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荐读

2024-07-17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荐读(19篇)

1.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荐读 篇一

当今的我们,生活在幸福的世界里,学习在幸福的课堂里,休息在幸福的被窝里,玩耍在幸福的时光里。若问幸福是什么,那岂不是太难?

——题记

现在的我们,可以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可以不用飞鸽便传天下信,可以不骑快马不加鞭的联络整个地球。

与西汉的陈平,唐朝的陆羽,明朝的朱元璋比起来,我们难道不是足够的幸福么?

妈妈的童年是在饥饿和辛苦中度过的,她中学时每天上学放学的天都是黑的,即使回家早一点,也不能休息,还要去山上帮姥爷干活,帮姥姥照顾她的弟弟妹妹们;偶尔可以看一两次电影,也要走很崎岖的山路,和众多村民一起看那放了一遍又一遍,红遍全国大江南北的革命热火。

而我的童年,是在妈妈的故事和儿歌,小朋友间的争吵与游戏,老师的教导同作业,爸爸妈妈的宠爱和关心中度过的。

晚上放学回家,远远的望见妈妈在门口等待,是一种幸福;中午吃到热腾腾的饭菜,是一种幸福;早上上学,吃着妈妈辛苦准备的早餐,更是一种幸福!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更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誓言!

2.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荐读 篇二

1 衣食住行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衣食住行是所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中最基础的环节, 可以说任何人的一天都是从柴米油盐开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衣食住行上时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一身身漂亮的旗袍, 把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也让外国影评人惊叹中国旗袍的端庄靓丽。旗袍, 作为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 从民国时期, 由宽松肥大变为窄瘦, 并有长短袖之分。一般款式为紧贴腰式, 直领开右大襟, 两开衩, 钉扣绊, 长至膝下略掩足, 款式高雅, 清新大方, 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至今仍深受欢迎, 并成为中国服饰文化的代表。从满汉全席到民间小吃, 传统文化在饮食上的影响力更是巨大, 饺子、元宵、月饼、京八件、沙琪玛等更是中华传统美食的代表。电影《满汉全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更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中国饮食文化热潮, 人们从世界各地纷纷来到中国品尝地道的中国传统美食。以故宫和拙政园为代表的传统中式建筑, 在雍容华贵中不失娴静优雅, 展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至今仍为世界建筑艺术中的瑰宝。在出行方面, 虽说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经取代了传统的车马舟船, 但是在这些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中随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 比如说, 人们都喜欢在私家车中悬挂保佑吉祥的饰物,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出行方面的物化表现。

2 文化娱乐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娱乐是社会生活的另一个主要方面, 也是社会文化最直接的外在表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人们的日常文化娱乐活动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享誉世界, 齐白石、张大千更是世界级艺术大师, 在2013年12月2日的保利秋季拍卖会上, 中国书画大师黄胄的作品《欢腾的草原》以1.288亿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 人们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喜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国粹京剧更是蜚声海内外, 深受群众喜爱, 梅兰芳、马连良等艺术大师的精彩唱段余音绕梁, 业余票友的精彩唱腔也是功力深厚, 夏日的公园里、广场上经常可以看见票友们在一起切磋技艺, 你方唱罢我登场, 尽情享受中国传统文化为人们带来的快乐。此外, 杂技、下棋、抚琴、扭秧歌等其它文化娱乐活动也深受群众喜爱, 经常在民间的街头巷尾出现, 这些文化娱乐活动都体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3 体育活动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体育活动是群众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 其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十分丰富, 武术、荡秋千、太极拳等中国传统体育活动最为人们熟悉。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 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源于商周时期的军事训练, 至秦汉形成流派, 并有著作记载, 在宋明时期达到巅峰。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荡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 因其设备简单, 容易学习, 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汉代以后, 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体育活动并流传至今, 现在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成为儿童的专项活动。太极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 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 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 中医经络学, 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术。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 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 流派众多, 群众基础广泛, 在公园、广场甚至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练习太极拳的人们。

4 医疗保健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如果说到医疗保健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就不能不讲到中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中国人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医是指中国传统医学, 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 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 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 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 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 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 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 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 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 通过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的方法, 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 进而得出病名, 归纳出证型, 以辨证论治原则, 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 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 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现在中国传统的中医文化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除了亚洲的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这些隶属于中华文化圈的国家外, 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也逐步认可欢迎中医。可以说, 中医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正在以另一种形式弘扬着中国传统文化。

5 人际交往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也不时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特质。谦虚礼让, 诚实守信是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原则, 中庸则是中国人在骨子里透露出的处事方法, 而中正平和、天人合一则是中国人修身养性的至高境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非常注重个人休养和个人品格, 注重人的精神追求与身心和谐, 注重人的道德情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老吾老及人之老, 幼吾幼及人之幼”, 这些传统的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道德行为准则, 不仅要求邻里之间、朋友之间讲求礼仪、互相敬让, 也有利于保持整个社会和谐有序。此外, 儒家思想注重团体意识、注重集体利益, 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重, 强调个人对社会的奉献, 这些优秀思想对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解决当代各种社会矛盾, 医治片面现代化冲击下出现的种种弊端与趋向, 均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综上所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历史上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生活, 在今天,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仍然在群众的社会生活中发挥这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独特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内核, 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拥有的文化价值不仅深深影响着当时的中国社会, 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也有很深的影响, 并蕴含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3.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篇三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化

文化有着区别丁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的诸多个性化特征。因此,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文化总是以自己非凡的方式发挥着非凡的功能。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代表为主题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首先体现在厚德载物思想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理解是天地最大,它能包容万物,天地合而万物牛、四时行。而我们通常谈到的社会结构,广义地讲,它可以指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结构状况。狭义地讲,在社会学中主要是指赎回阶层结构。从具体到社会关系的双方来讲,包括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一般还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等等。而每一种社会关系反映着人们的社会结构方式、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的特点以及民族心理的特点。它往往与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程紧密联系着。

l 中国家庭化的社会结构

在不同的文化系统,人们对人际关系(家庭、亲属、朋友、同事等的关系)的认识以及人际关系本身是不同的。在团体、家庭、个人三者关系之中,家庭具有异常突出的地位,其重要性远高丁团体和个人。在利益问题上,中国人首先考虑的是家庭利益,个人利益和愿望则是次要的,个人的身份、地位、价值、权利、义务、在个体主义较强的文化中,人的独立性较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松弛;在群体主义文化中,人的独立性较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中国家庭化的社会结构构成任何社会的最重要、最基本单位就是家庭。由丁各个国家的文化不同,家庭在文化中的地位也不同。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深受民族、地域和国家的文化传统影响。文化背景不同,家庭的组成及其所占社会地位亦不相同。南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而形成了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最为突出的就是中国家庭地位的突出、家庭化的社会关系等现象。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宗法社会中,家庭是一个最重要的单位,是牛产单位,也是社会结构的基础单位。中国古代一人犯罪有可能“诛几族”,也就是说对一个家族来说,不仅是长幼有序,世代相传,而且他们是荣辱与共、牛死与共的。

在中国人看来,家族亲属关系是人世间最亲密的关系。而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是在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沉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认为宇宙的千变万化都受一个简单的法则支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社会上的一些制度、礼仪、文物、器具都会因时而变,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间的尊卑之序,长幼之伦却永远不变。较之丁当代西方的社会关系,中国的社会关系显得尤为复杂,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的发展与家族乃至国家是密不可分的,这是一种家庭本位的观念,西方社会认为人牛而平等,因为大家为上帝的子民,但在中国社会之中人人讲究孝文化,所谓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体现了儒家亲亲、尊尊、长长的基本精神,它既是纵贯天、地、人,祖先、父辈、己身、子孙,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纵向链条,也是中国一切人际与社会结构得以形成的。

2 中国社会结构的家庭化

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社会关系的家庭化。社会结构家庭化就是将平常人际关系纳入家庭体系中,既以亲属称谓相呼、也以亲属关系相处。对丁朋友关系,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意义。在中国,讲究的是朋友关系时间越长越好,相互承担的义务越多越好。朋友之间常常以兄弟姐妹相称,称朋友的长辈为伯父伯母,朋友的子女为侄女侄儿。更近的朋友关系,则有认亲拜把子。朋友之间如此,邻里间也是这样。例如,“大爷、大妈、奶奶、阿姨、叔叔”等。在西方国家,人们流动性大,一般来说不容易有十几年一直保持联系的朋友,同时西方人喜欢有不同的朋友圈子,但是在朋友之间,并不承担过多的义务和责任。中国人常常将组织称为“单位”,“单位”在人们心中就是一个家庭,人们总是从家庭的角度认识和处理社会关系。从个人来说,就是希望一个组织照顾自己生活的一切方面,解决自己的问题。在家庭中,子女的一切事情都被要求服从父母,所以一切事务当然南父母解决,同理,在组织中当组织成员被要求凡事服从时,当然一切事情就交给单位领导解决了。而在西方,并没有类似的称谓。

正是因为中国人重视家庭以及家庭化的社会结构,重视“内外有别”,所以,在整个社会就形成了特殊的“圈内”、“圈外”关系,即在人际关系方面,很明显的把与自己认识的人区分为“自己人”和“外人”,用不同的标准评价“自己人”和“外人”并与之相处。究其中的原因,这与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家庭化的社会关系密切相连。由丁家庭观念,人们必然将家庭以外的人作为外人。因此,对于圈外人和圈内人有两种不同的态度。

3 总结

4.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 篇四

中国有许多传统文化,比如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其中,我最喜欢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我记得在端午节那天,我妈妈买了一大包粽子,里面有豆沙馅、牛肉馅和蛋黄馅...我问妈妈:你为什么在端午节吃粽子?我妈妈笑着说,“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我母亲告诉我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当时秦国侵略楚国,屈原悲愤跳江自杀。为了防止屈原的身体被鱼吃掉,人们把粽子包起来扔进水里,这样鱼就可以吃粽子了。当鱼吃饱了,它们不会吃屈原的尸体。母亲说: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赛龙舟的习俗。当屈原跳进河里时,人们争先恐后地划龙舟来救他。龙舟到处追着我寻找屈原。后来,一些地方以赛龙舟来庆祝端午节,以纪念屈原。

我喜欢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5.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 篇五

中国书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笔、墨、纸、砚来构成的,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为“文房四宝”,大致是说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

京剧,又叫“京戏”、“平剧”、“国剧”。他是中国传统名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象棋是由两人轮流走子,已“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的一种棋类运动,有着数以亿计的爱好者。

6.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 篇六

每天上学、放学,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去看看这三枚章,因为这样大三个鲜红的印章我从没见过,估计别的地方也找不到。不过红色印章里的那几个字我都不认识,估计我的同学也都不认识,听老师说那些字是篆体。但我是不懂什么篆体的,虽看不懂但觉得那形状很好看,有点像画。幸亏每个印章旁边都有四个隶书体的小字说明,那分别是“浩然正气、博学多才、身心健康”。现在我能把印章里的篆体和旁边的隶书小字挨个对上号了。我们老师说,这印章上的字是从我们的乡贤——吕留良身上提炼出来的。学校期望我们全校学生要做这样的人!

我明白了学校的用意,但是我觉得这么大个的字让人看不懂还是不太好。有一次,回到家和爸爸聊起我们学校的三个章的事,爸爸笑笑说:“孩子啊,真是学无止境啊!你们学校用印章的形式来铭刻这几个字是很有创意的!用印章的形式比单纯写上这几个字来得有文化味,特别是配上篆体后,更显得你们学校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了。那三枚章红底白字,显得稳重、大方、大气。孩子啊!红色表达着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还有种喜庆感。而且印章在我们中国代表了诚信的思想。”我静静地听着,不时地点头。

7.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荐读 篇七

关键词:哲学思维,《文化生活》,思想政治,运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教材共有《经济生活》 (必修1) 、《政治生活》 (必修2) 、《文化生活》 (必修3) 、《生活与哲学》 (必修4) 四本教材。在以往教学中, 我都是按照教材的设置, 先讲授《文化生活》 (必修3) , 再进行《生活与哲学》 (必修4) 的教学, 但在进行《文化生活》的教学中, 总感到知识凌乱, 无从下手, 有些内容难以把握, 学生也反应“听不懂、难理解”。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 我发现, 从宏观上看, 整本《文化生活》教材内容设计思维缜密, 结构逻辑性强, 非常适合用哲学思辨、推理的观点去宏观驾驭和分析教材。因此, 在这一届学生的教学中, 我打破常规, 先进行必修4的教学, 再讲授必修3, 有意识地以哲学思维来解读《文化生活》教材和组织教学。教学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安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思维规律, 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学透教材内容, 教学效果良好。下面,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体会。

一、以“辩证唯物论”的哲学思维来解读教材和组织教学

从知识体系上来说, 《生活与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四大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个核心的原理, 唯物论的核心原理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如果用哲学思维来分析, “文化“可以说属于“意识”的范畴。在实际教学当中, 教师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论”的哲学思维来学习《文化生活》的具体知识点。例如第一单元主要是讲述“文化的作用”原理,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对个人的成长历程中, 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即文化对人生、对社会具有能动的作用。在进行新课教学时, 教师可以先明确教给学生, 这一知识点可以运用“唯物论”道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来分析,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能否从这一角度具体来阐述文化的作用?学生很容易就概括出来“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对人生具有不同的作用,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人生的发展,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人生的发展”。这样, 对“文化的作用”就理解和掌握了。

二、以“认识论”的哲学思维来解读教材和组织教学

《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的途径》是整个第三单元的落脚点, 也是本单元的重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呢?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从“认识论”角度分析, “文化”属于什么范畴?学生很快就给出答案“属于认识的范畴”。教师可再进一步要求学生思考:既然文化属于认识的范畴, 而认识又来源于实践, 那么文化应该如何创新呢?学生很快就明确了:应该立足于生活实践。接下来对文化创新的两条重要途径也就易于理解和把握了。就是这样,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思维来解答和分析《文化生活》的内容, 重难点就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比较中轻松地解决了。

三、以“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维来解读教材和组织教学

辩证法主要是关于“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 教师在分析教材时, 如果用辩证法思维来把握各单元、各课之间的联系, 就会发觉原来《文化生活》也是逻辑清晰、浑然一体的。《文化生活》包括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第二单元主要围绕“文化”, 第三、第四单元主要围绕“中华文化”, 这两大部分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关系。

在宏观把握教材以后, 教师应坚持和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思维组织教学, 并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学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和矛盾分析法看待文化发展系列问题, 提高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和学习效率。例如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中的“文化的多样性与世界性”可以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第四课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则适用“辩证否定”观来进行分析, 既肯定又否定, 既保留又克服, 实质是扬弃。第五课“文化创新的途径”体现辩证法“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及“辩证的否定观”。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的特点, 其中“源远流长”则可运用辩证法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事物是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则可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第七课“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可运用“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及“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其中“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一方面“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可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和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 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中谈到“思想道德建设,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可运用“主要矛盾的原理”, 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则可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四、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来解读教材和组织教学

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围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展开的。“文化”可以说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所以教师可以而且应该充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来解读教材和组织教学。例如“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这一题目要求“文化创新要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可运用哲学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进行讲解;而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则可引导学生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总之, 《文化生活》是高中思想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思维规律, 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 敢于尝试, 勇于创新。同时, 要善于思考, 善于总结, 运用知识间的联系, 巧借哲学思维来解读文化教材和组织教学。这样, 既能使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 便于知识的把握和运用, 同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深刻理解和学透教材而避免死记硬背,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杨.辩证法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1, (1) .

[2]孟庆男主编.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8.荐读《第三军团》 篇八

小说的主人公“第三军团”是由刘天人、鲁湘舟、常振家、陆文虎和骆强五名辅民中学高二的学生组成。他们使坏人闻风丧胆,老百姓们拍手称快,所到之处,都会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七尺男儿不为民 愧对父母枉为人 世间自有正气在 路见不平有须眉 第三军团”。可辅民中学的校长顾永泰以为“第三军团”是一个流氓团伙,让一名新来的教师华晓装成学生,转到高二(5)班去,并调查高二是否有“第三军团”的消息。华晓当学生的这段日子里,发生了许多惊险有趣的事情。

推荐理由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语言幽默诙谐,风格独树一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真实、严峻而又充满希望的生活画卷。

精彩片段

立秋的那天。

细雨蒙蒙飘落,黄昏时分,知了的叫声便显得稀落。

互相诉说着夏日的别离,分明带出一种不可言状的凄凉。尽管明天没准儿更热,但知了们不知道……

一个长得极瘦的中年人吃过晚饭就在住家附近溜达。

路过“辅民中学”的时候,他停住脚步,因为他听见了一丝若有若无、缥缥缈缈的歌声。

歌词当然听不清,但那旋律却从来没有听过。

既不像西北风,也不像东南风,倒仿佛是柔和的秋风轻轻抚摩一排排白杨树的叶翼叫它们安睡的催眠曲。

忽而,那杨树不肯就这样睡去,发出庄稼地里玉米或高粱生长时拔节的嘎嘎声。

但转瞬又变得平静,平静得让人感到哀婉和惆怅……

9.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三年级作文 篇九

先说年的来历吧!中国人有过年的习俗。年的来历很奇特。在很久以前,因人们用红色灯光和响声赶跑了一个每到除夕就从海底钻出来吃人的叫”年“的怪兽,从此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守岁的风俗便成了中国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人们仰望天空如玉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来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又称为”团圆节“。

10.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初三作文 篇十

中国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如:书法、中国结、京戏、脸谱、武术、刺绣、皮影、如意、象棋等等,今天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节吧!

中国节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饰品。它的年代久远,始于上古先民的结绳记事。它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始于唐宋时期。到清明时期人们开始给中国结命名并赋于它丰富的内涵。比如,方胜结代表方胜平安;如意结代表吉祥如意;双鱼结代表年年有余。

通过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我感觉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从每一个人做起,清明时扫墓、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这些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让我们都来学习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吧!

11.找回记忆中的精致生活文化 篇十一

Design Gallery设计荟是INSHOP聚集地的一个独立的创意空间,主要倡导创新和环保。其中15号工作室Studio 15灵感来自Andv Warhol的名言“未来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是为了开放给全球个人设计师的租赁展售单元,目的是让消费者能够直接向设计师购买作品,让设计和创新拥有更为强大的可持续力量。环保地带EC0 Zone筛选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绿色环保设计品牌,传递新时尚生活理念,宣扬环保、再生、可持续发展等观念。INSHOP尊重有创作力的新生力,尊重原创设计,独具一格的特色与品位,并将藏品一样的文化与品位聚集在这里,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体验到大城小店所孕育的精致的生活、富饶的文化。

INSHOP聚集新店推荐

WAN ACCESSORY

WAN ACCESSORY是由设计师万梦易于2006年在伦敦创立的配饰品牌。设计以生机勃勃的自然之息为主旨,间歇流露诙谐的愉悦感,在聚集地的这家店里有不少以色彩、花卉、毛皮和动物为元素的特色箱包和手包。各种不可思议的材质在配饰上的运用是万梦易的标志性风格。

MANMADE NATU RAL

Manmade Natural即一半“人造”,一半“自然”,设计师Tonny LSS是想在这个“Fast Fashion”泛滥的时装世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保存日间消隐的传统手工业。品牌的服饰设计灵感来源于设计师本人最喜欢的艺术大师张大干,因此Manmade Natural的创作都是“大写意”的概念。2013年的秋冬系列称作破墨,宛如蝙蝠侠,均采用了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方式,推崇多元的设计手法,让时装充满了艺术感和层次感。

RENAlTRE

Renaitre源于法语单词“重生”,设计主线为高级定制礼服及婚纱。意在用时装语言来解读“蜕变,重生”。设计师小璃的设计融合东西方美学观点,注重简约的优雅,抛弃烦琐的束缚,以柔和的线条与色调勾勒出浪漫唯美的女性形象。RENAITRE是为独立时尚的女十牛而生的时装品牌。

FAUTEDEMlEUX

FAUTE DE MIEUX(无可比拟,追求更好)的设计师Steve Chiu毕业于美国西雅图Art Instltute,主攻产品设计专业,拥有自己的服装品牌Uppercut Aplnc。而FAUTE DE MIEUX是设计师和他的团队为了上海这个城市特意创立的一个别致浪漫的年轻高街品牌。

12.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荐读 篇十二

关键词:解构主义,创新,解构,娱乐

解构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否定事物原有理念,赋予事物新的思想。从符号学的角度说解构就是能指与所指的重新调整搭配,就是要取消传统的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一个能指并不只指向一个所指。解构主义给人的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见带有解构主义风格的文化现象。文中从解构主义思想的起源谈起,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解构文化现象。

1 解构主义思想的起源及其产生背景

解构主义是属于哲学范畴的现代思想,最初产生于法国。而解构主义这一词出现在建筑领域,大约开始于贝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设计的作品——法国的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建筑评论界普遍认为他的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潮是受解构主义影响的。解构主义不仅影响了建筑方面,它还对文学、音乐、美学以及人们的生活、媒体娱乐等方面产生过巨大影响。

1.1 何谓解构

“解构”的法语为“deconstruction”,是由字头“de-”+“construction”构成的,“de-"有否定的意思,“construction"有“建造,构筑,建筑”的意思。组合到一起,就是“分离”,“解体”之意,汉语就翻译成“解构”了。简言之,即反结构,或分解结构,消解结构中心。解构主义是德里达解构哲学在建筑领域中的实现,代表人物有屈米、盖里、哈迪德、艾森曼、库哈斯、莫斯和蓝天组等。德里达认为必须从原有的哲学体系(结构)里挣脱出来,重新建立新的哲学体系(结构),这就是德里达的解构理论的本质。应该强调的是德里达的解构不是在破坏、捣毁西方的哲学体系,而是在重新确立。正因为解构不是破坏,不是捣毁一种结构,所以解构主义建筑也不是解体,更不是莫名其妙,光怪陆离。解构的手法运用大体包括:消解、分延、重构三种。

1.2 产生背景

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而与此同时现代西方文化也经历了一次新的裂变,社会逐步全面进入后现代时期。这个时期各种文化哲学理论都陷入偏激的政治和论战之中,各种理论群体和流派杂色纷呈,各种文化(艺术、文学、美学、哲学等)倾向更迭裂变[2]。在这个过程中,解构主义的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立的独特观点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反映出西方文化流向的新变化,也标志着各种新思想对现代主义的“反动”和“承续”的逻辑必然性。

2 解构主义建筑

解构主义应该说是后结构主义中的一个独特分支,而后结构主义又是对结构主义的批判。

20世纪80年代,晚期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有了新的发展,以彼德·埃森曼和贝纳德·屈米为代表的西方建筑师把当代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理论应用于建筑创作,提出了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的理念。解构主义大胆向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提出质疑,他的“非理”的理论根据在于发现以往任何建筑理论及建立的秩序都有某种脱离时代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发展变化了的要求。但是对他们提倡的反理性,不应简单地理解成对理性的否定,它主要是冲破理性教条的局限性,引入随机、偶然等被理性排斥的因素。他们重视“机会”和“偶然性”对建筑的影响,对原有的传统建筑观念进行消解、淡化,解构主义在手法上打破了原有结构的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强调结构的不稳定性和不断变化的特性,并提出了消解的方法和两段理论,即“颠倒”与“改变”。同很多建筑师一样,屈米也对传统意义上的秩序提出质疑,他设计的法国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如图1所示。

不用传统的构图手法、等级制度和一些规则原理,而是把公园通过“点”、“线”、“面”三个要素(如图2所示)来分解,然后又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三层体系各自都以不同的几何秩序来布局,相互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这样,三者之间便形成了强烈的交叉与冲突,构成了矛盾[3]。此作品充分体现了解构哲学和解构思想,成为解构主义建筑的典型代表。

3 生活中的解构文化现象

生活中的解构文化在方方面面都有体现,如:电影、漫画、小说、文学、服装、厨艺等,下面从无厘头的娱乐方式以及服装设计角度谈生活中的这类现象。

3.1 “无厘头”娱乐方式的盛行

在现代商业社会高度发展、大众传媒迅速传播的后现代思潮勃兴的时代,一些影视作品,如周星驰的一系列喜剧电影,采用温馨幽默的剧情、荒诞鲜活的角色以及诙谐俏皮的电影对白及配乐,的确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开拓了电影艺术固有的大众化性质,使得以搞笑为主要目的的“无厘头”式的语言和行为成为国内竞相效仿的时尚(“无厘头”原先只是流行于广州佛山一代的一个地域性俗语,指一个人言行无目的,无中心,极其随意)。它与传统的主流、精英文化有着根本的不同,甚至颠覆了传统与精英文化的严肃认真,“无厘头”具有后现代的特征,解构和狂欢是其核心与要害[4]。

在熟知的喜剧影片《大话西游》中,人们思想中原有的《西游记》形象得到全部的重组创新。中规中矩、恪守佛法的唐僧转变成了婆婆妈妈、唠唠叨叨的人物形象,用后现代解构主义词汇解释就是一个啰嗦的符号;白骨精与孙悟空也“划时代”地成了前世的恋人。在这部影片中,猪八戒的妻子是一只蜘蛛精,同时是白骨精的师姐,而非人们熟知的《西游记》中高老庄高员外的大小姐。

在这部电影中,《西游记》中的人物完全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组合、全新的思想,同时也赋予了故事一定的现代感。人们一定对电影中牛魔王的妻子跟孙悟空娇嗔地说到“以前叫人家小甜甜,现在叫人家牛夫人”的场景记忆犹新。这个场景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时代特色。在当代媒体中常常报道的婚姻三角恋、婚外恋的思想,在这部古代经典著作中创新再现,用全新的形象、搞笑的形式来冲击脑海中已有的牢牢固定的思想模式。

前几年的春节晚会中,在赵本山的小品中也常体现这种解构思维。试想赵本山问范伟“1+2等于几”,范伟肯定能马上回答出是3,但是赵本山问范伟“1+2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3”,范伟就回答不出来了。因为他被他固有的思维模式限制了。当赵本山说出在算错的情况下不等于3时,范伟马上根据这种全新的解构思想回答出“1+2在算错的情况下还等于6呢”。可以通过这个例子看出解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能打开人们的固有思维模式,并给予人们一种全新的思维启发。

以上所述是解构的创新思维在娱乐方面的体现。

3.2 时装设计的奇变

当代前卫的服装设计师完全背离服装为人所穿的概念,完全从设计一件独立的艺术品的角度去设计时装,考虑的是“时装”本身而非与人体发生关系的时装。设计师通过偶然机遇、荒诞组合、随意堆砌、解构中心、解构抽象、解构具象等手段来进行创作。胡赛因·查拉扬1998年春夏发布了“皇帝新衣式的作品”。他在沙滩上立三根小棍,棍中间用一根线相连,模特就站在线所围住的区域当中。线象征性地成为“服装”,女模特看起来什么也没穿,但似乎不是绝对的赤裸,她们前面有用一条线构成的“衣”,这是对传统服装意义的彻底解构。既然作为服装最基本的存在条件都可以被颠覆,那么其他准则被颠覆则是很自然的事了。外套可以里朝外穿,露出线头和衬里;针脚外露,粗糙的毛边;女性时装的琐布、没轧完的缝头不是因为缝纫技术太差,而是有意为之的用心设计[5]。

4 结语

“文化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媒介。文化体现了人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进行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成果和过程,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无不与文化相关联[6]。”文化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与人类的生存关系来看,它是人类能动的适应环境和解决生存问题的手段。解构主义思维是一种文化,而文化是优化人的存在。那么解构思想就是为了优化人的思想及生存状态而产生的。在社会生活中解构主义的思维是在思想认识上给人们一种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得力武器。通过对解构主义的吸收转化,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着创新的另类思维,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和触类旁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陈立勋,杨茂川.后现代主义的文化与设计[J].设计论坛,2002(2):57-58.

[3]王向荣,林箐.拉.维莱特公园与雪铁龙公园及其启示[J].中国园林,1997,13(2):69-70.

[4]王宇.浅析无厘头文化[J].影视剧写作,2003(2):29-30.

[5]苏洁.论时装中的解构主义[J].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4(3):74-75.

[6]毛白滔.建筑作品解读[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

13.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三年级作文 篇十三

过年是每个小孩子最盼望的,因为可以一家团圆,可以放鞭炮,还有压岁钱;多么开心呀!可是同学们,你知道过年的来历吗?

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物。它很凶;常常来吃东西,只要是牛,羊,猪,被它见到都得遭殃,“年”兽会把他们都吃了。人们为了不让“年”来破坏这些,于是外出的人都要回来保护家园。就有过年一家团聚的习俗。还有贴对联、贴福字、放鞭炮,都会吓跑年兽,于是过年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我喜欢过年,喜欢这种传统文化。

14.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四年级作文 篇十四

就说春节吧,每年春节都要放鞭炮,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传说从前,有个叫“年”的怪兽,每年大年三十就会到村子里去危害人类。村里的人大惊失色,吓得魂飞魄散,却毫无还手之力,只好能躲一天是一天。因为“年”一次能吃掉整个村子的人,搞得民不聊生,人心惶惶。有一年,这个叫“年”的怪兽又来了。天渐渐黑了,一位大胆的老人点起火堆,顿时熊熊大火燃烧了起来。就当火快灭时,一个小孩子找了根竹节扔进火堆,那时“年”正要吃人,被这突然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吓得狼狈地落荒而逃。

虽然从此“年”不来了,但人们仍旧担心它还会再来骚扰。就这样,“过年放鞭炮”的习俗就形成了。

春节还要倒贴“福”字,因为象征着幸福到了。

过年时,大家除了放鞭炮,还要吃水饺。老师说:“饺子”就是“交子”,意思是说旧年向新的一年交替。而古人在饺子里放一枚铜板,谁第一个吃到装有铜板的饺子,就意寓着今年会很幸运。现在的人们,觉得这样不卫生,改用装一颗蜜糖。

15.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荐读 篇十五

一、委婉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

各民族的语言都有替代‘死’的委婉语在英语委婉语中表达“死亡”的历史十分悠久。也有多种表现形式,有不少源自英语圣经,如:To rest in Abraham’s bosom(在亚伯拉罕的怀里安息);to go the way of all flesh(走众生之路);to go to one’s last reward(得到最后的报偿);to be at rest(安息 );to yield up one’s ghost(断气)等等均表示“死亡”之意, 沿用至今。莎士比亚则是一位划时代的语言大师,在哈姆莱特那篇有关生与死的著名独白中,die和death各仅出现了两次,其余的地方皆使用委婉的隐喻来暗示“死亡”。在这段二百来词的独白中,“死”的委婉说法竟达十种之多,而且构思奇巧,真乃千古绝唱!如:not to be(不复存在);to end them(i.e.a sea of troubles)(结束人世无涯的苦难);to sleep(安眠);to be no more(不再活着);to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air to(结束心头的创痛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不能避免的打击);to shuffle off this mortal coil(摆脱这一具朽腐的皮囊);to make one’s quietus(偿清一生的债务);to fly to other ills that we know not of(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ed(求之不得的结局);the undiscovered country,from whose bourn no traveler returns(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从那里回来过的神秘之乡)。这些委婉语绝大多数是通过隐喻来创造的。这种方法叫隐喻转换法(metaphorical transfer),是构成委婉语的最重要和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480、893)此外,如用answer the final call,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be at peace,to go to one' s long home,go to sleep,return to dust,going to a better world,go to heaven,depart from this world,be out of pain, breathe one’s last,be knocked out,lay down one's pen,be no more,be gone,go to sleep forever,expire,go to the other world,to give up one’s ghost to be gathered to one's fathers, to be taken to paradise等。在比较庄重的书面语中则常用pass away或depart(逝世)西方的基督教徒把‘死’称之谓,to be with God(与上帝在一起)go to one's maker(去见上帝)等。还有一些与死相关的词汇也尽量回避直言其词。如用the loved one,the dear departed,goner婉指死者。当代汉语中的同义委婉语是“去见马克思”为了淡化人们的恐惧心理,coffin(棺材)常被说成casket(匣子)或box(盒子);graveyard(墓地)现在被称为memorial park(纪念公园).这些有关死亡的委婉语都表达了西方人的一种良好的向往,希望离开人世的亲人朋友都能够入土为安,甚至希望他们去世以后有个像大堂、极乐世界这样的好去处

英美文化中大多回避使用“老”这个字眼。“老”意味着衰朽残年,来时不多,人一旦变老,就意味着要被逐出主流社会,表示对社会无用了。特别是由于美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养老压力越来越大以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丁克式生活,老年人似乎成为了社会的累赘。这些便是有关 “老”的委婉语产生的缘由。所以在英美文化中人们总是爱用委婉语来代替“老”这一字眼,有的干脆对其冠以美称。如指老人可用如下委婉语:distinguished,seasoned man, senior citizen,well- preserved man,resident婉指老人院的老人。golden age,adult,third age婉指老年、晚年。to be advanced,elderly,mature婉指老的,年老的。养老院在西方社会十分盛行。因此很多婉指养老院的词汇就产生了。如 :a convalescent hospital,a home for adults,a nursing home,a private hospital,a rest home等。

关于病症和病人的名称也是西方人忌讳的字眼,人们常避粗就细,避俗就雅,表现出一种尊重和超脱的态度。如: 用under the weather来代替sick(患病);用big C,long illness, C.A等来代替cancer(癌症);用have a heart condition来代替heart attack disease(心脏病);用be a little confused,mental trouble, mental来代替insanity(精神病);用the old man's friend(老年之友 )代替pneumonia(肺炎)把leprosy(麻疯病)称为Hansen's disease( 汉森病)把apoplexy(中风)称为accident(偶发症)把indigestion(消化不良)称为overeating(饮食过度),有些使人惊愕的病症常以缩写词或缩写式表示,较易接受T.B.代替(tuberculosis)结核病 ;Venereal(性病,花柳病)用V.D.代替;body odor(狐臭)用BO代替;influenza(流感)用flu代替。

英语中,各种残疾人都可被称为handicapped近年来开始用the mobility impaired(行动障碍者)一词来专指肢体残缺者把the deaf(聋子)称为hard of hearing(耳背);把the crippled( 跛子)称为the handicapped(残废者);把the mad(疯子)称为mentally disturbed(精神紊乱者);把drunkards(醉汉或酒徒)称为alcoholics(嗜酒者)“dumb”“哑”用mute或speech-impaired代替。blind一词可用visually impaired或partially-sighted,甚至还有people with low visual acuity或people with low vision的说法。

二、一些委婉语在教育领域中的使用

在美国的学校里也开始时兴使用委婉语,使用委婉语被视为一条教学规则。美国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相当流行的术语,就是self-fulfilling prophecy,意思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随着教师的语言、态度而变化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仔细推敲其措辞,用“积极用语”来代替“消极用语”。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论一般都采用“抬高词”(uplifting words),因为这样做听起来更温和,典雅和体面;且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恰当地使用委婉语对协调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老师常用能使学生和家长都能接受的方式来描述那些不求上进或学习落后的学生。比如, 一位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在谈到学生学习成绩差时,教师避免用poor,bad等词,而用:He is a below average student,也可说He is working at his own level.当想表达一个学生比较“迟钝”或“笨”时,不用slow或stupid,而是说He can do better work with help.如果说一个生性较懒的学生时,不用lazy,而用underachiever(未能充分发挥潜力的学生),但有时也用于一些委婉的批评,The student is lazy.(这个学生很懒)表达为I’m afraid he has to exert himself in his study.(恐怕他在学习上对自己得施加压力.)如果一位学生在考试中作弊(to cheat in the exam)则称作to depend on others to do his/her work。这样听起来就不刺耳。又如,把“低能儿”说成educable,trainable, a bit slow for his age等;special students通常指有残疾的学生;visually retarded students则指盲人学生。credibility gap经常撒谎的学生;seems to feel secure only in group situation结帮做坏事的学生;resorts to physical means of winning his point or attracting attention动辄动武的学生,等。“文盲” 说成verbally deficient。诸如此类的委婉语还有:用to have a tendency to stretch the truth.(有夸大事实的倾向)来代替to lie sometimes。

三、结论

英语学习者还需要了解一些不同领域的委婉语,有助于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水平,增强英语交际能力。因此课堂上也应该加强委婉语的教学,以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信心,融洽师生关系。

摘要: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委婉语应用广泛,它涉及到日常生活、文化教育、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本文只就委婉语在日常生活及文化教育这两方面中的使用进行归纳与探讨。

16.传统纹样在现代生活用品中的运用 篇十六

关键词:传统纹样;剪刀;黄金饰品;生活用品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上下五千年历史,留给了我们很多知识、经验和技艺。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的创新,由古至今,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但传统风俗的一部分依然存在,传统纹样就是其中的一个宝藏。传统纹样应用广泛,我们常常能在身边的物品中发现它的身影。传统纹样的寓意大多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文章从传统纹样的象征性入手,在此举例两种生活用品,分析和阐述传统纹样在其当中的运用

一、传统纹样的种类

从祖先们烧制陶器开始,就产生了为其装饰的纹样。最初的纹样只是为了让物品不显得单调,随着人类思维日趋成熟和文明的形成,慢慢形成了具有寓意的图案,统称为传统图案。我国传统纹样可分为五大类,一是几何纹样,几何纹样一般由点线面构成的具有审美价意义的图形,属于抽象图形。除了在最原始的陶器上用几何纹样做装饰,春秋战国时期,几何纹饰也被作为主纹样,常见的有连珠纹、云雷纹、菱形雷纹等。

二是动物纹样,动物纹样是指以动物形象为题材装饰在器皿、服饰、兵器等日常生活用品中。常见的有螭纹、龙纹、凤纹、饕餮纹。

三是花鸟昆虫纹样,花鸟昆虫纹样多是简单概括花鸟走兽的外型而产生,例如荷花、牡丹、桃子、柿子、孔雀、鸳鸯。其中花卉纹样在日常生活中较常出现。花本来就是一种极为美丽的植物,国有国花,市有市花,不同花有不同花语,代表不同的精神,牡丹的富贵、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样,运用花纹的时候,设计师已经开始注重精神层面。

四是吉祥纹样,从古至今,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从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产生不难看出,从始祖开始,我们便有一种独特的信仰。这种信仰能通过吉祥图案表现出内心的希望。甲骨文创始的初衷是为了记载祭祀活动的过程以及结果。历代统治者和民众迷信鬼神,在做任何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而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寓意平安、富贵等,便会把象征着这类意义的图案通过刺绣的方式绣在服装、手绢、屏风上。在制作器皿时也会加入吉祥纹样。

五是人物纹样,新石器时代彩陶的特色装饰,常用彩绘、刻划的方法表现人面形象。眼睛睁或闭。例如人面鱼纹彩陶盆,还有一种舞蹈纹——描绘人的舞蹈场面,以人物为主,常与几何纹样一同出现。还有农耕图和八仙纹。八仙纹是典型的宗教纹样,以八仙为题材,也有用八仙手持之物作为代表,称为暗八仙。民间祝寿多以八仙为题。

二、生活用品中传统纹样的运用

1.张小泉剪刀

张小泉剪刀,是浙江杭州市知名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以做工严“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这是我国杰出的剧作家田汉1966年走访张小泉剪刀厂写下时的一首赞美诗。

张小泉剪刀除了做工严格,在剪刀的外型上也独具传统特色。有松枝仙鹤纹 云纹 龙凤纹 藤条纹等。

云是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在古人的眼里,这种自然现象被神秘化,有“祥云”的说法;同时,云游天空,谈云即谈天,云又代天。这样,云就从双重的角度被视为吉祥。“云纹”是以云的卷曲为图,早期常出现在青铜器上。又有“青云”的说法,比喻高官爵位,故有“平步青云”、“青云直上”等,都是祝福官运亨通之意。张小泉剪刀则是把云纹和剪刀的造型融为一体,颜色是经典的古铜色。剪刀下层是典型的手拿圆环,上层用勾云纹巧妙地把剪刀和下层圆环连在一起。在夸张化处理的勾云纹处正好能放入一只手指,更方便使用。

龙凤也是一种最常见的传统纹样,描绘龙与凤相对的飞舞的画面。中国古代把龙比喻权威,神圣,而仪态俊美的凤却比喻仁爱和祥瑞。龙与凤结合则是太平盛世,高贵吉祥的含义。仙鹤寓意延年益寿,与松树一起寓意松鹤延年。龙凤纹和

松枝仙鹤纹都采用浮雕的方式,放置在剪刀手柄处。两种花纹均在银底的剪刀手柄上用金色装饰。或打破原来封闭的构造,把整个手柄变成一条龙,上方弯出龙头,下方露出龙尾,生动了不少。这种让整个手柄处都采用金色,颇有富贵大气的感觉。还有一种藤条纹,腾条纹通常放在剪刀手柄中间,或是以镂刻的方式出现。

张小泉剪刀正是把传统纹样融入剪刀外型的设计,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生活。

2.老凤祥等黄金饰品

在老凤祥黄金手环里有以荷花图案为主,采用镂空的形式制作,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与女性的传统美德相符合。男性手链则采用龙的造型,龙头与龙尾相扣,龙身是象征财富的铜钱花纹。还有一种,手环中一条张嘴的龙与一只凤共同围绕着一个“囍”字。双喜字在手环正中间位置,龙凤纹面对“囍”字,身体随着手环形状收缩。手环采用半镂空、半开合形式。龙凤的头、双喜字、以及周围的祥云图案为实,龙凤的身体和其他部位则是镂空状态。三种吉祥纹样寓意着龙凤呈祥和双喜临门

除了手链,项链挂坠也是人们最喜爱的饰品之一。黄金常和玉石搭配在一起,且多是黄金作为纹样,用浮雕的方式印在玉上。周大生珠宝中就有这样的设计。以和田玉为底,周围镶上金边,玉石的下半部分是鲤鱼跳龙门纹样,寓意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另一种挂坠,同样用和田玉作为底,呈圆柱状,一只龙纹样盘绕着圆柱,龙尾在圆柱底部,龙头在圆柱顶部,有一种环绕着向上飞的动感。还有一种特别的设计,上面是黄金为底镶嵌一颗圆形翡翠,两条细小的链子连接着下方,下方是扇形和田玉底,浮雕着荷花纹样。整个挂坠用的是古时君子所持的折扇外形,又纹以荷花。看上去颇有文人的气质,一看就能联想到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君子。

除了这种金、玉结合的挂坠,纯金吊坠也很多。大多也是采用镂空、浮雕、雕刻的制作方式。孔雀图案在我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黄金吊坠中的孔雀图也很多,通常简单的表现孔雀头部及身体,开屏时的羽毛占据五分之四那么多。孔雀头部在上方,未开屏的羽毛一片一片有规律的垂直向下。或是头部在下方,形象的表达开屏时羽毛向上张开的动感。

结语

传统纹样是种既简单又复杂的文化。简单之处在于,我们生活与其中,每个人都可以对此滔滔不绝;复杂之处在于每种纹样中的故事,不深入研究很难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我们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人,在追求现代发展的时候一定要好好运用古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宝藏。在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中创造出让中华文化屹立与世界之林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尹笑非.中国民间传统吉祥图像的理论阐释[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17.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400字 篇十七

我和哥哥还有妈妈来到图书馆。到了图书馆,我们直奔大厅,呵!大厅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我看见上方天花板挂的都是谜语条幅,我问妈妈猜灯谜的由来。妈妈说:“猜灯谜啊,在秦汉时只是一种书面创作,三国时代,猜迷盛行。在宋代出现灯谜,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彩灯上供人猜。”

妈妈的话还未说完,我和哥哥已被条幅上有趣的字谜吸引了,“三人同日见,百花齐争艳”,“春。”哥哥立刻猜出了谜语面。我也不甘示弱,“一月一日非今天”,我迫不及待地回答:“当然是‘明’了。”

我和哥哥正兴高采烈猜谜的时候,“叮铃铃!叮铃铃!猜灯谜的你赶快来……”广播里传出喊声。

妈妈向我们两个跑来,招手让我们过去。到大厅时,活动已经开始了。因为我的哥哥个子一米八,他来读题目,我和妈妈来猜。

“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字,我和妈妈想了想,我大喊:“是告,告字!因为上面有个牛字,牛下面的一竖被一个口字吃掉了,所以是告!”妈妈听了我说的“告”字,就去和主持人说了一下,那个主持人说:“您猜对了,给您领奖卡,凭领奖卡可在前台领取奖品。”我和哥哥欢呼着,拉着妈妈便去了前台,换来了一头毛绒“小牛”,应该是“牛气冲天”的寓意。

当我还想猜一条谜语时,但每个人只能猜一条,我只能看别人猜了。“三水压倒山”,一个小朋友大喊:“是当!是当!”小朋友在一片掌声中换取了一只“小猫”。猜灯谜活动在继续进行中,不时传来一阵欢声笑语。

18.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 篇十八

我特别喜欢武术。武术有很多招式:马步、鞭腿、旋子…武术还能强身健体,对身体有好处呢!最早看少林武术上了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上有好多小和尚在表演武术。其实,我们老师在体育课也给我们教了几招功夫。妈妈告诉我说:“我们登封是著名的武术之乡呢!”怪不得,妈妈带我上少林寺玩看到那么多外国朋友啊。我看少林武术是太酷了!学武术对身体很好,武术精神更是我们要吸取的。

其实,除了武术之外,我还喜欢放风筝。春天到来的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去草地上放风筝,放风筝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哦!开始放的时候要把线扯开,看风往哪个方向刮,要面向逆风放的。而且要注意快速的奔跑几步,让风筝平稳的升上天空。看到漂亮的风筝飞上天空,我高兴的同时,也会非常担心,风筝是否会咔吧掉下来!哈哈,不过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我还是很有成就感的。这就是风筝给我带来的最大快乐!

传统文化的文学宝库也深深的吸引着我,从《三字经》、《论语》到《唐诗》《影响孩子一生的——神话故事》、《三国故事》等。最让我骄傲的就是,有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走在回家的路上时,我给爸爸妈妈讲了一个神话故事“泰山石敢当”。爸爸妈妈说“还不知道石敢当是一个那么勇敢的小孩子呢!以为是泰山的石头很厉害,敢站在那里挡呢!”妈妈大力表扬了我。看来多看书真是有好处啊。《三字经》和《论语》中还有很多做人的道理,《三国故事》有古代作战的计谋和诀窍。这么多的文学经典象一个丰富的宝藏吸引着我。

19.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荐读 篇十九

关键词:群众舞蹈;群众生活

群众舞蹈活动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社会作用:

一、群众舞蹈具有满足群众自娱自乐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群众对业余文化生活也会随之产生更高的要求。群众舞蹈是从群众自娱性开始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抒发喜怒哀乐的时候,就会伴随着舞蹈的存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相应提高了,电影、电视、戏剧等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们更愿意参与到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中来,而群众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使人们更容易参与到其中,舞蹈所独有的审美情趣,是其他娱乐活动所无法替代的。在这种情况下,群众的参与意识更加强烈,希望从自身的投入中展示生命的情怀,并从中获得审美价值和生命情趣,群众喜欢上了自娱自乐的舞蹈活动。为消除疲劳、陶冶情操、焕发精神,他们自觉地步入了自我娱乐的舞蹈当中,在舞蹈中人们不再只是观众了,而更多的是“表演者”。他们通过舞蹈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个性,舞蹈已逐渐成为群众乐于接受的艺术活动,满足了群众自我娱乐的需求。群众需要舞蹈,离不开舞蹈,舞蹈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具备重要的作用。

二、群众舞蹈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居住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居住面积大了,环境好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邻里间的相互接触越来越少,邻里间的情感交流也随之淡漠,邻居之间相互不认识、在园区里形同路人。街道、社区的群众舞蹈活动,客观上为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架起了桥梁。在城市里不论公园、广场、街道、社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文化活动形式,大多是以群众舞蹈为主,有东北秧歌、健身舞、百姓健康舞等等,这些别具特色的群众舞蹈,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居民百姓,他们在工作之余、茶余饭后,纷纷走出封闭式的高楼庭院,参加到社区、广场文化活动中来,既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打破了居民之间互不相识、互不往来的沉闷局面,使那些有着相同情趣、相同爱好的社区居民相聚在一起,抒发情感,建立友情。群众舞蹈所表现的形式是一种群体活动,人们是通过这种群体的表现,来展现舞蹈集体美,所以人们在相互配合之间产生默契,进而增加彼此之间的友谊,在追求美的同时,促进了邻里间的了解,增进了邻里间的和谐。

三、群众舞蹈具有强身健体、美化心灵的作用

舞蹈是人的肢体语言。舞蹈以人体为表现工具,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畅性动作来表达情意。舞蹈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化活动,它融音乐、美术等艺术元素于一体,是高雅的全身性的文化活动,它即能健身、娱乐、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也可以使人精神焕发、身心健康,在优美节奏中享受着生命的快乐,并不受场地、器材和锻炼者年龄、性别的限制,动作的繁简、难易可以根据舞者自身的需要而编排,是大众易于接受,易于开展的大众健身的最佳方式。现在舞蹈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项极受欢迎的艺术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过大,身心常常处于紧张疲劳的状态,跳舞能够消除多余脂肪,改善人体心血管循环和呼吸系统状态,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提高人体四肢与躯干及全身的协调能力。

舞蹈是一种比一般意义上的运动更为高级的运动,在身心两个方面都达到调试和发展,尤其对中老年人保持一颗年轻心,延缓衰老,延长青春是大有意义的。在人们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舞蹈作为一种欢快、节奏感强的群众文化形式,健身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人们通过运用形体自由地表现心灵,抒发内在情感,可以使人们在美的愉悦中充分发展,使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重力、节奏、人体平衡得到训练,可以培养人们对人体美,对时间、空间的感受,使舞蹈成为锻炼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想象力的一种极好的形式。

人们在不断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对健体强身也愈加重视,以各种形式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而舞蹈恰恰是强身健体的载体,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人们有节奏的运动着全身。而音乐在群众舞蹈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编舞者对音乐的欣赏不同,而编排出的舞蹈也不同,所以,给群众舞蹈带来了各种风格的各个领域的音乐,而音乐所表现的都是各国、各民族最优秀、最美好的语言,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人们在跳舞的同时净化和美化了心灵。

事实证明,群众舞蹈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群众舞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以社会的、时代的文化意识为内核,是一种具有精神内涵的文化状态,它以一种艺术样式为外表,形成一种辐射面极广、牵动人心极强、对社会生活无所不及的融精神性、文化性、审美性为一体的文化实践活动。而群众舞蹈发展的历史表明,群众舞蹈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

群众舞蹈活动从来没有今天这样蓬勃发展。人们在自娱自乐的同时,强身健体、愉悦心情、缓解压力、增进友谊、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社会主意精神文明中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上一篇:养老院献爱心活动总结下一篇:初识ppt的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