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与美育

2024-09-19

浅谈数学教学与美育(共8篇)

1.浅谈数学教学与美育 篇一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美育与创新

摘要美育不单纯是一种艺术教育,在实际生活中,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对于每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英语美育教学与培养创新能力和怎样创新英语教学氛围的和谐美。在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美育与创新可以反映并渗透到教学的诸多方面。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英语学习语言美 美育与创新 创新能力

创新是指在原有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加以革新,创造出更先进的经验和成果的社会活动,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具有顺利完成创新任务的本领。初中英语教学就是以培养基础美育创新素质为主,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美感及创新技能等。创新能力和实践是相联系着的,我们把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做为达到美育素养提高的平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肩负着民族创新的特殊使命,因而,创新美育教育与美育创新成为学校英语教学研究的主体,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巧创美的境界,激发对美的追求,让学生进入美的知识殿堂,在美的世界中创新英语的语言美。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美育与创新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英语美育教学与培养创新能力

美育亦称美感教育,它通过对普遍存在的自然美的感受、社会生活美的实践和艺术美的鉴赏来培养学生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和在生活中体现美的激情和能力。美育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在英语教学中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完成英语教学目标的同时,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英语教学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

二、创新英语教学氛围的和谐美

教师亲切自然的教态,端庄大方的态度,温文尔雅的气质,美观得体的衣着,既可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愉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又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了一个美 的氛围和环境。

1、创新教师的素质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

思议的。”在中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仪表端庄、教态得体、教法灵活、标准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工整漂亮美观的板书和广博深厚的知识,这些都足以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英语教师还要会操作现代化的计算机教学设备。充分施展个人的才华和展示自己的技能,尽力创新美的语言情境。外表美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关键是创新教师的素质美!

2、创新英语对话语言美

作为中学生,学英语的资历尚浅,词汇量极为有限,所以教师在运用实物对话时应用的一些词汇句法较为简单又明了的句子,使学生听到的和要求会说的英语具有强烈的真情实感。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较注重教学礼貌用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自觉运用文明语言,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个人交往能力,在课堂中用礼貌语。如:做自我介绍前别忘了说:“Hello ”和“Nice to meet you!”.在问路时一定要说:“Excuse me ”“Thank you all the same!”打电话时别忘了说:“hello ,this is„。Is that„? Good bye!” 请求帮助时要说:“Excuse me.Can you help me ?”创新对话的时候,教育学生我们在经常请求别人帮助的同时,也应该主动帮助他人。

3、创新英语教学含蓄美

人们为了表达需要,在生活中可应用一些比如委婉语等手势,既传达了信息,又避免庸俗尴尬。教师要对英语课堂充满激情,丰富的表情,幽默的语言,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创造一种和谐的交际氛围,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使他们乐于开口说英语。英语有一则谚语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根据教学内容你可设置一个悬念吸引学生;也可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抓住学生。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环境,例如扮演角色游戏等,教师在交际实践中必须做好示范,注意语音修养,让人觉得你的素质很好,由此可见含蓄的魅力。

总之,英语教学既是知识教育活动,也是审美创造活动,因为“语言本质上是创造性的”,美育是一项铸造人类灵魂的宏大工程,是造福学子的千秋功业。英语教学与英语学习也是创新性的活动,是师生审美主体、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互动活动。教师应利用英语对话向学生传播美的语言,灌输美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一个完美的自我。

参考文献

1.廊坊市第八小学 庞连蕊;浅谈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N];廊坊日报;2008年

2.张汉希.深刻探讨教学原则促进现代课堂教学改革[J].外语界,2008,6

2.浅谈数学教学与美育 篇二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英语教师必须考虑如何发现和挖掘英语教学中美的因素, 将其呈现在学生面前。研究如何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变学生的苦学为乐学, 在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学的效果除了取决于授课的内容和借助声音的表达外, 态势语是极重要的构成因素。要使英语课堂教学成功就应讲究态势语美。态势语美能为英语课堂教学的成功增辉。

一、教师要以自己的积极情感, 感染学生

教师的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 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课堂出现某种心理气氛。教师上课应当和颜悦色, 使学生感到可亲可敬。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 遵循英语教学原则, 把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变为灵活多样的富于兴趣的活动, 创造一个心情舒畅、充满乐趣的情景, 把学生吸引到快乐的学习活动中, 使学生乐于学习。对于dialogue (对话) text (课文) , 只要能演的, 可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用英语表演。对学生的表演, 教师应面带微笑, 亲切自然地加以肯定, 这样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在美的环境中运用英语语言成功的喜悦。所以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的经验说明了教师的积极情感有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在教学中, 意气风发的教师总是受人欢迎的, 而情绪不良的教师则令人生厌, 这一点绝非夸大其词。特别是对刚入学的大学生, 尤其要注意情感教育。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心理发育还很不完全成熟, 思想幼稚, 情绪强烈多变, 积极性容易调动起来, 也容易受打击。他们对英语这门学科的学习, 往往带有感情色彩, 或是凭着自己的兴趣。有时, 他们不愿意学英语, 仅仅是因为不喜欢某一位老师。

二、教师要有从容亲切的神态

在所有的态势语中, 神态是教师用来辅助有声语言的最重要的手段。作为教师, 如能熟练使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再伴之以从容亲切的神态, 便可以点燃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火花, 使之产生与教师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收到语言、情感传递的良好效应。从容亲切的神态可以是颌首的微笑、展眉的喜悦、由衷的鼓掌、动情的赞许, 也可以是期待的目光、轻轻的叹息、巧妙的暗示, 凡此种种都可以使学生惬意欢悦、心驰神往。教师在课堂上, 对学生提问时, 态度要和蔼, 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要讲民主, 让学生有插话、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要认真听取学生回答。对答错者有帮助有鼓励, 对有创见者要赞扬。相反, 当教师对学生尤其是英语成绩偏差的学生表现不满时, 那皱眉、撅嘴、摇头、摆手、瞪眼、发火等神态的流露, 会使学生产生老师在冷落、在厌恶、在歧视他们, 并由此产生对立情绪。也许这是下意识的流露, 然而正是这不起眼的短暂流露, 却失去了一次与学生坦诚的交流, 彼此之间多了一层隔阂。教师和蔼可亲、笑容可掬、潇洒大度, 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这种师生关系的和谐美, 正是我们英语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境界。

三、教师恰到好处的手势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讲课是以道德传人、以理明人、以情感人的语言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 他们都具有真理的启迪、知识的传递、感情的激发、艺术的展示、行动的导引等美学功能。教师不是演员却似演员, 教室不是舞台却似舞台。教师在这舞台上既要道白, 又要有上乘的表演。为了能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 自然地进入学生的眼和脑, 教师在课堂上要有精而特、雅而美的手势。例如, 讲monkey (猴子) 一词时, 如果教师模仿猴子举目远眺的动作, 并顽皮地眨眨眼睛, 会强烈地感染学生, 引起学生的注意, 起到了强化记忆的作用。在教“physiology” (生理) 这个词时, 学生往往对单词重音抓不准, 如在读重音时, 教师在高处打一下手势, 加以夸张, 学生很快就纠正了。在教shy (害羞) 一词时, 可把脸扭过去用手捂住, 做出很害羞的样子, 学生看到这个动作后, 就很快地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一堂英语课有令人过目难忘的手势在传达着教师的激昂、愉悦、憎厌、紧张、震惊、企盼等心理感受, 定会让学生拳拳服膺。当然如果动作过火则滑稽轻浮, 既让气氛沉闷, 又显示教师的刻板, 因此恰到好处的手势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优美的语音语调能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强烈的兴趣

英语语音语调的和谐、流畅、自然、抑扬起伏, 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在对学生讲英语时, 不论自己水平多高, 从来都是读速适中, 吐字清晰准确, 一丝不苟。这种认真的态度 (包括语音语调的美) , 不仅会使听课人叹服, 而且也对学生提出了一个无声的要求。反之, 如果教师上课时讲的语音语调速度太快, 发送信息的频率太高, 使听课人的大脑对收取的信息处理不及时, 势必会形成信息的脱漏、积压, 导致信息传收活动的障碍甚至中止。当然, 假如教学语言速度过慢, 不仅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 而且将导致教学对象的精神涣散, 从而使感官和大脑皮层细胞从兴奋转入半抑制状态, 降低听课的兴致和效果。

五、教师漂亮的板书会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同汉语一样, 一篇好的英文书写可以使人爱不释手, 百看不厌。英语斜体书写的流畅、舒展为人所称道。教师不仅要注意到书写的笔顺, 还要注意到运笔的姿势、力度, 使学生感到一种美的韵味。假如学生觉得老师的板书是急急忙忙一挥而就, 而且无规则可循, 那学生势必放松在书写方面的努力, 而体会不到书写本身的乐趣。所以教师的英语板书必须是美而规范的。

英语课堂教学一旦与美育相结合, 就能各呈其妙, 相得益彰。一堂优秀的英语课, 宛如一段音乐, 曲调和谐, 便会令人陶醉。在愉快中教学, 会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使之张弛自由, 精神愉快, 既紧张又轻松, 既有利于活跃思维, 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美育 篇三

关键词:语文 教学 美育

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美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小学阶段,教师应根据儿童特征,以课本为依据,遵循“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一、端正学生的美学概念

小学生年纪小,知识面狭窄,毫无生活经验,缺乏识别美丑的能力,容易颠倒黑白、曲解美丑。因此,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美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懂得美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仅有外在的表现,如一个人的容貌的美丽,一朵花的漂亮等;也有内在的表现,如一个人心灵的美。但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到和理解到美,更不是任何人都能对美进行正确评价。只有具备了审美能力的人,才能感受到美,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美。学生明确了这点,就会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注意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内容丰富,有赞美祖国山川秀美的,有表现人物形象美的,有反映劳动美的,有歌颂社会主义美的,等等。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各种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感受自然美的能力

教师要通过描写山川河流、名胜古迹的课文,结合学生实际接触到的事物来培养他们感受大自然美的能力。如《桂林山水》一课,作者主要写了桂林的山和水。写山,抓住“奇、秀、险”来写;写水,抓住“清、静、绿”来写,让人读了之后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类课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确实处处有美景,从而激起他们对美好祖国的无限热爱。

(二)培养学生感受社会美、鉴赏艺术美的能力

美,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是具体的形象,只有具备了可感的形象,才能引起人们的美感。文字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这些形象既有生活的真实再现,又有作者的艺术概括,包含着作家对于实际生活的人物和事物美丑的看法和体验。

首先,是课文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人物常常以纯洁的心灵、朴实的外貌、高尚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开阔视野,产生激情。如艰苦朴素的周总理、《金色的鱼钩》中舍己为人的老班长、《灯光》中满怀憧憬的战士等等。

其次,是美妙神奇的意境。意境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味作品的意境,也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特别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从饱含激情的艺术画面入手,再现作者用心描绘的艺术境界,使学生不仅身临其境,而且心入其境,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和陶冶。

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领会课文中言语形象的美。课文中的语言大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提炼出来的,它们简练、生动、朴实,往往能一字点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悟这些语言的美,并能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写作和日常的说话中。

三、加强教师审美意识,发挥教师自身美的因素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加强教师自身的审美意识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我认为,加强教师自身的审美意识,首先是要注意发挥教师的自身美因素。但是,各个教师所具有的自身美因素并不一致,大致可分为语言、行为、仪态、板书、演示、操作等几类,而对学生直接发生影响的,主要是教师的语言、仪态和板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掌握好语速、语调,并借助一定的体态语(眼神、表情等非言语因素)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以“整洁、大方”为衣着标准,力求做到“朴素而不俗气,讲究而不妖艳”。另外,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板书,力求“整齐清晰、图文并茂”的审美效果,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只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把审美意识贯穿于教学中,以美好和谐的心境走进课堂,用美吸引学生、教育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以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进而使他们的语文素养随之得到提高。

(责编 张晶晶)

4.浅谈“美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四

长期以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美育的渗透。很多教师不善于发掘数学本身所特有的美,不注意用数学美来感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重视李东学生发现数学美,鉴赏数学美,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创造数学美,以致使一些学生感到数学抽象枯燥,失去学好的信心。那么什么是数学美,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数学是美的,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如简单美、和谐美、对称美、奇异美等。人的爱美天性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尤为突出。数学教师理应抓住这个最佳时期,展示数学之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产生激情,激情产生快乐,兴趣是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的诱发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现就数学教学如何利用数学的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展示数学之美,让学生认识数学的重要性

学生不喜欢数学,不重视数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了解数学,不知道所学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因而学习缺乏动力没热情。在教学中我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教具,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引入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在讲比和比例时,一上课我就问学生:“爱看警匪片吧”“公安人员在破案时,为什么总要找到罪犯的脚印呢?知道罪犯的脚印为什么就能计算出罪犯的身高和体重呢?”通过一系列问题之后,由于数学急于想知道教师的谜底,就大大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我转身板书—开始了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又如在讲二次函数的性质时,为了激情兴趣我从问谁到过公园,谁见过音乐喷泉人手。见到过的学生夸喷泉如何如何美丽,学生的情绪也高涨起来。我抓住时机,设出问题情境。有一公园建一个圆形喷泉,在水池中央垂直于水面安装一个圆柱形柱子,顶端喷头向外喷水,水流在各个方向沿相同形状抛物线路径落下,给出了抛物线解析式。问题

1、柱子高度多少?问题

2、喷出的水流距离水平面的最大高度(抛物线最高点)多少?问题

3、水池半径至少多少米,水才不会落到池外?(抛物线与X轴交点)学生带着对美的追求很快融入课堂教学。在讲统计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测量全班学生身高和体重指数。体育达标刚好有这一项,学生们都积极地做好准备,上课时我利用这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了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得出身高、体重的众数、中位数以及达标的人数,优秀率,列出频率分布表,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由于学习目标明确,又能学以致用,同学们看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展示数学之美,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之外我常常引导学生从图书馆或网上查看有关数学应用,数学发展的历史,使他们看到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增强对数学的了解,产生对数学美的一种向外,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史和现代数学的进展情况以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数学的用处,体会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三、展示数学之美,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对数学有了一定的兴趣,但因为有些学生的基础较差,对学习总缺乏信心。没有信心,兴趣和热情必然难以持久。对此,根据教材内容我会有选择性向学生介绍一些现象生动的数学典故、奇闻异事和中外数学家探索数学思维王国奥秘的故事。在讲分式的概念时,我引用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的话:“一个人就好像一个百分数,他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式的值越小。”告诫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来不得半点虚假,要丢掉“面子”不耻下问,解除疑难。在讲圆的定义时,我以“有人以我为中心,以自私为半径;有的人以社会为中心,以奉献为半径。”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即教书又育人。通过华罗庚杂货店里写论文,自学成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明珠而努力的数学家陈景润;解开圆周率奥秘的祖冲之;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争做合格接班人。

四、巧设趣题展示数学之美,激发学生的潜力

新奇趣味的东西往往能吸引学生。我经常和学生们做数学游戏或历史上的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如有四个数3,-5,7,-13,写出一个运算式子使其和等于24.七桥问题:18世纪的哥尼斯堡,横贯哥尼斯堡的普雷格尔和上有两个小岛,从和的两岸分别有三座桥和它们相连;另外又有一座小桥将两个小岛相连。岛上的居民总是试图在散步时一次走遍七座桥,而每桥只走一次,但是一次也未能成功。这写问题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学习数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我给出了著名的丢番都的墓志铭。“过路人,这里埋着丢番都的骨灰,下面数可以告诉你他活了多少岁。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十二分之一,颊上长出了细细的胡须。再过五年,他感到很幸福,有了一个儿子。可是儿子光辉灿烂的生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儿子死后,老人在悲痛中活了四年,结束了尘世生涯。“请问:丢番都活了多久?几岁结婚?几岁有孩子?”

当学生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学生上课安心听讲、学习,甚至走路、吃饭都对它念念不忘,在这个领域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对该领域有激情,学生就可以为它废寝忘食,甚至可以在睡觉时因为想到一个解题思路而一跃而起。这时学生不只是为“学习”而学习了,而是为“享受’而学习了。毫无疑问,学生就会在这样的享受中进步和提高。

5.浅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篇五

什么是美育?“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并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1]学校中的美育是形成年轻一代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诗词杰作。诗灌溉了伟大的民族,抒写了辉煌的历史。热爱诗词,阅读诗词,使千百代炎黄子孙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收录了近30首古诗,这些古诗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小学生爱读爱背。优美的诗词、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实施美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应当充分发掘它们内在蕴藏的美,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心灵的共鸣,使学生理解古诗优美的意境,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水平和写作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古诗教育中进行美育的理论前提

美育的内容,不同于政治的演绎、归纳,也不同于逻辑的推理、判断,它总是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因此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的美的特点。古诗是文学作品中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花朵,是诗人用涌泉一般的激情浇灌而成的,那些脍灸人口的佳句名诗意境深远,无不寓含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

㈠绘画美。绘画美是古诗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诗人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我国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人往往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具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的感受来言志抒情,结果往往是诗中有画。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紫烟”、“瀑布”、“银河”,具有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具有线条美,两者构成了一幅雄伟壮美的庐山风景画。

再如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早春二月,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走近去想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2]诗人如丹青妙手,抓住春雨如酥、草芽初露的特征,运用国画的渲染技法,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绘就了一幅色彩朦胧的“早春烟雨”图,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这些古诗都能使学生通过画面形象去获得美的享受。

㈡意境美。古诗除了栩栩如生的形象,还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什么是“意境”?境,就是诗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意,就是诗人通过这个生活画面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等。诗中浓郁的感情中往往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生活智慧在闪光,这就使诗歌中有隽永的意味。所以,在教古诗时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把省略的语气补充起来,这样才能领会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为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能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那是因为作者所勾画的登高极目所见的壮阔景象,使人产生了胸臆顿开的意境,使他们明白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去攀登更高的境界这一道理,其意远在诗外。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对挚友离分时的描述,是为抒发人与人之间本该存在的那些无限深厚的情谊,其意含蓄,耐人寻味。

㈢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人极尽夸张之能,以“高百尺”、近可手“摘星辰”来形容楼之高。又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写出了楼高、夜静、萧杀的星夜。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赞美了柔弱的小草却具有非凡的旺盛的生命力。这些诗句读来令人感到美不胜受。

㈣音乐美。诗原用于吟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使诗歌流溢着音乐的旋律。许多诗只要读一读,就美得使人流连忘返,神情激荡。很典型的例子是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本无所谓音律,但“无边”与“萧萧”组合在一起飒飒有声,如泣如诉,加上奔腾澎湃的江水咆哮不停,背景音乐与主旋律交织在一起,把自然的不可违逆表现得淋漓尽致。

孟浩然的《春晓》。诗中一、二、四句的“晓”、“鸟”、“少”押韵,一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又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古诗的语言就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

㈤形象美。美育是用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教育人的。它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这是由美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古诗写的事物、景物或人物,就是形象美。如贺知章的《咏柳》,诗中那千丝万缕、参差披拂、随风拂荡的柳枝形象,那给柳树裁剪绿色春装的春之天使--春风的形象,显得柔美至极。诗人似乎懂得形象美的重要,把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春风,通过“似剪刀”的比喻使之形象化了。如果离开了具体的形象,就失去了美的基础,就没有美的存在。又如杜甫的《绝句》,整首诗对仗工整,动静结合,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显示了形象美。

所有这些,都是古诗所具备的进行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古诗教育中进行美育的根本目的

美育是贯彻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3]同时,“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当你沉浸于自然美的氛围或艺术美的意境时,就会消解占有的冲动,而增进“创造的冲动”。不仅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在科学研究中增添生动活泼的精神,激发创造的活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动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古诗中的美育,就是要把学生带到诗的优美的意境中去,认识美、感受美、爱好美,激发他们的情感。诗词往往以情取胜,以情夺人。欣赏诗词,品味古人优美的感情,旷达的人生,百折不挠的意志,能调节学生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旺盛的斗志,去善待自我,直面人生,迎接挑战。因此古诗教学中实施美育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古诗教学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爱因斯坦等许多大科学家都谈到,科学研究中的许多新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这种直觉和想象力的培养,不能靠智育,而要靠美育。因为美育培养想象力和直观洞察力(和大脑右半球的功能相联系)。

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大学问,除了要有创造性之外,还要有一个宽阔、平和的胸襟,这也有赖于美育。唐代大思想家柳宗元和清代大思想家王夫之都说过,一个人如果心烦气乱,心胸偏狭,眼光短浅,那么他必定不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而美育可以使人获得宽松、悦适的心胸和广阔的眼界,从而成为一个充满勃勃生机、明事理、有作为的人。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写出了登高望远的意境。古人喜欢登高望远是有原因的,因为时间无穷无尽,空间无边无际,也就充满了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的辨证关系。从有限的时空推及无限的时空,可以获得人生的感悟。读到这里,学生的内心自然就会与诗人产生共鸣,并随着诗人登楼的步伐上升,再上升,望远,再望远,在那更广阔的天地里,视野更开阔了,心胸更开朗了,精神境界不断地得到升华、净化,从而达到美育的根本目的。

一首首流传千古的优秀诗篇,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是民族的根系,凝聚了民族的全部智慧和精神财富。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教材中本有的美感、诗意、情趣和思想,能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以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在潜移默化中,打开学生的心灵大门,在沁人肺腑的美的熏陶中,陶情淑性,使之心理功能上得到和谐,感情上产生共鸣,道德情操上得到陶冶,思想境界上得到净化,从而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由此可见,在古诗中进行美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造就具有完美个性、健康人格的人。一句话,美育是为了人的完善。

三、小学古诗教学中进行美育的实践

㈠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王国维有言:“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首先应该动之以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其次,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最后是悟境,即领悟意境之美。

例如杜甫的《绝句》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到成都草堂怀着喜悦的心情写就的。全诗四句四景,各臻其妙。教学时可提出如下问题:每句诗展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学生披文入境,凭借有关词语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讲读第一句诗,要注意一个“鸣”字,写出了欢欣雀跃之态,呈现了一片生机,这是诗人在那战乱频仍的年代难得见到的和平景象,于是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讲读第二句诗,要注意一个“上”字,表现白鹭自由欢畅的姿态和扶摇直上的勇敢精神,再次流露出诗人内心喜悦的感情。讲读第三句诗,要着重抓一个“含”字,表现诗人在观赏到“千秋雪”的美景时,油然而生舒畅的心境。讲读第四句诗,要抓住一个“泊”字,诗人想到从此可以飞舟东下,“青春作伴好还乡”了,中兴国家的壮志豪情又有了新的希望,怎不喜上心头呢!这样,就使学生领会了四句诗构成了一个优美开阔的意境,步步形象地袒露了诗人无比欢畅的情怀。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和作者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在各种境界中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㈡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欣赏美

想象在孩子们美的创造过程中如同一只鸟的翅膀,有了它方能翱翔在辽阔的天空,展示它特有的身姿和美丽。诗重感情,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想象与联想,使欣赏的过程成为艺术形象再现与再创造的过程,这正是古诗词欣赏审美设计中最重要的。教学时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遣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来再现、丰富作品中的形象,才能欣赏到绝胜的佳景、动人的情思、美妙的旨趣。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所描摹的一个美妙奇幻的境界: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峰,在红日的映照下,蒸腾缭绕着紫红色的烟霞,飘忽于青山、蓝天之间。一个“生”字,便生动传神地状写出了烟雾升腾的动态,给人以神奇缥缈之感。接着展现了香炉峰前瀑布的雄姿:远远望去,一道瀑布从高山峭壁上奔泻而下,银光闪烁,飞珠泼玉,犹如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用得极为工妙奇绝,引人遐想,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绘出了瀑布高悬的壮美形象,也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想象与赞颂。引导学生深入一步想象,诗人挥起巨笔,极力勾勒瀑布的动态美:遥望瀑布如从云端飞泻直下。诗人极尽夸张、悬想之能事,“飞”“落”“直”“疑”“三千尺”“银河”“九天”,突出了流速之急,水势之猛,源流之高,气魄之大,撼人心魄,令人神往!最后的比喻新奇而又真切,夸张而又自然,使得瀑布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意境更为雄奇瑰丽,充分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所有的联想与想象都不能离开古诗词文字本身;所有的想象与联想又不能拘泥于文字。我们的审美设计应该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感受,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形象,并为之心动、心醉。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进入意境,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

㈢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感受美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能传达作品和谐婉转的韵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进入作品中的意境,体会古诗的情感,引起心理上的快感和审美联想,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音、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感受美必须要有情感体验,只有真正体会了诗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与作者的心灵情感相沟通。

如教学白居易的《暮江吟》,在理解诗意后,就要强化朗读,不断地读,不断地品味,不断地感受。读前两句,主要领会当时江天夕照的奇丽景色:黄昏时分,夕阳的余辉“铺”展在江面上,江水一半火红,一半碧绿。这里为什么不说“照”却说“铺”呢?因为这时红日西沉,“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这样不仅化虚为实,生动形象,富有动态之美,而且“铺”字显得平缓、舒展,摹出了秋天夕阳的柔丽,给人以恬静、安闲、怡然自乐的感觉。江水半红半碧、半动半静,亦明亦暗,光彩瞬息变化,于是就构成一幅瑰丽的图画。诵读后两句,就要让学生体悟到当时幽静柔媚的夜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凉风习习,晴朗的夜空挂着一弯新月,夜露降落,晶莹的露珠儿像珍珠一样圆润而闪烁。这是一幅多么宁静、清新、柔丽、和谐的情景啊!

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教学时应着重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为什么用“绿”字?用“绿”字有什么好处?通过对照比较,让学生懂得:诗人经过反复推敲,精心筛选,觉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恰当,极富于表现力。通过咬文嚼字,反复吟咏,反复品味,学生不仅深悟了全诗浓浓的乡情,而且欣赏了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获得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感染。

同时,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恰当地表示诗中的思想感情。有的音调要缓慢,低沉,象陆游的《示儿》,朗读时要把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出来;有的则要用热烈诚恳的音调来朗读,如《赠汪伦》中表达的诗人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则要用热情奔放的音调来指导朗读,才能把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澎湃激情表现出来。

㈣指导绘画,引导学生体会美

文字是抽象的,图画是形象的文字,它可使人们从它的形象和色调上感受到美。而儿童长于形象思维,如何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开拓意境呢?可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去打开学生的心扉,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图画,使学生有了一个理解和获得知识的桥梁,减缓学生学习的坡度,并且能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七彩缤纷的世界,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是因为古代诗歌中很多都具有绘画美的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并茂的。因此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诗中所写的景物,一边读古诗,一边把文字描绘的内容变成形象的图画,把隐形的思维活动用图画的形式外观表现出来。从它所体现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加强对生活的认识,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例如教《山行》时,可先指导学生吟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然后让学生去描绘秋天的高山,弯曲的石阶小路,白色的浮云,山顶的竹篱茅舍的形象。接着再指导朗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让学生再在画上画出一片红色的枫林,指导学生去创设诗的情景,描绘出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生机勃勃的,色彩鲜明、层次井然的山林秋景图。学生仿佛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深深地体味诗中流露出来的意境。之后,在学生吟诗作画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以画讲诗:秋天是萧杀的季节,面对叶枯花谢的残景,历代诗人多是吟诵着悲凉的诗句,但杜牧描绘的秋山霜林和“停车”观赏的情景无不充满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气息,诗歌写得既清新又富有生气。通过以画讲诗,让学生透过诗中展现的图景,去捉摸诗人的感情脉搏,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涛。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经过吟诗作画,以画讲诗层层深入的过程中,就领会了这首诗的深远意境。

如《宿新市徐公店》,诗中色彩艳丽、景物迷人。学生理解了描写春末夏初客店周围环境的两句诗句,教师进一步引导:诗中描绘的画面是怎样的?谁能根据诗句的意思画出诗句所描绘的景物。最后将画得好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在稀疏的篱笆边,一条小路伸向村外,看不到头。小路两边树木的绿叶并不那么浓密,光线穿过稀疏的树叶在地面上照出大大小小的圆圈。学生看到这幅图,不禁吟出“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这样,学生读读古诗,画画图画,评评图画,说说诗意,体会感情,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培养了他们感受艺术美、鉴赏美的能力。

㈤指导改写,引导学生创造美

语文审美教育不限于鉴赏,还必须创造。古诗多用五字或七字的对偶句,虽然它为我们展现了极美的田园风光、古朴而又淳美的民风,但小学生很难品味出其中的意蕴。因此,在审美设计中我常设计将古诗进行改写,改写的过程即是形象思维的过程,既能部分再现古诗词中的田园美、人情美,又能锻炼文字,不失为美育中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改写不是简单地把诗句解释一下再连成短文,而是通过文体的转换,在准确表达出诗句意思的同时,还可将自己学习完古诗之后,把对有关内容的体会加以想象、联想,用自己的语言传达出来,奏出情感与诗文的共鸣。改写使美成为一种情感体验,化为具体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经过这种创造性的阅读,主体与客体有机统一,达到最高境界。改写使主体对客体有创造性的补充与发挥,使文字的美转变为有别于原文的更为广阔的意想群,艺术形象得到了再造与扩展。

如在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看到学生能真切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之后,趁势打铁,让学生根据诗句意思结合生活体验,把古诗改写成书信的格式,以第一人称“我”的语气来抒发诗人特定情况下真情的流露,以此直接唤起学生心理上喜、怒、哀、乐的情绪反映,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各种情绪体验,陶冶性情,达到美育的目的。

6.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鉴赏 篇六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04-01美育是通过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和体?F美的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又怎样把美融入教学实践中,来达到对儿童进行熏陶、启迪的作用,唤起儿童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的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进行的:

1.激发热爱美

美来源于生活,美使人赏心悦目。让学生在文中感知美,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由于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只要学生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投入学习。

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用清新、流畅的文字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用美的艺术形式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触景生情。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教学情境,以情为导,吸引注意力,不仅让学生受到美的感召,而且还会使课堂气氛活跃且生动有趣。如《浪花》一课的教学,先让学生听一首《浪花》歌曲,找一曲轻音乐配上自己的朗读,边放配音时,边放自己设计的动感画片。让学生聆听浪涛声,感受到旋律美,眼见浪花轻轻抚孩子们的小脚丫,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这样,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身临其境与浪花嬉戏玩弄,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且起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美丽山川的作用。

2.引导发现美

如我在教学《王小二》,先让学生唱《王二小》这首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放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随着悠扬的乐曲,低沉的叙说去捕捉文章所传递的悲壮美,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王二小将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遭受袭击的场面。与文中所体现的美形成“共振”,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然后放教学幻灯片和动画录像片,给学生以形象、直观感,把握住课文的内涵。学生通过认真细致观察动感画面,分析理解图画,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增强想象力。这一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感受到人物形象美,为王二小机智勇敢,英勇献身的事迹所感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培养鉴赏美

鉴赏重在品味、赏析,文学作品鉴赏,主要是从时代背景和画面来赏析。但小语教材中的作品,教师主要从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来分析。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语言文字美,领悟文中的意境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愿望,从而提高鉴赏力。如《荷花》一文,作者用“碧绿的叶”、“洁白的花”、“嫩黄的莲蓬”、“含苞欲放”写出了荷花的姿态美;用“冒”、“露出”、“饱胀”等词语把荷花写活,似乎想尽快展开自己的花瓣,显示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当作者陶醉在美的境界中,“眼前出现了奇特的景象”。产生了自己与满地荷花共舞的情景,展示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这样描述,把荷花写得异常生动且富有情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然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自己就是那含苞欲放的荷花,满池的荷花在绿叶的衬托下,在湖水中摇曳,共庆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

4.表现创造美

鲁迅认为美育足以达到“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想”的目的。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潜力,激励学生创造美并表现美。为此,在教学中,我将游戏法、参与表演法、演讲法、绘画等艺术表演引入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游戏法让学生既掌握了字、词,又进行了说话训练,学生参与表演,从中以形象的感染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运用复述演讲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绘画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剪纸、粘贴、素描、简笔画等。为达到直观形象的效果,教学中往往采用简笔画或素描,引导学生在绘画中理解课文。

7.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 篇七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美育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然而这种无穷的美妙并未被大多数人感受到。尤其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多数感到枯燥乏味, 抽象难懂进而也就对数学敬而远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然界里许多美的事物, 如果不事先指给孩子们看, 讲给孩子们听, 他们自己是不会留意的。所以, 产生上述情况与中学数学教育中忽视美育的渗透有着一定的关系。数学园地里盛开着美丽的花朵, 应该引导学生去采撷。下面就中学数学实施美育的方法及作用作简要论述。

数学美是一种完全和谐的、抽象形式的艺术美, 是自然美在数学中的反映。迄今为止, 科学家公认的数学美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形式美、内涵美。数学的形式美又表现为简单性、对称性、不变性和整齐性。数学的内在美是一种高尚的理性美, 需要我们的内心来感悟。数学的内涵美表现为严谨性、奇异性。

数学美育, 就是数学教育中的审美教学或美感教育, 它要求在数学中引进美育内容,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数学美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思想, 同时又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数学美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数学美育实际上又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应用数学本身的美去教育学生, 另一方面就是教师自身及讲课的各个环节应展示出美的所在。

一、挖掘教材中的数学美, 及时捕捉美的信息,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审美教育

美是数学教材中固有的, 蕴含在教材中, 但往往是零散的、不明显的, 数学教师应当善于用美的眼光审视教学内容, 去挖掘整理, 显示出教材中的数学美并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展示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审美分析, 探讨教材中的数学美, 发现美点, 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处处创设美的氛围, 寓美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其具体方法如下:

1、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 形象的直观教具,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引入数学概念、定理、公式,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数学美易于捕捉, 使数学产生吸引力。形象直观的教具可以直接给学生以美感,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最好先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的外在美, 在此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发现和品位数学的内在美。如五角星、圆都是图形中比较完美的。把五角星、圆与其他平面图形对比, 让学生感受其中不同的视觉效果, 体味其中美的因素。而所有图形都有一个方程可以表2222示, x+y=R代表一个圆, ρ=4 (1+cos3φ+3sin 3φ) 代表三叶草的叶子, 这其中又体现了图形与方程有一种非常和谐的美, 教学中如果能向学生指出这一点, 可以让学生有机会触及解析几何的内在美。

2、结合教材内容, 向学生介绍数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史和进展情况, 让学生体会在数学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严谨、和谐之美, 更深刻领悟数学之中美无处不在。例如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崭新的数学分支的几何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完善, 逐渐严谨的理论变化过程。而几何学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初步学习几何知识后, 让学生明白几何的产生、发展以示其严谨性, 对提高几何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如此, 几何起源于现实生活, 其理论在现代化建设中有着广泛应用, 例如画法几何、射影几何、仿射几何和微分几何等几何学的分支是工程、力学和大地测量方面的理论基础。这样学生不仅感受到数学美, 还看到了数学的用处, 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

3、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提出一些趣味性、思考性强的问题。粉笔设计成上粗下细的圆柱形有什么原因, 为什么古印度国王用麦子奖励世界象棋发明者的诺言当时不可能兑现等等。除了以上趣味性的问题, 还可以提与课堂学习、知识融贯密切相关的, 如在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把不等式与等式、不等式的解集与方程的解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对比着理解, 让学生思考其共同点, 更须指出他们的不同点, 然后教师揭示其各自的特殊性。这样不仅展示了数学中的类比美, 让数学美深入学生的心灵, 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知道善是美的本源, 美和德是亲姊妹, 美的情趣和善的行为是道德的基础。不论哪一套数学教材都涉及到古今中外著名的数学家, 这些数学家虽然国籍不同, 所处的年代不同, 各人经历不同, 但他们的一生都体现出了为探寻科学真理而不懈追求的美德。他们生平的事迹, 尤其是不怕挫折的拼搏精神, 爱国奉献的敬业精神和相互协作的团结精神, 都是极好的美育教材, 都可以震撼学生的内心。教学过程中把数学家的生动事例穿梭讲授使学生深受感染进而学习和仿效数学家的崇高精神风貌, 能够促进其数学的学习。

二、运用良好的教学技能和技巧进行数学教学, 达到数学美育的目的

只有具备良好的教学才能和纯熟的教学技巧, 才能得心应手的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美。我们要不断争强审美意识, 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运用美的语言和手段去进行数学美育, 在教学中进行美的创造。

1、数学教学中的语言美

数学教学活动不是单向的抽象思维活动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因此作为传递知识主要载体的语言便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部分数学教师在讲课时常常偏重语言准确、精炼, 但由于师生间不仅是知识概念的交流也是心灵与情感的互通, 所以只把意思表达清楚往往是不够的。要使自己的思想容易被学生接受, 在语言上就要注意流畅、高雅、形象生动且富有节奏变化。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讲话带有审美色彩, 这是一把精致的钥匙, 它不仅可以开发情绪记忆, 而且可以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如果数学教师应用好这把“精致的钥匙”, 讲究语调的抑扬顿挫, 节奏的错落有致,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便可以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使学生得到启迪, 受到教育。

2、数学教学中的结构美

完美的课堂结构, 不仅有助于教学内容的表达, 而且能展示教学自身的形式美。因此, 在授课时间内既要讲求结构井然有序、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又要富有变化, 有高潮的设计, 有低谷的安排, 使课堂教学跌宕多姿;既有平心静气的叙述, 又有慷慨激昂的陈词;既有轻松自如的谈笑, 又有严谨细致的说理。这样可以从心理上调动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与教师产生强烈的共鸣最终实现美的构想。

3、数学教学中的板书美

板书是书法、绘图、制表等技能技巧的综合表现。精心设计的板书布局, 规范的公式、推理过程, 图形和数字符号, 再加上工整秀丽的文字, 犹如用文字和符号巧妙组成的一幅艺术作品, 在给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又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4、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方法美

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数学的方法美。例如数学归纳法的和谐统一, 反证法的异军突起, 代换法的简洁明快等。可以说任何一种数学方法都是一种美的形式, 都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乐趣。

5、数学教学中的组织美

所谓组织美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组织学生的注意力, 管理纪律, 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行为方式。优秀的教师往往都是优秀的课堂组织管理者, 整个课堂, 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能如行云流水般给人美的享受。

6、数学教学中的仪态美

在学生们看来, 有些数学教师显得严肃冰冷, 似乎不如其他科目的教师随和。或许由于这种原因, 学生冷落了数学。鉴于这种情况, 我们需要改换通常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变成一上讲台就有一种把学生吸引过来的力量即给学生以美感的数学教师。整洁大方、色彩调和的衣着, 适当的发型, 优雅的举止, 饱满的精神状态和适度的微笑表情可以使自己充满活力, 热情洋溢, 也能以此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8.浅谈数学教学与美育 篇八

【关键词】数学美育 审美知觉 探索欲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081-01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美育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数学作为锻炼学生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过程必然是培养、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实践证明:好的教法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思维敏锐的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更强。这种明显的制约的关系,决定了我们把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作为教法改革的目标和核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中,美育也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数学教学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体系,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养成良好思维品质的同时,还应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具体得说,就是要使学生更好的感知和理解数学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一种美的氛围中接受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陶冶。

一、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揭示数学美的存在。

数学中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感知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爱好,有助于智力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体现数学的美,揭示数学美的存在,利用数学的美来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审美欲望,使之自觉地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

数学中美的因素是极为丰富多彩的。数学概念和公式的科学性、准确性,数学结构系统的统一性、和谐性,数学定律和法则的概括性、普遍适用性等等,都是美的体现。

要使学生悟出数学中的美的因素,就要创设审美情境。使用色彩美的教具、学具和多媒体,就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积极地获得知识。

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拼组”一课时,有一个做风车的手工活动。活动开始时,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让学折一折或自己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边都相等。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千变万化的数学迷宫里,确实存在着固定不变的规律,即美的存在。在利用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又看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这个引导学生从直观形象入手,使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的推导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进一步激起了他们的探索精神。这一过程是何等的简洁,又包含多么丰富的内容。于是,学生对数学的美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这种把科学知识作为追求对象,并被“发现”,被“理解”,这个过程本身也会令学生兴奋和满足,引起审美喜悦。

美育渗透于数学教学,使知识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形象地展现出来。在教学“平面图形的拼组”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些小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教学时,让学生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或用几个大小相等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六边形(或三角形),用几个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或长方形)等,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这样,学生的学习情趣高昂,他们沉浸在愉悦之中,感受到了数学的美。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是渗透美育的有效手段,也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电化投影片,使学生生动形象地认识了在黑板上很难或者不可能亲自感知的知识,形成过程,并真正搞清了知识间的本质与非本质的联系和区别,使知觉与思维变得更直接、更迅速,更深刻,与此同时,也给了学生色彩美、形象美、思维美等多种美的享受。

即使是计算,如果我们能感悟到隐含在数学对象之中的简单、统一、和谐和次序的关系,就能协调我们的思维,在大脑皮层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有助于解决问题。如在数学10以内和20以内的加、减速法表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让学生感受出数学的“次序”美。这样使学生在简单的计算教学中,感受到数学的次序美的同时,也牢固灵活地掌握了基础知识。

二、运用情感的迁移,增加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

情感化是进行美育的的最基本特征。美育的过程,是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审美活动的实践过程,主要在于引起学生情感的激荡和共鸣。在讲解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如37-8,这题较普遍的计算方法是:十位退1当作十,17减8等于9,20加9等于29。学生互相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有的分解8;有的从37里拿出10,剩27,用10减8等于2;再用27+2等于29等,给学生肯定,这样处理,不仅使学生增知识,长智慧,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情感的唤醒和激励。

在作业评讲和课堂反馈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差错,不是严厉的批评的指责,而是引导、点拨,循序渐进。这样,教师保护和培养了学生,尤其是待进生的自尊和自信,同时也赢得了孩子的心。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启迪,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满足,突出了美育的情感性。

三、注重教师本身的审美意识。

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活动,是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进行的。所以说,实施美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审美意识。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语言为信息载体,是在丰富生动的审美教学情境中沟通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媒介,它渗透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我研究和推敲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教学,力求严谨周密。另外,我对整堂课的引述,提问,过渡,讲授,小结等阶段,语言力求简洁明了,不机械重复,以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可辨别性。数学课使用精炼,规范的数学语言,不仅能提高知识传授的清晰度和可靠的接受度,更能增加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让学生在直接接受知识信息的同时欣赏到教师教学的语言美。

其次,我精心制作直观教具,使学生在直接感知的过程中感受到色彩美;合理设计教学结构,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练习和反馈由浅入深,层层深处,使之严谨有序,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体会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和谐美;在配以富于启发性的板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理解知识重点的同时,感受到板书的布局美。

在课堂教学中,美育渗透于数学教学中,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变得生动愉快,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美育渗于数学教学,能使学生在美的气氛里情绪高涨地学习,生动、主动地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副科级领导职务竞争上岗演讲稿下一篇: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