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建构方案(精选8篇)
1.教学模式建构方案 篇一
2014学年第二学期“欢乐缤纷”亲子建构活动总方案
幼儿园特色活动是一扇窗口,是一个很好的对外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我园在区级课题《家园互动开展亲子结构游戏的实践研究》引领下,探索开展“亲子结构活动”的做法,凸显我园“快乐游戏、快乐成长,让智慧在孩子的指尖跳动”办园理念。希望通过亲子建构活动,影响与激发幼儿大胆表达表现的情感,让孩子成长为一名“健康、活泼、快乐、勇敢、自信”的儿童。从而使家长对亲子建构活动目的、准备、过程,如何引导活动有更详尽的了解。本次活动是定于全园幼儿的亲子建构活动,家长通过观察、亲身体验,感受如何引导孩子参与亲子活动。
本届“亲子建构活动”的主题是:“欢乐缤纷,创意无限”
一、活动目的:
为了展现我园“快乐游戏、快乐成长,让智慧在孩子的指尖跳动”的办园理念,为了展示我园特色活动的新内涵,为了促进幼儿园与家庭之间以及亲子之间的沟通及和谐发展,张扬孩子的个性,我园举办第三届欢乐建构节之“欢乐缤纷”亲子建构活动。
二、活动时间:2015年5月4日——6月1月
三、参与人员
有意愿参加比赛的家庭自愿报名参赛,报名者先在班级内参加初赛,初赛后,每班推荐五名优胜家庭参加园内的比赛。报名参赛家庭请将家庭参赛人员姓名、作品名称报于本班班主任,并积极做好参赛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活动准备:
1、拟定活动方案(包括总方案与年级组方案)。
2、各班级利用家长会开展宣传、动员工作。
3、邀请家委会代表参与活动的评选。
五、活动过程:
1、宣传发动阶段: 5月4日——5月8日
2、亲子制作阶段: 5月9日 ——5月11日
3、班级自评与推荐阶段: 5月12日——5月16日
4、全园展示交流与评选阶段:5月17日——5月25日
5、颁奖日期: 6月1日
六、参赛作品的要求:
1、建构作品必须由亲子共同制作完成。
2、积木以幼儿园材料为主,也可以自带,可用辅助材料装饰或做背景。
3、作品的内容: 大班主题:中国建筑 中班主题:在动物园里 小班主题:可爱的动物
4、作品尺寸大小不限
七、评比与奖励
比赛分二期进行,5月15日前评出班级“班级亲子建构达人”5组,本届亲子建构活动共评出30组家庭为“最佳色彩奖”,30组家庭为“最佳创意奖”,30组家庭为“最具童趣奖”。
八、评委会成员
评委会成员:园方代表、家长代表、幼儿代表。
让我们与孩子同构同乐,让智慧与微笑同在,让祝福与快乐同行,让建构与亲子融合,让孩子们心中多姿多彩的美丽梦想从这里起航。
松江区云峰幼儿园
2015-5-15
2.教学模式建构方案 篇二
关键词:对立和统一,正负迁移,双语系统,调整功能,内在目标
一、在汉语背景下建构基本英语思维模式的哲学和心理学浅析
第一,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客观世界的概念和意义方面是统一的, 这是由语言的共性决定的。
由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汉语使用者和以英语为母语的英语使用者之间文化根源的不同, 他们在表达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同一意义时, 在语言表达的形式上存在着部分的对立。如此看来, 英语和汉语也应该存在对立和统一关系。
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任何一种语言在它刚诞生的时候是怎样一种状况, 或者说以我们现有的能力和现存的资料很难证明任何一种语言从开始到现在的演绎和发展全过程。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被唯物主义者普遍承认的哲学理论,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强调事物间的对立和统一, 并且认为对立是在统一基础上的对立, 英语和汉语在语言形式上也是如此。
不可否认, 语言用声音和符号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而主观世界应该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 所以, 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 都以反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概念为主, 即:客观世界是同一的。用字母构成的以表音为主的英语词汇和以笔画为主构成的汉字在表达客观世界的概念时, 其概念内容是一样的, 就像英语的“stone”可以被翻译成汉语的“石头”一样。但是, 英语用字母构成词汇, 汉语用笔画构成汉字, 这本身也是语言构成中的一种对立现象。同时, 由于英语使用者和汉语使用者文化根源的不同, 他们在表达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同一意义时, 在语言表达的形式上存在着部分的对立。比如:“Catch the man running over there.”用汉语表达应该是“抓住那边跑的那个人。”很明显, 这两种语言在词序上有很大的不同。如此看来, 英语和汉语存在着表达形式上的对立关系和表达意义上的统一关系。
由此可见, 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统一的基础是真实的客观世界, 也就是英语和汉语的使用者都要反映客观世界和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主观世界。对立的地方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使用者由于不同的文化根源导致在主观上表达同一客观概念时使用不同的语言思维模式。
第二, 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在个性方面的对立是以汉语思维系统为第一语言思维系统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最主要的障碍之一。
请观察下面的例子。
例1:英语中“中心词+定语”是一种典型的演绎思维方式, 这也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和以归纳思维为主要特征的汉语使用者在学习英语时制约其思维和自由表达的第二个核心因素, 如“a car running on the street”和“a door broken by my little brother yesterday”。但汉语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用“定语+中心词”的方式来表达, 是一种典型的归纳思维方式, 汉语只有在特殊文体里才会用“中心词+定语”的方式来表达, 如在散文诗中。上述英语短语可以分别被翻译为:“一辆在街道上奔驰的小车”和“一扇被我小弟弟昨天弄坏了的门”。可以看出, 汉语语言和英语语言在表达同一客观现象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思维顺序。
例2:英语有“时”和“体”的语言形式区分。英语中的“时”有四种, 即:过去、现在、将来和过去将来, “体”有一般、现在、完成、完成进行四种情况, 这四种“时”和四种“体”在合乎时间逻辑的情况下就组成了英语的十六种时态。而汉语在表达动作的时间和状态时是用副词和动词的配合来实现的。
例3:I want to go there to buy a pen.翻译成汉语则是“我想去那儿买一支钢笔。”可以看出, 英语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严格区分, 而汉语则不然。如果一个英语的句子是复合句, 主句和从句的数量决定了谓语动词的数量, 其余的动词都要以非谓语动词的形式出现。在英语语言中, 复合句的本质其实是:句子的某一个或者两个句子成分是由句子而不是由词或短语来充当, 仅此而已。在批阅中学生的作文时, 随处都可以见到学生乱用动词的情况。很明显, 对于经常使用动词词尾毫无变化的中国学生而言, 这无疑也是制约其形成正确英语思维和表达的主要因素。
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在表达方式方面的对立点很多, 篇幅所限, 这里不能一一列举, 仅举以上几例加以说明。
在教学实践中, 上述例子中列举的情况是学生在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所犯语言错误最多的地方, 这一点就像生物遗传学里所描述的生物的显性性状一样, 是能被人们所发现的, 但究其内部原因, 应该是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在个性方面的对立而导致的以汉语思维系统为第一语言思维系统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所产生的这样或那样的障碍, 就像生物遗传学里所描述的生物的隐性性状一样, 这是一个被很多教师忽略的领域。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 英语和汉语在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对立的核心部分就是制约中小学生形成可持续学习英语能力的关键因素。[1]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英语时, 根本就不考虑学生已有的汉语思维系统对即将要学习的英语语言将会起到何种正负效应, 一开始就彻底从英语语言的思维角度单一地切入教学, 这无疑像一个小人儿从枝叶部分开始理清一棵大树脉络时的情况, 其麻烦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开始学习英语前, 应该有了比较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一定的汉语语言逻辑思维基础, 这就是学生学习英语前已有的语言思维系统。他们在开始学习英语时, 肯定免不了要受“汉语思维系统”的影响, 也就是说, 他们无法逃避地要在“汉语思维系统”的基础上开始建构“英语思维系统”的框架。因此, 教师要充分考虑“汉语思维系统”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要考虑“汉语思维系统”对学习英语的正迁移作用, 就必须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两个框架在表意一致的基础上存在着语言形式上的对立。而对立有次要对立和主要对立之分, 因此, 只要归纳出英语语言形式和汉语语言形式核心对立的部分, 并且找到一个好的、能处理这两种语言间核心对立部分的正负迁移作用的办法, 那么, 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 从小学到中学花费近十几年的工夫之后, 基本上就可以建构起基本的英语语言思维模式。如此看来, 这种做法可能会大大减少学生学习英语的障碍, 也可能会节省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这样做, 就像一个小人儿从根部和主干部分去理清一棵大树的脉络一样, 不会花费很多工夫就会自然有序地生成对大树的基本构象。[2]因此, 教师在设定任务型语言教学时, 在充分明确英语教学外部目标的前提下, 应同时考虑在汉语背景下重构英语教学的内部目标。否则, 英语教学可能会走很多弯路, 甚至可能对学生今后可持续的英语学习留下隐患。
二、对汉语背景下建构基本英语思维目标的几点看法[3]
第一, 教师在开始教学生学习英语时, 就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汉语语言思维体系会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 因为教师是要在学生根深蒂固的汉语语言系统上一步一步开始建构英语语言系统, 这一点要作为重点研究的内容贯穿于基础英语教育阶段的始终。
很多教师只是以教材为最重要的教学资源, 并且很多情况下教师都是对教材不加改造地进行教学, 很少有人去考虑学生已有的汉语思维结构如何对学生即将要开始建构的英语思维模式所起的正负迁移作用。就像输血时血型要统一一样, 如果血型不能统一, 就会产生排异现象。同理, 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案和学生的学习方案不符合在汉语背景下学习英语语言的基本规律, 也会让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产生“排异现象”, 这无疑像给A型血的患者输了B型血后的反应一样, 导致学习夭折。我们知道, O型血是万能的血型, 可以输给任何一种血型的人。如果把英语语言思维系统比作是A型血, 把汉语语言思维系统比作是B型血, 那么, 应该还有一个“O型血”, 也就是英汉两种语言间的双语思维系统。这个系统应该是当两种语言在表达形式上可以自由转化时很自觉的一个超级语言系统, 教师应该重视这方面的研究。[2]
因此, 教师需要加以重视的首要问题不仅仅是英语学习的外在目标, 还要重视英语学习的另外一个隐性的内在目标, [2]也就是英语语言的学习在改变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的思维模式方面所起的作用。[1]在这种理念下, 教师必须是具有明确的学习策略指导意识的教师, 也就是清楚在汉语语言背景下进行英语教学的客观规律, 并且知道如何给已有汉语学习经验和汉语知识结构、汉语思维方式的学生制订建构学习英语知识和能力并形成一定英语思维框架的科学教学方案, 最终的目是达到在具有明确学习策略意识的教师指导下, 学生在已有汉语语言思维模式下自主建构起来的、适合自己学习风格和学习条件的、学习效果显著而且学习效率较高的英语语言思维建构学习方案。
第二, 多元智能理论是学习语言很重要的一个心理学理论, 教师必须重视它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4]
虽然每一位优秀学生在语言学习的每个阶段的学习终点所获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几乎是一样的, 但是, 由于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 这一点也毫无例外地会体现在二语的学习过程中。[4]因此, 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输入过程、独特的语言逻辑思维建构过程。这是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在自己原有的汉语学习经验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建构新的英语思维框架,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教师用自己的习得经验和相对固定的几种教学策略面向几十位学生实施英语教学时, 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和效果低下。
第三, 重视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面的主要差异, 通过结构性语法内容的有序教学和有序的思维建构式的翻译教学建构学生基本的英语语言思维模式。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研究英语语法, 但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语法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的课堂英语教学中, 对英语语法的教学大有鄙视的眼光。不能否认,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有其基本语言规律的, 也就是语法体系, 因此要大力倡导语法教学。语法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英语和汉语在表达形式上最具对立的方面, 目标是建构学生基本的英语思维能力, 而不是重回语法翻译法教学的老路。要实现这个目标, 教师要重视英汉两种语言间语法结构的比较研究。不能否认, 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都是非常优秀的翻译家。他们对母语和二语的语法学习都有非常深的造诣, 这是二语习得成功经验的很好例证。
第四, 语言本身有反过来再指导和调整语言自身的功能, 只要掌握一种语言的基本思维模式, 这个思维模式就会反过来对已经掌握了的语言产生强大的调节功能, 这是由人脑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
在一名儿童还没有进入学校学习的时候, 他根本就不懂得母语的语法, 但他能凭着自己已经拥有的语言能力自由地造句, 能表达很多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作家和诗人对母语词汇的敏感程度和组合能力常超出一般人的能力。所以, 教师不能忽略语言调整和指导语言本身向着深层发展的功能。这个功能使得语言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形式, 造成了二语学习者的一种畏惧心理。因此, 教师要高度关注语言的这个自身调节功能, 这样, 英语教学就会少一些忧虑。
第五, 扩大英语教学研究的范围, 要关注诸如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运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来启发和改造英语教学。
语言学习的目标可分为内在语言学习目标和外在语言学习目标, 前者指学生在学习语言后的应用能力, 是指向语言的真实运用, 后者指的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时心智和思维的发展等内容。这一点和生物遗传学里的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原理特别相似, 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决定的, 隐性性状是由隐性基因决定的。语言自身的调节功能又像物理学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因此, 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来促进英语教学领域的教学研究。在学科交叉的地方, 有可能是创新的原点, 这应该是一个可行的途径。[2]
第六, 教材的编排本身也要重视并体现“在汉语语言思维系统的基础上建构基本的、核心的英语语言思维系统”这一关键因素。
拥有理论研究实力的专家和具有强大教学实践空间的一线英语教师应该专门研究汉语背景下学生学习英语时的心理过程, 教材应该设计针对在“汉语思维系统”的基础上建构“英语思维系统”的专项训练内容, 并且这个内容要体现循序渐进、从低级语言能力到高级语言能力的发展顺序。
第七, 大容量输入模式的阅读教学也是达成英语学习内部目标的有效途径。
不可否认, 事物质变的前提是量变。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容量阅读教学是形成基本的英语思维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1]鲁子问.中小学全效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课题指南[P].北京:中小学全效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课题办公室制定, 2007年1月.
[2]Cook, V. (2007) .The goals of ELT:Reproducing Native-speakers or Promoting Multicompetence among Second Language Users[A].In Cummins, J.&Davison, C.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C].Norwell, Massachusetts:Springer Publica-tions.9-24.
[3]龚亚夫.重构基础英语教育目标[P].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年会暨第十一届全国外语教研工作会议专题发言, 前门饭店, 北京, 2009年10月.
3.教学模式建构方案 篇三
一、自主预习,夯实基础
预习是学习的基础,学生的预习能力是学习的基础。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预习是一项比较综合性的环节,在预习中,朗读课文时可以练习阅读能力,理解课文时可以锻炼分析能力,总结文章时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由此可见,预习环节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此,在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对学生自主预习能力的培养,在学生低年级阶段,就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
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枣核》,这篇课文意在使学生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这是一篇情感丰富的文章,在讲解时,笔者特别留出时间给学生们预习,并且对学生们预习的思路进行提示:“同学们,下面我们预习一下《枣核》这篇课文,在预习时,希望大家能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篇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每部分的都讲述什么内容?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叫‘枣核,用这个词作为题目,有什么用意?这篇课文的主题想表达什么?”通过这一系列有条理的问题,使学生有了预习的方向,在预习中找到答案的同时,等于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理解,逐渐地成为一种良好的预习习惯,在今后的预习中能够理解透文章,吃透文章,提升自身的自学能力。“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句脍炙人口的话蕴含了语文预习的重要性。好的预习是学习成功的一半,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理解的方向,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点拨和引导,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全面提升得到解决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主体性教育的作用。
二、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交流讨论的过程是学习解疑的重要过程,在交流讨论中,学生也可锻炼语言交流的能力,增加自信,从而拉近学生之间的友谊。在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会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同时对于他们的疑问,笔者会进行及时、有针对性地讲解。
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征组歌>两首》,这篇课文是从长征组歌中摘选出来的,两首歌词的语言都很精练,包含很多意味深长的句子。面对这两首歌词,由于理解力不同,学生们会针对不同的句子有着不同的感受,这其中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为了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笔者经常会采取课堂交流讨论的形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在适当的时间进行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征组歌》两首歌词,下面请同学们互相谈一谈,自己对这两首歌词中的哪句最喜欢,哪句话最让你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并且准确地表达出歌词中所要表达的含义,大胆的说出你的看法。”在笔者的设问下,学生们开始互动起来,纷纷认真的阅读,相互交流讨论,有时对共同的疑问难以解决时,笔者会在交流过后进行统一的讲解和解答,通过学生们相互交流体验,学生分享自己的和他人的想法,使学生对歌词中的情感体会的更加深刻,并且能够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针对自身的实际,补充自身的不足之处,以此获得共同进步。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发现他人的正确观点,作为自身的借鉴辅助材料,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的用正确的思维逻辑来完善自身的头脑,解决一个个问题。在交流中,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们能够用正确的方式来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
三、理解领悟,明确主题
语文学习,理解能力是关键。对于初中生而言,对于学习的理解和领悟,要比小学生强很多,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在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上,能够对课文大概的主题思想进行剖析,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课文的主题进行比较准确的概括。为此,在课堂上笔者对学生的自主理解能力进行了培养,让学生通过自身的领悟和理解,为其他学生讲解,不正确的地方由笔者进行补充。
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八课《多一些宽容》,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人应该学会宽容相处,面对他人的过错,用自己的胸襟去包容,去原谅,从中体会到宽容的意义。这是一篇哲理性文章,文章中蕴含的道理深刻,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充分地对文章的主题进行理解和领悟是难点,而笔者在教学中,大胆的创新教学方式,以学生“主体性”发挥为目的在课堂上将时间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理解和分析。在这之前,笔者会进行引导:“同学们,下面请大家认真阅读这篇课文,并且在文章标记出三个句子,一个是你喜欢的,一个是你不理解的,另一个是你觉得有深刻内涵的,分别说说你的理由。”这样的设问,使学生们更加认真地阅读,更加用心地去分析,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身的理解领悟能力,使自身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体会情感,丰富自己的头脑。尤其在初中阶段,涉及到的文章体裁和形式已经不再局限于记叙类,更多的是议论和应用类的文章,在这些文章里有不同的感情表达方式,针对每一类的文章,老师们都应该认真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分析,使学生在今后的自主学习中能够得心应手,不断的升华情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力在于培养,尤其在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处于发展上升时期,这个时候对于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有助于学生们通过自身的思维能力来对课文进行自主性的体会和学习,从而提升自身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四、唯美赏析,升华情感
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被赋予美的感受,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启发,带领学生走进一个唯美的意境,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课文所要抒发的真实情感,在体会中深化自身的情感,进而激发出对知识的求索和探究。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用课文中的一些唯美篇章,带领学生进行美的赏析,同时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唯美情境的创设,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这部分内容主要以诗词为主,诗词中表达的情感相比较其他课文来说是比较深刻的,然而对诗词的鉴赏也是学生们比较薄弱的环节,因为每一首词所要表达的情感都不尽相同,所以对于初中教学而言,要通过创设情境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时充分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在备课时,笔者会在网络上找些能与这几首诗词搭配的音乐,并且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下面给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大家尝试着体会诗中的意境,稍后,笔者会请学生到台前来说说你的体会。”选择了三名学生,他们分别到台前来,开始他们并不能真正地表达出诗中的意境,接着笔者将音乐播放出来,开始进行引导:“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秋风怒吼……”学生便随着音乐的响起很快地进入了状态,诵读时也能够放慢语调,注意抑扬顿挫,整体的语境得到了升华,进而从学生的诵读中,引导他们感悟诗词中的感情。
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唯美的引导和启发,有助于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初中生而言,对一些事物已经有了美的追求,思想中对美好的事物都有一种向往之情。通过引导和培养,传授正确的赏析课文的方法,使他们在学习中享受唯美的情感,进而升华自身的思想感情。
五、总结反思,查找不足
总结与反思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初中生由于年龄和心理成熟度等原因,对于事物缺乏耐心,部分学生对于自身的学习状况并不了解,导致很多时候都进入学习误区,很难走出来,还有部分学生一直很努力,但是学习成绩一直都不理想。基于以上种种原因,笔者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对学生自我总结和自我反思的培养,同时传授他们正确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意识到总结与反思的重要性,在反思中真正找到自身的不足。
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都比较重要,又因为这是初中学习的开始,是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在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学习后,预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并且对总结和反思的内容进行提示:“同学们,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为了让大家进一步地了解自己,下面请大家总结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学到了什么内容,有哪些内容是自己感兴趣的,哪些是不感兴趣的,在学习时,认为哪些课比较难?难在哪里?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是什么?”在笔者一系列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们渐渐有了思路,在总结反思时,明确了总结的内容和反思的方向,逐渐地养成了及时总结及时反思及时改正的好习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说出了反思的真正意义,对于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这句话更加适用,然而使学生拥有主动反思的思想才是教学的关键,需要我们探索出一条能够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式。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具备个人独特的教学方式,赋予课文一个崭新的活力,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辅助和启发学生,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的使用,留出充分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引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具有教学智慧的教师,达到新时代下的学生能力标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丝.义务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教育,2013,(08).
[2]杨飞云.学校价值观教育的解读与思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6).
[3]刘南喜.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J].新课标:初中语文,2013,(9).
[4]孙欢欢.我国高考作文的价值取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5).
4.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 篇四
教学模式一词最初为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等人提出,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也就是说建立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要体现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首先要让学生想学,其次是会学,第三是获得高效。我们要科学地实施,必须在有趣、轻负的理念下,辅以科学的教学方法,设计优化的教学过程,从而建立高效课堂教学的模式。
由于教育教学的思想不同,所依据的学习理论不同,教学目标不同,人们对教学的认识、采用的教学手段不同,教学的对象不同,施教者的教学风格与特长不同,会形成各种各样不同的教学模式。
世界著名的教学模式有: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凯洛夫的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赞可夫的一般发展教学模式、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教学模式、加涅的教学模式、布卢姆的掌握教学模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保加利亚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模式、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我国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等等。
深入探讨这些教学模式,我们发现这些教学模式虽有差异,但都反映了教学规律,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也结合了时代的发展与人们的教学经验。
我们要为高效课堂教学建立教学模式,也应体现最新教学研究成果,具体地说要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考虑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教学手段的变化,至少应将媒体的运用考虑进去;考虑时代变化所带来的学生的变化,现在的学生好表现,课堂教学要为他们的表现提供空间与时间;考虑时代变化带来的学习方式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变化;更要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
由于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学生不同,教师也不同,建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也然多样,笔者目前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为各种教学对象、教学情形、教学内容建立不同的教学模式,只是根据其共性特点,为高效课堂教学建立一个一般教学模式,供大方之家批评。
1.引入。目的是激趣。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所教内容的特点、地位、来历以及相关的发现者创作者的事例胸有成竹,对引入教学内容的形式有深入的钻研,或对学习者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等。
其主要方式有:
通过介绍知识的发现者引起对其崇拜,因其崇拜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介绍知识发现的曲折过程,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引入对所学知识的不同评价,引起学生质疑探讨的兴趣。
从该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作用或该知识在学科中的重要作用的角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学。其目的是发现学生自己不能学懂的问题。教学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那就是教学生不懂,练学生不会的。关键是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精神,要求学生形成自学的能力,掌握基本的自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的习惯。在这个环节,学生自读教材,自做练习。将自己能懂的自己学懂,能会的练习要做好,将不懂或不会部分的凸显出来。
3.探讨。目的是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要让学生体会探讨的乐趣。这个环节的核心是师生互动,要注意创设情景、营造竞争的学习氛围,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效。教师的责任在于在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以概括,提出需要解决的而又能发人深思的问题,学生在老师导引下积极参与解决问题。要求将探讨的过程安排得引人入胜。对难懂的问题要化难为易,对易懂的问题要独辟蹊径,对易忽略的问题要注意层层铺垫,加深印象。还得根据认知规律设计科学的解决问题的程序。
4.质疑。其目的是对未懂之处、懂得不透彻之处或有不同见解之处作进一步的探讨。这个环节以学生活动为主,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或提出不懂之处,先由学生互相探讨作答,然后老师归结,学生确实通过努力不能解决的问题,才由老师引导作出答案。
5.练习。其目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巩固。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意识,绝大多数作业应在课堂上完成,尽量不要通过练习去挤占学生的课余时间。老师在安排练习上要作选择,最好针对不同程度的同学布置不同的练习,要求练学生不懂的,练学生能懂的。6.归结。其目的总结所学,巩固兴趣。要通过归结本课所学,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系统的掌握,明确的印象;让学生通过总结所学,获得成功感;让学生通过总结自己的收获体会,明确所学内容的作用,增强学习的兴趣。
这个环节有两个要点,一是梳理知识点,强调重点。二是让学生谈收获体会,理解所学内容对学习本学科、对发展本学科、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如何做人做事等的用处。有用才会有趣,这个环节如何能让学生充分体现其用处,一定能巩固学习的兴趣。
总之,教学模式一要简约有效,必须删却大量可有可无的环节,大量重复的程序;教学环节的总体安排符合认知规律,每一个教学环节功能鲜明,并能从教学实际出发,考虑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性质、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教师自身的特点和教学
物质条件等因素。二要和谐,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就是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三要创新,我们提出的教学模式是针对一般课堂教学规律而言,体现的是共性,在具体教学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对象恰当地增减,体现个性。此外要特别注意将学法的指导贯穿教学模式的每一个环节。
打造高效生命课堂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是科研兴教的有效途径。
模式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教学模式是理论和实践的“中介物”:它脱胎于理论,是理论的具体化、操作化,比理论更明了;它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的概括化、集约化,比实践更凝炼。创建模式不仅必将带动教学系统的整体改革,而且定会导致教育思想的深刻改变,甚至引发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查有梁教授指出,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平,应该从三方面审视:其一,看他们是否对教育理论有深入的研究;其二,看他们是否针对实际问题建立了相应的教育模式;其三,看他们是否在教育实践中有整体的、长远的打算。
课堂建模,无论对干部、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新任务、新课题、新挑战,然而,也无疑是谋求跨越的新契机、编织梦想的新舞台、教育复兴的新希望。我们不但要有自觉的建模意识,还要晓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否则,改革创新就会成为“皇帝的新装”,探索奋斗便会出现“无言的结局”。为此,在理解“何谓模式”、领悟“为何建模”、历经“是非之辩”,喜见“开门红”后,就到了该弄清“如何建模”的时候了。笔者愿借一己之力表一孔之见,目的无非是抛砖引玉。
一、要以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为前提
解放思想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导和动力。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没有普遍与积极的心理氛围,没有变革现实的理想与信念,没有敢“吃螃蟹”的胆略与豪情,就谈不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思想与理论依据是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是教学模式的精神实质、内在精髓和活的灵魂,在“选模、学模、用模、评模、创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教学思想的变化,就没有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育思想,即教育理论、教育学说、教育思潮、教育主张、教育经验、教育信念、教育理想等,既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又有先进与落后之别。解放思想不是从正确、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而是要从被实践证明是错误、落后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就是要自觉揭露、批判和清除头脑中错误、落后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不再习以为常地接受那些糟糕的事物和观念,力求规避其影响和干扰;要自觉接受被实践证明正确、先进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形成自己更合理、更完善的教育理念并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对教学模式赖以成立的正确、先进的教学
思想理解越深刻,对该种教学模式的研究就越科学有效;如果只停留于肤浅的理解,也会阻碍教学模式创新,甚至出现失误。
二、要研究当前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也恰是教学模式的变革取向。
1、从教学模式的总体种类看,趋向多样化。20世纪50年代以前,教学实践中基本上由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和杜威的教学模式先后占主导地位,教学模式单一。50年代以来,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正在形成庞大丰富的“教学模式库”,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优选教学模式的广阔余地。
2、从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看,趋向多元化。当代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已不再单纯依据哲学认识论和教育学了。随着现代心理学的迅猛发展,教学模式的心理学色彩越来越浓厚。除此之外,像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社会学、管理学、工艺学、美学等,呈现出多元化、融合化的趋势,这将给教学模式科学性的增强带来深远的影响。
3、从教学模式的形成途径看,趋向互动化。⑴从教育理论中研究构建。这种教学模式起点于理论假设,形成的思维过程是演绎,采用的是演绎法。⑵从教学实践中探索构建。这种教学模式起点于实践经验,形成的思维过程是归纳,采用的是归纳法。由于两者各具独有的价值和优势,在教学模式研究中应长期并存;在使用中应综合使用两种方法。
4、从教学模式的师生地位看,趋向合作化。主体性是现代教学理论的一个核心特征和总的发展趋势;构建教学模式必须追求学生主体性的弘扬和创造性的发展。当前,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就必须构建“学习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师生和谐、教学合一”的教学模式。
5、从教学模式的目标取向看,趋向情意化。现代教学模式顺应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社会需要人才规格的不断变化,其目标不仅指向认知和技能领域,而且指向以往所忽略的情意领域。情意型教学模式的出现和完善,将为现代教学带来一场革命。它以互补思维方式融合知为一体,强调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6、从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看,趋向灵活化。教学模式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比较严格的操作程序;但因此而拘泥于固定的操作程序、方法和细节,是有片面性的;而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灵活变化。此外,有的教学模式甚至本身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存在,尤其是艺术化的、创造性的、情意型的教学模式更是如此。
7、从教学模式的技术手段看,趋向现代化。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像广播、电视、教学机器、计算机等,正在越来越多、越来越成功地介入教学过程,教学模式已经开始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实现了整合。在当代越来越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
成果,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设计和丰富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模式中的科技含量逐渐增加。
8、从教学模式的研究发展看,趋向精细化。其一就是除继续研究一般教学模式外,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学科教学的课堂模式。教学模式并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不同年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目标、不同内容可以有不同模式,即使同一教学阶段、甚至相同内容也可以建构多种多样的模式。精细化趋势的出现,必将促使教学模式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三、要了解构建教学模式的途径方法
在现代科学方法论中,建模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一定抽象、简化、假设的条件下,将事物的重要因素、关系、状态、过程,突出地显露出来,便于人们进行观察、实验、调查、模拟,也便于理论分析。一般来说,模式方法的过程表现有三:
1、“原型——模式——新型”:按照研究的目的,将客观事物的原型,抽象为认识论上的模式;通过模式的研究,获得客观事物原型的更本质、更深刻的认识。
2、“问题——模式——求解”:建立模式,总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从问题出发建立模式,使之有针对性;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求解),又是检验建立的模式是否恰当的标准。
3、“理论——模式——实践”:模式作为中介,上承理论,下启实践,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理论或实践)、构建新的客体(实践或理论)。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用模式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不外乎两种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在建模过程中,二者应共存并举,即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综合使用。
1、演绎法。从理论成果出发,经类比、演绎、分析,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即可促进实践发展。用演绎法建模,关键在于理论假说,重点在于教学实验。一般多为专家学者所运用。其中也包括:
(1)根据某个成功的一般教学模式,推演派生出其下位教学模式,从而建立新型教学模式或子模式群的方法。
(2)移植法,即选取某一行之有效的本学科或他学科教学模式,以其为范型,经加工改造,为己所用的建模方法。这不失为有效的捷径。
2、归纳法。从实践经验出发,经概括、归纳、综合,提出各种模式,模式一经被证实,即可促进理论提高。用归纳法建模,是行动研究的成果,成功经验的升华。一般多为学校教师所常用。其中包括:
(1)原创法,即从大量、丰富、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出好经验、好做法,从而生成新的教学模式的方法。这是艰难而长期的创新过程。用原创法构建教学模式,大多是定性建模,其基本程序如下。
①明确建模目的:应以素质教育的价值理念为导向,确立建模目标;
②找出典型实例: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找出优秀典型的案例,即范例;
③抓住主要特征:通过从理论上分析范例,概括出基本特征、基本结构和基本过程;
④确定关键词语:通过“语义比较”,确定表述这一模式的关键词;
⑤作出简要表述:在集体讨论、征求意见、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对这一教学模式给出简要的定性表述;
⑥具体实施模式:在教学中具体实施这一模式,要充分体现模式的特征和过程;
⑦形成子模式群:通过教育实践的检验,针对不同情况有所“变换”,从而形成一系列更为具体的“子模式群”;对于较高层面的模式,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型进行变换,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
⑧建模评价论证:将设计与实践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反馈评价,获得建模成功与否的结论,以便改进。
(2)组合法,即以二个或二个以上的优质教学模式为参照系,通过强势整合而形成兼具多种优点的教学模式的方法。这绝对是“妙棋”一招。
四、要遵循构建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总结已有的研究,教学模式的建构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的可行性相统一
教学建模必须有科学的理论基础,能正确地反映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体现我们这个时代在人才培养上的基本特征,同时,还要立足于教学实际,照顾到现阶段教育教学的发展水平,能为具体的教与学提供实际可行的操作性帮助,真正做到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2)批判继承与改革创新相统一
教学建模需要借鉴古今中外已有教学模式的合理因素,将借鉴与创造结合起来,把现代教育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融于课堂教学,目的在于使建构的教学模式具有突破性,能够解决已有教学模式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又适合时代发展和教学实践的需要。模式的创新可以是全面地建构一种过去未曾有过的崭新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是对过去的教学模式的提升和完善。创新是多方面的,程度大小也有不同,不能抽象地认定完全的创新一定比再证实更有价值。
(3)普及与提高相统一
教学建模应该为普及教育服务,因此要大力开发各种“普及型”的教学模式,特别是适合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师资、生源和环境条件的教学模式。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是我们的一贯方针。优质资源学校应重点开发“提高型”教学模式,作为各地的示范,并逐步发展成为“普及型”。总之,教学模式的建构要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不仅要适合普及的需要,也要考虑到提高的需要,将普及与提高统一起来。
5.建构性阅读教学 篇五
高新区成都美视国际学校 张建
在参加高新区教师新教材培训的过程中,老师们不时有思维的火花在碰撞,我也由此产生了很多启迪,受益良多。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文莉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你认为,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她的话音刚落,我的脑中便立刻浮现出自己曾上过的一堂堂“自我感觉良好”的课,浮现出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那精彩的一幕幕……
是啊,我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我仍然在苦苦地思考着这个问题。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拓展学生的精神自由,作为充满灵性和人性的语文课堂,它所观照的是学生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关注的是他们内在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和文化涵养的深浅。因此,我们的教学(更确切的说是学生的学习)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并由此而焕发生命活力。
所以,我想,我理想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自由的、美丽的。而实现这一理想的前提是:她还必须是建构性的。
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一直在主持开展《小学语文建构性学习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也因此对建构主义理论、建构性阅读教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入的思考,并由此而深切地体会到:“建构性学习”思想正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理想所在。
建构主义最早的提出者是瑞士的让q皮亚杰。他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并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过程达到同周围环境的平衡,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丰富p提高p发展。简而言之,学习就是学习者把新接触到的信息融入到他们已有的知识中的过程。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它们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而且在不同情境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我所理解的建构性阅读教学便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她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心心相映”:首先,建构性阅读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及由此形成的个性气质和独特情怀,并帮助学生切入自己的体验系统,体现了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实践的新理念;其次,建构性阅读教学着眼于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的唤醒,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一种活动,体现着课程标准关于学习方式上的取向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理念;最后,建构性阅读教学强调将学生带入一个充实精神、追求个性、充满人文情怀的境界,体现着对语文课程丰富人文内涵的深刻理解。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开展建构性阅读教学呢?根据两年多来的学习、实践和反思,我总结了几点关于建构性阅读教学的操作思路,并附上相应的教学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注重“情境”的创设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和优势是直观
6.谈整体建构和谐教学 篇六
花儿没有园丁的修剪,无法将最美的一面展现给人们;吊桥没有定期的维护,就无法负担人们的重量。而对于我们朝气蓬勃的一代,“整体建构”和谐教学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完美的经验,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标尺。
学习上,“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的风吹遍了整个学校,每个学子享受着它的益处,使课堂上轻松活跃,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显性工具“y=kx+b”和隐性字母“a”的变化让我们更好地掌握各科的知识要点,更加灵活地运用解题技巧。每次做题,有了它们就像大脑插上翅膀,思绪急速运转。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效率,让我们在课堂上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去实现更好的自我。
在行为上,“食不言,寝不语”,更有力地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高,使个人素质得到极大的提升。“无规矩不成方圆”,“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正在一步步深入每一个朝阳学子的心里,融入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找到更好的自我。
7.教学模式建构方案 篇七
一、我国语法教学的发展
20世纪以来,英语教学中淡化语法,强化听说的教学思潮强有力的冲击了语法教学的发展。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题海战术等并不适应大学本科英语专业学生的语法学习要求,寻求新的理论支撑,探索新的语法教学方法也只是在2000年之后才逐步凸显。目前,我国英语语法教学大都停留在枯燥的语言规则学习层面,语法教学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整体性不强,对提高语言能力,扩展语言知识等方面力道不足,这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广大英语学习者语言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近十年来,国内对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在逐步深入,相关的研究论文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教学研究方面都有较大突破,进一步开展应用研究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建构主义思想与语法教学的契合
建构主义理论思想基础雄厚,支架式教学方法和建构生成模式等指导性强,应用广泛,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能力的培养,在学术界和教育界具有很大的发展研究空间。它的建构与生成、信息加工、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文化内化与支架式教学等理论思想与语法内容相契合,与语法学习方法和形式相匹配,适合于指导语法教学。
我国的英语语法教学现状说明语法教学存在很多缺陷,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过于陈旧,课堂气氛冷淡,题海练习而教学效果不佳。教学中亟需新的理论指导,探索新的、更适切于语法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理论与语法教学实践相结合,改进语法教学中理论和实践应用的脱节现象,突出语言规则与实践应用的实效性,注重语法课堂的教学效率,有利于学者语言综合素质的提高。
应用建构主义研究语法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对语法课堂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提出了一些新的方式方法。课堂教学中,突破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等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理解、应用、建构语法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法学习应用能力及综合语言素质。它有力的改变了繁重的规则题海学习状态,将活化课堂教学,使语法教学更好的发挥它的语言框架支撑作用。
三、建构主义思想在语法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模式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发展起来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再此,我们以随机进入教学为例来探讨语法教学。学习者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和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
在英语的语法教学中我们通常会碰到一个语法知识是多面的,在不同的情景下有不同的理解。以条件句为例,它分为真实条件句和虚拟条件句,我们如果采用随即通达模式可以这样设计:先提供第一个情景,比如一个老师正在给学生讲他们周末的安排,引出句子“If the weather isfine tomorrow,we will have a picnic near the lake.”,接着提供几个这样的真实情景让学生感受,学生就能初步地了解真实条件句表达的意思和用法。第二步,老师提供一个虚拟的情景,比如,看到一只鸟正在飞,引出下面这个例句:If I were a bird,I would fly to the sky.接着又提供类似的情景让学生感知。第三步,再设计这样的一个情景:在一次对话中一个人谈到前一个晚上看的电影说:The film was really interesting.It is a pity that you didn’t see it.老师就引出句子“If I had had time,I would have gone to see it.”根据这种方法,再提供其它的情景,引出交叉时态的句子。每接触一个新的情境,学生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提升,从不同的情景理解条件句的不同的侧面和意义。这种随机进入模式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强调自主探索和小组的协作。
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建构与生成信息加工模式、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文化内化与支架式教学等理论思想方法应用于语法教学,通过教学实践探索新的、更适切于语法的教学方式和指导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改进意见。语法课堂教学应进一步研究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教学方法,提高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体现语法理论框架性与服务语言习得,增强英语学习者的语法学习应用能力和综合语言素质。
参考文献
8.“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建构 篇八
【关键词】教师启动 学生自学 小组讨论 组际交流 练习评定
交流——互动”教学是以学生个人自学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首先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阅读教材,然后去思考问题,探求知识,充分发挥其自主性、积极性,在程序式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思维能力。其基本模式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
一、教师启动
在“交流—互动”的教学中,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的。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在讲授较难的课文前,先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自学
在授课伊始,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目标,然后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在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学生个人自学,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
三、小组讨论
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小组一般由4位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优等生1人、中等生2人、后进生1 人),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组合,始终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状况。小组长把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讲解、包办过多,要让他们自己设问、答疑。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她)“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她)自己得出正确或接近的正确答案。学生通过自学,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组内同学相互学习,团结协助,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
四、组际交流
组际交流时,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一阵激烈的讨论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 师生共责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这样,不仅使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的语言技能也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更重要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克服了自我中心、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
五、练习评定
【教学模式建构方案】推荐阅读:
建构小学生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07-05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模式的建构 马俊花09-04
论高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09-15
改革课堂教学手段和模式实施方案10-31
三学三导式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08-22
翻转课堂,建构云课堂教学新常态06-29
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英语口语教学10-05