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2024-08-31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精选9篇)

1.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篇一

注重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

黑龙江省虎林市逸夫中学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是否能体现出均衡发展的问题,也是育人的一项重要环节,因此,学校要有文化留存的艺术。什么是文化留存,是用强烈的文化意识做永久的固化,它是文化的历史雕塑,是文化自觉及层次的表现。所以学校不能太追求效率,要注重文化的积淀。永恒的学校,永久的留存就是文化,留下的隐含在精神方面的文化就是最大的贡献,就会有衍生性,星火相传。没有“没有文化的学校”,但有文化品质不佳、文化存在缺陷的学校。校长办学,要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树立学校的文化品牌,列入责任之首。正因为如此,我产生在校园文化建设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永固学校已有的传统文化

1、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的指导性文化。我们的办学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平等优质的教育”。“每一个”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观,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平等”就是所有学生受教育的地位是平等的,注重个性培养,改变由于地域和历史原因造成的教育不平等的现象。“优质”是要办一所名校,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幽雅的环境中学习,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让学生能够享受到高水平的教育,让每一个走出逸夫中学的孩子都能成人、成才。这个理念的提出已有12年了,它是逸夫中学领导班子的集体结晶。

2、升旗文化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部分,升旗是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手段,这种对国旗、国歌的敬仰已随着长期不懈的教育而形成了一种定式。逸夫中学的师生在清晨和傍晚,只要国歌声响起,无论是教室内还是操场上,无论是坐立还是行走,无论是朗朗的教室,还是喧闹的操场,都面向国旗,立正,注视国旗,一片寂静。这种无声的行为连雇佣在校内的农民工,也由不解、疑惑,到遵从,成为我校独具特色的风景。

3、校园艺术节

每年最能张扬学生个性的时间,是那金秋送爽的季节,因为逸夫中学的校园艺术节在这个时期如期举行,水泥球场的篮球赛,操场上的足球赛,实验室里的棋类赛,是体育健将尽性挥洒汗水,释放青春的舞台,走廊里绘画、书法、编织品各类展板尽展风姿,墨香四溢。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舞蹈、歌曲、曲艺、器乐百花齐放,把艺术节推向高潮,把成长的精彩瞬间留在逸夫中学的校园里,留在了永无遗憾的青春岁月里。

4、社会实践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精彩是因为他包罗万象,蕴含深广,融入这个世界,采摘一份精彩,感受生活的美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契机。我们经常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参加实践,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在春天里,学生参加了插秧劳动,当与泥水融合,腰酸背疼之际,懂得了“粒粒辛苦”的含义;在夏日里,生物老师带领学生走进自然,采集标本,书本上的文字变成了手中鲜活的真品,倍增学习的兴趣;在秋天里,学生们亲手掰下玉米,感受丰收的喜悦;冬天里,我们组织学生参观监狱,听教官的讲授,看不法的惩戒,感受法律的威严。我们还多次组织学生参观自来水厂、热力公司,到农村手拉手学校互动联谊,让逸夫中学的课堂变的更大,让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宽。

5、班级文化与夕会

图书角是是书香的来源,由学生自发捐赠,暂借和学校提供的部分图书组成,都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学生的部分作品、小报,形式多样,不断提升着学生的品位,各班的墙壁文化风格不同,各具特色,激励性的栏目,竞赛性的栏目,榜样性的栏目,团体小组栏目,量化栏目,展示栏目,班歌、班名、班级名言,集美观性教育性于一体。窗帘、桌布、卫生角,水蓝色调浑然一体。每天下午放学前的20分钟是班级的夕会,有总结,有反思,有激励,有表演,最后在歌声或朗诵声中结束一天的校园生活。

6、活动育人

各学科的活动育人在我校已成为一种文化。

英语角,从初一年级开始,英语老师抓住英语学科必须敢说多说的特点,将学生分成小组,每天中午在校园的甬路旁、树荫下会话,老师手拿卡片、图片等资料,引领着学生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进入英文的世界。

语文学科持之以恒的演讲,写作培训,时常在学校的间操上亮相,并多次在市里获奖。书法小组的作品经常在墙壁上,展板上出现,引来许多师生驻足欣赏。

理科的小组从学生兴趣出发,一步步走进探索科学的殿堂,在省市竞赛中屡屡获奖。

运动会在每年的春夏之际,盛装登场,鼓乐齐鸣,彩旗飘扬,奔跑跳跃,喊声阵阵,那两天,是逸夫中学最欢畅的时日,表达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特色的条幅、标语飘扬在逸夫中学的上空,板报、装饰,装裱了操场的四周。

7、逸夫中学的校歌

“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是逸夫中学的主人,国旗在校园飘荡,国歌在心中唱响„”。伴随着节奏明快的旋律,不同的声部,配以激情的齐颂,唱出了学生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生活在这个校园的自豪感。做主人,做自强的人,做自信的人,做自律的人,做文明的人,时刻激荡每一个学生澎湃的心。这首歌两次参加市里比赛,为我们学校赢得了荣誉。现在,这首歌每天仍在校园唱响,成为校园文化里跳动的旋律。

这些年来延续、发展的文化,不断充实着逸夫中学全体师生的精神世界,已成为一种永固的办学特色。

二、加强硬件建设,营造环境文化

1、在97年学校教学楼落成之后,在11年的时间里,我们整体规划修建了校门,文化雕像,旗杆,水泥球场,运动操场。

当你从端庄、敞阔的大门进入学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象征着科学、腾飞的雕塑,感受到现代文明的气息。平整的水泥球场,第二次安装四副新型篮球架,已接待了近几年的排球赛。

2、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好转,尤其是学校发展的要求,我们正在筹建自动大门。由于甬路已破损,预将其改造为新型甬路——绿色文化长廊,(现已动工)大理石路面,绿色植物爬顶,两侧为24块活动文化展窗(24个教学班,每班一块),长廊与操场网墙相隔,操场南侧建宣传窗三块,第一块为学校简介;第二块为办学理念;第三块为办学特色。

3、重新布置楼内文化,采用现代钢化工厂硬质玻璃材料,配以不同内容。一楼为传统文化教育;二楼为文明礼仪美德教育;三楼为现代科技教育;四楼为爱家乡教育。寓意为:从传统走来,继承、弘扬、发展,做最好的自己,建设强大的祖国。

走廊北侧为绿色垂吊植物与宣传图板相结合,寓意为自然与人文相辅相成,和谐发展。每个教室旁制作班级展示图板,让班名、老师、学生,班级特色,班级风采一目了然,既展示自我,又取他人之长,在竞争与合作中求发展。

4、学校逐年加大绿化、美化的投入,现已初具规模,楼前的榆叶梅每年五一鲜花盛开,两排榆树墙已成规模,4个大型花坛和4个花池在盛夏也是花儿朵朵,现有成型树木百余棵,已经绿树成荫。

三、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提升行为文化

我校以文明礼仪为突破口,通过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和宣传礼仪四个环节,结合传统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努力培养学有所长,文明向上的人。主要开展三大工程,即《文明导航工程》、《榜样激励工程》、《全面育人工程》,学有内容,做有目标,扎实推进。

1、文明导航工程

制定文明标准,规范行为内容,如《三字歌》规定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文明标准,通过学习《十大文明行为》检查、反思、指导、激励、考核、竞赛、问卷调查、演讲、文明班会、文明活动展示等形式,大力宣传文明礼仪内容,积极倡导文明行为。

2、榜样激励工程

为人师表作示范。教师以身作则,按《逸夫中学老师文明礼仪标准》要求去做,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树立榜样,鼓舞学生。

先进人物示范。通过学习有关文明礼仪方面的先进人物、名人事迹,使学生学有榜样。礼仪之星作示范。宣传、表彰公认的文明之星,学习他们的典型事例,榜样就在身边。文明家长作示范。评选文明家长,弘扬他们的品德行为,在家长会上宣传,家校联动,共同育人。

3、全面育人工程

全员育人,言传身教。学科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科学民主。班级育人,因地制宜。实践育人,检验行为。网络育人,因势利导。环境育人,陶冶情操。家庭育人,教育一致。通过长期教育,以求达到学生从他律到自律的目的。总之,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力求体现一种大气、雅气和洋气,但我深知,文化的内涵深邃、宽广,我们的所作也是探求与发展的尝试,和兄弟学校相比仍有差距,我愿借着研讨的机会,倾听大家的指导。没有文化的学校是另类的薄弱校,身为校长,责任重大,往小里说我们担负着一所学校,往大里看,我们承担着祖国未来的希望,我愿与大家携手,同学共进。

2.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篇二

关键词:和谐校园,体育教育,和谐体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构建和谐校园既是推进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

1、校园体育文化功能对中职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作用

中职学校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不但能使学生增强体质, 提高运动技能, 而且还是发展智力, 陶冶情操, 锻炼意志,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增强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途径。学校体育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1.1、教育熏陶,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中职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以至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一线生产主力军, 走向人生的摇篮, 是学习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场所, 尤其应让师生们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学校的体育教师, 是专门体育知识的人才, 体育文化以系统的知识经教师传授给学生们, 使他们掌握体育的知识, 认识体育的价值, 得到全面发展。

1.2、强身怡情,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校园体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它包括体育教学、体育竞赛、运动训练、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欣赏等。通过各种形式来给予人体各器官以一定的强度和量的刺激, 使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 从而对机体产生积极的影响, 提高运动能力, 促进人体体能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因而, 学生身心健康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根本。

1.3、超越自我, 提升学生的德性和修养

校园体育文化功能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体育人格是人格主体在体育运动中言语、行为、态度、仪表、爱好方面自然表现出来的常态, 是人格主体的尊严、价值、思维、道德品质综合反映, 表现的是个体道德形象。体育运动是人们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促进身体全面发展, 增强体质,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的一种社会活动。

2、构建和谐校园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要求

2.1、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

2.1.1、办学理念科学, 宗旨明确, 定位准确, 思路明晰, 特色鲜明, 学校各项事业能够做到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办学理念阐明学校信念, 办学宗旨建基于办学理念, 它阐明学校的宗旨, 并将学校的信念、观念和价值观贯彻其中, 是为学校制定政策和工作计划的依据。它为学校设定了一种构架, 所有学校的活动均在这种构架上进行。而目标定位则表明学校如何落实所订立的宗旨。

2.1.2、育人为本, 人才兴校。

“教育以育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 以教师为主体”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中职学校以培养实用的技术人才为宗旨, 必须时时处处关注和关心学生的成长, 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2.、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

2.2.1、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融合、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它以其独特的作用和魅力, 存在于校园文化中, 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学校是学生人格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对人格的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以优良的锻炼风气、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表现出来的观念形态以及独特的育人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这种促进作用是潜在的、无形的。

2.2.2、完善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教师的表率作用是直接的、无声的, 对学生人格的健全起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教师庄重严肃的风度, 又要充分体现健壮的体魄、高尚的品德、强烈的工作热情和突出的业务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去教育和感化学生, 同时又以良好的师德, 精湛的教艺去教育和启迪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 使学生在教师身上领悟和产生道德意识, 从中乐于接受和效仿, 并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

3、结论

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提高了学生的品德修养, 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总之, 校园体育文化对振奋精神、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展示学校形象、提升学校办学水平、配合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管理、创建学校师生健康的体育培养目标, 对和谐校园的构建乃至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常炜.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 2005-03.[1]常炜.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 2005-03.

3.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篇三

一、借地域文化丰厚科学教育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应如何满足时代发展对人才的多元需求?应如何满足人才成长对素质的多元需求?我们认为,学校教育,除了知识传授,更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会运用科学的态度去关注社会、环境和人生,进行思维的创新和实践的创新。科学教育以其独特的地位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我校地处中国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园内,园区主要以科技引领产业发展,各类“530”创业人员、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大型央企入驻园区。我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一些学生的家长就在科创园内工作,家庭氛围、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总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善学、好问、喜欢动手操作是儿童的特征,对科技的神往更是他们的天性。依托地域资源优势,对照学校特征,再次审视学校教育教学现状,为师生创设成长的平台,我们确定了以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汇是融合,彼此吸纳促互补,交相借鉴共进取;汇更是升华,唯有崇尚同心合力,臻于浑然一体,才能形神兼备,形成办学风尚。

二、从经验的繁杂走向理性的整合

从已有经验出发,科学教育可以涉及海量的静态知识、科技制作、实践创新、科学小论文写作等项目,并由此可以衍生出相应的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等。经验为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便利,但是,经验的繁杂会带来过重的负担,负担过重必将导致肤浅。如果不对科学教育做统整规划、精致设计,它就可能以口号的形式存在配以无序的体力劳作。因此,我们从已有经验和可查询资料出发,构建了科学教育的基本框架:行动纲领——广学识、汇德能;实施策略——主动探究、乐于创生;达成方式——协作共进、融会贯通。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促进个性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并从这个视角出发,设计制订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和融文化理念下校本科技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确立,让我们的科学教育在重视感性操作的同时,更注重了理性的把握。

三、变单一操作为整体融合

科学教育在不经意间就可能表现为课堂教学、学生实验、科学小制作等单一的、局部的操作行为,要发挥它的应有功能,就必须着眼于教师全员参与、学生和谐发展、学校整体运作的视角,作整体融合,让全体师生漫步科苑,感受文化,怡情励志。

我们的行为是:

1.构建网络。构建以学校教师、校外科技教育辅导员为一体的教师队伍,以知识学习、动手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以课堂、少年宫、学校、家庭、科创新城实践基地为一体的教学环境,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科学教育网络,推动科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师资培训。组建各有专长、年段搭配的科技特色教育研究团队,先后邀请教研室领导、省内外专家、校外科技辅导员等来校作科学教育方面的专家引领;积极安排教师赴昆山、南京、天津等地参加学习考察;组织市内的优秀科技辅导员就课堂教学、科学实验等作理论辅导、实践指导,为科学老师拓展视野、提升能力、积淀内涵。

3.环境优化。汇溪楼和汇泽楼之间的科技小广场——博识天地,让师生拓展视野,增长见识。物竞天择篇,人生驿站篇,经典吟唱篇,发现之旅篇,博雅之德、博学博识之智、博健之体赋予了“博大”更新、更深的内涵。科技名人馆,展示着古今科技名人、诺贝尔奖获得者、身边的科技名人,春华之师,让我们见贤思齐、励志自强;漫步科学视野,科技探索馆,内设开放式科技读书吧、科学探秘厅、科学航天馆、科学体验室、科学实验室、科学探究室、探究俱乐部,集天文与地理、已知与未知、文学的浪漫与科学的缜密于一体。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墙、一楼一室,都演绎着“和融文化”的灵动与美丽,整座校园构成了一本多彩的、高雅的、无声的教科书,让师生漫步其间,驻足流连,怡情励志。让全体师生感受文化、向往科技、不懈探求、创新精进。

4.开设校本课程。围绕科学教学内容,开设了电子百拼、物联网创意设计等13个科学教育第二课堂,并通过精心规划、精致构思、精益求精的设计,编写出了《漫步科学》校本教材。同时,明确规定,除科学课堂、少年宫科技教学时间以外,凡是涉及科学教育的元素,都必须作最大化的体现,从而形成人人、时时、处处参与的全员科学教育局面。

5.以竞赛促提升。从科普介绍到实践操作、从科技演讲到小论文撰写、从现场制作表演到优秀成果展示,引领学生走向科学、走近科学、走进科学。辛勤的努力,也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参加全国、省、市各类科技类比赛屡获佳绩。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国少科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团体会员、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广汇人正努力描绘着学校科技教育与校园文化的色彩与基调,展望着前景与辉煌。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我们深信:“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只要每一名广汇人团结协作、众志成城、和衷共济,我们的科学教育,定会在和融承聚中走向宽广。

4.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篇四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学校的环境氛围和办学风格的反映,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师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心理趋向、价值观念及人际关系的内容,透射出独特的校园精神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憾力,陶冶和启示着莘莘学子。通过几天的培训学习,我对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重视管理文化建设,实现管理和谐

1、坚持科学、民主管理。

一是完善各项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在全校教师中倡导“讲奉献、讲大气、讲品位、讲合作”的教学文化,建立起既鼓励竞争又提倡合作、既鼓励个别冒尖又促进整体提高的管理机制,营造宽松、民主的工作氛围,建设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教师文化,使教师对学校抱有“归属感”。二是完善教代会制度,坚持民主管理,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商量,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坚持校务公开自觉接受教师监督。

2、以人为本,激励为辅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

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给师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学校哪家有婚丧嫁娶,哪位教职工生病,哪里有困难和矛盾,哪里就有学校领导的身影。

二、重视教师与教学文化建设,实现教师发展和谐

教师是学校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人力资源,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人本因素。重视教师和教学文化建设,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专业化发展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走内涵发展的基本保证。

1、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培养。首先,加强师德建设,确定“用心做事、爱心育人、真心服务、诚心奉献”四心目标,建立有效的师德监督机制、完善师德考核机制、奖惩机制。其次,促使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对青年教师,关注他们的成长,为他们创设各种平台,结合学科特点开展教学基本功训练、比赛等。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班风、学风。在学校,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是通过学校最基本的活动单位——班级进行的。班级的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学习,成长和成才起着重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实践中我们注重选用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抓好班主任队伍,在班级内使学生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形成分工明确、相互配合、能起表率作用的班干部队伍,从而建立起具有良好班风和学风的班集体。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又能推动良好校风的形成,实践也证明:广阔的森林里才能培育出参天大树,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为教学质量的提高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实现环境和谐

加强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创设现代化高品位的育人环境。学校文化也离不开物质文化支持。学校的校容校貌等外在形象是把学校形象传播给社会公众的外显性视觉对象,它是学校现代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我们以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融童趣、个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为目标,大力加强校园校舍建设与管理工作,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1、进一步加大校园各场所的美化、绿化和净化工作力度。硬化、绿化校门口两侧地面六百多平米。修建文化宣传栏、学生课外读书台。学校在设计校园环境时,体现绿中求美,美中育人,使学生自觉、不

自觉地受其影响,坚定了人生目标,增强了探索新知的信心和力量,校园建设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在校园校舍建设中充分体现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核。我们在进行校园规划、校舍建设、景点设计均考虑到了涵盖学校师生精神面貌、集体舆论、心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通过物化的校园校舍,体现学校的教育理想,使校园成为朝气蓬勃、奋发图强、充满生机活力和希望的地方。同时,我们充分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报栏、画报、标语、校园小报等形式,宣传各项教育法律法规,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刊登文化艺术作品,使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覆盖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活跃校园文化。近年来,学校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学生运动会;举办师生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和书法、绘画、手工艺品展览等活动;还积极开展大量的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组织了“文明班级”、“文明学生”创建活动,这些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校风、学风建设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4、加强学生组织建设。在学校建立健全了学生会组织机构,指导和帮助学生会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学生会定期对各班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每周公布评选结果,悬挂纪律流动红旗、卫生流动红旗。在少先大队、团支部、政教处组织下学生会建成“校园之声”,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深受广大同学的欢迎,满足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5.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篇五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独特风貌,蕴含着一种潜在的力量,具有无声教育的感染作用。我校作为秀山县一所新建直属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坚持“特色发展”的模式,严格按照“高起点,超常规”的战略思路开展工作。通过环境打造,课堂教育,机制约束,活动熏陶,家校互动,使全校师生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信仰、态度和行为准则,基本达到了以硬件设施为载体的物质文化和以师生精神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以学校管理为保证的制度文化的和谐统一。

一、完善硬件夯实基础,打造文化精品

1、完善硬件设施,提高办学水平。

硬件设施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是办学水平的最直接体现。我校占地面积51.8亩,学校整体设计采用新加坡建筑风格,布局设施一流,具备宽敞明亮的教室,具备实验电教、信息技术教育等配套齐全的教学功能室,建有图书室、舞蹈室、书法室,建有高标准的塑胶运动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目前学校已申请到“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集硬件、图书、互联网等功能为一体的“梦想中心”多媒体教室项目,“班班通”工程已纳入学校规划,同时正积极多方筹资,建设和完善学校风雨操场、食堂、运动场后期工程和校园的绿化工程,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2、抓好校园的绿化工作,优化校园内外部环境

我校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校园环境规划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着“追求高品味”的原则,我校在建设规划中,巧妙设计各景点,花草树木布局,力争做到错落有致、疏密合理,建造具备育人功能的景观,做到点面结合,校园户外张贴物、宣传品管理规范,校内各种标牌规范。

学校处于建设之中,但学校仍按整体的绿化规划和思想进行校园绿化工程学校按照“四季长青”的绿化要求,修建了花台、花园、假山景观、环校绿化带,目前我校以“森林校园”为契机,栽植香樟、桂花树700多株。在全体师生中树立了环境保护的意识,形成了卫生保洁的良好习惯,使校园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文明和谐,使校园成为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

3、美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通过合理规划,布局,我校的各种标牌设置都注重美观、精致,走廊、椄道、过道和室内均饰以与环境相协调的体现小学生守则、行为规范、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的名人画像、名言警句、温馨提示语等,采用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形象加以展示,在走廊柱壁上展示学生的书画作品,走廊文化墙内容定期更换,班级图书柜图书定期更换,让每面墙壁、壁柱、围墙说话,确保了校内的每一处细节都充分体现育人的功能。

通过两年多的不断建设发展,使学校更显大气、美观,基本达到了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景致宜人,设施齐备,功能齐全,为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好精神文化建设,丰富内涵,打造学校精神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我校本着“为教师发展铺路,为学生未来奠基”的宗旨,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铸造师生认同的学校价值观,建设师生精神家园。

新建直属,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树立起师生员工对学校整体发展的认同感和打造名校品牌的信心,我校采用“项目管理”项目招标的形式向全体师生询计问策,征求“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学校发展规划”的建议和意见,学校的重大决策让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最后集全校师生之大成,形成了“提升教师,关注学生,影响家长。”的办学指导思想,“个性校园,书香凤栖。”的办学理念,制定了学校章程和学校管理规程。同时结合学校新建直属,地处城郊的特点,在全体师生中开展敬业奉献、艰苦创业

精神的教育,培育“学校发展,我的责任”的主人翁意识,增加了师生的认同感,使每一项工作都能做到精诚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2、加强师德建设,培养敬业奉献的师资队伍。

我校是以原平凯小学教师为班底,向全县公开考调20多位教师而组建的新学校,建校初,学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成立学习领导小组,制订学习培训计划,健全学习制度,做到一周一次政治学习,一周一次校本培训,一周一次教研活动,实行一月一交流,半年一总结。开展了围绕“敬业”和“爱生”为核心的师德规范教育,在教职工中培育“六种精神”:即“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树立“学校发展,我的责任”的主人翁意识。关心学校的发展,主动、积极地参与学校管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对工作要树立“三心”,即:“爱心、耐心、信心”;“三不”,即:“不埋怨、不嫌弃、不放弃”;“三个一样”,即:“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工作要像对待家事一样”,“对待同事要像对待亲人一样”。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依法执教、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体协作、为人师表。学校还搭建教师成长平台,给每一个教师创造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学校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成功的喜悦,努力形成一支团结和谐、有改革意识、教学基本功过硬、教改经验丰富、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3、强化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学生养成教育。

建立“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强化年级组管理,实现德育队伍全员化,内容课程化,目标层次化,制度规范化,评价合理化。我校结合县级课题“小学生行为习惯研究”的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学生一日常规及学生管理的每一环节中,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学校宣传栏、班级文化墙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倡导文明之风,礼仪之范,通过开展示范岗、监督岗,实行路队制,校园静化工程,对学生校内外行为规范作了具体的要求,使整个校园浸润在文明有礼、热情友好、宽容谦让、诚实守信的和谐氛围里。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打扫街道、小手牵大手爱心传递等活动,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形成举止文明、尊重师长、勤奋刻苦、博学善思的优良品质,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观,受到社区家长的一致肯定。

4、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推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为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我校开展了针对教师的课件制作比赛、论文竞赛、文体比赛、唱红歌比赛等;针对学生开展读书征文活动、演讲比赛、趣味运动会、讲故事、传箴言、唱红歌活动、广播操比赛、科技制作、兴趣小组、手抄报比赛等;主题教育和创建活动方面开展了创建“平安校园”、以“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等;针对学校新建直属,社区家长对学校缺乏了解,开展了深入广场、深入社区家庭的宣传活动,向社区家长介绍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了解社区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和意见;开展学生思想和学习状况大摸底,对问题学生实行行政、班主任和教师重点家访,做到了“关爱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村居,辐射整个片区”的效果。

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师生的活力和竞争意识,优化了学生心理品质,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拼搏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使整个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新气象。在“提升教师,关注学生,影响家长。”的办学指导思想指引下,通过进一步强化“待人以诚,处事以正”的校训,我校已初步形成了“敬业、奉献、和谐、创新”的学校精神。

三、健全制度实现依法治校,人文管理构建和谐校园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具有导向、约束

和规范作用。我校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化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科学民主和依法治校的能力。

1、坚持依法治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形成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学的格局。坚持校长领导下的部门工作问责制,建立全员参与、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工作机制,坚持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认真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使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有明显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法得到充分保障。

2、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加强全校师生的参与度,凡属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系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和举措都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加强校务公开,进一步规范公开程序,提高公开质量,加强上下沟通,按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高度重视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决策建议作用,支持他们建言献策,建立起采纳良言的工作机制。

3、健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科学规范的管理规章体系。根据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学校管理规程,通过改革和实验,不断充实和更新各种管理制度,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法可依。完善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各种制度的制定皆经过教职工提出建议意见,学校行政制定方案,在全体教师会上讨论通过。完善规章制度执行的督查体系,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由全体教师监督学校相关部门实施,做到公开透明,教师明白,领导清白。提高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年段组长负责制。实施管理重心下移,实行扁平化管理,完善年段组长竞聘和管理办法,落实年段组长的责任和目标,明确年段组长的管理权限,促进年段组互动发展、和谐发展,提升年段组教育教学质量。把一系列的管理权限(考核权、经费使用权、教学活动组织权等)下放到年段组,实施绩效管理,学校考核与年级组挂钩。改革班级管理体制,在绩效工资改革政策基础上,向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坚持班主任持证上岗,提高班主任教师的经济待遇,制定评优选先制度,定期征集和评选班级管理的有效办法和学生成长的典型案例,开展优秀班主任培训,班主任经验交流,以活动促发展,全面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先学后导,小组互助学习”,教师在实践中转变了教学指导方式,以引导塑造学生为主,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开发学生的潜能。

四、创新思路促进学校发展,凸显特色构建文化品牌

校园特色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我校紧紧围绕“秀山县优质教育基地,武陵山区名校”这一目标,坚持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书法教学、美术班、舞蹈班、体训班、成立器乐队,校园文化队伍的成立和建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而且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也初步显示出了特色成效。

6.以优秀校园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篇六

走过65年的光辉历程的汉滨高中,经过几代汉滨高中人的艰苦奋斗,成为本地基础教育界一闪耀的明星。

多年来,学校以“明礼 亲学 敢为”为学校精神核心理念,以“尚德守法、科学民主、大胆创新、全面发展”为办学方略,以“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全面推进内涵发展”为办学特色,既注重外延发展,扩大办学规模,又注重丰富内涵,大力发展校园文化,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引领学校的发展。形成了以环境文化为基础,制度文化为保障,精神文化为动力的校园文化特色。

学校校长带领全体教职员工以科学的办学方略、明确的工作目标,发扬“苦教苦学”的学校传统精神,与时俱进,使校园文化内涵得到了有效渗透,师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学校连续五年高考本科上线大幅攀升,并在2006年高考中本科上线人数突破千人大关。这是学校竭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全面推进内涵发展结出的丰硕果实。

7.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篇七

关键词:学校,和谐校园,学校公共关系

就人类而言,无论其自身处在一个怎样的现实状态之中,都希望能够获得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协调一致。而和谐,所指向的正是事物协调地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因而,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不懈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而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作为社会组成的每一部分都需要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学校就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和谐社会是由和谐的人组成的,而和谐的人是由和谐的校园孕育出来的。可以说,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呼唤、推动校园和谐,校园和谐保证、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和谐社会的建设应该从校园抓起,致力于和谐校园的构建,从而引导社会走向和谐。可见构建和谐校园至关重要,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则是摆在面前的迫切问题,学校公共关系不失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路径。

1 学校公共关系的价值追求与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完全契合

所谓和谐校园就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1]。和谐校园追求一种校园各种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和谐校园的构建,要求学校各种关系融洽和谐,主要表现在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

而学校公共关系正是一门讲究和谐的科学艺术。学校公共关系是学校与相关公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学校公共关系通过有效沟通、化解矛盾,促成合作和传递正确信息,它最大的特点是沟通和协调,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加强信任和合作。美国全国学校公共关系协会(National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Association,NSPRA)对学校公共关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教育组织的公共关系是一种有计划、系统的管理职能,用来帮助提高教育组织的教育与服务工作。它通过组织与其内、外部公众之间所进行的全面的、双向的信息交流,以达到使公众对组织的角色、目标、成就及需要有更好地了解、进一步理解的目的”[2]。可见,学校公共关系就是学校科学地运用双向信息传播沟通的手段,在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的关系,为学校发展创造人和环境的艺术,它所追求的是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公众的和谐共存、和谐交往、和谐发展[3]。

显然,营造和谐环境、促进和谐发展这一学校公共关系的最终追求与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是完全相契合的,也可以说建设和谐校园是我国学校公共关系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2 加强学校公共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迫切要求

任何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的变化将对组织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造成重要影响。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它的相关公众以及其他与学校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组成了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这个环境又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这即是和谐校园的构建必需正视并重视的学校的发展生态。因此,不能孤立、片面、静止地看问题,而应该从联系、全面、发展的辩证立场出发,一改以往从学校到学校就事论事地探讨和谐校园的构建问题的研究倾向,在更为开阔的视域下,将学校作为一个与社会环境不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开放系统,来研究这一问题。从这一视角出发,可以看到,在现实社会条件下,构建和谐校园迫切需要加强学校公共关系。

第一,在宏观层面上,学校公共关系是学校教育办学体制变迁的必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教育体制的改革成为必然,改革中的办学体制改变了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起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在这种背景下,学校的发展由过去主要依靠政府,依靠计划,转向依靠自身,依靠社会,学校尤其是高校开始走入市场。学校要在市场上占据主动地位,获得较多的资源,就要在把注意力集中于学校一般内涵的充实的同时还要把视野拓展到社会,争取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加强品牌意识,树立学校组织的品牌形象。良好的品牌形象是赢得优秀的生源市场、人才市场、吸引教育资源的重要条件,也是增加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的信度,从而赢得科技成果市场和社会服务市场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学校建立一种相应的体制,开展相应的活动,保护和改善学校的各种社会关系。学校公共关系正是在学校和其公众之间建立这样一种广泛、稳定、和谐的关系,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学校公共关系成为保护和改善学校品牌形象和各种社会关系,赢得公众了解、信任和支持的独特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学校公共关系为学校发展争取多种资源、多方合作的重要作用应越来越受到重视。可见,加强学校公关是巩固拓展和谐校园构建的资源基础的必然要求。

第二,在中观层面上,学校公共关系是现代学校教育模式发展的必需。

以人为本是和谐校园永恒的主题,在这一意义上来说,构建和谐校园只是手段,促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目的。因此,从和谐校园要实现的目标来看,和谐校园主要指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的基地。而现代教育的活动空间正在不断地拓展,现代学校已经走出了自我封闭的象牙塔。许多理论研究和现实经验都说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并不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只不过是一种有限的教育力量。因此,现代教育有意识地将一些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组织,如家庭、图书馆、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院、报刊社、博物馆、科技馆、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社区文化活动组织和场所,以及一些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部门都纳入自己的教育系统,自觉地、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社会各种具有教育价值的公共资源和设施,积极选择吸收校外各类有关人员进入学校参与教育、教学及管理活动,从而将学校教育力量和家庭及社会教育力量,从各自独立的关系转变为融洽协调合作的关系,满足学生能够在成长过程中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变革的需要,最有效地扩大、巩固学校教育的成果,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在这种背景下,学校为了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保证实现总的发展目标,就必须注意运用信息传播手段与公众之间进行双向交流与沟通,为学校获得公众的理解、信任、支持与合作而努力,这即是学校公共关系所要承担的任务。通过有效的学校公关,能够促进社会、家庭、学校和谐互动的育人机制的发展,完善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正如美国学者Holliday所指出的:学校公共关系“是一种贯穿学校所有工作层面和环节的系统性功能,这种功能的目的就是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并力争将其维持在一个最佳状态,并帮助争取来自公众的支持”[4] 。可见,加强学校公关是达成和谐校园的育人目标的重要保证。

第三,在微观层面上,学校公共关系是学校管理方式民主化的必需。

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管理活动主要集中于学校内部的事务性工作,如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校产管理、财务管理等等。这些工作关系到学校每天正常运转的基本程序和环节,实在、具体,被看作是硬碰硬的工作。但是,学校的发展的不仅仅需要这些“硬”管理,一些更具活力的人性化的“软”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和谐校园就要坚持科学民主治校,软性管理与硬性管理相结合的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机制,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应有之义。尤其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任何制度的设计、政策调整若要顺利推行都需要学校内外公众的参与和认可,需要公众的理解和接受,这些“软”环节就值得特别关切了。而学校公共关系这种软性传播管理方式具有覆盖面广、层次性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的特点和优势,能够有效弥补学校硬性管理的不足,变僵化为灵活,从而为学校发展带来无穷活力,它是高校民主化管理的重要形式[5]。学校公共关系通过舆论导向、沟通协调,以畅通信息渠道、承上启下,一方面把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措施、教育领导部门的意见以及学校的发展思路等信息,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沟通,正确地传递给学校内外部的相关公众,同时,广泛地收集分析相关公众的反映、意愿和要求,及时反馈给学校决策层。这种双向沟通交流的同步性、互动性有利于增强学校管理的透明度与公开性,提高民主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外可建立对学校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内可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成员的归属感。可见,加强学校共关是推动和谐校园建设进程的强力支持。

3 学校公共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路径

对于学校而言,公共关系已经成为内求团结、外求协调的有效工具和管理策略。学校公共关系必须放在构建和谐校园工作的重要位置,要以其自身的内在理念和实践功能为构建和谐校园服务。

3.1 树立学校公共关系理念,强化学校公共关系意识

目前,我国学校公共关系现状并不乐观,与西方公共关系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学校公共关系就其发展程度和管理水平而言,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其被动性十分显著,往往是家长或其他公众找上门来再处理,主动经营的管理意识和战略意识缺乏。在处理方式上沟通不够,往往把外部公众当作假想敌,处于潜意识的敌对状态。这些认识上的不足导致的后果是,学校忽视公共关系的作用,在处理与相关公众的关系上往往忽视甚至伤害了公众利益,因而引发了诸多矛盾甚至激烈的冲突,造成了校园的不和谐。树立公共关系理念,强化公共关系意识,是运用学校公共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运用公共关系来树立自身形象,协调与公众的关系,处理与公众的矛盾和危机,努力使学校与公众的关系达到和谐,以此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应高度重视学校公共关系,树立并强化学校公共关系意识,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公众导向意识。

学校公共关系工作的出发点是公众,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争取公众的认可与好感。

2)传播沟通意识。

公众的注意力是学校稀缺资源之一,沟通可以获得支持与合作的机会。

3)学校形象意识。

质量、竞争力和形象力是现代学校的生命力所在。

4)全员公关意识。

每个学校成员都是学校价值的诠释者和行为、文化的载体;每个教职员工和学生都是学校的声誉和信誉的经营者和建设者;每个部门都应该具有公共关系意识和承担公共关系责任。学校这一组织整体都应具备公共关系意识。

人人公关,时时公关,处处公关。这些理念意识如被越来越多地认可、接受与重视,学校公共关系在树立形象、协调关系、应对危机等方面就能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也就会有效地促进校园和谐。

3.2 积极开展学校公关工作,进行双向信息传播与沟通

现代社会中,组织信息与社会公众信息的双向传播与沟通,是组织和谐的基础。公共关系的信息双向传播与沟通,是社会组织利用各种媒介手段,将自身的信息或观点有计划地与公众进行交流的沟通活动,使社会组织内部以及社会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实现信息共享,通过全面、客观、准确、生动地向公众传递社会组织的信息和观点,以及所制定的政策、方针,影响公众、说服公众、赢得公众,营造社会组织内部和社会组织与其相关公众的和谐氛围。现在,学校的各种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学校和各界的相互联系和协调不断增加,在这一条件下,和谐校园的建设尤其需要充分的信息传播与沟通。如果能够有效运用传播沟通这一学校公共关系活动的重要手段,积极进行双向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就可以争取学校内外部公众对学校的了解、理解、谅解和支持,保持和逐步提高学校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从而为学校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具体来说,和谐校园的构建是学校不断变革发展的进程,是改革旧的低效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代之以新的高效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的过程。而学校的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是对已有制度的一种扬弃,都包含着新的不为人们所熟悉的观念和行为。改革措施的成功与否极大程度地依赖于学校公关的信息传播与沟通,这是因为,新的改革措施是否正确,是否科学需要充分的信息资源,其能否顺利推行以及推行的广度和深度如何,也都依赖于学校公关的宣传与沟通。因此,为了学校变革的成功推行与不断深化,应积极运用各种学校公关手段,实现信息的双向传播与沟通。

1)建立信息网络。

学校可以针对本校组织的规模、性质、特点、任务和内外公众的状况,运用新闻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各种手段、方式和媒介,设计并建立学校组织的内部、外部信息流通网络,这个流通网络应该是畅通、双向、高效的。

2)目标公众管理。

在双向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对本校组织机构内部、外部的公众进行调查研究,分类分层、建立档案资料,并据此制定出适应各类公众情况的交流沟通对策,特别是畅通与学校利害攸关的核心公众的信息交流渠道。

3)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不仅仅是控制数据并将其提供给有限的相关人员。在双向信息交流系统中,它首先意味着信息的收集和获取,其收集对象包括所有相关的学校内外部公众,力争使尽可能多的观点都能够被倾听、被关注。当学校在制定发展计划及决策过程中,还意味着对所获信息的分析、公布,使学校决策建立在充分的信息资源的基础之上。而一旦政策措施制定之后,通过多种渠道将信息及时发布并做出相关解释就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了。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完善的学校公关信息交流系统还应包括从相关公众中获得对学校工作的反馈,这些信息的收集可以是正式的——如通过问卷调查等,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如开通学校热线等,学校共关要负责对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分析,用来对学校政策及工作进行科学评估。

3.3 运用学校公共关系的有效手段,协调化解各种矛盾,应对各种危机

和谐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一种极富生机活力的状态。但必须要认识到,和谐校园并非是不存在矛盾或漠视矛盾的存在。要认识到矛盾是推动和谐校园产生的内在动力。当外在条件和校园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时,就会产生新的矛盾,新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形成混乱的不和谐状态,但如果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善于解决问题,就会促使矛盾向着积极的方面转化,从而形成更高一级的和谐 状态。可以说,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是建构和谐校园的关键所在。学校公共关系的重要功能就是通过协调学校与各公众中存在的利益、行为、心理差异,以减少摩擦、化解矛盾、增进理解、增强团结,从而形成相互信任、相互促进与共同合作、共同满足的良好状态。

在公共关系协调过程中,首先要密切关注学校的内外关系状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预见性,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要有敏感性。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措施和应急预案。其次,对于已经发生的问题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展开危机公关。英国公共关系危机处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Michael Regester),1995年在其著作《危机公关》的中文版序言中说:“若一个组织不能就其发生的危机与公众进行合适的沟通,不能告诉社会它面对灾难局面正在采取什么补救措施,不能很好地表现它对所发生事故的态度,这无疑将会给组织的信誉带来致命的损害,并甚至有可能导致组织的消亡”[6] 。一旦危机发生要立即行动,运用多种公共关系工作形式,例如新闻发布会、见面会、恳谈会、听证会等,及时进行信息沟通, 处理好学校和新闻媒体、目标公众的关系,通过各方协商来解决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尊重公众的原则,勇于承担责任,在沟通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妥善解决矛盾,化解危机,让损失最小,尽快恢复学校形象,达到和谐。

总之, 学校公共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举措,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该重视学校公共关系的巨大价值,树立学校公关意识,发挥学校公共关系沟通协调的重要作用, 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段建国,孟根龙.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National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Association(NSPRA).Raising the Bar for School PR.New Standards for SchoolPublic Relations Profession.Rockville,MD:NSPRA.p.1.

[3]宋维红.学校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4]Albert E.Holliday.In Search of An Answer:What IsSchool Public Relations?Journal of Education Public Re-lations,11,1988.

[5]邱伟光.发挥高校公关功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8.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发展 篇八

关键词 学校建设 文化发展 思考 实践

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已经成了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而校园文化应该是学校教育思想、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有什么样的文化追求,就会呈现什么样的学校品质。

一、定义校园文化内涵 引领学校发展方向

定义校园文化内涵的目的在于明确学校办学思想。学校尝试从定义教育理想、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办学愿景来梳理、思考、确立学校的办学思想,让办学思想引领学校科学发展。

教育理想——让每个孩子走向成功。用爱心唤起每一个学生的灵性,用智慧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每天都有进步,时时做最好的自己。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成功中感受生命的尊严,在成功中体会生命的自豪,在成功中享受生命的幸福。

办学理念——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以高尚的师德熏陶人,用智慧的行为引领人,用丰厚的文化滋养人,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价值追求——以人为本,科学创新。“以人为本”包含以生为本和以师为本。以生为本就是在教育中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实现成长的价值。以师为本就是珍惜、尊重、欣赏教师,开启教师的智慧,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实现生命的价值。“科学创新”指走科学发展之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让学校充满生命的活力。

办学愿景——重思考的学校,能创新的教师,会学习的学生。重思考的学校,意味着从实际出发,实实在在地为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服务,求务实,重实效,引领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个教师。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大胆实践、善于思考,从批判走向建设,努力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成为行动研究者。会学习就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二、构建校园文化框架 探索学校发展途径

学校尝试从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家长文化等层面来建构校园文化框架,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教师文化——仁爱、博学、务实、善思。爱是教育的核心,教师要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具有爱的艺术和能力;教师是职业读书人,应该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状态,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教师要耐得住寂寞,努力做到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教师更需要勤思、善思,在课堂教学中思考,在教育现象中思考,在阅读中思考,让思考成为习惯,让智慧在思考中闪光。

学生文化——乐学、善玩、体验、创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玩是孩子的天性,学校要提供学生玩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玩出艺术与创意,让学生拥有美好的童年;体验是德育最有效的方式,创设学生自主体验平台,使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进行自我教育,促进学生道德水平与智慧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科活动中,开启学生的智慧,在实践活动中,开发学生的潜能。

课程文化——开放、灵动、个性、超越。探索“开放”的课堂。用开放的理念和心态,充分营造开放的学习空间 , 重视教、学方式的变革,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应用、自主思维、自我创新的能力。创设“灵动”的课堂。淡化师生的角色意识,让师生始终在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进行对话,让学生在个性自由舒展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情感。构建充满“个性”的课堂。教师以渊博的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独特的个人魅力构建个性化的课堂,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参与学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尝试“超越”教材。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参与者、合作者与引领者,完成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追求“超越”课堂,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

制度文化——简约、适宜、激励、生态。管理制度的制定结合学校实际,力求体系简明、内容简练、注重实用;要因时而异,既科学规范又体现人文关怀,既创新实用又体现价值引领;学校管理制度作为一种文化,最重要的是能够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形成努力向上的精神动力;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形成良好的学校教育生态环境;不片面追求管理制度的大而全,强调落实度、有效性和相互之间的关联互补,发挥系统作用。

管理文化——授权、人本、沟通、服务。以智慧和胸怀,充分相信每个教职员工,做到人尽其用,用尽其才;以尊重人、相信人、发展人、成全人的人本思想,增强教师责任与自觉,实现管理的高度自主与自治;讲究沟通的技术和艺术,激发教师内驱力,使教师的追求与学校办学愿景相一致;学会换位思考,想师生所想,急师生所急,难师生所难,让师生在这样的人文关怀下,获得被尊重、被重视的满足,实现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的升华。

环境文化——精致、和谐、人文、自然。校园科学布局,精心布置,地尽其能,物尽其用;徜徉其间,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处景物皆成风景,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名人雕像、七彩长廊,荣誉廊、道德墻、开放式阅览角、名言警句、学生作品,红绿灯、斑马线,处处洋溢人文气息;整个校园小巧精致,置身其中,如同回归自然。

家长文化——权利、责任、学习、成长。教育孩子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家长的权利和责任。学校努力构建家长学校的新模式,健全管理制度,系统学习内容,优化办学成效,增强家长家庭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承担起家长应有的法律责任与权利。通过活动,培养家长学习意识,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改革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教育实效,让家长在家长学校中不断成长。

三、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彰显学校发展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贵在落实,贵在坚持,把学校对教育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去实践,去追求,去实现学校的教育理想、办学愿景,让学校的一切思维、行为都具有文化的气息,呈现出学校独特的办学个性。

1.让德育回归本真。构建一个科学的系统。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形成人人参与德育工作的网络,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德育工作规划明确,计划具体;主题月活动精心设计,富有创意;注重习惯培养,从学校到班级到学生扎实推进,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开展好校园“读书节”“文化节”“科技节”“体育节”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建设一支精干的队伍。以“人格塑造人格、爱心培育爱心”为主题,开展班主任工作“六个一”工程,即每月一次工作例会,精读一本德育书籍,撰写一篇教育论文,开展一次工作沙龙,进行一次家访活动,创建一个优秀集体。着力打造一支品行好、能力强、工作踏实、乐于奉献的班主任队伍。

呈现一种生动的状态。真正的德育应该是一种体验,在体验活动中养成的良好习惯和个性心理才是最有价值的。学校积极搭建平台,从“少年警校、养成教育、科技创新、书香校园”等特色项目入手,为孩子们提供体验的空间,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成长、在体验中升华。

2.让教学回归本色。以理念支撑课堂。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学校注重思想引领,逐步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努力让教师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真正建构有效课堂。以“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形成能力、养成习惯”为课堂教学改革重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鼓励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探究中发展,在合作中提高。

以培训提升教师。组织教师参加“现代与经典”“千课万人”等高规格的观摩学习,通过“聆听窗外的声音”,拓宽视野;适时向教师推荐名家著作,人手一册,组织学习讨论,通过“与大师对话”,转变教学理念;通过主题教学比武,在实践中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教研活动形式多样,有集体备课磨课、主题学习研讨……在思想碰撞中逐步走向成熟与深刻。

以管理打造品质。向管理要质量,注重“七认真”过程管理。精心备课,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仅有重难点的突破,更要撰写设计意图。精心上课,遵循“少教多学,以学论教”的教学原则,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精心布置作业,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照“宁缺毋滥”的要求,精心设计每课一练,做到堂堂清,日日清。精心辅导: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困难原因,认真研究辅导对策,切实提高转化效果。精心督导:形成周查、月检制度,以书面方式总结可取之处,指出改进方向,以推门的形式开展随堂听课,并进行随堂测试,以“面对面”“心对心”的要求及时反馈,帮助教师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让管理回归本原。一是注重常规管理。化繁为简,让教育理念变成明明白白的工作要求。学校常规管理内容涵盖学校工作的全部,管理中需要用智慧用心经营,让每项工作都形成简约、明确的工作要求,让管理者人人知道该做什么、何时做、怎么做,真正让工作要求成为每个教职员工的自觉追求。二是注重过程管理。求真务实,让管理目标成为扎扎实实的行动步骤。形成目标管理制度,让全体教职员工都有明确的目标追求,管理中不光注重结果评价,更注重过程评价,拒绝浮躁,拒绝功利主义,拒绝形式主义,让一步一个脚印成为每个教师的工作常态,让享受过程成为一种自然。三是注重严格管理。真抓实干,让追求精致变成平平常常的教育行为。管理的成效在于落实,管理的品质在于严格。引领教师明白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品质的道理,带领教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求,并成为每个教师的良好习惯。

9.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篇九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也就是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环境是一个社会、一个学校借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任何学校、任何社会都依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的优劣制约某个群体的发展程度。优良的文化环境使人心情舒畅,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其生存质量;恶劣的环境不仅扼杀人们的创造性、积极性,而且还会降低其生存质量。一个在社会上和国际上有影响、有声望的学校,是不可能建立在恶劣的校园文化环境基础上的,恶劣的校园文化环境也就谈不上校园的和谐。因此,建设一个和谐的校园,为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教师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一个民主、公正、诚信、安定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和谐校园文化是指反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一切人员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的表现形式是学生之间团结友爱、爱护集体、爱护公物、追求真理、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观念和信仰;尊师重教、关心学生、遵纪守法、爱护校园绿化、注意环境卫生、注意形象、为人师表的道德风尚、礼仪、行为准则;追求尖端科学、研究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等的物质形态。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化、不断积淀的过程。笔者认为,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着重注意以下两点:

一、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 1 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所在。”

和谐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就是追求人和人、人和校园、人和社会、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念。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就是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去教育学生、武装学生,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寓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还原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面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其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让全体学生牢固树立这一共同理想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摆脱贫穷落后,争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一认识,已成为当今中国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普遍认同和接受的共同理想,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因此,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让学校的全体学生树立和巩 2 固这一共同理想,并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刻苦努力学习、奋斗终身,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主题和重要使命。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体现社会主义精神风貌的重要阵地。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要在全体学生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这种精神深深融入每一个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通过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使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全体学生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体现,在本质上是与社会主义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密切相关的。明确这一荣辱观,不仅从思想上、行为规范上划清了荣耻界限,而且还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有利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因此,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现在某些青年学生,缺乏诚信,考试作弊,成绩弄虚作假;缺乏爱国主义热情;同学之间关系冷漠,缺乏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爱心,缺乏集体主义荣誉感等,最根本的就是荣辱观的缺失。因此,在和谐校园文化设中,要 3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校园氛围;要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倡导家庭亲情、人间友情和社会真情,讴歌真善美,学生努力营造新型人际关系,促进校园的和谐。

和谐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具体体现。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只有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就把握了和谐校园建设的正确方向。

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须以基本措施来保证

1、落实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首先,“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观念,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就是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潜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要把人塑造成权利的主体,也要把人塑造成责任的主体。第三,“以人为本”是一种工作方法,要肯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强调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追求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是教师和学生,享受者也是教师和学生,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以人为本”应该是既包括以学生为本,也包括以教师为本。为此,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要时时处处为“两个主体”服务。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管理氛围,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管理者同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提高管理的效用,主动让教师和学生参与教学和管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给他们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监督权,甚至决策权。拓宽民主渠道,化解矛盾,理顺关系,使他们树立主人翁 4 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要实现依法治校,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为师生员工提供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和学习环境;要注重关心和解决教师和学生的合理要求和实际困难,体现人文关怀,尤其要注重完善困难救助体系,让家庭贫困师生真正体会到社会的关心和爱护,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关心关爱别人、与别人和谐相处,学会正确看待生活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培养其和谐思维、和谐精神。

2、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从单一专业型向具有综合素质的宽基础型方向转变。适应这一转变,高校要承担起为社会培养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而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本身就体现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交叉渗透和有机结合。人文精神强调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既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表现人的本质及人的追求,要求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行动的合理性。适应“以人为本”的这种要求,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既要以现世关怀满足师生员工的需要,又不能一味媚俗,要自觉向主导文化和高雅文靠拢,不断提升自身品位,贴近师生文化生活,满足师生文化需要,尊重师生的文化权利,弘扬人文精神,反映时代要求。和谐校园文化在实质上是人文性质的,它体现的主要是人文思考和人文精神,但人文思考需要科学思考来补充和提高,人文精神需要科学精神来

整合和校正。科学精神强调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方式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没有科学精神的渗透、整合与校正的人文精神,极易走向虚妄、迷信、蒙昧和反理性歧途。对校园

文化只有注入理性和科学精神,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新、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才能有效推动和谐校园的构建。

3、正确处理先进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 5 本目的,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作指导,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来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从本质上看,和谐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已不再是一方净土和“世外桃源”,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对高校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大众文化的一些特征。大众文化是“一种由居于从属地位的人们为了从那些资源中获得自己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是从内部和底层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像大众理论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从外部和上层强加的”。大众文化是以都市大众为主要消费对象、具有现代形式的文化,它是来源于并反映群众生活,表现群众生理和心理需求并通过现代工业手段大量复制出来的、以娱乐性为主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作为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文化追求,以满足大众日常生活的文化需求为己任,它的功能偏重于娱乐效应,它所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在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正确处理先进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导作用,坚持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体现多样性的基本方针,校园文化中既要有代表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和精神的先进文化,还要有大量的满足师生员工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精神需要的健康有益的大众文化。只有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引导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性、选择性地吸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校园文化才能真正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

[参考资料]:

1、葛金国:《校园文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王邦虎:《校园文化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周作翰:《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上一篇:描绘背影的句子下一篇:初三英语五月质检试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