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师研修工作汇报

2024-07-12

学科教师研修工作汇报(共5篇)

1.学科教师研修工作汇报 篇一

体育学科区中青年骨干教师个人研修计划

2007年5月——2008年6月

位育中学高蓉

结合今年区师资工作会议和骨干教师集中培训中的具体要求,我将积极参与小组的各项培训,主动承担工作任务,发挥自己的能力极限,以期在课题研究、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有所提高。

一、参与《中学体育与健身课堂教学评价的学习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认真按照区体育骨干教师小组培训计划的要求,积极参与《中学体育与健身课堂教学评价的学习与实践》的课题研究。与小组内另两位老师一起承担《中学体育与健身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体育教学目标评价体系子课题的研究和实验任务。

2007年5月参与制定中学体育与健身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标评价体系子课题的研究和实验任务。

2007年6月通过现场观摩教学和看录像课,小组完成评价指标的细化。2007年7、8月收集、学习与评价相关的资料,反思评价对教学的作用,写在自

己的博客中。

2007年9—11月参与组内教师间的上课、说课活动,外出观摩交流,落实结题事

项。

2007年12月完成课题研究的论文或课题报告。

二、参与区240培训(区初高中体育教师体操教材教法特色项目培训)。

为进一步推进《体育与健身》课程中体操教学内容的全面实施而开展的240特色项目培训,以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能力提高为主要切入口,旨在提升青年教师对体操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提高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我将在学科带头人、课题项目组负责人林琳、薛同卫老师的带领、指导下,全面参与此次培训。

2007年3—5月参与完成初高中体操教材教法垫上运动项目的编写。

2007年5月参与《初、高中体育体操教材教法研究》的课题申请。

2007年9—12月 在教材教法理论讲座培训和术课动作上向区内教师交流、展示。2007年1—2月学习培训方法,总结培训经验,写在自己的博客中。

2008年6月以前 通过考核,完成课题研究的论文或课题报告。

三、加强理论学习,研读专业书籍,提高理论素养。

1、按照小组“共享共荐”计划的要求,每两个月向团队推荐一篇读到的好文章,说明推荐理由。并通过徐汇教育信息网发至小组各成员和挂发于自己的博客。

2、计划在2007学年上学期(包括暑假)完成《日本学校体育关键词100》书籍的阅读,在2007学年下学期(包括寒假)《情系操场》(作者:李华丰)书籍的阅读,并把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挂发于自己的博客。

3、关注教育教学热点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参与小组的学术沙龙活动,开拓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专业素质。

四、骨干教师应该是教学上的能手,我将通过参与上海市体育教学 “四课”展示评比活动,切实提高自己对教材、教法的把握能力。

2007年5—6月分析教材,确定单元流程。

2007年7—9月完成以“单杠”为主要教材的五堂课教案的设计和编写。2007年10月请学科带头人指导,完成评比教案的修改。

2007年11月结合《中学体育与健身课堂教学评价的学习与实践》的课题研究活

动,选一篇参加评比的教案上课或说课。

本人作为青年骨干教师还应主动参与教研组建设,带领组内青年教师共同提高。希望在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与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个人研修计划。

2.学科教师研修工作汇报 篇二

听课:带着设计听课

听课, 是区域性学科研修活动中最常见的活动形式之一, 也是教师认为最有价值的教研活动。不少教师认为从听课中能学到一些可直接利用的教学经验与技巧, 因此, 提高听课活动的效率无疑是学科集中研修活动的重要环节。我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那就是听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带着自己的设计走进课堂, 通过对比、反思来提高这一活动的效率。通过不断反思与探索, 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成熟的活动设计方案。下面从听课准备和上课准备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 听课准备:集体课前设计

听课准备, 是指参加活动的教师在正式听课前需要做的准备, 这是提高听课活动效果的重要一环。在设计活动方式上, 我们经历了从集体到个体再到集体的发展过程。在活动之初, 我们要求各校教研组在听课前提供一份教学设计, 后来发现, 这项活动并不能让每个教师做出认真的思考, 多数由教研组长或由教研组长指定人员完成后大家集体共享, 没有达到通过集体共同研究来确定设计的效果。为此, 我们改变了活动设计形式, 在听课前, 由每位听课者当场书写教学设计。这样每位教师通过近一个小时的思考与书写, 就可以带着自己的教学设计走进课堂听课。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听课质量, 同时也为后续的评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几次活动, 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 就是教师当场书写的教学设计质量普遍不高, 这可能源于时间较短、思考不深。为此, 我们又重新调整设计, 再次回到集体提前设计中来, 强调每位教师必须参与且熟悉教学设计, 并做好上课准备。这样, 教师必须对教学设计深入研究, 同时也为抽签上课做好了准备。

2.上课准备:多课型、多方法、适度超前

上课准备是指上示范课、研讨课的执教教师的准备, 主要进行三个方面的创新设计。

一是开课由单一到多样。这有两层含义, 第一, 课型由新授课调整为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等多种课型, 一次活动根据实际需要有意安排两种课型。第二, 实施同课异构, 一个内容由不同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授课, 一方面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 另一方面进行学习效果的对比, 进而研究学习内容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 提高教师的基本执教能力。

二是课的进度由正常到超前。原来安排活动时, 一般根据教学自然进度安排教学内容。为了能让更多的教师获得更大的收益, 我们选择将教学内容适当超前。这样活动后, 教师在执教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更好地实践, 提高活动的效益。

三是上课人员由指定到指定与抽签相结合。指定上课执教人员是为了保证活动的效果, 抽签确定执教人员, 是为了充分调动活动者的深度参与。

评课:强调对比与反思、交流与共享、理解与升华

评课是听课的延续。在早期的活动设计中, 我们一般请部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对执教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点, 再由学科教研员进行综合评价, 大多数教师只是被动地听, 效果不好。为此, 我们对活动方式进行了重新设计, 侧重于三个环节, 即听课教师个别评价、分小组交流与汇总评价、集体点评。强调听课人员在个别评价中对比与反思, 在小组评价中交流与共享, 在集体点评中理解与升华。

1. 在个别评价中对比与反思

听课结束后, 执教教师首先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对执教过程的反思, 再由听课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与反思, 主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执教教师哪些方面做得好?还存在什么问题?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执教者的设计有什么区别?哪些地方值得借鉴?将对比与反思的结果形成书面材料, 一方面可提高教师对课堂的评价与分析能力, 另一方面也为小组交流与共享做好准备。

2. 在小组评价中交流与共享

我们根据参加活动教师的数量, 一般将教师分成若干小组, 通过交流与讨论来形成小组意见。为确保小组活动的效果, 一方面要明确小组负责人, 组织好小组内的讨论;另一方面, 将讨论过程形成书面记录, 为集体点评做好准备。为保证共享的效果, 要求小组成员达成共识, 每位教师都有可能在集体点评中发言, 而不仅是小组组长。这样可以从制度层面, 保证活动的效果。另外, 还可将一些问题分散在各个小组中, 让小组成员结合听课情况进行专题讨论, 形成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从而提升活动的价值。如前一次活动中, 将教师分成五个小组, 设计了五个专题, 要求小组结合学习内容讨论:如何设计有效的情境?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如何设计分层次练习?如何设计并落实过程性评价?如何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当然, 问题的设计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做适当调整。

3. 在集体点评中理解与升华

以往的集体点评活动一般由学科教研员或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唱主角, 我们调整了这一环节设计。点评人员由各小组推荐或分小组随机确定发言人员, 这样对每位参加活动的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参与者, 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执教者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熟悉和理解小组的讨论意见, 才能更好地完成点评任务。同时, 学科教研员也要善于从各小组的发言中, 结合执教者的授课情况, 进行引领性点评, 从而提高教师对课堂的认知程度, 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

讲座:由被动到主动

区域性学科研修活动中的讲座一般有两种类型, 一类是专家和权威的引领性、指导性讲座, 如教学理念、技术原理、操作策略等;另一类是学科教研员、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的问题解决式讲座。对于第一类讲座, 我们鼓励教师主动参与, 通过与讲座专家交流、提问等方式提高参与讲座活动的效率;对于第二类讲座, 我们从问题来源和活动形式两个方面进行了创新设计。

1.问题来源:由主讲人自由确定改为自下而上征集问题后确定

影响讲座活动的效率之一是研讨什么样的问题。以往问题一般由教研员、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根据自己的观察与了解确定。这样的问题, 有些是教师所关心的, 但有些与一线教师的期望难免存在距离, 这自然会影响活动效果。为此, 我在活动前一个月, 主动向参与活动教师征集研讨的问题, 让讲座涉及的问题通过自下而上的顺序确定, 从而能更好地满足一线教师的需求。在问题征集时, 首先列举出主讲人认为可以交流的问题供教师选择。其次, 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比较关心的问题。这样, 通过问题征集活动, 使讲座与研讨更有针对性。

2.活动形式:变被动听为主动参与式研讨

问题确定后, 我们会在活动前半个月向全体教师公布研讨的问题, 让各位教师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中。同时, 还布置一些学校有侧重地研讨其中的1~2个问题, 并做好交流准备。这样, 讲座的形式发生了较大改变, 由教师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式研讨。主讲人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 可以与教师交换意见, 提高对问题研讨的深度与广度。实践证明, 这样安排活动的效果较好, 尤其是对于操作层面问题的解决, 有不少教师提出了较好的方法。如教师在资料收集与评价上也提出了一些好的方法, 如屏幕录像收集信息、评价中强化“三个一”的要求 (一个优点、一点不足、一条建议) , 使过程性评价的实施工作能更好地落实。

参考文献

[1]范谊.区域性学科集体备课的规划与实施[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8 (7-8) .

3.学科教师研修工作汇报 篇三

自2011年12月19日起,我参加了“辽宁省中小学教学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在上海的培训考察活动。五天的培训时间里,我们参加了三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即:“专家讲座”、“参观学校、听课交流”、“文化教育考察”等,每一项活动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专家讲座”——受益匪浅

培训的前两天,我们集中听了四位专家的讲座,分别是上海市教委原教研室主任王厥轩的《上海市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上海建平实验中学副校长李百艳的《教师与学校共同成长》、华东师大教育学院院长冯大鸣教授的《高效学科教研组建设的若干要务》,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赵才欣教授的《课堂与研修——文化的一种再造》。四位专家的讲座,各有各的精彩。

王厥轩主任的讲座让我们了解了上海教育课程改革历程,他站在一定高度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基础教育的成败,他的讲座给我们带来很多教育改革的前沿信息,让我们这些基层教育工作者开阔了视野。

也许是因为都是来自与基层学校的缘故吧,上海建平实验中学副校长李百艳的讲座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带给我的思想撞击也最多,她的讲座,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上海建平实验中学在教师专业成长上做的一些扎实有效的工作,而且,她还把一种教育思想传播开来,那就是“只有使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有机结合,自然并轨,促进教师和学校共同成长,才能实现打造名校的目标。”

冯大鸣教授的讲座对基层学校的教研组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他对教研组建设归纳了五点,即“定位、方式、基建、讲究、追求”,每一点都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他给教研组的定位是“教研组是教师学习的平台,质量改造的依靠,专业发展的后盾”,他认为教研组长应该发挥“教育质量的第一操心人,教师潜力的第一开掘者,教学问题的第一预警人,团队精神领袖、定海神针”的作用,他还提出了教研组长“走走、看看、听听、问问、谈谈”“走动管理”的“十字诀”,这些都让我茅舍顿开,现在,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高喊着打造高效课堂的口号,可是,又有几位校长考虑过该如何打造高效教研组呢?没有一支高效的研训队伍和一个高效的研训体制,又怎么可能实现高效课堂呢?冯大鸣教授的讲座就给我们打造高效课堂送来了很多可以握的住把手。

赵才欣主任围绕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从“课程文化”的转型、“课堂文化”的回归讲到“研修文化”的再造。赵主任在报告中穿插了视频故事《我能不爱秋天和冬天吗》,这段视频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尊重学生的前提是了解。赵主任报告结束时说“教师的成功人生不是都当特级教师、校长,而是是否拥有丰富的思想”,这句话让我回味了很长时间,的确,遇到一个拥有丰富思想的教师才是学生的最大幸运!

二、“参观学校、听课交流”——收获颇多

培训期间,我们参观了四所学校,分别是“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上海市长青学校”、“上海市虹口实验学校”、“上海市进才实验学校”。四所学校,各有各的文化、各有各风采!

“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沉甸甸的历史就是最厚重的校园文化

“澄中高级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一九○○年,清末企业家叶澄衷以他“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的赤诚之心和睿智眼光,出资创办了这所学校,开中国人自己兴办班级授课制学校之先河。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任校长。历任著名教师有丰子恺、钱君匋、王怀琪等。

走进这所学校,扑面而来的是它独有的那份沉甸甸的厚重的文化的味道,操场边那一颗颗双手环抱都要有困难的大树、教学楼前伫立着叶公澄衷的雕像,教学楼的大厅里粘贴着曾经在这里任职过或读过书的各位名家,走在走廊里,偶尔就有一张发黄的老照片映入你的眼帘,如果你好信走上去,你就会发现那竟然是一九五几年的高中毕业照,进到他们的校史馆,一段段文字描述、一张张老照片展示、一组组数字记录,这一切的一切都折射出这所百年老校的无以伦比的魅力和活力。这所学校带给我的最大感动就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校址没变,校名没变、持诚求真的精神也没变!正是因为有了这份传承,今天的学校才能有如此厚重的校园文化!

“上海市长青学校”—— 人景合一

进到长青学校,让人找到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校园绿化成荫,有假山、喷泉、亭台雕塑等景点,楼前楼后也绿树葱葱,一棵棵的参天古树昭示浸润着学校文化的厚重,学生栽种的绿色植物又平添了许多教育的新绿,走在这样的校园里,就有一种让人内心很舒展的感觉,这种感觉,在我们北方很难找到。

在长青学校听过课之后,我终于领悟到那种让我内心舒展的感觉不仅仅来自于他们的校园环境,更来自于他们的一言一行,实话实说,他们的那节课真的很平实,但就,是那份平实之中,让我感受到了老师把学生放在了心里,听过课之后,再走到园林一般的校园里,我真的找到了这所学校与很多学校的差别,他们的校园文化不仅仅是物化的文化,更是人景合一,内化为一体了。

“上海市虹口实验学校”——被誉为教育奇迹

前两所学校给人的感受是厚重和宁静,而虹口实验给人的感受就是一种快速发展的鼓舞。这所学校是两所中学一所小学合并而成的学校,生源没变、教师没换,短短三年,从区内中下游水平,跃升“第一梯队”,建校半年就被评上“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在校园里走了一遭、听了校长的介绍、听过两节课之后,真的觉得新闻报道里说它是一个教育奇迹一点也不夸张。

走到学校里,第一印象就是硬件实力比较雄厚,漂亮的校园建设,先进的教学设备,都让人能感受到这所学校强烈的现代气息。校长胡培华介绍说,他在三年间举办了23期“校长讲座”,这些讲座既有目标引领,又有具体教学指导,正是这些讲座让老师们重燃了信心和激情,正是因为老师们对学校有了信心和工作的激情,他们才有可能在短短的三年内创造出所谓的教育奇迹。

在虹口实验学校的课堂上,我第一次看到了“电子书包”,教室的前面是电子白板,学生每人一个ipad,上课的时候,学生在需要查阅资料、专项训练等许多个环节用ipad来帮助自己。目前,学校已经在多个学科开设了“电子书包”课,我听了一节音乐课,期间,学生用“电子小书包”完成了资料查询、音乐创作等环节。看着孩子们熟练地操作着电脑,不由得在心里感慨了一句:时代真是发展的太快了!“电子小书包”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这将对老师的上课要求更高了,想当一个合格的老师,不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还真不行啊!

“上海市进才实验学校”——国际化学校

“进才实验学校”是位于一座国际化社区内的实验学校,两千名师生,三万多平占地,两万多建筑面积,学校建校史只有一年,学校天时地利都占据着,这所学校给我的感受就是校长和老师都很有思想!

在这所学校里,在享受着先进的办学硬件带来的视觉冲击的同时,感受最深的就是这所学校有一个既有幽默智慧又有教育思想、而且还敢于坚持自己教育思想的校长。校长在介绍学校工作时,他不时的会赢来我们大家的热烈掌声,真是好有智慧、好幽默!比如,当有人指责他为什么要把早晨最宝贵的时间用来搞“阳光体育”时,他反问人家:“对于一个人来说什么最重要?是生命、健康、快乐!用最宝贵的时间做最有意义的事不对吗?”我不知道同样的一个问题,会有多少校长能给出这样一个机智的回答!还有,他在家长会上对家长讲过的“无论你们做什么工作,当多大官,挣多少钱,但你们没有一种东西‘教师资格证书’,你们一定要相信、尊重具有专业技能的老师,不要对老师说三到四。”大家在报以热烈掌声之后不得不在心里称赞他智慧!

一路走来,我发现,这四所学校是按照建校时间长短来安排的,这四所学校呈现给我们的应该是上海在不同时期发展起来的典型学校吧,但是不管哪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学校都注重了校园文化厚度与现代气息的结合。如,百年老校既有厚重的历史,又流淌着现代的气息,新建学校即迸发着时代的最强音,又通过绿化、美化的整体设计让学校文化的年代感更强一些。

看过大上海的四所学校,总体的感受就是:学校文化已经从物化建设发展到内化发展的阶段,学校校长和教师的追求已经开始转为教育思想的引领和积淀,关注学生的发展已经深化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也是我们本地很多学校所欠缺的。

三、“文化教育考察”——放飞心灵

培训的最后一天,是文化教育考察活动。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先后去了昆山市的“锦溪”和江苏古镇“周庄”。“锦溪”和“周庄”都是水乡古镇,相比较起来,“锦溪”原始的味道更浓一些。

在“锦溪”那里,我们做了一次手摇游船,我们八个人一组,沿着古城水道游览,船娘在摇船的同时还会唱起当地的小调儿,几条船离着比较近的时候,船娘的歌声、我们的笑声、还有彼此的吆喝声就会此起彼伏,让人感觉到无限的惬意。

“周庄”据说是明朝的两个大户修建,保存至今。周庄比“锦溪”的名气要大一些,每天来得游客也要更多,不过,我倒是喜欢“锦溪”更多一点,因为,今天的周庄被开发的商业味太浓了,除了那几个典型的深宅大院变成了参观点,那些沿河的房屋都被开发成了商铺,水乡的幽静之美已经很难找寻得到了。虽然是12月份,来这里的人已然还是很多,导游说,要是旅游旺季来看到的就只有人头攒动了。

很喜欢江南水乡那种特有的美,古朴的阁楼式建筑,大大小小的石桥,错落有致的亭廊,纵横交错的巷道,那种美婉约了许多,柔顺了许多,其他的地方怎么可能比得了呢?我想,也正是因为受了那样一种美的熏染,江南的才子佳人才那么多吧?

四、为这样一个大手笔的培训工程而备受鼓舞

自2010年被遴选推荐为“辽宁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以来,已经参加了两次集中培训。通过这两次培训活动的安排,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大手笔的培训工程!

只是培训经费就算的上是一个大手笔。这次去上海参加培训考察的小学学科带头人就是160多名,在我们之前已经结束培训的还有初中组、高中组,这么多人在国际大都市上海吃住一周,还参加了各项培训活动,参加培训的学科带头人享受到的全程免费,所有培训经费均有省里承担,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大手笔。

通过两轮的培训,深感这回的学科带头人培训活动较以往的培训,培训思路更开放一些、培训内容更丰富一些、培训形式更灵活一些、培训的实效性更强一些。之前也听到过“购买式”培训方式,但是一直没有参与过,这一回省教育厅能把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委托给“上海市沪江进行学院”来组织,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学科带头人“走出去”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而是对基层教师培训工作打开思路的一个引领,这种引领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大手笔。

4.学科教师研修工作汇报 篇四

影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

1、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心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全社会对于教育与教师的地位与价值的的认识和看法,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学校教育和教师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培养和发展的政策导向、奖惩机制等,作为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着教师的成长,特别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肯定,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对教育的宏观重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挑战和要求,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和鼓励教师成长发展的良好政策导向,将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

2、学校因素。学校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学校的工作氛围,领导的管理水平,学校的制度建设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学校是否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成长氛围,是否制定目标规划、明确教师的培养要求,是否实行民主管理、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是否建立多种渠道、关注教师的成长,等等,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3、群体因素。教师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生活、工作在一定的教师之中,群体组织对于个体成长的影响和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能否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教师群体的工作作风、人际关系、修养水平,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合作和竞争的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师个体成长的心理环境,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4、个人因素。个体因素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最直接、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教师对于职业价值的认识和追求,教师自主发展的需求和动力,教师应对教育改革挑战的态度和能力,教师自身的专业结构如专业信念、专业能力、专业自觉等,是从根本上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制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无疑是多样的,我觉得缺少发展空间和发展追求,可能是问题中的问题。促进中小学教师持续专业发展,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积极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策略。

内部因素主要有:

1、教师教育观念陈旧

普遍缺乏现代教育思想和创新意识;相当一部分教师知识老化、能力结构不合理;教师对于教育规律的缺乏认识,教育方法单一,未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等。

2、缺乏职业精神和献身精神

如果教师把自己的职业当成事业来做的时候,它的意义就会超越职业所限,超越人的得失困扰,让平淡焕发出新的光芒。因此,教师在自觉提升本身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必须加大对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修炼和完善。

3、对教育产生倦怠和冷漠的心理状态

这种状态是摧毁教育工程的很可怕的内部因素,更是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内部因素。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提高体育课的实效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充分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课程资源包括很多方面,有人力上的,有物理上的,有校内的,还有校外的等等。由于体育课基本上都是在校园里进行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谈一下我对开发与利用校园资源的几点认识。

一、开动脑筋,挖掘现有器材的多种功能

记得在学校评课议课活动中,我们观看了一节施宇教师的《跨越式跳高》优质课,在课中施老师运用可拆装的彩色泡沫板为器材,激发了学生浓厚的运动的兴趣,同时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当时我心想如果有这样的器材我也能上出这样的效果。经过研修,让我知道学校没有这种专门的器材,但我们可以从现有器材中寻找这样的功能。投掷课上,在两个跳高架之间合适的位置处系一条长绳,让孩子站在绳子后面,进行出手高度的练习,让孩子对出手的高度有个明确的定位;跳高课上,两个同学拉起一条小小皮筋,可以当做跨越的横杆,既有利于操作还能降低孩子的恐惧心理;游戏课上,栏架可以当做小足球门,小体操垫可以当做障碍等,增加学练的兴趣。

二、合理、充分利用体育场地

我校的操场是标准的田径场,上课时我充分利用了它。我教的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活泼,喜欢新事物,在走跑练习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充分利用了跑道线。我告诉孩子,今天我们去‘抓鱼’,脚下的白色跑道线就是窄窄的‘小桥’,红色区域是浅浅的‘小河’,当老师说前进时,四列横队在‘小桥’上慢走,当老师说‘抓鱼’时,每队到规定的跑道内边慢跑边做抓鱼的动作,整节课其乐融,井然有序。

在弹跳素质练习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了学校的足球门,让他们有秩序的利用蹲跳起,用手够足球门上方的横杆,如果教的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个子矮,可以在上面塔上一件衣服,让还子触摸衣服,来降低难度。我们还可以利用塑胶场地中间的绿色区域的隔断进行跳远练习,场地自然地隔断避免了组与组之间的相互碰撞,确保了安全。

在跑步频率练习中,高抬腿、小步跑的作用往往比较小,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操场看台处的台阶进行交换腿跳、跑台阶、跳台阶的练习。只要我们善于研究,就一定能发现某个器材的多个功能。

三、巧把学校‘垃圾’变为宝。

学校垃圾箱里少不了学生用完的本子、喝完的奶盒,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变成我们的体育器材。引导孩子用用完的本子制作小纸球进行投掷练习,做成小纸棒进行接力练习,做成转到的小飞盘进行上肢练习;足球游戏课上,小小奶盒可也取而代之,即降低了难度,又激发了兴趣;投准练习时,可用废弃的纸箱当篮筐等。

四、充分利用学校的建筑设施,定形地貌

在昨天的研讨中,有位来自莱州市夏邱镇中心小学的姜老师发了这样一条评论,他说“我们要从生活中去找到发展学生体能的灵感。例如,学生们都感觉乏味、枯燥的耐久跑。我通过电视的寻宝比赛节目得到灵感。教会学生认识地图,然后制作一张学校的简易地图。让学生在学校里通过地图来进行寻宝比赛,这样学生在快乐中发展。”看完他得评论,我恍然大悟,对呀,这不就是充分开发利用校内资源的典型例子吗?

体育课可以利用的校园资源还有很多很多,这需要我们具有伯乐的眼睛去发现,用心去研究,我相信它们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怎样让孩子自觉的去学,去锻炼

体育锻炼是辛苦的,也是快乐的。学生的主观努力是锻炼成才的强大的内在推动力,前提是他对体育训练有兴趣,能从中感受“快乐”的情绪体验。而产生这种“兴趣”和“快乐”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一般有体育运动兴趣的学生都 较好的运动素质,但并非所有具有很好运动天赋的学生都对体育感兴趣。有些素质非常出众,却可能因娇生惯养,怕苦怕累,而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加以诱导,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1、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

体育教师以“乐教”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体育教学和训练,运用鼓动性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对体育产生最初的好感。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用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

体能训练一般来说都是比较枯燥的,如何让学生的训练转化为兴趣,再由学生的兴趣转化为自主的训练,也是重要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在情景中提高学生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完成训练目标和任务。如跑的练习,学生对长期的跑就会感到厌恶,所以教师在训练跑的时候可以适时改变策略,设计情景,开展各类的跑的游戏,如追逐跑,自然地形跑或者踢足球等等,通过这样的训练方法,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训练也更有成效了。

3、用分组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动、好学、好胜”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科学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竞赛方法,引起学生快乐地运动和成功的情感体验,不断地给他们热爱体育学习的情感加温。锻炼了身体,活跃了课堂,促进了凝聚力。

4、用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

成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性评价是使学生获得成功感的有效手段,它远远比批评和否定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鼓励。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施行“不合理”比赛,通过变换场地、器材、人数、要求等因素,使比赛各方“综合实力水平”接近,不仅提高了能力稍弱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也能有机会取得胜利,同时也激发素质较好学生的兴趣,迫使他们在比赛中也必须认真努力,发挥出最佳水平才能获得胜,从而避免“吃不饱”现象。

5、用身边的榜样鼓舞学生

学生学习的兴趣跟学习活动本身受关注的程度有关。如果体育运动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越高,越受人重视,那么,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就会越高,就越愿意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我校努力提高体育运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以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每年全校运动会都要举行盛大的仪式,由校长和主要领导给获奖运动员颁奖;学生参加校级以上体育比赛获得成绩,学校以最隆重的方式给予宣传、表彰。每年一届的“优秀少先队员”和“优秀学生”的评比把“体育新星”专门列为一个表彰系列。此外还积极组织开展教师体育活动,如: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每届学校田径运动会中,都要举行师生同乐的教师接力跑比赛和拔河比赛,把运动会推向高潮,这些措施,使全校形成了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体育比赛成绩和体育运动人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6、用无私的关爱呵护学生

现在家长喜欢功课好的乖孩子,认为体育训练会影响文化课学习,运动员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形象代表。一些家长说起“这孩子功课都好,就是体育差点”来都有那么美滋滋的感觉,好像体育不好竟成了智商高的证明。因此,许多家长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体育训练,学生自己也因为怕苦怕累,很难长期坚持体育训练。为此,体育老师在课余训练中,在生活上竭力体贴关心学生。每次训练结束,又集中运动员补习文化课,促使他们的训练水平和文化成绩同步提高。他们以满怀挚爱的感情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训练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是主要的,运动成绩应该放在第二位,虽然也要提倡刻苦训练,但训练量不宜过大。否则就会使体育运动的兴趣变为痛苦的负担,严重的还会造成身心伤害。

总之,在学校体能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兴趣,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手段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从而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体能训练中来。

你在组织教学中最有效方办法是什么?如何运用?

我认为教学中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是最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容,游戏形式千变万化。有不少是传统的游戏,如“丢手绢”、“叫号赛跑”等;有的是带情节的游戏,如“迎面接力”、“穿过小树林”等;也有竞赛性较强的游戏,如“接力跑”、“障碍跑”等。

1、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必须是健康的。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游戏教材也要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团结友爱,遵守纪律,支援同伴,屈不挠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2、游戏必须有趣,才能够吸引学生。教师要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和优秀运动员事迹来调动起学生积极性对游戏比赛的渴望。

3、游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要让低年级的学生做高年级的游戏难度太大会让学生失去乐趣;反之让高年级学生做低年级游戏难度太小同样会让学生不感兴趣所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游戏。4游戏要制定简单的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游戏教学,才会提高游戏教学效果。

4、教师的示范要准确、美观、富于表情尽量用学生感兴趣和诙谐的词组合语言,调动学生情绪。有时可以边讲解边示范,有时可让学生示范,教师加于讲解。总之在组织游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浅谈在小篮球教学中,如何体现目标统领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水平二运动技能方面中的所提出的要求“达到该目标时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小篮球等球类活动的基本方法”,在四年级体育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了的一节篮球课“双手胸前传接球”,通过本课切实体现新课标“目标统领内容”这一特性。本课一开始我首先用篮球操作为热身活动,然后散点运球和变线运球作为熟悉球性的一个专项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球感度,最后慢慢延伸到双手正面胸前传球,学生先自己体验各种传球,教师再集合讲解动作要领,引导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动作的准确性,我在这一环节加了几个小游戏和比赛,比如:学生原地自抛自接球练习、两人一组传接球练习、为了能提高学生传球的准确性我用呼啦圈作为器材,让学生传球时穿过呼啦圈,我还根据学生的学习学习情况逐渐加大难度用小一点的铁环作为器材来提高学生传球的准确性,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很高,效果也不错,为了能让学生对篮球运动更加喜爱,我设计了投篮的小游戏,也是这节课的一个延伸,学生用我自己做的篮筐练习投篮扣篮,兴趣很高,效果也不错,作为体育教师善于发现、挖掘学生身边“生活化”的故事和物品,并且利用这些资源创设教学情景、创造运动器械,对于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和教学目标的达成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我是如何在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中体现目标统领内容的,如有不当之处请专家老师们给予指正。

结合某一运动项目谈谈您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去体现目标统领内容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以目标统领内容,不再刚性地规定体育教学的内容,而是规定通过体育教学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透射出两种思想:一,是以人为本;二,是以校为本。所以,课程标准这种目标统领内容的好处,就在于提高课程标准对全国各地的适应性,使所有的学校都适应这个课程标准,从而达成国家所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首先,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均要为达成目标服务。既然你依据上一级目标确定了本课时的目标是改进跑的动作和方法,提高协调性。那么你安排的内容就应该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而不应该都是一些发展速度的练习。

其次是要围绕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只要是能够为完成目标服务的,就可以作为教学的资源。比如说篮球,我原地运球就是为了达到掌握篮球技术的目的。为了篮球技术的掌握、基本技术的掌握,我在小学低年级是采用原地运球这个内容来为这个篮球技术这个大目标来服务。一年级可能拍球,二年级可能就是运球,然后加上一定的难度等等,三年级运球跑、传球,四年级各种形式的运球包括背后运球、跨下运球、后转身运球等,跑动中的传球,投篮,五年级才能接触一些技战术打法。这也是目标引领内容。再次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我们首先从当前所教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包括身体发育的特点,包括体能、技能形成的规律,体能、技能发展的敏感期等等,还有兴趣变化的规律,还有他的认知、身体认知的特点等等方面,来确定在这样一个相应的他最容易达到的目标。这就是最近我们在学习理论里边有一个叫做最近发展期,就是通过适度的努力,他能够完成的目标。根据这个目标,然后才来选择相应的内容。比如:一二年级的篮球单元,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去打全场,因为这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此,我选择一些小游戏,比如原地拍球、拍球接力等等符合水平一的活动来发展学生的球感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三四年级的篮球单元我选择各种形式的运球、传球、投篮来发展学生的球感,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五年级便开始学一些技战术,可以打全场了。

最后是根据项目的特点。篮球是要靠五个人来完成比赛的,因此就要求有团队合作精神。考虑到学生的这个篮球技术发展、学习的规律,以及学生在这一段的要求,比如说他是一年级,我就会对他进行一种行为训练,要求一些教学常规,一些纪律等等这些东西。要求他们去形成一种规范性的东西,一种常规,那么在这样一个阶段,我更多的是要求他们就是集体的这种练习,就是比如说按照老师的统一要求进行练习。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纪律性,让他们形成这个一种好的教学常规。这种教学常规实际上不是说千篇一律,每个人一样,就是你可以根据这个你自己的特点,可以形成不同的常规。在二年级来教这个篮球单元,学生己形成了一定的教学常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再来学习篮球,我就更有意识地去发展比如说动作技能,就是基本技术或者基本战术,或者就是他们团队合作精神。如果同学之间团结合作不是太好,那么我通过体育活动来进行干预,希望培养他的合作精神。

武术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

武术是我国的国术,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作用,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但是由于体育课上学生人数多,教学时间少,学生又没有武术基础,如何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会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基本功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应根据中小学教材武术套路中出现的手型、步型、腿法等,反复练习,严格要求。也可以先进行单个动作练习;然后再进行几种步型和手法的组合练习;也可以采用武术操的形式等等。如: 拳法、掌法、步型步法和腿法

二、利用方位定向,提高教学效率

在集体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练习的方向位置,尽量做到定向。定向教学,能使学生对周围的环境、背景有一点的印象,能在头脑中留一下一定的痕迹,加之教师的口令控制提示和学生们的相互观看,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记忆,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武术教学中的示范效用

在课堂上根据教师个人能力应先展示一下武术套路,不但可以启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起着无声的动员和鼓舞作用,也让学生对武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四、武术教学中口令效用

教师在示范时,尤其是分解示范和领做示范都伴有口令,而且让学生一起跟随老师喊,要有气势,使学生练起来更有力。

五、发挥学生中的骨干作用

在中学武术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在集体教学中不容易全面照顾到每一个同学。那么需要发挥学生中的骨干作用显得及其重要了,利用学生中骨干爱好武术,武术素质较好,在学生中威信而有责任心的学生。

总之,在武术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向性的基础上发展。

在新课标下,教与学的行为发生哪些变化

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教师不仅要平等地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创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问题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体育兴趣是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他影响着人们参与具体活动的方向和强度,大量的观察和已有经验告诉我,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是成正比的。在身体素质一致的情况下,有体育兴趣的人较无兴趣的人活动效果更优,这是由于体育兴趣对体育学习或锻炼有强化作用。所以新课改下的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来完成体育课的教学过程。

一、内容、形式多样化

做准备活动的时候,如果老是做那几节徒手操,学生会厌烦的。我们应根据学生喜欢模仿的特点,把关键的动作编成模仿操,把几节模仿操串成技术动作情节,再加上一些相应的音乐,学生做起来情绪就很高,这样做,学生就会专心致志,做得才带劲。

基本部分的教学,老师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情境,让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带有好奇心,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非常想学的欲望,老师就很容易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老师讲解动作要领时,要注意语言生动形象,好懂易记,最好采用顺口溜。如“跑”,用的顺口溜是“两臂弯屈,前后摆动,抬起腿来向前跑”,边讲边示范,让学生跟着做,这样,儿童注意力集中,容易学会。

课上总是让学生做各种动作练习,这时组织不好,学生注意力也会分散,学生是好动的,所以在练习动作时,要尽量让他们集体做,需要轮流练习时,等待的时间也要尽量缩短,避免学生思想松懈,注意力分散。最好采用游戏、竞赛等方法,使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关心活动的进展,这样注意力就集中了。如教快速跑,开始学习时可以采用发给学生一张A4纸,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怎么做才可以让纸贴在身体上时间长不掉下来,学生就会快速往前跑,这样纸就会贴到身体上,当速度慢下来时,纸自然就掉下为啦,通过这样的自主探究后,再采用分级比赛的方法,在操场上放障碍物,让学生做障碍赛跑,或放上小物件,让学生换物赛跑等方法,一节酷燥的快速跑课就会变得生动起来,效果要比传统教学高很多。

二、放手让学生自编活动内容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教师教,学生被动学,教师主宰课堂教学的一切,学生只是一个盛放知识的容器。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进教学方法,这样,就能有效地发挥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和经验。

三、坚持正面教育,表扬为主

结束部分,要放松些,注意力不必高度集中,表情既轻松、动作又要统一,能起到调节整理作用。可以听音乐做一些放的的韵律操或利用意念放松的方法,给学生一种意境,例如:听着鸟的叫声,海浪的声音,让学生感觉到风从脸边吹过,踩在松松的沙滩上,有一种回到大自然的感觉,这样的放松远胜于传统的放松操的形式。

下课前,小结很重要,我总是千方百计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最好的办法是坚持以表扬为主的原则,指出哪些人任务完成得好,哪些人纪律、团结方面表现最好,哪队站得最好,进行具体的表扬。这些话学生最爱听,于是注意力就集中了,同样也可以采用让学生来做总结,说说自己在这一节课中有那些收获,然后老师再针对性的给与鼓励和总结。

正面表扬,鼓励,树立好的榜样是组织教学集中儿童注意力的最好手段,不仅在小结时表扬,教学过程中处理偶发事件时,都要这样做,应当贯穿于一节课的始终。切忌压服,以力服人或责骂、处罚,如果那样,即使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他的兴趣也会大大地降低。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致意”,这是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一句名言。乌中斯其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愿望”。老师应当通过教学和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方面起到主导作用。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创新教法,寻求更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法,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总之,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我们要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才能发挥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作为体育教师,更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寻求新的教学突破口,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爱上体育课。

在新课标下,教与学的互动 在新课标的理念引领下,体育教学中的教与学的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变化表现在多个方面,我认为这些变化可以归结为教师与学生行为的互动。

一、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的“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决定了教师教学行为要围绕着学生展开。

1、教学内容的由依照大纲转变为根据地区特点和学校实际条件选择。过去,体育课教什么内容是根据教学大纲进行的,教师没有选择权。课改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灵活,教师可以根据地区特点或者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灵活的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脱离学生实际而选择的内容必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这个班的学生肥胖的人数较多,那么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是就要侧重于有氧运动多一些,无氧运动少一些。

2、教学方式由“输”变为“导”。过去的体育教学,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将正确的体育知识与技能灌输给学生,再由学生练习,巩固提高。课改以来,教师的教学以引导为主。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讨论、探究、合作等学习方法逐渐找到问题的正解,从而获得正确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再通过身体练习,巩固提高动作技能。以投掷教学为例,过去教师会通过示范、讲解,让学生知道正确的投掷动作方法、出手角度,再让学生练习;课改后,我们通常会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动作方法,通过观察、体验、讨论探究,得出正确的动作要领。为了解决出手角度问题,我曾经创设了一个简单的情景,为学生设置一个投掷目标——两层楼的楼顶,在投之前,我问大家“我们的目标是——?”学生们齐声回答我:“楼顶!”通过这样的手段,学生学习投掷的兴趣很高,效果也非常好。

3、教学评价由单一的标准化转变为多元化。过去体育教学的评价仅限于对体育成绩的统一标准的评价。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课改以后,不仅仅是运动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得到“优秀”,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进步大的学生也可以得到“优秀”的评价。同时,教师更注重课堂中的多元评价,引导学生进行互评与自评,使学生通过多种评价获得自信心和努力的动力。

二、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使教师的教围绕学生展开的同时,也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1、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获取。体育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学习的动因有外因转变为内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例如耐久跑一课。耐久跑教学一直是体育教师和学生都头疼的课。过去往往采用50米往返跑或者800米、1500米跑得形式,围着操场或跑道跑,学生们感觉很无趣,所以排斥。课改后,教师的思路活了,我将“旅行”这个情景引入课堂,让学生们轮流担任小导游带领小组的同伴“旅游”中进行耐久跑练习。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的思维发散开来,不再局限在操场上,带着同伴乘坐“飞机”、“轮船”、“高铁”等交通工具,到达“北京、伦敦、南极„„”,品尝“北京烤鸭”“天津的狗不理”„„学生们都忘记了疲劳,不知不觉就下课了。

2、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原来的模仿学习转变为尝试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5.学科教师研修工作汇报 篇五

“国培计划(2012)—贵州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小学语文培训班”的学习。这次培训,有来自毕节、水城、兴义县市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100多名,我能成为其中的一名,非常荣幸。感谢各位领导给我这次学习培训的机会。我深知这机会的来之不易。因此,在培训期间,我不敢有一点怠慢,认真作好笔记,不迟到、不早退,回到宿舍,除了参加班里开展的一些活动外,就是埋头写反思。虽然很累,但收获却是很大的。

这次培训,分为四个阶段进行:集中研修、跟岗研修、集中反思、跟进研修。现我就四个阶段的培训向各位领导、老师汇报如下:

一、集中研修阶段

给我们培训的老师既有全国高校教育界理论研究的专家也有贵州师范学院的教授讲师等。授课的形式既有精彩纷呈的专题讲座与研讨,也有扎实、朴实、灵动的课堂教学观摩,还有参训学员的的小组论坛,在专家指导下的同课异构教法比较等。30天的培训,每一次都有令我感动、震撼的地方。

冯维的《教师心理健康维护》让我认清了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正确对待名利得失,让我们学会爱岗敬业,不怕压力、争取成功。

邹联克的《贵州基础教育现状》让我学会了在教学中几种有效的提问方式:

1、变封闭式的问题为开放性的问题。

2、杜绝将答案作为问题

提问。

3、设计问题对学生有什么作用。

4、设计问题对学生讨论应当产生争议性。

5、重视答案是对的,但不要只重视答案。

刘红的《学生心理健康》让我学会了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在学校的重要性及意义。

尹洁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让我知晓了制定教师专业标准的背景和意义,明白了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

吴在东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让人佩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语文教学观念的演变历程、新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王荣生的《教学的两个关键点是合宜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设计》。二者之间,教学内容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对文本的教学解读,一要依据体式,二要根据学情。拿到一篇课文,教什么?要重视自己的阅读感受。而不是从一个语文教师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内容。自己的阅读感受往往就是学情。书上有的老师不必教,学生的经验达不到的不必教。在授课时,往往课文中已经说得很清楚的内容,教师惟恐学生不会,翻来覆去地教。学生不具备的经验往往让学生说。下一节课时,上一节课上学了什么,学生什么也不记得了。王教授的讲解让每一位参培教师如鱼得水。

瓦韵青的《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让我知道了儿童文学为小学教学提供哪些帮助?

1、能让我们深入了解儿童。

2、增强教师的学科知

识底蕴,促进专业发展。

3、能让教师找到职业的幸福感。

文学院院长吴俊的《美育与小学语文实践》告诉了我们语文教育中开展美育的必要性。

1、现代教育挑战传统教育理念提出的要求。

2、现代教育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

吴莹莹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育》让我知道小学三个阶段的有效的识字教学行为。

张超的《语言文字与小学语文教学漫谈》要求我们认识小学语文识字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刘克文的《当代科学教育文化转型》告诉了我们科学素养提出的背景。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界里,人们想要很好的驾驭科学技术,使其为人类带来无尽的福祉,不仅需要大量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工作,而且更需要全体公民对科学和技术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和掌握,以满足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中各职业从业人员需要不断提高劳动素质的要求,以及使公民能够有理性地充分享受现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舒适生活和闲暇的要求。

高金岭的《全球化危机中的中国境遇及教育反思》让我知道了全球化危机中的中国境遇:

1、台湾问题:主权与政治军事价值。

2、南海问题:主权与战略利益。

3、西藏问题:先英后美。

4、中印边境。

5、东突问题。

6、蒙古问题。

7、中俄边界问题。

8、东海问题。

9、钓鱼岛问题。

张承明《语文教育评价》让我学会了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

1、最低

境界是教会。

2、第二层境界是学会。

3、最高境界是会学。其次是教会我们一些语文教学评价的方法。

王又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会我们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

1、想得到什么?及目标(合宜的教学内容)

2、想写什么?及(学习任务)。

3、怎么做?及(步骤方法)

4、需要什么条件。

张承鹄的《国学与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让我知道了教育的四大支柱:

1、学会认识。

2、学会做事。

3、学会共同生活。

4、学会生存。

总之,专家的观点非常新颖,是我之前闻所未闻的,有些专家的观点虽然不出新,但却是重要的而被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遗忘的。

二、跟岗研修阶段

2012年10月18日,我在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领导的安排下,来到了毕节市第四小学进行了第一阶段的跟岗研修。在这40天的跟岗研修的时间里,我满怀激情地向毕节市第四小学的每一位老师学习,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在孙茜老师的虚心指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学校安排了比较有经验的骨干老师带我们,在校本教研中,我们都听了很多节学校精心打造的教研优质课,老师们展现出无比的教学艺术,他们利用深刻的教学语言与多彩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引入到学习的殿堂,他们对教学的研究、语言的组织以及如何做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方面的教学技巧,还有他们的听课、评课都能使一个初育者很快地进步。教师非常重视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他们的观念认为知识是学生自己感悟

出来的,老师只起引导和帮助作用。因此,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在跟岗研修中,我发现毕节市第四小学的教师在上课时,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还可以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时时处于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状态。如果说在以往忙忙碌碌的日常教学中,我也曾不安地思考过自己的不足,那么真正的学习与反思还是始于国培的这一个月。每天行走在四小,与忙碌的领导和老师们交流,我感受到四小教师在这个成长的校园环境中工作的充实,学习快乐,研究幸福,我深深地懂得,从一个普通的教书匠成长为一个专家型的教者,在专业化发展方面应该付出的思考与行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我的心里常常感到特别的惭愧与自卑。四小教师深度的思考、高超的技艺、精湛的讲解、独到的点评、前沿的引领。所有的这一切,让我感到特别的震撼,让我感到我的浅薄和渺小,我和他们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也许我们忙于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忙于学生的管理,对平时的教学没有做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对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不够。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停滞不前的借口,反思总结,才能让我紧跟时代步伐。

总之,我在毕节第四小学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跟岗老师孙茜的细心指导,我看到了我以前的很多不足,把它们进行了合理的思考,对我的实际情况有所反馈。我想把学到的知识,了解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合理地带到我的教学实践中去,我相信会取得一定的效果。

三、集中反思阶段

这次集中反思阶段学习中,与学员相互探讨,交流,研讨,促进教学的反思与交流,欣赏每一位老师的激情发言,通过自己及众多同仁的努力,共同分享专家、学员的经验、智慧;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大家徜徉在学习的快乐中,我们一起探讨,碰撞,交流,付出辛劳,最重要的是我们体会了学习的真正快乐。每天在同学的作业相互交流时时,我在思考着、羡慕着、感动着,把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感悟写出来,积极参与交流,在学习、写作、点评交流中,与学员分享学习的快乐。

四、跟进研修阶段

在跟进研修阶段我认真完成了校本研修报告;与教研组共同组织实施了学科组教研活动实践和活动记录;承担了一节我校组织的研究课并提交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认真撰写培训报告材料。

上一篇:学院综治维稳工作总结下一篇:财务部工作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