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2024-08-08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精选12篇)

1.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篇一

高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枝江三中语文二级子课题 李玉梅

2009年秋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就读的学生一般是被一中二中拒之门外的,他们文化课基础差底子薄,虽然智力发育正常,但是意志力相对薄弱,面对困难易退缩,自信度不够,而且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情绪波动较大。而且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思想上保守害羞却又渴望展现自我。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名语文学科老师,我平时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语文教育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一、充分发挥文本的美育功能,让学生在对美文的欣赏中接受情感的熏陶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语文教材中大多是具有美感的文章,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在教学中重视这些文章中的形象之美、情感之美、语言艺术之美。这些美的语言、善的内容、真的情感对人的精神品格的塑造,是其它任何样式的说教不可比拟的,是真正对学生有益的,是学生获得精神教育的沃土,也是医治学生心理疾病的良药。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力挖掘出文本中的真善美,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如课文《春江花月夜》中对大自然奇丽景色的描绘、对人间纯洁爱情的讴歌可以引导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热爱;《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更是能够引发学生的奋斗的激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过小孤山大孤山》歌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课本中这样的诗文数不胜数,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美是无处不在的,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可以做到无处不在。

二、采用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手法,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情,甚至影响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在我们这类农村高中就学的,本来就是一些基础不怎么样的学生,他们有不少的朋友在一中、二中,中考的差距让他们无奈的走进我们三中,严重的自信不足时时困扰着他们。如果在高中他们依然对学习缺乏兴趣的话,那么他们也许就真的会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即便是人在学校,也可能只是为了一张毕业证,而在平时的表现中,则是破罐子破摔。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单调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中通常运用的是讲授式、问题探究式、训练式等,我们学校推广的是“多向互动——整体优化”教学模式,这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是一个大的突破。它的基本程序是这样的:导语激趣——点拨讲解——检查矫正——总结评议。这个模式有利于我们完成教学任务,让课堂教学有条不紊、有的放矢。但在具体的操作方面,虽教有教法,却是教无定法。各个不同的程序,我们常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添加了不同的辅助手段,如播放录音、观看影视、多媒体教学等。我在上《春江花月夜》时,为学生播放了视频朗读,学生兴趣盎然,跟着读背,一节课下来,不仅疏通了诗意,而且大多数学生能背诵诗歌了;上了《牲畜林》,我给学生播放了国产电影《举起手来》,既让学生对课文所运用的“以幽默手法描写战争”的手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上《林黛玉进贾府》,《枉凝眉》优美的歌声把学生一下子就带入了小说所描写的氛围之中。

除了这些电教手段之外,报纸、杂志等也会时不时的进入我的课堂。这些辅助手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能时不时的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增强自己的信心。

在教学中,我也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学文言文,有时我会在课堂上举行小小的文言知识竞赛,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检查;学诗歌,有时我会举行一次诗歌朗诵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辩论会、演讲比赛也是我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常用手法。课堂讨论是语文课上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讨论应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发表自己的见解,激活思维,这样才能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方向。比如我在《项羽之死》中针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进行提问。有的学生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大丈夫应当能屈能伸;有的学生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人的尊严大于一切······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活了,课堂呈现非常好的思维氛围。同样,在《老人与海》一课,我也设计了一问:“在你看来,主人公桑地亚哥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有的说,桑地亚哥失败了,他的大马林鱼只剩下一副骨架,他可以说毫无收获;有的说,桑地亚哥成功了,他在与鲨鱼的搏斗过程中体现了坚强的意志和执着奋斗的精神······可见,展开讨论可以让课堂活起来。问题设计得好,也更易于实施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因为心理教育主要是一个讨论沟通过程,是一个思维碰撞过程,具有较强的非价值判断性和非指导性,教者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老师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引导、点拨,推动学生自我思考,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中丰富自己的思想也丰富自己的人生。

语文教学只有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才能寓教于乐,才能在乐中有得。要做到课课教法有异,堂堂手段不同,方能吸引住学生,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中学习。

三、发挥随笔的倾诉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医治学生的心理疾病。有些学生心中烦闷、苦恼、自卑,或对谁有看法,或家里有什么事,都渴望倾诉,有时又因为种种原因,不想对周围的同学说出来,但不说出来,心里又憋得难受,他们常常选择写下来,让自己压抑的心情得到释放。我一直要求学生周周写随笔,在从事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更是强调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经历的事。因此,学生大多写的是近期班上的事、寝室的事、自己的事、家里的事,写的是自己的喜、自己的忧、自己的好、自己的恶。通过随笔,我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为那些心理处于困扰中的学生排忧解难。陈清在周记中写道:“我不明白周围的同学为什么排斥我,看到别的同学都是三五成群的,我却是形单影只,真是有说不出的郁闷。”我的眼前顿时浮现出那个刻苦好学的女孩子的形象。我找到她,陈清一到我的面前,就泪光闪烁,她说,在寝室大家都是有说有笑的,但是就是没有一个人和她说笑,有时大家明明谈得正高兴,但她一进去就都不做声了,在教室也没人和她搭腔。这个孤独的女孩感到要崩溃了。真的是这样吗?这又是为什么呢?我找了她同班的两位比较听话的女学生了解情况。那两个女同学说,“她从不主动和别人交谈,每次自由活动时间她都一个人跑到教室里去,从不理睬我们,也不和我们一起玩。”“她在教室里常常趴在座位上做作业,周围有讲话声她就极不耐烦,用手捂住耳朵。”原来这是一个心里只有学习而忽视了人际交往的敏感的女孩,我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及时对她进行心理辅导,提醒她不能让学习占据自己的全部身心,要多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直认为是别人排斥自己的陈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尽力主动和同学交往,在友谊中尝到了甜头,性格变得开朗多了。王涛同学因为父母离异在随笔中流露出了自暴自弃的心理,张海玲同学在随笔中倾诉了失恋的痛苦,孙璐同学在随笔中发泄了对某老师的不满······我一发现学生心理上的波动,就会马上找学生谈心,帮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解决了学生不少的心理问题。随笔不仅让学生的心理苦恼有了释放的平台,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真的是一石二鸟。更主要的是,随笔也为我们的心理教育提供了机会,使不少学生时常拥有好心情。

当然,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完全代替科学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既增强了语文学科的魅力,又贴近学生的心理,这不是语文课追求的理想境界吗?因此,坚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一条很有效的捷径。

2.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篇二

一、情境教学渗透营养健康教育

情境教学是生物课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 在展开对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时同样可以在情境教学中将其逐渐得以渗透。教师可以通过对生活化的教学场景与教学情境的构建来丰富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领会, 尤其是学习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知识时, 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渗透到生活实例中, 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出发来展开对这部分内容的应用与实践。这种教学方法既灵活, 又非常易于被学生理解与接收。不仅如此, 这种教学模式还能够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来解读自己的日常生活, 进而引导他们逐渐养成更为健康的生活习惯。

如在给学生讲解“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为自己制订三餐, 制订时要确保营养的均衡。学生通过为自己制订营养三餐, 就可以直接了解到为自己设计的食物营养是否全面, 认识到合理搭配饮食的重要性。教师在学生制订出三餐营养食谱之后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告诉学生这些食物是怎么被身体所吸收的, 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也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很多生物课程的教学情境中都可以合理地渗透对营养健康的教育, 教师对于教学过程要有更为合理的设计, 这样才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二、探究教学渗透营养健康教育

探究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都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探究式教学的展开过程中同样可以合理地渗透营养健康教育。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些值得探讨的学习任务, 让大家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展开对问题的探究。这不仅能够借助集体的智慧更好地展开对某些问题的分析, 这也能够帮助大家深化对于一些知识点的理解与领会。更为重要的是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意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

在生物课堂上渗透营养健康知识, 教师可以结合所讲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一些关于营养健康的探讨问题, 让学生首先展开独立思考, 随后再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探究, 最后得出问题探讨的结论。例如, 在讲解“细胞癌变”这一生物学知识时, 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设置, 在讲解知识之前向学生提出问题:癌细胞和非癌细胞有什么区别, 在生活中有哪些不良习惯容易导致细胞癌变?学生为了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就会自觉地寻找答案, 并和同学进行讨论。通过这一过程, 学生对细胞癌变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 不仅如此, 他们还会非常直观地认识到健康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认识到均衡的营养与饮食可以起到的积极作用。

三、案例教学渗透营养健康教育

营养健康的相关知识还可以透过案例教学的形式得以渗透, 这种形式在实际教学中也有着很好的实践性。在生物课堂上, 教师会引导学生展开很多案例分析, 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都是透过案例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领会。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们渗透营养健康的相关理念, 要让学生对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引起重视, 同时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营养健康教育并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们学到一些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让这些知识与理念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与行为中, 这样才能发挥知识的价值。

例如, 在讲解“细胞中的糖类和脂类”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可以把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肥胖现象和超重现象引入课堂, 让学生了解肥胖疾病是和饮食有关系的。此外, 也要让学生们意识到现在的青少年女孩用节食的方法来减肥是不好的, 我们应该合理膳食, 并配合适当的运动, 这才是健康的减肥方式。又如, 在学习“细胞中的无机物”这一生物知识时, 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人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只能活三天, 而在没有进食的情况下却可以活二十天?通过这些问题, 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通过学习, 会认识到喝水的重要性, 进而养成爱喝水的习惯。这些教学案例不仅和生活联系十分紧密, 这些也都是学生们十分关心与关注的话题。透过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健康意识, 很多营养健康的知识也会在学生的头脑中更为深化, 这对于实际教学过程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篇三

摘 要: 体育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文章以高中体育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为主,从各个方面介绍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举措,旨在为高中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全面渗透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且,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提升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效率。所以,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将体育教学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

1.生理健康是确保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依赖于学生身体健康的状况。所以,学生的身体健康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鉴于学生身体健康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学校通过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显得非常必要。

2.实施体育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在完成某件事情或进行某项活动时,具备的坚韧性、自律性和顽强勇敢的精神。这种精神品质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它是人在面对困难挫折和挑战时的一种根本表现。在实践高中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运动会消耗体力,在精神上要忍受生理活动带来的不适和痛苦,磨炼学生的吃苦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所以,体育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方法

1.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高中体育教学中,提升高中体育教学的水平,体育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心理调节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给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弱,在教学过程中容易情绪失控,就会影响师生关系,如造成师生关系冷漠,教学气氛紧张的结果。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先要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从而真正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

2.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轻松、愉悦的环境和乐观的心态,不仅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还有助于人能克服内外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使人在这种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发挥内在的心理潜能。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有效渗透到体育教学中,教师还要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发挥自身潜能。另外,体育教师还要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为准则,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体育教师还要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让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

3.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开展教学工作,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创设让学生勇于尝试做某件事的情境,让学生在体育赛事中做裁判,带领学生出操等,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胆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当然,体育教师可以创设出让学生参与篮球赛的情境,在比赛将要结束的时候,裁判罚球的决定会影响比赛的胜负,同时,一些充当观众的学生还在喝倒彩,让被罚球的学生体验这种被惩罚和打击的挫败感,以此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4.重视教学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不同的教学环境会在学生心理素质形成过程中起到不同的影响作用。体育教学活动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室外进行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外在自然环境的影响。比如,炎热和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学生在户外进行体育活动,虽然环境不好,但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在轻松、舒适的教学环境中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而在不同环境下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情绪,而且都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组织多样化的体育竞赛活动,培训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体育竞赛活动,不仅可以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竞争意识,还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所以,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还要多组织一些体育竞赛活动,并在竞赛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处理问题,管理自己的情绪,理性地对待失败,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新形势下的教育环境提倡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以,学生拥有良好的身心健康状况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还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根本需求。

参考文献:

[1]顾帮前.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教师,2014,30:11.

[2]吴际.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高考(综合版),2013,10:126.

4.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篇四

摘 要:美术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美术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只注重对学生美术专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则认识不够。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潮流中,美术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到高中美术教学中。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高中生正处于身体与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对于整个人生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学校作为教育活动开展的主阵地,担负着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双重责任。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术课程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当前高中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只注重对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几乎处于缺失的状态。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绘画技巧,还有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情操的教学目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这门学科与学生的健康心理塑造紧密相关。

一、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学校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往往采用高压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在高中教学中,学生往往因不堪重负而出现心理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改革的深入,人们对于教育理念的认识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美术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其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还是有些陈旧,明显跟不上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最有效的,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因此,在当前的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积极树立现代教学观念

科技发展带来了时代的进步,时代的进步必然会使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教育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其理念与模式必须要跟上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潮流。美术一直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一直得不到认同。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中美术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已经大大提高,但还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重视。教师要积极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学校要真正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美术教师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理论体系。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前提条件。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教育体制所限,师生关系很难实现真正的和谐。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首先要实现师生地位的平等,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积极、主动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成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注重对学生个性思维的引导,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自然也会取得更佳的效果。

3.深入挖掘要渗透的教学内容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挖掘要渗透的教学内容是非常关键的环节,直接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教材为载体,我国当前的高中美术教材中有许多可供教师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是这些资源都是隐藏在教材内容背后的,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找到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教学内容。

4.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美术作为高中教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其特点与其他课程有很大的不同,适合在教学中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一定要自然、贴切,才能有好的效果,如果过于形式化、生搬硬套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美术教师应充分认识并且思考学生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r,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大大提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三、结语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比较繁重的学习压力,同时这个阶段也是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善加引导,就有可能会使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美术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为目的的,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最有效的,社会各界应积极探讨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5.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篇五

(2014年春期末总结,郭柱维)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心理素质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则占有重要地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心理障碍,需要去思考,帮助,解决。一名合格的数学老师,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各种信息,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恢复心理平衡,提升数学学习的质量。因此,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契机,对数学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我在开展课题研究时,对如何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做了初步的探索。

一、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孙子兵法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孔子主张教育要“因材施教”。这些论述都反映了一条基本的教育规律,那就是了解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学才更具针对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经常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放弃自己原有的设计思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喜欢什么,愿意学什么,怎样学习他们才能在最短的时间接受,从而让他们尝到收获的喜悦,觉得教师和他们离得很近,更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先组织男女生比赛,让四个女生代表站在我画的长方形长边上,代表站在我画的长方形短边上,向中心抛圈,结果女生都投中了。男生不服气地说这样不公平,我说为什么?学生回答说他们抛的路线长度不同,“怎样才公平?”“一定要抛的路线长度相等。”“那怎么办呢?要想使到每个同学与中心距离相等,这些同学站的轨道该怎么画?”几个顺理成章的问题下来,新的学习任务在学生怀着好奇心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被他们所接受,并乐于探究。接下来再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办法画圆,并通过比较找出最佳的办法时,学生便跃跃欲试、自由主动地去探索,比老师费舌地引导效果好多了。可见,只要了解了学生的接受心理和性格特征,采用能吸引注意力的材料,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就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手段一。

二、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

众所周知,学生与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在这超过两倍的时间里更应该给予学生安全、愉快、和谐的感受,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消除心理负担,积极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人格。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营造这种安全的心理健康氛围。目前学生中许多心理问题及心理疾病,是由师生关系过于紧张和学习气氛的过于沉重导致的。例如当听到学生回答的不是自己想要的答案时,有部分老师就会显得不耐烦,生气地对发言的学生说“坐下”,而此时此刻,那个学生也就只好无奈地红着脸低下头。当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厉打击,他就不敢再举手发言,慢慢就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恐惧和障碍。所以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很重要的,只有在一个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才想说、敢说、会说,教师才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观察、思考、操作、探索、表达。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需要教师热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决不吝啬自己赞美和鼓励的语言,最大限度地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成为学生可以亲近的朋友。在教学实践中,多种形式的表扬,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可以让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当学生圆满回答教师的提问时,教师应用恳切的语言伴之以赞许的目光:“很好”、“真棒”、“你真聪明”、“真会动脑筋”等予以表扬,使学生仍然处于兴奋之中,更加积极地思考;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则用“别急”、“不要紧张”、“慢慢说”、“再想一想”等温柔体贴的话语鼓励并伴之以信任的眼神;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问题时,教师也应尽可能地找出学生的优点(如声音响亮、口齿清楚等)。短短一句话,就拉近了师生间心灵的距离,起到了纽带的作用。在教学新课时,用鼓动性、激励性、挑战性的语言,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思维、探索,活跃课堂气氛,也能促进师生双边和谐的活动。

每个学生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闪光点,并积极地加以肯定和赞美,特别是班级的后进学生,更需要教师的鼓励话语,它能成为他学习的新动力,使他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用自己的勤奋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促进健全的人格的发展。我们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平等合作,鼓励学生互相讨论问题,制止相互间的攻击、嘲讽和哄笑,并综合学生的智力、个性、学习成绩等因素,把学生分为三层次,实现“目标分层、施教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的分层教学。例如我布置“轴对称图形”一课课后练习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自行选择“A、B、C”三个等级的练习,没想到效果极佳,选A的当然很自信,挑战难度最高的;选B 的也不甘落后很快完成;选C的同学并没有出现我想象的窘象,而是让我高兴地看到“他们由于选择的题目是难度最小,都能把题作出来,脸上露出成功的喜悦”。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层面上进行学习,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再产生自卑,换之而来的是成就感,使民主教学得到真正的落实”。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都尽量分层教学,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向高难度挑战,成功营造出安全的心理氛围,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了优化的教学环境。

四、挖掘健康教育的因素。

教学活动过程同时也是心理活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能动地发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挖掘学生心理潜能,预防和治疗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的作用。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堂教学目标,在备课时,认真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并把它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数学教学中可进行有序、严密的逻辑思维训练、创造思维的训练、学习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坚强个性等。在学生认识统计方法后,让学生统计全班喜欢吃的水果,观察统计的结果你会怎样购买水果?让学生学会合理使用钱,知道受欢迎的水果要多买一些,不受欢迎的要少买一些,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同时我还引导学生了解水果的营养价值,教育他们要注意饮食的均衡,使他们既能掌握“统计”知识又能掌握一些健康知识。此外,教师还可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学习活动的形式上,如通过分组竞赛,让学生体验合作的需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公平竞争等心理品质。

五、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

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在这个环境里,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训练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地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6.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篇六

随着校园悲剧的逐渐增多,使我们逐渐认识到这些不幸事件的背后是人格扭曲、心理阴暗、缺乏良好教育的结果。这些悲剧向全国的父母和教师乃至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使我们更加清楚:教育的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健康人格。教书育人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只教给知识,不塑造其心灵,就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

怎样才能够使学生都养成健全的人格呢? 教育的核心理念应该是为了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从自我意识的角度说,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12个字: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控制自己。我们老师平时应该多关心学生的心理,多给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特别是学科老师要关心学生学科外的东西,比如: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要尊重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怀着希望去生活,让他们学会珍爱自己,也珍爱他人。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途径除了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辅导课及心理健康辅导站外,如果将其它学科的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多学科的教育功能,同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品德与社会学科,它具有社会性和思想性的双重特点。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道德育人”原则,使其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任务就是在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在利用品德与社会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最重要的是结合教材中丰富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教育。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所选取的内容,大多是生活中的现实事例,有的知识融地理、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这些内容在使学生学到基本的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受到多种文学科的熏陶和影响。学品德与社会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做人。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细致、全面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目的、自觉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鲜明的观点道理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在学生心中播撒做社会有用之才的美好种子,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我在从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实践中,对品德与社会教学如何具体、灵活、有效地穿插心理健康教育,将之与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机的融为一体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现将积累的几点体会浅谈如下: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自我教育的教学中。在自我教育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勇于奉献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课堂教学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教学内容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教学内容从属于德育。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左邻右舍》这一单元时,我组织学生课前搜索有关邻居的资料,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事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学习形式;又如在教学《平安生活》这一单元时,课前我和学生一起收集有关安全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互相展示、交流;课堂上,运用录像再现情景,创设情境,激

发学生的情感;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心理共鸣。教材中还有诸如《我的家庭》、《爱心伴我成长》、《我爱温馨的家》等教学内容,这些内容都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通过教学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因此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这些教材的德育因素,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中。在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这些名言警句基本上都集中体现在做人与做事的原则和培养健全人格健康心理上,如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学习方面的名言警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学然后知不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爱国名言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等等。这些流传千古的警句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品格,并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充分理解、运用名言警句,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

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外知识的收集中中。课外知识的收集是品德与社会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品德与社会课外收集,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途径各不相同,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收集,我针对教材内容的方向,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收集的途径,引导学对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4、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活动课中。《新课标》中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个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大胆地发表、交换看法、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如果学生出现的原则性的错误想法,则及时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纠正。这样,通过活动课,既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又陶冶了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5、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方式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主动进行自我调节,解决实际生活中因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个性发展等引发的问题,并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心理“预防”,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当代的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做事总喜欢我行我素,不懂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他

们在学习中只注重个人素质的发展,很少考虑到团体的因素,没有想到自己只是团体的一分子。在教学中加强合作学习,使学生相互之间的接触更加密切,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接纳他人共同参与活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转变其思想,提高学生认识。同时,我努力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愉悦感。

有意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渗透,对正处于成长阶段中的学生来说,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点上,品德与社会教育较其他学科来说有着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总之,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的渗透于我们的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自觉的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细致的尝试与探索。儿童教育应当是阳光教育!我们老师应该做一个能把孩子引到阳光下的人。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东 方 小 学

7.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篇七

1.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目前社会最关心的一个话题,之所以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因为它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还能使一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积极向上的态度。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是不可忽视的,它可以从外在改变一个人,更可以实质性地改变学生的心理,让学生重新地认识自我,并在这一基础之上,更好地锻炼自己,使自身发展成全面型的人才。体育运动还可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学生团结、敢于创新的品质,进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说,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重中之重。

2.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会发现或多或少地存在不良的心理因素,影响着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阻碍了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中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给学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老师的教育不当会给学生带来厌学的情绪。体育课本身就是比较活跃的课程,老师如果对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明确,就会阻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此外,在体育课堂上,对于一些动作,一部分同学可以很好地完成,另一部分则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阴影。还有的同学对体育没有产生很高的兴趣,甚至有着抵触的心理。诸如此类的不良心理因素影响着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想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必须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多方面的措施进行教育,这样才能克服学生的不良心理。

3.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老师起主导作用,要想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老师要以身作则,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老师应该在体育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快地学习到知识,而且还能克服不良的心理因素。老师应当鼓励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体育中发挥出最大的优势,使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老师要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高中体育是以促进身心健康为主的,在教学中老师应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生打成一片,老师和学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会使得课堂上有着轻松的学习氛围。最后,老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由易到难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安排合适的体育活动,让学生从体育课程中找到自信和成功,这会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老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会使得学生在某些方面产生不良的心理,从而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所以要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这不仅要以老师为主,在体育教学中也应当注重调动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其认识到在体育活动中不仅可以获得欢乐,还可以从中接受更多的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增加一些团结合作的体育活动,可以减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顾虑;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从中消除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自卑心理,并且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其站在不同的视角来重新地认识自己。

要想很好地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让老师们深入学生内部,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要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反应,并且根据学生的反应来制订体育课堂的教学计划,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分析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培养,而且还要在课外体育中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主动地利用课外活动,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从而使得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身心健康成长。对于不爱进行体育活动的学生,老师要积极地协调家长对孩子的心理进行疏通,使得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从而实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8.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篇八

关键词:营养健康教育;高中生物;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为教师及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营养健康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需要生物教师结合实际生活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将生活環境作为教学背景,逐渐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营养健康教育的重要影响。营养健康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地成长。因此,营养健康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是高中生物教师必须关注的一个教学问题。

一、高中生在营养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快节奏的生活,使越来越多的人由于缺乏锻炼,出现各种生活健康问题。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是智力发育和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但是大多数学生的生活饮食习惯存在问题,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必定会影响其健康的成长。在高中教育中,缺乏营养健康观念,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没有关于营养健康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学生忙于高考准备学习的同时,几乎不会关注营养健康的知识。其次,高中生的饮食结构不够合理,很多学生养成了吃零食的习惯,甚至用零食代替主食,或者为了减肥,主食只选择水果,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的饮食结构出现问题。此外,高中生的饮食习惯不合理,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引导,致使其长期处于不正常的营养健康状态中。因此,营养健康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成为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二、营养健康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一)通过情境教学渗透营养健康教育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情境教学作为生物课程教学中的常用方式之一,对于提高营养健康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生物教师可以结合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重视营养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并在不断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列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营养健康案例,深化学生对营养健康知识的理解程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情境教学渗透营养健康教育,激发学生在生物教学中进行营养健康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

(二)通过探究教学渗透营养健康教育

为了更好地进行通过情境教学渗透营养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探究教学渗透营养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需求。生物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的活动中,应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共同交流、探讨中,借助集体的智慧,深化对营养健康知识的理解,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营养健康知识。通过探究教学渗透营养健康教育,不断可以提升学生对营养健康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

(三)通过案例教学渗透营养健康教育

教学实践表明,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渗透营养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了解营养健康知识的效率。在通过案例教学渗透营养健康教育活动中,生物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引导学生在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领会健康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促使其更好地参与到营养健康教育活动中。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渗透营养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生物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实际情况,积极地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重视营养健康方面的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健康意识。通过营养健康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方式,让学生逐渐意识到健康的饮食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人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其次,生物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应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相对科学的教学方案,有意识地深化学生对营养健康知识的重视程度。因此,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重视营养健康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其芳.探究营养健康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21):148.

[2]李明凯.营养健康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导学,2015(14):17.

[3]陈翠红.探究营养健康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导学,2014(20).

9.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篇九

杨林镇初中 汪伟俊

[内容摘要]:思想品德教材不但思想内容丰富,而且不少课文中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探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确是当务之急。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很好地去把握它,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渗透?以明理法、感染法、示范法、锻炼法等四种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作些思考

[关健词]:思品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在思品课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教育部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指导思品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就现行思品教材而言,都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就其中的方法来说,还需要补充和完善。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肯定会对学生的道德能力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探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确是当务之急。现在就思品课教学中四种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作些思考。

一、明理法

解放军学院周荫昌教授认为,人的素质具有三维结构。从纵向看,首先是认知层面。所以,学生心理品德的形成是以他们的道德认识为基础的。所谓明理法,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现象,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学生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教师在思品教学过程中,着重点在于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康的心理。初中阶段是人生的起步的关键阶段,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孩子的重中之重。如在“青春闪光”一课教学中,我录放一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王浩与马琳的乒乓球男单半决赛的场景,然后学生讨论“如何让自己的青春闪光?”;在讲文明交往时,从“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反面分析自傲、鄙视、颐指气使的人际交往带来的后果,从而让学生明白、理解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可见,在思品课教学中,通过明理方法进行教学,在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感染法

人的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感染法就是教师不但用自己健康美好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而且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促进学生间的交往,使良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断增强。初中思品教学不能光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要让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学内容能在学生中间产生共鸣。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不能仅仅把他们看成教学的对象,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生对某些社会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学,努力着眼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运用情景和音像设备,以达到教学目的。我在《自立自强》一课教学时,播放苏明娟的心情故事,以及汶川大地震中寗加驰救事迹感染学生,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深刻认识到自立自强对个人的成长的主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在逆境中积极进取的精神,主学生明白为了实现自己崇高理想和志向,必须不断地磨练自己,只要脚踏实地、百折不挠,人生才会有收获、有成就,人生才会有精彩、有意义。

三、示范法

周荫昌教授还认为,在对青少年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带—做—化—成”的过程,青少年模仿性较强,他们常常以他人的人格行为作为自己的仿效对象,然后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并逐步内化为心理品质。所谓示范法,就是发挥“带”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榜样,指导他们去模仿。这些榜样,首先应该是教师自身,其次是教材中涉及到的领袖、伟人、科学家和英雄人物,再次是学生平时生活中接触到优秀人物,特别是学生中间的先进人物。我在教学《自我保护》一课时,让几个学生表演小品《我被敲诈勒索》,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带来不同处理的后果,示范表演告诉学生在遇到敲诈勒索时,应如何正确对待危险处境,并在今后的生活中灵活处理身边发生的危机情况,做到自我保护。

四、锻炼法

人的任何素质的形成,都离不了实践的过程。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学生自觉地参加社会实践的结果。锻炼法,就是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出一定的行为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从而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例如,结合每年的春游、秋游,学校可组织学生进行远足活动,并且要求他们不带零食,只带开水。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艰苦朴素的精神,又促进了他们的互助、顽强、坚毅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当前的思品课教学,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给学生以过多的禁锢,使他们总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作为思品课教师,要敢于向传统的“规矩”模式挑战。如在《男生女生》一课教学时,我设计实践活动,让男生女生一对一见面打招呼,表扬对方优秀,主男女生之间。

总之,思想品德教学是一个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教师要在思品课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只要教师富有一片爱心和诚心,思品教学就一定能把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机且紧密地揉合起来,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书目:

1、陈家麟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吴增强编著,当代青少年心理辅导,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0.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篇十

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五个领域的目标之一,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我们体育一线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中学体育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从学科角度讲,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学校体育课程中蕴涵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见体育教学对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极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中学体育课程的价值。

另外,现代学校体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增强他们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运动将健康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健体、审美、生活、创造,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

二、中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情绪。情绪是人的某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体验,而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标志是情绪状态。学生生活在学校这个

关系错综复杂的小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比如说中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而产生焦虑反应,体育锻炼可以转移学生不愉快的情绪和行为,使学生摆脱烦恼和痛苦,也可使学生的焦虑降低。

2.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需要克服身心疲劳,消除消极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这都是对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的严峻考验,也是学生培养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

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克服各种困难的积极情绪,坚持参加体育活动,这样时间久了,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就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目前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对家庭有强烈的依赖心理。面对集体生活,很多孩子表现出束手无策,不善于与人交往,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既需要交往与合作,又存在相互竞争的现象,大多数体育项目只能在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条件下方可进行,在体育活动环境中,学生可以以更直接、生动、集中的方式接触,体验近似于社会上所能遭遇到的各种情景,比如竟、冲突、分享、合作、共处、避让、包容、角色转换等,学生在常期的体育活动中适应了相互之间的竞争,理解了交往与合作的重要性,因而体育教

学中的体育活。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心理承受力。中学阶段的体育活动与人生其他阶段的体育活动相比,更多地表现在不断遭遇障碍和挫折,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和提高方面,现行的中学体育课程中设立了社会适应学习领域,体育教师们也更加注意改进教学,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探索、创新精神,提高抗挫折能力。有不少中学生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抑郁症、焦虑症,通过体育锻炼大多得以缓解或消除。

二、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体育教师要营造宽松的体育课堂心理环境。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课堂气氛。对于中学生来讲,他们不是不爱练习,而且不喜欢枯燥、压抑的练习环境。

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式决定体育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体育教师如何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呢?

首先,体育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以幽默的神态、诙谐的语言营造出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这样学生就可以放松心情消除紧张情绪,以轻松的心态参与到课堂练习中去,这就使学习活动充满兴趣。

其次,教师还要善于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对于学生技术练习要给予充分肯定,尤其对体质差、弱或动作运动能力偏差的学生应多鼓励少挑剔,这样可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和畏难情绪从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

最后,体育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展示自己的体育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体育老师要创设以形激情的教学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能力最初是通过打开视觉这扇“窗户”来发展和提高的。因此,课堂上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激励的话、一个动作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学生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希望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暗示,这样在他们心中也会升腾起一种特殊的感受——自信。由此,课堂上会出现一种追求新的满足的情感氛围。由于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各种身体练习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这更需要教师动作的示范和语言的鼓励。有些教师却忽视这份信息的传递。非但自己不身体力行,而且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进课堂。一声命令,一句否定,把整个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一扫而光,就会引起学生心理烦躁、紧张,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妨碍了学生轻松自如地掌握技术动作和接受知识。反之教师准确优美的示范,亲切和蔼的态度,会使学生产生许多联想。

3.体育教师要营造平等的环境。平等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都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体育老师的管束。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课堂内的平等。怎样营造平等的课堂环境?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其次,教学过程要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主体积极性才能彼此尊重,互敬互爱,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关爱,让学生从你赞美的目光,赏识的注视,肯定的点头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信任。

11.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篇十一

【关键词】 营养健康教育 高中 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2-145-01

0

前言

生物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的关注生活实践。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与食品营养有密切的关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恰当的渗透营养健康教育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联系生活,开展营养健康教育

高中阶段是学生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也是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生物知识的有效教学,也要注重将生物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学习的生物知识不是抽象的理论知识而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如,在学习“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这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吃早餐时的情景,让学生回忆看看自己平时的早餐主要吃哪些食物,学生思考后会说自己通常情况下会喝牛奶和吃鸡蛋。这时,教师就可以恰当的渗透一些营养健康知识,指出“尽管蛋白质中蕴含的营养物质比较丰富,但是在空腹的情况下吃蛋白质的话,其很快会被分解,剩下的蛋白质会以尿素的形式排出体外。在这样讲过后,学生在吃早餐时,就会有意识的将含有蛋白质的食物和含有糖类的食物进行搭配食用,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发挥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在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就能够有意识的科学的吃到营养早餐。与此同时,也能够了解人体各种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

二、组织讨论,渗透营养健康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在讨论话题的选择上,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积极的开展相应的交流和讨论。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选择以叙事的方式来进行,也可以选择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看图片和视频来了解营养健康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要充分的发挥引导作用,在开展课堂讨论时,恰当的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应该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宜过难。然后,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如在学习“糖类、酯类”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在课前3分钟让学生们仔细的观看一组相关的数据:青少年肥胖人数不断增加的数据,这一现象和快餐进入中国有很大的关系。在6-18岁的学生中,有18%的肥胖学生,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老年人才容易得的病出现在了青少年身上。在学生观看完数据后,问学生:“你能够想出什么避免肥胖的方法呢?”然后让学生对这一问题开展讨论,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后产生了两个方案:一个是合理的饮食,二是要适当的加强锻炼。通过讨论,学生就能够更深刻的理解营养健康对人的成长和发展重要性,在以后的饮食中注重科学饮食。

三、改变教法,创新营养健康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新教学方法,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的知识,利用多媒体图片和视频的功能,将营养知识生动的展示给学生,学生在直观地观看过这些图片以及相关的视频后,能够更有效地掌握相关的营养知识,进而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在学习“细胞增殖与分化”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将癌细胞的图片展示給学生看,让学生了解癌症病人晚期的生活状况。学生通过观察能够了解癌症的危害性,进而珍惜自己健康的身体,同时积极的避免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给自己的身体带来的损害。

四、积极探究,深化营养健康教育

探究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也是充分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这种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很好的融会贯通,同时,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很好的保存在大脑中,便于需要的时候检索,是提高学生记忆效果的最佳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结合相关的课程内容,渗透营养健康教育。如,在讲述“细胞的癌变”这一知识时,教师在课前就要提出相关的问题:生活中哪些因素可能致癌?哪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可能导致癌症?癌症到底可以不可以被治愈?要求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教材,或者是和同学们积极的讨论等方式找到科学的答案。在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进而能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结语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的需要和教学需要,密切的联系生活实际,在生物教学中恰当的渗透营养健康教育。

[ 参 考 文 献 ]

[1]戚亚平,杨三仁.高中生物教学对学生营养健康观念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1,02:193-194.

[2]杨永丽,王丽.高中生物营养知识渗透与健康行为的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07:50-52.

[3]朱明辉.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9,S5:127.

12.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篇十二

1. 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

由于青春期心理具有脆弱性、冲动性、不稳定性, 对外界刺激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反应[2]。当不良情绪积累过多, 最终就会导致生理疾病。学生在初中学过生理卫生, 对自身有所了解, 但由于应试教育, 有些学校根本不上, 或者由非专业科老师照本宣科, 遇到有关青春期方面的知识更是难于启口, 使学生对性知识和自身出现的一些正常的生理变化缺乏正确的认识, 不会及时进行自我疏导和调节, 从而诱发一些心理问题。高中生面对自身的生理变化, 如:月经、遗精等现象既感到“倒霉”, 又渴望了解, 但往往又难于向父母、老师、同学倾诉, 从而闷在心里, 成为自己的一个心理阴影。不少学生得不到正面的知识教育, 往往到网络世界去了解, 不可避免地造成少数学生接触一些淫秽下流的不健康知识, 加上学生的识别能力较弱, 从而不能自拔。针对这一现象, 我在讲解人的生殖和发育时, 通过卵细胞、精子的产生过程介绍, 结合受精卵的形成过程, 以及胎儿的产生过程, 向学生解释月经、遗精是每个进入青春期的人都会有的正常生理现象, 从而消除了在学生心目中的神秘感和自卑感, 并能进一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2. 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除了生理变化造成的心理变化外,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学生还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家庭、学校的有形和无形的压力, 从而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惑, 又找不到倾诉、发泄的对象, 慢慢就转变成心理压力, 进而产生明显的厌学情绪, 甚至走上轻生之路。我们在学习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学说”时, 让学生了解到只有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 同时教育学生在当今社会处于飞速发展时期, 每位学生都应挖掘自己的最大潜能, 勤奋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还应提醒学生应该正当公平竞争, 保持健康的心态, 不要自私狭隘, 注重引导学生碰到一些不愉快,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 应向家长、同学、朋友、老师倾诉, 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教师应主动与心理压力大的学生进行疏导和沟通, 排除其心理障碍,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另外, 一定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充满兴趣、享受快乐。那么如何营造轻松愉快的和谐课堂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呢?

2.1 用笑容面对学生

高中生物课堂应成为学生心理舒展的港湾。没有笑容的教师, 可能在师生之间筑起一堵墙, 阻碍师生的交流。教师过于严肃、处理问题过于粗暴往往会伤害学生的心灵。笑容可以拉近师生距离, 是建立和谐关系的良方妙药。教师只有得到学生的接纳, 才能与学生成为良师益友, 学生才会用真心去面对教师, 同时学生对老师才不会产生任何心理隔阂, 这也是教师实施有效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2.2 用爱心温暖学生

对学生要真心关爱, 要爱一切学生, 爱学生的一切。课堂上, 教师对学生的“慈爱”, 学生对教师的“敬爱”,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爱”, 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同学的温暖, 心理负担会大大减轻, 会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

2.3 用成功激励学生

学生心理压力的形成往往是由于有着失败的经历, 逐渐形成自卑心理造成的。要消除自卑心理就应让学生在平时生活、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信的心理。我在生物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理。在生物课堂中设计阶梯式的问题链, 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另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探究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实验有着强烈兴趣,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会不断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 进一步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 营造合作和谐的心理氛围

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都是因为缺乏交流形成的, 对老师、父母、同学往往会造成误解, 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我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树立和谐的思想。如在讲生物与环境时, 强调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就要求同学热爱自然, 关爱生命、保护环境。同样,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营造合作氛围, 设计多种问题情境, 通过讨论, 学生互相质疑、互相释疑, 通过思维碰撞, 不仅进行了知识构建, 而且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的提高, 并会逐渐树立合作的意识。在这样的和谐氛围中成长的学生必将相互尊重、理解、关心、信任、合作, 从而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4.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

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得和失, 化解压力的能力不强而引。所以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如讲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时, 强调生命是一个统一体, 需要不断利用神经—体液—免疫来共同调节。同样, 我们出现不愉快的心情时也应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来调整心理平衡。

5.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理

赞赏犹如春风暖, 谩骂好比严冬寒。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 教师要精心呵护, 不能伤害任何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在不当时机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就有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 疏导学生的心理。例如:为回答错误的学生说句安慰话, 为不善讨论的学生说句激励话, 为自卑的学生说句自信话, 为困惑的学生说句知心话, 为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话。这样必然会换得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教师应让每个学生在生物课堂上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得到充分尊重, 让生物课堂成为其温馨的家。

总之,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高中生物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进行有机、有度、有效、灵活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高中生物教学应从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营造学生的合作心理氛围、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理等方面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参考文献

[1]张秀刚.浅谈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问·科教探索.普教论坛, VOL24, (24) :63.

上一篇:湖南省教育厅教师处下一篇:含山县污水处理厂环境保护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