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诚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性(通用6篇)
1.会计诚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性 篇一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会计管理创新毕业论文
摘 要: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已经越发举足轻重。通过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针对会计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企业会计管理的发展方向与理论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和举措
关键词:市场经济;会计;管理;创新能力;战略
1 市场经济体制对会计管理的影响?
当前企业会计管理中存在最为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会计在企业中的角色异化,权利集中而又不具体地在企业管理中行使职权,往往造成了企业管理中会计这一职务就成了一个“另类”。由于会计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主要负责财务往来,财务状况分析,在管理阶层并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管理作用,导致会计在企业的经营行为中缺乏创新能力,惰性增加,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反差
1.1 会计管理缺乏细化?
企业会计管理也就是会计的对象管理。现行的模式是以价值运动作为会计管理的对象,对于管理目标只有定位在有形的资金、资产、成本或者是生产环节的流程管理,换句话说也就是仅仅局限与资产的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的对象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会计管理对象要适当地进行修正,把管理对象量化、细化
1.2 会计管理职能的确认?
企业会计管理传统意义上来说,对于其管理职能确认,我们只有通过对会计的工作,目标与管理对象进行整合,而并不具有资源整合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行为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的会计管理职能首先是不再是单纯地管钱、管帐,而是要引申到企业的成本预算,质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中去。会计的管理职能的转变完全可以改变企业的经营策略和战略方向,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会计管理的面就更加广泛,最为主要的职能则是通过会计的有效管理,规避企业风险,使企业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1.3 会计管理的理论影响?
会计理论的发展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发展规律和模式,就企业本身而言,会计管理是担负着企业的资金管理,成本管理,而统合与企业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培育对于企业会计来说,是新的历史时期企业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的一个核心学说,如果单一地去用财务管理来考量一个企业会计的管理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理论本身是站不住脚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管理理论内容首先是把会计管理提升到了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位置,仅仅次于决策管理之下,比销售、生产与企业内部的其他管理都具有他特殊的价值和前瞻性
1.4 企业风险探索和利益评价?
市场经济的体制客观上是使企业蒙受着机会与与损失的可能,这种可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知识经济的比重扩大,企业会计就必须具有正确的风险观,善于捕捉企业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把企业的风险控制到最低。还有就是要正确对企业的利益做出评价
2 企业会计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创新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树立正确的会计管理观念?
(1)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根据传统的会计管理办法对过去的会计管理做出评价。并以此来指导现时事务。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的创新要求企业会计要通过对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与办法发现问题查找不足,更好地把握未来,真正做到深入地服务与企业。建立面向未来的会计管理观念和理论体系;构建一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互吻合的会计管理组织和方法体系;改变传统的以财务分析,财务往来统计的单一管理模式,深入到企业的全面管理中去;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会计管理的动态体系建设和信息化建设
(2)就是树立创新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进入市场经济的前提就是以创新为企业发展的灵魂,常理说,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的发展,没有创新也就难以体现会计管理的先进性。因此,企业会计管理就必须具有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
2.2 会计管理要适应网络化,商品全球化的发展?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商品价格比、质量比都已经随着全球企业的商品一体化发展越来越透明,企业要想使自己的商品更具有竞争力,就要在管理上下足功夫。那么会计管理则担当着企业商品以及企业经营行为。既然企业参与到了全球化的竞争中,那么企业的管理行为也必然地参与到竞争,这种竞争的表象尽管是质量、价格、服务的竞争,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管理的竞争。作为企业管理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会计管理则必须要服从与企业管理的需要。企业会计管理创新能力既要能处理好企业内部的财务事务,管理事务,更要强化信息化管理,依靠网络优势,最终把市场竞争中反馈回来的数据调整为企业全面管理的依据,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3 会计管理的转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会计在很多企业中有“第三者”之称,也就是说既不完全附属与管理者,又不能完全地代表企业的员工。这个矛盾所在就很难使会计管理真正意义上介入企业的管理中。就此而言,应该是会计管理的理论矛盾点所在。当前有一种说法就是把企业会计管理“独立”出来。显然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脱离了企业管理的会计管理理论是不具有科学依据的,更深一个层面来看,会计管理的转型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必然,管理内容的多元化使得会计管理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的经营行为中,尤其在生产与人力资源管理中,会计管理应当量化成本,量化人力资源的动态价值,把企业内部资源作好统筹分配,实现资源内部资源到资本的转化。如果仅仅是财务管理或者成本的管理,那么势必对企业的管理一些盲区问题是鞭长莫及的。会计管理的定位应当是体现会计管理的全面性与复合性,在管理层面要发挥其决策的作用,在生产销售中又要发挥好其服务作用。在会计管理的转型中,笔者认为:
(1)要加强会计的管理能力培养,对企业中的风险规避,财务分析有着预知和处置能力;
(2)就是对成本环节的控制,做好产品或者商品的.投融资分析,通过财务分析完全体现企业的资金能力并做好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效益管理;
(3)就是做好企业员工的业绩评价与薪金管理工作,体现优金优劳,劳动强度,劳动成果与薪水的同比性;
(4)有就是依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终端反馈,把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形成良性的开发趋势,在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对人力的报酬、投资、福利、待遇做好科学的统筹安排
2.4 优化管理质量,完善评价体系?
会计管理做为一项考量企业综合发展成果的一个杠杆,对于管理的影响决不是传统意义的那么简单,在计划经济时期,会计的管理模式比较片面,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会计就是管钱,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管理会计也应用而生,会计管理的内容在传统的管理基础上也逐渐也在向管理方面表现的更多。管理质量关系到生产管理、质量安全管理、人的管理、成本的管理,总之企业的管理都存在着质量的优劣,优秀的管理必然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劣势的管理则可能为企业埋藏更多的不稳定因素,会计管理作为一个综合管理的体系,作为管理者的决策参谋,好的会计管理质量关系到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于企业内部员工的绩效评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能力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则是企业内部的评价机制,只有做好企业内部的评价机制才能发挥人的潜力,使企业获得最大化的效益,同时也使企业的管理产生最大化的效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的内容会随着企业的发展更加丰富起来,企业的管理水平高低仅仅依靠企业决策者与员工的自率在当前环境下是不可能的,那么会计管理的作用力就必须存在,而且是企业管理的中流砥柱,那么加强企业会计管理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就非常必要,尤其在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完善,知识经济扩张,全球商品化的今天,会计管理更加任重道远,因此加强会计管理研究就显的更具有广泛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心合.会计是现代企业代理关系中的第三者[J].财务与会计,,(10).
[2]@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3]@伍中信.试论会计的本质和立场[J].财会月刊,,(2).
2.会计诚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性 篇二
1 坚持“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
1.1 坚持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理念,坚持财务公开
财务分析与评价是企业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财务分析,可以有效地运用企业的资产获取更好的效益,同时,对提高企业活力有很好的积极效果。但是在企业中财务分析与评价仅限于公司管理层与财务部门,员工往往是不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长此以往企业职工缺乏归属感,而且也不利于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因此,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必须引导到企业财务管理中。
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中,那么首先要进行企业财务公开,让每一位职工都可以清楚地了解企业的财务运行状况及经营状况。企业通过将财务信息公开,可以让职工了解到自身对企业的贡献,同时也让员工了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位置及发展的具体状况,这样就可以让员工融入企业的发展中,同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及主人翁精神,在利益共同体之下员工必将以良好的工作热情投入工作之中。企业管理者考虑到公开财务信息好处并且作为凝聚人心的方法,促使每个员工都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1.2 有利于加强自主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理念。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不仅可以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很好的激发出来,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理念,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及工作积极性,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1.2.1 有利于提高成本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理念可以提高员工的自身管理,在企业中提倡节约成本,让企业的成本意识能够深入人心,同时激发员工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及自己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具体职责。通过员工自发的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让每个员工都能自觉做到降低成本,为企业节流。
1.2.2 有利于质量意识
企业发展的保障一是成本,二是质量,企业对质量管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直接影响着企业今后的发展。良好的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基石与根本保障。如何才能确保质量这就需要基层员工有质量意识,如何才能让员工具有质量意识,企业通过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理念,让每个员工都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中激发员工的质量意识,企业通过组织让员工参与学习提升员工的质量管理意识,同时让每个员工都能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通过基层员工的质量意识确保企业的质量达标,从而实现产品质量的稳步提升。
2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2.1 加强企业的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企业要通过控制企业成本、扩大资金引入,通过充分挖掘企业内部的潜力,让科学的企业管理可以体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以某酒业公司为例,该公司由成立之初销售额1060万到目前的市场销售额4.5亿,销售收入呈现直线式的增长。该企业在成本管理中有一项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在企业内部从上级到基层员工始终将“增产节约、节能降耗、增收节支”的宗旨贯穿于企业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该企业通过严格执行《原辅材料管理制度》,提高供应厂家的材料利用率,通过强化管理费用的标准与范围,重新修订《办公用品管理制度》,通过各个渠道与方法将没必要开支节省下来,不仅有利于将资金运到到其他的项目,还同时养成了员工的良好习惯。
2.2 企业要实现财务管理全程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管理不仅可以简约、便捷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同时能够准确、及时的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这样就可以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更好的依据。除此之外,企业要进一步的完善会计核算体系,通过加强会计核算提高财务的工作效率。
为了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体系,企业应该从会计凭证的处理、损益核算到财务报表的制作等流程方面入手,通过强化制度及加强管理提高财务对企业的全程管理和控制。例如:某酒业公司通过将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都纳入公司的财务部统一管理范围中,包括广告费、促销费、市场费用等都进行统一的管理,通过将各种费用进行相互稽核、相互管理的模式对财务核算的运作体系做了更加完善,实现了财务对价值系统的全程的控制,这就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保障。
同时,为了确保企业的财务部门更好的配合公司流程运作,定期派遣财会人员进行会计培训,通过强化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及提高整体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更好的贯彻该公司的《办公用品管理制度》、《小车费用管理制度》、《仓库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等,财会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财务工作的质量。
2.3 企业要加强会计报表、财务报告与财务分析编制
企业应该根据我国的财务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编制中期和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为了让员工参与到财务分析与评价中来,企业可以定期对财务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让员工了解企业的经营财务状况,并对企业财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建立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常态,实现企业内部员工的信息的实时了解与分享。
3 结语
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理念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工作热情与能动性。因此,随着企业制度的建立,坚持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理念必须重视发挥全体职工的主人翁的精神,从而形成一种自主财务管理模式,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质量,员工主动性的发挥势必带动企业的良性发展。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务管理在企业的运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如果企业缺乏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就难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下来。本文就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以人为本企业财务管理重要性进行探讨,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途径。
关键词:财务管理,以人为本,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耿孝恒.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09:142-144.
[2]刘晓日.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0:116-118.
3.会计诚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性 篇三
【关键词】 诚信原则;信用;价值
市场经济秩序运行的道德“软约束”机制已然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为此,我国政府曾多次召开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会议,从2008年的“问责年”中我们可以窥见政府规范市场的决心与力度。从近年揭露出来的走私、骗税、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以及建筑领域招标弄虚作假和金融领域大案来看,破坏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之猖獗、问题之严重,性质之恶劣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如果任由这些问题存在和蔓延,不仅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给国家、企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害,而且会败坏国家信誉和改革开放的形象。这样,“诚信”就成为目前我国社会和经济活动中的主导诉求。本文从经济伦理的角度来探讨“诚信原则”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关系,以及如何建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原则”。
一、对传统诚信道德的价值认识
“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崇尚的一个基本美德。诚就是真实不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对自己,要真心实意地去恶为善,以诚进德;对他人要开诚布公,无所隐瞒。信是“五常”之一,其含义也是诚实不欺,主要是指在与他人交往中应当遵守诺言、实践成约。古代先哲们认为,诚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和从事道德修养的前提,无诚则无德。诚也是一个人为学和立业的根本,无诚则事难成。而信以诚为基础,以义为准绳。诚信要求人们守信履约,不弄虚作假,不欺诈为恶。儒家把诚信视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孔子指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讲信誉才能立身于社会,而且把信用提到“民无信不立”、“人以致去兵,去食,宁死必信”的高度。(《论语·为政》)孔子还强调,“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罕》)“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孟子把“朋友有信”作为五伦之一,荀子视“言无常信”为小人。民间“人无信不可交”的训诫以及“然诺则千金不易”的准则不绝于史。
可见,讲诚信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是注重在朋友、亲戚、邻里之间或较为熟悉的人之间的一种人情人伦关系。同时,传统的诚信观还突出了信与义的统一,表现为重义精神。朱熹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盖信不近义,则不可以复”。(《朱子·语类》)但是,在传统道德中,也相当重视“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的求索过程,讲究“人人有贵费于已者”的慎独精神,倡导人们“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将取利的功能价值与伦理价值结合在一起,所以说,传统道德讲诚信并没有完全忽视“利”的价值,而存在强调以“义”为基础的诚信中实现“利”的一种主张。因此,传统的“信”与“义”、“信”与“利”是相互联系和相互统一的。这为我们探究诚信现代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
二、市场经济与“诚信原则”的关系博弈
人们常用“基石”、“灵魂”、“核心”等说法,来比喻“诚信”对于市场经济的重要性。追根溯源,它根源于市场经济私利与公利这一内在矛盾。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正如古典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于他们自身的打算。”这种个人的利已的欲望与动机给经济增长带来活力,但同时也必然会产生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怎么解决呢?斯密一方面将市场比喻为“看不见的手”,认为市场竞争中主观为追求自己利益的经济人,受到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控制,会达到客观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他又在《道德情操论》中特别强调“自爱、自律、劳动习惯、诚实、公平、正义感、勇气、谦逊、公共精神以及公共道德规范等,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前往市场之前就必须拥有的。” “个人绝不应当把自己看得比其他任何人更为重要,以致于为了私利而伤害或损害他人”。针对可能产生的各种欺骗行为,社会必须建构公正、信用、规范的经济伦理。
如上所言,中国古代的“诚”指诚实无欺、真实无妄;“信”指遵守诺言、实践成约,倡导的是一种为人处世的社会美德。虽然严格地说,诚信与信用是有一定区别的,前者多在道德意义上使用,后者多在经济意义上使用,但两者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它们的结合即体现了经济活动中的诚信原则。本杰明·富兰克林从功利主义的立场指出,“诚实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可以保证信用,守时、勤劳和节俭也都是如此,所以它们才被称其为美德。”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所谓信用就是一种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偿付承诺的信任的基础上,使后者有无付现即可获取教育商品、服务或货币的能力。由于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大部分交易都是以信用为中介,因此信用就成为现代经济活动中必备的要素。普遍的守信行为是经济能够健康运转的前提,也是每一个企业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条件。信用的前提是授信人和受信人双方都应当有诚实的态度,不诚则无信可言。
当代西方经济学大师论证,现代市场经济不同于古典经济的区别之一就是信用风险的大大增长,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美国经济学家R·科斯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概念。他认为在现代社会要做成任何一项经济交易和买卖,都要付出包括时间、精力和金钱等在内的各种费用。如果上当受骗,其交易费用就会超常规地增加,使企业不堪重负。当企业之间的这种交易费用大于企业内部的组织成本时,市场就不能得到正常的运转。导致效果费用增加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的造假行为,设想如果社会上都造假,那么,由交易费用剧增导致的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浪费将是极其巨大的,甚至使市场经济不复存在。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纠正一种错误的认识,即造假和失信是搞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事实正好相反,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是以法制为基础的诚信经济。诚信经济即在以市场为基础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流、货币流、人才流、信息流都要以信用为前提。因此,经济学家一致地认为:一个高效的市场,必须是一个信用良好的市场;一个缺少诚信的市场,肯定是一个低效率的市场。诚信的缺失会导致交易费用的提高,严重时还会导致交易链的中断,导致经济的衰退。目前,“诚信”危机之所以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健全。倡导诚信,惩治背信,重建信用道德规范与建设法律体系,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三、如何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原则”
面对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中所产生的诚信危机问题,我们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它,以恢复社会对诚信的有效供给,使诚信真正成为现代市场经济健康运转的不朽灵魂。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第一,诚信道德成实为公民的经商之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实守信是公民经商治业的不二法宝,是经营者的生命线。这是因为如果说顾客是水,经商者是船,那么诚信道德就是船与水直接接触的壳,壳出了问题,船就会进水。假若处理不当,则会损失很大,甚至可能会导致沉没。只有道德优先在整个群体中形成,并成为普遍现象,在关系到其他人的策略的时候,个人可以在安全的情况下进行交易。恩格斯也曾高瞻远瞩地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的手段……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对一个人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靠假冒伪劣和坑蒙拐骗只能获得暂时的小利。从长远看,它可能是“一锤子买卖”、“一次性效应”。对一个社会而言,若假冒伪劣和坑蒙拐骗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则人民的生活将为之受苦,企业的经营将为之遭殃,国家的声誉将为之败坏。因此,我们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突出强调诚信,无疑具有明确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针对性。
第二,应该优化讲诚信的社会法制环境。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里莎修女曾经这样说过,如果守规矩,讲良心,有道德会让你吃亏,会使你蒙受损失,遭到打击,那不是你错了,而一定是这个社会出了问题。同样地,如果我们的社会屡屡让诚实守信的老实人蒙受损失,遭到打击,让弄虚作假,坑蒙欺诈者发财致富,升官晋级,心想事成,那就说明我们的社会讲诚信的环境出了问题,急待改革和优化。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诚信的基础和依据首先是法律,因而完善社会的法律体制,便是营造和保护诚信的社会环境的第一要务。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来看,由于受儒家重德轻法的传统文化影响,法律的地位和尊严多年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人们往往将诚信建立在道德良心之上。除此以外,法律对不讲诚信的恶行惩罚过轻,同样也形成鼓励人们扔掉诚信,在客观上助长不讲信用的社会风气蔓延。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社会法治的欠缺,才导致人们对固守诚信理念的放弃。因此,我们要完善法制建设,尽可能地堵塞失信者的可乘之机,加大对背信弃义行为的惩处力度,大力宣传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讲诚信的根据应该是法律。这样不仅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而且符合公民道德基本要求。
第三,要不断完善市场竞争制度,通过自由竞争淘汰那些不讲诚信的企业和个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良好形象的重要内涵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在规范的市场竞争过程中,社会信用好、美誉度高的企业胜出,社会信用差、美誉度低的企业败出,乃是自由竞争的重要规则和必然结果。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已经证明,凡是实现了自由竞争的地区、行业和领域,尤其是在竞争规范而又激烈的地方,不讲诚信的企业和个人是难以找到立足之地的。正是自由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迫使人们不敢欺诈或不得不放弃失信行为。因此,强化市场经济运作所要求的自由竞争和各级政府的监督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看不见的手”的市场净化功能来维护市场秩序,由市场力量来褒奖那些讲诚信、社会形象好的企业,惩罚不讲诚信,违背合同,造假售假等各种背弃诚信原则,蹂躏商业道德的企业和个人,把他们从市场竞争中无情地淘汰出局。这样将会给市场主体的理性预期提供一个正确的依据。企业和个人的失信行为也才可能被有效地遏制。
第四,整个社会要建立健全维护诚信的物质保障体制。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高度发展,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资产。而“信息不对称”又是一个广泛存在的客观事实,即生产经营某一商品的人总比购买者掌握更多该商品的有关信息。我们固然可以从道德上要求商家“童叟无欺”,从法律上要求商家不得提供虚假信息。但如果社会缺乏公正的商检、质监、中介、劳动保障和工商管理等部门,缺乏专业检测设备和专职检查队伍,缺乏强制性的认证和监察制度,缺乏公示检查结果,惩罚违规经营的手段。或者说,虽有上述机构和制度,但没有足够的资金作支持,而让其自行创收解决运行经费。那么,其质检或监测结果的公证性就可能大打折扣。因此,即使我们已经制定了较完备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但如果缺乏相应的检察、监督私制约机制,要消除不讲诚信的社会公害依然是一句空话。要改变这种现状,当然需要社会和各级政府加大对这项事业的投入,但更需要转变观念。我们要维护好市场经济的诚信秩序,这不仅是在维护当地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是在维护政府自身的形象和利益。
参考文献:
[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32
[2]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166
[3]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2
[4]彼得·科斯洛夫斯基.伦理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9
4.会计诚信的重要性 篇四
一、会计诚信研究的相关理论
(一)会计诚信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当前,会计诚信问题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会计执业机构和会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近几年来,一些国家发生的大公司财务欺诈案,会计造假问题,使会计行业面临着“诚信危机”的挑战。
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诚信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一切制度和规则得以确立和运作的基础,是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根基,是一切文明的立足点。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信用经济,离开了诚信,市场经济就寸步难行。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二)会计诚信国内外研究现状
会计造假是一个历史悠久、影响极其恶劣的国际性课题。马克思说过“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非常胆壮起来。”有50%(的利润)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而目前的中国,乃至世界,会计诚信严重缺失。
安然事件、世界通信等一系列会计造假事件让在牛背上坐惯了纽约股市的美国也大受牵连,股价一泻千里。这些年来,为了完善公司治理,加强会计责任,美国总统签署了多项法案,其中比较突出的是《2002年上市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对于《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法》做出了不少修订,同时也在会计师行业监管、公司治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严格要求,这些法案的制定不仅对美国而且对世界各国的会计、公司治理乃至整个证券市场都产生重大而且深远的影响。
当今我国正在借鉴外国成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同时,修改、完善、加大了《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对会计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我国对会计失信的治理措施正在一步一步与国际接轨。由此看来,会计诚信缺失是整个世界的一个通弊。
(三)会计诚信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解决方法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会计行业状况多方面的分析,提出了当前会计诚信存在的问题及会计诚信建设的重要性,并对怎样提高会计诚信提出了一些建议。在新《会计法》的基础上解决如何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职业道德?如何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如何从制度上来防范和制止会计造假这种现象。
二、会计诚信的重要性 中国会计最缺什么?是我们的准则、制度没有与国际惯例完全对接吗?不是。是会计人的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吗?也不是。最缺的其实是最质朴、最醇厚、最容易遗失的东西:诚信。
诚信,成了全社会面临的话题。一旦诚信成为会计领域的稀缺资源,则真实性、可靠性、公允性等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演变为一种幻觉,假账更会像脱僵野马一样狂放无羁。呼唤诚信的回归与其说是寻找失去的道德家园,毋宁说是进行一场痛彻骨髓的精神救赎。
(一)会计诚信的概述 1. 诚信的涵义
中国古代,“诚”和“信”本来是两个意义相近的词,常常用来互相训释。但细释古书可以知道,“诚”、“信”二字,意义并不完全相同。“诚”的本义是真实、真切,引申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时则有诚实、真挚等含义。“信”的本义是求真、守诚,引申为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时则有追求真理、信守承诺等含义。
如果从思想史的角度去观察,就可以发现,上千年前,儒家对“诚信”的内涵有着详细的解释。主要有三点:一是以“诚”为真实无妄的本然之道,二是以“诚”为道德之本、行为之源,而以“信”为德目之一,三是重视“诚”的实践,强调言行一致。
那么,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背景下,诚信又具有什么新的内涵呢?
首先,既然诚信的根本精神是真实无妄,那它就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求实精神。其次,作为一种价值观念,诚信具有公正不偏的特性。再次,诚信所内涵的人文精神,要求人们自觉守法,真诚守信,树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诚信对之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是立国之本。国家的主体是人民,中国自古就有 “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明训,这些话至今仍然是至理名言。
对于一个社会单位(如一个企业)而言,诚信是立业之本。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诚信是建立行业和单位之间互信互利的道德杠杆。
对于具体的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除去必须不断学习,获得知识之外,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诚信就是培养人走向高尚的最好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准则,它指引着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说,诚信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它不仅对社会的稳定繁荣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加强社会成员的个人道德涵养,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也至关重要。
2.会计诚信的涵义
会计诚信是什么呢?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们服务。会计诚信就是坚持诚信为本的原则,力行诚实守信,就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讲求“诚”,讲求“信” ;在具体的经营活动中就是讲究“以诚待人”,“以诚接物”。“诚”对于会计人员来说至少有三点内容:一是忠诚于会计事业;二是诚恳善待与自己会计工作有关和无关的人们;三是热诚勤勉的做好会计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信”也有三点内容:一是讲究信用,信守诺言,实话实说;二是树立会计信誉,坚决不做假账,提高会计公信力;三是信任他人及其会计信息。所以,从整体看,会计诚信的含义包括良好的会计职业的道德和会计职业操守、精湛的会计技术和会计技能、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优质的会计服务。
会计诚信品质的内在要求有以下六点内容:一是正直客观立场,这是会计人员具备优秀会计诚信品质的首要要求,正直是社会公众信赖会计人员的关键品质因素。二是公正平等意识,如果会计人员没有追求平等的意识,就不可能有诚信的强烈要求。三是独立自主人格,这是确立诚信之本原则的前提。四是对会计职业和社会交往规则笃信虔敬的态度。五是会计职业判断与责任能力。六是廉洁奉公的工作作风。
(二)会计诚信的基本要求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更是衡量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标准。无论是前瞻还是后顾,会计诚信同社会诚信一样,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都是在不断地与世俗的搏杀、摇摆中得到历练,走向内涵和外延上的回归。要确保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的诚实守信需要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1.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
《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设置及其资格条件等事项进行了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
(2)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3)因有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账,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与会计的违法行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不得取得或者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4)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者离职,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 一般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监交,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单位负责人监交,必要时主管单位可以派人会同监交。
2.对会计行业的基本要求
《会计法》对会计行业做出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代理记账。
(2)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 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三)会计诚信缺失的危害
发达繁荣的市场经济应讲求“诚信为本”,而作为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更是如此。会计行业的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它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力,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条件,其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会计信用则是这根经济活动链条的基石,若没有了信用,市场经济形成的各类社会与经济关系就不能顺利建立起来,并无法持久维系。如果市场主体采取不诚信的手段,大量的会计资料失真虚假,不仅将直接影响国家的财税收入,造成各项经济指标失真,而且导致国家制定的经济政策法规与实际状况的背离,影响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和贯彻实施,从而危害市场经济秩序,导致严重的不公平竞争局面,破坏社会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损害国家及社会公众利益,加剧组织、集团和部门间的信用危机。
2.侵害会计资料使用者利益
随着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对客观、准确提供会计资料的要求,不仅是单位会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且越来越广泛影响到相关会计资料使用者,对其及时掌握、全面了解、有效利用,将取得合法权益的保障。诸如企业的政府、投资人、股东、债权人,他们投资的动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对外所公布的有关财务信息和会计报表的可信性和真实性,而会计不诚信引发的会计信息失真,严重扭曲了公司实际财务状况及盈利能力,直接导致投资者的利益不能保障,消减其投资关注热情,最终损害国家利益。
3.有损会计队伍自身形象
少数会计人员不能够坚持准则,甚至通同作弊,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伪造、变造虚假会计资料;有的追求利益,享乐主义膨胀,丧失了最起码的法律观念,会计职业道德伦丧,以身试法,走上犯罪道路。部分社会中介机构违背准则,弄虚作假,充当被审单位的保护伞,做出虚假陈述,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会计从业人员不讲诚信,其最终结果,轻者调离会计岗位,重者将按法律规定受到法律的制裁,极大地破坏了会计队伍良好形象。
4.危及经营主体本身生存
市场是公正的。如若在没有自愿平等的前提下,失诚信,搞欺骗,只能自酿苦果,一败涂地,昔日巨头安燃公司、世界通信的惨痛事实说明了一切。在我国,对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只有8.45%的个人投资者认为可信,而所有的机构投资者都认为不完全可信。这反映出有些上市公司不惜以信用为代价,公然违背信用原则,不仅造成财务混乱,而且人为地丧失了“诚信”这一赖以生存发展的有限资源,使其步入“物择其流,适者竟存”的优胜劣汰生存法则之中,让市场逐出竞争的舞台。
三、会计诚信缺失现状分析近几年来,一系列会计丑闻使诚信危机成为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会计造假问题严重,给投资者、债权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给国家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害。
会计造假如此猖獗,是因为缺乏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会计和审计准则的不足、无效的企业模式以及会计师和审计师自身的问题,有客观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的因素,也有经济主体和会计主体方面的主观人为因素;有体制、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知识文化素养、职业道德方面的原因;有有意为之,也有工作技术失误,等等。然而,我认为,最终的罪魁祸首是会计诚信的严重缺失。(一)会计人员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1.道德环境恶化
诚信问题不仅是行业品质问题,更是社会风气问题,要靠道德来规范,靠强大的舆论压力和广泛的公众认同来保证。而不良的社会风气正严重污染着道德环境,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不良风气给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2.会计人员独立性缺失
会计人员是企业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其工作成效直接影响着整个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是依附于企业存在的,这种地位上的从属性在某种程度上恰好制约了会计职责的履行。在会计核算和决策的过程当中,会计人员总是要听从管理当局的控制和指挥,尽管作假时或许心中会隐隐的产生不安和自责,但除了无奈,会计人员别无选择。
(二)会计行业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1.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造成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削弱了企业自我约束能力。当企业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了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况且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又不统一,各部门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同时,满足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运行需要的会计管理体系还没有形成,会计规范体系也不完善,而企业又是社会各方利益的联结点:即投资者从中获取投资报酬,管理人员从中获取薪金,政府从中获取税金。在许多情况下,各方利益经常发生冲突。投资者、管理者从个人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企业的微观利益,政府则从全社会角度考虑的是实现本国资源最优配置的宏观利益。微观利益与宏观利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会计造假的产生。
2.会计信息不对称
会计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享有不相同的信息。如果会计信息是对称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相同,虚假的会计信息就很容易被识破,那么就不会有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而现实的经济并非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信息不对称始终存在。首先是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获取时间、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优势。
其次是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使我国的会计陷入“囚徒困境”。再次,会计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劣品”驱逐“良品”。
四、提高会计诚信的对策
当前经济领域突出存在的“诚信危机”、“信用沼泽”等问题把会计诚信建设摆在了一个非抓不可的地位。讲求诚信为本,重建会计诚信才是根本的出路,提升会计诚信水准,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提高会计人员诚信方面对策及建议 1.增强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诚信意识
企业管理部门、企业领导部门的非法干预造成主观意识上的会计信息失真,企业管理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授意并指使会计人员编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以达到控制、占有或骗取国家及企业、出资人资产的目的,出现贪污腐败、群体犯罪等行为,从而导致大量造假案件的产生。虽然会计对于做假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大多数假账的主要责任并不在会计,而在于有权支配会计的人,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法人代表。
2. 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向会计人员传授道德及诚信知识,提高他们对会计诚信认识。会计人员的任何行为都是对其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自觉认识和自由选择的结果。会计人员的诚信认识越全面、深刻,就越能指导他们正确处理和解决各种诚信矛盾,形成明确的诚信判断,增强履行会计诚信义务的自觉性,进行自觉的会计诚信行为选择。在现实生活中,少数会计人员做出违反会计诚信要求的事情,往往与他们的糊涂认识有关。因此,确立和提高会计诚信认识是培养会计诚信品质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同时,加强对有关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
一是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进行新《会计法》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其自觉成为知法守法者。二是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三是对全体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员进行新《会计法》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法制观念,促使会计信息规范化、真实化,从而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二)提高会计行业诚信方面对策及建议 1. 建立健全会计监管机制
首先,应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内部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基础。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必须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其中尤其要突出监事会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管作用,建立健全主要包括:账户体系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账务处理流程、企业会计政策、会计报表编制、计量和计价制度、台账制度、监督及审计制度等内部控制制 度、并使之有效实施。其次,加快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清理、整顿,健全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推行标准化作业制度,按照国际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规程和方法开展业务,使其对会计的审计监督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提高监督质量。最后,应强化政府监督,政府监督主要是指财政部门对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
2. 完善会计体系
5.浅议市场经济下的公证诚信 篇五
**市公证处 ***
西安宝马案之后,公证业的诚信受到空前的质疑。公证这个靠信用吃饭的行业,开始面对诚信的流失。诚信是公证最大的价值所在,是公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公证在社会信用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公证的本质就在于确保所公证的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诚信,关系着公证业的存亡,也是公证的固业之根。然而在当前,公证机构被剥离了行政色彩,推向市场的时候,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使公证的诚信被打了折扣,我们不得不重新探讨市场经济下诚信对于公证的重要。下面,笔者就从产生公证诚信危机的原因和如何加强公证诚信建设方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公证的效力决定公证必须讲诚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都有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调动了人们生产积极性,让更多人富起来的同时,也诱发了人们的贪欲,求利心理,特别是当个别人在牺牲了诚信能够换取经济上的最大利益后,就会引发更多人的效仿,不诚信会渐渐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言而无信在日常交易中频频出现,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相互欺骗,社会诚信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公证的作用就突现出来,更多的人们把希望寄与公证,这主要是由法律所赋予公证的三大效力决定的:第一、证据效力。公证书具有法定的证据效力,一旦涉及诉讼,人民法院可以直接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九条将“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列为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的事实之一。第二、强制执行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18条规定,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不必经过诉讼程序。第三、法律要件效力。即法律、法规规定或国际惯例或当事人约定必须办理公证的法律行为若不履行公证程序,则该项法律行为就不能成立,不具备法律效力。公证书是国际交往中各国公认的文书,它不同于一般文书,具有效力上的公示性、公信性以及适用上的普通性、跨越性。公证文书的出具,体现了不应被怀疑的诚信原则,体现在对当事人事实的一种真诚的记录。它的信誉就是公证文书在社会上的公信力,并且其效力遍于全世界。
二、导致公证诚信下降的原因公证机构改革以来,公证机构不再是国家机关,而是自负盈亏的事业法人和中介机构。进入市场以后的公证机构,既要行使国家的公共证明权利,又要填饱自己的肚子。一方面要坚守诚信原则,一方面又要忍受利益的诱惑。可是,利益要求最终会决定行为方式,加之公证法迟迟不出台,使公证行为本身就缺法可依,导致公证机构可以随意拿作为国家公权的国家证明权作换取部门利益的筹码,参与非法利益的再分配,加剧了社会的不诚信度。导致这样的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公证市场化,导致国家公共证明权力成为商品。由于以前行政体制下的公证机构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将其转制为自负盈亏的社会中介组织,然而改革并不是要把公证处完全推向市场,公证行为完全市场化运做,势必导致公证机构把国家证明权作为交易的筹码。二是公证处管辖范围不明,公证处之间竞争激烈致使公信力下降。曾经一度出现没有出不了的证,什么处女公证,整容公证,爱情公证,绝食公证,只要在公证处办理,就绝对配合当事人的请求,服务周到,价格低廉。为的就是争取案源,与其他公证处竞争。三是公证业务无法定与非法定之分,公证的随意性导致了诚信的下降。目前情况下,公证内容归于当事人自愿,公证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不去努力迎合当事人的需求,就难得到这笔业务。一些地方公证处网站上刊登的公证人员为争取业务而奔波的/article/gongzuojihua/Index.html“ target=”_blank">计划。要全面总结多年来公证改革发展的实践成果,大胆借鉴国外公证制度的合理成分,认真吸收地方公证立法的成功经验,广泛听取各个层面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推动立法进程,为公证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要以立法的方式确定“必须公证”,明确法定“必须公证”事项,把公证的业务来源在法律上加以强制,从根本上保证公证的公正,这也是诚信保障在立法上的表现。第二、明确公证机构性质。笔者认为,作为代表国家行使证明权力的公证处,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不能简单的推向市场,象律师事务所那样成为自负盈亏的中介组织。一般说来,公证处应为国家机关,至少也应是事业机构。同时,要加强监督和处罚力度,明确责任,从行政管理角度确保公证的行为严谨。第三、规范具体的证据制度。规范详细的证据制度,是指受理各类公证时当事人应提供的基本证据范围的制度。目前,有关规章对公证人员在受理公证时当事人应提供的证明材料缺乏明确的规定,对个别单位根据当事人的需要出具虚假证明材料缺乏处罚条款,同时公证事项的证据要求因公证处的不同、公证人员的不同而不同。只有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对各类公证的证据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并向社会公开,从而杜绝虚假、不真实材料的出现。第四、实行公证执业准入制。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公证员考核、任命制度,吸收一批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员和其他高素质人才从事公证执业,推进公证员执业化进程。加强公证人员素质建设,在公证队伍中深入开展政治思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教育,使公证人员执业行为得到规范,在工作中作到诚信为本。第五、建立公证诚信评价系统。可以借鉴金融业信用等级审评办法,所有公证处不分大小、体制、运行模式,均以执业规范、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进行诚信级别评审,定期向社会公布。一是建立诚信记录。对公证处和公证员建立诚信记录台帐,并作为诚信等级的评判基础和惩戒的依据。把不讲诚信的人请出队伍。二是交纳公证员执业许可费、身份保证金。公证员执业应当向司法行政机关、公证员协会交纳一定数量的公证员执业许可费、身份保证金,以保证公证员在因过错给当事人造成损失时的赔偿。三是完善公证责任保险制度。公证责任保险应实行强制性,全行业统一保险,由中国公证员协会统一向保险公司投以公证处为被保险人的全行业公证责任保险。
6.会计诚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性 篇六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过程中, 尤其是自我国加入WTO后, 呼唤诚信的声音突然放大, 民间在呼喊, 企业在标榜, 政府在敦促, 这无异也昭示着诚信的缺失与苍白。一些在华外商反映, 这两年最头疼的一件事不是如何赚钱, 而是如何打假。诚信缺失远不止于假冒伪劣、合同欺诈、逃废债务、偷税漏税、走私骗汇、虚假报表、黑幕交易、价格陷阱、伪装上市、地方保护……我们的诚信大厦正受着严重冲击, 诚信正在变成最为稀缺的一种资源。
二、诚信缺失问题对我国市场经济秩序产生的危害
1. 诚信缺失使许多市场参与者陷入经营的困境。
在商品流通领域,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双重属性,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 商品的生产者要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而获得价值, 商品的购买者要让渡商品的价值从而获得使用价值, 在这个交换过程中, 要求双方都要有信用。在商品交换的初级阶段———物物交换阶段, 由于商品的价值让渡和使用价值让渡是同时发生的, 因而不存在因信用问题而导致的交易困难。在商品交换发展到“W—G—W”阶段, 由货币充当交换的媒介, 使得商品交换分为买、卖两个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独立的环节, 赊销、预付款等信用交易方式就产生了, 当商品交换双方的任何一方出现信用缺失时, 交易对方就会因不能获得价值补偿而陷入经营的困境。
2. 诚信缺失导致的“旧车市场效应”会造成整个社会市场秩序的扭曲。
“旧车市场效应”在信用领域的主要表现是:失信行为最初只是表现在很少一部分市场参与者身上, 但如果失信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惩罚, 就会使恪守信用者产生失信是“有理、有利”的认识, 那些守信者就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 从而出现失信行为, 若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认同了这一理念, 诚信缺失就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整个社会市场经济秩序就发生扭曲, 用一句俗话说就是“大家都在骗”。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加强诚信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1. 完善信用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信用制度。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建立了一些规范市场和经济行为的法律法规, 如现行《合同法》、《民法通则》、《刑法》等法律, 对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但还是远远不够。因此需要加强信用的法制化进程, 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信用法律制度, 为增强诚信交易的能力和成效提供法制保障。我国在市场诚信方面, 法律建设还很不够, 法律基础还很薄弱, 甚至是一些用法律原则来如何处置失信问题的基本法律也是欠缺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法律未做出具体规定, 只是笼统地指出“应承担违约责任”。信用制度既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标尺”, 也是促进公平正义理念形成的“助推器”, 更是社会公正进步成果的“凝结”。
2. 强化对失信行为的监督检查, 建立健全诚信监督机制。
加强对市场交易的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 对一切忽视诚信、违反诚信的行为, 要大胆揭露, 公开曝光, 把诚信交易工作置于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工商、税务、物价等部门要进一步理顺关系、各司其职、通力协作, 建立联合执法队伍, 将诚信交易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要认真查找薄弱环节和漏洞, 切实加强对非法违法行为的监管。对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不依法执法、不按程序执法、办案中以权谋私等违法违纪行为, 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加强诚信监督执法队伍建设, 加强执法人员的素质教育。吸收一些受过专业训练、具有专业技能、高素质的人员肩负监督诚信市场的重担。建立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记录和评价的社会信用体系, 把各种与信用相关的社会力量和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共同促进社会信用的完善与发展, 以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
3. 率先垂范, 构筑诚信政府。
在各类诚信中, 最重要的诚信是政府诚信。因此必须切实加强政府组织领导, 各地、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把诚信建设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亲自抓, 负总责。各地都要建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 及时解决有关问题, 稳妥地做好失信违法事件的处置工作。要把诚信建设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并将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个奖惩的依据之一。政府要积极扶持和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和商会等非政府组织, 加强自律管理。在诚信建设方面, 行业自律也是十分重要的。行业协会的优势在于其成员置身市场交易中, 对于市场交易拥有较政府更多的信息。因此由企业组成的行业协会可以在诚信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政府在打造自身诚信政府的同时, 应当引导企业加强对行业协会的建设和管理, 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4. 加强诚信宣传教育, 共铸诚信社会。
要在全社会进行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图片展览等各种形式去宣传、教育, 让人们感知诚信交易的重要性, 诚信问题的严峻性和改善非诚交易状况的紧迫性, 并让人们感知非诚交易事件所造成的后果, 从而促进人们树立“诚信交易”意识, 进而自觉地诚信做事。使诚信道德规范内化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的道德品质并转化为一种道德行为, 形成诚信的良好社会风气。倡导拓业发财、取之有道的经营理念和行业自律意识, 使得企业模式从对物质方面的贪婪转向对人的普遍关注;企业作为经营者, 应该在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把握好平衡点, 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摘要:本文分析了诚信缺失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的种种危害, 提出了加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建设的战略对策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诚信,缺失,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晋.我国诚信缺失的严重性及对策[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01期:9-15.
[2]卢汉明、顾晓萍.简论市场经济信用缺失与治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3 (6) .
【会计诚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会计诚信的初步思考07-09
诚信为本会计之魂07-04
对会计诚信危机的探讨07-29
会计在公司的重要性09-26
国旗下的演讲稿诚信10-26
关于诚信演讲稿:我们走在诚信的大路上10-13
市场诚信经营建议书10-17
我国建筑市场诚信建设刍议08-13
会计证报考条件是什么08-29
对我国保险市场诚信建设的思考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