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芣苢赏析

2024-09-01

诗经芣苢赏析(精选5篇)

1.诗经芣苢赏析 篇一

诗经芣苢全文

芣苢

先秦:佚名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译文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注释

⑴采采:采而又采。芣苢(fúyǐ ):植物名,即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⑵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⑶有:取得。

⑷掇(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⑸捋(luō):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

⑹袺(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⑺襭(xié):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

赏析

“芣苢”即车前草,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时所唱的歌谣。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这话虽说想像的成分多了些,体会还是很准确的.。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合适于许多人在一起唱;一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袁枚曾经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随园诗话》)说《诗经》不宜盲目效仿,当然不错,但他所取的例子,实为不伦不类。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而一个人在那里把蜡烛芯剪了又剪,还唱着“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没有别的解释了。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来的滑稽,并非《芣苢》不值得赞叹或绝对不可以效仿。

关于当时人们采芣苢的用处的问题,毛传说此草“宜怀任(妊)”即可以疗治不孕;又一种说法,是认为此草可以疗治麻风一类的恶疾。这两种说法在中医学上都没有根据。现 在中医以此草入药,是认为它有清热明目和止咳的功能,草籽据说可治高血压。这还罢了,也可以勉强地说,《诗经》时代的人是相信车前草是可以治疗不孕或麻风的。但即便如此,这诗仍然有不可理解之处:不孕或者家里人生了麻风,都是极苦恼的事情,不可能有一大群人为此而兴高采烈地一边采车前一边唱着歌的道理。拿方玉润所推想的情景来看这样的解释,尤其觉得不对劲。

所以应该给《芣苢》以另一种更合理的解释。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的一句话:“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乡野的穷人。可见到了清代,还有穷人以此为食物的。在朝鲜族(包括中国境内和朝鲜半岛上的),以车前草为食物是普遍的习俗。春天采了它的嫩叶,用开水烫过,煮成汤,味极鲜美。朝鲜族是受汉族古代习俗影响极大的民族,朝语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读音。可以推想,中国古代民间也曾普遍以车前草为食物,只是到了后来,这种习俗渐渐衰退,只在郝懿行所说的“野人”中偶一见之,但在朝鲜族中,却仍旧很普遍。

以此释《芣苢》诗,就觉得容易理解了。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荠菜花实在说不上好看,只因荠菜是江南人所喜爱的野菜,对于穷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们连它的花儿也生了偏爱。车前草较荠菜更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爱。如方玉润之说,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2.诗经芣苢赏析 篇二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为中国文学留下了重章叠句的复沓章法、开创了比兴寄托手法、关注现实的言志精神以及优良的抒情传统。其中对人物的刻画也别具一格,有“亹亹”的文王,也有“嗟嗟”的臣子,更有“同我妇子,饁彼南亩”的劳动者。而对于女子的描写则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卫风·硕人》堪称其中的典范之章。

《硕人》开篇云: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这是对美人身材和衣着的描写,所谓“硕人”即高大而又白胖之人,复加一个“颀”字,就更加精简传神地将这位女子亭亭玉立的形象完美地表现出来。同时通过“锦褧衣”即女子的锦服以及外面披着的麻纱罩衣,我们可以初步确定这是一个贵族家之女。这样,开篇的简单勾勒就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紧接下来的身份交待则证实了她是齐侯的娇贵之女,卫侯的妻室,同时是太子的同胞之妹、邢侯的小姨妹,谭公又是她的亲姐丈。表明此女不但是贵族出身,而且是出于王侯之门、帝辇之家。

这一“身材——衣着——身份”的顺序安排足见作者匠心独运之力。首先这符合欣赏者正常的思维范式,“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直观感受。看到一个妙龄女郎伫立在眼前,第一眼看到的一定是她的身材和衣着。而对于女子身份的交代则是思维的再次深入,是进一步的了解。这种顺序之安排能够抓住欣赏者思维的渐进过程,表现出清晰的叙述思路。其次,这样的顺序安排能够起到提悬之功效,会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此女如此这般身材“硕”“颀”,衣着又如此华丽,身份又如此高贵,那她的相貌又当如何呢?于是,下文对女主人公年轻貌美的泼墨铺陈也就水到渠成: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塑造人物的亮点之二是外貌描写的独特艺术手法。首先,排比句式中的恰切比喻质朴巧妙。“柔荑”是柔嫩的茅草芽,这一形象的比喻将“硕人”的手之娇贵表现得极其贴切自然;而“凝脂”则写出了“硕人”肤色之白。《正字通》释“脂”曰:“禽兽腴也……凝者为脂,释者为膏,《诗·卫风》‘肤如凝脂注‘脂寒而凝者言白也。”将“硕人”皮肤之白比作“脂”,不但道出了肤色之白,而且更强调了皮肤的细腻润滑之特征。下面的“蝤蛴”“瓠犀”“螓首蛾眉”等等都是用原始先民所熟识的动植物形象来进行比喻,这不但体现了《诗经》质朴无华的文风,而且也使读者体验到一种纯真而自然的美,字里行间彰显出一种返璞归真的魅力,并反映出当时历史条件下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状态。其次,这段描写大到“手”“肤”“领”“首”,小至于“眉”“齿”,体现出一种宏观与微观协调的描写风格,与紧接着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典型神态达到了有机的统一。“《卫风》之咏硕人也,曰:‘手如柔荑云云,犹是以物比物,未见其神。至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则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直把个绝世美人活活地请出来在书本上滉漾。千载而下,犹如亲其笑貌。”清代孙联奎的这句评论可谓真知灼见。

《硕人》塑造人物的亮点之三是对周围环境的比兴渲染: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这种环境的描写为“硕人”之威仪造势,用她乘坐之车的豪华及周围景象的盛庶,更加凸显出这位“敖敖”“硕人”的身贵位显。“四牡有骄,朱幩镳镳”以及“河水洋洋,北流活活”等等又都充盈着一种原始的蓬勃生命力,昂然中展现出动静结合的动感之美。至此,《硕人》篇通过巧妙的编排顺序、排比式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典型性的场景渲染,完成了对一位贵族少妇的完美塑造,一位绝代佳人在幽古书香中呼之欲出。

参考文献:

[1]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诗经》全文讲解 诗经赏析 篇三

【作品介绍】

《螽斯》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关于诗旨,《毛诗序》云:“《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点出了诗的主旨。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描写,后两句颂祝。而叠词叠句的叠唱形式。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最鲜明的特色。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诗经赏析栏目。

【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

《诗经·周南·螽斯》译注

题解:祝人子孙众多原 文译 文注 释螽斯羽1,诜诜兮2。宜尔子孙,振振兮3。螽斯羽,薨薨兮4。宜尔子孙,绳绳兮5。螽斯羽,揖揖兮6。宜尔子孙,蛰蛰兮7。蝗虫张翅膀,群集低飞翔啊。你的子孙多又多,家族正兴旺啊。蝗虫张翅膀,群飞嗡嗡响啊。你的子孙多又多,世代绵延长啊。蝗虫张翅膀,群聚挤满堂啊。你的子孙多又多,和睦好欢畅啊。1.螽(zhōn 终)斯:或名斯螽,一种蝗虫。一说“斯”为语词。2.诜(shēn 申)诜:同莘莘,众多貌。3.振振(zhēn 真):盛貌。4.薨(hōn 轰)薨:众也。或曰形容螽斯的齐鸣。5.绳绳:不绝貌。6.揖(jí 集)揖:会聚也。揖为集之假借。7.蛰(zhí 执)蛰:和集也。

【F-005】螽斯

【题解及原文】祝福人多子多孙,兴旺发达。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注释】

1、螽(中zhōng)斯:昆虫,又名蜇螽,身体绿色或褐色,触角呈丝状,善于跳跃,雄的前翅有发音器。

2、诜诜(真shēn):与后文振振、绳绳、揖揖、蛰蛰均言其多且聚集成群。

3、薨薨(哄hōng):虫群飞的声音。

4、宜:当然,无怪。

【白话翻译】

蜇螽的翅膀多又多,你的子孙聚成群。

蜇螽的翅膀轰轰响,你的子孙绵绵长。

蜇螽的翅膀聚纷纷,你的子孙难数清。

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诗经赏析栏目。(www.xigutang.com)

【讲解】

“子孙”,是生命的延续,晚年的慰藉,家族的希望。华夏先民多子多福的观念,在尧舜之世已深入民心。《庄子·天地》篇有“华封人三祝”的记载:尧去华地巡视,守疆人对这位“圣人”充满敬意,衷心地祝愿他“寿、富、多男子”。而再三颂祝“宜尔子孙”的《螽斯》,正是先民这一观念诗意地热烈抒发。

关于诗旨,《毛诗序》云:“《螽斯》,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妒忌,则子孙众多也。”点出了诗的主旨,但拖了一个经学的尾巴。朱熹《诗集传》承毛氏之说。还作了“故众妾以螽斯之群处和集而子孙众多比之”的发挥,没有贯彻其“《诗》作诗读”的主张。对此,姚际恒一并认为“附会无理”(《诗经通论》);方玉润进而指出:诗人措词“仅借螽斯为比,未尝显颂君妃,亦不可泥而求之也。读者细咏诗词,当能得诸言外”(《诗经原始》)。确实不可泥求经传,而应就诗论诗。

体会意象,细味诗语,先民颂祝多子多孙的诗旨,显豁而明朗。就意象而言,飞蝗产卵孵化的若虫极多,年生两代或三代,真可谓是宜子的动物。诗篇正以此作比,寄兴于物,即物寓情;“子孙众多,言若螽斯”,即此之谓。就诗语而言,“宜尔子孙”的“宜”,有“多”的含义;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古文宜作■(上宀中多下一),窃谓宜从多声,即有多义。‘宜尔子孙’,犹云多尔子孙也。”而六组叠词,除“薨薨”外,均有形容群聚众多之意。易辞复唱,用墨如泼,正因心愿强烈。就诗篇编排而言,前篇《湍尽纷:匦禄樾腋#此篇继而祈颂多生贵子,不仅顺理成章,或恐正是编者苦心所系。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描写,后两句颂祝。而叠词叠句的叠唱形式。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最鲜明的特色。如果说,“宜尔子孙”的三致其辞,使诗旨显豁明朗;那么,六组叠词的巧妙运用,则使全篇韵味无穷。方玉润《诗经原始》评曰:“诗只平说,难六字炼得甚新。”《诗经》运用叠词颇为寻常,而《螽斯》的独特魅力在于:六组叠词,锤炼整齐,隔句联用,音韵铿锵,造成了节短韵长的审美效果。同时,诗章结构并列,六词意有差别,又形成了诗意的层递:首章侧重多子兴旺;次章侧重世代昌盛;末章侧重聚集欢乐。由此看来,方氏的评语似可改为:诗虽平说,平中暗含波折;六字炼得甚新,诗意表达圆足。另外,在朱熹《诗集传》中,《螽斯》是比体首篇,故用以释比。其实,通篇围绕“螽斯”着笔,却一语双关,即物即情,物情两忘,浑然一体。因此,“螽斯”不只是比喻性意象,也可以说是《诗经》中不多见的象征性意象。(陈文忠)

【寒砧记】关于“宜”字:“宜”,古文字指祭祀的牺牲(半个牛或者羊)放在几案上。即行祭祀,神必佑之,带来好处,所以宜有“有利于”之意。

★ 看图理解句子教案讲解

★ 雅思阅读的题型分类简明版讲解

★ 阅读教学中的词语理解的讲解

★ GRE数学和VERBAL部分题型数量细节讲解参考

★ GRE阅读逻辑题型思维能力训练技巧讲解

★ 理解唯美句子

★ 理解感言句子

★ 文言文的赏析理解以及答案

★ 14种雅思阅读题型技巧讲解之观点匹配题

4.诗经名篇精选赏析 篇四

一、《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或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二、名篇欣赏

关雎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参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悠哉悠哉⑨,辗转反侧⑩。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11)。参差荇菜,左右芼之(12)。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注释

①关关:雎鸠和鸣声。雎(jū)鸠:水鸟名,即鱼鹰。一名王雎。相传这种鸟雌雄有固定配偶,古人称为贞鸟。②洲:水中陆地。③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丽的样子。淑:品德善良。④君子: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好逑(qiú求):好的配偶。逑,配偶。⑤参差(cēn cī):长短不齐。荇(xìng杏)菜:一种水生植物,花叶浮水丽,嫩叶可食。⑥流:顺着水流之势去采。⑦寤:醒着。寐:睡着。⑧思服:思念。⑨悠哉:思念又深又长的样子。⑩辗转反侧:即翻来覆去,卧不安席。(11)友:亲爱。(12)芼(mào冒):选择。

导读

《关雎》是《诗经》首篇,历来学者都很重视,自汉以来的多数学者认为是歌颂“后妃之德”。但就该诗本义来说,这是一首一位青年炽热地追求一位美丽善良姑娘的恋歌。诗一开篇,即向读者展现了一对相亲相爱的雎鸠,在河中小洲上关关地鸣叫求偶,此情此景触发起诗人自己对河边采荇菜姑娘的爱慕与追求,他反复地倾诉着自己内心缠绵难解的思慕之情。诗中“求之不得”一句,突然掀起热恋中的曲折波澜。紧接着“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两句形象逼真的描绘,更显得爱情的真挚和可贵。末章在诗人的热切想象中,以和美的琴瑟和欢乐的钟鼓来与姑娘亲近,使她快乐,实现了一对有情人结成伴侣的美好愿望。这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首爱情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对美好婚姻的追求。而且这首诗

比兴手法十分高妙,它将外在的自然景物与人物内心的情感和谐地统一起来,从而使景中涵情,情中蕴

景,达到自然契合,浑然一体,意境优美而隽永。“关雎”一词,已广为流传,成为纯洁美好的爱情象征,所以该诗是我国爱情诗之祖。

桃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桃之夭夭,有蕡其实⑤。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释

①夭夭:树枝柔嫩随风摇曳的样子。一说茂盛而艳丽的样子。②灼灼:花朵鲜艳盛开的样子。华:同“花”。③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女子出嫁。④宜:和顺、善。室:谓夫妻所居。家:谓一门之内。此句言善处室家和家人。⑤有蕡(jī):指桃实大而多。⑥蓁蓁(zhēn真):叶子茂密的样子。

导读

这是一首祝贺女子新婚的诗。全诗构思工巧,层层递进。首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句就给读者带来一片生机勃勃、春光明媚的自然景色,又象征正是青年男女嫁娶的大好时光,并烘托着容貌如花的美丽新娘的青春气息,预示着婚姻的美满幸福。接着二章、三章,用桃实硕大且多,象征新娘多子多孙;用桃叶茂密葱绿象征新娘于归后,家族昌盛,使全诗洋溢着民间婚嫁热情欢快的生活气氛,真是天然妙笔!清人姚际恒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诗经通论》)而且《桃夭》所创造的比兴,已成为后世文学作品中的成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也被后世奉为结婚的楹联,可见其影响深远。

木瓜

投我以木瓜①,报之以琼琚②。匪报也③,永以为好也④。投我以木桃⑤,报之以琼瑶⑥。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⑦,报之以琼玖⑧。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注释

①投:赠送,木瓜:椭圆形,似小瓜,浅黄色,味芳香。古代风俗,有以瓜果之娄作为定情信物。②报:回赠。琼琚(jū):枕美的佩玉。③匪:同“非”。④好(hào):爱。⑤木桃:即桃子。⑥琼瑶:佩玉名。⑦木李:即李子。⑧琼玖:佩玉名

导读

这是一首男女互相赠答的情诗。从《诗经》中的有关诗《邶风·静女》、《郑风·女曰鸡鸡》、《溱洧》以及《陈风·东门之枌》和本诗来看,男女赠物以定情,以永结同心之好,已成为周代社会的一种习俗了。本诗抓住“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典型细节,一连三章,以质朴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欢乐的情调,回环迭唱,热情赞美和充分反映了古代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生活以及忠贞不渝的美好愿望,从而使这首诗熠熠生辉,千古以来,流传不衰。辛延年的《羽林郎》、繁钦的《定情诗》和秦嘉的《赠妇诗》等明显受本诗的影响。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注释] 1.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一说刺卫宣公纳媳。2.静:娴雅安详。3.姝:shū美好。4.城隅:城角隐蔽处。5.爱而不见:通“薆ài”隐藏。见,出现。6.踟躇: chíchú徘徊不定。7.娈:(luán)年轻美丽。8.贻:yí赠送

9.彤管: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

10.说怿:说,通“悦”。怿,喜爱

11.牧:野外。

12.归:通“馈”,赠。

13.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引申之为草木嫩芽。象征婚媾。

14.洵:实在,诚然。

15.邶:bâi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汤阴东南。

16.有炜:wěi形容红润美丽。“有”为形容词的词头,不是“有无”的“有”

17.匪:通“非”。不,不是。

18.女:通“汝”,指“荑”。

黍离

彼黍离离①,彼稷之苗②。行迈靡靡③,中心摇摇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⑤,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1)黍:糜子、小米。离离:繁茂的样子。②稷:高粱。③行迈:行走。步行缓慢的样子。④中心:即心中。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⑤悠悠:悠远的样子。⑥噎:食物堵住喉咙。这里指忧深气逆,咽喉哽塞。

导读

这是悲叹周室颠覆,寄寓忧国之思的怀古诗。《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从诗意来看,其说是可信的。全诗三章,每章开首两句写景起兴,景中含情;中间四句摹写诗人“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的神态,这是由于诗人目睹昔日故都的宗庙宫室的故址上已长满了黍稷,出于对故都故国的怀念之情,内心痛苦惆怅,心神不定地徘徊在镐京的废墟上;末尾两句直抒胸臆,呼问苍天,在这含蓄地责问中,流露了诗人深沉的历史兴亡之感和怀念故国之思,感人至深。《黍离》也因此成为亡国之思的代名词,不断为后世诗文辞赋所代用。如曹植《情诗》:“游子叹黍离,处者悲式微。”向秀《思旧赋》:“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等等。方玉润《诗经原始》眉评说:“凭吊诗中绝唱也。唐人刘沧、许浑怀古诸诗,往迹袭其调。”所以该诗堪称怀古诗之祖。

无衣

岂曰无衣①?与子同袍②。王于兴师,修我戈矛④,与子同仇⑤!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⑥。王于兴师,修我矛戟⑦,与子偕作⑧!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⑩,与子偕行(11)!注释

①岂曰:难道说。②与子:和你。袍:长袍。犹今之披风,白天当衣,夜晚当被。③王:指秦君。

因秦人称其国君为王。于:语助词,犹“川’。兴师:起兵。④修:整治。戈、矛:古代的主要兵器。⑤同仇:共同对敌。⑥泽:通“祥”,贴身内衣。⑦戟(jǐ已):古代一种戈、矛合一的兵器。既能直刺,又能横击。⑧偕作:协同行动。⑨裳:战裙。⑩甲:铠甲,即用皮革或金属片制的护身衣。兵:兵器。

(11)偕行:一起前往。

导读

这是一首秦民相约从军的军歌。秦国地处西域,经常遭受少数民族的侵扰,因而不得不进行频繁的自卫战争。《无衣》就是骁勇善战的秦民所唱出的一首威武雄壮的军歌。全诗三章,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开篇,在一片“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的豪迈而坚定的回答声中,表现了士兵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在“王于兴师”的号召下,秦民磨好戈矛,同赴战场,同声唱出“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的雄壮歌声,慷慨从军,共御外侮。这首诗语言干脆利落,音凋高亢激越,节奏铿锵有力,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鼓动性。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军歌,对后世反侵略的卫国战争具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子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②。纵我不往③,子宁不嗣音?④ 青青子佩⑤,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⑥,在城阙兮⑦。一日不见⑧,如三月兮!注释

①青青子衿(jīn):青衿,指汉民族服饰。现在则解释为恋人的衣领。但是,实际上是指扮作春神的年轻人所着的青衿。因此,这句是召唤春神的话。

②我心:焦急等待着春神的少女之心。

③纵:纵然。不往:不能去,指凡人成不了神仙之意。

④宁:怎能。嗣音:寄个信来,指春风送信。嗣(似sì):《释文》引《韩诗》作“诒(贻yí)”,就是寄。音:谓信息。这两句是说,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这样断绝音信了吗?

⑤佩:指男子腰中佩玉的绶(丝)带。

⑥挑兮达兮:来到。“挑”谐“到”音。“达”谐音“踏ta”。

⑦城阙:城门,由东门迎春神。是男女惯常幽会的地方。闻一多《风诗类钞》:“城阙,是青年们常幽会的地方。”

⑧一日不见:表示恋慕之情的惯用语 导读

过去把这首诗解释为刺“学校废”,谓“乱世则学校不修焉”。以后则理解为女子思念恋人的歌。后者是现在仍存在的解释。但实际上,这首诗应视为描写少女迎接春神时的心情。

此诗由三章构成。第二章是第一章的重复。也就是说,在第一章中把“青衿”作为春天颜色的象征,用呼唤的口吻表达少女盼望春神来临的心情。这种心情是全篇的主题。第二章以重复第一章的形式写成,但期待的心情比第一章更为强烈。第三章是个转折,表示春神终于来到城门之上。这里综合表明了少女相思之情。尤其前两句是少女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欢呼声。而且起着由前半部的静态转为后半部的动态的中继作用,从而使诗歌变得更加生动感人。

由此可见,这是一首对春神的恋歌,也可以说是一首迎春神歌。

北国的冬天寒冷而漫长,春日姗姗来迟。从当地人的心理出发,这个少女的心情是很有代表性的。击鼓

击鼓其镗1,踊跃用兵2。土国城漕3,我独南行。从孙子仲4,平陈与宋5。不我以归6,忧心有忡7。爰居爰处8?爰丧其马?于以求之9?于林之下。死生契阔10,与子成说1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12,不我活兮13。于嗟洵兮14,不我信兮15。【注释】

1.镗(tánɡ堂):鼓声。其镗, 即“镗镗”。

2.踊跃:双声连绵词, 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3.土国:或役土功于国。漕:地名。4.孙子仲:卫国大夫。

5.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6.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7.有忡:忡忡。

8.爰(yuán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 爰丧其马: 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9.于以:于何。

10.契阔:聚散。契,合;阔,离。11.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12.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13.活:借为“佸”,相会。14.洵:远。

15.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评析】

这首诗很多人可能没读过,但其中有一句相信很多人都能说出来,这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诗经》中的名句,表达了人们珍惜爱情,希冀白头到老、共渡一生的美好愿望。全诗的内容主要是写一位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得归,回忆起新婚时与妻子的誓言而残酷的现实却使誓言落空。诗人采用赋的手法,铺陈直叙,将士卒长期征战之悲、夫妻不能团聚之苦表现得十分真切感人。

诗人以“击鼓其镗”起兴,通过震耳的鼓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了厮杀惨烈的战场上。“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但还是在国境以内,每天都可以回家,回到自己心爱人的身边。现在“我独南行”,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的怨恨愤懑之情。南行之后,“不我以归”,长期不许我回家,这就不得不让人更忧心忡忡。叙事向前推进了。作者心中一片茫然,不知何去何从,身处何方。茫然中马儿也丢失了,它去哪里了?也许马儿也不喜欢这战争苦役,它一定是去了树林之中。这时诗人想起了新婚时和妻子说过的话:“死生契阔”,“与子偕老。”面对生离死别,我心不变。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头到老。紧承上面的誓言,诗人又回到了冷酷的现实中。离别得太久了,很难与你来会面;相隔得太远了,不能实现那誓约。字里行间流露出士兵深深的自责与遗憾。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平凡的相许,却又那样的刻骨铭心。死亡在这样的誓言下,已经全然消散了它的惨烈与悲凉。这个男子以他的心灵之美,对战争进行了无言的控诉,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弦。这爱情的盟誓,已经成为了千百年来恋人们和夫妻间永久的追求与不变的情怀。

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家靡室,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注释】:

薇:野豌豆苗,可食。作:生,指初生。止,语末助词。曰:言、说。一说为语首助词,无实意。莫:即今“暮”字。

靡室靡家:无有家室生活。意指男旷女怨。猃(xian,上声)狁(yun,上声):即北狄,匈奴。不遑:不暇。启:跪、危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故有危坐、安坐的分别。无论危坐和安坐都是两膝着席,危坐(跪)时腰部伸直,臀部同足离开;安坐时则将臀部贴在足跟上。

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烈烈:犹炽烈。载饥载渴:则饥则渴;即又饥又渴。戍:防守。定,止。

聘:问,谓问候。刚:坚硬。阳:十月为阳。今犹言“十月小阳春”。靡(gu,上声),王引之释为无止息。启处:犹言启居。孔:甚,很。疚,病,苦痛。常:常棣,既扶移,植物名。路:假作“辂”,大车。斯何,犹言维何。君子:指将帅。戎车:兵车。牡:雄马。业业,壮大貌。定居:犹言安居。

捷:接。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騤(kui,阳平):雄强,威武。腓(fei,阳平):庇,掩护。翼翼:安闲貌。谓马训练有素。弭(mi,上声):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鱼皮制的箭袋。

日戒:日日警惕戒备。棘:急。孔棘,很紧急。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思:语末助词。霏霏:雪大貌。迟迟:迟缓。【赏析】:

《采薇》描述久戍在外的士卒在回家的途中的情景。诗人一开始就交待了回家的时节,正是岁暮,而从与玁狁作战的战场上归来,又是何等的有幸。自然会在战后的归途中回忆当时戍边作战的艰苦,忍饥挨饿,不遑启处,战事频繁,形势危急。抚今追昔,诗人借景写情,感时伤事,表现深沉的行役之思,而诗人善于以物写时令,以柳代春,以雪代冬,而且以薇菜的“作”、“柔”、“刚”交待时节的变化,叙述战时的生活,又隐寓戍边之久远。尤其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更增强了哀乐的情感表达,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末尾与首间照应,使通篇结构完整,严谨统一,又见出诗人构思的精巧。

三、《诗经》中的经典名句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语出《诗经·周南·桃夭》。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此以桃花的鲜艳茂盛比喻新嫁娘美丽成熟的风韵,语言质朴,但不乏流丽之态。

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语出《诗经·卫风·硕人》。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这两句诗从动态的角度描述了卫庄公的夫人庄姜令人消魂的风采,微笑时酒窝中贮满了爱意,双目流动时,明亮的眸子更是黑白分明。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语出《诗经·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东周初年,王朝大夫重返镐京,见到宗庙破败,黍稷离离的荒凉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诗人说,了解他的人知道他心怀忧郁,不了解他的人会以为他在寻找什么,老天在上,到底是谁造成了这种局面?后一句尤为发人深省,其中既有对周幽王无道的谴责,也有对犬戎入侵的不满。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语出《诗经小雅采薇》。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

这几句诗反映了守边战士在返回故乡的途中所表现的凄凉之感,诗中的“杨柳”和“雨雪”已经完全人格化了,它们和作者一道担负着人生的重压,成了人生聚散离合的直接参与者,此中语言的清新圆润,很容易使人想起魏晋以后诗歌的风调。

5、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语出《诗经郑风风雨》。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鸡乱叫,这个时候女主人公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因此,意中人到来时,不由得欣喜若狂。诗句风格直率,无忸怩之态,十分快人心意。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语出《诗经秦风蒹葭》。译:芦荻青青,白露成霜,在这寂寞的秋日,亲爱的人儿却在水的那一边。

诗人以秋景作为发端,可谓道尽了人生的忧患。因为秋天是生命走向死亡的季节,天人相对,不能不激起满怀的悲绪,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普遍的悲凉感,而这几句诗可谓其滥觞。

7、如切如磋①,如琢如磨②。出自《诗经·卫风·淇奥》。

译:①[切、磋]本义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为学问上的商讨研究。②[琢、磨]本义指制玉器时精细加工,比喻对德行或文章修饰使其精美。

8、投①我以木桃②,报③之以琼瑶④。出自《诗经·卫风·木瓜》。①[投]这里指赠送。②[木桃]就是桃子。③[报]回赠。④[琼瑶]美玉。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9、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呜》。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10、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出自《诗经·小雅·棠棣》。译:兄弟在家中争吵,但对外来的入侵和侮辱却共同抵御。

11、高山①仰止,景行②行止(jǐng háng xíng zhǐ)。出自《诗经·小雅·车舝(辖)》。①[高山]比喻道德崇高。②[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

大致意思是赞颂孔子的品行才学象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作为为行为准则。

1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呜》。

译:它乡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1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自《诗经·小雅·小旻》。

解释: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临:靠近;渊:深水坑。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履:践、踩在上面。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14、出自幽谷①,迁于乔木。出自《诗经.小雅·伐木》。

①幽谷:深谷。迁:迁移。乔木:高树。原指鸟儿从幽深的山谷迁移到高树上去。比喻乔迁新居。

15、靡①不有初,鲜②克③有终。出自《诗经·大雅·荡》。①[靡]没有谁。②[鲜(xiǎn)]少。③[克]能。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原句大意是没有谁向善没有一个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16、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美丽贤德的,正是我的好伴侣。

17、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18、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

原诗描写一位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这两句是说姑娘的心因思念情郎而悠悠然。正因为“青青子衿”在姑娘眼前不断闪现,以致刻骨铭心,才使姑娘对情郎的思念呈现出了绵绵不已的状态。这两句非常逼真地把热恋中的姑娘的含蓄、多情的心态刻画了出来,可谓淋漓尽致。后来“青青子衿”又引申为高士、贤才,曹操在《短歌行》中就曾用这两句诗表达他对天下贤才的渴望。

1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20、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简单说就是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

2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译: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我曾经对你说过,我愿意握着你的手,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2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魏风·硕鼠)译:老鼠老鼠,别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可从不把我顾。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2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译: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24、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经·小雅·天保》

5.《诗经》赏析(最终版) 篇五

一、《诗经》概说

(一)《诗经》的名称、分类及篇目:、《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有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 篇,《诗》,或以诗篇的约数称《诗三百》,汉代儒者尊之为经典,始称为《诗经》。、《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指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诗经》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是指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雅”分为大雅、小雅,“雅”诗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些民歌。“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诗经》有标目的诗共311篇,实际留存305篇。305篇中,包括国风160篇,雅诗105篇(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诗40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称为“笙诗”。“笙诗”之称,可能源于它们用笙演奏,“有声无辞”,属于“过门曲”之类。

4、风雅颂:风雅颂是指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对《诗经》作品的三种分类。“风”是指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诗经》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是指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雅”包括大雅、小雅。“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二)《诗经》的作者和年代:

1、《诗经》中各篇诗歌的作者,绝大部分已不可考。其中民歌是民间普通人的口头创作,不能确指作者为谁。至于一些贵族文人的作品,除《鄘风·载驰》(许穆夫人)等个别篇章外,其余篇目作者已不可考。

2、《诗经》作品的写作年代,总的说来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但具体作品难以指明写作年代。一般说,周颂当产生于西周初年,鲁颂是周平王东迁以后的作品。商颂可能是东周宋国的作品。大雅的大部分也当产生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产生于西周后期。小雅、国风的少数篇章当产生于西周初年,大部分产生于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

3、《诗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它产生的地域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到了江汉流域(周南、召南)。

(三)《诗经》的结集和流传:

1、关于《诗经》中民歌的汇集,后代有“采诗”之说。采诗的目的是作为统治者了解民情的一种手段。大约还为了供祭祀、征伐、狩猎、宴庆举行仪式时用来演奏。《诗经》中贵族文人作品的汇集则是通过“献诗”的方式来完成。周代有让公卿列士献诗的制度,以表达他们对政事的批评或歌颂的意见。这两部分诗汇集到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选订而成为“以乐语(诗)教国子(贵族子弟)”的课本(《周礼·春官》)。孔子删诗之说并不可靠,也许孔子做过一番“正乐”之类的整理工作。

2、春秋时期,《诗经》被广泛应用于祭祀、朝聘、婚礼、宾宴等各种典礼仪式,以美刺为手段的内部政治教育,以及通过赋诗言志而表情达意的社会交往和外交应对。春秋晚期,孔子在私人讲学中把《诗三百》作为政治伦理教育、博物知识传授的教本。秦朝焚书,《诗》依靠口耳相传得以保全。汉朝时期,传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鲁诗出于鲁人申培,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由其传授者毛公(大毛公鲁人毛亨、小毛公赵人毛苌)而得名。鲁、齐、韩三家诗属今文经学派,兴盛于汉武帝后百余年间,后相继失传。毛诗属于古文经学派,东汉以后,盛行于世,流传至今。

二、《诗经》的思想内容

(一)周部族史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五篇作品,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出世到武王伐商的许多传说和史迹,比较完整地勾画出了周人的发祥、创业和建国的历史,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二)政治怨刺诗。这类诗歌是生活于乱世之中的诗人们的怨愤的倾诉,不平的心声。《诗经》中有不少暴露政治弊端、反映阶级对立、揭露权贵者荒淫的民歌,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表现劳动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情绪,《邶风·新台》、《鄘风·相鼠》揭露和嘲讽权贵者的无耻丑行。大雅、小雅中的政治讽谕诗,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如《大雅·荡》、《小雅·正月》,暴露弊端,批评国政,讽谏君主,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对后世诗人影响较大。

(三)兵役、徭役诗。这类诗歌表现了苛严的兵役、徭役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如《齐风·东方未明》、《邶风·式微》、《豳风·东山》、《卫风·伯兮》、《小雅·何草不黄》等,反映了征夫及其家人的哀苦和悲伤,表达了人民渴望过正常和平生活的愿望。

(四)婚姻爱情诗。这类作品在《诗经》民歌中占很大比例。

1、大量的爱情作品表现了男女恋爱生活中各种情景和心理,如《周南·关雎》等,写出了对爱情的热烈憧憬和坦率表白;《邶风·静女》等,描写了恋人幽会时的兴奋和不安;《秦风·蒹葭》等,表现对所思者一往情深的执著追求;《郑风·将仲子》等,揭示了外来干涉给恋爱中的青年 1 男女造成的压力和创伤。这些作品感情淳朴、真率、健康,内容广泛,真实反映了青年男女在爱情生活中的忧喜得失。

2、《诗经》中还有不少关于婚姻生活的诗篇,其中以《邶风·谷风》、《卫风·氓》为代表的所谓“弃妇诗”,描述了沉痛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在夫权制度下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鞭挞了薄情寡义的负心者。

(五)农事劳作诗。《诗经》民歌中的许多作品反映了人们从事劳动的情景,如《周南·芣苢》、《魏风·十亩之间》,描写了劳动的愉快感受;《七月》等诗则展示了农奴们一年四季紧张辛苦的劳作生活。

(六)爱国抗敌诗。《秦风·无衣》表现了人民同仇敌忾,团结御敌,保家卫国的精神。《鄘风·载驰》也是一首著名的爱国诗篇。

(七)歌功颂德诗。在《诗经》的《颂》及二雅中有不少歌功颂德之作,它们或颂帝王、歌天命,或颂战功、扬王威,或颂宴饮,赞嘉宾,总的说来思想内涵及文学价值不高。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

《诗经》作品以朴素自然的写实风格为基调,主要表现为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思想感情。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征役诗,还是来自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爱国诗,大都紧贴现实,直面人生,反映人民朴实的生活和愿望,是他们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诗经》中的作品,很少虚幻的描写,抒情叙事都有很强的写实性,产生出真实自然的艺术效果,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

(二)形象的塑造

形象的塑造上,诗经也表现了现实主义艺术的特色,在 大部份的抒情诗中,作者通过主人公内心直接的倾诉,表现了他们的欢乐与悲哀,激起读者的同情,而让读者看到主人公的行动及其性格特徽,和他们不同的面貌。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含义,朱熹《诗集传》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用现代的话说,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如《豳风·七月》、《大雅·生民》几乎通篇都用赋的手法进行描述。比,就是打比喻,对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况。如《魏风·硕鼠》用老鼠比喻贪婪的统治者,《卫风·硕人》用一 连串比喻来展示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兴,即是起兴或发端。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用一两句话写一下周围的景物,以引出所要歌咏的对象。兴还可以起到联想、象征、烘托气氛的作用。如《周南·关雎》以关雎鸟的鸣叫,引出描写主人公对“窈窕淑女”的思慕。《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象征姑娘的艳丽青春。

(四)叠章结构和四言句式。

1、章节回环复沓是《诗经》作品篇章结构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所谓复沓,就是指一首诗若干章的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在这些章节的对应位置上更换少数字词,反复地咏唱。这种结构形式便于记忆和传唱,起到加强抒情的效果。如《周南·芣苢》、《秦风·蒹葭》等就是这种结构。

2、《诗经》的句式(句型、句法)多是四言一句,但也依据需要而灵活多变,从一言到八言的句式都有。

(五)生动的语言与和谐的韵律。诗经的语言,准确、优美,富于形象性,特别是作者们根据汉语音韵配合的特点,运用了双声(如“参差”“玄黄”等)、叠韵(如“崔嵬”“窈窕”等)、叠字(如“夭夭”“忡忡”等)的语词来描摹细致曲折的感情和自然景象的特征,增加了形象性和音乐性;如用“关关”、“灼灼”拟声状貌,声情毕肖,因而收到了较大的艺术效果。动词、形容词极多,使用精当、细致、准确。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格,使作品异彩纷呈。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以“子衿”借代所思念的人;“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的句式对仗工整,用“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反衬主人公的痛苦心情,都令人赞叹。双声叠韵叠字的运用很有特色,如参差、窈窕、辗转、洒扫、拮据、崔嵬、滂沱、逍遥、翱翔、绸缪等。《诗经》的用韵有隔句押韵、句句押韵、句尾韵、句中韵等多种形式。

(六)生动的描写,精炼优美的语言

诗经中的景物描写对人物也起了烘托的作用,如“蒹葭”则以“蒹葭苍苍、白露如霜”的清秋的萧瑟的景象,衬托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不见的空虚和怅惘。“桃夭”则以鲜艳盛开的桃花起兴,衬托出将出嫁的少女们光采焕发的姿容。

(七)形式的多样化

诗经在形式上多是四言一句,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变化,许多诗常冲破四言的定格,而杂用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或八言的句子

四、《诗经》的抒情特色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忧伤感情的时候,总体上比较克制而显得平和。克制的感情,特别是忧伤的感情,是十分微妙的。它不像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喷涌而出,一泄无余,而是 委婉曲折,波澜起伏。由此,形成了《诗经》在抒情方面显得细致、隽永的特点。这一特点,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后来的诗歌。

五、《诗经》的影响

上一篇:一年级数学教师发言稿下一篇:新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