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部文员的岗位职责

2024-07-12

工程部文员的岗位职责(共9篇)

1.工程部文员的岗位职责 篇一

工程部文员岗位职责

工程部文员受部门主管直接领导,负责部门内日常内务工作: 1努力完成部门主管交送的各项事务,对公司的通知、文件要做到及时上传下达。

2负责有关资料、文件的收发和分类归档,准确无误地填制各种报表和表格。

3负责工程部每月员工出勤的查核、汇总上报。4说话和气、热情,礼貌接待内外来访人员。5传达主管有关工作安排,并将落实情况及时汇报。6熟悉了解部内人员的家庭情况。

7参加会议,并做好会议记录、整理工作。

8负责收集、整理、复印、描绘、完善工程系统的完工图纸及改造工程图纸和动力设的使用说明书,分类归档,做到随时可提供查阅。

9每月负责把各系统的设备档案有关故障情况、维修项目、更换零件或更新等内容填入部门的设备档案书。10负责物资、人力消耗统计。

2.工程部文员的岗位职责 篇二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来研究解决生物医学中的相关问题。该专业实践性要求很强,因此实习教育在其本科教育中的地位至关重要。通过实习,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在医学领域的作用、地位及发展前景,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同时通过实习中的实践活动,产生感性认识,从而巩固了学校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我院医学工程科是集卫生装备管理、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是全军医学计量三级站和卫生装备区域检修站,承担我院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以及基层体系部队医院的卫生装备卫勤保障工作,是第三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教学实习基地。科室一直十分重视实习生教学工作,大力培养紧密结合临床的专业理念,通过发挥医院工程人员对设备熟悉、与厂家联系紧密、维修经验丰富的优势,采取了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了实习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实习生的科研思维,实习带教工作受到相关院校的好评。本文结合多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实习带教经验,谈几点体会。

1 转变观念,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精、尖医疗设备应用于临床诊疗过程中,医疗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直接影响到医疗诊断的准确性和患者的安全。目前医院医疗设备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一是随着大型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医院工程师已经很难做到电路板的板级维修;二是随着大型医疗设备厂家维修响应的速度越来越快,以及临床使用科室设备高负荷运转,故障停机的时间成本高,设备故障给医院工程师自行维修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三是不少医院采购论证不到位、配置不合理,贪大求全,花大价钱引进最先进的新型医疗设备,却只使用一些基本的功能,大量的新技术、新功能由于没有开发利用,使得医疗设备使用效率低下。

当代医学工程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设备的维修、维护,而是将工程学、工程管理学与临床医学的知识紧密结合,融会贯通,保障与医疗设备相关的医疗活动,成为工程与医学复合型人才,起到现代临床医学和工程学之间的桥梁作用,与医生、护士协作共同维持临床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促进医院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由于多种因素,目前临床工程师的工作重点已经从过去单纯的维修逐步转移到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应用安全与质量控制上,包括设备的应用安全以及风险控制、故障应急维修和预防性维护、外修服务的监管、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计量以及不良事件的监测、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报废鉴定等,贯穿于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2]。

思路决定出路,在这种形势下,要做好BME实习带教工作,带教老师自身要更新理念,牢固树立密切结合临床和服务临床的理念。明确临床工程师的定位,转变传统的工作和带教方法,改进传统实习内容及形式,才能提升BME实习生的全面素质,为其将来顺利走向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2 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带教方法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时间一般只有半年到9 个月,内容包括见习和毕业设计,时间短、内容多,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计划,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好带教工作,实现预期目标。近年来,我们通过不断总结完善,逐步建立了富有特色的本科生带教体系,现将主要做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2.1 制订实习计划,做好岗前培训

为使实习生更好地熟悉工作制度及职责,保证医学工程科工作的顺利进行,所有新来的实习生首先经过入科培训,由科教学秘书负责,介绍科室的基本情况、医院设备的基本情况、科室工作制度、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制度以及实习进修人员管理制度。对新来的实习生基本学习情况进行摸底,适当调整实习计划与要求等。岗前培训中,由资深工程师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进行安全教育,包括维修过程中自身的安全防护、设备不合格可能导致的患者安全问题等,保障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2.2 带教老师素质优秀,言传身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带教老师言传身教十分重要。作为一个带教老师,要求工作态度端正、自身的专业素养要高,对于培养医学工程专业的技术人员有兴趣。医学工程方面学科知识更新快,带教老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了解学科的最新动态以及前沿技术,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带教老师除了在学习上要能解答学生的困惑外,还要在生活上关心实习生,和他们做知心朋友。通过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让实习生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兴趣,激发BME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3 重视操作实践,提高动手能力

应急维修和预防性维护是临床工程师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虽然不可能排除所有故障,但是一些简单的、基本的故障排除方法必须掌握。医学工程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根据设备的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理,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3]。在实习中要注重培养学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基本操作技术的训练。常规医疗设备如血压、监护仪、吸引呼叫等常见故障要学会独立处理,培养脚踏实地作风,克服好高骛远的思想。同时要掌握各种常用医学仪器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注重培养常用医疗设备规范的操作方法。现场带教时边示范边讲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现场操作设备。对于一些简单的设备故障维修,要给予学生多练习的机会,因实习生经验缺乏,维修中出现失误在所难免,这也要求带教老师先详细讲解清楚维修步骤,及时指导并纠正。

随着医院对设备质量控制的重视,除了掌握各种常用医学仪器操作方法,实习生还要学会质量控制检测设备的使用。实习结束后,要求实习生能够熟练应用各种检测工具对医疗设备常见故障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并加以排除。

2.4 定期开展案例讨论,总结升华

案例讨论是临床教学实施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e-based learn-ing,PBL)。PBL是指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及自学理解获得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4]。我们为每个实习生指定一名带教老师,实习生每人每月选择自己这一月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个典型案例,从故障现象方面着手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以PPT形式与大家进行交流,最后由带教老师进行点评总结,重点讲解故障的分析排除过程以及对实际问题如何去思考。开展案例讨论,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资料并综合分析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充分提高实习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归纳总结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使知识得以升华。

2.5 坚持专业英语学习,日积月累

医学工程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国际上医学工程文献以及大量进口设备的技术手册采用的语言是英语。要了解国内外该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国外的最新科研成果,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医学专业英语。为达到提高实习生专业英语能力的目的,科室精心选取专业英语资料,每天早会后组织全科人员参加专业英语学习。工程师每人一周轮流上台当教员进行讲解,学习内容包括最新的专业文献、大型设备的外语培训教材、临床工程(clinical engineer,CE) 题库以及紧急医疗研究机构(emergency care research institute,ECRI)风险管理等内容。另外,每个实习生都被要求每月研读一篇英文的专业文献,在科室用英语交流文献的内容。通过这些方法,不断训练实习生实际应用专业英语的能力,开阔了视野,锻炼了沟通表达能力。

2.6 充分利用资源,开展新技术讲座

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是医学与工程的紧密结合,我们在带教过程中,着重培养实习生紧密结合临床的专业理念和思想。医院的设备更新快,实习生能接触到最新的技术。我们充分利用厂家技术优势和资源,坚持每周开展1~2 个新引进设备的技术讲座,由厂家工程师详细介绍设备技术进展、临床应用、工作原理,还要着重讲解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常见故障排除以及风险防范和质量控制。每年近百种的设备讲座不但开阔了眼界,跟踪了国内外新技术进展,而且能使广大工程师和实习生做好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设备运转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7 紧密结合临床,着力培养医工结合理念

临床的需求是科研的源动力,作为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更需要深入临床,接地气,才能建立发展的良性循环。我科有与临床科室多年良好合作的基础,特别是和医学影像科密切合作,不仅在科研方面硕果累累,获得多项高等级的省部级科技奖,也为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鼓励实习生深入临床一线,参与各种研讨会,将理论知识与感性认知相结合,从而对设备有更深的认识。也只有在与临床的紧密结合中,才能够发现问题,找到研究方向[5]。

3 结语

对于已接受4 a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习的实习生来说,学校在理论层面上已教给学生所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半年的医院实习机会架起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的桥梁,是由学校走向医院工作岗位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不论将来在医院从事临床工程师工作,还是在机关从事管理工作,或者在公司做销售或者工程师,在医院完成毕业实习和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经历,对将来顺利融入工作环境至关重要。上述带教方法实施以来,学生们反映很好,实习结束后感觉不论基础理论知识、动手实践能力、科研思维均有质的飞跃,大大增强了实习生的专业素养和对未来职业发展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潘倩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实习的模式及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7):150-151.

[2]汤黎明,申倩,张宇翔.医学临床医学工程人才知识结构构成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11):141-142,145.

[3]杨绍洲,刘曼芳.发挥医院工程人员优势,做好工程专业学员实习工作[J].医疗设备信息,2003,18(8):56-57.

[4]于长辉,黄纯炽,夏欧东.情景式PBL教学在临床见习带教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1):3-4.

3.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及监理职责 篇三

关键词:园林工程;监理职责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97-01

一、园林绿化工程的综合性及监理职责

(一)园林具有多门类综合学科特性

园林是综合性的学科,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生活境域的学科。它和建筑学、美学、史学、风水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门类学科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在各种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做为园林设计师,不仅要熟悉园林业务知识,还要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美学、人文环境、历史文脉以及先进的设计理念等等相关知识,博览群书,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二)园林绿化工程和其它工程的关系

园林绿化工程包括体现园林地貌创作的土方工程、园林筑山工程(如叠山、塑山等)、园林理水工程、园林小品工程、园林桥涵工程、园林景观照明工程、园林铺地工程、种植工程(包括种植树木、造花坛、铺草坪等)等多种类型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和其它工程存在着相通之处。但和单纯的土建工程、桥涵工程、市政工程又有区别,它属于景观工程,景观的设计和塑造是首要的原则,在审美需求方面要求较高。

(三)园林综合性的监理职责

针对园林绿化工程的综合性和多元性,首先,做为承接园林工程的监理公司,应区分情况,对于大型的园林建设项目,不仅要配备园林监理,还要配备相应土建、市政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监理在具体的监督过程中,需要有负责全面的总监、负责具体工程的土建监理、绿化监理等相关行业监理。总监全盤控制,综合协调。

二、园林绿化工程的艺术性及监理职责

(一)园林和艺术的关系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肇始于商周时代的囿,可以算作一种天然山水园林。发展至春秋时期,这种天然山水园逐渐开始向人工造园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园林,使园林从生产生活走向艺术。秦汉时期,园林已开始调动一切人工因素来再造第二自然,规模大、数量多、景象华美,并且在园林整体及内部景观的思想寓意和主题上也颇有拓展。此时富商大贾也开始投资园林,标志着私家园林的产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景观成为园主的精神体现和情感的物化形式。东晋时期,园林中的写意趋向更加显露。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的寺观园林。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此时不但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写意园林,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园林艺术家,并产生了相应的园林理论和著述。明清时期,中国园林艺术已臻于化境,造园思想越来越丰富,造园手法也越来越巧妙,并且达到了十分成熟的境界。

现代园林师的任务已经从私园到公园走向地球家园的领域,设计和建设都和人类对社会的审美要求息息相关,离不开园林艺术范畴。

(二)园林绿化工程的艺术性

园林绿化工程属于景观工程的一种,追求工程的艺术美。园林绿化工程的很多园林设计元素往往是设计者的内在艺术修养的外在体现,它在不同的鉴赏者看来,产生的价值就会千差万别。园林工程的改造地形,筑山叠石都有一定的艺术含量,由不同的设计师设计赋予的设计理念可能完全不同,这就是园林工程的艺术性所决定的。

(三)园林艺术性的监理职责

体现园林工程独有的艺术效果是园林监理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园林绿化工程的艺术性提出了不同于一般工程的特殊要求。首先监理工程师要理解项目的总目标,了解业主的真正意图,在开工前及时与业主沟通,与设计方进行交流,深刻领会设计意图;其次是认真细致地开展工作,及时掌握在某些设计领域难以深化的部位,督促施工单位针对这一部位制订详细的施工预案,并发现问题及时向业主反映,多做汇报以便让业主能及时充分了解整个工程的施工情况;另外作为专业的监理工程师要在施工过程中尽量给业主提出一些对项目建设有益地、合理化、切实可行又便于实施的建议,并通过各种施工工艺、施工渠道解决图纸设计与实地创作之间的距离,真正体现园林工程的艺术美。

三、园林绿化工程的灵活性及监理职责

除大的公园、广场等建设项目外,一般来说,园林绿化工程规模相对较小、变化比较多、隐蔽工程多、灵活性很大,而且工程量分散、战线较长,不便于监督管理。像2005年总投资280万元的焦作市人民东路绿化工程,就存在战线较长(长度达5公里以上),现场施工环境复杂等很多不利于工程管理的因素;园林绿化工程的植物材料市场价格浮动比较大,栽植劳动定额等不同程度地导致园林工程的造价灵活性大。

做为园林工程监理,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要勤检查勤督促;其次要制订严格的工程管理制度,从机制上管理约束施工队伍,切实保证工程质量。

园林绿化工程因为艺术性、灵活性等特点,现场创作、变更较多,监理在严格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还要做好工程变更的签字和审核等工作,它是后期决算审核的重要依据。

园林绿化工程的灵活性导致竣工图纸与初始设计可能变化比较大,而且,现场施工环境复杂,地下管网、给排水等无法预测因素较多。为方便园林工程的后续管理,做好工程的移交接管工作,园林监理应该配合施工单位做好竣工资料收集、保存和移交工作。

四、园林绿化工程的时效性及监理职责

园林绿化工程一般都是政府投资工程、民心工程,上上下下关注程度较高,往往工期要求较紧。另外,园林工程除了基建部分以外,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绿化工程。园林绿化工程的绿化属性决定了它栽植工程的季节属性、生物学属性和延续管理属性,错过季节绿化成本就可能大大提高,这也要求必须抓紧时间,保证工期。

另外,园林绿化工程的时效性还体现在绿化管护的长期性,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园林绿化工程建成后必须提供养护计划和相关的资金投入。目前,焦作市场园林工程的管护期通常为一年,一年后甲方才进行接收。

首先,园林监理代表甲方负责工程全面,必须保证工程进度。在具体的施工中,需制订切实可行的工期安排计划和奖罚措施,确保工程按期完工。另外,对于绿化工程,应尽量选择适宜的种植季节并采取可靠的技术措施加强栽后管理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以尽快达到和土建工程相映配合的景观效果。

其次,要做好绿化栽植工程监理工作,从园林绿化施工经验来看,在具体的施工中应该严把三关:苗木关、施工关、养护关。第一应该严把苗木关。主要是切实按照招标文件对苗木的品种、规格、病虫害、生长势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从严要求,确保苗木质量。

第二应高标准进行绿化施工,严把施工关。在具体的施工中要把握好“五个环节”:整地、挖坑、施肥、栽植、浇水。

4.工程部文员岗位职责范本 篇四

2、负责工程部办公用品的领取及保管

3、负责各部门之间的往来及传达。

4、负责工程部会议记录及协助文件的起草与打印工作。

5、监督工程样品配件的收回情况,及时上报部门负责人。

6、参加工程内部会议,并做好会议记录和整理工作

7、负责将工程项目物品的借出登记及追回销帐。

8、对完工的试产记录表进行统计并整理归类。

9、负责对工程部所需的各种表格及文件资料等按类进行整理.留存及发放。

10、负责工程主管所签订的合作协议及发包合同等资料存档备查。

11、负责工程项目试产记录表的存档管理。

12、负责发放工程受控文件,工作细致、耐心,责任心强,具有保密意识

13、负责工程部电话的接听.记录.传达。

14、做好各项工作计划,工作总结。

15、做好制度规定的其它工作。

5.工程部文员的岗位职责 篇五

医疗设备反应了医院现代化的水平, 是整个医院的物质基础。又是整个医院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是医院医疗业务正常运行的保证, 也是经济收入的保证。这就要求医疗设备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维护好医疗仪器, 保证正常运行状态。因此设备人员就需要有医疗、工程等多方面知识才能把工作做好。

1 医疗设备工程人员的技术要求

1.1 基础知识的要求。

目前, 医疗设备皆为电子数字化, 因此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以及一些与工作实际相关的各种基础电路都要掌握的游刃有余。在医疗设备中有着不同的电路。例如, 高压氧仓, 其通讯系统的通讯电路, 其报警系统的报警电路, 其显示系统的显示电路等各种电路都要熟悉。同时要掌握机械工程, 液压工程, 金属工艺等基础知识。

1.2 外语知识的要求。

进口设备的不断增多, 其说明、提示、指标都是英语标注。因此维修人员在日常设备维护中要注意学习专业外语词汇, 同时也能提高工程人员的综合素质。

1.3 计算机技术的要求。

数字化的不断发展, 计算机技术大量用于医疗设备中, 因此计算机的科学技术, 软件硬件的知识也是工程设备人员所必须掌握的。

1.4 到厂家进行技术培训。

这种学习专业性强, 针对性强, 能起到事半功倍, 立竿见影的效果。

2 医疗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责

2.1 设备采购前的参考工作。在拟定设备采购申请计划时: (1) 要了解该类型设备的各项技术指标, 及其所要求的各项配置, 条件, 场地的要求等。例如, 我院购买的高压氧仓因无技术人员的参与, 安装场地要求不达标, 致使使用两年后患者吸氧时憋闷, 是因为排气管路和吸气管路在同一水平面, 水蒸气排不出去, 液化成水后存在管道内, 这一隐患一直难以解决。 (2) 要对目前市场的同类产品有个大致的了解, 对要采购的产品的优缺点和市场反应进行调查。 (3) 对其价格根据市场有大致的估计。

2.2 接收设备的验收工作。根据采购合同检查设备的外观, 数量, 设备的运行情况及运行时的各项指标及性能。例如我院购买的电脑中频治疗仪, 验收时, 发现其运行情况所用功率与平时不符, 后来与厂家联系更换了电极片后恢复正常。

2.3 保修期的学习和保修期结束后的维修保养工作。保修期间, 厂家维修故障时是维修人员最好的实践学习机会。保修期过后, 要对机器按要求定期保养和故障维修。例如, 泌尿外科的体外碎石机, 随空气湿度变化会很大, 因此每到下雨时都要进行一下保养和调试。

2.4 医疗设备的存档和维修情况的记录存档是最有价值的学习工作笔记。

6.工程部文员的岗位职责 篇六

【关键词】中职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 实践 建议

一、专业建设背景分析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基本建设规模持续增长,建筑业处于重要战略发展阶段。2009年,宁波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筑业转型发展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全市建筑企业实力不断提升。2014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3714.14亿元,同比增长18.46%,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创新高。建筑业抓住新型城市化战略机遇,依托大桥经济迅猛发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打造产业发展平台,为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途径是非常关键的,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建设进行了实践与思考,供大家参考。

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的实践

笔者所在学校的建筑专业,创办于1985年,主要培养建筑施工基层管理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分施工、装饰、造价三个专门化方向,目前在校学生600多人,在宁波地区现有开设该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中是规模较大的一所。其中,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是浙江省示范专业,并且是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的重点建设专业。近年来,学校不断探索和实践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实习条件改善上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创新岗位群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以建筑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深入探索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的人才需求,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从事基层管理岗位的工作,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确定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施工中员岗位课程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以学校实训基地为依托,将工种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的体验式教学。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学生自主选择岗位方向,借助校企合作的施工项目部环境和员岗位的顶岗实习,形成五大员岗位(施工员、质检员、资料员、安全员、材料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最终达成近距离对接行业企业岗位群的需求。通过实践,所培养的学生成绩喜人,无论是技能获奖还是高职升学都有显著的进步,尤其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工程算量、建筑CAD、建筑装饰等项目中均获得一等奖。

(二)建立岗位群对接模式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以“要用”“够用”为标准,打破原有体系,以工、员岗位的工作项目为中心将知识重新整合,使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行业规范、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在课程中统一起来。通过不断创新,已逐步建立起适合施工过程导向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第1—2学期,学生通过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建筑概论、建筑识图等课程)的学习,形成岗位专业基础能力;第3—4学期,以工种实训教学项目为载体,整合传统的材料、识图、构造、施工、质检等内容,通过项目体验形成员岗位基础能力;第5学期,学生从五大员方向中自主选择学习员岗位课程,并初步形成岗位能力;通过最后学期对接岗位的顶岗实习,强化员岗位能力,达到培养的目标。

(三)构建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

基于员岗位群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理念设计,根据建筑施工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企业的岗位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教学设备和师资条件,同时参照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的课程标准,确定了准行业化建筑工程项目部的评价方式,分为工、员两种。工种课程根据考评标准采取分层分级考核,即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改变原来传统的评分方式,学生每个工种学习阶段可进行工种等级预鉴定,通过初级的同学可以进入中级的学习与考评,学生可以在多种工种选择一项或者多项较强的项目。另外,通过参加全国工种等级鉴定,达到多层次、多工种的考核,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参与评价把关。学生在完成工种岗位课程后,结合自身发展,通过项目部中五大员岗位群中五选一形式,自主选择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方向,进行理实一体的校内外学习。此外,还可以尝试采用员岗位对工种岗位的学生评价方式,不断丰富评价多样性。

(四)打造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建筑专业教师是专业建设的主导者,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素质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但专业教师中大多数以年轻教师为主,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打造一支教学教研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更为迫切。以本次重点专业建设为推手,动员全体专业教师主动参与进来,切实做好提升计划,提高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另外积极聘请社会“能工巧匠”和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专职或兼职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充实专业师资队伍。选拔优秀教师为专业带头人为重点培养对象,制定培养目标,通过参加国内外先进的中职教育考察、培训、研修、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挂职锻炼等途径,提升专业带头人的职业能力与素养,逐步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研发团队,主持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课程开发与改革,参与课题和教材的编写,提高专业带头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注重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并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建设,由行业能手、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优秀教学团队,其创新协作能力不断增强,整体的学历、年龄、职称结构日趋合理。团队中多人获得“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宁波市专业首席教师”“专业术能手”和“宁波教坛新秀”等称号,专业教研组被评为当地的“工人先锋号”。

(五)建设工员融合的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是人才孵化中心,应与课程体系相匹配。积极创建以“工”到“员”岗位能力提升相适应的实训条件,形成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部式的实训体系,实行实验实训室规范化管理模式,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益。基于项目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要求,整合原有的校内实训基地,结合项目化、高仿真、理实一体的要求,调整校内实训基地布局,优化实训项目,提高实训实习效果。在原有的建筑工程实训区,根据建筑工种类别和建筑功能要求,重新优化实训区,划分为施工工艺流程展示区、工艺流程学习区和工艺工种操作区,布置时三个功能区相互穿插,做到教学做合一。

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创建五大员岗位对接的工作室,完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设模拟工作环境,建成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部专业员群岗位,包括施工管理(施工员)工作室、质量管理(质检员)工作室、资料管理(资料员) 工作室、安全管理(安全员) 工作室、材料管理(材料员) 工作室,骨干教师担任工作室负责人。引进建筑企业管理制度,开展校企合作实训室的建设工作,聘请相对应的优秀技术人员和专家进行业务指导,创建企业五大员工作室必备的实训设备和教学条件,引入工程项目必备的软件系统(如操作软件和仿真系统),进行真实项目化教学,实现学生从单项能力到综合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到上岗能力的培养,并着力打造工作室牌子,提高地区知名度,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并成功评选为浙江省示范基地。

三、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的发展建议

目前,建筑施工技术日新月异,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程度有限,且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更好地适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建立以教学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建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提供帮助,为专业发展提供咨询与指导。通过对本区域建筑行业企业的调研,基于区域建筑行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群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强化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以工作项目进行编制,把企业文化、工作环境和建筑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融入教材编写中,根据岗位群的课程标准,整合基于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综合实训课程教材。丰富与之配套的专业数字化教育资源,构建数字仿真、信息模拟教学等新的教学平台。利用构建仿真的工作场景或仿真软件进行理实一体教学,使学生通过真实角色进行仿真的协同工作数字化仿真实训,容易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二)提升教学团队和专业辐射效应

虽然教学团队取得不俗的成绩,但是由于专任建筑教师总量不足,转岗教师占建筑专业教师的比例较大,所以工作相对集中在部分骨干专业教师身上,任务重,事情多,如何调动和发挥骨干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团队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在新的课改形势下,我们团队建设应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导师制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助推中职教学改革,有助提升整体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借助企业、行业专家指导,以优秀教师作示范引领,起到传帮带的作用,能够激发专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有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建设岗位群对接的校外实习基地,知名建筑企业为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实习基地技术骨干为指导教师,通过企业岗位的真实锻炼,提高顶岗实习率和实践能力,逐步扩大专业辐射效应。

【参考文献】

[1]张建荣主编.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教学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7.工程部文员岗位说明 篇七

负责整理各项工程资料,监理相关资料台帐和报表等相关职责,协助工程部经理做好工程部日常事务及其他部门的联络工作。工作职责:

1、负责各工程施工返回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汇总及发放各部门相关资料;

工作流程:首先,工地返回资料,针对资料的内容上报工程部经理查阅及告知,后由工程部经理批示需转哪些部门哪些该存,其次,需登记或打移交清单明细,一式两份转需接收部门,双方接收人、发送人进行核对后签字确认。

2、负责各部门之间资料传递及上报工作,并负责将各部门提出问题记录及时上报上级领导;

3、建立有关资料台帐,及时登记各种文件的收发及汇总工作;

4、负责项目部现场人员的考勤记录和考核信息收集整理工作;

5、协助工程部完成各项项目计划方案的文字录入和复印等基础性工作;

6、负责采购员办理登记、收发各单据、合同会签流程,流程中出现问题及时告知;

7、负责各种工程部及项目部报销事宜单据办理;

8、负责会议记录,会议结束后的材料整理,并提交上级领导审核,然后存档,以备日后查阅;

9负责依据外包合同登记建账及回款账务登记,并办理各工队付款申请流程手续;

10、领会领导的意图并认真传达;

11、负责工程部文件资料的分类保管、归档、收发、登记、阅签、清退、整理工作,以便随时翻阅调用;

12、及时完成上级领导临时交代其他事务及工程部内部人员需配合事项。职务权力:

1、现场工作人员的考勤权

2、付款单、材料单、报销单初审是否符合报销手续权

3、对所负责的部门本岗位工作有执行权

4、对部门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有建议权; 所需记录文档

8.工程部文员的岗位职责 篇八

一、工程技术事业单位人员结构现状

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为主体的工程技术事业单位,是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主要聚集地,长期以来,为社会各项基础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此类事业单位中人员结构现状为:一是专业技术人员居多,大多数单位超过70%,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相对较少。二是按现行职称政策,符合职称评定条件的就可以参加评审,取得资格就聘任。随着时间的推移,高中级职务人员队伍壮大,初级职务人员减少,出现“倒金字塔”现象,导致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失衡。三是部分中层干部,即通常所说的“双肩挑”人员,他们处于管理职能强、专业性需求强的岗位。按照以前的政策,此类人员的工资待遇就高不就低,现在规定事业单位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而管理岗位的晋升空间非常有限,大多数此类人员不愿意转到管理岗位任职。

二、工程技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意义

(一)有利于清晰界定人员类别。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人事管理都是身份管理,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晋升的职称、职务都是“终身制”。这次岗位设置将事业单位人员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三大类,每一类又分为若干层级。所以,人员聘用工作完成后,基本解决了对各类人员界定的问题。

(二)有利于实现全员聘用。聘任制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口,但从近几年的实践看,一直难以真正执行。在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按照文件规定,岗位设置完成后,在人员聘用时,除党群团组织的负责人外,每个人员都要申报相应的岗位,对申报人员的任职资格、相应条件等要进行必要的审核,对相应的岗位要规定聘用期间的职责、目标、任务和要求,同时单位还要与每个上岗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因此,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将为实现全员聘用制奠定基础。

(三)有利于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改革的目的是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将岗位作为确定工资的主要因素,这就迫切需要制定岗位设置管理规定,为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依据和基础。只有抓紧做好岗位设置工作,才能缩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岗位设置的时间差,确保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四)有利于加强人员聘期考核。落实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等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制定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科学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体系,这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课题。按照文件规定,每个岗位的聘期为3年,聘期结束时要对相应岗位上的人员被聘任期间履行岗位职责和聘用合同的情况(重点是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考核情况作为续聘、解聘、调整岗位,以及晋级、奖惩等的依据。

三、存在问题

在工程技术事业单位中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因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不可避免会遇到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员类别不够清晰。目前在事业单位中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和工勤人员难以严格区分。在工程技术事业单位中大多数人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但也有少数人不是按专业技术职务确定的岗位,而是根据工作需要,结合个人的情况而安置的岗位。如专业技术人员在工勤岗位工作,工勤人员在技术岗位工作,有的工勤人员还在管理岗位上工作。

(二)因人设岗现象难以避免。如何按照“因事设岗”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计工作岗位,对设置的岗位进行科学规范的评估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具体明确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是岗位设置工作中出现的难点之一。有的单位在经过本单位现有人员情况分析后,在设置过程中首先将“如何安置现有人员”作为前提商定设岗方案,有可能会出现为有资历的人设置“照顾岗”,为有关系的人设置“人情岗”,为喜闹事、惹不起的人设置“特殊岗”等等因人设岗现象。

(三)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密集的单位人员结构与岗位结构比例标准有一定矛盾。如在自治区级的工程技术事业单位中聚集了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绝大多数是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根据现行的职称政策本科学历人员在单位工作一年以后,可转正定职为助理级职称;硕士研究生工作3年后可转正定职为中级职称;博士研究生工作当年即可定职为中级职称,他们停留在初级岗位的时间很短。而工程技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结构比例指导标准中专业技术岗位高中初级岗位的比例为3.3∶4∶2.7,相对而言初级岗位比例设置过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或上升空间。

四、对策措施

(一)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

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关系广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要召开职工大会进行宣传动员,宣传政策、解读文件,并通过内部网络、会议、板报等各种形式对岗位设置工作的政策条例进行宣传,强化职工对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促使职工深刻领会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文件精神,理解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

(二)结合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方案

首先要准确把握政策精神。做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要认真研究、逐字推敲文件精神,明确岗位设置的政策规定、方法和要求。其次要摸清本单位基本情况。要对单位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掌握单位编制使用情况、人员聘用情况和在编在岗人员结构状况等,并分门别类进行全面梳理、分析,为岗位类别、结构的设置比例提供依据。最后要结合实际制定岗位设置方案。一要有可操作性,尊重历史。坚持以编定岗、因事设岗的原则,按照科学的比例设置,充分考虑现有人员结构比例与现状。二要有前瞻性,着眼未来。测算单位今后几年内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技术人员的晋升情况,各类各等级岗位的比例情况,在岗位总量和各类岗位设置上留有余地,使处于低、中级岗位的人员看到未来事业发展的希望。

(三)积极稳妥推进人员聘用工作

1、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根据岗位设置的政策规定,按照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在广泛征求职工意见的基础上,要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公示。

2、编制岗位说明书。岗位说明书应对岗位性质类型、工作内容、工作权限、工作责任、岗位任职条件、工作环境、应享有的福利待遇等事项作出综合性的描述,以明确岗位的权限与义务。岗位说明书还要经单位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单位领导班子研究通过。

3、组织岗位聘用工作。事业单位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和岗位设置实施方案,按照规定的岗位聘用程序和岗位条件聘用人员,确定工作人员的岗位等级。首次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时,要以人员平稳过渡为前提,原则上将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按其现任职务等级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

4、签订聘用合同。事业单位根据岗位聘用结果,及时与被聘人员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对聘用人员实行合同管理。

(四)制定配套制度,完善管理机制

在科学设置岗位的同时,要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方式进行,落实岗位管理制度。一要完善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在聘任合同中明确责、权、利、酬,按岗位绩效贡献确立工资高低,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收入分配改革,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将岗位作为确定工资的主要因素。二要完善“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聘任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实行“高职低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竞争上岗,能者上岗”。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单位和个人的人事关系,明确单位和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三要完善激励制度,建立科学、有效、公正、公平的岗位考核体系,探索和完善绩效评估激励制度,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增强单位团队的创新能力,实现团队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四要有相关部门的配套政策,在实际操作上,人事、编制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对编制核定、人员管理、工资福利、人员进出等有关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使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有配套政策可依。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事业单位特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事管理制度,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切实抓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为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9.工程部文员的岗位职责 篇九

一.项目课程+岗位课程的课程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1. 就业岗位的需求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调研中, 学生就业对口率为95.26%, 就业岗位为施工员, 资料员, 材料员, 质量员, 安全员, 预算员等, 按照专业岗位 (群) 的职业分析,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可分解为建筑施工图识读能力、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能力等11项综合能力。

课题组对10余家学生就业的建筑施工、监理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 通过调研学生职场发展轨迹以及企业的用人及考核制度, 我们将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了重新定位, 将建筑施工测量能力、建筑施工图识读能力等作为学生进入职场的入门能力, 是每个进入建筑施工企业必备的技能;将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能力、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能力、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能力则是作为学生主要就业岗位施工员的核心能力, 是学生未来就业中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将基本建筑构件验算与一般设计能力、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确定为学生支职业生涯中提升发展必备的拓展能力。

原有的课程体系中仅仅设置了建筑施工技术以及建筑施工组织两门课, 无论从课时还是课程安排均不能充分体现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 培养的模式无法使学生的核心能力在未来的岗位中具有足够的不可替代性优势, 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2.高职院校学生学情要求

高职院校作为最后一个批次录取的生源, 大多数学生知识掌握能力较弱。河北省2015年高考 (高职、专科) 控制分数线:文科200分、理工类200分, 而文科第一批为548分、第二批为496分, 理科第一批为544分、第二批为474分。学生分数低, 并不代表他们不具备接受职业教育的能力, 高职院校应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 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 已经不适应于当前高职教学的需要, 必须大力推行实践导向的课程及课程体系[1]。

3.建筑行业的特点需求

建筑行业施工周期长, 工地危险性大, 每个工程建筑形式、结构形式均不相同, 一个工地不可能满足学生所有课程的学习, 学生核心能力的形成仅仅依靠学校的模拟项目, 无法实现, 必须进行实际的工地实训, 在实际工程项目磨练和感悟, 积累工作经验, 融入企业文化, 培养工作技能。因此, 课程设置必须具有足够的应变性, 采用工学轮动的系统培养, 可以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在学期之初适时调整工学顺序, 宜工则工, 宜学则学, 工学灵活转换轮动, 更好满足教学与实践需求。同时, 多学段、工学轮动系统培养模式将建筑企业文化的融入贯穿于三年学校生活每个学期之中, 使之逐渐转变为学生的个人核心竞争力。

二.工学轮动、项目课程+岗位课程的课程体系

1. 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行业岗位需要的技术逻辑体系开发专业课程体系, 按岗位—能力—课程步骤重构课程体系, 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

通识课程的开设首先是人格完善的需要, 职业教育帮助个体完成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 从事一种职业, 成为一个职业人[2]。其次, 通识课程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的需要, 它为两者的沟通提供了衔接点, 也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弹性化选择提供了可能, 如英语和数学等, 再次, 是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 部分通识课程的性质介于专业课程与普通通识课程之间。如沟通与交流、经典建筑鉴赏等;专业基本技能课是学生进入行业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应达到“会”和“熟”的要求;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首先考虑产业中岗位差异化, 按照核心岗位分析需要的核心能力, 再根据核心能力开设相应的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要求做“精”、做“强”, 做出不可替代性;专业拓展课程是为学生今后发展岗位打基础的, 只要求学生“懂”[3]。

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 各种施工类课程均为专业核心课程, 旧有课程体系对此没有更明确的设置, 必须改变以往建筑施工课程的课时设置与教学模式, 增大建筑施工类课程的课时比重, 同时加大该类课程的实践环节, 基于工作过程, 不断实践, 使之真正实现核心能力培养的目的。

对原有建筑施工课程运用拆分重组整合的方式进行改革, 首先进行拆分, 将建筑施工课程技术拆分为: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现浇结构主体施工、砌体结构施工、防水与装饰工程施工、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第二进行整合和重组:将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与建筑基础工程施工重组形成新的建筑基础工程施工, 将砌体结构设计与砌体工程施工重组形成新的砌体结构主体施工。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 提炼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辅助工作任务, 形成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工学轮动、项目课程+岗位课程”的课程体系中, 施工类课程学时由原来的266学时增加至436学时;增加实训环节, 重组后课程全部实现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2012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时数为1418学时, 较2011级的1246增加172学时。而总学时仅由2684增至2690, 仅增加6学时。

2. 岗位课程+项目课程的内涵

“真正的技术实践能力必须在实训过程中才能形成, 这是由技术的本质决定的”。[4]所以,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应该是实践性课程, 大多数专业课程均引入实际工程项目。项目课程主要指在校内完成的课程, 其教学主要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在校内实训室或理实一体化教室完成, 进行项目模拟教学;2012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 人手两套不同结构形式的真实工程施工蓝图, 贯穿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CAD→建筑结构与识图→建筑施工类课程→工程计量与计价→专业综合实训等专业课。每门课程均以这两个真实工程为例展开, 体现工程施工的全过程, 主要专业课全部实现项目教学。因此绝大多数课程均为采用项目教学模式的项目课程.

岗位课程即为在施工现场进行的课程, 学生在真实的施工现场工作中学习,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 更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课题组将基础工程施工、现浇主体施工等5门课程作为岗位课程, 必须到施工现场进行教学, 学生在现场以准施工员或监理员的身份, 既学习施工技术又要完成施工任务。这种方式学生在真实情境下掌握实用的施工技能, 积累工程经验, 融入企业文化, 学生收获极大。

但是岗位课程的实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由于建筑施工现场选择问题、施工工期、进度问题、安全问题以及其他不可预见因素, 有时不能在校外施工现场按照计划实施。为保证教学顺利此时首先可进行不同学段之间的前后调换, 以适应工地的变化;同时还可进行项目课程、岗位课程相互转化的教学组织模式, 将岗位课程转化为项目课程, 保证课程教学的正常实施;这种灵活转换, 既能适应建筑行业施工的特点, 又能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工学轮动、项目课程+岗位课程”的课程体系的实施

1.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教学方式是实施课程体系的关键

大量的项目课程均需引入实际工程项目, 学生教学做一体, 而岗位课程则将课堂设在生产中的建筑工地, 工地中施工工艺、现场组织、工作任务均与静态的课堂截然不同,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方式与工地中的工作中学习也完全不同。课程体系的实施需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学地点、考核方式,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同时也必须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

2012级建筑技术专业将现浇结构主体工程施工、装饰与防水建筑与装饰施工、砌体结构主体施工、建筑基础工程施工、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作为岗位课程, 与河北中环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深度合作, 学生分组到该公司的18个工地进行现场学习。教师由企业总监和校内教师共同组成。课程教学组织分为四部分:在工地现场学习、回校交流、不同工程的交叉学习、校内总结提高等环节。在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中, 企业指导教师依据具体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学、技术指导、安全教育;专任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岗位课程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安全教育以及学生的组织和管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 完成监理工作任务是学习的载体, 教师是帮助者。岗位课程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方式, 先实践后理论, 边实践边理论, 符合学习规律, 同时身临其境, 融入企业文化, 培养职业素质。课程考核采用校内教师评价、企业教师评价、学生小组互评组成, 摒弃一张试卷的传统模式, 注重过程评价, 采用学生小组ppt汇报、课程答辩、实习报告等多种形式。

2. 建设适用于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校本教材是课程体系实现的依据

高职院校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环节, 也是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主要落脚点之一。高职教育实践导向的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教学成果要固化成教材, 校本教材是高职院校继续推进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由于新的课程体系中许多课程为原有课程的打散和重构, 编写适用于课程教学的校本教材势在必行。校本教材的编写既要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技术技能为目标, 同时也要注重一定的理论知识介绍, 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有机融合, 将二者内化成职业能力的内容, 体现出高职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和校本特色。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 必须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文件, 为教学改革提供制度保证。如课程实施方案;岗位课程指导教师工作细则、岗位课程校外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及考核办法、日常安全守则、学生岗位课程学习细则、岗位课程考核办法等。

3. 长期坚实的校企合作是课程体系实施的有力保障

校企合作共建的研发平台既是产学研的结合体, 同时也为课程提供实践教学的平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合作企业河北中环建筑工程咨询管理公司每年提供20余个在建工地, 学生进行岗位课程的学习, 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直接参与教学, 学生作为准员工参与企业的技术管理。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

4. 课程体系实施成效

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学轮动、项目课程+岗位课程”的课程体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在第二届鲁班杯大赛中取得三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得特等奖及团体特等奖, 在全国BIM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等, 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在识图能力、施工能力强, 用人单位满意, 学生也信心倍增。

四.结语

工学轮动、项目课程+岗位课程的课程体系运行三年来, 教学效果显著, 但形成有效稳定的运行机制尚待时日,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工地资源有限, 工地的地理位置、工期进展对课程实施尚有一定限制。二课程的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三岗位课程实施增加了教学组织的难度和教师的工作量, 致使师资力量明显不足, 影响了岗位课程项目的深度进展。只有建立运行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或订单班, 制定严密的运行管理制度, 编写相应的教材, 具备专兼职的工程型教师团队, 方可逐步形成成熟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丁金昌, 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 01期

[2]都丽莎张龙伟,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多角度分析, 《职教通讯》2015年第9期

[3]丁金昌.高职院校需求导向问题和改革路径[J].教育研究, 2014 (3) :122.

上一篇:学工部部长竞聘演讲稿下一篇:宿舍创意美化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