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村级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2024-07-01

2016村级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精选9篇)

1.2016村级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篇一

一、基本情况

北八付犁杖村村位于希伯花镇北10公里处;

现有常住户320户、918人,贫困户26户、60人;

总土地面积18235亩,其中耕地7063.5亩、林地8979亩、草牧场0亩;

大小畜存栏3200头(只、口),其中:牛430头,羊1900只,生猪870口;

经济收入以农牧业为主,2017年底人均纯收入4800元。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通辽市委、旗委和镇党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实现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发展。

三、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产业扶贫工程,贫困嘎查及其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每户有一个致富项目,人均收入达到稳定脱贫标准以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村容村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四、2018年规划实施项目内容

经嘎查村“一申请两评议两公开一公告”评选出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其中:未脱贫户26户,回退户0户返贫户0户,按照五个一批分类,其中发展生产脱贫15户42人,生态补偿脱贫1户、2人,教育脱贫户、人,社会保障兜底13户、33人。具体项目实施如下:

1、发展生产脱贫

①落实财政专项资金和整合涉农涉牧资金:按照每户两头基础母牛(受孕5个月以上)的标准需扶持贫困户26户发展肉牛主导产业,总计需补助资金412000元;

按照发展庭院经济分类分别补助2000、1000、500元的标准,为列入2018年扶持的贫困户补助资金总计34000元用于简易“四区分离”以及购买果树、蔬菜、瓜果、杂粮、杂豆种籽(苗木)发展庭院经济,其中:栽植果树150棵;

②落实棚舍、窖池项目:按照建设52(含以上)平方米棚舍补助6000元,20(含以上)立方米窖池补助4000元的标准,我嘎查贫困户2018年需建设22座棚舍、17座窖池,共需补助200000元。

2、生态补偿脱贫

①落实生态护林员补贴:管护薪酬每人每年1万元,总计补助1人10000元;

3、发展教育脱贫

我嘎查村2018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生共有6人,其中:未脱贫户6人,回退户0人,返贫户0人,低保家庭1人;

涉及小学生2人、中学生1人、高中生1人、大专及以上学生2人。

①落实中小学、中职学生就学补助:按照2018年对在本市范围内就读并住宿的在校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中职学生分别按每生每年1800元、2000元、2400元、2400元的补助标准,对我嘎查(村)2个小学生、1个初中生、1个高中生共需补助8000元;

②落实贫困家庭学生民族助学金补助:按照2018年在旗内就读的蒙语授课小学、初中、高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每生每年400元、600元、800元的补助标准,对我嘎查0个小学生、0个初中生、0个高中生共计需补助0元;

4、社会保障兜底脱贫

①落实代缴养老保险:按照2018年我旗扶持的农村牧区男性达到45周岁以上、女性达到40周岁以上的贫困户按照每人100元标准代缴养老保险,总计可为15户24人口代缴养老保险2400元;

③落实落实残疾人补贴:按照2018年每人每年960元标准,可为2户2人补助1920元;

④落实危土房改造补贴:按照2018年危房改造补助政策,我嘎查(村)贫困户预计改造7户。

5、健康扶贫脱贫

①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按照2018年旗财政每人口减免50元的标准,总计可为26个贫困户60人口节支3000元;

②落实商业补充保险政策:按照2018年旗财政每人口代缴150元的标准,总计为26个贫困户60人口代缴商业补充保险节支9000元;

③落实免费健康体检政策:按照2018年每人体检1次280元的标准,总计可为26个贫困户60人口进行免费健康体检1次;

④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村26个贫困户60人口均享受家庭签约医生服务,覆盖率100%;

6、就业脱贫措施

①落实公益岗位补助:薪酬补助每人每年1万元的标准为1个贫困户2人口提供护林员公益岗位,总计补贴10000元。

7、保险脱贫措施

①落实养殖业保险:按照2018年肉牛保险旗财政给予每头自缴保费70%的补助标准,总计可为26个贫困户落实肉牛保险37头,补助金额2072元。

北八付犁杖村

2018年5月7日

2.2016村级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篇二

2010年末, 甘肃省常住人口2557.53万人, 仍有1600万人生活在农村, 这一部分人的生活发展问题无疑是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数据表明, 甘肃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全国排名倒数第五,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全国倒数第一, 人均收入全国倒数第三。截至2012年底, 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 甘肃还有贫困人口690多万, 占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强, 贫困发生率居全国前列, 甘肃省的58个县市区纳入国家连片特困地区, 其中有40个县市区纳入六盘山区连片特困地区, 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 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导致甘肃省农村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有:

㈠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

甘肃处于我国多个生态自然区的交汇处和过渡带, 地形地貌复杂, 生态具有多样性、典型性和脆弱性的特点。甘肃近90%的国土面积纳入了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 是我国重要的高原生态屏障和黄河、长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由于历史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交织影响, 甘肃省水资源短缺、气候干燥、沙漠化程度高、耕地面积减少等一直制约着本地的发展, 并且总体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

1.水资源制约甘肃经济发展。多年来, 水是制约甘肃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究其原因:一是水资源总量严重短缺。甘肃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2, 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8。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全省大多数地区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区, 降水稀少。三是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甘肃省农业灌溉水的平均利用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生态环境制约甘肃经济发展。甘肃经济发展受到耕地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水土流失面积大等方面的制约。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的90.7%, 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沙化土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28%;自然湿地萎缩, 河湖生态退化, 水源涵养和调蓄功能下降;森林覆盖率不高, 仅为11.3%;草地沙化、退化、盐碱化严重, 草场退化导致生态功能明显弱化, 生态系统更加脆弱;自然灾害分布范围广, 泥石流、滑坡、洪游、冰雹、沙尘暴频发多发, 危害严重, 生态环境掣肘甘肃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日益严重。

㈡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制约

1.基本劳动力大量流失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甘肃本是劳动力大省, 但由于近年来大量青壮年、受教育较好的优质劳动力进城务工, 留守农村的只剩孤寡老人和妇女儿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甘肃省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8.73%, 比城市高1.3%, 老年抚养比例达到12.24%。与此相伴出现的还有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低, 农村发展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和本土化的致富带头人。全省文盲率达10.62%, 比全国高5.74%。人力缺乏、人才流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成为近年来制约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2.公共服务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不完善。一方面, 甘肃经济长期落后, 经济总量小、财政困难, 加上投资主要偏向城市, 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 欠账较多。另一方面,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由于土地抛荒、滥用、不合理征用、非法买卖乃至土地纠纷等一系列问题, 损害农民利益的事件频发, 农民权益无法保障, 导致出现“农村留不住人和送不出去人”的尴尬局面。

3.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经过多年的努力, 甘肃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 依然存在较多靠天吃饭的情况, 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此外,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也是制约甘肃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

近年来, 甘肃省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但贫困地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仍然缓慢, 特别是质量不高、运行不规范的问题突出。

二、甘肃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现实意义

㈠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是全党全国上下要致力实现的第一个百年梦想。根据国家印发试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系》测算, 2013年甘肃省全面小康指数为68.57%,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13%。甘肃省全面小康建设的短板和洼地、难点和重点都在贫困地区。为了和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就必须把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作为扶贫开发、甘肃脱贫的主攻方向来抓, 确保贫困群众不掉队伍、贫困地区不拖后腿。

㈡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是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需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主攻目标。深化扶贫攻坚、实施精准扶贫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 与贯彻“四个全面”有着很强的工作关联度和契合度。从全面建成小康角度看, 扶贫攻坚、精准扶贫是最大任务, 同时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程。精准扶贫的具体实践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不仅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关系, 而且是战略和行动生动体现的关系。

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是落实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 高度重视和关心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 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 特别是对精准扶贫作出了深刻阐述, 为我们推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指明了方向。抓好甘肃省的扶贫攻坚工作,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实际行动, 是落实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现实需要。

㈣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是适应甘肃扶贫开发形势任务变化的现实需要

甘肃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省份之一, 同时也是国家最早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展扶贫工作的省份。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致贫因素多、脱贫难度大, 是甘肃现阶段最基本的省情。经过多年的努力, 扶贫工作经历了以救济式扶贫为主和以解决温饱为主的扶贫阶段之后, 当前己总体上进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全面小康是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 扶贫攻坚是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 精准扶贫是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这是对甘肃发展形势任务的基本判断, 对扶贫开发整体工作的准确定位。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思路, 全面落实“六个精准”要求, 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精准脱贫大决战, 是甘肃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

三、甘肃实施精准扶贫战略需要处理好的三大关系

㈠要处理好传统农业与发展特色农业的关系

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 80%以上的人口和地域属农村范畴, 自然条件差, 农村城镇化进程慢, 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农民、农业、农村脱贫是甘肃整体脱困的前提和基础。甘肃也是一个依靠传统种养为主的省份, 但是依靠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脱贫致富的可能性很小, 要尽快脱贫, 就必须以国家实施“一路一带”战略为契机, 处理好立足传统农业和发挥特色产业的关系, 走特色农业、规模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㈡要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甘肃省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面对这一现状, 首先应争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基本建设项目优先安排、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扶持及政策性、商业性信贷资金倾斜等机遇和实际政策, 并集中甘肃有限的财力资源, 统筹规划, 着眼长远,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其次, 应配合农村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进一步加大城市环保力度, 切实改变环境污染, 打造良好的经济投资环境, 为甘肃经济起飞搭建坚实的平台和支撑。

㈢要处理好发挥资源优势与刺激经济增长点的关系

甘肃有多种丰富的资源, 地理上横跨16个经度, 10个纬度, 地形多样, 省内气候、土壤差异较大。草原面积达36.57%;有野生药材951种, 居全国第二;有野生动物650种, 鸟类441种;已发现145种矿产, 探明D级以上储量的82种;有著名的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有黄河、沙漠、戈壁等特色旅游资源;有酒钢、金川公司、白银公司、兰炼、兰化等优势资源企业。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 紧扣国家产业布局全国一盘棋的政策脉搏, 以优势资源发展农业、牧业、水果业、矿业、工业、旅游业等, 把这些产业做大、做优, 进一步提高甘肃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特色产品的技术含量, 用高新技术武装优势产业, 支持拳头产品的高质量、高附加值;造就甘肃的基础产业, 刺激甘肃经济的增长点, 体现甘肃精准扶贫成效。

3.2016村级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篇三

河南省新野县创新精准扶贫机制,严格精准考核措施,助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县已脱贫29466人,贫困人口脱贫率达70.2%。

创新精准扶贫机制

一是创新“三带三帮三扶一兜底”精准扶贫机制。动员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实行“三带三帮三扶一兜底”活动,即每名县处级领导带头包乡包村包组,每名乡镇副科级以上领导带头包村包组包户,每名县直单位和乡镇党员干部带头包村包组包户,做到贫困户不脱贫,帮带帮扶不脱钩;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县直单位帮扶,都有一个企业帮扶,每个贫困户都有一名乡干部帮扶;实行村兜组、乡兜村、县兜乡的帮扶机制,实现扶贫工作全覆盖,确保到2017年全县4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和4.2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县平均水平。二是实施帮扶工程。实施行业部门“一人一道菜,共办一桌席”帮扶工程,即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用于扶持发展生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近年来,投入危房改造资金3800万元,校舍改造资金14000万元,安全饮水2400万元,人居环境整治3000万元。中央财政扶贫保证金70%用于扶贫到户项目,30%用于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行业部门年度开发资金的40%用于贫困村发展。2016年,县财政拿出500万元资金,重点用于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贫困户产业发展,并拿出300万元保证金,存入邮储银行,放大10倍,用于支持贫困户产业发展贷款。目前,全县未脱贫18315人,其中实行政策兜底(含大病救助或临时救助)解决贫困人口3630人;进行劳动力培训就地就业257人;实行产业扶持,解决贫困人口14428人。

建立精准考评办法

建立分类精准科学考评办法。对各乡镇的考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减贫增收情况。把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提高、贫困人口数量减少和农民纯收入的增长作为主要指标进行考核。并组织人员实地查看扶贫对象是否落实到户、到人,是否做到识别准确、群众满意,是否做好户建卡、村造册、乡立簿工作,是否针对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等。二是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改善情况。把行政村通畅率、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贫困村集中供水工程覆盖率、贫困户通电增长率、通生产用电自然村增长率、住危旧房或危房贫困户下降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政村达标率、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净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贫困人口新成长劳动力参加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增长率、有标准化卫生室行政村增长率、有合格乡村医生即执业(助理)医师行政村增长率、通广播电视贫困户增长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行政村互联网覆盖增长率等作为主要指标进行考核。三是扶贫项目实施情况。把当年实施的整村推進、到户增收、小额贴息信贷、产业化扶贫、科技扶贫、互助金、扶贫培训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整体效果及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到村到户情况作为主要指标进行考核。四是扶贫开发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把各乡镇是否健全扶贫档案,是否按时、按质报送各类统计报表和有关材料信息,是否按要求完成上级安排的扶贫开发任务,是否按要求参加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及培训检查活动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将贫困村定点扶贫驻村帮扶、社会各界帮扶情况、扶贫开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贫困村基层党建中的“三支队伍”建设情况等也作为主要指标进行考核。

对县直定点帮扶企事业单位的考核,主要有三个方面:考核帮扶单位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视程度及支持配合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工作情况等;考核帮扶单位在行业扶贫和专项扶贫中所做的工作,主要为整合项目资金用于对口帮扶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等;考核所帮扶贫困村的精准管理工作,主要看驻村队员是否发挥作用,抓好所帮扶村的档案资料管理、宣传、动员等。

实施精准考评措施

一是县政府组成8个督导组,对扶贫效果采取“党员评议+群众测评+贫困户评价+党委考评”方式考评,召开党员会议对扶贫成效集中评议,发放群众测评表征求群众扶贫意见,由贫困户打分,督导组综合考评,考评结果排序通报。二是成立由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县纪委效能室牵头的大督查办公室,对乡镇、村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和驻村工作队开展情况进行督导,严格实行一月一督导一反馈一汇总一通报的督查办法,对督导所发现问题整改不及时、不到位,影响全县脱贫攻坚任务完成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约谈,并启动问责机制,严肃追究责任。三是强化结果运用。对工作成效突出的乡镇和县直单位,县委、县政府通报表扬,并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和项目安排时予以奖励和倾斜。对工作落后的乡镇,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力促整改,并责成县直帮扶单位加大帮扶力度。对整改不力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组织调整。对乡镇和县直单位的考评结果,在全县通报,并提交县委组织部备案,作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4.村级精准扶贫帮扶措施计划 篇四

一、总体要求

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就是通过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准确识别并建档立卡,全面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门路、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等,使所有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改“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如期稳定脱贫。主要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

精准识别是指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步骤,将贫困村和贫困户有效识别出来,并建档立卡。

精准帮扶是指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村和贫困户,深入分析致贫原因,落实帮扶责任人,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精准管理是指对扶贫对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建立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时反映帮扶情况,实现扶贫对象的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精准考核是指对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帮扶、管理的成效,以及对贫困县开展扶贫工作情况的量化考核,奖优罚劣,保证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二、基本内容

1、范围精准。以六盘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和藏区“三大片区”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区为主战场,统筹17个插花型贫困县区。各市(州)、县(市、区)要根据贫困人口分布情况,确定扶贫攻坚重点区域(片、带、村)。

2、对象精准。按照省扶贫攻坚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制定的《甘肃省20XX年度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要求,20XX年底全省6220个贫困村、552万贫困人口,是扶贫攻坚的主要对象。

3、任务精准。按照全省和各市(州)、县(市、区)制定的五年基本消除贫困实施方案,进一步把减贫目标和脱贫时间表细化到每一个贫困村、每一个贫困户。

4、目标精准。各地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围绕“一个核心”和“两不愁、三保障”,把实现“六大突破”的攻坚任务,落实到每一个贫困村、每一个贫困户。

5、措施精准。各项扶贫措施要与建档立卡挂钩,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集中各方面力量合力攻坚。每个贫困村都要有扶贫规划、脱贫计划、工作台帐;要有省、市、县领导联系、有驻村扶贫工作队帮扶、有龙头企业带动、有科技人员指导、有金融网点覆盖。每个贫困户都要有基础台帐、帮扶计划、脱贫措施;要有增收项目、有资金扶持(包括财政资金、金融资金和其它帮扶资金)、有干部联系帮扶。

6、责任精准。要紧紧依托“双联”工作平台,深入推进扶贫攻坚与“双联”行动的深度融合;片区县党委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各级扶贫攻坚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所有承担扶贫任务的部门、单位,都要把贫困村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把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作为主要扶持对象,聚精会神地实行精准扶贫。要用是否“进村入户”来衡量和甄别是否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要把贫困村、贫困户收入增长、按期脱贫作为业绩考核的主要依据;凡使用扶贫资金的部门、单位、企业、项目,都要有到村到户到人的扶贫措施,承担相应脱贫任务,向群众交“扶贫帐”。

三、重点工作

(一)建档立卡,精准化识别

通过建档立卡,把真正的扶贫对象和扶贫对象的准确信息摸清摸准,为精准扶贫提供可靠依据。

1、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做到“五清”。按照贫困户建档立卡的标准、规模,对全省552万贫困人口逐户调查摸底,填写《贫困农户登记表》,通过“两公示一公告”确定贫困农户。在此基础上建立档案,做到户有《扶贫手册》,省、市、县、乡、村有接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的信息管理平台。

--摸清家底状况、致贫原因、收入来源、收入水平等基本情况,建立基础档案,做到“底数清”。

--摸清脱贫门路、需要解决的主要困难,建立问题台账,做到“问题清”。

--摸清以往扶持情况、扶持效果,提出帮扶措施,制定帮扶计划,做到“对策清”。

--确定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实行“四定两不”,即定户定人定时定责帮扶,不脱贫不脱钩,做到“责任清”。

--逐户制定脱贫计划,确定脱贫时限,做到“任务清”。

2、对贫困村建档立卡,做到“六有”。按照贫困村建档立卡的标准、规模,对贫困村逐村摸底调查,通过“一公示一公告”确定贫困村,填写《贫困村登记表》,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做到:

--有村情档案。包括基本村情、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公共服务、贫困状况、收入水平等。

--有问题台账。包括主要制约因素、以往扶持情况和效果、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等。

--有需求清单。按照“缺什么、扶什么”的原则,抓住主要矛盾,提出项目清单。

--有村级规划。包括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等实施计划。包括贫困户增收产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计划、金融支持计划、龙头企业覆盖带动计划、科技单位和人员技术指导方案等。

--有领导联系、单位帮扶、干部驻村工作台帐。

--有村级综合信息监测管理平台和增收计划、脱贫时限。

(二)集中力量,针对性扶持

各类扶贫资源要以建档立卡为依据,对准目标、选准项目,整合力量集中解决制约贫困村发展、贫困户增收的瓶颈问题。

1、专项扶贫要进一步提高精准性。整村推进、互助资金、“两后生”培训等扶贫项目要率先实现精准投放、精细管理,把项目、资金与建档立卡结果紧密联系。到20XX年,整村推进项目要实现对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全覆盖,并大力实施整乡、整流域、整产业连片开发;到20XX年,互助资金加上“中和农信”小额贷款要实现对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全覆盖;从20XX年开始,“两后生”(“雨露”计划)培训实行对58个片区特困县和17个插花贫困县贫困家庭全覆盖;到20XX年,马铃薯、草食畜、林果、蔬菜、中药材、乡村旅游等主导产业和增收项目要实现对所有贫困村、贫困户的全覆盖。

2、行业扶贫要进一步增强针对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行业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把贫困村作为“项目区”,把贫困户作为“项目单位”,按照“渠道不变、资金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各做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多管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形成攻坚合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不仅要到村更要进村入户,重点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产业扶贫、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等项目,要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安排项目、投放资金、检查效益、承担脱贫任务。

3、社会扶贫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引导各类社会扶贫资源向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聚集。积极协调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单位,将贫困村、贫困户作为主要工作对象,重点解决突出矛盾和迫切问题;深化和拓展东西扶贫协作,推进天津、厦门等省外发达地区的市县乡村、企事业单位与我省贫困县乡村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双联”行动的载体作用和与扶贫工作同质、同步、同向、同力的平台作用,使“双联”工作队和“双联”干部成为“精确滴灌”的管道;进一步推进企业参与扶贫攻坚,深化“民企陇上行”行动,通过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产业培育、市场开拓等形式,大力开展“村企共建”,将贫困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积极引导社会组织扶贫,支持鼓励社会团体、基金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社会组织与贫困村一对一、与贫困户手拉手帮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文联、科协等各方面力量,通过爱心捐赠、结对帮扶、开展扶贫志愿者行动等方式,参与贫困识别、扶贫调研、支医助教、文化下乡、科技推广等扶贫活动。通过设立社会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和社会爱心捐助平台,以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信息为基础,建立精准化、规范化的社会扶贫资源配置机制。

4、金融扶贫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政府有关部门要围绕贫困村和贫困户,加快路、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步伐,为金融服务修渠引水;通过建立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小额信贷保险等机制和加大贷款贴息等方式,为贫困群众贷款保驾护航,确保贫困户贷得着、用得好、还得上。金融部门要将服务网点向贫困乡镇和贫困村延伸,确保到20XX年,每个贫困村至少有一家金融机构(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提供金融服务;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扩大支农再贷款、缩小存贷差等金融手段,鼓励和引导金融资金流向贫困地区;要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扩大扶贫小额信贷、“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农耕文明贷款、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贷款规模的基础上,为贫困户量身设计金融产品和服务,力争到20XX年,为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有贷款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提供3-5万元、期限3年以上的小额信用贷款,扶持其发展生产、脱贫致富。要做好政府部门与金融部门的工作对接,按照“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安排部署,共同研究确定金融扶贫支持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扶持对象,建立金融机构与扶贫部门联合调研、共同论证、联席会议、信息共享、密切配合的长效联动机制。

通过以上措施,努力实现:

--“五到村”:目标任务到村、规划计划到村、项目资金到村、帮扶责任到村、监测管理到村。实现“七有”:有主导产业、有专业合作社、有教学点和卫生室、有敬老所和幼儿园、有综合性村民活动场所、有金融网点覆盖、有综合商业服务、有良好的村容村貌。

--“六到户”:结对帮扶到户、脱贫计划到户、项目安排到户、产业培育到户、跟踪监测到户、效益落实到户。实现“八有”:有安全住房,有安全饮水,有基本农田,有增收产业,至少一人有技能资质证书,有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家里有余粮,手头有余钱。

--“七到人”:“两后生”等学历型技能培训落实到人,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费和助学金政策落实到人,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落实到人,农村低保、新农合、五保供养等政策落实到人,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如少生快富工程)落实到人,增收产业技术培训落实到人,创业性、开发性、公益性就业岗位安置措施落实到人。

(三)实时监测,动态化管理

以甘肃扶贫信息网络为依托,建立上联“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下接贫困县、乡、村的“一平台、两系统”扶贫对象动态化信息管理体系。

1、建立贫困户动态化信息管理系统。以村为基本单位,设立村级信息监测管理平台,每个贫困户逐户建立收支台账,常年记录,每年底在村内公示,接受监督。每年对贫困户帮扶措施落实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总结,对收入变化情况进行核算分析,及时更新有关数据,准确掌握脱贫情况。

2、建立贫困村动态化信息管理系统。以贫困户动态化信息管理为基础,各县(区、市)建立信息监测管理平台,对贫困村扶贫项目实施、扶贫任务完成、收入增长以及脱贫目标实现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每年更新一次。

3、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建立全省扶贫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省、市、县、乡、村上下之间,扶贫系统内部,扶贫系统与行业部门、金融机构、帮扶单位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及时提供准确数据资料,使其明确扶持对象,掌握着力重点。

(四)落实责任,精准化考核

1、完善制度。进一步完善对市(州)、县(市、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扶贫业绩考核、对相关部门扶贫工作考核以及对片区县和插花县扶贫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增设精准扶贫考核的内容、指标,落实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全面建立以精准扶贫为导向的奖惩机制。

2、细化责任。把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六大突破”的各项任务和增收减贫目标分解到各级各部门,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实行定位、定量、定时的精细化考核,奖优罚劣,确保帮扶措施和责任落到实处。

3、强化措施。把建档立卡的质量、与到村到户到人项目的衔接情况、动态管理情况等,作为考核扶贫工作成效、工作水平的主要依据和资金分配因素之一,与业绩考核、资金分配、项目安排直接挂钩。

4、加强平时考核和过程考核。充分利用“一平台、两系统”,建立对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信息查询、项目跟踪、资金监管、意见反映、举报投诉等实时监测考核机制。通过随机抽查、抽样调查、现场督查等方式,加强对整村推进、互助资金、小额信贷、技能培训等扶贫项目实施过程的检查,及时发现、分析研究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实施精准扶贫,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明确要求,也是贫困群众的热切期盼。通过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必将从根本上解决扶贫工作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指向不准、针对性不强等老大难问题,使整体推进与扶贫到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确保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脱贫目标如期实现。各级党委、政府和参与扶贫开发的部门、单位、企业、组织,都要从我省“四个尚未根本改变”的省情实际,充分认识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靠实责任,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一切工作围绕贫困村、一切措施针对贫困户,帮助扶贫对象尽快脱贫致富。

2、完善体制,明确责任。坚持省里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市州协调推进、县为责任主体、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体制和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省级主要负责政策研究、规划指导、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等工作;市州主要负责项目审查备案、资金项目监管、进度监测、监督检查、绩效考核等工作;县级是管理的主体,负责规划编制、计划审批、资金使用、项目实施、检查验收等工作;乡镇主要负责政策宣传、群众发动、任务落实、组织实施、监测统计等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修订完善扶贫项目、资金的各项管理制度、办法、实施细则等,使管理方式、程序、内容更加符合精准扶贫的要求。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58个片区特困县特别是“两州两市”中的特困县,要根据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实际情况,打好“整体战”,重点瞄准贫困村实施精准扶贫。17个插花贫困县和其他11个县,贫困人口少而且分散,应实行到户到人的精准扶贫,打好“歼灭战”,定点消除。到户扶贫要差别化对待,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实施产业覆盖和技能培训,使他们增加收入;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困难户,发挥低保等社会保障措施的“兜底”作用,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在全面抓好全省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确定具有代表性、基础工作较好的临洮县、康县、清水县、静宁县、宁县、卓尼县、康乐县、天祝县等8县为精准扶贫示范县,总结经验,示范带动。

4、健全制度,强化监管。建立扶贫系统项目监管责任人制度。省、市、县三级扶贫办主要领导对项目监管负总责,分管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相关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监管的主要内容是到村到户到人项目的资金使用、项目实施、效益发挥和群众受益等情况。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开展项目监管工作,掌握项目启动、资金到位和项目进展等情况,认真研究到村到户到人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果。直接责任人要对项目日常监管工作和“一平台、两系统”动态管理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负责,要认真、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各项监测管理任务。

5、建立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制度。以县为单位,在6220个贫困村全面实行驻村扶贫工作队制度。在现有“双联”行动确定的帮扶关系基础上,为每个贫困村选派3名以上有事业心、有经验、有能力、有市场经济头脑,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干部,组成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驻村工作,任期3年。工作队协助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摸清贫困底数,分析致贫原因,制定扶贫规划、增收计划和脱贫计划,协调帮扶资源,组织项目实施,监督资金使用,监测项目效益;帮助贫困村建立互助资金协会和专业生产合作社,提高贫困户的组织化程度;深入农户宣传政策、传播知识、推广技术、发展增收项目、拓展增收渠道;协助金融机构开展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落实各项惠农贷款和扶贫小额信贷,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省扶贫攻坚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制定《驻村扶贫工作条例》,确定工作任务,建立培训考核、激励约束机制,确保队长明确、队员落实,纪律严明、作风扎实,工作得力、成效显著,使扶贫工作队成为群众欢迎、干部满意的脱贫“催化剂”和致富“助推器”。

5.2016村级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篇五

一、平远村基本情况

我村位于新舟镇西南端,与汇川区团泽镇接壤,距离政府所在地八公里,县道1.6公里,机场高速2.5公里,共12个村民组,1105户、5140人,耕地面积3248亩(田2756亩、土492亩)、森林面积4500亩,享受低保户86户188人,精准扶贫户 105户248人,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农合完成率达百分之九十五,在家劳动力1870人,外出务工1050人,有正式党员76人,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 8150元,近年来,在上级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争取一事一议项目资金,完善了五星、华丰、明光三个村民组的硬化公路,解决了远丰、新场、华丰、明光、联合、云丰几个组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对云丰、明光山塘水库进行了整治,修筑防渗渠5000余米。2013年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186万元,对 100余亩土地进行了平整,修筑平远大坝防洪渠道1240余米、配套硬化公路1260米,人行便道硬化1800米,防渗渠2500米,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改善。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主要存在于一部分农户天灾、人祸、生病、残疾、子女入学、智障、资金、技术、劳动力缺乏等。

三、帮扶计划

平远村两委驻村工作组紧紧围绕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和六个到村到户帮扶措施总要求,通过对贫困户建档立卡,为尽快解决贫困户脱贫特制定以下帮扶措施:

1、救济粮款向贫困户倾斜,2、镇、村落实帮扶单位责任人,3、农业技术培训,让贫困户掌握1-2门农业种植技术,4、向用人单位推荐劳动力输出,5、争取贴息贷款,6、招商引资、土地流转、开发旅游项目、带动第三产业发展,通过以上帮扶措施,达到扶持一户、成功一户、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目的。

四、工作要求

1、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充分认识做好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负责本村精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落实,确保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不走样。

2、要积极协调、精心安排,积极争取部门支持,帮助种植户协调贴息贷款和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切实解决帮扶计划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6.2016学习精准扶贫心得体会 篇六

2016学习精准扶贫心得体会2016-11-11浏览:分享人:姚娅林手机版

2016学习精准扶贫心得体会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引擎下,尤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驱动下,精准扶贫的车轮跋山涉水,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开启了十三五新一轮精准扶贫大计。

美丽娄星更是走在了精准扶贫的前沿。4月12日,区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全区精准扶贫工作,研究下发《娄底市娄星区关于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解难惠民促发展 统筹推进扶贫攻坚和群众工作的活动方案》,力求通过在全区开展百个单位驻村、千名干部包户、万名贫困户脱贫的百千万活动来统筹推进扶贫攻坚和群众工作。

扶贫是一项持久战,更是一场攻坚战。根据区委目标要求,要想在2016年实现娄星区12000多人脱离贫困,贫困群众必须在弱鸟先飞理念的指引和滴水穿石精神的激励下,开启接受输血、艰难换血、自我造血的奋斗历程,通过授人以渔的智慧、技术、信心,真正让困难群众脱离贫困,掌握生存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输血先输智。扶贫好比看医生,对症下药必须精准到位。一是提升教育水平,从智慧的源头上摆脱贫困。教育是1 / 10 强国之本,更是拜托贫困的根本,针对贫困地区,要完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全方位教育结构体系,针对贫困群众,要结好教育帮扶对子,有的放矢。二是开阔群众视野,培育致富意识,构建致富思维,增强支付本领,构建可持续内在动力。三是进驻专业团队,精准识别贫困群众、仔细研判贫困原因、正确选择扶贫项目,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环境资源特征的特色产业。

换血当换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既要知民情,又要仔细分析,精准规划,在全区贫困地区实现三个覆盖:一是产业项目覆盖贫困地区,抓住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将绿色、环保、生态新兴产业想贫困地区倾斜,将产业链链接到贫困群众家庭,解决贫困群众无处可去、无处可发挥的问题,以兴新产业的新技能带动贫困群众技术提升和创新;二是公路基础设施覆盖全村,要想富,先修路,只有发动群众筹资筹劳,共同把自家门口的道路硬化中单担当起来,才能为当地的发展、当地人的发展扫除外部障碍;三是技能培训全覆盖,统筹农村资源,以党建为龙头,发挥党员的优势,带动当地技能培训的发展,开展农业技能和非农技能培训,解决农民不会干的敢为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题,实现人人有一技之长,人人有用武之处。/ 10 造血当从心。心,最关键的就是信心。扶信心是扶贫的关键。只有把贫困群众的信心扶起来了,才能让大家看到未来的希望,才有足够强大的内因驱动有力的外部行动。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有信心,铁杵磨成针,唯有在心灵的源头改变人的思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等、靠、要的被动思想,才能真正帮扶群众脱离贫困,逐步实现小康。

娄星区作为扶贫攻坚的先驱,干部群众必须上下团结,齐心协力,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创新工作思路,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确保如期啃下全区脱贫这块硬骨头,确保全区民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2016学习精准扶贫心得体会二: 参加了X日在县计生委举办的扶贫规划培训,我由衷的感到高兴和激动。在此之前我还从未接触过扶贫工作,尽管培训时间短暂,但授课的老师们还是让我受益匪浅,不管是工作上,还是待人处事上,都有了与以前不一样的认识。现将此次培训的心得体会小结如下:

一是对农村扶贫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以前由于在乡镇并没有从事过相关工作,所以对扶贫工作缺乏认识,总觉得扶贫工作不如农业、党建工作重要,通过此次培训,让我认识到只是一味的闭门造车并不能转变农民的生活条件,有时必须要借助外力,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新农村建设。必须进一步推进产业化扶贫,不仅能增加贫困户收入,3 / 10 还要支持贫困户发展优势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进一步优化产品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成为带动帮助贫困人口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来源。要充分利用扶贫开发的有利条件,在产业增收上找路子,想办法。鼓励农民在本地城乡从事二、三产业,组织劳务输出,拓宽增收渠道,增加现金收入。

二是对自己参与到这次扶贫规划的编撰有了更深的认识,特别是感受到了上级领导对这次扶贫规划编撰的重视。这次的扶贫规划关系到我县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把集中连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等方面,是指导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重要文件。新阶段的扶贫不再是以金钱、食物等的方式开展扶贫,而是转向了以文化扶贫、政策扶贫的转变。从思想上、行动上使贫困农民能够自养,从而脱贫,然而从另外一个方面讲,我乡综合指标的落后、教育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比较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大人民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现阶段农民的脱贫致富,除了依靠国家扶持外,更重要的是自食其力,拓宽路子,从过去主要依靠土地增加产量、提高价格转向提高效益、扩大就业上来,从依靠农业转向依靠特色经济和劳动力转移上来。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既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4 / 10 借助国家的惠民政策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新渠道。

在今后X个多月的规划编撰工作中,同大家齐心协力,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完成交予我的任务。确保规划编撰工作的顺利完成。

2016学习精准扶贫心得体会三: 20XX年X月,作为一名位于XX山区乡镇的主要负责人,我有幸参加了国务院组织为期X天的扶贫干部XX培训班,亲耳聆听了全国知名专家、学者、领导的授课。几天来,我沉浸在老师们精彩的讲解中,思想上受到了强烈振憾,理念上有了全面的更新,知识又得到了充实提高,培训班的课程学习让我感触良多。

一、几点启示

这次培训班举办得非常及时,很有必要。培训班上安排的各位专家学者的讲座讲解,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意深远,针对性强,对我们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对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战略部署,打好扶贫连片开发攻坚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培训学习,我深有感触,深受启发。

一是必须认识到扶贫工作的长期性。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要适应新阶段扶贫开发形势和任务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坚持和完善开发式扶贫的主要做法,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把5 / 10 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发展,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必须完善扶贫工作的新体系。在长期实践中,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扶贫开发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成功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增强扶贫对象自我表现发展能力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策和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的扶贫开发工作体系。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做好本地区本单位的扶贫开发工作。

三是必须构建扶贫工作的新格局。中央确定了专项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面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大扶贫工作格局。这为新阶段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条件。作方地方政府,我们一定要适应新形势,对接新政策,立足国家大扶贫格局,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坚持做到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统筹兼顾,合力并举、全面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格局。

四是必须建立扶贫开发的新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强化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建立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6 / 10 到户的工作机制,重点扶贫地区的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改革完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考核办法,调动各级部门推动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协调指导,积极推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工作新格局,特别要注重搭建运行规范的平台,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建立完善贫困地区涉农资金整合机制,加强扶贫资金管理监督。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宣传,营造扶贫开发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今后工作思路

XX镇是典型的山区大镇、贫困地区乡镇,辖国土面积X平方公里,X个行政村、X个村民组,X万人,其中特困人口达X人,占人口总数的X%;贫困人口达X人,占人口总数的X%;并村前贫困村达X个,占总数的X%以上,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边远的贫困山区。近年来,各级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XX镇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旅游强镇”目标,把突显区域特色、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保持优良生态,统筹城乡一体化作为发展的定位,坚持以旅为基,突出转型跨越,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近年来,我镇以整村推进为载体、以产业开发为重点、以易地扶贫为补充,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新农村建设为基础,不断增加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使全镇贫困地7 / 10 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成绩只能过去,扶贫工作依旧任重而道远。今后,XX镇将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扶贫工作中心,重点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重点工作,围绕我镇美好乡村建设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继续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尽快推动农村主导产业的形成,带动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进一步理清扶贫开发工作思路。XX镇“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形结构,拥有临近天柱山的区位优势、山灵水秀的生态优势、特色基础牢固的农业优势。按照潜山县发展规划建设西部生态旅游区的要求,只能走生态发展之路,旅游业、特色农业、资源环保型加工业是XX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做好XX镇自身的扶贫开发,我们必须始终坚定“新兴产业抓培育、特色产业抓优势、传统产业抓提升、创优环境抓招商”的产业转型思路,以产业升级为突破口,加快兴旅、特农进程,加大农村农民脱贫致富的进程。

二是继续组织实施“整村推进工程”。XX镇将对未脱贫的重点贫困村实行分批安排,在工作中谁地积极性高,就支持谁。激发重点贫困村的干群要求支持的积极性。在整村推进项目开展以来,我镇先后有七个村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解决了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平均每村投入3040万元,其中扶贫资金或以工代赈资金达80%。并适时把整村推进工8 / 10 作与新农村试点、选派干部等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科学决策、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提高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成效。

三是加快推进产业化扶贫进程。要大力扶持发展农特产业,努力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一是加快产业化扶贫项目建设。培育和壮大具有产业基础的茶叶、瓜蒌、蚕桑、食用菌、旅游等产业化进程,实施好“一村一品”工程。二是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农业龙头企业,争取政策性资支持。三是加快产业化扶贫基地是建设,加大产业化扶贫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四是做大做强旅游业,整合旅游资源,加大景区创建力度,做好品牌营销,促进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

7.2016村级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篇七

1精准扶贫政策研究综述

目前政界将精准扶贫研究的重点落在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落实机制等方面,而学界则主要是对其在实际运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加以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保证政策能更好地推行并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目前,广大学者对精准扶贫的研究主要归结为以下三类:第一类也是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类,即对政策机制的探究,是对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这一政策流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其研究目的是理顺与完善政策实施的全过程,具有宏观层面的指导意义,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汪三贵的《论中国的精准扶贫》,邓维杰的《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等[1,2];第二类主要是个案研究,即以某一具体的地区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此类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针对性,例如刘清荣、刘忠林的《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以江西省为例》,沈新忠的《辽宁省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措施探讨》[3,4];第三类是基于特定视角对精准扶贫进行研究,一般是基于某一较为前沿或与现阶段社会现实联系紧密的角度或理论展开研究,如刘解龙的《经济新常态中的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郑瑞强的《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精准扶贫机制研究》等,此类研究独具视角,将政策的实施与社会形态紧密结合在一起,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5,6]。当然,除此三类以外还有内涵阐释、问题与原因分析、机制创新等视角的研究方法,在此不一一分析。笔者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类分析,寻找与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密切相关但还未引起广泛关注的领域进行研究,试图为精准扶贫这一利国利民政策的改进与完善增添新的思路。

2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精准扶贫政策自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开创了我国扶贫工作的新局面,然而在该政策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学界及政府将关注的焦点多集中于精准识别、精准扶持和精准管理(也称精准考核)这三项核心内容之上,着力解决其在实际运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然而除此之外,精准扶贫政策在其他不为人们所注意的方面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项政策的有效推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精准扶贫对于精神扶贫的关注度不足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扶贫不是简单的物质与资本的投入,而是需要被扶持对象在精神上树立反贫、脱贫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形成上下联动、步调一致的反贫联动机制。当前我国实行的精准扶贫政策将很大的精力投入到贫困对象的识别、具体帮扶措施的落实上,而在精神层面的扶贫举措还有所欠缺,这导致了扶贫对象在精神上依旧处于“等、靠、要”的消极无为状态,缺乏自主反贫的思想意识,出现“越扶越懒,越扶越穷”的恶性循环。而且受制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和落后的思想观念等主客观因素。贫困户对于教育无力或无意负担,导致了贫困的世代延续,即“代代扶贫,代代贫”,教育斩断穷根的作用无法有效发挥。此外,贫困地区的文化生活方式单一,很多地区尚未覆盖无线广播电视信号,人们缺乏与外界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具有精神引领作用的文化活动很少甚至没有,人们的思想僵化,精神风貌不振,往往安于现状,缺乏改变落后现状的动力,甚至由于贫困滋生出一些不良现象,诸如赌博、偷盗等,这对地区的脱贫工作造成极大的阻碍。

2.2精准扶贫对贫困地区市场的引入和构建欠缺

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等的限制,贫困地区的市场机制发展存在严重的空白甚至是真空地带,经济贸易活动的开展缺乏相应的平台,而精准扶贫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致力于生产设备和生活资料的投入,重在“产出来”,而对于贫困地区当地的市场引入和建立缺乏应有的重视。主要体现为:其一,贫困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相应的诸如公路、水电、厂房等配套设施不健全,即使当地存在一定的资源或劳动力优势,很多企业也不愿意在此建厂,这使得该地区的优势资源无法有效变现。精准扶贫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倡导的“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只是强调农户与企业的合作,而在具体的实践中企业对于农户的可及性、时效性等缺乏有力的保障,市场存在于农户的可及范围之外,农户缺乏与其他市场参与主体面对面交流与交易的平台,也就是说企业是否在农户家门口,当农户需要与企业合作的时候这种合作能否及时有效地进行,这是应当思考的;其二,贫困农户由于设施设备等的短缺与落后,其产品缺乏进一步的包装与加工,对于经销商来讲不具吸引力,而且贫困地区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贫困农户在很大程度上只具备在家门口将产品卖出去的条件,加之自身掌握的销售渠道单一,将导致在部分地区农户产出来的产品,却因卖不出去而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与经济损失。精准扶贫在实施中一味地鼓励农户进行“造血”式的生产,却在生产的后续环节跟进不足,未能将产品交易市场建立在农户的可及范围内,导致农户生产出的商品卖不了、卖不好、卖不快,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困难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造血式”的扶贫政策效果难以保证。

2.3政府在精准扶贫中的垄断地位

扶贫本身的特殊性就决定了扶贫工作只能是由政府主导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多数人认为政府就应该在扶贫过程中扮演“全能家长”的角色,而事实的确如此。在当前的精准扶贫中政府依旧是大包大揽,从贫困户的识别到扶贫效果的考核,这一全过程都是政府在唱“独角戏”,包揽了精准扶贫的全部。然而政府由于自身财力、物力、人力、精力等的局限,无法将精准扶贫的各个环节都做到最好、最有效率。目前精准扶贫在一些具体帮扶项目的落实上往往出现有头无尾的“半拉子”举措和“无效工程”,如种植和养殖这两项举措经常会出现发展后劲不足问题,政府向农户提供种牛、种羊,原本是为了实现鸡生蛋,蛋生鸡的效果,但在实际饲养过程中,由于农户管理不善或是草料不足,还未等产生实际效益,动物就已死亡或是被卖掉,种植方面的情况也如此,“鸡生蛋”的政策效果无法保障。当然在精准扶贫项目的落实中涉及到的一些资源在层层下放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截留、克扣等寻租行为,真正带给贫困户的实惠大打折扣。此外,在精准扶贫政策的考核方面政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也无法充分保证。虽然精准扶贫的实际效果与官员的晋升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当中,扶贫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官员的升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官员错误的政绩观,出现虚报、瞒报的现象,过分夸大精准扶贫的成效,最终官员升上去了,困难群众的情况依旧,考核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针对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注重精神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扶贫先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通过精神层面的扶贫举措激发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的创造性和自我发展的动力。所以在今后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中更加注重精神扶贫,重视对帮扶对象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更加注重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贫困地区受其区位因素、思想观念以及经济条件的制约,教育水平往往较为落后,从而造成了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通过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教学条件,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以及师资队伍的强化,以此来改善贫困地区的整体受教育水平,使贫困地区的儿童能同等的享受教育,从而逐步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拔掉穷根,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7]。第二,提高精准扶贫的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真正理解精准扶贫的实质。精准扶贫是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运作模式,它不同于传统扶贫直接发钱发物的方式,而是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寻找发展思路,让人民主动地参与其中。所以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精准扶贫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利用政府提供的平台和自身存在的优势自发地从中寻找脱贫方式,进而改变以往“等、靠、要”的思想观念。第三,丰富贫困地区的文化生活。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贫困地区在文化生活方面存在很大的空白,通过送戏下乡、报刊图书下乡、电影放映、致富能手讲座等方式来活跃当地的文化氛围,加强贫困地区同外界的交流,改变人们僵化的思想,提高其认识水平,从而激发其反贫、脱贫的内在动力。

3.2精准扶贫更注重贫困地区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精准扶贫的效果不能只依靠政府持续不断地“输血”来保证,更要激发困难群体“造血”的内生动力,政府在这一过程则需要为困难群体创造良好的“造血环境和条件”,即市场的构建与完善。精准扶贫不仅要让贫困户产出来,更要帮助他们卖出去,而且要将交易市场建立在农户的可及范围之内,所以在精准扶贫实施的地区要更加注重市场的构建与完善,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水电、通信等,营造市场在贫困地区生根发芽的土壤,通过基础设施的改善来吸引个人、企业等来此投资开发,将贫困地区潜在的优势发挥出来,诸如旅游业、农产品加工等;其次,扶贫项目的选择更加注重市场导向性,在具体扶贫项目的选择上不仅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更要注重项目产出的市场导向性,即通过扶贫项目不仅要使贫困户有产出,而且产品还要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既要让贫困户产出来,又要卖出去,而且要卖的快、卖的多、卖的好,以此来提高贫困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最后,强化市场对贫困群体的可及性,在众多致贫因素当中远离市场这一现实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将贫困户排斥在市场交易活动之外,限制了贫困农户参与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无论是与企业、合作社还是种养殖大户的合作都应将其对农户的可及性考虑在内,使农户能够与其便捷地、面对面地交易,减少合作的中间环节,降低潜在的交易成本。

3.3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并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

无论是以往的传统型扶贫方式还是现行的精准扶贫政策,政府在其中的主导性作用都不可否认,但在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政府究竟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多少,这一系列的问题还有待商榷。毫无疑问,政府在扶贫过程中绝不能扮演“全能家长”式的角色,将所有涉及扶贫的投入、生产、经营等活动大包大揽,在发挥自身主导性作用的同时还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就要求政府在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做好以下两点。

第一,明确自身的职能定位,即政府在扶贫过程中该做什么,能做好什么的问题。首先,政府应做扶贫工作的规划者。扶贫工作是保障民生的重要一环,政府应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统筹协调,合理规划扶贫的战略布局,确保扶贫工作的开展有方向、有依据。其次,要扮演好制度、资源保障者的角色。政府通过帮扶机制的构建和扶贫资源的配置,为扶贫政策的开展提供制度层面与物质层面的保障。最后,要做扶贫工作的推动者。扶贫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市场或其他社会主体不会主动介入,而政府的特殊使命则要求政府在扶贫中扮演推动者的角色,通过政策的出台、对社会资源的整合以及对其他主体的动员来推动扶贫工作的开展,实现扶贫改善民生的目标[8]。

第二,打破政府在扶贫中的垄断地位,适当应用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贫困治理中的特殊作用。政府虽然掌握着扶贫资源,但政府不一定能最有效率地配置资源,而市场机制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在扶贫中引入市场机制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打破扶贫主体单模式,通过政策、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吸引社会经济组织参与到扶贫中来,形成互利共赢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其次,具体扶贫项目的落实外包给企业或第三方等有意愿参与的组织,这样可以根据贫困户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使扶贫项目更有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阻断了政府公职人员的寻租行为;最后,精准扶贫的效果考核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评价,这样可以摆脱政府在考核过程中主观性的发挥,使得考核结果更加客观真实,为政策的调整提供准确的依据。

4结束语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地区贫困人口脱贫是实现我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一步,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式。不可否认的是在其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行不断地探索研究,使其更加符合我国贫困治理的现实需求。

摘要:文章在对现有的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类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精准扶贫在精神扶贫、贫困地区市场的引入和建立以及政府在精准扶贫中的角色定位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三个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精神扶贫,市场机制,政府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2]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78-81.

[3]刘清荣,刘忠林.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老区建设,2015(20):14-16.

[4]沈新忠.辽宁省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措施探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4(3):83-84.

[5]刘解龙.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5(4):156-159.

[6]郑瑞强,曹国庆.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精准扶贫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5(8):163-168.

[7]杨婷.开展精神扶贫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J].创造,2016(4):40-41.

8.2016村级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篇八

潘功胜指出,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金融扶贫工作的基本出发点。由于在资金来源、运作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与财政等其他扶贫开发方式相比,金融扶贫立足于开发式扶贫,坚持可持续性原则,既讲资金投入又讲风险防控,着力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不同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金融扶贫不能搞大水漫灌、大而化之,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侧重。一方面,要精准定位金融扶贫对象,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要充分利用扶贫部门开展的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针对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易地搬迁等“四个一批”制定差异化的扶持政策,找准支持方向和切入点。另一方面,要精准定位金融扶贫主体,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发挥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差异化监管等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等多种金融机构要发挥主体作用,尤其是机构网点较多、贴近农村、熟悉农村业务的金融机构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在加强监管和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引入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进入扶贫开发领域,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多渠道增加资金来源。

潘功胜强调,发展普惠金融、增加贫困地区金融供给是金融扶贫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普惠金融旨在建立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为弱势群体提供平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与权利。普惠金融不同于政策性金融,也不是第二财政,应以发挥市场作用为主,走保本微利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普惠金融十分强调供给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传统金融和新金融、银行与非银行,都是普惠金融的供给主体。同时,衡量金融普惠性不仅仅看融资需求的满足程度,也包括存取款、转账、支付等诸多基础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为有效增加普惠金融的供给,潘功胜提出,一是要完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大力发展贴近市场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小型金融机构,建立大中小型金融机构并存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促进市场竞争,增加金融供给。二是要健全普惠金融市场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基于贫困地区各类产权的金融产品,扩大抵押物品种和范围,有效盘活存量资产。支持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扩大债券融资,探索通过发行地方债、金融债等方式筹集扶贫开发资金。建立多渠道、广覆盖、严监管、高效率的股权融资市场,鼓励和引导创业投资。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扶贫小额保险、涉农信贷保证保险等保险产品,提升贫困地区的保险密度和深度。三是要创新金融服务提供方式。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积极发展网络支伺、手机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深化银行卡助农取款和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改善贫困地区支付制服务环境。四是要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和权益保护。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贫困地区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和风险识别能力,维护贫困地区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潘功胜表示,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形成有效工作合力是金融扶贫工作的重要支撑点。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金融系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加强与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工作合力。一是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贫困地区对金融资源的承载力,形成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机制。二是要切实转变金融发展理念,尊重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加强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司法公正,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加大力度打击非法集资、非法经营证券业务等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维护地方金融秩序。三是要推动建立各类产权流转交易和抵押登记服务平台,完善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有效分散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四是要加强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有效整合各类财政扶贫资金,落实农户贷款税收优惠、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等政策,降低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经营成本,发挥财政政策对金融业务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五是要健全与扶贫开发、发展改革、民政等部门的合作机制,加强各方在信息共享、政策制定、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协调联动,为金融机构扶贫项目和对象的选择以及风险管理提供便利条件。

刘永富介绍了当前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强调了金融服务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完善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特别是通过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等措施支持贫困群体增收脱贫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中蒙韩首席代表安赛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就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作了主旨发言,农业发展银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和西宁中心支行以及湖南省农村信用联社有关负责同志分享了他们在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方面的工作经验和做法。

9.2016年学习精准扶贫心得体会 篇九

2016年学习精准扶贫心得体会(1)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引擎下,尤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驱动下,精准扶贫的车轮跋山涉水,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开启了十三五新一轮精准扶贫大计。

美丽娄星更是走在了精准扶贫的前沿。4月12日,区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全区精准扶贫工作,研究下发《娄底市娄星区关于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解难惠民促发展 统筹推进扶贫攻坚和群众工作的活动方案》,力求通过在全区开展百个单位驻村、千名干部包户、万名贫困户脱贫的百千万活动来统筹推进扶贫攻坚和群众工作。

扶贫是一项持久战,更是一场攻坚战。根据区委目标要求,要想在2016年实现娄星区12000多人脱离贫困,贫困群众必须在弱鸟先飞理念的指引和滴水穿石精神的激励下,开启接受输血、艰难换血、自我造血的奋斗历程,通过授人以渔的智慧、技术、信心,真正让困难群众脱离贫困,掌握生存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输血先输智。扶贫好比看医生,对症下药必须精准到位。一是提升教育水平,从智慧的源头上摆脱贫困。教育是强国之本,更是拜托贫困的根本,针对贫困地区,要完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全方位教育结构体系,针对贫困群众,要结好教育帮扶对子,有的放矢。二是开阔群众视野,培育致富意识,构建致富思维,增强支付本领,构建可持续内在动力。三是进驻专业团队,精准识别贫困群众、仔细研判贫困原因、正确选择扶贫项目,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环境资源特征的特色产业。

换血当换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既要知民情,又要仔细分析,精准规划,在全区贫困地区实现三个覆盖:一是产业项目覆盖贫困地区,抓住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将绿色、环保、生态新兴产业想贫困地区倾斜,将产业链链接到贫困群众家庭,解决贫困群众无处可去、无处可发挥的问题,以兴新产业的新技能带动贫困群众技术提升和创新;二是公路基础设施覆盖全村,要想富,先修路,只有发动群众筹资筹劳,共同把自家门口的道路硬化中单担当起来,才能为当地的发展、当地人的发展扫除外部障碍;三是技能培训全覆盖,统筹农村资源,以党建为龙头,发挥党员的优势,带动当地技能培训的发展,开展农业技能和非农技能培训,解决农民不会干的敢为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题,实现人人有一技之长,人人有用武之处。

造血当从心。心,最关键的就是信心。扶信心是扶贫的关键。只有把贫困群众的信心扶起来了,才能让大家看到未来的希望,才有足够强大的内因驱动有力的外部行动。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有信心,铁杵磨成针,唯有在心灵的源头改变人的思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等、靠、要的被动思想,才能真正帮扶群众脱离贫困,逐步实现小康。

娄星区作为扶贫攻坚的先驱,干部群众必须上下团结,齐心协力,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创新工作思路,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确保如期啃下全区脱贫这块硬骨头,确保全区民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2016年学习精准扶贫心得体会(2)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战略构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总书记深刻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我们深刻理解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新思想新要求,把它落实在具体的扶贫攻坚中,做到扶持对象精准、扶贫项目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扶贫措施精准、驻村帮扶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不断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发展增收致富产业和提升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能力,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集中力量啃下扶贫攻坚这块硬骨头,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掉队。

解决精准扶贫大多数和平均数问题

在扶贫攻坚中,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脱贫奔康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们主动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创新实践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三大发展战略,快速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有效解决了大多数群众致富和平均水平提高的问题。

抢抓机遇,积极推动广安区划调整,把广安区区划调整为广安区、前锋区,全市由5个区市县增加到6个,形成了6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邓小平讲开发区大有希望,我们又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建立特色园区上,建立了成渝经济区示范的川渝合作示范区,新设立枣山物流商贸园区、协兴生态文化旅游园区和华蓥山旅游文化景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探索建立了适合园区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了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格局。在培育多点多极经济增长点的一系列创新实践中,各区市县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相应创建特色产业园区,积极有效地应对了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各项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掉队

通过精准识别,目前全市有农村贫困人口25.07万人、城市贫困人口3.23万人。其中:因病致贫18.3万人,因缺劳动力致贫3.5万人,因残致贫3 万人,因缺技术资金致贫1万人,因子女入学暂时致贫0.6万人,因自然灾害致贫0.5万人,因基础设施落后致贫0.14万人;因其他原因致贫1.26万人。我们为这些贫困人口分别建立电子信息档案,逐一落实个性化扶贫措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掉队。

精准制定扶贫规划。坚持以精准规划引领精准扶贫,将贫困村的规划纳入整个农业现代化区域建设之中,成立专家组指导贫困村科学编制规划,突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新村建设等重点,推动贫困村规划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深度融合,让贫困村快速达到现代化水平。注重文化传承,保持田园风光和农村风貌,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精准确定脱贫目标。按照三年完成,两年巩固的要求,以贫困村为单位,分年度制定到村到户的脱贫计划,确保到2020年,82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全市 25.06万农村贫困人口、3.23万城市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真正实现贫困群众收入水平有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有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有明显增强的目标。

精准拟定扶贫政策。把帮扶到户成效作为检验扶贫工作的重要标准,确保不脱贫不收兵。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加强就业培训、搞好就业服务,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针对因病致贫特殊群体,积极组织救助帮扶,让他们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以社会救助政策兜底,让基本公共服务得到保障。

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开展党员干部职工结对帮扶活动,全市 6.65万名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干部职工,与8.64万户农村贫困户、2.07万户城镇贫困户逐户开展了结亲结对。干部职工一户一户建立台账,深入分析每家每户的致贫原因,逐户制定帮扶规划和具体扶贫措施,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扎实开展精准扶贫攻坚工作

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梳理、迅速找准需要集中力量解决的问题,突出重点,扎实开展一系列精准扶贫攻坚工作。

努力改善贫困村的基础条件。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把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主要投向贫困村,着力打通贫困村与省道县道等区域主干道的最后一公里,让外面物资进得去,里面产品出得来,畅通农民增收渠道。同时,在贫困村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全面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

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和美好家园建设。在农村,采取新建、改造、保护等方式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政府承担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学前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在城镇,整合征地拆迁安置房、城区危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城市黄金地段为贫困群众、弱势群体修建优于普通商品房的美好家园,配套完善教育、文化、停车场等各种设施,打造宜居宜业型的高档社区,受益群众得到的房屋从每平方米1000多元增值到每平方米 5000元,收益成倍增长。

扎实推进产业直接增收富民。在城镇,以产业园区、城市综合体为发展平台,培育出489户规上工业企业、461户限上商贸企业,有效带动小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创造出130万个就业岗位,保证城乡贫困群众拥有稳定工作和收入。在农村,建成32.5万亩千斤粮万元钱示范基地,发展183万亩的蔬菜水果种植基地,让贫困群众就近到基地打工或学习技术,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积极运用互联网+,引进阿里巴巴建设特色农产品馆,将农产品推向全国消费市场,帮助群众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提高干部群众增收致富本领。积极用好邓小平城乡发展学院平台,每年财政投入1000万元用于村(社区)后备干部和党员致富能手的学习培训,切实增强村社干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本领。依托各区市县职业技术学校,把科技扶贫团、科技副乡长选派到贫困地方工作,着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就业创业知识培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本领。

提高贫困群众文化素质。巩固提高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习惯,先让精神富起来。整合国家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就业的扶持政策,每年投入1.2亿元,对全市7万余名贫困学生进行资助,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积极开展生态扶贫。全域开展洁净水行动,与中信集团合作,通过PPP模式实施洁净水项目,建起了各具特色的地埋式处理与地上湿地花园相结合的治污设施,保持了广安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的本色。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保护好山脉、森林、水系、湿地,2014年广安被评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城市。积极探索有利于贫困村、扶贫对象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实现了发展与生态、富裕与美丽的双赢。

2016年学习精准扶贫心得体会(3)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此刻,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只有5年时间了,而我们国家的贫困人口还有7000多万。扶贫工作任务艰巨。

6日上午,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度再大,今年也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

何为精准扶贫?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不能用手榴弹炸跳蚤。前不久在陕西考察调研期间,总书记强调,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

实现精准扶贫的四个明确,需要有全局意识,需要在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中强力推进。当前,一些贫困地区仍旧没有摆脱等靠要的意识,一些领导干部也没有把扶贫攻坚作为工作重心。只有扭转这些问题,自觉向改革找突破、要效益,扶贫才能事半而功倍。

实现精准扶贫的四个明确,需要加强扶贫对象的精细化管理、加强扶贫资源的精确化配置。就是既要加大投入,又要把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力度,又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还要有前瞻性,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针对性,对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采取特殊帮扶政策。

实现精准扶贫的四个明确,需要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需要让贫困群众有获得感,得到真实惠。这对各级扶贫主管部门政策取向和具体措施也提出更高要求。一段时期,有些地方拿着国家大笔扶贫资金,在贫困县修建长安街,到贫困乡镇盖起白宫天安门,美其名曰新农村建设。这说明相关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出现了严重偏差,亟待整改。

上一篇:《爱之链》续写小学作文下一篇:初一数学应用题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