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远程教育建设情况报告

2024-10-11

现代远程教育建设情况报告(共8篇)

1.现代远程教育建设情况报告 篇一

关于全市现代农业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大丰人大·(2011-6-1 16:38:57)·

——2011年5月31日在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上

市人大农村工委 王连军

各位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5月上中旬,我委在常委会领导带领下,采取走访、座谈、视察、听取汇报等方式对全市现代农业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基本情况

(一)农业示范园区初具规模,高效农业的比重逐年增加。全市高效农业总面积突破103.2万亩,高效农业覆盖率达到73.7%。园区建设取得突破。全市已建成市镇两级园区27个,建设面积达2万亩,其中综合园区2个。丰收大地农业科技园区建成了种苗中心、组培中心和新技术示范中心。盐土大地农业科技园建成了海水蔬菜和耐盐苗木扩繁中心。今年全市农业示范园区新上项目达27个,投资7.7亿元。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全市设施农业面积13.45万亩,新增“一户一棚”设施农户近2万户,新增年纯效益2万元以上养殖户350户,新增百万元养殖小区8个,新增渔业设施渔业2万亩。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全市形成了高品质棉、优质弱筋小麦、优质啤麦、“双低”油菜、无公害大蒜、特色蔬菜等6大优势产业,建成三元杂交猪、家禽、山羊、毛兔、文蛤、条斑紫菜等10大养殖基地。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龙头带动功能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172家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96亿元,实现利税5.78亿元,出口创汇9311万美元,带动农户19万户,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我市的龙头企业带动了50万亩高品质棉、30万亩优质“双低”油菜、20万亩优质啤酒大麦、45万亩优质粳稻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培植了24家外向型农业龙头加工企业,2010年出口蔬菜3.2万吨,创汇1660万美元。通过招商,上海光明、广东温氏、黑龙江北大荒、南通金阳光、南通大富豪、北京中棉紫光等10多个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落户大丰,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农产品流通组织形式多样,市场交易日趋活跃。我市农产品流通业呈多元化发展格局,各类市场主体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批发)市场、农民经纪人。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消化本地农产品总额近30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27个,运销为主的158个,购销农产品总额4亿元;各类农产品市场35个,成交额8亿元;各类农民经纪人4万人,运销总额35亿元。各类农产品购销总额达7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2%。

(四)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各类保障机制逐步提升。科技支撑得到发挥。今年以来,全市园区建设共推广新品种36个、示范新技术12个。目前已有150个农产品注册商标,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已达75个,取得绿色食品认证证书48个,有机食品证书15个。大宗作物的农业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81%。土地流转成效显著。通过政策引导、服务推动、规范管理,采取转让、转包、互换等形式,累计流转土地面积55.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1%。土地规模经营面积74.55万亩,成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18个。农业保险基本全覆盖。目前已开办水稻、棉花、玉米、二麦、油菜、能繁母猪和高效农业以及农机等8个险种的初始成本保险,主要种植业承保面达90%以上,能繁母猪承保面达100%,保费总额突破3000万元(今年有望突破4000万元)。我市农民享受财政保费补贴累计达到6785万元,获理赔款累计达到4000万元,占全市保费总额的51%。

二、现代农业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难近几年来,我市现代农业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仍处在示范推广阶段,大面积推广还有很长的过程,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现代农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传统种养殖品种、方式占农业的比重还很大,引进的新品种新项目仍处于点上的试验示范阶段。对农产品生产过程及投入品的监管难以有效到位,农业标准化生产执行难。设施农业比重偏小,单体面积不大,农业集约化水平不高。

2、龙头企业带动力有待提高。农产品加工业规模普遍偏小,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不强。全市龙头企业中,一般粮油加工等初加工企业较多,产业链条较短。有影响力的品牌较少,对产业发展的整体带动作用有限。大多数企业与农户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密,订单生产与股份合作的少。

3、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大多市场没有仓储、制冷等配套,市场准入门槛低,缺乏有效的监管。农产品市场缺乏系统化的信息收集、整理、发布体系。由于缺少大型农业流通企业和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资金不足、管理不规范,因此农产品流通的集中度低、组织化程度不高。

4、现代农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大多基层农技人员只能作一般性的试验示范和技术指导,部分人员知识老化,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了解不多,服务能力有限。农村劳动力培训还流于形式,培训内容陈旧,培训课时不足。农产品检测中心尚未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农业信贷资金供给渠道狭窄,对龙头加工企业的贷款要求高,额度小。

三、对做好现代农业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推进力度,形成建设现代农业的浓烈氛围。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地位,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大力宣传中央1号文件精神,宣传中央、省、市各项惠农政策,做到宣传到位、落实到位。要通过电视、报纸、科技讲座、参观示范等多种形式宣传发展现代农业典型,强化示范引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到现代农业的建设中来。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构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格局。要按照“高效的种植(养)业、发达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完善的服务业”思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要加快高效农业的建设。认真做好市、镇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以企业运作方式经营园区;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转化机制,以科技性体现园区的示范性,力争达到“对外开放、对内辐射”的功能。要加快设施农业的发展,进一步调优农业结构,提升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建设。要认真做好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详规,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着力引进知名大型农产品加工和物流企业,尽快形成优势产业集群。要逐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切实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培大育强现有龙头企业。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战略,以大富豪集团、温氏集团、木材加工等重大项目落户为契机,做大做优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提升我市农产品深加工水平。三要加快农产品流通业建设。要按照“接轨大都市、融入大流通”的思路,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科学规划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对现有的农产品市场要逐步进行升级改造,因地制宜地培植专业市场、田头市场和综合市场,加快富民农产品市场建设,力争早日运行,提高我市农产品流通率。要鼓励支持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进入流通领域,提高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快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强化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发布,鼓励开展网上营销,加快培育无形市场。

3、加快机制创新,增强现代农业发展活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重点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创新基层农技推广手段,提高农技到户率和到田率。面向生产需求,积极推广优质、专用、特色的新品种,节本、高效、安全的新技术,立体、生态、高效的新模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加快市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明确机构、编制和经费,全面履行农产品质量检测职能。要推进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全程监管工作,加大抽检督查力度,及时发布信息,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创新农民培训体制。要制定农民培训规划,创新培训方式,切实提高农民培训质量。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和项目资金,积极鼓励职业学校、企业主体、中介组织等参与培训,建立农业科技、职业技能、综合素质有机结合的培训新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要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切实解决农民生产、企业技术改造、农产品流通资金需求等问题。要鼓励资金互助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有效缓解现代农业资金需求矛盾。

4、加强组织领导,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保障。建设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要制订发展规划。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结合“十二五”规划,出台发展规划,确保现代农业建设顺利推进,取得实效。明确管理职能。按照统一、效能和权责一致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牵头部门的职责,优化机构配置,强化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完善督查考核机制。建立现代农业考核办法,强化重大事项督查、一般事项督办等措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抓好落实。开展部门绩效评估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内部考核与群众评议、专家评价相结合的评估办法,推动绩效评估制度化、公开化。

以上汇报,如有不当,请指正。

2.现代远程教育建设情况报告 篇二

一、新疆、广东和福建高校与周边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已拥有一定的基础,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大势中都有更高的愿景

笔者在新疆调研期间,深入3所高等学校和两所中小学,组织了4场座谈交流会,有关机构领导、教学与研究人员以及内地援疆干部等80余人参加。在广东、福建两省,我们深入5所高校和1个教育科研机构,先后组织6场座谈交流会,包括海外留学生在内120余人参加。

新疆、广东和福建高等学校充分利用所处地缘优势,以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为重点,积极开展教育双边、多边和区域交流与合作。它们通过举办孔子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互派教师、教育互访、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扩大教育开放及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自身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教育交流合作,着力凸显各自教育的区位优势。针对中亚地区5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新疆大学和新疆师范大学在研究人员、语种人才、学术传统、文献资料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样,针对东南亚地区各国,广东、福建高等院校在教育研究、教育交流合作等方面也积淀了一定的基础和不同程度的优势。

(一)新疆高等学校与中亚地区教育交流合作已有基础和进一步规划

目前,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均建立了面向中亚地区和国家的研究机构,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研究队伍,研究领域涉及中亚地区和国家政治、经济、民族、历史、法律、语言、教育、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拥有了一些研究水平较高的成果,已为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提供了有关的重要决策咨询。两校在中亚地区开办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和孔子学院教学点,成为新疆与中亚地区教育交流合作的主要形式,受到所在国的欢迎。与此同时,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与中亚各国的师生互访、短期互访、学术交流活动也比较丰富。

新疆师范大学早在2009年7月就成立了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院设有对外汉语系、汉语言系、语言文化教学中心、留学生信息中心、中亚语言文化研究所等部门,开展汉语国际硕士生培养和短期语言生交流。该学院的中亚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中心初步建成了中亚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科研、案例)数据库,成立了翻译中心,培育了俄语、英语两支专业翻译队伍,翻译、整理了大量研究资料。2013年,新疆师范大学又成立了中亚研究院,整合原有的研究机构,力图建立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实力雄厚的人文社科学科群,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截至2015年9月,新疆大学已与国外38所大学和教育机构签署了教育交流与科研合作协议。学校同国外大学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联合培养、科研合作、共同举办国际会议、设立海外奖学金等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不断扩大留学生规模、提升留学生教育层次和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和境外孔子学院建设。学校现已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区域项目学校、教育部中俄大学校长、亚洲大学、东亚大学校长论坛项目学校和中国政府奖学金自主招生学校、孔子学院奖学金、丝绸之路奖学金项目学校。新疆大学中亚研究院成立于2002年,2012年清华大学与新疆大学又共同组建了新疆大学—清华大学中亚发展研究中心,重点开展“中国与中亚合作、发展”的研究,具体涉及对中亚及周边国家地缘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安全等领域的研究。

此外,新疆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新疆教育学院)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基地和中心,学校拥有较高比例的“双语”教师,是“自治区‘双语’教师培训基地”。虽然目前对外交流合作活动较少,但在学校的未来发展中也规划利用自己的优势在中亚地区创办孔子学院,为与中亚各国的交流合作提供语言和文化学习上的支持。

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大好形势下,新疆高等学校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已有基础,积极规划与中亚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对未来的相关研究与实践也有着较高的愿景,提出了发展规划。

新疆师范大学每年投入100万元加强中亚研究院建设,并设定了建设目标:力争3~5年培养出一批区内外知名的学术专家,推出一批对学科建设和自治区乃至国家决策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科研成果,使中亚研究真正成为该校理论探索和学科建设的聚焦点、创新点和立足点。经过5~10年的建设,力争将中亚研究机构打造成为服务自治区乃至国家发展战略的跨学科理论创新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信息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努力将其办成自治区领先、中亚知名、国内有影响的中亚问题综合研究机构,使新疆师范大学成为自治区乃至国家中亚问题研究和周边国际关系理论创新中心的“思想库”与“智囊团”。新疆师范大学还进一步加大了中亚汉语国际教育研究中心科研经费的资助和投入。同时,学校也谋划拟成立中亚教育研究中心,凸显教育学科在新疆高等学校中的优势。

新疆大学提出了“西部先进、中亚一流、国际知名”的建设目标,以中亚研究院(新疆大学—清华大学中亚发展研究中心)为平台,进一步发挥新疆大学在中亚研究领域中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以建设多学科、高水平、开放式的研究基地为目标,力争经过5~10年时间的努力,把新疆大学中亚研究院(新疆大学—清华大学中亚发展研究中心)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领先水平的中亚问题综合研究机构,培养出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的学术专家及学术团队,积极服务于国家、自治区重大问题决策,努力成为国家中亚问题研究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在此基础上,新疆大学拟计划建立丝路学院,发挥学校学科齐全、在新疆高校中综合办学实力强的优势。

新疆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新疆教育学院)也正在积极争取在中亚设立孔子学院,利用学校在语言语种方面的优势,规划设立语言学院,争取在与中亚地区教育交流合作方面取得突破。

(二)广东、福建高等院校与东南亚地区教育交流合作已有基础与进一步规划

由于地处沿海,广东、福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尤其是广东、福建都是著名的侨乡,两省高等院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与东南亚国家高等院校开展了多种层次和多种方式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福建师范大学从1984年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1992年成为国家面向东南亚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基地之一,2001年被国家汉办指定为国家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10所重点大学之一,相继开展了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汉语教师本土化学历教育(2+2,3+1)项目。30年来,福建师范大学先后接收了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土耳其等3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来校学习汉语,并为东南亚和周边国家培训了大量的汉语教师。2010年,福建师范大学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合作创建了菲律宾红溪礼示大学孔子学院、印度尼西亚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2012年,“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正式落户福建师范大学。

中山大学早在1981年7月便成立了“中山大学汉语培训中心”,2009年5月成立“国际汉语学院”,承担学校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生培养和相关的涉外教育合作项目。2009年5月,中山大学正式成立了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是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之一。据统计,截至2012年11月,中山大学共有来自113个国家和地区的在校留学生1,666人、进修生769人。[1]2006年以来,中山大学与海外高校先后合作共建了5所孔子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早在1986年就成立了“华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化中心”,2004年1月成立国际文化学院。2010年4月,与印度尼西亚亚洲国际友好学院签订“2+2本科生培养合作项目”,授予文学学士学位。2014年4月,学院与泰国拉卡邦先皇科技大学行政学院签约,合办中文系,共同培养本科生、研究生。至2015年12月,华南师范大学共招收来自57个国家的留学生1,655人次,其中研究生39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34人、学科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生5人,本科学历生201人,在校语言生近800人。[2]华南师范大学还在海外举办3所孔子学院。

暨南大学与南非罗德斯大学合作成立了孔子学院。1993年6月成立了华文学院,先后成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院校”。据统计,2012年有3,300余名国际学生在学院就读,来自世界92个国家和地区。[3]暨南大学华文学院自2002年起还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英国等国家开展海外函授本科学历教育。截至2014年6月,已开设了近30个海外函授教学点,成功培养了800多名函授本科毕业生。其中,仅在印度尼西亚一个国家,就设有20个面授教学点,培养学生700多名。[4]2015年4月39名菲律宾函授本科生毕业,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5]暨南大学还于2001年6月成立了国际学院,培养知华、友华并能争取国际话语权的来华留学专业人才;与印度合作开展内科、外科六年制临床医学学士学位留学生班项目。

泉州师范学院也积极利用侨乡资源与海外华侨合作开展国际汉语教师培训,每年为菲律宾一所教育机构定向委培6~8名幼儿园教师,开办夏令营、秋令营,每年接收约200名(数据由泉州师范学院提供)来自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华裔青少年。

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发布后,福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广东则定位”一带一路”的战略枢纽,两省高校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创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教育合作的前沿平台,进一步拓展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交流合作。

暨南大学2014年11月正式成立了“21世纪丝绸之路研究院”;2015年,华南师范大学成立了“甘地研究中心”,积极推动中印高校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中山大学创建了“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7月举办了“一带一路与广东”主题论坛,并正式成立了国际问题研究院;2015年1月7日福建师范大学成立了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9月研究院发布《自贸区大时代——从福建自贸试验区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报告。这些机构举办论坛,开展研究,发挥智库作用,相继为政府提供了《发挥华侨华人作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广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咨询报告。

在“一带一路”沿线东南亚国家教育研究方面,福建、广东高等学校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是我国研究东南亚教育的一个中心,具有比较强的研究力量,对东南亚国家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及职业教育等均有研究,先后承担了“东南亚国家教育决策模式研究”、“东南亚国家学校德育研究”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课题。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也对东南亚国家教育有一定研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对东南亚国家的华文教育有比较系统的研究,还创办有《华文教学与研究》学术期刊。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先后承担了“东南亚国家汉语教师培训教材研究”、“马来西亚、菲律宾汉语教师立体培训项目”等多个国家汉办科研项目。

二、新疆与福建、广东高等院校在对外教育交流合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困难

虽然新疆高等院校与福建、广东高等院校在对外教育交流合作中重点针对的地区不同,但它们在对外教育交流合作中面临的问题与不足,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一)我国在对外教育合作中以非学历教育为主,学历高等教育机构明显欠缺,甚至为空白,教育影响力和吸引力极其有限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面向世界“走出去”的国家发展战略,这对我国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教育也需要主动面向世界,配合“一带一路”战略“走出去”,探索高校海外办学。世界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高校海外办学。“截至2015年10月14日,世界上共有230所大学海外分校在运行中,24个在筹建中;共有32个大学海外分校输出国,75个输入国。输出大学海外分校较多的为美国(81个)、英国(37个)、俄罗斯(20个)、澳大利亚(15个)。”[6]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也积极推进海外办学,在中东、东欧等地开办了海外分校。高等学校海外办学不仅是一个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问题,也不仅仅是国际人才培养的问题,而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国家战略问题。相比较而言,我国对高等学校海外办学的重视还不够,相关政策比较滞后,高校也缺少主动“走出去”的意识。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海外办学的一个特色是开办孔子学院,办学模式比较单一,由于孔子学院不属于正规学历高等教育,其作用与进行正规学历教育的高等院校海外分校显然不同。从调研的高等院校来看,除孔子学院外,目前开展其他形式海外办学的有华南师范大学,与泰国拉卡邦先皇科技大学行政学院合办了中文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开设了海外华文函授教育机构。我国高校海外办学的层次、规模及影响力亟待提高。

例如在中亚,虽然我国(主要是新疆地区)与中亚国家拥有充分的地缘优势,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在这里开设一所高等学历教育机构。相反,已有不少国家在中亚建立了海外高等学校,目前已近20所。美国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了1所大学;英国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各建立了1所大学;日本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了1所大学;俄罗斯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各建立了1所大学,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了4所大学;土耳其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各建立了两所大学,还在土库曼斯坦建立了1所大学;新加坡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了1所大学。[7]相比较,我国在与中亚地区国家合作办学方面已处于劣势。

(二)新疆高等教育整体实力不强,福建和广东高校也存在来华留学生教育特色专业欠缺问题,对周边国家学生来华留学的吸引力不够

从新疆大学和新疆师范大学来看,来这里学习的中亚地区国家学生,主要是短期的语言交流生,接受学历教育的人数很有限,在有限的学历教育留学生中,主体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生,自费生较少。如,在新疆大学500多名留学生中,主要以中亚地区国家留学生为主,且这500多名留学生,一半以上都是政府奖学金资助学生,自费生较少。新疆师范大学的留学生基本都是政府奖学金项目生。目前,中亚五国学生留学目的国主要是欧美国家,或者说首选是欧美国家。

虽然福建、广东高校相比较而言,实力较强,但从笔者调研来看,广东、福建高等学校对接东南亚国家人才需求的特色专业比较欠缺,相比欧美高等学校在东南亚海外分校所开设的旅游管理、房地产经营、市场营销、金融、国际证券投资、国际商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生物医学、多媒体设计等多种专业,目前我国高校所开设的有关学位项目更多还是在语言、文学和医学等领域,国际人才培养类型比较单一,远远不能满足“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需求。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充分利用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以及广东战略枢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机遇,整合高校教育资源,创设面向东南亚国家实际需求的特色专业,需要高校对此进行深入谋划。

(三)高等院校之间、高等院校内部机构之间在“一带一路”研究方面欠缺合作机制

“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离不开高端智库的思想支撑。无论是新疆高校,还是福建、广东高校,其智库与研究基地的研究国际合作机制还比较薄弱,人员构成单一,研究更多地局限于本校平台,缺乏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更缺乏与沿线国家智库及专家的交流与合作,从而限制了智库功能与作用的发挥。虽然新疆与福建、广东高校分别对中亚地区国家、东南亚地区国家的教育研究拥有一定基础,但缺乏以“一带一路”战略思维进行系统规划,研究显得零散、碎片化。如福建、广东高校现有国别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加坡、印度,而对于东南亚其他国家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研究极为欠缺。与此同时,各高校内部研究机构和面向中亚、东南亚开展教学的学院之间也缺少有效沟通和交流,欠缺合作机制。

(四)新疆高等院校面临中亚教育研究专业人才短缺和教育合作实践中的困难

从笔者调研的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新疆教育学院)3所学校来看,并不缺少可以和中亚地区国家开展交流的语言人才,但缺少专业领域的研究人才。如在教育研究领域占有优势的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对中亚地区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员几乎空白,有些研究主要是通过英文二手文献进行的。形成新疆高校有关中亚教育研究相对薄弱的境况也有现实的原因。一方面,长期以来,对中亚地区的关注,重点要素在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处于边缘地带;在相关的教育研究中,语言教学是研究的重点,对于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发展情况研究不多。另一方面,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上也还存在困惑。中亚五国的教育总体上并不发达,多数国家教育水平、教育质量都不高,而传统上对外研究的取向是借鉴先进经验,如何转换研究方法与思路也是研究人员需要面对的新任务。另外,中亚五国的国情、政治、宗教、教育发展水平,以及与我国的外交关系,都对新疆高校开展与它们的教育合作交流构成挑战。

(五)高校在中亚、东南亚开办的孔子学院在师资及教材方面存在一定的“水土不服”问题

在教材编写上,一些孔子学院对外汉语教材没有考虑当地文化习惯,出现“水土不服”问题;在师资方面,汉语教学师资明显不够,特别是师资外派存在一定困难。这既有师资数量不够的原因,也有教师待遇、专业发展及个人家庭方面的因素。而汉语教学志愿者外派的问题还面临一些签证难题。国际汉语师资的培养也远远不能满足国际汉语的师资需求。

(六)新疆中小学对外教育交流合作还很贫乏

调研期间,笔者专门走访了乌鲁木齐市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分别是乌鲁木齐市第73中学和新疆教育学院实验小学,两所学校都是当地知名学校。乌鲁木齐市第73中学作为学生人数近3,000人的较大规模的民汉合校,承担着学校周边地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重任,在民族团结、文化理解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新疆教育学院实验小学办学理念先进,教师队伍质量过硬,硬件设施齐备,处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小学教育的领头羊位置。两所学校均表示,在对外教育交流合作方面还非常欠缺,作为自治区首府的知名学校,这与我国深化教育开放、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形成巨大的差距。学校对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抱有很大的期待。

三、进一步增强新疆与中亚地区、福建和广东与东南亚地区教育交流合作实力和影响力的建议

调研中,笔者与参加座谈的专家学者就如何改进新疆与中亚地区、福建和广东与东南亚地区教育交流合作的不足、克服存在的困难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学者为进一步增强这些省份对外教育交流合作的实力和影响力,更好地促进民心相通、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和部门协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有序、高效开展

由于“一带一路”建设是国家重大开放发展战略,所以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各部门、各省份以及不同单位都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抢占资源、争抢项目等问题,甚至造成无序竞争,浪费资源。为有效整合各部门、各地区的资源配置和项目设置,形成良性的跨部门、跨地区协同机制,建议国家层面要努力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形成各方面优势合力。

首先,在现有“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框架内,下设教育交流合作管理中心,负责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和统筹协调。整合、协调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有关工作,着力建设交流平台,拓展沟通渠道,提供支持服务,搭建部门与部门、地区与地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平台与网络,保证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次,面向中亚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应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这一平台与机制,积极拓展来华留学教育与国际合作。中国在规划和实施陆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面向中亚已经有了一个相当有效的国家间组织与机制,即上海合作组织。在教育领域,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院校由5个成员国的74所院校组成。中国有20所成员校,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都是成员校。[8]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共有7个专业方向,人才培养层次涵盖硕士研究生、本科生教育。除常规的教育、教学、科研全方位合作外,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还定期举办“教育周”及“大学校长论坛”等。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新疆高等学校的发展规划应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发展框架和运行机制,与现有成员院校积极开展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发展来华留学教育,创新国际合作办学模式。

在与东南亚国家的教育合作交流中,可充分利用“中国-东盟教育周”合作机制,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人才需求,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切实落实中国与东盟十国高校的“双十万学生留学计划”,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学历学分互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加强开展与中亚国家、东南亚国家的学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合作,积极促进我国在中亚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高等教育海外办学

国家应高度重视“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我国高校海外办学的重要战略意义,积极进行教育输出布点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搭建合作平台,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走出去”,开展试点工作,鼓励和支持新疆、福建和广东高校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外办学。

当前,中亚地区国家有比较强烈的国际合作办学意愿与需求,如哈萨克斯坦提出《加快工业创新发展国家纲要》,挑选了10所高校和11所中等专业学校同国外知名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合作,加强经济建设领域人才联合培养。[9]新疆地区普通高校可依托其地缘、文化与语言优势积极推进在中亚地区的海外办学。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新疆高校的优势,同时集合内地重点高校、特色职业院校的优势,形成合力,到中亚办学。这方面工作可从以下3个层面逐步推进。

首先,积极与中亚五国的高校合作开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学历教育,就中亚国家急需的专业人才推出“2+2”“3+1”“2+1”的联合培养项目;积极开展与中亚五国的职业技术人才联合培养,以具体项目方式开展海外办学。

其次,在中亚五国高校中选择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高校,联合或独立创设专门学院,以点突破,开展海外办学。

再次,与中亚国家积极沟通、协商,择时、择地联合或独立创办中国—中亚大学。

福建、广东高校可以充分发挥爱国华侨在经济方面的实力和在当地的影响力,积极拓展海外办学渠道和空间。2016年2月22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迎来首批177名新生,生源主要来自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的统考生;分校在4月还招收了200名至300名预科生;9月将在中国及东南亚国家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300人至500人,这是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第一个政府层面合作的海外分校。[10]2016年5月,福建省提出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联盟”,积极举办“国际大学校长论坛”和“中小学校长国际论坛”,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与交流。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制定校本计划,积极寻求海外办学机会,拓展我国高等学校国际发展空间,通过教育融合,促进各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民心相通,培养出一大批知华、友华、爱华的高素质人才。

(三)主动与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相对接,把脉人才需求,不断提升高等院校办学实力和专业吸引力,增强对中亚、东南亚地区留学生的吸引力

新疆高校与福建、广东高校要积极配合丝绸之路核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及经贸中心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加强与企业合作,不断提高办学实力,着力于“一带一路”战略需求的专业建设,与沿线国家高校形成优势互补或强强联合,使高校人才培养为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支撑。

国家应将职业技术院校纳入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计划,积极推动中国与中亚、东南亚地区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教育部提出到2020年将分期分批建设100个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教育品牌,带动全国来华留学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目前,全国已入选示范基地的院校中没有一所职业院校。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与中亚五国以及东南亚地区国家有许多经济及产业合作项目,如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正在落实的52个合作项目涉及矿山冶金、化工、汽车制造和电梯生产等多个领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也在农业、信息产业、制造业人力资源开发等11个重点领域有项目合作,中国和中亚、东南亚国家都急需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国家应该选择广东、福建等内地及新疆的职业技术院校开展与中亚、东南亚国家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并将高水平的职业技术院校纳入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培养面向中亚、东南亚地区各专业领域、多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

新疆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新疆教育发展的政策优势,抓住重点高校对口支援新疆高校发展的机遇,创新教育合作模式,加快做强新疆教育,协同开创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新途径、新局面。目前,对口高校不仅帮扶新疆高校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师资培训,而且还开展了学生联合培养,创造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2+2”模式,即在本校学习两年,再到支援高校学习2年;“2+1.5+0.5”模式,即本校学习2年,去支援高校学习1.5年,再去企业实习半年等。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可以将这种学生联合培养模式与新疆高校的来华留学教育结合起来,创新新疆来华留学生教育,尤其是中亚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的培养模式。有重点地选择中亚国家急需领域的专业方向,依托新疆高校和内地名校的优势,联合开设面向中亚留学生本科及硕士、博士“2+2”“3+1”“2+1”等学位项目,大力发展中亚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

高校自身要加强整体规划,统筹建设。在智库建设方面,完善外籍专家聘任机制,优化智库人才结构的国际化,积极开展与中亚、东南亚国家智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专项课题的国际合作研究,提高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加强校内教学及研究机构的合作,积极拓展对中亚、东南亚教育的区域研究、国别研究和专题研究,为我国高等学校与中亚、东南亚国家教育合作提供理论及政策支持。

(四)继续扩大中亚、东南亚地区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覆盖面,拓展孔子学院的功能

孔子学院是我国开展对外汉语交流的重要渠道,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深化我国与中亚、东南亚国家教育交流合作中,应继续扩大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覆盖面。但是,在中亚、东南亚地区建立和发展孔子学院,不能仅停留在教汉语、剪窗花、打太极的阶段,应积极拓展孔子学院的功能,开办一些适应本地实际需求的专业化孔子学院,加强孔子学院办学的本土化。

根据所在国的需求,在孔子学院原有的语言和文化教育之外,增补一些当地所需的技术教育,将专业化技术教育确定为孔子学院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南京农业大学在与非洲肯尼亚埃格顿大学携手合作中,探索创办了全球首个农业特色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同时,推广中国农业科技,为推动肯尼亚农业发展和解决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受到所在国的欢迎。在中亚地区,应哈萨克斯坦的要求,中国将在哈萨克斯坦农业技术大学开设一所以教授农业技术为主的孔子学院,为哈萨克斯坦培养既懂中文、又掌握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开展专业技术教育的孔子学院非常有助于中国与合作国家未来在相应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并且将中国文化、语言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使中国文化与语言的传播扎根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将获得更好的文化传播效果。

要加强孔子学院师资的本土化培养,为此,我国应设立国际汉语教师专项奖学金,积极培养中亚、东南亚地区国际汉语教师。过去建立孔子学院,我们更多地是从国内大学选配教师、招募汉语教学志愿者,但目前已无法满足国际汉语教学需求,孔子学院的师资数量短缺与质量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新疆与福建、广东等一些高校都已开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为此建议国家可设立中亚、东南亚国际汉语教师专项奖学金,加快培养中亚、东南亚地区国际汉语教师,为中亚、东南亚孔子学院提供更多优秀的汉语教师。

关于孔子学院教材问题,建议国家可设立教材建设专项课题,开展中外专家的国际合作,共同编写孔子学院教材,解决教材“水土不服”问题。对于我国外派的孔子学院教师,要建立外派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应制度,将海外教学纳入职称评定考核内容。与此同时,举办孔子学院高校也应拓展汉语教学师资来源,除大学生志愿者外,可考虑开拓其他有效途径,吸引其他行业人员参与海外汉语教学,也要充分利用函授、远程教育和Mooc等形式,开展更加灵活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

(五)借鉴高等学校对口支援模式,对新疆中小学开展“地区对地区”“学校对学校”的教育援建,提升新疆中小学的办学实力,促进面向中亚地区国家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借鉴高校对口支援的模式,可加强开展内地中小学对新疆中小学“地区对地区”“学校对学校”的对口教育支援,着力加强新疆校长、教师与内地的交流与学习以及学生短期互访等活动,积极改善新疆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提升其教育质量,促进民族交融与团结。建议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加强规划,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创设国际交流项目,充分利用新疆与内地资源,联合开展面向中亚的中小学生国际夏令营活动以及姊妹校建设,促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留学生教育.http://www.sysu.cn/2012/cn/jyjx03/index.htm.2016-06-10.

[2]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http://www.hygjky.cn/yxtj/detal/7125.html.2016-06-05.

[3]暨南大学华文学院.http://www.wenku.baidu.com/view/a5973b5e6flaff00bf61e of.html.2016-05-28.

[4]2014暨大华文教育函授本科生举行毕业典礼.http://www.gz.house.163.com/14/1013/13/A8EIDL6A00873L40.html.2014-10-13.

[5]菲律宾华教中心首届华文教育专业本科函授班结业[N].福建侨报.2015-05-04.

[6]薛卫洋.境外大学海外分校发展的特点分析及谈经验借鉴EJ].高等教育管理,2016,10(4):85.

[7]杨恕.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教育文化合作的战略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15,(6):5-6.

[8]上海合作组织大学.http://balk.sogou.com.2016-05-28.

[9]哈投资发展部部长解读:“加快工业创新发展国家纲要”.商务部网站.http://www.newshexun.com/2015-04-10/174854610.html.2015-05-10.

3.现代远程教育建设情况报告 篇三

关键词:新型农业现代化 农业产业化 调研报告

1 周口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1.1 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各级党委、政府紧盯国家粮食安全,围绕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切实加大对农田水利、农田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的投入,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不断夯实农业稳产高产的基础。资料显示,到2013年,全市形成有效灌溉面积922.7万亩,除涝配套面积535.9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670.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45.5万亩,高标准粮田面积237.5万亩;农机总动力1119.67万千瓦,配套农机具72.1万部,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远高于全国52%的水平。

1.2 农业生产能力持续增强。2013年,全部农业增加值达到798.60亿元,粮食生产连续十年丰产增收,2013年总产突破150亿斤大关,达到158.77亿斤,占全省1/7强,稳居全省第一位,再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深入开展“畜牧业发展推进年”活动,有8个县被确定为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生猪存、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占全省的1/10强;家禽出栏加工量达到2亿多只,居全省前列。2013年周口市猪肉、禽肉、禽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9.50万吨、11.50万吨、26.0万吨和12.43万吨。大力发展生态林及林下经济,2013年周口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5%,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3%,名优杂果经济林65万亩,林业总产值达到76.4亿元,是全省唯一一个国家级现代林业示范市。

1.3 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近些年,周口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得到较快提升,现代农业元素正在持续积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有种植大户563户,总承包面积11.54万亩,户均承包耕地205亩。一些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灵活的托管、返租等形式,也为“土地集聚”提供了新的动力。在养殖领域,到2013年,全市各类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1820个,规模化养殖率达到80%以上,13家规模养殖企业成为全国首批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企业。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发展缺少总体推进规划。“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建设“两区一体系”,但在具体工作中,没有推进这些工作的具体计划和措施。除了高标准粮田改造由省下达项目任务,每年都有推进任务外,其他像特色高效农业发展、50个标准生产基地建设、50家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培育、服务体系建设等,都缺乏具体的包含推进措施、时间节点、效果评价、奖罚手段类的具体规划。

2.2 涉农资金使用效率低,作用发挥有限。涉农项目分别由发改、财政、农办、农业、国土、水务、林业等部门实施,各自为战,不能统一规划、通盘考虑、统筹安排,结果是零星摆布,互不配套,监管不力,要么因质量低劣不能发挥作用,要么因不相配套不能发挥作用,要么因过度建设造成浪费,让财政投入不能正常产生效益。

2.3 农业服务体系仍未完善。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困难多。由于种田效益低,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生产老龄化、兼业化现象严重,种田者素质普遍较低,接受社会化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较差。二是基层农技推广难度大。乡镇机构改革后,基层农技推广站撤销,导致农技推广“网断、人散”。县农业部门在技术指导方面财力保障不足、技术人员知识老化严重, “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的服务体系流于形式,群众获得技术信息主要通过农资销售人员,一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进不了村、入不了地,三是农资市场监管缺位、乱象丛生。销售农资的公司鱼龙混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些公司为了增加销量,请一些所谓的专家推销产品,有些媒体也利用农业栏目、媒体品牌经营农资,以次充好,误导使用。

3 周口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巨大潜力

周口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农耕文明,蕴藏着发展现代农业的巨大潜力。

3.1 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农副产品生产。周口气候条件良好,四季分明,气温适中,雨量充沛,日照充分,严重的风、雹、冻、涝、旱灾害发生率较小,非常适宜种养业发展。耕地资源丰富,近1.2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多是适宜耕种的良田沃土。环境条件较好,水源、土壤、空气较少污染,适宜生产高品质的农业产品。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不断改善的生产基础条件和新技术的应用,周口市的农业生产能力将得到不断提升,农产品生产量将持续增长。

3.2 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的条件日益成熟。随着国家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周口市近300万农民工转化为城市永久居民的比例将大大提高,这必然带来转让土地经营权的巨大需求,为承接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提供条件;同时,中央2013年一号文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从事农业经营,这将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士回乡发展现代农业,也将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发展,催生一大批职业农民。这些都将给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3.3 周口农产品加工业具备巨大发展潜力。前面已经提到,周口市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着小、短、单的问题,具备较大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的空间。比如,大豆食用油生产,在发达国家,对副产品豆粕,可以形成大豆蛋白—豆粉—豆面—豆片—豆奶产业链,对食用油,可以形成大豆卵磷脂和维生素E—色拉油—烹调油—人工黄油产业链,每个链的附加值都成倍增加。据资料,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为70%,中国目前的加工率为20%。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值是农业产值的2-3倍,周口市才刚超过1倍。国家工信部规划,到2015年我国的农副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8万亿元,加工增加值与农产品产值的比例达到2.2:1,我们省提出的2015年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比达到2.5:1,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要达到2万亿,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集群。这些都表明,我们市的农产品加工业既有升级的基础,又面临着良好的政策机遇,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4 几点建议

4.1 明确发展定位。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和国务院《指导意见》,都把周口定位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周口市“十二五”规划也提出了建设“两区一体系”的工作目标。

4.2 做好顶层设计。从市级层面制定周口市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各项具体规划,为周口市农业发展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目标,绘制一个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规划要与“十二五”规划、国家国土功能区规划、中原经济区规划、大别山连片扶贫开发规划紧密结合,充分享受国家政策优惠。

4.现代远程教育建设情况报告 篇四

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自查自评情况报告http://wenku.baidu.com/view/8fedf106e87101f69e3195ac.html浅谈软弱地基处理方法--张培康-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我院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直接举办和管理的公立高等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二 00 三年九月以来,我们先后与厦门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 育学院联合开办了远程教育,并设立了厦门大学网络教育湖南大众传媒技术学 院学习中心(已批),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湖南大众传媒技术学院学习中心(待批)。现开设的专业有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经济学、计算机应用 等。现有在籍在读的网络学生345 人。根据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 心暂行管理办法》(高教厅[2003]2 号)和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内蒙古自治区现代远程教 育校外学习中心评估实施办法(试行)》(湘教发[2004]66 号),我们对本“学习中心”的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对全面建设进行了自查自评。现将我们自查 自评情况作出报告,以恳求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专家组的监评。

一、办学行为 我们“学习中心”是根据厦门大学和西南科大的委托,报请省教育厅批准 的,(西科大网络教育湖南大众传媒技术学院学习中心待批)。“学习中心”建 立以来,我们的办学目的明确,目标准确,思路清晰,行为规范,能够经得起 检查和考察。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学院把“学习中心”列入了整体规划。我院“学习中心”的设立 是报请学院领导同意认定的。学院把“学习中心”列入了学院建设的整体规划,摆上了工作的议事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冯一粟同志主管远程教育 工作。学院的远程教育与全日制教学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做到了与学院 工作同计划、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总结、同评比、同保障。院领导还 2 经常深入“学习中心”,调查了解远程教育的办学思路,办学方法,办学保障 和教学质量等。并为远程教育工作排忧解难。第二,“中心”负责人能准确把握办学思想、理念和规律。一是指导思想 明确。我们把现代远程教育视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手段,视为培养造就人才的重 要举措。因此,我们在办学指导思想上重点突出了“三个坚持”:即坚持把“三 个育人”和“三个面向”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坚持把国家教育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办学的根本依据;坚持把主办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要求作为办 学的基本准则。注重把好办学方向、生员质量和教学质量三关。二是熟悉基本 规律和理念。在开展远程教育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创新兴校和资源共享”的理念,把培养岗位型、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 目标。实践中,着重掌握远程教育的主要任务,教学模式、管理体系、教学手 段、保障条件等。三是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我们“学习中心”的负责人由学 院成教部领导兼任。该同志是一名正处级干部,本科学历,组织管理能力强,协同服务精神好,能胜任“学习中心”的领导工作。第三,办学行为符合国家规定。我们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教,把国家的 政策规定视为办学的灵魂,融会贯通办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面对市场经济形势,我们注意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牢牢 把握教书育人这根主弦。“学习中心”设立以来,我们在办学行为上做到了“三 无”:即无以校外学习中心的名义举办其他教学活动和经营活动;无以校外学习中心名义发放毕(结)业证书和培训资格证书;无设置站外站、站外点的行 为。严肃了政策规定,维护了主办学校的权益。第四,招生工作规范有序。招生是远程教育的基础性工作。面对市场上的 生员争夺战,我们始终坚持“政策在胸,纪律在握,积极工作,严守法纪,实 3 事求是,择优招录”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做到了“三实”、“三不”:即实 事求是地张贴主办学校提供的招生广告;实事求是地进行口头宣传;实事求是 地把握入学者的条件;不搞跨省宣传和招生;不搞误导错导和诱导招生广告; 不把不符合条件的学生招收入学。第五,按照政策规定收费。我们始终不渝地严守国家的政策规定,在收费 工作中牢牢把握“三条依据”:一是当地物价部门的名文规定,二是主办学校 当地物价部门的名文规定,三是主办学校的名文规定。坚持做到“三不”:即 不擅自扩大收费项目;不擅自提高收费标准;不搞无政策依据的收费。近年来,我们没有出现任何违规收费的现象,也没有收到任何学生的投诉。第六,经常开展教育研究。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我们开展远程教育起步晚,经验不足。为了提高办学质量我们坚持在实践中学,在学习中,做到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不断增强办学能力。具体抓了“两个环 节”:一是坚持从书本上学习。我们订购了远程教育的资料,要求所属人员利 用业余时间抓好自学,把远程教育的目的、要求、方法、标准等渗透在脑海里,联系在工作中,使教育者先受教育。二是组织业务研究。我们每半年要组织召 开一次远程教育工作业务研讨会,重点学习政策规定,兄弟单位的做法、经验,解剖自己的工作学习,研究教育措施、办法。通过学习研究,丰富了知识,开 拓了视野,增强了做好远程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二、机构、人员、设施 我们把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设备设施的建设,作为办好远程教育的硬件 来抓,并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第七,管理服务机构健全。在机构设置上,我们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管 理机构合署办公。我们把“学习中心”和成人教育部合署办公,一套人马,整 4 体运作。成教部设有学工科(含招办、自考办)、教务科、综合科、师训科和 财务室。“学习中心”的各项工作均分类归属科室管理。二是服务机构对口挂 勾。远程教育从技术、设备、场地、人员的保障主要是网络建设。为了便于工 作又不臃肿机构,我们把办学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机构挂靠在“融智公司”,这 样做既实行资源共享,又保障了教学工作。第八,人员整体素质较高。我院远程教育专管人员在编7 人,其中书记(主 任)1 人,学生管理2 人,教务管理2 人,综合管理2 人。管理人员中本科以 上学历6 人(含硕研在读1 人)占89.5%;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5 人,占70.1%,党员4 人,科级以上干部4 人,懂计算机基本理论与操作的4 人,各占59%。在办学中,我们严格按照主办学校的规定和要求,加强对教学各环节的管理,未发生任何违规违纪的现象。目前我院管理机构的设置,职能的发挥,队伍的 素质基本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第九,建立教师辅导机制。聘请配备辅导教师,实行对口辅导是增大教学 效果,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我们“学习中心”开设的专业主要是金融、经济、财会和计算机。我们在教师辅导机制上实行资源共享和对口保障.从学 院经管系、财会系、网络传媒系聘请了 10 余名教授或副教授,作为远程教育 的兼职辅导老师。较好地发挥了辅导,指导和答疑的作用,受到学生欢迎。第十,实训条件十分优越。我院是一所新建的高职院校。建院伊始就注重 了教学与实训条件的配套建设。学院现有实训楼3 栋,已建成计算机网络系统、广播教学系统、电视教学系统、投影教学系统、语言教学系统、图书电子采编、借阅和阅览系统。装备有先进的电视直播室、多媒体实验室、语言室、播音实 验室(微格教室)等。建立了简易的模拟银行。同时,学院还把内蒙古自治区教育信 息中心、创智软件园、长沙市商业银行、湖南教育电视台、学院融智公司等作 5 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第十一,网络建设标准较高。我院从建校开始,十分注重网络建设和信息 传输工作。2003 年以前,学院校园网全部开通,不仅南、北两院融为一体,而且使教学区、办公区、服务区、生活区、实验区全方位地勾通。目前我们教 学局域网在 100M 以上,局域网与公网连接出口带宽为 10M。同时,建成了远 程教育单向地面卫星接收站。第十二,专用服务器运转正常。我院购置安装了8 台教学专用服务器,且 技术性能良好,运转正常。8 台服务器的配置是北院3 台,南院5 台。从功能、数量上都满足了教学需要。第十三,存储设备保障到位。我们学院在加强局域网建设的同时,注重考 虑各类学生,各种专业的教学和学习需要。在我们安配的8 台服务器中,有2 台列入远程教学专用。而且提供了可供远程教育学生访问和使用的各类远程的 课件。第十四,教学设施配套完善。我院比较注重教学设施的建设,尤其在两个 方面富有成效。一是建立和完善了一定规模和容量的多媒体教室。目前学院共 建有具有符合教学要求的多媒体教室13 间,可容纳约2500 学生上课。其中大 型多媒体教室 4 间,每间能容纳 350 人;中型多媒体教室 6 间,每间能容纳 150 人;小型多媒体教室 3 间,每间能容纳 60 人。多媒体教室配备有教学电 脑,投影设备,音响设备和相应的教学用具。学院现有各类图书、资料 16 万 册,年内拟购30 万册。现已安排购置经费600 万元,预计年底图书资料可达 46 万册。我院图书资料涵盖传媒、金融、经济、文学、社科等各方面。第十五,联网电脑数量充足。现在我院所有的计算机均连接了校园网和局 域网。全院现有联网计算机教室12 间,其中北院10 间,南院2 间,每间配备 6 计算机50 台,可容纳600 学生上课。第十六,教学平台建设良好。我们在开办远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 资源为学生提供四个方面的支持:一是提供教学课件,实行在线教学;二是提 供教学光盘,实行离线教学;三是实行辅导置疑,实行直观教学;四是布置网 上作业,实行监控教学。第十七,注重教学设施投入。为了给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我们把教 学设施设备的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2003 年我们投资 2 万元,建立了单向 卫星地面接收站。今年,我们投资2 万元,完善了卫星接收站的设备,购置了 电脑桌(椅)各60 张。学院拟投资600 万元购置各类图书资料。第十八,其它保障工作到位。我院在从严治学,依法办学的同时,注重做 好保卫、消防、卫生及信息管理等工作。学院成立了保卫处,南北两院设立了 管委会。建立了一支以学生为主体的消防队伍,每年均组织2 次消防知识学习培训。南北两院均设有医务室,配备了 10 名医务人员。我们对院内管理和卫 生工作抓得紧,逢年过节均要进行消防、安全和卫生工作大检查。第十九,网上学习管理落实。为了督促学生的学习,我们建立且落实了网 上学习监管制度。此项工作由教务科具体负责。第二十,作业辅导基本完成。为了强化学习意识,培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我们与主办学校协商,建立了学生网上作业与辅导制度。作业辅导工 作主要是由主办学校负责。

三、教学管理 我们把从严治教,从严治学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师生互动,强化教学管理,使远程教育确实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成效。第二十一,严格考务工作管理。我们对考试工作抓得较严较细,做到了组 7 织规范,管理严格,考风严肃,考纪严明。重点做了五项工作:一是提前通知。把考试的科目、时间、场地、要求和注意事项告知学生,使学生及早做好考试 准备。二是成立组织。每次考试都成立了监考小组,组长由“学习中心”负责 人担任,组员由主办学校和“学习中心”教师组成。考前组织开会,明确职责,强调纪律,并制发监考安排表。三是布置考场。每次考试前我们均按 30 人的 标准设置考场,并建立了双人监考制度。四是加强保密。我们建立和落实了考 务保密制度,设立了考卷保密柜,做到临考启封,收卷封存。五是反复核查。监考人员认真负责,考前、考中、考后我们均要进行考号、考生、考位、考卷 的核对,及时纠正和处理代考,漏考现象。今年八月,厦大 2004 年秋季金融 专业专升本入学考试,有一代考现象,我们当即将其驱逐出考场,维护了考场 纪律。第二十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我们在远程教育工作中,注重处理教与学、师与生的相互关系,提倡能者为师,以强帮弱,取长补短。一是师生互动。我 们坚持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尤其对学生提出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老师认 真负责的解答和指导。老师在教学中还注重采取提问式和研讨试等方法,给学 生创造独立思考和互相切磋的机会,活跃教学气氛,增强教学工作的趣味性。二是小组互动。我们根据教学班的人员情况,合理编班编组,成立了班委会,选配了班干部和学习组长。每个学习小组又成为一个协助组,遇到难题共同研 讨,共同会诊,群力攻关。三是座谈讨论。我们经常组织召开座谈和研讨会,收集情况,征求意见,让师生在一块共同研讨,学术交流,起到了助学的效果。

5.教育装备现代化建设情况汇报 篇五

——江阴市石庄中学

我校现有21个教学班,近900名学生。学校占地面积90余亩,总建筑面积18600米2,绿化面积22000米2。近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创文明校园、办特色学校、出一流教师、育创新人才”的办学目标,全体师生同心协力、负重拼搏、不懈追求、努力实践,逐步形成了“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严谨扎实,诲人不倦”的教风和“文明向上,学而不厌”的学风。同时我们抓住发展机遇,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育装备现代化水平,努力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内涵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以硬件为基础,着力提高教育装备的先进性

以学校改、扩建、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省教育装备现代化创建等为契机,我们不断完善教育现代化装备,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建设中我们确立了“教育超前发展”的观念,高起点、大手笔地规划了学校发展的蓝图。除各类教育装备按一流标准配备到位,学校还投资20多万元,装备了一流的科学探究实验室,成为南师大苏威尔探究实验基地学校。当时,省教育学会会长周德藩参加了揭牌仪式并做了重要讲话。09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装备现代化实验学校。教育装备的先进性为为学校现代化、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以课堂为阵地,着力提高教育装备应用的精细性

我们认为,学校教育装备必须以服务教育教学为根本,所以我们始终以课堂为阵地,积极探索教育装备有效服务教育教学的途径。我们不断提高教师应用教育装备的能力和水平,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化教学平台。我们要认识到,我们的硬件是一流的,不发挥其作用就是一种浪费。在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几个重点:

1、加强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情景性,愉悦性来服务教学,增加教学的情境性,趣味性和感染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来增加知识的密度和广度,不断提高学生收集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要利用信息技术的综合性来服务我们的教学,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备课组、教研组活动中的作用,使它成为教师个体发展发展、教师集体提升的一个有效载体。利用信息技术,不断丰富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学校网站中有中教育星资源库和ftp资源库,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

2、加强和落实理化生实验工作。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十分重视实验工作。新课程强调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的实验必不可少,我校在实验条件方面是全市一流的,关键在于重视程度和管理力度。教务处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做好每学期的规划,实验室负责人合理安排,相关教师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加强督促,把实验工作纳入到对教师的考核,让实验在教学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3、充分发挥公用教室的作用。学校指定公用教室的负责人,并制定具体的要求和制度。负责人除管理外,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使用的计划,积极主动的开展活动,有效服务好教育教学。

事实证明,现代教育装备在教学上的发展空间是相当广阔的,我们要充分发教育装备现代化的优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以管理为平台,着力提高教育装备应用的科学性

现在,学校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科学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是减轻我们压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也是我们实践的重要方面。现在信息技术在学校考勤、安全管理、无纸化办公、图书管理、学籍管理、财务管理、召开各类会议等方面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中学校网站是发挥信息技术管理作用的主阵地。学校网站由专人负责,内容包含了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现在各项工作安排,各种精神的传达,各类情况汇总都实现了无纸化。学校组织召开各类会议,现在已不再受时间、地点和天气的限制,近几次我们利用学校闭路电视系统召开的学生会议,家长会议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周的升旗仪式如遇雨雪天气可以在室内举行。现在老师每天都很关注学校网站,我们总结为三看一对照:一看学校的工作安排;二看学校的重要事件;三看学校的最新信息;一对照就是对照学校的工作,调整个人安排。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现代化装备在学校管理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有效性,及时性;二是节省了人力物力。三是增加了民主性,增加了透明度。

四、以活动为载体,着力提高教育装备应用的高效性

在探索如何提高现代化装备使用效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开展相关的活动是一个有效的载体。如把信息化运用与教研组活动、备课组活动结合起来。教研活动中我们

注重原生态的资源建设,我们有计划、有目的的拍摄学校教师课堂教学录象片,供教师交流,学习,参考。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课件制作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大家分工协作,互相帮助,并开展课件制作比赛等。这些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学效果,丰富了学校教学资源。我们还通过学校网络,把教师的优秀教案按照学科(备课组)进行分类汇总,以方便教师参考。教师的论文、总结、交流文章也进行分类汇总,做到资料、经验共享,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以前我们与家长的沟通联系主要是开家长会、家访、打电话等传统形式,现在我们充分利用网上家长学校的优势,扩大了交流的范围,丰富了交流的内容,提高了交流的密度。利用学校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学校开设了阅读课,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构建精神家园”的特色建设。在学生中我们也积极尝试开展各种活动,如机器人、航模比赛、网络读书、网络征文、网上签名、网上交流等。在开展相关的活动中,我们努力提高师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提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高运用的效率。

五、以制度为保证,着力提高教育装备应用的规范性

在完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我们把加强管理、发挥效能也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提出不使用是浪费,不能科学使用是浪费,只有科学高效的使用才是我们的追求。为保证现代化装备运用能有序有效进行,我们注重制度建设。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培训制度。我校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因为没有人的使用,再好的设施设备都不能发挥作用。我们认为教育装备现代化的过程,将改变整个教育过程的模式,改变教育过程的组织序列,改变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教师必须积极主动的适应这一发展形式。为全面提升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使用能力,我们遵循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培训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首先是培养专业教师。其次是对骨干教师的培训。第三是对全体教师的培训。通过培训教师的意识和能力都有了明显提升。

2、使用制度。在应用中,为解决现有设备、设施的正确使用问题,我们针对不同部门、不同的学科制定了不同的使用制度,目的就在于杜绝“有配无管”或“只摆不用”的现象发生,从而科学、有效的使用各种设施设备。

3、管理制度。学校建立并完善与现代化装备使用相关的各项制度,如班级多媒体管理使用制度、各专用教室管理制度等。同时规范台帐记载,学校实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办法,以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

4、考核制度。学校专项培

训、使用等情况纳入到对教师的考核,使教师不但思想上重视,更在行动上落实。

六、以融合为契机,着力提高教育装备现代化应用的整体性

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运用是全方位的,因此我们积极整合资源,着力提高现代化装备运用的整体性。如在安全文明校园的创建中,我们一方面完善硬件设施,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教育。我校配备了CK报警系统和自动监控系统,其中CK报警系统共有29个探头,分布在各楼梯口和学校的重要部位,当学生净堂以后,它们就对学校实施全方位的监控。自动监控系统共有15个自动摄像头,分布在学校的主要道路,重要设施及运动区。我们自制了一些教育短片,如安全教育片,行规教育片等。这些短片在学校播出以后,反响很大,对规范学校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再如我校的特色是以“营造书香校园,构建精神家园”为主的读书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充分发挥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作用,另外还开展网络读书、网络征文等活动。这些活动的有机结合,既体现了现代化装备的特有的优势,又促进了各项活动的协调发展。

七、以课题为引导,着力提高教育装备现代化应用的可持续性

学校开展了“信息环境下中学生心理研究”的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课题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这项研究既增加了运用信息技术的科学性,又提高了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去年下半年我校成功申报了江苏省重点课题《理化生趣味实验》课题,本学期我们为课题的开题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觉得这个课题的重要意义有两点:一是让我们对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进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二是对未来的努力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通过对课题现实意义的思考及情况分析,我们一致认为开展理化生趣味实验时学生终身教育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适应农村城镇化的需要。也是探索轻负高效教学方式的需要。初中阶段,理化生实验以验证为主,所以主要是演示性试验,学生参与的度(深度、广度与效度)不高。存在教师讲试验,学生背试验,主要是应付考实验的现象。这种现象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不少学生对理化生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更不要说什么创新了。所以我们准备从三个层面来开展具体的研究:

1、整合教材既有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和利用;

2、引入生活现象,进行拓展性开发与利用;

3、通过师生发明,进行创造性开发与利用。这个课题载体是实验,核心是趣味,重点是开发,价值在运用。希望通过这个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教师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形成校本化课程,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2.为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初级中学在校本课程开发,软、硬件协调发展,追求高位均衡教育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教育装备,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校近几年成功创建成为江苏省教育装备现代化示范学校、无锡市义务教育示范学校、无锡市素质教育基地学校、无锡市德育管理先进学校、无锡市绿色学校,无锡市健康促进学校、无锡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无锡市绿色网吧学校、无锡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无锡市实验室管理规范学校、江阴市教育信息化运用示范校。

6.现代远程教育建设情况报告 篇六

关于全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安排,8月11日至12日,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及区人大代表组成调查组,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全录同志的带领下,先后深入到慕仪、周原两镇,采取座谈讨论、听取汇报、现场察看等方式,对我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现状

2009年,陈仓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周原、慕仪两镇建设陈仓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园区规划覆盖周原、慕仪两镇32个村,人口7.89万人,耕地10万亩。计划利用三到五年时间,新建大棚蔬菜10000亩、日光温室蔬菜5000亩,日光食用菌600亩,食用菌大棚300亩;建设现代化育苗中心1处;建成万头生猪养殖示范村8个、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示范场6个、千头标准化奶牛养殖示范场3个、千头标准化肉牛养殖示范场1个、年出栏100万只肉鸡养殖基地1个。全力打造陈仓特色农业品牌,加快特色农业大区的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近年来,全区上下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企业运作、农民参与、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发展思

路,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确定的精细蔬菜、设施养殖和优质专用粮三大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建设“特色农业大区”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我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进展良好。

1、我区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势头良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自2009年8月动工建设以来,已投入资金2.49亿元,建成蔬菜食用菌日光温室709座3156亩,蔬菜大棚2800多亩,蔬菜工厂化育苗温室1座,园区设施蔬菜面积已达8700多亩,总产达到1.4万吨。建成千头奶牛场3座,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示范村(场)5个,千头标准化养猪场10座,建成年出栏200头以上的养殖场81户。园区存栏大家畜、奶牛、生猪、羊、家禽分别达到0.71万头、0.18万头、12.75万头、0.35万头和53万只。种植粮食17.1万亩,总产2.7万吨,其中:优质粮面积达到8万亩,总产达到2.17万吨。今年5月份,园区被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农业科技示范园。

2.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依托自身优势,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在标准化和无害化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发展、农民教育培训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两年来,园区共引进农业新品种20多个,向基地推广16个,园区繁育供应的种子种苗良种率达到100%。2010年全区(未包括高新4镇)蔬

菜种植面积达到7.0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92万亩。示范园的建设,进一步幅射带动了设施蔬菜、畜牧养殖和优质粮发展,引领单家独户的小农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迈进,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同时,围绕主导产业的生产、销售,带动了周原、慕仪两镇运输、农民就业等。目前,园区内约有1.2万农民直接或简接从事设施蔬菜、畜牧养殖和优质粮生产销售。2010年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13元,较2008年的4505元增长2008元,增幅达44.6%。

3、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渐趋合理。一是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突破。截止2010年底,全区共成功引进陕西鸿盛、陕西大明等现代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12户,转移安置城乡富余劳动力近万人。二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具规模。按照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思路,结合精细蔬菜、设施养殖和优质专用粮三大产业发展现状,实行资源综合利用,推进畜--沼--菜农业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国人菌业公司设计总结出食用菌生产生态循环农业利用模式:以农作物边角料为食用菌生产的基础原料,将再次利用后的霉变菌包作为生产沼气的发酵原料,将各类鲜菇采摘下的边角料作为生产土鸡的植物蛋白饲料。成为园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典型。

二、存在的问题

我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运行中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园区农业发展受水资源短缺的制约,自我调节能力小,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现有水利设施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是发展要素制约突出。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的短缺成为园区发展的瓶颈。全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园区在人才吸纳工作中遇到“引不进、留不住”的困难,尤其缺少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由于园区建设周期长、投入大、周转慢、回报低,受到资金有限,信贷额度不高,国家扶持不足等影响,资金缺口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发展步伐。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速度不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土地流转缓慢。

三是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在园区打工的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小农观念较重,大多数农户缺乏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市场意识,病虫害监测、防治等水平不高。

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现有示范园基地规模较小,布局较为分散,品牌效应和产品竞争力不强。易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产业规模集聚效应不明显,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三、几点建议

当前,陈仓区农业科技示范园正处在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关键时期,必须抢抓关天规划、扩大内需等政策

机遇,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特色农业大区为目标,突出重点和特色,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加快园区建设步伐。

1、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园区建设。一是加大跑项目、争资金力度。相关部门要及时捕捉信息,积极研究、吃透政策,充分发掘园区潜力,认真调研论证,加大项目资金的申报工作,以优势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二是抓产业招商、用好外力。依托现有产业,立足自身优势和产业定位,用足用活现有优惠政策,重点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开展招商,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在示范园区投资建设。三是充分发挥专业协会作用,为农民提供技术推广等各种服务,引导、鼓励有实力的农民会员围绕市场需求增加投入,提高农民专业化程度,推动园区建设快速发展。

2、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园区效益。要继续加强对农户的教育和引导,鼓励农民以入股、出租、转包等形式自愿流转土地,推进土地向园区聚集,促进规模化经营、推动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要积极扶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返乡创业人员、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等多种经济实体参与园区建设,走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园区发展质量和效益。

3、加大政策扶持,完善基础设施。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手段,加大园区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力度。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供配套服务等措施,积极扶持和培育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和业主做强做优,加强产业链条的前后延伸,形成产业集群。紧抓国家投资水利项目建设的政策机遇,加大周原镇、慕仪镇泵站更新改造建设力度,完善恢复冯家山水库水利灌溉配套设施,从根本上解决园区缺水的制约问题。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园区设施、农产品的保险承保力度,发挥农业保险在补偿受灾损失、帮助恢复生产生活方面的“稳定器”作用,减少自然灾害对园区发展带来的损害,消除投资者的后顾之忧。

4、合理配置资源,推广循环经济模式。注重特色优势产业对接,综合利用科技园区自身资源,加强与农技、科研机构的联系合作,因地制宜的指导生产,促进优势产品、特色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着力建设园区生态链,进一步总结推广农业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模式。集中力量引进推广一批优良新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动企业、农户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推动现代科技型农业产业的发展,使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推行标识管理,开展绿色食品认证等一系列综合措施,进一步提高示范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行清洁生产,加快推动农业规模化、生态化发展。

5、加强园区企业管理,健全服务体系。对入园企业采取企业化运作的模式进行管理,统一注册农产品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上市销售,提高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区镇农技人员和外聘技术人员的作用,结合各种技能培训项目,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发挥全区“田间学校”功能,开展各类农民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民技术骨干,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进一步完善农技服务体系,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植物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加快农资供应服务网点和市场信息化建设,全力扶持园区快速发展,以带动农户生产,帮助农民增收。

宝鸡市陈仓区人大常委会调查组

7.现代远程教育建设情况报告 篇七

一、要继续巩固和加大现代农机装备的投入, 利用好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我省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有利契机, 争取国家更多的资金扶持。要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 适当提高深松补贴额度。通过鼓励和支持社会、民间资本和银行贷款等方式, 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通过加大投入, 不断延伸农机装备的服务领域。

二、要进一步推动土地连片规模经营, 探索土地规模经营和连片经营的形式和办法。建议省里制定有利于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奖励政策, 抓好典型带动, 促进土地连片规模经营, 加快实现土地规模化种植, 使现代农机装备能有“用武之地”。 当前土地实行连片规模经营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三点。一是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 合作社搞土地连片经营缺少力度、缺少可信度。二是农民尤其是年岁大的农民“小农意识”比较严重, 担心失去土地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 不积极配合土地流转。三是土地连片经营需要大量资金, 没有相关的贷款政策支持, 实现起来很困难。因此, 只依靠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力量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种植是不现实的。另外, 还要合理布局现代农机装备, 现代农机装备要向产粮大县倾斜, 向土地规模经营搞得好的地区倾斜。

三、要进一步完善农机合作社的管理体制, 探索不同产权结构的管理体制, 加强合作社的管理, 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现有合作社的发展水平良莠不齐, 场县共建、军民共建有的地方做的比较好, 无论场地建设、人员配备、机构设置、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很正规、健全。而有的合作社到现在还不知道怎样发展自己, 发展前景不乐观。因此, 要借鉴农垦先进的管理经验, 要不断提高农机合作社的管理水平。要加强农机与农艺的融合, 把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通过现代农机装备手段真正实施到位, 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

四、要进一步加大农机装备产业扶持力度。扩大招商规模, 提高招商水平, 加快对新技术的引进吸收。要加强产学研的密切合作和合资利用国外先进的装备技术, 不断提高我省现代农机装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开发出具有本省特点的高端农机装备。要采取政策倾斜, 做大做强农机装备龙头企业, 不断提高我省高端农机具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要逐步实现高端农机生产在我省的成熟配套, 打造具有本省特色的产业集群。

8.现代远程教育建设情况报告 篇八

一、宁东基地工业和经济发展概况

(一)大型能源化工企业项目进展顺利

宁东基地煤炭已探明储量270多亿吨,居全国第六位。基地引进了神华、华电、华能、中盐等多家国有大型控股能源企业,2011年项目总投资逾400亿元,其中华电二期首台100万千瓦机组,鲁能、京能电厂一期工程实现并网发电,建成宁东至华北±660千伏直流联网工程、红寺堡风电场及太阳能发电项目已开工,宁东基地“南北互动,优势互补,两翼起飞、竞相发展”的战略格局日趋成熟,并将成为国家“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和国家煤化工产业基地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

(二)经济增长态势迅猛

自2008年起,宁东基地高速发展的工业能源经济推动了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成为带动宁夏经济发展的龙头。据统计,每百吨标准煤直接销售可实现工业增加值2.67万元、税收0.61万元,百吨标煤发电消费可实现工业增加值4.03万元、税收0.94万元、政府基金收入0.42万元。仅宁东至山东直流输电工程每年直接增加的税收及政府基金收益就约15亿元。规划到2020年,宁东基地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达到50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和拉动相关产业增加值1500亿元,产业工人将达到10万人,带动沿黄经济区新增就业岗位30万个。

(三)重视发展节能循环经济

宁东基地在建设中,注重发展循环经济,除积极完善园区道路、消防设施、防洪排水、环境监测等基础设施外,还完成生态绿化3万亩。计划到2020年,发电煤耗控制在300克/千瓦时以内,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矿井回采率在8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在95%以上,工业废水利用率在95%以上,将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环保示范园区。

二、宁东基地金融支持和税收增长情况

(一)能源信贷成为推动宁东基地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自宁东基地启动建设以来,金融机构逐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能源产业与金融业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截至2011年11月末,宁夏主要全国性银行宁东基地贷款余额355亿元,占这些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18.7%,累计向宁东基地提供信贷资金858亿元,约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的60%以上,信贷资金的大量投入成为宁东基地加快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目前,区内银行大多通过与宁东基地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在基地或邻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做好对项目的前期介入、信贷跟进和配套服务,并结合宁东基地实际需要,积极开展信贷创新。

(二)宁东基地已成为自治区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

1.各项税收收入增长快速。自2008年起,增值税以每年101%的速度增长,2011年较2008年增加了22亿元;企业所得税的年均增速为286%,2011年较2008年增加了13亿元;个人所得税的年均增速达到了84%(附表一)。税收收入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第二产业税收贡献率明显高于第三产业,中央级收入贡献大,占总收入的70%,地方级收入增长快,同比增长了231%。

2.税收收入占全区税收的比重日益加大。自2008年以来,宁东基地建筑、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保险业等服务业的营业税额大幅提高,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和城建税地方税持续增长。随着能源化工产业的陆续投产运营,以煤炭、电力、化工三个重点项目为基础的增值税、所得税增幅强劲,其他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营业税和政府性基金收入稳步增长,各项税收占全区同类税收的增势强劲,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四大流转税约占全区税收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资源税约占全区资源税的半壁江山,宁东基地已成为自治区税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附表二)。

2011年,宁东基地全年税收收入突破47亿元大关,各主体税种和各级次收入大幅增收,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增长态势迅猛,其中增值税25.8亿元,占全区的26.7%,所得税13.5亿元,占全区的22.2%,贡献率居行业之首(附表三)。

三、宁东能源基地税收和国库服务特点

(一)个税积数快速增长

宁东基地生产经营规模大,现有职工人10万人,未来5年内宁东基地产业工人人数将达到20万以上,迁移的人口增加使得城市化进程加快,个人所得税和个人五险基金入库金额将迅速增长,导致个税积数大,日益增长的个税收入入库使得税务和银行缴费压力增大。

(二)税种类型多,分成计算复杂

宁东基地大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组织结构复杂,大多为跨区域生产经营,仅神华宁煤集团在宁东地区的20多家单位,就涉及煤炭开采、洗选、深加工、出口、矿井建设、机械制造、冶金、化工、建筑、建材等业务,2011年每月就需缴纳各项税费数千万元,跨区域所得税、预缴所得税等种类多,涉及大量财务会计知识和税收政策,分成计算复杂。

(三)退库种类和优惠政策多

宁东基地多为符合国家和自治区实行优惠税收政策的企业,退库种类多、减免优扶政策多,退库类型有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减免退库等,大部分企业享受“三免两减半”、“资源综合利用”和“西部大开发所得税减免”等多项税收退付优惠政策。

(四)企业纳税意识和维权意识高

宁东基地各国有大企业内控机制健全,电子商务运用广泛,财务核算高度集中,信息化应用程度高,一般都配备专人或有专业部门负责涉税退库事项,对金融机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要求较高。

(五)宁东财税库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根据自治区《关于调整完善宁东能源基地财税管理体制的意见》(宁政发〔2011〕146号)等有关规定,赋予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地级市一级的经济管理权和社会事务管理权,设置宁东财政审计局负责宁东基地财政收支,编制财政预决算等职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中一级财政设立一级国库的规定,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及时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设置了地市级的由国库处直接经理的“国家金库宁东基地中心支库” ,2012年正式运行。同时理顺了宁东基地中心支库的纸质税票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等资料的签收、整理和传递工作,确保了宁东基地国库资金及时、安全入库和库款快速准确的拨付。

四、对强化宁东基地国库服务导向的思考

(一)积极构建现代化服务型国库体系

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库服务的新要求,积极构建现代化服务型国库,满足公共财政建设提出的服务需求,既是中央银行落实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的具体行动,也是国库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十二五”时期国库业务发展规划》和《关于金融支持宁夏“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融合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和国库政策的综合配套实施,以加快国库资金管理的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管理为原则,顺应公共财政建设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国库联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纽带作用,积极探索国库的服务创新能力,扩大TCBS办理国库直拨业务,让财政直接支付直达千家万户,全面推进宁夏国库工作新体系的建设。

(二)加大电子化缴税新业务的开发,拓展缴库业务多样便捷化

由于宁东基地职工数额的迅猛增长,个税和五险基金入库金额大,限缴日期集中,存在个税的跨区域缴纳,为方便其多样化的缴纳需求,应在继续提高TIPS签约率的基础上,大力开发电子化缴税新业务,拓展手机银行业务,通过手机SIM卡安装贴片式芯片,进行手机与银行点对点连接,实现手机银行个税缴库业务;借鉴商业银行手机芯片等同银行卡,在POS机近距离刷卡缴税业务;实现个体工商户以纳税识别号与身份证件号相绑定,以个人账户和法人账户之间相互识别,账户的联通转账,实现TIPS扣税等。积极创新国库电子化服务,充分开发和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依托支付系统,以POS机、互联网、手机等为缴库媒介,随时随地为个人和企业提供先进便捷的电子化技术支持,为纳税人提供最优质的缴纳服务手段。

(二)建立出口退税“快速通道”,有效发挥国库支持作用

由于宁东所辖区域多为投资超过10亿元的大企业,进出口退税涉及金额大、笔数多,出口退税业务的及时办理,对减少企业资金占用、缓解资金压力,提高企业的出口积极性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加快开发电子化退库程序,实现TCBS退库业务的电子化。开发设计好参数,由系统自动按退库类别配比登记退库登记薄和报表,实现退库资金的瞬时到账,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是加强征税和退税的衔接,实现财政、税务和国库部门的资源信息共享,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查找现行退税业务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梳理优化退税业务流程,提高出口退税审批质量和工作效率,确保出口企业在最短时间内退税款项的到位。

(三)以人为本,加强国库人员的业务素质

大企业组织结构复杂,跨区域生产经营,生产经营项目多,信息化应用程度高,电子商务广泛运用。纳税意识和维权意识高,对纳税和退库服务要求高。总机构分支机构所得税、预缴所得税涉及范围复杂等,需要国库人员有较高的业务能力,熟悉财务会计理论知识,掌握税法,预算法等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熟悉本核算主体的税种分成、预抵返还等比例事项,大力开展财务分析、会计理论,和税收法律法规,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的岗位培训,提升国库人员素质,建设一支全方位、高素质、复合型国库人员。

(四)树立环保意识,向环保节能企业提供国库优先服务

上一篇:应用写作练习题及其答案下一篇:心理学专业课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