这样复习, 让学生建立统一的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知识脉胳。

三、巧用简便, 提炼技能

1.电脑显示下面题目 (运用简便算法) 。

2.要求学生先观察分析思考后再计算, 并说出你是怎样简算的。

3.师总结说明整数运算律对分数运算同样适用。

【评析】通过一组简便计算来提高学生计算技能技巧的训练, 不但巩固了在计算中巧妙运用运算律的算法过程, 而且明白所有整数运算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同时避免计算的盲目性, 提高对算法选择的自觉性;主动发现计算规律, 达到提高学生计算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四、解决问题, 提高能力

1.师提供信息 (如听课现场人数、各市参加听课各占总人数的n/ m等) , 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2.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你们还有哪些经验和体会?

【评析】创设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 为学生用分数乘法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条件, 使其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3.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计划 篇三

【知识概览】

【核心讲解】

(一)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①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②从文化与个人成长的关系来看,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③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④从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关系来看,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2.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在经济的基础上,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②文化具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不完全一致。

★特别提醒 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一面。①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性表现在,文化的某些方面不能超越经济而发展,只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②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表现为: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书画的发展并非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2)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文化霸权与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①重要性: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必要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当前我国国际竞争中的文化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备考提示】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试题往往以时政材料或国家、地方经济发展及文化产业的发展为背景,以非选择题和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相关知识。复习备考时,我们要关注国家经济发展政策中与文化有关的内容,并运用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等知识对其进行解读。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来源

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别提醒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3.特点

(1)潜移默化。①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企业的等。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②人们从事文化活动,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③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思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持久的。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一方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endprint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②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备考提示】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试题以非选择题的形式为主,关注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结合,且反复考查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如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本考点有可能仍然是2014年高考命题的重点,且试题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综合知识二 文化传承与创新

【知识概览】

【核心讲解】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3)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特别提醒民族节日蕴含着一个民族的许多传统习俗的内容,但传统习俗并不完全通过民族节日表现出来,它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文化载体来展现。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文化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个性(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特别提醒 不能认为世界文化就是各国文化的总和i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3.尊重文化多样性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如何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①前提: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③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4.文化传播

(1)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途径:主要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除此之外,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3)手段:传媒。①大众传媒的形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②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特别提醒 不能认为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手段。人口迁徒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5.文化交流

(1)文化交流对中国和世界的作用。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也不断传人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中外进行文化交流的做法。①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②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做到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③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备考提示】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等,而且多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复习备考时,我们要在全面把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有关民族节日、文化遗产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大活动,运用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等知识对其进行解读。endprint

(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性、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4)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形式(如下表)。

★特别提醒 传统文化有落后于时代的成分,但传统不等于落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传统文化不等于保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主要形成于封建社会,但传统文化不等于封建文化。因此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

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只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m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特别提醒 对于传统文化,不能认为要先继承后发展。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因而不存在先后顺序的问题。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备考提示】在高考中,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等。题型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复习备考时,我们可结合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等事例,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和传统习俗在今天的价值;也可结合我国建筑、服装等风格的变迁和今天仍频繁使用的传统道德格言或经典传统故事等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影响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还可结合“洋节日”在我国盛行、传统节日受冷遇的现实,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

(三)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特别提醒 不能认为文化创新的渊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文化创新的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特别提醒 文化创新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是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4.创新与借鉴、融合

(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2)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3)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特别提醒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对文化创新所起的作用是双向的。中外文化交流对世界各国文化创新起着重要作用。

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既要克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防止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4.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计划 篇四

学情分析:

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文学教育的手段之一,不仅能使学生在文学知识上获得提升,更能促进学生审美情感上的体悟。所以,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农村的学生平时文学作品就看得少,对现代诗歌的接触就更少,因此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如果没有教师的引领,现代诗歌对农村学生来说几乎就成为一片空白。

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均是歌咏大自然的诗词,属现代诗歌的范畴,是诗人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受到启发,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发情志的典范作品。

《沁园春 雪》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豪迈之作。通过描写雄伟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抒情和议论为一炉,胸襟开阔,感情奔放,意境恢宏。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诗人采用了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借“雨”这位爱心使者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轻声诉说,倾吐真情,传达了诗人真诚美好的祝福。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了象征手法,展现了不同情景中“星星”这一黑夜中的光明的闪现,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是“朦胧诗”的代表作。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前者分别描绘了盛夏蝈蝈的乐音和严冬蛐蛐的歌儿,借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不停息,歌颂大自然的美好生机;后者着力展示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其安适、宁静的心境。

复习目标:

1.积累本单元中一些重点字词和经典诗句。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性语句熟读成诵的习惯,使之运用自如。

2.把握诗的主题或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现代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如:联想、想象、象征、对比、托物言志等手法。

3.复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学习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4..通过阅复习,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大胆质疑的精神。

5.仔细体味作者遣词造句方面的特色,活学活用,使之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之水。复习重点:

1、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性语句熟读成诵的习惯,使之运用自如。

2、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情感意境。理解现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 复习难点:

1、展开想象和联想,抓住诗歌“意象”的特点,体味诗歌的“意境”。

2、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3、揣摩语言,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教学设想:

1.鉴于学生已经会背诵、会默写诗歌,可以以这个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学生复习本单元的热情,营造一个良好的复习环境。

2.重温鉴赏诗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抓住关键字词适当点拨,启发学生认真的思考和体味。

3.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鼓励个性化理解、感悟,有意识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判断力和感受力,让学生在鉴赏诗歌之余,能由作品生发开去,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感悟出人生的哲理、真谛。

4.鼓励学生拓展品读诗歌,互相推荐课外好诗好词,互相介绍鉴赏心得。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本单元主要内容回顾,第二课时,练习巩固。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巩固:(以自行复习、小组检查两种形式)1.各课生字词:

2.回顾诗篇内容及主旨。

3.有感情的诵读及品评。

4.重点回味《沁园春•雪》

5.总结赏析现代诗的方法

要点:联系背景,把握形象(意象),体会意境,领悟思想,揣摩语言,借鉴表现手法。——注意区别形象与意象两个概念。

二、拾捡智慧(小组讨论,黑板展示)我们究竟从这几首诗词中学到什么? 阅读和仿写吟咏自然类文章的方法。

1、先找(定)基调。再细品(绘)场景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雄浑壮阔 场景

一、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场景

二、大河上下,顿时滔滔 具体表现雄浑壮阔 场景

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蝈蝈与蛐蛐》主旨句:大自然的诗歌从不会死亡——统领全篇 场景一:夏天蝈蝈鸣叫 表现突出佐证主旨句 场景二:冬夜蛐蛐鸣叫

2、抓住典型事物的特征: 《沁园春雪》:长城

大河 雄浑广阔(铺垫突出)作者博大胸襟 山、原

《蝈蝈与蛐蛐》:夏天蝈蝈不知疲倦的鸣叫 大地的诗歌从不会死亡 冬夜蛐蛐不停的鸣唱

3、采用合适的顺序(先总后分,先实后虚)和动静结合的手法 《沁园春雪》:先总写北国雪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静)(动)

后分写: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静)大河上下,顿时滔滔(静)实写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动)须晴日, 看红妆素裹, 虚写 分外妖娆

4、把握和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如《沁园春雪》:上片:描写北国雪景抒发对北国热爱(描写抒情)下片:议论历史英雄抒发志向和抱负(议论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上片记事写景下片议论抒情在古诗词常用套路)

5、把握和恰当运用修辞和象征手法:

比喻——每一首诗都是一颗颤抖的星星(星星变奏曲)拟人——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蝈蝈与蛐蛐》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了啊《雨说》

比喻、对偶、拟人和夸张——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象征写作手法:星星(发光,驱走黑暗)象征光明;雨(润物柔和)——爱的使者

三、以石攻玉(温顾知新)

在记忆的长河里,还学过哪些类似的诗文? 《观沧海》:

(记叙)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动),山岛耸峙(静)(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静)

实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动)

(抒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虚写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采用多种表达方式;

2、采用恰当的顺序(先总后分,先虚后实)是文章层次井然,动静结合构筑虚实相生的意境,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增加了文章内涵)

《春》 盼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拟人、反复)

(总写)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分写)场景一:春草图

场景二:春花图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实写)绘春: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了。(虚写)场景三:春风图 场景四:春雨图 场景五:迎春图

1、先定基调(盼春爱春)再细加描绘

2、虚实结合3、修辞广泛采用增添了文采增添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黄河颂》(总写)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分写)惊涛怕岸,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先总后分,层次井然 《秋天》

分别描绘三幅图画。即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三幅意境优美的场景,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无限热爱之情。

象征手法的应用贯穿始终:

行道树(恪敬职守)——象征无私的奉献者 黄河(奔流不息)——象征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 海燕(不惧暴风雨)——象征大无畏的革命志士

四、初显身手

1、你认为以下事物可以象征什么人? 青松:——四季不凋——象征坚贞的革命志士 白杨树:——平凡普通——象征朴实的北方农民 落叶:——归根护花——象征慈爱无私的父母和老师

2、试以《我的初中生活》为题,口头说说自己的构思,注意采用场景描写的方式和先总后分的顺序。示例:我的初中生活是在繁忙与充实中度过。构思一:早上 中午 晚上 构思二:自习课上 课间 构思三:教室 寝室 饭厅

构思四:运动会 演讲比赛 综合性实践活动 构思五:春 夏 秋 冬 结语:

5.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计划 篇五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复习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计算,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学会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计算;掌握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2.经历小数乘法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性;能根据实际情况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学会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计算;掌握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这一单元你们学习的怎么样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自己都学会了吗?(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齐读目标。

过渡语:同学们,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靠每个同学自己的努力,你们有信心吗?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下面我们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来学习新知识。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进行整理复习。比一比哪个组最认真,坐姿最端正。

认真复习课本2-13页,梳理本单元知识。思考:

1.小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 3.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二)自学检测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自学的很认真,下面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有信心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

学生独立完成1、2、3题(写到学案上)。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1.不计算,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4.85×1.025()68.57×4.62()52.1 x 2.7()0.001×5.7()0.123×2.005()2.用竖式计算。

1.5×2.5= 3.02×2.3= 0.08×1.27= 0.45×2.48= 科目

3.计算,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2.79×2.5×0.4 1.25×(8+0.8)

1.25×0.5×8×0.2 3.6×7.1+3.6×2.9

要求:认真读题,书写规范,坐姿端正。(你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吗?)

四、后教环节

(一)更正

1.全班交流,讨论解决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2.学生同桌对改,对全对的学生给予表扬。

3.根据正确答案,组内交流一对一对改,会的学生教不会的。让出现错误的学生说一下错的原因?如果说不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

(二)讨论(议一议)

1.第2题中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特别是让5、6号的同学说),巩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师点拨:在计算小数乘小数时,先把小数看成整数,然后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看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个位起向左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2.探究: 7.5×101(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说出自己的做题方法。)师点拨:第一种错误:7.5×101 第二种错误:7.5×101 =7.5×100×1 =7.5×(100+1)

=7.5×100×1 3.1.25×0.5×8×0.2 =(1.25×8)×(0.5×0.2)

学生会出现多种做题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最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个别学生也会掉括号。4.学生容易把乘法分配率和结合率想混淆。教师针对错误重点讲解点拨。5.总结、交流: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计算小数乘法时,先把小数看成整数,然后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看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个位起向左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五、训练环节

过渡语:下面,我们来检验一下今天所学的知识,比比谁做的又对又快!完成课本我学会了吗?(写到学案上),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然后全班展示交流,对出现的错误先由小组帮助改正,再有疑问老师讲解。

6.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计划 篇六

第一课时

目标提示:

1、理解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认识运用联想和想像写景状物、抒发情感的作用

各个击破

1、根据拼音写汉字

quán()释 chōng jǐng()bì()益

潜移mò()化 危言sǒng()听 半明半mâi()

【指破迷津】:重点赐予的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积累时音形义三者不可或缺,意义的理解对字形的掌握至关重要,许多汉字字形与读音也有某种内在联系。以上练习中“裨”从衣,卑声;本指古代祭祀时穿着,次等礼服,引中为益处。“昧”从日,未声;从日,与光线有关,本义:暗。

参考答案:诠、憧憬、裨、默、耸、昧

2、解释加点词的语境义

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

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

【指破迷津】:什么是语境呢?在阅读中,指的是文章的语言环境,如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上下篇等。文中词语的意义往往不是词典上的静态的意义,而是根据文字材料所提供的语境所产生的特定意义。离开了具体语境,其意义就会发生变化或不存在。因而,解题时,我们必须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抓住有效信息来推断它的意义。

参考答案:第一个“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第二个“世界”则指“领域”。

3、文学知识填空:

①《繁星》选自,体裁,写于 年。

②巴金,原名,著名的,杰出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中篇小说、。

【指破迷津】:对文学知识要注意识记,更重要的是在课外尽一切可能地对这些重点文学作品进行有选择的阅读。

参考答案:《巴金选集》、游记、1927

李尧棠,作家,语言大师。《雾》、《雨》、《电》;《家》、《春》、《秋》;《憩园》、《寒夜》。

③说出下列语句的作用。

(1)为你打开一扇门

(2)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指破迷津】:指明语句的作用,首先要认真研究原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认真研究原句的结构特点,再从该语句在文章结构、内容、抒发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去考察它。

参考答案:(1)“为你打开一扇门”,用“你”,富有亲切感,用“门”来比喻某一领域的入口,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以此为题,新颖别致,生动形象。

(2)作者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方法,重要写“我”在舱面上仰望星空产生的种种奇妙感受,其中表现出作者的童心、童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强化训练:

1.订正错别字

浅移默化()崇山峻岭()热泪粘襟()

半明半昧()千恣百态()无拘无缩()

摇摇欲堕()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语境义

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高智商”

“野蛮人”

3.指出各句中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

A 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

B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C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D 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

4.仿照例句,再写三个对“语文”理解的比喻句。

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仿句:(1)语文是,让人 ;

(2)语文是,让人 ;

(3)语文是,让人。

5.阅读《繁星》(节选),完成下列练习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象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①对两段文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对这两段文字描写了“我”在海上观看 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B 这两段文字表达了作者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把星星和星空写得仿佛有生命似的。

C 这两段文字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情趣。

D 这两段文字前者从面上泛写着繁星,后者从点上特写海上看星座。

②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③“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这一句如果删除,好不好?为什么?

④从文中找出一个拟人句,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6.阅读《小溪》,完成文后思考题。

小 溪

春天到了,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整夜听着她轻快的脚步声一路跳跃。

初搬到山上时,正值严冬,又是风又是雨的。我只好蛰伏在我的小屋里,透过大大的玻璃窗,看云天夕阳的变换,山涧晚物的弥漫;除此之外,就是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寂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我一直没有见过小溪的模样,但我和她却是那样熟识。深沉的夜里,当我读累了,写疲了时,我就放下书,搁下笔,静静聆听小溪以它独特的“溪语”诉说着大地的心声。屋外寒风凛冽,冷雨敲毫,小溪的脚步总迟缓沉重的。是她也耐这冬日的冷寂?她可曾看到我窗口透出的一荧灯火,体会些许我关怀的心意?多我俩是身相契连的。

天气渐渐暖和,小溪的步子也开始变得轻快流畅。想来,她一路穿过青山,行过原野,蓦然发现溪边的小花结了苞,小草冒了芽,初生的小蜗牛怯怯地探出了触角;大地一片青葱,万物欣欣向荣,便不由得一阵惊讶,一阵欢喜,忙不迭地要将这好消息带给大家。听听,这小溪正以愉悦的声音告诉你一个亘古弥新的故事:春回大地!

什么时候,挑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我也下到消息,探访我这位神交已久的老朋友,小溪不知将以怎样的欢乐迎接我哩!

①.把“屋后的小溪突然活泼起来”句中的“活泼”换成“活跃”好不好,为什么?

②.“这条小溪终日为寂寞深山加添一些生动的音符。”这里“生动的音符”指的是什么?

③.小溪的脚步“迟缓沉重”,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轻快流畅”,又是指小溪的什么状态?

④.找出文中的运用比喻、拟人的句子,说说它们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第二课时

目标提示:

1.体会冰心诗中的形象和哲理。

2.感受小说中惊心动魄、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和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3.掌握寓言中的重要词句以及寓意。

各个击破:

1.根据拼音写汉字

zhào()事 cü()然

须yǘ()tuān()急

【指破迷津】:“肇”右上方是“户”,不是“启”,“猝”为“ ”旁,从犬,卒声;本义:狗突然冲出追人。

参考答案:肇、猝、臾、湍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勉强()浸没()刹那()

穿梭()船舷()船桅()

【指破迷津】:多音字要结合具体语境注音,如“勉强”“浸没”“刹那”;形声字要注意其声符,如“梭”“桅”

参考答案:qiǎng mò suō xián

3.将冰心的四首诗题与对应的内容用线连起来

①《纸船》 A 不要只看别人的成功,要看成功背后付出的努力

②《嫩绿的芽儿》 B 要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争取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③《成功的花》 C 讴歌了母亲对儿女诚挚的爱,抒发了儿女对母亲的深深眷恋之情。

④《母亲》 D 以纸船为题目,托物言情,表达了对母亲对祖国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指破迷津】:关键在于对诗歌的整体感悟,只要真正理解了诗歌内容,就能领悟出“纸船”与“母亲”,“嫩绿的芽儿”与“成功的花”所表达情感的差异。

参考答案:①—D ②—B ③—A ④—C

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置之其坐()

②反归取之()

③自度其足()

④宁信度,无自信也()

⑤至之市()

⑥是吾剑之所从坠()

⑦何不试之以足()

【指破迷津】:对常见的文言词语的积累,我们要根据其特点进行归纳整理,对通假字①—②,词类活用,一词多义,③—④,⑤—⑦,古等现象今异义词⑦只有了解了他们各自的特点,才能准确地把握。

参考答案:①坐=座,座位,②反=返,返回,③度duó,量长短,④度dù,指量好的尺码,⑤之,到„„去,⑥是,这儿(今义表判断的动词),⑦之,结构助词,不译。

5.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指破迷津】:初中文言文的句子翻译,应尽量直译,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文法和原文一致。一般归纳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对”,即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双音节词;“换”即替换,用现代汉语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留”即保留,对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都按原文保留不译;“删”即删略,古文中的有些虚词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来翻译,便可删略;“补”即补充,文言文省略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词语必须在相应位置补出;“调”即调整,用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律对古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做调整。

参考答案:①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②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6.《刻舟求剑》讽刺了怎样人?你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人吗?

【指破迷津】:对寓言寓义的把握不能就事论事,要对寓言所给的信息进行筛选、提炼,概括出人物(或事情)的特点,才能较准确的把握寓义。

参考答案:讽刺那种固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强化训练:

1.订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

忠于职首()文丝不动()小心冀冀()

相题并论()事不可挡()井然有绪()

巍然毅立()惊恐万壮()2.填空

①冰心原名,现代散文作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著有诗集《 》、《 》。

②!天上的风雨来了,;心中的风雨来了。

③ 的芽儿,和青年说:“!”的花儿,和青年说:“!”的果儿,和青年说:“!”

3.阅读《齐人攫金》,完成下列练习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固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选自《列子》

【注释】:鬻yù:卖;适:往,去,到

①.解释加点的字

(1)昔齐人有欲金者()

(2)清旦衣冠而之市()

(3)固攫其金而去()()

(4)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②.解释下列句中的“之”

清旦衣冠而之市()

适鬻金者之所()

吏捕得之()

③.翻译句子

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④齐人攫金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⑤本文讽刺了 的人。

4.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没有一种草不是花朵

李雪峰

①那时我们还居住在深山里的乡下,我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春天,小草刚被融雪洗出它们嫩嫩的芽尖时,老师告诉我们,学校准备组织我们搭车到百里外的县城去参加作文竞赛。我们一听又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 ;担忧的是,?

②头发花白的老校长看出了我们的忧虑,他就说:“你们常常上山下田,谁能说出一种不会开花的草?”

③不会开花的草?蒲公英是会开花的,它的花朵是金黄金黄的,秋天时结满了降落伞似的小绒球;汪汪的狗尾草也是会开花的,它狗尾巴似的绿穗穗就是它的花朵;就连那些麦田里的荠荠草也是会开花的,它的花洁白洁白的,有米粒那么大,像早晨被太阳镀亮的一颗颗晶莹的露珠。我们想来想去,把每一种草都想遍了,可是谁也没有想出有哪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我们想了半天都摇摇头说:“老师,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所有的草都会开出自己的花朵。”

④老校长笑了,说:“是的,孩子们,每一种草都是一种花,栽在精美花盆里的花都是一种草,而生长在田地边和山野里的草也是一种花啊。不论生活在哪里,你们和其他人一样,都是一种草,也都是一种花。记住,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再美的花朵也是一种草。”

⑤几十年过去了,当我从深山里的乡下走进都市里的大学,当我从乡下青年成为城市缤纷社会的一员,当我面对一束束流光溢彩的鲜花和一次次雷鸣般的掌声时,我从不自卑,也没有浮躁过。我总会想起老校长的那句话————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而每一种花朵也是一种草。

①.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话。

兴奋的是 ;

担忧的是 ?

②.校长要我们记住:“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再美的花朵也是一种草!”他要告戒“我们”什么?

③.对第五段中“当我面对一束束流光溢彩的鲜花和一次次雷鸣般的掌声时,我从不自卑,也没有浮躁过。”这一句你怎样理解?

④.乡下的教育条件和城里相比,悬殊还是比较大的,这对乡下孩子的成长果真没有影响吗?请你谈谈看法。

⑤.你喜欢老校长这个人物形象吗?说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

1、浅—潜 崇—崇 沾—粘

恣—姿 缩—束 堕—坠

2、“高智商”指那些有硕士、博士或更高学位的人智力水平很高;“野蛮人”指他们如果不阅读文学作品,不了解历史,不了解时代的心声、精神和情感,就成了修养不高、情感缺乏的人。3 C 4(1)色彩缤纷的花园,流连往返;意境深远的油画,惊叹不已;旋律优美的音乐,听之动容。5①C;②作者仿佛回到童年,陶醉在母亲的怀抱里,感觉温馨、舒心和惬意。③不好。这句话用一个“看”字呼唤读者,与读者在感情上直接交流,让读者注意巨人星座的形状,又暗示船在前行,还表露了作者心中涌动的激情。④如:“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作者的眼里,天上那许多认识的星星都有眼睛,有嘴巴,在思想,它们走近“我”,同“我”交谈。这样写,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情真意切,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萌其情,产生无穷遐想。6①不好。因为“活泼”,多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活跃”则多用来表示行动进展积极有力。此处用拟人手法,把小溪当作人来写,所以用“活泼”比“活跃”好。②指的是小溪流动时发出的悦耳的声音。这响声中透出作者的喜悦之情。③“迟缓沉重”指小溪速度慢的状态,“轻快流畅”则指小溪流速快的状态。小溪速度慢,指的是冬天的小溪,小溪流动速度快,指的是春天的小溪。④文中洋溢着作者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感情。

第2课时

1、首—守 文—纹 冀—翼 题—提 手—势

7.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计划 篇七

一、注意讲授语言, 引导学生理解与记忆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讲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老师讲授对学生形成知识示范, 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与方法。尤其是单元复习课, 教师需在有限课堂时间内引导学生总结单元内容, 需注意如下几点, 以提高复习效果。

第一, 注意教学语言的逻辑性。

教师可通过概括性语言对知识加以总结, 亦或通过对比性语言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比较, 加深知识理解。例如“功与能”的复习, 教师可通过概括性语言来总结功、功率、机械效率, 突出重点, 注意详略得当。如重点讲授功的要素, 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功的概念, 把握力是不是做功的判断依据。对机械效率, 以简洁语言加以点破。对功率概念, 让学生联系实例理解即可。

第二, 注意合理复述, 也就是以语言对所学材料进行重复, 这并非单一的字面含义重复, 而是在语义上以不同表达形式加以重复。

在复习教学时, 通过复述可延长学生对信息的记忆时间。在单元知识中的难点与重点内容需合理复述, 以引导学生将思维、表达、记忆相结合, 提高知识记忆效果。例如“热与能”的复习教学, 比热容是一个教学难点, 其单位是由热量、温度、质量单位的组合。教师在教学中可合理复述,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以不同表述形式对比热容含义加以复述, 由物理意义中把握比热容单位。教师提问:海边昼夜温差为何较小?学生答道:海水比热容大。请以比热容定义加以说明。当学生回答后, 教师继续引导:其单位又是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比热容定义来加以理解其单位, 从而融思维、表达、记忆于一体。

二、注意习题设计, 帮助学生复习与巩固

通过一定量的习题可巩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解题过程就是知识运用过程, 有利于学生复习所学知识, 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 利用解题指导, 不但可反馈信息, 让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学情, 适当改变与调整教学, 还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与反思。

第一, 优选习题。

在教学中, 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 优选针对性、典型性习题, 避免题海战术。如复习“机械能与内能”, 教师可选出习题:下面物体分别是什么形式的机械能?①在地面上被拉弯的弓。②天空中向前飞行的飞机。③在地上滚动的球。④稳稳立于山顶上的一块石头 (以山脚地面为准) 。这需要学生熟悉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的不同定义, 判断物体是否出现弹性形变、是否运动、被举高, 然后则可确定物体是哪一形式的机械能。

第二, 组合习题。

同一习题, 通过不同搭配、组合, 其形成的教学效果也有所不同。所以, 在单元复习教学时, 教师可适当整合习题, 以优化教学效率。通常而言, 习题组合方法有如下几种。①组合同一本质, 不同现象的习题, 促进学生认识的完善。②组合同一现象、不同本质的习题, 增强学生辨析能力。③组合由不同视角反映相同现象的习题,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

例1:悬挂着的照明灯是静止状态。若其所受的全部的力突然消失, 那么照明灯会 ( )

A. 保持静止 B. 可向不同方向运动

C. 加速下落 D. 匀速下落

例2:汶川地震中, 以飞机空投物品, 在物品下落中, 若其受到的所有力都消失了, 它将会做什么运动? ( )

A.曲线运动 B. 匀速运动

C.减速运动 D. 加速运动

上述两题, 尽管有不同条件 (例1为静止物体未受到外力作用, 而例2为运动物体未受到外力作用) , 同时物体未受到外力作用时有不同运动状态, 但是两道题都考查了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熟练程度, 有利于学生加深这一知识的认识。

四、重视实验复习, 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 实验是必不可少的, 在单元复习课教学中也是如此。通过实验复习, 让学生动脑动手, 巩固所学知识, 提高能力。

第一, 通过实验锻炼学生掌握仪器使用的基本方法。

在物理课标中, 要求学生们能够学会常用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如长度、时间、质量、温度、电流等测量。因此, 在物理单元复习课教学时, 教师可灵活引入实验, 有目的地强化学生操作能力。例如“电路初探”复习时, 教师可让学生自主设计电流测量的方法, 如何测量电流, 把握电流表的量程、分度值、使用规则, 并联、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等。

第二, 借助实验唤起学生复习热情。

8.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复习;教学策略

自开始上学以来,学生就已经开始接触数学这门学科,伴随着他们的整个学习生涯,甚至整个生命。所以,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而学生要在这漫长过程中掌握数学的整体脉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将面临一个又一个的难题,这就要求教师在一个单元的课程完成之后,要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教学。

一、教学过程中的整体把握

对于学生来说,无法掌握数学的整体脉络就不能很好地学习到数学知识,课程中学生的学习也就不过是一个又一个课程的累加而已,没有达到质的突破,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渐渐变得越来越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把握好整体的教学方向,认真研习教材,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一个明确的整体观念,整理出每一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此在单元复习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体系,把握数学的整体脉络,这将有利于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二、教学的情境贯穿

在单元复习课的教学中要进行情境的贯穿教学,情境化的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较快地学习数学,掌握数学知识,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单元复习课的教学中去,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师进行单元复习课的学习。这种情境化的教学能将知识点串连成一个面,最后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知识网络。

三、合理的取舍

在教學中发现,单元复习课的教学情况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于学生不放心,生怕学生遗漏了一个知识点,致使整堂课都在讲,让学生身心疲惫。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合理地取舍,对非重点知识不要太过重视,对重点知识重要讲解即可。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的教学要得到重视,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更要积极探索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刘仙玲.小学数学单元模块式教学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期中考试分析家长会下一篇:救生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