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电影影评

2024-10-24

末代皇帝电影影评(精选10篇)

1.末代皇帝电影影评 篇一

周在北京故宫参观的时候,脑海里不断回放起电影《末代皇帝》中的经典画面――年少的溥仪在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内飞奔,长廊两边则是高达数米的红墙。他在不停地奔跑,只为了追上被强行送走的阿嬷(奶妈)。最后,他来到了偌大的太和殿广场上,广场上空无一人,只剩下斜阳投下的影子,以及几声乌鸦的啼叫。

终其一生,末代皇帝溥仪的命运都像这场追逐戏一样,无奈且徒劳。他不但无力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无法保护自己想要保护的人。当他年少时,他以为作为皇帝,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让其它人做什么,其它人就会做什么。但是,当阿嬷被送走时,他无法与她见上最后一面;当他的生母去世时,他被禁止离开紫禁城前去吊唁;当他想要清算紫禁城内太监官僚的贪污情况时,他们则联合起来把库房付之一炬;他三岁登基之后的第一次离开紫禁城,也是在军阀的枪炮逼迫下成行的;他以为日本人会帮助他建立一个独立平等的满洲国,没想到自己成为了日本侵华的傀儡与工具;当他反日的皇后(妻子)被日本人强行送走时,他能做的也只是不停地奔跑,然后面对紧闭的宫门与守卫的士兵。在奔跑的时候,他一定会想起几十年前,他正是像这样想要追上被送走的阿嬷;当面对紧闭的宫门时,他也一定会想起几十年前,他正是像这样被拦在紫禁城的宫门内,无法前去吊唁刚刚离世的母亲。

我非常喜欢像《末代皇帝》这种史诗般的电影,类似的电影还有《阿甘正传》《霸王别姬》《活着》等。在我看来,《末代皇帝》的结尾让人有一种时空交错的魔幻感,这让电影主题得到了升华。尤其是电影的最后,年老的溥仪在刑满释放后,自己购买门票进入紫禁城。他在太和殿中自己曾经坐过的龙椅后面,找到了一个旧时的小盒子。当盒子打开时,一只在他年幼登基时玩弄过的蛐蛐钻了出来。在我看来,这只蛐蛐正是溥仪的象征――他从登基时候开始,便被禁锢在「盒子」内;直到老年经过解放和改造之后,他才完成作为个人的「解放」。

最后,抛去故事剧情不谈,作为最后一部、也是最知名的一部在故宫内取景(包括内景与外景)的电影,《末代皇帝》也非常值得向对故宫建筑、对清宫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推荐。

2.末代皇帝电影影评 篇二

夏桀饿死夏朝的启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他的父亲禹因治水有功, 只是被部族推举为带有不固定性的首领, 到了启才确立了国号“夏”且有血缘承袭性的王。

夏禹的第十四代孙子叫夏桀。此人是个十足的混蛋。单就一件事就可看出:他为了修建以玉为主体建筑的宫室, 就占地十里, 高十丈, 费时七年。如此昏庸, 安得不亡!

被夏禹赐封商地的头领叫契, 第十四代的孙子叫汤, 颇有德才。曾被夏桀投进监狱, 后来逃掉了, 自然要搞垮桀。桀竟然只带了他的小姨子妹喜, 最后双双饿死在安徽省的南巢山中。

商纣自焚商汤颇有作为, 但毕竟只属于个人行为。而商朝的第三十个王即商纣王 (亦称帝辛) , 就十分荒唐了。

纣青年时代是个了不起的人。不仅力大, 模样漂亮, 而且颇有功绩。尤其是攻打东夷, 开发中国的东南地区, 都有过不寻常的贡献。但此人后来的行为, 是人人都熟悉的。除了沉溺于酒色之外, 还“发明”了剖心、挖肝、炮烙等酷刑。最后, 落得穿上他的“宝玉衣”, 大吃大喝一场自焚在鹿台上。一个年轻时代曾经大有作为的“王”, 何以最后有如此归宿?我看不要只想到偶然, 要从必然中去找原因。

秦二世被杀正式以“皇帝”自称是从秦朝开始的。秦始皇的“始”字, 大有“以我为始, 承袭万年”之意。可惜, 秦朝建国只有十五年就被推翻了。秦始皇的次子胡亥在太监赵高的摆弄下当了皇帝, 并治死了其兄扶苏。随后, 赵高又派心腹杀掉了胡亥, 假意立了胡亥的侄儿子婴为皇帝。但赵高发现了子婴的不驯, 又派人把他骗进宫中杀死。

秦始皇被后来的某些偏爱此人的人仰慕为第一流的政治家, 但此人非但称帝时间不长, 而且连累二子一孙惨死。导演此悲剧的, 竟然是一个下九流式的人物赵高。看来在皇帝的“个人意志”之外, 还有超乎“人为意愿”的历史时势在起作用。

汉献帝“禅让”刘邦取代秦而建立了汉, 此后汉延续了近四百三十年, 大不易也。这中间, 出的乱子也不少。除了先后两个外戚集团 (分别以吕后、梁冀、何进为首) 掌权, 王莽篡政, 宦官操纵之外, 单是皇帝不足几岁十几岁就死了的也有一大串。

不过, 最终成了汉朝末代皇帝, 且又忍下了一把鼻涕一把泪还要强作“禅让”之态的是汉献帝。

到了汉献帝时, 皇帝早已不是唱出《大风歌》的刘邦那种威风模样, 而是听命于各种社会势力的软蛋, 看来, 任何人做的皇帝梦 (特别是秦始皇、汉高祖等做的万世永昌之梦) , 最终都会美梦演化为噩梦, 而又必然以末代子孙的惨剧作为终结。

杨广被绞死将南北朝混乱局面做了结束的隋文帝杨坚绝对是高品位的政治家, 在世界史上也有一定地位。他制定的《隋律》, 特别是从严治理皇族、从宽对待百姓的条令很得人心。但最为悲哀的是, 他的儿子杨广却干出了弑父之事。

杨广即隋炀帝不是笨蛋, 在未做皇帝时确曾有过战功, 而且诗文也写得不错。但一成了皇帝, 就像许多同类皇帝一样, 以荒淫无道为当然。而且, 明知不会有好下场也要继续干坏事。某次照镜子时, 指着自己的头说:“这样的好头颈, 不知该谁来砍它?”

他是被绞死的。

隋文帝那样贤明, 却死在儿子手上;隋炀帝年轻时曾经有过作为, 但当了皇帝后旋即恶贯满盈, 颇短命, 说到根上, 只是源于“帝制”二字。

大唐的断种李世民 (即唐太宗) 英雄一世, 唐朝在二百七十九年内衍生了二十个皇帝, 最后被朱晃 (也称朱温、朱全忠) 将唐朝的末代皇帝昭宣帝赶了下来, 随后用酒毒死。继之立国号为梁。

朱晃还在名叫朱全忠的时候, 就嗜杀成性, 他在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时, 路上将昭宗的二百个随从人员全部杀死。随后, 又将昭宗杀死。为了骗人, 又假意立了十三岁的唐系太子李祚当了皇帝, 即昭宣帝。朱全忠几乎天天杀人, 借个酒宴或说句玩笑话就可笑嘻嘻地杀死几十人。

昭宣帝被迫将帝位“禅让”给他, 他将昭宣帝贬为济阴王, 派人毒死了昭宣帝, 谥为“哀帝”。

唐太宗的功绩至今还被世人 (尤其是文人) 颂扬着, 但一经联想到他后世子孙的命运也无异于一种讽刺。

徽、钦为奴在历史上的一大串卑贱皇帝中, 宋徽宗、宋钦宗父子是最卑贱的, 不仅丢了帝位, 还双双给金国人做了奴隶。

宋徽宗莫说没有当皇帝的资格, 连当父亲的资格也没有。金军杀来, 他自己先吓破了胆, 假意写了罪己诏之后, 把儿子推了上去做皇帝, 自己做了太上皇。而他的儿子宋钦宗像他父亲一样是个胆小鬼, 借口“烧香”逃到南方去了。

金军在向宋朝索要了大量物资之后, 还要求宋钦宗亲到金营, 随即又扣留了宋钦宗。几天后, 金太宗又索性废掉了这两个父子皇帝, 并掠走了皇族和手工业匠人三千多人, 押往金国做奴隶。只有宋徽宗的一个儿子赵构在外, 这便是南宋的宋高宗。宋太祖赵匡胤在地下若有知, 想起这样的儿孙, 肯定也会愤怒的。

成吉思汗的后裔本名叫铁木真的成吉思汗, 以蒙古的野蛮式铁骑征服了许多地方, 并做了“元太祖”。他死后的一百四十年中, 传了十四代皇帝, 平均十年一个。末代皇帝元顺帝, 最终成了丧家之犬。

关于成吉思汗的“英雄业绩”, 被正史和野史频频吹捧, 但像任何铁定的历史法则一样, 他的末代子孙注定退化平庸。末代皇帝元顺帝, 本来已经昏聩, 当朱元璋率军即将打来的时候, 他仍在过着荒淫的生活。有人示意他退让, 让太子掌权, 他便把此人杀了。当朱元璋的军队真的打来时, 他没有别的本事, 只会逃跑。

元朝以骑射的强项入主中原, 以丧家之犬式的溃逃做结束, 此中大有规律可寻。这个规律至少包括:皇权绝不会长命。

明末的亡国之君明朝末年, 人们只记起崇祯皇帝杀妃灭女兼自杀的事, 以为他是明朝的末代之君。其实在他死后, 还有一个逃到江南的小朝廷存在。在那里做皇帝的万历皇帝的孙子朱由崧, 名为“福王”。那里有五十万军队, 且又有史可法、左良玉等志士, 但这个福王不仅宠信马士英等奸佞, 而且继续安于吃喝玩乐。某次, 要文人为他宫廷里写个楹联, 中选的竟是这一副:“万事不如杯在手, 人生几见月当头。”尽管有史可法抗清的殉难之举, 但福王仍没忘记找来一伙梨园弟子与他饮酒、唱戏共同取乐。清军一到, 他却抢先逃跑了。大奸臣马士英降了清。这两个人, 都被清军杀死, 真活该!

光绪被囚之所以不把溥仪称为末代皇帝, 而把光绪称为末代皇帝, 是因为清朝真正落到必亡地步, 是基于光绪。

光绪皇帝的悲剧是多元的。他幻想变法, 一方面希望变法只限于“上层变法”, 而一方面又迷信个别官吏的偶然性举措。偏偏就是袁世凯之流的个别官吏出卖了他, 落得被囚而死。

3.长春末代皇帝的末代皇城 篇三

冬日的长春,太阳穿过堆烟般地千丝万缕,终于变成了皑皑白色,那动人的故事便和这座城市一起昨日重现,水乳交融。

我爱这座城市。

第一次感觉到雪的兰心蕙质,竞酝酿出如此动人的城市;第一次发现雪的神秘故事,白色后竞隐藏着如此血色的历史;第一次觉察到如此亲切的雪,它会用自己甘甜的乳汁滋养出如此热情的人民。

雪越下越深,雕塑公园里充斥着冷清的气氛。旁边的梅树以一种萧然枯索的样子呆呆地凝望着。唉,这美丽的木棉都已经枯败了,人生的木棉又能开几次呢?想到这,不免有些伤感。讲解员带我们走进了雕塑馆。暗黄的灯光用自己的光泽照着一件件作品。非洲斑马如同一块巨大的巧克力蛋糕一样整齐地排在一起,非洲老夫妇有趣地凝望着对方,似乎想说点什么,一群小黑人滑着小船,使劲前进,那吃力的表情耐人寻味。最打动我的是墙上千奇百怪的面具,夸张吓人,眼睛深凹,却充满苦难地张着嘴……

到了长春,滑雪自然是不可缺少的。来到莲花山滑雪场。高耸的雪山,无比妖娆。从高峰上疾驰下来,呼啸而过的是耳边凛冽的风,我轻盈地在雪地上勾描自己的雪谱。“嘿,滑得不错!”同行的大叔说。我开心一笑,继续舞动,那冰晶白色却唰唰地刷到人眼里去。滑到精疲力竭时,我便笨笨地向前走一会儿,欣赏如画的美景。

到了长春如果只去一个地方,那必然是伪满皇宫博物院。走一步有一步的风景,进一步有一步的喜悦。站在伪满皇宫博物院的门口,又叹又赞。似乎在这里,我更了解溥仪的秘密。清末的记忆基因缓缓重合,在解说员甜美的声音中,我更寻到了一个似李煜般愁苦的君主。国家的虚无,简单的登基,日寇的骗局。他便慢慢地沦落了。将自己瘦弱的身躯塞进小汽车,任荒凉的紫禁城独自凭栏自哀。为何伤心事总是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也许,旅行的意义就是要找回自己。茫茫山水间,我似乎又回到了从前的单纯质朴。阳光,肆意阑珊。氤氲在空气中的,或许是那动人的故事。

4.《末代皇帝》电影中小学观后感 篇四

有一种感慨,幸好是西方导演拍的,贝托鲁奇的从自己的艺术视角用映像与解剖剖了一段历史,几种人性,“政治”概念在里面已经轻到了你无法愤怒的程度,转念一想,如果由中国导演在几十年前拍,或许要顾及很多东西。

这部电影真心的是属于西方的,一开始还没弄明白,后来才知道连对白都是彻彻底底的英语。幸好电影走了“两条叙事线”,如果单从过去的溥仪和现在的溥仪来做线性叙事,反而会让影片丧失了一种叙事的活力,恰恰是这跨越了时空的两条线索,我们才更深刻的体会到情节的张力,和各自人物的饱满性格。

在故事的前半段,个人最欣赏的首先是宫廷里的人物服装,这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以前真的不知道奶妈的装扮,慈禧的模样,嫔妃的服饰,喇嘛的动作等可以这样演绎,这是被新世纪的银幕形象洗脑后的我所为之惊喜的,给了我一种异常兴奋的真实感。

另外紫禁城的远景,大远景我真的爱死了,让幼年溥仪的性格一一映射,还有世界已经变了,为了而宫廷里的气氛而演绎的音乐,在紧张的国情下展现的“封闭的闲时感”,今天才知道那首主题乐。

5.《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五

电影并没有太多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的画面,没有明显的历史立场,叙事平和而从容。电影将重点放在了溥仪的人生经历,将整个时代的浓缩在了溥仪身上。

溥仪的一生可以说相当的传奇,甚至是匪夷所思的。从古代九五之尊的皇帝到近代政治傀儡再到现代共和战犯。我想没有哪个皇帝会经历如此戏剧性的人生。

溥仪还是一个不谐世事的三岁小孩时就被选作皇帝。他完全不懂作为皇帝的至高无上和尊贵奢华,当然也不懂作为一个飘摇欲坠的末代皇朝的皇帝将面临的波折命运。有的只是作为孩童的天真不邪。一开始,我便对他怀着同情心。

慈禧临死的那段让我感到恐怖。整个宫殿显得阴森诡异,衰老苍白的慈禧躺在高高的床上,喝着“神龟汤”。那锅汤让我感到恶心。神龟是长寿的象征,但正如同行将就木的慈禧,清王朝即将灭亡,那锅汤实则讽刺。面对森严的宫廷和高高在上的慈禧,三岁的溥仪没有一丝恐惧,而是用儿童好奇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慈禧口含黑珍珠死去,溥仪被宣告成为皇帝,那一刻我感到一点点痛惜,一个如此天真烂漫的小孩就此被推向历史的浪潮。溥仪登基那天,身着短小华丽的龙袍,他完全不知道那天的意义,不知道皇帝的意义,更不知道那套龙袍的意义。龙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无人可比的尊贵,但穿在只要三岁的溥仪身上,我也只觉得那是一套可爱的童装,本质上他仅是儿童,面对文武百官的跪拜和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告,他眼里只有那只蟋蟀。

即使是三岁的小孩,也会在制度和环境中慢慢明白权力的意义。刚登上王位的时他经常问身边的太监是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变得狂妄。但他的狂妄也只能是对身边的太监宫女的恣肆妄为。他的童年有着最充裕的物质享受,但也是最苍白最孤独的。没有家庭没有玩伴。紫禁城是只华丽的牢笼。虽然身边是一群唯唯诺诺的大臣、太监、宫女,但他终究是一个傀儡。对国家对时代,他做不了任何决定和改变,反而被历史操纵着。

少年的溥仪和他弟弟趴在围墙上看到袁世凯登基的场面才意识到紫禁城竟成了历史的一个废弃的舞台,没有了观众,演员却还在继续演戏。十三岁的溥仪深感丧母之痛,想要走出皇宫看母亲最后一面。被侍卫拦住时大喊道:“Open the door!”这句话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第二次是在满洲国的总督府里,当染上毒瘾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总督府的时候,溥仪绝望地看着那扇门,那句愤怒悲痛的呐喊“Open the door!”如同第一次那样无情地拒绝。溥仪的一生都被一道门禁锢着,既想挣脱又充满了依赖。那些牢笼既是束缚他的围城也是给他保护的外壳。正如他透过宫门看到紫禁城外面的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情景,贫民、乞丐、杂乱、肮脏,他自知无法适应那种生活,但又想摆脱被那种被囚禁的生活。溥仪自从当上了皇帝就不再自由,甚至是成了傀儡囚犯,后来住进监狱里只是让他看起来更像是囚犯而已。他的精神世界早就被一点一点的侵蚀着,从无知到狂妄,再从狂妄再到无知。正如他的老师庄斯顿说的:围绕皇帝而设的这种高度失真的生活一定会有害于他的健康、体魄、智能和精神世界。对于溥仪,我是怀着极大的同情心的,一个从童年开始便走向孤独、囚禁的生活的人,即使有坐拥金山银山,又有何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呢?

当得知慈禧的陵墓被流氓军阀孙殿英所盗,慈禧太后的尸首被肢解成几块,身上戴的黑珍珠项链成了蒋中正的结婚礼物时,溥仪满怀愤恨。带着复仇的心愿和对君王生活的贪恋,溥仪在日本的扶持下在东北建立“满洲国”,企图分裂中国。他说:中国背叛了我。但他不曾识破日本的狼子野心,他终究还是一个傀儡,一直被日本人玩弄于鼓掌之中,充当日本侵华的工具,连出“帝”宫等权力都没有,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掌握在监视他的日本中将吉冈安直的掌控之中。如果说之前的帝皇生活是一种被动,但这次是他自己选择的道路,可以说是罪大恶极。

6.末代皇帝租房为生历史故事 篇六

搬出去以后,溥仪先在一座王府里暂住,随后又在日本人的保护下逃到天津,躲进日本设在天津的公使馆。公使馆太挤,溥仪又出去租房,在一个前清军官的邀请下,住进了“张园”。那个军官叫张彪,张园是他在天津的别墅,位于日租界。

溥仪在张园当了六年房客。张家刚开始不收他的房租,后来张彪去世,张彪的儿子认为满清早亡了,溥仪只能算是一个普通的房客,没必要向他尽忠,于是按行情收租,每月200块大洋。那时候银元很值钱,不逢灾年的话,一块大洋能买40斤米。一个成年人每天早上吃烧饼油条,一个月下来也吃不了两块大洋。像骆驼祥子那样的人力车夫满街拉活儿,刨去交给车行的份儿钱和被交警罚去的违章款,每月收入最高不可能超过10块大洋。从购买力上看,那时候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人民币100块钱左右,200块大洋就是两万块钱,如果从收入角度分析,200块大洋至少相当于现在10万元。两万块钱也好,100块钱也罢,溥仪要交的房租都是一个惊人数字,放在居住成本如此昂贵的今天,也没有几个人会去租几万块钱一个月的住宅。

不过溥仪花高价租房还是有原因的。

第一,他非常有钱,从宫里出来时携带了几十箱财物,包括金银珠宝、名人字画、宋版图书和满清皇帝的传国玉玺,随便拿出一件来变卖,都够小户人家吃一辈子(后来满洲亲贵和日本浪人闹复辟,溥仪是最主要的资助人,他一个人的钱养活了好几支兵马)。他在东北还有大批不动产没有被没收,东北王张作霖时不时会帮他卖一些地皮,再把钱给他汇过去。

第二,他所租住的张园面积很大,光花园就占了二十亩地。

第三,张园位于日租界,租界里的居住舒适度要比华界强得多。那时候咱们中国人的城市管理太落后,除了上海,民国前期所有的大城市都缺乏公共照明系统,晚上出门得秉承孔夫子教导的“夜行以烛”,挑着灯笼或者举着蜡烛走路;另外还有卫生问题,华界垃圾遍地,蚊蝇成群,溥仪有一回从日租界出去,去张作霖在天津的公馆拜访,俩人在客厅交谈,一旁的苍蝇总是挥之不去,跟狗仔队似的。这些问题在租界里都是不会有的,因为租界晚上每条街上都会亮起瓦斯灯和电灯,苍蝇则很难碰到。

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租界的居民都享受治外法权,无论是南方的革命党人,还是北方的大小军阀,都不敢进去跟溥仪捣蛋,溥仪在那里比在紫禁城都安全。

7.末代皇帝在天津 篇七

天津租界的“花花世界”让溥仪眼界大开,他一边接受前清遗老遗少三拜九叩大礼,一边追求享受着时尚的西式生活。其实,溥仪对西方生活方式并不陌生,早在1918年,英国苏格兰人庄士敦已是溥仪的“帝师”,教授英语的同时也引导他初尝西餐美味。开化的皇后婉容还教会了溥仪使用刀叉,也正是在她的影响下,溥仪喜欢上了西餐,宫中专门设立了番菜厨房。

20岁的溥仪青春勃发,他在津门美食天地可谓如鱼得水。无论是在张园,还是在静园,溥仪照旧有中膳房、洋膳房、茶房伺候着。中膳房有十几名厨师,洋膳房有六七名厨师,其中一人是专门制作日式菜品的。婉容的女伴(兼女仆)崔慧梅后来撰文回忆:“张园‘小朝廷’早期,我俩姊妹、皇后甚至皇上每天最留意的是天津吃喝玩乐等新玩意,这段时间皇上最轻松,他摆脱了清宫之束缚,好像一位上流社会公子哥儿般生活。”

来津不久,在庄士敦的陪同下,溥仪便偕婉容来到大名鼎鼎的利顺德饭店吃西餐、喝咖啡。据《跨越三个世纪的大饭店——利顺德》书中介绍,溥仪第一次到利顺德吃西餐时很注重应有的礼仪,他请当时的总经理海维林坐在主人的位置,而自己则落座主宾席。用餐时,溥仪熟练使用刀叉,大有绅士风度。他一边品味,一边聆听着钢琴曲,好不惬意,不禁啧啧称道:这才能称得上享受西餐文化,相比宫廷中吃西餐不过是徒有虚名。

利顺德的氛围与美食让溥仪格外钟情,以后每隔几天就要到利顺德“传旨呈进御膳”。 根据溥仪的要求,利顺德专门为他准备着银鱼、紫蟹、河蚌、野兔、山鸡等名贵食物,以及各色的西餐。

1928年5月26日的《北洋画报》中刊有《废帝近况》一文:“废帝日前忽思至英租界小白楼利顺德饭店食西餐,事前该饭店得官方传令,勿售他客,华人西人,平等待遇,来者一概请出,如是者两小时,一切肃静,大众回避之后,溥先生始率其夫人及如夫人,翩翩然莅止焉。”文章作者觉得,开明人士若是见到如此情状,一定会认为是腐败的表现。

1930年8月的一天,溥仪、婉容与载沣及其女儿,还有载涛的儿子,一同到马场道游玩,归途中到利顺德小憩。在咖啡厅,溥仪点了五份咖啡与大家共享,并大谈喝咖啡的讲究。夏天,溥仪也喜欢到这里品尝冷食,如刨冰、奶油栗子粉等。逢年过节,在利顺德举办的舞会间常会看到溥仪的身影,喜欢钢琴的婉容还不断弹奏出美妙的乐曲。溥仪和婉容也曾在宴会厅跳过探戈舞。

溥仪与婉容、文绣也是起士林西餐厅的常客,溥仪也很喜欢吃那里的冰淇淋、杨梅冷饮等。张园的主人张彪之子张挺曾长期在溥仪身边供职,张挺在《我伴溥仪二十年》一文中回忆:“我们外出常去的地方一个是中街……这条马路中间一段有家起士林餐厅。他最爱吃这家的冷饮。另一地方是利顺德饭店……这两家餐厅一是清净,二是服务周到。”

还有一家正昌面包房也深得溥仪青睐,时常前往购物。

希腊人达拉茅斯兄弟开设的正昌面包房位于法租界大法国路(今解放北路),也就是现解放北路与哈尔滨道交口的位置。正昌经营现磨咖啡、现烤面包、正宗西餐,以及进口糖果、葡萄酒等,档次颇高,绝不逊于起士林的商品。溥仪和婉容不仅经常来正昌喝咖啡消遣,还要选购面包和西点。这里的面包加工由法国面包师主理,以“长法棍”为主打,另有月形面包、黑麦面包、全麦面包、圆面包、切片面包等,足以让溥仪大饱口福。溥仪的二妹韫和曾用日记记录下溥仪等人在天津的生活片段。其中1930年6月24日写道:“下午,同皇上、皇后一起去正昌购点心,又来到跑马场散步。在正昌购物时,我和婉容等人开玩笑……回静园用完晚餐,七时多才回来。”

顺便一说,目前文史资料、媒体文稿常见正昌咖啡店、正昌西餐馆、正昌食品店等说法,不确。比对三部民国不同年份的电话簿可知,正昌面包房为正式刊录名称,1947年法租界被收回后,该号更名为正昌面包糖果公司。其电话33322号一直使用。此时,大法国路也更名为中正路。正昌前后经营了40年左右,至新中国成立之初全部兑出。

溥仪曾在《我的前半生》中说,他在天津一个月要开销1万多元(大洋),主要用来购买各种洋货,多达数千元。中西膳房的开销并不多,分别是500多元与200多元,倒也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溥仪吃西餐大多数是在利顺德、起士林、正昌面包房等高级场所消费的。如上万元左右的支出大致是张园上上下下的总计开销,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废帝溥仪档案》卷一百八十五中显示:丁卯年岁末有一笔八千元的进项,计划给溥仪用一千元,婉容用一千元,文绣用一百八十元等,另有余额。辛卯年即1927年,当时百斤一袋的进口面粉价为2元左右。

1931年11月10日深夜,溥仪在日本军阀的挟持下秘密离津潜往东北,做起了伪满皇帝。在长春伪满皇宫中,为了便于溥仪吃西餐,后来添设了洋膳房。

溥仪念念不忘天津美味,据李国雄口述、王庆祥撰写的《随侍溥仪纪实》中记述:“溥仪传旨命天津办事处,把他在起士林吃饭时认识的王丰年找来,担任洋膳房厨师专做西餐……溥仪不吃外边的东西,每逢清宴堂或嘉乐殿举行大型‘赐宴’宴会或招待宴会时,各种食品一般由起士林供应,而溥仪专用的一份由王丰年特做。王的技术好,做出的成品与大和旅馆的东西一模一样。做好后由王亲自端上去,守在溥仪身边等他吃完,随即亲自撤下,绝不许别人稍染。”

8.末代皇帝溥仪的晚年爱情 篇八

1959年,正值国庆10周年,溥仪被特赦,并被安排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职,负责清末和北洋时代历史的撰写和编辑工作,过上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作为平民的溥仪特赦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溥仪一直过着单身生活。一次,毛泽东在颐年堂与溥仪共进晚餐时对他说:“皇上不能没有姑娘呦,可以再结婚嘛。”后来,经媒人介绍,溥仪与在医院做护士的李淑贤相识。1962年,38岁的李淑贤嫁给了时年57岁的溥仪。

溥仪非常珍惜这人生最后一段感情,对李淑贤疼爱有加。无论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夫妻之间发生什么口角,溥仪总能表现出大哥哥般的宽容与谅解。溥仪有一次与外宾谈话时情不自禁地说:“1962年五一节,我和李淑贤建立了我们温暖的家,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有了真正的家。”

李淑贤1924年生于杭州西子湖畔,8岁便失去了母亲。李父是上海中国银行的普通职员。14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凶狠刁蛮的继母对李淑贤百般虐待。为反抗继母将其卖给阔佬作妾,她只身逃到北京,后来到护士专修班学习护理业务,成了北京市朝阳区关厢医院的一名护士。

年过半百的溥仪非常同情李淑贤的悲苦境遇,并把晚年全部感情都给了李淑贤。在这之前,溥仪从不知道爱情为何物,和李淑贤在一起后,让他过上了普通人的二人生活,感受到了生活的甜蜜与温馨。

晚年的溥仪既热爱生活,也很懂得体贴人。做皇帝时,他没有机会照顾别人,但和李淑贤一起生活后,他爱说爱笑,差不多每天都要给她说几个笑话。溥仪与李淑贤生活了五年多时间,他视李为晚年的情感寄托,尽量给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其实,长期生活在宫廷中的他非常缺乏生活经验,甚至连最简单的家务事都做不来,但溥仪一直在积极改造和学习。平凡的夫妻生活让溥仪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他尽量与人为善,溥仪长春伪皇宫学着照顾他人。他陪李淑贤逛街,送李淑贤去上班;下班时,他早早就在车站等着她,若是逢李淑贤晚上加班,溥仪还会打电话到医院来,有时拿件衣服、送把伞或买点吃的东西送来,往往要到赶末班车的时候才肯回家。夫妻俩生活在一起,难免发生口角,有一回吵架,连周总理都知道了,总理语重心长地对溥仪说:“你的身份很特殊,是新中国改造旧民成功的典范,所以要做好榜样,否则将给外国记者不好的印象。”溥仪听后,备感惭愧。

1963年夏天下了一场暴雨,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深深的积水。匆匆忙忙拿了把伞赶到医院,没有看到李淑贤,溥仪焦急万分,心想千万别出事。在往回走的路上,他忽然发现一处没有盖的下水道口已被雨水漫过,他知道这是李淑贤每天上、下班必经之地,怕她走到这里不注意而滑下去,于是,便打着伞守在旁边。等李淑贤找到溥仪后,他早已淋成了落汤鸡了。憨厚若此,常人不及。

“我心中明白,我快要离开人世了,这么长时间我不愿和你讲这件事,是怕伤你的心,我的病本是难以治愈的绝症。”

1967年,正值“文革”大动荡时期,溥仪最后一次肾病发作。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病入膏肓了。他住在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里,看东西非常吃力,经常需要李淑贤读书信给他听。他的记忆力严重衰退,很多次上厕所都忘了带手纸,吃饭时不拿饭碗就去盛菜。住院期间,几乎没有亲朋好友来探望,只靠李淑贤一人照顾着。恰恰是这个溥仪去世之前最放心不下的平凡女人,给了他最后一缕温情。1967年10月17日,末代皇帝溥仪在凄凉中离开了人世。

溥仪逝世后,没有留下什么遗产。5元的骨灰盒,是溥仪最后的栖息地。中国的末代皇帝,一生经历无数家国大事,死后还原为一介布衣。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傀儡,其实亦有难言的苦衷。这些,只有溥仪自己知道。

知道自己快要离开人世,同时又有很多人、很多事难以割舍。当生命的亮光即将熄灭,这样的苦却难以回避。溥仪同样不能。

( 据《最后的声音——民国名人的遗嘱》)

9.末代皇帝之死与血尿 篇九

1964年6月,刚从西北和中原参观回来的溥仪不顾旅途疲劳,第二天一早便去上班。可能是由于过度劳累,引起了病情的突然恶化,血尿频发,不得不住入医院。住院后,始被疑为“前列腺炎”,治了两个多月,血尿更为严重。就在这时,日理万机的周总理得知了他的病情,特意嘱告有关单位,组织以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吴阶平教授为主的会诊小组,给溥仪会诊,结果确诊为肾癌,并发现已转移至膀胱,失去了手术时机。此后,虽经多方精心治疗,但终因癌症已至晚期,未能挽救他的生命。

从上可见,血尿在溥仪的生命后期扮演了重要角色。可惜的是,断断续续的血尿并未引起他的足够重视。其实,血尿是临床上既常见又十分重要的症状,特别是一些突然而来的、原因不明的无痛性血尿,常是一些严重疾患的早期信号,千万轻视不得。那么,发生了血尿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血尿?①在显微镜下,每个高倍视野里红细胞数日超过0~3个;②尿液3小时细胞排泄率测定,每小时排出的红细胞数量大于6万个;③尿液12小时细胞计数,红细胞数量在50万个以上。如果尿液中的红细胞数量符合以上三项指标,就可定为血尿。但要排除女性月经期尿内混进的经血和尿道损伤引起的尿道滴血。

其次。应该知道有哪些疾病会引起血尿。引起血尿的疾病很多,主要有三类:

1泌尿系统疾病:主要有肾小球肾炎、肾结核、肾结石、肾盂肾炎和肾肿瘤,还有肾下垂、肾畸开;肾损伤、多囊肾、输尿管结石、膀胱炎、膀胱肿瘤、膀胱憩室、膀胱结石、前列腺增生、尿道炎等。这类疾患占血尿的大部分,是由于泌尿系统某个部位有1病灶,破坏1毛细血管面引起的出血。

2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疾病:主要有子宫颈癌、阴道癌、直肠癌、急性输卵管炎、盆腔脓肿和急性阑尾炎等。这些病变可向泌尿系统蔓延,造成损害而导致血尿。

3全身性疾病:主要有血液系统疾病和其它全身性疾病,如血友病、坏血病、紫癜、白血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再次,血尿者自己可以初步判断一下血尿的病因,请结合以下情况来判断:

1年龄与性别:儿童血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青年人血尿多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和结核‘中年以上血尿者应重点考虑泌尿系统早期肿瘤。

2伴发症状:伴有排尿疼痛或腰痛,要想到泌尿系统感染或结石,而无痛性血尿则应先考虑泌尿系统肿瘤或结核;如伴有尿频、尿痛、尿急、全身发热、畏寒,以泌尿系统感染或结核为多见。结核患者多为低热,并可有盗汗、两颊潮红等表现。

3既往病史:如患过结核病,应首先想到泌尿系统结核;患过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或膀胱炎,则应先考虑这些疾病复发。若腰部、下腹部受外伤后出现血尿,应考虑泌尿系统某个部位有了桶伤;在剧烈运动后发生血尿,则运动性血尿的可能性大。

最后,病人还可以通过对血尿的肉眼观察,来判断血尿出自泌尿道的哪一部位。如果血尿中混杂的血块是细条索状或细丝状,出血部位可能在肾脏或输尿管;血块较大像圆球,要考虑为膀胱病变。血尿若为紫褐色,或出现烟雾状,出血部位在输尿管水平以上可能性大;若色淡红或鲜红,则表示出血部位较低,病变多在膀胱。

10.我陪伴末代皇帝的惊魂岁月 篇十

我8岁那年,由于府邸败落,我随父亲到沈阳,日本人占了东北后,我又随父亲返回北京。那时家里很窘迫,母亲常常为别人缝洗衣服挣点钱贴补家用。

1932年,溥仪做了伪满洲国皇帝后,父亲便到长春投奔他,做了伪宫内府近侍处典守科长。后来,母亲带着我来到长春,和父亲团聚。

由于生活艰难,我上伪国高仅半年便辍学回家了。我16岁时,经介绍进入伪满皇宫内廷学生班学习。这个内廷学生班是溥仪亲自组织的,挑选了一些皇家子弟进行培养,其实这是溥仪给他自己复辟准备的力量。溥仪不仅亲自为内廷学生班请老师,还亲自为学生们设计了和纳粹军服差不多的学生装。我当时所在的学生班共有9人,每天除学习《论语》、《中庸》、《大学》等,还学习数理化等一些课程。有时溥仪还亲自给我们上课。他讲课的重点是给我们灌输君臣之礼。

当时我们这些学生除每月有10元伪币补贴外,每周还放假一天,回去与家人团聚。

后来随着日军军国主义的气数渐尽,我们每天的主要事情不是学习,而是陪伴溥仪了。陪他骑自行车、打网球、游戏,还陪他吃素餐,每日两次。

溥仪的疑心非常重,他害怕别人在他的食物中下毒,在御膳房,他精心挑选了十多个忠诚可靠的御厨,并设专人为他“尝膳”,有时吃着吃着,疑神疑鬼的他还会随时指定我们这些陪桌的人尝膳。

那段时间,我们的学习是象征性的,更多的时间是陪溥仪念佛、诵经、打坐,他经常念的是《大悲咒》、《心经》,溥仪对佛经很痴迷,有时念着念着竟泪流满面。这些活动之余,我还有一项特殊而严肃的任务,就是给溥仪打针的人当助手。在伪满年代,溥仪生活很颓废,也无规律,有时要折腾到夜里两三点钟才上床,而且每天睡前要注射德国出品的荷尔蒙制剂,还有其他一些药剂,这也是溥仪的“药癖”,每次注射前,我要用显微镜看药水颜色是否正常,是否有杂质。

陪伴溥仪的日子,辛苦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溥仪打人,这是我一生之中永不能忘的惊魂记忆。

到了伪满后期,溥仪感到前途渺茫,加之所有的权力都被日本人掌握,心绪不好的他脾气变得多疑而暴戾,往往因为一件很小的事就找茬儿打人。但他自己动手时很少,基本上都是叫我们互相打。抽耳光,打手板,还有打屁股板子,打得肿起来,甚至于将打人的人累得全身是汗。

溥仪打人一般都不是因为什么大事,他自己在《我的前半生》中也承认自己“蛮横、狂妄、暴虐和喜怒无常”。有一次,毓赡因为说溥仪的痔疮药像子弹,犯了诅咒溥仪的嫌疑,于是换来一顿暴打。

溥仪打人用的板子都是从包装箱子上拆下来的,有薄有厚,都很粗糙。至于打多少下,没有准数,全凭溥仪的心情,啥时候听见他喊停才能停。

溥仪打我们,所有在场的人不但不敢求情,还要声嘶力竭地申斥助威。稍有犹豫,就会被认为别有用心,溥仪就会把怒气转移到这个人身上,他就会被打得比第一个人还惨。所以,打人的时候,大家都不遗余力,势不两立似的,不敢手软。

在这样胆战心惊的日子里,我深切地领悟“伴君如伴虎”的深刻含义。为了不惹溥仪生气,我们这群学生可谓处处小心,时时注意,可这样做也难以逃脱三天两头挨揍的噩运,原因很简单,郁闷的溥仪总找你的茬儿。有一次,溥仪感冒了,需要避风,旁边有人翻动了一下报纸,于是这点小风引得他龙颜大怒,这个人遭到一番皮肉之痛。

有时为了避免一顿毒打,我们便会在溥仪不高兴时,立刻趴在地上请罪、磕头。这种磕头就是把脑袋往地砖上撞,如鸡啄米和捣蒜,磕的声音越大越表示忠心,溥仪不言语就得磕起来没完,直到脑袋磕肿了,磕出了血,溥仪的火气消了,才能对你开恩。

有一次,因为另外一个人犯了错,硬说与我有关,我便趴在地上咚咚磕头,直至鲜血淋漓,脑袋肿得像皮球,才躲过一顿板子,否则身上会被打得皮开肉绽。这样惊魂的日子,我陪伴溥仪整整过了6年。1945年8月15日,随着日本无条件投降,溥仪仓皇出逃。我和父亲从伪满皇宫拉出4箱东西,全都是毛皮、布匹和衣服,变卖这些东西,让我们一家14口人整整生活了一年多。

上一篇:初升高自荐书范文下一篇:2018云南玉溪公务员面试热点:脱贫检查车被“盯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