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民间交流合作

2024-07-17

两岸民间交流合作(通用8篇)

1.两岸民间交流合作 篇一

两岸农业交流走向深度合作

本刊讯(记者 高妙红报道)近日,漳州海峡两岸农博会1花博会开馆第一天,馆内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周丽珍所在的福建周宁县紫馨兰园花卉有限公司公司在今年花博会上展出的大花蕙兰让不少懂行的人眼前一亮,在台湾从事兰花育种五十多年的陈隆辉老前辈当然也不吝啬夸奖。

陈隆辉:“非常的好,而且这些植物都做得很不错,很用心的。”

周丽珍:“我们主要是想把这种造型和品质做得是最好的。”

从1999年第一届海峡两岸花博会参会以来,陈先生一直关注着大陆兰花事业的发展。他说,早期花博会上的兰花造型比较单一,现在兰花品种、造型各异,争奇斗艳,许多获奖作品很不错,有的水平甚至超过台湾,大陆兰花事业进步相当快。

每年农博会花博会期间,许多台湾同胞借此机会来到福建漳州与大陆同业人员进行交流。十几年间,已累计有超过3000家台湾企业前来参展,上万名台湾嘉宾、客商参展参会。

海峡两岸(漳州)休闲农业项目

对接会现场签约台商项目12个

本刊讯(记者 斯蒂芬?斯尔伯格报道)近日,海峡两岸(漳州)休闲农业项目对接会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休闲农业界业者、行业嘉宾及省市有关部门领导相聚一堂共话合作、共谋发展。副市长张翼腾,中国(台湾)海峡两岸农业协会理事长蔡胜佳、监事长钟祥铭出席会议。

会议举行现场签约仪式,共签约台商休闲农业项目12个,总投资额2.83亿元。推出重点招商项目108个,总投资255亿元,其中投资上亿元项目45个、休闲农业项目36个。

休闲农业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农业产业形式,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目前,台商在漳投资规模以上休闲农业项目有16个,总投资12.3亿元,居全省首位。全市休闲农业项目总数216个(规模以上58个),年接待人数达653万人,农民直接就业人数1.16万人,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国家级品牌总数全省第一。

琼台农业青年交流 鼓励年轻人

返乡务农当新型农民

本刊讯(记者 李晓梅报道)近日,琼台农业青年企业家创业交流与合作研讨会在澄迈县召开。琼台农业青年企业家200余人围绕创新合作模式、培育新型农民、拓展就业服务等内容展开研讨。“知识农民”?p“新农场主”、“职业农民”成为研讨会的热词。

“通过两岸交流,最重要的是改变大家对现代农业的看法,培养现代农民的意识。”海南省台办主任刘耿说,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培养一批新的农民,培训农民要像培训中小学教师一样,让他们具备现代管理意识、科学知识和市场营销经验。

近年来致力于两岸农业合作的台湾21世纪基金会执行长、台湾前“农委会主委”孙明贤表示,海南与台湾同属岛屿经济,地缘相近、气候相似,农业资源丰富,合作潜力大。他建议,琼台农业合作应当重视新生代青年的农业知识培训,重视家庭农场经营,培养现代青年农场主,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琼台农业合作

重视新生代青年力量

本刊讯(记者 伍鲲鹏报道)近日,首届琼台农业青年企业家创业交流与合作研讨会在海南省澄迈县召开,台湾21世纪基金会执行长孙明贤表示,琼台在农业合作方面存在很大的潜力,未来应更重视两岸新生代青年的培训与交流,让他们愿意返乡务农,成为知识农民,创造更多价值。

孙明贤说,农民老龄化是两岸“三农”共同面临的突出问题,其中,台湾农民平均年龄超过50岁,“未来谁来种田”愈发突出。要破解这个难题,需要更多年轻人将农民作为职业,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精致农业,加强两岸新生代的农业培训与交流,为两岸培养出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

两岸青年携手创业

琼台农业合作共赢

本刊讯(记者 杰克佛里报道)为落实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部署,加强琼台农业经贸合作,推动海峡两岸(海南)农业合作试验区澄迈示范基地运行,进一步增强琼台两地青年情感认同,促进共同创业创新,推动两地农业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海南省农业厅、共青团海南省委、海南省台办、澄迈县人民政府主办,海南省农业对外交流合作中心、海南省农业厅机关团委、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海南省琼台交流合作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澄迈县琼台全面战略交流合作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承办,澄迈县农业局、澄迈县台湾事务办公室协办的琼台农业青年企业家创业交流与合作活动将在海南省澄迈县举办,并到海口、儋州等地进行交流活动。

2.两岸民间交流合作 篇二

王星华身上正是有着福建人的典型基因, 从18年前创立福建星辉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起, 他奋进的骨骼、侠义的性格和开放的心态就已逐渐崭露锋芒。而当事业到达一定阶段时, 他肩担道义发起组建福建省装饰行业商会, 出任会长。站在东海之滨眺望宝岛台湾, 王星华有了新的思索和行动。一道海峡, 两情相系, 为了让大陆和台湾走得更近, 让海峡两岸的商人都于此得惠, 王星华正致力于为海峡两岸建筑装饰的交流搭起一座桥梁。

担当道义为行业发展传送正能量

医学世家出身的王星华自小就感受着父辈的医者仁心, 跟随他们上山采药。不求回报地为村民们解除病痛的事迹至今在家乡广为流传。在潜移默化中自己也学习了不少医学良方, 在学校时古道热肠的他就曾用一些民间方法为同学治疗过顽疾。悬壶济世、乐于助人的想法早已根植在心中。因此, 在投入到建筑装饰行业之后, 王星华以一种超强的责任感主动承担起一些公益事业的做法似乎并不难理解。

虽是名校建筑学专业毕业, 但王星华一开始并没有立即投身于建筑领域。直到1998年, 福建星辉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成立, 并涉及银行金融系统的装修工程, 才开启了他长达近二十年的装饰行业生涯。而值得一提的是, 早在2001年星辉公司就先后申请成立党支部、工会、团支部, 这在福建省装饰行业民营企业里尚属第一家, “赚钱不忘共产党”是王星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 公益心、责任感是王星华一直以来的行为准则。若说他的个人事业, 他的星辉建筑装饰公司已经成为福建省“十强建筑装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 再多用点心思经营他的企业会发展得更快。然而, 王星华所着眼的已经不再是一家公司的得失兴败, 而是福建省装饰装修行业的整体进步。二十多年的装饰生涯, 王星华既看到了建筑装饰市场的广阔前景, 也看到了这个行业中诸多不规范的乱象, 装饰市场鱼龙混杂、设计水准良莠不齐、家装“游击队”遭人吐槽等等, 这些使他深感切肤之痛, 他希望改变的正是这些现状。

“福建现有装饰装修企业四万三千多家, 但真正具规模、有资质的装修企业却为数不多。”王星华说, 在秩序紊乱的市场环境下, 需要有人站出来带动和引导行业发展步入正轨。于是在2011年, 经福建省有关领导机关批准, 由王星华牵头组织的福建省装饰行业商会正式成立。

福建装饰行业商会的成立和台湾装饰行业有着渊源。早在1978年台湾就成立了装修同业公会, 王星华在多次到台湾考察中深深感到, 台湾的装饰行业所以能逐渐走向规范化, 与同业公会成立后所发挥的自律作用是分不开的。这更加坚定了王星华要成立行业商会的决心。

正如他所愿, 福建省装饰行业商会的成立为福建的建筑装饰行业注入了一股正能量。王星华众望所归地被推举为第一届商会会长, 在行业内不断呼吁诚信与规范经营, 践行着团结会员、服务行业的宗旨。

“这么辛苦地办这个商会其实也就是想为行业做一点小贡献, 至少在福建, 我能够让这个环境有一些改善, 帮助一些人, 这就是我所乐见的。”压缩了很多个人时间的王星华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了推动商会发展的事务上, 他认为, 商人不仅要有赚钱的头脑, 更要有推动整个行业发展格局的胸怀。

王星华热衷于这项公共事业, 努力追求着服务会员企业的业绩。“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依托商会这个平台, 在福建扶持起更多更大的装修企业, 在装饰行业中努力发挥引领和表率作用。”

真诚相待闽台交往胜似一家亲

人们这样评说道:在如何提升福建省装饰行业的整体水平, 促进其快速发展问题上, 王星华就是站得高、看得远, 他的见解总比别人高出一筹。

王星华认为, 福建的装饰企业要学会借船过海、借梯上楼、取长补短。台湾的装饰业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 语言沟通、生活习性等等都有许多共通之处, 应该充分发挥这一得天独后的地缘优势, 趁着大陆对台施行的各种优惠政策, 顺势而为, 加强与台湾装饰界的交往, 学人之长, 补己之短。在王星华的提议下, 他们特意邀请了众多专家学者召开恳谈会, 全面分析福建建筑装饰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路径, 最终共同认为:对台交流大有裨益, 加强闽台装饰行业的合作交往意义深远, 好处无穷。本着这样的共识, 商会刚成立不久, 王星华就带领会员企业成员奔赴台湾学习交流。

第一次到台湾, 王星华一行拜访了台中市室内设计装修商业同业公会。双方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友好交流, 建立了良好的友谊, 并签订了战略合作关系。

第二次的台湾之行则更进一步, 与台湾省室内设计装修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自然而流畅地完成了对接。王星华等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款待。台湾省联合会邀请了60多个地方公会代表前来共同交流。王星华一一解答了台湾同行们提出的问题, 分享了目前大陆的对台相关政策, 分析了大陆投资的前景, 并满怀真情地表示:“欢迎你们到大陆来投资兴业, 我非常乐意做你们的引路人。”

王星华还受聘于台湾病态建筑诊断协会做顾问, 这也是大陆第一个受聘于此协会的专家学者。同时福建省装饰行业商会也邀请了台湾专家作顾问。

台湾省室内设计装修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一行十几人到访福州时, 王星华和商会做了精心准备, 为海峡对岸的同胞安排了隆重而热情的接待仪式。福建省工商联副主席陈峰、福州市政协副主席、福州市工商联主席雷成才等领导出席并接见了台湾客人, 带领他们一同参观了两个独具特色的地点:一个是福州古城的千年古庙涌泉寺, 这里铭刻着历史痕迹、沉淀着文化精髓;一个是福州新区的规划馆, 这里可以看到整个福州未来的发展前景。福州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在大家脚步的辗转和眼眸的回望中清晰呈现, 一道关于福州历史与未来的长河蜿蜒展现, 让这初到福建的台湾同胞深感震撼。

颇具诚意的安排与融洽的交流给台湾朋友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他们的充分肯定与评价给了福建省装饰行业商会极大的信心:第一, 福建人好客热情;第二, 接待规格高、显示出足够重视与诚意;第三, 大陆未来发展的前景非常好。此行中的谭以德教授还即兴写了一首诗赠予王星华。

2014年7月26日, 由福建省装饰行业商会、台湾省室内设计装修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主办, 福桔装饰网承办的海峡两岸装饰行业联谊交流会在福州隆重召开。会议签署了两项重大成果文件, 即:诚信经营合作承诺协议、海峡两岸设计战略合作协议。这两项协议的签署, 标志着福建省装饰行业已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 显示了装饰行业商会在加强海峡两岸合作交流中所起到的桥梁作用, 凸现出福建省装饰行业商会所具有的交流、开放、发展眼光。

“我们的宗旨是行业交流合作共赢, 与台湾交流我认为就是要用心来交。交友要交心, 海峡两岸交流更要交心, 因为海峡两岸都是同胞。要交流就不要只停留在表面, 愿意来大陆投资做生意的, 我们会大力支持, 给予他们充分的信心, 也赢得他们的信任。”心与心的交流是最有力的强心剂, 王星华深知“以利相交, 利尽则散;以势相交, 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 方成其久远”。

栽下梧桐树, 引得金凤凰。经过王星华等人的努力, 陆续有一些对大陆感兴趣台湾建筑装饰界的企业家、商人选择到厦门、东莞等多地进行投资。海峡两岸地区的交流有了质的飞跃, 更加紧密起来了。

“跟台湾建筑装饰的桥梁已经建好, 项目也落地了, 实现了我们行业交流合作的目的, 当然今后还要发扬光大, 才是真正我们行业的一件盛事。”王星华说。

开阔视野“海峡杯”设计大赛异彩纷呈

正因为有闽台建筑装饰行业频繁的友好交往和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作为基石, 以海峡两岸设计师为主体开展的“海峡杯”设计大赛应运而生, 如今已连续开展了四届。

王星华谈起创办‘海峡杯’的初衷时说道:“我们的设计师要开拓眼界, 不能坐井观天。希望大陆的设计师或者装饰行业从业者能从‘海峡杯’中发现自己的局限性, 学人之长, 提高自身价值、挖掘自身潜力。也借此壮大优秀设计师队伍, 并通过比赛提高他们的设计水平。”

2012年, 王星华与台湾省室内设计装修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联手打造的旨在推动海峡两岸行业交流的“海峡杯”装饰企业及装饰设计大奖赛火热开展。首度亮相, “海峡杯”大奖赛即在行业内外引起热烈反响。

在此次大赛中, 由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设计院院长博导宋建明、福建省建筑设计院原院长黄汉民、福建省建设厅原副厅长陈伯银、台湾省室内设计装修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理事长张权忠、台中市室内设计装饰装修商会同业公会理事长卢春铭等业界权威专家担任比赛评委。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设计院院长博导宋建明在交流会上做了“中国馆——红”专题讲座。作为主讲, 他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贵宾厅为例, 将作品呈现并逐步分析, 引人入胜, 大会现场空无虚席。福建省委办公厅一个领导赞叹道:“我开过这么多会议了, 参加这个会最值!”福建省工商业联合会 (总商会) 秘书长腰椎盘突出, 身体不适, 本来说要提前回去, 可是演讲之精彩让他迟迟舍不得走, 一直听到会议结束。

台中市室内设计装修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理事长卢春铭做了“欧式设计与风水”专题讲座。为在座嘉宾赏析欧式设计风格, 并从科学的角度剖析风水, 得到了与会嘉宾的瞩目。

此次活动既有福建省人大、政协的多位领导莅临, 又有三四百位优秀设计师的踊跃参加, 人数之众多、内容之丰富、理念之新颖、影响之深远, 让“海峡杯”的首秀完美收官。

各路新闻媒体对“海峡杯”设计大赛尤为关注, 蜂拥而至的记者一届比一届多。新华网不惜成本, 把直播车从北京开到福州, 跟踪采访, 全程直播颁奖典礼。许多台湾同胞通过新华网见证了此次大陆与台湾建筑装饰行业的近距离对话。

延续至今, 每届“海峡杯”都有数百名来自海峡两岸的优秀设计师同台竞争, 不仅让优秀人才得到展示空间, 也挖掘出一大批诚信的行业优质企业, 为提升福建装饰设计品质与水准奠定了基础。

“海峡杯”已经成为了福建建筑装饰行业对外交流的一张“金名片”。台湾设计师原来都到东南亚或者日本交流合作, 现在更多向大陆倾斜, 如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区。海峡两岸设计交流通过大赛活动收到了丰硕成果。

海峡两岸的合作还延伸到相关高校。“我们聘请了台湾高校的老师做‘海峡杯’大奖赛评审组的专家, 推动了台湾学生和大陆学生进行交流。”福建省政府推荐王星华作为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创业导师, 培养新一代设计人才, 也扩大“海峡杯”的影响范围。同时也更方便学生进行精准就业, 为他们在装饰行业一展身手创造了条件。

在一次台湾建筑师的颁奖大会上, 主办方邀请王星华作嘉宾, 并为特等奖颁奖, 这是何等的殊荣!因为此时, 王星华代表的是中国大陆, 受到了最高的尊重。这也让王星华激动不已。他在会上动情地说:“因为历史的原因台湾和大陆疏离这么久, 是很不应该的, 海峡两岸原是一家亲呀。”

2014年8月份,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全哲洙到福建调研, 商会将有关海峡两岸的行业交流情况也作为材料内容汇报上去, 得到全哲洙书记的高度赞扬。

王星华也感叹道:“如果民间都能以我们这种愉快的交流方式, 互相称兄道弟, 不拒彼此于千里, 没有隔阂地亲密接触, 我们的装饰行业会在更短的时间内茁壮成长。”

顺势而为电子商务助推海峡两岸商贸往来

福建、天津、广东是第二批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试点。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试验范围包括平潭、福州、厦门三个片区。平潭作为福建三个自贸区之一, 将充分发挥“自贸区+实验区”叠加优势, 突出海峡两岸合作窗口、国家对外开放窗口的作用, 打造海峡两岸主平台、主通道、主枢纽。

王星华和台湾朋友合作、并于去年注册的港澳台合资装修设计公司——福建省芝英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已经在平潭自贸区落地。芝英公司可以承接大陆和台湾的双向业务, 这就实现了海峡两岸的合作落地。“要用我们行业的资源来对接国家的政策才会有发展前途。”王星华强调。

2012年,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许多行业都应大势所趋向电商市场转型。受到淘宝的启发, 王星华顺势而为, 将互联网思维融合进传统行业, 创办福州福桔软件有限公司。福桔装饰网的出现填补了福建装饰行业电商市场的空白。

由于建筑装饰行业涉及的面广, 做电商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因此涉足电商的装饰企业还较少。“福桔装饰网整合上下游渠道和各方资源, 打造有装修、设计、监理、建材、就业等一条龙服务。”王星华介绍说。

打开福桔装饰网, 入驻平台的建材商家、企业商户清晰可见, 有海峡海峡两岸优秀设计作品的展示, 还可挑选设计师, 享受定制化服务, 对接合适的装修企业。

福桔装饰网致力于“企业品牌推广和网络营销”, 为全球的建材及装饰行业的从业者和消费者提供网络平台上的行业资讯、信息发布、供需交易及装饰设计“一站式”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

“海峡杯”的举办则为福桔网累积了近20万的会员群体, 入驻企业18000多家, 并吸引台湾、香港、日本、中国大陆各省优秀设计师1000多人, 为电商平台整合行业上下游开拓了广阔空间。

线下体验店台湾绿色建材生活馆也在策划之中, 王星华正努力把台湾的绿色建材引到大陆, 将绿色建材产品推广给更多的消费者。

目前台湾主题馆的方案已经初具雏形。“图纸画好了, 我们这个生活馆总面积有两万平方米, 留出一大块区域专门做台湾设计师作品与台湾建材馆, 审稿阶段即将结束, 马上要进行招商阶段。”王星华说着就向我们展示了手机中存储的台湾生活馆平面图。

台湾体验馆内还会有各种风格样板房的情景化展示, 而体验店给消费者的最佳体验, 则是一切商品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一键下单。无需营业员, 无论是家具、灯饰、摆件等软装商品, 还是陶瓷卫浴、吊顶材料等建材、只要目光所见的物件都可售卖, 达到线上与线下的贯通。

福桔装饰网开始的定位是国内B2B, 让传统的贸易通过网络途径方便快捷的实现。随着对台交流的日渐成熟, 台湾的建材产品也可通过福桔网的平台在大陆进行生产和销售。结合台湾的业务, 福桔装饰网事实上已经成为走在装饰行业前列的跨境电商。

1999年, 福建和宾夕法尼亚州建立了省州友好关系, 中国传统的木工匠技术和鲁班文化也吸引和感染着外国友人。在王星华看来, 交流合作范围不仅仅是台湾地区, 还要扩展到日本、法国、英国、美国等更广泛的国家和地区, 同时以点带面, 从福建一个点辐射到全国, 带动全国装饰行业走出国门到海外去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潮流下, 一带一路已经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而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把握时机。

王星华提到, 在2016宁夏银川的闽宁帮扶对接二十周年大会上, 习近平主席再次倡导“一带一路”, 中国—阿拉伯产业园等都会成为重要载体。中国包括福建的企业家也要努力抓住政策机遇, 构建空中、网上、陆上三条通道, 发展经济。“这是中国创新的一条道路, 外国的企业都在行动了, 中国的企业家更要敏感起来。”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值得企业家们学习。王星华认为, 有“一带一路”的政策推动, 通过跨境电商, 能极大发挥平台优势, 福建连带周边的省份都可被吸纳进来。比如广东的陶瓷产业比较发达, 而东南亚国家像缅甸等恰好对大理石瓷砖的需求量很大, 就可以把广东的优势产品输送到这些国家。

“屋子四处紧闭就会觉得很闷, 那就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流动进来。只有以这种开放包容的心态, 才能把我们的行业做大做强, 所以我一再强调, 有条件的企业尽量走出国门, 我也愿意做这样的引路人, 带领企业走出去。”王星华如是说。

王星华在建筑装饰领域耕耘二十几载, 又以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为己任, 肩负起福建装饰行业商会掌舵人的使命。一方面他积极鼓励和带动旗下的会员企业向外向型发展, 提升企业的影响力, 带领商会成员向专业户、品牌化、国际化迈进;另一方面, 他不遗余力地推进大陆和台湾地区建筑装饰的行业间交流, 促进双方技术合作、人才交流和共同发展, 同时也编织了一条友情与亲情的纽带, 拉近了祖国大陆与台湾同胞间的情谊, 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凝聚人心。

3.两岸民间交流合作 篇三

此次,由上海市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台湾财团法人实践家政教育文化基金会主办的《许文融台湾风物图卷暨近作展》,作为上海市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之一,于4月23日开始隆重亮相于上海美术馆,5月3日结束。在当天的开幕仪式上,中国国民党原副主席、台湾知名人士林澄枝专程前来,并称“台湾的风俗民情,你想看到的都能(在这幅画中)看得到”。

320米台湾风物图展出

此次的作品展,把许文融的作品分成三个方面展出,分别是台湾风物图、气韵系列以及雕塑作品。

就像上海市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朱达人所说的:“320米的画,这个长度让人相当惊讶。”前来观赏的观众都对这幅长达320米,高达1.8米的水墨长卷流露出既惊讶又佩服的神色。说起为什么画这么长的画作,许文融谦虚地说只是一个偶然的想法,“无意中看到一本关于艺术的书,上面写了世界最长最大作品当时是一张油画,116米,后来有了个主意想画200米,设定画台湾,但一直画画完就有了300多米”。

那是1992年,时年29岁的许文融为作此画作,四次历游全岛,历时四年将台湾的山水风物尽现毫端,图画从“北台湾平溪十分瀑布”人手,以行走的模式,途经“台北市黎明的曙光”、“桃园县大溪慈湖”、“南投县日月潭”、“彰化县八卦山大佛”、“云林县北港朝天宫迎妈祖”、“嘉义县布袋的盐田”……最后以“人海”结束,既有宏观上的恢弘气势,又有微观上的神韵生动,四时之景、人物风俗毕现。许文融先生从《清明上河图》中汲取营养,又发挥特长以中西融合的激发创新,从自然景观,人文建设,民俗风貌三个方面画作,使这幅超长宣纸巨幅作图卷创造了吉尼斯之最,成为世界上最长的水墨中国画。

难怪著名的书画大师、书画鉴赏家陈佩秋先生在看了许文融先生的画作后不吝赞誉褒奖之词,她说:“现代山水画能画倒如此水平的,我见到过的也就是你许文融了。”

2007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把此画的缩制精品作为礼物赠与了胡锦涛总书记。此次画展则也具有重大意义,是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也是沪台文化交流的一场重要活动。

水墨大师演绎中西合璧

许文融说:“此次的展出是一、二十次展出中从来没有的,这是最完整的一次。”除了320米长的台湾风物图外,此次的展出还包括近作气韵系列和雕塑作品。

其中的《上海黄金城》,是许文融去年游历世博会后特地为上海潜心创作的六米大水墨精品。他说:“我曾到过巴黎、纽约、旧金山等大城市,但我还是发现上海最美,而在上海我曾去过周庄、豫园等,但最后发现最能代表上海的还是繁华的都市。”该图以其特有的泼金山水技法,讴歌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国际大都市风貌,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一一毕现,浦东浦西融为一体,这是送给上海人民的至尊厚礼。

近年的许文融教授一直进行着中国水墨画气韵系列的研究。气韵系列亦是许文融中西艺术结合的试验。那一幅幅看似抽象,实为气韵灵动色彩丰富的画作是许先生的内心独白。他说:“中国的文化是崇尚抽象的,中国的宗教、哲学一直强调用心去感知世界,因此中国最有资格引领世界抽象艺术的新潮流。中国画主张‘墨分五色’,在黑白世界中创造出其他色彩难以企及的效果正是水墨画广阔无比的创造前景。”

许文融先生有几件非常独到的艺术品是他从油画走向创新的水墨画,从平面到立体,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中西融合的代表作:青铜和不锈钢雕塑。汉字书法的造型,不锈钢的材质,用以表现佛教经典《心经》和汉学古文《千字文》的内容,再配以现代高楼和青年人的形象元素,可谓传统和时尚风云际会,中西文化包容融合,形式与内容刚柔相济,体现了许文融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赤子情怀和对中西文化融会贯通的美学追求,令观者得到高层次的艺术享受。

许文融简介

台湾著名书画艺术家。1963年生于中国台湾彰化县大城乡。作品大多表现台湾风土,具地方色彩。现任教台湾艺术大学教授,为台湾省美展永久免审查画家、中部美术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1982年,私立复兴商工美工科毕业。1984年就读艺专美术科国画组。1988年、1990年、1991年都获台湾美展国画类第一名。后连续在台北、高雄等个展。西画由林振洋及郭明福老师启蒙;国画则由林进忠老师扎根。而后进入国立艺专美术科及美国圣路易市fontbonne学院就读,获艺术硕士学位。其间广学名师,中西绘画俱进。曾遍游美国、法国、中国大陆等名胜古迹;博览名山大川及世界艺术新貌等。

4.两岸基层交流 篇四

海峡之声网8日讯(记者宋印伟程娟娟王倩)在日前上海举行的第十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中,如何深化两岸基层民众交流成为与会嘉宾的关注重点,来自两岸基层社区的代表各抒己见、畅谈心得,代表们一致认为,应该加强两岸基层民众交流,因为基层民众交流才是两岸交流的真谛所在。

台湾村里基层建设促进会理事长郭云辉代表台湾基层社区介绍了近年来台湾基层社区赴大陆交流的情况,郭云辉表示,大陆基层社区具有自己的特色,值得台湾学习。“不管是外在的建设还是内在的管理,都令人感受到大陆进步非常大,而且还有很多合理的规划在运作。”郭云辉说。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对此表示,大陆基层社区建设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这其实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基层社会孕育发展的最好体现,通过两岸基层社区交流,可以让台湾民众更加深切地了解大陆基层社会的真实风貌,有助于一部分台湾民众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刘国深指出,大陆的政治体制可以确保基层社区建设集中力量、发挥效率。“社区建设做好了,台湾朋友自然会心悦诚服,不用说太多的道理。”刘国深欣慰地说。

两岸基层民众互动热络

在研讨会现场,郭云辉表示,台湾中南部还有不少民众没有来过大陆,更有不少的中南部民众受民进党的政治误导,对大陆的心态僵化不变。他希望通过交流活动让台湾南部民众消除误解,正所谓“眼见为实”。“中南部的一些民众长期受民进党的影响,有的人甚至没来过大陆,我希望更多的乡亲亲身感受一下。”郭云辉说。

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作为特邀嘉宾参加本次交流,郁慕明表示,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归根结底就是心灵契合,让两岸民众的心灵拉得更近。“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心灵之契合,心灵契合最要紧就是让大家多了解,让基层民众也能够参与论坛。”郁慕明说。

从2008年开始,两岸基层社区交流每年都在持续深化,包括海峡论坛、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等交流沟通平台,都针对两岸基层交流展开务实的研讨、制定具体的举措,并举办专项活动展现两岸基层民众的风貌。刘国深表示,下一步可以进一步建立可持续措施,促进基层社区深化交流,“关键就是要有持续性,就是要能够自我造血、自我循环,最关键的就是要形成一个机制,让两岸老百姓有利可图,不一定是经济的利益,要能实现自身价值。”刘国深还以厦门举例,厦门正在推进“美丽厦门”、“和谐厦门”,台湾基层朋友可以来了解厦门的社区建设管理经验,这其实只是大陆基层社会建设的一个缩影。

两岸同胞是一家人。如果说两岸经贸交流是手牵手,文化交流是心连心,两岸基层交流则是根连根。基层交流有利于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有利于推动两岸县市乡镇的互利合作,有利于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构建更为牢固的社会和民意基础。越来越多的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才是两岸交流的真谛,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帮助最大。

“两岸交流中,年轻人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年轻人是两岸发展的未来。”今日出席“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两岸总决赛颁奖典礼的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杨毅向中国网记者表示。

“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两岸总决赛暨颁奖典礼上,来自海峡两岸的23所高校的23支队伍获奖,4支来自台湾高校参赛团队名列前茅。

杨毅认为,当今世界,网络已然成为两岸年轻人沟通与交流渠道中最为普遍和熟悉的一种方式,通过网络方式加强两岸年轻人的交流交往异常重要。

谈到两岸年轻人的民间交流,是否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时,杨毅认为,两岸青年通过网络交流的形式还可以更为多样化。“本届比赛以网络商务为主题,但围绕网络话题的内容和形式开展两岸青年交流与合作前景广阔,空间很大,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加深这种交流。”

此前,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杨毅曾表示,大陆一贯积极支持两岸的教育和青年交流。杨毅对中国网记者说,越来越多的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才是两岸交流的真谛,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帮助最大。

海峡论坛:基层交流弥合两岸差异

华夏经纬网

2011-06-16 14:27:14

字号:小大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第三届海峡论坛大会上致辞,谈到进行基层交流的重要性。旅美学者王名舟今日在香港中评网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实行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是一种最基础最有效的促进和弥合两岸存在差异的交流形式。既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还可以促进经贸发展,更能推动两岸高层的政治互动。

全文摘编如下:

6月12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第三届海峡论坛大会上致辞,谈到进行基层交流的重要性,说这样可以“让两岸民众了解更全面、理解更深入”。贾庆林并且指出“基层交流是人民的直接交往,不需要太多资源,也不拘泥于形式,一次聚会、一杯清茶、一通电话、一封电邮,都可以搭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

实行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的确是一种最基础最有效的促进和弥合两岸存在差异的交流形式。基层交流与高层交流,或者说与当权者之间交流的不同点在于,高层人士的交往主要涉及政策设计的谈判或安排,而基层民众则往往则重于实际和具体的沟通,并主要表现为文化层面的沟通。例如一通电话、一封短信、一个问候、或一次家庭访问等等,民众只要通过简短的语言就可以进行心灵深处意识的交换,疏通误解,理平埋怨,在潜移默化中求同存异。

两岸政治上分割60多年,催生出了某些差异,但在文化上仍然同属中华文化大范畴,这给了两岸进行基层交流的基础和方便。台湾与大陆60年来出现的文化差异,还是只是中华文化大范畴下的小差异,这种差异性只要一沟通就可以填平和弥补。这就像大陆的各个不同的地区一样,民众的喜好风俗都有不同。如东北流行二人转,江浙流行越剧,成都流行川剧,等等。这些小小的文化差异,只要加强不同地区民间的来往,就很容易互相接受,互相欣赏,甚至互相学习和普及。

两岸进行基层交流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手段和形式,除了贸易经商之外,民间的走亲访友、邀请演出、学术交流等等都越来越越活跃。加上即将开始的大陆游客赴台个人游,使基层交流将更加名付其实。当然,今年6月28日即将开放的大陆游客赴台个人游,是台湾当局60年来第一次让大陆民众可以随时随地自由自在地游览宝岛台湾;而大陆开放让台湾民众自由行则在30多年前改革开放初期就实行了。台湾当局现在做到这一点,不能不说是做了一件十分有利于两岸弥合差异的大事,朝实质性发展两岸关系迈出了关健一步。

两岸民众自由自在地进行交流,对促进经贸发展是自然而然的事。据有人估计,个人游开始后,今后3年可为台湾创造17000个就业机会。按现在规定以每天开放500人,首批开放的试点城市北京、上海、厦门等来计算,据说一年就可以为台湾带来90亿到150亿新台币的经济效益。这样好的经济效益,台湾基层民众、台湾当局甚至民进党也都举双手赞成,何乐不为。

两岸民众自由自在地进行交流,能够弥合两岸久已存在的文化语言上的差异。两岸语言上有差别,主要表现为对汉字的简、繁区别问题。大陆以文化开放的态度实行简化字几十年,但并未禁用繁体字;台湾当局沿用繁体字却一直采取禁锢简体字政策。这样的差异随着两岸交流的扩大,在民众的心里一定会认为不应该继续下去。有鉴于此,台湾当局应该加油,尽快取消禁锢简体字的陈旧政策以适应新形势发展。但不管怎样,基层交流扩大一定能把简体字带到台湾大街陌巷,使两岸语言文字加速统一。

5.两岸民间交流合作 篇五

自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以来,两岸在“九二共识”下双方关系发展迅速,并在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两岸关系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基本形成。但另一方面,由于两岸存在结构性矛盾,某些消极因素多少影响两岸关系向深层次方向发展。为深化两岸关系,大陆官方曾多次提出展开两岸政治协商、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终止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定等建议。尽管两岸关系的本质是政治问题,两岸政治协商最终不可回避,但是就目前两岸关系、岛内政局和两岸所处的国际环境来讲,在短期内,两岸难以消除双方的政治分歧与矛盾,就上述相关议题进行协商的可能性不高。笔者以为,为推动两岸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除两岸经贸关系外,两岸还可从扩大和和深化文化交流合作着手,以便早日突破目前两岸关系所面临的瓶颈,为两岸关系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局面。

对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再认识

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范畴是广义的,它包括语言、文学、教育、民俗、宗教、影视、媒体、文化创意等多个方面。只有通过这些丰富的文化交流合作载体,两岸关系才会被注入更多的活力,两岸关系所面临的政治瓶颈亦有可能被突破。

(一)从扩大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入手突破两岸关系瓶颈

近年来,大陆方面对于展开两岸政治谈判、确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定等提出建议,但得不到台湾方面的正面回应。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台湾内部政治分歧较大,民进党及其绿营人士至今仍采取“逢中必反”的不理性立场,牵制了马英九当局大陆政策向更进一步的方向迈进。另一方面,美国的因素对马英九当局的大陆政策也有一定的制约。美国虽“乐见两岸关系改善”,但不希望两岸关系走得太快、太近,以免影响美国的国家利益。在此背景下,马英九当局在短期内不会就两岸政治、军事等高敏感度的问题与大陆展开谈判。

自2008年两岸两会恢复协商以来,通过两岸两会领导人的五次会谈,两岸已达成14项协议和2项共识。这些协定和共识大多属于经贸范畴,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定的签订,对于两岸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入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两岸关系朝更深广的方向发展,除两岸经贸关系外,两岸需要寻找下一个交流合作的重点。而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政治敏感度相对较低,易于被台湾方面接受,是马英九当局较放心而为之的领域。

经贸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对,尤其在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今天,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将对两岸经贸文化、民众思想情感等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两岸经贸关系已取得较多进展的形势下,两岸有必要大力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可以肯定地说,在经贸、文化这两条腿行走之下,两岸有可能突破政治与意识型态的某些障碍,让两岸关系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从多视角认知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意义

首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台湾文化的源头。中华文化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其丰富深厚的文化资产内涵,即使是以往“台独”分子竭力将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切割开来,也难以做到。台湾文化是深深地浸润在中华文化之中的,从本质上讲,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如果将两者切割开来,无疑是将台湾文化的根刨掉,最终台湾文化也将失去生命力。这其实也是两岸文化交流合作能不断扩大和深化的原因所在。

其次,经由两岸民众共同参与的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必将有助于加深两岸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两岸文化交流合作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创新内涵。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扩大和深化,两岸民众的情感将会进一步拉近,互信基础会得到加强。

再次,全面、有序地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将使中华文化和两岸关系发展出一个新的内涵。两岸通过扩大和深化文化交流合作,必将增强中华文化的创造力与凝聚力,扩大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提高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这对于台湾民众在心理上融入中华民族将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两岸面临的某些政治难题有可能逐步得到化解,从而使中华文化和两岸关系展现出新的面貌。

两岸深化文化交流合作的契机

从目前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现况来看,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有丰富的中华文化作薪火,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和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兴起做东风,两岸通过文化交流合作,将暂时避开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而发展出一条新的共同道路。它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创造新的两岸文化价值观,进而拉近两岸民众的情感、缩小两岸民众的认同差异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的形成,为扩大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提供较好的时机

近两年来,两岸在“九二共识”下,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按照“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得以形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扩大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时机,在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中,两岸双方对进一步推动文化交流合作有极高意愿。

大陆方面,胡锦涛总书记于2008年12月31日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六点意见,其中第三点即是“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胡锦涛总书记表示,“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我们将继续采取积极措施,包括愿意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推动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迈上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新台阶。”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拓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2010年3月中旬,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在会见“2010台湾民意代表交流参访团”成员时表示,相对于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文教交流还显得滞后,需要向前推进。

台湾方面,马英九竞选时曾表示,他一旦当选,“一定会以中华文化本位没有折扣可打”。2010年初,台湾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后,马英九表示要成立“文化部”,显示马英九当局对文化问题的重视。而台湾“文化总会”在2010年初推举前“行政院长”刘兆玄担任会长,这是该会于1967年成立以来,首度由非台湾地区领导人担任会长。台湾舆论认为,此举是让“文化总会”往纯民间组织靠,未来也将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以加速推动两岸文化与文创交流合作。“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于5月间访问大陆时表示,今后“文化总会”愿作两岸文化交流平台,为两岸文化交流提供更多的协助,也盼国台办提供相关协助。

总之,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形势下,通过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以及两岸文化产业的优势互补,共同做强、做大中华民族文化产业,大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已逐渐成为两岸双方的共识。

(二)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已累积相当经验,而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进一步助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向更深广的层次发展

自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来,两岸交流交往在断绝数十年之后又开始了接续工作。30多年来,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不断扩大,累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结出了一些实际成果。仅以福建为例,近几年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步伐加快,将海西区建设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是中央和福建省的工作重点之一,并已取得一些成果,如设立闽台缘博物馆,建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动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并在共同深化对“根、祖、脉”的认同中,不断密切两岸同胞的情感。总体而言,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也同经贸层面一样,从沿海向内地发展,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甚至是农村地区展开。经过多年的努力实践,尤其是“两岸经贸论坛”自扩大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后,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步伐加快。2009年第5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就深化两岸文教交流达成了29项共同建议;2010年第6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通过22项共同建议,其中有多项是关于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包括制定扩大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政策,推进两岸文教交流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鼓励两岸就协商文化、教育交流协议进行规划研究等,这些都为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在绿色、低碳的理念下,为两岸扩大和深化文化交流合作提供新的契机。一方面,上海世博会台湾馆以其独特的造型与先进的理念,将台湾民众的文化艺术创新能力做了一次新的诠释。另一方面,台湾以上海世博会为舞台,积极融入大陆文化创意产业,台湾民众不仅看到了大陆文化创意市场的巨大,而且也更感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对竭力将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作切割的“台独”分子不啻是当头一棒。可以预见,通过参与上海世博会,台湾民众文化创新能力将进一步得到大陆民众的肯定,其参与大陆文化创意产业的热情会更高,由此他们对中华文化也将有新的认识,并将进一步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各具优势的两岸文化产业在深化交流合作中将大有作为

新世纪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其创造出的经济价值之大,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难以忽视的新兴行业。所谓文化创意产业,台湾“行政院”曾定义为:“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成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并将文化创意产业范畴归为13项,即视觉艺术产业、音乐与表演艺术产业、文化展演设施产业、工艺产业、电影产业、出版产业、广告产业、设计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建筑设计产业、创意生活产业、数位休闲娱乐产业等。2004年,大陆有关部门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7。因此,从大陆和联合国的定义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包含的范围较广,它应是文化与经济结合创意的产业,而不仅仅是台湾方面所列的13个产业。

在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两岸文化政策的焦点。近年来两岸对文化创意产业都相当重视,通过相关政策法规将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到事关战略地位与竞争实力的高度。2009年国务院公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之一。2010年1月,台湾也通过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将多元的文化资产作为台湾的竞争力之一。由于两岸官方均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两岸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并且各具特色。比如,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既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基础,又受西方文化影响而呈现多元化的特色,台湾在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比大陆早,有一批素质较好的文化创意人才等。大陆文化创意产业虽比台湾起步晚,但大陆有巨大的市场作后盾,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近几年来,大陆各地的文化产业博览会方兴未艾,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都在搞文化产业博览会,文化创意园区也在各地纷纷建立,这对于扩大和提升大陆文化创意产业有积极的助推作用,其发展后劲很足。

由于两岸文化同源,大陆的市场又较大,吸引了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人士积极参与两岸文化交流合作。2010年5月,两岸6所大学合组“两岸创意产业研究联盟”,并举行一场题为“全球华人文化创意高峰论坛”,这对于推动两岸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合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两岸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合作的目的是相互学习、各取所长,相互提携、力争做强。因此,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合作展现能力的舞台除了大陆市场外,还应放眼世界市场,有中华文化丰厚的底蕴,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界携手进军国际市场必定是大有作为。

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机制的内涵

总体而言,目前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基本处在松散的、不规范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非常态化的状态。要使两岸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并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要建立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机制。亦即两岸通过制定或采用某些活动的程式、规则或组织制度来调节和规范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关系。

必须指出的是,这一机制应建立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双方共用价值观念和共同利益基础上,是为了实现两岸互利双赢的目标。为此,两岸可设立特定的仲介组织或机构,共同确立并遵守一系列双方文化交流合作的原则、准则、规范和决策体系,等等。

经过多年的实践,尤其是自国民党重新上台以来,通过两岸双方的共同努力,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已大致确立,两岸已签订了“经济合作框架协定”,这一协定将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提供借鉴,并将有助于两岸关系从以经济领域为主发展到经济文化并重的格局,其意义非同一般。比较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是强调官方主导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建立配套的推动计划、相应的政策法规与法律保障体系,甚至是设置经费和奖励金制度,是扩大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必不可少的措施。

二是设立专门的交流合作平台是扩大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路径。在两会会谈机制下,除了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两岸有必要设立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台湾“文化总会”有意成为台湾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角色,大陆也需要有相应组织机构来承担这一角色。

三是实现两岸民间组织机构和文化领域各行各业对口交流合作的常态化是扩大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必要前提。两岸交流交往30余年,至今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仍有较多禁区,要扫除文化交流合作障碍,实现文化领域各行业对口交流的常态化是十分必要的。

四是时机成熟时商议签订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协议可使两岸文化交流合作迈入制度化和规范化阶段。与两岸经贸交流合作一样,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扩大和深化亦有必要签订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协议,以实现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与长期化。

具有政党交流背景的民间性“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已举办多次,在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经由该论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取得了某些制度性成果。从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长远利益考虑,两岸有必要就签订文化交流合作协定进行协商。

促进两岸文化合作的几点建议

(一)尊重台湾同胞的文化创新精神。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中要让台湾同胞感受到大陆对他们的尊重。大陆在经济上搞“让利”,虽对台湾同胞有利,但在心理上,一部分台湾同胞未必领情,认为大陆这种做法有居高临下的“恩赐”意味。而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则不同,以共用中华传统文化、共推中华文化的光大发扬、共创两岸新文化为内容,台湾同胞的文化创新精神会得到极大发挥。一些台湾同胞期待成为“大中华文化推手”,这一愿望会在扩大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中得到实现。

(二)重构两岸共同的文化记忆。两岸相互隔绝数十年,加之在李登辉、陈水扁时期的“去中国化”政策下,台湾同胞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趋于淡化。为此,两岸应共同确立文化交流合作专案,如共写戏曲、共编教科书、共建两岸文化博物馆、共同保护文化遗产与共同申遗、共推民俗文化繁荣、共设宗教联合会、共办孔子学院,等等,使两岸人民在文化交流合作中有共同参与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经历,如此,两岸人民必将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中建构共同的文化记忆。

6.两岸民间交流合作 篇六

两岸各项文化交流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领域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

两岸教育交流合作继续加强。目前,大陆近百所高校与台湾高校签署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协议,两岸高校教师互访、讲学、任教不断增多,一些台湾知名学者还受聘到大陆高校长期任教。两岸基础、职业教育交流不断取得新进展。

两岸文化交流高潮迭起,两岸文化界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打造了一批两岸文化交流精品。通过举办各式活动,两岸文化界的交流联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两岸科技交流继续向专业领域发展。上半年,两岸电子、通讯、纳米、生物等专业领域的科技专家交流及学术研讨活动持续不断,两岸高校、科研机构及人员的合作研究继续升温。两岸科技交流合作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两岸产业发展,增进了两岸学者感情。

两岸卫生交流及信息传递渠道畅通。大陆医药卫生主管部门在推动扩大两岸医学教育、医学技术、医药团体交流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台湾同胞卫生健康问题的照顾。为方便台胞就医,卫生部门还在各省市全面展开建立台胞定点医院行动。两岸大学生自由进行交流沟通,把共同的民族情感传承给两岸的青少年,从而奠定彼此良性和互信的基础,增进认同和理解。进而促进两岸青少年间心灵认同感和亲近感。与此同时,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创造属于两岸民众发展的新趋势,为两岸未来的和平交流谱写新的篇章。

首先,当好两岸文教交流活动的参与者,推动者与主人翁,做好两岸同胞友谊的传播者。以陆生、台生就学为例,无论是陆生赴台还是台生来大陆,都要适应陌生的环境,对来自台湾的学生,大陆学生理应帮助他们了解大陆社会,解决实际困难,以深互了解,减少彼此误会,建立深厚友谊。

其次,当好大陆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台湾先进经验的学习者。两岸社会文化差异较大,但各有所长,青年学生应在两岸交流中主动宣传大陆建设成就,更应学习借鉴台湾各方面的经验,取长补短,推动两岸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与相互融合。

再次,当好两岸共同价值的塑造者,“台独文化”的抵制者。陆生赴台出搞好学习外,还应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台独”论调,营造两岸一家氛围。

最后,当好大陆稳定发展的维护者,岛内少数人西化分化中国伎俩的反击者。针对岛内少数人以自由民主人权迷惑大陆生,配合西方文化西化中国的现象,青年大学生应珍惜当前大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大好局面,善加分辩,为国家的稳定、民族复兴

一份心力

二、中国南海及南海诸岛问题的成因

(一)南海地区资源丰富

南沙群岛底栖生物极为丰富,水产种类繁多,是中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鱼场。南沙群岛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其中尤以油气资源极其丰富。

(二)南海争端的历史因素

1951年,美国主持草拟、制定《旧金山对日和约》,明确规定日本放弃其对西沙和南沙两群岛的“权利、权利根据与要求”,却没有明确两者的主权归属,也没有明确中国收回主权。使中国在南海问题中陷入被动。法国、日本对南沙群岛的侵略也是导致后来南海争端的一个“历史因素”。

(三)争夺南海资源与航运安全加速了南海的争端

许多国家觊觎南海丰富的油气和渔业资源是南海争端激化的主要原因。导致越菲马等国近年来不断强调对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或部分主权,并依靠南海油气资源获得的巨额财富不断扩充军备,加快在南海未来战场上的建设步伐。

(四)国际海洋法因素 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在确定“专属经济区”界域时,忽视了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进行明确的界定。如此,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就可以存在多条分界线,这为那些专属经济区重叠的国家产生冲突埋下了隐患。

(五)中国在南海的治权长期无法落实

二战后,当时的国民政府收回了南沙群岛的主权,但是,国共内战到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大陆和台湾都缺乏全面驻守南沙群岛的实力。到目前为止,我们虽然有足够的实力保卫南海,但我国大陆占领的岛屿面积小,无法大量驻军和修建足以保卫南海的军事基地,即使我们能够通过武力夺取被其他国家占领的岛屿,在没有强大远洋海军支持的情况下,南沙群岛也很难长期坚守。(1东盟集体因素2大国的干预3)

四、维护我国南海权益的主要对策

中国政府在处理南沙争端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原则。在新的世界局势背景下,从战略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南海行政建制

落实南海行政建制刻不容缓。从现在开始,中国必须加强对南沙群岛的管理与开发。主权问题不容争辩。行政管理的触角需要遍及我们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海域。周总理有句名言:任何边界的划定,最终以实际控制线为主。

(二)、海上执法力量

统一我国的海上执法队伍,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海上执法力量,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当务之急。在关系到主权的问题上,必须要有一个被赋予全权的负责单位代表国家并承担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一个拳头打出去。怎样让这个拳头有力呢,中国发展准海军有现实需要。

我们可以借鉴别国的做法。目前,美国海军+海岸警卫队军警结合的体制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做法。当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拥有海岸警卫队。这样做的好处是:和平时期海岸警卫队进行海上维权,战时海岸警卫队辅助海军作战,相当于我们的武警。

(三)、依靠法律力量

解决海权争端,立法要跟上来。菲律宾通过立法加紧对南海岛屿的争夺,反衬出中国在通过立法保护海洋权益方面的不足

中国是海洋大国,也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签字国,许多邻国已通过立法、行政等不同手段,向所有国家阐明了他们的立场,现在中国也必须补上这一课。立法之后一定要行之有效。强大的军事力量未必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但如果没有这股力量,就会在许多问题上处于被动地位。

(四)、增强国防力量 建设强大的海军。这是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根本保证。建设强大的海军,就是为保卫我国海疆安全,为解决海上纠纷提供后盾。加大海上防御纵深,实施全方位保卫海疆战略,脱海入洋迫在眉睫。涉足浅水者得鱼虾,涉足深水者得蛟龙。

(五)、增强全民意识

多专家学者认为,重陆轻海,是造成我国南海尴尬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公民参与是政府海洋管理的基石,它是海洋问题日趋复杂的必然要求,也是海洋管理公共性的内在要求,它有利于促进政府海洋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达到人海和谐的必经之路。

7.两岸民间交流合作 篇七

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5月17日在厦门揭牌,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邓力平在揭牌仪式上致辞, 清华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两岸180多所院校的校长出席揭牌仪式。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交流中心主任由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鞠维强担任。该中心将联合两岸职业院校、研究机构、社团及大中型台资企业, 开展两岸职业教育研究、推动两岸职业教育双向交流和合作办学。中心下设研究部、交流部、合作办学部、企业联络部等机构。

8.两岸交流合作15项措施 篇八

政策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据陈云林介绍,受权宣布和通报大陆方面将进一步采取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惠及台湾同胞的15项政策措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一部分是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实施。

第一部分。经国务院批准的3项政策措施如下:

(一)为扩大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自今年5月1日起,对台湾水果检验检疫准入品种由18种扩大到22种,新增柳橙、柠檬、火龙果和哈密瓜4种水果准入。

(二)为帮助解决台湾产蔬菜丰产季节出现的销售困难,开放甘蓝、花椰菜、丝瓜、青江菜、小白菜、苦瓜、洋葱、胡萝卜、莴苣、芋头、山葵等11种台湾主要蔬菜品种检验检疫准入,并实行零关税。

(三)为扩大台湾捕捞和养殖的水产品在大陆销售,对台湾部分鲜、冷、冻水产品实行零关税优惠措施和检验检疫便利。对台湾籍渔船打捞的部分远洋、近海水产品和在台湾地区养殖的部分水产品进口,实行零关税措施;对来自台湾渔船自捕水产品输往福建,参照大陆自捕渔船做法,凭公海自捕鱼许可证、贸易合同、发票等资料向检验检疫部门报检,不再要求提供台湾主管部门出具的卫生证书。

第二部分,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12项政策措施如下:

(一)为进一步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在现有五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的基础上,农业部、商务部、国务院台办决定,新批准在广东省佛山市和湛江市、广西区玉林市设立两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农业部、国务院台办批准在福建省漳浦县、山东省栖霞市设立两个台湾农民创业园。

(二)为帮助台湾农民解决水果、蔬菜丰产时出现的销售困难,供销总社等将根据台湾农民和农民组织反映的情况与要求,适时组织由有实力的农产品供销企业和行业组织组成的台湾农产品采购团,赴台采购。

(三)为方便原产于台湾的水果进入大陆,降低台湾果农和台商的经营成本,福建省厦门市建立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对入驻集散中心的进口台湾水果经销商,给予免交保鲜冷库储存使用费以及经销场地免一年租金的优惠。

(四)为降低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的运输成本,交通部决定,开放台湾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台湾农产品在大陆运输,享受部分地区过路、过桥费减免的优惠政策。

(五)为进一步促进两岸交流,教育部决定,自即日起,正式认可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核准的台湾高等学校学历。

(六)为促进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早日实现,国家旅游局、公安部、国务院台办已制定《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由指定的大陆旅行社作为组团社组织,以旅游团形式整团往返。组团社由国家旅游局会同有关部门,从已批准的特许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范围内指定。这些旅行社大多是大型旅行社,信誉好,服务质量有保证。台湾接待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旅行社也就是接待社,须经大陆有关部门会同国家旅游局确认。

(七)为进一步方便台湾同胞来往大陆,公安部决定,在原有开放海口、三亚、厦门、福州、上海五个口岸签注点(即“落地签注”)基础上,增设沈阳、大连、成都三个台胞口岸签注点,并将继续增加新的口岸签注点,为未办妥入境手续直抵大陆的台湾同胞办理签注手续。

(八)为满足在大陆工作的一些台湾同胞希望取得报关员资格的愿望,海关总署决定,开放台湾同胞参加报关员考试,成绩合格者在报名地海关即可申请报关员资格证书。海关总署将制定并公布具体报名办法,以利台湾同胞报名考试。

(九)为了给在大陆居住的台湾同胞提供良好、便利的医疗服务,卫生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开展适合台湾同胞就医习惯和特点的服务。卫生部决定,继续在台湾同胞较集中的广东、福建、江苏、上海等地医院指定相对固定的诊区,为台湾同胞提供医疗服务。在有条件的地方,挑选一些资质好的医院,如心血管、脑神经、口腔医院等,设立专门门诊部,接待台湾同胞。

(十)为有利于两岸医疗卫生交流合作、方便台湾同胞在大陆就医,将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就医后回台湾报销医疗费用提供便利。大陆医院在按大陆有关规定书写和保存医疗文书的同时,据实给就诊的台湾同胞提供一份符合回台湾核退费用要求的医疗文书。

(十一)继续欢迎和鼓励台湾医疗机构与大陆合资合作兴办医院。台湾投资者最高股权可占70%,合作期限暂定20年,合作期满可申请延长。

上一篇:入学指南课程实施细则下一篇:精选的《小兵张嘎》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