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学科性公司管理办法

2024-06-18

中山大学学科性公司管理办法(共8篇)

1.中山大学学科性公司管理办法 篇一

苏州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进重点学科建设,规范和加强我校各级重点学科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重点学科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重要基地,对我校构建国家和地方自主创新体系,增强江苏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两个率先”,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条 我校重点学科的建设目标是:努力建成若干总体水平处于国内同类学科最前列、部分达到国际水平的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一批总体水平处于行业或省内同类学科前列、部分达到国内领先的部省重点学科,同时积极建设一批校级重点学科,提升我校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力争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为国家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条 我校的重点学科分为国家重点学科、部省重点学科(含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校级重点学科三个层次。

二、重点学科的建设

第五条 各级重点学科应根据《苏州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加强科研支撑作用,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加强学科基地和优质资源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切实落实各项建设措施。

第六条 各级重点学科应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并进一步加强与相关行业、领域的合作。

第七条 对于立项建设的各级重点学科,学校(或上级有关部门)与其订立相应的《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任务书》(以下简称《任务书》),其主要内容包括建设目标、研究方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条件建设、经费筹措、预期成效等方面。

第八条 学校根据《任务书》的有关规定组织领导各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并在人、财、物、环境条件等方面切实保证重点学科建设需要,确保各级重点学科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实现各项建设目标,不断提高建设水平。

第九条 《任务书》是各级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依据,应严格执行。《任务书》在重点学科建设过程中一般不作大的调整,如确需对建设内容进行调整,须经学校组织专家论证或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

三、重点学科的管理

第十条 学校是各级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职责是:

1、制定学校各级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并指导实施。

2、组建本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批准组建有关院(部)或单位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

3、聘任各级重点学科带头人。

4、落实有关重点学科的建设经费,在人、财、物等方面保证重点学科的建设与管理需要。

5、配合上级部门做好国家重点学科和部省重点学科的遴选、报告、中期检查考核和验收等工作。

6、组织领导校级重点学科的遴选、考核和验收等工作。

第十一条 各级重点学科所在的院(部)或单位是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直接责任单位,其主要职责是:

1、指导本院(部)或单位的重点学科制定与实施建设规划与计划。

2、提出本院(部)或单位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报学校批准。

3、推荐重点学科带头人。

4、落实本院(部)或单位的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各项措施,在人、财、物等方面保证重点学科的建设与管理需要。

5、配合学校做好各级重点学科的遴选、报告、中期检查和验收考核等工作。

第十二条 重点学科带头人是各级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责任人。其主要职责是:

1、提出本重点学科建设规划与计划的建议。

2、根据本重点学科建设需要,提出学科团队组成及其成员的培养与引进计划,提出经费使用和资源配置计划。

3、具体组织实施本重点学科建设规划与计划。

4、组织以本重点学科名义进行的各项活动。

第十三条 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并由有关分管领导和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为学科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本校重点学科的日常管理工作。各院(部)或单位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由院长(部主任、所长)任组长,有关分管领导和相关重点学科带头人参加。院(部)或单位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应配备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

第十四条 学科带头人在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在重点学科的方向确定与调整、团队组织与建设、经费安排与使用、资源配置与管理等方面,将充分听取学科带头人的意见。

第十五条 各级重点学科应聘请本领域知名专家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本学科的建设和管理进行指导咨询。

第十六条 各级重点学科应加强知识产权产出、管理、实施与保护。重点学科团队成员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成果应标示本重点学科名称。

第十七条 各级重点学科应加强学风建设,积极营造浓郁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氛围,坚决抵制学术不正之风。

第十八条 有关院(部)应健全和规范各级重点学科的信息管理,建立重点学科网页,做好重点学科建设相关信息资料的积累、整理、交流和利用工作,不断提高重点学科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第十九条 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包括上级财政专项资金和校财政专项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学术带头人引进与培养、学科团队建设、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的购置和维护、学科基础研究、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等方面。如无特殊情况,省级财政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须在当年年内全部用完。

第二十条 学校积极鼓励各重点学科通过承担科研项目、提供社会服务、与社会广泛合作、接受捐赠等多种途径,多渠道筹措经费,用于学科发展。

第二十一条 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由学校、院(部)或单位、学科三级管理,实行项目管理制度,学科带头人对经费的规划、筹措、调节和使用负有直接责任,同时在规定范围内享有自主权;所在院(部)或单位负责人对经费的使用有权利并有义务进行审核和监督,同时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学科建设办公室有权对重点学科的经费使用计划等进行终审,重大事项提交校学科建设领导进行裁决。

第二十二条 各级重点学科要根据学科建设规划与计划,统筹安排资金使用,在制订发展规划时,同时制订经费使用计划。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是重点学科的重点建设范围,各级重点学科要做好具体的计划。

第二十三条 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除了对引进人员、有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安排少量的科研启动费外,不得用于为学科成员安排课题经费。

第二十四条 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根据有关财务制度的要求,单独建帐管理,严格审批,并进行审计监督。各级重点学科应严格按预算使用专项资金,确保专款专用。

第二十五条 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的范围与标准:

1、院(部)从所属国家重点学科、部省重点学科所获得的上级财政专项资金中提取10%单独建卡,由院长(部主任)具体负责,用于所在院(部)相关学科的建设发展。

2、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团队建设。主要用于引进优秀人才或有潜力青年骨干的科研启动费,梯队成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所需的培养费(按照校人事处的有关规定执行)。

3、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购置。主要用于购置科研仪器设备、学科所需的专业图书资料等。

4、学科基础研究。主要用于适当资助确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学术著作的出版(须由院(部)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讨论)、学术论文的发表等。

5、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资助确有重大影响的学术交流活动所需的国内、国外差旅费(做分会场口头报告以上级别,资助标准参照学校财务处现行标准);资助主(承)办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资助标准参照学校财务处现行标准;国内外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的有关费用。

6、重点学科建设必须的其他开支。必须符合学校的财务制度,由各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把关。

7、学校提取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的2%作为管理费,主要用于重点学科的申报、中期评估和验收等建设管理工作。

第二十六条 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的申请及使用程序:

1、各级重点学科根据经费投入计划和本学科建设的需要,向学校或主管部门提出专项资金的使用预算计划,经批准后方可下达该的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

2、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须严格按照预算计划执行,用款应由学科带头人签字。学科带头人本人用款,由单位(学院/部/部门)领导签字,任何人不得随意变更经费预算及用途。

3、仪器设备的购置参照苏州大学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审核、登记办法办理审批手续。重大仪器设备的采购按照苏州大学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办法进行。凡需购置单台价格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成套价格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的,应按照《江苏省省级新购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联合评议工作管理办法(试行)》(苏财教[2005]86号)的规定,另行履行申报、评议程序。

4、用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批量购置图书资料,事前须将购置计划报图书馆审定,避免重复购置,然后按规定程序(验收、登记、编号、注册),加盖公章,填写“图书资料验收凭单存根”。报销人须凭“存根二联”及发票报学校审核。

5、资助学术著作出版的经费须列入经费使用预算计划。国家项目或重大课题可优先考虑资助。申请者需事先提交申请报告,并填写《苏州大学重点学科经费资助出版学术著作申请表》,由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人签署意见,并附出版合同复印件交学科建设办公室审核。

四、重点学科的考核验收

第二十七条 学校将根据有关规定,统一组织领导有关重点学科的报告、中期检查、期末验收等工作。

第二十八条 国家重点学科、部级重点学科的考核验收工作将根据上级有关部门文件的要求进行。

第二十九条 省重点学科在建设期内实行报告、中期检查、期末验收制度。

第三十条 学校在每年年底对各省重点学科进行检查,组织填报《江苏省重点学科报告》、提交本《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考评报告》和下一《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项目申请书》,并按相关要求报送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对省重点学科进行绩效考评,根据考评情况,确定下一省财政专项资金安排。

第三十一条 省重点学科的中期检查在学校自查的基础上,由省教育厅组织实施。检查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学科建设任务进展情况、标志性成果的阶段目标完成情况以及经费的使用和绩效、配套或自筹经费的到位情况等。省教育厅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滚动调整。对没有达到建设要求的学科,将减少或停止经费资助、限期整改直至取消其称号。

第三十二条 省重点学科期末验收在学校自查的基础上,由省教育厅组织实施。验收内容包括建设任务完成情况、标志性成果的实现情况以及项目总体绩效等。验收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对建设绩效显著、贡献突出的优秀学科,给予表彰奖励,并优先确定为下一轮省重点学科,并可优先申报下一轮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对验收不合格的学科,取消省重点学科名称,并同时取消下一轮省重点学科的申报资格。

第三十三条 校级重点学科在建设期内实行中期检查、期末验收制度。

第三十四条 校级重点学科的中期检查由学校适时组织实施。

第三十五条 各级重点学科上报的报告、中期检查、期末验收材料和数据等必须真实、准确,相同材料不得在两个不同的学科中重复使用,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管理责任。

五、附 则

第三十六条 各有关院(部)或单位应根据本办法制定本单位的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细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校学科建设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苏州大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暂行条例》同时废止。本办法与上级部门出台的相关规定有冲突的,以上级部门规定为准。

2.中山大学学科性公司管理办法 篇二

一、学科视野下的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在我国取得了飞跃发展。1978年,厦门大学率先成立全国首个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接下来,高等教育研究在组织和生产上开始了规范“旅程”。1980年《高等教育研究》杂志创刊,1983年高等教育学正式进入国家普通高校学科专业目录;1983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1984年第一本高等教育学专著 《高等教育学》出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高等教育学正式列为二级学科,并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就这样,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革新铺平了日后高等教育研究学科发展的道路。一方面,高深知识生产逐渐专业化,另一方面又依靠学科形式的专业组织来连接各自分散的学者。代表学科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使涉足高等教育的学者们互通讯息,也是建制期间领导权力的竞技场。而期刊《高等教育研究》 提供了有关学科评估学者研究成果的途径,如果作为学科要对自己队伍中的成员行使权威,这些机构就提供了所需的评审机制。参照学科制度化的历史经验,一个研究领域能否作为一个学科大致取决于以下标准:专业协会;代表人物;经典著作;专业出版物;专门研究机构[1]。从这些共享标准、价值观来看,高等教育研究在组织结构上相对较为成熟,对高深知识提升提供了一种社会共享与认知的网络,学科亚文化渐具雏形,正努力地打造自己的语域。

学科建制为学科制度的成熟提供了诸多支持和保障。由于受学科建制思想的影响,高等教育研究的知识生产充分体现了区分不同研究学术团体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人员、观点与研究内容。高等教育研究的专门期刊控制了认可和传播的媒介,高等教育研究的著作层出不穷,涌现出一大批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我国的学科设置是政府行为,并不考虑设立学科的学术合法性问题。高等教育研究从外部建制层面入手增加合法性,正是中国教育管理集权制的充分体现。有意思的是,为了在资源分配中占据有利地位,学科取向的高等教育研究拼命地加固已有的边界。一方面,扩大学科知识权力,在学科内外部加强批判和自省;另一方面,集中表现为高等教育学科本身达到一定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形态,可以作为课程在大学出现,研究者为机制、程序和各种技巧所臣服,不断被客体化。

正如律师、医生一样,高等教育研究尽可能使学科内的工作者取得在自己领域内的认知排他性, 他们努力地保护着自己的边界,因为“构建学科体系并使之不断完善是一门学科得以立足、成长、获得学术界‘公民权’的根本”[2]。在大学里,学者们的聘用、教师的确定与晋升都是基于所在学科的学术标准,这其实是一种规训技巧。从事特定知识领域研究的学者团体不断壮大,学科不再仅仅作为地方性社团存在,它还是同一学科社团联系的枢纽。

学科是可以为分歧进行争辩的语境。许多高等教育研究追逐着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围绕着改革内容而进行,由此形成了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的“热点趋向”。当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如火如荼进行时,人们就对高等教育研究从理论上对“热点”问题作出分析与应答抱有期望。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热点的频繁转换导引着高等教育研究学科性的发展。

对待高等教育研究建制的发展与演化,我们需要坚持一种有限的预测观。“沿着我们的战略路线行进时需保持着非常的敏感,因为新的事情和出乎意料的未来使我们重新思考、评价和策划我们的未来目的地。”[3]学科不仅影响大学的架构,而且会影响到学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模式、通过传播成果而得到的回报等。高等教育研究是个松散、分布广泛的学术群,它“欣然吸收相邻的知识领域的概念和方法”,结果在边界渗透攻击下失去领地。尤其是学科边缘性实践活动的“活跃分子”,可以利用这些边缘性的创新工作改变整个学科景观。高等教育研究许多问题的解决要求来自两种或更多学科领域的学者们进行通力合作。几乎与此同时,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研究学科的标准和边界,因为学科之间自然而然的知识的互通、交叉和融合,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断进入学科的新成员也会改变这个学科,跨学科工作就发生在逐渐统治了高等教育研究的组织与思维的学科表现形式之间。

二、高等教育研究的跨学科性

当今社会,知识的应用环境和知识生产的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研究每天都在经历着众多领域的推拉和强大的新概念、新范式的拽扯。 高等教育研究理应对产生的特定现象有新的理解, 想在前沿领域有所突破,需要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需要综合的方法和技术合作,通过学科间互借理论,在与各学科之间共同交叉的范围中开发出 “新的领域”。所以,高等教育研究必须积极应对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规训制度都是尝试消除学科化所致的难题和改变知识的学科规训组织形式,不管它是为了整合性还是工具性原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合理化模式:基于“需要”和“复杂性”。高等教育发展波及诸多因素,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自然符合跨学科规训的模式。学术期刊的数量,学术出版的速度、高等教育学专业的数目与类型以及庞大的研究主题与问题集群的增加,无不应验了这一实际。

高等教育研究借助整合过程、学科角色和交流行为三种形式进行着跨学科研究。整合过程局限在应用原则上,来自不同学科的话语渗透改变了研究对象,学科结合过程本身带来了差异,借助于各类项目研究中心、交叉研究计划进行跨学科研究, 顺应变成了一种微妙的合理化现状。

现代社会人们对大学的期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期待高等教育研究能解决那些影响深远的问题。学术研究人员生产出这种期盼的成果,常常是运用跨学科手段。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帮助。伯顿·克拉克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和潘懋元主编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可以看作典型的例子。依照拉图卡及阿拉姆的两种跨学科类型学解释,研究者借助对于多种学科关联主题研究,可以突破单一学科对主题批判性研究的局限性。研究者关注从其他学科借用知识应对社会现实环境的需求,生产出富有社会活力的知识并在制度结构具有内在的合法性[4]。高等教育研究这种整合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与跨学科构成的现实不谋而合。

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角色不完全是非此即彼, 学科或者跨学科,不是对立的。跨学科是通过垂直的深度、水平的宽度和综合的广度来完成的。其中,深度是指跨学科研究的能力,宽度是指多变量和多视角的综合研究,综合是两方面同时进行的一系列整合行为,创造出一种学科互涉的结果。高等教育研究的跨学科角色通过近年来研究成果数量的激增暴露出“一览无余”,从期刊发文统计结果来看,跨学科活动占到六成,各类研究项目立项也不乏它的身影,可见研究者对它的认可非同一般。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角色转变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早先进入学科领域的研究者习惯了相关的学科标准, 这些文化准则已深深嵌入他们所有形式的学术行为。即便是他们转向其他相关学科求助于它们的知识建构,起作用的学科也只是一种被动的建构而不是一种积极的因素,此时的跨学科活动结果是不容乐观的。受过跨学科思想影响、后来进入高等教育研究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往往会参加各类专业协会、借用某个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收集资料,甚至与多个学科的学者们合作进行课题研究,此类活动中,跨学科工作的整合性综合特征就表现出来了。

既便是借用其他学科观点,人们通常不愿放弃按照自己学科和专业的通常做法解决问题。实际上,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把问题转化成每一门参与学科的特定语言作为起点,反复运作。因此,整合的结果是综合的、磋商性的,是一种有效的交流行为,“视角改变如同进入另一种文化”。借用其他学科的观点研究高等教育问题,是当下流行的做法, 近乎是种学术“时髦”。高等教育研究跨学科的交流行为往往表现为借用对方的研究工具、邀请多学科参与、整合多学科知识等方面。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工具较为普遍,如实验、建模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得到运用;邀请多学科参与研究一个问题,通过社会科学来分析研究社会分层与教育机会问题的研究就是其中一例。整合多学科知识,以生产出在制度结构内的合法性的知识,用于解决显示的问题。

这一光鲜的背后隐藏了学科建构者的多少无奈,他们积极地勾画学科疆域,描绘出“领域”和“前线”,时刻准备着与其他学科观点对话,哪些要排除,哪些可以引进。

我国高等教育跨学科研究与西方截然不同。 西方高等教育研究是从问题出发,各学科学者如果倾向于高等教育领域的某个问题,会结合所属学科进行,如经济学关注教育经费投入与产出、学生就业问题,那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经济学家就会主动进行跨学科活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是教育政策的产物,跨学科研究处在一种外生性水平,“跨学科性需要以认识论发生变化为前提,且这种变化体现在具体研究结果的呈现及对未来工作产生的意义方面”。高等教育跨学科研究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因此,除了现实高等教育问题的刺激之外,还必须得到大学、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资助。

当高等教育研究目前在纯粹知识的地位上无法与老牌学科相比时,明智的发展策略是进行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应用研究。实际上,高等教育研究的特点本来就是“应用软科学”,即具有实用性、功利性、注重专业(或半专业)实践等特点[5]。高等教育的问题研究可以丰富高等教育知识,更是顺应了新的知识生产方式。知识生产方式发生变化,人类的知识建制也在不断变化。学科模式不过是19世纪的产物,“19世纪思想史的首要标志就在于知识的学科化和专业化,即创立了以生产新知识、培养新知识创造者为宗旨的永久性制度结构”[6]。高等教育这种学科模式的知识生产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学者们结合自己的学科专长共同努力解决一个领域内跨学科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跨学科研究与多学科个体参与高等教育的研究是不同的,“没有按照学科的观点限制研究的主题、理论、方法和政策含义,相反,它把对政治家和实践者提出来的公众讨论的问题具有最高解释力的不同主题、理论和方法都结合了起来”[7]。竞争型的合作研究中心成立是吸引学术界的地方,进行高等教育研究的跨学科性有助于从事政府期望的应用研究,从而获得政府的认可。因此说,这种研究取向将为高等教育研究开辟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总而言之,消除学科边界使知识能在多处得到重用。高等教育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不胜枚举,如研究者借用某个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提高自己研究领域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等,尤其是创新型学者常常跨越了多种边界,生产出来诸多跨学科知识对高等教育发展有极大影响。新的学科互涉话语在当前理论和实践中逐渐强烈显示出来。高等教育研究反映了现代性的时间困境,一方面,它一出现就进入学科文化,但它还是需要学说这个文化的语言;另一方面,它一出现就进入的这个文化先于它存在,于是它无法将其前在性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它只能处理其语言碎片。

三、高等教育研究走向非学科性

“非学科”是一个狡黠的概念,英国哲学家S·Toulmin对此持否定的看法,但它对于激进的学科互涉者来说是一种立场。Toulmin的知识范畴分类里面,“非学科”活动主要由个人而不是公共的或集体的目标来导引的。“非学科”活动一般关注具有多元价值的问题,所有学科都应该与它们的“非学科”维度、研究者和所生成的知识的作用相关联[8]。照此理解,高等教育研究如女性研究,也是 “非学科”。

关于“非学科”的提议,是基于一套强调高等教育事实的多样性和关联经验的高等教育研究价值判断,这一判断跨越了学科边界,因而高等教育研究转向与其他学科一系列的对话,新的教育实践形式带来新的知识门类。

西方学者们认为,就高等教育而言,它无需成为一个学科,只要存在问题,就可以开展相应研究, 因而认为“高等教育研究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德国泰希勒教授认为它符合三个特点:“以主题为基础;不仅为基础研究贡献力量,又要为应用研究出力;制度基础更为脆弱。”[9]在吉本斯等人看来,由于新的知识模式扩散,“学科之间的界限正在消失而让位于更加开放的组织机构,在新的组织机构中各种不同的知识和竞争又以全新的方式联合或重新结合起来”。对传统学科研究解决高等教育问题过于狭窄批评的声音增多,渐渐地,科研人员认识到他们是在一个领域而不是一个学科中工作。

专业化已经被今天的知识领域排除在外,知识视野也扩大到新的经验领域和现象领域。新领域中不断增加产生出新的知识范畴,它们填充在已有学科之间,渗透进了认知结构本身,使得这个时代的秩序趋于多元而不是统一[10]。当边界跨越已经成为知识生产过程的一部分时,教与学、研究与学术以及服务工作不再是一个外围事件,它们把学科内部与外部密切相连。

高等教育研究迅速成长难以逃脱大环境的裹挟,与其他学科紧张有序地进行边界作业,从理论提出到实践的合法化,再到对其实施结果作出评价,从借鉴研究工具、方法,到形成新的混合学科, 每一种活动的性质都包含在边界划分与混杂性的关系中。

帕克森曾用力度和亲密度两个术语对学科借鉴关系进行分类。他认为,借鉴有时对原学科没有影响,有时被彻底同化,总之当不同学科碰撞时,一种横向整合过程从理论讲就开始了。这一过程不断强化被视为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而改变了知识构造学。学科范畴的嬗变使领域界定变成了一个理论问题,而不是一个传统的协议事件,它规定了一个新的核心领域,暗示出一种新的劳动分工,重新配置资源,重新规划体制结构,重新界定认识论和本体论前提[11]。目前,高等教育研究正是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在它的非学科性道路上“闲庭信步”。

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性”受到“重创”,圈内人与学科之间形成的历史契约逐渐变得松散。学科互涉进程对学科建制的封闭性产生了不可预料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不同领域的人被吸引到高等教育研究中来,这些人改变着高等教育研究的取向, 知识发现的竞争愈发激烈,由专家主导的文化陷入危机之中,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性合法地位“摇摇欲坠”。

然而,回到知识能被包容进去的传统分类是不可能的,但这又不是一个学科互涉研究取代的传统系科的问题。更可能的是,高等教育研究边界继续存在,但里面蕴含着一个永恒的危机,一个已在努力吸收新的文化研究的危机。

高等教育研究的跨学科领域项目是在回应———有限地回应———实践的需求,即直接服务于感兴趣的发起人及有支付能力的赞助者。这些学科互涉回应不是由于学术思想演变的内在需求而出现的……其直接本质在于惯例而不是对其时代需求的敏感[12]。不难发现,这里隐藏着一个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即如何才能更好地摆脱狭隘的局部兴趣,这些兴趣使环境、教育问题和其他混合范畴成为一种更具竞争性的特殊兴趣,而不是一般的兴趣呈现。比如,研究者觉察到了知识结构不适度的地方就应改变这种流行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领域。

高等教育研究的“非学科性”从一种思想发展成一系列复杂的活动,包括其主张、活动和结构,它是对正统的挑战,是变革的力量。现在,它是学术意识的一部分。“非学科性”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但真正在制度化背景下实现它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知识正日益学科互涉的论争引起了公众的反响,尽管高等教育研究愿意恪守自己的领域。“界定一门学科与其相关的邻近学科的关系的过程本身意义有限,而且,应当被仅仅视为解决其他更基本问题的初步开端而已。毕竟,学科边界并不是仅仅作为地图上的一条条边界而存在:它们表示各自所拥有的学科地域,这些学科地域可以慢慢被蚕食掉、被殖民化和被重新分配。”[13]其实,学科分类只是一种社会性建构。有的学科防护松散, 来去自由,因而所有学科边界中存在较多的越界行为。高等教育研究向其他领域一样,边界在最近几年也发生了变化。政府对高等教育干预更多,对高等教育研究行动的要求、经费支持方面的压力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等都导致了这种变化。这种变化改变了与其他学术领域联系的方式和一些思考方式。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仍然存在争议。比较教育家奥利维拉也曾有这样的论断:“一个教育家并不像科学家那样容易被接受,除非他接受过其他学科领域的正规训练。”[14]很明显,高等教育研究就更难得到这种学科地位。实际上贴有“高等教育研究”标签的学术部落既是一个有个体与机构自愿组成的学术团体,又是一个非常松散的由单个人组成的群体。它与其他学术部落发生关系,导致交互影响的混合产物。

众多的学者进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从不同的立场关注高等教育系统发展,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必然更加丰富。在某种程度上,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丰富”可能在许多方面会导致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缺少内在的生机和活力,缺少进一步发展的理论空间。高等教育学本身话语的长期被忽视,来自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往往会成为专门领域的专家,如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社会学等领域。

学科知识过度专业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学科分化以“高度综合”姿态登场,产生了名目繁多的学科。相应的,学科的内涵和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 “广泛的学科性和多学科性都可以被看做某种程度上的非学科性。”[15]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包含着一定的非学科思考。用经典学科的标准把高等教育研究排除在学科门外。社会学学者研究高等教育,其研究成果是社会学的成果;同理,经济学学者研究高等教育,其研究成果是经济学的成果,这种其他学科学者所展开的高等教育研究,根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跨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仍然是单一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甚至不是“高等教育研究”,而是社会学研究、经济学研究等。

“教育研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领域和学科的发展”,它们的作用在于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或方法论服务。“教育研究课题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它们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庞大结构体系,单单在一个学位培训项目里包括这些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16]无论是从中外高等教育研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还是从现代高等教育研究涉及的问题领域来看,未来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要靠不同学科之间的跨学科交流生产出新知识来补充力量。

此外,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学科背景、职业背景的广泛性在“非学科性”上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这些人员来自不同学科领域,加上丰富的实践经历,高等教育研究形势“一片大好”。但是众多人员的参与,因为缺少基本学术范畴、学术规范而形成的庞大规模出现了“泛化”现象。学科发展应适应当前的学术大环境,高等教育研究不能刻意去追求,它自身的复杂性证明了“非学科性”的主导地位。高等教育研究的使命变化应当服务于公共利益,而不应主要建立在学科声望阶梯上晋级的抱负。

参考文献

[1]王建华.高等教育作为一门学科[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2]胡建华.潘懋元先生之于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2010,(8).

[3]谢彦红.复杂性思维视野下的高等教育管理[J].当代教育科学,2010,(19).

[4]霍利.理解高等教育中的跨学科挑战与机遇[M].郭强,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15-17.

[5][13]比彻·特罗勒尔.学术部落及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9.63.

[6]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9.

[7][9]泰希勒.高等教育研究:一个多学科研究的案例[J].叶赋桂,译.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1).

[8][10][11][12]克莱恩.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M].姜智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275.71.102.113.

[14][15]贝磊.比较教育的学科性、跨学科性及非学科性[J].肖玉敏,译.全球教育展望,2004,(9).

3.中山大学学科性公司管理办法 篇三

摘 要 融资性担保公司是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出现的非银行地方性金融企业,提供专业的担保产品,如何确保担保产品的安全与利益,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探讨风险管理的内涵,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定义、特点、意义我国目前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问题、解决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 融资性担保公司 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内涵

融资性担保业务流程分为:担保调查与信用分析,担保审查与担保办理,保后管理。融资性担保业务流程管理实质就是风险管理,以保证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的过程。融资性担保风险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风险,是指融资性担保担保公司在经营融资性担保产品中,由于事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或是未来的的实际情况变化与预测不相符,或使其实际的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从而导致担保公司蒙受经济损失或不获利,丧失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的可能性。狭义风险是指融资性担保公司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融资性担保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保费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由于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提供担保产品的金融企业,特别是担保产品的特点决定它对各种风险要严格控制与防范。

风险管理是融资性担保公司在提供担保产品时,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等方法,预测、回避、分散风险,从而减少或者避免经济损失,保证不发生垫款损失的行为。按照现在经验,可以分为非全面风险管理与全面风险管理。

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定义、特点、意义COSO委员会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受到该实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个人的影响,并应用在整个机构战略设施的过程。他被设计用于识别整个实体的潜在重大风险。他能组织的具体情况提供一个风险管理框架,并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指融资性担保公司各业务层次、各类型风险所进行的通盘管理,在对风险进行科学量化的基础上,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为核心,从而在内部实现对风险通盘管理,同时借助监管部门和市场力量的约束,形成一个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管者及市场的三位一体的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的特点是:

1.整体化的风险管理,对各种风险进行统筹管理;不是以各个部门为单位,对风险管理分割的分散化管理。

2.连续性的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纳入到时日常经营之中;不只是某时点的一定时段的风险管理。

3.全面的、大范围的风险管理;不是小范围、局部的风险管理。

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意义

1.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是融资性担保业务健康持续发展的监管需要

去年,我国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对担保公司进行整治,通过省金融办检验达标的,广东省共301家获得获得地方性金融許可证,这301家则取得与银行合作的 “通行证”,融资性担保公司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大举措。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整治,如何管理融资性担保公司,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是监管的重要工作,是确保融资性担保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2.融资性担保公司确保竞争力的需要

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提供担保产品的非银行金融企业,是高风险行为,是管理风险并收取超额利润的企业,风险管理的水平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是竞争的要求,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融资担保公司发展的基本保证。

3.融资性担保公司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需要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管理如何入手,是管理者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新生事物,所以目前大都分融资性担保公司处于非全面管理阶段,在探索管理经验,而全面管理是商业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自觉掌握全面风险管理精华,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三、我国目前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问题

1.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意识刚起步,处于处自发阶段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我国2010颁布《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进行规范管理,作为省级新设立的金融办公室不象银行监督委员是从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的,从成立之日就有大量成熟的监管队伍,而省级以下的金融办公室的组成人员,机构新,人员新,监管能力有待提高,而融资性担保公司又是以提供担保产品为主的金融企业,对其经营规律因出现时间短而未能掌握,所以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监管刚起步,处于自发阶段。

2.公司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与体系未建立

融资性担保公司行业在我国刚起步,公司对风险管理处理探索阶段,根本不可能按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设置组织结构与体系。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规模较大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有律师或注册会计师作为首席风险官,但并没有对风险管理提出理为科学的要求,担保不仅是法律问题或是财会问题,而是金融问题,金融是法律、会计等综合运用的有自己规律的专业领域,将风险视同法律问题或是财会问题,也误导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组织结构与体系的建立。

3.风险管理人才匮乏

目前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管理人才来源主要是有三种,一种是从银行退休人员,因为从银行一线人员挖管理人才是不可能的,这一类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但对风险管理的理论水平低,未能掌握科学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的知识,未能自觉的运用该知识指导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一种是从律师等法律界人士招聘作为风险管理人才,因为目前中国没有财税金融专业的律师,而多为通才,不能融合财会等经济实际状况,未能提交高效、简单、促进业务的风险管理措施;一种是注册会计师等财会界人士招聘作为风险管理人才,因为目前中国没有财税金融专业的会计师,为通才,不能融合法律而未能促进业务与风险管理并存的风险管理措施。担保业务属于金融行业,必须培养自己风险管理高级人才。

解决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理的现状的对策

4.加强监管力量与监管规划的建设

金融办公室的组成人员,机构新,人员新,未掌握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产品经营规律,风险监管刚起步,处于自发阶段。金融办公室监管人员要加强金融、财会、法律等综合技能的学习,多从银行等金融单位招聘精英,充实监管力量;根据目前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不同规模、发展历史、市场定位和担保产品策略等,适当引进全面风险管理观念和方法,制定系统的全面风险管理监管的规范,指导监管日常工作,使监管规划实用、高效,使担保业务健康发展。

5.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与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应当建立包括决策、实施、执行、和监督部门在内的自上而下的垂直化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构建一个严密、高效、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立直接对股东会负责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融资担保公司的各类业务以及各个部门的风险进行集中的统一管理,不要将风险管理分散由各业务部门单独负责。在操作层面上,对风险度大的岗位,设置与业务经理平等的风险经理,风险经理由风险管理委员会领导,负责对业务部门经营中所涉及的风险进行日常监测、评估、管理、和报告。风险管理人员实行垂直管理,确保风险管理的独立性。

6.完善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风险管理与内控制度是融为一体的,只有内控制度执行得好,风险管理才能落到实处。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主要是,一,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通过对风险的定性分析与定量测算,有效评价风险的状态与程度,为风险控制提供基本依据。二,健全内部授权审批机制,保证担保产品的安全与利益。三,完善岗位责任制,落实绩效考核制度。四,将风险防范作为内部审计监察的主要目标,实行风险评级制度,将内部控制作为提高全面风险管理的首要手段来抓。

7.培养全面风险管理的高端人才

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的识别、防范、控制和管理需要精通金融财会法律理论、数理统计、以及熟悉担保业务的高层次复合人才。因此,要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加强专业学习,全面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质,尽快培养和建立一支全面风险管理人才队伍。融资性担保公司要从成立之日就培养、挖掘、和储备符合条件的人才,并与绩效考核等薪酬制度相结合,保持人才稳定,不流失。加强培训,加大对风险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其风险控制能力,适用不断变化的业务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梅丽.广东融资性担保整结束,仅301家获牌.南方都市报.2011.4.11.

[2]赵志宏.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国金融出版社.

4.中山大学学科性公司管理办法 篇四

第1课:企业管理概览

第2二课:企业战略认知、企业战略认知(新)第4课 文化与班组团队管理

班组长角色认知

第5课《认识班组长》 第6课:班组基础管理 第3课 《管理沟通实务》

第11课: 班组建设与班组长管理实战 第15课:领导力与执行力打造 第16课 责任胜于能力

班组目标管理

第8课 班组计划与目标管理 第9课 班组质量管理 第10课 班组经济核算

第12课 班组安全管理、班组安全管理(新)第14课 班组绩效评估之工具

班组现场管理

第7课:班组现场管理:

第13课 班组设备与物料管理

班组长的基本素养

考试答疑库2011年

1.意识(判断)

潜意识是显意识能量的一万倍。这句话是否正确?

答:这句话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形容潜意识的能量大于显意识。这里的一万,和“白发三千丈”中的三千一样,都不是确指。

2.良好行为习惯(判断)

题目: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知识、技巧、意愿。答案是:错误。请问,为什么?

答:行为习惯的建立,只有知识、技能、意愿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不断的训练与反馈,直至该习惯所包含的动作及思维全部内化并自动化。

3.如何应对非正式小团体?

答:对待非正式小团体,尤其是消极的非正式小团体,是一件很让人棘手的事情。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以先借人员组合的方法让他们成为正式组织,把其小团体的利益和正式组织的利益紧紧栓在一起。假如做不到,或有较大的反复,就得采取行政措施,将其拆散,不能让他们成为一种消极的势力,以致影响正常的工作或污染健康的空气。

4.6S-整顿(单选)

将需要的东西按规定的位置摆放,属于6S中的()?A 整顿,B整理。答案给的A,有点不理解,请教一下

答:整顿是将现场经过整理留下来的物品有条理地定点、定容器与定量放置,使工作场所一目了然、需用之物随手可取,方便寻找、消除找寻时间、营造一个整齐的工作环境。整顿的要点是随手可取、节省时间,而整理时清除杂乱、腾出空间。详细的您可以查阅“课程讲义”中的第四章 班组现场管理——第二节

现场管理的最佳组合-定置管理,也可以查阅班组现场管理的课程。关于6s 的具体界定,如下所述:

整理(SEIRI)——将工作场所的任何物品区分为有必要和没有必要的,除了有必要的留下来,其他的都消除掉。目的:腾出空间,空间活用,防止误用,塑造清爽的工作场所。

整顿(SEITON)——把留下来的必要用的物品依规定位置摆放,并放置整齐加以标示。目的:工作场所一目了然,消除寻找物品的时间,整整齐齐的工作环境,消除过多的积压物品。

清扫(SEISO)——将工作场所内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清扫干净,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的环境。目的:稳定品质,减少工业伤害。

清洁(SEIKETSU)——维持上面3S成果。

素养(SHITSUKE)——每位成员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遵守规则做事,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也称习惯性)。目的:培养有好习惯,遵守规则的员工,营造团员精神。

安全(SECURITY)——重视全员安全教育,每时每刻都有安全第一观念,防范于未然。目的:建立起安全生产的环境,所有的工作应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下。

因其日语的罗马拼音均以“S”开头,因此简称为“6S”。5.企业文化的关键指标

答:①个人拥有独立自主权的程度;②对员工冒险的容忍程度;③设定目标与绩效结合的程度;④各部门彼此协调运作的程度;⑤经理人支持员工的程度;⑥规章与制度多寡的程度;⑦成员对整个组织的认同程度;⑧薪酬与绩效结合的程度;⑨允许员工公开争执与批评的程度;⑩内部沟通受到职权层级限制的程度。

6.分解工作目标的特点(单选)

班组长为员工设定的工作目标应该是()。答案是B:具体、可考量的、挑战性的、重在结果达成、限定完成时间,我觉得好像是C:具体、可考量的、可以实现的、现实的、限定完成时间,麻烦老师确定一下,究竟是哪个答案,谢谢.答:正确答案为B。工作目标应具备SMART五大特点,即:S,工作目标是准确界定的,组员对要达到的目标要明确而清晰;M,指的是工作目标是可量、可评价的;A,工作目标是双方认可的;R,是指工作目标应是可达到且有挑战性的,也有人认为是重在结果达成,没有达成结果就要因此而承担责任;T,工作目标应明确规定最后的期限,即完成时限。

7.健康冲突特征(单选)属于健康冲突特征的是(B)。

A. 理想性B.建设性

C情绪性

D破坏性

该题如何解答?

答:正确答案是B建设性。作为一个组织应该有一定的冲突,如果这个组织一点冲突都没有,这个组织的生产效率实际是会很低的,隐藏了很多暗含的问题。当然,咱们别开会的时候打死架,那就变成了破坏性的冲突,所以一定要保证相互之间的冲突是建设性的,只要这个冲突维系在建设性的水平之内,对组织是最有益的。

8.定量考核指标

定量考核指标主要包括()。

A、数量与质量

B、成本及费用

C、时间

D、人的反应 答:正确答案为ABCD。

详细内容可以查阅课件《班组绩效评估工具》第三讲——第二节 考核指标的确定思路(1)

9.班组长是管理者(判断)

班组长是企业的生产管理者。这句话是对的还是错的?

答:班组长一般都没有脱离生产经营岗位第一线,但作为一名班组长,自从担任了这一职务起,就已经跨入了管理者的行列。区分管理者和非管理者的主要标识之一是:是否协调他人的工作。班组长的职责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管理,二是人员管理。所以,这句话是对的。

10.TPM理念(判断)

全员生产力维护(TPM)的基本理念是:通过提升员工素质,达到提高设备运作效率和品质,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整体的运作效率。

答:这句话是对的。TPM,“追求生产作业系统效率最大化”; TPM的操作实践追求:设备的零故障。设备的可靠性和设备的运作效率同等重要,甚至更甚于设备的运作效率。

11.点检准备的要求(多选题)

下列关于班组点检准备的要求,正确的是()。

A定点和定项;B.定标和定周期;C.定法和定人;D.定表单和定记录 正确答案:ABCD。这一多选题的答案包括C项定法和定人,但在《班组现场管理》的作业题答案中不包括C项定法和定人,而且在串讲中“班组点检准备的要求:定点、定项、定标、定周期、定表单、定记录。”也不包括“定法和定人”,请老师解答,谢谢!

答:您好!正确答案为ABCD,详细的可查阅课件《班组现场管理》第三讲——第八节 点检准备。

作业题答案本身就是ABCD,与模拟答案统一。请核查。

12.管理者面对部下应站在谁的立场上?

管理者面对部下应站在代表督导者的立场上,用领导者的声音说话。答案:正确。在认识班组长课程里,说的是管理者在面对部下时应站在企业的立场上,而不是督导者的立场上。

答:管理者在面对员工的时候代表的是企业的利益,是站在企业的立场上,督导者也是如此。所以“管理者面对部下应站在代表督导者的立场上,用领导者的声音说话”,这里,督导者、领导者都是企业的代表,代表的都是企业的立场。

13.权变管理是什么?如何来回答权变管理理论?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怎样实际运用权变理论?难道说经常性的修改既定的方针政策?有什么样的实施原则和方法?怎么样才能找到最合适的管理?

答:李老师在课程中和大家讨论的 “权变领导理论”,详见课程第五讲-班组长的工作方法之第九节-学点权变理论。关于权变管理理论的解释如下所述:

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没有绝对最好的东西,一切随条件而定”。它力图研究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

该理论的最大特点是:①它强调根据不同的具体条件,采取相应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管理机制。②把一个组织看作是社会系统中的分系统,要求组织各方面的活动都要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

权变理论同于《周易》,有变也有不变,相互转变。不变的是原则、目标、宗旨等,应该不断变化的是手段、计划和具体措施,跟随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顺势而变,而且不要走极端,要掌握各方利益平衡的技巧,在合情与合法之间平衡找到合理的方法。

14.如何理解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答: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决定了企业战略。所以,企业战略的重要来源就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同时,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决定了企业战略的走向。

15.什么是企业战略管理?

答:从广义上来说,企业战略就是企业为之奋斗的终点目标与公司为达到它们而寻求的途径的结合物。从狭义上来说,企业战略是企业目前的和计划的资源配置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该模式表明企业将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企业战略是企业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属宏观管理范畴,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系统性、风险性六大主要特征。

详见课程第一节“战略是什么”。

16.请问辅佐上司的八个原则是什么?

答:保持恰当期待,主动解决问题,明确上级意图,绩效伙伴关系,不把问题推向领导,主动承担责任,主动与领导沟通,善意和委婉提醒。

17.与上级谈话时,怎样进行眼神的交流,尤其在批评的时候,领导直视的时候该怎么回应?

答:管理学中有个基本原则:一切答案都是情境的。所以没有确切答案告诉我们对于这样的问题,怎么做一定会有预期的结果,要根据实际情境具体判断和调整。这个问题的情境描述太具体,所以即使去回答这样的问题,答案也会有局限性和简单化倾向。

要根据领导个人特质、当事人和领导关系亲疏、实际谈话内容以及领导情绪表现来判断采取何种应对策略,仅仅这几个情境因素带来的实际情境变化就有无限可能。但基本原则是要表现诚实、一致、注意力集中,认可领导谈话内容和情绪,一般情况要注视领导,在眼神触碰时做出点头、微笑的动作,但在受到批评并直视时尽量不要直视领导,否则有挑衅之嫌。

18.经常遇到这样的下属,安排工作唯唯诺诺,干活死气沉沉,什么都努力干,什么也干不到位,怎么才能调动积极性,怎样改变这种现状? 答:这样下属基本上可以归结为成熟度较低的下属,建议您首先排查一下,他/她是否具备了完成任务的知识、技能,如果没有就要通过培训、传帮带、个别指导等方式教会他/她。如果不是这个原因,您可以考虑用命令的方法来领导,把他/她所要干的工作形成标准程序,并用量化的考核指标考核,达到标准就奖励,没有完成则设立惩罚制度。如果您经常遇到这样的员工而苦于不知解决方案,那么很有可能是组织本身的标准化工作不到位造成的。

19.管理技能中的“决策技能”可以说成“概括技能”吗?

答:管理者需要的三种技能是由technical skills、human skills、conceptual skills翻译而来,其中conceptual skills有的地方译为“概括技能”有的也译为“决策技能”。

关于管理者的三项基本技能的具体涵义,如下所述:

管理者需要三种基本的技能或者素质,即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s)是指熟悉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诸如工程、计算机科学、财务、会计或者制造等。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这些技能是很重要的,因为他们直接处理一线员工所从事的工作。

人际技能(human skills)也是很关键的,具有良好人际技能的管理者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热情和信心,这些技能对于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是必须的。

概括技能(conceptual skills),概括技能是管理者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并作出决策的技能。运用这种技能,管理者必须能够将组织看作一个整体,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想象组织如何适应它所处的广泛的环境。尤其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这种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20.请老师详解七大浪费?

答:七大浪费包括:

1、不良改正的浪费

2、制造过多的浪费

3、加工过剩的浪费

4、搬运的浪费 5库存量过多的浪费 6等待的浪费 7动作的浪费

21.让员工决定班组编制制度内容,我个人认为这个不妥,有点偏离现实方向。

答:让员工决定班组编制制度,并不是讲全权由员工决定,而是说员工参与班组制定的形成。在一个优秀的、成熟的班组里,班组制度一般由班组长、上级领导、班组成员代表拟定初稿,然后试行,在实行过程中根据班组成员的反馈进行修改和调整,并逐渐完善之。

22.质量改进的八个步骤是什么?

答:质量改进的八个步骤是:

1、现状调查;

2、原因分析;

3、要因确认;

4、制定对策;

5、实施对策;

6、效果检查;

7、标准化和巩固措施;

8、遗留问题和下步打算。

23.我认为奖金也应该是一种激励因素,不是吗?

答:超出预期的额外奖金,是对工作的认可,是一种激励因素。但并不是所有类型的奖金都是激励因素,预期之内的奖金是一种保健因素,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24.实现激励式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目前企业的现状,激励管理往往不如功利式管理收效快和明显,企业和班组如何有效地进行激励式管理? 答:应该建立全面激励系统,覆盖马斯诺理论的五个需求层次,将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巧妙地结合起来,不可偏废一端。而且必须注意到,物质型短期的功利奖励是有边际递减效应的,短期内不错,但过一段时间就不行了,而且逐渐会效果愈差、依赖性愈强。班组激励管理应该加强“激励维生素”。即关注、欣赏和肯定员工的工作价值,一线班组内激励管理的最大关键是一线主管要时时刻刻关心欣赏员工、肯定员工的价值,体现在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中。

25.对于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员工怎样管理? 答:这样的下属基本上可以归结为成熟度较低的下属,对于这样的下属要把他所要干的工作形成标准程序,并用量化的考核指标考核,达到标准就奖励,没有完成则设立惩罚制度。如果您经常遇到这样的员工而苦于不知解决方案,那么很有可能是组织本身的标准化工作不到位造成的。

26.请问跨单位的上下级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制约手段时如何有效提高团队的工作绩效?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答:1.以客户定单或业务流程为导向,把跨单位的各部门的业务流程图、相互关系画出来,找出上下游的关系,明确内部客户和内部服务者。2.明确各部门给内部客户提供内部服务的具体职责、绩效的衡量标准,定期由内部客户进行考核。3.建立企业信息化系统,如OA办公系统等,各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透明,充分利用“工作联络单”,限期检查。

27.什么是拉式激励?

5.中山大学学科性公司管理办法 篇五

1.性质

北京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包括企业管理、会计学、管理科学、电子商务、物业管理五个二级学科,实行统一命题。《管理学综合》是报考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之一。该门课程以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为了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试考生的管理学基本知识以及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并便于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了解考试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2.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较为全面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应用管理学的基本思想和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3.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4.试卷结构

试卷满分为150分。内容及题型结构如下

(1)内容结构:管理基本知识90分;实际问题分析60分(2)题型结构: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案例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论述题(共20分)

5.主要参考教材

[1]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 玛丽•库尔特(Mary Coulter)著, 刘刚,程熙鎔,梁晗译者.工商管理经典译丛:管理学(第1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

[2] 高闯.管理学(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6.考试内容 考试范围为管理学的基础知识,涉及面较广。要求考生掌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内容,并加以灵活运用。主要测试考生运用管理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察要点:(1)管理与管理者

管理的含义、管理的特性、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要素、管理学的重要性;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的作用。

(2)管理思想的演进

中外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泰罗、法约尔和韦伯的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及评价。行为科学理论阶段:霍桑实验及梅奥的结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X-理论—Y-理论等。管理科学理论、管理理论的丛林阶段、最近20年来管理学的趋势、以及管理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3)决策

决策的含义和特征,决策的类型与基本特点,决策的影响因素,决策的过程,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的理论假设,决策的主要方法。

(4)管理的社会责任和道德

管理道德与经济效益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及其重要性,绿色管理与可持续性。

(5)管理的环境

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全球环境,员工的多样性,管理变革。(6)计划

计划的概念,计划类型,计划编制过程,计划的方法;目标管理内涵、基本思想和实施步骤;战略管理的概念、制定战略管理的基本程序,企业远景和使命陈述的内容结构及其内在关系,各种战略选择的基本原则。

(7)组织

组织的含义和特征;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部门化、集权与分权等;组织结构类型:直线制、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组织文化的含义、类型和功能。(8)激励

激励的含义,激励理论:需要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的要点及其应用。

(9)领导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和联系;领导方式及其理论:管理方格理论、权变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等;沟通的含义和作用:沟通的特点、沟通过程、沟通的障碍及克服、倾听的作用。

(10)控制

控制的含义、步骤及其重要性;控制的类型:各种控制的内容、方法和优缺点等;控制的有效前提和要求;控制的过程:制订标准、衡量绩效和采取行动;控制的方法:财务控制、预算控制、审计控制等。

(11)综合分析能力

6.融资性担保公司考核办法 篇六

担保公司考核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全区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管,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内蒙古自治区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自治区金融办”)颁发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

第三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考核是指依据《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内蒙古自治区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等有关规定,按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进行考查和审核,确定其是否有资格继续从事融资性担保经营活动的制度。

第四条 各盟市金融办是辖内融资性担保机构日常监督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提交的考核材料和日常监管记录,实施对辖区内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考核,并报自治区金融办备案。盟市金融办也可以委托旗县 —2—

金融办对当地旗县范围内的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考核,但应由盟市金融办出具考核意见。

融资性担保公司分支机构由所在地盟市金融办负责考核。

自治区金融办对自治区级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考核,对各盟市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考核工作进行督导和验收。

第五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于每年2月底前向所属盟市金融办提交考核材料。当年设立不满6个月的融资性担保公司,自下一起参加考核。

第六条 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考核实行量化评分管理方式,内容包括:经营场所和人员情况(10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10分);业务开展情况(15分);依法合规经营情况(40分);接受监管情况(25分),五项总分为100分。每个机构初始赋分100分,根据考核项目扣减相应分值。

第二章 考核程序及主要内容

第七条 考核程序: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开展考核自查,准备相关材料;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向盟市金融办提交考核材

—3—

料;

(三)盟市金融办审查融资性担保公司考核材料, 并指派2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核查。

(四)盟市金融办出具融资性担保公司考核报告,报自治区金融办备案。

(五)由自治区金融办负责考核的担保公司,报自治区金融办审查。

第八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提交以下考核材料: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情况报告书;

(二)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三)融资性担保公司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工商登记基本情况表》(含变更记录表)和《注册资本变更对照表》、组织机构代码证副本复印件以及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以上复印件需加盖担保公司公章);

(四)经金融办认可的具备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的符合审计要求的审计报告原件(须逐页加盖会计师事务所公章);

(五)本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证明(包括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授信批复文件、担保合作协议和经金融机构确认加盖公章的担保业务明细等);

(六)本资金使用情况报告,包括资金来源、资本金构成、货币资金(现金、银行存款)、存出保证金余额汇 —4—

总表、年末货币资金银行对帐单、与股东资金往来情况等;

(七)证明公司经营场所、人员情况的照片或声像资料;

(八)上一考核报告复印件;

(九)金融办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九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分支机构参加考核,除应提交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其所隶属担保公司已通过上考核的文件复印件。

第十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本经营情况包括以下内容:

(一)公司概况,内容包括公司简介,组织架构、分支机构设置及高级管理人员情况,合作的金融机构等;

(二)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制度;

(三)信息披露,包括信息披露情况,风险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接受金融办检查和整改等情况;

(四)公司经营及融资性担保业务情况。累计担保额10695、新增担保额2650、在保责任余额2650,新增代偿额500、代偿余额400,准备金提取情况按实际比例提取,担保业务放大倍数、融资性担保业务放大倍数,担保代偿率、代偿回收率、担保损失率、拨备覆盖率等主要经营指标;扶持中小企业、涉农涉牧企业、重点工业开发区(园区)及开发区企业情况;享受各项优惠和扶持政策情况。

第三章 考核评分标准

—5—

第十一条 经营场所和人员情况(10分)

(一)营业场所(本项5分,累计扣分超过5分的按5分计算)

1.经营场所达不到正常开展担保业务经营条件的扣5分;

2.担保公司的营业场所与营业执照、许可证不一致的扣2分;

3.未在营业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的扣1分;

4.未悬挂“严禁非法集资、严禁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警示牌,并公布处置非法集资监管部门举报电话的扣2分。

(二)人员情况(本项5分,累计扣分超过5分的按5分计算)

1.公司人员配备不齐全扣2分;

2.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不符合法律法规和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每有1人次扣1分。

第十二条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情况(10分)

(一)公司治理结构(本项5分,累计扣分超过5分的按5分计算)

1.公司章程内容不完备,设计不合理的扣1分; 2.未能执行《融资性担保公司公司治理指引》(银监发 —6—

〔2010〕99号)要求,建立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为主体的组织架构,并对各主体之间相互制衡的责、权、利关系做出制度安排的扣2分;

3.议事规则不完备,未完整保留相关会议纪要等资料的扣1分;

4.未制定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扣1分;

5.未建立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制定绩效评价标准或程序的扣1分。

(二)内控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本项5分,累计扣分超过5分的按5分计算)

1.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统计和业务档案管理不规范,未能真实、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业务情况的扣5分;

2.各个部门和岗位没有正式成文的岗位职责说明和清晰报告关系的扣1分;

3.没有规范项目受理、评审、审批、签约承保、保后监管、代偿、追偿等全部业务环节的工作流程、操作标准和运行规则的扣2分;

4.公司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的扣1分; 5.未建立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制定应急管理预案,建立健全重大风险事件报告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的扣1分。

第十三条 业务开展情况(15分)

(一)获得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后,未开展融资

—7—

担保业务且未与银行签订合作协议的扣15分。获得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后,与银行签订正式合作协议,但未开展融资担保业务扣12分。

(二)担保业务规模(本项9分)

1.已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年末融资性担保放大倍数为1倍以下的,扣9分;

3.已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年末融资性担保放大倍数为1倍(含)以上2倍以下的,扣6分;

4.已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年末融资性担保放大倍数为2倍(含)以上3倍以下的,扣3分;

5.已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年末融资性担保放大倍数为3倍(含)以上的,不扣分。

(三)业务质量和风险防范措施(本项6分)累计融资性担保代偿率在2%以上,融资性担保损失率在1%以上,每有一项扣3分。

第十四条

依法合规经营情况(40分)

(一)担保费的收取。融资性担保公司收取的担保费,违反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的,每笔扣1分。(本项5分,累计超过5分的按5分计算)

(二)关联交易的控制。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母公司或子公司提供融资性担保的、为其它关联企业担保未在审计报告中单独陈述的,每有一项扣5分。(本项5分,累计超 —8—

过5分的按5分计算)

(三)担保集中度风险控制。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超过净资产10%,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超过净资产15%,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单个被担保人债券发行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超过净资产的30%,每发生一项扣4分。(12分)

(四)担保放大倍数控制。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年末融资担保责任余额超过净资产10倍的,扣4分(4分)

(五)准备金计提。不按规定比例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担保赔偿准备金的,每发生一项扣2分。(4分)

(六)资本金运营控制。融资性担保公司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其他应收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其他投资(除国债、金融债券及大型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信用等级较高的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外)总和超过净资产20%的,每超过1个百分点扣0.5分。(本项10分,累计超过10分的按实际分值扣减)

第十五条

接受监管情况(25分)

(一)未按时向各级金融办报送各类统计报表、经营报告、财务会计报告、合法合规报告和资本金的运用情况,数据和信息未达到真实、准确和完整要求的,每发生一次扣2分。(本项5分,累计扣分超过5分的,按5分计算)

—9—

(二)公司在变更名称、股权、注册资本、住所、组织形式、章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发生分立、合并等方面事项未经自治区金融办审批核准的每发生一项扣4分。(本项8分,累计超过8分的按8分计算)

(三)融资性担保公司不按规定进行信息披露和重大事项报告的扣4分。(4分)

(四)对金融办责令整改的违规事项拒不改正的扣4分。(4分)

(五)未接入全区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系统的扣4分。(4分)第十六条 凡是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融资性担保公司,考核一律实行“一票否决”,视为考核不合格。

(一)有严重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包括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受托发放贷款、受托投资以及从事非法集资活动等;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虚假出资或抽逃注册资本的;

(三)拒不参加考核的;

(四)拒绝接受金融办日常监管的;

(五)领取营业执照后两年内未开展融资担保业务的;

(六)自治区金融办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章 考核工作的实施

第十七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提交的考核材料齐全、—10—

内容完整的,监管部门应当受理,并出具受理通知书。

提交的考核材料不齐全或者内容不完整的,监管部门不予受理,并出具载明不予受理理由的不予受理通知书。

第十八条

监管部门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之内完成对融资性担保公司提交的考核材料有关内容的审查。

第十九条 考核得60分以上,视为考核合格,由盟市金融办出具考核合格通知书。

第二十条

考核得分为60分以下或发生“一票否决”类问题(本办法第十六条所列)的为考核不合格。考核不合格的由盟市金融办出具考核不合格通知书。

第二十一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考核工作应当在每3月底前完成。各盟市金融办应当在考核工作结束后15日内,向自治区金融办提交工作报告,并附所有融资性担保公司考核报告、评分表、考核结果通知书,以上材料胶订成册。

第二十二条 考核结果运用。考核结果将作为融资性担保公司增资扩股、扩展经营范围、设立分支机构和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推荐以及享受各项扶持政策等的主要依据。考核不合格的,报自治区金融办注销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并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等。

—11—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公司制以外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考核,参照本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中的业务数据统计指标执行《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融资性担保行业统计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10〕80号)统计口径。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执行。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金融办负责解释。各盟市金融办可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报自治区金融办备案。

附件:1.融资性担保公司考核报告书 2.融资性担保公司考核材料受理通知书

3.融资性担保公司考核材料不予受理通知书

4.融资性担保公司考核合格通知书 5.融资性担保公司考核不合格通知书 6.融资性担保公司考核评分表

—12—

附件1 关于对××融资性担保公司

××考核报告书

自治区金融办: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融资性担保公司考核办法(试行)》,我市组织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了考核。现将考核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核的组织实施

说明考核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情况。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基本情况 简单描述公司基本登记信息。

三、经营场所和人员情况

按《考核办法》第十一条的要求进行描述,并评价得分情况。

四、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

按《考核办法》第十二条的要求进行描述,并评价得分情况。

五、业务开展情况

按《考核办法》第十三条的要求进行描述,并评价得分情况。

—13—

六、依法合规经营情况

按《考核办法》第十四条的要求进行描述,并评价得分情况。

七、接受监管情况

按《考核办法》第十五条的要求进行描述,并评价得分情况。

八、考核结果

××融资性担保公司××审查得分××分,考核结果为合格(或不合格)。

审核人签字: 审核负责人签字: 盟市金融办盖章: ×年×月×日

—14 —

附件2

考核材料受理通知书

考核 受字[ ]第 号

经审查,提交的考核材料齐全,内容完整,我办决定予以受理。我办将在15个工作日内对考核材料进行审查,请在15个工作日后查询审查情况。

(印章)

****年**月**日

—15—

附件3

考核材料不予受理通知书

考核 不受字[ ]第 号

经审查,你公司提交的考核材料存在以下问题,我办决定不予受理: □ 材料不全,还缺:

□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情况报告书 □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融资性担保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

□《工商登记基本情况表》(含变更记录表)□《注册资本变更对照表》 □组织机构代码证副本复印件 □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符合审计要求的审计报告 □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证明 □本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上一已通过考核的文件;

□ 分支机构所隶属的企业通过本考核的文件 □。

□经营报告书内容不完整:

。请在此通知下达5个工作日内(即 月 日前)提交齐全而且内容完整的考核材料,逾期将承担不按照规定接受考核的责任。

(印章)

月 日

—16—

附件4

融资性担保公司考核合格通知书

()融资担保考核字[ ]第 号

经对你公司考核材料进行审查核实,并参照上日常监管情况,你公司考核合格。

盟市金融办(公章)

年 月 日

附件5

—17—

(格式一)

融资性担保公司考核不合格通知书

()融资担保考核字[ ]第 号

经对你公司考核材料进行审查核实,发现你公司有如下严重违规问题:

1、2、„„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融资性担保公司考核办法(试行)》 第十六条“一票否决”的规定,你公司考核不合格。

盟市金融办(公章)

年 月 日

—18—

(格式二)

融资性担保公司考核不合格通知书

()融资担保考核字[ ]第 号

经对你公司考核材料进行审查核实,并根据上日常监管情况综合评分,你公司未达到60分,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融资性担保公司考核办法(试行)》第 条规定,考核不合格。

盟市金融办(公章)年 月 日

—19—

(格式三)

融资性担保公司考核不合格通知书

()融资担保考核字[ ]第 号

你公司未在规定时间内参加考核,经催办后,仍未在规定期限内上报考核材料,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融资性担保公司考核办法(试行)》第 条规定,考核不合格。

盟市金融办(公章)

年 月 日

7.中山大学学科性公司管理办法 篇七

关键词: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管理,改进策略

融资性担保公司是指依法成立的, 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着贷款担保、票据承兑担保、信用证担保、 贸易融资担保及其他融资性担保业务。 我国自金融危机以来,地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潜在金融风险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地方政府对其监管也变得较为严格。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融资性担保公司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一旦财务监管出现缺失,就会导致一系列融资担保风险,逐渐演变为金融风险,甚至地方财政风险。 为此,加强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管理现状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财务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被担保企业提供的财务等资料审查不严

从目前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相对较慢,很多企业存在资金问题,为了使企业得以持续发展,就会向银行申请融资并要求担保公司提供担保。 然而,一些企业为了能够较快的得到资金,就去弄一些虚假担保材料,编造会计数据。 将这些材料递交给担保公司的财务人员进行审查时,由于对各个行业的财务数据、担保物价值不够熟悉,难以对担保材料进行较好的核查,从而造成潜在的担保风险,进而影响担保公司的整体财务质量。

(二)缺乏财务风险控制意识

大多数融资性担保公司没有对财务管理进行足够重视, 或者是对财务风险视而不见,热衷于担保业务之外的高风险、高收益活动。 如挪用客户保证金或利用关联企业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用于高息放贷和高风险投资,导致融资担保公司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财务问题。

(三)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

担保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财务、法律、审计及金融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也就表示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性人才。 而实际上,我国的融资担保公司大多成立时间不长,专业的担保人员较为匮乏,更别说熟悉担保业务的专业财务管理人员。 目前,对于很多财务管理人员而言, 只要能够对担保公司的财务状况、 经营情况等能够进行准确判断就可以,对于存在的潜在风险大多没有预见性,导致担保公司往往承受较大的风险。

二、加强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管理策略

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除了从最基本的财务管理做起,还应对担保公司的财务管理进行改进:

(一)完善担保公司的财务管理体系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设置财务管理部门,配备专业财务管理人员,运用预测、计划、预算、控制、监督、考核、评价和分析等方法,合理筹集资金,有效营运资产,控制成本费用,规范收益分配,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努力实现持续经营和价值最大化。

(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合理规避财务风险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并定期聘请具有相应业务资格的中介机构开展外部审计。 构建以资本风险、集中度风险、流动性风险、资产质量风险、委托业务风险、关联交易风险、操作风险等为主要内容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遵循审慎经营原则,制定和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的权限、责任、程序、应急方案和具体措施,通过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等手段,适时调整和降低财务风险,使风险控制的内容和措施不断适应管理需要。

(三)加强担保公司的成本费用管理

成本管理是所有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成本费用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融资性担保公司正处于金融危机中,企业要想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降低资金风险,就必须实现科学的成本控制。 这就需要:对成本费用的开支及标准进行严格控制,对于没有经过授权批准的成本费用全部废除;对报销审批程序及标准进行明确及规范; 对业务费与办公费进行分类管理; 强化预算编制、成本执行及考核等;定期对控制成本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对业务宣传费、对差旅费及维修费进行监控等。

(四)充分发挥地方监管部门、银行的外部监督作用

地方监管部门, 特别是财政部门要对担保公司的财务风险及其营运情况进行监测,并实施财务评价,进行风险警示;银行等金融机构要从源头上对担保公司的资金运用进行监管, 杜绝担保公司发生与担保业务无关的资金往来,同时,防止担保公司为关联方提供担保违规套取银行信贷资金。

三、结束语

融资性担保公司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对社会融资问题、三农健康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并能够得到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为此,对其加强财务管理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从财务管理体系、财务风险控制、成本费用管理及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只有通过以上对策才能够确保融资担保公司得到可持续发展,提升市场占有率,最终提升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希望对后期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提供一些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周迎春.加强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管理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23):232-233

8.浅谈物理学科的探究性学习 篇八

从我们物理学科的特征来看,物理学科的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是密切相关的,这就很容易使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激发自身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当然也会使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尝试,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我们很多教师在新课改的形势下,经常采用的一种能激发学生主动性的教学策略。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师生在课堂上是平等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通力合作,共同来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对知识的陌生感就会降低,从而使学生们广泛、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身实践,全面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品尝参与的乐趣、收获的乐趣,从而感受物理之美。那么,在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在物理开放题中渗透探究性学习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学生的考查侧重点在逐渐发生着变化,由过去单纯的考查知识上升到更多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面上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转变观念,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的错误认识,坚持“授之以渔”,而不是简单的“授之以鱼”。

在这样的新要求下,我们教师要针对时代的要求,调整教学策略,务必要重视物理学科的开放性试题的练习价值。所谓的开放性试题是指以基本的物理学科知识为基础,但密切地联系实际生活,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灵活应用的能力,在2000年上海高考的试题中就有一道很典型的问题,试题的要求是:根据一名宇航员“漂浮”在地球外层空间的照片,要求学生根据照片展现的情景提出两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照片提供的情景和自己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联想,从中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其想象空间十分开阔,答案也是很开放的。大家都知道,上海地区是中国最早进行课程改革的先进地区之一,上海地区高考的高考命题方向,事实上也为我们物理教学指明了新的努力方向。

开放性试题出现的频率从近几年高考的出题状况来说,呈日益上升的趋势,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这与我们的新课改的理念是一致的,那就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学科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灵活渗透探究性学习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任课教师要在新课程的指导思想下,调整我们的课堂教学,把单一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主动调整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全新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大胆发言、组织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从而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对于我们物理学科来说,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要想提升学生自身能力,一定要鼓励学生课堂上的主动探究。我们必须以动态的观点来认识课堂教学,跳出预设,追求生成,构造学生自主探索的新模式。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如果课堂教学仅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不注重对知识技能的应用,那么我们的学生一旦遇到物理应用问题就会一筹莫展,无从下笔。因此,教师应多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中,从中获得感悟和体验,并逐渐形成善于思考、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从而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并通过探究来获取信息,整合知识,培养能力。

三、在社会实践中渗透探究性学习

国家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必须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更重视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探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能够克服传统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为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渠道。

四、在现实生活中渗透探究性学习

《物理课程标准》对体验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将课题学习列入物理学习内容,并列举了一些课题研究的实例。这些课题主要是从学生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要求学生以个人自主探索性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课题研究,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体验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经验和态度,发展思维能力,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课程下的物理课堂,我们要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责编 齐秋爽】

上一篇:去买菜小学作文下一篇:励志文章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