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智慧社区的思考

2024-08-16

创建智慧社区的思考(通用8篇)

1.创建智慧社区的思考 篇一

创建农村安全社区的实践与探索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安全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安全社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平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以人为本,观的重要措施之一。牡丹区通过创建农村“全国安全社区”,大大改变了当地农村面貌,提高了农村居民文明素质,促进了当地社会和谐健康持续发展。

一、创建“全国安全社区”对社会和谐稳定的促进作用

2007年初,牡丹区启动“全国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全区上下把创建“全国安全社区”作为改善民生的实事,采取试点创建、示范带动、全面推广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全国安全社区” 创建活动。目前,全区21个乡镇办事处已全部通过“市级安全社区”验收,有5个已通过国家安全社区验收,其中吴店镇作为第一个创建成功的国家农村安全社区,其创建经验被写进了国家安监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牡丹区被确定为全国安全社区济南支持中心成员单位。今年,西城办事处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先进单位”称号,这标志着牡丹区基层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能力达到相当的水平,也为全区整建制创建“全国安全社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建“全国安全社区”对牡丹区社会全面和谐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全国安全社区”创建促进全民安全意识提高

在安全社区创建过程中,牡丹区委、区政府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统一部署,协调推进:分期举办村级安全员培训班,对全区657个行政村(社区)的安全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在媒体上开设“安全生产教育”专栏,广泛宣传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居家安全等各类安全知识;大力开展安全文化进村居、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的“五进”活动;编印安全宣传资料、安全挂历、安全手册,分发到各单位、企业和居民户;在农村成立了安全生产曲艺宣传队、秧歌宣传队,将安全常识编成唱词,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安全文化,提高了当地群众对各类伤害的感知和防范能力。

在吴店镇推行“四个一”宣传工作法,即学校每周上一堂安全课,企业每周观看一次安全教育片,行政村每周组织一次群众安全知识培训,包村干部每周制作一期安全板报,向广大群众大力宣传防触电、溺水、火灾、交通安全、卫生健康、防盗等相关生活安全知识,营造了人人讲安全、论安全、支持安全、参与安全的良好氛围。吴店镇安全教育促进委员会本着“安全第一,预

防为主”的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学校安全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排查梳理校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制定有效的整改和应对措施,校长与分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层层签订责任书,将有关校园安全的目标责任分配到人,年度考核成绩与教职工评先树优挂钩,有力地调动起全校教职工参与安全工作的积极性。现在,镇中学全校900余名师生在事先没有接到任何通知的情况下,能够仅用短短的1分钟10秒,从三层的教学楼教室就能全部安全撤离。

目前,在吴店镇,街道畅通了,隐患减少了,意外事故降低了,庭院整洁了,“三堆”(粪堆、柴堆、垃圾堆)不见了,各类传染疾病减少了,邻里关系、家庭关系更和睦多了。据2010年《牡丹区安全社区评估报告结果》显示,与2007年相比,吴店镇居民对火警电话、交通肇事电话、医疗急救电话正确认知比率分别由61.4%、47%、30.5%上升到91.7%、87.8%和90.3%。能正确认识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的比率由46.3%提高到了85.6%,居民懂得安全用电、用天然气的比率分别由53.6%、58.7%上升到96.5%、97.2%,对消防知识的知晓率由54%上升到94.5%。

2、“全国安全社区”创建促进“双基”工作进一步深入

2007年以来,牡丹区积极吸纳先进安全理念,以创建安全社区为平台,创新安全监管方式,健全四级监管网络,将监管关口前移至村居、企业,把监管重心下移至居民户、九小场所,实现了安全监管的“无缝隙、全覆盖”,探索出了一条依托安全社区创建,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预防事故与伤害的新路子。

牡丹区将创建工作作为加强安全生产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相结合,与构建网络化监管体系相结合,与全省开展的“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年”活动互通互融,相互促进。目前全区21个乡镇办事处全部成立了安全生产管理办公室,配备了3—5名专职安监员,配备了安全生产执法车辆,成立了14个执法中队,乡镇办事处专职安全监管人员达到96人;全区657个行政村(社区)全部按照有机构、有场所、有制度、有措施、有台账的“五有”要求成立了村级安监站,由支部书记兼任安监站长,各村居每个月都在安监局和乡镇安监办的指导下,针对本区域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居民区进行安全检查,并按照程序落实隐患整改措施,从而在全区形成了“区乡村(企)三级联动”的安全监管新格局,使村居、企业等基层安全监管工作形成“有人抓、按章抓、持续抓、抓得好”的长效机制,有效促进了村居安全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3、“全国安全社区”创建促进社会持续稳定

为制定切实的伤害预防计划和策划安全促进项目,吴店镇成立了10个安全工作组,开展了社区危险源识别及事故与伤害风险评价,确定安全促进项目的目标和计划,已开展了消防安全、学校安全、治安稳定、生产场所、卫生健康、道路交通六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成立了推进委员会,建立了工作制度和推进目标。

吴店镇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通过引导辖区企业加强调度、督查,重奖重罚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同时,督促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预防投入,对生产经营环节的安全隐患,及时排查,彻底整改。指导企业严格落实劳动保护措施和劳保待遇,为生产一线的员工及时配发标准的工作服、劳保鞋、安全帽、手套、口罩等,花重金装配、改进除尘设备和设施,努力降低职业危害,杜绝环境污染,实现职工、企业和环境的和谐。目前吴店镇各企业每年为农民工进行一次职业健康查体,全镇至今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死亡事故、无一例职业病患者。

省际公路刘民路贯穿吴店镇境内,吴店镇集贸市场就在刘民路的两侧,小商贩及前来购物的群众大多缺乏交通安全意识,常常不顾路上疾驰的汽车,自顾自横穿马路,极易发生交通事故。镇安全社区促进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出动宣传车在各行政村(社区)宣讲交通法规,印发宣传资料,增强群众交通安全意识;在主要路段悬挂警示标语;在政府驻地、集贸市场、学校附近施划道路交通线,设置交通标志、标识、减速线,交通安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交通事故明显减少。

在农村,许多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有的甚至举家外出,农村社会治安防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真空地带”。吴店镇在安全社区创建工作中制定了综治特派员制度,按照“一村一员、一岗双责”的原则,从全镇干部中筛选考察39名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心和丰富群众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作为综治特派员,派驻到村(社区)指导农户如何防盗、如何报警、如何避免意外伤害等。各村(社区)组织建立了治安巡逻队,配备警棍、强光灯、喊话器、袖章等巡逻装备,坚持天天巡逻。同时,全镇配备10部无线对讲机和广播求助报警系统,建立覆盖全镇的“一呼百应,区域联动”无线报警系统,在全镇形成村村联防、配套联动的防范体系。在重点部门、企业等重点部位安装电视监控系统,实行24小时监控。此外,该镇还对镇政府驻地沿街门市推行“五户一岗,门店联防”制度,组织商户轮流值班;各行政村搞好村居建设,完善防范设施,在主次干道安装路灯,有效防止偷盗犯罪现象。

自2007年开展安全社区创建工作以来,吴店镇镇连续五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重点工商贸企业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事故;食品安全连续五年保持零事故记录;道路交通、建筑工地事故逐年呈两位数下降;行政村盗窃牛羊、农机具、“三电”案件均实现零发案。

二、推进“全国安全社区”创建持续发展的思考

“全国安全社区”创建推进工作,要以安全社区创建工作为平台,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及时掌握社会各阶层遇到的新问题,及时研究、及时制定新举措,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双基”工作,全面促进当地社会持续稳定好转。

1、对安全社区的理解和认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加快推进安全社区创建工作,要在认识上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对安全社区有深刻的认识和正确理解。牡丹区在推进安全社区创建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领导特别是基层领导在认识上还不到位,认为个人安全、家庭安全只能靠自觉,花费人力、物力创建安全社区还不如招商建项目得实惠、出政绩。认识决定行动,因此,要在提高领导干部对安全社区理念的理解和认识上下功夫,认识到位了,才能重视,才能保障物力、人力、财力的投入,才能保障安全社区的程序持续推进。

2、策划实施项目灵活性不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要针对新问题研究新项目,如目前留守家庭的老年人和儿童,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用电、用火、机械使用、药物使用、出行、易燃物存放等方面事故伤害率较高,其他如治安、恶劣天气、恶劣地形等危害因素也普遍存在;随着城乡楼房的增加,儿童坠楼、突发疾病人群的发现、抢救等问题也开始凸现;家庭小加工、小作坊的增加拉动安全问题日益增多;农户日益富足,家庭成员沉迷网络、赌博、酗酒等不良风气引发不稳定因素也随之增多等等。

3、长效机制缺少保障

安全社区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程,创建过程中最核心的是建立长效机制,只有形成机制,才能有条不紊、持续不断的向前推进。目前有部分单位领导把创建安全社区作为了政绩工程,通过验收、拿到招牌证书就放手不管了,专职的工作人员被抽调到了其他岗位,相关组织机构成了摆设,各种措施停留在了墙上,群众失去了安全社区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三、推进“全国安全社区”持续发展的探索

1、推进安全社区创建仍要以提高安全意识为基础

采取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宣传教育方式,切实提高干部群众的安全意识,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对创建安全社区的正确理解,切实让干部群众掌握查隐患、辩风险、会防范的本领,最大限度减少各类伤害,使城乡居民真正得到创建安全社区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在具体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各类安全生产生活知识融入到戏曲、歌曲、相声、小品、故事当中,利用舞会、晚会、运动会、亲友聚会,依靠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壁画、挂历、年画、对联及各类生活用品,使各类人群在不同的地点、时间都能受到行之有效的教育,使之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安全意识。

2、围绕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筛选实施项目

创建安全社区,减少意外伤害,就是通过安全促进项目去实施,因此策划实施项目尤为关键,要结合实际,分析重点,通过摸底调查、专家论证、群众评议,抓住困扰社会安全的突出问题,围绕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筛选安全促进项目、制定持续干预和不断改进计划,认真

组织实施。具体实施项目应围绕消防安全、治安安全、疾病安全和意外伤害等几个方面做文章,以“消除隐患、减少伤害”为出发点去策划实施项目。同时还要做到量力而行,要在增强群众安全意识的基础上和群众承受范围内进行财力、物力的投入,去改善各种硬件设施,尽最大努力去改变现有状况。

3、在推进安全社区创建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长效机制

安全社区涵盖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建立一支精通理念、善于专研的团队,完善各级真抓实干、通力合作的组织机构,整合多方资源、建立长效机制、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为居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长久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满意,激发了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才能确保把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做好,并持续推进。

2.创建智慧社区的思考 篇二

1.1 社区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的一部分

社区是“区域性社会”或者“社会区域共同体”的简称, 是社会学里面的一个基本概念。社区在不同国家、地区有不同的定义和范围。一般在我国, 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的所辖区域, 以及一些包含配套服务设施的单位大院、居民小区都被称为社区。从城市管理学的角度, 社区是国家公共权力在城市延续的最基层, 是城市管理的起点, 也是城市居民获取公共服务的基本单元。我国的社区一般可分为法定社区、自然社区和功能社区。其中自然社区指城市居民长期共同生活形成的物理上的聚集区, 例如住宅小区、居民小区等。本文重点讨论智能化、智慧化在自然社区中的应用发展前景。

城镇化的快速进程, 一方面以现代技术构建了城市, 另一方面也对传统城市造成冲击, 人们被动的投入巨大的、复杂的城市系统中, 越来越依赖于社会。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生活生产场所之一, 使城市居民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以及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大量的商业、流通业, 特别是与日用消费相关的部分, 在社区中普及发展。社区的整合功能使信息传播交流, 增进人们相互了解, 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社区过去、现在都是城市的基本单元, 智慧社区则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中市民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单元。智慧社区将是一个开放性的复杂系统, 社区在有限、固定的地域范围内, 通过信息化的汇聚发展, 塑造人性化空间。一些产业通过信息化、分散化与居住环境融合, 使社区不再仅是传统的居住中心, 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智慧城市社会形态重构的重要角色。

1.2 技术发展为智慧社区提供基础条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文件中提出了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内的七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分为六个方面, 包括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技术。其发展的主要战略内容是“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 加快推进三网融合, 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 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通信信息网络是现代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是一切信息系统建立的基础, 是实现信息化、智慧化的前提条件。大力发展新一代通信信息技术, 建设覆盖城市的宽带城域网络, 提供有线电视的普遍服务, 逐步建设和完善社区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共用, 有利于推进社区信息化服务和智慧社区建设, 将对城市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展将带来深远影响。

2 智慧社区的内涵与前景

2.1 智慧社区的内涵

智慧社区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理论定义和实践范围。从应用的角度看, 智慧社区是指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 融合多种网络资源, 覆盖智能建筑、智能家居、视频监控、健康医疗、物业管理、数字生活、能耗管理等诸多领域, 融合构建社区的人文、生活、经济环境, 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处理的新的社区管理模式, 以及面向未来的全新的社区形态。

2.2 智慧社区的特征

从服务角度看, 智慧社区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特征, 例如:

(1) 家庭信息化服务。

互联互通:每个家庭普及信息化系统并与社区信息化系统互联。

互联网接入与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网络资源, 实现从社区信息服务、物业管理服务、小区住户信息交流等局域网功能到访问国际互联网、接收证券行情、旅行订票服务、网上资料查询、网上商务等各种互联网功能。

家庭管理服务:实现劳务预约、日程管理、能耗管理、饮食管理、递送服务等。

(2) 家居智能化服务。

家庭安全服务:通过红外、超声波、微波、激光等传感器控制计算机软件, 联结110报警机, 实现自动防盗报警;通过温度、烟雾、煤气、氧传感器及环境自动调节器 (加温、加湿、空气清新、加氧和空气负离子) 的测量和分析, 进而控制各种设备、装置, 并外传报警执行119, 实现自动消防报警;门禁、对讲、远程医疗求助等。

设备自动化服务:对家用电器设备的自动控制, 对水电气的阀门控制, 对门窗、窗帘、水处理系统、照明系统、通风系统、采暖设备、空调等统一管理。

(3) 社区管理服务。

社区安全服务:实现小区数字化监控, 电子巡更及边界自动报警, 防盗及消防报警, 对出入口进行信息化控制。

物业管理服务:对住户信息进行管理, 便于联系和信息传递, 可以方便地对管理人员进行调度。在管理中心接到报警信号后, 能迅速判断报警地点和报警类别以及住户的姓名等信息。实现自动化物业收费、访客管理及绿化管理等。

低碳环保服务:通过能耗统计、恒温恒湿控制、路灯控制、新能源利用等对社区进行用能管理, 打造整体资源节约型社区, 为用户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方式。

2.3 智慧社区的前景

智慧社区是建筑艺术、生活理念与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的完美结合, 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安全、舒适、方便、快捷和开放的智能化、信息化的生活空间。智慧社区依赖高科技, 实现了回归自然的环境氛围, 促进了优秀的人文环境的发展, 并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 实现社区管理服务运行的高效化、节能化和环保化。

智慧社区采用多元信息处理、传输、监控、管理以及系统集成等一系列高新技术, 实现服务、信息和系统资源的高度共享, 实现以人为本的建设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经济目标。一个智慧社区应具有以下的感知表现:

(1) 安全、宁静、整洁、舒适的社区生活环境。

(2) 回归自然的社区居住环境。

(3) 优秀文明的社区人文环境。

在智慧社区, 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电子购物、网上医疗诊断、参观虚拟博物馆和图书馆;可以方便切换观看不同信息娱乐节目;在异地可遥控家里的电器设备, 并查看电器设备状况和安全状况;当家中有任何紧急状况发生, 如:盗警、火警、煤气泄漏以及紧急呼救等, 系统能立即通知社区管理中心或者住宅主人, 以及时做出应付对策, 如此等等。

建设智慧社区将提高人们的居住质量, 给人们带来多元化的信息和安全、舒适、健康、便利、节能、娱乐的生活环境。

3 智慧社区的设计实践

3.1 智慧社区的设计理念

在智慧社区的规划设计中, 需要将多元化的信息服务、物业管理与安全防范、住宅智能化等相关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融合, 建立起集中的社区综合智慧化服务体系。

这一体系从功能和对象上看, 既包括居民家庭本身的安全保障、信息交互、信息查询、生活服务, 又包括物业管理面向的小区智能、安防管理、能源管理、设备管理, 还包括社区信息资源的整合、交互、利用。尤其通过社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共用, 形成基于服务的信息化、智慧化的效用合力, 最终体现于社区服务门户。

社区服务门户是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 为社区居民和服务商整合海量的信息资源, 并有针对性的分类供应, 信息获取方便快捷、定位准确, 从真正意义上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这些信息资源主要涵盖互联网信息、同城信息、社区网信息三大领域, 提供多样服务, 例如家庭能耗信息、国内外新闻, 物业管理机构发布的通告和紧急通知, 本地社区相关的衣食住行等。

社区服务门户也是交互式应用的聚合平台。以社区居民感知体验为中心, 突出信息交互的特点, 提供新型信息服务, 使业主足不出户就可以体会到信息互动所带来的一站式全方位的便捷服务。整合社区周边的各种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资源, 涵盖教育、医疗、家政服务、文化娱乐、网上购物、家庭办公等各个层面, 营造社区一体化环境。

3.2 智慧社区的系统架构

全面整合社区所有信息化和智能化系统资源, 打造信息互通与管理互动的综合一体化服务系统, 其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实际上, 信息化与智慧化的应用基于社区数据、信息资源的整合完成, 必将在数据基础上不断产生新的应用和业务, 为满足社区居民和商业用户日益多变和不断增长的信息化需求, 系统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提供平台扩展接口, 以便未来开发扩展性应用服务。

3.创建智慧社区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学校 家庭 社区 德育活动模式

当教育体制、教育目标转化为一种结构化的模式后,才能有效地进入组织的教育行为、运作状态,产生机制性的教育效应。德育模式是德育实施范式或定型化的操作样式。德育模式以一定德育观和品德发展观为指导,其形成是德育体系建立的标志。由于人们德育观和品德发展观存在着差异,致使德育模式具体形态呈现为多样性。通过一年多的实验,我们创建并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德育的四种模式。

一、以社区为中心,活动为载体的共建型模式

社区是一个“特殊生活圈”,其特殊性就在于它并不单单是人们修养生息的地方,同时也是人们通过区域性的教育互动学会做人,实现人的社会化的一所大学校。

社区如何实现教育互动,成为社会化的大学校,我们经过多年的大教育实践和近年来的社区教育实验研究,在形成了一个以社区为中心、活动为载体的共建型德育模式。如我们在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在社区围绕“知荣辱、讲文明、创示范”的主题,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活动为抓手,开展了15项活动。主要包括六项内容:一是以“文明、感恩、诚信”为主题,开展“文明在手中、文明在脚下”,“文明从我做起”的交通文明、环境保洁等活动;二是利用社会科普教育资源,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安定科技馆、社区科普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教育活动;三是在社区中开展“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的教育和“识毒、拒毒、防毒、禁毒”的参与教育体验的系列活动;四是依托校内外人力资源,组织专家、学者、老干部讲师团成员为学生们举办各种讲座;五是搭建多样化文体平台,满足中小学生喜爱表演的愿望;六是开展以“感恩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充分发挥广大社区干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中小学生健康人格的成长,从而形成了以活动为载体的共建型德育模式。

二、以学校为中心,“四个一”为形式的联动型模式

学校是社会文明的象征,学校德育充分体现着时代先进文化的道德精神。为此,社区青少年德育应当以学校为中心,建构学校、家庭、社区大德育的联动机制。这样才能产生青少年德育的整合力,收到青少年德育的机制性效应。我们在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建构形成了以定西理工中专为中心,“四个一”为形式的联动型德育模式。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指导定西理工中专实施的“四个一德育工程”,主要策略是:学校尝试给学生布置“德育作业”。(1)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唤醒学生的家庭意识和劳动意识,进而体会父母持家的不易,并增进对父母的感恩和作为子女的家庭责任意识,让他们体悟到生活的艰辛和快活;(2)每周与父母交谈一次,让子女与父母这种天然纯美的情感突破生疏和冷漠的重围走向和谐与融合;(3)每月到社区服务一天,感受社会的纷繁与和美,体悟民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丰富感情;(4)每年走访一户贫寒家庭,寻找幸福与责任的真正含义,懂得“铁肩担道义”的荣耀和沉重。学校为有效实施“四个一”为形式的大德育,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社区教育协调中心,从组织机制上保障大德育的联动性,并且以“阳光周六”家校互动活动和“家庭教育加油站”系列活动为载体,探讨解决家庭德育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同时建立家长社区代表月听课制度,配备家长社区代表班级辅导员,积极开展青少年暑期主题德育活动。这样层层递进空间联动的四个一德育活动,通过学校把家庭、社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

三、以“书香之家”为表征,全员终身学习为企求的辐射型模式

时下,人们用心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据调查统计:全民读书率只占20%(已除去教材教辅);读书的品位越来越低;图书消费在人们生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失调;“读网”杀死“读书”的趋势在蔓延。读书是提升人们道德修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而市民阅读率和阅读质量的节节下降,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

在提升全民阅读率和阅读质量时,社区、家庭如何运作,学校应当扮演何等角色,发挥何等作用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地凸现出来。我署竹园小学经过几年探索与研究,形成了以“书香之家”为表征,全员终身学习为企求的辐射型德育模式。

在创建活动中,我们在大城小学坚持全员参与,让教师、学生和家长作为创建活动的主体,主动地参与进来。制定、实施、总结与推广,四者紧密配合,让教师、学生和家长自始至终地在创建“书香之家”读书活动中担当“主角”。根据创建工作的需要,学校成立了读书读报指导小组、学科学习辅导小组、道德教育指导小组、校外活动指导小组等。通过全员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提升教师、学生和社区人的文化品位,形成对青少年进行健康道德情操教育的读书氛围,收到了良好的素质教育的成效。

四、以整体构思为基础,资源共享为目标的整合型模式

按照系统学原理,教育资源单列存在时只是单要素的教育力量,只有通过合理组合为一个整体时,才能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教育力量的功能作用。我们就如何进行整体构思,实现资源共享的整合型德育模式是本项目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为此,我们采取了五个基本策略:

1.通过德育资源调查,了解青少年道德素质现状和德育需求,摸清辖区内德育资源力量基础,为德育资源整合,实现德育资源共享创设前提性基础。

2.组织学校与社区签定教育资源共享责任协议书,促进“学校—社区”教育资源互动开放共享的全覆盖,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

3.采取“各方沟通,示范引领,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策略,建构“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如定西理工中专“四个一工程”的德育共同体;在城小学“书香之家”辐射式德育体系等),实现青少年德育的系统整合。

4.建立诸如“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援助中心、社区德育协调中心”等德育机构,从组织机制上保障德育资源力量的整合。

5.运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一方面开放学校资源,开展诸如“百万家庭网上行”“全民学礼仪”等活动;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德育活动,使广大青少年获得德育体验,从而提升德育资源的教育效应。

只有将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整合起来,使它们在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配合,作用上形成互补,才能达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营造积极的教育体系,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活动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3]GHBO185)。

4.创建智慧社区的思考 篇四

作者:edu

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部分,具有基础性、群众性的特点。它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其内涵在实践中被不断丰富和完善,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成职教科已把社区教育全面推向农村,加强乡镇社区教育与创建学习型城镇作为====年我县成人教育的重点工作来抓。

农村社区教育与城市社区教育由于地域、人群等的差异,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如何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社区教育工作,围绕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主题,将是农村社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社区教育兴起的原因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城市化和农村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日益朝非农业转移,农村人口和产业进一步向城镇集中。而建设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的新农村,都离不开农村社区教育。其次,“一优两高”农业的实施,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门路,同时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人们崇尚教育、崇尚文明,需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要求更加迫切,从而追求一种高质量、高品味的新颖生活。农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促使社区教育应运而生。

二、农村社区教育的性质与作用

社区教育是指将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所形成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和活动,是区别于正规学校教育、旨在实现学校和社会的交流与沟通、带有社区性质的教育。农村社区教育有=个基本特点:一是与城市社区教育相比,具有明显的松散性,也即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具有其特定的模式;二是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农村社区教育必须符合农村居民和从业人员的现实需求;三是农村社区教育要培育农村学习群体,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农村社区教育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意义。

农村社区教育在农村社区发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对农村社区发展是一个具有根本性、关键性的影响要素。如果没有农村社区教育,农村社区就不可能实现健康、完美、协调和持续发展,而且会在未来的学习化社会中失去许多发展的机会。

那么怎样才能构建学习型社会呢?

创建学习型社会,就是说,每一个公民都享有在任何情况下可以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方式。在农村,学习型社会,就是要沟通农村社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各种教育因素,提高农村成人教育的效率,使农村社区教育得到农村从业人员的认可;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将农村社区教育延伸和渗透到农村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农村社区教育化。这两方面最终构成农村学习型社会。农村社区教育的终身性、开放性、多样性决定了它可以把教育和整个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多种手段,培养各层次的农村人才,满足建设农村现代化社会的需求。

三、农村社区教育的对象和内容

社区教育的对象具有全员性,教育内容具有全面性和全程性。不同规模、条件的农村社区,有不同的教育对象和内容,且随时代相应变化。目前,农村社区的对象和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类:

⒈从业人员的业余文化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

它包括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函大”’、“绿色证书”教育,乡镇企业和个私企业的各类管理人员培训;第三产业各行业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和培训等。

⒉预备力量的职业技术教育

它包括初中毕业生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小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外来人员的文化技术教育培训及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

⒊提高自身素养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

它包括社区内群众性体育锻炼、儿童少年象棋围棋培训、田歌辅导培训、舞蹈培训等。

⒋中老年人为主体的休闲养生卫生保健活动

它包括农村的老年教学(如老年大学),家庭妇女家政家教学习,社区内卫生保健培训与推广等。

⒌青少年学生为主的文体艺术培训

由成校组织的利用双休日进行的校外德育教育、校外体育、艺术培训、个性素质兴趣课,都可以作为社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⒍各阶层群众的精神文明教育和普法、环保等教育

基本路线教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教育,以及近期“三个代表”、十六大精神等内容的教育,科普教学、普法教育、环保教育等,都是社区教育的补充和完善。

四、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形式

镇、村两级成校是农村社区教育重要的阵地和载体。因为农村社区的主要特点是其空间与基层政权的管辖空间相一致,所以镇、村两级政府有责任和义务承担本社区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以利于本社区经济社

会的发展,因此,突出镇、村两级成校成为农村社区教育重要的阵地和载体就显得尤为必要。

社区教育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的特点,针对农村社区教育特定的对象和内容,开展多元化的教育培训。

例如各镇自考联络站承担起全镇学历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工作;镇党校主要以提高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主,深入开展创建“规范化党支部”、“五好党支部”、“红旗党支部”等活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开展十六大主题教育,举办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训班、“招商引资”工程、“先锋工程”等系列教育活动。农技站则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举办“绿色证书”、“农函大”等培训班,采用召开新品种、新技术现场会,用电化教育、图片展览、专家咨询、发放资料等教育手段,使广大农户掌握多项农用技术,指导生产实践等等。

总之,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必须依靠群众力量开展各种活动,促成全镇“人人皆是学习主人,处处皆是学习之地,时时皆是学习之时”的局面,从而提高了群众的整体素质,推动学习化社会的进程。

五、农村社区教育的推进策略

⒈加强宣传,积极实践

要推动此项工作,镇党委政府必须认识到社区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认识到两个文明建设与社区教育的密切关系,因此,党委政府要把“社区教育”当作一件实事工程来抓,并把它纳入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一种共识。

⒉健全网络,完整制度

社区教育必须有一个扎实的运行载体,才能深入、有效、持久地开展起来。

全镇范围内的教育培训活动主要由社区培训中心承担,各层次的文化教育、学历教育、岗位培训、思想教育等通过社区培训中心组织实施,同时,社区培训中心应协调、指导农村社区培训站开展工作,如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以保障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⒊政府参与,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搞好社区教育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可根据“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群众参加”的原则,在各镇成立由当地政府主办的,集公益性、综合性、社区性于一体的社区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全面负责社区教育,制订教育计划,落实具体措施。社区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应由镇分管领导担任,可聘请镇党委书记、镇长,教育局有关领导和社会人士为顾问,指导社区教育实践工作,镇成校校长担任副主任负责具体工作,镇党校、科协、妇联、团委、文化站、农技站、计生办、司法办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中小学校长和各村书记或村民委主任担任委员,协助开展工作。各行政村成立社区教育培训站,由村支部书记担任站长,村民委主任担任副站长,村民委员担任联络员,具体组织、实施社区教育培训中心下达的各项培训任务。

镇社区培训中心和村社区培训站的建设,必须有政府参与,没有政府参与,农村社区教育的工作很难开展。政府的参与,不是对具体工作的直接插手,而是确定社区教育的目标及方针,对教育资源的综合集聚的决策,制订出推进本社区教育的相关的总体规划及政策,并对阶段工作进行指导。为社区教育规定了具体的方向;并着力培育出一批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家庭,为初步形成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学习化社会奠定基础。

开展农村社区教育,既要发挥当地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也需加强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首先是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重视本部门、本单位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并将这些工作同社区教育衔接;其次,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开放各类资源,提高综合效益,要求中小学在寒暑假、双休日等时间,定期向社区居民开放有关资源;再次,社区内的文化站、图书馆及各式各样类文化设施也要无偿或低偿向社区开放,以达成居民“学有去”的格局。

⒋吸纳人才,健全队伍

培育骨干,建设队伍是农村社区教育健康发展的依托。农村的社区教育与城市的社区教育不同,教育的对象文化层次低,而且呈分散状态,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再好的规划与设想,都无法落实,即使在政府的关怀下,一时搞得轰轰烈烈,时间一长,很可能走过场。因此,要高度重视培育农村社区教育骨干和农村学习群体,建设农村社区教育队伍,逐步建成一支有一定数量并有较高质量的农村社区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此外,社区教育需要一大批志愿者队伍。各镇可建立社区教育人才库,经过调查摸底,把社区内热心教育的退休干部、教师、专家、技术人员和先进人物组织起来,进行归档,从而步形成各类志愿者队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报告、咨询、辅导讲座等宣传活动。

社区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此需要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教育工作者队伍,能够对社区教育进行参与、评估,并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

社区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学历和相应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规律,熟悉社区情况,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奉献精神,才能搞好这项工作。

⒌探索创新,制定标准

5.智慧校园创建工作汇报 篇五

建邺区智慧校园建设暨教育技术工作会议在区教师发展中心顺利召开,江苏省电化教育馆副馆长金玉、建邺区教育局副局长马峰、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书记肖红霞、建邺区教育技术处主任董苏以及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分管领导和信息中心主任参加了会议。

金玉副馆长首先做了智慧校园建设的专题讲座,她从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内容、组织实施等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了《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为建邺区的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找准了路径。董苏主任布置了新学期全区的教育技术工作,肖红霞书记布置了全区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对今年创建的5所试点校提出了要求,100%通过验收并争创省、市示范级智慧校园。同时也对其它中小学今后的创建申报工作进行了部署,制定了全区智慧校园创建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最后,马峰副局长就建邺区智慧校园建设以及信息化工作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抓住先机,整体推进。做好“十三五”学校信息化工作的顶层设计,积极创建智慧校园,形成学校的信息化特色;二是边学边思,不断优化,逐步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三是立足实情,重在应用,不断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四是着眼大局,确保安全。切实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管理,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本次会议既是全区智慧校园建设的动员会也是工作布置会,智慧校园创建是“十三五”期间全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程,是省、市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建邺区教育局将继续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努力实现到全区所有中小学校建设成为省、市级智慧校园的目标。

6.智慧校园创建工作总结 篇六

一、已经落实的工作

1、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

为确保智慧校园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成立以蔡亚军校长为首的智慧校园创建工作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学校分管副校长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内分工明确,按计划有序地开展工作。

2、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

为确保智慧校园创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创建领导小组制定智慧校园管理、使用、人员培训等系列制度,从创建之初就从严要求,严格按照制度和要求执行。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智慧校园的建设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参与,而教师能力水平决定着智慧校园创建的标准。为此,学校多方面结合:

第一,学校聘请区教育局电教中心领导为我校创建工作的专家顾问,指导我校的创建工作;

第二,校内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新媒体的应用专题培训,开展课件制作评比、各学科优课展示等活动,有效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

第三,学校安排领导和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学习国内智慧校园创建的最新理念,学习外单位智慧校园创建的创新做法;另外,学校还邀请合作企业派驻技术人员进行专项培训等,通过培训指导,提升教师的新媒体新技术应用水平。

4、重视对硬件的投入

百兆光纤宽带接入校园,教师办公地点和试点班级安装无线路由,做到无线覆盖。

20xx年5月,在区教育局电教中心牵头下,我校与心里程公司合作,为三四年级学生配备了四百余台平板电脑,我校利用平板电脑探索“翻转课堂”教学,初见成效。

20xx年9月,经学校申请教育局审批,20xx年10月由区招标办招标,我校与东方中原公司签定合同,花费14万元为三四年级装配交互式一体机,为打造智慧课堂提供硬件支持。

20xx年11月,校园一卡通的建成和初步应用,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一个便捷平台。

5、加强平台的管理应用

我校与中国电信合作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为我校一千余名学生配发身份识别卡,学生进出校园,系统自动进行身份识别并立即向学生家长发送信息提醒;教师进入平台,轻松点击,完成考勤。

学生学籍管理有专人负责,按照要求,严格执行,规范操作。

中小学教职工管理系统更新及时,我校有110位教职工,已全部录入系统,可以借助系统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教师动态数据,更好地开展教师队伍建设,服务教育教学。

我校通过中小学教职工培训系统,认真落实市馆、区级学习培训计划,20xx年全校区级以上培训达到230人次,区级以上学时人均超过50学时,完成市馆学习培训任务。

学校每月定期更新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信息系统,及时上报学校的最新数据,为上级部门把握工作进展和部署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数据。

学校依托江苏基础教育云平台,扎实有序、稳妥地开展“一师一优课”工作,晒课数量126课,超额完成教育局指定的任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校陈老师获得部级优课的殊荣,另有3节课获得市级优课。

借助淮教云平台,教师登录“畅言教学通”,进行电子备课上课,方便快捷;借助“互联E课堂”平台,积极探索“翻转课堂”教学,借助平台实时统计系统的各种统计列表,教师能够全面及时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校积极推动“个人空间”建设应用。在“互联E课堂”,心里程公司为我校30位教师、350名学生开通个人空间;在“淮教云平台”,全校师生约1600余人全部开通个人空间,空间容量为10个G,基本满足个人需要。教师登录“个人空间”,上传教学资源,书写教学心得,迸发出教育思想的火花;学生登录“个人空间”,下载教学资源,讨论问题,交流心得,共同进步。

6、分步有序地推进教学资源建设

为更好地服务教学,我校自20xx年3月制定学校资源建设方案,前期以三年级为主,四年级为补充,计划在三到五年内,完成一至六年级语、数、英三门学科的资源建设与整合,教学资源以自主开发为主,并有效利用学科网、淮教云平台和东方中原公司等平台提供的资源。我校还制定资源共享激励方案,同时纳入绩效考核,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据三年级部不完全统计,我校现有语、数、英三门学科:导学案280多篇,教学课件600多个,教学音视频800多个,还有若干图片资源。资源建设初见成效。

在建设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同时,学校也积极向区电教馆,市馆选送优秀作品,参加市馆组织的各类评比和竞赛活动,完成或超额完成市馆下达的任务。

7、公众沟通更加方便快捷

学校通过校园网站全面展现校园文化,涵盖党务、教学等众多栏目,及时向社会发布学校新动态。同时借助适时通讯平台,建立QQ群、微信群、校讯通等,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领导可以随时随地发送通知,信息上传与下达更迅速;老师利用信息平台快速布置作业,传递学生在校情况,家校沟通更便捷。

二、平板电脑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探索应用

我校借助“互联E课堂”平台,积极探索“翻转课堂”教学。

我校处于城郊结合部,95%学生为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个别家庭没有无线网络。针对我校校情和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优化和补充。

在互联E平台,教师认真备课,收集资源,制作课件,利用平台工具,改造课件,并将这些教学资源上传到资源库中。

课前,老师通过平台布置导学任务,下发能力提升练习;学生在家借助平板,登陆平台接收导学任务,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对于家庭没有无线网络的,教师通过班级群和校讯通给家长发送短信息,告知学习任务,督促家长多方结合指导孩子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就成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助的场所,答疑解惑,经验分享,学生在互助、合作、探索中吸收内化新知识。借助实时统计系统的各种统计列表,教师能够全面及时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

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利用学科网在线组卷功能编制巩固练习和检测试卷,推送到学生端。

课后,学生可以登录平台进行新知识练习,巩固提高。教师利用终端随时可以批改作业,并依据平台的成绩分析功能,适时调整教学。

重新构建的学习流程:课前学习――课堂内化巩固――课后提升,目标清晰,复习检测方便快捷,便于学生学习,更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以来,取得的成绩同比而言十分明显。以11月份的月考为例,我们所用的试卷为同一份试卷。通过去年四(1)班传统教学和今年四(1)班的“翻转课堂”教学纵向比较,今年的学生平均成绩均高于去年的学生成绩,语数英三门各个学科成绩均高出5分以上;通过今年四(1)班“翻转课堂”教学和四(3)班传统教学的横向比较,同样的试卷,四(1)班语数英三门各个学科成绩均高出四(3)班3分以上。

三、创建中面临的困惑

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在创建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的困惑:

1、创建智慧校园,推行教师无纸化备课,但上级相关科室又要求教师必须用纸质稿手写备课,既重复工作,加重教师负担,又浪费时间。

2、“互联E课堂”平台不够成熟完善,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教师客户端频频掉线;数据传输中丢包现象严重;同一终端只能使用一个账号,更换账号登录,无法更新内容;学生终端不能正常登录使用等诸多问题,平台虽历经多次升级,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给教育教学带来不便。

四、着眼未来,持续发展

创建智慧校园,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着眼未来,我校将智慧校园建设纳入长远发展之中。

1、构建全面、完善的校园无线网络。力争做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为教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网络支撑。

2、进一步加大硬件的投入。我校有25个教学班级,目前有7个班装配交互式一体机。今后将陆续为剩余教室装配交互式一体机,为教学提供硬件支撑。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平台的融合应用。教师队伍的水平,决定教育教学的质量。通过派出教师学习培训,请进专家学者开设讲座,加强自身学习,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提升,为教学提供人才支撑。

学校现有淮教云平台、畅言教学通、互联E课堂等众多教学平台,这些平台刚推出不久,教师运用也不够纯熟,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运用。

4、加强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我校的三年级语、数、英教学资源建设已小有成绩,今后我校将加大教学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细化资源共建共享激励机制,建设涵盖全学科完整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学提供资源上的强有力支持。

7.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创建策略 篇七

一、“两情相悦”的动感课堂———智慧课堂的前提

周日带孩子到动物园玩, 可是, 人流攒动, 5 岁的孩子, 仅仅抓住我的手, 走在我身后, 他看到的只是身边的人, 感觉到的是人群在动、脚步在动, 动物园里的动物, 怎么也看不到.于是, 我抱起他, 并尽力举高, 此时, 儿子的“哇, 那是猴子! 那是老虎! ”

审视我们的课堂, 不都是这样“妈妈”领着“孩子”在“动物园”看景吗? 作为老师, 有几个能把学生“举过头顶”, 让学生自己看、自己听、用心去感悟? 教师们习惯于领着学生走, 甚至拖着学生走, 学生也习惯于被保姆般地呵护, 老师们习惯于滔滔不绝地讲解, 独自徜徉在知识的大海中, 而学生永远领略不到“远处的风景”.为此, 教师应和学生站在同一个高度, 引领学生思考问题, 引领学生学会质疑, 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

如学习《等式与方程》, 教师应走出灌输教学的误区, 如先介绍什么是等式, 什么是方程? 等式和方程的区别是什么?等, 再给出一个式子, 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方程, 哪些不是方程.试想, 这样的教学平铺直叙, “一言堂”置学生于被动地位, 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 更谈不上学习兴趣的激发.而如果给学生呈现一台天平, 左边放两个500 g的砝码, 右边放一个1000 g的砝码, 让学生通过观察, 看出天平是平衡的, 进而得出500 + 500 = 1000, 再通过讨论和交流, 感悟等式就是两边相等的式子, 或者说用等号连接的两个式子.

再呈现给学生一个天平情境, 将上边的砝码, 其中一个500 g的换成x, 那么, 这时, 天平是平衡的, 而得出x + 500 =1000, 再让学生们比较500 + 500 = 1000 和x + 500 = 1000 而感悟两个都是等式, 一个含有未知数, 一个没有, 从而感悟方程和等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这样的课堂, 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给予, 而是“两厢情愿”的“两情相悦”, 是师生互动的精彩和智慧的结晶, 给学生观看“远方风景”的机会和平台, 给他们智慧的翅膀, 并让其绽放智慧的思维, 领悟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智慧.

二、让学生动力无限———智慧课堂的关键

一位教育家说过, 教育的责任在于点燃, 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之花, 激扬学习的动力.例如, 对于四年级上册的《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 笔者感悟到应该让学生绽放思维, 找到“跳一跳, 摘到桃子”的成功的自信.

1. 情境创设, 形象感知

数学教学应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 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基础.例如, 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四边形.然后, 给出一些图形, 如:

给出这些图形, 让学生从中找出哪些是四边形, 哪些不是四边形, 再根据找出的四边形, 说说找出的四边形的特点;再给出正方形、长方形图片, 看看二者有什么异同;再给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片, 让学生从形状上感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这些图片, 使学生对这些图形的认识, 更加直观和具体, 增加数学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2. 动手操作, 智慧课堂的基实

学习《四边形和梯形》时, 学生初步感知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后, 给出几个小木棒, 分别长4 cm, 3 cm, 5 cm, 7 cm, 5 cm , 4 cm等6 根, 问, 你可以想一想、或者亲自动手摆一摆, 你能从中选择四根而组成平行四边形吗? 请亲自摆一摆.

再让学生在田字格里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再用直尺等工具, 测量一下你画出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 观察你画出的平行四边形, 思考: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和共性等, 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同时, 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也得到提升.

3. 注意拓展和延伸, 发展思维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注重知识的拓展有必要且重要.如对于《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后,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延伸性的探究题, 让学生或自主或合作, 促使学生创新思维.如给出梯形

(1) 在这个梯形中加一条直线, 使之变为两个梯形;

(2) 画一条直线, 将梯形分成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显然, 这两个思考题的给出, 活跃学生的思维, 促其动起来.

三、生活化课堂———智慧课堂的核心

如今的数学教材, 不再是孤零零的例题、习题, 不再是“冷美人”, 是生活气息浓厚, 并且, 内容源于学生生活.因此, 我们的数学教学应架起生活与知识的桥梁,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真实性, 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生活数学, 并生成智慧, 形成技能, 发展能力.

如学习《四边形和梯形》时, 学生们认识了梯形后, 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梯形, 如梯子、堤坝、沟渠等, 这样, 学生会感到数学的价值, 从而激发学习的愿望.

智慧课堂是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升华, 教学需要智慧, 学习也应该有智慧, 只有教师勇于投入到新课改中, 构建互动、乐究、生活化的课堂, 彰显数学思想, 掌握数学方法, 发展数学能力, 最后上升为数学智慧, 让智慧使传统数学的“一厢情愿”向“两情相悦”、多元互动而转变, 使学生具有自主性和主体性, 实现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于雯.聚焦智慧课堂感受数学魅力——浅谈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艺术[J].新课程·小学, 2013 (4) .

8.三要素创建绿色智慧城市 篇八

遗憾的是,我们还在实现这样理想化城市的道路上努力求索。

在我接受任命担任英国对华可持续城镇化事务特使的任命时,我知道智慧城市技术将成为我们完成这一使命、改善中英两国城市生活的有力工具。

为什么智慧城市技术越来越重要? 提高效率并促进其发展是一个重要因素。智能技术可以提高城市的效率和生产力,改进市民的生活体验,例如使城市的交通更加快捷和便利。同时,智慧城市技术在节省能源、减少交通污染、提高空气质量、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能源消耗的四分之三以及碳排放量的80%来源于城市,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大,这种趋势还将进一步上升。

科技的迅速发展已使智慧城市建设更加接近于实现。近20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以及规模和数量的快速增长,我们知道智慧城市建设在技术层面上是行之有效的。互联网特别是无线、光纤以及3G、4G和5G高速数据网的发展,为我们迅速构建新的信息网络提供了一层无形的基础设施。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广泛使用表明,大部分市民已具有与智慧城市交互所需技术的能力;市区密集的人口规模为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并使之形成规模化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

5年前,我们看到智慧城市的发展侧重于整个城市管理系统,其指导概念是建立一个宏大的系统全面支持城市运行。但最近这一概念已转变为可交互操作的城市,新系统与原有系统可以彼此进行交互,从而更加轻松地装载必要的系统,在新兴技术开发周期提前使用。这意味着现在传感器技术的部署更加简便,可以通过物联网迅速连接建筑、地点、车辆及其他物体,实现智能移动、智能家庭甚至智能城市,同时也便于小型创新解决方案的开发和快速部署。

如果互连是智慧城市的首要因素,物联网是第二要素,第三个必不可少的则是数据。随着大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应用,城市管理可以进一步细化,无论是测量家庭用电、更好地利用建筑和停车场、改善物流管理,还是控制交通流量,我们将越来越多地看到城市系统被用来提供个性化且人性化的服务,更好地为市民提供信息,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这些变化促成英国首度广泛部署智慧城市技术,英格兰北部曼彻斯特市走在前列。其智慧城市计划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管理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交通、健康和空气质量方面的改善。在即将开展的“欧盟灯塔”项目中,曼彻斯特将成为测试智慧城市活动商务示范区的样板。

布里斯托市是英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也是采用智慧城市技术提高空气质量、应对气候变化的又一例子。布里斯托市希望在2005—2020年期间将碳排放量削减40%,并采用多种智能解决方案帮助实现这一目标。例如,该市政府在社会性住房中部署智能电表,帮助市民节约家庭用电的同时,还采用SystemsLink开发的软件识别哪里出现浪费,哪里可以节约,从而降低整个城市的能源需求量。

英国智能示范城市格拉斯哥市用LED照明灯取代了72000个老式路灯,但这些照明灯并不是简单的路灯,它们内部含有能够测量脚步声、灯光和气候数据(如空气污染)的传感器。当行人和骑车人接近时可以变亮,在周围无人时变暗,不仅改善了当地照明水平,而且将能耗降低了60%。

目前伦敦交通网站可以使乘车上班的市民通过GPS定位程序核对前往目的地的最佳路线,以及在伦敦19000个公交车站中任何一个车站所需等待的时间,旨在减少拥堵和交通排放量。此外,还有许多公交车站的公交信息屏可以显示实时交通信息。

中国也在进行着同样的发展。目前,智慧城市试点项目已在中国300多个城市全面展开,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和许多二三线城市。例如,天津滨海区开发了虚拟生态社区地图,市民可以利用实物标识访问虚拟网络,通过O2O(线上到线下)同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中的商户信息,促使公众参与折扣服务。

因此,中英两国在智慧城市发展方面开展密切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在英国驻华使馆繁荣战略基金支持下,曼彻斯特市和布里斯托市议会与国家信息化咨询委员会、神州数码以及英国的一些公司合作制定智慧城市政策,并在湖北武汉、天津和江苏徐州开展试点项目。该项目汇集了英国和中国城市的经验,以及英国大型IT供应商和小型创新解决方案供应商的专业知识。近日,广州与布里斯托、曼彻斯特和武汉之间也宣布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合作项目。占地2.19平方公里的武汉青山区滨江商务区作为武汉的新地标,将集中展示智慧城市技术。这个项目将借鉴曼城智能商务区——曼彻斯特走廊的成功经验。

上一篇:记一次难忘的春游作文400字下一篇: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