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共8篇)
1.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 篇一
浅析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风险及防范措施
当前,农村信用社正在全国风风火火推广以农户为住的贷款发放对象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积极响应中央文件“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都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这些支农,惠农的政策,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了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同时,也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有效管理,奉贤防范以及应对措施推到了风口浪尖,现就当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存在的奉贤及如何防范谈一谈看法。
一.开展小额信贷的目的
随着小额贷款的不断发展,其未来走向逐渐显现。首先,低收入客户不仅需要传统的小额贷款,对全面的金融服务也有很大需求,这意味着小额贷款将逐渐过渡到微型金融。其次,传统的小额贷款被称为“福利主义小额信贷”,因其首先关注社会发展,并通过员工激励和严格财务制度等手段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将会被以商业可持续性为首要目标的“制度主义小额信贷”所取代。第三,关于小额信贷行业监管原则的一致意见将会形成,不断建立和完善小额信贷的监管制度,但对于其的利率管制将会逐步放松。最后,小额贷款通过帮助贫困人口和中低收入人口增加收入,将会发挥越来越多的社会和经济作用。
从2000年起,进入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全面介入和各类项目制度化建设第三阶段。作为正规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在中国的农村有着最为完善的网络,是农村最重要的转账服务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推动下,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活动,农信社作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逐步介入和快速扩展小额信贷试验,并以可能成为主力军的身份出现在小额信贷舞台。
二.农户小额信贷主要存在的问题
1.审查不严格
办理贷款手续时审查失误,造成责任落空的风险。农村信用社在办理农户贷款手续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只凭借款人提供的身份证明、印章办理手续。表面上看似乎手续严密、完善,实际上因农户贷款证一旦转借他人、被他人盗取、骗取,就形成冒名顶款。在联户担保贷款中,也存在担保人未到场,其印章、签字、手印全由一人操办,并未真正完善担保手续。这些贷款一旦逾期,极易导致责任落空而形成贷款风险。
2.贷后监管机制不健全
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户担保贷款比较容易取得,一些工商企业特别是困难企业在通过正常渠道难以获取贷款的情况下,以企业负责人、会计、内部职工等个人名义,以农户贷款的小额信用贷款,联户担保贷款等方式向农村信用社获取贷款,用于企业开支使用,一旦企业无能力归还贷款或破产,就形成纠纷难断的贷款风险。
贷款检查是贷款“三查”制度的重要环节。为降低贷款风险,农村信用社应加强贷后检查工作。一方面农户贷款额度小、对象广、分布散,行业杂,而信用社信贷工作人员力量不定,削弱了对农户小额贷款的到期清收。另一方面,有的信贷人员存在重企业轻农户的模糊认识,认为农户贷款是人在帐不烂,所以农户贷款逾期也不及时催收,加之管理部门对农户贷款贷后检查不到位,有的信贷员认为农户贷款金额小,形成贷款风险每户不过几千元或万余元,因此造成贷款逾期不闻不问,借款农户下落不明,导致农户贷款不良比率有增无减。
3.信贷人员不负责任
信贷人员在发放贷款时审查不严,有些借款人假借他人之名与金融机构签订借款合同或保证合同,致使贷款最终无法追回。
信贷人员素质低下,形成道德风险。农村信用社有些信贷人员利用人手不足、审查不严、操作上不规范等漏洞,搞人情贷款,自批自用贷款,甚至假冒贷款,使信贷风险有延续和放大的可能。
4.部分农户信用观念不强,容易引发信贷风险。
由于乡镇企业在改制过程中纷纷逃废信用社债务,受社会信用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农户信用观念淡薄,总是挖空心思钻法律滞后的空子,千方百计逃废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如有的贷款农户贷款后全家外出打工,致使贷款到期通知单无法按期送签,使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因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而败诉或不得已而申请撤诉。有的农户甚至在信用社上门催收时还以种种方式抵赖,认为农村信用社贷款要人情关系,一旦贷款到手,宁可逾期加息也不愿意到期主动归还贷款。如果对这部分农户的贷款催收措施软弱,将间接地助长农村信用社环境的恶化而造成贷款风险。
三.农户小额信贷的特点及风险
1.自身具有灵活性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以农户信誉作担保,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方式,贷款员证实行“一户一证”,信用农户贷款时只需持本人身份证,印章及贷款证直接到柜面签定借款合同和借据办理贷款,不再通过信贷员的贷时审查,既方便了农户,又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
2.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的流动性
随着国家对山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不断加强,农民可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作为农户小额信贷承载主题的农民大规模流动,由于务工地区分散且流动性大,经营项目多样,贷款借用地域分离农村信用社对起贷款常常会遇到贷款项目难评估,资金使用难监控,具体效益难掌握,到器贷款难清收,分享贷款难处置等问题。风险: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大的风险。与抵押担保贷款不同,抵押担保贷款以物的作对价性交易,还本付息在贷款提供之时就有了着落,抵押价值品已将还本付息的不确定性消除。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个人信用保证贷款本息偿还,信用社凭借款人的契约性承诺提供货币资金。信用即借款人自身的人格信誉,属道德品质范畴,变数很大。由此形成的债务链极为脆弱,一经断裂和遭致破坏就会失去对信贷风险的约束力。当前,在经济商品化比较落后的农村,社会信用制度还不够健全,往往相互影响形成债务连锁反应。加上农村执法难度较大,而且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分散,其执法成本高,因此难以对借款户的行为给予有效的法律约束。2.操作风险
对信用社方面来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具有面广、额小、量大的特征,操作必须规范严格。而在实际工作中,信用社人手少压力大,有的习惯于按传统方式办理农户贷款,把一些重要的基础工作依靠村组干部代劳,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偏离信用贷款运行规律和准则;有的风险意识不强,不按规范的操作程序办事,忽视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社会性和群众性,回避村组干部的支持、配合,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调查核定工作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对基层政府和村委会而言,一是存在行政干预的矛盾。二是人为拔高农民的信用等级,抬高信用贷款核定额度,甚至将不符合贷款基本条件的农户推荐为信用户。三是转贷现象时而发生。有的基层组织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当成落实乡村债务的途径;有的农户因自己不讲信用得不到贷款或者为获取大额贷款,到处找人顶替贷款,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由此成为“三角债”。3.自然灾害风险
小额贷款的对象基本上农民,农民贷款主要是用于种植、养殖业的投入,而种养业又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受自然及市场影响较大,存在着较大的自然及市场风险。一旦农业受灾,农业减产,产品销售受阻;将直接导致农民减产,还贷能力减弱。这些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加上贷款对象点多面广,一旦遇上,农户贷款就难以清收,农业的自然及市场风险将直接转化为贷款风险。4.道德风险
信贷人员素质低下,形成道德风险。农村信用社有些信贷人员利用人手不足、审查不严、操作上不规范等漏洞,搞人情贷款,自批自用贷款,甚至假冒贷款,使信贷风险有延续和放大的可能。5.政策性风险
由于农民在申请贷款时受环境和条件的制约,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来源,没有可靠的换款保证,其主要收入来源基本靠外出务工,换宽的主要来源也是务工,难以有效的担保,低压,起还款保证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大多数农民虽然有还款保证物,但是有相关规定。土地使用权不能抵押,一旦逾期,难以实现维权,形成政策性风险。6.承诺风险
由于对农户的评级,授信,放款这三个不同的概念和内涵区分不清,而农户评级是否被社会承认,缺乏明确的饿法律依据,农户信用登记评定的作用十分有限。造成了评上了信用等级,就要无条件授信和放款,评级决定一切,把信用这个基本条件和放款混为一谈,至于农户是否真正有贷款需求,项目是否合理,效益是否良好,收入是否稳定,贷款数额是否恰当。用途是否真实,是否自贷自用等贷款比知情况无法考证,导致农村信用社本末倒置被动放款,被农户牵者鼻子走,从而印发农户小额信贷制度缺陷上的承诺风险。
四.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五.如何应对及防范措施
1、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由于农业的投入效益低下,农村信用社只得以高成本、低收入的方式向农户投放贷款,而鉴于农村信用社担负着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国家应从不同角度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撑,让农村信用社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得以发展。如减免信用社支农贷款利息收入营业税等。对信用社投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息实行减免税,既可以减少信用社支出,壮大信用社的支农实力,同时又可以减轻农业负担。再比如建立农户贷款保险机制。农民在贷款生产经营中出现的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是无法防范的,农民目前的弱势问题不能完全推向市场和完全由农村信用社承担,应建立农户贷款的风险基金保障制度和农户贷款担保机制。
2、健全信用社内控机制,强化贷前调查工作。
贷前调查是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的一向重要制度,是加强和提高农村信用社贷款质量的关键。农村信用社在发放贷款前必须严把调查关。信用社的信贷人员应对农户的家庭人口、承包面积,劳力、家庭年收入、支出、资信状况等进行认真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农户评级结果达成一致后,由评信小组成员签名确认,明确责任,并联责清收,对农户评信结果应在村公务栏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在发放贷款证过程中,应由信贷员送证到农户手中,严禁将农户贷款证交由村干部或农户代表代送,以防止丢失、涂改、乱收费等现象
3、落实信贷分级审批责任,严把贷时审查关。
从基层农村信用社到县级联社,必须配备强有力的信贷审批班子,严格实行贷款分级审批制度,提高信贷审批实力,规范信贷审批行为,明确分级审批权限,落实信贷分级审批责任,避免审贷流于形式。继续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强化内控建设,消除风险管理的漏洞。在强化信贷员第一责任人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基层社主任的责任,严格贷款审批手续,落实借款人,担保人与信贷员三见面制度,核实借款人和担保人的真实性,确保借款手续合规有效。
4、落实责任,强化贷后检查制度。
贷后检查是降低贷款风险的关键。农村信用社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农户贷款贷后管理责任制,将贷后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对农户贷款的管理和回收制定管理目标,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要分清人为与客观因素,合情合理地追究责任,提高对到期贷款的回收率。因为贷款一经发放,其使用权即转移给借款人。因此,贷后必须深入贷款农户进行检查,检查贷款资金是否用于农户生产,是否被挪作他用,一经发现应及时采取收回贷款措施,降低信用社的贷款风险。
5、加强农村信用社员工的素质建设,把不良贷款风险降到最低。
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农村信用社一些员工自身素质差是造成不良贷款产生的首要原因。因此,农村信用社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积极向上的信合队伍,克服信贷投放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加强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严格规范贷款操作,对贷款“三查”制度落实不到位、贷款手续不完备、信贷人员与贷款户恶意串通骗取贷款、违章贷款、人情贷款等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对在贷款运营过程中违法违规现象要严加查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造成贷款损失、形成不良资产的,要实行严格的“问责制”,追究贷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最终使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6、建立信贷公示制度,加强对农户贷款的社会监督。
充分发挥群众在农户信用评级、信贷投向、跟踪管理等方面的监督作用,推行农户贷款公示制度,将贷款农户的姓名,贷款金额、用途、担保人等进行张贴公示,对有改变用途,冒名贷款,多头贷款的,群众可以举报,从而将信贷资金运行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有效地防范贷款风险。同时,对到期催收不还贷款的农户可采取在黑板报上抄报名单或通过广播、电视公告;对有钱不还,故意拖欠、有意逃废贷款债务的农户,要采取法律手段强制催收,并将其公开曝光,让其受到经济和法律的双重制裁,做到制裁一个,影响一片,教育一方。对恪守信用,到期主动归还贷款的农户可发给《信用证》,并在贷款的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以提高贷款农户的信用观念,防范贷款风险。
2.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 篇二
在风险量化方面,国外Al - Tamimi、Hussain A Hassan对UAE商业银行使用风险管理技术处理不同类型的风险,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研究分析了面临的主要风险,最终通过抵押担保、保守的信贷政策等方式规避风险[3]; Hans Bühlmann、Pavel V Shevchenko对当量化的低频高冲击损失超过一定高阈值时,建议通过银行内部数据、专家意见和行业数据,运用一个完整可信的理论方法来估计其频率和损失严重程度的分布状况[4]。在经营风险的具体量化方法方面,国内张颖提出数理统计法、成本支出法和参考保险法是经营风险的主要测试方法[4]; 刘小勇提出的经营风险量化模型为风险模型测定法,它分为最大经营风险值测定标准和最小经营风险值测定标准。其中,最大经营风险值测定标准是以贷款呆滞帐率、长期决策收益、历年经营风险损益等综合指标为测定基础,根据各种状态的概念值,计算出不同经营行为和投资方案的风险,选择最优方案进行综合评判,计算出最终的折衷标准风险值[5]; 张建存采用VAR模型分析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结构模式[6]; 李云亮将VAR模型作为商业银行风险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 并在VAR计算过程中引入GARCH模型,弥补原模型出现收益波动存在丛集效应的不足[7]; 严太华、冯祈善通过建立商业银行经营风险计量指标体系,对其中的主客观指标构造不同的隶属函数,用不同方式进行排序, 再用神经网络反向传递思想修正初始值,在此基础上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出风险的大小[8]; 张川、佟玉明、潘德惠通过建立模糊综合评判,避免从一个因素做出评判而带来的片面性,使量化判断更符合实际[9]。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选取眉山市地方农村信用社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评价、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眉山市地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量化进行实证分析,研究量化眉山市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对优化当地分社的经营风险管理、提高营业收入、降低营运过程中经营风险造成的各项费用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量化模型构建
1. 1 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评价指标选择
根据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结合当今的宏观经济背景,按照从评价指标到评价整体风险水平的思路,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和重要性,从客观指标、主观内部环境指标和主观外部环境指标三大指标入手,构建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量化评价指标,指标选择见表1。
1. 2 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量化模型建立
因素集与评价集的建立: 在模型建立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因素集,该集合表示多种因素组合的集合: Un= ( u1,u2,…,un) 。式中,Un表示第n级指标的元素集,ui表示第i个因素。本文有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19个三级指标,建立因素集: U1= ( A1, A2,A3) ; U2= ( B1,B2,…,B7) ; U3= ( C1,C2,…,C19) 。 式中,Ai表示一级指标第i个因素,其中i = 1,2,3; Bi表示二级指标第i个因素,其中i = 1,…,7; Ci表示三级指标第i个因素确定评语集,其中i = 1,…,19表示多种决策构成的集合: V = ( v1,v2,…,vn) 。式中,V表示评价集; vn表示评价结果; n表示样本数,本文将评价集中的评价元素设置为优、良、中、下、劣,分别用v1、v2、v3、v4、v5进行评语确定,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采用专家调查法收集到42位眉山市某信用联社的上层职工与高层领导的专业意见,记: V = ( v1,v2,v3,v4, v5) 。式中,V表示评价集; vi表示评价元素。本文的评价方式与一般的打分方法不同。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发现,由于人的主观意志,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概念理解不同,相同的水平也可能导致分数的不同,最后造成数据误差较大。本文采取5级等级划分方法,依据上层职工与高层领导确定的等级,汇总每个指标不同等级的人数,确定每个等级的比重; 通过模糊评价后,再设定得分标准,确定最终的得分值,该方法有效规避了部分人的主观看法,使最后的结果更加精准。 本文将评价集V中各元素的量化值确定为v1= 100 、 v2= 85 、v3= 70 、v4= 55 、v5= 40 ,则最终评判结果V的值介于100—40之间。通常越接近100,经营风险越小; 越接近40,风险越高。
权重的确定: 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客观指标、主观内部环境指标和主观外部环境指标的权重,各指标之间确定重要性标度,说明指标间的重要程度:
式中,ci/ cj是各元素之间的重要性,按照Saaty建议采用的列表方法进行重要性确定,利用专家打分法赋值,使用特征向量法计算权重: Aw = λ1w。式中,A为判断矩阵; λ1为最大特征值; w为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为要求的权重向量。求取权重向量后,依此求出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RI,通过CR = CI/RI得出一致性比率CR。当CR < 0. 1时,一般认为矩阵的一致性可接受。通过检验,判断评判举证是否满足一致性要求。该方法主要是确定综合评判模型的权向量,CR满足了一致性要求,并以所对应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作为归一化权向量。通过专家调查法,按照评判集中评语等级的专家支持占比,确定评判矩阵A; 通过Matlab语言程序,计算出权重、CI、 CR,并检验评价矩阵的一致性,其一致性均可接受,具体见表2—5。
注: 表中数据经作者运算所得,下同。
如表3所示,在客观指标的权向量表中,逾期贷款率( C1) 所占比重最大,占所有客观因素指标的0. 3504; 存款结构比率( C5) 所占比重最小,占所有客观因素指标的0. 0251,呆账贷款率( C2) 与呆滞贷款率( C3) 在客观因素中的权重较高。表4所示,在主观指标内部环境权向量表中,人员素质( C8) 所占比重最大,占所有主观指标内部环境指标的0. 5174; 发展潜力( C11) 所占比重最小,占所有主观指标内部环境指标的0. 0677; 其余主观指标内部环境指标管理水平( C9) 和技术水平( C10) 比重分别为0. 2321和0. 1828。表5所示,在主观指标外部环境权向量表中,贷款利率变动( C13) 所占比重最大,占所有主观指标外部环境指标的0. 2999; 财政政策变动( C19) 所占比重最小,占所有主观指标外部环境指标的0. 0242; 其中指标存款利率变动( C12) 、市场利率变动( C14) 与通胀变动( C15) 所占比重较高。
模糊评价模型: 建立从因素集U到评价集V的模糊评价,本文中使用专家调查法所得5级等级评判的比重作为因素集U:
式中,R为评判空间,r为调查总人数,rij为第i个指标的第j个评判等级的选择人数,模糊综合评判公式为:
通过评估最终值F: F = wA1B1+ wA2B2+ wA3B3。式中,wA1为一级指标中第i个主观指标的权重; Bi为一级指标中第i个主观指标的评价集; F最终值为一个数值。最终评判结果V的值介于100—40之间。通常越接近100,经营风险越小,越接近40风险越高,得出最终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综合评价值[11]。
2 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量化的实证分析
2.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研究区域: 眉山市某信用联社位于眉山市某下属县城,主要负责一部分乡镇农村信 用社的管 理工作。 2008—2012年,该信用联社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呈上涨趋势。2012年资产总额61. 98亿元,负债总额59. 45亿元,所有者权益2. 53亿元; 存款总额从2008年的36. 4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2. 55亿元,贷款总额从2008年的23. 2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8. 80亿元。该信用社整体经营情况良好,经营业绩高于四川省农村信用社的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 2008—2012年主要业务指标使用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考虑到问卷调查的可靠性,本次调查问卷对象为信用社的上层职工和高层管理人员。问卷42份,收回问卷42份,回收率达100% 。
2. 2 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调查数据赋予评价值。客观指标主要根据相关报表数据大小,依照农信社内部等级规定赋值; 主观指标主要根据专家打分进行具体等级的标注,再根据具体等级的分数进行赋值,其描述性统计见表6。
从表6可见,眉山市该农村信用社的各项指标平均数均较高,存款比例的评价分数最高,为96. 29; 呆账贷款率的评价分数最低,为74. 93; 80分以下的变量有5个,90—80分的变量有8个,90—100分的变量有6个,90—100分的变量中主观变量占大多数。 除呆滞贷款率、通胀率变动、发展潜力与存货比率4个指标以外,其余指标的众数均为85,即表示大部分被调查人员认为上述指标处于良好状态。从表6可见,指标的标准差较大; 存款利率变动的标准差最小, 为7. 40; 经济形势的标准差最大,为14. 95,表示各指标之间波动水平较大,形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将评语集直接进行赋值。
2. 3 实证结果及分析
通过专家调查法,得出2008—2012年19个三级指标的评语因素集,将上文中确定权重的客观指标、主观指标内部环境指标和主观指标外部环境指标三大指标作为评级因素集,进行综合评判。经过专家讨论,认为主观指标内部环境指标与主观指标外部环境指标的比重为5∶ 5,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的比重为6∶ 4,对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综合评价进行集量化,得到农村信用社最终经营风险综合评价值见表7。
从表7可见,2008—2012年经营风险均较低,综合评价在70—100之间,整体综合评判值呈上升趋势; 2010年有较小幅度下降,比2009年下降了1. 1935; 随后评价值在2011年又升高,2008—2011年综合评价值均在87—85之间,表示其经营风险较低,但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风险问题。在2012年,综合评价值为89. 9125, 风险进一步降低,进入85—100区间范围内,可见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总体较低。
3 研究结论与防范措施
本文通过层次分析和综合评判,对眉山市某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进行了量化 分析,得出以下结 论: 1 2008—2012年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较低。2008年的经营风险最高,但其经营风险量化值仍在规定的70—80之间,表示2008年的经营风险处于良好状态; 2012年的经营风险最低,其经营风险值为89. 9125,表示2012年的经营风险管理处于较优状态。22008—2012年该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整体呈下降趋势。经营风险在2009年下降,其经营风险评价值上升2. 8825,但2010年由于管理层出现违规操作和存款结构等原因,经营风险上升; 2010年后,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2011年经营风险又开始下降。从2010年的数据计算过程中可见, 主要受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内部环境指标中个别三级指标的影响,包括存款结构比率、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指。此外,从经营风险的量化过程可见,经营风险值整体呈上升趋势,预测在未来的5年该信用社经营风险量化值有望更高,经营风险管理能保持较优状态。3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的指标权重进行指标排序。在客观指标中,逾期贷款率( C1) 所占比重最大,权重为0. 3504; 而存款结构比率( C5) 所占比重最小,权重为0. 0251。 在主观指标内部环境权向量表中,人员素质( C8) 所占比重最大,权重为0. 5174; 发展潜力( C11) 所占比重最小,权重为0. 0677。在主观指标外部环境权向量表中, 贷款利率变动( C13) 所占比重最大,权重为0. 2999; 财政政策变动( C19) 所占比重最小,权重为0. 0242。
3.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 篇三
关键词:借名 假冒名贷款 形成原因 防范措施
借名、假冒名贷款的大量存在,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严重影响和损害了农村信用社的良好社会形象,损害了客户的切身利益,恶化了社会信用环境。目前农村信用社在办理贷款过程中仍然出现借名、假冒名贷款现象,不仅范围广,而且数额多,长此发展下去,会对农村信用社造成不利的影响。然而借名、假冒名贷款形成原因何在,应采取什么有力的办法措施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对此谈点自已粗浅的看法。
1 借名、假冒名贷款的形成原因及表现形式
1.1 员工素质不高,制度执行不到位
1.1.1 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以来,在各类银行机构中,一直被视为“弱势群体”,其他银行高端人才不愿意进,自身人才人才匮乏,大量信貸人员未接受过正规业务学习,大多凭经验操作业务,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在整体管理粗放的环境下,缺乏职业道德教育,有的员工较多考虑绩效考核中的利益或者为个人谋私利,不准确、不充分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1.1.2 制度执行不力,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违规办理、违法操作是形成借名、假冒名贷款的直接原因。一笔贷款发放牵涉到信用社主任、信贷员和监督检查人员等多个岗位多名人员,贯穿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等多个业务操作环节,由于各条线、各环节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业务流程来办理,“三查”制度流于形式,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或发现问题没有引起重视,为借名、冒名贷款的发放提供了可乘之机。更有甚者,部分员工内外勾结,违规操作发放借名、假冒名贷款,这些大多与“吃拿卡要”问题并生并存。
1.2 稽核检查不深入,处罚不力,整改不到位
1.2.1 近年来,稽核监督得到重视,每年都能够组织多次信贷、合规方面的检查,但从实际情况看,监督检查不深入不彻底,很多检查在一定程度上走了过场,许多问题未能及时发现,或者是发现后不能及时、彻底整改,内部监督的效果不理想。
1.2.2 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不力,部分联社对借名、假冒名贷款的相关责任人不按规定进行严肃追究,而是碍于情面姑息迁就,不能起到警示与防范作用。
1.3 借名、假冒名贷款表现形式多样化
1.3.1 信用社部分客户经理直接或间接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当自己需要周转资金时,往往采取借名冒名贷款的方式发放自批自贷贷款(主要采取骗取或伪造贷户身份证和贷款证,私刻假印章、模仿贷户签名以贷户名义在信用社获取贷款)。
1.3.2 信用社客户经理的近亲属、关系人需要贷款而又不符合贷款条件时,客户经理将可能采取假借他人的借名、假冒名贷款方式发放关系人贷款。
1.3.3 当前,信用社为加强信贷管理都严格控制贷款跨区,制定了严格的惩罚措施。因为跨区贷款较为明显,客户经理为逃避跨区贷款,将会采取假借辖区内他人名义的借名冒名贷款方式发放跨区贷款。
1.3.4 虽然借款人符合条件,但是以前已经办理了贷款,按照规定不能再向其发放。在这种情况下,客户经理如果还想办理这笔贷款业务,就可能采取借名、假冒名贷款的方式发放事实上的垒大户贷款(有的用企业法人或股东的名义贷款给企业使用)。
1.3.5 当前,信用社都实行了严格的贷款授权制度,客户经理只能在权限内发放贷款,当超过自己权限时,客户经理要上报有权人审批。当因为某种原因未能审批而客户经理想发放贷款时,客户经理将可能采取借名、假冒名贷款的方式发放超权限贷款,使贷款授权书成为一纸空文。
2 借名、假冒名贷款的防范措施
2.1 加强信贷人员的培训学习,防范操作风险
2.1.1 加强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使其树立敬业爱岗意识和遵章守纪意识,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增强法制观念。经常开展案例分析,加深员工对法律、监管规定的认识,提高其对道德风险的警觉性和抵御能力。
2.1.2 强化信贷人员业务培训,对所有信贷人员及拟从事信贷岗位的员工进行基本制度、信贷业务流程等培训,提高信贷队伍的业务素质。坚持以考促学,以学促用,用制度管人管事。
2.2 创新科技手段,变人防为机防
2.2.1 通过央行个人征信系统、身份证联网核查系统获取较全面的有关农户的信息,识别个人信用,从而为发放贷款提供可靠的依据。
2.2.2 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系统中客户及保证人信用信息,提高信贷管理系统的应用水平,确保采集信息的真实性和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及时性,并建立“黑名单客户”管理制度,将不守信客户及时录入信贷管理系统,使之制度化、经常化,严格控制对已列入“黑名单”客户的撤销权,实现系统内信息共享,以此降低信用社在农户贷款中的风险。
2.2.3 开发运用信贷指纹管理系统。一方面利用系统识别客户身份,很大程度上防止借名、假冒名贷款的出现,并且在提高办贷效率,防止资金被挪用等方面也能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对信贷员采用指纹仪登陆操作管理,是采用指纹的唯一性来取代用户代码、密码方式的登陆方式来严格分清贷款经办人、复核人责任,能从源头上解决密码通用、密码不密和职责不清等问题,有效避免部分违规贷款出现责任认定困难。
2.3 分类处置、责任追究
2.3.1 打击借名、假冒名贷款,遏制新增是关键,避免出现借名、假冒名贷款前清后增问题。将“新增借名、假冒名贷款”作为一条高压线,加大对新增借名、假冒名贷款责任人的惩处力度,长久保持打击借名、假冒名贷款的高压态势。对新增的借名、假冒名贷款,不论金额大小、有无形成损失、涉及到谁,都一律按照相关规定和已经明确的纪律要求严格责任追究,绝不姑息。
4.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 篇四
福祥卡(借记卡)业务风险防范措施
为了加强对福祥卡业务的管理,预防福祥卡业务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确保福祥卡在农村信用社网点及消费机构的平稳运行,根据《省农村信用社福祥卡借记卡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特制订本措施。
1、成立关南县农村信用社福祥卡业务风险防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主管财务会计工作的联社领导任组长,财务科技部、内控部、网络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及技术保障人员为成员。
2、以《关南县农村信用社人民币银行结算帐户管理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指针,处理福祥卡业务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3、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从根本上预防员工思想道德风险。
4、加强岗位练兵活动,对员工进行福祥卡发行前的培训,学习卡业务的操作规程及相关要求,避免卡业务的操作风险。
5、组织员工定期学习《省农村信用社福祥借记卡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计算机安全管理暂行办法》、《计算机网络系统风险应急预案》等相关法规,提高员工的法律水平。
6、加强资金组织力度和贷款风险防范管理,努力提高支付能力,为卡业务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7、严密操作,逐步完善人民币银行结算帐户操作授权审批制度,防止卡业务运行权限风险。
8、加强对福祥卡的管理,建立健全各类登记帐簿,做到双人负责、入库管理、严格登记表外科目。
9、严格核对福祥卡帐务,保证会计帐务“六相符”。
5.我国信用卡风险防范及措施 篇五
目 录
一、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现状
(1)信用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2)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现状
二、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的问题分析
(1)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信用卡风险防范措施
(1)建立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健全社会诚信体系
(2)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
(3)运用法律手段,规范信用卡消费
(4)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严格规范业务操作
(5)积极防范欺诈风险
(6)加强行业自律
[内容提要]:信用卡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支付工具, 对方便和改进我国居民支付方式、发展消费信贷、推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 我国银行卡业务快速发展, 发卡量大幅上升, 受理环境明显改善, 银行卡联网通用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但是, 我国银行卡用卡频率、持卡消费比例、商户普及率等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同时, 还存在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滞后、受理市场不规
范、特别是信用卡业务风险日益突出等问题。为促进信用卡业务快速健康发展, 有效防范和控制信用卡风险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防范
一 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现状信用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我国信用卡产业起步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从 70 年代末到现在的二十多年中,中国信用卡产业经历了从代理国际信用卡到自行发卡,从发行准贷记卡到发行国际标准的信用卡和可以使用双币结算的信用卡的不同阶段,发展速度比较快。1979 年,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定协议,开始代理国外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从此进入中国内地。1985 年 6 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中国首张具有购物消费、存取现金和透支功能的准贷记卡——中银卡。中银卡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信用卡产业迈入了准贷记卡时期。随后,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纷纷加入维萨(VISA)和万事达(MasterCard)国际组织。1995 年 3 月,广东发展银行首次发行了国内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民币贷记卡和国际卡,我国从此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产业时代。进入 21 世纪,我国信用卡产业开始了实质性的发展,除了四大国有银行外,全国各商业银行纷纷加入该领域开展信用卡业务,并且各自先后建立独立的信用卡中心,把信用卡业务作为银行业务的重要支柱之一。2002 年 5 月,中国工商银行在上海成立了牡丹卡运营中心,建立了较为独立的信用卡专业化经营体系,同年 7 月,工行开始发行牡丹贷记卡。中国建设银行于 2002 年 12 月开始发行贷记卡并于 2003 年第 3 季度发行了双币种贷记卡。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也于 2002 年下半年开始发行贷记卡。上海银行于 2002 年 12 月发行了人民币双币种卡,是我国第一家发行贷记卡的城市商业银行。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现状
自 2002 年免担保无抵押办卡流行以来,各银行为了争夺客户资源和抢占市场份额,片面追求发卡量,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相应出现了年费减半、免首年年费和终生免年费等措施,削弱了银行的赢利能力。由于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健全,商业银行内部信用风险管理的手段相对落后,对信用卡业务的赢利模式、经营方式、信用风险管理原则等的认识还处在比较模糊的阶段,使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整体收益水平不高,处在盈亏平衡或微亏状态。银行为争抢发卡量而不计成本和忽视风险管理的恶性竞争的背后,是风险隐忧的积累。
二、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的问题分析
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信用卡经营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不断完善,各商业银行也在不断改进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水平,但由于我国信用卡发展毕竟还是处于起步阶段,风险管理水平和经验还很不够,与国际先进的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相比,国内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些问题和差距主要体现在:
(1)在风险管理内容上,现阶段主要还是单一的信用风险管理,而不是信用、市场、操作
等多种类型的风险管理,风险侧重于传统业务,对新业务、新技术的管理相对薄弱。
(2)在风险管理方式,主要是以审批授信的直接管理方式为主,而运用模型进行风险定量分析的间接管理比较薄弱。
(3)风险管理侧重于事后的风险防范,事前的风险预警和实时的风险管理相对薄弱。
(4)风险管理更多是末端治理型管理,而不是源头控制型与末端治理型相结合的管理。
(5)在风险管理对象上,主要关注单笔信用贷款,整体风险过程控制比较薄弱。
受观念体制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国内银行普遍存在对信用卡业务的特殊性认识不足、风险管理的基础薄弱等问题,风险管理体系不能适应信用卡业务发展的问题已经暴露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信用卡业务的发展。
三 我国信用卡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时期,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将精彩纷呈,市场竞争也将愈演愈烈,而且还面临国际性大银行的渗透和正面碰撞。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从健全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立信用评分模型、规范业务操作、运用法律手段等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1.建立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健全社会诚信体系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信用是个人立足的基础,是个人社会活动的“通行证”。市场经济同时也是一种道德经济。我们要强化公民的诚信道德教育,加深公民对诚实守信涵义的理解,使他们认识到诚信不仅是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人格,而且诚信是一个人的财富、资源和文化,是全社会人们交往的道德准则。
信用卡是一种信用贷款产品,信用卡的开展离不开社会各界对信用的重视和管理,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壮大是以信息完备为前提的。因此,健全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诚信体系已成为加强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信用卡业务风险的当务之急。
2.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
个人征信系统是社会信用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它可以从机制上保障人们自觉遵守诚信法则,有效约束社会个体的信用行为,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及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从根源上对信用卡信用风险起到了良好的规制作用。
3.运用法律手段,规范信用卡消费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营造信用社会必须立法先行。法律是带有强制力的行为规范,是对社会正常秩序的保障,加强与信用卡相关的法律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很好地对信用卡风险起到规避作用。近年来,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我国调整信用卡业务的法律规范体系也在不断完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及《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构成的规范体系已逐步形成。但信用卡发展非常迅速,立法远远落后于实践的需要。
4.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严格规范业务操作
操作风险是银行或信用卡公司内部的风险,发卡机构应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具体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防范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的操作风险。
(1)发卡行要增强风险意识,在发展业务的同时,严格执行信用卡业务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内部岗位责任制,并根据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变化不断完善信用卡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
(2)要强化授权、会计、出纳、发卡、设备等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重要工作环节的制约监督机制,加强稽核、检查、坚决纠正和克服有章不循的现象。
(3)要加强银行内部人员的管理和培训。首先要加强信用卡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业务的核算方式、规章制度的执行、法律法规的意识等方面对内部人员进行培养教育。既要让工作人员熟练工作的方式和程序,尽量减少操作上的失误,又要防止他们的思想出现偏差,为了贪图经济上的一时利益,利用职务之便,做出坑害顾客、危害银行利益及形象的违法行为,一旦发现内部人员有违法行为,应该做出严厉的惩处。其次,银行内部要合理进行人员的分配和管理,明确内部的分工,健全岗位的责任。在业务上要实现“三分离”,即制卡人员与电脑程序员相分离;记账员与发卡人员分离;会计复核与授权人员相分离,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对于象资信调查、打卡、顾客信息库管理、财务管理等关键的工作岗位采取双人或多人的复核制度,严格授权管理,尽量作到万无一失。
(4)坚持搞好微机使用的管理,定期更换操作人员密码,做到人离终端必须退出画面,同时,针对单人上机操作易出问题的弊端,建议双人交叉、监督复核制度。严格计算机设备、软件的管理和备份数据异地存放的检查监督制度。
(5)发卡银行要认真做好受卡管理工作。建立受卡单位档案,督促他们提高受卡水平和服务质量,及时纠正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加强对受卡单位经办人员的信用卡操作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操作水平,增强他们对卡的识别与检验能力,控制由于操作不当而产生的风险。
5.积极防范欺诈风险
针对近年来,我国信用卡欺诈损失严重,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防范欺诈风险。
(1)加强对持卡人用卡安全教育。发卡机构必须采取多种宣传手段,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信用卡知识,使持卡人认识到如何妥善保管信用卡、使用信用卡。持卡人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要经常查询余额,核对每笔支出,发现问题及时举报;要采取相应保密措施,比如正确设置密码,密码应不容易被别人想到;应将信用卡、身份证、密码分开放置,不能将密码写在卡上;将卡号登记在案,或注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便于及时挂失;要作好保护措施;办理存取款手续应与别人保持“一米线”;信息勿在公共场所被他人发现,尤其在网吧等公共场所;信用卡绝对不要离身,就算是认识的人也要多防范,更不可把卡借给别人使用。
另外,取款后妥善处理自己的凭条,以免被他人获得。签名时,要注意字形是否易让别人模仿。消费后,要留下每张消费签单,以便随时对账,若遗失也要赶紧通知发卡银行。
(2)加强对特约商户的培训和宣传指导。
首先发展商户要考虑其经营合法性,绝不能发展与法律相抵触的行业商户;其次要加强对特约商户的培训和指导,定期检查特约商户受理信用卡的操作程序是否规范,经常性地对收银
人员进行业务辅导,如如何鉴别信用卡真伪、不法分子作案特征及处置不法分子应急措施等;要注意监控特约商户交易情况,发生异常交易的要及时查清原因,防止商户欺诈行为的发生。
(3)提高卡片防伪技术,增大卡片伪造难度。到目前为止,磁条是应用最广泛的防伪技术。磁条包含标准的数据道,保存持卡人账号、密码、余额等信息。
由于磁条卡的复制与制造技术已经被广泛掌握,而智能卡的技术优势明显,由磁条卡向智能卡迁移的趋势已经明朗。
6.加强行业自律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在信用卡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市场的机遇和风险的防范。良好的竞争秩序和规范的经营行为是中外资银行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根本前提,发卡银行应联合起来成立信用卡同业协会,共同规范信用卡业务运营。信用卡同业协会在信用卡风险控制上,一方面可定期组织各发卡银行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经济结构调整等对持卡人群体的影响,共同防范行业性或局部性持卡人欠款风险;联合向人民银行、银监会反映信用卡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寻求政策支持;联合公安等部门开展打击恶意透支等信用卡犯罪活动,提高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加强协会内各成员行的协调沟通,完善内控制度,防止信用卡市场出现不规范竞争,增大发卡银行经营风险,维护行业的整体利益。对违反人民银行等主管部门业务规定,放松条件争夺信用卡市场的发卡银行应给予严肃处理。结论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加强,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作为主要中间业务之一的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已愈来愈引起业界的关注。信用卡迅速发展的同时,信用卡风险也随之产生,风险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因此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正日益得到关注。但是,从实践看,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风险管理的技术还很落后。这表明,对我国信用卡风险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具有相当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1] 张勇菊.中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控制研究[ J].2006
[ 2] 韩静.我国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及其防范探析[ J].经济师, 200
3[ 3] 成红.信用卡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 J].中国信用卡, 2003
[ 4] 温彬.个人金融实务[ M ].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
4[5] 孟易.浅谈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J].河北审计, 200
5[6] 楼芳.我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管理[ J].金融实务研究, 2005
[7] 陈建,信用评分模型技术与应用[M],北京,中央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8] 刘永春,银行卡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 周宏亮、穆文全,信用卡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10] 吴洪涛,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1] 韩强,对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探讨[J],济南金融,2005
6.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 篇六
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是指农村信用社在从事货币经营和信用中介活动中,由于受自身经营行为和相关的自然、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信用社资金、财产、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当前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形成主要表现为:低质量贷款占比居高不下,从而形成的信贷资产风险;违规拆借、非法担保,造成超负荷经营及亏损;有的信用社向“三产”注人资金,用信贷资金购置固定资产,形成大量资产风险;由于利率结构不合理或利率波动形成的利率风险;由于多种金融案件交替发生,使信用社遭受严重损失;内部控制机制相对滞后,形成管理风险等等。
分析产生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农业银行脱钩之前形成的部分金融风险外,目前陆续暴露出来的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五个方面。
1、监管不力。由于农村信用社监管体制的转换,一段时间对农信社的监管出现空档,给部分信用社不规范经营提供了空间。
2、管理机制落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几乎没有增资扩股,更没有实行民主化管理,过去选举的董、监事会有名无实,信用社领导成员均由上级主管银行任命,因此形成长官意志、个人说了算的陈旧管理模式,很不适应农信社作为农村信用合作制金融机构的管理要求。
3、组织领导不力。农村信用社的法人称职与否,是决定这个社兴衰成败的关键。由于部分信用社和法人没有选配好,造成部分信用社长期一个人说了算,导致个别信用社主任为所欲为,无法无天,大肆违规操作,挥霍浪费,财务费用逐年增大,个别信用社连年亏损,甚至到了资不抵债的境地。
4、人员素质低。目前农村信用社人员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程度均达不到从事金融业的基本要求,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比较多;二是管理层干部大部分没有经过专职培训,管理水平不适应现代农村金融经营管理的需求;三是职工来源大部分是“就地取才”、“近亲繁殖”,长期形成的裙带关系难以打破,有人比喻:“一家子银行”,给农信社规范经营造成了许多困难,甚至造成了重大损失。
5、机构设置不合理。许多基层信用社的机构是80年代以前设置的,很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结构变化的需要,而且部分基层信用社业务量逐年减少,长期亏损,效益很差,一直在吃“大锅饭”。因而造成了“差社拖累好社,好社被拖成差社”的高风险状态。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当前农村信用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应该采取六项措施。即:建立预警监管系统、提供政策扶持、整顿组织机构、强化内部经营管理、健全内控防范机制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建立预替监管系统
各级人民银行要健全农村信用社支付风险的预警系统,明确预警指标。要以农村信用社的支付准备率、资产流动率、对短期负债依存率等项指标作为监测重点。对监控指标达到或低于临界点的信用社,应及早制定防范预案,作出限期整改方案,逐步消除隐患。人民银行的农村金融监管部门要落实监管责任制,明确监管职责,层层签定农村信用社监管责任书,制定监管考核办法,实行年中通报监管情况,年终考核评比兑现奖惩。要明确专人定期对信用社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间题及时协调解决,做到防患于未然。对高风险社,要采取一社一策,逐社制定应急方案,从资金需求数量、供应渠道、保卫措施等方面做好可行计划,切实
做到有备无患。
提供政策扶持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对农村信用社赋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使农村信用社早日摆脱金融风险的困惑,增强其经营活力。所谓政策扶持,无非就是从各方面给农村信用社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发展和消化不良因素的外部环境。当前,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主要有三。一是政府应合理承担由于国家宏观政策变动,领导体制变动,企业改制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直接形成的不良资产及其损失,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界定,采取由国家、地方政府和其它有关部门分担的办法;或者单独设立农村金融合作资金管理公司,专门经营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逐步消化农村信用社非经营性因素导致的不良资产包袱。以便农信社轻装上阵,步人良性经营的轨道。二是国家应实行有区别的利率政策,中央银行应根据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的特点,对农信社存放央行的资金,实行差别利率政策,进行优惠和倾斜,改变利率倒挂现象。三是实行减免税政策。农信社主要承担支农任务,国家应将其视同其它农业企业,给予减免税政策扶持,特别是对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和资不抵债的高风险农信社,在一定期限内实行减免税优惠政策,使之能减轻包袱,休养生息,尽快走出资不抵债的困境。
整顿组织机构
当前,农村信用社整顿组织机构应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重新构筑农村信用社合作化的基础,把农信社真正办成由社员人股,社员参与的民主性管理模式。应该建成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真正办成“来之于农,服务于农”的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农信社只有扎根农村、贴进农民,才能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发展的基础。二是抓紧成立农村信用社行业自律组织。首先,要强化理论的基础地位,重点探索社员结构,民主管理,为社员服务和利润返还等四个方面的有效实现途径。真正体现信用组织的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的办社原则,以保证理论指导上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强化社员群众的基础地位,要以社员做为农信社改革的主体,始终坚持农信社必须由社员群众参与管理的原则;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为农业、农民和农村服务的宗旨。其三,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正确处理好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与法人代表之间的关系”。三是科学合理设立基层信用社的机构。随着农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的不断变化,以及农业、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应当适时调整农信社的机构。对那些农村经济发展较快,金融业务量不断增长的基层社,应适度增设机构网点,以增强收储的能力;对那些金融业务逐年减少、长年亏损、效益差的基层社,应立即撤并,以减少亏损,防范化解一部分金融风险。
强化内部经营管理
各级人民银行要督促农村信用社严格按照《贷款通则》办事,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信贷投人方式和资产保全方式,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确保贷款的有效、安全性,防止产生新的不良贷款,逐步消化旧的不良货款。要指导农信社进行合规经营,健全规范化经营管理体系,明确各个环节的任务、权力与责任,要以安全和效益作为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核心,并统揽各项工作。要督促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管理,不断充实资本金;加强财务管理,降低费用开支。要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用人机制,削减冗员,提高办公效率、合理开支、杜绝铺张浪费等项措施,从而强化内部挖潜,提高盈利水平,逐步化解金融风险。
健全内控防范机制
农村信用社必须提高自主经营和自我约束能力,完善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农信社是独立法人的金融组织,逐步实现农信社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是做好农村金融工作的关键。要实现“四自”目标,其核心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约束机制。而建立约束机制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比较科学、规范的内控机制。内控制度建立的核心是加强内部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资产安全防范措施。笔者认为,建立内控机制最主要的是抓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法人代表的约束机制,使法人代表即信用社主任的权利约束在制度规定之
内,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二是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实行审、贷分离制和货款责任人终生负责制,对贷款实行全过程风险管理,确保农信社资产安全有效运行。三是建立健全稽核监察系统。稽核监察部门受监事会和上级主管部门直接领导,以实行对农信社法人代表的有效监督和检查。四是加强对高风险信用工具的管理,尤其是各种票、证、印、押和各种担保业务要有效控制,规范操作,杜绝违规行为。同时要加强对计算机风险的管理,从管理制度和技术上提高对科学作案的防范能力。五是加强“三防一保”工作和信用社基层网点的管理,防范外抢、内外勾结盗窃库款和各种金融诈骗案件的发生。六是建立健全农信社的用工机制和激励竞争机制,真正实现按劳取酬,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7.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 篇七
1. 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是保障企业正常运作的重要手段, 有效的监督了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涉及企业各个方面, 其中财务审计是重要的方面。内部财务审计能及时的发现企业财务风险, 保障企业财务正常运行, 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做出合理的发展战略。我国处于经济发展阶段, 大多数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还不够健全完善。部分企业制订出了内部管理制度, 但企业内部并没有严格执行, 如财务审计与财务部门应相互独立, 真正履行各自的监督管理职能。我国国有企业较多, 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部门与监督部门职责不明确、关系混乱, 没有制定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导致内部财务问题严重, 引发企业财务风险。
2. 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多数企业的存货较多、流动性较差, 占用企业流动性资金比例较大, 导致企业资金流动性缓慢, 增加生产成本,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无法准确预测市场环境的变化, 当市场价格出现下跌情况时, 企业的利润将大幅减少。有的企业为了增加产品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 实行赊销的销售策略, 加大了应收账款在营业收入中的比例。这种赊销的销售策略虽然提高了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 但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信誉, 容易降低企业的信用等级。此外, 赊销可能使企业大量的应收账款无法收回, 形成坏账, 造成企业资产的减少。
3. 资本结构不合理
据了解,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具体表现在企业中负债资金占企业资金总额比值较大。企业长期利用财务杠杆获取利益, 加大了筹集资金的成本, 如果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资金出现短缺, 将面临高额的赔偿和负债, 损害企业信用和形象, 严重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且企业负债越高, 潜在的风险越大, 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的隐蔽性。部分企业对担保业务不够重视, 财务管理工作不够严格, 一旦担保对象无法偿还负债, 企业就必须承担起偿还的义务, 致使企业资产受损, 产生财务危机。
4. 决策盲目
企业经营者为了扩大经营范围, 增加市场份额, 受主观因素影响盲目的进行多元化经营和外延式扩张。在对外投资决策时, 企业经营者没有对市场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 仅凭主观判断做出决策, 致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在对外投资中, 固定资产投资是企业最重要的投资对象。但是不少企业在其做出投资决策之前并没有对所要投资的项目事先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和分析, 无法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财务管理理论中提出企业在制定各种投资决策前, 事先对投资项目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 经过慎重考虑后作出决策。但在现实中, 大多数企业制订的决策都缺乏全面的考虑, 投资决策不够科学合理, 决策信息不够完善, 致使企业对相关项目的投资失败, 不仅没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反而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财务风险。
5. 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财务人员风险意识的判断应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作为企业管理者, 应掌握一定财务知识, 了解财务风险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及时对财务问题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预警。企业管理者应时刻重视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使财务人员在面对突发性的财务问题时能及时应对, 减少企业资产的损失。作为财务部门的基层人员, 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坚守着本岗位的工作, 却缺乏责任感和积极性, 没有时刻接受培训和教育。当企业出现财务风险时, 无法冷静的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所以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 将加大企业因财务风险造成的经济利益的损失。
二、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措施
1. 完善落实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所以应重视企业人才的引进, 全面考虑人才的品德、素质、性格、教育情况及专业化知识水平等方面。优秀的人才应具备高道德水准、高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 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利益, 降低企业的风险。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 不断完善和健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 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 确保应聘人员符合招聘要求。通常情况下, 企业人员招聘时都有相应的应遵循招聘制度, 在招聘制度中对在聘人员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比如:在聘人员的学历、能力、年龄等, 而企业招聘不同岗位的员工, 对员工的要求也不相同, 这些在企业的招聘制度上都有相应的规定。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招聘制度中的规定为企业找到符合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2) 对员工进行培训, 帮助其提高业务素质。知识是不断更新的, 企业也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企业应要求员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组织各种培训活动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创建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各种培训, 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 还为员工自主开发创造机会和场所, 创造和改善学习环境, 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
2. 完善企业内部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手段。内部管理包括企业经营、财务管理、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同时, 内部管理控制要与企业操作规程和管理细则相结合, 实行严格的监督。企业内部审计准则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保障, 能有效的避免和减少财务风险引起的损失。内部审计部门应独立于其他部门, 只对企业管理层负责, 严格对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监督。
(2) 全员树立财务风险意识。企业财务风险不仅能影响企业利益, 也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项活动和各个岗位都与财务工作相关联。尤其是企业内部一些重要岗位, 一旦出现财务风险, 将严重影响整个企业的经济利益。如大多数企业采取的赊销策略, 当应收账款无法收回时就产生了坏账。当企业执行责任追究时, 将应收账款回款情况与销售人员业绩相关, 既增强了销售人员财物风险的意识, 又能有效的避免了财务风险引起的经济损失。
(3) 确保财务决策的准确率, 与制度方面引起的财务风险相比, 财务决策带来的风险更应该引起重视。财务决策涉及多个方面, 如:财务预算方案、工程决算结算方案、企业利润分配方案、注册资本变动方案等。在财务决策时, 要避免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影响。经验主义就是指在财务决策时过分依赖以往经验, 没有结合当前的条件、环境和情况, 仅凭经验进行财务决策, 可能会引起财务风险, 为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主观主义就是在财务决策时以自我认识为主, 参杂过多的主观情绪, 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进而导致企业对相关项目的投资失败。所以在财务决策过程中, 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排除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 确保财务决策具备科学性、客观性, 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
(4) 合理调整资本结构, 控制财务风险。资本是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根本, 企业的经营和需要资金的大力支持, 所以资本筹集的方式决定了企业的资本结构、偿债能力和经营风险。大多数企业为了扩大经营、增强盈利能力, 自身资金比较匮乏, 往往会采取负债经营, 筹集更多的资金。负债应控制在一定水平内, 可以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缓解资金匮乏引起的困境。但是, 如果负债超过一定的水平, 企业经营利润率小于资本成本率, 企业不仅不能增强盈利能力, 反而会引起严重的财务风险, 产生巨大损失, 且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系统。资本经营和负债经营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资本经营模式没有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 不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但负债经营模式必须使经营成本大于资本成本, 且要达到或高于预期的收益效果, 否则就会增加企业的负债, 产生更大的利益损失。如当前的房地产市场负债比率较高, 大多都是采取负债经营模式, 当市场出现动荡, 资金链断裂, 大部分的房地产公司将难以经营下去。所以企业应严格控制负债水平, 提高经营效率, 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 才能实现稳定长远的发展。
(5) 加强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是保证资金安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管理方面, 财务人员要对银行存款每日报账, 确保企业管理者明确企业银行存款每日的收入支出方向和金额。对库存现金要做到日清日结, 出纳每日核对账实相符, 杜绝白条抵库, 保证现金的安全。财务部门要根据每日资金的使用量合理留存现金, 避免出现资金丢失的问题。对应付账款提前做好预算, 在到期还本负息或分红时, 合理分配资金, 以避免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 加强对应收账款管理, 掌握客户的信用情况、经营水平、应收账款规模等方面, 同时跟进应收账款的后期管理,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信用政策的全面落实。
3. 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指采用数据化的格式设置企业的风险预警, 及时掌控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存在的风险, 避免引起更大的危机。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因素引起的财务风险寻求合理有效的风险预警途径, 例如财务风险形成的条件, 形成的因素, 风险可能引发的危害, 风险防范措施等。所以企业要完善财务风险机制, 应注重以下两个个方面:
(1) 财务风险指标的设置要全面考虑企业的各个方面, 并且不能只设置短期风险预警指标, 要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对物资生产销售等相关部门设置风险预警指标, 分别从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企业发展潜力、财务弹性、盈利能力、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等方面设置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且要根据企业特色对这些指标设置不同的预警值。
(2) 从企业财务出发, 根据现金流量情况, 预测财务风险。在日常业务中, 现金流量影响着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行。例如企业账面盈利时, 但流动资产组成部分以存货和应收账款为主, 降低了企业资金的流动性。所以企业应时刻对现金流量进行动态监控, 及时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当应收账款过多时, 说明企业的赊销策略出现问题, 要及时分析是客户原因还是催收不力, 防范这个环节的财务风险。如果是存货过多引起的, 要及时分析存货周转、销售环节、进货渠道等方面, 查明真正的原因, 及时妥当处理, 杜绝此环节的风险。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情况, 设置现金流量预警体系, 以同行业和企业往年状况做参照, 对比企业未来发展规划, 制定现金流量预测表, 以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结语
财务风险的存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企业必须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才能确保企业的正常发展。笔者认为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控制与防范, 首先应完善落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优秀人才。其次应完善企业内部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比如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培养企业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加强资金管理等。此外企业还应建立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对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 有助于企业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对即将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控制和防范。只有将企业财务风险较好的控制与防范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周树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防范对策[J].会计之友, 2009 (11) .
[2]张宝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对策[J].会计之友, 2009 (10) .
8.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 篇八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特约商户受理信用卡的优势,分析了信用卡特约商户发展中存在的风险,提出了应对信用卡特约商户存在的风险防范措施建议。
关键词信用卡特约商户风险防范
特约商户风险指某些不法特约商户为了诈骗银行资金,主动进行非法交易所带来的风险,如与犯罪团伙勾结,故意接收冒用卡和假卡;在进行正常信用卡交易时,通过多压空白单据、不撕毁作废交易单据等方法,将无效交易单据交给银行进行清算;大量接受以信用卡为付款工具的订货,在履行订货责任前故意破产以达到侵吞当事人钱财的目的等。特约商户是收单银行需要重点管理的风险环节,但特约商户对信用卡交易安全性所负的责任是有限的,所以收单银行必须对特约商户的交易行为风险进行探讨,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风险发生。
一、特约商户受理信用卡的优势
特约商户受理信用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l)方便消费者购物和消费,刺激了大额采购和冲动性购物,增加商户的销售额。(2)比收取现金安全、卫生,还减少了从客户-收银员-商户会计-银行的现金清点环节。(3)提升了交易处理速度,加快了商户资金的使用效率。(4)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
二、信用卡特约商户发展中存在的风险
特约商户在信用卡的使用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受理人员不按规范流程进行业务
操作可能使特约商户遭受经济损失。在受理人员操作中,如果发生签购单上无持卡人签字,漏压卡或单据上卡号不清,超限额未要授权或超限额向发卡行申请授权遭拒绝,擅自办理信用卡交易等情况,银行可以向特约商户退单并拒绝付款,特约商户可能因此遭受自担经济损失的风险。一般有两种情形发生:第一种情形是指持卡人恶意在信用卡的特约商户进行超过最高透支限额的消费。
另一种情形是当持卡人的信用卡遗失、被盗或信用卡与身份证一起遗失、被盗,而拾得或盗得信用卡的人用信用卡到特约商店恶意透支购物消费。
(二)特约商户违规参与信用卡套现
信用卡套现是指持卡人不通过正常手续提取现金,而通过其他手段将银行给予的信用额度内的资金以现金的方式取出,同时不支付银行提现费用的行为。特约商户违规操作,参与到信用卡套现活动中来,可能使自己面临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
首先,特约商户向持卡人提供套现服务,违反了与收单机构签订的受理协议,由此可能承担银行方面以不存在真实交易为由退单而产生的经济损失。
其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发出的《关于预防信用卡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持卡人套现和商户提供套现服务均属违法行为,有关部门发现特约商户提供套现服务,可依据套现行为的严重情况对其采取警告、延迟清算、撤销POS机具等处罚措施,从而使其遭受经济和商誉上的双重损失。
再次,信用卡透支本质上是一种小额的信用贷款,特约商户与持卡人合谋以消费名义套取透支款,在某种程度上涉嫌贷款诈骗,有可能因此承担刑事责任。
三、应对信用卡特约商户存在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加强特约商户人员的培训
在每个特约单位受理信用卡前,发卡机构一定要对其财会人员、柜台服务人员进行信用卡操作知识的系统培训,并注意培训实际操作步生操作失误的地方应着重加以讲解,列举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的案例,并提高经办人员辨别真伪信用卡的能力,提高其风险防范的意识。平时发卡机构要定期、不定期的对特约商户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提高受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保证每个经办人员都能严格按照规定受理信用卡,避免发生由于不懂操作而随便受理造成的风险。
(二)加强对持卡人用卡行为的正确引导
在开展信用卡宣传与推广中,应正确宣传善意透支,不能过分强调信用卡的透支功能。要大力宣传信用卡方便购物、消费及存取现金的特点,普及信用卡基本知识,逐步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对持卡人还应宣传和讲解信用卡的使用方法,以改变部分持卡人的不良习惯。
(三)健全相关法规
目前规范银行卡业务的主要法规文件是《支付结算管理办法》和《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但这两个办法对非法套现行为参与者只是要求发卡行、银联等查获提供非法套现服务的不法商户后收回其POS机、对非法套现的持卡人采取止付、冻结账户和记入“黑名单”等做法,不能施以更为严厉的处罚,并且由于是部门规章,法律效力不高,没有足够的震慑效果。因此,应当抓紧制定相关法规,使有关部门在信用卡管理活动中有法可依。
(四)加强特约商户日常管理环节
一是持续关注特约商户经营情况,发现非法或不正常经营情况应立即终止其受理信用卡支付业务;二是协助商户控制受卡风险,特约商户出现操作失误时应积极协助其控制风险,尽量减少资金损失;三是建立交易授权机制,特约商户手工压单、超额交易必须通过发卡行或代理行授权批准;四是加强与银联公司的信息沟通、合作,建立特约商户信息档案,分析特约商户交易信息,记录特约商户受卡案件或不良交易行为,发现异常情况采取提醒、警告、终止业务等不同风险防范措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用卡特约商户发展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作银行应该充分认识到这风险,并积极地采取和加强特约商户人员的培训,提高持卡人用卡正确行为和加强特约商户日常管理环节,同时建议政府和央行尽快健全相关法规,促进信用卡特约商户正规发展,降低相关风险。
参考文献:
[1]王玉平.特約商户的发展与银行卡业务的拓展.金融电子化.2003.3.
[2]王政军.对特约商户发展和管理问题的思考.中国信用卡.2000.7.
[3]陈拥军,史载松.银行卡与特约商户.中国信用卡.2000.1.
【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及防范措施】推荐阅读:
农村信用社金牛卡业务风险防范(暂行稿)09-18
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10-23
浅谈农村信用社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25
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试题及答案08-26
2022年福建农村信用社面试真题及解析08-14
农村信用社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探析范文10-11
调研当前农村信用社在金融产品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011.11.2010-07
农村信用社应全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07-20
农村信用社业务的调查报告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