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2024-08-25

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论文(共10篇)

1.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篇一

第一,高校管理的对象是思想观念等趋于成熟的大学生,对他们不能用普通的管理方式来进行管理,只有将人文教育渗透进高校管理工作中,给学生以广阔的生活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并通过教师科学高效的引导管理的方式才能更好的管理大学生的同时,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让他们体会到来自学校的人文关怀,从而更有助于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后的健康发展。第二,将人文教育渗透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是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的必然内在要求。它改善了对学生进行机械教学管理和“课本式”人文教育的双重弊病,通过将二者结合,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工作中,让学生在井然有序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养成尊重包容、理解的品质,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最终培养出学生在进入社会后的人文意识。第三,人文教育是一切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不应该是缺乏人文关怀的机械工作,而应该是在一种积极自由的的环境中,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同时,教师与学生和谐互通的状态,在不压抑同学的同时释放学生的特色光彩。

2目前人文教育在高校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学生管理中人文教育的体现还存在如下的问题:首先是在思想政治的教育当中,高校普遍采用的那种传统的“填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过分注重教学过程中老师地位的体现从而没能调动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热情。这些都使得学生们觉得政治是一种无味、单调的课程,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整个高校学生管理中贯穿始终的仍旧是限制和禁止,这种管理方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们自我个性展现的机会,使同学们对于教学管理工作产生了严重的抵触心理,造成高校管理工作的困难开展;最后,在对高校学生管理的过程中没有注重服务意识的体现,高校管理的目标是服务于学生,而目前的高效管理体系却将有序性放在了管理工作的首位。

2.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篇二

人文素质从广义上指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品质,从宏观来讲是指在个体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从微观上指的是个人的气节;狭义上指的是人文知识在一个人身上的内化,表现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内涵。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具备人文学科的知识,包括政治、历史、哲学等;第二是具有人文思想,包括人本思想、人的价值发现等;第三是掌握人文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逻辑推理等;第四是吸纳人文学科的基本精神,包括合作精神、以人为本、创新精神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利润作为衡量一切行业的标准,这样的社会环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以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为中心的人文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即身体素质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教育。身体素质是指人身体运动的基本能力,包括人的速度、耐力、灵敏度、跳跃等,大学生由于没有固定组织的早操和固定的锻炼,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在大学生的体能测试中出现一大批的不合格者,身体素质教育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人文素质教育指的是知识、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内容通过人内心的吸收和消化而形成的一种自我修养,包括道德修养、艺术修养以及为人处世的行为等各个方面,其内容主要包括知识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身心健康素质教育等。

2 在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2 . 1 健美操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健美操教学作为一项大众健美操项目,其参与的人群是广泛的。第一,健美操的动作一般由基本动作构成动作单元,基本上所有的大学生都可以学会,其运动的核心在于跟着音乐节奏的连续运动;第二,健美操教学是集力量和美于一体的,不像体操那么死板,又不像篮球足球那样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学习,因此能够吸引大部分的大学生;第三,健美操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这既促进了学生的参与又提供了监督;第四,健美操的运动具有灵活性的特征。健美操不需要特殊场所的规定,不需要特定的器材,在学生的业余时间随时随地可以开展,可以是三五个人,也可以是三五百人。健美操的这些特征成为大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方式,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2 . 2 健美操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健美操的美在于不同参与者动作的一致性和动作之间的配合,在健美操活动中常会通过不同人的配合摆出不同的造型或者通过人们动态移动的配合来变换动作,这就需要参与者之间要不断配合,不断合作,任何一个人的不合作都会影响健美操的整体效果,因此健美操活动中蕴含着人文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合作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着全局意识、团队意识的教育。健美操的美在于其动作的变换性,一场精彩的健美操总需要不断开创与众不同的造型来宣扬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文化,这就需要学生不断的开发思维,进行创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活动中设计不同的动作和不同的队伍变换,而且这样的创新渗透在健美操运动的各个方面,可以是单个动作的创新,也可以是集体动作的创新,可以是队列的创新也可以是动作路线和节奏的创新,这就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 . 3 健美操活动是人文精神实践的重要途径

健美操教学的开展在空间上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在内容上突出学生行为的主动参与。而学生的行为是与人文素质相联系的。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仅需要人文理论知识的支撑,而且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将人文知识转化为行为。人文学科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认识的培养,其教学形式是大班化的集体教学。健美操课程是为数不多的与学生的行为密切相关,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密切联系的课堂。因此,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需要健美操课程的支撑,而健美操的大众性和动作简单化特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健美操的集体参与性也为人文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健美操是一项集体参与的活动,在健美操中不仅需要学生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而且需要学生之间的彼此配合,例如在同伴交流中的互相尊重,在同伴合作中的相互帮助以及同伴在比赛中所坚持的比赛精神等,这些都是学生人文素质不断实践和塑造的过程。同时,由于健美操的集体参与特征也为学生道德行为的坚持提供了监督。健美操活动的集体性特征有效的发挥着学生群体的监督作用,并有效地延续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行为的监督中。

3 在高中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 . 1 挖掘健美操活动中的人文精神

健美操除了身体素质的增加外,健美操精神的培养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健美操活动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并且通过教师的模范示范作用,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对人文理论知识的认同。但是,中国的传统教育认为只有在一定的健美操活动和健美操比赛中取得一定的名次是健美操成绩优秀的唯一标准,这种导向使得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健美操学习中都致力于单一健美操技能的不断强化。这就要求,在健美操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与人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在健美操活动中的全面发展,体会健美操活动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健美操活动的合作思想、不同动作的相互配合以及个体间的良性竞争等。同时,健美操学生在课外生活中也缺乏对书籍的学习,这些健美操运动员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健美操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不同精神等都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学生发现和学习。

健美操教育在当今的教学中,不再是一种达标手段和考试方式,而是对全民热爱生活的一种诠释,我们将适应学科特点教学,也是在给学生传递一种精神,坚持、耐久、吃苦、不弃。告诉学生,你现在的每一个动作的训练,都是在为你将来的学习生活提供持续的能量供给。健美操活动不仅是关于相关项目的专项训练和相关技能的提高,而且还能够作为一种健美操兴趣爱好,作为一种业余的健身活动,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是要加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是体验健美操精神。因此,在健美操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健美操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

3 . 2 构建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健美操课程大多以简单的动作学习和动作强化为主要内容,造成健美操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隐蔽性。新型的健美操课程应该将健身性、文化性和审美性相结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课程形式上来讲,应该结合大学生的特征设置选修课和必修课,以供不同需求的大学生进行选择。其次,在课程内容上要突出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健美操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健美操的历史、健美操的特点以及健美操学习的方法,为学生的健美操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具体来说,新型的健美操教学应该包括:基础理论的学习,包括健美操的起源、健美操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变化过程,健美操活动中的思想精神;动作要领的学习,包括健美操的基本动作的要领,健美操的动作如何组合以及健美操编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健美操的赏析,对健美操的评价理论进行学习,引导学生根据理论对一场健美操活动的组织、动作、音乐、节奏进行赏析;健美操的保健,包括健美操活动中卫生保健、运动常识的教育,以确保学生在健美操活动中的身心健康。只有通过这四个方面的课程设置,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够在教学中真正的渗透进去,才能真正的发挥每一动作、每一次合作和每一次比赛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

4 结论

综上所述,健美操活动力量与美的结合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能够有效的吸引大学生的参与,是人文素质教育实行的重要学科。这就要求在健美操活动中,教师要通过改变健美操的课程设置,不断地渗透和挖掘人文精神,并引导学生将这些人文精神付诸实践,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

摘要:一个人的成才不仅需要学科知识水平的不断增加,而且需要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肩负着祖国发展的重任,但是当代大学生受到利益当头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人文素质不断下滑,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造成学生人文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的脱节,健美操的行动性在一定程度缓解着这样的矛盾。该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探究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

3.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校 人文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贾甚杰(1971- ),女,河北香河人,防灾科技学院团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侯英(1971- ),女,河北衡水人,防灾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周振海(1974- ),男,河北香河人,防灾科技学院基础部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河北三河06520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134-02

在经济市场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精神品格的培养和人格、气质、修养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扩充人文课程种类、完善人文课程体系、提高人文课程实效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关键。

自1995年我国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试点工作正式开展以来,国内各大学纷纷增设人文素质类课程,努力构建融“文化素质”与“民族精神”于一体的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突出表现为:第一,唯知识、唯技术、唯功利的教育导向过度突出了人文类课程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削弱了其人文性和思想性。第二,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重形式、重娱乐,轻教育、轻文化,很难纳入课程体系之中。第三,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分道而行,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多半被忽略,两者相互促进的作用不被认识。第四,对课程效果的评价缺乏研究与检验,大多停留在传统的唯分数评价方式上。为此,笔者以为就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的建设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1.转变教育质量观,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宗旨的质量观,培养既具有高度的科学精神又有厚实的人文素养的人才。把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教育工作质量和学生质量的标准。

2.转变专业素质观,树立综合素质观。在高等教育中,文化素质是基础,人文素质是基础的基础。人文素质对专业能力的养成和适应未来专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转变专业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事、如何谋生的狭隘观念,树立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综合素质观念。

3.转变课程独立观,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人文素质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语言艺术、体育卫生等诸多领域,因此必须搭建人文教育课程平台,构建较为科学的课程体系。同时,要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挖掘人文内涵,渗透人文精神,使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除上述显性课程之外,还应注重开发富有启发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隐性课程,如文化活动、实践活动等。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人文教育的综合化、立体化。

4.转变课堂教育观,加强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与社会、自然的交往中开阔视野,关注人生,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

为彻底摆脱狭窄专业教育模式的束缚,应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强调做人与做事的统一,把人文素质教育放在总的培养目标下进行整体性规划,并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一般应占总学时的20%左右。如哈佛大学在1979年制定了著名的《公共基础课程录》,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规定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必须学习一定数量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一般要占到总学时的20%~25%。名古屋大学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了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课程,学生必须选修20学分,占总学分的15%。韩国的大学课程均由教养课和专业课两部分组成,其中教养课主要是人文素质课,约占总学分的30%。

我国高等院校人文素质类课程所占比重普遍低于10%,且以思想政治类课程为主体,因此必须本着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创新能力、个性发展的培养原则,从加大人文素质教育选修学分和课外学分入手,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体系和活动课程体系,以丰富课程类型,提高教学适应性。

1.学科课程体系。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笔者以为人文素质类课程至少应包含中西文化(含科技)教育、中西文学教育、艺术教育、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心理与健康教育、语言教育和综合教育等八个系列。每个系列中以一至两门核心课程作为必修,同时根据需要设置专业限选和任选课程,全面覆盖大学生人文素质要求,以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具体包括:(1)中西文化(含科技)教育,含中外文化史、中外科技发展史等课程。主要在于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文化归属感和科学的探究精神。(2)中西文学教育,含中外文学史、外国文学经典赏析等课程。主要在于发挥文学类课程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和美育功能,从作品中体现的人格精神、深挚情感和形象意境等方面陶冶学生的情操,铸造学生品格,开发形象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人文精神。(3)艺术教育,含中西方音乐作品欣赏、影视欣赏等课程。主要在于陶冶学生高尚美好的道德情操、塑造健康的个性和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加强大学生的审美修养。(4)哲学教育,含美学原理、中西方哲学史等课程。主要在于培养洞察社会,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并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5)经济与管理教育,含管理学概论、宏观经济学等课程。主要在于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6)心理与健康教育,含青年心理学、创造心理学等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勇于质疑的创新思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7)语言教育,含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等课程。主要以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综合应用为训练核心,着重培养大学生在做人与做事等方面的技能与技巧。(8)综合教育,含职业规划、学习学等课程。主要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予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上的探索。

2.活动课程体系。富有人文内涵的各类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顽强精神,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公共意识、规范意识和自律自谦精神的培养。为此,笔者认为,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定位,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科特点、学科结构、教育资源相结合,开设各具特色的活动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有着积极的意义。活动课程体系包括:(1)长期的学术讲座。学术讲座和报告以其形式的开放性、内容的集中性、双方的互动性对观众往往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把讲座这一辐射面广、影响范围大的学术活动制度化,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2)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的校园文化能够启迪学生在行动中体悟、在实践中提高,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滴水穿石的功效。但人文教育活动不能忽视人文教育活动培养人文方法和文化精神的根本要求,而等同于一般文体活动或一般技能性训练,游离于课程体系之外。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学院确定以“五百工程”活动为龙头,构建特色文化活动体系。即以深入开展 “读百部名著、观百部名片、赏百首名曲、听百家讲坛、识百位名人”活动为契机,除开设相关课程外,还配以专题讲座、文化橱窗、名片欣赏、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一系列活动,使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统一在人文教育的旗帜下,得到了系统深入的开展。(3)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工作、社区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不仅能够巩固和加深学生学习到的各种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又可以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发展真理。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服务,既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还可以培养服务意识和回报社会的奉献精神,更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问题的理解。因此,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身体力行、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三、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评价

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具有实质性的作用。评价的指导思想、具体指标、方式方法及其效用牵动着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文素质教育落实的力度。在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研究中,应始终强调全面评价,即从学生的整体素质考查,看其各项素质及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全面和谐发展,同时突出个性评价和动态评价,即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用发展的观点考查和评价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全过程,在实践活动中看人文教育持久发挥作用的程度,用实践检验、评价学生的素质状况。

我们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评价应重点把握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开展新生素质调研工作。组织对历届新生的素质调研工作,制作专门的问卷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获取新生思想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心理与身体健康状况和在历史上已经形成的与专业有关的能力信息,并建立个人基本素质档案。专业导师和教学导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相关信息,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选修指导、专业培训、心理咨询、活动规划等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第二,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建设工作。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管理、教师业绩评定管理系统之中,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通识课任课教师、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质量、成绩评定和登记等的监督与指导。重视文化素质教育教学和各项工作的评估,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评估标准,如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考核制度、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考核制度、文化竞赛证书制度等,不断提高教育实效。

第三,完善学分制管理办法。科学规划学分结构,在必修、限选及任选学分中规定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最低学分。同时,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将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纳入学生课外学分管理,将其在各种文化活动、艺术竞赛、社会实践中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人文素质的评价依据,计入相应学分。课外学分的实施对学生良好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养成将起到很好的约束和激励作用,成为动态评价的重要方面。

第四,落实毕业生素质测评工作。测评通过学生自评、班级评价和院系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形成评价意见。毕业生素质测评工作既是调研工作的延续,又是对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总评,还可为日后的社会反馈提供参照,从而为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燕凌,张小红,李艳. 理工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2]何勇贵,王秀梅,申淑芳,沈长月.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人文社科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0(1).

4.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篇四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发 [2004] 1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和安全稳定工作研究,决定设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负责组织实施。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和办法如下:

一、课题类别及资助额度

本次项目分为:(1)一类课题,每项资助经费原则上为8万元;(2)二类课题,每项资助经费原则上为2万元;(3)辅导员骨干专项课题,每项资助经费原则上为1万元。

一类、二类课题必须严格按照课题指南(详见附件)申报,不得更改课题名称。辅导员骨干专项课题由高校专职辅导员(指在一线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包括院系学工组长、团总支书记、党总支副书记等副处级以下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自拟题目申报。要求研究课题就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问题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新手段,切忌空泛抽象。

二、申报条件

1.本次项目限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申报;每所高校最多只能参与每类课题的1个项目申报;各类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如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可单独申报;各省(区、市)教育部门原则上不牵头申报。

2.申请者必须能够实际从事研究工作并真正承担和组织项目的实施;每个申请者限报一个项目,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其他项目的申报;课题组成员最多只能同时参加两个项目的申请;所列课题组成员必须征得成员本人同意,否则视为违规申报。

3.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申报本次项目:

(1)在研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含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基地重大项目、后期资助项目、一般项目)负责人;

(2)所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自2006年(含)以来因各种原因被撤销者;

(3)在研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西部项目和单列学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负责人(若已结项需附相关证明)。

(4)在研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思政、党建、稳定、网络)委托研究项目负责人;

(5)申报20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其他类别项目者。

三、申报办法

1.本次项目采用电子文件申报的方式。申请者登录“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www.sinoss.net)”下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申请评审书》(以下简称《申请评审书》)等有关材料,按照相关要求填写。其中,申报辅导员骨干专项课题的高校专职辅导员在填写《申请评审书》第3页“申请者本人近三年来主要研究成果”栏时,改为填写个人工作实绩。

2.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审核本校申报材料,根据相关要求择优统一报送。

四、其他要求

1.申请者应如实填报材料,确保无知识产权争议。凡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即取消三年申报资格。

2.各申报单位应严格把关,确保填报信息的准确、真实,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如违规申报,将予以通报批评。

3.获准立项者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认真组织项目的实施,切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深入开展。

附:

1、20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申请评审书2、20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申报一览表

3、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类、二类课题指南 一、一类课题

1.“六个为什么”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2.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研究 3.加强民办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4.高校党的建设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新要求研究 5.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研究 6.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立法研究 7.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标准化研究

8.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现状和防治研究 9.大学生网络民意可信度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二、二类课题

1.党的十六大以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研究 2.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与规律变化研究 3.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4.高校全员育人政策研究

5.高校辅导员骨干学位提升培养工作研究 6.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研究 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培养培训研究

8.加强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9.形势报告会育人作用研究

10.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对策研究 11.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研究 12.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13.加强高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研究 14.高校院系级党组织发挥作用研究 15.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长效机制建设研究 16.加强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研究 17.加强高校党校建设研究 18.高校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研究 19.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研究

20.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与办法研究 21.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

22.高校统战成员为学校科学发展作贡献研究 23.高校廉洁教育教材建设研究 24.新形势下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研究 25.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研究 26.大学城(校外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研究 27.高校非政府组织活动管理研究 28.高校宗教工作研究

29.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安全工作研究 30.新时期新阶段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规律研究

31.大学生网络组织的行为特点、社会影响和发展趋势及其管理策略研究 32.校园网络流行语言特点、形成机制及在高校网络舆情获取和舆论引导中的应用研究

33.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制度体系构建研究 34.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研究 35.高校新闻网创新与发展研究

36.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形成、作用和管理研究

37.高校网络文化产品培育机制、推广机制与运行机制研究 38.网络暴力形成、危害及对策研究 39.网络“客文化”研究

40.网络社区文化的形成、影响和管理研究

41.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策略研究

5.高职院校体育人文教育研究论文 篇五

摘要:

教育不断的开展进步,关于培养学生体育素质这方面越来越为人所重视,近年来伴随我国具体相关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已然不再维持过往仅仅简单停留保持于学生体育锻炼的基础之上,而是将向教学开展中注入人文教育的新鲜血液。本文就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人文教育现状展开探究讨论,阐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开展渗透人文教育的内涵,剖析向当前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价值,提出相关如何有效向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策略,以期对顺利开展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职;体育;人文教育;渗透措施

体育教学对学生强身健体有着决定作用,在学生的每一学习阶段教学开展都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在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修养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由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学思想,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展中存有思想误区。我们应当注重人文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的渗透,一方面与当前时代发展需求相呼应,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需要的新型全面人才,另一方面促进学生自身身心素质及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升,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更好生存适应打下良好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尤为重要。

一、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针对的就是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培养教学,人文素质具体指的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教学开展下对人文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设计学习领悟,从而潜移默化中塑造形成稳重内在的优良品质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开展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应当贯彻落实可持续反战观,坚持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强化学生的人文亲挂。教师应当勇于摒弃传统教学陈旧教育理念及方式方法,力求营造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作为教学主导的新型课堂氛围。体育教学开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凸显强调以人为本的学习观念,更为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冲中收获自身个人相关经验积累。

二、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价值

有效渗透人文教育于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首先明白清楚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内涵,实施开展人文教育是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是传播先进文化、塑造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故而,教师应当深刻意识到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具体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开展进行人文教育重视程度,深入挖掘人文教育潜在价值,提升强化学生自身文化素质和综合修养,充分凸显展示人文内涵价值。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在开展进行过程中注意有关人本主义学生观的.树立,强调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地位吗,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关人文教育,立足于学生年龄特征及发展特点,力求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利用适当符合学会说呢个的教学方法有效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及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利用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有效推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以学生为主体,落实人文主义教学观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长期处于知识填鸭灌输的被动学习状态,学生按部就班的仅仅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长期以往,很大程度的影响阻碍的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开展。新型高职体育教学具体过程中,教师应当强调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学生学习特点从而设计构建相关教学开展的人文教育环境,制定科学学习目标以及正确选择布局具体教学内容,贯彻落实人文教学观的教育理念,体现强调高职学校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的人文思想以及实践价值。教师应当熟悉掌握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从而具体针对展开制定具体教学策略,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人文教学内容要丰富

单调的人文教学内容难免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降低对科目学习兴趣,影响具体人文素质培养提升。教师应当丰富人文教学内容,拓展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从而有效促进推动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渗透。教师应当在制定合理体育教学目标基础之上,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相关技能水平入手从而制定相关教学策略,当前体育人文素养及人文价值观的培养教学现状处于低迷状态,教师应当做好体育课程教学的人文环境构造。

(三)从各方面实施人文教育

开展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各个方面进行人文教育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渗透,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相关知识的同时注重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培养,挖掘开发学生创新意识及想象思维能力,强化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及竞争意识,将人文教育紧密贴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开发,开展教学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堂上的人文教育。总而言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对于当前时代教育大背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修养有着不容小嘘的重要影响作用,教师应当端正认知态度从而真正重视开展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更好的将人文教育渗透应用于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国家建设新型全面人才奉献自己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徐林江.关于人文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职教论坛,(14):30-32.

6.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篇六

人文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民办高校如何推行素质教育改革, 营造校园人文环境, 是民办高校在谋求市场竞争机制下谋求长远发展刻不容缓的任务, 因此, 一个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多层次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形成和科学的评估体系的确立对于加强

一、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意义。

近两三年, 网上流行一篇名为《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九宗罪》的文章, 上面列举了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九种罪。罪名一:生活腐化;罪名二:堕落傍款;罪名三:玩物丧志;罪名四:寄生依赖;罪名五:理性的侏儒;罪名六:政治的冷漠与投机;罪名七:学术精神的失落;罪名八:道德素质低下;罪名九:生理与心理缺憾。乍一看去, 这九宗罪概括得有些偏激, 但它却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我国当代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九年的义务教育和三年的高中教育, 培养出来的是乖乖的、听话的“顺民”, 在读大学之前的12年, 由于听老师的话, 学生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怎么去做;但是自从踏入大学这片“自由”的土壤, 有的同学却迷失了方向, 不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滑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当然, 我国当代的大学生群体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 不能只怪他们。在全面实行

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不可避免的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切向钱看”等拜金主义观点在很多人心中深深扎根, 金钱日益成为一个衡量标准, 只不过有时是显性的, 有时是隐性的。从而使得大学生素质下滑与我国社会、学校、家庭和教育机制难脱干系。但大学生与中学生、小学生不一样, 他们已经是成年人, 应该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本论文抛开社会、抛开家庭, 从学校和教育机制这方面来谈我国当代的大学生。

二、人文教育——大学教育的灵魂

现代的中国的大学是在西方现代大学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专业划分过细。大学过分强调专业, 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也就是系统地进行“文、史、哲”的教育。即使开了一些文学课、历史课, 也离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所需所的内容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势必会对大学生的人格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造成一部分人头脑过于简单, 缺乏基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这样的大学生和高水平的专业化机器有什么区别?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社会学系讲座教授金耀基说, “对人间社会的理解与掌握, 对美、善的品味与体认, 对信仰、价值的承诺与执着, 这些都不是科学、理性的知识所能担当, 更不能垄断的。这些恰恰是人文知识、人文教育能够提供的。诚然, 现代文明越来越加重了‘科学的属性’, 但人类的文明永远不是科学所能包办的, 人类的文明永远需要人文的字样与丰润。”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学只注重理工学科的建设, 忽视人文学科的建设, 久而久之, 这样的大学势必会衰落, 社会群体必然要走下坡路, 国家也不会继续兴旺。所以, 中国现在在倡导素质教育、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明城市。这说明, 我国政府对于国民的人文素质有很高的要求, 但问题在于一些大学本身由于学科体制的关系, 尚不能与国家的建设目标同步。

三、当代大学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些想法的最终实现, 一方面, 依赖人文课程教师的自我意识的提高, 另一方面, 也要依靠各个高校为人文课程教师提供合适的教学环境。这既包括学校的教学的大环境, 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放在第一的位置来抓, 转变办学观念;又包括学校对教师的人性化管理。只有在人性化管理的环境中, 才能激发出教师的人性化教学观念, 才能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西北大学原校长、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在他的题为《我们的大学需要什么?》的演讲中指出, “科学教育必须讲实证, 没有实证方法便没有科学道理。但在道德和美的精神世界里, 需要自我体验, 并不是所有人文文化都是可以量化的。”他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观点。第一个是唐朝贾岛《寻隐者不遇》所展示的深远的意境, 使人精神开阔, 这是不能实证, 也不能量化的。如果要问:云有多深, 怎样才能找到药师, 那就会闹出笑话来。第二个是唐朝杜牧的《清明》展现了一种令人断肠的意境, 是不好问杏花村究竟有多远, 这是不能量化的。他指出, 尽管在大学里各种评估体系普遍使用“量化”方法, 但在人文学术范围内如何使用“量化”是要慎重研究的。高校人文文化和人文学术建设要有耐心, 一步一个脚印, 只靠“产品”的数量 (即所谓量化) 是说明不了问题的, 因为历史老人最公正, 他要的是精品。再过几十年人们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现在, 大量的东西可能已被岁月冲刷, 惟有文化的精品才能得以长存, 但精品并不是朝夕可以拿出来的。

教育模式的确立, 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形式中, 从不同方面受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熏陶;科学的调查、测量, 客观描述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 并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 是指导学生不断提高人文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前提。科学评估体系的确立, 有助于不断反馈信息, 指导今后的工作。

摘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民办高校在谋求市场竞争机制下谋求长远发展刻不容缓的任务, 人文素质教育包括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为培养这种素质所设置的学科与教育模式, 民办高校应当充分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深化教学改革,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结合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形成和科学的评估体系的确立探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

7.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篇七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 人文素质教育 发掘教材 第二课堂 校园文化建设

教育的作用除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外,它的最终目标应当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英语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任,是人类文化传承、人文教育、人格塑造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阵地。既然如此,高校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之间又存在着什么关系?高校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现状怎样?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人文教育?这些都是当前高校英语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新时期给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课题,因此,很有必要把人文教育放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层面来研究。

一、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英语教学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重视人、尊重人、爱护人,即具有人类关怀、生命关怀的价值观,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利益、人的情感需求、人的思想自由和自我选择。所谓人文教育,就是基于人文知识为主的人文科学的教育,就是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的教育。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就是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高等院校强调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注重人才全面和谐发展。英语既是一门技能性学科,更是一门人文性学科。英语教学,尤其是高校英语课程的内容包罗万象,几乎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天文地理、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民俗宗教、艺术欣赏、自然科学等一切知识。高校英语课程蕴含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具有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为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实施提供了可行性。

教育部曾在1998年《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这就进一步要求高校英语教师要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效融入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

二、高校人文教育缺失现状

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英语教学从上至下过多强调语言知识传授,重认知教育、轻情感教育和性格培养;重应试教育、轻素质养成;重知识灌输、轻应用能力训练,尤其是师生忽视了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由于人文教育的缺失,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加上学生人文素养差、文化视野狭窄,对西方文化了解肤浅,直接导致学生中西文化素养的缺失。许多学生虽然英语考试笔试成绩优异,但在实际生活中用英语交流时文化休克的现象常有发生。尽管社会各界呼唤素质教育,但实际上不少学校仍然只重视书面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个性发展不足,缺乏创造性。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国人才素质需求较之过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当代所需要的人才,除了基本的知识能力要求之外,更需要健康和谐、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高校教学中有效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迫切的。

三、加强高校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师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既要有扎实的英语技能功底,又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教学驾驭能力。为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实施人文素质教育,英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关键是以人为本。教师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价值取向、情感意志等,营造宽松的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个性发展。同时,教师为更好地做到人文教育,作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作用,提倡教师教学个性化,还要以自己的道德形象、人格魅力感化学生。这都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特别是丰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才能真正将人文教育落到实处。

(二)加强高校英语学科教学改革

1.结合现行教材,发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

任何教育教学必须依托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人文教育也不例外。高校英语教师要善于将英语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有效结合,充分利用教材,发掘其中潜在的人文教育资源。在大学英语教材中,表现人文思想的材料非常丰富,利用这些材料,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地选择信息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可以在讲授课文内容时,或者通过课文作者简介和背景资料的介绍时,适当地讲解相关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民族风情。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正确、全面了解东西方文化,扩大视野,增强国际意识,潜移默化地提高修养。以笔者教授的《综合英语教材》第一册Unit 7 War and Death中Text 1 Departure为例,课文背景是海湾战争爆发前伊朗国内情形,但这些信息量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介绍该背景外,可以结合课文中的Farogh一家生活状况来深入补充穆斯林国家的一些生活习俗、男女地位差异等等。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讨论中国与其他欧美国家女性地位以及分析成因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增长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异国文化内涵。

2.优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既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性。第一,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要关注语言知识点,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及思维能力。第二,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上也要体现人文性。人文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充分体现出人文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合作型、任务型等教学方法,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灵活多变地使用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3.重视在第二课堂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表现形式多样,高校教师不应仅仅局限于通过课堂内的教学培养其人文素质,在大量的第二课堂的活动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进行培养。目前,第二课堂已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显现出极大魅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课堂内教学的有益延伸,甚至与第一课堂一样在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同等重要。并且由于第二课堂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第一课堂的约束,也更易于开展人文教育。笔者在本校内对学生展开调查,结果如下所列:

你认为人文教育应采取哪种形式进行?

选项比例

课内教学25.6%

第二课堂20.8%

第一、 第二课堂相结合43.1%

学生自主独立学习10.5%

学生认为人文教育活动应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校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那么作为高校英语教师要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必须重视第二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格调高雅的第二课堂活动,来有效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

(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加强学生人文教育

高校的校园文化氛围虽然是隐性的,但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不容小觑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任务,是需要内化的过程。加强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这种内化的作用至关重要。一般而言,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涵盖制度文化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和活动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凸现人文精神就是要将人本思想有机地渗透于这四个方面的建设中。就英语学科而言,包括健全校纪校规,规范师生人性;加强英语学科教风、学风、考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进行合理的图书馆建设管理,更新英文书籍;更新视听教学设备;在建立人文景观时有意识加入英语译文;开展丰富的英语文化活动,如英语演讲、英语小品、话剧比赛、英文歌曲大赛等,同时鼓励学生自由参加各类英语讲座、沙龙和英语社团活动。高校英语教师从以上各方面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学生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英语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英语教学的品质,我们应该高举以人为本的理性旗帜,致力于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来优化教学,才能实现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美荣.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J]今日科苑,2007,10.

[2] 王立群.试论大学英语精品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3.

[3] 姚丽君.略论师范英语教学的人文精神培养.[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5.

[4] 杨林.大学英语课堂融入人文教育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13.

8.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篇八

(1)注重人文情怀应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当前很多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本身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着欠缺,无法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文情怀影响大学生,多数教师的教育方式仍然是“照本宣科”流于形式[6]。针对教师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缺失,可以通过学习、实践、拜访名师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质,同时把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校园文化交融在一起,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文素养。通过培育体系的构建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体系的构建拓宽教师的视野,通过拜访名师学习名师的成功经验。培育体系的构建:要把教师人文素质培养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作为全体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种途径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组织相关的培训和讲座,进一步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积极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令其自觉阅读、学习人文知识,拓宽视野,促进教师人文知识积累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两方面的协调发展。实践体系的构建:组织教师参与各类人文素养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艺术考察活动、科技创新考察活动、城市发展考察活动等。通过实践活动,拓宽教师的视野,努力探索教学中多种载体的应用,发挥教师才艺、魅力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拜访名师:名师,尤其是人文学科领域的名家具有较强的感召力,高校也应拓宽途径,为年轻教师向老一辈优秀教师学习提供支持与机会。学习名师不是简单的模仿,不单是在教学技巧、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学习,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名师的先进教学理念。一位教学名师就是一部鲜活的教科书,值得我们认真去学习、去解读,挖掘他们身上的成功经验,体会教育力量,感悟教育真谛,提升教育智慧。

(2)注重人文情怀应增加人文课程的设置,强化人文课师资等方面的储备

现今我国高校人文课程的开设相较于文化理论课程普遍较少,高校开设的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文课程大多只有音乐鉴赏、舞蹈鉴赏、舞蹈形体等几门人文艺术课程,严重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此外,高校在师资力量方面,人文艺术类教师的缺乏成为了人文情怀缺失的又一因素。针对这些方面可以进行一些补足。首先,人文课程设置的缺失问题。这方面可以通过增开人文学科的公选课,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以“人文情怀”教育为旨归的体系整合。通过增开一些公选课程为辅助课程,构建大学生“人文情怀”教育课程体系[7]。其次,人文艺术类师资力量的缺乏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渠道予以解决。其一是,挖掘学校现有资源,既包括师资,也包括聘用人文素养较高的学生来解决人文艺术类师资力量薄弱的燃眉之急。对于已有教师的潜力挖掘,可以通过培养、学习、考察等方式培养一批人文教学力量。对于后者来说,学校里人文素养较高的大学生同样可以作为人文教学后备力量,他们经过培养,完全能够胜任简单人文课程的讲解,如文学鉴赏、音乐欣赏、电影鉴赏、舞蹈欣赏等这些欣赏或鉴赏课程;其二,扩充人文师资的后备力量。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邀请人文素养较高的人才或者社会某个行业的专家举行一次讲座或者系列讲堂,把社会中的优秀人才请回学校,讲授知识、传授经验。

(3)注重人文情怀应采用信息时代的手段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的获得由传统的电视、广播发展到现在的网站、微博、微信,高校的网络建设发展迅速,信息化服务保障力度也很高。大学生在网络了解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的同时,不可否认其中有些对于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宣传是消极的、具有负面影响的。如何利用网络做好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导,这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做好以下方面:首先,在信息提供平台角度,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技术,把握机遇,不断创新,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极具时代特色的网络信息平台,增强渗入人文情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信息平台的传播,才能将人文情怀做到实处。例如通过红色网站、微信、微博的开通,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通过互动平台及时发布大学生关心的实事、校园的动态,让大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中,真正体现人文情怀。其次,要引导学生多访问积极向上的网站,通过引导、教育等方式,让大学生远离低级、恶俗的网站,多宣传有正能量的网站、网址,多宣传人文知识丰富的网站。最后,还需要借助网络技术本身,例如在网络安全技术上进行相应控制,双管齐下,保证大学生健康的网络环境。

(4)注重人文情怀应积极引导大学生重视自身人文素养的培育

当今社会一个普遍的现实是,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比较重视,对于人文知识的猎取比较轻视,甚至是根本就不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问卷调查和网上调查的结果显示,56%的大学生会放弃学习人文知识。需要指出,其根源并不在于学生本身,我国人口多,就业机会少这一客观现实加剧了大学生学习中对人文知识的舍弃。尤其是,普遍存在的就业难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为了毕业后找到好工作或者找到比较体面的工作,对于知识的猎取就会进行取舍。实际上,社会发展进步更需要综合素质高并且掌握现代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精英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就更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重视自身人文素养的培育,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和塑造人文情怀的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英国教育家亨利?纽曼认为:“大学训练是达到一种伟大而又平凡目的的伟大而又平凡的手段,它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的志向提供确定的目标,扩展时代的思想内容,并使这种思想处于清醒的状态,推进政治权力的运用以及个人生活之间的交往文雅化。”文雅化即需要从审美的角度引导大学生。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精神需求,积极制定相应的措施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如高雅艺术进校园、书法展示、绘画交流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能够提升大学生在听觉审美、视觉审美的造诣,逐渐深入认识审美。此外,从更广层次上,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知道“仓禀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人文情怀真正普及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情怀更好拓展传播的基石。

(5)结束语

9.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篇九

2人文关怀理念的概述

人文关怀指的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维护人、尊重人、关爱人以及关心人,对人们的个性化发展给予大力的支持,关心人的精神世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实现人的全面、综合发展。人文关怀和人的理想、命运等存在直接的关联,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人文关怀指的是以学生、教职工为核心进行关心、关怀,尤其是教职工,给予教职工精神和物质帮助,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以及学习环境,同时采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充分地调动教职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最大化地发挥教职工的内在潜能,提升其综合素质,促进其个性化发展。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应该打破传统管理理念的桎梏,努力探索一套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实现他们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高校管理工作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高校在进行教职工管理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人文关怀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

3.1以人为本原则

高校教育管理的人文精神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即始终以教职工为核心,关心、理解以及尊重教职工,将教职工放在高校最重要的地位,尽可能地满足教职工的精神需求以及物质需求,进而实现教职工的全面和综合发展。具体来说,应该尊重教师的个人需求与尊严,尊重教职工的个人价值与个性;帮助教职工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发现人才,并为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更好地促进所有教职工的综合发展;还应该对教职工的需求进行深入了解,采取一系列激励、引导机制,不断地挖掘教职工的潜能,激发其创造力,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才能够实现教职工与高校的健康、协同发展。

3.2激励原则

人都有精神需求以及物质需求,教职工也不例外,并且高校教职工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重视精神需求。因此,在进行教职工管理时,应该采用精神与物质方面共同激励的方式,也就是说通过满足教职工个体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以便于更好地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创建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的考核体系,制定客观、规范的评价标准,并根据考核结果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以便于更好地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

3.3公平公正原则

公平公正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价值准则之一,高校管理者在进行教职工管理时,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聘任教职工时,应该重视能力,以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以及为人师范等标准进行人才的选拔,更加强调技术性和专业性;在进行利益分配时,应该以教学、科研等为基础,坚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原则进行利益的分配;创建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这样能够形成良好、健康的竞争环境,让所有的教职工能够在良性竞争环境中健康成长和发展。

4加强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高校教育管理的有效方法探析

基于认为关怀理念的高校教育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树立正确的人文关怀理念

高校管理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文关怀理念,充分地认识到教职工的重要性,在进行教职工管理工作时,应该转变传统以工作为导向的管理理念,逐渐实现向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向转变,这种人本管理理念,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高效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其核心就是认识、尊重人性,紧紧围绕关心人本身、人与组织、人与环境、人与工作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充分地体现学校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

4.2推进民主化管理,落实政治民主权利

尊重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落实政治民主权利,才是人文关怀的最高层次。在进行教职工管理时,应该重视共同参与和上下沟通,重视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全体教职工都能够参与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学校管理提出建议,这样能够符合教职工各方面发展的需求,充分地体现管理的人文关怀。当制定好制度之后,还应该由教职工进行监督,在监督过程中应该坚持公开制度,对执行程序、所有校务等进行公开,让大家都能够清楚明了。同时,还应该创建完善的监督机制和专门的监督部门,并发动全体教职工进行监督管理,这样能够防止出现弄虚作假、执行不力、暗箱操作等问题,一旦发现上述问题,应该查明情况,并进行严肃、认真处理。

4.3制定完善的制度

在进行教职工管理过程中,如果能够制定符合“人性”的管理制度,重点关注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和价值,重点体现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够充分地激发教职工的热情和潜能,实现教职工的综合、全面发展。高校管理者应该在政治、民主的基础上,不断地健全和完善人文关怀制度,既应该完善实体性制度,还应该完善程序性制度,同时还应该不断完善制度的“立、改、废”程序,以此保证制定的制度能够按照正当的程序执行,一旦发现原有的制度存在漏洞,则应该立即对制度进行修改,如果出现原有制度和人文关怀理念相悖的现象,则必须废除,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地保证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同时,如果缺乏科学的执行制度和程序,一切制度将成为空谈,因此,应该完善程序性制度,并且程序性制度制定的越详细,越能够体现制度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为了进一步完善程序性制度,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应该制定目前缺失的程序性制度,在保证制度合法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尊重教职工,为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着想,充分地体现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这样能够保证高校教育管理有章可循、有章必循以及违章必究,一旦出现侵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现象,必须进行严厉的惩处;另一方面,应该对现有缺少人文关怀、不合理以及不合法的程序性制度进行修改。此外,还应该尽可能地为教职工提供发展机会,帮助和引导教职工进行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体现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尽可能地满足教职工的个性和发展需求,促进教职工的综合、全面发展。

4.4提高高校管理者的行政执行能力

为了将人文关怀理念贯穿整个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过程,除了应该制定完善的人文关怀制度以外,还应该将各项制度真正地贯彻和落实到实处,这就要求清楚地认识到执行的重要性,只有高效地执行才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因此,应该不断的提高高校管理者的行政执行能力,在进行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地体现人文关怀,进而制定出科学、可行的管理制度,并且当制度制定完成后,必须高度重视制度的执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执行程序与监督制度,保证各项制度的能够真正的贯彻和落实到实处。通过健全监督机制,能够对高校管理者的整个管理过程和执行状况进行监督,如果出现执行不到位的现象,应该采取必要的惩处措施进行警示或者警告,进而激发所有管理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执行力,保证各项制度能够真正的贯彻和落实到位。

4.5健全激励机制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高校管理者应该对激励机制进行创新和完善,不断拓展激励领域,更好地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依靠奖金、工资等经济手段为激励的方式,暴露出许多问题,其激励作用也在逐渐地降低。因此,在现代教职工激励管理方面,应该充分地体现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对教职工的激励焦点逐渐转变为人文关怀、柔性激励为主,例如,在教职工的精神需求方面,应该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样能够充分地尊重教职工,基于教职工的不同需求层次,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地体现对教职工的尊重以及自我实现;再如,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激励机制,心理契约和经济契约不同,是存在于员工和组织之间的隐性契约,其核心是让教职工能够明白组织与自身目标的一致性,虽然两者之间没有文字表述,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却非常明确,高校管理者合理地利用心理契约,能够保证所有教职工在动态的条件下,与学校保持良好的关系,实现教职工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地重视教职工管理的人文关怀,关注和关心教职工自身,始终以教职工为本,树立正确的人文关怀理念,推进民主化管理,落实政治民主权利,制定完善的制度,提高高校管理者的行政执行能力,并创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将人文官关怀渗透至教职工管理的各个方面,使高校教职工管理更加人性化,进而实现教职工自身和学校的共同发展,这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0.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篇十

摘 要 高校是培养高等人才之地,因此需要创新教学手段,并且人才除了要有知识储备还需要有良好的人文体育精神,如何在高校教育中践行人文体育教育对高校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高校教育中的传统体育应以人文体育教育为替代。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校人文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高校人文体育教育的构思,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校人文体育教育的实践措施。

关键词 高校 人文 体育 实践 条件及途径

一、高校人文体育教育的特征

高校人文体育教育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之下,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一种教学手段,不但能够充分的体现人文关怀,还能够培養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人文体育教育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人文体育教育面向全体的高校大学生,一个基本的目的就是健身性和休闲娱乐性,在进行教育的时候教师会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也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除此之外,人文体育教育还能够让学生掌握现代的健身方法,让学生充分的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并且形成健全的人格,从高校教育主体和对象来看,高校人文体育教育是以大学生为本的教育。

二、高校人文体育教育的构思

(一)人文体育教育的主体和对象需要重新定位

高校人文体育教育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进行的体育教育,所以教育的主体应该是高校的学生,所以就需要重新定位教育主体和对象,只有清楚明确的定位了人文体育教学的主体和对象才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教育的目标和手段措施也要以高校学生的特点为主,还要充分的结合高校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例如在高校人文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少讲,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联系,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才能更好的进行人文体育教学。

(二)人文体育教育以健身为主,竞技为辅

高校学生的体育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格,并不完全是为了体育竞技,所以人文体育教育一定要以强身健体为重点,体育竞技为辅助,体育教育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形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让学生形成一个完美的体魄,要充分的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减缓压力,得到愉快,增强身体素质。所以,高校需要对人文体育教育的内容重新进行构思,全方位考虑体育给学生带来的效果,让学生掌握强身健体的方法。

(三)注重学生的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校教学的发展,学生面临的教学环境越来越复杂,许多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不断出现,因此为了缓解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人文体育教育也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因为运动会让人感到快乐和放松,所以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体育锻炼是排除心理障碍的一种有效的形式,能够让高校学生放松心情,所以在对人文体育教育内容制定时必须要考虑到高校学生的心理因素,才能更好的发扬人文体育教育的精神。

(四)创新高校人文体育教育方法

在高校人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的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合作性教学方法、探究性教学方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能够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到体育教学的内涵,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感受各种情感。在合作性教育中,学生进行一些游戏或者体育锻炼时需要互相配合,这样一来学生就学会了团队合作。在探究性教学中,学生需要在教学前自己进行探究,明白一些体育动作的要领,只有在充分的探究之后才能体会到某些动作的真髓,因此学生可以经过自我探究发掘自身的潜力,所以,创新高校人文体育教育方法是高校人文体育教育的构思的主要内容之一。

三、高校人文体育的教育实践探讨

(一)制定与落实人文体育教学理论

对于高校来说,进行人文体育教育的重点就是制定与落实人文体育教学理念,只有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才能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因为人文体育教育是教学重点,所以就要从人文入手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的认识人文体育教学的内容,并且形成自我对人文体育的认识,教师通过落实人文体育教学理念的传达来指导学生,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文体育素质的教育目的。

(二)在人文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力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以需要针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内心情感进行教育,加之以体育教育,将心理教育融入到体育活动中,从而有效的塑造学生的个性,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标,教师还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性,让学生充分的实践,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开展公平公正的体育教学活动

在高校人文体育教育中,教师需要充分的开展公平公正的体育竞赛活动,因为体育竞技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体育教学,教师可以在体育课程中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设计一些体育竞技活动的规章制度,并且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从而达到对高校学生体育人文精神的教育目的。

(四)创新人文体育教育的组织方法

高校人文体育教育中,需要充分的创新组织方法,不仅需要充分的重视显性课程的教学,还需要加强对隐性课程的重视,因为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更好的加强人文体育教学的效果, 通过人文体育教育隐形课程的教学有效的促进显性课程的教学,以小群体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手段,配合团队教学和层析教学等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人文体育教育需要从实践出现,首先确立高校人文体育理念,以人为本的进行教学,还需要充分合理的安排人文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体育课程体系,教师也要在教学中创新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优化体育组织的运行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高校人文体育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辉.论高校人文体育教育[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3).

[2] 薛峰.大学的时代精神与高校体育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4).

[3] 吴建平.我国传统人文体育教育观解析[J].教学与管理.2009(1):103.

上一篇: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5以内的加法教案下一篇:希望之星优秀英语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